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15年最新广场舞月25日东方时空内容简介化学桶

會員專書著(譯)作
胡纓、Joan
Judge、游鑑明等合編
鄧小南、王政、游鑑明等合編
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王振圍編
謝小芩、劉容生、王智明主編
Ya - chen Chen
Ya - chen Chen
楊嘉宏、瑪達拉?達努巴克
吳嘉麗總策畫
張晉芬主編
周平、林昱瑄
游素玲、蔡幸娟..等
陸偉明、呂明蓁..等
亞倫.強森
出版日期: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6
張晉芬 著
出版日期:日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平裝
出版日期:日
語言:簡體中文 ISBN:9
稻香出版社
100/5(初版); 350元;
ISBN:978-986-
出版日期: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3
裝訂:平裝
S o c i o c u l t u r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台灣婦女-文化社會觀
E d i to r: Y a - c h e n C h e n
University of Indianapolis Press
Neoliberalism&and&the&Professoriate&
作者:Gregory&S.&Poole&&&Ya‐chen&Chen&(Eds.)
Sense&Publishers,&Rotterdam,&The&Netherlands&
(2009,&ISBN:&978;126‐2)&
&&& 書名:
《─老師與男孩的真情對看(國中組)&&&&
《亞當開始照鏡子》─酷男孩養成班(高中職組)&&&&&&&&
《亞當開始照鏡子》─酷男人大翻修(大專組)
&&&&&策劃:吳嘉麗、畢恆達、劉淑雯
&&&&& 主編:楊嘉宏、瑪達拉?達努巴克
男性如何學習性別平等:
增進國高中、大專男學生性別意識教材研發暨教學示範計畫
近年來校園中與性別相關而產生的暴力問題備受重視,而許多研究亦顯示現今許多女性所面對的性別困境或問題,其實是男性的問題。因此,積極引導男性如何學習性別平等,從僵固的傳統性別角色及刻板印象解放出來,更是性別平等教育重要的面向。如果有更多的教師在一般課程中加入性別觀點或議題的深入討論,男學生可以從小學習,相信會對更多的男性產生影響。在國科會性別與科技方案計畫委託下,本計畫希望有機會研發如何從性別觀點探索不同年齡階段男學生的生命經驗,進一步從教學者的角度串連這些經驗及其提出的問題為基礎,來創發教育方式,引領男學生發展與實踐性別平等意識,充分體認個人的差異與特質,並尊重每一個個體在性別、族群、文化上的特殊及多元性。
因此,本計畫邀集了在國中、高中職及大專長期進行性別平等教育及男性研究的實務老師及學者們,共同組成了專案團隊,於98年5月到99年6月,執行『男性如何學習性別平等:增進國高中、大專男學生性別意識教材研發暨教學示範計畫』,並將研發成果集結成三冊一套,這三冊的編排分為國中組、高中職組、大專組,三冊各有特色:
國中組內容書寫將重點放在如何使基層老師從實際的校園脈絡中發展出性別意識。因為當教師更能關注到師生關係、文化與社會結構的性別問題時,性別平等教育才有可能處處開花。主要的思考方向仍是針對男學生在當前性別結構下引發的性別議題,撰寫成員們認為教師並不是在一個真空的實驗室中進行教學,即便內心懷抱著性別平等教育的理念,但在中小學現場仍有許多枝微末節的問題有待改善之際,如果我們輕易地發展或使用一個教案,卻沒有先思考教師的教學現場需求與該教案的發展脈絡之間的關連或落差時,再多的「教案」恐怕均淪為形式化的活動順序與內容堆疊。因此,跳過了教案形式,對照不同老師的處境,才會更了解如何在自己的教學情境中著手轉化現有的教案,發展出更容易讓教師上手的授課方式。本組在討論與書寫的過程中,也相當程度地扣連到台灣基層教師工作的困頓。中小學老師這個位置在整個教育體制度中,是很底層的位置,執行上級交辦的業務或社會大眾對教育高度的期待就已經分身乏術了,更別想還有時間、精力去思考當老師的意義。撰寫成員們花了很多心思在反思自己的教學困境,正是這本手冊的重要參考價值所在。
高中組構思的基礎,則是嘗試透過一群教學實務工作者的協同探究與反思,勾勒理解出一個屬於台灣青少男的校園圖像。男人也是有許多樣貌的,在大社會結構下,來自不同的家庭/國族/社區/地方/文化/信仰等多種面向的文化與價值,高中男學生的生命經驗中,或許多數人還沒有機會意識到太多的父權社會所給予的壓迫,即便有,大都源自於學業成就表現面向,與家長的傳統性別期望發生衝突的一些議題。只是,男學生們若沒有實質受壓迫的性別成長經驗,那麼何以能夠引導他們看見所處生活世界的性別文化,尤其是對於父權價值的反思?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與課題,於是高中組的書寫企圖透過校園的田野,呈現『一個中學男學生的一天』、刻劃著校園生活互動的細節,男學生們在這些情境裡,會說什麼話、怎麼表達、說話的習慣、慣用的辭彙、透過話語的表達所傳遞的價值與思考等,透過教學者的反思來對話,盡量在呈現教育現場的多樣性與脈絡差異的考量下,提供教學上的小提醒,給教育工作者一個討論性別議題的小架構,讓教學者/學習者自我評估,也是一種自我反思與未來延伸學習的建議。呈現對話,帶入更多性別敏感與友善的論述,給予男學生們更多的思考與對話平台。&
大專組針對的是大專以上的學生及成年男性,目標在於如何從帶有性別的觀點與意識來談男性經驗,因為多數男生缺少這樣的機會與訓練,經驗人人有,但如何從文獻的刺激,經驗與文獻對話,使經驗更精緻,從經驗拉出可以深化的議題。也為了導引自學閱讀,或提供大專校院的學輔中心性別平等活動規劃、團體帶領的參考,本手冊設計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提供男性研究的相關文章,主題包含性別議題、新聞時事等。第二部分,呈現「男人參與性別平等年表」。我們所要呈現的是過去二十多年來台灣的男性對於性別議題的回應,無論是電視廣告、組織團體,或者是法令制度等等,讓閱讀者有較全面的關照。手冊第三部分是重頭戲:活動設計,發想原因在於議題需要包裝,內容需要設計,我們希望可以更貼近現今大學生的生活素材,將日常生活中常常玩的心理測驗或線上遊戲轉化為男性議題,無論是個人與團體形式皆增加趣味性,也達到拉出想要探討的性別角度,這些活動設計都是日常生活可觸及的人事物,也包括廣告、新聞。也許對許多人來說,正因為是每天都在接觸,而忽略了其中的性別意涵,這樣的設計希望達到男性自我檢視性別概念的目的,同時可以喚起他們的性別意識與分析能力。&
最後要感謝本計畫另外二位協同主持人畢恆達教授和劉淑雯教授,以及三冊的四位主編楊嘉宏老師、瑪達拉.達努巴克老師、卓耕宇老師、及洪文龍老師,更重要的是各組投入討論、參與書寫的中小學教師群及性別教育實務工作者,唯有他/她們持續抱持著教學的熱情及對學生投注的關切,努力於不斷的對話協商,及真誠的回觀反思生命經驗,才讓我們對未來性別平等教育推展更有十足的信心,期待研發成果發揮更多的效益,拓展紮根於各級校園,在未來能協助更多的男學生享受性別平等所帶來的解放與自在。
淡江大學化學系
達努巴克、楊嘉宏
預定交稿的最後幾天,大伙兒都還很信心不足地彼此自嘲、抱怨、打氣,「這樣寫真的可以嗎?」,原本小組計畫一開始要提出幾個不同的議題,針對自己在教育現場所見所聞,分享如何用性別平等教育的精神與內涵或教案回應這些問題,甚至信誓旦旦的說要完成一本「第一次教性別就上手!」。當然這個目標基本上是本小組發展的初衷,只是沒想到,事情有了不同的發展。
我們這群基層老師雖然都有相當程度的性別平等教育理念,也有幾年的教書經驗,但每次只要一開會討論,往往開場都有許多抱怨與不平,令人擔心害怕的校園性別案例也一個接著一個地爆料。我們不禁懷疑,如果我們都還有那麼多的情緒有待處理,那麼多的問題需要被看見,那麼我們編了這一本增進男孩性別意識的教案,到底能幫助到多少現場的老師。其實我們並沒有貶低教案的意思,我們都很清楚教案對於現場老師實際教學的重要性。然而性別平等教育推行了這十多年來,教案的彙編與產出也累積了不少數量,但這些教案手冊一到學校,經常都被擺放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教案的品質與理念參差不齊。理念相差太多的,我們不想用;理念相近的卻也常常設計得「難度太高」,讓我們無法順利操作。這裡指的難度太高並非內容太艱深,而是活動的操作有太多教室現場的問題有待解決。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教案經常是電子檔搭配簡報軟體或多媒體的方式呈現,礙於中小學設備的問題,老師要在一節45分鐘的課堂架設好電腦、投影機、喇叭及調整教室座位,或解決沒有窗簾的光線問題,或沒有冷氣拉上窗簾的悶熱問題就是一大挑戰,否則就得與許多老師搶著登記學校為數稀少的視聽教室。此外,國中的分科授課,讓許多考科的老師在趕上課程進度的慌亂中,沒有時間也沒有正當性操作一整套的性別平等教案,雖然有一些融入式教案可以選擇,但要與上課進度貼近,也是可遇不可求。因此這些教案還是比較可能在綜合活動、健康、公民(還是會分科授課)的課堂上出現,但這些課時數又少,一個禮拜一節的時間,加上處理課堂突發事件,使得整個教案實施起來比原設計多花費好幾節課的時間。&
因此我們內心懷抱著性別平等教育的理念,但在中小學現場仍有許多枝微末節的問題有待改善之際,我們跳過了教案形式,因為我們並不是在一個真空的實驗室中進行教學,每個老師各自在自己的處境中遭遇不同的性別議題並發展不同的性別平等教育策略,當我們輕易地發展或使用一個教案,卻沒有先思考自己的教學現場需求與該教案的發展脈絡之間的關連或落差時,再多的「教案」恐怕淪為形式化的活動順序與內容堆疊。也許,對照不同老師的處境,才會更了解如何在自己的教學情境中著手轉化現有的教案,發展出更容易讓自己上手的授課方式。&
因此本計畫的書寫將重點放在如何使基層老師從實際的校園脈絡中發展出性別意識。當老師更能關注到師生關係、文化與社會結構的性別問題時,性別平等教育才有可能處處開花。為了要進行一項有別於過去性別平等教育的宣導方式,我們決定要讓組員們先談談自己在教學現場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時的難題。這個過程的想法,是希望透過這個計畫案的進行,一群有心從事性別平等教育的老師可以相互支持、成長。每一位組員的分享,帶我們進入她教學的脈絡中一起思考、面對問題,我們也發現彼此的差異。代理教師、教學課目、教學年資、學校所在城鄉及族群文化的差異,因為差異的存在,我們決定將大家的處境納入文本中。&
於是這一本「第一次教性別就上手」,變成了「我為什麼要教性別」及「教性別平等教育的困境與希望」。主要的思考方向不變,仍然是針對男學生在當前性別結構下引發的性別議題,但在討論與書寫的過程中,也相當程度地扣連到基層教師工作的困頓。中小學老師這個位置在整個教育體制度中,是很底層的位置,執行上級交辦的業務或社會大眾對教育高度的期待就已經分身乏術了,更不用說有時間、有精力去思考當老師的意義。而本小組的老師們花了更多心思在反思自己的教學困境,正是這本手冊的重要參考價值。&
本書的作者鄭郁筠老師是個國小代課老師,她的碩士論文關注於男性準教師的性別意識,也在此次的文章中呈現了國小校園男老師卡在社會對男性高度期待卻屈就於小導師的焦慮樣貌,讓我們對國小男老師的處境有更深層的認識,此外,郁筠也生動地描寫了國小男女學生對性的好奇反應與校園互動的場景。&
蔣琬斯老師是個高中物理代課老師,也是一位性別研究與行動者,她在文章中呈現了她與學生在屬於男性領域的物理課堂上,令人驚訝與驚慌的性對話。此外,雖然只是個代課老師,她遇到男同事們對於性/別的誤解與歧視言行時,也總是小心謹慎地思考著如何在她「卑微」的位置上見縫插針。&
林昭伶老師是個教學經驗豐富的國中綜合活動領域老師。對於男學生無處不情色的言行,她不是以責備或閃躲的方式回應,而是選擇直接公開地接招回擊。這樣的舉動經常會破解男學生想看女老師出糗的攻略,反而讓躲在角落開黃腔的男學生無所遁形地回收自己射出的力道。雖然這樣的方式經常是有效的,但昭伶老師也總是擔心著這樣對學生好嗎?家長會不會抗議?學校會不會有意見?自己會不會上報?在假開放真保守的教育氛圍中,勇敢挑戰性的禁忌總是讓中小學老師戒慎恐懼。&
楊嘉宏老師是本小組的召集人,也是一位國中輔導教師。當他面對國中校園裡勇敢展現自己陰柔特質的男學生,總是擔心他們會不會像葉永鋕一樣,被班上同學欺負嘲諷,另一方面他也相當讚嘆這些男學生在生活中展現的強韌生命力與苦中作樂的自在。當這些酷(queer)男孩慢慢被同學接受,卻遭遇到老師這個更大權威的拒絕時,情況會如何轉變?嘉宏老師不斷地在陪伴學生的過程中,思考在當前社會與校園仍普遍地將「娘娘腔」視為偏差行為時,如何的作為可以讓老師與學生從中獲得更多的成長及增能?&
達努巴克老師是本小組的副召集人,參與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廣與實施已十年的時間。他從校園緊急事件處理與學生輔導的經驗中,整理出男學生在發展親密關係時可能遭遇到的性別議題。我們必須要有更多的性別結構視野,才能在處理青少年愛情問題時不會僅限於個人情緒問題而已,若能有機會讓男學生了解親密關係發展中性別議題,男學生可能會更進一步意識到性別不平等的存在。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對男學生來說,男性長輩對於女性身體與性的說法可能根深蒂固。老師能透過性別平等教育介入影響男學生的性別意識,需要更多切身於他們的素材。
&陳亞平老師是個在偏鄉部落代課的國中老師,她從自己身為漢人高學歷的老師角色與當地原住民、低學業成就的學生互動經驗中,反省到主流漢人社會如何以陽剛、唯我獨尊的國家政策,將台灣原住民貶低為失去功能、不求上進的弱勢族群,再以恩惠式的補助政策讓原住民學生難以翻身。她不斷思考著如何以自己的教師位置從事更多的解放行動。雖然現在她沒有很明確的答案,只是問了更多的問題。但我們也希望用這些問題邀請各位讀者一起來思考一個更有族群、階級正義的性別平等教育。
&最後,建議各位讀者可以這樣閱讀這本手冊:第一,先觀看自己與作者的教育工作條件上的不同,擁有多少資源可以使用,學校環境的性別友善程度如何;第二,進入到作者的脈絡中,理解她/他所遇到的困境;第三,設想若是自己遇到了這個困難,你/妳會發展出怎麼樣的教學或想法來回應?在每篇文章之後,本小組的每一位老師也各自挑選了一篇文章,將這一年彼此的分享、支持與提醒,互相回應給對方。&
希望我們能一同來檢視發生在老師身上的性別、族群或階級差異所造成的問題。唯有老師們願意清楚面對自己被諸多權力結構所限制與綑綁的狀態,我們才會生出更大的生存勇氣,真心誠意地從事更多解放自己,也解放校園的行動。&
&性別教育系列&
作者:吳嘉麗總策畫;
&&&&&&&&&&& 林以加編著;黃筱晶編著
&&&&&&&&&&& 江長芳繪圖;陳貴芳繪圖
出版日期:
這馨嬅與蔡佩雯、神經外科醫生陳琬琳、熊類專家黃美秀、化學教授吳嘉麗與李紫原、太空科學研究者郝玲妮、環境工程博士張芳淑、單車旅行家林存青、從理工專業走入性別和科學教育的蔡麗玲與蔣佳玲等人,不僅顛覆了傳統認定的女生比較不獨立,將結婚、生小孩擺第一,工作永遠只是附屬價值等刻板印象外,更重要的她們所展示給孩子的其實是未來的多元及可能性。
或許就如太空科學家郝玲妮所說的,女生不要被社會刻板印象和環境的框架限制住,要問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是什麼樣子,很多女生都可以將各種事情做得很好,只要懂得不限制自己,她的潛力就像太空一樣無限廣大。現在的夢想決定著你的將來,就讓孩子依據自己的自由意志,選擇自己所要走的路。我希望這本書也可引起男童的興趣,我希望在可能的未來,他們是能支持子女尋找自己夢想的爸爸,或可以從中得到啟示。不論男女,鼓勵孩子勇敢追夢吧!這時候展現在他們眼前的將是無限的可能。且讓我們跟上時代的腳步,協助孩子自由縱橫於宇宙世間!&
作者簡介:
書  名:
&英文書名:Taiwanese Sociology 19
&出版日期:<span style="COLOR: #ff.6
&主 && 編:張晉芬&&&&&&&&&&&&&&&& 副& 主& 編:藍佩嘉
&編輯委員:丁仁傑、林鶴玲、熊瑞梅、蕭阿勤
&本期作者:齊偉先、陳美華、鄭瑋寧、汪宏倫、曾嬿芬、陳玉華、喻維欣&
&規  格:15.5 x 23.5(cm)
&頁  數:232 頁
&定  價:250 元
&I S B N :
主編的話/張晉芬
現代社會中宗教發展的風險意涵:台灣本土宗教活動規畫所體現的「選擇親近性」/齊偉先
性化的國境管理:「假結婚」查察與中國移民/性工作者的排除/陳美華
文化形式的商品化、「心」的工作和經濟治理:以魯凱人的香椿產銷為例/鄭瑋寧
從《戰爭論》到《新歷史教科書》:試論日本當代民族主義的怨恨心態及其制度成因/汪宏倫
書評與回應
閱讀臺灣的社會學角度:評《社會學與臺灣社會》/曾嬿芬
荊棘之路:評喻維欣的台日女性職涯比較研究/陳玉華
回應〈荊棘之路〉/喻維欣
作者簡介:
出版日期:日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平裝
 《質性/別研究》這本書邀集了十位長期投入性別研究的質性田野工作者,分享他/她們在質性研究過程中所遭逢的性政治和性/別政治,
以及他/她們如何運用女性主義理論或性/別觀點分析社會現象。書中將呈現質性研究和性/別研究之間盤根錯節的關係,讀者可以把它當成
一般的研究法教戰手冊來閱讀,也可以當成滋養性/別意識的途徑,不過最有可能的結果是,當你/妳讀完之後,兩方面的能力同時都提升了。
作者簡介:
出版日期: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8
裝訂:平裝
 性是一個高度複雜的議題。而青少年的性會是個難題,因為它不僅是生理的、心理的,還是社會與文化的。本書以「青少年的性」為專題,
邀請國內性別研究、社會學與教育學等領域專家學者,將國外「青少年的性」經典文獻與重要經驗研究介紹給國內學界與研究同好,藉由引介
西方經典文獻之智識思想和研究成果,對照反思在地經驗與論述,為國內「青少年的性」論述與研究帶來新的視野、知識與發展,期對青少年
的性所引發的社會議題或公共論述注入更具增能之性論述與行動力,藉以帶動社會變革與創造個人與社會的美好。
作者簡介:
出版日期: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1
裝訂:平裝
一般認為「人權是西方文化的產物」,是否真是如此?
非西方國家就一定會有落實人權的障礙和困境?
究竟是「文化優勢」還是「組織化、制度化」才是人權根源解釋的關鍵?
  任何過去的文化傳統,都沒有我們目前所說的世界人權概念,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又假設「人權是西方文化的產物」,
卻沒有提出任何清晰或具體的事證作為證明。既然人權與自由的關係如此密切,那麼為何很多亞、非區域爭取自由的思想及
實踐的經驗,並沒有整合到當代人權的理解和詮釋之中?相反地,「亞洲價值」的倡議者最常以文化差異及主權為由,回應
聯合國及人權團體的批判。人權的文化淵源解釋,成為政治保守主義及集權統治轉移焦點的手段。為理解以上所說的轉化過
程,也為了釐清思考人權文化淵源解釋之意義,重新檢討「亞洲價值」的辯論有其必要性。  本書最終目標在於證明人權
並非舶來品,最後並以華人文化傳統的人權淵源解釋為例,試探多元文化的人權淵源解釋,也就是多元的、非線性的文化淵
源解釋之可能性。一般會有「人權是西方文化產物」的信念,通常和歐洲西方國家落實〈世界人權宣言〉的主導地位有關,
認為歐洲落實人權有其文化上的優勢。亞洲、非洲則因為沒有這樣的文化優勢,才會有落實人權方面的障礙和困境。這樣
的想法是否符合歐洲西方國家落實保障人權的事實?本書以歐洲理事會落實歐洲區域人權保障為例,說明以上所說的「文化
優勢」,其實並非一般以為人權發源地之自然效應,而是兩次世界大戰亟待重建的現實、民間及非政府組織的奔走,以及歐
洲各國政府自我約束,遵守民主、法治程序的結果。一方面藉由顯示〈世界人權宣言〉與〈歐洲人權公約〉,在人權保障內
容與範圍的差異,反駁「人權是西方文化產物」的說法。另一方面觀察歐洲各國如何運用人權文化淵源解釋,促成區域國際
人權的監督機制,顯示組織化及制度化文化價值才是人權根源解釋的真正目標。
作者簡介:
  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德國國家人權機構訪問學人。東海大學哲學碩士,德國波昂大學哲學博士。專長為康德哲學、人權哲學及女性主義。經歷:
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成員、陽明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副教授、2002迄今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董事、
東吳大學人權學程主任、
行政院人權保障推動小組委員、德國國家人權機構訪問學人、2007迄今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文章有:〈康德論根本惡〉、〈和平不是烏托邦:康德論永久和平〉、〈女性與未完成的民主〉、〈基因資料庫的人權問題〉等。
作者簡介:
,2009年8月,《運動場內外: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431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本書試圖從性別視角,審視&#63873;子體育與國家、社會文化的關係,跳脫國家觀的體育史窠臼;並採文字和非文字史&#63934;,呈現西方&#63873;子體育帶&#63789;的新觀&#63907;、新&#64008;為,如何在公眾輿&#63809;、學校教育、學生生活、運動競賽、觀眾反映、大眾傳媒和視覺文化等層面產生意義。進一步&#63855;,本書試圖給近代中國的體育史一個性別的詮釋,同時,也嘗試跟著這段&#63884;史的軌跡,歸納出一些議題,豐富我們對近代中國&#63873;性&#63884;史的認&#63996;,也讓體育史、婦&#63873;史和近代中國史得以互證互補。
游鑑明,2009年5月,《她們的聲音:從近代中國女性的歷史記憶談起》,272頁。臺北:五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主編:游素玲
作者群:游素玲、蔡幸娟、吳達芸、蔡淑苓、蔡玫姿、徐畢卿、王郁茗、黃怡瑾
出版者:五南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9年2月
雖然近年來國內關於母職議題的研究風起雲湧,但仍少有專書以「母職」為核心議題進行系統性的跨學科研究。本書試圖以跨學科、跨文化的視角來重新檢視母職議題,除了強調母職經驗的多元性,並挑戰所謂「好母親」的典範。其為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由再思母職論述出發,由於理論與經驗必求互相呼應,第二部分的章節則探討母職實踐所面臨的挑戰及因應之道。
  此書是由幾位成大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心的成員參與撰寫,她們皆致力性別教學與研究,此書乃是她們長久以來跨學科對話的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
現任: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副教
學歷:美國北依利諾斯大學英美文學博士
   主要研究領域為族裔美國文學、女性作家、第三波女性主義
現任: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學士
   臺灣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是教學與研究的主要領域,其中,尤其關懷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婦女
現任:台南科技大學專任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碩士
經歷: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約卅年
專長:中國古典小說、現代文學、兒童文學、生命教育與臨終關懷
現任:台南科技大學幼保系副教授
學歷: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原家政教育研究所、幼兒教育組)碩士
專長:幼兒發展、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兒童福利
經歷:曾擔任救國團義務張老師
現任:成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學歷: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
   2004年獲國科會千里馬計畫補助,赴美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研習文學理論
現任:國立成功大學學生事務處學務長
學歷:美國約翰霍浦金斯精神衛生博士畢業
   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醫療政策與管理碩士
經歷:國立成功大學健康照護科學研究所所長
   國立成功大學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主任
   國立成功大學護理系(所)教授
現職: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及學生輔導中心諮商心理師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健康照護科學研究所博士生
經歷:中山醫學大學助教、講師與學生輔導中心輔導員、就業輔導組主任
   亞洲大學兼任講師
   台中教育大學兼任輔導老師
現任: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學歷:美國普渡大學美國社會學博士
主編:劉開鈴、陸偉明
作者群:陸偉明、呂明蓁、游美惠、黃怡瑾、成令方、徐珊惠、蔡幸娟、廖秀真、劉煥
玲、林春蘭、蔡淑苓、吳達芸、劉開鈴、蔡玫姿
出版者:五南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9年2月
本書為成功大學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心2007年執行「成大帶動周遭院校或同領域學術發展計畫」的具體成果。此計畫共有10所大學院校、14個系所,來自文學、史學、教育、社會與醫療四個學群29位教師參加,歷經學群討論、成果發表會、單篇論文與全書審查,共集結13篇教學論文。
  以主題粗分為五類,性別與教育、性別與社會、性別與醫療和運動、性別與歷史,以及性別與文學。以教學性質區分為四類:通識課程、性別議題融入教學單元、實務操作的小團體輔導,以及教學反思紀要。
  實際編排第一單元為「性別成為通識課程教學」,第二單元為「性別融入通識歷史課程教學」,第三單元為「性別的教學實踐與省思」。每篇包含開課背景介紹、授課學生背景介紹、教學設計、教學策略、師生教學心得與經驗分享、以及教學成效,並附有教學資源可參考。
  這本書呈現出來的是我們對性別教學的關懷與反思,我們希望能和讀者們分享我們的互動與交流,更希望這本書能成為讀者們教學和申請相關教學計畫的資源。
作者簡介:
現任: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學士
   美國喬治亞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博士
曾任:成功大學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心主任、教育所所長、國科會人文處教育學門召集人
現任:台南大學教育系專任助理教授、目前全心投入於性別平等教育及多元文化教育
學歷:美國紐約州Canisius College諮商師教育碩士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博士
曾任:美國紐約州及加州等地的多元文化諮商師、小學教師、大學助教、講師及研究員
   國立台南大學輔導中心主任
現任: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臺灣女性學學會理事長
學歷:美國猶他大學社會學博士
曾任: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
現任: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學歷:普渡大學美國社會學博士
現任: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學歷:英國艾薩斯克大學社會學博士
現任:國立成功大學體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助理教授
學歷:美國喬治亞大學人體運動學研究所博士
現任: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學士
   台灣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
現任:成功大學歷史系講師,開授中國婦女史相關課程
學歷:成功大學歷史學學士
   台灣大學歷史學碩士
現任: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講師
學歷:成功大學歷史語言所碩士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博士
現任:東方技術學院通識中心講師
學歷:成功大學歷史系學士、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
現任:台南科技大學幼保系副教授
學歷: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
曾任:義務張老師
現任:台南科技大學幼保系專任教授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碩士
曾任: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約三十年
現任:成功大學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心主任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學士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碩士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曾任:成功大學外文系系主任
現任:成功大學中文系與現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學歷:國立清華大學(台灣)中文系博士
原文作者:
出版日期:日
你所見到的這本書,是台灣近年來最好看的報導文學,也是一本討論外籍幫傭在台情況的學術鉅作。它獲得多項首次頒給台灣人的重要國際學術榮耀,更受到國內中研院與國科會的肯定。之所以說它是本學術論文,是因為它的下筆嚴謹;說它不單純是一本學術論文,因為它真的如同小說一樣好看。翻開它,藏匿在台灣日常生活背後的故事,就會如同電影般在你眼前展開。
  這本書說的是女性外籍幫傭來到台灣的故事。自1992年起,一批批的家務移工憑著勇氣,飄洋過海來到全然陌生的島嶼,僅僅計算登記有案的家務移工,就已經超過16萬人。她們以短期契約的過客身分,在台灣社會的邊緣角落裡默默工作,維持著台灣社會的「現代生活」,但是,一般雇主只把她們當成「用玩即丟」的勞動力,無法享有公民權,甚至基本人權。
  在這些隻身來台的家務移工眼中,我們熟悉的場景與畫面,都轉變成另外一種面貌:對於剛到台灣Vanessa來說,中正機場是一個通往未知的起點,高速公路邊的叢叢樹林,隱藏了無法想像的恐懼。對於Tiwi來說,Qoo果汁是她照顧的台灣小孩最愛的飲料,也是她用來寄往國外、向女兒表達母愛的補償工具。每一個家庭屋簷下,都有一則從未被說出的故事,連接著台灣新富雇主和來自東南亞的家務移工。
  從馬尼拉到台灣,走過台北火車站、中山北路,一直到家中的廚房與臥室,台大社會系副教授藍佩嘉訪談了58位菲律賓、35位印尼女性幫傭,讓我們深刻地瞭解她們的命運與想法,是第一本完整介紹外傭生活的報導著作。作者也採訪了51位僱有外籍幫傭的男、女主人,讓我們得以省思,自身家中的的親子與夫妻關係,其實如此脆弱。
  本書最初於2006年在評選嚴格聞名的杜克大學出版社(Duke University
Press)以英文出版,獲得美國社會學會性?別研究年度傑出書籍獎、國際亞洲學者會議社會科學最佳書籍等獎項。經過三年之後,藍佩嘉以反璞歸真的母語,重新改寫《跨國灰姑娘》,以淺白易懂的文字和大量的真實故事,呈現給台灣的讀者。如作者自言,這本書希望不只是以理論語言說服他們,更希望以呈現不同人群的生命故事,讓讀者感動。
  西北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台大社會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性別社會學、工作社會學,和移民與全球化等。曾於柏克萊大學、紐約大學、荷蘭國際亞洲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論文著作刊登於國內外知名期刊,並常於《中國時報》觀念平台撰寫專欄。
出版社: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當異性戀價值觀成為多數人的唯一視角,有些作者選擇衝撞制度,有些則走入衣櫃安靜地生活。不論外放或隱身,他們透過小說、詩歌與劇本來書寫生命的歷史,作品有時咆嘯、有時溫柔、可以無聲,也可以激烈,豐沛的文字能量把無形卻堅固無比的大衣櫃融蝕出一道道的裂縫,他們攜手佇立在縫隙的邊緣吟唱,用自己的詩歌宣示了觀賞人世風景的另一個角度。
本書收錄了吳爾芙、王爾德、佛斯特、童妮?摩里森等作家的經典文學作品,配合流行文化影像文本,不使用艱深的理論,單就文本做出細膩的分析與閱讀,討論作品中的各種意象涵義以及隱藏在字裡行間的觀點,並透過作家生平與創作歷程的介紹,讓讀者得以窺探創作者如何從現實生活的困境與壓迫中,孕育出超越了衣櫃與邊境侷限的動人篇章。
現為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暨文學院副院長,長年深耕多元文化與弱勢族群文學,著有(De)Colonizing the Body:
Disease, Empire,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Contemporary Native
American Women’s Writings
(2004)一書以及後殖民研究、酷兒研究、性別與文學、醫學與文學、環境生態正義與原住民研究等相關論文,發表於國內外著名期刊與專書。獲聘The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American Studies(JTAS)編輯顧問,並擔任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 (ASA)等國際學會國際委員,致力跨國學術與文化交流。
作者:范銘如
出版社:麥田出版社
出版日期:日
近三十年來,空間概念在許多西方理論家的重新討論與界定下產生了質變。
  不同學科訓練的學者包括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地理學家、人類學家、哲學家和文化批評家等,紛紛對空間觀念提出新的詮釋方式,激起跨學科的思辨漣漪。
  《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將新空間理論應用在台灣文學批評,試圖為向來處於複雜的空間政治和地緣政治中的台灣文學,解讀出更多元深刻的面向。
  本書由文本裡的空間、文本與空間流動,以及文本與空間性三個面向,應用時空型、地方感、地誌學、第三空間、文化旅行、空間三元論、文化地理學等概念進行實際批評。從文本裡象徵性的空間延伸解讀較大範疇的文化符碼,藉以思索台灣這個地理空間的文學特殊性,以及敘事文體再現空間的藝術性方式。文本空間與流動則探討文學文化經空間與空間、地區與地區之間旅行翻譯的脈絡,以及遷移跨界對主體性建構的貢獻和局限。文本與空間性則探究作者和讀者對空間的認知與再現,文本與各歷史時代的空間性之間如何呼應、協商或對抗,以及這些關係如何反映於空間的敘事模式。這種空間閱讀的嘗試希望能夠翻轉傳統文學批評以時間(文本的情節及角色)演變為閱讀重點的方式,以空間的思維向度開展出不同的文學批評模式,開拓另一片文學研究的可能範疇。
  本書論及作家甚豐,包括七等生、王家祥、王禎和、王聰威、平路、白先勇、成英姝、朱天心、朱天文、朱少麟、朱國珍、朱點人、宋澤萊、李昂、沉櫻、林韋助、林海音、施叔青、洪醒夫、袁哲生、張秀亞、張啟疆、郭良蕙、陳玉慧、陳映真、陳雪、黃凡、黃春明、葉石濤、蔡素芬、蕭颯、蕭麗紅、駱以軍、龍瑛宗、鍾文音等。
  1964年生,台灣嘉義人,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學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東亞文學系博士。曾任教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台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著有《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大頭崁仔的布袋戲》,並主編《島嶼妏聲:台灣女性小說讀本》、《挑撥新趨勢:第二屆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等。
作者:游鑑明
出版社:博雅書屋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8年8月<font size="2" face="新細明體" color="#日出版
近代中國女子的運動圖像──1937年前的歷史照片和漫畫
中國女性在甚麼時候開始接受近代體育的訓練?
最先接受訓練的是哪些人?為甚麼要她們運動?
中國女性最早公開運動是在哪裡?女子體育的內容又是甚麼?
甚麼時候中國女性才有機會出席運動競賽?
她們參加哪些類型的運動會?競賽的項目是否和現在一樣?
在這些運動會中,是否出現過女運動明星?
  對當代的人來說,女性參加運動比賽是司空見慣的事,在運動場上,到處都可以看到躍動的女性身體。然而,是甚麼時候西方的體育被帶入中國女性的生活?我們印象中那群裹著小腳、足不出戶的女人,又是如何接受西方體育?怎樣塑造新的身體?清末以來,除了有這方面的文字記載之外,更配有圖像資料,供讀者觀賞,讓讀者從凝視中,進入女性運動的場景。由於圖像資料生動有趣,本書將以漫畫和照片為題材,觀看當時的畫家和攝影師如何用他們的眼和手,捕捉女性運動的方方面面。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學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近代中國與台灣的女性歷史,著有:《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1988)、《傾聽她們的聲音: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口述史料的運用》(2002),曾發表〈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近代中國女子體育觀初探〉、〈近代華東地區的女球員:以報刊雜誌為主的討論〉、〈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台灣地區的婦運〉、〈千山我獨行?廿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近代中國女子健美的論述(1920年代-1940年代)〉、〈當外省人遇到台灣女性:戰後台灣報刊中的女性論述()〉等論文,並主編《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年刊(1993迄今,已發行15期)和《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論文集(2007)。
作者:李貞德
出版社:三民書局
出版日期:2008年6月<font face="新細明體" size="2" color="#日出版
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
房內是一位富貴之家的孕婦,獨自半蹲地架在衡木上生產。房外則是他的公公,陪同來助產的高僧,隔著窗戶教她調息。西元六世紀一個不可思議的分娩故事,先後經兩位士大夫抄錄和轉載。這些男性醫學專家對產婦和助產婦的評價,透露了什麼樣的身體觀與性別觀?遭到品頭論足的女性,又表現了哪些醫療照顧上的能力與特色?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本書從生育文化入手,介紹求子、懷胎、分娩的方法,乃至避孕、墮胎的手段,藉由重建各種醫方及其論述,說明中國婦科醫學逐漸成熟的過程。接著,以乳母與產婆為範例,進一步探討女性作為照顧者,乃至醫療者時,所面臨的待遇、評價與挑戰。最終,期望在一千五百年後的今天,從性別的角度,重新回顧女性參與生老病死的歷史。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日本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外國人研究員。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研究取徑與焦點,主要是從性別角度探討傳統中國的醫療文化與法律制度,最近則將視野擴大到近代台灣。
作者:陳惠馨教授& 政治大學法學院院長
出版社:元照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8年3月出版
本書主要將從法律的敘事觀點觀看婚姻與性別。所謂法律敘事指的是法律規定的文本以法院的判決以及所有跟法律有關的文學創作等資料所呈現出來的對於婚姻與性別的觀點或評價。
從法律敘事討論性別與婚姻的靈感來自跟我長年以來重要學術對話的伙伴國防醫學院劉仲冬教授的交談。我們兩人長期共同推動婦女運動與性別主流化工作,希望我們的社會能夠成為一個更為公平正義的社會。仲冬除了是醫療社會學的研究者同時也是文學的創作者,我在跟他對話過程中,逐漸發展出用文化與批判的角度觀看法規範。我們在年之間於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的讀書會,跟一群歷史學者共同閱讀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所收藏刑科有關婚姻姦情案件題本檔案。在閱讀與對話的過程中,不斷的看到傳統法律影響著當時代人民對於婚姻與性別的態度。
&&& 傳統中國法律對於中國人民的影響印證了美國法理學者德沃金Ronald Dworkin在其所著《法律帝國》書中所提到:「我們生活在法律之中,並以法律為準繩。法律確定我們的身分:公民、雇員、醫生、配偶以及財產所有人。法律是利劍,是護身盾,是威攝力…即便記載法律規定和指示的典籍緘默不語,我們的所作所為彷彿是法律喃喃自語著自己的判斷,只是聲音低得難以聽到罷了。我們是法律帝國的臣民,是其規則與理想的忠實追隨者,我們爭論該當如何行事之際,即是我們在精神上受其約束之時。」的說法。
透過本書作者想呈現台灣的法律規範如何透過敘事表達其對於婚姻與性別的評價。而本書所提到的法律敘事包括影響台灣社會深遠的傳統中國的法律規範、審判文件以及現代台灣跟婚姻有關的法規範及審判文件或文學作品。台灣社會中跟婚姻與性別有關的法規範在過去三十年來有很大的變動。跟婚姻有關的法規範產生變動的原初動力或許來自於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但在過去17年(從)來,台灣法規範的變遷加速了婚姻與性別關係的觀念變動速度。本書在討論法規範相關變遷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法規範文字與內容的變遷,另一個層面則是指法規範的價值與內容的變遷落實在社會生活後所產生的變遷。本書希望透過分析法律相關文本,探討台灣社會變遷過程中,法規範如何在變遷中影響著一般人的婚姻與家庭觀。
&&& 本書共分為十五章:
第一章「文學敘事中的婚姻暴力-從《殺夫》一書談起」。主要想透過文學敘述看到法規範對於婚姻生活的影響。在這一章中透過李昂女士寫的《殺夫》一書有關婚姻暴力的描述討論《大清律例》如何規範夫妻關係並進而討論1993年鄧氏殺夫案以及1997年通過的《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內容。
&& 第二章則從《紅樓夢》的敘事,看婚姻制度的變遷。作者選用的是《紅樓夢》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斷癡情
薛寶釵出閨成大禮〉所描述結婚場景,透過這個場景敘述《大清律例》及現代《民法》的婚姻相關規定。
第三章談的是發生在2003年於台灣社會所謂的「六個女兒告母親」案。透過這個案件,探討台灣社會新聞媒體如何呈現女兒爭取繼承權並進一步討論「為權利而奮鬥」在台灣的困境並嘗試分析法律審判文書中如何敘述「六個女兒告母親」事件。
&& 第四章則從傳統中國的法規範《唐律》探討傳統中國社會的法律如何規範婚姻,並嘗試分析傳統中國社會男尊女卑的社會情境如何形成。
&& 第五章分析清朝《大清律例》中有關婚姻的圖像以及從審判文件中說明《大清律例》規範在當時實際運作情形。
第六章討論婚姻制度在台灣的變遷並探討現階段台灣社會中的人在走入婚姻之前,男女或男男、女女交往中可能牽涉的法律問題,並透過實際案例說明法律如何規範這些行為。
第七章探討傳統與現代社會如何規範「訂婚」制度並嘗試分析「傳統社會中「定婚」以及現代台灣《民法》(親屬編)有關「訂婚」制度的社會意義及法院文件中的相關論述。
&&& 第八章則探討法規範文本變遷中的婚姻制度,主要說明現代台灣法學者論述中現代婚姻的意義以及在台灣法規範中有關結婚效力的論述。
第九章嘗試從台灣的司法文書中分析審判者對於重婚的論述與態度上的變遷。例如重婚在《民法》(親屬編)中如何被看待以及一夫一妻制的法規範,並從大法官第242號、362號及552號的解釋中有關重婚制度的論述,分析相關案件的事實與法律面向及其對於台灣婚姻制度的影響。
第十章主要討論台灣司法文書中有關婚姻無效糾紛的論述。包括結婚違反公開儀式規定無效案件以及結婚違反近親禁止結婚規定無效案件中事實與法律論述。
第十一章討論台灣的習俗如何影響個人在婚姻的處境。包括說明台灣習俗中的婚姻圖像、台灣跟婚禮有關的習俗如何補充法律規範的效果以及在台灣跟婚禮有關的習俗如何被傳遞等議題。
&&& 第十二章分析台灣法規範中的夫妻關係,主要針對《民法》中有關婚姻普通效力的規定及有關夫妻財產關係的規定加以分析。
第十三章嘗試從台灣各級法院司法文書中所呈現的婚姻生活的面貌說明有關履行同居義務的判決文書中當事人與法院的敘事以及金錢與婚姻的關係。
&&& 第十四章分析法規範文本中的離婚包括根據現行台灣法律如何離婚以及離婚後夫妻關係、夫妻與共同子女間的關係。
第十五章則想要藉由司法文件中離婚糾紛敘事說明在台灣離婚的模式以及在法院文書中拒絕離婚的論述以及法院准許夫妻裁判離婚時如何論述夫妻與未成年共同子女間關係。
在本書中作者希望透過說明在台灣跟婚姻與性別有關的法規範內容以及法律規定在具體、個別案件如何被應用,讓讀者在閱讀本書後,有能力參與台灣各種跟婚姻與性別相關法規範立法的各種討論,甚至有能力在生活中對於婚姻與性別的相關法規範加以運用,並進而挑戰法律、改變法律。本書牽涉的法律包括:《憲法》、《民法》〈親屬編〉、〈繼承編〉的規定,《刑法》有關〈妨害婚姻與家庭章〉的規定,《家庭暴力防治法》等相關法規。
本書可以做為大學院校有關「性別關係」「婚姻」、「家庭」相關通識課程或專業課程的參考資料。作者希望教授相關課程的老師可以嘗試以本書所提供各種法律敘事文本,以不同的性別研究方法加以分析,使得女性主義理論的研究可以跟台灣社會相關法規範接軌。作者也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之後,可以反思個人對於婚姻與性別關係的想像與期待,也希望讀者透過瞭解法規範的運作,觀察實際社會的事實狀態是否跟法律規定有所落差。
作者透過本書想要向1993年一起成立女學會的朋友們致意,作為一個法律人如果沒有參與女學會的生命經驗,不可能寫出本書;我特別要向女學會中跟我有許多知識與心靈交會的好朋友仲冬、毓秀、芳玫、錦媛、小芩、秋淑等致謝;也要向幾位年輕的女性主義法學者曉丹、書琴、文玫、昭如、志潔、宜倩致意,沒有跟你們的對話,我在學術上不可能有所突破與創新。另外這本書引用不少地方法院與高等法院法官們的判決,我也以此書向他們辛苦審判工作致意。讀者可以在書中看到台灣的審判工作者面對社會變遷與法律規範間的落差,為人民解決生活糾紛的困境。
本書的書寫開始於2007年作者擔任政大法學院院長工作前後。本書主要立基於作者接受教育部補助,撰寫的另外一本書「性別關係與法律—婚姻與家庭」發展而成。該書從2007年年初完稿至今,還在等待教育部規劃出版。本書的撰寫工作讓作者從瑣碎且繁雜的行政工作解脫,在過去半年來,作者跟政大法學院同仁一起共同規劃並執行頂尖大學計畫、高教評鑑事務並爭取政大法學院興建一個獨立院館計畫。我的同仁們全力在工作上盡力的心態讓我非常佩服也跟他們學習很多,在此我要謝謝方嘉麟副院長、秘書婉惠、倩婷、藝蓁、美慶等人。這本書能夠快速出版要感謝元照出版公司的欣怡、美如,尤其是副總經理秋凰的幫忙。
最後我還是要透過本書的出版特別向我的配偶忠華的父母致謝,他們以著他們善良、單純與寬容的態度包容並支持我。而我的父母、配偶忠華、小孩家祈與依婷對於我的支持與包容才是讓我可以發展的動力來源。在本書的書寫過程中,作者真切的感受知識創作給生命帶來無限的力量與意義。
陳惠馨 日於政大法學院院長辦公室
作 者 :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
譯 者 :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
出版日期 :2008年03月
我們每一個人都住在違建的父權房子中,身上被千千萬萬纏雜不清的性別絲縷牽引著、束縛著。換言之,我們活在打結的性別關係中,看不清自己的處境,也不知從何解套。我們或許意識到自己深受社會制度與無所不在的文化承傳的限制,卻只能嘆息人微言輕、無力改變。若你對這種處境感到似曾相識、心有戚戚焉,那麼,你就非得好好翻翻這本書不可。
&& 作者亞倫.強森(Allan Johnson)
雖然身為白種中產階級異性戀男性,但因生逢六0年代的狂飆洗禮,受到女性主義的啟蒙並積極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他對自己享有的性別、階級與族群特權做了深刻反省,並融合豐厚廣博的社會研究知識,在本書中細密鋪陳父權體制與個人行動者相互形塑的關係。與其他以提升女性性別意識為目的的書不同,這本書是寫給共同住在父權房子中的男人和女人看的。
亞倫.強森 (Allan Johnson)
1972年獲密西根大學社會學博士。身兼社會學家、教育家、作家、演講者及組織顧問等多重身分,主要關注議題為特權、壓迫及社會不公平。代表著作包括暢銷台灣社會學界多年的《見樹又見林》(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2nd ed., 2000)及Privilege, Power, and
Difference (2nd ed., 2005)等。
學歷:英國艾塞克斯大學社會學博士
現職: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專長領域:性別社會學、醫療社會學、工作社會學、質性研究、性別與科技
學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科學史博士(副修婦女研究)
現職: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助理教授
專長領域:性別醫療、 性別與科學、性別與身體史
學歷:美國猶他大學社會學博士
現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專長領域:性別教育、性別社會學、多元文化教育、質性研究
學歷:美國普渡大學社會學博士
現職:高雄醫學大學醫社系助理教授
專長領域:身心障礙研究、科技與社會、醫學社會學
學歷: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社會學博士
現職: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專長領域:性別研究、醫療社會學、科技與社會研究
譯序:父權的房子,用女性主義的工具拆解
首部曲 問世間,父權為何物?
第一章 我們在哪兒?
第二章 為什麼是父權體制?
第三章 意識形態、思迷與魔術:陰柔特質、陽剛特質與「性別角色」
第四章 父權這個體制:是它,不是他、他們或我們
第五章 女性主義者與女性主義
二部曲 迷於幻,是為障
第六章 關於父權的思考:戰爭、性、及工作
第七章 什麼父權體制
第八章 那一定是女人
三部曲 拆除父權違建
第九章 內疚、罪惡、責任
第十章 拆解性別千千結
附錄(一)拆解性別糾結的有用資源
附錄(二)國內性別相關網站
補充資源:性別社會學書目
編/譯者: 成令方
出版社: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日
當醫學遇上社會學,究竟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本書邀請了國內三十三位生物醫學界和社會人文學界學有專精的學者與教授,以日常生活中的醫療、健康實例做為主題,將他們多年的學術研究轉譯成趣味盎然,淺顯易懂的短文,使讀者能在醫療中看見社會的多重意義,破解以為「醫療中立,不受社會影響」的迷思;使讀者能進一步瞭解,醫療為達到維護眾人健康的目的,必須正視醫療領域中知識、權力關係的不平等,以及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平等議題。
&&& 本書共分成「另類醫療」、「醫療專業的興起與變遷」、 「醫學知識與權力」、「醫療政策與市場」、
「身體經驗」、「工作與健康不平等」、 「醫療技術」、「風險與醫療爭議」等八大篇,
篇篇精彩的文章帶領讀者,從醫療社會學、公共衛生、以及科技與社會的視野,思考、審視「醫療與社會」的關係,期盼本書能激發更多的對話與創見。
學歷:英國 Essex 大學社會學博士
經歷: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研究興趣:性別社會學、醫療社會學、工作社會學、質性研究、性別與科技
學歷:美國Columbia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博士
經歷: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清華大學歷史所教授(科技史組與STS組)
研究興趣: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台灣當代文化史、性別與醫療╱科學、性╱別、台灣近代醫學史
學歷: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
經歷:台大公衛學院健康風險及政策評估中心助理教授、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專案計畫助理教授
研究興趣:環境╱工作╱健康、風險管理與溝通、醫療人類學、社會流行病學、科學╱科技與社會
第一篇 「另類」醫療      張 珣 導讀
第二篇 醫療專業的興起與變遷  成令方 導讀
第三篇 醫學知識與權力     林文源 導讀
第四篇 醫療政策與市場     劉仲冬 導讀
第五篇 身體經驗        王秀雲 導讀
第六篇 工作與健康不平等    林宜平 導讀
第七篇 醫療技術        傅大為 導讀
第八篇 風險與醫療爭議     吳嘉苓 導讀
作者:吳嘉麗教授
出版社:中國化學會
《化學、醫藥與社會》全書目錄(1999年出版,
2005年六刷)
第一章 基礎化學
1.1 原子、元素、分子、化合物
&&&&& 專欄:中文化學元素譯名之演變
1.2 週期表
&&&&& 專欄:週期表的建立者—門得列夫
1.3 化學鍵
1.4 分子的形狀
1.5 分子間的作用力
1.6 酸與鹼
&&&&& 專欄:酸性食物與鹼性食物
1.7 有機化學淺介
&人文篇:近代化學之父—波以耳、拉瓦節、道耳吞
第二章 藥物化學
2.1 藥物來源
2.2 藥物作用
2.3 鎖鑰理論
2.4 藥物的吸收、排泄和代謝作用
&&&&& 專欄:飯前吃?飯後吃?
2.5 藥物名稱
2.6 新藥的開發與上市過程
&人文篇:沙利竇邁上市的悲劇
&&&&& 專欄:沙利竇邁的立體異構物
第三章 心神化學
3.1 神經傳導接力
3.2 麻醉藥
&&&&& 專欄:台灣麻醉醫療現況
3.3 鎮靜劑與安眠藥
&&&&& 專欄:「百憂解」解百憂?
&&&&& 專欄:天然的安眠藥-褪黑激素
3.4 阿司匹靈及其他相關的止痛藥
3.5 鴉片類的止痛藥
3.6 被濫用的藥物和溶劑
3.7 致命的吸引力--以尼古丁為例
&&&&& 專欄:新止痛劑的展望
3.8 菸的迷思
人文篇:台灣地區是毒梟販毒的新樂園?
&&&&& 附錄:反菸的一場漫長苦戰-
&&&&& 亞洲成了美國香菸的失樂園
第四章 飲料化學
4.1 紅茶與綠茶的化學成分
&&&&& 專欄:什麼是生物防治?
4.2 咖啡因的作用
&&&&& 專欄:去咖啡因的咖啡
4.3 酒精的吸收與代謝
4.4 酒精的危險與傷害
&&&&&& 專欄:如何才不致違反酒後駕車的規定
假酒中毒及解毒
人文篇:原住民與酒
維他命化學
5.1 小分子立大功
5.2 維他命A及β-胡蘿蔔素
5.3 其他脂溶性維他命
&&&&& 專欄:自由基
5.4 水溶性維他命
5.5 敘與輔敘A
&&&&& 專欄:你喝牛奶就會腹瀉嗎?
5.6 維他命C的發現
5.7 維他命C的生化功能
5.8 高劑量維他命C的一些立論
5.9 鐵、鈣及其他微量元素
5.10 維他命迷思:多少才夠?天然與合成
&& 人文篇:鮑林博士與他的社會參與
第六章 愛的化學
6.1 類固醇與膽固醇
6.2 性荷爾蒙的結構與作用
6.3 避孕藥的發現與作用機轉
6.4 墮胎藥 RU-486 的作用
&&&&& 專欄:「優生保健法」裡的合法墮胎
6.5 愛滋病毒及愛滋檢驗
&&&&& 專欄:核酸與蛋白質
人文篇:避孕藥與墮胎藥的上市對社會的影響
附錄:最深的絕望裡 浮現最新的希望
第七章 癌的化學
7.1 癌細胞的生成
7.2 基因突變
7.3 化學致癌物質
&&&&& 專欄:致癌測試
7.4 化學治療法
7.5 抗癌食物
&&&&& 專欄:抗癌疫苗的希望
&&&&& 專欄:疫苗的歷史
7.6 癌症指標
7.7 戴奧辛的爭議
&& 人文篇:自然死/安樂死/安寧療護
第八章 中藥化學
8.1 煉丹術與化學
8.2 本草綱目與李時珍
8.3 藥用植物化學研究
8.4 中西醫學的差異與匯通
&&&&& 專欄:另類療法
人文篇:中醫藥在台灣社會的發展
作者:吳嘉麗
出版社:中國化學會
《化學、食品與社會》章節目錄 (2004年4月中國化學會出版)
& 第一章 基礎化學
1.1 原子、元素、分子、化合物
1.2 週期表
&&&&& 生活專欄:生活中十個元素的應用
1.3 化學鍵
1.4 分子的形狀
1.5 分子間的作用力
1.6 酸鹼與強弱
&&&&& 生活專欄:酸性食物與鹼性食物
&&&&& 生活專欄:胃酸過多
1.7 有機化學淺介
&&&&& 化學專欄1.1:幾種濃度的表示方式
&&&&& 化學專欄1.2:緩衝溶液
&& 人文篇:二十世紀前後的四位核能之母
第二章 營養化學
&&&&& 生活專欄:代糖不是醣
2.2 胺基酸與蛋白質
&&&&& 生活專欄:膠原蛋白的美容功效
2.3酵素與輔&#37238;
&&&&& 生活專欄:三種合法上市的減肥藥
&&&&& 生活專欄:DHA/EPA
&&&&& 化學專欄2.1:左右與D/L
&&&&& 化學專欄2.2:氫鍵—有點黏又不太黏
&&&&& 化學專欄2.3:同邊與異邊
&& 人文篇:怎樣吃最營養
第三章 色香味化學
3.1 天然色素
&&&&& 生活專欄:餐廳的茄子為何特別誘人
3.2合成色素
&&&&& 生活專欄:染髮色素會致癌嗎?
3.3 氣味分子
3.4 酸甜苦鹹
&&&&& 生活專欄:人間第五味—鮮味
&&&&& 化學專欄3.1:光與色
&&&&& 化學專欄3.2:繽紛的世界
&& 人文篇:阿媽的料理
第四章 維他命化學
4.1 維他命A
&&&&& 生活專欄:A酸與果酸
4.2 其它脂溶性維他命
4.3 維他命B 群
4.4 左旋維他命C
4.5 維他命C與健康
4.6 礦物質與電解質
&&&&& 生活專欄:多少才夠?天然與合成
&&&&& 化學專欄4.1:氧化與還原
&&&&& 化學專欄4.2:自由基
&& 人文篇:鮑林博士與他的社會參與
第五章 致癌與防癌食物
5.1 癌細胞的生成
&&&&& 生活專欄:具修補DNA能力的防曬乳液
5.2 飲食引起的致癌物質
&&&&& 生活專欄:風險評估
5.3 防癌食物
5.4 影像檢查
&&&&& 化學專欄5.1:化學療法
&&&&& 化學專欄5.2:輻射與放射
&& 人文篇:癌症指標
& 第六章 飲料化學
6.1 飲用水
&&&&& 生活專欄:家庭淨水器
6.2 紅茶與綠茶
6.3 咖啡因的作用
6.4 酒精的吸收與代謝
6.5 違反交通規則的飲酒量
&&&&&&& 生活專欄:紅葡萄酒讓法國人長壽?
&&&&&& 化學專欄6.1:水的溶解能力
&&&&& 化學專欄6.2:多酚類的抗氧化特性
&&&&& 化學專欄6.3:綠溶劑—超臨界流體
人文篇:原住民與酒
第七章 保健食品
7.1 健胃整腸食品
&&&&& 生活專欄:屁事知多少
7.2 調節血脂食品
7.3 免疫強身食品
&&&&& 生活專欄:有機食品
7.4 美容瘦身食品
&&&&& 化學專欄7.1:燃燒與熱能
&&&&& 化學專欄7.2:化學反應
&&&&& 化學專欄7.3:化學能
&& 人文篇:中醫的養生食療
& 第八章 基因食品
8.1 「基因」是什麼
&&&&&& 生活專欄:玉米田裡的先知
8.2 核酸與遺傳密碼
&&&&& 生活專欄:諾貝爾獎的幕後人物
8.3 基因工程
&&&&&& 生活專欄:桃莉羊的誕生與死亡
8.4 基因食品
8.5 基因食品的管理
&&&&& 化學專欄8.1:RNA是DNA的傳譯兵
&&&&& 化學專欄8.2:PCR是DNA的複印機
&& 人文篇:基因食品的爭議
(淡江大學化學系 吳嘉麗)
醫藥與社會》,吳嘉麗
,中國化學會,
食品與社會》,吳嘉麗
,中國化學會,
v&&吳嘉麗—淡江大學化學系教授,這兩本皆為通識化學教科書,附兩本書的章節目錄如后。
節錄兩本書前言中『給一般讀者的話』做為這二本書的簡介&
雖然我依「教科書」的嚴謹形式書寫這本書,但是書中的很多生活主題內容,也曾是許多朋友的疑問。我試從文獻中整理出頭緒,也試著加入一些化學的理論根據。我並不想寫一本與坊間書架上類似的書,希望它有不同的格局,也納入一些化學認知。化學結構保留在此,是為了給有化學背景者的方便;儘量放在邊頁,希望減少對閱讀者的干擾。
如果您是一位化學專業工作者,這本書提供了一些常用藥物分子的結構,和一些生化的概念,或許對您的教學、專業或日常生活會有一些幫助。
如果您曾修過化學、有機化學或生物化學,相信您可輕鬆閱讀本書,獲得一般的化學醫藥常識。
如果您未曾有過任何化學基礎,但是覺得其中的某些章節看來十分有趣的話,請就從這些章節看起,跳過書中的各種化學結構,本書應該可以照樣閱讀,相信也另有趣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o15年9月3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