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壬辰倭乱。 朝鲜宣祖和光海君给李如松磕头?我不太懂历史。但是看棒子们新拍的 王的面孔。大家都说 有辱

(原创)朝鲜历史上的“壬辰倭乱”简介
(Piaoyongjun0927于1994年仲夏) &&
若把国民的参与视为横向结构,那么最能体现它的就是抗击外国侵略的民众的起义。朝鲜在历史上曾经遭受过众多外敌的侵略。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壬辰年的倭寇入侵。下面看一下“壬辰倭乱”全貌及抗击倭寇侵略的朝鲜民族的风貌。
“壬辰倭乱”爆发于朝鲜王朝宣祖25年,即 1592年4月12日。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以分为9路的15万正规军及水军殿后部队一共20万大军攻略韩半岛。攻占了釜山镇和东莱府的日本军,兵分三路大举北上。
小西行长率18000名兵士取中路,经扬山、密阳、青都、大邱、安东、圣山、尚州到达忠州。有22000多名兵士的加藤清正部队取路庆尚左道,经长畿、旗长、蔚山、庆州、永川、神岭、军威及闻庆与中路军会师。取路庆尚右道的11000人的黑田长政部队经金海、兴州、志礼、秋风岭、永东至忠州与朝鲜军大战。
朝鲜朝廷派曾在攻伐野人时立有战功的申砬到忠州与李镒一道进行防御,但因抵挡不住合兵一处的三路日军前卫队的攻击而战败。于是朝廷决定宣祖离京西行,派遣临海君去咸镜道,顺和君去江原道,召集勤王兵马。国王一离开王宫就发生了奴婢们造反,袭击长继园和刑曹,焚烧奴婢文书并在宫中纵火的事件。
攻占忠州的倭寇小西部队经由骊州和梁郡于5月2日进入汉城,加藤部队从忠州出发,经群山和龙仁于5月3日进入汉城,他们不经休整继续北进,小西部队于6月进占平壤,加藤部队占据了咸镜道,黑田部队占据了黄海道。
陆地上的朝鲜官军同势如破竹的倭寇军队没有打过一次像样的抗击战斗。而在海上却在李舜臣将军的指挥下取得了重大胜利。当时朝鲜的水军有朴泓的庆尚左水师、元均的庆尚右水师、李舜臣的全罗左水师及李亿祺的全罗右水师。开战不久,元均部队就全军覆没,朴泓部队也所剩无几。
李舜臣的全罗左水师于汉城陷落的次日——5月4日开始作战。在玉浦、合浦及赤珍浦海面持续5天的第一次海战中,李舜臣水师击沉了37艘敌舰。第二次攻击自5月29日始至6月10日,首次使用了“龟船”。在泗川、唐浦、唐项浦及栗浦展开的第二次海战中,共击毁击伤敌舰72艘。 从7月6日到13日展开的第三次海战就是著名的“闲山大捷”。包括李亿祺的全罗右水师在内的朝鲜水军舰船90艘,将泊于见乃梁的敌舰队诱至汉泗浦方向后,攻击鹤翼陈击沉敌舰50余艘。次日对隐藏在安骨浦的敌舰再次发动猛烈攻击,共击沉敌舰100余艘。“闲山大捷”是“壬辰倭乱”中的三个大捷之一,从此倭寇水军元气大伤,再也无力觊觎、窥探全罗道。
8月24日,李舜臣率水师进击釜山,这就是第四次海战。朝鲜水军击沉了在釜山绝影岛海面抵抗我军的敌舰后,在釜山浦猛攻逃窜的敌舰。判定已无力在舰船上抵抗的敌水军,弃船登陆后开炮抵抗。这一仗中被朝鲜水军击毁的敌舰多达100余艘,此战以后敌军干脆放弃了海战。
临近6月,朝鲜全国各地纷纷兴起义兵和义僧兵起义同倭寇军队作战。仅仅列举有代表性的义兵将领就有数十人。
以红衣将军闻名的郭再佑在庆尚道义岭举行起义,率领数千义兵席卷义岭、三家、合川、昌宁、永山等地,掌握了庆尚右道一带。他在正岩镇迎击倭寇军获胜,阻止了日本军对全罗道的进攻。
郑仁弘在合川举义,防御星州、合川、合安等地。金沔和赵宗道、郭俊一起在巨仓、高岭兴起义兵掌握了志礼、武进、全胜等地,后来被任命为合川郡守。
权应铢、郑世维在庆尚左道合兵一处,势力遍及鹤延、醴泉、闻庆等地。金垓于礼山起兵,掌握了庆尚道北部一带。
在全罗道,高敬命和柳彭老起兵于丹阳,在金山会同僧兵同敌军作战时战死。金千镒于罗州兴义兵,一直攻到了汉江边。
忠清道的赵宪在玉泉起义,占据了温阳、郑山、洪州、回德等与义僧将灵圭会师夺回了清州城,他在攻击金山时壮烈牺牲,成为著名的七百义士中的一员。
京畿道有洪季南起义,掌握了梁城、安城等地,禹性传于江华、仁川一带兴起义兵守备江华岛。黄海道有李亭岩于延安举义兵,攻夺延安城,打退了敌人的四次进攻,死守延安城。咸镜道有郑文孚兴起义兵恢复景城、占据了吉州、双浦。
具有较大规模组织和联络网,进行义兵运动的集团是义僧兵。统领义僧兵的是著名义僧将——妙香山的西山大师休静。他在全国各地的寺庙安设联络网帮助各地起义的义兵。其他的义僧兵将领有湖南的处英、关东的惟政、海西的义岩等人。
战局已对敌军不利,但敌军开始撤退却是从明朝军队介入以后。“壬辰倭乱”爆发的第2年1月,率领43000名明朝援军的李如松,跨过鸭绿江攻向平壤。朝鲜的李镒和金应瑞统率朝鲜官军参战,再同休静的义僧兵部队会合共同收复了平壤。
追击撤退的日本军的明朝军队在壁济关南面的砺石岭大败于日本军退回平壤。而另一面,有全罗监事权溧率兵北进同明朝军队会师,在幸州山城同倭寇作战取得大胜。这是“壬辰倭乱”的三大捷之一的“幸州大捷”。
后撤的日本军在西生浦与能川之间构筑战线,作为报复,攻击晋州城。有义兵将领金天镒、庆尚右兵事崔京回、忠清兵事黄镇等人英勇战死的这次战斗,被认为是“壬辰倭乱”期间最激烈的一场战斗。
1597年(丁酉年)1月,爆发了日本军再次入侵的“丁酉倭乱”(或称“丁酉再乱”)。加藤率领的部队在竹岛登陆,经阳山、到蔚山布阵。小西部队于豆毛浦登陆到釜山原营地布阵。他们的兵力达141500人。而邢玠率领的明朝援军渡过鸭绿江在平壤设阵,派遣麻贵赴汉城。
朝廷针对倭寇的再次入侵,任命李元翼为体察使,权溧为都元帅,召集八道的兴复军,守备乌岭路和义岭。
守卫海防的元均战败后,日本军从7月份开始向全罗道发起攻击。五万名敌军经泗川、河东、求礼、咸阳、云峰,到达南原同朝鲜军发生激战,另外五万名敌军经初继、安义到达全州同朝鲜军激战攻占全州后,再经公州,进攻全义、陈川。朝鲜军在稷山北面的素沙坪,一战取得大胜,阻断了日本军的进攻路线。
朝廷再次整顿因元均战败而大受损伤的水军。为了阻挡敌军,再次起用被捕入狱的李舜臣将军。李舜臣以不过几十艘的兵船,在露梁海面迎击几百艘的敌舰取得了大胜。这就是“露梁大捷”。
为了御寒,日本军在从蔚山至顺川的八百里南海岸筑城防守,只在朝明、军义等地进行小规模作战。但随着侵朝总指挥丰臣秀吉的死亡,日本军开始撤兵。
最后一战于11月18日在露梁海面开战。李舜臣将千余艘的敌舰队引诱到南海的观音浦方向。得知观音浦的出口已被堵住的敌舰掉转了船头。李舜臣抓住战机挥师同敌展开了激战,激战中李舜臣不幸中敌流弹身亡。此战大破了占敌舰队一半以上的五百余艘敌舰船。
朝鲜王朝在“壬辰倭乱”至“丁酉再乱”的长达七年的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失。直接在战争中伤亡的将士达数十万。因战火逃难、被逐死亡的人数也达数十万。再加上日本将包括打刀工匠在内的大量的学者、技术人员、印刷工等等强行抓到日本去,并且有时还把抓来的朝鲜青年男女卖给当时同西洋来往的葡萄牙人做奴隶。
包括王宫在内的无数建筑毁于战火,物质损失亦极为惨重。体现这种损失的就是田沓。“壬辰倭乱”前170万结的田沓在结束“壬辰倭乱”后锐减为54万结。“壬辰倭乱”不仅从根本上动摇了朝鲜王朝的经济基础,完全使朝鲜社会处于瘫痪状态,而且还完全破坏掉了世宗、世祖年代创造的灿烂文化。
在这种大混乱时期,执政者、领导层未能履行自己的义务,反而由那些在义兵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有德望的草野人士或未失人心的地方官成为义兵将领拼死同倭寇作战拯救了国家。这是坚决维护民族生存的民族意识的充分体现。如果说国民的参与意识属于横向结构,那么“壬辰倭乱”就是最能体现这种横向结构的现场。
“壬辰倭乱”作为横向结构体现在历史上的典型事例,同新罗、高丽统一建国时期体现的横向结构相比,具有两个不同特性。第一、是使横向结构体现到历史上的原因是外部势力的入侵。第二、是没有将民族的力量集中到一起的核心。前者有伟大的指导者凝聚民族力量于一处得以实现三国统一、高丽建国的大业。然而“壬辰倭乱”中活动的人物因个人方面的条件和社会方面的原因,使他们不能成为核心。
现在由“壬辰倭乱”体现出来的那种横向结构已再次沉没到了历史的那一边,然而因为那是由于外部冲击而体现出来的横向结构,所以它具有强化了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史意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十五即位宣祖十五岁的宣祖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朝中党争。1585年,士林派中一批年纪较轻的学者和一批年纪较大的学者间发生派别分裂,依照他们在汉城不同的居住区域,又分别称为“东人”()和“西人”(湖学派)。两派之间互相攻击,乃至利用权势而对对方加以打击和迫害。在先前的党争中丧生的赵光祖、等人被平反,尹元衡等人则被削勋。壬辰倭乱当时朝鲜面临的外部威胁有东北和南部两处。东北不时骚扰边境,掠夺人口。但是最大的威胁来自南方。在暂时让日本各交战的封建领主休战的被暗杀后,于1590年上台当权。丰臣秀吉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日本西部那些势力强大的领主。在这种国内形势一触即发的情况下,他把视线转向国外,断定进攻中国会带来在国内求得和平解决所需要的。丰臣秀吉请求朝鲜协助攻打中国,遭到拒绝,于是丰臣秀吉命令他的部将进犯朝鲜。1592年4月,丰臣秀吉以小西行长为先锋,辅以加藤清正、岛津义弘等率领陆军约16万,又派九鬼嘉隆、藤堂高虎等领战船七百艘约四万水师,于朝鲜南部的釜山登陆。朝鲜历史上有名的“”开始。日军入城日深夜,汉城留都大将金命元向北逃窜,加藤清正率领日本军队度过汉江攻占汉城。日军入城之后,汉城遭到很大的破坏。城中宫殿、宗庙、社稷、衙署、城门全部被。宣祖在王子、大臣的扈从下逃到北方平安道的义州,随时准备逃入中国境内,同时派出络绎不绝的使臣前往北京,呼吁明朝皇帝协助抗击进犯日军。日军所到之处,烧杀,玉石俱焚,晋州一地“军民被屠者六万”,大大激起了朝鲜人民的。他们一呼百诺,义兵,以游击战争打击敌人。宜宁地区的儒生郭再佑首先举义,献出家产,组织武装,袭击敌人。每次战斗他都身披红装,一马当先,敌人称其为“红衣将军”。他很快收复了宜宁、三嘉、陕川等地区。其他地方的高敬命、金千镐、李基鲁、洪彦秀父子、僧人灵圭等都使敌人闻风丧胆。他们“虽无统一领导,但作战英勇,成为抗敌的重要力量,当时朝鲜政府的一位官员曾叹道:‘灭倭救国,实义兵之力也’”。朝鲜的爱国官兵也积极行动。金时敏率军三千余众坚守晋州,激战五昼夜,城池巍然不动。连妇女都扮男装助战,城内的石块瓦片俱有殆尽,战斗之激烈由此而知。给敌人以致命打击的应首推全罗道左水使,他改制黾船,使船长十一丈三尺,宽一丈四尺半。船体覆以,上面遍插锥刀,船首龙头高昂,内设铳口可射前方远敌;两舷页遍射枪穴可毙左右近敌,两侧设浆数十,进退自如。士兵隐蔽舱内操作不易被敌杀伤。外形似黾,故而得名。其性能良好,威力极大。“英国海军史称它为世界铁甲舰之祖”。李舜臣率领着这样的“铁甲舰队”,通过玉浦、合浦、赤珍浦的第一次战役,唐浦、栗浦的第二次,和著名的闲山岛战役,共击沉敌舰三百多艘,歼灭了日本水师主力。打破了敌人的“水陆并进”计划,迫使敌陆军在占领平壤后却步不前。入明求援战事初开,李朝当即遣使入明求援。明政府深知日军朝之目的“实所以图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因此,1592年7月先派兵五千入朝。年底,神宗朱翊均复命宋应昌为经略总理入朝军务。李如松为“东征提督”,负责前敌指挥,猛攻,经三日激战,使敌酋小西行长弃城南逃。联军乘胜追击又连下开城。首战告捷,朝野雷动,义兵又四处配合,形势急转直下,日寇士气低下,不得不从汉城撤退。第一阶段结束。日军挫败日军挫败之后,为争取喘息机会卷土重来,通过明朝主和派的沈惟敬提出议和。但无理要求朝鲜南部的四个道割给日本,朝鲜国王对日本宣誓效忠,王子、大臣各一人赴日本留作人质,明朝公主嫁给丰臣秀吉等条件。由于日方并无诚意,谈判从1593年4月开始,拖延三年多而告破裂。和谈破裂宣祖1597年2月,丰臣秀吉借口和谈破裂,以陆军十四万、战船数百艘,重新启衅(史称“丁酉再乱”)。由于朝鲜党争激烈,加上中敌离间,李舜臣被诬通敌而撤职,继任者元均无能,造成第一回合的海战竟使主力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李朝再次向明求援。1597年,明派邢玠、杨镐、廉贵等为将率四万军入朝,于稷山大败日军。翌年,明又以万世德为经略,并派、的水军辅助。朝鲜又重新启用李舜臣以十二艘战船百余名士兵之寡,挫败了三百三十艘敌船的轮番进攻,创造了歼敌四千、击沉敌船百余艘的奇迹。丰臣秀吉骑虎难下,在懊丧忧急中于1598年秋郁郁而死。临终他哀叹败局已定,并嘱撤军。日军无心再战,全线溃逃。1598年11月北朝重水实在露梁海面截击。李舜臣亲驾旗船冲入敌阵,陈璘一船奋力协助。邓子龙虽年及七旬但不减当年雄姿。后来它的战船中弹起火,仍镇静自若。李舜臣飞船来救,左胸中弹,但仍战斗不已。两位将军并肩战斗壮烈牺牲。海战从11月18日夜开始,持续到19日中午,整个露梁海面,火光烛天,炮声阵阵。中朝联军,浴血苦战,取得了击沉敌船四百五十艘、歼敌一万五千的彻底胜利。敌酋岛津义弘挟所剩五十多条破船狼狈逃窜。历时七年的壬辰卫国战争胜利结束。战争后果丰臣秀吉进行造成的后果包括李朝的大量政府、、、建筑物、历史文献和艺术品被毁,田地荒芜,人口减少,工匠和技术人员流失。耕地仅为战前面积的三分之一。由此造成的国家岁入的减少又使得有必要对遭受破坏较轻的道如京畿道和忠清道加征税收。政府不得已采取出售官衔和两班身分的办法,有一次举行了阶级也可参加的科举考试。工匠流失造成手工制品以及陶器和书籍印刷等的质量下降。新儒学的准则和价值观念发生动摇,两班试图维护的阶级差别也开始崩溃。日本则在丰臣秀吉的接替者德川家康的治理下,实现了一个和平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输入新儒教的政治哲学和研究由发展的医学材料和方法帮助学者对他们的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活字印刷术的传入促进了书藉的刊印。被日本军队掳去的韩国工匠发展了和纺织产品。在德川接手当政后,日本希望与朝鲜建立和平的邦交,以便进一步从朝鲜型的中国文化中受益。对明代中国来说,后果是灾难深重的。在战争中所受到的经济上的挫折后来导致明朝的。社会改革十七世纪的战后时期,朝鲜的福利计划社会和经济情况都发生了转变。的兴起促进了两班社会的,而财政困难又促使政府一再进行赋税改革和出售头衔。战前时期几乎没有过的社会地位上升的情况开始发生。富有的农民和商人获得了两班身份,也能自由。批判精神日益盛行,对新儒新正统性提出异议。这种精神使人对两班失去信任。西方文化通过中国传入所发生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主张进行社会经济改革和调整的实学。派系斗争更加激烈。由于更多的两班——退出争权斗争者——改为从事土地耕种,人们的注意力被引到农业问题上来。结果,农管理技术和生产方法不断改善。私营的手工业场取代了官营的工场,刺激了为出售而生产货物。商业活动的增加促进了商业性农业的兴起,而商业性农业的兴起又促使农村生活开始性发生变化。流通的扩大为农村生活和城市经济之间架起了一座。通俗诗歌和小说的兴起,促使人民注意社会的种种,鼓励人民参加社会改革。战后调整战后时期的任务是改组国防部队和增加国家。备边司被提升到事实上的决策机构的地位。从战争直到选立储君等等国家大事,都由一个由议政大臣、六和军事参谋部将军们组成的国防委员会决定。在战后的国防工作中,在中国南部沿海抗击日本的战斗中证明有效的作战策略被放在首要的地位。可是,这种军队训练制度需要额外的预算,必须作为税款向农民征收。先前免服兵役的私人拥有的农奴被征入伍进行训练,因此其认为地位与平民工相等有了一个新的理由。重建宫廷殿堂和印刷诸如《朝鲜王朝实录》、土地簿籍和人口案卷的复本,全都需要额外的款项。由于军备生产造成金属短缺,刻制了木版。一反战前的做法,出售书籍来支付费用。大力恢复农业经济,因为这是国家岁入的主要来源。给人民医治是一种迫切的需要,这促使医学专著的诸如《东医宝鉴》这样的医学论著。该书于1610年完成。任人唯贤的制度早已受到破坏,因为遴选大武官员的考试已变成有权势的官员和当权派手中的工具。非定期的特别考试的及第者们造成了对土地的迫切,同时,拥有不登记土地的做法使国家岁入大量流失。由于一些两班谋求控制的学校土地,仅仅在17世纪私立学校的数目就增加了三倍,使学校房地产成倍,它们所荫庇的文人学士和学生数目也不断增加。王亲国戚和掌权的官吏积累了战时遗弃的土地,把它转为免税的财产。竞争官职变得起来,因为担任一任很容易在经济上捞到好处。财政困难战后的财政困难又加剧了官场倾轧。得势的东人内部之间在诸如的选立和王家丧葬仪式这样的问题上时常发生意见分歧。东人派又分裂为李滉(李退溪)为首领的南人派和为首领的北人派。北人派由于拥立光海君即位而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得势。三十六年(1608),战乱党争之苦的宣祖大王去世于皇华坊离宫庆云宫(今汉城德寿宫)。在位四十一年,终年五十七岁。明朝赐谥昭敬(谥法不传)。定世室。
王妃后宫章圣贞宪敬穆懿仁王后朴氏(籍罗州)嘉靖三十四年(明宗十年,1557)四月十五日生。隆庆三年己巳册封王妃。万历二十八年(宣祖三十三年,1600)六月二十七日去世于皇华坊离宫(庆运宫)。终年四十六。葬杨州穆陵继妃:昭圣贞懿明烈正肃光淑庄定金氏(籍延安)万历十二年(宣祖十七年,1584)十一月十四日生。1602年册封王妃。五年(仁祖十年1632)六月二十八日去世于仁庆宫钦明殿。终年四十九。葬杨州穆陵后宫后宫后宫恭嫔金氏(1553年-1577年)本贯金海。父:金希哲;母:安东权氏。光海君时期追崇为“恭圣王后”,仁祖反正后,降为嫔。
(储庆宫)敬惠裕德仁嫔金氏(1555年-1613年)本贯水原。父:金汉佑;母:全州李氏。宫女出身,备受宣祖宠爱。其孙李倧推翻光海君继位,即朝鲜仁祖。
顺嫔金氏(?-1647年)宣祖三十七年由昭容升至。
静嫔闵氏(1567年-1626年)本贯骊兴闵氏。父:闵士俊;母:新昌孟氏。
贞嫔洪氏(1563年-1638年)本贯。父:洪汝谦;母:昌宁曹氏。为唐原尉洪友敬。
温嫔韩氏(1581年-1664年)本贯清州。父:韩士亨;母:竹山朴氏。
贵人郑氏(1557年-1579年)本贯迎日。父:郑滉;母:富平韩氏。祖父郑惟沈,叔父郑澈,姑母是仁宗后宫贵人郑氏。
淑仪郑氏(1564年-1580年)本贯东莱。父:郑纯禧;母:海平尹氏。
废昭媛尹氏(尹希)(?-1632年)仁祖三年从淑媛升昭媛,于仁祖十年疑似涉及诅咒一事被杖死。
淑(?-?)为李栻之庶宗族女(孽属女即为李栻之庶孽宗族,很有可能是庶侄女、庶甚至是庶从侄女,不代表她是李氏,因此未注明其姓氏。)
尚宫朴氏(?-1661年)因年老无依,故落发为尼,居院。
尚宫应希(?-1613年)与永昌大君事件有关而赐死。
承恩内人香伊(?-1613年)与永昌大君事件有关而赐死。
承恩内人贞伊(?-1613年)与永昌大君有关而。
承恩内人环伊(?-1613年)与永昌大君事件有关而赐死。
承恩内人贵卜(?-1613年)与永昌大君事件有关而赐死。
承恩内人方义一(?-1614年)与永昌大君事件有关而赐死。
承恩侍女烈伊(?-1614年)与永昌大君事件有关而赐死。
承恩宫人金兰(?-1614年)与永昌大君事件有关而赐死。子女
长子李(仁穆王后生)光海君即位后废为,流放江华,光海君七年(1614)被害。庶子长子临海君李(金氏出)曾被倭寇俘虏,后放还,光海君二年(1609)被害。二子光海君(惠宗大王)李珲(恭嫔金氏出)三子义安君李珹(储庆宫敬惠裕德金氏出)四子李珝(储庆宫敬惠裕德仁嫔金氏出)五子元宗大王(储庆宫敬惠裕德仁嫔金氏生)六子顺和君李?(金氏出)七子仁城君李珙(静嫔闵氏出)八子义昌君(储庆宫敬惠裕德仁嫔金氏出)九子庆昌君李(洪氏出)十子兴安君李瑅(温嫔韩氏出)十一子庆平君李(温嫔韩氏出)十二子仁兴君李瑛(静嫔闵氏出)十三子宁城君李(王季)(温嫔韩氏出)长女(仁穆王后生)庶女子女长女贞愼翁主(储庆宫敬惠裕德仁嫔金氏出)二女贞惠翁主(储庆宫敬惠裕德仁嫔金氏出)三女贞淑翁主(储庆宫敬惠裕德仁嫔金氏出)四女贞仁翁主(静嫔闵氏出)五女贞安翁主(储庆宫敬惠裕德仁嫔金氏出)六女翁主(储庆宫敬惠裕德仁嫔金氏出)七女贞善翁主(静嫔闵氏出)八女贞正翁主(贞嫔洪氏出)九女翁主(静嫔闵氏出)十女贞和翁主(温嫔韩氏出)
宣祖《朝鲜王朝五百年》—《壬辰倭乱》:1985年MBC,饰。《东医宝鉴》:1991年MBC电视剧,饰。《西宫》:1995年KBS电视剧,饰。《医道》:1999年MBC电视剧,朴赞焕饰。《雷鸣》:2000年KBS电视剧,饰。:2003年SBS电视剧,林东真饰。《不灭的李舜臣》:2004年KBS电视剧,,郭正旭,崔哲浩饰。《龟岩许浚》,2013年MBC电视剧,全卢民饰。《火之女神井儿》:2013年MBC电视剧,饰。:2014年韩国KBS电视剧,饰。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0次
参与编辑人数:4位
最近更新时间: 11:30:05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靳大成:“壬辰倭乱”中的李舜臣与中日韩三国历史关系(转载凤凰网)
鸣梁海战是公元日朝鲜王国海军将领李舜臣指挥朝军与日军在今韩国鸣梁海峡进行的一场海战,朝军利用鸣梁海峡特殊的地理特征以十二艘板屋船击退日军战船三百三十艘,成为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2014年夏,史诗大片《鸣梁海战》在韩国上映后,观众群覆盖韩国各阶层,仅用18天就创下累计观影人次的纪录,超过了《阿凡达》当年的票房成绩。中国社会科学院靳大成研究员近年来研究兴趣之一就是“东域研究”,近日作客京城一个年轻活跃的文化空间“一九八零学社”,结合电影《鸣梁海战》正说海战背后中日韩三国的历史。经一九八零学社和靳先生授权,凤凰大学问独家全文刊发演讲实录:
主持人夏雪(北京科技大学讲师):大家也看了电影,我想很多人会突然眼前一亮,原来当年发生了这场战争,中日韩原来那么早就打的一场国际战争,而且这场战争对第三国,包括我们东亚地区的历史还有国际形势包括以后的绵延到今天,都是影响深远的。我还记得那个电影最后的一句话说“如此血海深仇,让我们如何是好”?
我们地域上是如何相依,文化上同源,我们面对和我们同龄人的韩国的朋友还有日本的朋友,本是相亲相爱的这样的一种局面,但我们之间却有这样的仇恨。怎么来正确的面对它。其实,所有的一切最重要的基础就是真相,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都知道真相其实被演绎的我们都看不清楚了,所以今天我们非常的容幸请到靳大成先生来给我们讲一讲当年的鸣梁海战,让我们能够有一个基础并且有一个渠道了解这个真相究竟是怎么样的。下面我们欢迎靳大成先生:
《鸣梁海战》是部正剧,历史大片
靳大成:我研究领域的最核心的部分其实是关于中国学术思想史的,传统儒学;当然跟今天这个题目也有关,因为传统儒学其实是两千多年来一直在历史浪潮中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壬辰倭乱”就是一次。今天给大家汇报,刚才我想了两对词组,叫“鸣梁”,这是最近刚刚上映的韩国历史大片,一部电影;跟它相对应的叫“壬辰倭乱”,年三国间的战争(“鸣梁”/壬辰);此外另一对词组叫“东域”,这是我这十几年来不断提的一个概念,和它对应的是什么呢,我想“历史”可能也不行,那我想就是“人生”吧(东域/人生)。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是活着的,面对一个活着的亚洲,这个亚洲不是外在于我的一个研究对象,它跟我们有一个很紧密的关系,有一个说不清楚的关系。就像这个电影中李舜臣的最后一句话,“如此血海深仇,该如何了结呀?”不错,这就是爱恨交集的一个关系,因此,我们研究它,看这样的文本看这样的电影,其实是要处理当下的问题。从历史到现在,涉及到非常复杂的方法论问题、历史认识问题。大家看了电影之后的一个基本的印象是什么?一般会觉得它是一个历史大片吧,是一个历史悲剧。我是请了几个朋友去看的,看完之后,有一个共同的印象:韩国电影他们的技术是没有问题的,就是它的战争场面那些没有问题,像我们《集结号》里面那些效果都是韩国人给做的,在技术上韩国的制作是一流的,这不消说。但是最令人感慨的,也是我心里很惭愧的就是我们中国人没做出来这样一个东西,坦率地说就是因为我们的历史观出了问题吧。我们的某些国产大片,眼光太浅,格局太小,光盯着男女之情上做点文章了。他们以为这才是博眼球的东西。我们没有一个真正能够面对历史的胸怀和眼光了;我们的审美趣味被一些非常低俗的东西牵着走了,而这正是今天当下的现实情势之一。所以我们看到邻国做了这样片子,我们是除了感动、惊讶,又要反省自己。至于《鸣梁海战》这个片子本身,我觉得它故事线索简单,情节不复杂,人物关系明确,它选的这个点倒是很好。假如我要是前期参与的话,我就一定要把李舜臣在狱里的事拿出来表现,因为这个民族英雄他遭受了一场政治灾难。
我们现在设想一下当时的历史情境,李舜臣在李朝官军一败涂地,三京失守的时候,带着他的舰队成功地打了一串漂亮仗,让日军海、陆会合于汉城的计划破产。但朝廷受敌人离间,把他逮捕下狱,施以毒刑,结果他的老部队让日军全部消灭,你看怎么办吧,我们可以假想当时情况的性质是这样的一种绝境。像李舜臣这样一个人呢,他是考武举出身,也曾在北方面对当时的图们江北的野人女真人战斗过,经历复杂。总之,这部片子选取的时间节点就是这样一个严峻时刻。由于李朝王室听信了敌人的挑拨离间,加上党争,李舜臣被污入狱,差点被杀。最后“白衣从军”,戴罪立功。而当他在狱中时,他的舰队被一个无能的统帅,元均,完全葬送了。他归队后手上只有剩下十三条船,而且不是他原来装备精良的龟船。
从李舜臣说起
这场战争中,到现在为止,三国的历史家们都不否认,真正的唯一的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大英雄就是李舜臣。战争中三个国家的人都有各种表现,有能战善的猛将,有运用巧计的权谋之士,有为国尽忠献身的,各种感人的人物故事都有,但是,称得上是历史人物的,真正英雄的,有历史眼光的人就是李舜臣。我们可以看他的日记,《忠武公全集》等等,他的经历和思想高度在当时无人过之。
李舜臣处在这个环境是极其恶劣的,因为朝鲜分东西两派,就跟我们的南北似的,就是所谓的两班制,造成东和西这两派在政治上、思想上、学术上对立争论。李退溪和李栗谷分属不同学派的代表。朝鲜分为两派。这边就是李滉,柳成龙、李舜臣就属于这一路的;那一边是李栗谷,他们地域不同,观点是有分歧的,本身在学术上一个很正常的,但由于和当时的官制、派系、利益结合在一起,争夺政治资源,便成了一个复杂人际关系斗争。因此,西党主张的东西东党就反对,东党所主张的东西西党就反对。柳成龙是建议提拔李舜臣的人,所以柳成龙这个人物特别的重要。他是左议政,也是南人的领袖。他的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叫《惩毖录》,这个《惩毖录》留下来的资料很客观,因为日本学者和我国包括台湾的学者都在用。《惩毖录》出来以后,大概几十年以后就传到日本了,而中方非常晚了才见到。现在为止,中日韩三方,除了中国比较冤,打了一仗明朝实力消耗殆尽,几百万白花花的银两,十几万人的军队,动员的力量很大,消耗了实力,然后呢,建州左卫,就是辽东湾这边,挨着朝鲜这个位置,今天宽甸啊、新宾、恒仁那几个地方,满族自治县,就是建州左卫。建州左卫努尔哈赤就坐大了。战事刚起的时候,努尔哈赤说我们可以帮着你出兵,明朝说不行,一个是怕他利用这个机会坐大势力,不让他去;二是当时朝鲜方面坚决反对,因为多年来女真人和他们在边界经常有冲突。明朝第一阵派出副总兵祖承训,三千人马大败而归,副将史儒死了。第二阵派出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为总兵过去。这七年多的战争三方,明朝付出了巨大牺牲,贡献很大,但是我们研究的不够。研究的不够得有好几个历史原因,我的文章里也说了,在《东域学手记(一)》和《壬辰倭乱-中译本序》中说了,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清朝人起来了,满清人对这个事情没有切肤之痛,所以清人编的历史记载有好多问题,加上明朝内部的政治斗争人际的复杂,也是一个原因。当然也包括那时清朝人几乎上看不到朝鲜和日本的史料等原因罢。
战前的日本状况与丰臣秀吉的野心
东西之间的派系斗争,使得朝鲜王朝在认识这件事情、包括周边环境的时候无法做到客观。此前,回溯这段历史,日本侵略朝鲜之前就是日本从百年战国史到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丰臣的父亲就是农村最下级的一个武士,日本的安土桃山这个时代,战国时代一百多年的战斗,日本出了很多人,越是这种时候英雄就越多。丰臣既不是大名的后代,又不是真正武士的后裔,他生下时家道已经没落。这样一个人跟上了织田信长,跟着提鞋的,最后成为关白。“关白”这是从《汉书》里出的一个词,就是直接告知天子的一个人,天子之下就是关白,他成为了日本的关白,这样一个人,就在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一百多年的战争,通过织田信长,一直到丰臣秀吉,最后他统一了,号称60个州他全统一了。
此前,织田信长在世时秀吉就提出了要进入朝鲜,侵入大明。此前的四五十年,中国周边的东南沿海的倭寇是很严重的。倭寇的猖獗主要是跟明朝有关系的,是海上的贸易被人为地掐断了,明朝不太善于理周边的海上关系,和日本常年很好的贸易人为掐断了。日本四国九州这一带沿海的浪人武士需要在这贸易获得利润,禁止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不过真正的“倭寇”人数并不多。也就是说中国沿海的倭寇,百分之八九十是中国的那些冒险出海的走私犯们,东南沿海的海盗。由于武备松懈,民不习兵,大家害怕倭寇,他们就装作倭寇,给倭寇引路。为什么这么小的日本,他为祸还那么大,其实全是中国人,至少90%吧,基本上都是这批人,这批人在闹。于是就几十个真倭冠伙着几百上千个假倭冠,熟门熟路,能一直大摇大摆地杀进南京。这是真的。这是贸易中断的起因。在日本方面,我刚说战国时代,在日本内部也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第一,一百多年的动荡第一次有了一个形式上的统一,第二葡萄牙也到了,葡萄牙人来了有两件事情,第一就是搞宗教,把天主教带入日本,所以他内部也分了好几个,比如说像西部的人,像其中一个象小西行长,他就是教徒,然后后来丰臣的一个得宠妻子,淀君,她就是教徒。丰臣正式的夫人叫北政所,这个是来自论语,是佛教徒,坚决反对基督教。特别的复杂特别的混乱,这个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就是海上贸易,和火绳枪。火绳枪进入日本,这件事情撬动了日本历史的地壳,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或然性,就像火器进去了。中国的发展跟日本的发展不太一样,明代就开始有大炮,这方面明朝很发达,我们也是学的葡萄牙和荷兰人,中国在火炮上发展。日本火绳枪,我们叫鸟铳(铁炮),鸟铳引进以后,他们自己改进,特别是织田信长,织田信长这个人在火枪的改进上他改变了历史,所以他能够具有了日本统一的一个基础,只不过他死得比较早,在本能寺,他的部下平智光秀,突然的一个暗杀事件他去世的,然后造成了丰臣秀吉的崛起。丰臣秀吉就以为他主公报仇的名义继承了织田的势力,把日本统一了。
经过了这几年的战斗,日本的鸟铳队,就是火枪队,他们叫铁炮,这是一个老词,从明清就开始这么称呼,他的火枪队是非常利害的,战斗力很强,打的弹丸,比如说几十米内,不到一百米内就洞穿了,李舜臣最后就是中弹死掉的。另外一件大事,给日本带来的变化就是在的堺这个地方,开了一个特别大的外贸商业基地,进行对外贸易。日本进攻朝鲜的的两个先锋叫加藤清正、小西行长,小西行长本人就是商人家庭出身,他的父亲是做药材批发生意的,而加藤清正则是从小跟着丰臣秀吉起来的,从小带着,很传统、很忠心。
小西行长是在日本西部,他的父亲和他了解对朝鲜贸易的利润很大,是深知国际关系的轻重,所以一方面他是在日本统一的过程上,他跟上了丰臣秀吉,另一方面,丰臣秀吉的野心是一种政治上的狂妄,是一种病态的,小西这批人可不是。宗义智是紧挨着釜山对面的岛叫对马岛的岛主,他们是特别懂朝鲜、大明这种贸易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因为连对马岛上的米都主要靠朝鲜运过来。对马岛就在韩国东南部釜山对面,为了调研我专门去趟对马岛,因为这里当年是日军的出兵点,所以一定得去实地考察。日本的朋友呢跟我们讲,不管是日本朋友还是韩国朋友一般这种地方他们是不去的,因为很难去这个地方。对马岛那地方离釜山只有几十里,
我几次站在釜山,天气好时能看见影影绰绰的对马岛;这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点。总之宗义智家族就是在对马岛上,跟朝鲜关系当中,他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那年我专门凭吊了宗义智的墓。朝日间作为信使出访的时候,都要经过对马岛,只需一天的水程,在这个地方,你就能看到了那个建筑房屋的变化,太值得去了,这是对马岛。小西行长、宗义智,这两个人是他们当时日本将领中是最了解朝鲜和中国的。
总之丰臣秀吉通过十多年的文攻武略,勉勉强强把日本就给统一了。这个统一是形式上的,但并不那么稳固。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东部的德川家康比他更有资格,是真正的大名之后,而且跟织田信长关系更远,而丰臣秀吉此前只不过是一个提鞋的,慢慢的后来居上,那么现在他代替了织田信长的位置的时候,当然德川是不会服他的。而且在他们之间战斗当中,秀吉军事上没占上风,可是他已经把中部西部的大部分的大名都统一了,德川家康呢,部队战斗力很强,为人也很沉稳,性格能很压抑自己,特别能忍耐,但是毕竟是一对五、一对六的关系了,这就是丰臣秀吉了不起的地方了,他之所以能从一个提鞋的变成一个统一的诸侯,就有过人之处:当时双方对峙谁也不敢轻易动,他部下忍不住打的一仗,几千人被德川干掉了:但他就开始谈判,谈判是你来投降我,德川大怒,我打了胜仗怎么会投降你,他说你不投降不行,我告诉你我这边的大名有多少土地产出是多少万石,你那土地上才是多少万石,我这边有什么什么资源、矿、银子,外国的枪炮,你有什么?你的盐从哪来,所以告诉他别打了,赶紧降服;至于条件呢很优厚,我把妹妹嫁给你,然后我让我老妈过去看我妹妹,其实这是变相地给你当人质。你看你能想象他会这么干吗?这就是丰臣了不起的地方,他特别善于通过战争和战争之外的手段,但是在形式上讲也是人际关系上去了,丰臣用这种方法就把日本统一了。
这种统一是很不稳定的,他在发动战争之前的前三年做的几个重要的事情,一是重新分配各大名的土地,其次把税进行统一了,度量衡,征税,重新开展土地丈量,每个地方出多少东西从此固定下来了,按照人口多少比例要出多少米,出多少战士,是形式统一了。1587年以后开始做这个工作,他是想往外走,同时他的分配土地不够了,他也知道这些大名剩余的野心和战斗力如果不找一个地方宣泄的话是不稳定的。他没有新的土地,所以他到最东北方对北条发动完战争之后,最大的隐患德川家康已经在形式上臣服他了,跟上他一块打的这一仗,于是他打完了就开始动员了。当时他的国际眼光国际意识已经有了,比如他有一封给朝鲜国王的文书说的很好玩,要借道朝鲜直取大明。在内部他的意思是说,将把他的秀秋、秀次安排在朝鲜,他本人在宁波,天皇移去北京,这是他的一个蓝图。
为什么说是宁波呢?宁波在当时是非常著名的一个大的国际贸易港,季风来的时候十几日都到日本了,非常地快。他是这么一个构想,想留取这个地方,周边线路他也知道,他也大小礼的送,海洋贸易、基督教往来他也知道这,将同时发兵。最有趣的是,明朝也拿这个来吓唬他,说我要发动海外的吕宋、暹罗几十万兵,从哪抄你后路去,这么吓唬他,这是当时的国际关系。这场战争对于日本内部来讲,是必须要把它的在统一当中形成的各派的实力消耗掉,然后开辟土地满足他们的野心,有个人的因素,有内部政治斗争的一个结构。等战争打完了,确实损耗了各派的力量,而最重要的是丰臣家族的势力受了影响,丰臣死了,原有的政治平衡打破,德川家康真正成了左右一时的力量,德川在这个时候开始才有可能。所以日本的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这样的人呢,就觉得,和中国历史相比,看日本战国史上的人物不够剌激,这个德川家康的幕府制就统治了日本200多年,德川是真的能忍,该出手的时候可能特别地狠,是这么一个性格的。司马辽太郎觉得秀吉也好,家康也罢,和项羽、刘邦啊没法比啊,看中国史记,大开大合,而日本战国时期的人们没意思,他是很看不起德川的。可不管怎样,侵略朝鲜之役消耗了丰臣家族的势力,最终丰臣家族倒了,德川通过重新洗牌建立了幕府制,最终形成了武士道,这个结果非常重要,影响了我们的历史。关原之战后,特别是他实际掌握了日本全国的统治权后,那些没有消耗掉的大名的力量往哪引导?比如说前面几个消耗的很多实力,只有他没有消耗,所以我曾经有过疑问,这是我在一开始研究的一个疑问,我问日本学者秀吉为什么不把德川家康派去啊,你干嘛不消耗他的力量啊?笠谷和比谷是日本学界研究这个问题最好的专家,他解释说你看日本从东到西一个长条带,每次打仗,怎么打仗呢,比如说我从中国,今天在相当于附近这个位置,假如我是往西打的时候呢,会逐渐先从近处征发和召集部队,最远才是东边,东边可能只给我提供粮食和后备的补给。真正出战的都是近畿的人,往东打也一样,可能最西边的人只给我提供按照土地的份额人口,你给我提供一定的粮食、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真正作战,全是周边他能够直接叫上的人,这是日本战斗的一个特点,很多历史文献中都在证明,我相信他这个话是对的。
战争之前,日方先通过对马岛的宗义智、柚谷康广这些人来出使朝鲜,出使到了,以前在开战之前釜山这个地方就有倭馆,有日本人几十个人常住着,就是要办贸易、各种运输,有常驻机构,所以到那之后,一路就接待他,接待他的时候在釜山、东莱一直到金州,李朝中央王室也派人来接待他,接待当中相互赠诗,柚谷康广就嘲笑朝鲜方的接待者,他意思是说你看老夫我征战20年,头发是雪白的,我是用枪刀磨出来的,你们呢,就是整天的笙歌妓女喝酒吟诗,头发怎么也白了?他看不起朝鲜人。两国之间互相之间试探、揣摩啊,但是表达的意思又是不清楚的。李氏王朝200年太平,明清和李朝的官场制度表现在酒席上跟日本有共同点,无非就是笙歌酒馔,会有女孩过来唱歌跳舞,是职业性的,技术都很好,比如是弹琴、跳舞,歌声都很好。而且后来战事爆发后艺妓中也出了很多英雄,非常有意思,包括流传的民间文学中一个妓女叫论介,被描写成英雄,特别有意思。所以在民间传说里这是很重要的议题。柚谷康广到了这一看,你们是这样成日沉溺于诗酒歌舞中,看看你们接待我的仪式,看看你们的弓你们的剑,一接触就知道叫做民不习兵、兵不习战,但是意图又沟通不了,就回去了。
也就是说,这是实际上对朝鲜的一个小小的侦察,朝鲜有8个道,丰臣就派8个军,1个军一个道,前面两个就是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中间是他的侄子,是他过继来的一个侄子,叫秀家,宇喜多秀家,他作为总司令,驻扎汉城。开战后,战斗对日军来讲是势如破竹,日军从对马岛出发的第一天,一日水程,4月13日出发当天就到釜山海面。釜山镇佥使叫郑拨,这个人那天正在那带着几个船,叫海上渔猎,喝酒呢,醉醺醺的,看海面有日本船还以为日本的贡船又来了。但再一看不对了,是几百艘战船,遮住了半边海面。赶紧上岸了。坚守了半天时间,没守住,死掉了。日军第二天拿下了东莱,第三天就是整个金州一下就下来了。这几城我都跑了一趟,特别是东莱这个地方,东莱是宋象贤死那了,他的故事很多,战争当中凡是统治阶级的腐败,兵不知民、民不知兵、兵不习兵,互相间的推诿啊都有。可是,这个民族他受的儒教文化的影响,他也有忠、义、国家大局的概念。像宋象贤就是。战前一年不是有一个危机的预告吗,上面把他派来刚一年。当战事爆发他们知道了消息后,有人劝他跑,但他不跑,一直坚守。日军是能征善战,特别善于打仗的,绕到山后,从山后绕下来,第三峰火台这个遗址我也跑了一趟,对破城处作了实地察看。当时他知道不行了,他就让他身边的人走,自己穿上正服,对着汉城方向,留下那几句话一首诗。日本人就在城下竖了个牌子:“战则战,不战则假道,”宋象贤呢,他也丢了块木牌子,上面写着,“战死易,假道难”。然后做了几句很美的诗句留下来了。今天我们再看这些诗句,或者读这些东西的时候,我最感兴趣的是当事人的具体的细节,他怎么处理危机,他怎么应对他的生活,或者他怎么面临选择,那样一个大崩溃的时候,同时在场的有个军事主管,城防司令李珏。此公为了逃跑,就说宋公你在城里啊,我是军事长官,我得作为你的犄角之势,我在旁边给你守着,他就出城了,出城就跑了。你看,这种人,这是一种选择。还有一种宋象贤那样的,就留在那,留了两句诗:“君臣义重、父子恩轻”,这里君臣指的是国家,不是个人的问题。他是指的这么一个意思,他留在那,他死了。平时跟他相好的妓女,他的小妾也都死了,后来都成的流传当中的故事。
我们想一想陈寅恪先生为什么会写明末清初时的歌妓柳如是?其实一样,就在那个大动荡里面,有些人就不如这些歌妓,看看朝廷的堂堂命官,那些衮衮诸公,那些掌握资源的人平时社会的楷模,到了这个时候不如一个歌妓。历史就是这样的,和现代有一比。我们会感兴趣,再一个动荡的时代,他做出的选择,一人做出来的东西这是真正一个民族的脊梁,或者说是这个民族生计延续的一个东西。这是必须正视的,这是英雄,除了李舜臣这样的,这些东西支撑着王朝,李氏王朝一塌糊涂,一个就是想跑,不断在崩溃,也就是说他一路打打不过,最后派了一个将军叫申笠,他是对北边作战是一个骑兵,军官出身,他能打,你看军官和军官是不同的,出了这么大的事,一个稍微慎战的人或者打了几十年仗的真正合格的军人,包括侵朝的日军将领就这样,日军在进攻前,尽管占了这么大的优势,一定要侦查清楚攻击点,而且有疑兵,埋伏好了,我先尝敌,能行我再如何如何。申笠他可不是,即不认真侦察也不听劝,自以为是地准备应战。
忠州附近的鸟岭,最高峰,扼守汉城的南大门,最重要的战略屏障。忠州这边下来是弹琴台。申笠带着8000人,那个地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是他说不用,他说咱们是骑兵啊,倭寇嘛,我一冲不就完了嘛,他背水而战,他的兵法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地方我也上去看了,地形险要。如果他听劝,谨慎一些,采取固守的策略,日军的攻势一定会受阻,不会那么势如破竹。结果他带着8000人背水而战,大败,自己也死里面了,尸体都漂在江上,这个时候还没有别的部队,全是小西行长一个军,因为他冲得最快,他想最先打到汉城去,但同时他又一路释放和谈的信号。我认为他释放和谈的信号不完全是假的,这么多年看的这么多材料,只有他真的想和谈。他不是像丰臣和加藤清正他们俩,真要去侵占领国霸占土地,他就想和大明接触上,把贸易扩大。因为他是做生意的。顺便一说,我们在电影上看到一个细节,发现了吗?日军的指挥官藤堂高虎、胁坂安治和来岛通总,他们之间的矛盾很大,实际情况确实就是这样。当时小西和清正之间为谁能进汉城夺头功这个事,相互间争得很厉害。
在忠州申笠带的8000人就这么轻易被葬送后,朝鲜再没有成建制的正规部队,也没有天险可守,所以李氏王朝一路溃退,跑得非常地快。最后跑到哪儿,鸭绿江边的义州,希望内附,想进入大明,在辽东的凤凰城安身。李室王朝根本不管国内臣民的死活了。与朝廷的情况正相反,民间的抵抗则风起云涌,义军烽起。尽管政府军一溃千里,但是那些僧兵、义兵,包括各地的士绅自己组织的,坚持抵抗,而且打得非常好。民间的反抗打破了日军的神话,日军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勇不可挡,那是你们官军太差自己溃散的。为什么朝鲜后来能够维持下来,虽然打下了汉城,打下了开城,打下了平壤,甚至打到咸镜北道,来到图们江边,对面就是野人女真。这时候,除了这几条干道之外,整个全罗左道,包括南原这个地方,日军打不下来,他只控制了几条干道交通线。为什么呢?朝鲜战场当中这条路线中最得意的战争叫南原之战,有一个英雄金时敏将军,其实是一个文人,一个文官,临危受命,他靠着他的勇敢,召集起僧兵、义兵,顶日军的主力几万人,硬是守住了南原,日军过不来全罗道了,可惜他跟李舜臣一样,在日军撤退的最后一天中弹牺牲。这在历史上像唐代安史之乱时的张巡啊,非常著名的张巡守睢阳。他顶住安史叛军,最后是城破了,顶了一年多,为唐朝的中兴立了大功。金时敏守南原,所起到的作用一样。南原城守住了,这是特别漂亮的一仗,日军过不来全罗左道,水军的基地保住了。但他自己在最后时刻牺牲了。
再有就是李舜臣他的水军,刚才我说釜山、东莱,忠州,一路失守,快崩溃的时候,朝鲜庆尚道右水使元均统领着东部的水师,有战船一百多条,但他一看日本人来了,势力太大不敢迎敌,于是沉船,烧囤积,把平时攒的武器啊全仍海里,统帅自己坐船跑了,这是一种人。再有一种是像李舜臣这样的人。战前因为当时摸不清日本人到底是来还是不来,真来假来,李朝采取的预防措施就是在旱路巡边筑城,屯集军械,水军则任命李舜臣为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这是战前采取的措施中唯一的起作用的。旱路上的准备全落空了。虽然有人下来检查布置,但高官你下来不是吃喝嫖赌吗?地方官应付一个高官,拿下你还不容易吗?因此根本没有在陆地上认真做任何准备。只有李舜臣积极备战,而且设计建造了当时最先进的龟船,屏幕上看到的那个,他造的那个,这个在汉城的纪念馆里有,纪念馆是三分之一的比例吧,很大,当时在海上最大的一个东西。电影里面是二分之一,电影里比实际的小多了,这个船,因为我们知道1592,此前四年,在西边,在欧洲也有一场仗,就是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让英国人在荷兰消灭了。英国人也是充分做好准备,利用地形,借着风势、水势,以弱对强,以少对多把它给干掉了。此战四年之后,就是这场壬辰战争。虽然战争初期陆地上是一塌糊涂,但水战是一战比一战漂亮,因为有了李舜臣。他一仗比一仗漂亮。日军本来没有想到能这么顺利这么快就打到平壤去。原计划是拿下汉城,这边就从海上过来汇合。补给能跟上,没想到海仗就从此多了,海上大概两个月打了6、7仗,几百艘以上的日本水军舰船被李舜臣干掉了,李舜臣最后的势力很大,这是海上的一路。
明军方面的情况是,明帝国太大,发生的事太多,所以东征这么大个事在明史上居然不算个事情。明朝从立国开始到后来,外忧内患的不断,包括北边蒙古的压力,他派遣的部队是从全国征调的。包括这次援朝第一战,先是调动战斗力相当强的辽东部队,副总兵祖承训,这些人都是跟北部蒙古打过仗,有相当经验,但也不是真正的合格的将领。真正的将领一定
要慎初战,开战前一定要了解清楚。祖承训不是,他对朝鲜陪同人员说仗我打过,倭寇算什么啊,我数万人冲鞑子十万人,都能打胜,我还怕日本人?带着他3000人就去平壤了,最后只剩几十个人跑回来了。他也不看看是什么季节,他也不看看地形,他也不了解了解,然后说城里看不见人,城门大开,怀疑日军退兵了,他们就入城了。3000没几个回来,很惨。这回明朝重视了。到底出不出兵这种事情,兵部也有很大争论,有一派认为要出兵,也有人认为我们就退出鸭绿江吧。
为什么紧挨着辽东半岛的朝鲜半岛非常重要呢?我为什么提东域的问题呢?西域由于战略回旋余地大,这里发生问题一般来讲不会动摇内部,西域再怎么着我就容了,北宋容了;可是一旦有事,一定是东边,从来都是东边,半岛上也好,和东北地区出现的事情,图们江一脚就迈过来了,所以东边特别的重要。那么这两派意见争来争去的时候,当时明朝正面临着西北、西南两场战争,他们同时在打好几个场战争,抽不出部队来。最后派遣总兵李如松出征。李如松是李成梁的儿子,李成梁三代以前就是朝鲜人,他就是从半岛上过来的,那个时代,半岛和大陆是什么关系,我岔开说一句啊,为什么日本人想要侵略朝鲜进入大明呢?直接原因就是经济原因。我举一个贸易上的例子,比如明太祖和太宗的时候有好几次,让朝鲜供给明朝一万匹战马,五千头耕牛,从朝鲜半岛过来。我是泱泱大国啊,我跟你要你必须给,但是我回馈赏赐多于你供的东西,给你布、帛、绢。试想即使今天五千头牛一万匹马是个什么概念,这个规模能想像吗?可是那个时代这样干的,贸易规模极大。当时明与朝鲜的交往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看明、清两代使臣出使朝鲜的纪录,明朝和清朝官员一趟趟去朝鲜,朝鲜人过来,他们互相作诗唱和,到什么程度,东方派了代表团,如果不是文采好的不敢来,咱们的使臣一去,跟人一喝酒,一唱和,他们竟出笑话。字体写的不好看,酒后再闹一笑话,所以去那的使臣是选拔文才好的人来充任。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编了很多这个材料,就互相唱和的诗,朝鲜跟我们是这样一个关系。名字是明太祖朱元璋起的,说就叫朝鲜,是一个新鲜从海上升起的国家,护卫着我们的东北的屏障。所以几百年来朝鲜一直说我是小中华,在他心里,他自称我是小中华,因此你说让我跟琉球或者日本等其他国家的使节同样站在朝廷上,并排站着朝见皇帝,他们都抗议的。整个明清两朝对外关系中最好的国家就是朝鲜,他也认为我地位就是比他高,所以他们每年都来朝,明朝嫌麻烦,要求他们每年都减少,规定一年只来四次,春节一次,皇太后的生日来一次,当今皇上生日来一次,立秋来一次,他要来朝贡,朝贡就顺带就做贸易,凡是做贸易,只要能在这个队伍当中你加我一驼牲口的货物,只要我有熟人能加塞,让人带上我的一个牲口,驮上两驮东西回来,其获利就得翻倍。这个贸易就是这样的,是那种关系,所以从燕京一直到朝鲜边境的义州这段路的原始状况就看朝鲜人的日志,写得极为详细。居住在日本西部的人,小西他们就比较清楚这些情况,而东部和中部的日本大名不知道这个,但是他们也知道这是一个上国,这是一个文化制度,国力财富云土等等,他也这个野心。由于明朝和朝鲜李朝的这个紧密关系,文化上的认同感,加上战略地位重要,明朝是非出兵援朝不可,不可能让日军占据这个要冲,直接威胁辽东和燕京。
朝鲜使节眼中的丰臣秀吉
前边讲过,朝鲜内部存在着一个东西两党之争。在开战前,日本提出借道朝鲜进入大明的无理的要求被朝鲜拒绝。作为回复,朝鲜王朝派了两个人去日本出使侦查,一个叫黄允吉,一个叫金诚一,他们一个是东党,一个是西党,这两人正好赶上秀吉在小田原刚打胜仗回来,秀吉盖了所比天皇所居住的皇宫还漂亮的宫殿,叫“聚乐第”,真是耗费了大量黄金堆起来,那么大的一个宫廷晋见他,晋见完了回去,文献记载了他们的报告中有一个很生动的画面:说见一个老头,瘦弱,抱着一个1岁多的孩子,这个孩子忽然间撒了一泡尿,于是老头站在那哈哈大笑。这个老头儿不是别人就是丰臣,小儿是他晚年得子,取名鹤松,希望如鹤如松。但这个孩子很快死去,如果小儿子不死的话,这场朝鲜战争可能会晚点,他认为这是一个继承他的儿子,他以前没有儿子,所以他让他的侄子作为大将军、占领军各诸侯的头目啊,现在有儿子呢,应该他是未来继承人,结果夭折了,下了狠心立刻拔兵,攻朝提前了。
这个使臣团回到朝鲜王朝以后,两个人意见是不同的,一个人说一定会开战,一个说不会。恰好是柳成龙,他支持这个使者认为不可能;西党,这派说可能出兵,应该说他的意见是比较客观的。这个具体细节在《李朝实录(宣祖)》和《惩毖录》里面讲得很清楚。由于他们的意见不统一,朝鲜也拿不定主意。同时,在明朝也是两派,主张出兵的,不主张出兵的,同时兵部也对朝鲜有怀疑,为什么呢?朝鲜王朝有一个小问题,就是到了战争风声越来越紧的时候,他觉得这事要跟大明说一下,因为是一个藩属的关系,可是怎么说的这个事情有点复杂,他也怕弄不好受怀疑,而且他们内部也有很大争论,所以没有及时通报明朝。但是常年在海上做贸易的中国人,福建过去的,俘虏在日本的,报告先递回来到朝廷,就是说你跟日本互派使节商量事,没有告诉我,我的内线先告诉我的,那你这个李朝是什么意思?于是呢,一派就是认为就是李朝作为先导带着日本军来打我们的,这是怀疑派。乃至于就是说为了查明真相,倒底朝鲜是不是内应,为什么历史上半岛产生的强大国家曾足以对抗隋军、唐军现在却不堪一击?就派了一个人去观察,那时候平壤已经丢了,还在争论怀疑,这是外交上一个特别大的一个问题,他没有处理好。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当年这个报告,是一个叫许仪后的人写的,这个人在海上、日本十几年,日本一战争动员,他知道这个消息,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往国内通报消息。这封信今天能看到,有形势分析,有预测评估,提了很多建议。你看他那些建议,他不是军事家,他是商人,他真的是对国家很尽忠尽责。为保证这封信能顺利地递过来,他分别递了两次,都递过来了,他的分析有点像我们第一次见英军一样,在广州海口见英军,有人认为英军他的腿是直的,膝盖不能拐弯,拿木头一打他腿就行了,这是笑话。他出的某些主意也有点像这个。他不知道日本的战斗力战术强到什么程度,他不知道,所以他给明朝出的招都是很虚玄的。大家不要觉得当时的人可笑,客观地想一想,其实哪怕就是今天,我们相互之间能了解多少?我们了解多少,朝鲜的事情,韩国的事情,日本的什么事情,很容易被我们的常识和情绪牵着走,我们对它很大的误判就出来了。都没有一个很好的理性的去观察认知,互相不清楚,又出现一个日本的强敌,遇到的一个意想不到的大溃败,再加上互相间长期内部猜忌,历史就是在这么一个褶皱当中往下演的。
李舜臣之死与对他的理解
说到李舜臣,《李舜臣日记》的最重要的一个编辑者,一个注释家,他叫朴慧一,一个非常儒雅瘦弱的老头。我2002年去韩国在仁寺洞的一有咖啡馆里曾和他有过长谈。但以后几次出访韩都没机会再见。2012年我又去韩国想去找他,人家告诉我他已经去世了,肺癌。老先生是搞原子物理的,瘦瘦的脸是红的,他喜欢抽烟。当他知道有了肺癌以后,第一不治,第二继续抽烟,最后潇洒地走了。我一个文学研究者,为什么要做历史研究呢?因为这里面不光是在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值得敬佩,而且在现实中我也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人,让我难忘。十二年前朴慧一先生跟我讲,他认为本来李舜臣是可以不死的,但是他的内心太洁净了,太清白了,他不想活了。十几年前听到这话我不以为然,心想你有什么证据呢?他不就是你们民族英雄嘛,但这么多年过来了,看材料、沉浸在历史中,再研究他的身世,尤其他第二次入狱,他两次啊,第二次入狱,舰队没了,侮辱他通敌,阴谋、卖国,这么多罪名,打得他遍体鳞伤,最后白衣从军“戴罪立功”去,临走前,母亲去世了,这个世界、这种人生还对他意味着什么呢?完全是无妄之灾,派系斗争,政治排挤、迫害,方方面面。虽然他挺住了,但在露梁海战中,这已经是最后一战了,日本败了,他也完成使命了,所以不想活了,就解开护甲了。他看见明军水军大将邓之龙被日舰包围,就拼命去救;但是他解甲了,让敌人打死我吧,我不想活了。这个世界对我没有意义了,可是我的使命必须完成。我现在相信朴慧一老先生的分析。
李舜臣是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第二次复出后带着十二、三艘战船就打胜了鸣梁之战,消灭日舰三十多条,强挫了日军的海上攻势。此后,明朝援军水师过来了,陈璘、邓之龙带着500艘船来的,约一万六、七千人,此时朝鲜水军才剩多少人?而且明军当时叫“天兵”,来自上国,有很优越地位,部分人的军纪涣散,颐指气使。李舜臣怎么处理与明军的关系?他主动把战功让给他们,割下的鬼子头给你们,同时我来帮你们整治军纪,坚决禁止骚扰百姓,
同时给你送酒送肉,以兄相待,这就感动了明朝水军统领陈璘,他跟李舜臣说了实话,说来贵国之前我早就听说过你,你的人品、战功早就应该高升。由于明军统帅对李舜臣的信任,一般普通军官和士兵再没有人敢在他面前违反军纪,明军将士治不了自己的部队,但李舜臣有办法,谁遇见他了谁也不敢违反军纪,他就是这么一个人。这是他能够很好的妥善的处理了跟明军的关系。他战死后,并没有得到李朝统治者的表彰,反倒是明军将领对他非常敬重先由万历皇帝下了表彰,李朝这才跟上。
今天我们看的《鸣梁海战》是明朝水师入朝前的一场战斗,下一步听说要合拍片子,表现最后一战“露梁海战”,我想看看他们会怎么表现中国因素,我们要拭目以待。最后的这一场战斗,明军统帅的立场和态度有一个变化,但我认为明军的立场是能理解的。因为出国这么远跟对方打仗是很不容易的,是帮助别国作战。现在丰臣秀吉死了,对手要撤走了,作为敌手好几年,他们派出使者来,说我很佩服你,把很好的一把宝剑送给你,战马送给你,火枪送给你,能不能让我们安全撤吗?对明军来说,如果能不打仗、不损失人让日军直接撤走这是最划算的。但对李舜臣来说这是肯定不行的!你蹂躏了我的国土七年啊,几十万人掳走,焚烧王宫民居,掠走无数人口,真正是一次人口大迁移,贩卖到东南亚地区都有,这个迁徙的后果有两点,崔官的书已经处理了,象陶工艺术、活字印刷技术和茶道等等,那是又是文化一个结果。对于历史当事人来讲,你把国家蹂躏,虏走人民,挖掘祖宗坟墓,侮辱我们的姊妹,这等血海深仇,能让你轻易走吗?绝对不能。
所以明军将领来找他商量时,他义正词严,讲的都是儒家道理,说动了明军,于是好吧,一起舍生忘死地战斗。这就是悲壮的最后一战:露梁海战。像我前边提到的李舜臣日记的整理者朴慧一老先生,像他们这种人呢,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体现出朝鲜民族那种非常执着的劲,坚定,尽管说话很温和。我也注意到史料中对明军军纪的一些负面记载,他们军纪不好,叫“倭兵如梳,天兵如篦”嘛。我得主动说这个事,因为明史上,很多材料上都有,我跟朴先生说,我认为史上所载的明军军纪不好,不是针对朝鲜人的,因为这支部队中的北军刚在西北打完仗,他们从来是骄兵悍将,他对我国百姓并没有比贵国更好,我说这个观点你接受吗?他说接受。其实明朝的军队也是不一样的,南军,包括像吴惟忠这样的人,王必迪,包括戚金,戚金就是戚继光的儿子,南军部队的战斗力和纪律之好,在当时大明全国第一。真的是这样,包括象最后次战争期间明军蔚山之战最后大溃败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溃败的,既然全军各部都崩溃了,那我们就做垫后吧。结果他们真的坚持顶住了。当我和朴老先生说到这点,在这个点达到默契的时候,应该讲我们双方就都超越历史了,也即都能从我们各自的族群、道德、宗教信念、血缘关系等局限性中超越了,达到的一个共同的东西。因为真正人性的、美好的、历史本质性的东西,一定是可以沟通的,不可能不能沟通。
明军各部军纪、素质与碧蹄馆之役、蔚山之役
我们从史料中可以看到,明军将领并不都是象南军部队的素质,北方军,包括总兵李如松就表现不佳。在他出征之前,李成梁还告诉他说你可要记住啊,咱们家三代以前是从朝鲜过来的,一定要军纪好点。结果他没有做到。在打下平壤之后,又打下了开城,他就以为日军不堪一击了,着急往汉城走,争功。结果在碧蹄馆这个地方受挫了,从此变得消极厌战。我02年专门去了故地察访,怎么找都找不着,没有人知道那里是碧蹄馆,可能是我的向导带错了。后来终于在一个路边一家小店喝酒的时候,一个老太太告诉我说那里就是碧蹄驿,是接待明使的一个地方。当年曾有一条河,现在没有了。碧蹄馆之战为何会受挫?明军由于拿下了平壤,拿下了开城,统帅开始轻敌。而日军从北方全部龟缩回到汉城,集中兵力,准备伏击明军。李如松听说前面的游骑报告发现了几百个日军,被他们打败了。他想弄不好汉城都空了,敌军都退了,得争头功啊。所以当天顾不上吃早饭,也不通知其他部队,早上起来带着两千家丁出征了。在明代的兵制里,家丁是战斗力最强部队,是在主将身边的,他的俸禄一定是普通的士兵的几倍,武器装备最好,最忠诚,也是最有战斗经验的部队。这些人的职务也许不高,可是他们地位、待遇是非常高的,因为他的资格更老更有战斗力。
他们这支部队出发时,有的人在马上还放着铁锅,还准备到前边做饭吃呢,可见多么轻敌。在前方的前哨部队又报告他们碰到了小股部队,拿了几十个人头。消息传回来更加大了李如松争功的念头,催赶着部队冲下去了,结果被日军主力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宇喜多秀家部超过三、四万人把他包围住了。幸亏他这个部队真的是能打,李如松也的确是员经验老到的猛将,他的2000人加上游击部队一千多人硬顶,最后援军来了3500人,才把他救出包围。双方死亡、损失差不多,可是这一战他的亲兵爱将死了很多,一下气馁了。其中最危险的一次,日军看出他是主将就拼命抢攻他,冲到了离他几米之外,人家就要弄到他了,他有一个部下叫李有升,当年因为违反军纪要斩首,但他爱才就救了他,一直带在身边,很信任他,是他贴身的爱将,在关键时刻以身挡敌,斩杀了四五个人,最后被对方的镰钩枪刮上了,当着他的面肢解了。这一战,虽然是小规模的战斗,双方死伤差不多,但是特别的惨烈,作为主帅他信心被挫动了。李朝催他发兵进攻汉城,他推说我们要修整一下啊,现在赶上天气不好,雨水不绝,又全是水稻田,我们的骑兵不便展开,我们的马匹有瘟疫,我们需要修整,不能南下了,然后就往后退。其实是受挫了,他呢开始拖延,不南下,以至于最后日军从汉城撤的时候,自己不追,还禁止朝鲜军队追,这都是事实。当然正面的例子也很多。明军援朝教会了朝鲜军队很多。比如因为这场战争,所以把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传过去,朝鲜人基本上照抄,加了一点倭刀技的内容,编了部书《武艺图谱通志》,基本是抄戚继光的,只是增加了一点儿日本人的内容,这是原来戚继光的书里没有的。因为戚继光没有见到真正的日本兵团,他遇到的都是海盗式的,或者走私犯什么的,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国家军队。我这里举这些两方面的事例,是因为在历史研究的范围内,必须坦然的面对史实。历史不能虚构,不能想象,但可以合理地推断。如果在明军拿下平壤、开城的时候,主帅不是李如松,是南军的将领为帅的话,这个战役的结果一定不一样,就不会拖延这么长时间让日军全身而退,可能一次就消停了。但实际上不是,李如松受挫后自己拖拖延延,日军全身而退。而日军主力退回朝鲜南部海岸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报复南原城,就是我前边提的战争初起时朝鲜军打的最漂亮的南原。日军专门去报复,因为当年受挫严重,秀吉专门交待要报复。结果重新集中几万人打,此时金时敏已牺牲了嘛,这次再守南原城里的人已经人心散了,就守不住了,城内有数万人被屠杀。日军是非常残忍的。
1597-98年的战争中还有一战明军打得比较窝囊,就是在韩国东南角的蔚山那个地方,那场仗打的特别窝囊,几万人对几千人,快拿下来,但就是拿不下来,里面有好多原因。本来第一仗能拿下来,只不过因为总司令想让自己的爱将拿头功,可惜他在后方,明天到,今天这碉堡就要打下来了,于是鸣金收兵。全军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撤了。第二天,他的爱将李如梅带兵来了,可日军的工事全修好了,而且做好了准备,再攻,拿不下来了,这是真实的事情。最后日军援兵已到,当时已是天寒地冻,中国的兵走了一千里地,两千里地,到11月、12月,冬天那下起雨来了。天寒地冻,野地泥泞,仗没法打了,一见日本援军来了主帅先吓坏了,带头撤了,大败,其实主要是自败。几万人在主动优势的情况下就是消灭不了几千人。
所以我们看,历史中就是这么复杂,许多事情由偶然因素起作用。而在国际化的视野当中,当时和现在,人们互相之间就是缺少一种理解。
沈惟敬与和谈成败
我在研究这个历史时,从当时留下的文献中,包括象柳成龙的《惩毖录》,赵庆男《乱中杂录》、姜沆的《看羊录》、李舜臣《日记》和其他很多人的笔录、书信啊,分析其中提到的历史事件的细节,尽可能做实地探访。比如在名护屋,日本军的大本营,当时秀吉要求所有参战的大名都在这建一个营地,作为驻点。我去遗址看了,其中有一个遗址叫“游击营”,是专门为游击将军沈惟敬建的,我在那个地方来来回回走了半个小时,临风长叹。
沈惟敬是江淅一带的布衣之士,为了出使朝鲜折冲日军,兵部临时给他封的游击将军,他带着这个官衔去和日方谈判。这样的谈判这样的平民外交活动对我们今天的国家外交来说是不能想像的。他进入小西行长军中时,只带几个仆从,在刀剑下从从容容进入平壤,让小西大为敬重,奉为上宾,礼敬有加。他就和小西订了五十天内回燕京返回,再谈,此间,日军不许出平壤十里之外,朝鲜军也不去攻击日军。这样,就把当时的形势稳定下来了。而明军利用这段时间从各地征调军队,派李如松带军,命宋应昌为经略,全面负责东征战事。客观上,为明军积蓄力量,进攻平壤的突然性创造了条件。
在平壤时,日方提的条件是汉江为界,我不还你两王子,以为汉江为界,这边归我们,这边归朝鲜,行不行,这肯定不行,明朝的意思是我册封你,许封不许贡,仍保持现状。而日本方他的条件是中国明朝派一个公主下嫁给我,明朝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明方开的条件是我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允他只封不贡,封就是对你册封,贡就是贸易。这日本一看打的快五年了,这不白打了吗?明方不知道他背后还有一个天皇呢,秀吉想我本来就是关白,我用不着你封我为日本王,我上面还有一个虚的天皇呢,双方谈来谈去,争来争去,怎么也谈不笼,最后发现真正底牌不一样,根本就不可能谈妥。这让秀吉大怒,感觉受了欺骗。而沈惟敬和小西行长则希望充分利用两国宫廷对形势不了解,对对方的无知,用形式上过得去的办法蒙骗双方的领导人,达成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贸易协定。结果不但不可能达成协议,而且是几方面全都不落好,各方都感觉自己受了欺骗。
从明史保留的一些材料来看,包括李朝君臣,对沈惟敬都是不信任,认为是江淅无赖,靠欺骗之术周旋于大国之间。由于日方只跟明方谈判,朝鲜使臣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所以对李朝来讲,看着沈惟敬和小西行长吃吃喝喝,十分亲热,所谈内容又不让我知,当然不会高兴,充满怀疑了。再加上谈判这件事,在明军出兵,并在战场上占据优势后,已失去了缓兵待援的作用,而如果直接谈判不必通过战斗把日军势力从朝鲜半岛赶走则是最好的。李朝眼看着自己被排除在外不能得知机密,肯定不会有好感。因此所谓的和谈对他们来讲总是可疑的。因此对沈惟敬一直是怀疑和敷衍的态度。最后当和谈失败,明朝追究石星和沈惟敬等人的责任时,只有柳成龙为沈惟敬说了一些公道话。(我有一篇文章&国势与权谋—重评年三国战争史中的沈惟敬&)
当时明朝作为一个天朝大国,在与周边国家的朝贡体系中处于文化中心位置,宗主国,有自我中心的优越感和傲慢。你看明朝派出的李宗诚和杨方享一正一副两个去册封日本的使者,当他们正式进入倭营了,对方招待他们。这位李正使呢他在酒席中看上了对方主管的歌妓,小妾,他有点得意忘形,就有些非礼的动作,惹火了对方,对方恼火了就吓他,说要杀掉他,结果他自己信以为真没有穿衣服,光着脚跑掉了。这可是堂堂正使啊,南下带着明朝皇帝的国书、册封!谁能想得到正使在倭营出这么大的笑话。明朝也非常生气,就把李正使免了下狱,把副史提升为正史,任命沈惟敬为副使。其实正使也不懂什么,也不太清楚倭营里的情况的,主要靠沈惟敬在和日方周旋。折腾了两年终于使团跨海去日本见秀吉。此前,通过沈惟敬的谈话和明军的南下威逼,被俘的朝鲜二王子后来就全送回来了。等到他们去日本见秀吉时,巧好赶上大地震了,本来秀吉要炫耀,让明使看看我们的宫殿,结果地震塌了,不能再建了,得等。这个时候加藤清正,就是两先锋之一的加藤清正已经被挑拨秀吉面前不得烟抽,让一个叫石田三成给挑拨的,不被秀吉信任。另外一路是小西行长的,与清正处于对立方,所以他们的内部挑唆便成了矛盾,丰臣秀吉在和其它大名,特别是在和他的潜在的敌对势力德川家康之外,在他的阵营的内部缝隙已经裂开了。这个统治者呢又生了个儿子,这个儿子慢慢地长起来了,于是他处置了秋次也把秀秋、秀家的权力往回收。想让他自己的儿子将来继承权力,要扶持他,等等。这是他的一厢情愿,不论是对于在朝鲜的战争还是以后的形势他已经无法预知如何善后了。
所以,双方谈不成,秀吉又发动这第二场战争。对当时参战的三方来讲这都勉强了,对明来讲太耗费国力了。但政策必须延续。丁酉倭乱明军出动更坚决,而且准备周详得多。最后日军只能龟缩在东南和正南沿海一带,筑工事坚守,已经没有主动攻击的能力了。
最后,由于丰臣秀吉的病逝,日本方面更没有动力和资源来支撑战争。而秀吉本人则在病重时流露过对发动这场战争的悔意。于是他一死,日军全部迅速撤离,著名的露梁海战随之发生。而日本国内则进入了丰臣政权开始动摇、德川家康夺取政权的时代。最后,日本变得越来越封闭,乃至逼得他的武士发展出了不同的技艺之道,包括武士道。而朝鲜王朝则沿续下来,明朝则在清军几十年的攻击下灭亡了。纵观这段历史,近邻之间虽然关系非常紧密,但相互之间了解和认识有限,经常会因为一个小小的误读而影响历史。我们观看这个影片,了解这段历史,等于上了一堂历史知识的补习课,让我们很好地恶补一下有关东域的知识,在东北亚这个多事之秋的时刻,争取能够做出有益于三国人民的事情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鲜宣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