如何祷告,耶稣会教堂听

乔治&穆勒,19世纪的祷告勇士,为他两个朋友的灵魂向神恳求超过五十年。最终两人都信了主,其中一个信主还是在穆勒死后。祷告的关键是需要有功效的。让我们来看看如何让自己的祷告大有功效。
为一个确定的目标祷告
人必须先在心中预定一个确定的目标。如果一次同时为许多不同的目标祈求,这祷告就无法具有功效。因为人心是无法在同一个时间内,将其注意力专注于不同的事物上的。圣经中所记载有效祷告的例子,都是专注祈祷。你四处观察探看,便可发现,凡祈求蒙福的祷告,都是有确定目标的祷告。
正确的动机
祷告绝不可自私,乃是要向神的荣耀献上最大的心愿。
有许多祷告纯粹出乎自私。有姊妹为丈夫的得救祷告,因为她们说:&如果,我的丈夫能与我成双入对地一起去聚会,这岂不是太美妙了吗?&就只为此目的而已。她们似乎从未将想法稍微提高超过自私层次,既未曾想到丈夫所犯的罪是如何地羞辱神、也没想到倘若他们得救了,神将可得着多大的荣耀。
一些为人父母的也常这样。只要想到他们的子女会失丧,就令他们无法忍受。所以他们的祷告也十分迫切。然而,一旦你与他们谈起这个问题时,他们常显出敏感脆弱的样子,告诉你说他们的孩子有多好,他们多么有宗教意识,而且目前已&称得上&是基督徒了,事实上他们毕竟差了那么一截。
这些人说话的神情好像唯恐你道出他们子女的真相,就会伤害了他们一样。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眼中视为温柔、可爱的儿女,如何犯罪得罪神。除非他们的想法能高出这个层次,否则他们的祷告必然无法说服圣洁的神。
符合神所显明的旨意
为了引导人们的祷告,神以三种方式向人显明他的旨意:
1、借着圣经中的应许或预言指明。他会提供、成就某些事物,或对特殊事件的应许。或一般原则,使我们可以有所应用。举例来说,这理即有一个应许:&凡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什么,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可11∶24)
2、有时神会以他的眷顾显明其旨意。他会很清楚地启示将有哪些事发生,如同他在圣经话语所显明的一样。当然圣经不可能将每件事都显明出来。然而对那些特具属灵辨识力的人,神常会明确清晰地揭示他的旨意,他应允赐下那些祝福。
3、借着他的圣灵。每当神的子民不知要为什么事祈求,才会符合神旨意时,圣灵总是会教导他们。尤其是在缺少特别的启示,神的眷顾又不是顶明显,而我们也不晓得当怎样祷告时,圣经上却明明告诉我们:&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又说:&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
顺从神的旨意
祷告中的顺服是,即使百般不情愿,仍听从神所显明的旨意.要顺服神的任何命令就是遵从它。只是在自己预设的一些假设或可能的范围内顺服,就不算真顺服。
举例来说:大卫在他的孩子生病之时,曾万分痛苦、忧伤地祷告恳求神,不肯受安慰。由于他的心极其哀戚,所以当孩子死的时候,众臣仆都不敢告诉他。但当他一听完孩子的死讯之后,就立刻将忧思悲怀搁置一旁,起来,吩咐仆人备饭,饮食如昔。
孩子还活着的时候,他并不清楚神的旨意到底如何,所以既禁食又祷告,说:&因为我想,或者耶和华怜恤我,使孩子不死,也未可知。&(撒下12∶22)他并不知道是否他的祷告、他的忧伤能改变这件事,使这孩子不死。只是想如果他谦卑下来恳求神,也许神会饶恕他,免去这场灾难。然而当神的旨意一显明,这孩子死了,他马上就像一个圣徒一样俯伏下来。他不只是默默地逆来顺受而已,甚至似乎极满意这样的结局。他说:&我必往他那里去,他却不能回我这里来。&(撒下12∶15‐23)
这就是真顺服。在神的旨意未向大卫启示之前,他一心只知道这个孩子的复元系于他的祷告。但神的旨意一表明,他当下便顺服下来了。在还未清楚神的旨意之前,没经祷告就&顺服&,实为放弃,这就是试探神。
迫切的直求
就如主耶稣基督渴求祝福的祷告是如此地强烈,所以他极为伤痛,几乎要死。如果你对某个目标的渴望极为强烈,而这渴望又是出乎仁爱,未与神的眷顾、旨意相迕,那么就可预料必蒙神的应允。这种预料包括两个先决条件:
1、来自神长阔高深的慈爱。如果这是一个令人想望的目标,而且如果我们能看出它是合乎神的慈爱的行为,那么,从他长阔高深的慈爱,我们可以预期他必然应允。
2、倘若你发现自己在为任何目标操练慈仁的想望时,就会强烈地预感到:神的灵也正对这些渴望同感兴奋,并激励你家为那个目标祷告,以致它能蒙应允,得着应验。
要持继不断地祷告
耶稣在路11:5-8教导群众祷告要恒切,不可灰心。多少时候,我们把祷告当作是例行公事,一下子连祷告了什么,也忘得一干二净;或是矫揉造作以一埋空洞的属灵言词作祷文,并未把内心真正的需要,透过祷告向神陈述,以致祷告跟个人亳无关系。不管大小事情,神喜欢人向他直言,耶稣教导人们祷告要直求,不断地求。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电话(010-)或微博(),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宗教艺术-圣经文学-主耶稣怎样教导我们祷告
主耶稣怎样教导我们祷告
  “求主教导我们祷告,像约翰教导他的门徒。”(路11:1)这节经文告诉我们:祷告是需要教导的,施洗约翰怎样教导他的门徒祷告,圣经没有记载,耶稣怎样教导门徒祷告,四福音中有关记载不少。
  我们觉得有些难以理解,犹太人是最看重祷告的民族,拉比们说:“祈祷是伟大的,胜于一切的善行”,“凡在他家中祈祷的,是用比铁更坚强的围墙去围绕它。”虔诚的犹太人在规定的时间每天三次,还要背诵规定的经文,难道门徒还不知道怎样祷告,需要向老师夫子请求教导吗?
当时犹太人在祈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化:每个犹太人每天规定要作两件事:一是背诵规定的三段经文(申6:4-9;11:13-21;民15:37-41);二是背诵规定的十八篇祷文(后来曾加为十九篇),每天早、中、晚背诵三次,都是同样的祷文。假使没有时间,或者记不得全部祷文,另有摘要可作代用。
  二、公式化:在犹太人的崇拜仪式中有适合各种情形应用的祷文(如饭前、饭后、有关于光、火、闪电,看到新月、彗星,望江、海、湖,收到好消息,使用新家具,进城,离城等)。
  三、时间规定:上午九点,中午十二点,下午三点,雷打不动。
  四、地点固定:认为在圣殿或会堂中的祈祷最有效力。
  五、趋向冗长:拉比利未说:“谁的祷告长,就蒙垂听。”有句格言说:“义人随时发出长的祷告,都蒙垂听。”这种祷告求长才有效的说法,显然违背传5:2的经训。
  六、喜欢重复:有一种重复祷告的方式,是把对上帝的称呼与形容词堆砌起来,有一则祷文,开始竟用了十六个形容词来描述上帝的名字。
  七、喜欢在公共场所祷告,让人看见听见,表示自己的虔诚。
  门徒们看惯并且自己也习惯于这种流于形式的祷告,居然觉察不出祷告的实效。他们观察到自己的夫子工作十分繁忙,白天毫无闲空,却常常晨昏,甚至黑夜独自祷告。“次日早晨天未亮时,耶稣起来到旷野地方去,在那里祷告。”“有极多的人聚集来听道,也指望医治他们的病;耶稣却退到旷野去祷告。”那时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上帝。”(可1:33;路5:15-16;6:12)主祷告回来充满了精力,投入了新的战斗,焕发光采。他们认为祷告是秘诀所在,因此向耶稣发出“求主教导我们祷告”。
  耶稣对门徒的这个请求,乐意给予明确的教导。他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导。
直言不讳地指出当代某些人祈祷习惯的错误
一、不可炫耀自己,藉祈祷沽名钓誉。
  “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太6:5-6)
  注意,这是指私人的祷告,并不是公共崇拜时的代祷。
二、不可重复求长。
  “你们祷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许多重复话;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你们不可效法他们;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太6:7-8)
  拜偶像的外邦人祷告喜欢重复,和尚念经,经常重复多遍。以利亚在迦密山和巴力先知进行比赛时,巴力的先知就半天呼喊“巴力啊,求你应允我们”(王上18:26)。以弗所的暴民,足足用两小时时间喊:“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啊!”(徒19:34)基督徒所敬拜的上帝,是无所不知的,不需要我们重复冗长的祷告,他要的是心灵和诚实的敬拜。
三、在祷告中向上帝表功自吹,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耶稣说的法利赛人和税吏的比喻中,有力地揭露了法利赛人这种丑恶面目(路18:11-12)。
耶稣通过祷告文的范例教导门徒怎样祷告
  “所以你们祷告,要这样说。”(太6:9)耶稣开头的说明告诉我们:这段祷告文既是给门徒作为范例,又要信徒时常念诵牢记在心。
  这篇祷告文在中文,不到一百个字,为什么说它是模范的祷告文呢?圣经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体会。
  有人这样分析:
  1,首句指出祷告的基础是建立在上帝是我们的天父这种关系上。
  2,次句“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指出祷告当以敬拜开始。
  3,“愿你的国降临”,就是耶稣说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的落实。
  4,“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说明祷告应以上帝的旨意为前提。
  5,以上三个愿,说明任何祷告都应该首先把上帝的圣名、国度和旨意实现作为目标和理想。
  6,“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为肉身的需要祈求,时间指“现在”。
  7,“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罪债不去,神人隔阂,祷告受碍,时间是“过去”。
  8,“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求主帮助属灵战争中不断得胜。时间是“未来”。
  9,“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这是对天父的颂赞,也是信心的肯定,自己的各项祈求必定获允准。作为结束语,最为合适。
  法兰西斯对主祷文,有他独特的见解,解释得淋漓尽致。他认为主祷文始于崇拜而终于恳求。它的每句话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我们和上帝种种不同的关系。当主吩咐我们称呼“我们在天上的父”时,他督促我们要像小孩子呼喊他的父亲一般,来到父面前;当我们说“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时,我们就是朝圣者,向上帝禀奏心中的意念;“愿你的国降临”,提醒我们是天上君王的子民,来到王的面前,在他宝座前恳求;“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这一句重申我们当像个仆人,向我们的主人说话;“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乞丐,向有丰盛慈爱的大财主乞求;“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是一个罪人恳求救主的赦免;“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我们是作为天路历程上的旅客,求主引导,进入安全而丰盛的境界;“救我们脱离凶恶”,是寻求上帝辩护的人悲切地向他呼求。
  你看,法兰西斯这段分析是多么地深入细致,以前你曾这样想过了吗?你和上帝有这许多关系,岂不应该常到主前倾心吐意吗?
  从语言因素来看,主祷文是由三组的三数并行体所组成,有诗歌的韵味。这也告诉我们,祷告时也要注意语句的安排组织。只要开头提到“天上的父”,后面只用“你”,并不重复上帝的名字,这对当时喜欢重复上帝的名字和在上帝名字前堆砌许多形容词的犹太人,提供一个范例。
  如果我们认真思想主所教导的祷告文,就会觉得其意义极其深刻丰富,使我们获得属灵的生命和力量。主教导我们这篇祷告文,并不是要门徒不假思索地把它重复背诵,不求甚解,心灵麻木,乃是要我们按照它的精神实质,付诸实践。一位信徒说得好:“主教我们祷告,不要公式化而肤浅的言词,只要献上心祭。主啊,教我们祷告。”要注意许多基督徒祷告时,呼求“我们的天父”,而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却远离上帝,像个孤儿,无倚无靠,很可怜。
耶稣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祷告
  耶稣在世的一生是祷告的一生,天天与主交通,从天父获得生命的能力,战胜撒但的试探,击败敌人的明枪暗箭,度圣洁的生活,完成拯救人类的救赎大工。他留下的祷告文并不多,但为数有限的几篇祷告文,记载在四福音书中,乃是他教导门徒怎样祷告的示范或样板。
一、向父上帝求救,愿父荣耀他的名(约12:27-28):耶稣在圣殿外院的祷告
  “我现在心里忧愁,我说什么才好呢?父啊!救我脱离这时候;但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父啊!愿你荣耀你的名。”当时,就有声音从天上来说:“我已经荣耀了我的名,还要再荣耀。”
  耶稣不久前骑驴进入耶路撒冷,得到众人的欢呼拥护,法利赛人心怀忌恨,又无可奈何地说:“看啊!世人都随从他去了。”(约12:19)门徒更是兴高采烈,认为以色列国的复兴即将来临,他们身居高位,指日可待。
  这时,又有上来过节的希利尼人,找到腓力,对他说:“先生,我们愿意见耶稣。”(约12:21)他们的要求耶稣允准了,于是耶稣由只准犹太人进去的圣殿内院出到外院,接见希利尼人,同他们会谈。
  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约12:23)这说明耶稣预先看到伟大希望将成现实,各国各方各民,都必有许多人听见救恩的信息,归顺上帝。叫我们诧异的是,为什么耶稣说:“我现在心里忧愁”,发出呼求:“父啊!救我脱离这时候”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留心上文耶稣说的那个比喻:“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基督借用自然界的事物向门徒说明自己所面临的事。耶稣要得到万民归顺他的荣耀,他必须先受那即将临到的死:人子必须像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埋没不见,然后复活,才能聚集外邦人归顺上帝。
  耶稣此时已经预先尝到了苦杯的滋味。他一想到将来在十字架上,连上帝也要离弃他,众人都以为他受责罚,被上帝击打苦待了。这种与黑暗势力斗争的预感,和背负人类罪恶之可怕重担的痛苦,加上天父因罪所发的忿怒,他心中忧愁是没有言语可以表达的。世上没有任何人能体会安慰他此时的忧愁痛苦,只有向天父诉哀求助,所以向天发出撕人心肺的恳求:“父啊!救我脱离这时候。”耶稣同时决心顺从他父的旨意,他说:“但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父啊,愿你荣耀你的名。”基督的一生,从生在马槽里起,直到他说这话时止,都是顺服父的意旨,求荣耀天父的名;而且在未来的试炼中,在神性与人性两方面所受的痛苦中,也是如此。
  耶稣的祷告,立刻得到天父的应允。“当时,就有声音从天上来说:我已经荣耀了我的名,还要再荣耀。”(约12:28)众人听见声音,不知其意,但这些来见耶稣的希利尼人却由此认出了耶稣乃是上帝所差来的。
  耶稣这次简短的祷告教训门徒:不要为短浅的目光所蒙蔽,要透过现实看本质,看得深远一些;要有自我牺牲愿为救赎大工付出一切的精神;凡事顺服上帝的旨意;一切都以荣耀主的名为目标;不管多大的忧愁痛苦都要向父陈述求助。有时祷告可立刻得到上帝的垂听应允,又能为主作出美好的见证。
二、客西马尼园的祷告
  圣经中有关祷告的记述中,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是最精彩最具有感人力量的。
  客西马尼是耶路撒冷城外橄榄山侧的一个小园。举行了最后晚餐,卖耶稣的犹大已经离开,干他的勾当去了。到了那里,对门徒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祷告。”(太26:36)然后,带着三个门徒走进园内僻静地方,一路上“忧愁起来,极其难过”。耶稣对三人说:“我心里甚是忧愁,几乎要死;你们坐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儆醒。”(太26:39)这是过去门徒从来未听说过的耶稣的自白──忧愁几乎要死。他在园外吩咐众门徒“坐在这里等候”,这时却对彼得、雅各、约翰说出自己忧伤要死的心情,要他们“等候和我一同警醒”。他常常为人代求,现在他要门徒为他代求,可见,他内心的痛苦挣扎到了十分沉重、独力难持的地步,可惜门徒竟浑然不察。
  这次他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其忧愁程度显然比前面所提到的在圣殿外院的忧愁更深。前面耶稣只说:“我心里忧愁”,这次却是“忧伤要死”;前次没有叫门徒等待,与他一同警醒,这次却要门徒与他一同祷告;前次祷告只是一次,而这次却是一连三次祷告。其原因有三方面:
  1,离他受难的时间更迫近了,“近家情更怯”,这是人情之常。这杯是指他的受苦和受死,是他无罪之魂将要承受的一种深切的痛苦。毫无罪恶的他要成为罪人的替身,世上所有人的罪恶,都重重地压在他的身上。他不能运用他的神能来逃避这极重无比的罪责;必须在上帝的公义审判之下受苦。当耶稣感到他和父的联合因此会受到破坏时,他唯恐单凭自己的人性,支持不了那面临的与黑暗权势的斗争。
  2,撒但这时正和当初在旷野试探耶稣一样,要诱惑耶稣不要去喝这苦杯,而且变本加厉,手段更为阴险狠辣。撒但说如果耶稣成了罪恶世界的保人,他和父上帝的隔绝将是永久的,他将与撒但的国同列,而永不再与天父合而为一了。这正是基督心中最大的忧愁。
  撒但又企图进一步动摇和瓦解耶稣的斗志,要他思想:你钉死在十字架上作出伟大的牺牲,所能得到的收获是什么呢?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他们都拒绝你,要杀害你。你十二个门徒中的一个现在要出卖你;你最亲密的一个门徒,今晚要三次不认你,其他门徒都要离弃你,你为这些人去受苦受死,值得吗?想到这些,耶稣怎能不忧伤要死呢?
  3,耶稣如今多么希望三位门徒能为他代求,给他一点同情、鼓励和支持。要门徒和他一同警醒祷告,“警醒”就是做好准备应付即将临到的重大事情。然而三次发现门徒沉睡,太失望了。
  这次祷告很短。“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第二次祷告,词语稍有变动,但意思完全一样,“我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意旨成全。”(太26:42)第三次祷告说的话还是与先前一样。当时八个门徒在园外,三个门徒沉睡,听不到耶稣祷告的内容,这必定是耶稣以后告诉门徒的,也是耶稣教导门徒祷告的一个实例。
  除了“我父啊”开头称谓,内容只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对待苦杯的态度,以假设的语气向父提出来,倘若能离开我个人,求你让它离开;倘若不能离开,我就喝这苦杯。我们祈求不能把自己决定强求天父应允,但应鲜明地表示自己的内心想法,不能含糊掩饰,这是心灵和诚实拜主的反映。第二层,是“愿你的旨意成就”。有位圣经学者认为,这句话按着说话的人不同的语调,可以产生很不同的意义:
  1,可以是出于无助的降服,成为希望的丧钟,如同一个人在权势压迫下,无力抗拒。
  2,说话人可以是一个因被敲碎而至于顺服的,话中承认自己完全的失败。
  3,说话人亦可能是经历到彻底挫败,明白到梦想永难实现。这句话表达的,可能是一种深沉的悔痛,或一份苦涩的愤怒,更由于对这份愤怒的无奈而益增愁苦。
  4,出于完全的信赖。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中,说“愿你的旨意成就”,正是出于完全的信赖。他倾诉的对象是他的父亲;他是向一位上帝说话,而上帝永远的膀臂在上下左右维护着他,即使在喝苦杯时也是如此。耶稣和父是合而为一,心灵相通的,父的意旨就是他的意旨。“我的食物,就是遵行所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约4:34)“子凭着自己不能作什么,惟有看见父所作的,子才能作;父所作的事,子也照样做。”(约5:19)耶稣以这样的心态说出这话,他也希望他的门徒效法他。在我们祷告时,不论你处在什么环境,你的心态如何,你所祈求的是什么,我们都可以仰望上帝,以完全的信赖说:“愿你的旨意成就。”
  门徒求耶稣教导他们怎样祷告,耶稣很愿意结合生活实际及自己的实践,针对门徒的需要,给以有效的教导。他指出当时法利赛人在祷告中的错误,要门徒防止形式化、公式化、喜欢炫耀自己、沽名钓誉、爱重复拖长、卖弄才华、哗众取宠,只要以心灵和诚实祷告。他举出祷告的范例,要我们先求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然后求自己的需要;既可求肉体的需要,更要求灵性生命的需要;既要求现在的需要,也要为过去和未来的需要祈求;要从多种对上帝的关系出发,提出祈求。
  此外,耶稣还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让门徒领会祷告的需要和能力,永记不忘。
  耶稣这些教导,对现在的我们仍有切实的指导意义。让我们牢记他发出的劝勉,他给我们做出的榜样,时刻儆醒祷告,与上帝保持密切的交通,过得胜的生活。
本套资料版权归张牧师所有,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基督教祷告 基督教祷告词 基督教如何祷告 基督教祷告讲章 基督教祷告文 基督教祷告..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基督教怎样祷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耶稣会隶属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