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长生不老的电影可能实现吗?最新的医学研究有什么进展

链接: 说的是 Facebook 早期投资人 Peter Thiel 资助了一个项目,可以通过修复人体受损的一些功能达到永远活着的目标。
前面朋友说了,死亡的真正含义是意识的不可逆消失。只要意识以另一个方式保存了,且可以恢复,就不必在乎死亡。
这在技术上讲应该是可能的,如果意识仅仅是脑细胞电信号的总和的话,理论上是可以存储的,可存储就可能移植,那么人就可以转世。但是“永生”的概念从哲学意义看还是有问题。这个世界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永恒的吗?连宇宙都有起点,有起点就会有终点。永恒永远只能是相对的。
此外,假如人可以有来生,而且来生还能保持上一世的全部记忆,那么这样轮回10世或者更多以后,这个人到底是谁?如果一个人转世N次后不再等同于原来那个人,那么转世的意义何在呢?
换一个角度,一个人的意识如果能够不中断几百年,那么他的经验和智慧与不能“永生”的人相比该是多么大的优势啊,比喻成现代人和原始人的智力差别估计都不够。那么在资源有限的地球上,恐怕几百年之后就只剩下“永生”人了。
再换一个角度,个体的人不断的死亡,又不断的产生,但是留下来的技术、文化却传承下来,成为整个人类的文明。宏观上看,人类的文明好比人的意识,而个体的人就是像是大脑中一个个脑细胞,脑细胞每天在不断生长死亡,但大脑的意识却不受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文明是不是也算是意识“永生”的一种形式?还有个例子,一般说蜜蜂的个体是没有什么意识或智慧的,但一群蜜蜂却在某种因素的组织下,能后建筑一个工程意义上非常精巧的蜂巢,这似乎可以看做是一个蜂群整体的“智慧”。
思想和意识的保存才是王道。我认为现代的科学家应该把努力方向放在找到一种能永远保存人类记忆、意识并能有效将其移植的方法。那样的话,人类就可以在死亡之前提前保存自己的记忆和意识,还可以定期备份。一旦肉身死亡,可立即将这部分信息植入到一个新的个体中。至于是不是和原来一样的肉体不重要,全机械或生物-机械组合都可以。这样一来,身体维护的成本也大大降低。更进一步,甚至使意识不再依附于肉体而存在,直接将其放置于虚拟世界中,一个类似于matrix的母体中。该个体甚至无需了解自己的肉身是否真实存在,只要你的意识承认肉身的存在就行了。那就不再需要身体的维护了。人类的感受和情绪其实本质上都是电信号,都可以通过模拟而实现。
没什么进展,应该说根本没人研究。这就好比物理学家去研究永动机一样......而且衰老的本质是什么,科学界基本上还摸不着头脑人类社会在近百年经济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人们几乎很少因为饥荒等丧生,向前推至旧石器时代,这应该是最容易导致死亡的原因,毕竟采集/打猎的生存模式不可能维持太多人,也不太可能为一个已经没有生殖能力、衰老的人提供支持。而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平均寿命是提高了,但是高寿者年龄和数百年前没有区别,都是120岁左右。这个大概就是人类寿命的极限。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越高,自然规律就是这样许多医学问题应当在进化论的框架下讨论,寿命也如此。进化是被误解最多的一个概念,大多数人们以为进化是以个体的生存为目的,其实个体只是进化的介质而已,没有理由也不可能将生物体塑造成一个永不破坏的东西。许多低等动物两栖/爬行类有着自我修复的能力,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优势,但是为什么演化过程中,更高等的物种并没有把这个功能保留下来?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假设存在一种生物,有着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将衰老的细胞及时更新,且新的细胞仍然具有无限的更新能力。考虑到细胞更新涉及许多基因,如何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如何控制他们不转变为癌细胞?即使有一个更庞大的系统来控制,那任何一个细微的改变都将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为什么古人癌症少?因为他们还没活到得癌症的年龄。癌症也许就是控制我们寿命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癌症,虽然医学上进行了极其详细的研究,也有了一些手段,但是要根除,我认为是不可能,违反自然规律的-----------------------------------更新-----------------------------发现有数个答案都认为可以靠基因,或者缩小一点,端粒来解决。这个我认为及其不靠谱。尽管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人类基因图谱,有了各种生物技术,设计合成DNA都不再是难题,但是科学对于基因的理解依旧非常肤浅。基因的调控作用太广泛,但看某个或者某些基因就相当于仔细研究了发动机上一个螺丝钉就想得到发动机的全貌。我是坚定的达尔文主义者。认为可以靠调控活性的人都忽略了重要事实,低等动物普遍存在自身修复,反而演化出的高等动物“抛弃”了这个“有利”的方式。再生,无限增殖,分化....等等,这不是癌症也同样拥有的特征么?!任何生物体都是基因的奴隶,繁殖过后就注定要被抛弃~乃们就别想着长生不老了,开头也说了,这个问题就是生物学中的永动机。没一个正常的物理学家会去研究永动机。
高仿理科男我已经阅读了这个提醒
字体大小:小中大
相变医学新知――长寿的八个神奇发现
虽然整个地球已经无处不污染和辐射,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自己能长命百岁。以下都是已经被证明可以长命百岁的方法,看完以后我懂了:想长寿,你必须是一个学历很高、个子很矮,吃得很少、运动很多,爱吃全麦食物,完全没有冒险精神,长着娃娃脸,决定并且实践晚育,走虎生风但是很宅的拥有长寿基因的大变态!下面我们来看为什么。
走路快的人寿命长
刊登在1月5日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一篇研究报告称,步行速度较快的老人寿命较长。
背景资料:老年人的寿命长短差异很大,医生在评估保健及治疗方案的目标时应该将预期寿命纳入考虑范围,但仅建立在年龄与性别基础上的预期寿命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健康与身体机能也会影响寿命的长短。但是,目前的预期寿命预测方法全都没有将健康与身体机能涵盖其中。
进行该项研究的是匹兹堡大学的公共卫生学硕士及医学博士斯蒂芬妮和她的同事们,该研究旨在揭示老年人步速与寿命之间的关联,并借此确定步速对寿命的影响程度。研究的原始资料包括来自9个研究项目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是在1986年到2000年间收集得来的,而研究对象为34485名65岁或以上的老年人。研究人员对这些老年人的步速进行长达数年的跟踪记录,所有记录均遵循两个原则:1.测量的是日常步行速度;2.从站立状态开始步行。数据显示,研究对象的平均寿命为73.5岁,平均步速则为0.92米/秒。
在研究进行期间,有17528名老人去世。其中,从研究开始时算起,有5年或以上剩余寿命的老人约占84.8%,而有10年或以上剩余寿命的则占59.7%。研究人员发现,年龄相同、性别一致的老年人,其剩余寿命与步行速度有关,这在7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里尤为明显。
在大多数年龄段中,寿命为预期寿命中值的老年人,其步速约为0.8米/秒,男女皆是如此;而在性别与年龄一致的前提下,步行速度越快,其预期寿命越长。步速达1米/秒以上的老年人,其预期寿命会比只考虑年龄与性别时的预期要长。在多个年龄组别中,老年人的步速与剩余寿命均成正比关系,而且年纪越小,其预期剩余寿命的绝对值越大。
为什么步速能预测寿命呢?这是由于步行需要耗费身体能量并对肢体动作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还需要包括心肺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肌肉骨骼系统在内的多个器官系统的支持与配合。步行速度慢一方面反映出老人的身体系统已经受损,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她步行时需要耗费较多的能量,所以步速能对老人的寿命起到预示的作用。
研究人员表示,步速在临床上具有很广泛的作用,包括有助于确定哪些人群会有5年或10年以上的剩余寿命,哪些人群早逝的风险更大。针对早逝风险大的人群,我们可以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体检以确定其健康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治疗。另外,对步速进行长期监控有助于发现身体出现的新问题。
爱吃全麦食物是长寿的基础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近日报道,正如健康是吃出来的一样,长寿也是吃出来的。这种观点最近几个月来在美国的部分城市正悄然兴起,一些长寿餐馆也随之应运而生。
对长寿饮食乐此不疲者认为,长寿饮食可以预防感冒和癌症等多种疾病。
健康顾问、洛杉矶国家持证营养顾问多比克说:"我们的厨房就是药房,饭吃得好,生活就会好,你就能活的更长。"
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癌症学会指出,长寿饮食倡导高纤维、低饱和脂肪及低胆固醇饮食,主张多吃蔬菜、水果和全麦食品,以降低心脏病和部分癌症的发病率。
长寿饮食法把食物分为"阴""阳"两种:苹果等新鲜、凉性的食物为阴性食物;鱼类等热性的为阳性食物。过多地摄取其中一种食物,都会破坏身体的平衡,导致人体健康失衡。
全麦饮食是长寿饮食法的基础。蔬菜和植物蛋白,如豆类和大豆产品是很重要的食物,但乳制品等易产生酸性的食物并非健康食物。有些人提倡的素食原则在长寿饮食法里是一种有益补充,但并非必需原则。许多长寿菜单里包括鱼类食品。
富含矿物质的海藻是长寿饮食法里的一项主要食物。用豆和谷类发酵做成的日本豆面汤,是长寿饮食法里倍加推崇的一款食物。日本健康饮食家认为,日本豆面酱堪称"身体免疫系统的"。专门从事海藻和癌症研究的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人员蒂斯认为,长寿饮食法所倡导的生活观念有某种防癌和抗感染的特性。
早在2001年,日本科学家就研究发现,海藻汁可以有效抑制鼠类体内乳腺癌细胞的生长。蒂斯甚至大胆预言,海藻将在未来20年内被写入人类饮食金字塔的食物结构中。长寿饮食法指出,那些认为应该尽量减少茄属植物如西红柿、土豆等食物摄取量的观念是错误的,人们总担心它们所含的糖分太高,“其实人们不应该那么害怕这类果蔬”。
长寿饮食法还特别强调,素食主义者应特别注意维生素B12的补充,B12只有在动物食品中才存在,如果放弃了肉类和奶制品的摄取,可以靠B12的补充剂来补充。</
长娃娃脸可以长寿
据英国《每日邮报》12月14日报道,南丹麦大学的凯尔?克里斯滕森教授最近指出,长着一张娃娃脸的人意味着他/她将享受更长的寿命,因为人们的生活状况很容易反映在脸上。
凯尔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以双胞胎为研究对象,看看外表年龄(也就是别人认为你有多大)与你的生存能力、身体机能和智力有着何种联系。这项研究始于2001年春季开始,研究者对1826对70岁以上的丹麦双胞胎进行了体能和认知测试,并拍了他们的面部照片。三名评审员在不知道他们年龄范围的情况下对不同年龄组的双胞胎进行年龄评估,结果发现,即使是双胞胎,被猜出的年龄也相差很大。
研究者然后用7年时间对这些双胞胎的晚年生活进行了跟踪调查,直至他们去世。调查表明:双胞胎中,外表年龄差异越大,看起来老的那个就越有可能先死。该研究报告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
凯尔教授还研究了寿命是否与染色体终端有关,发现染色体的状态与生命老化有直接关系,就如同鞋带末端上的塑料帽一样,这些染色体末端由于细胞分裂而不断损耗,这是一个自然老化的进程。染色体上端粒较短的人更容易患上与年龄增长相关的病症,死亡时间也会更早。端粒较长意味着你更年轻、更健康。但他认为端粒测试太复杂,不如看外表来得简单。外表年龄是每个人生活环境、性生活、生活状况和心态的集中体现。</P
晚生孩子 全家长寿
一项针对200万人的历史资料研究表明,如果你的家族成员普遍晚育,那么家族的人可能会普遍长寿。
盐湖城犹他大学的肯-R-史密斯博士和同事研究发现,在四五十岁生育的女性更长寿,她们的兄弟也是如此,但兄弟的妻子却不会这样,这表明可能会影响晚育与长寿关系的因素是基因,而不是环境。
史密斯和他的研究小组在发表于《老年医学:生物科学》杂志上的报告中称,研究表明,怀孕和生育相对较晚,且没有利用辅助生殖技术(ART )的女性在更年期后更长寿。为研究她们的亲属是否也会长寿,研究人员还查阅了出生于1800年至1869年间的11604位犹他州男性居民,以及1670年至1750年间生活在魁北克的6206位男性的资料。所有被调查的男性都至少有一位活到50岁以上的姐妹。
史密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被调查女性显然没有使用ART技术或现代避孕法,并且在两种文化背景下(分别为摩门教和天主教)女性都尽量延长生育期,因此这些记录是研究自然生育的绝佳资料。他在采访中解释道:"我们研究的基本属于一种生物现象。并不是女性故意选择晚育,而是这恰好反映了她们晚育的能力。"
通过对这些女性的调查,研究人员发现,晚育确实与长寿有关。对14123位犹他州女性的调查结果显示,与更早生育的女性相比,41岁至44岁之间生育最后一个孩子的女性在50岁之后的死亡率要低6%,而45岁及以上生育的女性年死亡风险概率则要低14%。
对4666位加拿大女性的调查结果与之类似。在42岁至44岁半生育孩子会使女性年死亡率降低7%,而在44岁半及以上生育孩子的女性年死亡率则要低17%。
这些女性的兄弟也从中受益。这对那些至少有三个姐妹,且其中一位姐妹晚育的男性影响最大。在犹他州居民中,这类男性死亡率比其他人要低20%,对魁北克的被调查者来说,死亡率则要低22%。
史密斯解释称,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性别中,使女性相对晚育的基因都会使人长寿。他补充说,现今研究晚育对寿命的影响很困难,“在当今社会与晚育相似的生理状态是较晚的更年期。”
史密斯和同事还将研究晚育和寿命的关系是否与心脏病和癌症等致人短命的疾病有关。他表示,如果研究结果显示这并不与特定疾病相关,而却在全球有更广泛的影响,这将表明此类基因也许对延缓衰老起到基础性作用。
长寿果真有基因
美国波士顿衰老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最近通过对137组长寿的兄弟姐妹(共300余人,年龄为91-108岁)的脱氧核糖核酸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和分析,发现长寿者身上果然具有与众不同的所谓“长寿基因”,而且还找到了这些“长寿基因”的大概位置。
主持此项研究的波尔斯医生指出,百岁老人十分罕见,在人口中仅占万分之一,但当你在一个家族中发现竟有好几个百岁老人时,你就能相信:长寿不仅取决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更取决于基因的作用。这就是说,遗传优势在决定一个人能活得较长时,起的往往是主导作用。
接受研究的这些长寿老人大多没有特别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其中有少部分人年轻时还吸烟、酗酒。在对他们的脱氧核糖核酸进行了研究之后,科学家们便把注意力集中在包含有100-500个基因的人类第4染色体当中具有一个或几个“长寿基因”的某一段上。科学家们发现,绝大多数百岁老人的第4染色体上都有这么特别的一段。科学家们认为在这一段里,一定有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基因使得他们能活到如此大的岁数。
众所周知,衰老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成千上万个基因和客观环境时时刻刻在相互起作用,但某些人比其他人会多活上20-25年,那恐怕就得归功于某种特殊的生存优势了,而这生存优势,却往往来源于相对较少的几个基因――这比原先科学家们想象的可能有多达1000多个基因在影响人的衰老过程要少得多。
参与此项研究的另一负责人孔克尔医生披露,他们希望在6个月至1年时间内找到这一个或几个长寿基因。尽管“长寿基因”究竟如何作用于人体尚不可得知,但他可肯定他们的研究方向是正确无误的。
波士顿衰老研究所所长费里特则强调,“长寿基因”起的作用无疑与抵抗疾病有关。长寿者在进入老年后往往似乎受到某种特别的保护,不会染上那些让人在较年轻时就命归西天的疾患,因而从基因角度来讲,它们是帮助人避免老年性疾病的“好基因”。事实上,接受研究的老人们大多健康状况十分良好,而且并不罹患在一般老人中十分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风、糖尿病、痴呆症等病症。
发现“长寿基因”的实际意义在于帮助科学家研制出某种新药,以便在没有“长寿基因”的人的体内,模仿传达“长寿基因”指令的蛋白质的作用,使更多的人避免或推迟伴随着衰老过程的一系列病症,最后实现“长生难老”之美梦。
少吃的确能长寿
据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吃得少可能会使你的寿命更长。他们通过每天供给试验中的小白鼠较少的卡路里而增长了它们的寿命。正在进行的试验还显示,严格的低卡路里消费也有助于增加灵长类动物的寿命。据美国麻省技术学院的分子生物学家古兰蒂说,如果能减少75%的葡萄糖摄入时,就能延长其25%的寿命。
为探索参与这种变化的基因情况,他们首先从试验的动物身上取出了一种称作sir2的基因,这是对它们的寿命非常重要的一种基因。而限制摄入食物能够使这种组织的寿命更长,从而证实了这种基因在这一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这种基因需要一种称作nad的分子来激活它们,因此古兰蒂又通过对这种分子的试验进一步证实了sir2基因的作用。
古兰蒂说,在受到卡路里摄入量的限制后,sir2能获得更多的nad,增强了它的活跃性,同时也使其它一些基因变得更加"沉默",从而减少了有害染色体的变化。与此同时,sir2还能抑制年龄增长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变化。总之,限制卡路里摄入量能够帮助延长动物的寿命。
这一发现可能与人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dna循环与哺乳动物的年龄增长关系不大,但是一种由nad调节的与sir2类似的基因却同样能抑制我们的染色体。如果能证明这种基因对人体的寿命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它就能"为获得一种可影响老化进程的药物提供一条最富光明前景的道路"。
美国劳伦斯巴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老化研究员坎普西对科学家的发现表示赞同,他说关于sir2的发现"为探索老化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分子线索",她同时指出,这些发现只是人类对老化研究的一个突破,而还不能成为人类长生不老梦想的实现。但是她认为这个研究将会使人类的生命的研究起到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class=clear&
个子矮学历高更长寿
你是否常常觉得自己个头不够,想再长高些?其实你大可不必为此苦恼,据美国《新闻周刊》近日报道,科学家发现,矮个人大多拥有长寿基因,换句话说,个子矮更长寿!
纽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衰老研究所所长纳尔?巴兹莱博士领导了这项研究。
研究人员对上千名年龄超过95岁的老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些老人身材大多不高,其中百岁以上的矮个子老人都拥有一种长寿基因。随后,研究人员把这种基因注入蛔虫体内,可以使蛔虫生命延长30%―50%,但其身体也明显小于正常状态,研究人员分析,这是因为长寿基因能够抑制体内一种生长激素IGF-1的产生。接下来,研究人员又对其他哺乳动物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IGF-1激素越多,体型就越大,寿命就越短。
巴兹莱博士表示,长寿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拥有抑制IGF-1激素的长寿基因,所以个子矮的人可能更长寿。
与此同时,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其寿命越长,受教育超过12年的人平均寿命为82岁,而受教育不足12年的人,寿命只有75岁。
哈佛大学医学院医疗保健政策的专家收集、研究了全国死亡率调查信息。他们将数据分成年和年两组,通过对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数据,发现10年间,受到良好教育的人群寿命增加了1.5岁,而教育欠佳的人群只增加了6个月。研究人员分析,学历高的人群吸烟率低,患肺癌、肺气肿疾病的可能性更小,他们的生活方式更健康,享受医疗保险和服务的机会也更多。
爱运动的宅人寿命长 爱冒险的家伙会短命
众所周知,传统的医学研究大多集中在对疾病起因和治疗的探索上。但早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就已开始明智地另辟蹊径,决定设立专项研究,重点探寻保持健康状态的奥秘。专家们当时选择了268名生理和心理均十分健康的大学男生作跟踪调查对象,每过2年就对他们作一次问卷调查,每过5年作全身体检一次,每过15年则面谈一次,直至今天。研究小组负责人、精神病学博士维迪安特回顾说,所有接受调查者在开始时都很健康,而专家们特别关注的是他们的性格特征,以及应对困难的水平和能力。
专家们发现,情绪稳定性格的人往往处在自我满足的心态中,对人生少抱怨,很少有沮丧或压抑感,极少酗酒或服用镇静药物,婚姻也较稳定,过的是一种在某些人看来缺乏激情甚至枯燥的生活。相反,性格爱冒险的人却往往不满足于现状而情绪经常起伏不定,由此也较易接触毒品或染上酗酒、吸烟等恶习,服用镇静药物的频度和剂量都大得多,因为出现情绪失常较为经常。
那么,在健康和寿命上,两组人最后出现了多大的差距呢?最后的统计显示,在前者(即不爱冒险、知足长乐者)中,仅占5%的人死于75岁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后者(即爱冒险、不满足现状者)中,高达38%的人死于75岁前。
无独有偶,英国爱丁堡皇家医学院临床心理专家维克斯医生也刚刚结束了一项为期60年的同类跟踪调查,甚至还重点研究了一些“怪人”,即举止行为不太符合一般社会价值观的人。他认为,在某些方面,他确实同意“不爱冒险者较为健康长寿”的结论,但他又强调,这并非是促成健康长寿的最重要因素。
据维克斯医生的研究,具“爱动”(包括经常活动和喜爱体育运动)性格的人,才可能是“真正”的健康长寿者。他指出,如果长期不动,到中老年时体重往往超重,与之相关的疾患便接踵而来,即便情绪再稳定,寿命总会被打上折扣。据此他总结说,一个人既喜爱活动或运动,情绪上又保持着满足感,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长寿。他还补充说,如果再加上善于应付压抑、沮丧等负面情绪,饮食习惯科学,家庭生活和谐,那么健康长寿的几率还会随之增加。
我国心理学家则对107位90~102岁的长寿老人进行气质和性格的调查,结果表明,长寿老人的气质类型以黏液质者居多(42.1%)。这是因为黏液质者说话、行动缓慢,心平气和,自制力又强,拥有平和、均衡等有利长寿的性格。另外,多血质中长寿者也不少――由于多血质的人灵活敏感,爱好交往,和蔼可亲,注意力和感情都易转移,而这些因素对维持大脑皮层活动平衡有积极作用,能达到消除疲劳、缓解紧张、振奋人体器官的作用,无疑对健康长寿也是有益的。
相反,一些内向性格,日常生活不合群的抑郁质和遇事急躁、情绪变化快的胆汁质者,多表现为心胸狭窄、性情暴躁――心理学家把这两种性格称为“C型性格”,并强调说他们往往与长寿无缘。
资料来源:凤凰网健康论坛<
马恩祥的人气博文
访问(26722)评论(17)
访问(7929)评论(30)
访问(7734)评论(1)
访问(7590)评论(2)
访问(6123)评论(6)
本博文的最近访客
我来评两句
本周推荐博文抗衰老药,也就是长生不老药。现在最新研究进展怎么样了?我要最新的!!!!!!!!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抗衰老药,也就是长生不老药。现在最新研究进展怎么样了?我要最新的!!!!!!!!
连分都没有,谁回答啊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生不老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