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习俗扒轿门求名词解释 信仰习俗都干什么

大荔结婚习俗(一)
家乡区县:
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的大荔县在结婚习俗方面颇具特色,也是陕西结婚风俗里不可不提的亮点之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荔的结婚风俗有了翻新的变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陕西结婚风俗中大荔的结婚习俗吧。陕西结婚风俗之大荔人订婚习俗
大荔人订婚要经过&五礼&1、男女双方互换&庚帖&(生辰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时),经查审属相不克,出生合卯,男方就得央媒人到女家送&龙凤呈祥&帖,女方若答应这门亲事,即以&状元及第&帖回敬;若不应允,则不回帖,或告知媒人&不合卯&,退回这门婚事。2、女方如果答应婚事,媒人就得两头跑,在&讨价还价&中确定彩礼的多少。通常是女方家经济条件好一些彩礼要的旧少些,如果女方家家道贫穷、或兄弟多、或长辈年老多病等,彩礼自然就要得多。但也不全是这样,讲究一个结亲结义,所以大都在媒妁之言下一般可以达成共识。3、以前彩礼除了银钱外还要有布料、首饰、棉花等,也流行过&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一份礼人民币240元。不过历时今日,总得来说只讲究&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4、接下来是男女双方及家长正式会晤,女方向男方通知送女人数,算是这桩婚姻&定卯&。初解放时,照相仅是男女拍一张三五寸的合影,交换礼物,吃个宴席。时代发展到今天,动辄就是好几千元的婚纱照,甚至更高。陕西结婚风俗之大荔人结婚习俗出嫁当天,有崭新的,挽着大团红绸的摩托车压轿,装扮得花哨的小轿车、大轿车一溜一串,陪嫁的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日用家电,贴上大红双喜字,装在车上,吹吹打打,鞭炮齐鸣,招摇过市。或者式新奇又复古的办法新郎骑着高头大马迎娶坐轿的新娘。杀猪宰羊,备办筵席,招待宾客,丰俭随男方经济状况而定。结婚前,新娘要沐浴、净面、梳头,临行前还要辞先,别父母,然后由&扶女嫂&(伴娘)搀扶,从炕上沿着&出长布&(长约一丈多的大红布,轮换接递前行)走到轿前。出大门前还要&过火&(用干谷草燃起的火堆)。另外,在女儿上轿之前,母亲还有三件事要做。一是要在女儿的裙带或裤带上系一根鲜白的大葱,再交给女儿一对小光光馄饨(关中一种礼馍),并叮咛女儿到时千万别忘了吃馄饨就葱。二是教给女儿&箱底话&。这种风俗习惯,今日已鲜为人知,其实告知女儿一些隐喻性的性启蒙教育。还有一件是要在嫁妆里塞上核桃,象征爱情永固;塞上糖,象征婚后小日子甜甜蜜蜜。娶媳妇的轿到男方门口时,轿门要正对男方大门,此时在鞭炮和迎亲鼓乐中,被亲朋们将脸上抹得黑黑的&阿公&(男方的父亲)手持用干草捆的火把,围着轿左转三匝,右转三匝,含义一是冲去路途上的邪气,二是喻义人丁旺盛,延续烟火。此时新郎在伴郎、迎姑嫂和&牵羊娃&(五至七岁的小男孩)的陪伴下来到轿前,对着轿门或鞠躬、或作揖,新娘再三扭捏,终于敌不过男方壮汉的生拉硬扯,进门时迎姑嫂将手中盘里的豌豆狠劲往媳妇脸上撒,在一边撒一边被蜂拥到&主前&(设置男方先祖牌位的地方),在司仪的倡导中拜天地,拜高堂,入洞房,还要在嘉宾的陪同下,端上盘内盛的肉吊子、毛巾、烟酒谢大媒。同时抬嫁妆的要红包,要喜糖,争的,抢的,闹得喜气洋洋。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的婚礼场面或更大气、更时尚,有专门的婚庆公司,施放礼花、摄影摄像,专业的司仪&&甚至电视台、电台的节目主持人也加入之列,高档车队,管弦乐队,且又增加了传统婚礼中没有的程序&&&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宣读结婚证书、证婚人讲话、新人互换信物、双方父母分别给&改口钱&,男方家长给数量不等的按年龄计算的&岁儿钱&等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
大家都在看等待验证会员激活方法:请添加小鱼客服QQ或微信号:
查看: 38993|回复: 14
莆田人不得不看的结婚习俗(莆田婚嫁习俗)
、特色婚俗
在福建莆田有一种独具莆仙地方特色的结婚习俗,除了众所周知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外。一对男女从开始相亲到生子和孩子满月,都充满了莆田地方的风俗特色,在一对新人结婚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大部分的家长们都秉承那一整套具有莆田习俗特色、流传千年经久不衰的独特仪式进行。
在今天的莆田,特别是靠近沿海一带的青年男女,还很少人能够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像类似于买卖婚姻等这种陋习还是比较普遍。至于做父母的,对儿女的终身大事基本也处于包办状态。并且特别注重在结婚过程中各种习俗仪式,生怕不小心少了哪个环节,被别人笑话不懂老祖宗的传统仪式,坏了儿女的幸福。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莆田人结婚的古俗仪式,就超详细的罗列出莆田人结婚的种种风俗仪式。
2、聘请媒人
儿女长大后,父母会托媒人为其物色对象,也有个别早在婴孩时期就订了婚约也就是所谓的“指腹为婚”“娃娃亲”,大部分都是由媒人撮合,也有的人家是请长辈到对方家去议婚。当然媒人们为了赚取媒礼,基本上像电视里面的媒婆一样,总是千方百计、耍尽花言巧语来“玉成其事”,这种玉成的结果往往也附带着不幸福婚姻的悲剧时常发生。
3、相看亲埕
媒人透过手头掌握的资源到处穿针引线撮合得不亦乐乎,男方家长会认真估摸在各方面条件能够近似“门当户对”的人家,当有了初步选择意向后,即可通过媒人来通知对方家庭,对方经过考虑后要是同意进行初步的接触,就会约好在某个黄道吉日,会经由媒人带领并陪同男方家长去女方的家里“去看亲埕”。
当天女方家要煮一碗当地的线面或是糖水鸡蛋来招待客人,在双方接触交谈后倘若感觉还满意,就会吃下那碗主人家煮的线面或鸡蛋,莆田人俗称为“月老份”;不中意就不能动主人家的这碗“月老份”。另外在吃完线面后,客人就要在这个碗底放一个较为丰厚的红包,寓意着这个初步的接触男方表示基本上是同意了,客人走后,女方家长会认真的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要是也同意接受男方的求亲,这门亲事基本上在双方能否结合方面达成了共识。
4、灶头放帖
男女双方接着就会通过媒人,互送自己家儿女的年庚八字。男方会把女方的八字庚帖放在自家灶头的箸笼里,必需放里面三天时间,这三天如果家里没发生什么坏事,就寓意着此女以后能贴服这个家。可以娶回来当媳妇,不过双方还要各自请个算命先生,为这两人推算彼此的八字是否合缘,有没有互相冲克、合婚是吉或凶,这个环节往往是双方父母对这桩婚事的合散所做的最后关键决定。
5、订聘挂烙
男女双方的“八字”需要经过算命先生或精通天文地理的人士批论后,两家长辈如果得到可以投缘合婚的批论,接下来就会对婚嫁的聘金、嫁妆等事宜嘱托媒人从中为双方传话协调。在全部条件都达成共识后。就会选择一个黄道吉日给为一对新人举行订聘仪式,也叫和定、办定。
男方家会邀请亲戚中被别人认为她的命比较好的部分妇女,人数大概定在6-8个人,订聘当天这些人要身穿着大红外衣,手里带着之前双方商定好的的礼物,其中有聘金的一部分,还有一些金银首饰,组队送到女方家,还要当场把其中的戒指、手镯套在未来的新娘手上,项链、或金银锁等等也给她挂在脖子上,这个仪式莆田人俗称“订聘挂烙”。
女方家当天还要置办几桌酒菜来招待这些客人,吃饱后要告辞时还要给来的客人每人一封红包。女方家在欢送客人出门时还要放鞭炮,随后要把男方所带来的各种糕饼果品分赠给周围的亲人、邻居,大家接到这些东西时就等于知道了某某家的女儿现在已正式许配于人了。
6、订请鞋样
在莆田人整个结婚过程中,如果说“订聘挂烙”是确定男女之间婚姻关系的话,“订请鞋样”便是敲定结婚的具体日期,这个“订请鞋样”是在结婚当年的前几个月举行的一个仪式。至于“订请鞋样”的具体日子,要经男女双方父母协商后确定。一般选择偶月偶日(农历8月或10月的某一天),偶月偶日意为成双成对。
“订请鞋样”那天,男方的一个亲人挑着莆田当地的一种红色花篮,在媒人陪同下前往女方家,这个亲人花篮里携带的礼物除了为未来新娘买的一双鞋子外,还有猪脚和线面。男方给女方买鞋,是希望嫁到男方家后穿新鞋走新路,并寓意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走好每一步。就女方而言,要男方买鞋,则是希望男方不要给未来的新娘子“小鞋”穿(意即不要为难她)。
这鞋只能送一双,里面也包含着从一而终的意思。至于猪脚则是喻指女方嫁到男方家后能开科发达;线面则喻指夫妻白头偕老,长命百岁。在“订请鞋样”那天,女方家长要摆上几桌酒席,宴请身边的亲戚朋友,并在席间当众发布自家姑娘年内某日出嫁的消息。
7、亲捧花粉
在姑娘临嫁前两三天,女方家的亲戚和比较亲近的亲友要置办衣饰、布料、红花、香粉等物品到她家去表示祝贺,有的称之为“送嫁”,通俗称为“亲捧花粉”。这些礼物通常是作为女孩的嫁妆。不过时过境迁,现如今,很多人都不再用布料去“捧花粉”贺喜了,基本上都是给红包。这个环节已有所变化了。
8、担盘试粉
婚期到时,男方把未交足的聘金、礼物装入红漆礼盘;把猪肉、线面、红团、菜丸等食物装入红漆“担盘”,有的叫十个盘,通常俗称“担盘”。如果新娘的祖母还健在,则须另外准备若干的肉、面装成另一担“担盘”同时挑到女方家去奉敬她的祖母,莆田人俗称之为“妈担盘”。这个习俗也有的人称作为“起轿脚”。
9、媳妇挽面
闺女出嫁的前天,需要挑选一位多子多孙多福的老夫人(老妇),请这位老妇来给新娘进行“挽面”仪式, 俗称为“剃面”、“开脸”、“挽面”。据考证:那是古时候用一根纱线来拔除新妇脸上的汗毛的一种美容方法。如果邀请的这位老夫人(老妇)不会挽面,但仍要请她在新娘头上脸上做做样子,再另外请个专业的“挽面婆”来完成。结婚前夕,新娘会在家完成刮脸、梳妆、束发、加笄、成髻,等仪式。以示自己成人。
10、能嫂大爷
莆田人对结婚也俗称为“成男”,蕴含着儿女长大成人之意,故而很隆重又有很多礼仪习俗。据说在古代掠婚风俗的风行。古代当男方用暴力把女的掠夺过来准备结婚,因怕被女方家族的人过来将女方抢回,故需在本家族里面挑选一位比较厉害的亲戚,一般在堂兄弟之中挑选,在结婚当晚,由他负责带领一批本家族的青壮年来保护婚礼的顺利进行,因为年代久远,后来就演变成在整个婚礼里面最为活跃的人,莆田人都称之为“大爷”。
结婚那两三天专职负责替新郎解围,并担当新郎的师爷角色,还要帮新郎接待安排一批批前来祝贺的客人。其中有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提前一段日子暗暗的挑选一位能在结婚当晚“闹洞房”主角,莆田人俗称为“表爷”。这“表爷”一般会在新郎的表亲姑舅家众多的表兄弟里去物色一位较有才气,现场把控能力较强的人,为保障当晚重头戏“闹洞房”的场面够骚动、人气够起哄,结婚前的一段时间“大爷”要对这位“表爷”招待备至,要背后督促“表爷”学习并熟练掌握“闹洞房”的各种招数。很多“表爷”还得兼顾另个任务,负责为新郎新娘圆房,莆田当地俗称为“送房”。至于“能嫂”即人们比较熟悉的“喜娘”这个角色,在莆田俗称“能嫂”。
古时候的婚姻里,一般男女双方在结婚之前都素未谋面,这时候新娘初嫁到男方家里,要面对满屋的包括新郎在内都是生面孔的场面,这个时候现实的需要就出现“能嫂”这个角色。女方家长会提前挑选一位老于世故、谙熟男方那边礼俗、口舌灵便、善于应变的中老年妇女担任新娘的护身符“能嫂”,期间会一直陪伴在新娘身边,帮忙传话、指导礼仪,教导为人媳妇常识,秘密传授洞房的相夫之道。直到结婚后第二天带领一对新人回娘家,俗称“头回走”,把新娘不受委屈的交到她们父母面前,这时任务才算完成职责。
11、过绡头暝
结婚的前一晚(俗称“绡头晚”),新郎新娘家长各自会邀请一位福寿双全的长辈,在结婚前一天晚上为新人举行绡头仪式。新娘的绡头是开脸,梳妆,缚高髻。新郎家要张罗绡头、布置新妇房、挂表轴、安床等一系列不可少的习俗。十二点过后就是剪发、剃脸、戴礼帽,还要沐浴。之后穿上“上头服”(这副衣裤婚后收藏起来,等到本人临终时再穿上),待到了事先择定的吉时“一般在凌晨三四点”,请来的这位长辈要为新郎梳头,然后给新郎束发加冠(戴插金花五蕊的礼帽),完了口中还要大声唱赞:今早“上头”喜匆匆,东来紫气满华堂,×某某(男女两方的姓氏)二姓谐连理,新郎新妇振家风。
12、布置新房
结婚的洞房俗称“新妇房”,这天晚上还要在洞房等等门楣上挂上米筛、麻袋、和一条男裤。米筛麻袋代表天罗地网,寓意为驱除邪祟。男裤挂上面,是为人等待新娘第一次进入洞房犹如从新郎的胯下进入,寓意是为了要新妇在将来的日子对丈夫服从。洞房内要挂一条染红色的猪大腿,寓意是忌新婚之夜“白虎”占床,故以猪腿禳压之,祈免灾祸。房中除了设置崭新眠床、橱柜、桌椅外,壁上挂“麒麟送子”或“孔雀开屏”画轴镜屏,床前悬挂“百子红座灯”一对,“送房料”(撒帐,送孩子等用物)例由姐夫或姑丈或表爷备办。婚筵设在厅堂上,门楣挂横长幅红绸,贴大红婚联,厅堂内外挂满贺幛。
13、悬挂表德
凌晨时分,把之前根据新郎在家族的辈份排名,字号等内容,制作成四尺长两尺宽,分左、中、右三行书写;左行写新郎的原名和字,中行写上新郎的表德字,一般为二个字,斗大,意义与原名相谐,多取吉利字眼,右行写上新郎在同族同辈中的排行的一个表轴,拿出来悬挂于家里的厅堂壁上。这个表轴俗称为“表德”,挂表轴时,放鞭炮,大爷要唱赞:挂起表德真及时,金鸡报喜迎佳期,亲朋戚友来贺喜,一举成名天下知。
14、新房安床
接大厅挂完表德,接着男家“大爷”要用四个铜钱垫起洞房里结婚眠床的四个脚,俗称“安床”,取夫妻恩爱平安吉利,共同劳动发家致富之意。安床时大爷唱赞:眠床垫上太平钱,岁岁平安福来临,一对鸳鸯交颈睡,夫妻恩爱百年亲。
15、新妇出嫁
结婚当日天的上午,男方家要雇红轿,由媒人和“能嫂”带领迎亲队伍,到女方家去接新娘。红轿俗称“新妇轿”,轿上四周披围红绸,并在轿门上挂一块猪肉,亦禳“白虎”之俗。新娘用大红帕(俗称“新妇罩”)罩住头面,带着“新娘妈”由“能嫂”引导,哭别父母,然后抬往婆家。传说 “新娘妈”是莆田古时一位爱护女子收养弃女的黄氏妈的化身,闺女们以她为保护神,以一支红箸为骨,灯笼座为座,用红头绳束三十六根稻草,糊上红纸衣裤、头面、四肢,扎成一善良妇女形状。旧时莆田女子出嫁,都要带她到夫家奉祀,以求平安。新妇轿到了婆家门口,男家的公姑、妯娌、大人、小孩等均暂回避,并熄灭灶堂里的火,俗叫“避冲”,寓意日后一家和睦相处。新娘下轿进入厅堂脚不能沾地,必须踏着米袋,共五条,取个“五代见面,代代好”的吉利
16、新房撒帐
在莆田结婚迎亲时还有个独特习俗,在新娘下轿后,由事先选择的一位同族中为人受敬多子多福的叔辈,将新娘陪嫁的妆奁中拿出蚊帐,挂到洞房的眠床上,并以红枣、瓜籽、花生等五种果品向蚊帐的四角撒去,俗称“撒帐”,取多子多福之意。此时要唱赞:撒帐东西南北方,百无禁忌姜太公,桂子兰孙联科甲,荣华富贵喜苍苍。
17、行送孩子
黄昏时,叔辈姑丈或姐夫要到新郎那里行“送孩儿”的礼俗,安排几个家族亲人分别手持龙凤灯、百子炮、双喜花烛和一对白瓷“孩儿仔”、果盆等由婚筵附近的土地庙或三岔路口开始迎接,一路列队、吹着鼓乐、放炮迎接“送孩儿”队伍进入洞房,由新郎接过这对“孩儿灯”安放帐内的板架上。由捧果盒的叔辈赞唱:今日大家“送孩儿”, 新郎幸福笑微微,新婚吉时鱼得水,早生贵子耀门楣。
18、夫妻拜堂
接着新郎在大门口把新妇牵到举行婚礼的大厅(一般在安放祖先的公妈厅),新郎新娘由“能嫂”作礼仪指导,先拜天地,再拜父母(拜毕,父亲给一副红筷子,母亲给一双红团),然后夫妻对拜,行合卺大礼。之后,又端出猪头、猪腿、线面等祭告祖先,俗称“告祖”。新郎带新娘叩拜祖宗后,又逐一跪拜全家各位至亲尊长,有些地方受拜长辈要回以“红包”。问候长辈礼毕,新郎牵着新娘进入洞房。拜堂、祭祖习俗完毕后,就准备开席宴请前来参加婚礼的贺客。厅堂左上第一桌面对大门的座位是首席大位,俗称“横头位”,乃新郎舅舅的座位。其余座次由乡村里年高望重长者敬陪就座。如舅舅姗姗来迟,须一请再请,要等到来后方可开宴。宴席过半,新郎由“大爷”陪同出来向各桌敬烟敬酒答礼。
&&god!&&十点整看到现在才看完。初中没学过简述吧
有些习俗应该是古时候才有的吧,现在已经改变很多了。还有这些主要还是在“忠门下”那边保留的较多。
19、出灯经文
宴罢,大爷就去请一大班以表爷为首人群热热闹闹的拥入洞房,拉开架势,以极尽嬉闹为主题的各种手段进行“闹洞房”。表爷的第一个节目是“抱出灯”:新郎抱起新娘,新娘举双手,取床前悬挂的两盏“百子灯”互换挂好后,才能把新娘放下,赞曰:洞房花烛小神仙,一对凤灯挂两边,东西交换入门喜,一刻千金乐少年。“灯”谐“丁”音,出灯表示出丁,取早生(男丁)贵子之意。
接下来是“做经文”。所谓做经文,即古代新婚戏妇之俗。表爷事先准备一些妙趣横生的节目,此时大也在旁边做隐形导演,掌控推动各个方面的激情,让新郎新娘作主角“逢场作戏”,夫妻对话、动作等多带有戏谑、挑逗的内容,故意制造闹趣为难新婚夫妇,此时新娘遇到刁难时,多由“能嫂”及时变造痕迹的介入替新娘解围圆场。功力深厚的大爷会把热闹场面一直维持的闹到更深夜阑,雄鸡初唱时才结束,接着就是“表爷”重新出马为新婚夫妇进行圆房仪式,俗称“送房”,在放过鞭炮后,表爷就唱赞:今晚经文到这止,达个扎力大欢喜,春宵一刻值千金,夫妻洞房齐开始。赞毕,大家退出洞房,表爷就将房门掩上关紧,唱赞诗:左手拉门逢吉时,右手拉门笑微微,亲戚朋友齐祝福,恩爱夫妻会佳期。俗称“ 掩门”或“送房”。
20、出厅请内马
结婚的第二天早上,新娘出厅堂问候翁姑及长辈,会见家中亲人,俗称“出厅”,后下厨房把水缸的水挑添至满,并下厨房第一次作炊事,即古诗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新婚夫妇来到厅堂,拜祭祖先。然后,新娘的兄弟(一般是最小的弟弟,俗称“舅仔”。)来了,请新娘偕同新郎回娘家拜见“娘家”长辈亲友。这些风俗俗称“请内马”或“请仔婿”。娘家设午宴款待,俗称“仔婿酒”,酒后新郎跟大爷先告辞回去,新娘则等到黄昏时才返家,带回童子鸡一对,红纸封腰的甘蔗一双,祝愿从头到尾夫妻和气,日子甜蜜。去时新娘坐轿在前, 回程时在后;古时是骑马回门,故俗称“请回马”。
据说春秋时,大夫以上嫁女,用车马送到夫家。这马就留在夫家。表示新娘不敢认为夫家已真正接纳了她,留着马,一旦被丈夫遗弃,就可以骑着那马回娘家。三个月后,夫妻感情已牢固,夫家就派个人,把马送还女家,表示夫妻可以白头到老。这就是“反马”的意思。可见最迟在春秋时代,已经有“反马”的礼仪。莆仙“请内马”的风俗来自古代的“反马”。春秋时妇女地位低,三个月以后才“反马”,现在莆仙第二天或第三天就请“转马”了。莆仙地区没有什么马,“请内马”只是个仪式而已。去还马的是陪伴他们的大爷或新郎本人,顺便带新娘回娘家。
21、妇头回走
婚后第三天,女方家要备办“换花篮”,由“舅仔”送到男方,看望才出嫁的亲人。“换花盘”有红白纸花等,白花象征得男孩,红花象征得女孩。然后,新娘第一次一个人穿蓝衣服回娘家拜访亲人。送年暝就是新婚第一年的农历腊月廿五日,娘家备办担盘给婿家送礼。礼物有线面、猪蹄、红米团 等,还有一对大红绸布金字的红座灯,由个6、7岁的小男孩送上门第二年起年年送的只是白纱彩绘的灯笼一对,加上一支小灯笼(叫灯仔)寓意“年年丁”。
22、生仔出月
人的诞生,俗称“生日”或“出饲”。婴儿降生,是人生的开始,也是人生的大事、喜事,家人欢欣,亲朋相贺。在莆田,孩子的诞生礼非常隆重,在婴儿降世后要持续整整一年。婴儿降生后十四天,就举行第一个仪式,叫“十四朝”,届时舅家要置办十全果为婴儿祝福,需备办手镯、脚镯、银锁、童衣、童帽、童鞋、襁褓等到女儿家贺喜。同时,还要送产妇必需的营养品,如公鸡、番鸭、鸡蛋、蛏干、虾仁、墨鱼干、豆腐皮、线面、糯米、黄花菜、红菇、桂圆干、红枣、莲子、芡实等。出生满三十天,进行第二个仪礼叫“满月”,俗称“出月”。
此时要做三件事:一是“洗儿”,旧法接生,婴儿要等到出月才给他沐浴。沐浴时,先举行仪式,备礼谢神告祖,然后用“午时草”(端午节留下的菖蒲牡荆等干草)烧汤为婴儿洗澡。澡盆中放涂红铜钱12枚,请老年妇女(认为命好的)在厅堂上给婴儿洗澡,浴后水请一个男童倒在树根上,那红铜钱就作为男童的赏赐;二是剃头画桃。婴儿浴后,用洁净的剃刀剃去胎发,只在囟门处,留下一小撮。再由其父或其祖父用雄黄在婴儿头顶画个大桃,谓能使其聪明长寿(莆田对上当受骗者有“头底没有画桃”之说)。
之后,给婴儿换上新衣,戴上饰有“福”或“寿”字的小帽,挂上“长寿锁”,抱到厅堂拜祖先、拜灶公、拜长辈、讨“挂月豆”(红包);三是给亲邻小孩们分红蛋。这天产妇娘家送来的婴儿衣裤、鞋帽、襁褓、项圈、手镯、脚环等贺礼都要全部穿戴上,把喜蛋(熟蛋壳染红)分给亲朋好友,一双(2个)或两双(4个)不等,外婆家起码要五双。头胎婴儿若是男孩,还要办“出月酒”或演戏(一般是木偶戏)庆贺一番。
23、摸抓对晬
婴儿满一周岁俗称“对晬”、“摸晬”(抓周)。要举行“日晬, 盘试儿”仪式。这天婴儿外婆家送来小儿衣帽、鞋饰等。母亲给小儿穿上新衣服,然后在厅堂中地上放一只大“米筛”,内放剪刀、量尺、戥子、算盘、毛笔、书本、钱币、印章、镜子、鸡蛋等物,还有食物类,供婴儿抓取,以此卜定婴儿日后的前途、爱好。此称“试日晬”、“摸晬”。“摸晬”时小儿要坐在一只小石臼上,意为坐石头上就有饭吃。
god!&&十点整看到现在才看完。初中没学过简述吧
有耐心 我直接跳下来看评论
顶个,学习了土话的正式名词。
早就改变了
现在做经文也没什么意思了。
&&我只知道两顾~FU
学习了,谢谢
现在一些习俗都流传了
没勇气看下去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约定习俗,我表示外地的看着好复杂,结婚果真是两个家族的事情平江历经数千年之文明历史,受孔孟之道熏陶,亦为礼仪之邦,现就清末民国时期平江的婚嫁文化作浅谈,以观平江人婚俗之厚重。&&&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大不中留”。婚姻为人生之大事,不可不重视,平江人遵循这一规律,对婚姻的重视由来已久。下面,就平江东乡婚俗作一梗概叙述。&第一章&& 婚嫁前的准备&&& 一、说媒相亲 (纳彩)&&& 在清末民国时期,人们对婚姻仍然遵循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礼教。婚俗不似今天之开放,自由恋爱之风尚未兴起,因此媒妁成为一种职业。&&& 乡里的媒人见某家子弟或闺女年届结婚之龄,便主动到双方家里说媒,男女双方家长皆有意为自己子女促成婚事,媒人便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到双方家里说合,并由男方家长约定日期,某日到女方相亲。当男方家父母或兄嫂带领子弟到女方家后,女方家当盛情接待。双方家长见面寒喧后,媒人便要女方闺女端出第一盘茶来会见男方青年,这盘茶为客茶,男方青年待女方闺女来献茶时,即可仔细端详女方容貌举止,闺女也认真察看男方相貌体格、语言谈吐是否中意。稍事休息后,媒人催问双方是否同意。如双方有意,闺女便腼腆地端出第二盘茶,男女再次见面相亲。女方若同意,便来收回茶盅,这时,男方要将准备好的尝盅钱”放在女方端出的茶盘里,这样便算作“相中”。如果女方不同意男方,便不来收盅了。如果男方青年不同意女方,便不待来收盅,借故告辞出门谢情回家。如果女方收了“尝盅钱”,双方家长也同意,女方便留男方相亲者一齐在女方家吃中饭,这种旧式相亲形式,成为一种传统方式,他(她)们相见时间短,对对方不全面了解,以至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失败婚姻。如偏听媒人的一面之辞,以至出现“换把”相亲的离奇婚事,也有出现“走马观花”的啼笑因缘故事。&&& 二& 合八字&&& 旧时婚姻,男女双方家长粗浅地认为只要俩人生庚八字相合,就能同偕到老,百年好合,因此“合八字”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程序。&&& 女方必须出具自家闺女的生辰给男方,男方也将自己子弟的生辰八字列出,请算命先生根据双方生辰四柱推算,把男八字的五行排出,再把女八字五行情况排出,按五行相生、相克去对照。经对照双方八字,看有几个字相生,几个字相克,几个字比肩。如相克的字多,说今后夫妻必不好合,或夫克妻,或妻克夫。这种相克过半的八字,婚约肯定会取消。如果有一半以上相合为“半合”,如有六个字相合,则夫妻能圆满好合,婚事也就顺理成章的成功。&& &三、纳吉&&& 男方纳礼完聘,将彩礼送至女方,女方受纳后,方可订婚。&&& 四、采嫁场&&& 女方家长领着闺女来男方采嫁场,女方对男方家居一切顺意,男方留女方吃中饭,每人发红包,女方接受为满意,可予订婚。女方不愿意,则不吃中饭,不受礼,打道回府。&& &五、订婚盟(又名文定厥祥)&&& 男女双方经合八字,能称心如意。则由男方选立吉期订婚。此时,女方家长须领着闺女到男方来订婚。当然少不了介绍人的参与。男方请会翰墨的理事人将双方八字写上“龙凤书”。男方四柱为“乾造”女方四柱为“坤造”。“龙凤书”要对合,上书“鸾凤和鸣”或“天作之合”,一式两份,书面写“长庚”二字,套签上则写“庚函”二字。男女方各写“某某郡”书,互相交换保存。男方在写书时要请主要亲族到场参与,但不须送礼,名为“订婚酒”。订婚酒吃过,叫作“一皮黄茶叶,定在西眉山。”也叫“酒筵事定”、“文定厥祥”。&& &六、纳征&&& 订婚后,结婚前,男方向女方“过大礼”,给对象送上金银首饰(金圈、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等),并用台盒送食品、衣物给女方家长,女方可用衣、帽、鞋作为回礼。男女双方皆殷实,能操办隆重的嫁礼,叫作“门当户对”。&& &七、请期(又叫过期)&&& 男方请阴阳先生选定结婚期,用红纸折成书函,书函上首页写上&&& “谨诹&& 公元○○年岁官○○某日○浣之○日吉旦 迎鸾大吉姻愚弟△△△鞠躬&&& &&& 中间正文字要成双。书函套签写“预报佳期”另有一种写法为“几男缘托龙门,谨诹○月○日命遵婚礼,恭迎鸾舆& “鸾舆”写在首页正中,姻愚弟统几男△△顿首拜。各种礼目、房次、护鸾人数,须备各项抬嫁妆物件。&&& 首列房次,表示女方主要房头。亲开成后,必须登门拜访,礼尚往来。房次出具多少,男方必须具送各房头礼。礼单中还要注明房头户主,有子、孙、曾等辈份,以便对方好写请房头亲书。护鸾(送亲人)必须写出主要辈份人名,系新妇之伯叔翁、或兄弟、侄子。有女的送亲也要写清是新妇之兄嫂或姊妹、侄女等。&&& 礼目:步仪、敬祖、辞娘、外祖、开门、班仪、丹仪、容仪、荷仪、& 仪、缝仪、厨仪、翰仪、辞祖礼、驼娘礼、捆铺礼、写书礼、司茶礼、司盘礼、司笼礼、开荷礼、扶盘仪、换肩礼、过江礼。妆桩奁(女方的嫁妆)若干扛,大户人家多则数十扛,一般人家几扛不等。&&& 请备:鸾舆四名,来夫○名,喜扛、喜索、喜桌○张、雨具等等,视其嫁妆需要而写。&&& 女方接到男方报期书后,要“鉴期”,所谓鉴期,是指女方家中有特殊事情,不能如期嫁女,或是闺女嫁日正值“经期”,不能‘骑马上轿’,且由于经期之中,洞房花烛夜无法与新郎媾合,影响情绪为大忌。所以“鉴期一事不可少。如无上述特殊原因,女方当欣然应允。于是要写“允期书”,表示照期出嫁。过期时如男方送来礼金,女方在允期书中写上“谨允佳期,承具厚贶,对使登谢。如无礼金,不必写承具厚贶四字。此时女方要出具礼单给男方,以便出嫁时送到女方家中,女方在礼目中必须要写清。&& &八& 请亲&&& 在女方允期后,男方随即紧锣密鼓地准备迎亲结婚,不过在婚期之前有很多的准备工作。旧时要在结婚前请尽主要亲戚、朋友,要显出迎亲婚礼的隆重,所以必须用书请。&&& (一)请媒人&&& 第一,要请介绍人(媒人),书首页要写上:几男缘叨玉成,谨择△月○浣之○日成婚洁治喜筵先期& 恭迎。&&& 正面签子上写:某府某老大柯斧先生阁下,落款写:愚弟○○○率几男○○鞠躬。这媒人旧时称为“圣天子”,当然这是对媒人尊重极至的称呼。请媒时必须具厚礼,并用红纸书登上礼目:猪首一元,德禽四翼,谢仪几封,家凫四掌,鲜肉一提,舒雁四掌,鲜鱼二尾,喜面几封,喜酒朋撙。&&& 奉申&& 谢敬&& 愚弟○○○率几男○○顿首拜&&& 请媒书上写先期之意是请媒人在婚日头天必须要到男方接受陪媒,这为“陪媒酒”。媒人当坐首席首位。由男方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带领新郎相陪,媒人不到不开席,这是对媒人的尊重和礼遇。因有古语说:“天上无云不下雨,世上无媒不成婚”,所以,男方以丰盛的酒席招待媒人,在席上频频敬酒,以示热情气氛。媒人高兴便于结婚日早早地为男方去启亲。如果男方是富户摆阔气的,媒人要坐青布轿子,男方也得依他,坐上轿子去女方启亲。&& &(二)请外祖父、舅父、姑父、姨父、表亲&&& 舅氏为新郎来龙山,所以必须尊为上客。按礼仪中“一舅二姑三姨四表”的次序皆以书贴到各家邀请。如请舅父书贴:&&& 几男某月某日成婚洁治喜筵,先期& 恭迎&&& 〇府〇翁尊舅父大人& 昆玉竹林& 乔梓& 公孙& 曾&&& 愚外侄〇〇〇顿首拜& 如新郎父母皆在,则落款写由父亲出具姓名,当然称呼也就不同。&&& 正文:舅父有几辈则要写清楚,不可漏了辈份,但如只有子,未见孙曾就不必写孙曾。&&& (三)完婚写请女家书&&& 几男& 缘叨倚玉& 谨诹〇月〇日迎亲洁治喜筵& 恭迎& 〇府〇〇翁姻〇〇先生昆玉竹林乔梓 公孙 曾 盈门列列& 恕粧 姻〇〇率〇男顿首拜。&&& 完婚写请送亲书同上,但必须写上:惟冀护鸾& 光贲同观花烛&&& (四)完婚请女家外祖书&&& 几顽& 念切本源& 寅詹〇月〇日成婚洁治喜筵恭迎& 〇府〇翁姻家外祖(或舅长)先生乔梓& 公孙&&& 姻愚弟〇〇〇统几男顿首拜&& &(五)催书(书面写催妆)&&& 谨催& 新妆(或鸾舆)蚤赉,新婿〇〇〇鞠躬&&& 或写:早教鸾凤下妆楼& 落款写:俟著生〇〇〇鞠躬&&& 送新婚礼目,此物品以抬箱送至亲家&&& 喜献一封 喜牲一头(或猪首一元)喜羊一牵&& 德禽四翼&&& 家凫几掌&& 肘從各一&&& 舒雁四掌&& 鲜鱼二尾&&& 绸巾一副&& 京顶一圆&&& 喜酒四瓶&&& 喜面四封&&& 贺联成副&& 喜报连声&&& 奉申 贺敬&& 某亲〇〇〇顿首拜&&& 以上各种书函写毕后,主要亲友要在婚期前一个月送达,使各亲戚家有所准备。只有请新亲书在结婚当日送去。&&& 九、布置喜堂&&& 若是有一进三栋上的大户人家,喜堂布置得富丽堂皇,上、中、下厅的披红挂彩,中堂贴上大喜字,喜烛双双照耀,喜堂铺上红地毯,酒席桌椅面皆铺红色毡,各厅均挂汽灯,以备晚间饮宴的照明,各厅门张贴红喜对联,张灯结彩,场面令人看得眼花缭乱。结婚之日,各种准备就绪后,请来高级有名厨师,备上各种山珍海味,熊掌、海参、燕窝、鱼翅、鱼肚以及各种家禽,各色食物,一应诸全。厨师在厨房精心烹调,只待客来上菜。各杂办帮手数十或数百人日夜料理,正所谓“万事诸备,只欠东风”。凡参加筹办婚礼的,每人皆发红包一个,名“满堂礼”,一切准备妥当,只待佳期。&第二章&&&& 出嫁&&& 女方出嫁也要请尽亲戚赴宴。地方亲友到女方吃出嫁筵。出嫁筵首席自然要请外祖父母及舅父母坐首席首位,族中长辈作陪。所有的亲戚皆用红纸书写请贴相请,按宾客主次安席,所有宾客在婚期前日到齐,送上礼物。地方宾客一般多于出嫁日来道贺,细伢子都争相来看新小娘,讨喜糖喜果吃。&&& (一)敬祖&&& 出嫁新娘于前夜敬告祖宗,女方家备上三牲果礼,虔诚祭拜祖宗,请本家族长敬告祖宗并念敬祖文:曰:&&& 桃花灼灼,阐于归之预兆,其叶蓁蓁,定佳期之已到。良缘夙缔于谷旦,佳偶天成于良辰,佐夫挑灯,鸡鸣戒旦。时维○○年○○月○日○浣之○日,闺秀出阁,应时于归。维冀宗功庇荫,祖德流芳,俾使孙女昌达,承祈偕老百年,花开富贵,琴瑟友之。一言谨告,万福攸同。&&& 念完祭祖,闺女向家神拜四拜,如若父母有一个去世者,要到坟前祭拜,以示敬重父母。当夜,新娘必须沐浴更衣,作好出嫁前准备。&&& 出嫁之日,新娘由伴娘打叠妆束,在面上扑上水粉,以线扯面,涂上胭脂、口红,画好眉黛,穿上嫁衣,戴上云肩花帽,以及所有首饰,盖上红盖头。在父母房中向父母下跪拜辞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此时此刻,作为父母,也禁不住泪流满面,咽哽着祝福女儿到男方作新娘,祝福的话语欲言欲断,母女俩甚则抱头痛哭,这种母女情思,难舍难分情景令旁观者也禁不住眼泪。&&& (二)辞祖&&& 新娘临上轿时,还要告别祖宗、伯叔父母及舅父母等主要亲属。&&& 临别时再次备上三牲果礼,跪拜辞祖,亲属皆到堂中列坐,各人准备好送新娘的红包。礼生向家神焚香,并请族长发烛。族长要向新娘赞一番,并向家神位大声念辞祖文:&&& 时维公元○○○○年,农历○○岁,○○月○浣之○日,谨以香烛果礼不腆之仪,敢昭告于&&& 本宗○○堂上○氏一脉先祖考妣之神位前而祝曰:&&& 一对花烛插喜堂&& 喜气盈盈放豪光&&& 今日紫珠来发烛 辞别父母结成双&&& 今有嗣孙○○之女○○,于归○○郡○氏为室,兹值良辰,用于告祖之仪,惟期四德,毋违门楣。自此三从不悖,阃范流辉。惟冀宗功,伏其鉴临,俯垂福庇,两姓既合,永调琴瑟。一言谨告,万代荣昌。&&& 辞别祖宗后,再辞别自己的父母、伯叔、外祖父母及舅父母、姑父母、姨父母等。客列东首,在铺好的红毯上,垫上一枕头,向每位族宗各一拜。每位族亲将红包送给新娘,并向新娘祝赞:恭贺她夫妻好合,同偕到老,长发其祥,百世其昌。&&& (三)上轿&&& 新娘由其兄(或弟)驼起,在驼起新娘起时要用一脚将放在家神下的斛桶踢倒,再走向门外的红轿。这时来接亲的引娘要将闺女穿的鞋子在门槛内边换掉,将伞遮住被驼的新娘上轿。“踢斛桶”、“换新鞋”意味着一嫁终身,永不再嫁。所谓:“门无再嫁之女”、“一井水吃到老”的规矩和习俗吧!有的地方,孩童儿为取索接亲人的红包,故意将大门关上,男方自然会将一个个的红包从门缝中递进来,这就叫“开门礼”。儿童们得到红包后,皆大欢喜,将门打开。新娘上轿后,介绍人将一根牢固的红线在轿门前将轿锁起,待新郎来开轿门时,索要一个重重的赏封。然后才将锁打开,让新郎接新娘。&&& 女方新娘上轿后,再燃放一挂长鞭,表示欢送,而父母则不送出大门。&&& 迎亲的队伍开始行动,有请上几把锁呐吹奏着喜调,前面还有鸣锣开道的,鼓乐喧天,后面则有抬嫁妆的,鸣鞭炮的,看热闹的,送亲的,排成一条长龙,热闹异常。&&& 如果是大户人家,送亲的都是清一色的蓝布轿子,穿着长袍马褂,戴着礼帽。由轿夫抬着,显得十足的阔气。女方茶房也穿上兰布长衣,紧随着送亲的轿后。担横篓的也换上整齐的衣服,挑着送亲人的什物,如雨具,新鞋、手电、礼品等,为送亲的效劳,一路上浩浩荡荡向男方进发。&第三章&& 迎& 亲&&& (一)敬轿 闹轿&&& 男方其他准备一切就绪,待吃过陪媒饭后,要将迎亲的红轿抬至中堂,轿门朝家神,开始敬轿。打个红包给厨师,备好三牲果礼。再备剪刀、尺、镜、三色线摆在家神前,新郎穿好礼服,焚香炳烛,放鞭炮,所谓敬轿。然后将三色线捆好尺、剪刀、镜子,端放在红轿顶上,新郎拿新扫帚在红轿里扫三下,然后自己坐在轿子里,叫明日抬喜轿的轿夫们将自己抬起,并上下左右摇晃,以试其轿杠是否扎实牢固。这个程序叫试轿,也叫闹轿。轿内用醋浇在烧红的卵石上,以示荡涤污秽之意。轿顶安装镜、尺、剪、三色线谓之能避邪压煞,护新娘一路平安。&&& (二)打火罐&&& 在迎新娘前夕,还要准备一项就是火罐。要用十二枚清制钱(穿眼钱)再加上白米、炭屑装入罐内,用红纸裹住罐口,用三色线扎紧封紧,第二天备用,以退神煞。&&& 前面讲到,送亲的队伍即将来到男方,远远听到锣鼓鞭炮声,村头地边站满了看热闹的人。人流熙熙嚷嚷,涌向红轿,都想一睹新娘芳容,特别是那一群小孩们更是吵得不可开交,嚷着要看新小娘。如果轿夫们不放下轿,小孩们则双手吊在轿杠上,一个接一个,不由你不放下轿。这时女方茶房忙将早就预备的糖果撒向远处地上,孩儿们则一哄而散去拾糖果,这样才能解围,重起轿抬向男家。&&& 红轿抬到收亲人家大门口立定,由男方礼生在轿前出轿煞打火罐。并在轿前烧点纸钱,祝贺道:“三片钱纸白如银,烧与随车送嫁神,聊藉纸钱将礼意,急回头去莫留停。”又在轿前杀雄鸡一只,以祭轿神。念曰:“天鸡一鸣,旭日东升,雄冠巨爪,五德全身,日捉啄虫蚁,夜却邪精,天煞归天去,地煞归地藏,纵有年煞月煞日煞时煞,二十四位凶神恶煞有此雄鸡担当。”念毕。将鸡血滴于轿前,并将火罐拿起,向轿前摇响,口中祝曰:“伏以天地开张,日吉时良。前有三皇五帝,后有六国君王。嫦娥二女,配立阴阳,周公制礼,鸾凤成双。今有五方五帝,莫占五虎中央。我家五祀,处处有神。鸾舆一至,监视严明。倘有随车送驾者,男请下马,女请下轿。此罐不是非凡罐,本是家财并万贯。一打长命富贵,二打福寿绵长,三打夫妻好合,四打金玉满堂。火罐落地,富贵花开,百世其昌。”赞毕,随即将火罐在轿角打碎,甩于地下。&&& (三)迎新娘&&& 红轿停放于下厅一只预备好的大竹盘上,新郎要把红包送给媒人,拿到锁匙,将红线锁打开,用蒲扇朝红轿扇三下,由引娘牵出新娘,在铺好的红地毯上,移步金莲,跚跚走向上厅喜堂。如果没有长红地毯,或用四块短短的红地毯铺于地上,每当新娘移动莲步,引娘将后面踏过的红地毯移向前面,一直随脚步移至喜堂。新郎新妇就毯位男东女西两拜毕,引新娘入洞房。&&& 早在新娘轿前打火罐时,女方茶房先生,将早准备好的礼物及书函(祝祖文)以及用红纸包好的枣子、花生、桂子,新郎新娘的新鞋袜用一铜茶盘盛好托在手中,在喜堂中打上三个千,将礼品陈列于喜堂案桌上,然后一步一步退出喜堂,以示恭敬。&&& (四)行合卺礼&&& 舅父发烛合卺礼前,男方要请族长敬告祖宗,“未行夫妇之礼,先谒祖宗之灵。”执事者备好三牲果礼祭品,拈着香纸拜谒祖宗。并请男方舅父发烛,舅父拿起点燃的火具,点燃大红喜烛,口中高声祝贺道:“一对喜烛喜洋洋,点燃喜烛照喜堂。鸳鸯成比翼,鸾凤配成双。螽斯衍庆,瓜瓞绵长。齐眉夫妇,百世其昌。”赞毕,主持人将红包呈给舅父。谢曰:“承舅父大人金口良言祝贺,小姓表示感谢,请舅父到厢房歇息。”随即有男方茶房向舅父打一个千,将舅父迎至厢房饮茶品酒。&&& (五)宣祝祖文&&& 鸣鞭奏乐,引新娘至喜堂,向祖先排立,跪,俯伏听读祝文:(本文且录民国十二年冬,平江东乡托田周文斋之& 孙周创生与周方钟姓之女钟雍华结婚时的祝祖文)&&& 维& 大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一月八日,颖川郡新妇钟氏,谨随新婿后,谨以果礼之仪,敢昭告于&& 汝南堂上周氏一脉先祖考妣之神位前而祝曰:腊梅初放,琴调大吕之曲;玉树依荣,诗咏关睢之吟;洪维列祖& 纬武经文,细柳营中令肃;光风霁月,爱莲池上名香;元道风高,闻香山之岁月,扑公节劲,享闽士之春秋。&&& 妇也& 绿窗质陋,白屋姿庸;才惭柳絮,貌愧羞花;藉红叶之良媒,伉俪情深;愧绿窗之自怜妆奁菲薄。&惟冀&&& 赓桃夭诗,从此宜家宜室;效华风烛,自是多福多男;&&& 伏乞&&& 祖灵默佑 永庇阴阳合德,宗功抚佐,长并日月交辉;&&& 谨告&&& (六)行合卺礼&&& 引新夫妇拜天地(朝大门),男东女西,并排朝外四拜,赞礼者祝曰:“一拜乾坤定四方,二拜日月星光,三拜天作之合,四拜福寿绵长。”拜毕,引夫妇对拜,男东女西,对面相拜四拜,赞礼者祝曰:“一拜天长地久,二拜地久天长,三拜夫妇好合,四拜百世其昌”,合卺礼行毕,引新夫妇见大小。请翁姑东侧立,新婚夫妇双双拜二拜,次及伯叔和伯叔父母皆拜两拜,第一拜分大小,伯叔不拜只作揖。第二拜,向新婚夫妇道贺,要回拜。兄弟姊妹平辈者各皆道贺一拜。以次拜见一舅二姑三姨、师长、族中前辈。如若县以上长官来贺,应排班奏乐欢迎,迎至中堂尊坐。亲朋作贺时,宾东主西,迎入后,登堂道贺。客尊主人于东边,鞠躬作揖道贺。贺毕,于后堂歇息待宴。&&& (七)迎上亲&&& 女方送亲的护鸾者、媒人、茶房、担横篓者,来到男方后,引入客房,先吃下马酒,然后落尘(接风洗尘),女方要拿红包给厨师与跑堂的叫“落尘礼”。男方茶房对客热情接待茶烟过后,待正式迎入喜堂。&&& 1、先迎媒人& &&鸣鞭奏乐,按辈分排班序立,茶房引大媒人入堂,男方向媒人逐一鞠躬行礼,迎入喜堂尊坐。&&& 2、迎鸾宾&&& 主人以次排班堂右,新郎站于门首(门外),鸣鞭奏乐,由茶房引客,客至鞠躬对揖。客分三辈,主亦三辈相迎,先揖客首(旧称龙头),再揖次辈,再揖第三辈。皆揖完毕,新夫妇就西侧站立,对鸾宾及男方家长辈先拜两拜。第一拜长辈,不回拜,以手作揖表示小见大。第二拜作贺,平辈晚辈各皆道贺,一拜退下。然后,家长与客道贺一拜。客按辈份作贺毕,由家长尊客坐中堂,以次排坐。又请媒氏坐西席首坐,次尊舅父及各尊亲二、三位。陪宾皆按辈份到西边,新郎坐未坐,坐定后待献茶。&&& (八)叙话&&& 1、启动媒人&&& 主人及族长辈偕新郎入客堂,新客一齐起立,主人尊客坐问好,双方茶房交换献茶烟毕。主家先启动天子(媒人),说道:“今日劳累圣驾,舍侄婚事,有劳圣心,成二姓之好,深为感激。”媒人答话道:“今日○姓与○姓,秦晋联欢,婚典玉成,本人传言不周,请两府加原。”&&& 2、启动鸾宾&&& 男方家长捧茶起立向鸾宾一迎,说道:“亲家好!今日妄攀玉趾,驾降蓬门,亲家不嫌弃舍侄愚昧,谬许乘龙,正是茑萝得附,葭草依荣,又蒙惠赐红奁,光顾愚亲,小姓招待不恭,深感遗憾,请亲家海涵。”&&& 鸾宾捧杯起立回答道:亲家好!今天仰圣天子威光,结秦晋之好,喜入府门,承府上隆情,深感雅惠。舍侄女弱质愚陋,幸喜归配名门,愧妆奁菲薄,冒为府前增的光,要望亲家原谅。”叙话毕,双方茶房举起茶盘,示意收盅,便到各位面前收起茶盅退至门外。男方家长亦告辞退出客堂。&&& (九)赐席(又名捧盅安席)&&& 乐工奏乐。男方迎宾执事请众客齐集堂前,主人排班,由茶房引客,作排班者互相打躬作揖。新郎捧盘立席侧,茶房立席后,将怀箸放盘内,迎宾主人口呼某先生某老,对客一揖,引向排班次席作揖,候客随上至席前站立,茶房取杯,主人接杯对客一揖,将杯放好座次。茶房取箸,同样放于席之某位上,主人将客位的椅垫、椅披一整,对客一深揖,表示谢意,主人复送客位。如此逐一将客安上座次,所有席位皆留席口,只坐六人,席口方便上菜。&&& (十)施邀&&& 下厅西边设有乐工席。尚未开碗盖时,乐工奏乐,开碗吃菜时即止。吃三道菜后,再起奏乐,每席间有茶房来敬烟,银质旱烟筒和名贵上等烟丝。)&&& 敬酒,并递上洗脸巾,供客人静咀,叫开把。在此盛大的宴会上,男方的陪人可代表主家,对酒筵菲簿向客人表示歉意,主要东君席,可作两次邀客吃酒。如宴席开始时,主要东君起立,向亲家启叙时说。“亲家,愚亲家寒,一杯鲁酒,请酒!”将酒捧起邀客,鸾宾客头也应举杯起立,表示谢意,但不必讲话。&&& 请菜:主要东君举箸起立,向亲家启叙说:“亲家,毋备鹅掌,稍备盘餮,请菜”。鸾宾客头亦举箸起立,表示谢意。这种施邀方式,能使喜堂沉浸在一片深情热闹中,增加友好的气氛。散席时,陪人向席口一揖,将宾客引至客堂,尊座后告退。&&& (十一)天子送洞房&&& 媒人给男方的礼物是:对联、花烛、茶盘盅盏等。洞房花烛之夜,由媒人持花烛送入洞房。并朗声祝赞道:“一见喜门大打开,列位客官请进来,请进洞房无别事,只把洞房闹起来。洞房,洞房,听我天子言章,洞房花烛照新房,天赐夫妻永呈祥,良夜熊羆来叶兆,诗歌麟趾拟三章。花烛辉煌满屋光,妆奁四面映新房。紫箫引动朝阳凤,一阵香风入洞房。伏以天开地劈,始并成人。谨遵周礼,奠定乾坤。男欢女愿,恭喜新郎,贺喜新娘。问:要富要贵?答:“富贵都要”。天子赞道:“凤凰百世,富贵双全,喜也。”媒人再用包好的柴粮米炭少许撒入红罗账里,赞曰:“一对鸳鸯鸣福禄,卷起左帐钩,天赐鸾凤结成双。扎起右帐钩,夫妇好合到白头。一撒东方甲乙木,红罗帐里花灼灼。二撒南方丙丁火,红罗帐里花两朵。三撒西方庚辛金,洞房花烛笑音音。四撒北方壬癸水,早生孩儿定中举。五撒中央戊己土,夫妇长寿如彭祖。恭喜新郎,贺喜新娘,螽斯衍庆,瓜瓞绵长。今日敬送洞房,他年贵子飘香,喜也!夫妻好合,百世其昌。&&& 花烛送完,新郎拿出准备好的大红包,呈送大媒人,迎至客房茶烟款待。&&& (十二)“圣天子”坐“皇殿”&&&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特别诱人观赏的程序,主家请人用无数高桌扎成一个大“皇殿”。“圣天子”要升殿封赠,这时男女老幼将“皇殿”围得水泄不通,小孩们更是嚷得不可开交,这时“圣天子”、“皇后娘娘”“左臣”“右相”皆穿戴好借来的古戏装“上殿”。台下乐工一齐响起锣鼓声、锁呐声、鞭炮声,响彻喜堂。“圣天子”穿戴龙袍皇帽,“皇后娘娘”也穿戴上凤冠霞披,左臣右相穿起官服,跟随走上金殿。&&& “圣天子”坐在高台之上,“皇后娘娘”偏右侧,下面左臣右相站立两边,新夫妇即跪在“丹墀”(这里以红毯代替)。三呼万岁,有如演戏一般。乐止后,“圣天子”则祝赞封赠,当然无非是些祝新婚夫妇“百年好合、三多衍庆、福寿绵长”之类的赞语,台下看热闹的人戏言“讨封”,最后圣天子下殿。乐工再起乐。这时“圣天子”拿起一根“秦始皇的赶山鞭”,拼命挥舞,欲赶开人群,“皇后”、“左臣右相”皆下殿,乐止。这时已下殿的媒人公,已是被地方后生们拉拉扯扯,开始“耍媒人”。他们把早已准备好的“狗公刺”帽子,霸蛮戴在媒人头上,把拌好锅灰涂在他脸上,活像一个“钟馗”,引起众人哄堂大笑,孩子们更是围着又喊又叫。因是喜事场中,不便发作,只得羞愧地以手护面,跑到别处擦洗干净,这就应了一句民间流传戏言:“新小娘进了房,媒人公了过墙。”&& &(十三)闹洞房&&& 天子送过花烛后,要举行闹新房的仪式,这就“吃抬茶”。这时在新房坐满了人,因“三朝之内不分大”,所以伯叔、婶母、兄弟、侄子、外戚和地方上的贺客都可参加。这可是个热闹的场面,新郎新娘抬着一盘香茶给客人,闹新房的人要赞茶表示祝贺,放回茶盅还要说赞词。如某叔翁接过茶后,赞茶道:“接过清茶喷喷香,一对鸳鸯戏水乡。今晚洞房花烛夜,侄孙夫妇福绵长。”吃过茶后,将盅放到盘子里,又赞道:“吃罢香茶美味甜,男才女貌配姻缘。祝愿夫妇长好合,早生贵子中状元。”新夫妇又将茶盘抬到伯母前,伯母接过茶赞道:”夫妇抬茶到面前,一对鸳鸯草上眠。祝贺夫妻长恩爱,同偕到老活百年。”吃过茶后又赞道:“芝麻豆子好香茶,伯母心中乐开花。祝你夫妻齐努力,明年生个胖娃娃。”新夫妇齐声对伯母道:“承伯母金玉良言,谢谢!”&&& 这新房中人各自说出对新夫妇的赞语,洞房中一片喧哗热闹。口才好的说得文雅,大家赞不绝口,也有一个滑稽青年在接茶时恢谐地说道:“新郎官高,新小娘矮,夜里睡觉摸大腿。新娘子矮,新郎官高,夜里睡觉‘岩’胡椒。”这句粗俗的赞茶话引出了哄堂大笑,新娘羞红的脸偏过头去,躲开众人的目光。就这样,新房热闹到半夜方散。&& &(十四)赐早茶&&& 女方上亲留宿于男方亲家,介绍人及其他外戚留宿的,在新婚之夜另日早要梳妆尽洗后给父母、上亲、外戚赐早茶。&&& 乐工起吹奏乐。新夫妇献早茶于阿翁阿姑,上亲及外戚主要客人,每位客人献上一包上好的茶叶、手巾、袜子、果品,收礼者各赐与一个红包给新夫妇,献完茶后乐止,准备早餐。&& &(十五) 上亲进新娘房交亲&&& 早餐后,上亲临行时要与亲家会面交亲,男方要备“上马酒”,在新房中摆上烟酒果品。茶房引上亲到新房中,男女双方亲家会面。坐定后,男方家长捧茶向上亲言道:“亲家好,承蒙大亲降驾护鸾,小姓迎接不恭,款待不周,深感遗憾。请伯翁、叔翁回府转达亲家及亲家母,请他(她)们放心。我俩定然看重儿媳妇,愿她(他)夫妇同偕到老。”上亲(龙头)起身说道:“承亲家盛情相待,取扰府上,多谢亲家;舍侄女针织不全,还望亲家母教诲,她当理应殷勤奉帚,敬重父母,莫忘家教。今日辞别府上,待日后再来拜望。”女方茶房引上亲出新娘房。&&& (十六)送上亲&&& 男方送上亲时,要排班,向上亲逐辈份作揖。女方上亲如是坐轿子来送亲,吃过早饭后,由男方茶房等人将上亲的轿子抬至中堂,轿门向外,男方陪人要请:“某某姻亲家先生升轿。待上亲入轿后,由男方陪人将轿抬起(叫升轿),女方轿夫张肩接过轿,男方鸣鞭炮奏乐送上亲,男方陪客人排班揖送,女嫔引新娘送至大门口(不出门槛),新郎站立门外对客作揖。客头将“回郎礼”送给新郎,打道回府。乐工止乐。&&& (十七)送媒人&&& 送媒人,要备好酒果等,新郎对媒人敬酒,叫饮“起马盅”。新郎捧上酒盅对媒人谢道:“承圣天子玉成我亲事,款待不周,请饮上几盅淡酒再行。媒人接过酒祝贺道:”一盅酒祭天神,天兵天将闹沉沉,二盅酒祭地神……,头三盅酒不饮,洒于地上,后几盅酒每饮一盅要说一段赞语,饮完起马盅,鸣鞭放炮,男方排班送媒人。&&& 一场繁锁而隆重的结婚典礼算是画上圆满的句号。平江好声音(pingjianghaoshengyin)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平江历经数千年之文明历史,受孔孟之道熏陶,亦为礼仪之邦,现就清末民国时期平江的婚嫁文化作浅谈,以观平江人婚俗尊敬的读者:本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文中的“我”并非作者,只是作者的朋友,听他讲这个故事已经二十多年了。文中的pingjianghaoshengyin发布平江新闻,播放平江民歌,传承平江文化,歌咏平江风情。热门文章最新文章pingjianghaoshengyin发布平江新闻,播放平江民歌,传承平江文化,歌咏平江风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端午习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