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扼杀创造力理解 科举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的论断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606-3393
今日:3606套总数:4967219套专访:2601部会员:5138542位
当前位置:
& 学年高三历史复习 模块二答案(Word版含答案)
学年高三历史复习 模块二答案(Word版含答案)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31次
资料类型:说课稿
文档大小:123KB
所属点数: 2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2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模块二 参考答案
[能力训练一]
问题1 提示: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并不是民主的体现,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相反,它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是“皇权下的民主”。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
提示: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统治者选拔人才。
提示:1.进步性
(1)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科举考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3)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1)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3)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提示: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分封制,它只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从而削弱地方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郡国并行制是整个汉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提示:不一样。宰相制下,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是“百官之首”,而且可以帮助皇帝处理政事,还可以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而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无决策权,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
提示: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职责是只备顾问,无决策权,是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西方近代内阁为法定机构,是国家决策管理机构,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
提示:1.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3.改革中央机构
秦设三公九卿,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明代废除丞相设置内阁,清设置军机处等。
4.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
自秦废除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以后科举取士,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
5.加强监察机制
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在中央设“科道”,在省设按察使司等。
提示:1.积极(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2)经济上,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民族关系上,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2.消极(1)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使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答案 C【立体剖析】
审题 题干 科举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并把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
排查分析 A项 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郡县制无关 排除
B项 察举制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 排除
C项 科举制不仅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同时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正确
D项 行省制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培植兴味无关 排除
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三省六部制是从汉代的“中朝”、尚书台等内侍机构发展而来的,符合题干材料叙述,故选B。A中的“中朝”还不是“公共化”正式化的职官。
答案 C【立体剖析】
审题 题干 西汉、北魏、北宋及清代分割和削弱相权的措施→加强皇权
排查分析 A项 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 排除
B项 北魏实行三长制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 排除
C项 宋代通过分权来分割相权,其中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财权 正确
D项 明朝已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丞相与皇权的斗争 排除
答案 B解析 明清时期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和逐渐达到顶峰的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君权,明朝废除宰相后设立了内阁。随着内阁地位的日益提高,为了限制内阁大臣权力,如材料中描述,进一步提高太监的参政地位,最终目的是牵制内阁权力。
提示: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提示:(1)唐代吏部在科举考试的基础上,重视被选者的仪表气质和语言、书法、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2)选官标准反映了当时国家和社会对官员基本素质的要求很高,对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说明唐代的政治制度已相当完备并趋于成熟。(3)选官标准中没有关于人的品德方面的要求,是其不足的地方。
提示:有道理。理由:清政府采取了严禁营私舞弊、严格科场纪律、裁抑大臣子弟、屡兴科场之狱等诸多措施,基本上维护了科举选士的公正原则。
提示:遇事紧急或灾荒之时救济紧迫;从明太祖废丞相,成祖时设内阁,大学士可直接参与草拟诏书。
提示:票拟权使得内阁拥有直接参与决策的权力。
提示:丞相有固定人数,内阁没有;丞相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内阁不是;丞相具有统领百官之法定权力,内阁没有。
1 解析 作者认为唐朝在议论朝政时,由于大臣意见众多,导致皇帝难以决策,其实他没有看到这样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2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可知,宋朝沿用唐制,但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设“中书门下”。“中书”负责政事,与“枢密院”对掌大政,从中可知,宰相的权力被分割,故选A。
3 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考查知识点为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题干强调九品中正制“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的作用,B、C、D说法错误,与题意不符。
4 解析 从材料信息“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等可知,材料论及的是科举制度。讨论的是此制度对普通民众的影响——使其可以获得提高地位的机会。A、C不符合史实,D非题干观点。
5 解析 从材料中的“文人学士集团”“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些信息可以判断,这种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始于隋唐。
6 解析 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但它对于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材料正是这一作用的体现。
7 解析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封建割据,宋太祖从权、财、兵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D表述最完整。
8 解析 西汉初期,丞相权力较大,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北宋以后,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相权遭到削弱,皇权得到加强,直至明太祖废丞相。B、C、D均不符合材料所描述的史实。
9 解析 明朝废除了丞相,但是政务繁多,皇帝既需要官员协助处理政事,又怕官员威胁其专制皇权,因此采取分季任官的方法,有利于加强皇权。A比较合适。B不可选,胡惟庸在1380年已经去世;C不可选,在朱元璋时期尚无票拟制度;题干未提及司礼太监的内容,D不可选。
10 解析 本题考查君主专制的演变。由材料可以看出,从汉、唐到宋再到清朝,皇帝对《起居注》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以至于最后取消,从本质上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故选B。
11 解析 抓住材料中的“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这一重要信息,再现所学,明代废除丞相,君权空前加强,因此答案为D。
12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可以判断A正确,C错误,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13 解析 题目考查中国古代至近代监察权的发展情况。答题时注意答题方法,根据材料回答问题,要穷尽材料信息,提取有效答案;如需结合所学知识,需正确选择所学内容。
答案 (1)特点:中央、地方监察机构规模逐渐扩大;逐步形成与行政体制并行的监察体制(制度化、规范化);伴随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发展而不断强化与完善。(6分)
历史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起到整顿吏治、督促官吏的积极作用;(3分)加强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3分)
(2)认识: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发挥重要作用;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监察权是三权分立重要的补充。(6分)评述:糅合了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和西方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是民主制度建设中重要的环节;在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近代化道路中很有共性;但同时也说明孙中山对中国古代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缺乏全面认识。(8分)
14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同一历史事物的多角度分析能力。作答时要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通过一定的认识角度建立起联系,组织答案。题干围绕皇帝制度的发展概况和基本评价展开设问,第(1)题通过隋唐宰相制度与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比较,分析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变化情况;第(2)题从中国古代中央权力中枢的演变情况,来分析古代皇权专制的基本规律;第(3)题要注意用辩证的态度对待历史问题。
答案 (1)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被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10分)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8分)
(3)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该制度下,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并且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8分)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客服总机:400-606-99777 业务传真:010- 客服邮箱: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山西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材料二表明中国古代政治不是君主绝对专制。秦..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山西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第三专题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0.5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第三专题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70.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您的位置:&&
&&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考点突破课件:专题一第1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
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考点突破课件:专题一第1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
地区:全国
上传人:aqWD****@
版本:通用
类型:说课稿
下载扣点:2点
上传时间:
已有5151人下载该资源
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考点突破课件:专题一第1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
【应用训练2】(2013湖北联考)“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A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应用训练1】(2013武汉调研)《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C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考场失分防范——剖析易错混点
补缺知识漏洞
对基本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应用训练】
对主干知识的认识存在误区 【典例3】封建社会形成地方割据的根源不是地方存
在独立性 【典例4】古代皇权至高无上,地位独尊,但并非毫
无约束。 相权、豪强;“天人感应”“祖宗之法”等 ☆考场失分防范——剖析易错混点
补缺知识漏洞 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应用训练3】(2013邯郸四校联考)据《文献通考》记载:“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治兵得其道也。”下列各项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合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D.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完全消失 【应用训练4】(2013南京盐城模拟)《旧唐书》载:“长庆、大和中,(狄兼谟)历郑州刺史,以治行称,入为给事中(中央官职)。开成初,度支左藏库(掌管财政的机构)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兼谟封还敕书,文宗召而谕之日:“嘉卿举职,然朕已赦其长官,典吏亦宣在宥。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为艰。”由此不能看出(
)B A.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
B.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 C.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
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对主干知识的认识存在误区【应用训练】 ☆考场失分防范——剖析易错混点
补缺知识漏洞 【典例5】分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 【典例6】西方民主政治优于东方专制制度。
对不同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梳理不清 地域管理 血缘管理 实质…… 集体、等级有序 个体、平等自由 无优劣…… ☆考场失分防范——剖析易错混点
补缺知识漏洞 【应用训练6】(2013?山东枣庄一模)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 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赋税的征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作者强调的是(
) A.形成统一的史学文化心理认同 B.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认识历史
C.提倡以否定的精神来研究历史 D.要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对不同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梳理不清【应用训练】 ☆考场失分防范——剖析易错混点
补缺知识漏洞 【应用训练5】(2013 ?南通模拟)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本课时结束,课下请完成: 《创新设计》活页限时规范训练专题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 考点一 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考点三 古代的选官制度 防范一 对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 防范二 对主干知识认识存在误区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与辉煌 防范三 对不同历史事件内在关系梳理不清 I 高考命题视角 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剖析易错混点
补缺知识漏洞 II 考场失分防范 命题角度一
考查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在联系 命题角度二
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影响与评价 命题角度一
揭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内涵 命题角度二
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及趋势 命题角度三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命题角度四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价 命题角度一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命题角度二
对古代选官制度评价 I 高考命题视角 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一
【典题1】(2013?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认识。由世系图可判断符合宗法制和分封制特征;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下官位是世袭的,③选项符合题意;①禅让制度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与题无关,故选D选项。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命题角度一 考查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在联系 A.①③
D.②③④ 分封制与宗法制 【角度释解】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也是分封制的原则;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也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命题多运用图文材料,从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涵、特点及与后世社会遗存现象联系的角度进行综合考查。 世官制 【对点突破】 【突破1】(2013.北京顺义一模)《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记载主要反映(
)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奴隶社会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所建立等级秩序。关键信息是:“各有分亲,……下无觊觎”。A宗法等级不包括奴隶;C说法错误;D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解析:由题干“亲属关系”“同心圆波”“愈远愈薄”,可知这是根据血缘嫡庶关系划分远近亲疏的制度。故选B。
【突破2】(2013 .长春一摸)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如同向水中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反应的是(
) A.“大同社会”的理想
B.宗法观念 C.“三纲五常”的原则
D.分封制度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一
【解析】“姓”在古代表示家族、血缘。我国奴隶社会,庶民无姓,有土有官爵者才有姓,所以只有贵族有姓,为百姓。春秋后半期,土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代替土地世袭的领主阶级兴起。宗法制逐渐破坏,百姓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庶民相似。B项,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它的加强不会造成宗法制的衰落;C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和本题不符;井田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经济基础,它的推行只能加强宗法制,D项排除。 命题角度二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影响与评价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典例2】(2013·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 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审题干 战国时期走向崩溃 与题意无关 战国时期瓦解 【角度释解】宗法制巩固了分封制的等级秩序,有利于贵族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影响了古代社会结构以及人们日常生活和观念。分封制巩固和扩大了疆域,但诸侯较大的“独立性”,导致诸侯争霸。分封制和宗法制作为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其影响与评价是常考点,命题多运用图文材料,从分封制与后来郡县制、郡国并行制等对比及对后世社会遗存现象联系的角度进行综合考查。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对点突破】 【突破3】( 2013.陕西商洛期末)《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对材料中四年建侯卫、六年作礼乐解读正确的是(
) A.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就是为了维护郡国制 B.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度 C.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用来代替分封制 D.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 解析:郡国制是汉初,郡县制是秦朝,故首先排除A、D;“建侯卫”, 侯即诸侯国,应是指分封制。礼乐是维护等级制度工具,故B正确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宗法制可以“管摄天下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反映了宗法制具有维系社会安定的作用,本题选D项。
【突破4】(2013.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宋代程颢、程颐和张载都强调说,“管摄天下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其主张都基于 A.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
B.宋朝的宗法观念淡薄 C.宋朝有编订族谱的习惯
D.宗法制具有维系社会安定的作用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一
【考向感悟】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也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命题多运用图文材料,从分封制与宗法制内涵、特点及与后世社会遗存现象联系的角度,或者联系秦汉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等制度进行综合考查。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I 高考命题视角 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考点二
【典题1】 (2012·课标全国,22)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解析】材料本身没有反映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内阁官员事务是否繁忙,故排除A、C两项;D项不准确,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服从皇帝命令的信息;“惟揣摹此样本为急”体现了在清代僵化的政治体制下,官员拘泥规制的情形,故选B项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命题角度一 揭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内涵 【角度释解】高考命题常会设置迷惑项来考查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概念内涵。复习备考时,抓住“演变”,归纳区分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强化皇权措施与加强对地方管辖的中央集权措施;从演变分析其趋势,透过趋势揭示演变的本质,从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必然性、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等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 理解关键信息 【对点突破】 【突破2】(2013 .山东省实验中学四模)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解析:材料反映“九卿”中有官员专门负责皇帝及其家属的饮食起居,这就反映出“家国一体”的观念,选择D项。
解析:材料“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都反映了皇权至上和专制独裁,这一制度指皇帝制度。
【突破1】(2013.杭州师大附中月考)《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
) A.三公九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郡县制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考点二
【典题2】 (2013·重庆文综,5)《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解析】由材料中可知,明太祖时,废中书省,权归六部,尽管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但没有说明其职责,故A错;C只是说仁宗时内阁有了票拟权,并没有说内阁大臣变成宰相,故C错;材料中根本没有涉及内阁和六部的关系,D不符合材料;而明成祖时,“简翰林院官直文渊阁,参与机务。”故B项符合。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命题角度二
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及趋势 【角度释解】古代中央官制经历了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从宋代“二府三司”到明代“废除宰相,设内阁,权分六部”,再到清朝设“军机处”。需要把握其内容特点及影响认识。演变过程中相权被削弱和分割,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题干佐证选项信息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对点突破】 【突破4】(2013山西晋中联考)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中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义官制(义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②奏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③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④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D. ①②③④ 解析:②错误因为,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④错误因为内阁的形成是在明成祖时期。 解析:秦朝时期建立了三公九卿制,西汉时期继承了这一制度,因此题干中说“是一个大变动”,唐朝时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中央集权制成熟,也是一个大变动。 【突破3】( 2013江门调研)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典题3】(2013·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考点二
【解析】题干的限定条件是“自秦汉至宋元”。该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地方越来越缺乏自主性,A正确;自秦朝起国家最高权力就在皇帝手中,排除B;宋元时期宰相仍处于国家权力中心,并没有“退出权力中心”,C不符合史实;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在在秦朝时已被打破,D错误。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命题角度三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角度释解】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西周盛行分封制,秦朝为郡县制取代,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元朝实行行省制。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确立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制有利于民族交流和国家统一,为我国明清以后的的地方行政区划初步奠定了基础。
审题干信息 符合演变特征 不符合中央集权制特点 表述错误 无法体现总体趋势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突破考点重点 【对点突破】 【突破6】(2013湖南雅礼中学月考)下表反应出的主要问题是 解析:从秦到汉是两级到三级,而到隋又回到两级,再到唐又出现三级,说明中央集权有强也有弱,故D正确。
解析:从材料“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获得信息。‘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说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垂直管理体系,故D正确。A、C不是加强地方管理,可以排除,B项分封制造成地方权利过大,不能体现‘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
【突破5】(2013.陕西三模)“(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这一制度指的是(
) A.宗法制
D.郡县制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D.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典题4】(2013·课标全国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考点二
【解析】解题关键:由建筑转移到清朝君主专制制度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对比。第(1)问,提取准确信息,从“建筑”与“政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第(2)问,概括综合。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等。 解析审题 命题角度四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价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点击 放大/缩小 参考答案 角度释解 (1)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8分) 。 (2)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4分)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角度释解】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和封建社会末期的迟暮都与此制度有关,充分说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印证中国今天改革的必要性:有利于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与巩固;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延续与稳定;但皇权专制下暴政、腐败,成为明清时期难以实现社会转型的根源所在。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对点突破】 【突破8】(2013安徽名校联考)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写道:“由邦国制度发展而来的帝国制度,曾使我们民族龙腾虎跃,在世界上独步一时;而城邦制度留下的政治遗产,则在千年之后大放光辉,并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限挡之潮流。”文中所言“帝国制度””城邦制度”的主要特点分别是(
) A.君主专制
B .中央集权
C.宗法血缘
D .中央集权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帝国制度”可以理解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城邦制度”理解为小国寡民,独立自治。综合四个选项,D符合题意。
解析:这首诗反映了该文官对早朝时间过早的埋怨。而对田园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从中反映了官员的从政的精神压力。而该压力则来源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加强对官员的控制。故选B。
【突破7】( 2013安徽宿州质检)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感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考点二
【考向感悟】近年各地高考命题重点考查学生对隋唐、宋、元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其具体表现的准确识记和理解;其考查角度有:隋唐、北宋时期皇权削弱相权的具体措施及其后果;唐、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内涵、特点及影响的理解认识。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I 高考命题视角 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古代的选官制度 考点三
【典题1】(2012?安徽文综,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 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 【解析】材料中唐太宗认为,今天的(科举制)专以才学(刀笔)取士,而不注重官员的品行,失职后虽受处罚,但已危害民生。据此可知唐太宗意在选拨官员应注重品行。A、B、C与材料不符,故选D项。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命题角度一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角度释解】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代公务员考试是近年高考关注点之一。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科举制通过公开考试选拔人才具有公平公正客观的一面,近年高考命题以文明史观看待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考查集中。 关键信息 【对点突破】 【突破2】(2013河南郑州二次质检) “……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而发达。”这种制度是 A.宗法制
D.科举制 解析:准确把握“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而发达”等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分析各选项,只有科举制符合材料所述,科举制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
解析:汉朝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制和征辟;察举制是从乡间推荐“孝廉”注重的是人的品德故C项不正确,选C。
【突破1】(2013陕西西安联考)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 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古代的选官制度 考点三
【典题2】(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解析】材料的核心思想是阐述学子对科举制度的主观态度,“功名利禄……”表明追求目的是次要的,九十岁还要参加科举反映的是学子求学的价值取向。故选C选项。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角度释解】将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进行对比,从内容、形式、特点及利弊等方面,分析二者之间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理解古代科举制等选官制度的做法及思路对完善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借鉴意义。这也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要热点之一。 命题角度二
对古代选官制度评价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理解信息 【对点突破】 【突破4】( 2013福建厦门期末)1905年清朝一道奏折中写道:“口口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其中口口所缺文字是 A.专制
D.革命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是清朝的一道奏折,可排除A项,封建官僚不可能提出要求废除”专制”的奏折;CD项也不成立,1905年时清王朝没有推行“维新”,也没有革命发生。从“士人”、“ 得第之心”等信息,可以联系到材料口口所缺文字是科举。
解析:由材料中“文人学士集团”和“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度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但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故选C。
【突破3】(2013山东烟台诊断)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D.行省制 ☆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
突破考点重点 剖析易错混点
补缺知识漏洞 II 考场失分防范
对基本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 【典例2】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存在本质区别 【典例1】专制主义不等于中央集权 君臣关系 学习要求:依据教辅掌握详细分析。 中央与地方关系 专制与民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举诞生哪个朝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