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操外甥女赠与外甥的汽车能被执行父亲的债务吗

为什么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妻子的兄弟(舅舅)扮演很重要的地位?
之前看到打姐夫的问题(有感而发
按投票排序
你大爷有可能不是你大爷,但你舅舅一定是你舅舅。
答的是舅舅重要性的展演,并没有直接说明为什么重要。只说一句是传统的设计。其实之所以舅舅会那样出面保护出嫁的闺女有两个原因:1、中国传统是农业社会,主要的财产是田地。在早先,嫁出去的女儿也是有权利分家产的。嫁出去的女儿也可以分得「姑凉田」,但是田地没办法带着走,就寄给自己的兄弟们耕种,兄弟们耕种后的一部分收成要给姑凉田的所有人。「姑凉田」也是女儿如果婚姻不幸福要离婚而回家的生活保证。舅舅之所以那么尽力保护外甥女为的就是希望她不会回家要那丘田。此其一。最重要。2、舅舅保护外甥女,还有传统习俗的面子问题。中国传统社会是小集体的熟人社会。婚姻圈基本都是熟人,十里八乡的,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要是外甥女被欺负,那个家里人看得下去?再者,打狗看主人,要是舅舅家不出面,那就太怂了,会被别人瞧不起,没有人「其他宗族」愿意跟自己结亲,这可就涉及到整个家族的势力和繁衍问题了。要说原因会有很多,以上,小作参考。另,宗族社会越明显的地方,这个习俗越繁盛。比如,江西,江苏,山东,哪怕是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这个情况。我就不说至今依然了,大家自行体会吧。
舅舅的重要性在@yolfilm提到的婚丧嫁娶仪式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很不幸五一回家作为大外甥参加了小舅的丧礼,默哀。说下西北农村土葬外甥要做的:1.土葬由人死去到下葬,仪式有三天,外甥要在灵柩前,守灵三天。2.第二天下午,由村长带着外甥请抬材的乡党(就是下葬当天抬棺材的邻里),外甥拿条好烟,给邻里递烟。村子小的就在与逝者一个街道挨家挨户的请家里的当家的男人,没结婚的小伙不行,村子大的就在村里同组的请,大概要六十人。舅舅在的村算大村有上千户,十二组,一个组就可以请齐六十人,不过一个组的不一定住在一个街道,所以就要一个街道一个街道的找,每家每户在那组村长这个必须清楚,要不会被骂的。(一个插曲,在请抬材的时候,同组里有两家住在隔壁,村长带我去了其中一家,另一家忘了去,结果请完六十人 ,我们往回走时被一妇女拦住,就开始骂村长,怪村长没去他家,说村里人会说闲话“XX家不给乡党抬材”,其实这挺严重的,农村人看重邻里的评价,远亲不如近邻,一个人要在村里为作要好,才能德高望重,家里有事邻里都会帮一把。帮人家抬材算是一种默认的契约,每家都有老人,死了都需要抬棺材的,想想自己要死了,没人帮着下葬,那是要被人唾弃的啊,所以一般人家来请你,没太大的事都要去的。)3.请神,外甥要打着白色大灯笼,去公坟(村里一般留出十几亩地或者更大用来埋葬村里所有死去的人,几百年都在这里),给逝者的父亲和爷爷上香,然后回家算是把祖上请回家参加葬礼。4.铺枋,棺材底层铺的东西很有讲究,以前最底层要铺一层薄白土,现在很难找了,用锯末代替,第二层是柏树叶,柏树叶要顺着一个方向摆一层压一层,最终整个棺材底层看起来像绿色的鱼鳞,然后要在逝者躺下后背部的位置,用硬币摆出一个“福”字。5.下葬当天上午,大外甥要打着白灯笼,到村口迎接两个重要的来参加葬礼的亲戚:1)大胃(wei我也不知道怎么写,方言这么叫的)家,就是逝者父亲的舅舅家。2)小胃家,逝者的舅舅家。6.举行下葬仪式时,由家到公墓这段路,大外甥要走在仪式队列的最前面,打着白灯笼,要亮着,一般放个手电筒,算是给去世的舅舅引通往西天的路。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是个意思吗??以上都是外甥在舅舅的葬礼上要做的,在仪式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各地风俗不同,西安农村现在还是这样的。再说说舅舅在外甥出生到死要做的:1.小孩出生,为了孩子茁壮成长,有一种仪式时要个孩子上锁,这个锁是用红色的粗声编织的(材质我也记不清啦),舅舅负责买或自己做这个锁。2.外甥十二岁前,给舅舅家拜完年,舅舅要回拜,回拜的礼有两样必不可少,1)是小灯笼,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晚上孩子会提着灯笼出去玩耍,我小时灯笼都是纸糊的,里边放的是蜡烛,晚上小伙伴打着舅舅送的灯笼乱窜,碰灯笼然后看着烧着,哈,有时会哭得。2)要有麻花,这个我也不知道有什么讲究,灯笼现在都变成塑料电子灯还带小曲的,麻花好像还送。3.外甥满十二周岁那一年,舅舅要给完灯,就是说孩子长大了,以后不送灯笼了,最后送一对气派的大红灯笼,挂在房檐。有没有感觉有点礼尚往来的意思,舅舅送外甥灯笼玩,外甥给就打灯笼引路。4.外甥新婚前夜,舅舅会和外甥睡一晚,聊聊天,叮嘱一番。现在好像都是哥们陪睡,哈哈。5.当然外甥要死啦,葬礼当天外甥的外甥要迎接小胃家的,当然舅舅一般早去世了,那就表哥表弟那一大家子。6.当然孩子他爹要对他娘不好,打孩他娘,舅舅会带一帮人上门的,结果孩他爹得受着哦。其实舅舅算是孩子很强有力的势力背景,舅舅牛逼了,外甥就有靠山啦,我看到的外甥一般都和舅舅很亲。以上只是我经历过的一些形式的联系,上高中时语文老师说过:为什么其他文明古国都消失了,中国还存在,绵延不绝,可能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很多文明和习俗,是通过一些仪式得以延续。我想可能有部分原因吧。
--------有话想说,重新整理下答案------我妈年轻时候是个公认的美人 。她高中时候还在篮球校队待过, 个子没有那么高,但投球命中率高。一定是她哪一个动作太潇洒了所以我舅舅的朋友喜欢上了她,他们年纪只差一岁。然后我妈也沦陷了,爱上了那姓梁的小子。后来那梁懦去新疆当兵,一去近十年,中间只回去过两次,还抽空给我妈破了处。那梁懦兵役结束就在他在新疆的姑姑给他谋了个铁饭碗。我妈从十八已经等到快二十八,终于决定去找他。冲破姥姥姥爷的封锁揣着自己编麻绳挣得私房钱就上路了,步行,驴车,汽车,火车不消说。那么遥远的路,还没忘给他捎了念想的家长土产。千里迢迢刚进门坐下,那梁懦的姑姑就拿鸡毛掸子扫了扫她坐过的地方,说乡下村姑就是脏。我妈一气之下出门去了招待所,那梁懦也没敢出门追,他的前程攥在姑姑手里呢,另外一个端铁饭碗的姑娘也已经跟媒人讲好了。买好了第二天的票,梁懦来了,说你再等我行不行。我妈含着泪点头回了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那年代美人年纪大了一样没市场,没有媒人热心上门。家里四个舅舅,早就对这个嫁不出去的姐妹失去了耐心,处处不容人。于是已经不是处女的我妈二十九岁匆匆嫁给一个大龄酒鬼,一周三五次家暴,没有例外。那时候她体重八十斤,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偶尔回娘家,也不敢过多忧叹,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叹气多了不招人待见。后来那酒鬼得病死了。他家兄弟开始来抢房屋家产,其实也就是一顶屋檐避雨剩下家徒四壁。我妈待不下去,回了娘家,跟姥姥和两个小的舅舅住下。弟弟还没娶上媳妇儿,怎容满面愁容的寡妇多占一双碗筷。于是我妈匆匆嫁给了我爸。他脾气暴躁,我妈忍让了几十年。好在有我们几个子女爱她。你有没有想起白流苏?不知怎么,仿佛舅舅成了一个彰显人性关怀的制度设计了。女人没有社会地位没有自主权的时代,舅舅,不过是除了父亲之外的第二个主人罢了。关键就是看运气,是否遇到好的主人。也有好的舅舅,得看家庭条件和运气了。贫贱家庭百事哀。-----------------我是分割线--------昨晚睡前看到题目, 有感而发,没想到还平白得了一些赞。惭愧,学问甚浅,混迹知乎一段日子,自问没有奉献过什么干货。不喜秀苦楚,所以一开始选择匿名(虽然这苦楚也不是我的)。不过接下来既然选择参与讨论问题,匿不匿便无妨。说苦楚,谁人没有三分七两,可是日子一样地过。况且这世界美景遍布,有趣的人又那么多,多好。老妈很好,她是这世界上我很羡慕地人中的一种。不知是她天生乐观,还是人生的曲折赠与她的智慧,她与生活、与周遭之人,与自己永远都是平和的,而非我努力挣扎想去达到的与世界与自己的所谓和解。这些事都是她说与我听,没有怨恨、没有遗憾,仿佛讲一个遥远的故事。她说,我还记得我去找他的时候,汽车上来回的放着一首歌,她哼给我听,要我帮她去找。大约五年前,梁懦新疆回来探亲,我妈见了他,那是在街上,她说,你胖了,我过的挺好的。然后就道了别。我说老妈,还好你没有嫁个他,不然你就没有我这个小棉袄了。老妈说,兴许嫁了她,生个梁妞妞也怪好。看的出,他们曾经深爱过彼此。大约生活就是如此,总有情非得已,总有力所不能及。我总觉得,这世间,所有东西都可以努力争取,唯独感情,多少人心潮汹涌却无能为力,不敢用力,有时候力用过了,反而弄巧成拙。--------------继续分割------------这个分割线画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接下来我想异议一下排名第一的答案。一日下来,排名第一的答案已经赞破千。第一条,不只台湾早期社会,中国大陆早期社会嫁妆也是对女生活的保证,不论贫富,总要给女儿备下嫁妆撑起点门面,免得别人瞧不起。这点,不论是古时富豪嫁女提前三年请匠人做嫁妆,还是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女主七巧的嫁妆都算注脚。七巧家开着简陋的麻油铺子,还是给她备下嫁妆,免得夫家瞧不起。礼崩乐坏人心不古这种事情,不限于大陆地区。若说卖女求荣,从古自今,从台湾到大陆,都有例子。教化与制度,约束的都是愿意遵守的人。此处有好,彼处亦有歹,原本即一家,我却看到了论据不足支撑不够的浓浓的文化优越感。难道就我一个人看到了?(颤抖)第二条,“舅舅,其实代表的是女性的自由和权力,代表的是中国社会对女性的保护”,“给女人的兄弟以至高无上的权柄和地位” 说是也是,说非也非。假设“舅舅”是祖辈们故意设计的类似制度保障,这个职位上的人权柄至大,那么有人这权力有人监督吗?执行不执行,全看性格看心情,那就只能碰运气。此外“妇人孺子不得上公堂,舅舅即为代理人”这些话语里即透漏着女性在父权制下的被挟持。说白了,舅舅即为父权制的另一主要代理人。也许这些问题在那个时代无解,但作为自诩懂得普世价值的现代人,理应不去美化。-----------------分割分割再分割----------我想我们都希望知乎更好,有问有答,理性讨论。讨论即讨论,无他。无名小辈,冒犯之处,见谅。
我觉得,在比较近的血亲里面,舅舅是外姓人,所以没有利益纠纷,处事最公正。比如几个兄弟死了父亲的要分家产,如果找本家叔伯,可能父亲和叔伯以前分家都有旧仇,恨不得你家分配不公打起来,他好从中占便宜。但舅舅不同,他是外人,怎么分家都轮不到他得利,所以能够持中,不偏私。
《金瓶梅·七十九回》:“自古没舅不生,没舅不长。一个亲娘舅,比不的别人。”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女方入男方大家庭居住。二,男尊女卑。与舅舅类似地位的男性有谁呢?伯伯,叔叔,姑父,舅舅,姨夫。那比如,一个挺常见的情况:丈夫死了,公婆伯嫂逼着妻子改嫁,或者对小孩子不好。这时候可以找谁?找小孩儿的伯伯、叔叔,人家就是在欺负着你呢;找姑父,没道理,没人家亲;找姨夫,太远,也不知道这位姨是嫁到哪儿了;只能找舅舅,就在娘家,一找就着,而且最亲,肯定会帮忙。换句话说,在这个系统里头,舅舅不一定比伯伯、叔叔亲或者地位高。但是,只可能存在被伯伯、叔叔欺负而找舅舅调解的情况,因为你跟伯伯、叔叔住一块儿。反过来,舅舅欺负你了,那说明母亲已经回娘家住了,连丈夫公婆伯嫂全没了,你去哪儿找伯伯、叔叔来帮你解决?舅舅的地位就在这里,他是整个婚姻大家庭格局中,一个最经常出现在“解决纠纷”位置上的人,因此长年累月,人们就变得强调舅舅在处理家庭纠纷问题上的权威性,从而提升了其地位。这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浙江卫视的家庭纠纷调解节目叫《钱塘老娘舅》,你以为是为什么啊?
-这问题要说细来,可以写上厚厚一本专著。在此,我只能简单说两句。一、中国的「婚丧礼俗」其实是环环相扣的,不是光考虑婚嫁,结亲生子,也不是光考虑临老送终。任何婚俗,任何葬仪,都是彼此相关,相互为证。在这里,我且不去分说「六礼」,那个传承千年的老行道,说来太喽嗦。为了简略,我这边随手举个例子,比如「嫁妆」。现在的大陆社会,因为礼俗崩坏,大家搞这些聘金、嫁妆名堂,都忘了最早的初衷,非常糟糕。台湾早期的社会,嫁妆是一种保证,比如嫁女,附上两方泥土,土上几根稻秧,那代表什么?代表的是「我家给出嫁女儿留著田地呢,你们要虐待她,她可以随时回家。」所以,一般现代的人根本不明白,嫁妆是女儿自己的财产。男方一分钱不能动。不是结了婚,就成夫妻共同财产了,不是的。中国几千年前的古人,在「礼记」中,就已经把这事想的清楚异常。二、同样,再说「聘金」,现在的社会不明其所以,把个聘金弄得像卖女儿一般,恶心下作。其实聘金的道理是,女方嫁女,因为心情悲痛,所以不办喜事。男方给的聘金,主要是要让女方印发通知,分送喜饼给亲戚,告诉他们这个不幸的消息。我家女儿不在了,成了别家的人了。男方的聘金,有时更会衍生出来赠送喜饼(喜糖)的责任。当然,聘金多少有补充女方之意,毕竟养大一个女儿不容易,但,这样的事,怎么会摆到台面上来说?中国人是礼教的社会,一切都有格调、面子、身份矜持等等问题。像现在社会,男方女方为了聘金嫁妆,吵成一团,成何体统?要说聘金,最可笑的一点,就是婚没结,两方先吵起来了。中国自古以来,聘金是由媒人出面协调,媒人自己也要收谢礼的,她的谢礼,就是从聘金里抽成,聘金谈的多了,抽多,聘金谈的少了,抽少。如此安排,不但可以避免亲家吵架,婚还没结,先结冤家了。更重要的是,保住两方面子。「您哪,别要的高,他家的家底,我知道。」谁说的话?当然是媒人婆。「你哪,多少加点,他家女儿可费老本了,上过私塾,请过家教,会说ABC呢。」还是媒人婆。懂我的意思吧?三、所以,来说题目问的,「舅舅」问题。舅舅,其实就是代表著女方的威严。是对出嫁女儿的保护。代表的,是女性的自由和权利。很多人破四旧,把旧中国的礼教,说成「吃人的社会」,这是最它X扯淡的说法了。其实,真心研读中国的传统习俗,虽然有不恰当的少数地方,但绝大多数部份,都是有著朴素而坚实的根本义理。比如古代章回小说,常有休妻情节,说的煞有介事。其实呢,休妻哪有那样简单来?首先,你得先过舅舅一关,你不说个正常理由,不弄个一二三来,舅舅可以告官。古代,妇人孺子不得上公堂,舅舅就可以替姐妹打官司了。懂的其中的设计不?舅舅不出面打官司,女人根本没有资格。(其实是中国体制,保护女人,不让女人沦入衙门争讼的过程。)再来,休妻不得,有的男人就下狠手了,把家里的女人杀了。那时,就如同我之前说过的()舅舅就得出面验尸,妹妹死状可疑,拒不下葬,不封棺材钉,得叫姐夫、妹婿有个说法。不让女方满意,大家上六扇门解决。舅舅不重要?他太重要了,他代表的是,中国社会对女性的保护。为了保护女性,我们的祖辈,发明了一堆口号「天大地大,母舅公最大」「天上雷公,地下母舅公」,然後,婚宴上女方家长没有出席(现代社会出席了),但出嫁女儿的长兄或长弟,就得坐主位。给女人的兄弟,予至高无上的权柄和地位。结婚第二、三天,舅舅要上门探视。婚结不顺(比如男方发现女方不是处女),舅舅就该作主毁婚,带姐妹回家。每年过年,舅舅要给外甥送花灯,看看境况,若是年都过不好,舅舅就要出面训斥姐夫妹婿。这些,都是我们伟大的祖辈们,故意设计出来的,对女性的保障措施。(就是女方是独生,没有兄弟,也有堂兄弟,表兄弟呀,那时,堂舅表舅就该登场了。)中国古代,没有女性主义。没有两性平权的传统社会。但,中国人千万代以来,有很多极好的设计,其中最好的一个,叫「舅舅」。以上。ps:原谅我加几句愤怒的补注。破四旧?在我眼中,那不过是苏联人的阴谋。打烂了中国的传统,让我们失去了文化的保护。是的,祖先的传统文化,会保护我们後代子孙。是子孙不肖,全扔光了去,这些愚蠢後代,活该挣扎在礼教崩坏的社会中,还洋洋得意。再另,本来可以好好写上一通。但是最近知乎气氛不好,说两句就罢了。谁有兴趣,谁去补充。诸位觉得我说的不对,请别
, 你们的答案,与我无关。全当我放屁即可。-
yol叔说的不错,,,这些民俗,因为从小上学,很少关注,年初爷爷突然去世,几天时间领略了最传统的葬礼,当时就发现奶奶的娘家,就是母舅公,确实放在极高的位置。爷爷去世的当时,要先派人到娘家报丧,不能打电话,不能托人,必须是本家子弟,到村子了不能直接上门,找看到的第一个人问,xxx家在哪?那人指着才能去。去了先磕头,后报丧。娘家人来了,就是奶奶的弟弟,我叫舅老爷,,到门口,本家晚辈都要出去磕头,父亲嚎哭报丧,舅老爷来看过奶奶,这边才能发丧,父亲和本家的几个长辈要跟舅老爷商量葬礼流程、规格棺材也要舅老爷看过才能钉上,出殡当天,所有人都等娘家人,娘家人到了,孝子出迎磕头,娘家人动筷才能开饭,娘家人走了,孝子要出去送,还是磕头送客过一天还是两天,晚辈包括父亲、姑姑还要去舅姥爷家谢恩什么的只在很小时跟着奶奶去过他们家,感情已经淡漠,很多人也不熟悉了,当时也很奇怪,问一个长辈说,明明是爷爷去世,为什么把奶奶的家人摆在这么高的位置,长辈说,大概是表达“我们迎娶你们家的女儿,自己的男丁却先离世,留下的妻子怕是难免孤苦,实在对不起你们”今天看到yol叔的答案,大概所有的繁文缛节,都有多年的苦心。
看了上面的,我来说一下回族的葬礼规矩啊。去年我姑奶奶(我爷爷的姐姐)去世,我爷爷小时候和我姑奶奶就闹崩了,俩人几十年没说过话,按理两家关系很僵。她的葬礼我爷爷不肯去,但我和我奶奶去那葬礼的时候发现所有人都在那等着我们,我奶奶说,舅家的人不到,不哭了先人,根本就不能下葬,必须我奶奶同意才可以举行葬礼
黑猫警长里的一只耳,被打败后,就去非洲找他舅舅替他报仇。。莫非老鼠还出于母系社会?不知道爸爸是谁?
-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留。为什么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舅舅扮演很重要的地位?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把“中国”二字去掉,在几乎是全世界的传统社会中,舅舅的地位都很高。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说得粗俗一点,在那个时代,父亲只是提供精子的工具而已。父亲对子女不承担义务,子女对父亲也不承担义务,甚至一个人从出生其就没见过父亲,甚至父亲可能是敌人部落里的,战场上见面了父子说不定还要对打呢。在这种社会中,人的亲属社会关系,主要是以母系的血缘计。母亲的部落,就是自己的部落。母亲的姓,就是自己的姓。”姓“是什么?说白了,”姓“就是表示自己是从哪来的,自己是谁的后代,两人见面,要自报家门。其作用就像“我爸是李刚”、“帝高阳之苗裔兮”、“Brandon Stark,son of Ned stark”"。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这恰恰与今天的姓相反,今天的姓表示同一个父系的血缘关系。上古八大姓是指姜、姬、姚、嬴、姒、妘、妫、妊,另一说说是:姜、姬、姚、嬴、姒、妘、妫、姞。大家有很容易发现,八个姓都带女字旁。”姓“这个字本身也是女字旁。姓母亲的姓,就意味着姓舅舅的姓。一个孩子生出来,既然不知道父亲是谁?那么谁来养这个孩子?当然是母亲。在生产力那么低下的时代,仅靠母亲当然是不够的。那么谁养?自然是舅舅。很多人以为在母系氏族社会,男人好爽,只管留种不用管养孩子。错了,你不养自己的孩子,但你要养你姐妹的孩子。在母系氏族社会中,舅舅的地位约略类似于现在父亲的地位。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舅舅的地位有所降低,但在漫长传统社会中,舅舅的地位一直是非常高的,直到今天还是。我是山东人,我们这里有个传统,一家有好几个孩子,兄弟长大了,要闹分家。谁来当见证人?舅舅。老家有句俗语:“分家找舅”。就在去年,我的一位亲戚家分家,还是找的他们的舅舅在做见证人。我的舅舅还跟开玩笑我说过:“以后你跟你分家,还得我去分呢。”在中国的很多地方,结婚的婚宴上,舅舅是要坐在首席的。在一些地方,女子出家的时候,是要舅舅抱出家门的。当然,舅舅还有一个作用,正如yolflilm先生说的,一旦自己的姐妹可能在男方家受欺负了,舅舅要负责“讨说法”,“兴师问罪”,甚至是“打上门来”。有一个词叫:舅权。舅权,指”舅父对外甥的特殊权力,是父权制代替母权制的中介环节。”许多民族都留下了敬畏舅舅的谚语和习俗。通常,一个文明离母系氏族社会越近,舅舅的地位就越高。”舅权是指在某些社会中母亲的兄弟具有的特殊权利和义务。母系社会中,舅舅是外甥、外甥女最亲的男性亲属,他会与姐妹一起抚养下一代,年老后则由外甥(女)孝养,其财产也由外甥(女)继承。直到20世纪早期,纳西族、彝族、苗族等中国少数民族仍有舅权制残余,现代摩梭人仍保留舅权制。日耳曼人在公元前后也盛行舅权制。在非洲的一些土著民族,舅权制一直保留了下来。“(此段摘自维基百科)此外,在世界很多文明中,都盛行过“姑舅表婚”。“姑舅表婚"是人类自血缘家庭建立以来,一直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我们老家那还有一句话,叫“姑舅亲,辈辈亲”,这句话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为什么在几乎是全世界的传统社会中,舅舅的地位都很高?因为全世界的所有文明,都是从母系氏族社会走过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位好友们,这是我的微信订阅号,以后我会发自己的文章上去,欢迎大家关注,欢迎大家广而告之!可以扫描二维码或者微信搜索@姜元昊。
前面很多的回答,包括第一名的都是错的。舅舅重要唯一的理由,就是基因传播的需求。妈妈是可以确保孩子有50%的基因是自己的,作为妈妈的弟弟,舅舅也可以确定孩子是有很大部分的基因是他的。尽可能让自己的基因传播下去是所有生物的本能,所以舅舅对自己姐姐的孩子好是本能。而作为孩子的父亲,再怎么用礼教严防死守女人,都是无法百分百确定孩子是自己的基因。所以爸爸对孩子的用心度往往不如母亲,遗弃小孩的概率也远远大于母亲。而在古代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丧失家中唯一强劳力的家庭基本意味着消亡,也就意味着基因的消亡。这个时候,作为母系家族唯一的强劳力——舅舅们就会乐意承担起抚养小孩的义务,因为他们也有让他们基因更多地传播下去的欲望。同时古代的时候,天灾人祸是非常多的,战争,疾病,劳役经常性地夺人性命。就算是好爸爸,也很有可能在孩子没有长大之前就死掉或者丧失劳动力。而这个时候,又轮到舅舅登场维护基因的延续了。舅舅长,舅舅短,都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的。那么多文化习俗都是说舅舅的重要性,都是为了孩子能有更多地生存机会而考虑的。很多文化习俗都是为了基因传播这个最基本的需求而产生的。为什么不是外公?因为外公年老是个弱劳动力。为什么不是阿姨?因为阿姨是女性是个弱劳动力。为什么不是叔伯?因为叔伯也不能确定这个孩子是他的基因,抚养热情不如舅舅。这才是舅舅如此重要的本质。妈妈有个坏老公,舅舅出面干涉揍一顿,是因为无能的爸爸降低了舅舅自己基因传播下去的可能。一句话,舅舅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舅舅既具备强力的劳动力,又具备传播基因的欲望,所以成为了抚养姐姐的小孩的最优质的备胎。作为极其重视传宗接代的古代中国社会,舅舅必然会有如此高的地位。
看到最近这个话题很火,我也斗胆答一个吧。我家是江苏徐州农村的,在我们那里称呼表兄弟为“老表”,“老表”分为两种:软老表和硬老表。软老表和硬老表是一个相对概念,举个栗子:你相对于你舅家的表兄弟,你是软老表,他是硬老表;而你相对于你姑姑家的表兄弟时,你就是硬老表,他是软老表。分软硬老表有什么作用呢?那就是硬老表可以揍软老表,且软老表是不能还手的,而软老表没有资格揍硬老表。有人说了:“舅家的硬老表揍我,我不能还手,我揍姑姑家的软老表,他又不还手,那这打架有什么意思?”别急,如果你真的迫切需要和老表正式打一架的话,推荐你去找姨老表,他和你都是不软不硬,他给你一拳,你可以立刻踹他一脚,你们可以酣畅的大战三百回合,这是没问题的。(额,貌似扯远了)这种习俗是为了当你不孝顺母亲时,你的硬老表就可以硬起来来教训教训你,你还不能还手。这种习俗本质是和
说的习俗一样的,都是一种在男权社会对女权的一种保护。因为当舅舅老了或过世了是,舅舅的儿子自然而然担负起保护姑姑的责任。我小时候和舅舅家的表弟打架时,爸爸把我拽开告诉我,他是硬老表,他可以打你,你是不可以打他的。我不知道现在人面对自己孩子和表兄弟为了争玩具而打架时会不会告诉他老表有软硬之分。传统习俗的生命力是巨大的,大陆wg十年浩劫和几十年的除三旧依然没有除掉这些传统,而且在中国广大地区依旧遵循着这些。杀死传统的并不是外力强权,而是后人的不继承。
在男权社会中,女子作为婚姻商品交易给男方,这时候唯一能保护/代表 女方尊严的自然是女方的父亲和兄弟,父亲如果不在了,兄弟(孩子的舅舅)自然是唯一的依靠.
不能回答为什么...只能说自己见到的前几天奶奶去世了,见到了我舅老爷。我奶奶出殡之前,舅老爷要送盒子(长得像一个大号的古时候放饭菜的提笼,上面压着一个猪头),我爸爸我伯伯们连上我们这些孙子辈的,要去迎我舅老爷(迎是土话了,反正就是把舅老爷连同他送的东西接过来)。从我奶奶的灵堂,三步一磕头。而我舅老爷就站在远处原地不动,等着我们去把盒子连上花圈迎过来。我当时随口说了一句,我舅老爷作派真大啊。我姥姥就说了,这已经是对我们很好了。从灵堂到我舅老爷站的地方,只有一二百米。如果我爸爸、伯伯、姑姑们不孝顺,最后几年没尽到孝道,这个时候舅老爷就不能轻易放过我们。说不定就站在几公里之外的村口,我爸爸伯伯们也是要三步一跪过去的。那个时候我突然觉得我舅老爷很有分量啊。
有弟弟时还能在君临愉快的生活有弟弟时还能在君临愉快的生活后来木有弟弟了后来木有弟弟了就只能跑路了就只能跑路了
yol叔说的好全面了,我忽然想到一件事儿,大家权当故事听听。一天公司来了个小伙子,说找我们这儿的一个男同事,找见后问:你就是XXX?!还没等我那同事点头这小伙子一拳朝脸打过去我同事直接抡地上了。后来知道我这同事前阵子把女朋友甩了,这小伙子是女友的弟弟,来替他姐姐出气。另外一个同事目睹了整个过程,事后一直在叨叨:哎呀我一定要再给我闺女生个弟弟,要培养成这种二球样儿,才好保护好家女。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的话,舅舅可以完全确定外甥是由自己妹妹所生,身上带有自己的基因,这种确定性可能还会高过自己的孩子,尤其在自己的配偶表现得容易给自己带绿帽的情况下
说朴素点:"当我们家没男人了!"
说装逼点:"舅舅是男权社会里女性及女方家族权益的代理人." 根本上还是因为女人(男权社会里)不能直接申明自己的权益.
1.乱伦禁忌的存在使得子代不能亲兄妹/姐弟结合(至于为什么有乱伦禁忌,这是一个争吵不休的话题。列维-斯特劳斯(Lévi-Strauss)和社会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某种社会需要是乱伦禁忌的主因;而进化论/体质人类学家则倾向于认为这一禁忌更多与自然选择和近亲结合的潜在问题有关。了解更多可以戳已有的讨论:)2.自古以来的男权制社会使得家族的权力和财产需要以男性继嗣为脉络传递,也就是说,男性后代需要留在家里继承权力和财产,同时男性的继嗣者相对家族中的女性有更高的权力——或者说,古代女性是男权家庭的“所有物”(母系社会不是母权社会,而目前为止已知的古代/前现代社会类型都是男性主导权力的——所以古代的女性的确是没有什么权利的——把“传统”想象得太美好了就不妥了。至于为什么古代社会中男权是普遍的,这个又涉及一大票解释和争吵。可以姑且认为这是一个人类学界的暂时判断)3. 1+2 使得家中的儿子留下继嗣,而儿子的姐妹要出嫁,并且成为联姻的两个家庭的权力(男人的)关系之间的纽带。4. 1-3 的这几个状况互为因果,使得一代代家族间的嫁娶和结合继续下去。5. 这毅种循环的结果是,古代社会中的母亲是父亲和舅舅的两个家族联和的中介,所以父亲和舅舅都是这个婚姻里很重要的人物,去掉舅舅的这个位置,会使得对传统家庭的解读不完整(列维-斯特劳斯以此为由,认为对最基本的家庭单位进行分析时必须把舅舅考虑进来)。6.所以,舅舅-外甥是前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重要社会关系,这个不是传统中国社会的专利。#以上情形对父系和母系社会的家庭继嗣都适用。在母系(走婚)中:1.姐妹留在原有家庭中。2.姐妹通过外来的不住在家中的丈夫承担了为家族生育继嗣后代(而不是为其他家族生育继嗣)的功能。3.家族的权力落在女性的兄弟,亦即是孩子的舅舅身上。4.孩子的舅舅会去别的家庭走婚,他的孩子是那个家庭的继嗣。所以舅舅很重要也不算是“母系社会的遗留”,而是古代社会的普遍情况。亲属关系方面的理论我读得不好,请人类学的童鞋们轻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舅舅和外甥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