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里面是不是有"李跃儿巴学园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1988年起,莫言的作品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_百度知道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1988年起,莫言的作品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
&nbsp,提出“日本战犯不是罪犯”的严重错误观点。与其乱作为、韩语等十几种语言、瑞典语。
D.中国足球。
C.作为党和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的各级领导干部,同时也是一名强硬的日本右翼分子,不在于向谁学、法语;&nbsp,应从“增强政治意识”“增强奉献意识”“增强责任意识”等七种意识入手; )
A.从1988年起
下列各句中,而在于是不是按规律办事、俄语,还不如不作为,莫言的作品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才能全面提升对人民负责的能力和本领,拍脑袋定计划,而不是像现在急功近利,是中国当代最有世界性知名度的作家之一、日本语,能不能静下心来把基础夯实、西班牙语、篮球的问题,他曾多次否认日本的战争罪行、德语。
B.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是日本战后出生的第一位首相,没有语病的一句是(&nbsp
提问者采纳
C,“能力”和“本领”删其一.“能力和本领”成分赘余,应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是日本第一位战后出生的首相”:A.“……莫言的作品……是……作家之一”主宾搭配不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是日本战后出生的第一位首相”语序不当。B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从莫言的教育经历反思现实中国教育
现在貌似有很多人在反思教育,可真正的行动却举步为坚,中国的教育啊,想说爱你真不容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多媒体将其与中国文学得到世界认同、文艺复兴等等联系在一起,还有的在找其与我国教育的关系。
强烈“诺奖情结”的一大表现,就是想用一次获奖,来证明什么。但莫言获得文学奖,能证明的只是他的作品得到了诺奖评审委员会的认可,其他的却很难证明。通常,一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情况,可以用来分析这一国家的教育环境、科研环境,因为要取得学术创新,离不开学校教育和科研环境——没有经历严格的学术训练,在缺乏创新的学术环境中,想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世界级的原创成果,是十分困难的。且总体看来,这些奖项几乎没有什么争议。而诺奖的其他奖项,比如和平奖、文学奖则不然,获奖与教育、学术关系不密切,更多与社会环境有关,并加上个人的奋斗。
莫言的教育经历,也正说明这一点。虽然在其获得诺奖后,北京师范大学马上发布消息,称“我校校友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可是,查阅其简历,出生1955年的莫言,在上了小学五年级之后就辍学、务农了,21岁入伍,26岁开始发表作品,之后再进了文学系学习,1991年,36岁的莫言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从莫言的教育经历,可以看到,他只接受了五年的基础教育,以小学毕业生的身份,开始创作、发表作品,而了解我国大学教育的人,大约也会明白,其之后接受的大学教育、硕士教育,更多是“镀金性质”。对于在北师大读硕士的经历,莫言就曾笑言:“我的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是滥竽充数,有名无实,因为我们在1989年上的学,教室在北京东郊的十里堡,离北师大还有20公里之遥,而且我在上学期间有两次险些被鲁迅文学院的老师开除,因为我老是不上课,所以教务长愤怒地说必须开除莫言,以正学风。”这也许是莫言自谦,但我国不少大学举办的研究生班,后来被舆论质疑为贩卖文凭,国家也对此加以治理,却是事实。
我想说的是,要通过莫言获得文学奖,来证明中国教育的成功,是证明不了的。莫言的教育经历更说明,作家获得诺奖,与其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关系并不大,那些指望通过办作家班来培养作家的想法,是不符合作家成长的规律的,这与办画家班来培养画家一样,都是灌输教育思维。所谓“培养”作家和画家,主要在于给他们自由创作的土壤。另外,莫言支离破碎的基础教育,却让其走上创作之路,反过来倒值得我国当前的教育深思:按照我国当前的教育方式,一名学生完整的接受了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他们还会有创造力,想象力吗?
需要注意的是,莫言接受的基础教育,还是40多年前,而近20年的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走出了一个同样辍学(不同的是在高中主动辍学)的作家韩寒,而他一直被贴着“反叛”的标签。换言之,如果不“反叛”,就可能在教育环境中“泯然众人”。
所以,如果真要找莫言和教育的关系,不要想着怎样贴金,“消费”莫言,而应该从其成长经历中,思考怎样创造有利于优秀作家成长的环境,以及反思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限制与扼杀。如果没有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教育,中国本土学者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可能性是十分渺茫的。而即便文学奖之类的奖项与教育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但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要经受10数年“灌输教育”、“圈养教育”的洗礼,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缺乏想象和创造,其结果是,获得文学类之类的奖项,也是偶然事件。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已经赞过此文了。
莫言到底是不是“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原作者:The Swedish Academy
发表时间:浏览量:20551评论数:52挑错数:0
从翻译角度浅议「莫言到底是不是『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探究新华社此次是否严重误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是否自己闹了乌龙?
从翻译角度浅议:莫言到底是不是
“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作者:江烈农()
0. 很多人都注意到了hallucinatory realism与“魔幻现实主义”(magic/magical realism)的区别,我在没看到新华网报道之前,也将hallucinatory译为“幻觉”。经周末两天仔细研究瑞典文学院这段简单的颁奖公告,发现新华社的翻译真是问题多多,远不止迷幻、魔幻之间的虚幻一般玄幻。今天换个写法,不成文章,编号列条,就近引用,不作尾注,方便讨论。
0.1. 谢谢&指正,此前我在微博贴出的图片有几处重大笔误,明明已经论证了“幻觉”的合理性,但该写“幻觉”的地方还是顺手误敲成了“迷幻”。迷幻现实主义一般对译psychedelic realism,显然与hallucinatory realism不同。希望大家继续挑错,那个长微博图我就不管了,反正也已经被新浪屏蔽了,不知是接到谁的命令。这篇文章如有分析不对的地方,我一定会即时修正;个人评论及观点则不会做任何修改,且仅代表个人立场,与译言网站无关。特此声明。&
1. 以下是新华网文稿()相关段落:
  瑞典文学院11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当天中午(北京时间晚7时)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2. 以下是上文中直接引语的瑞典文学院官方新闻稿英文版():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for 2012 is awarded to the Chinese writer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3. 以下是同样内容官方瑞典语版():
  Nobelpriset i litteratur ?r 2012 tilldelas den kinesiske f?rfattaren Mo Yan
  “som med hallucinatorisk sk?rpa f?renar saga, historia och samtid”.
4. 英文、瑞典文,哪个是原版?
4.1. 首先诺贝尔奖官网()默认语言是英文,此条媒体通告默认页面也是英文([...]press.html),瑞典语页面网页名称在我看来是补充性质([...]press_sv.html)。
4.2. 但从媒体新闻发布的视频可以看出,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Peter Englund)先用瑞典语宣布,后用英语宣布,英语是对其母语亦即官方语言的补充。
4.3. 此次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共五人,全部是瑞典人,母语是瑞典语(),据此我认为他们的讨论若非全部以瑞典语进行,至少主要以瑞典语进行。
4.4. 综上,我认为瑞典语的评价最有可能是原文本,最接近评委会本意,最准确。
4.5. 另外,诺贝尔文学奖法()、德()、西()三语公告此句分别转抄如下,作为参考:
  Le prix Nobel de littérature pour l’année 2012 est attribué à l'écrivain chinois Mo Yan
  Der Nobelpreis in Literatur des Jahres 2012 wird dem chinesischen Schriftsteller Mo Yan verliehen
  ,,der mit halluzinatorischem Realismus M?rche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vereint“.
  El premio Nobel de literatura 2012 ha sido otorgado al escritor chino Mo Yan
  “que con realismo alucinatorio une cuento, historia y lo contemporáneo”.
5. 英文版与瑞典文版的区别。
5.1. 总体而言是看似比较严谨的对译:
  [...] Mo Yan ”som med hallucinatorisk sk?rpa f?renar saga, historia och samtid”.
  [...]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5.2. 细节差异就值得深挖了:
5.2.1. 瑞典语hallucinatorisk与英文hallucinatory自然同源,意思也大同小异。
5.2.1.1. 我在微博曾打趣道:
  这一点,经我自己核实,记忆可能有误。我目前只找到Albert Speer在纽伦堡审判“后”用这个词形容过希特勒的记录,如他在《回忆录》(Erinnerungen)中形容希特勒的言论是,,halluzinatorische Bemerkungen“(第十章),评价其所抱持的心态是,,halluzinatorischen Optimismus“(第十四章),等等。暂以此两处为例,原话:
  ,,Ich war es gewohnt, dass er gelegentlich halluzinatorische Bemerkungen machte - nachtr?glich ist es leichter, den Faden zu finden, der sie miteinander und mit meinen Baupl?nen verbindet.“
  ,,In dieser Nacht verwandelten wir unsere Pl?ne von einst in Realit?t, steigerten uns noch einmal in einen halluzinatorischen Optimismus.“
  我找来82年版三联的译本《第三帝国内幕——阿尔贝特·施佩尔回忆录》,这两句话是这么译的:
  “我已经习惯于听他时或讲些天花乱坠的话——事后回想,要找出把他的各种言论以及把它们同我的建筑计划联系在一起的线索还是比较容易的。”
  “那天夜里,我们仿佛把这些计划都变成了现实;我们再次陶醉于盲目乐观的幻觉之中。”
  可见一处直译“幻觉”,一处意译为贬义的“天花乱坠”。不过这个版本是由邓蜀生等由英文转译、胡其鼎参考德文校,于是我又找来他们翻译的母本,1976年Richard and Clara Winston的英译本Inside The Third Reich,确认英文两处亦均使用hallucinatory无误,如下:
  “I was accustomed to his occasionally saying things that s in retrospect it is easier to find the thread between this trancelike state and the building projects.”
  “That night our dreams were transf we had once again worked ourselves up to a hallucinatory optimism.”
5.2.1.2. 当然只看施佩尔针对希特勒的语用未免偏颇。客观讲,抛开语境,单论词义,则《英汉大词典》2版对hallucinatory这个词的解释是:1.幻觉(中出现)的;2.引起幻觉的。而作为“引起幻觉的”同义词则有hallucinogenic,这显然是从hallucinogen(致幻剂)衍生的形容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看到新华社的翻译都会眉头一皱,觉得这个地方首要考虑的单词应该是“幻觉现实主义”,而非“魔幻现实主义”。
5.2.1.3. 词组hallucinatory realism作为一种艺术风格,例子不少。
  法兰克福大学林德纳教授(Prof. Burkhardt Lindner)1983年刊《新德国批评》的一篇文章,题为“幻觉现实主义:彼得·魏斯的《抵抗的美学》、《笔记本》,以及艺术的死区”(Hallucinatory Realism: Peter Weiss' Aesthetics of Resistance, Notebooks, and the Death Zones of Art),原文见。
  文中,林德纳教授称魏斯剧作《流亡的托洛斯基》是“只在有限方面具有纪实性,(相较于戏剧形式而言),毋宁说更适合以一种几乎幻觉的(almost hallucinatory)景象(vision)呈现”。他认为诸如景象(vision)、幻觉(hallucination)以及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等词汇,应该使读者、观者对所谓“真实生活的再现”产生怀疑。在这层意义上,他认为“幻觉现实主义(这样的艺术处理方法)试图达到似梦般的(dream-analogous)真实性。”
  所谓hallucinatory realsim,姑且译为“幻觉现实主义”,在2012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之前,有人曾用它形容帕索里尼的电影《马太福音》(),用人用它形容温格尔(Tomi Ungerer)六、七十年代的画风(),有人用它形容彼得·凯里的小说《我的生活是个假货》(My Life as a Fake)(),不胜枚举。以往对这个词的理解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充满了不切实幻想的现实主义,或按《村声》杂志那篇对凯里小说的评价,是“使得想象中的(imaginary)宇宙感觉坚实、可信”,我认为这都是靠谱的评价。所以如果有朋友对这个词在西方文学评论中的意思还搞不清楚,那么这里提到一出戏剧、一部电影、一个画家,以及一本小说,随便挑一种自己看看便一清二楚。
  (上为温格尔童书插画作品“不给妈妈亲亲”【No Kiss for Mother】)
5.2.1.4. 词组hallucinatory realism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收入词典类图书,目前找到最早资料是1981版《牛津二十世纪艺术指南》(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wentieth Century Art):
  hallucinatory realism: a careful and precise delineation of detail, yet a realism which does not depict an external reality since the subjects realistically depicted belong to the realm of dream or fantasy.
  这本词典目前暂时没有中文版,试译:
  幻觉现实主义:是一种对细节精确、仔细的勾勒与描绘,然而,这种现实主义并不描绘外部现实,因其所使用现实手法描绘的对象属于梦境或幻想的领域。
  根据这里的用词“梦”(dream)和“幻想”(fantasy),我们暂且将“hallucinatory现实主义”定义为介于“梦幻现实主义”及“幻想现实主义”之间的某种主义,或融合了此二种主义的主义。那么“幻觉现实主义”是否可以对应这一词义呢?
5.2.1.5. 这一节列举一组英文近义词辨析,请看个大概即可,无需深究。有很多词都是在前文出现过的,词义节录自《英汉大词典》2版,只收录作形容词词义项,且未及无关词义:
  hallucinatory:1. 幻觉(中出现)的;2. 引起幻觉的。
  magical:1.(似)巫术的;(似)魔术的;(似)用巫术(或魔术)变成的;2. 有魔力的;神秘的;迷人的。
  imaginary:1. 想象中的;假想的,虚构的;幻想的; 2. <废>想象的。
  imaginative:1. 虚构的;幻想的;2. 富于想象力的;爱想象的;3. 想象的。
  visionary:1. 幻觉的,幻象的;幻象的;梦想的;2. 空闲的,不切实际的;不真实的;3. 好想象的;充满幻想的;4. 有眼力的;有预见的。
  visional:1. 幻觉的,幻象的;幻想的;梦想的。
  fantastic:1. 只存在于想象中的,想象出来的;2. 奇异的;古怪的;奇形怪状的;3.(计划等)异想天开的,不现实的;荒唐的;荒诞的。
  fantasy:1. 假想的,虚幻的(按:名词释义记有:想象、幻想、想象的产物、幻想作品、幻觉、幻象等多种)
  delusional/delusionary:词义未及,仅作为delusion形容词列举,参考下项。
  delusive:1. 令人发生错觉的;欺骗的;2. 妄想的,虚妄的。
  illusionary:1. 错觉(或幻觉、幻想等)的;造成错觉(或幻觉)的;错觉(或幻觉)般的。
  illusory:1. 幻觉的,梦幻死的;迷惑人的;2. 虚假的,不可靠的;不实际的。
  unreal:1. 假的;不真实的,不实在的;不真诚的;虚构的;幻想的。
  chimerical:1. 幻想的;空想的;虚构的;2. 异想天开的;荒谬的;不可能的;3. 爱异想天开的;爱空想的。
  psychedelic:1. 迷幻药的,幻觉剂的;迷幻品的,服用迷幻药的;2. 致迷幻的,引起幻觉的;(怪异的色、光、形或电声)造成迷幻效果的;3. 荧光色的;色彩鲜艳炫目的。
  phantomic:1. 幽灵似的;鬼魂般的;2. 虚幻的,不真实的。
  dreamlike:1. 似梦的;2. 梦幻的,模糊的,朦胧的;3.(如梦般)理想的。
5.2.1.6. 上节所列举的词,并不是要一一比对词义,而是想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感受,那就是在这一系列词中的解释中,“幻觉”一词的出现频率很高,似乎各种不同的英文词义最后都能对应到“幻觉”一词。有关幻觉的词汇还有很多,譬如phantasmagoria之类复杂且不常用的,这里就不涉及了。
  实际上,施普林格出版社甚至还有一本英文词典,就叫《幻觉词典》(A Dictionary of Hallucinations),作者Jan Dirk Blom在书中介绍的各种相关及细分表达更是数不胜数。
  而据《幻觉词典》的解释,英文hallucinatory的拉丁词源是alucinari/hallucinari,意思是“做梦、呓语、空谈、神游”等。而这个拉丁词的前半部分源自古希腊语αλ?ειν(烦乱、游走),后半部分则源自拉丁vaticinari(语无伦次、胡言乱语),据称可能是早期对猫头鹰等夜鸟啼叫的拟声。
  据文中转引美国神经解剖学这F.H. Johnson的论断,其名词hallucination可以描述一种病态(Hallucination is an appropriate medical word)。
5.2.1.7. 作为与上两节的比较,这一节列举一组中文近义词辨析,也是大概看看就好。全部参考《现代汉语词典》5版,均只收录相关义:
  幻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患有某种精神病或在催眠状态中的人常出现幻觉。
  虚幻:主观幻想的;不真实的(形象)。
  幻象:幻想出来的或由幻觉产生的形象。
  幻想:幻想出的情境。(按:补充“幻想”动词释义: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
  幻影:幻想中的景象。
  梦幻:如梦的幻境;梦境。
  奇幻:奇异而虚幻;奇异变幻。
  魔幻:神秘而富于变化的。
5.2.1.8. 实际上,“幻”字本身作为形容词的意思就是“没有现实根据的、不真实的、空虚的”,足以对应hallucinatory的释义。究其词源,《说文》曰“相詐惑也”,固有成语“诪张为幻”,下图为《金文编》中金文字形两种(截取自中华博物容庚编《金文字典》),据称古人造字本义是用此符号表示枝条上的蛛丝,因古人认为蛛网是无中生有、不断变化的。另根据上节比较,可看出“幻觉“只是在“幻”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这种“无中生有、不断变化”的感觉的强调,且其对“患有某种精神病或在催眠状态中的人常出现幻觉”的补充说明也与hallucination/hallucinatory病理学上的语用习惯吻合。
5.2.1.9. 进一步验证“幻觉”与hallucination的对译关系,在《汉英大辞典》3版中反查“虚幻”、“幻想”、“幻象”、“奇幻”等中文词汇(惜无“魔幻”词条),全部与hallucination无关;唯有“幻觉”高度对应hallucination,其以形容词形式hallucinatory组词例有hallucinatory paranoid form(幻觉妄想型)、hallucinatory image(幻觉像)及hallucinatory state(幻觉状态)三种。
5.2.1.10. 中文最迟八十年代也开始使用“幻觉现实主义”一词,散见于各种艺评文章,多用以对应英文illusionistic realism一词,但并未广泛流传。这个词当然也可以译为“幻觉现实主义”,但同时也应注意到,英文illusionism一词除了译为“幻觉主义”,还广泛译为“错觉主义”。而illusionism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般就指错觉艺术。(这一点,请参看5.2.2.6提到的近义词辨析方法,即使用谷歌搜图大略判断常用词义。)所以,如果因为illusionistic realism与hallucinatory realism词义相近产生冲突,我认为可以并应该将就后者,而将前者统一改译为“错觉现实主义”。
5.2.1.11. 综上,hallucinatory用以形容“感觉”,是一种单纯的虚幻感觉,可能病态,但不一定病态,就是如我所说,可以“客观形容‘无中生有’”的假象。hallucinatory realism作为一种中文里尚未准确定义的艺术风格,完全可以创造新词“幻觉现实主义”以对译,而无需借助“魔幻现实主义”——更不消说后者用在这里根本就是错译。这个词,“幻觉现实主义”,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根据其构词方式,重构简称“幻实主义”(hallu-realism)。
5.2.2. 英文realism是一种-ism,是一种主义。瑞典文sk?rpa是一种属性,“清晰度”、“锐利度”、“,敏锐度”。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瑞典语有专门的词对应“现实主义”(realism),写法就是realism(不可数名词不定主格形式)。
5.2.2.1. 我惊讶地发现,只有诺奖官网的原始网页新闻稿,以及瑞典文学院官网(、)用了sk?rpa一词;之后瑞典本地相关报道,如《瑞典日报》新闻()、瑞典广播电台新闻()、瑞典国家电视台新闻()、乌普萨拉大学新闻()、林雪平大学新闻()等,大都换用了realism一词:
  [...]Mo Yan "som med hallucinatorisk realism f?renar saga, historia och samtid".
5.2.2.2.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新闻发布会上显然念的是sk?rpa。(,中文字幕为“(因为他用)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5.2.2.3. 英文报导自不必说,至发文为止,我还没看到使用hallucinatory sharpness或类似的说法,新闻稿一律采用hallucinatory realism。另可供作为参考的是,上文提到了这篇颁奖公告的法、德、西三语版本,对应用词分别是réalisme hallucinatoire、halluzinatorischem Realismus、realismo alucinatorio,显然争议部分都是realism的同源词,而与sk?rpa没有关系。
5.2.2.3. 最神奇的是,我用谷歌加引号搜索使用realism的这句话,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诺贝尔奖官网提供的瑞典文媒体新闻稿pdf版是用的这个词。等等,真是这样吗?读者自己去下载()下来看就知道了,里面明明写的是sk?rpa。我不知道这里存在什么技术上的误区,因为如果我加引号搜索含sk?rpa的准确字段,居然又搜不出这个pdf文件。如下图所示:
  关于这一点我是真心疑惑。坐等高人解答。
5.2.2.4. 针对这个疑惑,可能懂技术的人一两句话就能化解;我不懂,所以我还是继续从语言角度分析。我知道,有的搜索引擎和软件会自动默认替换错别字、同义词。所以我只关心瑞典语中sk?rpa和realism到底是不是同义词。答案显然是:否。
5.2.2.5. 瑞典语中sk?rpa和realism的区别,我简直不知从何说起,因为两个词太不一样了。sk?rpa显然与英文sharp同源,其拼法与构拟原始德语*skarpaz如出一辙,主要词义都与“切割”、“锋利”等有关,其他无关词义恕本文从略。顺带一提,维基词典sharp一词词源解说有误(),误将其构拟原始印欧语归于*(s)kerb(h)(本意“转、曲”),请读者小心被误导;实际应为*(s)kē?b(h)-,本意“使用锐器切、削、分割”(我依据的是Pokorny的PIE字典,)。言归正传,sk?rpa在瑞典语中最常见的意思就是“锐利度”、“敏锐度”等,可以利用英文sharp的名词sharpness协助理解。而realism,显而易见,以表示“真实事物”的real,加上表示“主义、信条”的-ism,无须冗述词源,各位一看便知:与sk?rpa没有半毛钱关系。
5.2.2.6. 我曾不止一次在其他文章中提到,对近义词,尤其具体名词辨析,最方便的方法就是谷歌搜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拿这组抽象名词试试,自行进行关联度判断:sk?rpa、sharpness、realism。(谷歌搜图词频、词条顺序随时更动,此条仅供娱乐、参考。)
5.2.2.7. 根据上述资料总结可能产生sk?rpa/realism差别的原因,我认为这是瑞典方面自己闹的乌龙。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讨论出来的结果本来用的应该是sk?rpa。翻译和对外发布媒体新闻稿时,可能出现了新的见解或问题,准备改为realism,定义一种新的“主义”,却未能及时统一。如今木已成舟,打算浑水摸鱼糊弄过去了事。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猜测。
5.2.2.8. 词组hallucinatorisk sk?rpa若从瑞典语直译,我会译为“幻觉般的敏锐”,并将这里的“敏锐”理解为“敏锐的笔触”或“敏锐的观察”。
5.2.3. folk tales可译为“民间故事”或“民间传奇”。瑞典文saga则与英文saga几无二致,除了狭义专指北欧萨迦外,广义多指大气澎湃的传说、传奇、史诗般恢弘的故事等。不过要注意瑞典文的saga比英文saga多一种含义,即可指童话(fairy tale)。
5.2.4. the contemporary在这里是以定冠词加形容词构成集合名词性短语的结构,无需多说。samtid在这里本身就作名词,由前缀sam-与词根tid构成,后者指“时间”。而前者,sam-,与英文contemporary前缀con-如出一辙。sam-与con-虽词源不同,但意思都是“与(……)一起”。而英文temporary源自拉丁tempus(时间),显然与瑞典文tid同源(中世纪英语有tide一词即可写作tid,指一段时间或季节,后衍生出现代英文潮汐tide一词,亦与“时间”概念密切相关)。总而言之,可以说此处英文、瑞典文一对词(组)意思高度吻合,表达“与时(俱进)”,亦即“当代”,只是词性不同。而英语名词性短语the contemporary在这个句子中,则几乎与瑞典语名词samtid没有任何语义或语用上的区别。
5.2.5. 需额外注意contemporary本身也可以作名词,意思是“同代人”、“当代人”等,但在the contemporary这个结构里并没有用到这一层意思。
5.2.6. 瑞典文、英文版均无“社会”一词,“社会”是新华社增译的内容。英文the contemporary,瑞典文samdit,都是名词性。中文“当代”一词除了作形容词“当代(的)”讲,本身也可以作为名词“当(的)代”使用。那么为什么非要提到“社会”?关于这个问题,我将在第6节着重分析。
5.2.7. 综上,我认为若以诺贝尔奖官方瑞典语公告为蓝本,则其英文版翻译有误,或英文版根本就不是翻译,而是另一版本的说法。诸如f?renar与merges、或saga与folk tales的细微区别,不值一提,是语言习惯问题,不是翻译错误;但sk?rpa显然不应译为realism,而应译为sharpness,即:
  [...]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sharpness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5.2.7. 至于新华社的中文翻译,新闻稿译者没有发现sk?rpa/realism这一细微区别尚且可以原谅,毕竟全球现在都紧抓着hallucinatory realism不放,而这的确是瑞典文学院及诺贝尔奖官方发布的英文通稿内容。但搞错了“魔幻现实主义”与“幻觉现实主义”,则可以说是比较严重的错译了,毕竟这是这段文字的关键词。错译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看到瑞典文学院将莫言与马尔克斯作比较,下一节将顺道提及这一点。
6. 个人认为,最为棘手、暧昧的翻译问题是“社会”。
  如果授奖词里并无“社会”,那么“社会”一词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6.1. 以下是新华网文稿对颁奖公告的相关补充段落,再次出现“社会”一词:
  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6.2.首先这个社会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但这里所谓的“公报”,其实是瑞典文学院及诺贝尔奖官方发布的莫言个人及作品简介(、),相关段落全文如下:
  Med en blandning av fantasi och verklighet, historiska och sociala perspektiv har Mo Yan skapat en v?rld som i sin komplexitet p?minner om den hos f?rfattare som William Faulkner och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samtidigt som han tar sin utg?ngspunkt i ?ldre kinesisk litteratur och folklig ber?ttarkultur. Vid sidan av romanerna har han publicerat ?tskilliga noveller och ess?er i skilda ?mnen, och anses trots sina samh?llskritiska st?ndpunkter som en av de fr?msta samtida f?rfattarna i sitt hemland.
  Through a mixture of fantasy and reality, historic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Mo Yan has created a world reminiscent in its complexity of those in the writings of William Faulkner and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at the same time finding a departure point in old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n oral tradition. In addition to his novels, Mo Yan has published many short stories and essays on various topics, and despite his social criticism is seen in his homeland as one of the foremost contemporary authors.
  试译:
  通过结合想象与现实、历史与社会视角,莫言创造了一个复杂的世界,让人回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作品,同时,他也在旧有中国文学,以及口述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找到了新的出发点。除长篇小说外,他还发表过大量不同题材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尽管具有社会批判的观点,但在其本国仍被视为最杰出的当代作家之一。
6.3. 说明一下,上面的中文试译根据英文版译,根据瑞典文版校对,发现英、瑞两版略有一些细微不同,但都无伤大雅,例如英文说的是“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而瑞典文则不说对应的muntlig tradition,而换说“民间口述文化”(folklig ber?ttarkultur),其表达的意思并无太大差别。恕不冗述。
6.4. 这里我关心的语言点之一,是第一句用到了fantasi一词,对应英文fantasy,这与《牛津二十世纪艺术指南》里对“幻觉现实主义”(hallucinatory realism)的描述用词吻合。
6.5. 这里我关心的语言点之二,是文段的态度,及其对莫言的评价:末尾部分清楚提到了莫言的“社会批判”(samh?llskritiska/social criticism)。
6.6. 这篇新华网所谓的“新闻公报”原文还有一处提到了“社会”,即第二段作品简介的最后一句:
  Romanen Tiantang suantai zhi ge (1988, p? svenska Vitl?ksballaderna 2001) och den satiriska Jiuguo (1992, p? engelska The Republic of Wine 2000) har betraktats som subversiva p? grund av sin skarpa kritik av det samtida kinesiska samh?llet.
  The novel Tiantang suantai zhi ge (1988, in English The Garlic Ballads 1995) and his satirical Jiuguo (1992, in English The Republic of Wine 2000) have been judged subversive because of their sharp criticis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有没有看到熟悉的字眼skarpa/sharp?先不管这个。试译:
  长篇小说《天堂蒜苔之歌》(1988)以及富于讽刺意味的《酒国》(1992),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行了尖锐批评,而被视为具有颠覆性的作品。
6.7. 不觉得很奇怪吗?新华网的报道提到了“社会”,而且是在原文没有的基础上增译“社会”,却对原文提及的“社会批判”、“对社会尖锐的批评”唯恐避之而不及,是什么原因?也许新华社认为我们这个社会不需要批判。而官方媒体的窘境就在于,假如不宣传莫言对这个社会的批判,那么许多人就继续拿他对这个社会的妥协,例如手抄《延安文艺讲话》开刀——那不也戳到了官方某些人的痛处吗?我想,这就是说谎(或客观讲是“不说实话”)的代价。
6.8. 而新华网的另一篇后续文稿(),虽然终于提到了“社会批判”,但态度就更不靠谱了,有这样一段:
  诺贝尔奖评委会指出,虽然莫言的社会批判使他在国内被视为最优秀的当代作家之一,但他发表过各种题材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
  显然诺贝尔奖评委会并没有指出莫言是因为“社会批判才在国内被视为最优秀当代作家之一”,而是说“即使抛开其社会批判不论,他仍然是国内最重要的当代作家之一”。新华网这段译文颠三倒四的文字游戏,是否在暗示“虽然莫言写过社会批判的作品,但他同时也发表过其他很多没有社会批判的作品,希望大家多关注这些没有社会批判的作品”?对我而言,这里就是这样的暗示。我想,前面的分析已经足够充分,可以证明这里即使不是瞎掰,也是严重的错译。我不知道新华网又在玩什么意识形态的把戏;我只知道这个报道不实,翻译有误。
6.9. 当然针对“社会批判”问题,其实早已有许多人为莫言抱不平,例如《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的一条微博就得到了网友普遍支持:
6.10. 而莫言本人也对“社会批判”问题做出了正面回应,据人民网转引《齐鲁晚报》新闻(),莫言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如果是读过我的书,就会知道,我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是非常凌厉和严肃的。80年代写的《天堂蒜苔之歌》、《酒国》、《十三步》、《丰乳肥臀》都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对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6.11. 词义辨析到此为止,这里有一篇天涯的帖子(),比较意淫地翻译了诺贝尔奖官网公布的瑞典文学院对莫言的个人及作品简介,仅供参考。而我在译言提交的原文也正是这个简介的英文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翻译一下全文。顺带一提,本文主要使用的,及本人经常使用的瑞典语词典,即是由瑞典文学院编纂的《瑞典文学院字典》网路版()与《瑞典文学院辞典》网络版(),很不错。
7. 除了上面各种因词义产生的翻译、理解、报道、宣传等问题,这么简短的一句话,居然还有一处语法错误,真叫人为新华社的翻译水平捉鸡。
  简单讲两句吧。
7.1. 只看直接引语部分:
  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且不管sk?rpa/realism的问题,仅看原文句式: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Mo Yan “som med hallucinatorisk sk?rpa f?renar saga, historia och samtid”.
7.2. 无论瑞典文,还是英文,引号内的直接引语都是个定语从句,修辞“莫言”。这个从句的主语是代词who/som,亦即莫言。这个从句的动词是merges/f?renar。这个从句的宾语是后面并列的三个名词(组)。中间插入的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med hallucinatorisk sk?rpa是个状语结构。也就是说,姑且使用新华网译文的文字,那么“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的,应该是“莫言”,而不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句子正确的语法逻辑应该是:莫言“以”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7.3. 这个语法错误不算严重,但一定程度上仍反应了新华社新闻翻译的不严谨,此处错误可能造成一定的歧义。比如句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写作风格,有可能与作为写作对象或背景的“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成为并列关系,混为一谈。下图与本文分析无关。
8. 休息一下,最后再来看一眼新华社的翻译吧,还能直视么?
  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这真的是瑞典文学院眼中的莫言么?这真的是莫言么?
8.1. 根据英文通稿和瑞典语原稿,我建议分别译为: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莫言“以幻觉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Mo Yan “som med hallucinatorisk sk?rpa f?renar saga, historia och samtid”.
  莫言“以幻觉般的敏锐笔触融合了传奇、历史与当代。”
8.2. 而在非官方的场合,我们也许可以试着把两个句子合二为一:
  莫言以幻觉现实主义的敏锐笔触,融合了民间故事、传奇、历史与当代。
8.3. 附台湾中央社新闻()中的翻译供参考、比较:
  瑞典評審團說,莫言「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時事以魔幻寫實手法冶於一爐」。
8.4. 这简短的一句话,陷阱不少,中文翻译并不轻松。就新华社的译文而言,我认为单词、语法错误都很好处理,因为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根据我的观点,要么是原文本身误导,要么是译者水平不够,有错的地方改了便是。唯独句末“社会”两个字,我个人觉得实在无法直视。所以,这里稍稍跳脱翻译的身份,试着换从一个普通读者角度谈一下我的观点。
8.5. 作为一个不懂翻译的人,自然不会看原文。只看中文,那么“当代”就是“当代”,是一个“时代”,包含社会,但不仅仅只是“当代社会”,语义显然不同。
8.6. 以中立的态度,那么这有可能是译者根据瑞典文学院对莫言的生平介绍内容意译、增译而来,读者不得而知。以善意的态度看,甚至译者有可能是刻意译错,留下线索,让感兴趣或觉得蹊跷的读者得以追寻原文、事实。而以恶意的态度来看,一则如此纠结于个别字词的讨论太硬抠字眼;二则这处错误可能并非译者故意,而是潜移默化的语言习惯,或甚至另有隐情,毕竟,获奖者持有一张社会主义国家的护照。
8.7. 什么是社会?我不知道。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只知道,在网络社会对于莫言的各种评论中,我最喜欢宝中堂()的这句:“作家作为下蛋的鸡,只需要产出更多的作品。写作之外的义举,做了可能增加个人魅力,不做也不会减分。”对此深表同意,因为我一直对郭沫若和瓦格纳持类似观点。因此,我决定客观传播一下两条可能正面挽救“莫言道德感”的社会新闻,如下图:
8.8. 抛开一切善意的揣测,回归我个人最真实的阴暗以及翻译问题,我认为“社会”两字即使不是主动刻意添加,也是无意习惯性添加,甚至是被动无奈添加,要不然新闻无法发布。毕竟毛主席很早以前就说过:这是一个“立场问题”、“态度问题”。
  当然他老人家这话针对的是文艺工作者,而不是广大客观、求实的新闻工作者,不好断章取义。(图截取自 微博,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百位文学艺术家手抄珍藏纪念册》莫言手抄档。)
8.9. 有很多人认为,到现在还抓住《讲话》这个小辫子不放的批评者,是“你心里的姑娘还没放下呢”。我认为,虽然文学与政治不能轻易混为一谈,但我心里的姑娘还真放不下。背小姑娘过河的老和尚,莫言,我从未放在心上。但我必须以这张膈应人的图片作为结尾,因为问题始终存在于这条河。
⑨ 河挟社会。
10. 附带一提。
  诺奖再度花落中国,至始至终,我没讲过莫言先生一句好话,一直插科打诨,因为我有自己的阅读喜恶。但平心而论,我以前读过他的一些长篇和短篇,感觉还行,不差,至少文笔比很多批评他的人强多了。他该不该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不知道也没资格说,我写这篇长文,如题目所言,只是想从翻译角度审视这个新闻热点及其背后可能隐藏的猫腻。
  不过个人觉得莫言获奖一事,冯唐先生真没必要心里想不通。所谓“不懂汉语的专家们评论汉语小说家是个笑话”,酸意盎然,也是对文学翻译的严!重!藐!视!和!侮!辱!
  我期待看到冯唐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不远的未来。
  (完)
相关译文来自无觅插件
目前来说见到大多数批评莫言的还都只是揪住手抄《讲话》和法兰克福书展的事情不放,进而把攻击目标上升到体制范畴,却没一个从文学角度上去分析莫言的。恩,怎么说呢,这路数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金钟罩对铁布衫吧
我快速的把页面拉到了评论位置,点了个顶。
是不是也算魔幻现实主义。
照片中的形象比较喜欢。
楼主的考据很强大,可以获奖了。
好有内容的文章,最近在看莫言的&生死疲劳》,确实很好看。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相比,确实不一样。但是又很有相似之处。是不是因为国外有魔法,所以magic现实主义还是怎么回事。
莫言的书叙事宏大,语言丰富多姿,我觉得得诺贝尔奖真的很对呀。
目前来说见到大多数批评莫言的还都只是揪住手抄《讲话》和法兰克福书展的事情不放,进而把攻击目标上升到体制范畴,却没一个从文学角度上去分...
:目测文学分析的文章已经陆续冒出来了,相信对其各种译本的正经比较语言研究、翻译研究也是近期学术热点。我这篇算是“旁门左道翻译”角度吧哈哈哈
我快速的把页面拉到了评论位置,点了个顶。
是不是也算魔幻现实主义。
:算是逃避现实主义吧……雷大你要拨冗看啊,不然我桑心!写这么长肯定错漏百出,求挑错,我赶紧改了免得到外面丢人……
我快速的把页面拉到了评论位置,点了个顶。
是不是也算魔幻现实主义。
:这要是精选文章页就不用这么费神了,噗
给跪了,僵尸粉已经被彻底折服……
诺贝尔文学奖法(链接)、德(链接)、西(链接)三语公告此句分别转抄如下
按:这句话似乎有些别扭,o(╯□╰)o
诺贝尔文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已经成为一个笑话
瑞典文学院那帮老毛子的水平,哎……
很多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远不如布克奖的获奖作品
hallucinatory realism,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Hallucinatory_realism
Hallucination,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Hallucination
据说,hallucination一词最早见于1629年,hallucinatory一词最早见于1830年,hallucinogen一词最早见于1954年。
chunfengqiushui
诺贝尔文学奖法(链接)、德(链接)、西(链接)三语公告此句分别转抄如下
按:这句话似乎有些别扭,o(╯□╰)o
:凑合了,语法勉强及格
看完这篇东西,觉得文坛和娱乐圈实在是差不多。
不明觉厉 必须马克
不明觉厉 +1
楼主这种人不去搞文字狱真的可惜了- -
段落和文字格式看得我晕乎乎的。。。
作者的文章写得很好,内容很详尽,而且都有标注材料来源,我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被吸引住了。在此也借机会提出我近日遇到的一个疑问:在英语和汉语之间,我发现有些词语有着令人惊讶的对应。比如汉语中的“骑”,对应英语中的ride,中文可以构成骑马一词,骑马对应ride a horse。然后“骑”这个动词又可以用于“骑自行车”,英语中ride也可用于ride a bicycle !
又比如“海外”一词,古人以为国家四面环海,所以“海外”就是指国外。英文中有overseas一词,其意思居然也是指国外(in a foreign country)。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happyparty
作者的文章写得很好,内容很详尽,而且都有标注材料来源,我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被吸引住了。在此也借机会提出我近日遇到的一个疑问:在英语和汉...
: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可以且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殊途同归。我觉得你举的两个例子都还嫌复杂,我可以举个更简单的例子:人都要喝水,必然需要一个名词指向“水”,而“水”又是到处都有的,所以任何语言一定都有这样一个名词性的符号。同理,水必须“喝”了才对人产生作用,必然任何语言都有表示“喝”这个动作的动词性符号。以此类推。否则,无论使用何种语言,人类都无法正常沟通、交流。
我认为,甚至动物的“语言”也是这样。比如蚂蚁通过留气味、触角互碰等方式传递信息,那么一只蚂蚁找到了吃的或找到了水,如何告知同胞?必然其散发的味觉、触觉信号有包含“水”这一名词性符号的结构,否则其同胞如何分辨“水”和“食物”的区别?不可能纯靠赌运气在这个残酷的大自然里生存。
特例就是人造语言,因为人造语言不一定要以客观自然世界为基础。当然这个“殊途同归”的观点只适用于比较基础的具体层面,而抽象层面的变化就没有必然性了。比如词语搭配和语法逻辑,其生成存在随机性和偶然性,所以各种语言的语法,尤其高级语法,才会千奇百怪,形成语言多样性。以词语搭配逻辑举例,虽然ride和骑可以对应,但英文一般说to take a ride,中文一般不说“拿个骑”,而说“兜个风”;反之英文则一般不说to pocket a wind,否则就真是半空中挂口袋了——装风。
楼主这种人不去搞文字狱真的可惜了- -
:我觉得自己已经够客观了,希望你这是句玩笑。
顶+学习一下。。。自己碰到要译那一段时完全是google+copy n paste,当时也纳闷觉得莫言的书里不怎么有“魔”一样
lz厉害!我们评价马尔克斯一直都用的“魔幻现实主义”,刚谷歌了一下英文,对应的果然是Magic Realism,确实有区别。受教了~
膜拜!!什么时候我才能修炼到那种程度。。。
顶!昨晚在手机微博上粗粗浏览了大作,一共翻了21页。真是叹为观止,虽然没全看明白:)
@hudson river
顶!昨晚在手机微博上粗粗浏览了大作,一共翻了21页。真是叹为观止,虽然没全看明白:)
@ river:还好,刚一万字多一点,如果花时间精编一下,估计其实五千字就能说清楚。这写的比较随意,所以比较啰嗦。
我觉得翻译成“虚实主义”更容易让普通读者理解,魔幻现实主义以为莫言是写神话的、幻觉现实主义以为莫言是嗑药后创作的。
目前来说见到大多数批评莫言的还都只是揪住手抄《讲话》和法兰克福书展的事情不放,进而把攻击目标上升到体制范畴,却没一个从文学角度上去分...
:我真是预言帝啊,说⑨河挟社会,结果长微博被关小黑屋了……这可能也回答了你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动不动就有人把攻击目标上升到体制范畴。因为确实这条河的问题更大、更多、更严重;相比之下,诺贝尔奖、文学、莫言什么的算什么屁大点儿事啊。
目前来说见到大多数批评莫言的还都只是揪住手抄《讲话》和法兰克福书展的事情不放,进而把攻击目标上升到体制范畴,却没一个从文学角度上去分...
:你这两天一转没太多了……
目前来说见到大多数批评莫言的还都只是揪住手抄《讲话》和法兰克福书展的事情不放,进而把攻击目标上升到体制范畴,却没一个从文学角度上去分...
:译言现在很谨慎啊,遇到那啥的,老让东西网发是么,然后转一转,光转,不说话,哈哈哈。其实新浪微博就算不错了,虽说老删帖,但他们也是看别人脸色吃饭的。一转没都不算什么了,发通知的那种删帖警告我都收了无数次了,但从来没扣我分。可能因为他们也知道我不是造谣或传谣吧,造谣传谣肯定该扣分的。
莫言写了点中国社会的现实,从老外那里看起来就成了魔幻现实……
我觉得翻译成“虚实主义”更容易让普通读者理解,魔幻现实主义以为莫言是写神话的、幻觉现实主义以为莫言是嗑药后创作的。
:“虚实主义”反而不好理解吧,自反语义太严重。根据构词,或可简称hallu-realism,幻实主义。
提供另一&彈藥&
該常任秘書在採訪中說道
常有人以 magic realism (魔幻現實主義)形容莫言
但他覺得這是 &belittle& (貶低)他&&因為他創造了一些獨特的( unique )東西&&
大家應該發起請願&&懇求新華社收回重譯
以我是一局外人的身分觀察
頗好奇於您對其他誤譯的無法釋懷
就拿尾端多加了&社會&兩字來說
您似乎堅信這中間&&有脅迫&&有陰謀(或是陽謀?)
不過看看咱台灣中央社的翻譯&&這當代&時事&&&就更錯得令人髮指&&怎麼著?&&難道&當代&在妳們記者眼裡就只是一頁頁&時事&新聞的堆積?&&這中間又有甚麼脅迫或陰謀?
另一處誤譯可能還真是有意的
不過我想歪的方向和您不同
原文是說&&&雖然&莫言寫了些社會批評的東西&&但在中國還是被認為最好的作家&&(就算這些批評不討人喜&&還是承認其地位)
但新華的誤譯似乎是說&&他的這些社會批評&使&他被認可&&這是甚麼?&&莫非想要顯示土共察納雅言?&&不過緊接著一個&但&字就自相矛盾了&&
總而言之&&我認為這是單純誤譯&&但也令人不可置信&&權威的新華社竟是如此...
我个人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学,只有母语者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外国人只能是管窥蠡测,雾里看花。在我心理,矛盾文学奖等中国文学奖比诺贝尔好上千倍,只有同根同源的自己人评出的奖项才有权威性。
提供另一\&彈藥\&
該常任秘書在採訪中說道
常有人以 magic realism (魔幻現實主義)形容莫言
但他覺得這是 \&belittle\& (貶低)他&&...
:因为“当代时事”词义对我而言是不具有意识形态暗示或误导的(有意或无意)。“当代时事”回译英文即contemporary issues,虽然也缩小了the contemporary的语义涵盖范围,并没有提到society。但社会主义国家增译“社会”两个字,几乎就是无中生有了。所以新华社的翻译在我看来问题更大。中央社的“当代时事”我也觉得不好,“时事”完全可以删掉。这种简明扼要的精华句子,深入浅出,对译越精确越好,若非根本性的语言习惯不同,一般不宜随便意译、发挥。
非常棒的翻译,庞杂的原文,有效而清晰的翻译。但译者不考虑使用更加本地化的叙述方式么,虽然这样对于原文会有信息损失,但是可以有着更好的阅读体验,不会出现“翻译腔”的感觉。
太厉害了 不知楼主精通几种语言? 考据的能力也是非同凡响! 赞!
写得好!这个问题也困扰我很久了,我个人对realism/sharpness之前的浅见是,瑞典文学院的评审们本身都比较后现代,不希望外界把他们的评价解读成“主义”,或者他们本身认为莫言的作品不应当“被主义”,因此刻意回避realism。
大侠,你好。我是从果壳过来的,慕名前来。一进入译言就发现了这篇文章,感觉大侠深爱英语,务求真理。小弟佩服得五体投地。
佩服之余,小弟也发现了一个小问题:
你的原话:
&& 【顺带一提,维基词典sharp一词词源解说有误(链接),误将其构拟原始印欧语归于*(s)kerb(h)(本意“转、曲”),请读者小心被误导;实际应为*(s)kē?b(h)-,本意“使用锐器切、削、分割”(我依据的是Pokorny的PIE字典,此链接为德州大学语言研究中心网络版简表)。】
我查阅了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Fifth Edition的Appendix I: Indo-European Roots。这个词根表把sharp的归结于sker,并列出这个词根的4大类用法。而第4类内容如下:Extended root *skerb(h)-, skreb(h)-, 1. SHARP, froom Old English scearp,
所以,我认为大侠您的说法只能对应的参考资料,而按AHD的说法,你的说法就不正确了。
班门弄斧,死罪死罪。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莫言“以幻觉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
恕我直言,大侠的翻译实在够不上“地道的汉语”,虽然你早已名声在外。本人就事论事,针对你的译文本身,而不是你本人。我的分析如下,不对之处还请直接指出。
1. &当代&指的是什么?当代文学?当代潮流?当代社会环境?语焉不详,读者如我,真不懂你要传达什么意思。
2. ”民间故事“、”历史“都能形成文字、故事,当然可以互相穿插,糅合、融合到一处。”当代“是个时间段呀,孤零零的,具体表示什么呢?无具体所指啊。
3. 所以,我觉得那个contemporary还是译为时事为好,就像你引用的台湾译文一样。当然,也可以作他译。目的就一个:写地道的中国话。
以上文字并无冒犯之意,解释肺腑之言,务求求得真理。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希望大侠不吝赐教,接我心中之惑。叩首复叩首。
针对你的指正,感谢!我的说法确有一定欠缺。
惜我手头暂无你提到的AHD5e附录,所以我直接查了AHDIER2e。其中*(s)kerb- 释义只有一条,本意to turn, bend,源自*(s)ker-第三项释义,亦即to turn, bend。二者释义,及其各自引申义中,均未提到任何与sharp相关的内容,所以我仍然认为我说“顺带一提,维基词典sharp一词词源解说有误(链接),误将其构拟原始印欧语归于*(s)kerb(h)(本意“转、曲”)”没有问题。
按AHDIER2e,*(s)ker-第一项释义为to cut,虽未提及“锐器”,但词义对应Pokorny的*(s)kē?b(h)-。所以我说“实际应为*(s)kē?b(h)-”,略显跳跃,不太妥当。或应改为:
实际应为*(s)ker-,或按Pokorny的PIE字典,作*(s)kē?b(h)-,本意“使用锐器切、削、分割”
&&针对你的三点分析:
1. “当代”指的是什么?
我自认为在文中5.2.4至5.2.6三节已讲得很清楚了,当代就是“当的代”,包括“当的代”的一切。甚至《现汉》5版对“当代”的释义亦只有一条:“名词,当前这个时代。”其范例“当代文学”、“当代英雄”,将“当代”处理为形容词化的名词,即“当代(的)”,与我的分析并无任何矛盾。若这也“语焉不详”,那我真不知道如何讲“地道的汉语”了。
你的后两点分析似均以第一点为基础,我很想再进一步回应,又觉得未免啰嗦;请参考上条。
果然大侠风范,多谢直接回答问题。
那我也直接表述我的观点:
1. 当代文学,当代英雄……都正确
2. 当代≠当代文学,当代英雄。“当代”包含的内容太多,难道你以为“当代”可以作名词,表示“当代发生一切事情”?有这种用法吗?
3. 单数使用“当代”表示“当代发生的事情”,我没见过。你要是见过,请举例,我也好学点新东西。多谢。
这个可能不是“单数名词”,我觉得更接近不可数名词的概念。“当代”不是“我认为可以作名词”,而是本身就是名词啊,只是经常用在复合名词里作定语而已,《现汉》……或者,我想你是不是觉得那句话感觉头重脚轻,那么把句尾的“当代”改为“当前的时代”是否读起来更通顺?但我觉得意思略有一些改变,更着重强调了作为时间段概念的“时代”。我觉得“当代”用在这里真得很恰当,确实类似“当代发生的一切事情”的意思,而且也包括“当前这个时代”——就是关于“当代”你能想到的所有一切,这也是瑞典文和英文给我的阅读感觉,所以我才会这样翻译。
哈哈,我输入有误,对不起啦。我想说的是:【单独】使用“当代”表示“当代发生的事情”,我没见过。你要是见过,请举例,我也好学点新东西。多谢。
例证胜于雄辩。
说个简单的, the contemporary 的意思难道不是 当代人么? &the& , 例如,the old, the young。 另外,contemporary 本身也可以是名词,表示当代的人。 请查字典再来讨论。
还没有人赞过这篇文章
@江烈农:川西江氏,南蛮象者,略事狄鞮,亦晓洋字若干。流亡,会巫术,党不助。妄称“烈性格律例外语言笑骂名人文学习艺徒劳囧迫力求索居家眷恋爱智度心理科普通达观照彻底蕴藉慰勉励行动画癖好奇特立命运筹谋生活变革新鲜明星夜猫精灵慧根勘正义愤激赞梵译诗歌迷幻觉敏感伤神鬼怪异常识古奥博大方正果农”,自诩百之九九皆中然不足百一矣。专业英翻汉,请洽【wjia6827@uni.sydney.edu.au】
Copyright & 2014 yeeyan.org
公司全称:北京译言协力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阜安西路望京SOHO-T1-A座-2202室
联系方式:010-
京ICP备号&&京公网安备99号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学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