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早春二月月》中萧剑秋是怎样的一个人

葛传槼老夫子批《早春二月》
那几年,“文革”已呈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政治学习增加到一周两次。今日的读者肯定要问,哪来这么多的学习内容。回想起来,也确实难为当年的学校领导,“天下之理,不可穷也;天下之性,不可尽也”,要学的东西本没有穷尽,只是那时的政治学习,意在刺探、整肃甚于其他。大学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而知识分子又是依附在资产阶级这张“皮”上的“毛”,一直是作为天敌一般提防着的,纵有历次运动反复洗脑,那异端邪说总要顽强表现。虽说科学昌明,毕竟还没人发明个“头脑解读器”(即英文里说的“mind
reader”),所以惟有不停顿地让他们把心里想的东西说出来,始可掌控动态,于是也才有了每周整整两个下午无休止的学习、讨论和批判。
政治学习,顾名思义,必涉政治,像讨论反修的“九评”就是。大家比较喜欢这样的讨论,因为开会的程式总是先找个普通话说得比较标准的青年教师把那篇长文朗读一遍,一人读到精气不济,再找一人“接棒”继续。朗读过程中,听众思想开个小差什么的,一般难以被人发现。再说,讨论到古人考茨基或远在天边的洋人陶里亚蒂或铁托,毕竟难以攀扯到自己,一般触及不了灵魂。政治学习时发言踊跃与否,有点像今天研究生讨论班上参与积极与否,是个考量标准。诱使众人提出问题时,天真的葛传槼老夫子挖空心思参与一下,猛不丁往语法上扯:“帝修反三者并提时,用什么代词,it还是
they?”引得我们捧腹大笑,可算是正襟危坐一下午之余轻松一刻的调剂。无怪乎,有位领导曾经牙痒痒地骂葛是个“政治白痴”。
政治学习偶尔也会“形而下”一番,譬如讨论课堂教学法和师生关系等等。一位教会大学出身、连“反右”的思想小结也只会用英文写的女教师作自我批评,说她从教数十年,都不知道还有什么“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领先法”(当时还没有“交际法”、“功能法”之类的花头经)等等,使
用 的 是“methodless
method”(无法之法),而且好像也还奏效,于是受到一阵批判。这位老师不知是真的豁达还是佯装洒脱,同仁声色俱厉的批评,她会侧着头笑盈盈地照单全收。即使后来丈夫遭缧绁之灾,人被带走那天,从她嘴里说出来,虽然不无苦涩,总还不失幽默:“the
widowed”(硬译:我开始守寡那天)。又有一次,文学组戚叔含教授给某位工农速成中学升上来的学生打了个58分,被指导员报告上去,也给拿到政治学习会上来说事,言下之意,2分之差干嘛不拉一把?明明是歧视工农同学。戚先生平时一口绍兴官话挺健谈的,这时眯缝着眼睛,不吱一声。
&&&&&&最妙的是批判反动影片《早春二月》。还是上述葛老夫子,这次像是做了充分准备,煞有介事地说:“我讲三点。第一,二月是阴历还是阳历?如果是阳历,那怎么会是‘早春’?柔石的原作叫《二月》,乱改片题而致不通,必须批判。第二,萧剑秋(笔者按:主人公)同情孤儿寡母,如果后者不是反革命家属,我勿晓得错在哪里。我只晓得柔石是鲁迅肯定的,又是被国民党枪毙的,应该是好人。如此说来,好人美化坏人比坏人诬蔑好人更加恶劣?第三,这作品,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我都没看过,只是听大家说了才知道故事大概。”
这就是当年“文革”前夕政治学习给我留下的回忆。
【南方周末】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青春【8】博爱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不知被谁人指责为“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汇报给老师,写在政治鉴定里。多年之后,我才知道“我竟有如此的政治主张”,但不知这话从何说起。为此,我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找管此事的老师,说:“老师,您如果懂得什么叫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就算我主张了。我怎么主张啊?”这位老师是男的,五十几岁年纪。,听了我的话,笑了。我也笑了,因为若有此事,应该是我在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的事,那时年龄只有17岁或18岁。停一下,我猜测地说:“是因为看《早春二月》的电影吗?现在这部电影又代表中国的优秀影片在国外放映。”我知道电影《早春二月》发行后不久就作为优秀影片在国外放映过。
说话间,我想起一年级时的一件事,学校大礼堂每周三,六,日晚上放映电影,我当时负责向我们年级的同学卖电影票。《早春二月》电影放映时,我买了一张票。看过后,没有看懂电影的主题,不理解萧剑秋为什么爱上了文嫂,不明白陶岚的革命精神表现在哪儿。
事有凑巧,一天晚上路过北院教室,见教室里有许多人,进去一看孙道临正在讲话。孙道临是上个世纪的著名演员,或者应该称为艺术家,《早春二月》电影萧剑秋的扮演者。还有文嫂的扮演者著名演员上官云珠,陶岚的扮演者著名青年演员谢芳,以及著名演员高博,我很高兴能见到他们。在教室里听他们一一介绍《早春二月》电影的拍摄经过和他们各自饰演的角色的方方面面。他们的讲解,使我对这部反映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和生活的电影有了一点了解。几天后,我写了一篇影评,寄给了我的体育队队长,他比我年长9岁,早已结婚。寄给他只是找一个读者吧。
这部电影是根据共产党年轻的烈士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的,我有这本小说。
《早春二月》电影初映时,《光明日报》用半版篇幅介绍,刊登谢芳的大幅剧照,剧照上用毛笔字体书写:“我是红日之中的怪热”。我剪下剧照贴在小说《二月》的内页。
红日之中的怪热,我当时理解为:“小资产阶级革命的狂热性”,这话在那时是一句时髦的语言。哪里能想到,意识形态里的分歧变幻莫测,没过多久这部被《光明日报》和《大众电影》推崇的优秀影片,受到其他报纸连篇累牍的批判,我的《二月》书也不见了。“文革”时,《早春二月》更是成了“大毒草”电影。
我脑子里一瞬间飞过这些往事,对那位老师说:“写了什么,都是照报纸抄的吧?”他又笑了,说:“你来封信说说就可以了,不用亲自来。”他真是很和善,我笑了,说:“母亲在北京。”
那时我已经做了七年中学教师,回到工作单位不久,收到他们肯定的答复,我不“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了。
写这点事儿,是因为昨天到世博园莲花馆参观,看到孙文先生题写的《博爱》两个字,我拍照下来。&我想还是应该遵从孙中山先生的倡导,博爱吧!去掉给这个美丽词汇上强加的资产阶级帽子,博爱属于文明社会的所有人。
莲花馆有莲花叫孙文莲,下一张照片是我拍摄的一张莲花照片。
已投稿到:[转载]我的北大街(二)金跛子
真要拼接记忆的碎片,又犯了难。从哪里开始呢?
回想起来,我最初的记忆是大院里的叔叔伯伯们爱抓我的雀雀。他们一下班,就会叫住我:“来!让伯伯看看小鸟还在不在!”但这个碎片再拼接也没什么意思,在别人看来,无非说明我的这个重要器官是原生的,不是后来移植的而已。
&&&&接下来的记忆是我的两个外号,“赫鲁晓夫”和“鸡蛋”。这两个外号都源自我小时候长了一个头发稀疏的大圆脑袋,颇似当时刚刚下台的苏联领导人,也好像是一个鸡蛋。当时大院里的大人因为我叫什么而分为两派:鸡蛋派和赫鲁晓夫派。记得每到星期天,从正在建设的“五二三”印刷厂工地回来的杨伯伯就会说:“记住!你叫鸡蛋,不叫赫鲁晓夫。”但是这个记忆碎片太容易拼接了,丝毫没有技术难度。
第三个强烈的记忆是当年在北大街和青年路、后宰门十字路口摆摊修钢笔的金跛子,他是我认真观察的第一个人物,也是六七十年代北大街地区的名人,把关于他的记忆碎片拼接起来,起码可以为当年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提供一些谈资,说不定还能成为治疗同龄人老年痴呆的材料呢。
在我的记忆里,金跛子是一个重度脊髓灰质炎患者,驼背,一条腿残疾,离不开拐杖。每天清晨,他都会一手夹着拐杖,一手推着装着四个轮子的写字桌从青年路过马路到后宰门口,她的母亲会提着饭钵跟在后面,然后娘俩一同把两个特意缝制着一个个小袋子的褡裢搭在写作桌两边的竹竿上,将待修的、修好的钢笔分别插在那些小袋子中,再将工具整整齐齐的摆在桌面。这时,金跛子就会打开饭钵吃早饭,母亲则坐在旁边看着。而此时,外婆恰好领着我买菜归来,老远打着招呼:“他大娘!你们来得好早啊!”接下来,就是操着天津腔的金跛子的母亲和说着陕西方言的外婆,两个老太太前五百年后八百年的神侃。通常情况下,这种神侃要持续到当天第一单生意到来,金跛子的母亲收起饭钵回去准备午饭。这时外婆就会说:“要想玩,就在金叔叔这儿呆一会儿。记着,就一会儿,一定要自己回家,别让我来叫你。”
外婆一离开,金跛子就会将她的“一会儿”量化。他会拿出一个马蹄表,一下下地上好闹铃,然后说:“你外婆说的一会儿,就是一个小时。等到铃响,就该回家了。”
做完这些事,金跛子的生意就来了。六七十年代的后宰门,方圆两公里内有五所中学和五所小学,有出版社、广播电台、文化局、美协、音协等文化单位,还有两所大型医院和著名的西北建筑设计院。现在想来,当年金跛子在此摆摊修钢笔,可谓用心良苦。到金跛子摊子修钢笔的,有附近中小学的学生,也有文化单位的知识分子和省政府的机关干部。
金跛子修钢笔的技术是一流的。学生们拿来五六毛钱的钢笔,如果笔尖损坏,他通常只需要用没有指甲盖、已经变得扁平的大拇指捏几下,钢笔写起来马上顺溜。这时,他会笑眯眯说:“孩儿,桑(上)学去吧,我不要你花钱,保呢(你)再用三个月。”学生们拿来的钢笔如果吸不上墨水,或是下水不利,金跛子就会打开抽屉,找出一些从别的钢笔上拆下的胶皮管、毛细管之类给换上,然后说:“则(这)个得要钱了,给个五分钱吧!”碰到机关干部、教师、医生这些知识分子们拿来的英雄100、金星金笔,或是老派克金笔,金跛子通常一边先仔细端详,检查故障,一边说:“你则(这)是支好笔呀!可得仔细着用呀!”如果毛病大,当时修不好,金跛子在小本上进行登记,然后给顾客一张小木牌,郑重的说:“可得收好了,明天拿着牌子来取。”当时,刚够上高干的13级干部每个月的工资不过是160块钱,而这样的金笔售价就是120多元,能不金贵吗?
&&&&有一天,一个顾客留下了一支很粗的黑色钢笔。金跛子一边细细端详,一边说:“我所(说)赫鲁晓夫,你看看,则(这)就是老派克,就是好呀。你看,人家则(这)笔写起来多顺溜,美国人就是强哪!”十多年后看老电影,在《早春二月》中了主人公萧剑秋的长衫大襟上见到了这样的笔,我立马想起了金跛子,想起当时的情景,可此时,金跛子已经故去多年了。时至今日,笔在我工作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只是签名而已,但每到一人独处或夜深人静之时,总喜欢端详端详,摩挲摩挲往日用过的钢笔。当然这是后话。
马蹄表闹铃响了,我得回家了。可吃完中午饭,外婆小憩时,我会不由自主的又到金跛子摊子前玩。此时的金跛子已经忙得差不多了,主动和被街道监督改造扫大街的、我家对门的“黑帮”高伯伯搭话:“我所(说)高大哥,则(这)会子没人,坐下来歇会儿,咱哥俩聊聊。”
“别!一会儿唐主任老太太过来看我不干活可糟了。”高伯伯答道。
“没关系。这不赫鲁晓夫在这,让他给看着。”金跛子说完大声叫我:“我所(说)赫鲁晓夫,你给看着,要是居委会唐大妈来了赶快告我。”
于是,一个天津人,一个东北人(高伯伯当年是随东北军撤到关内的学生),聊起双十二事变,聊起抗日救亡,激动时还会小声唱唱那首著名的《松花江上》。
&&&&“跛子叔,唐大妈来了!”我非常认真地完成金跛子安排给我的任务,只要看到唐大妈,马上会通知他们。
于是谈话结束,高伯伯会操起扫帚,装模作样的扫起大街来。
唐大妈双手插腰,用他那陕北话厉声呵斥:“高崇英!你要好好改造,把这片地扫三遍。”然后迈着解放脚,一走三晃,再去检查其他黑帮的表现情况。
“嘛!劳动光荣,工人阶级领导一切,黑帮应该没有资格劳动才对啊!不劳动者不得食!黑帮洪帮,到现在都是劳动人民,改造个嘛!”金跛子对着远去的唐大妈,撇着嘴说。
高伯伯可不敢怠慢,立刻放下扫帚,将随身带的大号簸箕中的脏土倒进离金跛子修笔摊不远的几个大垃圾筐中(那时没有现在这样的大规模垃圾站,只是在一些要道口放置垃圾筐作为转运站),又低着头,一下下地扫开马路。
&&&现在想起来,当年无数“笔杆子”玩命写文章为老人家论证的命题,在金跛子这番符合逻辑的老实话面前显得多么苍白。如果将违背常识的事情变成理论,再用这样的理论“改造”或是“统治”人民的思想,那这个社会就离疯狂不远了。果然,在我五岁或六岁时,原先摆在金跛子修笔摊前不远处的地方,矗立起了长长的“大批判专栏”。所谓“大批判专栏”,形似今天大街公交车站的广告栏,只不过是用席子搭建,承载的并不是漂亮的广告,而是用毛笔写就的“大字报”。我那上过半年私塾,又在“新生活运动”中上过几个月识字班,接受土改工作队扫盲的外婆,突然发现了在孙子面前施展才华的好机会。于是,每天买完菜就多了一项活动内容:拉着我站在“大批判专栏”前,指着大字报,一字一顿地念着,算是教我识字吧。后来上小学后的第一课,老师教我们的第一篇课文是“毛主席万岁”,然后开始启发性教学:“同学们,我们学会写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有答“毛主席万岁”的,有答“中国共产党万岁”,轮到我时,我毫不犹豫地回答:“砸烂你的狗头!”
为此,我被罚站多半节课,但很快当着全班同学和老师的面秀了一把,将这五个字写在黑板上。当老师知道我是在后宰门口的大字报上学的本事,就再也不说什么了。当然,这又是后话,我们还是回来说金跛子。
&&&我现在也闹不明白当年都是谁在这个“大批判专栏”上发表言论,只是记得上面的大字报一层层,人们像疯了一样,昨晚才贴上的大字报,第二天一大早就被新的覆盖了。其速度不亚于当今网页留言的跟帖。面对如此疯狂情景,金跛子显得忧心忡忡。终于有一天中午,他对扫地的高伯伯说:“我所(说)大哥,这如今人都改毛笔写大字,赶明谁来我这修钢笔呢?”
“我看不一定。提笔就能用毛笔写大字的人不会太多,现在的学生都要用钢笔打草稿,说不定修钢笔的人还会多呢?”高伯伯若有所思地答道。
果然,没几天,周围的东方红中学(原先叫省女中,文革结束时叫89中)、第四中学、中心医院等单位的围墙,都成了大批判专栏,人们愈加疯狂,到金跛子修笔摊前修钢笔的学生与日俱增,金跛子每日忙得顾不上吃饭,乐不亦乐乎。
&&&金跛子的好日子持续了一年多后,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先是聚在城里的初高中“老三届”到农村插队落户,再是医院的医生护士纷纷按照“六二六”指示到农村当赤脚医生,然后是政府里的干部们下放劳动。留在城里的学生们不是学工就是学农,基本不上课,笔都不动,怎么会坏呢?金跛子修笔摊顿时没了人气。
1969年,我上了小学。早上自然不能光顾金跛子的修笔摊,于是每天下午我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去上学,在金跛子的摊前流连。到底是年龄大了几岁,知道比较了。我发现如今到金跛子摊前的学生像是没了规矩。他们一般都不修笔,只是一波波的来,用种种恶作剧来捉弄金跛子。要不把金跛子的工具藏起来,要不趁金跛子修笔时将他的拐杖抢走,模仿金跛子走路。作为残疾人,金跛子只能选择沉默。实在忍不住了,他会说两句:“各位少爷,玩玩就行了,别在欺负我这残废人了!”
这时,一旁扫马路的高伯伯会拿着扫帚过来扫地,也算是掩护他吧。有一天,捉弄人的学生走了,我看到金跛子用双手捂住脸哭了。高伯伯赶忙过来劝:“我说兄弟!算了吧,别跟孩子们一般见识。”
“大哥呀!这是嘛革命呀!文化革命怎么革得没了文化人,革得的人没了文化?往后我可怎么活呀!”
这一天的事情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是第一次看到一个大男人哭。不知怎么搞的,好几天我上学都走神,金跛子捂着脸哭的样子不是出现在我眼前……
&&&&太阳照常升起,每天中午,我依旧在金跛子的摊前看他修笔,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大约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上学期,金跛子摊修笔摊前摆垃圾筐的地方突然热闹起来,先是挖了个大坑,接着是一群电焊工终日忙碌。突然有一天下午放学,不见了金跛子,城肥处挑大粪的工人们、扫马路的大婶们齐聚在原先金跛子修笔摊前,已经与地面齐平的大坑上方挑起一条横幅:“自动升降垃圾台的研制成功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一通锣鼓过后,领导和工人代表发言,常大妈也代表居民为这一工程唱赞歌。接着,一个领导模样的人一推电闸,顿时狼烟四起,臭味漫天,一车垃圾转瞬装满。硝烟过去,开会的、围观的人们都成了大黑脸。
一连好几天,这里都是我们的狂欢之所,我们按时到此看垃圾台到垃圾。可每装完一车垃圾,我都觉着好像少了什么,金跛子已经几天不在这里了。几十年后,我方知这种感觉叫做怅然若失。突然有一天,外婆说她在北门口见到了金跛子。那天放学后,我狂奔到北门,在西侧的城门洞里见到了金跛子。修笔摊一如既往,金跛子坐在摊前,再也不像原先那样盯着过往人们上衣口袋看(那时人们总爱将钢笔别在胸前衣袋里),而是用呆滞的目光看着城门外的铁路桥。
“金叔叔,你怎么跑到这里了!”我一声招呼,将金跛子从沉思中唤醒。
“是赫鲁晓夫啊,快让叔叔看看!”金跛子将我揽在胸前,抚摸着我的脑袋。
&那天,我一直在金跛子修笔摊前坐到傍晚,也没有一个人来修钢笔。最后只好帮着他收摊,将四轮写字桌推过马路。
“回去吧,好孩子,家里人该着急了。”金跛子又一次摸着我的头,幽幽地说。
后来,我去过几次北门,但再也没见到金跛子。初冬的一个星期天,我去后宰门小铺打酱油,看到金跛子歪坐在小铺前的台阶上,一手拿着一瓶酒,一手拿着一把崭新的十元钞票,喃喃自语:“钱,钱倒是个鸡巴毛!娘也没了,也没人修笔了,我要这玩意有嘛用!”然后一挥手,十元大钞漫天飞舞,金跛子浑然睡去。
“兄弟!回家吧!”被监督扫地的高伯伯一张张捡起钞票,塞在金跛子的口袋里,然后背起他,拿着拐杖,过马路朝青年路走去……
过了几天,高伯伯说,金跛子死了,是在他母亲去世一个月后死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早春二月》观后  日  主人公:萧涧秋、陶岚、陶校长、寡妇、王福生等。  时
间: 解放前大革命时期,在南方的一个小镇——芙蓉镇。  ——我们会有长长未来的——  在洛阳治病的日子里,我看了电影《早春二月》。这电影是很吸引人的,它是一场悲剧,同时又揭示了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看这部电影,如果你是一个正直,有理想有抱负的,并且在爱情上又有一段不平常经历的人,那你的感情一定能融化到电影之中,那你一定觉得有许多地方和你有着同情的情感和体会。  由于只看一遍,其中的许多情节已记不清了。影片的开始是在南方的一条河流上行驶着一只破船,在小小的船舱里坐满了人,人群中有一个两眼有神又文质彬彬的人,留这个大背头,身穿长衫。由于舱内人多,他无奈走了出来,来到船头,这时人的视野宽阔了,清清河水湍流而去。船儿慢慢地行进,这人的头发在早春的风中轻轻的动荡着,显然这两岸之色,这阵阵清风给他带来了欣慰。  船头上有一个中年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小男孩,身边有一个六、七岁的女孩子,小女孩儿手里那的橘子,但妈妈不让她吃。  这人听到旁边有一老妇在说:“多么可怜!年纪轻轻就守寡,男的在一次运动中被打死了。”老妇的话引起了这人的注意。  这人就是主人公萧涧秋。他在这动荡的年代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国家的动荡给他的思想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应邀请来芙蓉镇任教师。这座别致的小镇,从外表上看来是平静、安闲,这下萧涧秋满意了,他准备在这里安静地住上一段时间。  在这里他的学识很受陶校长的赏识。他又结识了陶的妹妹陶兰。陶兰是一个追求真理的姑娘,由于在那个年代她受着封建家规的局限,不能直接接触社会到大革命当中去。认识萧涧秋后,她敬慕他,想从他身上得到真理,于是到萧涧秋那里寻找书看。  当萧涧秋知道船上那个寡妇的男人就是他自己在学校时很崇敬的一个勇于作为的革命者时 ,萧主动来到寡妇那里,给她的女孩儿买了橘子,并帮助她,给她钱,以表示对其男人的敬意。  萧涧秋为自己找不到真理而思想徘徊不已,曾在西湖边上徘徊的到深夜。  本想在芙蓉镇上安静的度过一段日子的萧先生,反而事实不是如此,他与小岚,还有另一个财主的儿子,三人形成了三角恋爱,财主儿子一直追求小岚,可小岚不理他,反追求萧涧秋。  萧又经常去帮助寡妇,每天为寡妇接送女儿上学。这样,在镇子里一些难听的谣言起来了,以导致萧的学生没人去上课。只有一个叫王福生的来了,这个学生平常为家里砍柴经常来晚可这回是第一个来。谣言使寡妇不敢接近萧涧秋,后来寡妇的儿子死了,孤儿负载无可奈何世道的情况下、绝望地上吊自缢了。  萧涧秋为寡妇的命运而同情,他想挽救寡妇的唯一方法就是娶她为妻,可是寡妇又死了。接踵而来的是王福生的父亲腿断了也要求退学了。孤儿负的死,王福生的退学,给了萧剑秋沉重的打击。自己的钱和一片心意是挽回不了这悲剧的!用什么来挽救这些贫苦的人们?  萧涧秋的心中已经意识到了他应该做什么,他把寡妇的女儿托付给陶岚,自己给他们留下了一封信,走了。  陶岚接信后,也奔向了萧涧秋要走的道路。  故事是感人的,这说明作者在体验生活方面有深刻地见解。  故事虽然没有战场上血淋淋的场面,没有显示轰轰烈烈的群众斗争,可视情节的发展,又是你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带血的屠刀。  它描绘了陶岚怎样追求爱,她追求的不是金钱名利。萧涧秋与寡妇的接近,陶岚也不嫉妒。当萧涧秋提出要娶寡妇时,陶岚的心理表现得很复杂,但是陶兰这样认为:“这不是爱,这是同情!”这样的语言一般的女子是说不出来,也想不到的。  当萧涧秋遭到一次次打击时,陶岚又支持他喝酒……  我的感情完全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我不止一次流下了热泪,当然我联想到了自己的遭遇……  这是一部我喜爱的电影,希望有机会能再看上一遍。  【完】  新浪微博、博客:王振江38307;腾讯:王振江的空间、QQ。都能看到,欢迎观看。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早春二月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