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领导人背景有没有一个叫什么良玉的

中国国家领导人名单_百度知道
中国国家领导人名单
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陈宗兴:全国政协副主席张 梅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汪
洋、秘书长孟 建柱:民建中央主席严 隽琪、中央军委副主席郭 伯雄、国务院副总理俞 正声、秘书长孙家正、国务院副总理刘
淇:胡 锦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令 计划、致公党中央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曹 建明、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路 甬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王 沪宁: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王 乐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吴 邦国:国务委员:国务委员王 胜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陈 昌智、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梁 光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院长乌 云其木格、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习 近平:全国政协副主席、秘书长司 马义铁力瓦尔地、科协主席华 建敏、国家主席、民进中央主席桑 国卫: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阿 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黄 孟复: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贾 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阿 沛阿旺晋美、国务院副总理贺 国强、中央宣传部部长刘 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徐 才厚: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 启德:全国政协副主席李 兆焯、广东省委书记张 高丽、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王
刚: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长陈 奎元、民革中央主席李 建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邓朴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 良玉、台盟中央主席厉无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防部部长马
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李金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温 家宝、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杜 青林: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 兆国: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天津市委书记张 德江: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薄 熙来: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林文漪:全国政协副主席马 万祺、国务委员李 源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主席李 长春: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 忱、公安部部长戴 秉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 树声、北京市委书记刘 云山:全国政协副主席帕 巴拉格列朗杰、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钱 运录:国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 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 铁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总工会主席王 岐山、重庆市委书记何
勇、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王志珍、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周 永康、国家副主席李 克强、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主席董 建华、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张 榕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万
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现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名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廖
晖:全国政协副主席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国家领导人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叶剑英之女叶向真:父亲在改革初期推动了特区的建立
已有 1154 次阅读 14:56
|系统分类:|
  陈晓楠: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毛泽东晚年送给他的老战友叶剑英的两句话。从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到中共高层领导人,在中国革命的数次关键的时刻,叶剑英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1976年10月,正是他和华国锋坐镇指挥,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此后,他又力主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从此中国也走上了改革开放的破冰之旅。今天我们请来了凌子女士,也就是叶向真,为我们来讲述她父亲叶剑英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故事。
  解说:就在四人帮倒台之后不久,在叶剑英的安排之下,邓小平从北京城内搬到西山25号楼,一来可以更好的保护他,二来也便于同他研究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
  凌子(叶剑英之女):那个时候就开始我父亲就说,要把文件送给他看,然后就跟华讨论了这个事件,后来经过政治局也同意了,那时候开始送的时候,就让,因为他没进政治局,什么名义也没有,那个时候还在批邓反右呢,是吧,反右倾,还在批邓反右倾翻案风呢那这个事情怎么处理呢?后来我父亲就说,要准备他出来工作。他要先了解情况,送文件,你送文件也是有份的,就是什么人可以有文件,什么人不可以有文件,那个时候你没经过正常的程序,而且也还没有最后明确,他是不是就出来工作,担任什么工作,一切一切都没有明确的时候,你中办不可能送文件,所以那个时候就把文件交给王守江,写王守江,因为他是叶办的主任嘛,就多送一份给他,实际上写王守江那份的就是送给邓的。
  解说:为了让邓小平尽快复出,叶剑英排除各种阻力做了大量工作,1977年7月,邓小平以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身份,正式恢复工作,这一年7月30日,邓小平突然出现在北京国际足球邀请赛的主席台上,全场欢呼,掌声雷动。邓小平以73岁高龄第三次复出,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也引起世界舆论关注。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而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召开了长达36天的工作会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在中央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叶剑英对国家的政治生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凌子:那个时候开始的时候,咱们是有一个给中央领导,写这个发言的一个班子,现在还有啊,就是说到哪个会议的时候,他有专门的写作班子,但是写作班子写了以后,回来以后,他看了以后他不满意,他就重新自己来思考,来写,当时我们还给他执笔,写这个稿子,然后呢写好以后,他看了以后,请胡耀邦也看了,然后邓力群也最后改定了。
  解说:在那一段时间里,叶剑英特别重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经济建设,第二就是健全法制。
  凌子:国家也欠缺法制这样的一套管理体系,所以他对当时来说这个法制的问题,他是看得非常重的,国有国法,家有家法,所以你一个国家的时候,大家没有法律的观念,也没有完整的法律,作为一个国家的管理来说,是不行的。叶剑英之女叶向真:父亲在改革初期推动了特区的建立
  解说:在凌子的记忆中,父亲还特别重视党内的民主建设,他一再强调,要恢复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
  凌子:就是民主的问题,就觉得这么多年来,确实像过去延安那个时候,那个党内的民主生活,还是比较活泼的,那个时候党内也有教育,你比如那个时候,你像那个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啊,它都有课程啊等于是,然后也学一些就是方方面面的一些知识,和一些这方面有关的吧,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民主生活会,那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就是和“四人帮”吵架了,吵完了以后,就是大家在这些方面都变成两个营垒。要互相商量怎么对付对方,对这些老的中央的这些一些同志们,都是属于老右派啦,像这十大元帅什么,这都是老右派啊,像这些老右派,这是一个营垒,另一个就是“四人帮”。所以那个时候哪有党内的民主生活,大家互相斗智啊。
  陈晓楠:在凌子的记忆当中,那个时候已经年届80的父亲,依然特别忙碌,她说父亲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拨乱反正,另一个就是如何尽快地把国家经济建设重新纳入正轨。由于十年动乱,整个国家经济已经陷入到了崩溃的边缘,在叶剑英的家乡广东梅县,老百姓的生活依然贫困,而更令人头疼的是,广东地区的“逃港潮”,并没有因为文革的结束而消解,偷渡外逃现象反而愈演愈烈了。
  凌子:经常广东省有报告上到北京中央来,就说那边的“逃港潮”堵不住,一些渔村都没有人了,就剩下老人和残废还有走不了的小孩,能走的全部走了。所以他听到这个事情,他心里就很沉重,很难过。跟了他三十多年的他的办公室主任王守江,跟他报告这个事,他那个时候就跟这个主任就表示说,说往那边逃的人,也是逼不得已,生活太困难了,他说只有把沿海地区的经济解决好,使沿海地区富起来,他说才能够真正阻止这些人外逃,否则他没办法。
凌子:你像荘世平老先生他就跟我讲,他说我们就把全世界我能找到的,所有的各个国家办这个对外加工的,这样的一些模式和他们这些资料,我能搜集到的,我通通搜集来,东南亚地区不必说,到欧洲像西班牙,到南美,他们这些国家是怎么办对外出口加工,这样的一些区域的,他们的一些介绍,我通通拿来,来供这个广东省委的这些同志们来做参考。
-  解说:在广东省委明确了要搞“加工区”的意见后,广东省委领导人习仲勋、杨尚昆和吴南生,先后向正在广州的叶剑英汇报了他们的设想。
  凌子:那个时候吴南生、习仲勋就一起去,跟他老人家汇报,他们省委讨论的和想的,怎么样去搞这个对外加工区的这个想法。那么老人家听了以后,非常欢喜,非常赞同,然后就跟他们说,说你们赶快写好了,报中央,赶快去跟小平同志汇报。
  解说:1979年4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习仲勋向中央明确提出了这一设想和要求,并向邓小平作了汇报,邓小平不仅赞成广东“先行一步”的做法,而且给这个新生事物起了个名字——特区。
  凌子:邓小平同志知道这个事情,听了这个事情以后,也非常赞同,就说那就叫特区嘛,他说延安也叫特区嘛。听说当时还有人反对,就说哎呀,说他怎么能这么说呢,说这个特区,延安特区那是属于什么,那是属于政治特区,说这个怎么也叫特区呢,当时还有这样一种情况。但是后来广东听了这个以后呢,说好特区好,他说我们可以叫经济特区嘛,所以后来,最后的名字定为广东省经济特区,是这么来的。
  解说:1979年伊始,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已经开始迈动,就在广东省委开始酝酿改革试验的时候,一批工商界知名人士也重新燃起实业之梦,这其中最早创办实业的就是曾被誉为“红色资本家”的“荣老板”荣毅仁。
  凌子:当时,因为改革开放一开始大家都在考虑,怎么来走这条路,所以说当时荣毅仁老板就提出来,他想建立信托投资公司,希望从国外利用他的这些关系,贷些美金进来,贷十个亿的美金进来,来支援国家这建设,成立这样一个信托投资公司。他提出来这个事情要做的时候,当时引起了我们国内管经济的很多同志的极力的反对啊,说这叫什么事情,我们国家既无内债,又无外债,你要跑到外头去贷这些钱过来,算怎么回事,我们该资本主义国家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债啊。当时有一股很大的反对的力量,他那时候求救一样,就到我们老爷子这儿来,后来我还纳闷,我说怎么在家里老看见他了,老跑到这儿来啊,他来干什么,因为过去从来不搭界的嘛,后来才知道,他要成立中国信托投资公司,做海外贷款,后来我爸爸坚决支持他。
解说: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成立,63岁的荣毅仁出任第一任董事长,这个公司与深圳、珠海等开放特区一样,成为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公司成为后举行的第一次董事会上,叶剑英亲自到场祝贺,此后,中信投资公司建造办公大厦,叶剑英又应荣毅仁之请,为公司题写名匾。
-  凌子:所以后来他的老太太见到我的时候,拉着我的手说,她说向真啊,她说你父亲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当然老太太说话,她是有一定的感情的因素在里头,就说明那个时候,对他们来说,成立中信来说,当时我父亲坚决支持他把这个公司,办起来的时候,是起了很多作用的。
  陈晓楠:改革开放初期,叶剑英和邓小平、王震曾经有过一次谈话,当时三个人都认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是改革开放当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对于荣毅仁创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叶剑英一直非常支持,搞活开放,密不可分。因此对于沿海地区的特区建设,叶剑英也是极其关注,投入了不少精力。
  解说:1980年春,经济特区的工作正在紧张筹划中,83岁高龄的叶剑英,到全国各地开始了4个月的视察,视察的第一站便是深圳和珠海。
  凌子:他是在1980年的时候,1980年4月份,就走到了深圳,那个时候深圳还是没有什么太多的建设的时候呢。他关心香港的供水,香港的水库,深圳水库供给香港水库嘛,所以说他也是心系香港人民,就到那儿去视察那个水库的状况,问跟香港供水有没有什么问题,他到水库就听水库的人给他讲解,然后到这个蛇口,那时候蛇口还是一片工地,是还在建码头的时候,到那边去听当时蛇口那个建设港口的,那个负责人跟他汇报,汇报了两个小时,就有没有外资进来,这边的情况有什么困难,怎么样做。
  陈晓楠:号,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主持了五届人大第十五次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一天成了中国经济特区的成立纪念日。这份《特区条例》不足两千字,从起草到公布,历时一年多,前后修改了13稿。有人曾经形容特区立法的这个过程是“十月怀胎”。
  解说:在中共中央统一试行特区的文件发出后,仅仅广东省委便开始了特区的筹备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便是草拟《特区法》。
  凌子:广东省委的同志们很高兴啊,就是说这回中央的工作会议已经定了,大家就可以大刀阔斧地就展开工作了,就是来请外资来进来。然后以荘世平先生这些海外的这些顾问,然后就开始说了,说不行啊,说我们中国现在来说是,在这些方面没有法啊,说你要知道,你没有法保障谁敢进来。所以就来做这个,就来拟这个特区的这样一个条例,光是省委通过了还不行,然后他们就给两方面报,一个是报谷牧副经理,一个就是报叶帅,因为这是要人大通过的。
  解说:不过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中央驳回了广东省委要求由全国人大来立特区法的请求
凌子:后来拿到上来讨论以后,上面(有人)反对。说这个广东自己搞就行了嘛,没有听说一个地方的事情,还要到全国人大来立法,没有这个先例哦,后来就传回去了,传回去了以后,这个时候呢,就咱们那帮海外的顾问,和广东省委,都在这个看法上是坚定的,说不能没有法,说没有立法的话,是不行的。
  解说:立法的问题不解决,特区的试验就无法进行下去,在坚定了这样的想法之后,吴南生想到了一直支持改革的叶剑英委员长。
  凌子:吴南生同志又向这个叶帅报告,说广东省来做这个试点,它不是广东省的事情,是全国的经济特区的试点呀,说广东省只是个执行的和试点的单位呀,它这个事情本身是全国的。所以就跟我父亲的他的这个办公室主任王守江通电话的时候,就强调了这一点,他说你赶紧给叶帅汇报。
  解说:据吴南生后来回忆,叶帅在听了他的求援电话后,只说了三个字,知道了,但是很快,叶剑英就把吴南生所讲的“道理”,摆到了全国人大,特区不是广东的特区,特区是中国的特区。日《特区条例》获准通过,吴南生后来回忆说,特区条例公布后,一件让他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当时一直困扰深圳的最严重的问题,偷渡外逃现象突然消失了。
  凌子:原来在之前的时候,也有一些投资,小不溜地开始就进来了,试探性地进来了,到这个时候真正立法一开始定了以后,这个事情以后,那气象就大不一样了,海外的投资者,就真正开始放心了。
朱元璋的用人观&
如何用人,用什么样的人,决定着事业的成败,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马背上得天下,对用人之道自然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且听他是如何说的:   “夫小人之为谗佞也,其设心机巧,渐渍而入。始焉必以微事可信者言于人主,以探其浅深;人主苟信之,彼他日复有言,必以为其尝言者可信,将不复审察,谗佞者因得肆志,而妨贤病国,无所不至。”不愧是明太祖,寥寥数语,便为谗佞者画出了一幅清晰的素描。还有一次,朱元璋与他的兵部尚书沈缙议论兴治之道,他说:“兴治之道,当进君子退小人” 沈缙说,皇上啊,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在现实生活中不那么容易识别呀。朱元璋不以为然,接下去他说出来一番道理:“独行之士,不随流俗;正直之节,必异庸常。譬如良玉委于污泥,其色不变;君子杂于众人,德操自异。何难识也?”这番话道出了他胸中识人的原则。在与近臣的一次私下交谈中,对这一识人原则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毁誉之言,不可不辨也。人固有卓然自立不同于俗而得毁者,亦有献媚狎昵同乎污俗而得誉者。夫毁者未必真不贤,而誉之者未必真贤也,第所遇有幸与不幸耳。人君能知其毁者果然为贤,则污谤之言可息,而人亦不至于受抑矣。知其誉者果然不肖,则偏陂之私可绝,而人亦不至于幸进矣。问君子于小人,小人未必能知,君子鲜有不为所毁;问小人于小人,其朋党阿私,则所誉者必多矣。惟君子则处心公正,然后能得毁誉之正。故取人为难,而知言为尤难也。”知识人之难,尤其明白难在哪儿,发现人才就有了良好的开端。事实上,朱元璋在识人上的确技高一筹,麾下人才济济,成其霸业。至于后来大兴冤狱,大开杀戒,那是“帝王心思”在做崇,这里暂且按下不论。   找到了识人之术,剩下的就是如何用人了。只讲识,回避用,那是叶公,朱元璋则是说到做到。他下命令给吏部:“任人之道,因材而授职。譬如良工之于木,大小曲直,各当其用,则无弃材。夫人亦然,有大器者或乏小能,或有小能,不足以当大事。用之者,在审察其宜耳。骅骝之材,能历险致远,若使攫兔,不如韩卢。铅刀之割,能破朽腐,若解全牛,必资利刃。故国家用人,当各因其材,不可一律也。不能,则人材不得尽其用,而朝廷有乏人之患矣。” 又说:“人之才能,少得全备。如宽厚慈祥者,使之长民。勤敏通达者,使之集事。量能授官,庶有成绩。若使才不称职,位不达才,国家虽有褒德录贤之名,而无代天理物之实,非所以图治也。”朱元璋做皇帝二十多年,汲取了元代的教训,擢用了一批庶民为官,在他的大力提携下,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他谆谆告诫道:“任人之道,当严于简择,简择严,则庸鄙之人不进。当专于任使,任使专,则苟且之意不行。然必贤者乃可以专任之,非贤而专任者,必生奸也。是以任人为难。然人亦有谨于始而怠于终者,亦有过于前而改于后者,则固不能保始终。惟终始如一者,其怀忠报国之心坚如金石,安得不任之?若臣诈似信、怀奸若忠者,决不可任也。”史实已经证明,朱元璋的这套识御理论,完全来自于他的实践,很管用。   真理可以跨越时空。封建帝王识人用人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家天下”,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值得思考。其实,廉政的要害之一也就在于用人,这同样是无数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用人的领导,他非常注重人才队伍的互补搭配。
  他就用了有一对好搭档,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擅长决断,历史有“房谋杜断”的美谈。有一次,李世民和房玄龄正在商量一个政策,正在为决策苦恼时,忽然想到,把杜如晦叫来,这事情就好定了。果然,杜如晦来了之后,分析了形势,很快就做出了决断。李世民很有感慨,觉得有房玄龄和杜如晦帮助自己,省心不少,因此更加爱惜他们。
  历史对房玄龄记载不多,只给后人留下了这么一个善于运筹帷幄的,谦虚谨慎的形象。李世民政府的政策起草,文件制定,大多出自房玄龄之手。有一次论功行赏,有官员对李世民把房玄龄功劳第一的安排不服,但是李世民这样回答:“你们的功劳也不小。但是房玄龄运筹帷幄,把握全局,你们只是具体执行而已,所以他功劳最大,当然应该排在第一。”
  杜如晦在唐初的大臣里,是比较特别的一位,以遇事善断著称。他处理公务迅速无误,非常干练。唐初的军政大事,朝章制度、选用官吏、确立法制等各方面,杜如晦皆有参与,深得李世民器重。
  看看朱元璋用人非常注重搭配。
  文武搭配:朱元璋认为,打天下和造房子是一个道理,伐木挑石,搭建盖瓦,必须用到武将;房屋架构出来以后,粉饰墙面,置办家私,则需要文臣,否则,这房子就没法住人。来看朱元璋的队伍,确实也是文武兼而有之。武有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文有刘伯温、朱升、李善长等人。
  在打江山的时候,将领徐达为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战功。鄱阳湖一战,徐达击败朱元璋的主要对头陈友谅,后率师成功出征淮东浙西等地。三年后,徐达功攻克苏州,俘获朱元璋的另一个主要对手张士诚。同年,徐达率师二十五万朝元朝首都大都进发,元朝宣告退出历史舞台。朱元璋赞美徐达为明朝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的修筑不是一人之功,历史告诉我们,徐达执行的部分策略出自刘基。刘基是何许人呢。即是与李善长、徐达一起被誉为“明初三杰”的御史中丞刘伯温。《明史》称其“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他起初是元朝的官员,后来被朱元璋聘至应天,充任谋臣,加以重用。刘伯温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了时务十八策,谋划了关键性的军事策略,如先灭陈友谅,暂时与张士诚、方国珍妥协,避免两线作战,然后各个击破的策略,朱元璋一一采纳。
 朱元璋之后派徐达执行的作战方案,就是刘基的计策。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后,刘基担任了御史中丞太史令,又为朱元璋谋划制定了北伐灭元的方略,他虽然不懂具体怎样指挥作战,但是他参与军机,筹划全局,有定策之功,是朱元璋能够取得天下的主要助手。
  文臣方面,除了刘伯温外,还有一个人必须要提的,就是朱元璋老乡朱升。在朱元璋称帝之前,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指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这三条建议极具战略眼光,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老少参用:老少参用是朱元璋用人的另一重要特点,在用老臣的同时,注意选拔年轻的官吏。他发现,官吏过了50岁之后,虽政务精通,业务熟练,但是精力却跟不上了,而新发掘的青年才俊,年富力强,但政务不熟,阅历浅薄,所以在中央和地方的各个部门,老少官吏,搭配使用,相辅相成。这样既可以发挥年轻人精力旺盛,锐意进去的特点,又可以发挥老年官吏沉稳厚重的长处。
  朱元璋还说“十年之后,老者休致,而少者已熟于事。如此则人才不乏,而官吏使得人。”意思就是,年轻的官吏业务也锻炼出来时,那些老年官吏也到60岁退休了,不用担心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从而保证人才源源不断地为国家服务。
  后来,朱元璋又发现老年人的政治智慧是一座挖掘不尽的宝库,于是他把退休后的大部分老臣安排到了翰林院,这既是对这些老臣的一种礼遇,也可以让他们充当顾问,继续发挥余热。 领导者用人除了要了解人才的才能互补律、知识互补律外,还应了解人才中的个性互补律。无论在哪一个人才结构里,人才因素之间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每个因素的气质、性格都各有不同。例如,有的脾气急,有的脾气缓;有的做事细致、耐心;有的办事麻利、迅速。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工作产生积极作用。如果每个人才因素都是一种性格、一种气质,工作反而无法做好。例如,全是急性格的人在一起,就容易发生争吵、纠纷。这和物理学上的“同性相斥”现象极为相似。然而,个性互补,有利于把工作做好,中国女排的崛起就是鲜明的例子。原女排教练袁伟民是这样总结的:“一个队十几个队员应该有各自的个性,这个队打起比赛来才有声有色。如果把他们的棱角都磨光了,那这个队也就没有希望了。”这话讲得非常有道理。一般而论,人才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抹煞了他们的个性特征,就等于抹煞了人才,只有把他们组织在一个具有互补作用的人才结构中,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巨大作用。
  同样,企业的领导者用人不要忘了年龄互补定律,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特长和短处,青年人有青年人的特长和短处,中年人有中年人的特长和短处。这不管从人的生理特点还是从成才因素来讲,大都如此。因此,一个好的人才结构,需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人才年龄结构,从而使得这个人才结构保持创造性活力。显然,明太祖朱元璋“老少参用”的用人方针就是从执政人才的连续性、后继有人的问题出发的。其实,它还有更高一层的理论意义,老少互补对做好工作,包括开拓思路、处事稳妥、提高效率等都意义深远。
  人才结构建设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人才互补、量才而用是人才结构建设的核心。一个卓越的团队建设,必然遵循“1+1>2”的互补定律,即是在人才的结构中,每个人才因素之间最好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包括知识互补、性格互补、才能互补、年龄互补和综合互补。这样团队,还需要“通才”领导,使人才各得其位,各展其能,从而实现人才群体效能最优化。
  一硬一柔:1968年,摩尔和罗伯特?诺伊斯开始创建英特尔公司,他们撇开了很多专业人才,邀请了从来没有制造业经验的格罗夫加盟。摩尔头脑灵活,善于决策,诺伊斯声望高、公关好善于长远规划,格罗夫严以律己做事雷厉风行。
  重视纪律的格罗夫在英特尔是严格管理的代表,他有着风格鲜明的管理风格,无论是在制造还是工程筹划以及财务处理,甚至销售,每一个环节都有明晰的规范。甚至连公司留言都分为“背景资料”和“重要资料”等不同等级,人人都依此标准而行。
  格罗夫扮演强硬派的角色,是因为诺伊斯是很善良很温和的领导者,这就要求公司有一个人去鞭策和训斥后进员工。不是让你的管理者变得完美,而是让团队变得完美,管理需要强硬派,也需要温和派。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 个评论)
今日关注 /8
  炎炎夏日,光明社区为大家送福利啦~~今天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与此同时,对于一些不文明、不理智、不和谐的上网行为,您是否也有话要说?光明社区推出“文明上网o从自身做起”主题征文活动,还有精美奖品送出,等您来参与!
  我最亲爱的读者网友们:钱学森、袁隆平、吴良镛、丘成桐,这些科学明星我猜你一定是知晓的。周立伟、师昌绪、任新民、叶企孙,你是不是也了解?正值2015年的这个夏天,一起来说说谁在你心目中是最牛的科学大咖吧。(Tips 参与有奖喔)
  6月24日,广西自治区物价局发布居民生活用气阶梯价格初步定价听证方案,居民的生活用气量拟分为三档,最高档起价将提高至现价的1.5倍。消息一经发布,引发不少市民关注。
   随着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手机控”、“低头族”越来越多,且呈低龄化倾向。“低头族”们走路时“一路低头不看天”,“抬头不见低头见”,有时迎面撞着行人,有时撞着大树,有时撞着电杆,可谓步步惊心。
  日,我国《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正式发布执行,明文规定要发放高温津贴,但管理者就是把一个红红的苹果吊在空中不让劳动者吃,令人无可奈何:这是否是真实版雾里看花?炎热下难有一丝的清凉。
  光明网记者梳理了近日媒体关于“僵尸肉”事件的报道,发现有四个疑问,仍值得追问。光明《i科学》第23期科学门诊邀请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坐诊”,解读“僵尸肉”事件的相关问题。
  贾玲在一档真人秀节目中,恶搞“木兰从军”,把花木兰聪慧、孝顺、刚毅、勇敢、能文能武的英雄形象,深度恶搞成贪吃、不孝、花痴、猥琐、胆小怕事的傻大妞。木兰之乡的商丘民众纷纷发起抗议,强烈要求贾玲及其剧组公开道歉。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6月24日审议了网络安全法草案。草案共七章六十八条,从保障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保障网络运行安全,保障网络数据安全,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制度设计。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央领导人关系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