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选择题题,快速求解

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 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因其答案的惟一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认真 审题,对选择题尤为重要. 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意和要求.其具体要求是: ⑴,读懂背景材料.每组选择题之前所出现的引导材料,是这组选择题的共同情景材料,其 与各试题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系, 试题也都是受背景调控的. 背景对考生驾驭材料和 选择答案有着极强的提示作用和限制作用. 要重视对背景的解读, 明确其时限和范围及所考 查的主旨等. ⑵,明确题目结构.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 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 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 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 面限定. 例 :英属北美 13 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 18 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 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97 年高考题) A, 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 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 各殖民地间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 D, 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其中出现原因是答题项,主干语是指&转变&(即由分散的抗 英斗争到联合一致的独立战 争),限定语有时间(17 世纪-18 世纪末),地点(北美),特点(分散到联合一致). ⑶,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是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 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⑷,搞清基本题型.选择题也有自身特点,根据其特点,明胡题目的基本类型,再结合平时 的学习和掌握,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 ⑸,推敲备选项.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 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⑹,明确理论观点.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斗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观点,以这些理论观 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1 ⑺,明确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根据大文科的观点,历史往往与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联系, 要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的互补性,作好答题的准备. 2,题型分类与解答 A,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 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 特点: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 选项虽有一定道理, 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 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要&,&主要&,&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 解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 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 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 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例:17 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97 年 高考题) A,采取武装斗争方式打败了王军. B,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家的封建义务 C,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D,16949 年 5 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解析:本题干出示论点,选项出示与论点相关 的论据,要求辨析最典型的论据,构成史论 之间如何结合的问题情境.解题的关键是找到鉴别最能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正确标准, 即摧毁封建制度的根基――封建土地所有制, 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占据统治地位, 经济 基础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而非革命的手段,方式或政权的构成形式.&没收,出卖王室土 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义务&,会使土地大多落到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从而使以承 担封建义务为条件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私有制,B 项正确. B,组合选择题 特点: 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 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 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 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 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 解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 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 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例:1949 年 3 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 们决不当李自成, 我们都希望考出个好成绩. 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 主义, 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 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 风.(2001 年全国高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的切入点是近代史, 但却考查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相关知识的综合和对农民战争 的理解.根据李自成起义的有史实进行分析.题中①②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正确答案 为 C 项.2 C,因果型选择题 特点: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 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 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 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法: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 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 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内外因的不同之外.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例: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是基于它们.(2004 年全国高考 文综卷) A, 临近港澳 B,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领选地位 C,已有许多外资企业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绩 解析:1979 年,中央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 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第二年确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 经济特区,因此答案为 A 项. D,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 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 特点: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 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法: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 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例: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2001 年全国高考题) A, 事实上确定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B, 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C, 在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 D,取消了李德军事最高指挥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遵义会议和内容的把握.根据&不正确&这一限制要求,B 项不符合 历史史实,因为只有延安整风运动时,王明的&左&倾错误才得以清算. E,比较型选择题 特点: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 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组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1997 年高考题)3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 解析: 本题通过太平天国运动两个重要文件有关社会经济主张进行比较, 考查对社会经济主 张的理解和评价.两个文献都有反封建的一面,但所反映的本质思想却大相径庭,一方面是 封建性的,另一方面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在对两部文献的社会经济主张进行比较,作出客 观评价后,不难得出结论,即互相排诉和矛盾的,故答案为 A 项. F,材料型选择题 特点: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 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法: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 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 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例: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 &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 铁上.&这句话强调了(2004 年高考上海卷) A, 容克地主控制煤铁等矿产资源 B, 工业化是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 C, 从法国夺取了阿乐萨斯的洛林 D,普鲁土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解析: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凯恩斯话中的&煤和铁&代表的是什么,从而推断出凯恩斯 的活强调的是德意志的工业革命是推动德国走向统一, 建立德意志帝国的物质基础, 故答案 为 B 项. G,概念选择题 特点:这种题型是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它注意 对历史概念的有机渗透和运用, 备选项的设计立足于历史基本知识的内在规律或本质的挖掘 与提高. 解法: 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 特定的历史空间, 特定的历史内涵 (本 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因此解答概念选择题要注意对 历史概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空间位置,适用范围等 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定性分析, 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在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同时,在平时 要加强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例: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含义是(95 年高考题) A, 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4 解析:此题考查历史概念的内涵.鸦片战争前中外贸易仍在进行,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和一 概排斥西方事物(扩大了历史概念的含义),更不是封闭边界固守疆域,故答案为 B 项. 例:南事变反映出(95 年高考题) A, 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伎 B, 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 C, 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国共产党决裂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解析:此题考查历史概念的外延,即南事变的结果.教材小字有一段话&蒋介石迫于国内外 舆论的压力,不得不表示皖南事实'不牵涉党派政策',并保证'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 这清楚地表明了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同中国共产党决裂的反革命两面性. H,分析评价型选择题 特点: 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 判断和评价, 不着眼于 &是 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题干所展观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 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解法: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 的史学理论水平. 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 要根据题干的结论, 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 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例: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的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①养活了众多人口,②经 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2004 年全国高考文综)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由于玉米和甘薯产量大且适应地域范围广, 这有利于腾出更多的土地来种植经济作物 和提高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因此①②④正确,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固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 产物,但不是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导致的,可排除含③的选贡,故答 案为 B 项. I,推理型选择题 特点: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 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法: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 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 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例: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制度是(2004 年全国高考两广卷) A,方田均税法 C,租腐调制 B ,均田制 D,两税法5 解析:此题可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推断.府兵制属上层建筑,它由当时的生产关 系即经济基础(封建经济)所决定,A,B,C,D 四个选项都属于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三 方面内容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第一位的,而均田制是唐朝初期的土地所有制,故答案为 B 项. J,知识型选择题 特点: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 解法: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例: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在(2002 年全国高考两广卷) A,1919 年 B,1953 年 C,1954 年 D,1956 年 解析: 四个备选 (年代) 都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基础知识且都发生过重大事件, 都有重大影响, 所以迷惑性,干扰性很强,如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C 项. K,排列式选择题(先后顺序式选择题) 排列式选择题(先后顺序式选择题) 特点: 根据题目要求, 把一些历史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顺序, 特别是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 其形式有序号式和非序号式两种. 解法:解答此类选择题可采取首尾两端法(从头或从尾判断),即先确定排除不符合题干要 求的选项,如能确定最早或最后一个,即使其中个别时间未掌握,也有可能选出正确答案, 或大大提高命中率.能否准确,牢固掌握时间概念是答好此种题型的关键. 例:下列事件中发生的先后顺序是(98 年全国高考题) ①西安事变 ②一二八事变 ③华北事变 ④一二九运动 A,③④②① B,④②①③ C,②③④① D,①②④③ 解析:此题属于序号化排列选择题,可采用从头判断法,选项②发生在 1932 年,时间最早, 而②排列在最前的只有 C 项,可以迅速选出,故答案为 C 项. 例: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的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1998 年高考题) A,丝,棉,麻 B,麻,棉,丝 C,丝,麻,棉 D,麻,丝,棉解析:此题属于非序号排列选择题.可以从头,从尾两种方法并用,首先从尾判断,教材中 提到棉花的种植是北宋,故棉织特使用最晚,C,D 两项符合.然后从头判断,原始社会半 坡人就种蔬菜和麻,用麻线织布,故正确排序为 D 项. L,专题型选择题 特点:每组选择题都有作为背景的材料,作为命题的切入点,从不同侧面考查一组具有学科 内综合,甚至是跨学科综合的题目,其多是以&一拖几题&的形式出现.6 解法:首先明确背景材料的特点多是涉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等,其概括水平多 高于试题,与所引导的试题存在有机内在联系,对解答试题有一定提示作用.这一系列选择 题的形式又是多样的,前面介绍的各类解题方法仍通用,要灵活运用. 例:19 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政等,得到西方国家不同程度的支持.根据相 关知识,回答①-④题. ①,该政策的含义是 A, 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 B, 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门户& C, 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开放门户& D,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 ②,该政策得到各国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A, 该政策不影响列强各自在华的主要利益 B, 列强需协调,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 列强无法与美国抗衡 D,列强在华利益趋于一致 ③,&门户开放&政策规定:&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税率征收关税.&这一规定的 目的是 A, 协调各国在华关税政策 B,防止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内实施关税壁垒 C,承认中国关税主权 D,肯定列强各自在华的特殊经济利益④,100 多年后的今天,美国仍以&自由通过&为名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侦察飞行,对我国 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这表明: A,美国坚持&门户开放&政策 B,美国奉行政治全球化政策C,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解析:解答时,首先要搞清背景材料,全面理解,分析美国所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在 此之上,再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回答,答案为 D,A,B,C. M,图表型选择题 特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出现,较直观的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的本质. 解法: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该题 型通常采用排除法. 例;与下图所示德国疆域相符的时间是 A, 1936 年 3 月-1937 年 2 月7 B, 1937 年 3 月-1938 年 9 月 C, 1938 年 10 月-1939 年 2 月 D,1939 年 3 月-1939 年 9 月 解析:1933 年,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德国疆域不断扩大. 解答此题必须抓住地图中有关国家,地区和城市等标志物是否被德国占领.1938 年 9 月, 英,法,德,意鉴定协定,强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10 月德国占领 了图中的所示的苏台德地区,这样,便可排除 A,B 两项;另外 1939 年 3 月,德国控制了包 括布拉格在内的捷克斯洛伐克绝大部分地区, 而图中所示布拉格还没有被德国占领, 说明图 中所示德国疆域应在 1939 年 3 月之前,这样,便可排除 D 项,故正确答案为 C 项.解答此 题只要抓住图示中苏台德地区和布拉格这两个有效信息作为突破口, 加以分析和转化, 便能 正确解答. 以上仅是本人在平时教学中的一孔之见.其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在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中,只要我们潜心钻研,大胆实践,揉合多种答题方法为一体,才能快速,高效,准确地提 取有效信息作为突破口,加以分析和转化,便能正确解答.8 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材料解析题的分类(一)选用的材料形式1,文字材料 2,表格材料 3,图片材料(二)材料设问的类型材料解析题按其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型,数字材料型,图形材料型,混合 材料型(即前三种材料的结合型).按照材料设问要求,又可分为一问一答式,表述成文形 式两类或提炼要点类,得出结论类,谈论认识类三大类型. 1,提炼要点类 严格地说,这类设问并无很大难度,它考查的主要是阅读理解能力和简洁的表达能力. 对这类设问感到困难的主要是归纳概括能力比较薄弱的考生. 突破这一难点的办法, 主要是 用科学的方读懂材料.即在细审设问,明确设问要求的基础上,依据设问去细读有关材料. 细读时,不仅要掌握材料的核心内容,还要理清材料的层次结构;对于符合设问要求的字, 词,句应作出标记;最后在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再作出归纳.要记住:①这种 提炼要点的设问,其答案内容全部包含在所供材料中,在组织答案时,根本不用去牵涉材料 之外的内容. ②这种提炼要点的设问, 要求的是用考生自己的语言对材料要点作出简洁明了 的概括,切忌摘抄原文. 2,得出结论类 这种设问不同于&提炼要点&的设问.&提炼要点&只是对指定材料内容的浓缩, 考查 的是阅读概括能力; &得出结论&则是对指定材料内容所隐含的实质进行揭示, 考查的是分 析论证能力.所得出的结论,实际上就是指定材料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总结出来的一 种理性认识.对这类&得出结论&的设问,许多考生感到困难的是在认识上很难有深度,要 么停留在就事论事的低水平上, 要么就唱出与材料内容不合拍的高调, 出现史论不符的情况. 究其根源,主要是没有弄清材料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其实,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的设问,就是 只给论据不给论点,要求考生依据所给的论据去寻觅相应的论点.因此,突破这一难点的关 键在于深入分析指定材料的内容究竟能证明什么?这种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的设问, 其结论和 材料,或论点与论据是统一的.它可用逆证法得到证明,即得到的结论又可以用指定的材料 作为论据来印证.如果结论与材料不统一,那么这个结论就是不可靠的. 3,谈论认识类 对指定材料谈认识和依据材料作结论 依据材料作结论是有明显区别的. 依据材料作结论要求考生的只是 对指定材料谈认识 依据材料作结论 依据材料去寻觅相应的论点, 由于该论点实际是指定材料内容的实质所在, 因而往往是一种 客观存在的共识. 而对指定材料谈论自己的认识则不一样了, 它要求考生的是针对指定材料 所反映的问题进行鉴别并作出评价,明确提出自己的见解.从命题意图来说,这种谈认识的 设问,主要是想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让考 生对重要的历史问题有一种比较全面的认识, 让考生敢于以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材料解析题 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忠实于材料而不是忠实于课本. 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忠实于材料而不是忠实于课本.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 许多受&左&的思想影响的史学错误的观点及结论得到了纠正.但由于中学教材相对滞后, 史学界研究的新观点, 新结论无法在教材中及时得到体现. 命题者在设计这种谈认识的问题 时, 所引史料大多从弥补教科书的不足之处着眼, 答案要求往往纠正教科书的偏颇之见落笔. 如1998年全国卷第45题以1919年巴黎和会, 中国外交代表据理力争, 要求直接收回山东权利 为主题,要求考生从中提取信息,对北洋政府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予以评价.如果 考生能够排除课本有关北洋政府对外卖国, 对内独裁的思维定式的干挠, 忠实地从材料中提 取相关信息, 就不难得出北洋政府代表在巴黎和会上其表现是积极的, 爱国的并给予充分的9 肯定.但许多考生在解答这一材料时,还是死抱着课本的现成结论不放,置材料中北洋政府 代表据理力争维护国家主权的史实予不顾, 硬生生地要将北洋政府的卖国贴在材料上, 结果 作出了与材料所提供的历史事实相反的结论.产生这一判断错误的原因不是考生读不懂材 料,而是受教材的观点的制约,形成思维的定式,不懂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的一大要点,就 是必须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得出结论.而套用教材的观点及结论来解答材料题很 可能会南辕北辙,大相径庭.因此,忠实于材料应是解答材料解析题必须遵循的一大原则. 因此,突破这种谈论认识的难点的关键,在于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 观点,对指定材料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给予一个辩证的评价.实际上,设问中的&如何认 识&,就是如何看待,如何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因此,解答时必须在&评&字上下功 夫.这里要注意的是:必须坚持两点论并注意分清主次.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指导综观近年的高考,无论材料解析题千变万化,命题者的目的始终握住一个宗旨,就是着 重考查考生在《考试大纲》中对材料处理三方面的能力要求:一是&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一是& 一是 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二是&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整理, 二是&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 效信息& 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效信息&;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这 三条能力要求成了指导我们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依据. 由于材料解析题提供的是新材料, 新情 况和新问题,考生往往会感到陌生,在阅读和解答时难免产生一定的障碍.这时候心理上要 有&我难你更难&的想法,不要惊慌,以平常心应答,然后平心静气地审阅材料,才能最大 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和领会命题意图.结合教学经验,体会,我们把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步骤 概括为四步法:第一步:审设问, 第一步:审设问,明取舍先仔细审题后设问, 获取有关&问题信息&. 为什么不采取先看材料的做法?一般解析 材料题的方法是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如果提供的材料较难理解,例如文言文,翻译过 来的外文资料,经过整理的图表,历史图片等,一是考生往往一时难以读懂,不知所云,这 样就无从下手,容易产生惧怕心理,这种不良心态会直接影响考生答题;二是不了解命题要 求就阅读材料,其思考的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必然是茫茫然看过一遍后再带着问题重新 看第二,第三遍.如果先看设问,掌握所设置的问题的具体要求,如要求回答背景,原因, 过程,本质含义,真实目的,主张,评价,危害,影响等,这样就可以带着&问题信息&有 针对性地去阅读材料.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有一个或多个, 或明确或隐蔽, 也有设问内套设问. 但不管如何,设问都是针对材料设计的,它立足于对材料的理解.也就是说,设问从一个特 定的角度反映材料的内涵,体现命题者的意图.可见,认真阅读分析设问,并借助设问的启 发揣摩材料的脉络方向,可减轻阅读的难度,提高解答的针对性. 1.审设问中体现的历史时间,考查对象,考查角度. 2.审设问中的提示语.首先要注意界定思维范围的提示语,因为材料题量比较大,所 以在设问中一般有&据材料几&的要求.其次要注意是否要&结合所学知识&,如需要,答 &据材料几& 题时要回归书本,扩展思维,补充认识.第三要注意是否要引用原文,特别是古文题,如不 需要,要用白话文表达意思.最后要注意对解题能力的要求,设问角度一般由表及里,由感 性到理性,层层推进.从逻辑关系上要求考生在解答前面设问时便要完整把握材料,进而结 合所学知识推动结论的&水到渠成&. 3.审设问后附的分值.高考卷每一设问所附的分值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判分的方 向,也提醒考生答题时注意层次性,更有助于考生检验是否完整把握多段信息. 4.审设问的提示,要求.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 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是从材料出发的, 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必然与材料息息相关.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 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规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要求, 若细心审读设 问,很容易把握正确的答题思路.细心审读设问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摸清命题者的命题角度10 和要求,从而为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准确地捕捉材料的信息重点做好铺垫.另外,设问间 的关系也有玄机, 特别是递进设问类材料题, 每一设问逐步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甚至下一设问的问题是上一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答案. 材料的选取, 编排是经过命题者精心设 计的.其中,材料与材料间有的是并列关系,比如同一时期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材料间不 存在先后顺序, 目的考察考生能否从不同角度的材料中归纳中心. 有的是以一定的逻辑顺序 为排列依据,突出在&变&字上,所以材料的先后顺序不能变换.考生就要细心观察每一材 料间的联系,明确为什么会变,变成怎样,变产生什么影响,怎样评价它的变化.审读设问, 找出不同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要求.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与作答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层层发问, 逐次诱导的递进式.即围绕一个中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弄清设问的不同要 求,解答过程中可避免大的失误.第二步:读材料, 第二步:读材料,定信息1,带着设问读懂,读透材料 带着设问读懂, 第一,阅读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第一遍粗 粗 泛读,浏览,了解大意,就是把材料的大致意思看懂,泛读要具备语文课里的概括中心 读,泛读 思想的能力,大体了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 心内容.第一遍阅读全部文字,决定取舍.如题号后是:&阅读下列材料&,则一眼掠过, 第二遍就不必去管它了. 第二遍细读,精读 细读, 细读 精读,注意材料里提供的每一个重要的信息,比如每一段材料的出处,这 个材料是从哪本书里摘出来的,这个信息要注意,往往给我们起一个提示的作用.对信息量 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 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要考虑各段侧重点是什么,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 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须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 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有带解释的字词千万要好好把握,往往是解题答题 的突破口.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可以按语文课中划 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处理找出句子的主干部分(主,谓,宾语,再找定,状,补语等)达到明 确中心意思的目的. 正确阅读理解材料虽然与语文阅读水平有关, 但在阅读理解时必须具有 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 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 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 重点读 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解析 定向化.设问的定向作用表现在:①确定信息提取方向,帮助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搁置其余 信息.②确定与相关知识联系的方向.③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 第二, 除读懂材料正文外, 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 (多在材料的开头) 和材料出处 (多 注在材料末尾),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 生某种暗示和引导,应给予重视.有时命题专家把材料出处放在每段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 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直接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特 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肯定有用.可见,放在材料 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无 用,要在第一遍阅读时决定取舍.其次是准确识别材料中对历史的叙述,描述的和对历史的 看法,评价之间的不同,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对历史的叙述,描述是表达客观历史事实本 身;对历史的看法,评价是表述作者对自己的一种态度.二者在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完 全不同的作用.材料解析题其信息的获取,不仅仅体现在材料的本文,而且其编者的按语, 材料的出处,时间都是解答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注意从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 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 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 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第四,理清材料与课本关系.材料解析题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读材料,概括出材料 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观点后,要将材料的基本信息点与教材的基本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11 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 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这就是解析材料题过程中的&知识迁移&.一般来讲,结合材料, 结合教材的知识, 两者要注重, 还要注意题目提出的一些具体的要求, 比如就让你依据材料, 比如就让你依据材料, 就不用过多地考虑教材的知识,如果不是的话, 就不用过多地考虑教材的知识,如果不是的话,就是说这个题目的答案可以从材料里提取 出来,同时要结合课文当中的观点,认识或者是看法. 出来,同时要结合课文当中的观点,认识或者是看法.在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我 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在迁移课本知识来回答设问时, 还要对所结合的教材内容进行辨 别取舍,择其要端,切忌照搬照抄,不分主次.二是被迁移的知识除了历史知识之外,还包 括有关政治学, 哲学, 经济学基本原理等, 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 通过&知识迁移&, 实际上是为最后总结答案勾勒框架模型. 细审材料, 2,细审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当命题者将分散各处的历史语段和图表资料陆续摘出,并加以有机组合, 辅以各种设问 时, 这样形成的新材料, 新情境加深了阅读的难度, 但答案隐含于材料及所学知识中. 所以, 在细读设问后,考生要带着设问精审材料,把握材料内涵,按图索骥,找出有效信息. 1.审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时间.时间是历史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志,注意时间信息就 能把材料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加以分析. 材料题中时间信息散见于材料的各个角落, 或于材 料文字间明确提示,或隐于表述时间及材料出处.考生在阅读时要注意圈出时间,并联系已 有的历史阶段概念,明确是否属于同一时期,进而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 2.审材料中人物的阶级本质或材料出处.不同的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因 而把握材料中人物的阶级属性,有利于考生通过材料的文字表象分析出真实含义. 3.审材料中文字的层次性:材料题信息量大,阅读时要借助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和 句号)及关键性的连词(&因为&&但是&等)划分层次,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 的联系,关注总结性的词句,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内容.此外,还要注意各段材料的侧重 点. 4.审材料的&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涵在材料中的,对题后设问具 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材料中所反映的 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这些信息我们一般可以直 接从材料的出处,注释,内容中获取;二是材料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主张,历史发展规律 等.这一过程也就是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在获取了&有效信息&以后,我们还必须将 材料中反映的基本史实与客观历史的真实, 材料反映的观点主张和历史发展规律与唯物史观 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作者的阶级立场和价值取向等,从而判断材料中所反映的史实的真伪, 观点主张的正确与否以及是否有悖历史发展规律等. 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一文中说:&为今日计,我国不 材料一 能再盲目等待邻国达成文明开化, 共同振兴亚细亚, 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 支那(指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 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 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 方式处理. ……我们日本人要……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 &福泽谕吉的观点被称为&脱亚 入欧论&. 1890 年日本首相在国会演说中声称,日本不仅要防卫国境线,而且要保卫国 材料二 境线外的&利益线& .这一演说被认为是日本&大陆政策&确立的标志.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对亚洲邻国持何种态度,主张对它们采取何种政策.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大陆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材料二中的&利益线& 论对&大陆政策&的推行起到什么作用.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出现&脱亚入欧论&和提出&大陆政策&的社会经济原因. 材料体现的知识要点:时间:19世纪末(1884年,1890年);人物:日本思想家(福泽 谕吉),首相;语句中心词:用不着特别客气,模仿西洋人的方式;段落中心词:大陆政策; 主要观点:脱亚入欧论.读出了材料的这些信息点,解答题目中的&指出福泽谕吉对亚洲邻 国持何种态度,主张对它们采取何种政策&等设问的支撑点也就找到了.此外,由多条材料 构成的材料解析题,阅读时要把握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表面上,题内的多则材料,看似 孤立,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有很强的整体性和内在关系.如此题材料一与材料二联系紧密,相 互映衬,材料一体现了材料二关于&大陆政策&提出过程中的日本国内的思想潮流.12 第三步:取信息, 第三步:取信息,精处理抓住中心问题,带问再读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整理材料,最大限度获取 有效信息.&获取有效信息&是针对材料的设问而言,考生根据问题有的放矢地认识材料. 有效信息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提供的材料和设问有关,就是有效信息;反之,就是无效信 息. 在试题中, 材料的有效信息具有下列特点: 一是对于已学知识来说, 具有结构的完整性, 它能纳入已学知识的网络之中,形成新情境,新构架.二是对于设问来说,具有很强的针对 性.三是对论证核心思想来说,具有特定的实用性.有效信息埋藏在许多无效信息之中,要 从可能反映历史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角度去寻找信息. &材料处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材料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试题中常见的提问有:真实目的,本质含义,有何特点,有何关系,有何危害,有何影响, 有何教训,分析原因,说明理由,阐明意义,怎样评价,做何结论,谈谈认识等等.为了解 决这类的问题,必须充分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和唯物史观,对有关 问题进行说明论证.这里的&结合&,即结合所学课本知识.其具体含义是:①有的设问要 以课本知识为历史背景和依托. ②再现课本知识来直接回答设问, 但不能照搬. ③迁移政治, 语文,地理等学科知识.④被结合者都居于解答的从属地位,只能点到为止,切勿铺陈.总 之,主要是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为主,结合所学知识为辅.第四步:构要点, 第四步:构要点,组答案组织答案是解题的落脚点, 无论是再现知识还是考查能力, 最终还是通过文字表达体现 出来.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几个原则: (1)解答好每一个问题是关键.一般情况下,一个材料解析题设好几问,而设问大都 是相互联系着的.往往答对了第一问,其它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因此,答第一问时一定要细 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考虑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 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全面准确. (2)按问作答,按分列点.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 不多答不少答, 并依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 看清设问指向, 要求根据材料一回答的, 就不要把其他材料内容也答上. 另外可从评分的操作可能性上推断答案的条目数量. 试题的 得分点与要点有关,按分列点,分多则多写,分少则简写.比如设问的分值是2分,则参考 答案一般情况为1点或2个要点;分值是3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分值是4分,一般情况是2点 或者4点.每个要点0.5分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命题要考虑阅卷难度. (3)既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又要克服思维定势.①解答必须围绕材料去思考和组 织,不能随意发挥.②命题者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有时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或 者目前史学界有争议的内容,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和分析,创新能力.结论要从对材料的 发掘,升华中得出,同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得出结论.特别是对观点错误的材料, 更要注意辩别,认识和评判,注意分析材料作者的阶级立场及其对历史事件的主观判断.要 实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观点放到特定 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 得出正确的认识, 不要以朴素的阶级感情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 件,认为&农民阶级一切都好,地主阶级一切都坏&,一看见&资产阶级&就痛加批判,一 看见材料出自中共某一文件就认为完全正确. 实际上这还是&左&倾思想的影响. 因为任何 一个阶级在上升时期都起过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 马克思, 恩格斯就明确指出&资产阶 级曾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中共的文件中也有反映&左&倾或右倾思想.因此, 回答时要克服思维定势,对材料作具体分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4)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作指 导,要用发展,联系的观点分析理解史实,从正反两方面考虑,杜绝偏激片面的认识.一方 一方 面不要拘泥于课本.另一方面要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正误. 面不要拘泥于课本.另一方面要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正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 原始史料,难免摆脱封建史学家和资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必须去伪存真,按照马 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运用辩证观点,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对 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13 (5)答题要言简意赅.准确把握命题者意图,紧扣中心,揭示历史本质规律.纵然材 料多,设问新,但命题者必定是一道题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进行考察,所以回答时要紧扣这一 中心,并揭示其中的历史本质.言简意赅,条理清晰,书写工整.不要写成长篇大论,材料 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回答问题 时紧扣题意,条理清楚,表述准确,文字简练.材料题不是问答题,按问作答,分值一般不 大,不必展开,不可能用过多的语言,即令是深入分析也不必像答问答题那样展开论述,详 加说明.另外,答案一定要注意用词准确.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防止随意性.在 解答&分析原因&, &谈谈认识&, &评价&, &比较异同&, &得出结论&之类的问题时, 必须要注意史论结合,以材料为主,所学为辅,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论之有据, 言之有物.并且要逐条逐条地列出,做到条理化,序号化. (6)认真检查.题目答完后,对题目和答案进行严格认真地检查,检查一下审题是否 有偏差,答案要点是否齐全,史实是否准确,力求答案准确无误. 下面以2005年全国文综卷I的第37题(32分)为例来说明: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瓦尔密战役中,普军训练有素,装备粮良,在猛烈炮轰 材料一 法军阵地后,发动进攻.法军士兵在普军逼近时,高呼&民族万岁!&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 材料二 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 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 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 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 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落后的土耳其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在民族主义激 材料三 励下,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 兴的道路.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所述的瓦尔密战役的性质.(6分) (2)概括材料二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 背景.(12分) (3)指出材料三反映出的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4分) (4)依据上述三条材料,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10分) 1,审设问,明取舍 审设问, 设问,是对解答方向的具体规定,其实质是解析材料的定向化.审设问,一般要审清以 下三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审清设问的类型,明确设问与材料,材料与材料,材料及教材的 关系,如前三问只要求依据各自的材料,而第(4)问则要求依据三则材料来作答.设问一 般有内涵式和外延式两种类型. 内涵式设问, 主要是指设问要求依据材料进行作答, 常用&依 据材料……&或&材料……&等词语作限定语,如第(3)问.外延式设问,指把材料作为 一种中介或提示,具体信息要从所学知识中获取,实际上问题在材料之外,一般用&结合所 学知识……&作提示语, 有时也不带任何提示. 有时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设问, 如例题第 (2) 问中第一问,就是要依据材料进行概括,其答案只能从材料中获得:&本民族利益至上,排 斥敌视其他民族&; 而第二问则是把材料提供的信息作为一个中介, 具体内容要从所学的教 材知识中获得,其实质是把所答内容定向在教材中,那就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 殖民地;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其次,要审清设问中的关键词语, 它规定了具体的作答要求.如例题设问中的&性质,背景,目标,作用&类等规定了作答的 内容,而&概述,评价&类则规定了作答的方式. 读材料, 2,读材料,定信息 读材料,就是通过材料文字来明确其所呈现的内容,即读懂材料(也可在审设问前先粗 读材料).读材料要从&全&,&准&两方面入手.&全&,就是凡是属材料部分的内容都 应读到,读懂.不仅要读懂主体材料,还要对材料中的标点符号,材料出处,注释,按语等 进行阅读,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如本题几乎没有教材内容的痕迹,考生只能完全依 据材料作答,因而材料提供了解答的大部分主要信息和内容.材料一中&大革命期间&和 &民族万岁&主题信息是&瓦尔密战役&的背景和任务, 这样就为瓦尔密战役的性质判定提14 供了依据,那就是&保卫革命,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准&,就是要准确把握材料中的 信息,不可为假信息所迷惑.如材料二中的&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 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 不能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民族主义观, 而是一种 企图建立在其他民族灾难之上的一种&狭隘民族主义&观,是不正确的. 取信息, 3,取信息,精处理 取信息,就是结合设问规定的作答要求,对判读出的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归纳提取.提 取有效信息时,可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从关键词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材料中的&大革命期 间&&20世纪初&&一九一四年&&战后&说明了各个材料的时间和背景;&民族万 岁&&得到&&建立&&发展&等说明各个材料中的&民族主义&要达到的目的及要实现 的任务. 二是分段或分层提取有效信息. 如材料一中前半部分说明了瓦尔密战役的背景及双 方力量的差距;后半部分,则说明了这一战役要完成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的;材料二中前半 部分, 说明了当时各国的民族主义所折射出的心态; 后半部分则说明了在这一心态下的行为; 材料三中前半部分,说明了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后半部分则说明其作用(实 现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富强).整个三则材料主体从两方面反映了民族主义在民族独立和 富强中的巨大作用及狭隘民族主义的危害. 三是归纳处理所获信息, 即归纳段或层中的核心 内容,并对其进行合并和精炼处理.如综合整个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正确的民族主义就能 激发巨大的民族精神,从而不仅能保卫民族和国家的独立,也能实现民族和国家的富强;而 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仅不能完全为本民族谋利益,反而会给本民族和国家带来灾难.提取信 息是为运用信息服务的,要有目的地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 构要点, 4,构要点,组答案 组答案, 就是把提取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实施, 形成内容丰富的完整答案. 解答时要注意: 一是对提取出的各个信息要针对设问的要求,进行精细构思,使答案格式符合题目的要求; 二是要依据设问,紧扣材料,高度概括,文字语言运用要精炼准确,逻辑严谨,如本题材料 中的一些对属性的表述就要用科学的学科术语来解答; 三是要瞻前顾后, 把要叙述的内容按 时间或逻辑顺序进行编写,并要史论结合,使文理自然流畅,如第(2)题就要先概括民族 主义的内容后答其背景;四是要根据各问的分值,看分作答,详略有据.一般情况下,分值 (文综试题大多是一点2分或3分, 如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就涉及到了五点) 的多少决定 了要答内容的多少,这样既能准确作答也能节省考场上的宝贵时间. 总之,要解答好材料解析题,读懂材料是前提,审准设问是关键,提取信息是途径,有 效作答是目的.只要在练习中不断地体会,感悟,平时能够灵活运用,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 解答能力. 参考答案: (1)法国保卫革命,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 (2)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敌视其他民族.背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 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3)独立,富强(或民主) (4)积极作用:鼓舞人们争取民旗独立.消极作用:引起民族间的对立和战争. (略)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材料,在解答上会有所侧重.除四步法外,常用的具体方法 具体方法 有五种 五种: 五种 挂靠法: (1)挂靠法:初步接触材料后,应将材料与相关历史挂靠起来. 提要法: (2)提要法:对于记述性材料,关键是要从中提炼出要点. 钩玄法: (3)钩玄法:对于论说性材料,关键是要提炼出其中的观点,看法. 发微法: (4)发微法:在提要,钩玄的基础上,往往还要讲一步揭示历史现象或某一观点,看法背 后隐藏的实质性的东西. 正反法: (5)正反法: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简要列出 理由,经比较后筛选出一种看法作为答案.(一)文字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的解答15 [典型题例]1995年全国卷第39题 岁甲寅 (1854年) 至南洋, 遍游各埠, 考求机器之学. 壬申岁 (1872 材料一 (陈启沅) 年)返粤,在简村乡创办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 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 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 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 (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及改创缫丝小机,以便小资 本家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而小机之利尤普.卒之(终于)风气日开,南,顺(南海, 顺德)各属群相仿效.今(1910年)则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 ―― 《 南 海 县 志》卷21 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的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 材料二 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 这是主要反对的理由. ……第二个理由因为男女在同一个厂房里做 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 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1874年《捷 报》卷12 回答: ①根据以上两个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 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 提炼,逐条列出.(不得照抄材料原句)(7分) ②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结论?(3分) 分析指导] [分析指导]本题共引两段材料,文字量较大且共设两问,故为文字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 材料解析题.我们可应用四步法来解答此题: 审设问,明取舍: 审设问,明取舍:从要求回答的两问中,可体会出第①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最大限 度获取有效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且限定的范围是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两方面,而 第②问则是第①问的延伸,是综合第①问情况后作出的结论,从中可把握第②问的解题方向, 结论应以&艰苦创业&和&生产经营&两方面来下,要注意既应有对有关情况直接的认识结 果,更应有在此基础上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认识的情况,领会第②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综合 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读材料,定信息: 读材料,定信息:通读材料(包括材料的出处)后,可确定两段材料的中心是讲南海的陈 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及投产后艰苦创业, 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 并可与课本&中国资本主 义工业的兴起&这部分内容挂钩. 取信息,精处理:抓住题目的&艰苦创业&,&生产经营&这一中心问题,从材料中最 取信息,精处理: 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整理出有效信息,如:&求机器之学&,&出丝精美&,&行销于 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联群挟制,鼓动风潮&,&亲友危之, 宗族议之&,&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乃改创缫 丝小机&,&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工匠操 纵机器,技艺不纯熟&,&汽笛声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等等. 构要点,组答案: 构要点,组答案:根据题目要求,充分利用上述有效信息按问作答,并做到论从史出, 语言准确,逻辑严谨.答案为: ①机器生产,产品质量好(1分);产品主要供出口,获利多(1分);机器缫丝业同手工缫丝 业发生利益冲突(1分);机器缫丝受到旧习俗,旧观念的反对(1分);缫丝厂存在污染环 境和工人技艺不熟练的问题(1分);陈启沅顶住了各种压力,坚持办厂(1分);陈启沅研 制并推广了缫丝小机(1分). ②答案按以下两类给分: 一类:陈启沅对该厂的生产与销售经营有方,管理得法,敢于坚持,勇于创新,(2分)使 这一家早期民族近代工业能够成长并扩大了影响.(1分) 二类:继昌隆应用近代技术和机器生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或生产方式)显示了对手工业 生产的优越性,(2分)虽然会遇到种种阻力,但终究要发展起来.(1分)16 (二)表格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题的解答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非文字信息源比重越来越大,其中表格就是一种发展较为迅速的非 文字信息源.有的表格只是该题目信息源的一部分,有的表格则是信息源的全部.尤以1996 年全国卷第46题最为典型. [典型题例]1996年全国卷第46题 阅读下列材料: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全世界 0 所占% 100 高收入国家 .53 .95 低收入国家 .14 .28 高收入国家中三种类型 美国 .88 .08 欧共体 .85 .17 日本
.2366 所占% 字 100――根据世界银行1991年和1995年的发展报告提供的统计数 回答: ①说明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 (4分)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 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2分)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1分) ②分别说明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分)指出这种变化对三 者之间的经济格局有何影响. (2分) 分析指导] 因为在此之前的高考材 [分析指导]本题新颖独到之处是试题全部由表格数字材料组成, 料解析题未出现过此类型.所以有些考生感到非常突然,茫茫然,不知所措.我们认为表格 材料题特点:外观极为简明,隐含信息量很大,但&万变不离其宗&,解题步骤仍可用四步 法: 审设问,明取舍: 审设问,明取舍:要求回答的两问的第1个小问都是问及&什么变化&,第2个小问都是 问及&有何影响&. 这便可体会到此题目在考查考生能否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整理, 最大 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来说明论证问题以及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此外,由于题目问及的是 年高, 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 所以既要注意同一年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数 据的横向比较,同时还要注意进行低收入(或高收入)国家前后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纵 向比较, 这也是此题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纵横比较, 分析的能力重要组成 部分,所以答题时要注意不能顾此失彼. 读材料,定信息: 读材料,定信息:通读材料后,通过材料出现的时间和设问部分,便可确定此题是围绕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世界经济的变化及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这一中心内容而设 计的.并可因此而挂靠课本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一部分内容.①看提示语.表中的 &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美国,欧共体,日本&这些提示语,往往是解题的关键,我们 不能将这些解题的有效信息轻易丢弃,有的甚至是答案的组成部分.例如&高收入国家,低 收入国家&, 我们能够联想到第三次科技革命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再看一 下另外的时间提示&1965年, 1993年&, 完全符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 再如看到&美国, 欧共体,日本&,我们马上联想到美,日,欧三足鼎立.②看数据起点和终点,形成初步印 象. 如表中高收入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起点1965年为1413280百万美元, 终点1993年为 百万美元. 我们的初步印象是增加了十多倍; 低收入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起点1965年为163040 百万美元,终点1993年为990262百万美元,我们的初步印象是增加了六倍多;两者总的印象 是都有发展.③准确用词反映态势,变化,趋势.这一环节是解答表格式试题的关键.几乎 所有的表格都是通过数据的变化来说明某一问题当前的态势或变化的程度或变化的趋势. 如 此题所要回答的就是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都在发展) ;高收入国家,17 低收入国家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差距越来越大) ;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地 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美国相对衰落,欧共体超过美国,日美差距缩小) .我们常见的能反映 态势,变化,趋势的关键词有:迅速或缓慢(增加,增长,发展) ,相对稳定,占绝对优势, 越来越快(慢) ,越来越长(短) ,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小)等等.许多表格能充分反映某一 时代的特征,即阶段特征.这一点对全面理解表格的信息和组织答案有重要意义.例如《中 国近现史下册》 &1952年国民经济情况表&就反映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阶段特征. 再 如&中国与印度, 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表&就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 阶段特征.又如&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表(部分)&就反映了邓小平全面整顿成效明显 的阶段特征.等等. 取信息,精处理: 取信息,精处理:此题主要是对数据时行分析比较,如抽取高收入国家的数据作比较, 1965年是3年则是(单位是百万美元) ,两数字作比较,便会得出经济 在发展的结论.这是一些很基本的数据分析能力. (故不一一列出对数字材料的整理过程) . 构要点,组答案: 构要点,组答案:联系教材,分析阶段特征,合理组织答案.这一步骤是表格式试题解 题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每一表格总是要说明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要联系教材,分 析阶段特征.此题我们应该联系教材中美,日,欧三者的关系是从美国&一统天下&到&三 足鼎立&. 通过上述对数字表格材料的综合, 分析, 比较, 并结合所学知识, 便可得出正确答案为: ①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 (4分) 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 的经济差距在扩大. (2分)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 (1分) ②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90年代已相对衰弱; (1分)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 (1 分)日本和美国的差距缩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1分)这种变化使原来美国独霸的经济格 局演变为美,欧,日三是鼎立的格局. (2分)(三)混合材料型的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的解答[典型题例]1996年全国卷第45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 农业为主体. ――摘自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垦荒,耕地面枳和谷物,皮棉产量 年份
(万斤) 开垦荒地(万亩) 耕地面积(万亩) 谷物产量(万担) 皮棉产量 39.0 128.8 7.5 147 175 58 300――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 》《陕甘宁边区建设概要》 提供的资料 即边区政府在发展它的领域内的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 材料三 可以给人这样一个印象, 进展, 特别是在年间国民党加紧封锁以后更是如此……在农业上, 粮食作物的产 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长的, 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增加谷物种植而大规模垦荒的结果. 纺织品原 料的生产由于棉花种植的恢复和振兴肯定也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展生产的努力在许多方 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因为有了这样的进步, 边区政府能在1943――1945年间很好地达到了 在衣,食,住等方面自给自足的目标.当然,这些目标也反映了极端俭朴的消费水平. ――摘自(美)施兰《陕甘宁边区生产的发展》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4分) ②据材料二,比较年的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分) ③材料三是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 请结合材料二和你的认识对它 加以鉴别并简述理由. (6分)18 分析指导] 所选的三则材料均 [分析指导]本题由文字材料和数字表格材料相结合的混合型材料题. 简明扼要,没有文字障碍,便于阅读,比较.解答此题除了可应用材料解析题的解题四步法 四步法 外,也可根据此题的具体情况,对根据这三则材料所设计的三个问题采取灵活的解题方法. 如: 设问①侧重用&挂靠法&来解决.初步接触材料后,把材料提供的事件:大生产运动, &挂靠法& 时间:年,地点:陕甘宁边区,材料一的论述人:毛泽东等有效信息与教材的抗 日战争时期(主要是相持阶段困难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挂靠起来,这是解答设 问①的突破口.解题时首先抓住&在当时&这一时间界定,结合所学课文中1941年至1942 年抗日根据地的困难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当然, 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根 据设问要求的&以农业为主体&这一新情景独立思考, 不能以课本的大生产运动的意义来代 替设问要求的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的特殊意义, 切记&材料为主, 教材为辅&的原 则.第①问的答案是:当时,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和国民党包围,封锁之下,一切都 必须自力更生,首先要解决抗日军民的吃,穿问题,才能生存下去和坚持斗争,其他各业也 要依靠农业才能发展. (4分) 设问②可用&钩玄法&来解决.因第②问已明确要求是&据材料二,比较 &钩玄法& 年几组统计数字, 可以得出的什么结论?&所以解答此问的关键是从材料二中最大限度地获 取有效信息,提炼观点,即言论或数字之玄,此之谓&钩玄法&.通过比较1941年和1944 年农业生产的产量的具体数字, 可提炼出&明显增长, 成绩很大&的信息. 第②问的答案是: 开垦,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都有明显的增长,其中皮棉产量的增长幅度最大,大生产 运动取得很大成绩. (2分) 设问③可采用&正反法&来解决. 此问要求鉴别美国人施兰对大生产运动的评价是否正 &正反法& 确,旨在考查考生的辨析,鉴别能力.许多考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没有认真审题意,没 有真正理解材料的情况下,一看施兰是美国人,就感情用事,对其观点大加否定和驳斥.其 实,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列出理由(切不可凭 感情用事,而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评价) ,经比较后筛选一种看法作为答案, 此之谓&正反法&. 首先可作出 &正反法& 此题在鉴别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评论时, 一正一反的两种答案:A,施兰的评论是正确的.因为他的看法与材料二反映的情况相符合 (如:材料二,反映的开荒,耕地面积和谷物,此棉产量的明显增长,施兰在评论中也提到 &有所增长&,&大大增加&,&取得了相当成功&等等,所以讲两者是吻合的) .B,施兰 的评论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是美国人,是资产阶级学者,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公正地评价中 国革命.然后比较A,B两种答案,看哪一种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评价,最后 作出正确的选择.第③问的答案(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 : 第一层:评论正确,符合大生产运动的实际情况. (3分) 第二层:评论正确,材料二提供的数字可以证明,根据地渡过困难的事实更是证明. (5 分) 第三层:评论正确,他根据事实充分肯定大生产运动取得的成绩并承认达到了目标,同 时也指出这是就极端朴素的水平而言的. (6分)(四)文字材料型的表述成文式材料解析题的解答[典型题例]1997年全国卷第44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主(南唐烈祖李升)即位,江淮比年丰稔,兵食有余,群臣争言:&陛下中 兴,今北方多难,宜出兵恢复旧疆.&唐主曰:&吾少长军旅,见兵之为民害深矣,不忍复 言 . 使 彼 民 安 则 吾 民 亦 安 矣 , 又 何 求 焉 ! &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烈祖升元三年春,诏曰)乃者(以往)干戈相寻,地(荒芜)而不艺(种 植) ,桑陨而弗蚕,衣食日耗,朕甚闵(悯)之.民有向风来归者,受之土田,仍给复三年 (免徭役三年) .……(其年夏,又下令)民三年艺桑及三千本(棵)者,赐帛五十匹,每 丁 垦 田 及 八 十 亩 者 , 赐 钱 二 万 , 皆 五 年 勿 收 租 税 . ――摘自《十国春秋》19 材料三 (升元五年)分遗使者按行(巡视)民田,以肥瘠定其税,民间称其平允.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四 (李升统治末年,南唐)内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风采. ――摘自《钓矶立谈》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李升的治国方针,措施和后果. (12分)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50字左右,超过180字要扣分. 分析指导] 要求以作文的方式表述成 [分析指导]此题一改传统的材料解析题一问一答的设问形式, 文,并限定了字数,这种形式的材料解析题在高考卷中出现尚属首次,所以难倒了一些应变 能力差的考生.如何答好历史材料成文题呢?虽然设问形式变了,但仍属材料解析题,&万 变不离其宗&,同样可以运用四步法 四步法,只不过针对此类题型对文字表达能力的特殊的,更高 四步法 的要求,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更要注意对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提炼,概括要准确,简洁,因此 在&取信息,精处理&这一环节可着重运用&提要法&,在&构要点,组答案&这一环节, &提要法& 则要注意布局谋篇,构思成文.具体的解题思路如下: 审设问,明取舍: 审设问,明取舍:从表面上看,本题的设问只有一个大问题,但细读设问后,不难领悟 出此题对李升治国的评述内容是包括&时代背景&, &方针&, &措施&, &后果&四部分, 注意了限定范围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且由于题目要求是:&表述应当成文,限150字左右, 超180字要扣分,&把握这一解题方向,对指导&进行材料整理&时除要注意全面,准确, 还要注意对材料的提炼要简洁.因此,使用&提要法&较为合适. 读材料, 定信息: 通读材料 (包括开头, 结尾, 出处等) 如此题材料一中开头的&唐主& 读材料, 定信息: (南唐烈祖李升)和材料二的出处&摘自《十国春秋》&便向我们提供了时代&背景&是五 代十国这一重要信息,抓住这一重要信息,就有利于建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对解答题目要 求的&结合时代背景&是大有帮助的,因为《五代十国》的课文中已有&各割据政权之间混 战不休,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的评价. 取信息,精处理: 取信息,精处理:在读懂材料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为减少不必要的修辞语, 把握中心,最好能写出材料提要,这是准确简洁答题必由之路. 构要点,组答案: 构要点,组答案:把上述思维过程,提要的整理来一个总体的加工,布局课篇后写出答 案(短文的表述形式可多样化,但只要包括以下所列要点,内容准确无误即可) . ①背景:五代十国割据战争频仍,社会经济破坏,人民衣食无着. ②方针:息兵安民,劝课农桑. ③措施:招抚流民;奖励开荒种桑;合理核定田租. ④后果:维护了南唐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998年全国卷第45题――阅读下列材料(12分): 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指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德国在 材料一 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至于二十一条,1918年中日关于山东的换文,以及英法等 国与日本之间关于山东的协约,均因欧战爆发所致,此次和会理应予以变更.中国代表团另 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条,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的书面照会. 日本代表宣称:胶州湾自日本占领后,事实上已为日本领属,而且中日对于胶州租借地 和铁路问题已有成约; 如果山东问题不能圆满解决, 日本将不在和约上签字. 美国代表提出: 中国先于1915年就山东问题订约换文, 1918年又有续约, 且英法同日本也有协定承认日本在 山东的权利,和会须维持各项条约的神圣性.英国代表则提出山东问题的两项解决办法:或 按照中日协定条件,或使日本继承德国权利. ――据王芸生 《六十年来中国 与日本》 材料二 (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 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外交总长陆征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 决定. ……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 纷纷致电代表团, 坚请拒签. ――摘自《顾维钧回忆录》 第 1分册 中国代表团曾于日对最 材料三 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办法之不公道,20 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月6日声请保留.……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 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摘自日 《中国代表团宣言》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 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 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 要求: 要求:内容应包括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经过,结果及其评价.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 限180字以内. 参考答案:评述要点: 目标:直接收回山东权利. 经过:驳斥日本无理要求,顶住英美压力,以各种方式据理力争. 结果:交涉无效,拒签和约. 评价:坚持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正义立场,不畏强权,捍卫民族尊严,顺应民心,应 充分肯定.(五)混合材料型的表述成文式材料解析题的解答[典型题例]2000年全国卷第40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 助&名目繁多.这些开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 年平均达71亿美元. ――据 《世界经济统计简编 (1978) 年》 材料二 1950年―1975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3.8%,英,法,联邦德国平均为 5.4%,日本为12.4%.1951―在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 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据宋则行,樊亢《世界 经济史》 材料三 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年代 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注:+为顺差,-为逆差 ――据《当代世界经济 概论》 材料四 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年代 60
资本主义世界 100 100 100 100 100 美国 46.4 48.5 31.2 9.7 7.6 日本 6.1 1.3 3.2 12.4 12.3 西欧共同体各国 ― ― 26.5 30 29.6 ――据《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第二分 册) 回答: 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结合材料说明其原因. (10分) 分析指导] 表现在: 一是材料来源既有文 [分析指导]此题较之1997全国卷第44题又有所发展创新, 字, 也有数字表格, 是混合的材料题; 二是设问部分仅有一问, 但并未明确规定应表述成文, 也没有限定字数,是表述成文题的变式. 本题提供的四段材料,都是考生不熟悉的新材料,不可能靠死记硬背课文来回答,而必 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 围绕题目所问&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在四21 段材料中寻找出影响其经济地位下降的所有有效信息,经独立思考,分析,才能说明问题. 由于此题不存在阅读上的困难, 所以只要能抓住中心, 在各段材料中找出影响美国经济地位 的因素是不困难的.此题可运用&提要法&,准确,全面,简洁地答题. &提要法& 答案要点: ①美国的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加剧了美元流向国外,增加其经济负担. (2分) (由 材料一归纳) ②美国经济没有持续稳定增长,其发展速度低于西欧,日本. (3分) (由材料二归纳) ③美国进出口贸易与西欧,日本相比,逆差趋势明显,难以回流美元. (3分) (由材料三归 纳) ④美国黄金大量外流,储备减少,使美元地位愈加难以巩固. (2分) (由材料四归纳)历史问答题的解题思路,方法,技巧 历史问答题的解题思路,方法,问答题是高考历史试卷中主观性试题的主体部分,是通过文字表达方式来区分能力层 次的一种主观性试题, 它能够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 材料处理, 历史阐释, 文字表达,思想认识水平等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显示潜能提供较广阔的平台. 一,题型特点 目前,问答题的命题日益成熟,且趋向稳定.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知识能 力考查是其突出特点.具体有以下特点. 1,难度逐渐降低22 问答题是主观性试题的主体部分,涉及的知识面广,内涵量大,区分度高.目前问答 题克服了以往理论含量过高,脱离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等做法,题目渐趋平和,突出主干知识 的考查,注意设问间的层次性,难度比较适中. 2,综合性强 问答题多是通过某一历史专题的提出,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能力,识记能力,历史思维 能力, 创新能力, 理论认识水平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全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 知识体系的掌握运用情况,体现了知识,能力,认识立体综合能力的考查方向. 3,形式多样化 近几年高考问答题的形式不断变化,既有大跨度,高概括的评述题,也有小切口,深 分析的论证题,还有综合考查某一历史时期总体特点的宏观概括题;既有直接发问的,也有 通过材料或观点引发的;既有文字作题干的也有图表,地图作题干的. 4,开放性 题目的立意,情景设计新颖,注重考查灵活运用正确的观点,方法,注意历史与现实 的结合,注意考查独立思考等创新内容,答案体现了一定的变通性,采用分层次,踩点式, 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和思维的空间. 二,题型分类 按照问答题的性质和要求及表达方式来划分,共分为九种,与《新课程标准》及《考 试说明》的能力目标是相一致的. 1,叙述题 它是指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产生,发展或消亡的过程,以及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 作系统的归纳综述,并对表述的现成结论做出阐述. 例:试述我国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重要主张. 此类型问答题的最大特点就是&述&,如简述,概括,综述其所述的内容,都可以从 课本中找出依托或结论,在能力要求上主要是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归纳,比较,概括历 史知识的能力. 2,综合题 这类题目跨度大,涉及史实多.突出归纳,比较,概括能力的考查.要求将分散在各 章节,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加以系统归纳,贯穿汇总在一 起,进行表述,并得出结论.和叙述题类似,但难度大,要求高. (1)纵向综合题,要抓住某一历史特征,把相关联的事件连点成线,其显著特点是时 间跨度大,同一性质的事件在不同时间的出现. 例:中国资本主义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23 (2)横向综合题,把历史横断面中发生的事件加以归纳,找出特点性内容,即同一性 质的事件在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不同情况. 例:英,美,日,法四国是如何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 3,分析题 此类题目,要求依据史实,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分析,说明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等,将 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后果,意义,作 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主要考查三种能力: A,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精取粗,又表及里,又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的获取有 效信息. B,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 C,进一步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 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例:宋代文人刘迎在诗中写到:&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鹊场,马军步军自来 往,南客北客相经商.&什么叫榷场?举例说明榷场的作用,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 所反映的社会现象.(1993 年高考题) [解析]:此题的特点是将材料的回答揉在一起,借题发挥,同时集中了材料和问答题 在试题功能方面的优点, 并使之互为作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材料题和问答题的某些不 足或局限性,能够较全面的,灵活有效的考查以思维为核心的初步史学研究能力.此题的特 点&小切口,深分析&,试题先引用是诗句,要求在理论和史实的结合上,解释榷场这一概 念,这就是回答问题的角度.然后,从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和一般规律去分析此材料所 反映的社会现象.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它符合对事物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的认识 规律.可以通过此题,全面考查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这一重要内容理解程度. [参考答案]:宋,辽,夏,金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并立,政府在边境上设立的收税市 场叫榷场.如宋辽边境上的榷场,有雄州,霸州,宋朝商人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 的羊,马,骆驼等牲畜,随着贸易的发展和交往的频繁,宋朝的制度,印刷等技术传往辽, 辽的工匠依照宋瓷制造日用器皿, 雕印书籍. 榷场的设立, 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十分密切,虽然边境上弥漫着战争气氛,但各民族人民为维持 生计,仍然保持贸易交往.尽管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战乱和分裂局面,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 文化交流不可阻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乃是 历史的主流. 4,证论题 此题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确凿有力的史实为论据,通过逻辑推理证明某 一观点的正确或不正确. (1)给出现成的正确观点,然后加以论证. 例: 以近代史上先进中国人提出的许多救国方案的失败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4 (2)给出一段材料,让你判断这个材料观点的正误,然后进行论证. &1&判断观点错误――再论证为什么错误――错误观点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 物主义那些原理. &2&判断观点正确――再论证为什么正确. &3&判断观点具有片面性――再分别具体进行分析论证. 5,论述题 要求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事件,人物观点,进行论述或评价.它可分为 纵向考查为主的题目和横向考查为主的题目两类.此题型的特点具有&大跨度,高概括&. 做此种题目一般先叙述史实,再分析问题,提出观点. 例: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又说: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俭……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1994 年高考题) [解析]:此题是一道材料论述题,试题引用了墨子的两段言论来创置新情景,并以墨 子的基本思想&兼爱非攻&作为切入口,由浅入深的设置了三个问题,属&小切口,深分析& 的题型,旨在考查学生的是&百家争鸣&的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教材当中并没有直接的阐 述,只能根据教材涉及到的战国初期思想家代表的利益,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战争等方面 的情况,进行思维加工和理论思考,结合设问,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这些言论的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社会 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 扩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 人口混战不已,生产破坏,生灵涂炭,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争,渴望安定. 墨子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的利益.他反对 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这也符合人民的利益.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 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适应了历史的潮流.墨子的这些言论是祖国 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值得弘扬的. 6,比较题 指运用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将属性上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进行比较, 以归纳出它们的异同点或区别出它们的本质特征. (1)没有告诉比较的具体范围,一般从背景,经过(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意 义,特点,影响,性质,作用等几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例:比较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 (2)明确规定了比较的具体范围. 例:从时间,背景,方式,结果等方面比较德意统一的异同点. (3)将历史事件围绕一个中心比较,然后得出结论.25 例:比较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的爱国 运动. 7,评述题(评价题) 此类型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历史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对历史事件的起因,主要过程和影响,或对历 史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从本质特征上阐述自己的认识,作出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实事求是 的判断. 评述题中评是谈看法,述是叙述史实,可以边述边评或先述后评或先评后述.评述题 涉及到评述历史人物和评述历史事件两大类, 在评述时一定要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辨证的 看待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 既看到其积极性的一面同时又看到其消极性的一面; 其次要把历 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当中去考察; 再次要采用阶级分析法, 看是否促 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标准;最后还要关注史学动态的一些新观点. 例: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娲》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 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1992 年高考 题)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目要求结合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分析评论赵翼的观点,重点在评论.唐朝由盛转衰的原 因是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进而导致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既削弱 了中央政权,又破坏了社会经济,而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沉于酒色仅是中央政治腐败的一种 表现.由此得出结论,此观点是错误的,主要是混淆了事物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参考答案]: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 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弱了中央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 杨贵妃受宠爱,玄宗沉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府腐败的表现之一,赵翼把这说成是唐 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 这一表现的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 赵翼把责任 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 8,材料型问答题 材料与教材相关内容有互补的作用,所引用的材料是设问和答案的依据.这类问答题 的解答,要综合运用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例:2000 年高考题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比较题,必须正确理解题干中材料中所揭示 的信息:维新派所说的&吾既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表明了中国社会制度 的落后及国家贫弱,是中国民族危机出现的原因这一观点.而义和团的揭帖:&神助拳,义 和团,只是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名神仙……&,则表明了蒙昧迷信 和笼统排外的倾向.这些要点,都包涵在题干中,在提炼出题干的有效信息后,再运用一般 问答题的方法进行解答. 9,图表材料型问答题 这类问答题,实则是材料型问答题的特例,充当材料的是图表而不是文字.26 例:1999 年高考题的德国版图历史变化题,2001 年高考题非洲殖民地历史变化题都属 于这种类型. 正确提取图表材料的有效信息是解答的关键在搞清图示的内涵后, 再结合相关 的历史,政治知识进行回答. 三,答题方法及技巧 1,首先明确问答题的基本结构 通常情况下,问答题是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四部分构成.提示项是对 学生回答方式的提示, 限定项是对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和情景内涵的规定, 中心项则规定了 解答所依据的对象和内容, 求答项是对回答内容和项目的规定和要求. 中心项是问答题的核 心部分,提示项是,限定项从属,服务于中心项,中心项决定求答项. 四大项共处于一道问答题中,但先后位置和出现的次序不定,四者相互依存,合理统 一,共同服务于问答题的考查功效. 例: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 1949 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概要说 明民族资本主义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1997 年高考题) 2,细心审题 审题对问答题来说,尤其重要.能否审好题,是答好问答题的先决条件.通常情况下, 审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要求.审题首先要明确问答题的类型和基本结构,要正确找出提示项,限定 项,中心项,求答项等,以便完整,正确的把握题意和要求. (2)确定题型.随着高考问答题综合性增强的态势,其复合性加强.审题时要根据提 示项及简述,概述,说明,简析,评价等说明性文字,确定好题目类型,依此确定解题基本 思路和答题基本方法. (3)挖掘题意.根据要求,明确时限,内容和思考的范围.针对一题多问和分值分布 的规定,搞清重点,并据此确定各部分作答的内容和时间的分布. (4)审明材料的观点.目前来说,不少问答题是通过材料来创设答题情景的.这就需 要搞清所引用历史材料的观点,特别是有关材料型的论证题,其观点,结论,多是需要学生 论证的论点,否则就会文不达意,离题万里了. 3,筛选要点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教材和学过的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从材 料的组织,观点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的思考,组织好史实.因此,必须根据题目的 指向,对史实作认真的筛选,确定好要点,切忌不分主次的堆砌,移植史料. 4,简列提纲 高考题的发展,是绝难碰上成题的.因此,编列好提纲尤为重要.在明确解题思路, 组织好材料的基础上,可以根据题目要求,迅速编列解答提纲.提纲力求简约,不必祥列, 自己明了即可,为提高答题效率和组织好答案奠定了基础.27 5,规范准确 一切努力都必须落脚于答案之中,这是取分的关键,制定答案的基本要求是史实的准 确性,内容的针对性,要点的完整性,叙述的条理性,语言的简洁性.在内容的组织方面要 做到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祥略得当,有史有论,史论结合.答案的编写上,要做到&段 落化,序号化&,力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28
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必修二选择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