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力相助造句中一期,配:今日地支打一个生宵

页面不存在
请使用支持脚本的浏览器!
你试图访问的博客地址不存在, 请检查你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大中华徐氏春秋》徐翎超(收集、汇总、整理、编辑)之17
十七、徐氏龙凤榜(之1)
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年)本姓公孙,乃少典之子,诞生于二月初二(“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意正是源于此)。其父是有
熊国君少典,因其崇尚土德,土是黄色的,所以称为黄帝。源于其长在姬水,就以姬为姓,由于他居轩辕之丘(在陕西省武功县),故号轩辕氏。基于其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其驾崩后葬于陕西桥山黄帝陵。据传在公元前4856年前,在今河南新郑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国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在今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的有熊国的宫殿里,传来了婴儿出生时呼吸大自然之气时的“哇哇”哭啼声。这一说法得到包括中国古都学会在内历史和考古权威机构的一致认可。《国语·晋语》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在炎帝神农氏管治后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战乱不止。黄帝便乘时而起,打败不同的部族,其余部族的首领亦纷纷归附,于是形成炎帝、黄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黄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东方。炎帝与蚩尤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走,向黄帝求救。黄帝在三年中与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获胜。最后黄帝集结在涿鹿上与蚩尤决战,
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终于擒杀了蚩尤,获得胜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战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蚓大蝼,色尚黄,人们说他以土德为帝,故自称为黄帝。早前炎帝不敌蚩尤,与黄帝结盟对抗。蚩尤失败后,炎帝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在阪泉展开决战,黄帝取得胜利。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据说,黄帝奠定天下后,制定国家的职官制度,如以云为名的中央职官,管宗族事务的称青云,管军事的称缙云,又设置了左右大监,负责监督天下诸部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被任命为治民的大臣。他又经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历法。他定期巡视各地,了解人民生活情况,因此深得人民的爱戴。黄帝死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起冢为陵,立庙祭祀。《史记》载:“上(指汉武帝)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史记·封禅书》)可见,在汉武帝以前,桥山黄帝陵就已存在。唐宋以来,因各朝皇帝的重视,不断整修添土,使陵冢有所加大。沿登山大道向上攀登,越过轩辕庙一公里许,半山腰有一停车场为第二停车场。从停车场到陵园,有条通达黄帝陵的神道,也叫登道。1992年以前的神道为石头铺就。该石登道共229级,长250米,宽2.53米,途中有道弯4处,面积不等的平台26处。石登道两旁有1.08米高的水泥护栏,370个高1.34米的柱头分别雕有各种形状的石雕。现今看到的登陵道为整修黄帝陵一期工程完工项目,从1996年4月开始正式使用。它由陵道和神道两部分组成,总长455米,宽5米,其中陵道长260米,神道长195米。全用花岗岩条石铺筑。陵道采用形断而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构建,共277个台阶。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次妃方雷氏女,名女节,次妃彤鱼氏女,次妃名嫫母,班在三人之下,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另外,青阳、苍林与姬同姓。而少昊(己姓)、颛顼(次子昌意之子)、帝喾(长子之孙)、唐尧(长子玄孙)、虞舜(次子八代孙),以及夏朝、商朝(子姓)、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尧、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些后裔都继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周武王(姬发)建立了周朝;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代多数改以国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号为姓。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曲阜、新郑、涿鹿三种说法。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内经。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铸造:采首山(河南襄城县南五里)之铜以造货币。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黄帝纪元是中国清朝末期革命派使用的纪元。黄帝纪元基于传说中的黄帝,他被认为是中国人的祖先。清光绪29年(1903年),刘师培在《国民日日报》发表“黄帝纪年论”,反对年号制,同时也反对康有为等变法派主张的孔子纪年。刘师培主张把黄帝诞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元元年,光绪29年是黄帝纪元4614年。可是,黄帝的生卒年月在文献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宋教仁主张把被认为是黄帝即位的癸亥年作为纪元元年,把1904年作为黄帝纪元4602年。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为首革命派的杂志采用了黄帝纪元。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采用黄帝纪元,各省政府也跟着使用。不过,在建立共和政府的讨论中,黄帝纪元被认为是基于帝王的纪年法,这与民主共和的精神不相称。孙文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宣布将黄帝纪元4609年11月13日(1912年1月1日)作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之后黄帝纪元被停止使用。徐姓出于黄帝之后,早在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中已有记载:“一族出于黄帝十四姓”,但到底是出自十四姓中的哪一姓,没有明确说出。《左传》僖公十五年条亦有:“舂,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即华夏黄帝之后。在某些徐氏家谱,如《徐氏宗谱》的“世迹前述”部分言:“徐氏之先出黄帝九世孙伯益之后。”“黄帝玄孙大业公,子大费,字伯益。”
颛顼:号高阳氏,三皇五帝之一。其自幼聪明过人,相传十岁时便成为本部落首领,率族众迁往东夷集团所在地,可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令其率族众迁到东夷集团所在区域穷桑一带,已不可考,但其深得少昊信任却是毋庸置疑的。据史料记载,早在远古时期,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主要生活着四个大部落群体。即:西部和中原的炎黄集团,也称华夏集团;东部的东夷集团;南部的苗蛮集团;东南沿海的百越集团。徐姓与东夷集团中的重要首领少昊有着一定的渊源。东夷集团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群体。其因是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种鸟类栖息与候鸟迁徙停留的好地方。世居于此的人,自然以捕鸟为食,以鸟羽为衣,处处依赖鸟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最后发展到以鸟为图腾。对于这一点,从夷字的本义也可看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由此可见,夷人善射。随着东夷人对鸟图腾崇拜的不断深入,进而演化为以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和标志,再慢慢发展成姓氏。如东夷集团的四大姓偃(燕)、赢、子(燕子、小鸟)、凤(凤鸟),大约就是由此而来。少昊(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赢姓,在古代典籍中,也被写作“少皓”、“少嗥”、“少皋”,名挚(也作质),三皇五帝之一,又被称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从少昊的名字中,同样可以看出其与鸟的关系。挚,即鸷,是一种猛禽。少昊的诞生,存在多种说法,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其中一种传说是其母女节,也称皇娥,夜梦流星人怀而有孕,生下少昊。少昊长大后,成为本氏族的首领,后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开始时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族图腾,后在穷桑即大联盟首领位时,有凤鸟飞至,大喜,于是,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不久迁都于曲阜,并将所辖部族以鸟命名,分为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五个部族,在这五个部族之外,又分祝鸠、鹃鸠、鸬鸠、爽鸠、鹘鸠五个氏族,以及鹊雉、鹋雉、翟雉、鹈雉、晕雉五个雉氏族,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个扈氏族,共二十四个氏族,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少昊在位期间,修太昊之法,以鸟名为官名,设工正和农正,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以发展生产。同时,还“正度量”,即订立度量标准,并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发明乐器,创作乐曲。在他的带领下,东夷集团得到很大发展。同时,还与炎黄集团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交流关系。比如,他收留、养育了黄帝的孙子颛顼及其部族,并决定自己去世后由颛顼接任自己东夷部族联盟首领的职务。少昊共在位八十四年,寿过百岁(也有说在位百年),去世后葬于曲阜。陵墓在今曲阜市东4公里处,呈金字塔形,底边长28米,顶边长9.4米,斜坡高15.2米,上面有庙。整个陵园占地11万多平方米,有宫门、享堂、配殿、石坊等建筑组成。少昊去世后,东夷部落联盟由黄帝的孙子,二十岁的颛顼接掌。不久,颛顼将统治中心迁回中原,即今河南濮阳一带,许多东夷部落也跟着内迁。迁回中原后,颛顼又继承了祖父黄帝原担任的炎黄部落联盟首领的职务,身兼炎黄与东夷两大部落联盟首领,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在位七十八年之后,年近百岁的颛顼方才去世。颛顼陵遗址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三相庄西1.5公里处,南北长240米,东西长一百三十余米,有宝城、享殿和廊房,始建于唐代,重修于宋代。唐、宋以来,每年春秋两季或改元,皇帝都要遣使告祭。清宣统年间,一场龙卷风携沙将陵园全部覆盖。近年来随着沙丘移动,已有部分建筑露出地面。徐姓与颛顼发生关系是在颛顼之后。在所有的徐氏家谱中,徐姓的血缘始祖都是若木,若木的父亲是伯益,伯益的父亲是皋陶,皋陶的父亲是大业,大业的曾外祖父就是颛顼。
皋陶:据《史记》等书记载,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一次,女修吞食了一粒燕子(玄鸟)落下来的卵而有身孕,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大业。大业成年后,娶华夏集团少典氏族女子女华为妻,生子皋陶。皋陶,亦名繇、皋繇、咎繇、咎陶,字庭坚。皋陶在虞舜时期,曾担任了掌管刑罚的士,明五刑,弼五教,使天下无冤狱,以公正、正直著称。在农业方面,发明了耒、耜等农具,为东夷各氏族部落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参与了大禹的治水工程,与大禹密切合作,不争功诿过,极力树立大禹在民众中的威信。虽然他在“知人”与“安民”等治国方面功劳不在大禹之下,但在舜去世时,皋陶积极推荐、扶持大禹接替舜,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大禹对他非常感激,也认为他最贤德,遂选定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授予他处理政务的权力,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禅位于他,可不久皋陶即去世,大禹很伤心,就把英(今湖北英山县)、六(今安徽六安县)一带分封给他的后裔。如今,皋陶墓在六安县城东8公里,六(安)合(肥)公路北侧,为圆形土冢,周长97米,顶高6.2米,顶部平面直径4米,墓前有碑,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手书,墓上有黄栗树一株,形如伞盖。在墓东14米处,有皋陶祠,为前后两进四合院式。由于皋陶在当时口碑极好,影响很大,后人为纪念他,亦将六安县别称为皋陶城,简称皋城。传说皋陶有六个儿子(一说三个),长子大费(音闭)外,其余几子被封在英、六等地,后陆续建立了英、六、群舒等小王国,大费,又称伯益,与父长期共同辅佐舜和大禹,居功至伟,被舜赐为赢姓,继承赢姓正统,也就是当上少昊遗留下来的赢姓部落首领。自此之后,他的兄弟,继承了偃姓,向南发展,偃姓及后来所产生的姓氏即奉皋陶为血缘始祖,而赢姓及所产生的姓氏如秦、徐、赵、黄等则奉伯益为血缘始祖,其后裔主要居留在山东南部或淮河中下游流域,或远迁西北。
伯益:也被写作伯翳、伯繁、柏翳、化益,或只称益,这是因为伯本来就有老大的意思。因佐舜有功,被封于费。因此又叫大费、贯侯。由于原来少昊的赢姓氏族是以凤鸟为图腾,伯益被赐姓赢后,自然也就以凤鸟为图腾,成为赢姓正统: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他的名字看出,益也写作繁,而繁据《离骚注》解释,为“凤皇别名也”。伯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和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传说伯益通鸟语,能够调驯鸟兽,“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这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期,是非常令人惊讶和信服的。伯益还发明了以卦占卜岁时吉凶的办法。他年轻时就随父亲皋陶辅佐舜,“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火烧林木,驱赶禽兽,这就能很快地开辟出大片平地,同时,草木焚烧后的灰烬又是肥料,这样,极大地便利了氏族部落的发展和农田的开垦,大大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吕氏春秋》等书中,还提到诸如“伯益作井”、“化益作井”等故事。这说明,中国古代的凿井技术是伯益发明的。凿井技术的发明,大大扩展了古代先民们的生存空间。在凿井技术未发明之前,先民们只有近河、湖而居,年年雨季还要受其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先民们可以进入相对远离河湖的广大平原地区生存、发展。伯益在大禹治水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致于大禹治水成功后,向舜汇报时竟说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舜大为赞赏,将本氏族姚姓女子嫁给他为妻,后为他生下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同时,还对伯益说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而皂游,尔后嗣将大出。”舜的话果然没错,伯益的赢姓后裔后来分衍出徐、黄、赵、秦、江等十多个姓氏,俱尊他为血缘始祖。大禹在位时,曾打算将首领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去世后,大禹又准备传位给伯益,并在晚年授政于伯益,让他协助自己管理所有部落、氏族事务。临终时遗命传位伯益。可伯益与他的父亲皋陶一样,淡于权位,在为大禹守丧三年之后,主动避让首领位置,从而使禹的儿子启顺利继位,自己则隐居于箕山之北。启禅位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由于启的这个行为彻底抛弃了氏族社会长期以来的“公天下”传统,而代之以文明社会的“家天下”。为了政权的稳固和长久,有必要对坚持过去传统的有影响和有实力的氏族势力与著名人物进行清洗和整肃,声望卓著的伯益自然不能幸免。据《战国策》和《韩非子》记载,夏启即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待政权基本稳固后,开始进攻伯益,夏启六年,伯益被害。为了笼络人心,夏启一面以隆重之礼安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封于徐(成为徐国的国君),即今天以安徽泗县为中心的安徽东北部、山东西南部、江苏西北部一带。自此之后,徐姓的脉络开始清晰。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发展、壮大。若木,也就成了后世徐姓基本公认的血缘始祖。《史记·秦本纪》记载是五帝中颛顼的后代,嬴姓的始祖。《尚书》称益,《史记》称大费、柏翳,又称伯翳,《世本》、《汉书》称化益、伯益。“少昊之后伯益也”《国语。郑语》。《史记秦本纪》“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秦始皇本纪》“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尝有勋于唐虞之际,受土赐姓”。伯益,亦名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大费,皋陶之子。《史记·秦本纪》记载:“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大业即皋陶,可知伯益父系具有少昊与黄帝族颛顼血统,母系一方则来自少典氏,它是我国上古时期中原地区非常著名的氏族,黄帝和炎帝都是由这个氏族诞生的。伯益之称大费,大概是因为他居住在封国费地,且其后嗣以费为氏的缘故。伯益所封之费国,至今已不能确指,但其所居之费与皋陶所处之曲阜相距甚近,均在少昊氏族活动范围之内,则是无可怀疑的。伯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佐禹平治水土,这点可见于《史记》之《夏本纪》、《秦本纪》等。伯益不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过程中还立下了其他功劳。其一,伯益在遭受洪水侵袭的地方,根据当地地势低洼的特点,教给民众种植稻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当禹在平定洪水后,帝舜赏赐伯益以皂游(一种黑色旗帜),还将自己家族的女子许配给伯益。此后,伯益就在舜的手下担任虞官(《尚书·尧典》),掌管山泽,繁育鸟兽。而伯益的后人,包括费昌、仲衍、造父、处父辈以长于训鸟兽成立于世。其二,传说伯益发明了凿井技术。《经典释文》卷二井卦因《世本》云:“化益作井。”《吕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这大概与其佐禹治水不无关系,毕竟在长期与水土打交道的过程中,是易于发现地下水的秘密的。当代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水井的出现恰当与尧舜时期相差不远的龙山时代,可知传说有其根据。凿井技术的发明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技术发明之前人们不得不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泛滥的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我国古代北方广大平原地区逐渐为各氏族充斥,得以开发。其三,伯益参加平治洪水,也促进了本氏族的发展。据考证,夏商时期的“其氏”便是伯益之族,且其氏的源起,便是与治水密切相关的。大禹继舜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舜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
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其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今葬于山东郯城县,建有“”)。
徐驹王:徐偃王之父,他是上西周早期徐国的国君。旦时期,一直到、时期,西周和徐国的战争非常频繁。在周成王元年(前1042年)徐国国君参与了以为首的商朝残余针对周朝叛乱——武庚叛乱,并自称,反抗周公的东征。徐驹王起兵直接攻打一直打到边,篇中记录了徐国大夫容居的回忆:“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
徐偃王:若木之后的32世孙,因其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适逢当时不理朝政,整日沉迷于游玩打猎,徐偃王在36国诸侯的劝说下起了代周为天子的想法,并趁周王不在都城欲兵不血刃攻下周的都城,正在做客的周穆王乘坐之车适时赶回,眼看就要兵戎相见,徐偃王不忍心生灵涂炭,罢兵弃国出走至(今江苏)一带的山中,由于他深得民心,跟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遂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
徐诜:战国时代,秦人,《史记》没有提到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他是徐国末代君主章禹的12世孙,他在秦庄襄王时在秦国担任相国。出任相国前其曾率众族人由山东东东海郡西迁至陕西、甘肃(今甘肃酒泉),公元前249年任秦庄襄王宰相。
徐防:字谒卿,后汉沛国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祖父宣,为讲学大夫,以《易》教授王莽。父宪,亦传宣业。公元18年任宰相。其少习父祖学,永平中,举孝廉,除为郎。防体貌矜严,占对可观,显宗异之,特补尚书郎。职典枢机,周密畏慎,奉事二帝,未尝有过。和帝时,稍迁司隶校尉,出为魏郡太守。永元十年,迁少府、大司农。防勤晓政事,所在有迹。十四年,拜司空(同御史大夫)。
徐尚:时人,以为首的谋士。
徐福:方士、战略家、政治家,相传他因率众到为采长生不死药一去不返,据说其留居今日的日本而成为日本人的祖先即。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也自认是徐福所率众人后裔,据接触过他的记者报导,羽田孜曾介绍过:徐福东渡日本后,所率人员分成两支,一支留在富士山下的山梨县,以秦为姓,另一支则迁移到长野县,取姓羽田。至今,羽田家庭的宗祠上还悬挂着“秦阳馆”的匾额。
徐伯:生卒年不详),齐郡(今山东临淄)人,西汉著名的治水专家、水利学家。徐伯的主要功绩,在于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为发展农业生产,是离不开水利的。西汉的农业,经过战乱后,大体上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前期在于恢复,中期在于发达,后期因豪强地主的夺田霸产,兼并土地,使农业生产在发达的基础上反而呈现出衰败的景象。汉代中期的农业,之所以发达兴旺,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汉武帝刘彻,充分认识到水利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大兴水利,积极推广较为先进的农具,推广和扩大技术成果。其中,兴修水利,重视农田的灌溉,又是使农业生产发达兴旺的重要原因。徐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推上了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了他的水利才能,为汉代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当时,汉武帝采用了大臣郑当时的建议,命工程水利专家徐伯测量地形,发兵卒数万人开掘了漕渠,灌溉农田。徐伯作为一个水利工程专家,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他不负汉武帝所望,饱经风雨,任劳任怨,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亲自主持了漕运的开凿工程。从测量、制图到动工,他都躬身实践,身体力行。为了工程早日竣工,他不分昼夜巡行于穿渠之处,躬身劳作,竖立表记,确立地点、践线,选定了渠线和渠坝高程。费时整整三年,动用了民工数万人,终于完成了这项浩大的工程。徐伯为中国的水利科学发展,为理论的总结提供了实践基础。当时,这条漕渠起自长安的昆明湖,中经山区,沿终南山一带一直延续到黄河,全长300余里。这在当时,是一项浩大工程。由于这一巨大工程,使自关东(函谷关以东)至长安的农田得到了灌溉,保证了农业的丰收。同时,也方便了漕运。从关东至长安的漕运时间,较之过去,节省了一半的时间,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自此之后,汉武帝又发卒万人开掘渠道,自徵县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当时因洛水堤岸常常崩坏,渠开不成,水工们在徐伯等人的鼓舞下,发明了开井渠法。办法就是在地下开水渠,凿井深数丈,使井与井之间互相串连,成为一个连环水系,使水势互相贯通。这项工程,自商颜山西麓引水到商颜山东麓,长10余里,被命名为“龙首渠”。“龙首渠”的创造,主要也是徐伯的功绩。徐伯作为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专家,能够躬身实践,亲临现场指导、操作,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
徐淑:东汉著名诗人秦嘉的妻子,东汉著名女诗人,生卒年不详,陇西(今甘肃东南)人。徐淑有诗集传世。《补续汉书艺文志》所作今存《答秦嘉诗》一首及答书二篇,其中《答秦嘉诗》一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当中出现较早、艺术上较有成就的一组五言诗。
徐干:(170-217),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伟长,(今山东市)人,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徐干染疾而亡。徐干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5卷,已佚。明代杨德周辑、清代陈朝辅增《徐伟长集》6卷,收入《汇刻建安七子集》中。《中论》2卷,《四部丛刊》有影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
徐稚:即徐稺,字孺子,公元97年—168年,豫章南昌(今南昌市高新区北沥徐村)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经学家,世人称“南州高士”和“布衣学者”。相传豫章太守陈蕃极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为其专设一榻,去则悬之。于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便有了“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不朽的名句,并且千古传为佳话。陈蕃曾多次赠粮给徐孺子,徐认为“非自力而不食”,于是全部转送给贫苦人家。
徐樨:是汉朝人。台湾的徐氏家族,多以徐樨为太上始祖。江西南昌名士,家中非常贫困,但恭俭礼让。是一个很有德行的人,他周围的人都很尊重他。曾有不少人推荐他做官,他都谢绝了。但他对曾推荐过他的人,都心存感激,铭记不忘。谁家有死丧之事,不论远近,他都去吊唁。经常在家烤好一只鸡,把一两棉絮浸放在酒中,晒干后用来包鸡,径直到坟冢前哭吊,但从来不见主人。当时太尉黄琼曾推荐他做官,他没有去,但黄琼死后,徐穉为报答他的知遇之恩,千里迢迢,步行到了江夏,在坟前设酒置鸡祭奠他,哭完后就走了,没留姓名。当时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听说后,便派人追他,挽留他叙谈,并劝他出来做官,他仍然推辞掉。后人以此典故形容不忘旧恩。台湾的徐氏家族,多以徐樨为太上始祖。
徐庶:徐偃王36代孙,东汉末年名士及,字元直,本名福,220年—280年。先归刘备,辅佐治理,先后败新野讨伐队,被曹操器重,纳计赚徐母至许都以胁迫庶弃刘从曹。徐庶至孝,从曹后其母自缢死,庶至曹营终生不发一计。
徐盛:汉朝末期一直到时代的武将,儿子为徐楷。避乱于吴依靠,为别部司马,领兵从讨,数有功,迁建武将军,领太守。破刘备,进东将军封羌湖侯。
:?-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勋,参与官渡、赤壁、关中征伐、汉中征伐等几次重大战役。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因于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为右将军,于公元227年病逝,谥曰壮侯。
:507年-583年,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徐摛之子。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有《》等,后人辑有《徐孝穆集》。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与北朝郭茂倩并称“乐府双壁。”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至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赠镇右将军、特进,其侍中、左光禄、鼓吹、侯如故,谥曰章。有四子:徐俭,徐份,徐仪,徐僔。
:三国魏东莞(今山东沂水)人。字季才。汉末避乱江东,孙策礼命之,奕不就,改名微服还本郡。曹操为司空,辟为掾属,从征马超。操还,以奕为丞相长史,镇抚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转雍州刺史,复还为东曹掾。出为魏郡太守。操征孙权,徙奕为留府长史。魏国初建,为尚书,主持官吏选拔,建安二十二年(217)迁尚书令。后转中尉,在职数月,以病乞退,拜谏议大夫,卒。
:475~529),字子判,华阴(今陕西渭南)人。北魏儒家学者,经学家,南北朝时期"北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徐遵明从小好学,从十七岁开始,四处求学。曾在上党师事屯留王聪,受《毛诗》、《尚书》、《礼记》,又曾师从燕赵张吾贵、范阳孙买德、平原唐迁等学经。终身未仕,开门授徒二十余年,门生众多。
: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隋鲁郡(治今山东)人。大业十三年(617)起兵反隋,攻占(今山东鄂城东),分兵略地,有众二万余人。后附。密败,降。充败,降唐。武德四年(621)牺牲后,他与建德旧部共推再起。旋据地自称鲁王。六年,与黑闼先后败死。
:字慈恩,号瀫水,晚号长源。籍贯浙江信安人,从弟,系唐朝徐晦祖叔父、中华徐氏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开元二十一年(733)癸酉科状元及第。与唐代闽县令黄谣同榜,该榜共取进士二十五人。徐征天性刚直,忠贞不渝,历官福建安平主簿、县丞兼少监之职,后被奸臣所害,卒于福建晋江寓所湾胜里长源堡徐宅(后称徐厝),不显而终。
:760年-838年,字大章,号登瀛。福建泉郡徐公店(今属泉州晋江池店)人,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壬午科状元及第。系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该科进士二十三人,累官至礼部尚书,卒赠。
:唐代湖州长城人,之女,唐太宗的妃子。生于太宗贞观元年,卒于永徽元年,年二十四岁。生五日即能言语。四岁通及诗。八岁巳善属文。父孝德曾命拟离骚为小山篇,乃拟作云:“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思;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为太宗所闻,乃纳为才人。贞观末,上书极谏、土木之烦太宗颇善其言。太宗卒,因悲成疾,不肯服药,又作七言诗及连珠以见志。明年亦卒,赠贤妃。惠妃的著作,有谏太宗息兵罢役疏,其著作在《》及《名媛诗归》中尚存。
徐懋功:594年--669年,唐初大将。曹州离狐(今东明东南)人。原姓徐,名世绩,字懋功。唐高祖赐徐懋功姓李,李世绩。后又避太宗李世民讳,遂单名绩。徐懋功隋末从翟让起义,封东海郡公。瓦岗军败后降唐,任右武卫大将军,封曹国公,据李密旧境10郡之地,后被窦建德击败。从李世民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起义军。太宗立,任并州都督,629年为通漠道行军总管,随李靖出击东突厥,封英国公。守并州16年,败突厥,破薛延陀。高宗立,授尚书左仆射,进位司空。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他持赞成态度。公元634年任宰相。666年领兵东攻高丽,669年克平壤。加太子太师。死后赠太尉,陪葬昭陵。
徐商:魏将。徐晃副将,关羽围樊城,晃差商及吕建假着晃旗号,前赴偃城与关平交战。晃却自引精兵五百,循沔水去袭偃城之后。两阵对圆,平出马,与商交锋,只三合,商大败而走。平乘胜追杀二十余里,忽报城中火起。平知中计,急勒兵回救偃城。后平劫寨,商等引伏兵出,大败之。
徐商:字义声,唐朝,河内济源人,公元869年任尚书右仆射。其于大中十三年及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累迁侍御史,改礼部员外郎。寻知制诰,转郎中,召充翰林学士,拜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判本司事,检校户部尚书、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等使。入为御史大夫。咸通初,加刑部尚书,充诸道盐铁转运使,迁兵部尚书、东莞子、食邑五百户。四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六年罢相,检校右仆射、江陵尹、荆南节度观察等使。入为吏部尚书,累迁太子太保,卒。子徐彦若。
徐彦若:?—901年,天后朝大理卿有功之裔。咸通十二年进士擢第。乾符末,以尚书郎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昭宗即位,迁御史中丞,转吏部侍郎,检校户部尚书,代李茂贞为凤翔陇节度使。茂贞不受代,复拜中丞,改兵部侍郎、同平章事,进加中书侍郎,累兼左仆射、监修国史。扈昭宗石门还宫,加开府仪同三司、守司空,进封齐国公,太清宫、修奉太庙等使,加弘文馆大学士,赐“扶危匡国致理功臣”名。昭宗自华还宫,进位太保、门下侍郎。时崔胤专权,以彦若在己上,欲事权萃于其门。二年九月,以彦若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广州刺史、清海军节度、岭南东道节度等使。卒于镇。
:703年-782年,唐代书法家。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张九龄甥。著有《论书》(又称《法书论》)1篇。徐浩擅长八分、行、草书,尤精于楷书。他的书法曾得到父亲徐峤的传授,风格圆劲肥厚,自成一家。历代对徐浩的书法褒贬不一。《新唐书·徐浩传》形容他的书法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唐代吕总《续书评》认为他的真、行书,固多精熟,无有意趣。徐浩受书法于父。少而清劲,随肩褚、薛;晚益老重,潜精羲、献。其正书可谓妙之又妙也,八分、真、行皆入能。尝论书云:譍鹰之彩而翰飞戾天者,骨劲而气猛也;翚翟备色而翱翔百步者,肉丰而力沉也。若藻曜而高翔,书之凤凰矣。故浩之为书,识锐于内,振华于外,有君子之器焉。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其“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十数字,草隶相参,皆为精绝。识者评云:“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尤为司空图所宝爱。又尝著《书谱》一卷,恨未见之。唐之工书者多,求其三叶嗣名者,惟徐氏云。浩擢明经,为肃宗中书舍人,四方诏令多出浩笔,遣辞赡敏,而书法至精,帝喜之。又参太上皇诰册,宠绝一寸。代宗时封会稽县公,出节度岭南,入为吏部侍郎,坐事出明州别驾。德宗初,召授彭王傅,进郡公。卒年八十,赠太子太师,溢曰定。子岘,又善工于行草。石曼卿得其石刻,屡称于人。徐浩是盛、中唐著名的楷书书家,他对唐代楷书的成形,贡献突出。然而,因徐浩书迹存世不多,对其书法的相关研究不够充分,历代对其评价褒贬不一。近年徐浩书迹《陈尚仙墓志》、《李岘妻独孤峻墓志》、《李岘墓志》等,相继面世。这样,使对徐浩书法的取法进行更详细的分析进而对其书法创作作初步分期成为可能,这也使我们有了对徐浩书法(尤其是楷书)的历史地位进行重新认识的机会。认为与具开创性的颜真卿比较而言,徐浩是盛、中唐楷书风气的开拓者。
:唐代诗人,有《探龙钓矶》二集,诗四卷。全唐诗作夤,此从唐才子传。字昭梦,泉州莆田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成通未前后在世。工诗,屡举不第。尝游大梁,以赋谒梁王朱温,误触其讳,欲遁不得,乃作过大梁赋以献。温大悦,酬一字绢一匹,厚礼馆待。大顺三年(公元八九二年)始登第,(全唐诗作乾宁进士。此从唐才子传)时两鬓皆白。授秘书省正字。后依闽王审知,礼待简略,遂拂衣去。归隐延寿溪。朱温代唐,不肯仕,为温迫死。寅著有探龙集五卷,意谓登科射策如探睡龙之珠。《唐才子传》归隐后,又有钓矶集八卷,并传于世。
:字居易,唐状元、秘书省正字徐寅六世从孙,徐氏十一,莆阳壶山之麓东陇人。徐氏五世祖崇,下开延寿柱史派,徙居东陇,传至确之曾祖昌嗣,字子世,以明经除秘书郎,辟掌书记。宋初,首劝洪进纳土,洪进欲害之,遂走京师。及江南平,洪进始悟其忠,乃命其弟(字子图)与陈仁璧奉表上版籍,宋侍讲林瑀为昌嗣兄弟五人立五于东陇。昌嗣传子惟岳,字有泰,官通直郎。惟岳传子粲,字,性至孝,博通经学,旁及子史,荐授承事郎,检身励行,教子有方,子确,未冠入太学,乡试。
徐翎超:字翎苡,原名徐令超。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72年5月生于山东东明,1990年12月携笔从戎,2002年12月转业到地方工作。现为(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国际)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国际艺术名家协会书画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多届全国性书画展赛评委,多部重要书画典籍编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团体会员,中国煤矿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莒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钟馗画家、书画评论家,名扬海内外的姓名学方家、人居风水设计师。其自幼熟读唐宋诗词经典,且对书画情有独钟。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广泛涉猎文学、古文字学、美学、易学、戏曲、哲学、艺术理论、佛学、史学等诸多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并在故宫博物院心追目摹手临众多院藏先贤珍品,深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神韵。同时,由于其曾长期在京鲁等地从事新闻宣传和艺术评论工作,和国内许多书画名家私交甚好,他充分利用这一近水楼台,广泛求教,悉心积淀,更兼其先后拜京华书画大家王琦、刘炳森为师,加之其艺术慧根良好,且多年韬光养晦耐得住青灯素幅的寂寞,书功画技日新月异。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曾誉其“文笔不错,书画也神彩飞扬”,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书赞他“中华文化英杰”、“中华书画英杰”,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常务副主席兼党组书记(当时中国美术家协会没有主席,王琦老先生是实质上的主席)、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王琦老先生题词称赞其书画“笔墨飞扬,形神兼备”、“返朴归真”、“翰墨荟萃”,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黄均题字言其“丹青不老,下笔有神”。此外,田纪云、周克玉、孙毅、刘炳森、徐邦达、杨仁恺等百多位国家有关领导、共和国新老将军、艺术大家或题词、或撰文对其人艺予以厚誉。曾被誉为“中国当代极具发展潜力的实力派钟馗画家”、“中国当代人气最旺的世纪钟馗画家”、“中国当代艺术界钟馗画掌门”、“启运神速、改运神奇、旺运独到的易学方家”。其新闻和报告文学作品曾多次被中央、军委多位领导批示,部分艺术评介作品陆续被译成英、德、法等多种外文介绍到百余个国家和地区;他的书画及文化艺术业绩先后被《求是》、《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周刊》、百度、新浪网、环球网、《美术界》、《书画艺术》、《书与画》、《中国艺术经典收藏》、《中国当代美术家》等百余家国内外权威大型媒体推介,江泽民、李克强、回良玉、霍英东等20多位国家领导曾先后收藏过其丹青,马万祺、钱其琛等多位国家领导将其翰墨丹青作为礼品送给国际友人,并陆续流传俄罗斯、英国、丹麦、东南亚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多次入展、获奖,备受资深收藏夹青睐。他的摄影作品也多次获奖、见诸于报端和图书;其诗歌更是为不少人传唱……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曾多次应邀与刘炳森等大家一起出任全国性大型书画展赛的评委,为王琦、佟韦、张仁芝、李力生、李才旺等近300位书画方家撰写的通讯、报告文学和艺术评论文章广受好评。&&&&
20多年来,徐翎超养成了对一些书画家长期追踪报道、精辟评论的习惯,从而助推刘京生、尹祥君、袁博轮等40多位书画家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并陆续成功地为刘光夏、袁博轮等一些书画家策划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先后在北京等地出色组织数十次由国家领导及众多社会名流参与的大型书画活动。国内外许多资深书画艺术评论家普遍认为,徐翎超颖悟俱佳,博学多识,深谙诸艺,理论功力深厚,美学造诣精深,诸多大家鼎力相助,且其致致艺事,有强烈的精品意识。其画路很宽,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他善于超越旧我,更新自我,在大笔挥洒中,笔墨朴拙多趣、巧变不竭,在构图上虚实相生、无画皆成妙境。他笔下的人物融合了写生的观念,既有真实的效果,又不失中国绘画传统的淡雅与简约,名人雅士、婷婷玉女或清丽婉约,或雄浑质朴,笔墨不多却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仕女既有佳人秀丽,又在人物造型上含有东方的审美特点及现代意识,面部尤其眼睛刻画得极其精妙。他的山水搜尽奇峰打草稿,擅于万峰之中观察风云变化,追寻和捕捉山川的魂魄神韵,并使之转化为画面上的笔墨结构,而笔墨中蕴藏的深厚华滋的内在美,又是山川魂魄的再现。他的花鸟画继承了中国画的艺术精神,以一种平民化的语言改变了以往画论中过于哲学化的表达方式,完成了文人画走向平民化的过渡;他擅将山水、人物的创作技法融入到他的花鸟画中,在生活中找寻笔下所要表达的形象,并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有艺术情节的形象,用饱含情感的笔触去描绘它们的天趣,张扬着他善良的本性和富有同情心的个性,借以表达时代精神,抒发一种新的观念。他的书法间架准确,用笔圆润,章法清整,法度严格,尤其是在细微处,凝神静气之间丝毫无草率之笔,点挫重若崩云,轻似龙须,刚柔相间,厚重有力,提按富于节奏感和韵律美,通篇气势和字体造型潇洒自如,排山倒海,气贯八方。尤其令人钦佩的是徐翎超的钟馗画特别独到,把中国绘画源流久长的历史与绘画本身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含量,特别是是儒、道、释、哲学思想的不断深入与融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因而其画在形式与内容上有很大进境。他把钟馗的灵魂神韵贯穿在每一张不同的造型中,把钟馗这一人物形象完全融入自己的精髓中了。观之,神采飞扬;英雄豪迈,大气凛然,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活脱脱地站在了观者的面前,让人震惊,令人感叹!难怪不少人赞其钟馗为“一画一宇宙,宇宙惊风雨”、“艺术品市场原始股和增值股”、“难得的镇宅之宝”……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徐翎超在姓名学、风水学等诸多领域精深的造诣,恩泽八方,饮誉五洲,国内外学术界惊讶于其“易泽八方,馗镇万户”、“测算神奇具大师风范,启运神速领周易风骚”、“把姓名学、易学、宅经、古文字学、命理学、风水土、钟馗画等综合运用到了极致,启运、催运、旺运效果极为神速、神奇”,素有“旷世奇才”、“风采千秋”、“天才型+学者型+广博型=文化艺术大才、全才、奇才”的美誉。美、英、东南亚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国内30多个省市区的宾朋及北京军政高层人士纷纷邀其或为自己、或为家人、或为企业、或为商铺测名、起名、改名,部署风水,启、改、催运,广受好评。
:曹州离狐(今山东一带)人,唐代、军事家,字懋功,亦作茂公。因唐高祖李渊赐姓李,故名李世绩。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遂改为单名绩。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一带)人,曾破东突厥、高句丽,与李靖并称。后被封为英国公,是之一。在唐朝甚至在的历史上,都可以说是一位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位列三公,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684年,唐代反抗武则天专政的军事首领。唐初名将李绩孙。祖籍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人)。李绩本姓徐,赐姓李。总章二年(669),李绩死,敬业袭爵英国公,历官太仆少卿、眉州刺史。弘道元年(683),唐高宗卒,中宗即位。次年,改元嗣圣,武后以太后临朝称制,不久即废中宗,立豫王旦(即睿宗),武太后掌握全部权力。这一年,敬业因事被贬为柳州司马,赴任时途经扬州,便和同被贬官南方的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敬业弟敬猷以及前盩厔(今陕西周至)尉魏思温、奉使到扬州的监察御史薛璋等,一起策划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时扬州没有都督,由长史管理州务。这年九月,他们使人诬告长史陈敬之谋反,薛璋以御史奉使的身份将他捕杀,徐敬业自称扬州司马,组织囚犯、工匠、役丁数百人,占有扬州。随即招集民众,以扶助中宗复位为号召,发布了由骆宾王撰作的《讨武瞾檄》。敬业起兵后,武则天剥夺了他的赐姓,命左玉铃卫大将军李孝逸统兵镇压。当时敬业的谋士有北上进攻洛阳和南下先取常州(今属江苏)、润州(今江苏镇江)两种主张,敬业采纳了南进的策略,渡江攻取了润州。那时,李孝逸大军已逼近扬州。敬业重又还兵,在高邮(今江苏高邮北)迎战。十一月,大败,逃奔润州,想渡海投高丽,为唐兵追及,敬业弟兄被部下所杀,同党大都被捕杀。
徐敬业,汉族,1951年9月生,河南济源人,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经济师。76.05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警卫第一师战士、卫生员、机要员、见习参谋,1970年7月入党,85.04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警卫第一师五团机要股副股长、股长(其间84.07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函授中专机要专业学习),87.02相继任国家经委办公厅办公室干部、主任科员,88.05任国家经委办公厅办公室副主任,90.01任中国工业经济协会办公室秘书处处长,92.01任中国工业经济协会横向部处长,92.07任国务院生产办秘书局综合处处长(92.06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在职学习),98.12任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经济法规司司长,00.05先后任中央纪委、监察部驻国家经贸委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局局长,01.08任中央企业工委办公室主任,02.09任中央企业工委委员兼办公室主任,02.12任中央企业纪工委书记、中央企业工委委员兼办公室主任(03.01在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班学习),03.03任中央企业纪工委书记、中央企业工委委员,06.04任中央纪委驻商务部纪检组组长、商务部党组成员(其间:04.04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06.04—任重庆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十六大当选为中央纪委委员。
:初名楚璧,信安龙丘人,中唐时重臣。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开元中前后在世。(旧唐书文苑传云:天宝初卒。不确)尤善五言诗。应制举,一岁三登甲科。开元时,为中书舍人集贤学士。玄宗属文,多命视草。累迁中书侍郎。是时李林甫用事,或谓安贞多所参助。天宝后,避罪衡山岳寺。李邕识之,因载北归,行至长沙,谓其守曰:“潇湘逢故人,若幽谷之覩太阳。不然,委填岩穴矣”!叛乱时与朝中其它五位重臣隐居今省汨罗与交界处。湖南徐姓从此兴望。
:钟陵(今江西南昌附近)人,一说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但可知其卒于宋灭南唐之前。他出身江南名族,一生以高雅自任而不肯出仕。善画花竹、禽鱼、蔬果、草虫。他经常漫步游览于田野园圃,所见景物多为汀花野竹、水鸟渊鱼、园蔬药苗。每遇景物,必细心观察,故传写物态,皆富有生动的意趣。在画法上他一反唐以来流行的晕淡赋色,另创一种落墨的表现方法,即先以墨写花卉的枝叶蕊萼,然后傅色。他在所著《翠微堂记》中自谓“落笔之际,未尝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功”。当时徐铉记徐熙画是“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也”(《图画见闻志》)。宋代沈括形容徐熙画“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梦溪笔谈》)。宋代《德隅斋画品》中著录徐熙《鹤竹图》,谓其画竹“根干节叶皆用浓墨粗笔,其间栉比,略以青绿点拂,而其梢萧然有拂云之气”。米芾又谓他画花果有时用澄心堂纸,用绢则“其纹稍粗如布”。这种题材和画法都表现他作为江南处士的情怀和审美趣味,与妙在赋彩、细笔轻色的“黄家富贵”不同,﹝指黄筌与黄居父子﹞而形成另一种独特风格,被宋人称为“徐熙野逸”。然而《图画见闻志》中记徐熙为南唐宫廷所绘的“铺殿花”、“装堂花”,于“双缣幅素上画丛艳叠石,傍出药苗,杂以禽鸟蜂蝉之妙”,“意在位置端庄,骈罗整肃,多不存生意自然之态”。这种富有装饰性的绘画,也构成了徐熙绘画的另一风貌。他画花,落笔颇重,只要略施丹粉,骨气过人,生意跃然纸上。时称“江南花鸟,始于徐家”。“下笔成珍,挥毫可范”。其作品,有“意出古人之外”而创立了“清新洒脱”的风格。可谓“骨气风神,为古今绝笔。”。曾画有《石榴图》,在一株树上画着百多个果实,气势奇伟,笔力豪放,摆脱了当时画院里柔腻绮丽之风。他用质朴简练的手法,创立了”水墨淡彩”。郭若虚论《徐黄异体》,指出徐熙因所处环境地位与黄筌不同,故志趣各异。并说他“多准确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今传世凫雁、鹭鸶、蒲藻、虾鱼、丛艳、折枝、园蔬药苗是也……”《宣和画谱》所记录他的画有二百五十九件。如“雪塘野鹭图”等。他是一般的老百姓,为人宁静淡泊,专心绘画。擅长画江湖间汀花、野竹、水鸟、鱼虫、蔬果。他经常游山林园圃,细察动植物情状。他与后蜀黄筌的花鸟画为五代两大流派,两派的风格不同,各有不同。他所画花木禽鸟,形骨轻秀。独创“落墨”法,用粗笔浓墨,草草写枝叶萼蕊,略施杂彩,使色不碍墨,不掩笔迹。一变黄筌细笔勾勒,填彩晕染的方法。然当时黄筌在画院占优势,掩斥徐熙不能入画院。直至后来徐才出名。米芾说:“黄筌画不足收,易摹;徐熙画不可摹。”推崇备至。《宣和画谱》中辑入徐的作品有249件,《鹤竹图》辑入《德隅斋画品》,但传世真迹甚少。另有《雪竹图》,有谓风貌与徐熙类似,现藏上海博物馆。其性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擅画江湖间汀花水鸟,虫鱼蔬果,常游园圃,观察动植物情状。所作禽鸟,形骨轻秀。所画花木,改变前人细笔钩勒、填彩晕染方法,而改用粗笔浓墨,草草写枝叶萼蕊,略施杂彩,色不碍墨,不掩笔迹,人称“落墨花”。时称“江南花鸟,始于徐家”。“下笔成珍,挥毫可范”。其作品,有“意出古人之外”而创立了“清新洒脱”的风格。可谓“骨气风神,为古今绝笔。”。徐熙画在南唐甚受重视,为后主李煜所欣赏。在宋代也享有很高声誉,宋太宗见徐熙所画安石榴,以为“花果之妙,吾独知有熙矣,其余不足观也”。他与黄筌都代表了五代花鸟画的新水平,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然宋人评论又说,黄筌神而不妙,赵昌妙而不神,神妙俱完,舍熙无矣,被誉为“江南绝笔”。后人将其与后蜀黄筌并称为“黄徐”,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评,为五代、宋初花鸟画的两大流派之代表。曾画有《石榴图》,在一株树上画着百多个果实,气势奇伟,笔力豪放,摆脱了当时画院里柔腻绮丽之风。他用质朴简练的手法,创立了”水墨淡彩”。郭若虚论《徐黄异体》,指出徐熙因所处环境地位与黄筌不同,故志趣各异。并说他“多准确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今传世凫雁、鹭鸶、蒲藻、虾鱼、丛艳、折枝、园蔬药苗是也……”
:916年-991年,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今江苏)人。早年仕于南唐,官至。后随归宋,曾任太子率更令、,世称徐骑省。二年(991)被贬谪为静难,不久就死在贬所。其与弟弟徐锴都以文章著名,号称“大小徐”。他精通文字学,曾与句中正等共校《说文解字》,还在文中新补19个字,并在正文后附有《说文》未载而经典相承及时俗通用的字402个,世称“大徐本”。其精于书法,善写篆、隶。还续编《文苑英华》。有《骑省集》、《篆书千文》、《成武王庙碑》,摹《峄山铭大钲铭碑》等传世。
徐温:五代吴时代,862年—927年11月20日,字敦美,海州胊山(今江苏东海)人,南唐建立者徐知诰(李昪)养父,本为唐末淮南节度使、吴王杨行密帐下右衙指挥使。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杨行密去逝,长子杨渥继立,十分骄傲奢侈,将领们颇感不安。因此徐温与左衙指挥使张灏于天佑四年(907年)发动政变,共掌军政,杨氏大权旁落。次年(908年)杀杨渥,立杨行密次子杨隆演,不久,徐温又杀张灏,遂独揽大权。徐温个性多疑,所信任的只有谋士骆知祥、严可求而已,掌权后逐步翦除杨氏旧将势力。南吴天佑十二年(915年)徐温受封为管内水陆马步诸军都指挥使、两浙都招使、守侍中、齐国公,镇润州(今江苏镇江)。天佑十六年(919年)杨隆演登吴国王位,封徐温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东海郡王。顺义七年(927年)徐温去世,被追封为齐王,谥忠武王,养子徐知诰继位。徐知诰建南唐后,追谥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徐知诰恢复原姓,并改名李昪后,再改庙号为义祖。义祖生六子,知训、知询、知诲、知谏、知证、知谔。及烈祖开国,惟知证、知谔在,余者皆前卒。
徐处仁:1062年—1127年,北宋应天谷熟(今河南商丘东南)人,字择之。神宗元丰间进士。大观间,知永兴军,反对童贯强平物价,以为如此则商贾不通,物价反增。入朝,奏请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横敛。钦宗即位,建言储粮设备以御金兵。金军北撤,又请伏兵袭其后队。靖康元年(1126)任宰相。
徐羡之:字宗文,南朝,东海郯人也。祖宁,尚书吏部郎,江州刺史,未拜卒。父祚之,上虞令。羡之少为王雅太子少傅簿,刘牢之镇北功曹,尚书祠部郎,不拜,桓修抚军中兵曹参军。与高祖同府,深相亲结。义旗建,高祖版为镇军参军,尚书库部郎,领军司马。与谢混共事,混甚知之。补琅邪王大司马参军,司徒左西属,徐州别驾从事史,太尉咨议参军。义熙十一年,除鹰扬将军、琅邪内史,仍为大司马从事中郎,将军如故。高祖北伐,转太尉左司马,掌留任,以副贰刘穆之(公元416年宰相)。
徐湛之:南朝,山东郯城人,410年—453年,字孝源。司徒羡之兄孙,吴郡太守佩之弟子也。祖钦之,秘书监。父逵之,尚高祖长女会稽公主,为振威将军、彭城、沛二郡太守。高祖诸子并幼,以逵之姻戚,将大任之,欲先令立功。及讨司马休之,使统军为前锋,配以精兵利器,事克,当即授荆州。休之遣鲁宗之子轨击破之,于阵见害。追赠中书侍郎。文帝时任宰相。
:1126年-1207年,清江(今江西省清江县,位抚州市西)人。字商老,为南宋史学家。高宗(赵构)绍兴间进士。历任南安军(今江西省大余县,位赣州市西南)教授,知湘阴(今湖南省湘阴县,位岳阴市南)、宾州(今广西宾阳县,位南宁市东北),官至直秘阁。有感于靖康之耻,遂发愤研究宋金和战关系。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著成《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起自1117年(北宋徽宗政和七年)止于1162年(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引用官私著述二百余种。另有《北盟集补》、《会录》、《读书记志》、《集送录》、《集仙录》等。
:约1220年-1301年,字子方(一作子芳),号容斋,一号养斋,又自号汶叟,东平(今属山东省)人。元代官员、文学家,“东平四杰”之一。少有文才,曾肆业于东平府学。元代东平府学宋子贞作新庙学,请前进士康晔、王磐为教官,教授生徒几百人,培养的闫复、徐琰、孟祺、李谦等号称元“东平四杰”,学成入仕后,皆为元初名宦。元世祖至元初年,徐琰受人推荐入朝,任职太常寺,后出为陕西行省郎中。公元1274年(至元十一年)以陕西省郎中充任莱芜铁冶提举司提举,官职为五品。当时,始立官冶,徐琰到任后,即忙于创制坑冶,发展三千户,专门从事冶炼,并减免其一半租税,创立通利、宝成、锟铻三监,监下设立冶户役丁,燃炼熔铸,政策非常周全。至元二十三年(1286)为岭北湖南道提刑按察使,二十九年迁江南浙西肃政廉访使、江淮行省平章政事,召拜学士承旨。徐琰文名显于当时,曾主持杭州西湖书院,与侯克中、王恽、姚燧、吴澄等有交谊,著有双调《沉醉东风》,《蟾宫曲》等;另著有《爱兰轩诗集》及《泰山萃美亭记》。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作家。与为同时代人,今存所作散曲小令约100首。作品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称为“”。后人任讷又将二人散曲合为一编,世称《酸甜乐府》。钟嗣成曹本《录鬼簿》言其“好食甘饴,故号甜斋。有乐府行于世。其子善长颇能继其家声”。天一阁本《录鬼簿》,除包括上述内容外,还记载他做过“嘉兴路吏”,且“为人聪敏秀丽”、“交游高上文章士。习经书,看鉴史”等。这些都说明他在仕途上虽仅止于地位不高的吏职,但却是一位很有才名的文人。其生卒年月很难确定。《录鬼簿》把他列为“方今才人相知者”一类,并说他“与小山同时”。张小山生活在元末,据此推算,其生年应在一二八○年以后。他的散曲〔双调·蟾宫曲〕《钱子云赴都》有“今日阳关,明日秦淮”句,既云“赴都”,又点明“秦淮”,很可能已是明初。其卒年疑在一三五0年以后。他一生的活动足迹似乎没有离开过江浙一带。清·褚人获《坚瓠集·丁集》说他“旅寄江湖,十年不归”。他的〔双调·水仙子〕《夜雨》“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及〔双调·蟾宫曲〕《西湖》“十年不到湖山,齐楚秦燕,皓首苍颜”等句,均可证实他确曾在外飘泊达十年之久。其作品大量是《吴江八景》、《苕溪》、《甘露怀古》等内容。他离开家乡,在太湖一带飘泊,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现存小令一百零三首,主要内容集中在写景、相思、归隐、咏史等方面。他的写情之作深沉娟秀,如〔双调·蟾宫曲〕的《赠名姬玉莲》(“荆山一片玲珑”)及《春情》(“平生不会相思”)二首,被认为是“镂心刻骨之作,直开玉茗、粲花一派”。有些作品立意颇新,能于俗中见雅,〔双调·水仙子〕《红指甲》及《佳人钉履》等篇,近人吴梅《顾曲麈谈》卷下评曰:“钉鞋云‘金莲脱瓣’,《红指甲》云‘落花飞上’云云。语语俊,字字绝,真可压倒群英,奚止为一时之冠。”他的某些咏史之作,则常在短短的一曲中小结兴亡,有一定积极意义。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桂林秋月”,不无是处。他在感叹人生时,总不免带着一种伤感悲凉的情绪,这大概和他一生的经历有关。其散曲集《甜斋乐府》和贯云石的《酸斋乐府》,因两人的字号相映趣,故后人将两家散曲合辑成集,名为《酸甜乐府》。但两人的生活经历及作品风格并不相同,徐比贯云石辈份晚些,成就及影响亦不如贯云石。
:1320年—1360年,一名真一,又作真逸,罗田(今属湖北)人,红巾军天完政权领袖。卖布出身。1351年八月,与邹普胜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利用白莲教聚众起义,也以红巾军为号。十月,攻占蕲水与浠水,他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第二年,所部以“摧富益贫”等口号发动群众先后攻占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等大片地区,众至百万。但因兵力分散,次年被元年打败,蕲水失陷,退入黄海梅山中。1355年势力复振。1360年被部将陈友谅杀死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后明玉珍追尊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
:1332年-1385年,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出身农家,少有大志。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徐达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朱元璋。从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下太平(今当涂),俘元万户纳哈出。继率军克溧阳、溧水(今均属江苏)。次年,从朱元璋克集庆(今南京),继奉命以大将军领兵取镇江,号令明肃,授淮兴翼统军元帅。十七年,率军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阴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西进。次年,留守应天(今南京),升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二十年五月,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兵攻池州(今安徽贵池),徐达与中翼大元帅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俘斩陈军万余。又从朱元璋设伏应天城下,大败陈友谅军,俘7000余人。二十一年,从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师先行,迫陈友谅退兵武昌,并追至汉阳,升中书右丞。二十三年,从援安丰(今安徽寿县),败张士诚部将吕珍,移师围庐州(今合肥),旋从援洪都(今南昌)。在鄱阳湖之战中,冲锋陷阵,败陈友谅军前锋,杀1500人,士气大振。二十四年,任左相国。复引兵克庐州,继挥师克江陵(今属湖北荆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陈友谅余部。二十五年,率师东向,遵朱元璋先克淮东、再占浙西、后破平江(今江苏苏州)之方略,进攻张士诚,克泰州。次年克高邮、淮安、兴化(今均属江苏)等地,悉平淮东。同年八月,以大将军率舟师20万,由太湖进围湖州(今属浙江),数败张士诚军,迫守将李伯升、张天骐以城降。十一月,转兵北上,合围平江,并申明军纪,禁掠民财。二十七年九月,率将士破城,俘张士诚。师还,封信国公。十月,徐达奉命以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率师25万,北伐元军,连战皆捷,迫元济南守将朵儿只降,占领山东全境。明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进军河南,以计收降元将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开封)。继在塔儿湾(在今偃师境)大败元兵5万,迫元梁王阿鲁温以城降,河南平。旋分兵克潼关,西取华州(今陕西华县)。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战,奏请乘势直捣元都。闰七月,移师北上,连克卫辉(今属河南)、磁州(今河北磁县)。会诸军于临清(今属山东),沿运河北进,大败元军于河西务(今河北武清西北),进破通州(今北京通县),迫元顺帝北走。八月初二,督军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乘胜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怀庆(今山西沁阳)等地。时闻元将扩廓帖木儿自太原引兵出雁门将攻北平(今北京),遂与诸将商议,运用批亢捣虚战术,乘其不备直捣太原,迫扩廓回军救援。旋选精兵夜袭其营,迫扩廓率18骑遁,俘降4万人,克太原,占山西。二年,挥师入陕西,迫元将李思齐降,斩元将张思道,陕西平。三年,率师败扩廓于定西(今属甘肃定西),俘元王公及手下将领8.6万余人,因功授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今定西市安定城区内有烽火点将台原址一座)。次年,镇守北平,练军马,修城池,总领北方军事。五年,与左、右副将军李文忠、冯胜,各率5万骑分路出塞征北元。自率中路轻敌冒进,至岭北(治今蒙古国哈尔和林)遭北元军伏击,丧师万余(一说数万)。次年,复率诸将出征,败北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北平,戍守边防。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治军严整,功高不矜,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徐达:笔名:蹉跎人生,1973年出生。江西省南昌市人,大学,曾先后任职于《法制日报》江西记者站、《中国经济导报》江西记者站、《中国商报》江西记者站等中央驻赣新闻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于2007年进入中国江西网工作(中国江西网为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立的全国重点综合类新闻网站、网络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单位、网络出版单位,由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委外宣办、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直接主办)。先后参与了《江西旅游》、《腾飞的江西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看江西》、《六十年沧桑跨世纪腾跃—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辉煌景德镇60年》等书刊杂志的编辑工作。现任中国江西网文化频道执行主编,中国江西网文化频道是由中共江西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管。江西省文化厅、江西新闻网主办的为宣传中央至地方文化领域方针政策,宣传和展示我省文化领域的新面貌、新变化、新成就,积极推广我省优秀的文化成果、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文化企事单位和社会文化发展成果的平台。
徐达:1953年6月出生,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1977.1—2001.8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工作。曾任泌尿外科副主任、泌尿外科研究室副主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2001.8至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教授、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泌尿外科学会会员,中国透析移植研究会(CDTA)委员,上海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肾移植专家委员会委员。1976年毕业后从事泌尿外科、肾移植近30年,有1500余例肾移植的临床经验。对肾移植手术及术后的处理、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处理在国内、东南亚有较高的知名度,对泌尿系的肿瘤、结石的诊断治疗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多器官移植工作中成功地做了肝肾联合移植、胰肾联合移植,亲属活体肾移植。参与多项省市级科研工作,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编写4本专著。担任《Current Opinion in Organ
Transplantation&中文版编委。研究方向:肾移植后移植免疫的调控。对移植临床及移植免疫有丰富经验。已招收培养11名硕士生。
徐有贞:江苏吴县人,1407年6月16日—1472年8月19日,生于明成祖永乐五年五月十一日(1407年6月16日),卒于宪宗成化八年七月十五日(1472年8月19日),年六十六岁。宣德八年(1433)登进士第,选庶吉士,授编修。他身材短小精悍,多智数,喜功名,凡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研究。英宗正统二年(1437)进为侍讲。正统七年(1442)疏陈兵政五事(便是其著名的《武功集》),帝善之而不能用。正统十四年,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土木之役”事件,郕王(即后来的代宗)面对也先的威胁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徐珵根据星象变化,别出心裁地建议将都城南迁,这一荒诞不稽的建议,遭到群臣的讥笑和反对。徐珵的名声大坏,致使多年未得晋升。懊丧之余,他转而大肆奉承阁臣陈循,又通过收买于谦的门生,求于谦为他在代宗面前美言和推荐,意欲担任国子监祭酒,代宗听说是徐埕,便鄙夷地说:“就是那个建议南迁的徐珵吗? 此人心术不正,任国字监祭酒之职岂不败坏了诸生的心术!”后来,徐珵在陈循的劝说下,将名字改为徐有贞。景泰三年(1452),徐有贞升为右谕德。当时,黄河在沙湾一段决口已有7年,一直治理不好。群臣一致推荐徐有贞治河。于是,他被擢为左佥都御史,负责治河大计。经过对实地详细的勘察,他提出了置水闸、开支流、疏通运河三条措施,并积极组织大量民工,亲自督率工程建设,终于消除了水患。徐有贞因治河有功,被进为左副都御史。天顺元年(1457)正月,代宗病重,将军石亨和张軏密谋迎英宗复辟,徐有贞好功名,参与石亨和张軏的活动,辅助英宗复辟。天顺元年正月,授兵部尚书,三月,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宰相),掌文渊阁事。赐号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锦衣卫指挥使。在英宗复位前,徐有贞一直感觉自己屈居于谦之下,政治抱负不得而展,因此与于谦结怨。英宗复辟后,徐有贞等就立即把于谦,王文等下狱。当时政局左右于皇权的归属。徐有贞诬陷于谦意欲迎立襄王世子,唆使百官上奏。英宗本来还无意杀掉于谦,回复说“谦实有功”,确实,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挽救了大明王朝,是个大大的功臣。徐有贞又说“不杀于谦,此事无名”,指复辟师出无名。英宗无奈,只好下令收押。狱中,有人说于谦谋反,查无实据。于谦自己也说过“召藩王非金符不可,符藏内府,岂外庭所能得”,很好地击碎了徐的诬陷。徐有贞答复说“虽无显迹,意有之”正是这句话,杀了一代忠臣,也成就了徐有贞的千古骂名。徐有贞的这句名言被后人提炼成了更加精练的两个字“意欲”成为足于秦桧杀岳飞的“莫须有”相提并论的冤案。徐有贞独掌大权后,与石亨、曹吉祥展开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明争暗斗,相互倾轧。最后,徐有贞在石、曹等人的一再诬告下,被英宗流放到金齿(今云南保山),削职为民。天顺四年(1460),石亨罪发被杀,徐有贞才被允许回到家乡闲居。他一心盼望再得英宗重用,天天观察天象,自称将星位于吴,常挥动铁鞭起舞,等待佳音的到来。不久,闻得吴地将军韩雍因出征两广而立功,徐有贞才颓丧地扔掉铁鞭叹道:“想不到天象应在这小子身上。”从此,他浪迹于山水之间,十余年后病逝。著有《武功集》。徐有贞久仰宜兴山水佳丽,尤其钟爱善权胜景。晚年受到削职处分回到吴县老家后,终于有暇,立即经三百里水路前来宜兴游览。先后游玩了善权洞景、善权寺庙及周围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连夜创作了《游善权寺二首》,又在宜兴会晤了老朋友,畅谈修缮善权寺事宜,并欣然答应善权寺修复大功告成后,一定作文记述。后来,善权寺修葺一新后,徐有贞得知该喜讯,随即撰写了《善权寺碑》,碑文一直留传至今。徐有贞无子,有九女,有三甥最著,一为魏校,一为祝允明,一为蒋焘,焘夭殁,年仅十四。
徐溥:公元一四二八年至一四九九年,,字时用,号谦斋,袱溪(今宜兴宜城镇溪隐村)人。他自幼天资聪颖,读书用功。他8岁进私塾念书,就把圣言要语、经典法言抄录汇集成册,随身携带,供作平时阅读。塾师见他口袋总是鼓鼓的,疑是玩物,便责他贪玩。取出看时,原来是他抄录的“圣贤要语录”。塾师非常惊异,问明原委,颇觉自愧,即对其父渔隐公说:“你儿乃是神童异才,我不能为其师。”遂请辞而去。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徐溥廷试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宪宗初,选拔为左庶子,再升太常卿兼学士。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拜礼部右侍郎,不久转左侍郎,后改吏部。孝宗即位(公元1487年)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宰相),进礼部尚书。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晋升为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次年任首辅。弘治七年,加少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弘治十一年二月,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徐溥入阁初期,正处于万安、刘吉弄权之后,为了稳定局势,徐溥严守成法,与同僚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同心协力,辅治朝政。如孝宗刚继位时,鉴于宦官势力上升,曾革除了许多太监的官职。其中原钦天监监正李华因帮昌国公张峦选了一块坟地,孝宗就认为有功,要恢复他的官职。徐溥等加以抵制,认为此例一开,佞人又要纷纷钻营求官,碍难执行。又如,在安南(今越南)攻扰边境时,孝宗欲遣大臣前去处理。徐溥等又劝谏道,“外邦相侵,由有关衙门发令处理足够了,不需要陛下亲自派使臣去。如安南万一不予理睬,为了维护天子的尊严,我朝势必要征调大军远途去征讨,这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事情会闹大。”孝宗也就没有派使臣前去。孝宗自弘治八年后,渐渐懈怠,懒于理政。徐溥曾多次进谏说,如今奏章批答不及时,有的公文竟稽留数月而不理,或者不施行,政事壅塞,应当依照旧制,除了每日朝堂奏事外,遇有重要军政事务,宜随时允许上奏,陛下也应经常召见儒臣询问国事。孝宗一度信用宦官李广,好道家神仙之说,并大事烧炼、设坛祭祷。徐溥又曾多次上奏,以唐宪宗偏信好讲神仙方术的柳泌服用丹石而亡、宋徽宗崇尚道学以致亡国的教训,劝谏孝宗疏远奸佞,勤政爱民。徐溥很爱护人才,常说,“要造就一个人才不容易,不能以一些小过就弃而不用”。他凡见人有小过,总是谆谆善诱,耐心教育;每遇大狱或言官因进谏而被逮捕,总尽力相救,使大多数人得以幸免。徐溥平生乐善好施,对乡里族人关怀备至,而自己生活则很俭朴。他仿效宋代范仲淹义田之举,叫他二弟复斋到京城商量置办义田,以赡养宗族。他决定将自有田产800亩作为义田,分给族里村人耕种,如遇灾荒,减租免征,并开义仓赈济,凡乡里族人遇有婚丧之事或遭意外灾难,均有补急救济。还聘请塾师,兴办义学,凡徐氏子弟和村里贫家子弟,一律免费入学。又在进城的袱溪河口设置渡船,雇人摆渡,方便行人,乡人称之为“徐氏义渡”。徐溥在朝为官多年,没有在北京城里建造府第,直到将要告老回乡时,才由家人在故里建造一所住宅。弘治十年,徐溥因年届70古稀,向皇帝求退,皇帝竭力挽留。翌年,他因目疾严重,再次要求告老退休。九月,徐溥以“四朝元老”的殊荣奉旨南归。到家后,他不顾双目失明,首先命两僮搀扶着他在整个宅第转了一遍,并用双手抚摸着每座墙壁和每根楹柱。家人问:“相爷何必如此?”他说:“我是怕儿辈们把宅第造得太华丽啊!
只要能住就可以了。”一日,徐溥由家人扶着在门外散步,忽然问道:“门外原是东南山乡上城大路,怎么听不到车履之声?”家人告诉他:“为了相爷能安静休息,故把大路迁到河的对面去了。”徐溥听了,勃然大怒,喝问:“这是谁的主意?怎能为我个人的安逸,而劳乡亲们绕道而行呢?”他即命恢复大路于相府门前。民众无不赞叹。徐溥,四朝宰相,多不易啊。皇上终于恩准他告老还乡了。他记得离开京城的那一天,是一个薄雾淡&阴晴不定的早晨。紫禁城沉重的红色宫门打开了一道缝隙,这是皇上给他的极高荣誉。几千年来,即使是得到皇帝的特别恩准得以“瞻仰天颜”的帝国功臣,没有一个不是早早地穿戴好表示自己官阶的锦绣蟒袍,天色未明之时就候在宫门之外,紧张地等待着宫门里那些皇家侍卫呼叫他的名字。这样的时刻,即便是统领数十万军队、征战于遥远疆场的强悍无比的将军,也会由于恐惧而双腿颤栗。如果皇上咳嗽一声,跪成一片的金銮大殿上的百官们会齐崭崭地打一个冷颤。对于走出紫禁城的徐溥来说,这一切终于结束了。伴君如伴虎,是老百姓的说法;其实大内里的胜残去杀,足以把一个血气方刚的汉子变成精神上的侏儒。游宦40余年,历经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皇帝,见过了太多的朝廷变故、人事代谢,徐溥早就腻烦了熙熙攘攘、刀光剑影的官场。是的,帝国的体制就像一个巨大的阴魂,它攀附在每个人的身上;你可以击溃一个政敌,却永远不可能战胜体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像长城一样厚实严密的伦理与朝纲,已经形成了一个精密的理论与运作体系,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不可能不就范顺从。过了70岁,眼睛老花了,两个膝盖也跪不动了。做官之人,如果连上朝跪帝的力气都没有,还怎么分出心思来斡旋于翰林呢?他战战兢兢地去向皇上乞恩告退,那天皇上高兴,龙颜一直是开着的。老生姜了,不能走,你办事,朕放心;刮风下雨的日子,朕准你不必上朝。阁老出了一身汗,但赶紧得见好就收了。日头一落山,天就要暗下去;潮,早该退了。是一个冥冥之中的声音在提醒他。弘治十一年(1499),皇太子出阁,加授他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华盖殿大学士。徐溥已经被推到了权力与荣誉的巅峰。这一年他的眼睛坏得厉害,基本上不能看文件了;写字的手老是哆嗦。又去跪见皇上乞准回乡。皇上叹了一口气,用他的朱砂笔极不情愿地画了一个圈。(弘治五年八月至十一年七月(1492年-1498年)任当朝首辅一职。年七十二岁。景泰五年(公元一四五四年)进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性凝重有度;居内阁十二年。)徐溥撰有《谦斋文录》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江苏宜兴人,
徐潮:1647年-1715年,字青来,浙江钱塘人。康熙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累擢少詹事。潮学问广博,在翰林,应奉文字,多出其手。三迁至工部侍郎,督理钱局,清介不苟随俗。局官冒滥事发,潮独无所连染。三十三年,典会试。以母忧归,服阕,起刑部侍郎。三十九年,授河南巡抚,潮上官,令火耗无过一分,州县私派,悉皆禁革。四十一年,上巡幸畿甸,问巡抚李光地邻省督抚贤否,光地举潮对。上褒美,以潮与光地、张鹏翮、彭鹏、郭琇并称。四十二年,上南巡,潮迎驾泰安,赐冠服及御书榜额。其冬,西巡,复迎驾,赏赉有加。四三年,擢户部尚书,充经筵讲官,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教习庶吉士。四十四年,扈从南巡,命赴河南按事。时上以高邮、宝应诸州县频年被水患,由洪泽湖无所宣泄,宜於高堰二坝筑堤束水入河,又於下河筑堤束水入海。会潮按事还,上询河壖形势,因指授方略,命往董其役。四十五年,监修高家堰滚水坝、高邮车逻中坝,并濬文华寺减河。四十六年,监修武家坝、天然坝、蒋家坝及诸堤闸,先后毕工。四十七年,调吏部。四十九年,以病乞休,许以原官致仕。五十四年,卒,赐祭葬。知潮居潮居官平易,不事矫饰,所至民咸称颂。乾隆初,追谥文敬。
徐本:?—1747年,字立人,浙江钱塘人,尚书徐潮子(公元1736年任宰相)。康熙五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雍正五年,提督贵州学政,授赞善,迁侍读。雍正七年,擢贵州按察使。雍正八年,调江苏,迁湖北布政使。雍正十年,擢安庆巡抚。奏定比缉盗贼章程,窃案责府州,盗案责臬司。案多而未获,巡抚亲提。比立限,定劝惩。上嘉之。雍正十一年,疏言:“云、贵、广西改流土司安置内地,例十人给官房五楹,地五十亩。安庆置二十一人,地远在来安。请变价别购,俾耕以食。”又疏言:“州县徵粮,例由府道封柜,请改州县自封。完粮十截串票改仍用三连由票,零户银以下以十钱当一分。”又疏言:“寿州滨淮,盗聚族而居,假捕鱼为业,每出劫掠,已次第捕治,令渔船编甲。孙、平、焦、邓诸姓设族正,有盗不时举发。”皆下部议行。召授左都御史。十二年,迁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浙江衢州民王益善邪教惑众,命本会总督程元章按治,请改设衢州总兵、金衢严巡道以下官,并更定营制,下部议行。十三年五月,命同宝亲王,果亲王,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办理苗疆事务。高宗即位,命在办理军机处行走,调刑部尚书。寻命协办总理事务。乾隆元年,授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充世宗实录总裁。二年,直南书房。以协办总理事务,予拖沙喇哈番世职。三年,授办理军机大臣。四年,加太子太保。七年,兼管户部尚书。九年六月,以病乞休,加太子太傅致仕。遣御前侍卫永兴赍赐御用衣冠、内府文绮貂皮,上亲临其第慰问赐诗。命其子侍讲学士以烜送归里,在籍食俸。明年,上念本归将一载,复赐诗。十二年,本卒,加少傅,发白金千治丧。浙江巡抚顾琮往祭,谥文穆。上南巡,所经郡县遣祭旧臣,礼部奏请未及本,上特命遣祭。祀京师贤良祠。
:1479年-1511年,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早年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在文学流派上,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并成为“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王世贞《艺苑卮言》内引有“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书法亦是一绝,王世贞称:
“待诏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少年草师怀素,行笔仿苏(轼)、黄(庭坚)、米(芾)及《集王书圣教序》晚岁取《集王书圣教序》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一家。”
徐祯卿著有《迪功集》、《迪功外集》、以及文学批判著作《谈艺录》。徐祯卿16岁著《新倩集》。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士,因貌丑,不得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为四才子中最早过世和享寿最短的。徐祯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异林》等。
:明代作家。徐霖性格倜傥、豪爽,工于书法,又兼善绘画。填曲富有才情,且颇精于格律,他与散曲作家在当时并有"曲坛祭酒"的称号,并与谢承举一起被称为"江东三才子"。徐霖6岁丧父,随兄居南京。7岁能诗,时称奇童。善书法,9岁即能写大字。。14岁中秀才,随即被诬告革去。于是致力于书画和戏曲创作。正楷出入欧阳询、颜真卿之间,擘窠大字学朱晦翁,几可乱真。后又喜摹赵孟頫,而笔力遒劲,结构端谨,自成一家。尤精篆字,造诣极深。当时号称
“篆圣”的李东阳和乔宇,见徐霖所书篆字,皆自叹不及,推为“当代第一”。远及朝鲜、日本,皆争购其墨迹,视为至宝。王世贞说徐霖才气超过陈铎,但作品逊于陈作。正德末,武宗朱厚燳南巡,经皇家伶人臧贤的推荐,曾在武宗左右备顾问,所填词曲颇为皇帝欣赏,屡次要他入朝为官,他辞而不就。徐霖散曲大多未能传存,《南宫词纪》录其〔山坡羊〕《闲情》两首,可略见其风格。徐霖曾作传奇戏曲8种,今仅存《绣襦记》,写李亚仙与郑元和的爱情故事,情节本于唐代传奇小说白行简《李娃传》,但也受元代相同题材的石君宝的杂剧《李亚仙花酒曲江池》的一定影响。剧中李亚仙与郑元和之父郑儋的形象写得尤为成功。沦落娼门的李亚仙心地纯洁,对情人情深义厚,与封建官僚郑儋外表道貌岸然,实则残忍无情,形成鲜明对照。徐霖对下层生活比较熟悉,剧中的仆人来兴,店主人、卑田院的众乞儿都写得逼真而各具特色,从中可以见到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真实侧面。作品较少枝蔓,语言本色、洗练,但郑氏父子和解的结局则写得过于简单和粗率。正德十四年(1519)赋宗南巡,近侍上其词翰,武宗两幸其宅,并成剪其长须作拂尘,霖乃自号髯翁,父称髯伯。工山水、花卉、松竹、蕉石,皆奕奕有致。亦工篆刻。与沈周交善,弘治三年(1490)访沈(周),吴伟为此作《沈徐二高立行乐图》以志之。传世作品有《菊石野兔图》轴、《花卉泉石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正德九年(1514)作《初日蟠桃图》图录于《中国历代名画集》;著有《远游记》《晚游录》《古杭清游稿》《丽澡堂文集》《快园诗文集》《续画史会要》等。
(bēn):1335年-1380年,明初画家、诗人。字幼文,祖籍巴蜀(今四川),居毗陵(今江苏常州),后迁平江(今江苏苏州)城北,号北郭生。张士诚抗元,招为僚属,贲与张羽避居湖州蜀山(今浙江吴兴)。洪武七年(1374),被荐入朝,洪武九年(1376)春,奉使晋、冀,授给事中。历任御史、刑部主事、广西参议,官至河南左布政使。洪武十一年(1378)大军征洮、岷,以军队过境、犒劳失时,下狱。洪武十三年(1380),以“犒师不周”处死。徐贲能诗,与高启、杨基、张羽齐名,称“吴中四杰”,著有《北郭集》6卷。擅画山水,取法董源、巨然,笔墨清润,亦精墨竹,又称“明初十才子”之一。存世画迹有《蜀山图》等,《秋林草亭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小楷法钟兼虞,秀整端慎,不为沓拖自恣。其草书雄紧跌宕,出入旭、秦,无不淋漓快健。
:1487年-1518年,明代哲学家、官员,字曰仁,号横山,浙江省余姚马堰人,为王守仁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据说也是王守仁的妹夫(一说娶其妹王守让)。明朝正德三年(1508),进士及第。曾任祁州知州,南京兵部员外郎,南京工部郎中等职务。正德十一年(1516),回家乡省亲,不料第二年5月17日就在家乡去世了,终年三十一岁。
:明代年间名臣,1503年1583年,字子升,号少湖,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人。其早年即工诗文,善书法。嘉靖二年(1523年)以探花及第,授编修。后因忤张孚敬,被斥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从此谨事上官。延平多盗,到任后捕巨盗100余人;清理积案,释出系囚,赢得声誉,升为黄州同知,后又擢为浙江按察佥事,进江西按察副使,并主浙、闽二省学政。皇太子出阁(读书),擢为国子监祭酒。公元1562年任礼部尚书宰相,兼文渊阁大学士,任职长达十七年,参与朝廷机要大事。曾密疏揭发咸宁侯仇鸾的罪行,且擅写青词(一种用来与太上老君沟通的文体,嘉靖帝信道教)为嘉靖帝所信任。这时,严嵩当政为首辅,和严嵩一起在朝十多年,而严嵩是明代臭名昭著的奸相,徐阶起用了“严诬告、权轻重、详讼词、惩奸慝、省佐证”而著称于世的法学家、政治家社稷良臣福建晋江潘湖人黄光升为刑部尚书,徐阶谨慎以待;又善于迎合帝意,故能久安于位。最终让奸相严嵩伏法,可以说徐阶的整个政治生涯中的最大亮点就是他斗倒了权势熏天的严嵩。徐阶的忍辱负重是其政治权谋斗争中的杀手锏,而“徐阶曲意事严嵩”也成了权谋术中的经典案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鼎力相助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