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情节语文阅读答题格式式。 谁会????

记叙文阅读二:内容概括梳理情节
第二节课:概括内容、梳理情节()
一、&&&&&&&&&&&&
课前热身:
1、& 请写出记叙文六要素:
2、& 写出五种人物描写的方法。
3、&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瘦骨嶙峋&& 头晕目眩
4、& 根据释义写出词语:
①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
②头晕眼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也形容被事情繁琐弄得不知所措。(&&&&&
③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5、& 文学常识积累: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二、&&&&&&&&&&&&
回顾上节课内容:
读记叙文要掌握三方面:内容、人物品质情感及情感变化、中心
三、&&&&&&&&&&&&
本节课训练目标——概括内容
叙事类文章一般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时间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常见题型:
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题方法:
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境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么样。可以先把主体事件用几个字概括出来,然后再补充要素。
答题格式:
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结果
注意事项:
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根据主次情况有所取舍。
②&& 可以先找主体事件,然后再补充必要的要素。
一般来说,我们概括的可以比标准答案稍长,但不能太长,
练习:《雪化一化,就有路了》1、《母亲的心》14、《盲道上的爱》14、《打往天堂的电话》1
四、&&&&&&&
本节课训练目标——梳理情节
首先要注意情节和内容的区别,情节是事物的变化经过,而内容只是一种存在的情况。
常见题型:
①&&&&
用填空的方式概括部分内容。(这是最常考的题型)
②&& 文中共写了几件事,请依次概括。
答题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
注意事项:
准确简洁,对要点不能遗漏,不能以偏概全。而且很多题有字数要求,一定要精炼
②&& 避免前后情节交错。
练习:《母爱》1、《母亲的心》15、《心灵折旧费》17
《母亲的心》
14、因为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母亲就去给我抓,母亲抓到一只母蟹,因不忍心有把它放了。
15.(3分)(1)母亲翻找螃蟹&&&
(2)母亲发现螃蟹&&&
(3)母亲放下螃蟹
16.(3分)久病初愈的“ 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 亲爱子心切。
17.(3分)表现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为后文母亲放了母蟹作铺垫;表现了母亲的善良。
1 8.(4分)(1)“咬牙”是因为母亲做出带走螃蟹的决定非常艰难;“闭眼”是因为母亲不忍看自己亲手将母蟹捉走的情景。
(2)母蟹挣扎的“沙沙沙”的声音,加重了母亲心中的负罪感,使她后悔带走了母蟹,于是急于送回。&&&&&&&&&&
19.(2分)一是母亲的爱子之心;二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盲道上的爱》
14、女儿的眼睛要失明,方老师决定把自己的眼睛给女儿,并因此做准备,适应盲人的生活。
15.(2分)没有注意到车子侵占了盲道,没有自觉主动地帮助盲人的意识。(或不明方老师搬车的原因和意图)
16.(4分)如果方老师的女儿真的失明,会对方老师的女儿、方老师及她的家庭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医生让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或因为方老师的女儿有可能失明,医生怕方老师到时承受不了,所以医生让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的“决定”是要把自己的眼睛捐献给女儿。方老师的“准备”是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开始闭眼做家务,练习走盲道。
17.(3分)父女俩通过方老师表演走盲道,才知道了方老师为了不让女儿失明所做的决定和准备。他们被这种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深深地感动了,所以流下了眼泪。
18.(3分)感同身受的痛苦滋味和深深的关爱之情交织在一起,使我内心产生压力,促使我去更深切地体会盲人(残疾人)生活的艰辛,更努力地去为他们多做一些实事。
19.(2分)一种是母爱,一种是正常人对盲人(残疾人)的爱。
《心灵折旧费》
17、(3分)大哥盼还车& 汉子还车& 大哥要钱、
18、(2分)能挣20元钱。能得到老婆的赞许
19、(4分)写出大哥对嫂子的不满,着急还钱的心情,对要钱的自责,表现大歌在本质上是善良的。
20(2分)烘托出大哥焦急(或绝望的心情,为下文汉子还车作铺垫。
21、(3分)20元的自行车折旧费使大哥的人品打了折扣,这让他自责,作者借此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信任。
《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1、我初入文坛,便遭受别人的诋毁和陷害,愤怒不已,去找仇人兴师问罪时,路上偶遇一位老妇人。老妇人的言行是我改变了态度。(意思近即可)
2、环境描写,渲染天气恶劣,既表现我寻仇的强烈,有为下文写偶遇老妇人做铺垫。
3、先是气愤难平,产生了狭隘的报复心理;后受到老妇人的感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懂得并学会了宽容。
4、善良慈爱,热情质朴,乐于助人等,与之相对的例子略。
5、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老妇人的话在我心头久久回荡,许久才消失的情形。
6、表面上是说雪花后道路就会重新出现;其深层意义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怨恨一旦消除,心灵就会想通,生活就会变得开阔。
《打往天堂的电话》
1、一个到深圳打工的女孩每周六去居民小区旁边的报刊亭,借助一根电话线和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电话号码给远在天堂的妈妈打电话,实现了人间和天堂、心灵和心灵连接起来的愿望。(意思近即可)
2、因为小姑娘在犹豫徘徊,想给亲人打电话又不知道给谁打,又怕被人识破是做样子。
3、女孩见同伴给家人打电话非常羡慕,也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4、女孩流泪的原因:想念妈妈。文叔流泪原因:感动同情小女孩
5、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1、挣脱缰绳阻拦运水车。(意思近即可)
2、揪心:蕴含着为老牛神圣的母爱而感动、难过、同情等复杂感情
3、不远的沙堆背后……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
4、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老牛以死抗争、执意索谁的感人场面
5、答案不唯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记叙文考点梳理及答题技巧(整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记叙文考点梳理及答题技巧(整理)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记叙文阅读考点与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综合归纳)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红楼梦》简答题(情节梳理)
下载积分:900
内容提示:《红楼梦》简答题(情节梳理)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15:32:0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红楼梦》简答题(情节梳理).DOC
官方公共微信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类型及答题指导
第一部分&环境类题型
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
1.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及其作用。
2.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有什么作用?
3.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思路点拨
1、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环境描写技巧(手法)题
环境描写的常见技巧主要有:
从描写技巧角度看,有: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明暗对比,色彩搭配,渲染、衬托、烘托;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等等。
2、从写景角度看,有: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平视;
③写景顺序——分层写景(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由高及低,由低及高;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等等)。
第二部分&情节类题型
一、情节概括题
(一)提问形式:
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二)思路点拨:
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
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三)答题格式: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四) 典例回顾&&
《学海导航》P210《面包》)
二、情节作用题
(一)提问形式:
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
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二)思路点拨
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考虑: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三)答题格式:作用点+体现点。
&“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
“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三、情节安排(艺术)题
提问形式:
1)、小说关于某某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2)、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
3)、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4)、请简要赏析某某情节。
答题思路:
(一)线索的安排
1、结构全文的线索: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
2、分析线索的特点:单线结构、双线结构。
A、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双线必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B、寻找途径:抓小说标题、抓小说中的中心词。
(二)情节安排的技巧(见《学海导航》P210)
(三)情节结构安排(情节运行方式)
1、情节运行方式: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设置悬念&&&&&&&&&&&&&&&
(3)埋下伏笔
(4)铺垫照应&&&&&&&&&&&&&&&
(5)摇摆:一波三折。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
(6)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说明情节发生突转,“情理之中”说明前文有伏笔、铺垫、照应。
答题格式:艺术点+体现点。
&“艺术点”是指艺术技巧或艺术特色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
“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①设置悬念。“藏宝图”的发现引起布丽姬特的极大兴奋,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②摇摆。小说的情节框架其实简单,但寻找宝藏的过程却跌宕起伏,极尽摇摆之能事,让“宝藏”不那么容易找到。
③伏笔与照应。“藏宝图”上的日期与下文依靠日期找到宝藏等情节形成照应。
④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花一番波折找到的宝藏竟是几个铁做的士兵,大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爷爷的形象。
四、情节探究题
提问形式:
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看法。
4、有人认为小说的&&情节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5、小说结尾(或其它部分)写了&&,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具体来说,可以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艺术技巧与特色等方面入手。
答题格式: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
②阐述理由,如“理由:A、……;B、……;C、……”;
&&&&&&&&&&&&&&&&&&&&&&&&&&&&&&&&&&&
&&&&&&&第三部分&人物类题型
一、人物形象概括题
提问形式:
1、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2、某某人物形象具有哪些(什么样的)特点或品质(精神、思想等)?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形象。
1、把握情节发展脉络。
2、抓住人物描写方法。
3、重视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环境。
4、关注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答题格式:1。某某是一个个性特征(A、B、C……)+身份地位特征的形象。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
2.概括出一个特点,就分析出一个特点,即:①个性特征A+分析;②个性特征B+分析;③个性特征C+分析……。
二、人物形象作用题
(一)提问形式:文中某某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二)思路点拨:
1、从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来看:对比、衬托,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2、从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来看: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3、从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揭示、突出主题。
4、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这三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1)、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2)、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
3)、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烘托、线索、揭示主题的作用。
(三)答题格式: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指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主要指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的作用)
三、人物形象技巧题
(一)提问形式
1、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某某人物?请简要分析。
2、分析文章对某某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3、文章是如何塑造某某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二)知识储备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2、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
3、心理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
4、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
5、动作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
6、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氛围,渲染时代气氛,深化主题;
7、其他术语:工笔、白描、正面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白描、工笔)、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对比、衬托、烘托)及修辞手法等。
(三)答题格式:
①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是什么;
②分析这种手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③点出这种手法的作用、效果,即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①
四、人物形象探究题
1、考查重点:人物本身评价(性格成因、命运成因、行动成因或内涵、现实意义与启示)、人物形象作用(对环境、对人物、对情节、对主题)、人物形象地位(是否主要人物/主人公)、人物塑造意图等角度展开。
2、答题思路: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来切入
3、答题格式: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
②阐述理由,如“理由:A、……;B、……;C、……”;
4、几种探究题型举例:
1)、探究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的关系
2)、探究小说的主要人物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判断是否是主要人物(主人公):
(1)是否运用大量的笔墨进行描写和刻画人物;
(2)人物形象是否鲜明突出;
(3)是否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
3)、探究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意图
从人物对人物、人物对情节、人物对主题的作用的角度来探究。
&&&&&&&&&&&&&&&&&&&&&&&
&&第四部分&
主题类题型
概括主题类
1、提问形式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3)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4)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2、思路点拨
3、答题格式:
通过塑造&&人物……的形象(或描写、叙述了……),表达了(赞扬了、批判了、揭示了)……
4、答题示例&
《同步训练》《你不信任我》T3
探究主题类
主要包括意蕴类探究和启示感悟类探究
探究思想意蕴要善于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方面切割小角度,善于将文本中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
探究情感意蕴要抓住文本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
启示感悟类的探究题则多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为依据。
“”“”“”“”“”“”
&&&&&&&&&&&&&&&&&&
&&&&&&&&&第五部分
技巧类题型
一、 提问形式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二、思路点拨
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安排、语言技巧等角度切入。
三、答题模式:
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
“————”
&&&&&&&&&&&&&&&&&&&
&&&&&&&&第六部分& 标题类题型
二.答题指导
1.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对于小说的理解,在做题时一定要建立“情节——人物——环境——主旨”四级循环的答题模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答题格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