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内战和美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有哪些?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
热搜词: &&&&&&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
  斯大林继任者对亚太地区的政策,也许只有从苏联50年代中期整个对外政策的前后变化上才能看清。斯大林的去世,是减少苏联集权制度内外政策中最不受欢迎的方面的信号;苏联在核武器及运载工具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缩短了它与美国之间的差距,并造成这样一种形势:避免世界核战争的唯一可能性是寻求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相互谅解。  对于世界格局中这些根本的变化,苏联领导人的回应是:提出了“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思想。赫鲁晓夫将这一思想作为自己外交政策的基础。应当说,还是列宁论证了两个体系共存的必然性,列宁认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必然要求有一个两种制度暂时共存的时期。  斯大林作为列宁的追随者,他没有对列宁的这个推论提出反对意见。斯大林去世以后,赫鲁晓夫的理论顾问们尝试改变国际关系的性质,建议用“和平共处”这个词来代替在列宁的著作中可以看到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敌对共存”的表述。事实上,正是这一点,是赫鲁晓夫在发展苏维埃国家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方面作出的主要的创造性的贡献。“和平共处”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实际上是对“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国家和平共处思想”的简单发展。这一思想是由列宁提出,由斯大林付诸实践的。而赫鲁晓夫则进一步将“和平共处”规定为苏维埃国家外交政策的总路线。由于赫鲁晓夫进行了大量的外交活动,“和平共处”思想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承认。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政策有自己的目的,这首先是为了避免能够导致人类毁灭的核灾难。赫鲁晓夫认为,苏联的历史使命一方面是同资本主义作斗争,另一方面是防止新的世界大战。为了统一这两个明显互相矛盾的任务,赫鲁晓夫的理论顾问们试图论证“和平共处”是国际间阶级斗争的特殊形式。赫鲁晓夫希望:苏维埃国家令人神往甚至是热爱,而不是害怕它。同时他也想把经费从军事领域转到农业和消费品的生产方面。总之,他的主要外交思想表明他希望冷战解冻。  斯大林逝世的时候,苏联的国际地位,客气一点说,是不高的。当时朝鲜战争持续了3年,战争陷入了困境,各参战国都认识到,这场战争不可能由某一方取得胜利。因此,唯一的出路是通过谈判达成停战协定。这个停战协定是斯大林逝世后于日在板门店签定的。关于朝鲜半岛停战的消息使世界各国松了一口气。这无疑提高了苏联新任领导的威望。结束印度支那8年战争的1954年日内瓦协议,可以说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至于苏中关系,其法律基础是《苏中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个条约是于1950年2月在莫斯科签定的。为阐释这个条约,还签定了许多协定,规定苏联给予中国巨大物质援助。然而,50年代的后半期,苏中关系出现了困难和问题,赫鲁晓夫和毛泽东两个人角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地位是关系冷漠的主要原因。苏中关系的恶化发端于1956年,而其后的两年又进一步发展。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米高扬和其他一些苏联领导人对斯大林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毛泽东对苏联领导人事先不同他商量,并自认为可以单独决定这样重大的问题非常生气。赫鲁晓夫还是一个新的、缺乏经验的领导人,毛泽东认为,在作出关乎世界革命运动命运的决定之前,应该同他这样老的、比较有经验的领导人商量一下。  赫鲁晓夫最初的外交步骤也引起了毛泽东的气愤:赫鲁晓夫力图恢复同南斯拉夫的关系,而中国同南斯拉夫的关系很紧张。一方面,毛泽东喜欢南斯拉夫对莫斯科保持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他又对铁托脱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行修正主义不满。当赫鲁晓夫对南斯拉夫采取和平共处的政策时,他提出的理由是,“可以有通往社会主义的独立自主的道路”。这个论点遭到了苏共中央政治局一些成员和毛泽东的严厉抨击。  引起毛泽东不满的还有,赫鲁晓夫试图改善同美国及西方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由于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问题毛对美国怀有敌意,并且他确信与资本主义世界的战争不可避免,这就决定了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缓和”政策持十分怀疑的态度。但莫斯科认为,在50年代末,没有必要去刺激美国人,特别是当美国人已经占有明显的核优势情况下,那样做是愚蠢的。
  1955年,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访问了印度、缅甸和阿富汗,以示对以民族资产阶级为首的非共产主义制度的支持。1956年,当波匈事件发生后,中国领导人的怀疑态度更为加强。毛泽东认为,在这两个事件中,莫斯科的作法极不明智。在波兰事件中,北京支持了哥穆尔卡,并劝告莫斯科领导人不要轻易动用武力。当匈牙利发生反共暴乱时,中国领导人建议苏联领导人不要过早地从匈牙利撤军。不过这些意见分歧当时还不很严重,所以第二年中国领导人还劝说波兰人要进一步保持同苏联的友好关系。  尽管苏中关系已经出现了不和谐,并于1957年在莫斯科召开的执政的共产党代表会议上公开化,但赫鲁晓夫仍然允诺毛泽东,帮助中国研制原子弹。在1957年签定的关于向中国提供技术援助的秘密协议中,答应提供核原料样品和有关核武器生产的信息等。然而,1959年赫鲁晓夫却单方面撕毁了这个协议,这使中国领导人得出结论,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不能依赖莫斯科,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进行自己的核计划。也许是命运的一种嘲弄,日中国进行了核试验,而正是在这一天,赫鲁晓夫被宣告下台。1958年赫鲁晓夫提议召开近东国家最高领导人会议,他建议邀请印度参加,甚至未提到中国。  当时产生分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莫斯科和北京在原则上都同意,必须让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脱离资本主义阵营。但他们提出的手段是不同的。中国领导人力图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他们只帮助共产党人。而苏联领导人却持一种更实用主义的观点,按照这个观点,任何一种反西方的政体,都是苏联潜在的同盟者。因此主张帮助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60年12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党代表会议上,苏中分歧以互相妥协的表述方式暂时得到缓解。即一致同意应该帮助那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民族民主派。  至于非共产主义的亚洲,苏联领导人继续增加对印度的援助,印度成了苏联在东方的最好的盟友。印度在因北部边界同中国发生争吵时,得到了苏联宝贵的经济援助和支持。苏联利用其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权的威慑作用,及它在联合国以外的支持,来帮助印度抵抗西方有利于巴基斯坦的压力。这之后,苏联不听中国对印度的指责,并拒绝接受中国关于同印度冲突的理由和采取的立场。这场争论的结果是苏联公开批评1962年中国对印度的武装反击。当时苏联还提议帮助印度建立飞机制造厂,生产米格飞机。这个提议对于中印冲突具有特殊的意义,并为苏印两国军事合作奠定了基础。  赫鲁晓夫还试图加强同印度尼西亚的关系。1956年苏加诺总统访问了莫斯科,1960年赫鲁晓夫回访了印度尼西亚。苏联当时曾卖给印度尼西亚大批武器,莫斯科对苏加诺解放在荷兰统治下的西部伊里安岛的行动给以了支持。可以说,苏加诺利用苏联的支持和武器,争取美国对荷兰施加足够的压力,迫使荷兰作出让步。当苏中冲突公开化的时候,苏加诺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站到了中国一边。苏联不得不容忍印度尼西亚这个国家的“丧失”。尽管他曾经给过印度尼西亚数量众多的现代武器,在这方面在非共产主义世界中,只有埃及和印度超过了它。因此,当1965年由亲华的印尼共产党组织的叛乱遭到失败时,苏联领导人无法掩饰自己的高兴。  年间充满着互不信任和纷争的不牢固的苏中联盟,在后两年,也就是当苏联表现出对中国的切身利益毫无兴趣,甚至是敌对的态度时,终于解体了。由美国第七舰队保护下的台湾蒋介石政权的存在,是一种侮辱性的挑衅,而北京对此没有任何办法,因为它没有军舰。更令人无法容忍的挑衅和嘲弄的是,蒋介石还占据着大陆沿海的金门和马祖等岛屿。北京要解放这些岛屿和解除蒋介石威胁的决心始终受挫,遭到了杜勒斯的强硬抵制。北京失败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没有苏联的支持有关。莫斯科领导人虽然赞同北京统一中国版图的计划,但担心这样会使太平洋地区的形势复杂化,因而决定不卷入解放台湾的战争。苏联领导人拒绝在远东建立联合军事指挥部,并提出了一些要求。这些要求被北京认为是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赫鲁晓夫可能想在中国建立核基地,但必须履行的条件是,基地属于苏联,其启动按钮不能由中国人来按。一些中国领导人,包括国防部长彭德怀认为这是值得的,可以接受这样的条件。但最终还是反对意见占了上风。彭德怀元帅被解除了国防部长的职务。而苏联想在东亚得到像美国在西欧那样的战略地位的意图最终毫无结果。苏中冲突进一步加深,莫斯科转而抨击中国的大跃进政策(),虽然大跃进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苏中合作。用毛泽东的话说:“大跃进――这是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的革命跃进。”毛泽东希望通过大跃进来立刻解决所有的问题。他认为,只有北京而不是莫斯科,才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在同美国对峙、苏联对中共问题漠不关心的情况下,毛泽东号召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他解释说,中国不能再“依赖一方”(即寄希望于莫斯科),而应当是“两条腿走路”。
  苏联的宣传机器讥讽大跃进政策,并指责中国人说,“他们自认为比列宁的同胞更理解列宁”。60年代初,论战基本上还限于意识形态领域,而互相攻击也是间接的。苏联不批判中国而批判它的盟友阿尔巴尼亚,认为它是号召与西方直接对抗的“冒险主义”和“幼稚”的国家。而中国也一样,它不指责苏联而指责南斯拉夫,认为它在和平共处问题上推行“修正主义”的观点。中国领导人不得不对苏联重新调整政策并寻找世界新的平衡力量。  日,当世界知道了赫鲁晓夫前往美国,并将同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进行谈判的消息时,曾引起北京的强烈反对。中共领导人大不赞同戴维营精神,断定戴维营谈判忽视了中国,认为中国是苏美两国接近的障碍。1959年10月,赫鲁晓夫从美国回来之后,很快就又去了北京。这次访问没有发表任何公报。如果中国人问关于台湾问题赫鲁晓夫同艾森豪威尔都谈了些什么,那苏联领导人是不会给他们以满意的回答的。1960年中国的总理兼外交部长发表了一系列声明,对赫鲁晓夫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质疑和谴责。1960年1月在罗马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苏联代表团也攻击了中国。而在同年2月在华沙召开的共产党代表会议上,中国人只是观察员,而蒙古、北朝鲜等国却都是享有充分权利的参加者。1960年4月,列宁90诞辰,给了苏中各方全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借口,中国的媒体把争吵公开了。  毛泽东在结束半辞职状况重新工作以后,发表了5个声明来阐述中国的立场,并大肆抨击苏联对美国人的轻信。  1960年6月,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共产党代表会议论坛,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纠纷、恢复和谐,但赫鲁晓夫却对中国进行了攻击。  1960年夏天,赫鲁晓夫从中国撤回了12000名苏联专家,并中止了科技合作的计划。正如M.C.贾丕才所回忆的:“一些头脑清醒的活动家曾试图让人们注意:赫鲁晓夫在不久前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批评斯大林从南斯拉夫撤回专家,而现在他本人又这样做,这是对我们的一种嘲弄。但是这些意见没有得到重视,‘奥林普山’的众神根本不听平民的意见。”  赫鲁晓夫的这些不友好的行为,正值中国的三年困难时期,中国领导人认为,这同邀请美国人侵略中国,让国民党发动反抗共产主义制度的暴乱没有什么区别。  1960年11月,公开信和宣传的火药味在进一步升级,为了调和这些分歧,在莫斯科召开了81国共产党秘密会议。经过激烈的争吵之后,会议通过了一个公报。但这个公报不过是一纸空文,根本不能解决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深刻分裂。此时,苏中同盟已不存在了,也不再谈马列主义的团结一致。苏联专家的撤走,意味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就开始的两国经济合作的结束。赫鲁晓夫同艾森豪威尔签署的协议,规定了苏联在国际事务中对中国支持的限度。企图在和解政策中利用苏中同盟的打算,因赫鲁晓夫推行的对美政策而碰壁。  贸易缩减了,文化交流也停止了。苏联驻乌鲁木齐总领事馆和驻伊宁领事馆受到冲击、封锁,工作人员被扣并遭到搜查。苏联驻哈尔滨的总领事馆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贾丕才回忆说:“1962年秋天,苏联关闭了领事馆,当时我曾劝说到:不要性急,不要这样做。因为关闭容易,以后再开就难了。但当权的人不听,想刺激中国领导人,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北京继续谴责赫鲁晓夫的软弱性和充当帝国主义的助手。1962年,苏联拒绝在中印之战中帮助中国及赫鲁晓夫在美国的压力下,不得不从古巴撤走导弹,这两件事被北京指责为“倒退”。  日,《人民日报》提出清朝皇帝与欧洲一些国家签定的不平等条约问题,其中包括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和彼得堡条约(1881年)等。这些条约划定了几乎是苏中两国全部的边界线。当中国公民越过苏中边界的事情发生后,两国外交官员又开始了照会斗争。中国方面力图说服苏联:两国之间存在着边界问题,应该加以研究。而苏联方面前十年的惯性似乎还在起作用,为了保持友谊,力图做出不关注那些涉及中国对苏联领土的“历史权利”的文章的样子。  1964年9月,《真理报》的读者很难堪,因为知道毛泽东不仅要求归还150万平方公里的苏联领土(这些领土据说是俄国在19世纪从中华帝国手中夺取的),而且还谴责苏联非法侵占库页岛,侵占波兰的一部分、东普鲁士以及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所有这些及边境冲突和中国正在实施的原子弹研制计划,引起了克里姆林宫的极大恐慌。无疑60年代苏联武装力量的迅速增加,是因为在东方出现了这个新的潜在的威胁。同时,也是因为需要对肯尼迪政府增加武装力量的行动作出反应。
  在赫鲁晓夫执政的最后几年,苏中之间的论战变得更加尖刻和激烈。中国攻击的主要目标是赫鲁晓夫本人。苏中冲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互相之间的敌意及赫鲁晓夫与毛泽东个人之间的冲突有关。因此,苏联著名汉学家贾丕才的观点值得注意,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常常想,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谁应对这个不幸负责?我认为,赫鲁晓夫和毛泽东两个人都有责任。我不止一次地看到和观察到,他们是怎么发火,是怎么感情用事。这些情况再一次证明那句名言:‘一个刀鞘容不下两把剑’。”  请允许我用较大篇幅引用一段阿登纳的回忆录:“……俄国代表非常坦率地谈了自己的问题及他们所遇到的困难。赫鲁晓夫说,俄国目前面临的任务有三个。第一,要尽一切可能地提高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二,必须像美国一样扩充军备;第三,赤色中国问题。1954年秋天,赫鲁晓夫曾率领一个代表团去北京谈判,谈判的结果是俄国不得不向赤色中国作了很大的让步。在我们的会谈中,赫鲁晓夫明显地流露出对赤色中国的忧虑。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次非常自由地交换意见是很有益的,这所郊外别墅里的和睦气氛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  俄国代表们离开之前不久,赫鲁晓夫邀我去花园赏秋花。他想借此散步的机会,向我提出一个意味深长的请求。  赫鲁晓夫再次谈到赤色中国,他称中国作为大国未来的问题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他说:‘请你想象一下,红色中国现在已经有6亿多人口,每年还要增加一千二百万。所有这些人都靠一把米过活,这会是什么情况?’说着他举起双手轻轻一拍:‘这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我心里想:‘亲爱的朋友,如果有朝一日你认为不需要在西部保留更多的军队,你会高兴的。’  当时赫鲁晓夫相当突然地说:‘我们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这非常困难。所以我请您帮助我们。请帮助我们对付红色中国吧!’然后沉默了一会儿,他补充说:‘也要对付美国人……’  赫鲁晓夫这个希望帮助他的请求,在我逗留莫斯科期间,他提了三次,但我没有同意。因为这样做是对欧洲和美国的不守信义。并且在这个时期,以及在同自由世界的其他国家没有明确的协商的情况下,去帮助俄国就意味着把脑袋放进狮子口中,这对我来说是最清楚不过的了……”众所周知,后来苏联领导人不止一次地用“黄祸”来恐吓西方,并警告说:中国不仅威胁俄罗斯,而且对整个西方也是一种威胁。基辛格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这样回忆说:日,一位苏联大使曾极力说服他,要他相信:中国问题是全世界的共同问题。8月18日,苏联大使馆的一位工作人员突然问同他一起吃早饭的一位美国国务院官员:如果苏联空袭中国的核设施,美国将作出什么样的反应?一个月后,根据克里姆林宫的旨意,伦敦的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署名维克托.路易的文章,文章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预见到苏中之间将爆发战争,苏联将空袭位于罗布泊湖的中国核设施;中国的“反毛力量”将呼吁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给予兄弟般的帮助。  这种历史剧本(除了袭击核设施以外)我们是很所熟悉的。如1956年匈牙利、1968年在捷克、12年之后在阿富汗都曾上演过。不过这些演出总是需要取得西方的同意。人所共知,在1956年、1968年都得到了西方的同意。但在1969年美国不同意给予中国防御性的打击。这种威胁已经对中国领导人发生了作用,他们在1969年同意恢复同苏联的谈判。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606-3393
今日:3075套总数:5055675套专访:2713部会员:527124位
当前位置:
& 学年高一历史课堂同步训练:第7单元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岳麓版必修一)
学年高一历史课堂同步训练:第7单元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岳麓版必修一)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岳麓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24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929KB
所属点数: 2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2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一、选择题
1.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B.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C.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D.民族矛盾尖锐
【解析】 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历任领导人进行了经济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没有真正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只是对其进行小修小补,最终阻碍苏联生产力发展,成为苏联最终解体的根本原因。
【答案】 A
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剧变的实质是(  )
A.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完善
C.政权性质的根本变化
D.最高领导人的频繁更换
【解析】 东欧剧变后,东欧各国由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答案】 C
3.下图分别是1988年和1990年美国《时代》周刊两期的封面,反映了当时美苏两国的关系。下列相关评论,恰当的是(  )
A.“冲突加剧了”    B.“盟国时代来临了”
C.“冷战该结束了”
D.“美国人输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当今国际格局。根据题干时间“1988年和1990年”和图中美苏领导人的交往分析,此时处于“冷战”的末期。A、B、D三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4.某位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
A.《权利法案》颁布时
B.罗斯福新政实施中
C.十月革命成功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后
【解析】 意识形态斗争逐渐减弱主要是在苏联解体后,题干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带来的弊端,故选D项。
【答案】 D
5.“冷战”时期,北约、华约等军事政治性组织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各类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一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当今世界(  )
A.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大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D.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解析】 “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斗争淡化,虽然社会制度不尽相同,但世界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加强合作,说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A、C两项结论与题意不符,D项结论不符合史实。
【答案】 B
6.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是世界并不太平。当今世界人类面临许多共同问题,其中被称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的是 (  )
A.腐败蔓延
B.恐怖主义
C.政变迭起
D.民族矛盾
【解析】 腐败、政变、民族矛盾由来已久。“冷战”结束后,恐怖主义有日益蔓延之势,成为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被称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
【答案】 B
7.日,新浪网报道巴以冲突愈演愈烈,以色列对加沙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至少43人在冲突中身亡。这场冲突能够证明当今世界政治(  )
A.多极化趋势
B.一超多强
C.两极格局被打破
D.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解析】 材料内容反映了当今世界紧张与动荡的一面。A、B、C三项均与材料内容不符。
【答案】 D
8.仔细观察下边的漫画,图中的Iraq、Afghanistan、Balkan分别指伊拉克、阿富汗、巴尔干。在“冷战”结束后屡屡发生漫画中的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竞争愈演愈烈
B.南北差距日益拉大
C.恐怖主义威胁世界
D.美国试图称霸世界
【解析】 图片漫画反映了当今世界虽然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天下并不太平,局部地区冲突不断,战争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美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企图称霸世界,故选D项。
【答案】 D
9.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一超”是指(  )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结合所学可知选A项,C、D两项属于“多强”之一。
【答案】 A
10.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认为当今世界中的美国既是超级大国,又不是超级大国。此话反映了美国(  )
A.依然能够独霸世界   B.霸权受到欧盟的冲击
C.被迫放弃霸权主义
D.处于多极化格局当中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基辛格眼中的美国存在着两面,即超级强大和不够强大。这是由美国这一超级大国身处多极化格局中决定的。故选D项。
【答案】 D
11.下列图片反映的当今世界的变化趋势是(  )
 世界贸易  北约标志   欧盟标志 伊拉克战争的图片 组织标志
A.国家之间的矛盾在加剧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C.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D.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解析】 世贸组织和欧盟是世界缓和的标志;军事组织北约和伊拉克战争反映了紧张、动荡的世界局势。
【答案】 D
12.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之后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
A.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B.主要霸权国家的衰落
C.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
D.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的加强
【解析】 世界多极化的根源在于经济政治的多极化,选择A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是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基辛格1993年的谈话
(1)材料一中指出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而新的世界格局却尚未形成,其原因是什么?新的世界格局的确立将取决于何种因素?
(2)你是否赞同材料二中基辛格对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看法?为什么?他说现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其论点是否合理?为什么?
【解析】 第(1)问多极化世界格局根源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消长变化不像世界大战那样迅速地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格局。第(2)问对基辛格的观点要从经济和军事等不同角度去理解。
【答案】 (1)因为两极格局的解体没有世界战争的作用,现今世界新的中心崛起,相互间力量的消长、制约以至均衡需要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取决于综合国力。
(2)赞同。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这合乎历史发展潮流。基本合理。因为从综合国力和军事上着眼,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当然无疑,但以经济而论,当今世界应当是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俄罗斯前总理普利马科夫日前在此间表示,当今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由一国指挥世界的做法是不可接受的。他说,当世界的两极体系不复存在时,人类应当走向一个以几个中心为依托的多极世界,目前的世界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但是,最近又出现了走向单极世界的倾向——有一个大国企图指挥世界,这是不能接受的。
材料二 在谈到地区冲突时,普利马科夫认为,这种冲突现已同国际恐怖主义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冲突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从而使世界面临新的危险。他说,车臣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当地的恐怖分子和分离主义者得到外部的支持。
——材料一、二均摘自新华社索菲亚
材料三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破天荒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洲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而且的确也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的进程中的最后一步。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分析材料一,“最近又出现了走向单极世界的倾向”具体指什么?结合所学回答世界的两极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2)概括材料二中所说的“世界面临新的威胁”。对待这一问题我国是怎样做的?
(3)材料三中说“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其结构性的变化有哪些?
【解析】 回答第(1)问时注意结合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的态度以及“雅尔塔体系”的形成、美苏“冷战”。回答第(2)问时注意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的做法。回答第(3)问时可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入手分析。
【答案】 (1)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企图称霸世界)。二战后形成美、苏两大势力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联合东欧国家于1955年成立“华约”组织。
(2)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一是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能够公正合理地解决做出积极的努力;二是重视维和领域的工作,派出维和部队。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俄罗斯取代了苏联的地位;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盟成立;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积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日本也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整个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客服总机:400-606-99777 业务传真:010- 客服邮箱: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筑路者面临哪些困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