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里,文殊师利菩萨说:众生界不增不减,何以故?众生定相不可得故。佛教众生是什么意思思?

[转载]《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解
          序    
禅宗乃教外别传,不立于文字,以后学者盲目坐禅而不依以经修持。达摩祖师以《楞伽经》传法,四祖以《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传法,五祖以《金刚经》传法传给六祖。三祖因悟出前生有二条人命债,求知县准于入监牢服刑,后在狱中得道,所以佛法渐渐失传了。《楞伽经》乃见性(境界)成佛的最高法要。
一、文殊观如来是不思议相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满足千人,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以大庄严而自庄严,皆悉已住不退转地,其名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无碍辩菩萨、不舍担菩萨,与如是等大菩萨俱。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佛知众会皆悉集已。】
佛同众弟子乞食回舍洗好脚坐下讲经说法。如是我闻是佛陀临终时,弟子斯拨陀罗问佛陀四个问题:“佛陀灭后以何为师?”佛陀答:“以戒为师。”又问:“以何为住?”答:“以四念为住。一、观身不净(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念处),二、观受是苦(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三、观心无常(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四、观法无我(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又问:“以何为法?”佛陀不答。又问:“经首用何文字?”佛陀答:“用如是我闻。”
此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满数千人。菩萨与大乘大涅槃菩萨一万人俱,以大庄严而自庄严皆悉已住不退转地。其中有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无碍辩菩萨、不舍担菩萨与如是等大菩萨俱。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摩诃;大乘大涅槃)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到佛所,在外等侯。
此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大家都集中在佛所,在门外站着。佛知道大家都集中在门外了。                                 
【尔时,如来从住处岀,敷座而坐,吿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师利童真菩萨先已至此,住门外立。我实于后晚来到耳。”】
这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你今为什么大清早在门外站着?”舍利弗禀告佛言:“世尊,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早先已至此处。我已经来晚了。”
【尔时,世尊问文殊师利:“汝实先来到此住处,欲见如来耶?”
文殊师利即白佛言:“如是,世尊,我实来此欲见如来耶。何以故?我乐正观利益众生,我观如来如如相、不异相、不动相、不作相、无生相、无灭相、不有相、不无相、不在方、不离方、非三世、非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净相,以如是等正观如来利益众生。”】
这时,世尊问文殊师利:“实际上你先来想见如来吗?”文殊师利禀告佛言:“是啊,世尊,我实先来此想见如来啊!(这是隐覆之说,指文殊已经超过一般菩萨,已修入最上乘)。为什么?我善用正智观察众生,我观如来正智相,不变化相,常住不动相(金刚法身),法身也不是造作而产生的种种虚妄相。《维摩诘经》云:“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境界任其生,任其自灭。也不是都没相,假如都没相现,就不能修如来意生身神通。不能入大乘法门。如来是非有相,也非无相,是不思议相。非三世因缘而来的,而并非完全如此。《楞伽经》云:“佛性有二种,缘自在法和本住法。‘缘自在法’指前世已修今生随缘而来,‘本住法’指今生才修行。‘非不二相’是指众生是凡夫相,佛是清净庄严相,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相好。即没有凡夫相也没有圣人相。但佛早已远离人无我、法无我相。如来与阴(指邪魔)也是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如来是外道,若不异者如来也是外道。‘非垢相’指如来在三界五浊恶世中如莲花浊污泥而不染。《六祖法师宝坛经》云:“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矣。”反之,如来若有我之相则是声闻缘觉而不是如来。一切众生须在世间修出上上法(指佛法)是为非净相。所以,如来常以正智教化众生。
二、佛为众生不取诸相
【佛告文殊师利:“若能如是见于如来,心无所取亦无不取,非积棸非不积聚。尔时,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如汝所说能见如来者,甚为稀有。为一切众生故见于如来,而心不取众生之相,化一切众生向于涅槃,而亦不取向涅槃相。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心不见大庄严之相。”】
佛告文殊师利:“若能如是见于如来要远离一切虚妄相,易于观察外性非性(指:一闪而逝的如幻三味相或圣智光),修入如来意生身法(意身生是如来名号),再入开觉见如来圣智境界。”这时舍利弗对文殊师利言:“若能如你所说能见真境实相的如来者甚为稀有。为一切众生故见到如来的真境实相,而远离心识(因妄想加以分别产生的虚妄相),不取众生与佛分别之相。化度一切众生修入佛道也不分别佛与众生之相。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心不见大庄严之相。”
【尔时,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语舍利弗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虽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心,恒不见有众生相,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众生趣亦不增不减。”】
此时,文殊师利童真菩萨与大乘大涅槃菩萨对舍利弗说:“是啊,是啊!如你所说,虽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大慈心,发愿救度无量无边众生而远离我能作所作,我我所(第一个‘我’是开悟后见到自性如来。第二个‘我’指能为众生作种种方便)。《金刚经》云:“实无众生如来灭度者,若有众生如来灭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则如来有相见便是外道而不名如来。故一切众生不增也不减。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心不见庄严之相。
三、一佛与诸佛化度众生无差别【假使一佛住世,若一劫若过一劫,如此一佛世界,复有无量无边恒河沙诸佛,如是一一佛,若一劫若过一劫,昼夜说法心不暂息。各各度于无量恒河沙众生皆入涅槃,而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乃至十方诸佛世界亦复如是。】
假使一佛住世,身遇一劫,或二劫以上在本佛国土中,如此在一佛世界又与无量无边恒河沙诸佛国土都是一样无分别的。《大涅槃经》云:“佛是无量寿的,但在四十亿万年间还有七小劫。”各各佛若一劫若过一劫昼夜说法心不暂息。佛无时无刻皆在普度众生,与十方诸佛世界也是一样的。众生不能以数量横加计较。这是外道数相论。《大方广佛华严经》云:“大乘经乃过去诸佛所说,我亦如是说。”佛是不放弃一切众生乃至一阐提(指犯戒修行人与对佛法信心不足者),能度则度。《大涅槃经》云:“佛陀涅槃之日,佛用头顶毫光射于六道众生,见光得以超生,除三种恶人不能超。一是诽谤大乘放等经者不度。二是不孝父母者不度。三是犯四禁五逆者不度。”不是佛不度,是因其罪业深重而无法度之。”同时说道:“整个娑婆世界出多佛者无有是处,一个娑婆世界只能出一个教主。一日出二个以上的佛祖也无有是处。”一佛度众生与诸佛度众生也是不分别的。法界众生无增也无减。众生与佛法界也是无增无减。一佛度众生与诸佛度也是平等的,众生切不可妄加猜疑起分别心。
【一一诸佛说法教化,各度无量恒河沙,众生皆入涅槃,于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何以故?众生定相不可得故,是故众生界不增不减。】
一佛在一个世界说法与诸佛在各诸世界说法,各分别教化度无量恒河沙众生.
众生皆入涅槃于众生界也不增不减。为什么?众生无有定相。《金刚经》云:“众生众生者是名众生非不众生。”若有众生愿发心修行则能超凡入圣,有的众生甘堕五狱。众生界众生也是不增不减。
【舍利弗复语文殊师言:“若众生界不增不减,何故菩萨为诸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行说法?”文殊师利言:“若诸众生悉空相者,亦无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众生而为说法。何以故?我说法中无有一法当可得故。”】                
舍利弗再问文殊师利言:“若众生界不增不减,为什么菩萨为诸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行说法。”文殊师利对佛言:“若诸众生从来就没有见到什么境界,或开悟后也未曾看见虚妄相或真境实相(指声闻)。这类人此生不能够修成佛道,唯有大乘人方能到达。因此,唯有大乘菩萨才可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涅槃经》云:“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议不依语,依了议不依不了议。我不对无相众生而为说法。”《维摩诘》云:“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在《佛说无垢称经》中也说道:“我观声闻智慧微浅犹如盲人。”声闻,缘觉属小乘之类。我说法中无有一法当可得。所以,不同众生说不同法。
四、佛法界与众生界皆是不思议的【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若无众生,云何说众生及众生界?”文殊师利言:“众生界相如诸佛界。又问:“众生界者是有量耶?”答曰:“众生界量如佛界量。佛又问:“众生界量有处所不?”答曰:“众生界量不可思议。”又问:“众生界相为有住不?”答曰:“众生无住,犹如空住。”】
这时佛告文殊师利:“若无众生为何说众生及众生界。”
文殊师利言:“众生界相如诸佛界同是一体,一切众生俱有如来智慧德相。”佛又问:“众生界者是有量吗?”
文殊师利答:“众生界量如同佛界量,不计其数。”
佛又问:“众生界量有处所不?”
文殊师利答:“众生界不可思议。”《金刚经》云:“东方虚空可思量不?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佛又问:“众生界量有地方可占用吗?”
文殊答:“众生界量不可思议,非可思量而知。”
佛又问:“众生界是固定不可变异相吗?”
文殊答:“众生界是无住相犹如空住。”
五、什么是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修般若波罗蜜时,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佛复问文殊师利言:“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修般若波罗蜜时,为何心住般若波罗蜜?(智慧到彼岸)。”文殊师利言:“以不住有为与无为之法为住般若波罗蜜。”《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当修行人入大涅槃时,须将佛法舍于众生。才方可成佛。”佛又问文殊师利言:“以什么法能修住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言:“离开外八识(外境界)和内八识(内境界),远离心识和外解脱,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
【佛复告文殊师利:“如是住般若波罗蜜时,是诸善根云何增长?云何损减?”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罗蜜,于诸善根无增无减,于一切法亦无增无减,是般若波罗蜜性相亦无增无减。”】
  佛再告文殊师利:“如是修住般若波罗蜜时要如何才能增长善根?为何会衰退?”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罗蜜时于诸善根无增无减,于一切法也无增无减。是般若波罗蜜性相(指如来的智慧、六度波罗蜜自性相)也无增无减。也不生不灭。”
【“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也不取贤圣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涅槃可乐,生死可厌,何以故?不见生死,况复厌离?不见涅槃,何况乐著?”】
  文殊师利言:“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也不取贤圣法。为什么?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当修行人入十地时须将佛法舍于众生,不然,修行人则还有十钝使(贪,嗔,痴,疑,慢。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无有生死可离,无有涅槃可入,称为入不二法门。”《楞伽经》云:“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见垢恼可舍,亦不见功德可取,于一切法心不增减。何以故?不见法界有增减故。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诸法有生有减,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诸法有增有减,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心无希取,不见法相有可求者,是修般若波罗蜜。”】
  开悟后第二地就是离垢地,若有修行人认为此时已经心净佛土净,或认为已断除烦恼障便是清净法身,这是邪见。修心是功,财法二施是德。舍一切法才是无我无贪,无量无边功德。为了舍一切功德思想的意识,就没有往生佛国的众生。法界与众生界同是一体,不增也不减。世尊,佛法是不生不灭的,有生有灭是不离生死的有为之法。《维摩诘经》云:“有为之法其性无常,生已灭住,寂灭为乐。”世尊,法是不定性的,因修行人慧根不同,将来成就也不同,所以法不可取也不可舍是名修般若波罗蜜。
【“世尊,不见好丑,不生高下,不作取舍,何以故?法无好丑离诸相故。法无高下等法性故。法无取舍住实际故,是修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言:“世尊,佛法并没有好坏之分,更没有高下之别,也不能妄作取舍。为什么?”《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无有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无有一法可舍。佛法是住离有无事相见,得真境实相。是修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是诸佛法得不胜乎?”文殊师利言:“我不见诸法有胜如相,如来自觉一切法空,是可证知。”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如来正觉自证空法。”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是空法中,当有胜如而可得耶?”】
佛告文殊师利:“难道诸佛法都不是最乘的吗?”(这句话用反面说法,称为反诘论)。文殊师利言:“我不见诸法有最胜不动相,清净庄严相。如来自觉一切法是空相。”《大涅槃经》云:“大寂静就是大涅槃。但这时已入十地,修行人又恢复七地无念正三昧修行法,称金刚三昧禅。”佛告文殊师利:“是啊,是啊!如来开觉之后自证空法,得无所有虚妄相的清净境界。”文殊师利对佛言:“世尊,在空法无所有虚妄相中当有如来的真境实相吗?”
六、阿耨多罗与般若波罗蜜对比【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如汝所说,是真法乎?”佛复谓文殊师利言:“阿耨多罗是佛法不?”文殊师利言:“如佛所说,阿耨多罗是名佛法。何以故?无法可得名阿耨多罗。”】 
佛言:好啊,好啊!文殊师利,如你所说是真正佛法吗?”
佛再问文殊师利:“阿耨多罗(无上正等)是佛法不?”
文殊师利言:“如佛所说阿耨多罗是名佛法,无法可得名阿耨多罗。当修行人入十地时,将佛法舍给众生,否则也是犯戒,所以无有一法可得名阿耨多罗。”
【文殊师利言:“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名法器,非化凡夫法,亦非佛法,非增长法,是修般若波罗蜜。”复次世尊:“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有法可分别思惟。”佛告文殊师利:“汝于佛法不思惟耶?”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如我思惟,不见佛法,亦不可分别是凡夫法、是声闻法、辟支佛法,如是名为无上佛法。”】
文殊师利言:“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能计较自身是大乘人,但要舍离世间法,而又不能彻底远离,佛法是人在世间修岀上上法。也决非有特殊的修行法。”
文殊师利又问:“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有什么法可分别思惟。”
佛告文殊师利:“你对佛法不加以分别思惟吗?”
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如我思惟不见佛法,也不可分别是凡夫法,是声闻法,辟支佛法,如是名无上佛法。”
【“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凡夫相,不见佛法相,不见诸法有决定相,是为修般若波罗蜜。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欲界,不见色界,不见无色界,不见寂灭界。何以故?不见有法是尽灭相,是修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再次啊,文殊师利!如果继续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凡夫相(指凡夫众生)。不见佛法相(具足清净庄严相)。不见诸法有决定相(成就智慧相)。是名为般若波罗蜜。再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欲界(不离七情六欲)。不见色界(外道最高天)。不见无色界(罗汉辟支佛所在地),不见寂灭界(断诸识离欲界)。为什么?不见有法能灭尽种种虚妄相是名修般若波罗蜜。”《妙法莲华经》云:“开悟后有九十六种天眼,修行人能离开虚妄相修意生身法,方可入大乘。其余九十五种都是外道。”
七、只有一乘并无三乘【“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作恩者,不见报恩者,思惟二相心无分别,是修般若波罗蜜。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是佛法可取,不见是凡夫法可舍,是修般若波罗蜜。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凡夫法可灭,亦不见佛法而心证知,是修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再次啊,文殊师利!再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我为众生的所布施和所做的一切成就。不求回报,当众生回报时要远离功高心与增慢心,应不分别心是名修般若波罗蜜。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佛法可取,法是不定性的。不见凡夫法可舍,是修般若波罗蜜。再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凡夫法可灭(指世间法),不见佛法可取,是修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善说甚深般若波罗蜜相,是诸菩萨摩诃萨所学法印,乃至声闻、缘觉、学、无学,人亦当不离是印而修道果。”】
  佛告文殊师利:“好啊,好啊!能如是善说甚深般若波罗蜜相与诸大乘大涅槃菩萨离开虚妄相得真境实相的大乘修行人的所学法印。乃至知少而足的声闻,胆小的缘觉,假如能舍离邪知恶见的外道习气。以不看虚妄相入真境实相的修行人,能如是修行者定能成佛。”
【佛告文殊师利:“若人得闻是法不惊不畏者,不从千佛所种诸善根,乃至百千万亿佛所久植德本,乃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
佛告文殊师利:“若人得闻是法不惊不畏者,不从千佛所种诸善根,此人已在百千万亿佛所久植德本种过善根。因此该人今生才有缘接触如来第一议法而不惊不怖。”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今更说般若波罗蜜议。”佛言:“便说。”“世尊,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法是应住是不应住,亦不见境界可取舍相。何以故?如诸如来不见一切法境界相故。乃至不见诸佛境界,况取声闻、缘觉、凡夫境界?不取思议相,亦不取不思议相,不见诸法有若干相,自证空法不可思议。】
文殊师利对佛言:“世尊,我今想进一步说般若波罗蜜是如来第一大议,是明心见性直接成佛的最高法要。可以揭开隐覆之说吗?”
佛言:“可以随便说。”
文殊师利言:“修般若波罗蜜时,心不住内外境界,若住也不见境界可取可舍相。为什么?所有如来都已离开了虚妄相,而住离有无事相见,在修金刚三昧禅时所见的是真境实相。但依然存在如来地藏识。这藏识因烦恼与杂念产生的善恶二业境界。其中也包括虚妄相和真境实相。更何况声闻缘觉凡夫境界。任何境界不加以分别,也就没有思议相或不思议相。也更没有在不离虚妄相下能修入不可思议的空法。”
【如是菩萨摩诃萨皆已供养无量百千万亿诸佛种诸善根,乃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缚,不见解,而于凡夫乃三乘不见差别相,是修般若波罗蜜。”】
  这样大乘修行人与最上乘修行人皆已供养无量百千万亿诸佛种过诸善根,才能接触甚深般若波罗蜜生不惊不怖之心。再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缚,心中没有了凡人一样的障碍和阻绕。且能够通达大乘。不分别凡夫相乃三乘相(声闻,缘觉,佛乘)。不见差别相是修般若波罗蜜。
八、文殊与世尊论法【佛告文殊师利:“汝已供养几所诸佛?”文殊师利言:“我及诸佛如幻化相,不见供养及与受者。”佛告文殊师利:“汝今可不住佛乘耶?”文殊师利言:“如我思惟不见一法,云何当得住于佛乘?”佛言:“文殊师利,汝不得佛乘乎?”文殊师利言:“如佛乘者,但有名字,非可得亦不可见,我云何得?”】
 佛告文殊师利:“你已供养几所诸佛。”
文殊师利言:“我与诸佛好比如幻三昧自性相和幻化相,不分别供养及受供养者。”
佛告文殊师利:“你今可以不住在佛乘吗?”
文殊师利言:“我思惟不见一法可住佛性,佛法是不定性的。”《地藏菩萨十轮经》云:“见自性相者为佛,取之于公正者为法,持清净戒者为僧。”《金刚经》云:“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怎能当得住佛乘?
佛问文殊师利:“难道你不在佛乘吗?”
文殊师利言:“如佛乘者只是名字罢了,非可得也不可见,我岂能得之。”
【佛言:“文殊师利,汝得无碍智乎?”文殊师利言:“我即无碍,云何以无碍而得无碍?”佛言:“你坐道场乎?”文殊师利言:“一切如来不坐道场,我今云何独坐道场?何以故?现见诸法住实际故。”】
佛言文殊师利:“你得无碍智了吗?”
文殊师利言:“我早已无碍自在为何以无碍而得无碍?”
佛言:“你坐道场吗?”
文殊师利言:“一切如来都不坐道场,坐道场者是大乘菩萨(指大乘修行人住攀缘禅的菩萨),我今为何独坐道场。为什么?离开虚妄相眼住离有无事相见,见如来圣智境界。”
【佛言:“云何名实际?
”文殊师利言:“身见等是实际。”佛言:“云何身见是实际?”文殊师利言:“身见如相,非实非不实,不来不去,亦身非身,是名实际。”】
佛言:“什么名实际? ”
文殊师利言:“身见等是实际。”
佛言:“为何身见是实际?”
文殊师利言:“肉眼所见相非实非不实,修行人有三个阶段,在禅定上无贪无求得开悟,离开虛妄相修心净佛土净得开觉,舍一切法给众生得最高神通得大涅槃直至成佛。所以当住真境实相的同时,若有一丝一毫的杂念,就会产生虚妄相。不来不去是佛性,有来有去是外道,愚痴凡夫莫要贪着外道的邪知恶见。”
九、舍利佛问法【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于斯议谛了决定,是名菩萨摩诃萨。何以故?得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相,心不惊不怖、不没不悔。”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具足法相,是即近于佛座。何以故?如来现觉此法相故。”】
舍利弗对佛言:“世尊,若能通达如来第一议法是名菩萨与大乘大涅槃菩萨,为什么?能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得智慧德相不惊不怖而不后悔,才是真正具有大智大慧之人。”
弥勒菩萨对佛言:“世尊,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具足法相,此人是即近于佛了(九地是超佛子地,已受菩萨王太子冠顶)为什么?大乘修行人已入第二级觉法自性神通,能现无量妙相。能成就一切众生。”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能不惊不怖、不没不悔,当知此人即是见佛。”尔时,复有无相优婆夷白佛言:“世尊,凡夫法、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是诸法皆无相,是故于所从闻般若波罗蜜,皆不惊不怖,不没不悔。何以故?一切诸法本无相故。”】
  文殊师利对佛言:“世尊,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能不惊不怖不后悔,当知此人真正见到佛。”这时已修到心净佛土净得无所有相的优婆夷对佛言:“凡夫法,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是诸法皆无所有虚相是故,是故于从闻般若波罗蜜至得住般若波罗蜜皆不惊不怖,没有消失也没有后悔。为什么?一切诸法本无分别、也无有虚妄相。”
【佛告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若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心得决定不惊不怖,不没不悔,当知是人即住不退转地。若人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信乐听受,欢喜不厌,是即具足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能为他显示分别,如说修行。”】
  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坚信不移,不惊不怖没有退转不后悔,当知此人已住八地不退转地。若信受乐闻,不厌倦以法受持,此人已具足六度波罗蜜(忍辱、精进、持戒、布施、禅定、智慧)只有这种修行人才能为众生分别说大乘法。”
十、文殊离佛相而自得菩提相【佛告文殊师利:“汝观何议,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言:“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不住佛乘,云何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我所说即菩提相。”】
佛告文殊师利:“你观什么样的佛理,认为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地?”
文殊师利言:“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也不住佛乘?为何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所说即是菩提相(指开悟后的自性相),《大涅槃经》云:‘见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中道即是佛性。”
【佛赞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汝能于是甚深法中巧说斯议,汝于先佛久种善根,以无相法净修梵行。”文殊师利言:“若见有相,则言无相。我今不见有相,亦不见无相,云何而言以无相法净修梵行?”】
佛赞文殊师利言:“好啊,好啊!你能够如是说甚深妙法,通达如来第一大议,你在过去佛所久种善根,能以无相法净修梵行(指大乘人修道过程)。”
文殊师利言:“若见有相则言无相,这是外道人不但不离有无二见的习气。且妄想立宗五分论(宗、因、喻、合、结),我今不见有相也不见无相。为何而言以无相法净修梵行。”
【佛告文殊师利:“汝见声闻戒耶?”答日:“见。”佛言:“汝云何见?”
文殊师利言:“我不作凡夫见,不作圣人见,不作学见,不作无学见,不作大见,不作小见,不作调伏见,不作不调伏见,非见非不见。”】
佛告文殊师利:“你见声闻戒吗(开悟后离开虚妄相,住八地不动地,就是佛子地)。”
文殊师利答:“见!”
佛言:“你何以见得?”
文殊师利言:“我不作凡夫见(内眼见),不作圣人见(修入如来地得最高神通),不作学者见,不作愚夫见,不作非同一般见,不作若无其事见,不作心平气和见,也不作怒发冲冠见,好像看见又好像不悄一顾。”
十一、舍利佛第二次问法【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汝今如是观声闻乘,若观佛乘当复云何?”文殊师利言:“不见菩萨法,不见修行菩提及证菩提者。”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云何名佛?云何观佛?”文殊师利言:“云何为我?”舍利弗言:“我者但有名字,名字相空。”】
舍利弗对文殊师利言:“你今如是观声闻乘,若观佛乘应当如何?”
文殊师利言:“不见菩萨法,不见修行菩提法见到自性相的人。”
文殊师利言:“为何为我?”
舍利弗言:“有我者只是名字,名字不过是徒有虚名的相空罢了。”
【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无言无说。何以故?言说菩提二俱空故。
‘复次,舍利弗,汝问云何名佛?云何观佛者?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唯有智者乃能知耳,是名观佛。’”】
文殊师利言:“是啊,是啊!有我者只是名字,我与佛同是一个名字罢了。离开虚妄相修入真境实相得菩提法。不以徒有虚名无所有相而求菩提法(指未开悟修行人)。菩提之法在悟中修,须离开文字妄想和语言妄想。为什么?这二种妄想都是外道的邪知恶见。”
文殊师利又问舍利弗:“你问我什么是佛?如何观佛?如来者不生不灭(在境界上要有一闪而逝的如幻三昧),不来不去。(有来有去是外道),非名非相是名为佛(离开虚妄相的妄想得真境实相)。《地藏菩萨十轮经》云:“取得自性相为佛,取决于公正者为法,修持清戒者为僧。”观真境实相是名见佛。观佛也一样,唯有大乘修行人才能理解,是名观佛。”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非初学菩萨所能了知。”文殊师利言:“非但初学菩萨所不能知,及诸二乘所作已办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说法,无能知者。何以故?菩提之相,实无有法而可知故。无见无闻,无得无念,无生无灭,无说无听,如是菩提,性相空寂,无证无知。无形无相、云何当有得菩提者?”】
这时舍利弗对佛言:“世尊,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非初学菩萨所能了知(该人在无量劫中从未在佛所种过善根)。”
文殊师利言:“非但初学菩萨所不能知,及诸二乘(声闻,缘觉)自以为已通达大乘,但对其如是说法而又无人知晓。且喜欢在文字上高谈阔论,言语即庄严又荒唐,岂不可悲。为什么?菩提之相唯有大乘人远离虚妄相修入意生身三昧法才能通达佛理。”有一次,世尊在说法时忽然举起一个食指问大家:这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答:‘是一个食指。’圣者便会透过手指的方向看到天上的月亮(指佛)。所以凡夫俗子只能看到表面,而圣人能揭开隐覆之说。又有一次,世尊在说法时,手持一朵鲜花问大家是什么意思?结果没人回答,迦叶菩萨却在微笑,世尊以心传印将佛法传给迦叶,后称为‘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无见、无闻、无得、无念、无生、无灭、无说、无听、无知、无形、无相、(这些都是内外境界,俱要远离之)。如果没有远离怎么能够修入菩提法。”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佛于法界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文殊师利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世尊即是法界。若以法界证法界者,即是诤论。舍利弗,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无众生相,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无二无分别故。”】
舍利佛对文殊师利言:“佛于法界不能够证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文殊师利言:“不是啊,舍利弗!为什么?世尊即是法界。众生与佛也是一体。”《金刚经》云:“世尊,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佛与众生同是菩提相,即是佛性。若以法界证明法界者即是诤论(指世间言论,采取各种巧妙比喻庄严词句迷惑愚痴凡夫)。舍利弗,法界之相即是菩提相,为什么?是法界中无众生相,一切法顺于空,随无相,应无造作故,一切法悉空法者即是菩提,在境界上有无不分别即是菩提相。
【“舍利佛,无分别中则无知者,若无知者即无言说,无言说相则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诸法不见处所决定性故。如逆罪相不可思议,何以故?诸法实相不可坏故。如是逆罪亦无本性,不生天上,不堕地狱,亦不入涅槃。何以故?一切业缘皆住实际,不来不去,非因非果。何以故?法界无边无前无后故。”】
  佛告:“舍利弗,在境界上无分别中则无所知,若无知者即离开文字与语言妄想,无言说。即身,口,意三业则净,境界则非有非无,境界则净。修行人不加以分别就是非知非不知,一切诸法也如是。为什么?一切法没有固定的佛法可修成佛。假使修行人心术不正,烦恼不断,境界上就岀现无休止的虚妄相,甚至走火入魔。为什么?无任什么样的虚妄相都不会影响到真境实相。”《大涅槃经》云:“若我是佛,常是法身,乐是涅槃,净者是法,苦者一切外道。”虚妄相没有本质性的,只因于无始以来妄想加以颠倒产生虚伪习气,不修十二因缘,所以不生天上。又因眼功能转变离开世间法又不堕地狱。又与佛的修行法背道而驰故不入涅槃。为什么?如来的一切正法是离开所有的虛妄相而得真境实相。《楞伽经》云:“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议计著相续。所谓相计着相续。缘计着相。性非性计着相续。生不生,灭不灭妄想计着相续。性非性妄想计着相续。有为无为妄想计着相续。地地自相妄想计着相续。自妄想无间妄想计着相续。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着相续。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着相续。”这是一切外道妄想习气,要远离才可攀登真境实相的法界。
【是故,舍利弗,若见犯重比丘不堕地狱,清净行者不入涅槃,如是比丘非应供非不应供,非尽漏非不尽漏。何以故?于诸法中住平等故。“】
  佛说:“是啊,舍利弗!若见犯重戒的比丘(一阐提,指犯戒修行人与对佛法信心不足者)不堕地狱,待苦报尽后,又恢复善根。佛是不放弃一切修行人。所以不堕地狱。”《金光明经》云:“无有生死可舍,无有涅槃可入称为不二法门。”《大涅槃经》云:“世间有三种僧;一是杂僧(因贪受十方供养称为邪命诌曲),二是愚痴僧(未开悟者或声闻缘觉,不知法是常与无常),三是清净僧(一身修持清戒)。《地藏菩萨十轮经》云:‘一是痖痒僧(利欲熏心,不知戒律),二是世俗僧(修出世法者),三是胜议僧(悟法解议,以法受持的大乘修行人),四是无惭愧僧(犯戒仍不知悔改)。”因此,清净者只知持戒而没有以法修持大乘法故不涅槃。《大涅槃经》云:“若优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人,不应给施礼拜供养。若知是人受畜八法,亦复不应给施所须礼拜供养。若于僧中有破戒者,不应以被袈裟因缘恭敬礼拜。有因缘故则可拔济。若被法服,犹未舍远,其心常怀惭愧恐怖而自考责。何为犯斯重罪?何其怪哉!造斯苦业?深自改悔,生护法心,欲建正法,有护法者,我当供养。我今宁持如是禁戒堕阿鼻狱,终不毁犯而生天上。善男子,一切众生若具五事,令现轻报转地狱受。何等为五?一者、愚痴故,二者、善根微少故,三者、恶业深重故,四者、不忏悔故,五者、不修本善业故。复有五事:一者、修习恶业故,二者、无戒财故,三者、远离诸善根故,四者、不修身戒心慧故,五者、亲近恶知识故。善男子,是故能令现世轻报地狱重受。”所以,对贪受供养,犯戒不知悔改的比丘可以不供养。既便供养也没有功德。对犯戒自知悔改的比丘应当供养。莫让他生退转心。修有为法者是不离生死,是名有漏。修无为法者已离生死,名为无漏。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也称尽无尽解脱法门。《金刚经》云:“我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为什么?有为无为法是平等故。
【舍利弗言:“云何名不退法忍?”文殊师利言:“不见少法有生灭相,名不退法忍。”舍利弗言:“云何复名不调比丘?”文殊师利言:“漏尽阿罗汉,是名不调。何以故?诸结已尽,更无所调,故名不调。若过心行,名为凡夫。何以故?凡夫众生不顺法界,是故名过。”】
舍利弗言:“什么是名不退法忍。”
文殊师利言:“在禅定上,有无虚妄相,心要远离而不分别,敢于降伏天魔外道而不惊不怖不畏,同等修持是名不退法忍。”
舍利弗言:“什么是不调伏比丘?”
文殊师利言:“漏尽阿罗汉是名不调。为什么?诸结已尽更无所调故名不调。”《楞伽经》云:‘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下者极七有生(须陀洹果,不离色,声,香,味,触法。不但不离虚妄相,并纳受加以分别,有时连境界都断了,故要七死七生才能入涅槃)。中者五死五生或三死三生(斯陀洹已断烦恼障,所知障,因疑法不生,不离有无二见,稍微精进便可涅槃)。阿那含;(因松懈起功高大师心,还要一死一还方可涅槃)。上者此生可涅槃(罗汉果,善见受生处苦相,除了虚妄相离了妄想,能回向自觉圣智境界)。’若贪求境界或过于分别这是凡夫心。因为凡夫众生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境界。且妄加评论是有罪过的,来生堕阿鼻地狱。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今为我善解漏尽阿罗汉义。”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我即漏尽真阿罗汉。何以故?断求声闻欲及辟支佛欲,以是因缘故名漏得阿罗汉。”】
  舍利弗言:“好啊,好啊!你今为我善解漏尽阿罗汉。”文殊师利言:“是啊,是啊!”《涅槃经》云:“无我是生死(未开悟者),有我名如来(开悟修行人)。”为什么?断除修声闻及辟支佛(声闻缘觉)法,以此因缘是名漏尽阿罗汉,若改修意身如来三昧神通便种下大乘根,若以法修持就是来生佛祖。
十二、一切佛都没有坐道场【佛告文殊师利:“诸菩萨等坐道场时,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文殊师利言:“菩萨坐于道场,无有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如菩提相,无有少法而可得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相菩提,谁能坐者?亦无起者,以是因缘不见菩萨坐于道场,亦不觉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文殊师利:“诸菩萨等坐道场时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文殊师利言:“菩萨坐道场无有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开悟后须在清净境界上先修神通后修法,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相菩提(指声闻缘觉)怎能坐菩萨道场,更不存在站起,以是因缘不见菩萨坐于道场,也不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三、什么是五逆相?【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菩提即五逆,五逆即菩提。何以故?菩提、五逆无二相故,无学、无学者,无见、无见者,无知、无知者,无分别、无分别者如是之相名为菩提。见五逆相亦复如是。若言见有菩提而取证蹬者,当知此辈即是增上慢人】
  文殊师利禀佛言:“世尊,菩提即五逆,五逆;‘杀父,杀母,害罗汉,破僧,恶心出佛心血。”什么是杀父?因肉体本能产生内因的脾气。杀母:因接触外缘的喜爱与嗜好。害罗汉:指诸使,十钝使(钝使:贪,嗔,痴,疑,慢。利使;身见,边见,戒取,见取,邪见)。破僧:异于一切相的诸阴,如天魔,烦恼魔,死魔,五阴魔及善五阴合积聚。若远离诸使不看虚妄相则不破僧。恶心出佛心血;不分别内外境界,远离三界心(欲界,色界,无色界),恶心者认为,佛世难值,正法难闻,怖心难起,中国难生,人身难得,诸根难具。若改脾气,除嗜好,灭贪心,戒妄想,五逆即是菩提,无分别者即是平等。佛与众生同是菩提相。若有众生认为有菩提法可修成佛该众生是憎慢人。《金刚经》云:“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言:“汝言我是如来,谓我为如来乎?”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谓不是如来为如来耶!无有如相可名为如,亦无如来智能知于如?何以故?如来及智无二相故,空为如来,但有名字,我当云何谓是如来?”】
这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言:“你说我是如来(‘如’,离虚妄相见实相。不异相;佛与众生同是一体。常住不动相,金刚法身。不思议相,非佛相也非众生相。‘来’,不来不去是名为来)。《大涅槃经》说:“如过去诸佛所说不变。云何不变?过去诸佛为度众生说十二部经,如来亦尔,故名如来。诸佛世尊从六度波罗蜜、三十七品、十一空来至大涅槃,如来亦尔,是故号佛为如来也。诸佛世尊为众生故,随宜方便开示三乘,寿命无量不可称计,如来亦尔,是故号佛为如来也。为什么如来也为我?”
文殊师利言:“不是啊,世尊!我不为如来,没有不动相可名为如,也没有如来智慧能知如来是常住不动相,不异相。为什么?如来的智慧是不分别凡夫相与佛相,故称如来。如来也仅仅是名称,我也不过如此罢了。”
【佛告文殊师利:“汝疑如来耶?”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观如来无决定性,无生无灭,故无所疑。”佛告文殊师利:“汝今不谓如来岀现于世耶?”
文殊师利言:“若有如来岀现世者,一切法界亦应岀现。”】
佛告文殊师利:“你怀疑如来吗?”
文殊师利言:“没有啊,世尊!我观如来法无有定性,不可取,不可舍,不生不灭,因此,我没有什么疑问。”
佛告文殊师利:“你不认为如来出现于世吗?”
文殊师利言:“若有如来出现世者一切法界也应出现,如来是住世不现世。”
十四、众生与佛同是一相【佛告文殊师利:“汝谓恒沙诸佛入涅槃耶?”文殊师利言:“诸佛一相不可思议。”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佛是一相不思议相。”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今住世耶?”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文殊师利言:“若佛住世,恒沙诸佛亦应住世。何以故?一切诸佛皆同一相不思议相,不思议相无生无灭。若未来诸佛岀于世,一切诸佛亦皆岀世。何以故 不思议中无过去、未来、现在相,但众生取著,谓有岀世,谓佛灭度。”】
佛告文殊师利:“你认为恒河沙数诸佛皆入涅槃吗?”
文殊师利言:“诸佛与众生皆是一合相,一合相者不可思议。”
佛对文殊师利说:“是啊,是啊!佛于众生同是一相皆不可思议相。”
文殊师利对佛言:“世尊,佛今住世吗?”
佛对文殊师利说:是啊,是啊!
文殊师利言:“若佛住世恒沙诸佛也应该住世。为什么?不思议相者无生无灭。若未来诸佛出于世,一切诸佛也皆出世。为什么?不思议佛法中无过去未来现在,但众生贪著有出世或佛灭度。这是邪见。”《大涅槃经》云:“若说如来已涅槃这是魔说,若说如来不涅槃者才是佛说。”
【佛告文殊师利:“此是如来、阿罗汉、阿惟越致菩萨所解。何以故?是三种人,闻甚深法,能不诽谤,亦不赞歎。”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是不思议,谁当诽谤?谁当赞叹?”佛告文殊师利:“如来不思议,凡夫亦不思议。”】
佛告文殊师利:“这是如来,阿罗汉,阿惟越致菩萨所理解。为什么?是三种人(声闻、缘觉。佛乘者)闻甚深法能不诽谤,也不赞叹。”
文殊师利问佛言:“世尊,如是不思议法谁会诽谤?谁能赞叹。”
佛言文殊师利:‘如来不思议,凡夫也不思议,将来成就也是不可思议。即不赞叹也不诽谤。”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凡夫亦不思议耶?”佛言:“亦不思议,何以故?一切心相皆不思议。”文殊师利言:“若如是说,如来不思议,凡夫亦不思议。今无数诸佛求于涅槃,徒自疲劳,何以故?不思议法即是涅槃等无异故。”文殊师利言:“如是凡夫不思议,诸佛不思议。若善男子、善女人久习善根近善知识,乃能了知。”】
文殊师利对佛言:“世尊,凡夫也不思议吗?”
佛言:“不思议,为什么?一切自性相皆不思议?”
文殊师利言:“若如是如来不思议,凡夫也不思议。今无数诸佛求于涅槃岂不徒劳?为什么?不思议法与涅槃本无差别。”文殊师利言:“如是凡夫不思议,诸佛也不思议。若善男子,善女人久在无量劫中种过善根,今能接近善知识才能知晓。”
【佛告文殊师利:“汝欲使如来,于众生中为最胜耶?”文殊师利言:“我欲使如来,于诸众生为最第一。但众生相亦不可得。”佛言:“汝欲使如来得不思议法耶?”文殊师利言:“欲使如来得不思议法,而于诸法无成就者。”佛告文殊师利:“欲使如来说法教化耶?”文殊师利白佛言:“我欲使如来说法教化,而是说及听者,皆不可得。何以故?住法界故,法界、众生无差别相。”】
佛告文殊师利:“你想让如来在众生中为最胜吗?“
文殊师利言:“我想让如来和一切众生成为最为第一,但众生相也是不可得。”
佛言:“你想让如来得不思议吗?”
文殊师利言:“我是想让如来得不思议法,而于诸法都无成就,若有成就如来即还有贪着有我的邪见。”
佛告文殊师利:“你想让如来说法教化众生吗?”
文殊师利对佛言:“我想让如来说法教化众生,说法者及听法者皆不可得,为什么?住法界的众生与佛无差别相。众生与佛同是一体。”
十五、如来是无上福田相【佛告文殊师利:“汝欲使如来为无上福田耶?”文殊师利言:“如来是无尽福田,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无上福田。非福田非不福田,是名福田。无有明暗生灭等相,是名福田。若能如是解福田相,深植善种亦无增无减。”佛告文殊师利:“云何植种不增不减?”文殊师利言:“福田之相不可思议。若人于中如法修善亦不可思议。如是植种名无增无减,亦是无上最胜福田。”】
佛告文殊师利:“ 你想让如来成为无上福田吗?”
文殊师利言:“如来不仅是无尽福田也是无尽相(不思议相)。无尽相即是无上福田,非福田非不福田(无有高下、大小之分别)是名福田。无有明暗、有生有灭等之相是名福田。若能如是善解福田之相,在无量劫以来深植善种也无增无减。”
佛告文殊师利:“如何植种不增不减?”
文殊师利言:“福田之相不可思议。如果有人以法修善,其功德也不可思议。也是植种名无增无减,也是无上最胜福田。”
【尔时,大地以佛神力,六种震动现无常相,一万六千人皆得无生法忍,七百比丘,三千优婆塞、四万优婆夷,六十亿那由他,六欲诸天,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尔时,阿难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如是大地六种震动。”佛告阿难:“我说福田无差别相,故现斯瑞。往昔诸佛亦于此处,作如是说福田之相利益众生,十方世界六種震动。”】
  这时大地以佛威神之力,六种震动现不思议相,一万六千人皆得无生法忍(住不退地),七百比丘,三千优婆塞、四万优婆夷,六十亿那由他(指六道众生),六欲诸天远尘离垢在诸法中得法眼(住真境实相)净。这时阿难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对佛言:世尊,以何福德因缘使大地六种震动。佛告阿难:我说福田无差别相,故现种种不思议瑞相。以往诸佛也在此处作如是说福田之相,利益众生十方世界,也如是六种震动。
师利:“舍利弗说得是。”
舍利弗言:“你所说的诸法实际上都是不思议的。”
文殊师利对佛言:“不思议的法是不可说思议的,不可说如是思议或不思议的境界。更不能说一切声闻可思议的境界说成不思议境界。”
【佛言:“汝入不思议三昧耶?”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议,不见有心能思议者,云何而言入思议三昧?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恒与定俱。”】
  佛言:“你修入不思议三昧吗?”文殊师利言:没有啊,世尊!我即是不思议,不分别能思议者,更没有执著的心有思议者,为何而入不思议三昧?我初发心想入禅定而今思惟实无有心妄想而入三昧定。比如人学射箭久练习成巧,虽无心以久练成熟,因此箭百发百中。我也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是心在禅定,若久练成就,更无心想依懒着禅定。”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更有胜妙寂灭定不?”文殊师利言:“若有不思议定者,汝可问言:‘更有寂灭定不?’如我意解,不可思议定尚不可得,云何问有寂灭定乎?舍利弗言:“不可思议定不可得耶?”文殊师利言:“思议定者是可得相,不可思议定者不可得相。一切众生实成就不思议定。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心故,是名不思议定。是故一切众生相及不思议三昧相,等无分别。”】
舍利弗问文殊师利言:“有没有更胜妙寂灭观的禅定?”
文殊师利言:“如果有不思议禅定难道你还问言更有胜妙寂灭禅定吗?你可以直接问有否寂灭观的禅定?我理解不可思议禅定尚且不可得,为何还要问有寂灭禅定?”
舍利弗言:“不可思议禅定是不可得吗?”
文殊师利言:“思议定者是不离虚妄相,不可思议定者是已离开虚妄相得圣智境界。一切众生实际上是成就不思议禅定。一切心相(指三心:无始以来虚伪与妄想产生的是过去心,在虚妄境界上不但不远离且加以分别是现在心,妄想立宗将来可成佛是未来心)。离了三心才能得真境实相,成就不思议禅定。一切众生相及不思议三昧相等无分别。”
【佛赞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汝于诸佛久植善根,净修梵行,乃能演说甚深三昧。汝今安住如是般若波罗蜜中。”文殊师利言:“若我住般若波罗蜜中能作是说,即是有想,便住我想。若住有想,我想中者,般若波罗蜜便有处所。般若波罗蜜若住于无,亦是我想,亦名处所,离此二处,住无所住,如诸佛住,安处寂灭非思议境界,如是不思议名般若波罗蜜住处。”】
佛赞文殊师利言:“好啊,好啊!你在诸佛所无量劫中久植善根,净修梵行(指:大乘菩萨为众生成就过程)。《大涅槃经》云:“圣行,梵行,天行,病行,婴儿行”(圣行,佛及菩萨之所行故。梵行,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经,住七善法得具梵行。天行,有四天王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是天魔外道。病行,病谓四大毒蛇互不调适,凡愚众生好比病人要善智慧者方可度之。婴儿行,为常法故断于无常,若于众生破众生相者,是则能得大般涅槃。以得如是大涅槃故,止不啼哭,是名婴儿行。)才能演说甚深三昧,你现在是否安隐住般若波罗蜜中。”
文殊师利言:“若我住般若波罗蜜中能作是说,即是有想便贪住有我的邪见,般若波罗蜜便有处所。般若波罗蜜若住于无也是无我的邪想,也名处所,离此有无所住,诸佛可安住寂灭不可思议境界,如是不思议名般若波罗蜜,空无住相名般若波罗蜜处。”
十七、般若波罗蜜是不思议德相【“般若波罗蜜处,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作。般若波罗蜜即不思议。不思议即法界,法界即无相,无相即不思议,不思议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法界无二无别,无二无别即法界,法界即无相,无相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界即不思议界,不思议界即无生无灭界,无生无灭界即不思议界。”】
  得住般若波罗蜜处,一切法住离有无事相见(真境实相),一切法无造作是般若波罗蜜,即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即法界,法界即无相,无相即不思议,不思议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法界离有无则无分别,无分别即法界,法界即无相,无相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界即不思议法界,不思议法界即无生无灭法界。无生无灭法界即不思议法界。”
【文殊师利言:“如来界及我界即不二相,如是修般若波罗蜜者则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相离,即般若波罗蜜故。世尊,若知我相而不可著,无知无著是佛所知,不可思议无知无著即佛所知。何以故?知体本性无所有相,云何能转法界?若知本性无体无著者即名无物,若无有物是无处所,无依无住,无依无住即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即有为无为功德。若如是知则无心想,无心想者云何当知有为无为功德?无知即不思议,不思议者是佛所知,亦无取无不取,不见三世去来等相,不取生灭及诸起作,亦不断不常。如是知者,是名正智、不思议智,如虚空,无此无彼,不可比类,无好恶,无等等,无相无貌。”】
  文殊师利言:“如来以及与我法界即不分别高下二相,要远离人法无我。这样修般若波罗蜜不求菩提实则自蹬。为什么?菩提相已远离无我无贪求般若波罗蜜。世尊,当离开虚妄相得真境实相时,要改修无念正受三昧禅(许看不许想,不分别),当境界清净时不可喜看虚妄相而加以造作。无造作才是佛的不可思议思议境界,为什么?得到自性相的修行人,不求得菩提之相实则已修入般若波罗蜜。不求涅槃实则也已经涅槃。为什么?如来本性已清净,如何能转法界。佛性本清净,不染内外境界。”《六祖坛经》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矣。’“无有物便是空住,无依无住,无依无住即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即有为(有为是有漏)。无为功德(无为是无漏)。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由有为的智慧修入无为的功德方可圆满。假如在虚妄相上不但不远离则妄加猜测这是外道的邪见。就体会不到有为无为功德。反之,能离虚妄相而不斤斤计较就是无知无我之心,无知即不思议,不思议者是佛所知,也无取无不取,不见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去来等相,不取生灭及断常二见,如是知者是名正智。不思议智如虚空,不可以有无境界来比喻有无,好坏,和种种相貌。”
【佛告文殊师利:“若如是知,名不退智。”文殊师利言:“无作智,名不退智。犹如金矿,先加槌打方知好恶,若不槌打无能知者。不退智相亦复如是,要行境界,不念不著,无起无作,具足不动,不生不灭,尔乃显现。”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言:“如诸如来自说己智,谁当能信?”文殊师利言:“如是智者,非涅槃法,非生死法,是寂灭行,是无动行,不断贪欲、嗔恚、愚痴,亦非不断。何以故?无尽无灭,不离生死亦非不离。不修道非不修道,作是解者名为正信。”】   
佛告文殊师利言:“什么叫不退智?”
文殊师利言:“在境界上离开虚妄相,无有妄自造作已通达慧智是名不退智,犹如金矿先加槌打磨练方知好坏,若不槌打无能知道。不退智相也如是,要在境界上不能贪念,不执著不离禅定无作而住三昧禅,才能具足如如不动,不生不灭现真境实相现。”
这时,佛告文殊师利言:“假如诸如来自圆其说无上妙法谁能相信?”
文殊师利言:“如来得无上智慧非涅槃法,非生死法是寂灭行,是无动行。
《大涅槃经》云:“大寂静就是大涅槃,涅槃之体,非本无今有。若涅槃体本无今有者,则非无漏常住之法。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以诸众生烦恼覆故,不见涅槃便谓为无。菩萨摩诃萨以戒、定、慧熏修其心,断烦恼已便得见之。”不断贪欲,嗔恨愤怒、愚痴。也不是不断。为什么?无尽(有漏)无灭(不离虚妄相)。不离生死也非不离(指离有无之见)。远离修道或不修道心,以正心修持是为正信。”
十八、迦叶论法【佛告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如你所说深解斯议。”尔时,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于当来世,若说如是甚深正法,谁能信解如闻受行?”佛告迦叶:“今此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闻此经者,如是人等于未来世若闻是法,必能信解于甚深般若波罗蜜,乃能读诵信解受持,亦为他人分别演说。”】
佛告文殊师利言:“好啊,好啊!你能善解如来第一大议,才是真正通达大乘。”这时摩诃迦叶对佛表白说:“世尊,你于当来之世说如是甚深正法,谁能信解能如是闻法,且依法受持。”
佛告诉迦叶:“今此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闻此经者,如是人等于未来世中若闻是法,必能信解于甚深般若波罗蜜,乃能读诵信受持也为他人分别演说得闻此经者,如是人等于未来世若闻是法,必能信解说如是甚深正法,信解如法受行。”
【譬如长者失摩尼宝,忧愁苦恼。后若还得,心甚欢喜。如是迦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亦复如是,有信乐心,若不闻法,则生苦恼。若得闻时,信解受持,常乐读诵甚大欢喜,当知此人即是见佛,亦即亲近供养诸佛。”】
  比如长者失摩尼宝,因不得解脱而忧愁苦恼。后蒙佛指点迷律心甚欢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也有信心信乐,若不闻法不离生死则生苦恼。若有众生得闻时信解受持常乐读诵甚大欢喜,当知此人即是见佛,也即亲近供养诸佛。
【佛告迦叶:“譬如忉利天上波利质多罗树疱初岀时,是中诸天见是树已皆大欢喜,此树不久必当开敷。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闻般若波罗蜜,能生信解,亦复如是,此人不久亦当开敷一切佛法。于当来世,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闻般若波罗蜜,信受读诵,心不悔没,当知是人已从此会听受是经,亦能为人聚落城邑,广说流布,当知是人佛所护念。”】
  佛告迦叶:“比如忉利天上波利质多罗树疱(‘疱’通‘苞’,树枝上冒出小花片疙瘩),刚长出时诸天菩萨见之皆大欢喜,此树不久必当开放。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闻般若波罗蜜,能生信解也当如是,此人不久也当开放。一切佛法在当来世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闻般若波罗蜜,信受读诵,心不后悔,心不退转,当知是人已从此会听受是经。也能聚集在城镇为人说法,广说流传,当知是人能得到佛所护念。”
十九、一切众生闻般若波罗蜜有不思议功德【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中,有能信乐无疑惑者,是善男子、善女人于过去诸佛,久已修学,植诸善根。譬如有人以手穿珠,忽遇无上真摩尼宝,心大欢喜,当知是人必已曾见。如是迦叶,若善男子、善女人修学余法,忽然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能生欢喜,亦复如是,当知此人已曾闻故。若有众生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心能信受生大欢喜。如是人等亦曾亲近无数诸佛,从闻般若波罗蜜已修学故。】
  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中,若有众生能坚信乐闻,无疑惑者是善男子善女人在过去无量劫中于诸佛久已修法学植,种诸善根。比如有人以手穿珠,忽遇见无上真摩尼宝珠,心大欢喜,当知是人必已在过去世中曾遇见过。如是迦叶,若善男子善女人修学其法,忽然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能生欢喜也当如是,当知此人已曾闻过。若有众生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心能信受生大欢喜。如是人等也曾亲近过无数诸佛,般若波罗蜜也已曾修学过。
【譬如有人,先所见城邑聚落,后若闻人赞叹彼城所有园苑、种种池泉、华果林树、男女人民皆可爱乐,是人闻已即大欢喜,更劝令说是城园苑,众好严饰,杂华池泉,多诸甘果,种种珍妙一切爱乐,是人得闻重甚欢喜,如是之人皆曾见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有闻般若波罗蜜,信心听受能生欢喜,乐闻不厌而更劝说,当知此辈已从文殊师利曾闻如是般若波罗蜜故。”】
比如有人看到建筑物落成后,假如听到或人赞叹彼城所有园苑、种种池泉、花果、树林、男女人民由衷欢喜,即使听到已皆大欢喜,更不用说是城园苑,有无数的好华池泉,多诸甘果种种,珍贵美妙音乐,受到爱乐的人们,好象曾经见过的人们。若善男子善女人有闻般若波罗蜜,坚信不疑,听受能生欢喜,乐闻不厌更为人劝说,当知此这类人已从文殊师利佛所曾经闻如是般若波罗蜜。
【&迦叶白佛言:“世尊,若将来世善男子、善女人,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信乐听受,以是相故,当知此人亦于过去佛所曾修学。”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说诸法无作无相第一寂灭。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如是谛了斯议,如闻而说,为诸如来之所赞叹,不违法相是即佛说,亦是炽然般若波罗蜜相,亦名炽然具足佛法通达实相,不可思议。”】
迦叶告佛说:“若将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坚信乐闻听受确认为是如来第一议法。当知此人也于过去佛所曾修学过。”文殊师利也对佛表白说:“世尊,佛说诸法并非造作而来,是修行人修入如来第一议无相的第一寂灭观,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如是了达斯议,闻法后而为众生如实而说,该为众生是如来之所称赞,不违背佛法才是佛说将来能广为流传,般若波罗蜜智慧法也能广为流传,具足佛法通达实相不可思议。”
【佛告文殊师利:“我本行菩萨道时,修诸善根欲住阿惟越致地,当学般若波罗蜜;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学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解一切法相,欲知一切众生心界皆悉同等,当学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欲学一切佛法具足无碍,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学一切佛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相好威仪、无量法式,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一切佛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法式及诸威仪,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空法中不见诸佛菩提等故。】
佛告文殊师利:“我本来行菩萨道时,修诸善根想住阿惟越致菩萨所,当时所学的就是般若波罗蜜。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应当学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想了解一切佛法,想知道一切凡夫众生脱离生死,涅槃法皆悉同等当学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想学一切佛法具足无碍当学般若波罗蜜。想学一切佛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好威仪无量法相,当学般若波罗蜜。想知道一切佛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法相及无量清净庄严相,当学般若波罗蜜。为什么?是空法中不见诸佛菩提等相。”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知如是等相无疑惑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诸法若生若灭,若垢若净。是故善男子、善女人应作如是学般若波罗蜜。欲知一切无过去、未来、现在等相,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法界性相无三世故。欲知一切法同入法界心无挂碍,当学般若波罗蜜;】
 若善男子善女人,相知如是等种种相,无疑惑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为什么?般若波罗蜜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是故善男子善女人应当如是学般若波罗蜜。想知一切无过去、未来、现在等相应当学般若波罗蜜。为什么?法界自性相无过去、现在、未来想知一切法同入法界,心无迁挂与障碍而得大自在,当学般若波罗蜜。
二十、三转十二行法-轮【欲得三转十二行法-轮,亦自证知而不取著,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慈心,遍覆一切众生而无限齐,亦不作念有众生相,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于一切众生不起诤论亦复不取无诤论相,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是处非处,十力无畏,住佛智慧得无碍辩,当学般若波罗蜜。”】
  能得三转(心里转变得开悟,生理转变得开觉,再心理转变得成佛)于十二因缘法-轮,也自证知而不取相,当学般若波罗蜜。想得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能降伏一切众生各种贪欲,远离而不作是念有众生相或圣人相。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一切众生于一切众生不起诤论也不取无诤论相。当学般若波罗蜜,想知正法与邪法,十力无畏住佛智慧得无碍,当学般若波罗蜜。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观正法,无为无相,无得无利,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知者,无见者,无作者,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境界。非证非不证,不作戏论无有分别,一切法无尽离尽,无凡夫法,无声闻法,无辟支佛法,佛法,非得非不得,不舍生死,不证涅槃,非思议非不思议,非作非不作,法相如是,不知云何当学般若波罗蜜?”】
  这时文殊师利启请佛说:“世尊,我观正法无为(如来种性),无相(无虚妄相),无得(离开各种虚妄相),无利(对起真境实相产生破坏的境界),无生(境界已远离),无灭(一闪而逝的如幻三昧),无来(见不到虚妄相),无去(佛性者不来不去),无知者(对境界不起分别),无见者(当境界现时修寂灭观),无造作者则远离无我无贪,即不见般若波罗蜜。也不见般若波罗蜜境界。非作证实非不作证实,不作世间言论,无有分别一切法。无尽(有为法),离尽(无为法)。无凡夫法,无声闻法,无辟支佛法,佛法非得非不得。不舍生死,不证实涅槃,非思议非不思议,非作非不作法相。如是不知如何该当学般若波罗蜜。”
二十一、自在三昧【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若能如是知诸法相,是名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若欲学菩提自在三昧,得是三昧,已照明一切甚深佛法及知一切诸佛名字,亦悉了达诸佛世界无有障礙,当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中学。”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蜜?”佛言:“般若波罗蜜无边无际,无名无相,非思量,无皈依,无洲渚,无犯无福,无晦无明,如法界无有分齐亦无限数,是名般若波罗蜜,亦名菩萨摩诃萨行处、非行、非不行处,悉入一乘名非行处。何以故?无念无作故。”】
此时佛告文殊师利:“如果能通达如来的圣智之相是名学般若波罗蜜菩萨与大乘大涅槃菩萨。想学菩提自在三昧(昧:定,上中下定。上者菩萨定。中者缘觉定。下者声闻定)。得是三昧已照明一切甚深佛法,以及一切诸佛名字也悉了达诸佛世界,无有障碍。正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中修学。”
文殊师利禀佛说:“世尊,为何名般若波罗蜜?”
佛言:“般若波罗蜜无边(虚空),无际(无范围),无名(没有名称),无相(没有虚妄相),非思量(不思议),无皈依(无存在形式上的皈依),无洲渚(不属于任何国家),无犯(没有犯戒的修行人),无福(不修心行善之人),无晦(不退转),无明(愚痴的修行法)。如法界无有分齐(部分)也无限数(所有包括在内)是名般若波罗蜜。也名菩萨与大乘大涅槃菩萨所行之路而又远离我所行之事,万法归一,只有一乘,并无三乘。为什么?在境界上无贪念、且无造作。”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当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文殊师利,如般若波罗蜜所说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
文殊师利对佛说:“世尊,应当如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文殊师利,这般若波罗蜜,所说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有一行三昧禅定,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此修行三昧者才可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言:“什么是名一行三昧?”
佛言:“佛法界与众生法界同是一体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想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是修学然后能一行三昧入,法界的本质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
二十二、念一佛与念诸佛不分别【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佛告:“善男子善女人,想入一行三昧既使在空闲时也不能散乱其心,不取相貌,专心念一佛名号,名号随佛方向能端正其心,能念一佛名,念续即能在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什么?念一佛功德也是无量无边,也于无量诸佛功德一样也是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是一乘。如能成最正觉皆悉具足无量功德,无量辩才(不思议的智慧)也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皆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阿难所闻佛法,得念总持辩才智慧,于声闻中虽为最胜,犹住量数则有限碍。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一分别,皆悉了知决定无碍,昼夜常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若比阿难多闻辩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菩萨摩诃萨应作是念:‘我当云何逮得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无量名称?’”】
  佛说:“阿难你所听到的,佛法得念总持辩才智慧在声闻中虽然能称为最胜,即使有无数量,则有限制,但能得一行三昧此经法门只有一种。一种能分别皆悉通达决定无碍辩才,昼夜常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不如阿难多闻辩才百千分等不及其中的一种。菩萨与大乘大涅槃菩萨应作是念,我应当如何逮得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无量名称?”
二十三、什么是一行三昧?【佛言:“菩萨摩诃萨当念一行三昧,常勤精进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渐渐修学,则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作证,除谤正法不信恶业重罪障者所不能入。
复次文殊师利,譬如有人得摩尼珠示其珠师。珠师答言:‘此是无价真摩尼宝。’即求师言:‘为我治磨,勿失光色。’珠师治已,随其磨时,珠色光明,映彻表里。文殊师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学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无量名称,随修学时知诸法相,明达无碍功德增长,亦复如是。”】
佛言:“菩萨摩诃萨当念一行三昧应当勤精进心而不懈怠,这样渐渐修学则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在境界上妄自造作和诽谤正法,不信恶业,重重罪障者这一类人不能修入。文殊师利,比如有人得摩尼珠问珠师是何物。珠师答言:‘此是无价真摩尼宝,’此人即求珠师言:‘望能为我治病,而后揣磨没失光色。珠师在治产疗时,已随其磨时珠色光茫万照。文殊师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学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无量名称随修学时能通达大乘法,明心见性无碍不思议功德,惭次修入涅槃,菩萨也如是。”
【“文殊师利,譬如日轮光明遍满无有减相,若得一行三昧,悉能具足一切功德,无有缺少亦复如是,照明佛法如日轮光。文殊师利,我所说法皆是一味离味、解脱味、寂灭味,若善男子、善女人得是一行三昧者,其所演说亦是一味离味、解脱味、寂灭味,随顺正法无错谬相。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满足助道之法,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文殊师利,比如日轮光明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圣智之光不可磨灭的,若得一行三昧悉能具足一切功德,无有缺少,菩萨也如是。佛法正如日轮之光照明整个沙婆世界。文殊师利,我所说法皆是一种法,远离法、解脱法、寂灭法、随顺正法没有荒唐的虚妄相。文殊师利菩萨与大乘大涅槃菩萨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满足助道以般若波罗蜜之法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十四、如何修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不见法界有分别相及以一相,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不可思议是菩提中亦无得佛。如是知者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不生惊怖,亦不疑惑,如是忍者,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叹道:“再次啊文殊师利!菩萨与大乘大涅槃菩萨不见法界有分别相以及唯有一相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不可思议(非有相非无相)。在菩提中无有一法能修成佛。如是知者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不生惊怖也不疑惑,如是修忍辱波罗蜜者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以如是因,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佛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何以故?不思议界,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如是说不生懈怠,当知是人以于先佛种诸善根。”】
文殊师利表白佛说:“世尊,以此修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
佛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以外因内因得,不以某种因得。为什么?不思议界不以因得,也不以非因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如是说不生懈怠,当知是人已于过去佛所种过善根。”
【是故,比丘、比丘尼闻说甚深般若波罗蜜,不生惊怖,即是从佛岀家。若优婆塞、优婆夷得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心不惊怖,即是成就真皈依处。“文殊师利,若善男子、善女人不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即是不修佛乘。譬如大地,一切药木皆依地生长。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善根皆依般若波罗蜜而得增长,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相违背。”】
“是故诸比丘、比丘尼闻说甚深般若波罗蜜,不生惊怖才是从佛所出家。若优婆塞、优婆夷得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心不惊怖即是真正皈依三宝。文殊师利,若善男子善女人不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即是不修佛乘。比如大地一切药木皆依地生长。文殊师利,菩萨与大乘大涅槃菩萨也如是,一切善根皆依般若波罗蜜而得增长,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不违背是法。”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此阎浮提城邑聚落,当于何处演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佛告文殊师利:“今此会中若有人闻般若波罗蜜,皆发誓言:‘于未来世常得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从是信解,未来世中能听是经。当知此人不从余小善根中来,所能堪受,闻已欢喜。】
  此时文殊师利对佛言:“世尊,此娑婆世界城镇旷稀,应当何处演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佛告文殊师利:“今此会中若有人闻般若波罗蜜,皆发誓言坚信不移修般若波罗蜜。在未来世中常得于般若波罗蜜相。甚解此经在未来世中能具足大善根,能听此经,当知此人不从于小善根中来,何况有人能信受乐闻,以法修持。此人更是从百千万亿佛所種过善根。”
【文殊师利,若复有人从汝听是般若波罗蜜,应作是言:‘此般若波罗蜜中,无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亦无凡夫生灭等法。’”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来问我言:‘云何如来说般若波罗蜜?’我当答言:‘一切诸法无诤论相,云何如来当说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不见有法可与诤论,亦无众生心识能知。】
佛告:“文殊师利,以后有人从你所听是般若波罗蜜,若作是言此般若波罗蜜中无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也无凡夫生灭等法。”
文殊师利对佛说:“世尊,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来问我言:为何如来说般若波罗蜜。我应当答言一切诸法无诤论相,更没世间言论,为何如来当说般若波罗蜜,为什么?不见有什么佛法可以诤论,佛法并非众生心境界之所能知。”
【“复次世尊,我当更说究竟实际。何以故?一切法相同入实际。阿罗汉无别胜法。何以故?阿罗汉法、凡夫法不一不异故。复次世尊,如是说法,无有众生已得涅槃,今得当得。何以故?无有决定众生相故。”文殊师利言:“若人欲闻般若波罗蜜,我当作如是说,其有听者,不念不著,无闻无得,当如幻人无所分别,如是说者是真说法。”】
文殊师利再次告诉世尊:“我应当更说究竟三昧住如实空法,得三解脱。为什么?一切法相是住离有无事相见。阿罗汉因开悟后知少而足,不入大乘。为什么?阿罗汉法(已开悟)、凡夫法不一样,但又同属小乘。”
文殊师利再次说道:“世尊,如此说法原来没有众生已得涅槃今者当得。为什么?无有一法可决定众生相。《金刚经》云:“众生众生者是名众生非不众生。”
文殊师利言:“若人想闻般若波罗蜜。我应当作是说,其有听者没有达到一心不乱则破坏(身、口、意三业)、不著(在虚空的境界情况下不妄加造作)、无闻(舍离人法无我)、无得(远离贪心、无得便是得)、说法之人没有分别心,对起幻的境界不分别,应对慧根深浅不同众生说不同法。如是说者是名真说法。”
【是故听者莫作二相,不舍诸见而修佛法,不取佛法,不舍凡夫法。何以故?佛及凡夫二法相空,无取舍故。若人问我,当作是说,如是安慰,如是建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应如是问,作如是住,心不退没,当如法相随愿般若波罗蜜说。”
尔时,世尊叹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见诸佛,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欲亲近诸佛如法供养,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言如来是我世尊,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欲言如来非我世尊,亦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
听者莫作圣人或凡人相之分别、假使不舍诸见而修佛法,佛法也不可取、这是凡夫俗子不离有我的邪见。为什么?佛及凡夫二法相本是空法,无可取也无可舍。若人问我应当顺便而说。细心善说如来的真谛。并以宗通方可为人说通,建立如来的大乘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问我:应当住真境实相,心不退转吗?我应当以法分别什么是虚妄相和实相,并要随根说般若波罗蜜。
这时世尊叹文殊师利言:好啊,好啊,如你所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想见真境实相的诸佛,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想亲近诸佛如法供养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想说如来是我世尊 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想说如来非我(远离法相),世尊,也应该学如是般若波罗蜜。
【若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成就一切三昧,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无作三昧无异相故,一切法无生无岀故。若欲知一切法假名,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欲知一切众生修菩提道,本来菩提相,心不退没,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一切法皆菩提相故。】
  如果想修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当学般若波罗蜜。如果想修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应当学般若波罗蜜。如果成就一切三昧,也应当学如是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在境界上若没有造作,保持清净境界,一切法就不会产生虚妄相,若知一切法只是名称,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想知一切众生修菩提道,原来菩提自性相,而不动摇退转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为什么?一切法皆是菩提相。
【若欲知一切众生行非行相,非行即菩提,菩提即法界,法界即实际,心不退没,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知一切如来神通变化,无相无碍亦无方所,应学般若波罗蜜。”佛告文殊师利:“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得不堕恶趣,当学般若波罗蜜一四句偈,受持读诵,为他解说随顺实相,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当知决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住佛国。若闻如是般若波罗蜜,不惊不畏,心生信解。当知此辈佛所印可,是佛所行大乘法印。】
  若知一切众生能辩别虚妄相与实相,当远离则离,既使是实相也不可分别即是菩提法,菩提即法界(佛与法界同是一相)、法界即实相。心不生退转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知一切如来神通变化,无相无礙也无方所应学般若波罗蜜。佛告文殊师利:“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想得不堕恶趣当学般若波罗蜜。能解其中的一句或四句偈(隐复之说),受持读诵为他解说,随顺实相,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当知决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住佛国。若闻如是般若波罗蜜不惊不畏,心生信解。当知此人是佛衣钵传人,是佛所行大乘法印。”
【若善男子、善女人学此法印,超过恶趣,不入声闻、辟支佛道,以超过故。
尔时,帝释三十三天以天妙华、优钵罗华、拘物头华、分陀罗华等,天栴檀香及余末香种种金宝,作天妓乐,为供养般若波罗蜜,并诸如来及文殊师利,以散其上,作是供养已:‘愿我常闻般若波罗蜜法印。’释提桓因复作是愿:‘愿阎浮提善男子、善女人,常使得闻是经决定佛法,皆令信解,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一切诸天为作拥护。’”】
  若善男子善女人学此正法,不堕恶趣、能超声闻、辟支佛道。这时玉皇大帝统领三十三天以天上各种鲜花、优钵罗花、拘物头花、分陀罗花等、天栴檀香、以及其它香、和种种珠宝、天上美妙音乐,来供养般若波罗蜜。并对如来以及文殊师利,鲜花及供果摆在桌上供养诸佛。愿我来世常闻般若波罗蜜。受法者法释提桓因也发下大愿,愿阎浮提(娑婆世界)善男子善女人常闻是经,能成就佛法者,能信解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一切诸天为作拥护。
【尔时,佛告释提桓因言:“憍尸迦,如是,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当得决定诸佛菩提。”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是受持善男子、善女人得大利益,功德无量。”尔时,以佛神力,一切大地六种震动。佛时微笑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即是如来印般若波罗蜜相。”佛言:“文殊师利,如是,如是。说般若波罗蜜已皆现此瑞,为印般若波罗蜜故,使人受持,令无赞毁。何以故?无相法印不可赞毁,我今以是法印,令诸天魔不能得便。”
佛说是已,尔时,诸大菩萨及四部众闻说般若波罗蜜,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这时,佛告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是啊,好啊!善男子善女人若能以法受持,当得成就诸佛菩提法。”
文殊师利对佛表白说:“世尊,如是以法受持的善男子善女人便得大利益,其功德无量。这时,以佛神力使一切大地六种震动,佛此时微笑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文殊师利对佛表白说:“此是真正如来法印,发出不思议的般若波罗蜜相。佛对文殊师利说:是啊,说得妙!在说般若波罗蜜的时候,皆现此瑞相为法印般若波罗蜜。使人受持令无赞叹与诽谤。为什么?无相法印不可赞叹与诽谤。我今以此法印令能降伏天魔外道,使诸天魔不能得方便。佛说到这里,这时大菩萨及四部诸神与天龙八部闻说般若波罗蜜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众生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