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下乡支教工作总结后工作能分配方案

安排3名支教教师去6所学校任教,每校至多2人,则不同的分配方案有多少种_作业帮
安排3名支教教师去6所学校任教,每校至多2人,则不同的分配方案有多少种
安排3名支教教师去6所学校任教,每校至多2人,则不同的分配方案有多少种
若3名教师去不同的三个学校,则从6个学校中选3个出来排序,有6×5×4=120种;若有两人在同一学校,则从3名教师中选2名,用捆绑法,形成2个组合的3种,再将2个组合分配到6个学校的任意2个中,此时是排序,所以共有3×6×5=90种;综上所述,一共有120+90=210种分配方案.大学毕业生若花 8 个月到 1 年去偏远地区支教,能给当地带来的最好的变化是什么?
请给出一些切实具体的方案。比如技术上的变化,带去太阳能版;经济上的变化,组织村民进行一些经济活动,发展当地经济,或者甚至联系海外的组织来捐助等。更具体的说,以下这种做法的可行性有多少:我自己做一个网站,用户可以在上面了解当地山水人情,然后可以花小额的钱(5-100元)买到当地某小块荒地一定期限(比如三个月)的使用权,以及一些种子(最好是花卉),远程监控,我组织小朋友在当地可以帮他们种,每周定时上传那块地的天气,土壤情况,以及实时的照片甚至视频,最后寄给捐助者他所拥有土地的作物的标本,以及小朋友亲手制作的植物图鉴。 最后如果有1000个用户,每人平均支出20元,半年的周期也能有收入20000元了。希望不是异想天开。
按时间排序
同楼上几位是短期支教的大学生。看了楼上很多朋友的回答,我想大致讲下我们支教的情况。首先,支教地在青海,不是那种特别特别贫困的地方。不过没有马路,路是黄土(-.-),家里有电视机,当然也有电-_-||一个小学大概150人。6名老师。这么说来,老师也是不缺的。我们每年暑假都会去一个月,说是支教,我更愿意叫它夏令营,我们不讲课本,主要是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想要培养出一些好的习惯与品质。(-.-)比如帮妈妈干家务。然后回学校后会跟孩子联系,也有长期的资助项目。钱是募捐来的。看了上面有些回复,-_-一辈子不可能达到的梦想,感觉说的好严重啊,我去的那个地方算是大山最里边的一个村子了,没有说的那么差,那么差的地方也不多吧(-.-)是不是我太年轻。只要努力学习,考上重点也不太难的,(-.-)青海一本线400分左右。头几年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家长有上学无用的思想,刚好第一年有个高三学生考上了重点(-.-)助学金加奖学金还有助学贷款都拿到了(-.-)单亲。然后其他家长好像就好多了,每年来参加的小朋友也在递增。这算是一点点贡献吧。^ω^那个孩子成了我们的一员。对了,还有一点,一对一长期联系的效果蛮好的,我多了个妹妹,孤儿,今年初三啦,考上了最好的高中,重点指日可待*^o^*得意。很多人都说支教没意义,大学生公益没意义,什么什么的地图炮。对此,我说一句,请不要随手乱扔垃圾。^ω^浮躁的,自私的大学生很多,很庆幸我不是那个。对了,还有那个救世主的问题,每次都会强调很多遍。千万不要千万不要。想的很好,做起来会有何种问题。降低自己的目标,这两年我们在努力申请某基金,为那里建立一个图书室。每周都要汇报读书计划的,哈哈。大学生不是瞎折腾,很多老狗折腾不动啦,自己没有试过,凭着自己的处世经验。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你们该停止。不想看到这种言论,真心想要做的话,多想想怎么改进,怎么会让无意义变得有意义。很荣幸,我们在尝试。我们在努力想要获得你们的支持。
西部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建设,支教期间能做的事情必定有限,把支教作为结缘的开始,用一生的时间为它思考为它努力
大部分是为了回来以后进编制吧?
11年夏天去宁夏固原一个小山村做了一些公益,回来写的感悟,权当抛砖引玉。宁夏农民考察报告我于7月末至8月中上旬在宁夏固原市一个山村内进行了15天左右的类支教公益活动。对于一个一直将农业问题看作中国首要问题的人,这段最底层生活的经验让我感触颇深。伟大领袖所言“知识青年要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确不虚,哪怕并非出自刻意的宣传、教育与运动,仅仅是在农村呆上一阵子便会发现许多闻所未闻的事情,或者为以往仅存在于观念中的思考对象带来鲜活的体验。因此,我决定将这段经历与一些相关思考写下来,以供任何关注农民问题的人参考。…………中间略去一段…………当地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土豆与胡麻,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作物的种植呈现明显的梯度化趋势:胡麻作为油料作物主要种植在河谷边低地,推测原因一为其经济价值较大因此种植于最肥沃的土地,一为其所需水分及耕种要求较高因此不得不种植于最便利的地块;沿河谷两侧群山往上则间或种植着土豆与小麦,我们曾经在一个傍晚爬上这些种满小麦土豆的小山,发现其土质疏松到近乎沙土,几乎很难保持水分与养料,产量可想而知。此外各家多蓄有山羊与骡子,其中前者主要是食物的补充,后者则多用于耕种。进一步通过走访家庭了解,当地平均每户耕地面积超过30亩,然而由于山地地形,无法运用大规模水利系统进行灌溉,“靠天吃饭”问题突出,风险高度不可控。如果遭遇旱年,则由于缺少灌溉造成土壤沙化,进一步导致养分流失,土地贫瘠加剧,其结果便是当地农业产出始终维持在极低水平(胡麻可补充一小部分收入),仅能依靠土豆与羊肉解决温饱问题。山区地形与土地贫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当地的诅咒:山地地形与贫瘠的土地同时决定了当地的农业必须走劳动力密集型精耕路线,因此家庭普遍需要男性劳动力,而当地的碱性环境(地下水)又导致女性出生概率较高,加上外部计划生育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较为松弛的因素,使得家庭为获得男性劳动力而普遍生育过量子女(家庭平均有5个子女,其中约70%为女性,这也是我们此次关爱女童活动的切入点),巨大的人口负担造成本来便不高的农业收入始终停留在满足日常所需的水平而完全无法负担更高层次的投资如教育等,由此造成了当地宿命式的恶性循环。这一问题根源很深,症结却仅系于一点:农业或耕作的束缚。如果当地人可以选择走出山村融入现代工业文明并能够获得谋生手段并定居下来,首先如此多的子女数目便不再必须,自身生活质量可获得一定改善,其次也能为子女提供更多的教育投资,在未来一两代内实现向城市人口的转变。这一观点并非没有事实支持:我们在当地寄宿家庭的家长便在山村所属县级市打工,并且在城郊结合部有自己的房产。即使不选择放弃小山村,如果当地人仅保留河谷耕地、两侧群山改为进行畜牧业,无疑会减少大量劳动力消耗与需求,同时从热量角度考虑的农业产出变化也并不大(畜类会自己跑上去吃草!),最终有可能提高人均收入并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增加教育投资。在此,我必须进一步加以论述以使我这两个小小的建议看上去合理。我将土地的权益分为三种:1、“土地为财富之母”意为土地是一切不动产的基础;2、土地可能作为耕地、林地、苗圃有产出,也可能蕴含着矿藏等;3、土地的权益还表现在其区位价值上:这块土地仅仅在那里,然而有一条铁路要从其穿过,它便有了价值。在社会主义中国,除了土地经营权以及不动产中的农村宅基地权利掌握在农民手中,其他权利几乎均被政府所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所拥有土地的贬值,并从客观上造就了农民工这一中国特有现象。农民工,这一称谓本身便体现出了农民-工人二元属性:在经济景气的时候,他们易于觅得工作机会便进城做工;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他们便返乡重操旧业。或者在年轻力壮时去做工,年老力衰时便返乡守着一亩二分地。又或者以农业为主业,在农闲时进城打打零工。我所接触到的所有农民工都跳不出这几个范畴,他们几乎无法跳出在城市中“外乡人”与“乡下人”的双重边缘身份,而这些小山村走出来的回民无疑又加上了一个“异教徒”,致使其更难以在城市长期居住。这一局面无论从工业化角度、城市化角度或者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角度看,都不是最理想的。工业需要一支稳定的高人力资本劳动力大军,城市化需要有购买力、愿意以城市生活方式生活的消费者,而农民工唯有在城市定居下来(无论户籍制度存在与否!)才可以享受好的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医疗。而打破这一局面,关键在于莫要满足于温总讲话中所允诺的权利:如果将土地全部权益中的绝大部分赋予持有其的农民,那么农民便有可能依靠卖出这份权利获得足够的资本进而在城市中购置不动产,而拥有这一安身之地足以令他们摆脱“外乡人”的身份,同时购买其权利留在农村的人也因此获得了具有规模效应的收入,此举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善莫大焉!因此我认为我的第二个建议也发挥其作用,退耕还牧可能提高农业人均收入与每亩收入,促使土地经营权权益增加同时多余劳动力走向城镇,在长期动态过程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地主与城市工人的分化以及分化后收入的共同提高。然而这一体系仍有两个基础性问题悬而未决,即:1、从热量生产角度考虑,退耕还牧是否保证热量得到补偿,即是否还能满足温饱;2、在满足温饱的基础上,是否还可以提高人均收入与土地平均每亩收入。这两个问题还留待考察与讨论。当然,农民工的二元属性并不仅仅是因为客观的无立足之地,同时也是因为主观的害怕经济波动对打工收入的影响。然而,倘使农民能够得以持久性专职为工人并具有同样的消费力与消费观念,那是不是很多经济波动本身就可避免呢?这一可能性依然存在。
“所谓支教志愿者,有40%是去玩的,30%是为了简历,25%是为了自我满足。另外5%是真正能做点事儿的,不过他们起码会老老实实的扎上两三年 。” 短期支教存在自己的尴尬之处 时间短目的性强 这两个词放一起等于急功近利 很多事情和感情都是因为时间而变得有意义和隽永 而仅仅3个星期或者更长一些一两个月产生的感情和带来的影响 我只相信它是片刻
因为需要赞扬支教所以把支教的意义过于放大 即使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也知道支教老师走了的时候就是应该追着车跑才是正常戏码 带去梦想被带来梦想 流于形式 没有做事心里带来的不安稳感 而每天都在讨论意义讨论冲击影响如何避免的时候 无意和一个志愿者聊天 听到她说 没有想过能带给他们多伟大的影响 让他们感觉到快乐和被关注感就足够了 想起来自己小学的时候曾有一个实习老师来上课 年轻很漂亮的女老师 满满的新鲜感 不记得她讲过什么但仍然能想起来满满的新鲜感和期待感所以这大概是明明矛盾着但还是愿意去做的原因 只有你去做了去支教过了你才知道到底是什么 是利还是弊得由你自己去评判别人说的都只是别人在他的环境立场下的看法 你要有你自己的想法但至少 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下的影响只是冲击 这点我敢肯定。
最大的变化难道不是让孩子有了想要走出去的内在动力嘛?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物质条件充足但没胆量没欲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自己产生想去看的想法,让他们知道人生不是只有种田而已,那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至少都会更勇敢点,更积极靠近梦想吧,毕竟他们已经知道,最差的结局不过就是种田而已,而现在愿意工作的人在哪里又养不活自己呢?做梦就请做全,这是他们的人生,他们会为自己的选择努力,也比我们更知道要如何努力,被人推着成长的人生是不健全的,莫帮太多。
师范学院出身,大二去农村支教半年,全系都去,在山东菏泽某农村,每周月赶集可以买两次菜,其它完全靠学生家长赞助,刚去的时候还喝的雨水。某次回学校,几个同学寝室夜谈,为自己支教的目的起了争论,有人表示混半年就行,当时我抱着教育理想,告诉他我希望教出个大学生,虽然教的是小学。回去后,一个学生订婚了。
之前在排名第一的 的评论里得到了两个赞,开森那来讲下我看到的故事我大学毕业的六一儿童节,我去了四川凉山州的一个小学给孩子们带去了100多双鞋子但是因为下雨,我没法带物资上去只能自己一个人雇了摩托车上山路况非常差,我和摩托车司机两个人在山里颠婆因为不知道学校的具体位置我和司机差点迷路等走了两个小时的时候终于到了学校学校很小,一个教室,20来名学生,一名代课老师。他们只有2本书,一本数学,一本语文,没有其他课程我和所有学生都聊了下,聊完之后,我非常震惊。因为学校的孩子全部是彝族孩子,所以我和他们的交流靠着摩托车司机帮我翻译我和每个孩子聊了下,末了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我得到的答案只有三个,老师、医生、警察当时我很疑惑,为什么每个孩子的梦想都是这么统一呢?后来,代课老师告诉我他们梦想这么统一是因为他们几乎没见过除了这三个职业之外的其他职业当时我的脑海真的用的是震惊两个字来代替老师,是孩子们最常遇到的人,医生,可能是因为他们家里有人生病过,所以接触过医生我看到一个孩子穿着阿童木的衣服我就问他你知道你穿的衣服这个卡通人物是谁吗?孩子很腼腆的问我是不是叫喜洋洋?这话要说在大城市里会被其他小朋友嘲笑的吧我觉得我一点都笑不出来,他们那没有电,别说电视了连学校的电都是我去的前两天才·通的后来,代课老师请我在他的家里吃了饭,土豆饭,没有板凳,我们蹲着吃的老师的代课工资是200多块钱一个月,在这个老师来之前,学校停课了很久,因为实在请不到老师老师给我说,如果他不来的话,这里的孩子都没法上课,凉山州靠近云南,有很多孩子最后可能都没有未来甚至可能成为成昆线上的贩毒者(对不起,我没法核实这个事情,只是老师说的)我和每个孩子聊完后,我们一起坐在教室里我除了一些鞋子外,我还有礼物送给他们是来自海峡对岸的台湾小朋友们写给他们的儿童节卡片我有几个素未蒙面的台湾朋友,他们很信任我,我给他们说了我的想法后,他们就很积极的为我筹办此事。(我带去的卡片,我也很好奇里面的内容,没打开看~)(我带去的卡片,我也很好奇里面的内容,没打开看~)我把这些卡片送给他们告诉他们这是来自大陆对岸的朋友送来的卡片孩子们很茫然老师给他们解释说,台湾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在祖国另一边我默然问他们,你们觉得最大的城市在哪?有孩子说是西昌(凉山州的首府)我问他们,有多人去过西昌,有零星几个人举起手(西昌距离学校只有20多公里,但是坐摩托车走山路要2个多小时,很多孩子长那么大还没走出过大山)最后要走的时候,老师问我要不要给他们说点什么我告诉他们[请一定要努力学习,即使你们面临的条件是最艰难的,请不要放弃,因为你们的身后有很多人在关注着你们,给你们支持]这就是我要讲的故事,如果没有支教老师/代课老师的话,那些孩子的世界就是这样的。老师和他所有的孩子。老师和他所有的孩子。PS .我赞同的是支教行为都是指长期的支教行为,我很佩服这些人,谢谢你们。我比较反对短期支教,所以以上表述都是基于长期支教来谈的。
今年夏天,和 参加了一个义卖活动,义卖的钱是用来支援某偏远山区希望小学的大家把家里闲置的各种物品拿出来,感兴趣的就互相买卖,交易的钱全部交给组织者,去进行支援活动,组织者介绍说这些钱将会用来改善希望小学的环境和硬件当天完了以后和另一个朋友L聊这件事,L的看法是,改善希望小学的硬件,作用微乎其微,那里首要欠缺的是师资,我同意他的看法排名第一的答案让人心里一阵凄凉,山区的文明程度是大城市的孩子不敢想像的,他们需要有人教他们知识,告诉他们现代文明!如果让支教的老师留在那里是个现实的问题,不要指望有无数个崇高品德,献身精神的光辉形象出现,这不可能!这不是道德问题,是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政府和教育部门如果不拿出对等的条件,凭什么让大城市的年轻人放弃一切到山里去?做好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作用,所以当孩子们问到实际的问题,大饼如何能吃到嘴里,善行者们就会哑口无言。可能以我从事的行业和个人的资源,对于这件事,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关注和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他们需要长久的师资!仅此。
不要降低学生的成绩。人家的命运不是你理想的实验场。少数支教老师提高了学生成绩,不容易。
题主的提问让大家很容易在一个限定的框架内回答问题:我们应该给孩子(教)什么或者不给(教)什么。我的建议是跳出给什么的框架,做以下几件事情:1、在去之前,反思自己受到过的教育。中国的学校没有给过我们什么好的教育,从内容到方法都是如此。我们的价值观里被灌输了太多无意识的权威思想,妄图去改变他人的思想和生活就是这样一种权威的体现,另一方面,我们从老师或家长身上学到的不外乎两种教育方法:灌输式和棍棒式。如果不对此有所反思,我们到乡村也只会重复这些内容和模式。2、到学校的至少头三个月,除了正常的教学外,不要做任何想当然的“帮助”。把这个时间花在了解学生需求、学校及村庄的关系结构上面,多去倾听学生、老师和村民,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逻辑,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他们。建议题主学习一下教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入门常识,不会花很多时间,但会对你的乡村生活有所帮助。最后想说的是,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你也许无法像一名优秀老师那样教学(其实中国大多数老师也做不到)或者给学校和村庄带来一点稍微像样的改变,但至少需要保证不要犯那些愚蠢而自负的低级错误。
如果支教的话,至少要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他们有自己应有的权利,不要轻易相信别人或者政府的言论。有时间,多让孩子们读读书吧,也许有些人就会爱上书了。我小时候很少看书,感觉心里像沙漠一样,真的。
支教的意义
——非典型教师的实践感受
单枪匹马的在贵州山区支教半年,深切感受到孩子们需要的帮助,结束后没有离开,得到几个朋友 的鼎力支持创办了一个支教组织,至今一年半了。期间经历了学生的意外离开、15岁三年级女生的出嫁、也遭受了不解和质疑。
看到热烈讨论,很是欣慰。无论支持还是反对,说明大家对于支教的关注,更说明大家的理性思考。回答中并没有支教组织观点,我就结合我们实践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欢迎不同观点,促进我们一起进步。支教与社会实践一样吗?
看到很多关于支教的故事,有“感动中国”里扎根乡村数载的支教老师感人事迹、有远渡重洋来中国支教的卢安克的坚持不懈,也有支教老师和当地老师及村民的冲突的不欢而散。最初的单纯感动中渐渐参杂了质疑——“支教有什么意义?”
民政注册的、工商注册的、草根的各类支教组织遍布全国。短期的?长期的?然而什么是支教?什么样的组织是支教组织?我们区分了两者,谈支教的意义才破对了题。
我是这么区分的:社会实践:寒暑假进行和短于一个学期的项目,应该成为“社会实践”,这更多是一个体验活动,通过几天到一个月的时间,了解乡村尤其偏远山区的真实情况,促进思索人生,対自己做出改变。此间,会给孩子带去欢快的时光、外界的发达与现代、让孩子对外界产生期许。支教:长于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应该才算上“支教”。老师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培训,一开学便和正式教师一起按着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学生上课。学期结束后,老师选择继续留下或者离开岗位,如果是后者其他的支教老师会接起教鞭开始新的教学周期。
不知这样是否能解释大家质疑的“镜花水月的希望和破裂”。有些项目因时间长度的限制只能带去“期待”却没有足够的“获取目标方法的指引”,是两者的不同步产生了质疑,而不是给孩子“希望”这件事出了错。
题主的问题可以归为支教的范畴,下面也就这个范畴来讨论支教的意义吧。孩子们需要什么?
1. “教育是政府该管的事儿,一个小组织能做什么?”
教育的确是政府的职责,但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也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极其不均衡。我支教和我们组织开展支教项目的地区就面临这样的不均衡。即使在一个乡,其内部的教育资源也是不均衡的。170名学生6个班级,只有5名教师;3个班级只有两名教师;新建的希望小学里却没有足够的“希望老师”。在贫困的乡镇,类似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当一个在家要干农活,上学单程要走路2个多小时学生学习成绩不佳时,我们能有什么苛求呢?所以,支教组织是想把这样的学校撑起来,办下去。要不然,学生不得不每天往返于狭窄、危险、遥远的山路。因为孩子们需要上学、需要不走危险山路上学,所以我们来了。
2. “每学期换老师对孩子们影响多不好,要支教就该扎根农村!”
我看到的现状是在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乡的贫困村,即使本县的老师都不肯留下村级小学教学。学校的路不能通车,买一次菜要走上4-5个小时,上课以外没有任何休闲娱乐,所以老师可能待不上一个学期就选择了离开。开学的时候学生期待出现在讲台的身影,因为他们更担忧“有没有老师给我们上课”,而不是“怎么又是新老师”!所以,支教老师放下自己的生活,克服各种生活上的不变,来陪学生度过至少一个学期,我想更多的应该是感谢,感谢他们的勇气,感谢他们的付出,因为他们做了绝大部分人停留在口头的信誓旦旦!还要苛求他们为何没有像更伟大的老师扎根在被大家遗忘角落数十载吗?此外,如果在支教组织合理有效的管理下,老师交替的过渡会平稳些,对孩子的影响会尽量小一些。
3. “你们给了孩子希望,却是他们得不到的!”
孩子们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吗?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再偏远的地区,一般也会有电话、电视或者在外打工的人,我们或多或少的会了解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信息不对称才是对他们最大的不公平!我的观点是:不要灌输“外边的世界才精彩”的一元论断。但至少我们要提供对等的信息,而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选择。无论他们如何选择,我们都会尽力告诉他抵达目标的方法。一般来说,偏远地区学生对于学习不重视,不努力多是因为没有目标造成的,无论他(她)想走进大城市改变生活,还是想在家乡做贡献,至少在小学基础教育层面的学习都是最基本、最必要的。我们不必功利化的以成绩衡量一切,孩子更爱学习了,享受到快乐了,更懂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了,这其实就够了。我们能做什么?
关于题主的方案:很多时候,我们都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只有“孩子需要的”=“我们能提供的”时,这才是成立的帮助(不是资助)。或者面对孩子需求时,我们没有很理性的思考,怎么做才是更好的。
当我们从城市走进山村,一切都如电视上老少比边穷地区的画面,但是一切都又来的更震撼!孩子的鞋子是破的、本子是破的、衣服只能遮体,草皮的房子不能遮风避雨。一下子,情感不能自抑,发动亲朋好友进行捐助。但是,这样做了能解决长久的问题吗?或者不劳而获对孩子对乡亲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至少从我个人支教的经历和其他老师的反馈来看,捐助一定要适量!请压抑您的爱心!请继续压抑您的爱心!请无论如何一定要压抑您的爱心!我不是劝阻您不要做好事,但一定请先多走多看,务必在了解到当地的真实的需求和找到一个不错的扶持项目(不只是资助项目)后再开始释放您的爱心,否则可能真的事与愿违。
题主想做的事情,通过支教实践难度还是有些大的。毕竟支教应该以教育为主!首先要思考如何在这段时间把孩子教的更好!如此一来,您想到的一些事情可能就没有精力完成了。每一位想要支教或者奉献爱心的人都应该先做一个匹配。你们的能力和孩子们的需求匹配成功后,无论这个切入点是什么,都是值得实践的。如果题主的想法适合您将要去的地方,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项目。怎么做?
每个地方都有一些不一样的情况, 我就针对我们在贵州的支教点聊一下我的感受。(为了避免广告贴嫌疑,不提及组织名称。)
支教的核心-教育:
我最关注教育,我也支持各种衍生实践项目,但是我会在教书有余力的时候才会尝试其他衍生项目;否则,本末倒置影响支教的效果。如果题主更关注衍生项目,支教恐怕就不是您开发衍生项目的载体了。
在我半年的支教里,我为自己定的目标是“对等的信息”、帮孩子习惯养成、成绩有一定的进步。一个学期的努力,孩子们大多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在全乡从倒数到中等偏上、也有了努力的目标。课就在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一个六年级的男生自杀了。没人知道原因。欢笑的年轻生命戛然而止。
有的事情是课堂45分钟无法解决的。我能做的实在太有限了。我也不确切知道我做的事情对他们的帮助有多大,但是至少我要帮助健在的孩子解决上学艰难的状况。当家庭教育几乎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是他们的全部!因此,我和贵州的朋友发起了我们的支教组织,我们定下一个很小的标准:“只要有一个孩子因为我们的帮助,能读多一些书、晚几年结婚、少生几个孩子,我们就算成功了!”我相信建立一个成熟架构的组织,才能更持久、更有针对性的帮助我的那些孩子。
教育是漫长的实践的课题,因此我们不奢望支教老师带去多么巨大的改变。但是我们严格筛选每一位派往支教点的老师。经过一年半的实践,因支教老师和当地老师的持续努力,学生还是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对于未来有了憧憬、对于学习更积极、也能自信的表达自己、踊跃的参与课堂互动……
对于这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看到了成效,然而也存在问题。“信息对称”的努力还是变得不对称。孩子憧憬外面的世界,却忽视了生长的乡土,我们不想培养的都是远走他乡的游子,所以我们开发“乡土教育”课程,努力让孩子成材,但一定竭尽全力让孩子先成人,成为一个懂得“回馈”家乡的人。我们也一直向师范院校的教授、城市小学的老师和心理老师取经并修改我们的方案。
一直努力、不断改进,我们还会继续努力改进。TFC-值得学习的教育组织
我个人非常佩服TFC。他们尝试把外国成熟优秀的组织本土化。无论运作中是否存在一些问题,作为新模式的开创者和实践者,他们都是很优秀的组织。支教真的承担不了太多意义的期许。有的解决师资的极度匮乏、有的帮助提升教学质量、有的摸索可续的运营模式等。无论哪种都满足了一定的需求,解决了部分问题。其中的杂音,是支教的普遍问题还是个别行为?
我也经历过不理解人的职责和谩骂,只要学生进步了、家长满意了、校长赞许了,还用要求更多吗?支教需要理性思考。见了树木,也请见见树林。欢迎您的不同见地,也欢迎您能踏上通往山村的道路,认识在支教一线的老师、明白他们在艰苦环境下的付出、也感受孩子们的变化。————————————————————————————————————————————欢迎到贵州来支教!
贵州是一个被忽视的角落。和云南同在云贵高原有不亚于云南的秀丽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最大的黄果树瀑布、最美的喀斯特熔岩洞-织金洞,美丽的荔波原始森林、西江苗寨等等。
作为GDP全国很靠后的地区,这里教育资源非常稀缺,希望大家在关注到支教热门地区的云南、甘肃、西藏等地区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下贵州。————————————————————————————————————————————看到孩子们的快乐笑脸,还要什么回报呢?(为了避免广告贴嫌疑,宣传页遮盖了组织名称。)
听过一句话,觉得很适用:教育是让人看到更大的世界,却注定只可能有少数人达到。
我觉得对于我们去支教的地区更是这样,资源、教育条件的不平衡,让只有极少数的人有能力跳出他们所处的环境,获得更好的生活。而也是在这样的现实下,当成功考上大学的几率很小,而考上大学后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同样很小,当地的人们自然也不会再抱有太大希望,多数是让孩子读完初中了事。对他们来说,让自己的孩子早点出来干活,种地放羊才是切实能改变生活的事。
说点题外话吧,我同学去云南支教后和我说的一个现象。他们那里的孩子连早饭都吃不起,天天饿着肚子上课,而学校提供的所谓义务教育也是要交了饭钱才提供午饭的。很多家里都是省吃俭用给孩子提供中午的饭钱。饿着肚子都要上学,难道真的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地的绝大多数家庭甚至都只让孩子读完初中(这对他们已经不容易了)。他们让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目的,更多的不是指望以后种地放羊的时候用得上什么物理化学,而是为了当地政府不成文的规定: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不准领结婚证!
如果孩子们爬了很远的山路,然后饿着肚子,接受一些以后极有可能根本用不到更不提改变命运的所谓知识,我想说这样的九年义务教育真的有必要那么迅速地普及吗?是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还是装点了某些人的政绩?手机码的,格式有点乱,见谅。
不泼冷水会死星人来了。你能够带来的唯一变化就是:你发现自己带不来任何变化,任何。你在去之前对于“偏远地区”的了解比电视中更多么?你知道那些地方的人们究竟需要什么吗?你是不是对支教抱有一大堆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渴求知识的双眼,贫穷而淳朴的山民,孩子们为你的眼界与知识而折服,等等?在这儿放个地图炮:所谓支教志愿者,有40%是去玩的,30%是为了简历,25%是为了自我满足。另外5%是真正能做点事儿的,不过他们绝对不会去问自己花“八个月到一年”去支教如何——他们起码会老老实实的扎上两三年。我一个师兄是在TFC做事的,他对于支教志愿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放弃一切幻想。你绝对看不到那些渴求知识的双眼,孩子们能老老实实给你上课就不错了。你绝对看不到贫穷而淳朴的山民,大部分偏远地区处在一种“城市里的好学不来,城市里的坏学了个底儿掉”的状态。孩子们会很好奇外面的世界也许是真的,但然后呢?像前面有人说的那样,告诉孩子们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然后告诉他们你可能今生无法抵达?《天方夜谭》里有一个故事叫做《终生不笑者的故事》,小时候觉得没什么,现在看看真他妈是个悲伤的故事啊。顺便说一下那个“水平很高很有煽动性”的志愿者——当然他根本看不到我的话——如果你现在站我面前,我绝对把你揍的连你爹妈都不认得。因为你他妈就是个人渣。你对于责任的理解不比一个小学生更多。如果一种幸福经不起比较,那当然是虚假的幸福感,但打破虚假的幸福之后呢?你就像是一个拿着棍子的人,去别人家里打碎了他家里的陶罐。如果之后你能给他一个青花的瓷碗,你是菩萨,如果之后你什么都给不出来,你就是一土匪。现在大部分支教志愿者,就是这样的土匪。如果你一定要“改变什么”,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你他妈算老几?你他妈算老几?你他妈算老几?真是中二无药医也。至于你要是去了的话(我怀疑这时候题主已经去了——所以权当我说了一堆废话吧),记住三点:你是去教书的,你就是去教书的,你他妈就是去教书的。别扯其他的闲淡。当然教书的时候可以做许多事情。什么什么为师,什么什么为范,这话不是空谈。自己琢磨去吧。PS:Danny的答案难得靠谱。知乎里关于“教育”的高票答案充斥着不懂教育者的胡言乱语,但Danny这个答案不是。而默默同学,你有去支教的打算么?如果有的话,给你一个忠告吧: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吧。
网站的建议不错 支持
我觉得支教的唯一好处就是让偏远欠发展地区的孩子知道他们的世界之外还有很多的精彩。其他的不过是满足我们自己的善和责任感,并不能给哪些地区的教育或者生活带去什么改变。你在用他们的不幸与辛酸成就自己。要去就多呆几年起码要带出一届的学生,否则不去也罢。
支教过半年,回来之后看了一句话才明白:教育不是为了得到更多,而是让每一口都香甜。
先做好本职工作吧。每个人都能做好本职工作对这个社会其实就够了。当然,你年轻有热情,做好该做的以外,多多尝试总是好的,不用考虑太多可行性的东西。
我有过一年支教经历,老实说我们带去的改变真的很少,学生在思想、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由于自身环境的影响很难改变,支教工作的不延续性其实对学生和学校的影响还是比较大,不过到山里让我们自己到觉得改变了不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支教工作总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