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宫道教文化网 堂与宫区别何在?

全国有哪些著名的道教胜迹和宫观?_百度知道
全国有哪些著名的道教胜迹和宫观?
提问者采纳
  道教的理想是得道成仙,为此多选择幽远之深山大岳作为修炼之地,以后亦称为神仙所居之洞天福地。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山岳如泰山、衡山、华山、龙虎山、嵩山、青城山、武当山、崂山等都成为道教名山。  1983年国务院确定了21座全国重点道教宫观,它们是:北京白云观,辽宁沈阳太清宫、鞍山市千山无量观,江苏句容县茅山道院,浙江杭州市抱朴道院,江西贵溪县龙虎山天师府,山东青岛市崂山太清宫、泰安市泰山碧霞祠,河南登封市嵩山中岳庙,湖北十堰市武当山紫霄宫和太和宫(包括金顶)、武汉市长春观,广东博罗县罗浮山冲虚观,四川成都市青羊宫、都江堰市青城山古常订笭斥蝗俪豪筹通船坤道观(包括天师洞)和祖师殿,陕西华阴县华山玉泉院和镇岳宫及东道院、西安市八仙宫、周至县楼观台。这些宫观不仅是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而且是著名的名胜古迹。摘自《民族宗教百题问答》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道教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道教与北京宫观文化_百度百科
道教与北京宫观文化
《道教与北京宫观文化》是2008年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佟洵。
道教与北京宫观文化图书信息
作 者: 编著
出 版 社: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页 数:439
字 数:440000
印刷时间: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I S B N:6
包 装:平装
道教与北京宫观文化目录
第一章 北京道教的演进历程
第一节 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二、道教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道教的历史渊源以及早期道教的形成
一、道教的历史渊源
二、早期道教的形成
第三节 北京道教
一、汉魏时期道教在北京地区的初传
二、北朝时期北京地区的道教
三、隋唐时期北京地区的道教
四、辽金时期北京地区的道教
五、元朝时期北京地区的道教
六、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的道教
七、民国以来北京地区的道教
第四节 北京道教文化
一、北京道教礼仪
二、北京道教丧葬
三、北京道教饮食
四、北京道教服饰
五、北京道教院校
六、北京道教主要期刊
七、北京道教庙会
第二章 北京的道教宫观
道教全真第一丛林——白云观
华北地区道教正一派第一大丛林——东岳庙
北京市道教协会所在地——吕祖宫
昔日旮旯庵,如今桃源观
机缘巧合,应运而生——昌平青龙观
京西古道有重宝——门头沟三家店龙王庙
房山佛子庄黑龙潭龙神庙
金顶之上的娘娘庙——妙峰山碧霞元君庙
京东丫髻山
环绕京城的碧霞元君庙——“五项”娘娘庙
万园之园中的碧霞元君庙——广育宫
京东峨眉山兴隆观
蓝靛厂的老公庙——立马关帝庙
皇家武夫子庙——白马关帝庙
京城九门关帝庙之首——正阳门关帝庙
永定河畔的关帝庙——关帝庙铁锚寺与琉璃渠关帝庙
帝京的守护神——都城隍庙
深宫秘院中的宫观——故宫城隍庙
与大兴县衙署并立的城隍庙——大兴县城隍庙
“禁城西北名朝天,重檐巨栋三千间”——朝天宫
元世祖敕建玄教的首脑机关——崇真万寿宫
玉振金声,再颂太平——天坛神乐署
第三章 北京在地区的高道道教四大名山 -
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由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首创于四川鹤鸣山,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第一代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道教第一仙山鹰潭龙虎山。
道教四大名山 -
简介&神秘空灵——武当山,道教圣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方圆400公里,属大巴山东段。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有元、明建筑群等风景胜迹,居于七十二峰之道的天柱峰,海拔1612米。截至2013年,武当山有古建筑53处,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9处,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山保存各类文物5035件。
宋书画家米芾曾赞武当为"天下第一山"。明代,武当山被皇帝封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武当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闻名于世。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
武当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风景区。武当山也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丹江口水库之滨的玄武门(石雕牌坊),坊额刻有明代嘉靖皇帝御笔"治世玄岳"四字。玄岳门西一公里处,有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敕建的遇真宫,是纪念武当拳的创始者张三丰的。天柱峰顶端有建于1416年的金殿,是武当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群,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建筑群。殿高5.54米,宽5.8米,深4.2米,重80&余吨,英姿魁伟。还有铜铸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将侍立两侧,十分壮观。汉代阴长生,唐代吕洞宾,明代张三丰等均在此修炼。主要景点&武当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胜景﹐风景名胜区以天柱峰为中心有上﹑下十八盘等险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顶”和“金殿叠影”等&。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
古铜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紫金城:紫金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净乐宫:净乐宫位居武当山八宫之首,始建于明代永乐11年的武当山净乐宫,因1958年兴修丹江口水库时淹没在水库之中,宫中的牌楼、龟驮碑等一批文物搬迁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资7000万元,全面实施净乐宫复原工作,经过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广场、山门、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现雏形,再现了当年净乐宫的宏伟气势,成为丹江口南水北调工程地上文物搬迁复原的范例。
玄岳门:玄岳门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称,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建筑。“治世玄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
玉虚宫:玉虚宫全称“玄天玉虚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宫观庙宇2200间,嘉靖三十一年又经修葺,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最大的单元。后来大部分毁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现存部分建筑和遗址,还建有重达百吨的“龟驮碑”亭四座。[5-6]&&&
磨针井:磨针井又名纯阳宫。坐落在老营以南12公里处,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现存磨针井为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厢房50余间,面积1700平方米。
太子坡:太子坡又名复真观。现基本保持当年规模,是武当建筑群中的一个较大单元。复真观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位于狮子峰前,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
南岩:南岩为道教所称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境”,是武当山36岩中风光最美的一处。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存建筑2l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议案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建筑物。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o.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琼台观:琼台观位于天柱峰东南麓约10公里,垂直距离1350米,分为上观、中观、下观。在元代时,称为“琼台宫”。明清时修葺扩建有24座道院,庙房数百间。至清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兵火。现已修复部分庙房。该处系武当山客运索道的起始点。已成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
隐仙岩:隐仙岩位于竹关之上,五龙宫之北。高耸云烟,石如玉壁,呈瑰纳奇。
武当山北神道:武当山北神道位于天柱峰东北的丹江口市武当山镇﹐所产龙头拐杖﹑玉雕﹑木雕﹑陶瓷等工艺品﹐具浓厚的地方特色。针井茶为传统名茶。襄渝铁路﹑老(河口)白(河)公路在此并行通过。
武当山南神道:武当山南神道位于武当山西南麓的丹江口市官山镇,距武当山金顶(天柱峰)仅有5.7公里,是豫川陕香客敬香的重要神道,素有武当后花园之美誉。这里群山如花,数峰如笋,大河如练,美景如画,民歌如潮。这里是八百里武当里一块最原始、最神秘的幽静之地,景区全长20公里,由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村和直通金顶的武当大峡谷两大景区组成,以九道河为玉带,像珍珠般串连着吕家河民歌村、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和新四军遗址、二龙戏珠、斩龙崖、尼姑岩、桃花洞、兰花谷、狮子滩、鬼谷子涧、天书谷、黑金沟大峡谷、龙潭、转运台、金蟾朝圣等众多景点。
武当山西神道:经丹江口市六里坪、官山外朝山、分道观分道开始登山,经过猴王庙、娃子坡、全真观遗址(有两株千年大银杏树)、长岭抵全龙观,计程15公里,现为四米宽水泥公路。再登黄土岭,到乱石窖,交古韩粮道,依次经财神、黑虎、火神、山神四座石庙,上黄土垭,再攀青龙背、吊钟台,经太和宫上金顶,计程10公里。因位于天柱峰西侧,史称西神道。沿途古木参天,风景如画,东有深沟大壑的雷涧(东沟河),有金鼎、眉棱两峰左右矗立,七星(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峰南北屏立。
武当山东神道:从丹江口市盐池河镇到武当口村的15公里水泥路已硬化12.5公里,还有近2公里的路面有望在年内完成,届时,武当山第三条上山旅游线路将全面建成。天桥沟瀑布——位于盐池河镇政府所在地以东约9公里处,实则为一条山涧小溪,自改板河村由东向西缓缓流出,长约3公里,溪水自天桥处折而向北流经百米高的悬崖跌宕而下形成瀑布。山坡锣鼓——民间艺术瑰宝,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开发力度,争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向“中国锣鼓之乡”努力。
武柱峰景区:武柱峰景区位于丹江口的官山镇骡马沟村,一天然真武神石像酷似武当山金顶上的真武大帝像。武柱峰坐落在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的官山镇骡马沟村,武柱峰又称大明峰,柱头岩,真武坐像(因真武大帝父亲净乐国明真大帝而得名),元代建有王母宫(即真武大帝母亲)。距武当天柱峰14公里,是武当72峰之一,海拔为1132米。此坐像两峰如笋形同座椅,之间端坐着一尊高约80米、宽40米的天然真武神石像,身着道服,五官形备,目光深邃,背依伏龙山,注视武当山金顶,其头顶上茂密的白皮松俨然发髻,脸庞圆润,鼻梁高高隆起,两手平放两膝之上,打坐在玄武背上修行状惟妙惟肖,酷似武当山金顶的真武大帝像。在秋高气爽的艳阳照射下,山体直插霄汉,真武座像矗立在陡峭的悬崖上,晶莹光滑,金光灿灿,辉煌夺目。相传,真武在此潜心修行多年,以虔诚和恒心感动了道德天尊,被点化成仙,留下石质人像。[8]&
道教四大名山 -
简介&碧水丹崖——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贵溪市境内。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其中天门山最高,海拔1300米。龙虎山是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虎山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是中国道教发祥地,2007年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龙虎山的丹霞地貌,是二座发育在中国东南部信江盆地中段南缘由晚白垩世陆相山麓洪—冲积扇块状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丹霞山体。[9]&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10]&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龙虎山张天师
龙虎山张天师
整个景区规划面积320平方公里(其中,龙虎山景区管委会管辖范围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包括上清宫、正一观、仙水岩、应天山、马祖岩、洪五湖六大景区,景区内共有99峰、24岩、108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秀美多姿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谜是龙虎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三大特色。《水浒传》开篇重笔描绘的龙虎山位于市南20公里处,是道教发源地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世家”的世居之地,号称“中国道家第一山”。龙虎山以其道家祖庭、丹霞地貌、春秋战国大型崖墓群珠壁联合为特色,在全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独树一帜。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张天师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所以鹰潭又称为“道都”。日,龙虎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
日,龙虎山与龟峰被一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主要景点&上清宫:该宫始建于东汉,是道教的祭神之所,是中国古代在敬天祭祖的基础上形成的建筑群落之一,其规模大小,等级高低不等,遍布全国。上清宫不仅独居江南宫观之首,且在全国也是举世无双,素有“仙灵都会”和“百神受职之所”之誉。大上清宫在上清镇东陲,距嗣汉天师府约一公里。古代这里称为仙源乡招宾里。其街曰:&“琼林”。左拥象山,右注沂溪。溪山环拱,实乃仙灵都会也,古老相传。这里是九龙聚会的宝地。民谣云:&“九龙集结上清宫.天师擒妖显神通。唯有一龙不伏法.顺水飘游遇虎凶。”这九龙指的是上清宫周围的天门山、台山、乌剑山、狮子山、冲天峰、应天山、西华山、乌龟山和圣井山。
天师府:天师府位于贵溪上清镇,临清溪,为张氏历代起居之地,原建于龙虎山脚下。北靠西华山,门临泸溪河,面对琵琶山,依山带水,气势雄伟。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筑辉宏,尚存古建筑6000余平方米,全部雕花镂刻,米红细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气。传言天师府是张盛以及他的历代子孙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处,被称为正一派的祖庭和元明两朝管理道教事务的办公机构。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后又经十多次修建,现存木构建筑均为清乾隆、嘉庆和同治年间遗物。
留侯家庙:又名天师家庙,是道教创教者张道陵天师的家祠,内供奉由祖宗张良及张道陵第一代天师至第六十三代张恩溥天师的神位,是道教的祖庙。
正一观:道教宫观。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境内的龙虎山张道陵炼丹处。据《龙虎山志》记载: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之后,曾在此建祠祀祖。五代南唐时在此建天师庙;北宋崇宁四年(1105),第三十代天张继先奉敕修葺,徽宗时改天师庙为演法观。明嘉靖三十二年(1563),世宗赐帑重修,并改演法观为正一观。
仙水岩:龙虎山仙水岩景区离江西省鹰潭市区约20公里就来到了龙虎山的仙水岩景区。乘小船上行,坐竹筏下行,看奇峰、碧波,游起来比较清松,景色比较优美。仙水岩是仙岩和水岩的总称。
上清古镇:上清古镇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上清宫景区内,距鹰潭市区25公里,源远流长道教文化,富有特色的名胜古迹,古仆淳厚的民俗风情。当地特产有:板栗、豆腐、茄子干等。上清古镇方圆50余平方公里,人口近2万,自然环境优美,群山环抱,依水而建,古镇名胜古迹甚多,长约2公里的上清古街将长庆坊、留侯家庙、天师府、留侯第、天源德药栈、天主教堂等景点串成一线,形成极具魅力的旅游线路。沿河的吊脚楼、码埠尽显江南水乡建筑特色,浣纱村妇、捣衣少女、戏水孩童、渔舟系岸、白鸭浮水又形成了一条韵味十足的古镇风景线,让人赏心悦目。镇东道有上清宫、东岳宫,东北面有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象山书院,隔泸溪河有明朝宰相夏言故里桂洲村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红十一军和中央红军会师之处。
天门山:天门山位于龙虎山上清镇东南部,距上清镇7公里处,与嗣汉天师府南北相对,面积6000多亩,最高海拔1300多米,相传为张天师遁化成仙进行天庭之所,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游历于此,为其美景所折服。
道教四大名山 -
简介&幽然仙境——青城山,全球道教主流教派全真道圣地,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青城山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在四川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九寨之奇齐名。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
青城山青城山历史悠久,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著名的道教名山,是全国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青城山名胜古迹很多&,古建筑各具特色,古今名人诗画词赋处处可见,有优美的风光和神奇的传说。全山的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建有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访胜和隐居修练之地,古称“洞天福地”、“神仙都会”。青城山在历史上名称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渎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国山等名。青城山被誉为“天下第五名山”。主要景点&青城山景区分为前山和后山两部分。
前山以常观、上清宫为核心,宫观相望。建福宫、祖师殿、朝阳洞等人文景观与金鞭岩、石笋峰、丈人山等自然风光彼此增色。主要景点为老君阁、月城湖、天师洞、上清宫、五洞天、仙履清凉、碧翠青城、天然图画、祖师殿、朝阳洞、圆明宫、建福宫&。
天然图画: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公元年)年间。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将其称为“天然图画”。天然图画位于建福宫与天师洞之间,海拔893米,两峰夹峙。游人至此,可见亭阁矗立于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之间,如置身画中。亭阁后是常有丹鹤成群,唳于山间的驻鹤庄;右有横石卧于两山之间的悬崖上,被称为"天仙桥",传为仙人聚会游戏处。
建福宫:建福宫坐落于丈人峰下。始建于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公元1888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西行1千米,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宋代诗人范成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授名为"会庆建福宫"。诗人陆游有诗描写当时的确良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观宫内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
祖师殿:祖师殿位于天师洞右后侧山腰间,出天师洞过访宁桥即到。祖师殿又名真武官,创建于唐代。唐代诗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张愈均在此隐居。唐睿宗的女儿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该殿环境幽静,殿内在真武祖师、吕洞宾、铁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图壁画、诗文刻石等。
朝阳洞:朝阳洞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洞口正对东方,深广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清人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并撰联曰:"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近代画家徐悲鸿也曾在此撰联:"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
老君阁: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海拔高1260米,顶上原有呼应亭,取“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之意。20世纪80年代末改亭建阁。2008年“5.12”特大地震毁坏后,今重建阁高33米,共九层,下方上圆,层有八角,象征天圆地方,太极八卦;外观呈塔形,尖顶,中堆三圆宝,寓意天地人三才。阁内中空,庄严耸立太上老君坐莲像,像高7.3米,连座台高10.37米。阁外露天台封基,用汉白玉石依势而建,海漫栏槛、曲折迁回盘旋而上至阁顶。晴霁可眺览岷邛青峨远近数百里风光及天府平川数百里秀色,可谓集天下之壮观也。
重建以前老君阁造像,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老子跨青牛出关图)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连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绝无仅有,乃融老子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及古老朴素唯物辩证相对论者之道教祖师光辉造像。老君阁建筑群包括东华殿等处。其中东华殿的一百平方米,长五间,中祀东华帝君,左右龛分祀吕纯阳及钟离权。老君阁于一九九二年秋兴建,历时三载竣工.为八百里青城圣境,又创一宏伟奇观。
圆明宫:圆明宫,坐落在青城丈人山北木鱼山的缓坡谷地。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因供奉圆明道母天尊而得名。宫内有四重殿堂:前为灵祖殿,供奉灵官神像;二殿为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三殿为斗姆殿,斗姆即圆明道母天尊,为北斗众星之母;后殿为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及全真道的吕祖、邱祖和重阳祖师。殿堂之间,各有庭院,宫内宫外,瑞草奇花,楠木成林,松竹繁茂,有即景联云:“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环境十分出静宜人。
上清宫: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题寅。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上清宫后为老霄顶、建有呼应亭、是赏观日出、神灯和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点。
天师洞: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自建福宫北行两公里即至青城主观——天师洞。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古分幽静。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据说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1800余年。
1943年夏,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来青城山写生。他在天师洞独居一室,先后创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图《国殇》、《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给青城道士的《奔马》和《天马》图,已制成石刻陈列。
后山景区&后山景区位于青城山后,都江堰市泰安乡境内。以水秀、林幽、山雄、石怪为奇观的自然风景区。景区距成都70公里,面积100余平方公里。西北与卧龙自然保护区为邻,而东北与赵公山相连,东越天仓山、乾元山可到天师洞、福建宫,西南与六顶山、天国山接壤,与青城山一脉相承,深藏不露,直至1980年代才加以开发。乘车从青城山大门左侧公路西行,跨青溪桥,穿后山门,经飞仙亭、飞仙观、响水洞、白石碾、金鞭亭、八卦台、贡茶亭、迎仙亭、三龙亭等众多景点,方到青城后山景区的起点站——泰安寺。景区内有神秘的溶洞、雄奇的蓥华、秀丽的味江,罕见的古墓群和大蜀王遗址、名庵古寺。此处集山、水、洞、廊、林为一体,可与青城前山媲美。景区全程20余里,有上山索道可使游客节省一半路程,便能欣赏到青城后山大部分景观。近些年还新建了各类宾馆,为游客开辟了许多全新的旅游项目。青城后山还是蜀茶的著名产地,清代被列为贡茶。青城山后山风景都围绕着山间的溪水,一路飞瀑和水潭,风景好的路线都是溪水流经的路线。
泰安古镇:泰安古镇自古为扼成都一带西入金川必经之驿道——“花坪老泽路”重要的重镇。宋代设味江镇,清代始依场后的古泰安寺,易名为泰安镇。泰安寺即坐落于古镇中央。古镇里有很多饭店和旅店供游客歇脚。
五龙沟:五龙沟古称蛮河沟,长约8公里,因传说古时有五条神龙隐藏于沟中而得名。其中的景色有金娃娃沱,景色绝佳的龙隐峡栈道,石笋岩,回音壁等。
又一村:又一村位于五龙沟之上的桃花溪,得名于陆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村中有二十多户农家以发展旅游业为主,是又一个爬山歇脚的好地方。其中桃花溪度假公园亦坐落于又一村。
白云洞:白云索道从又一村上行到白云古寨。白云洞古为佛教徒精修之地。
飞泉沟:飞泉沟古名冷凝沟,由泰安寺过黄鹤桥即至。水源出蓥华山南天门,纳白云洞古磨沟、观音岩沟、响水沟,流入味江,全长10公里。其中又数“幽谷飞泉”、“百丈长桥”、“双泉水帘”最为壮观。
百丈桥:百丈桥位于翠映湖与白云古寨之间,飞泉沟中游,用木板铺成曲桥,逆水而上,长约百余米。两岸老树龙钟,附生着草绿色的“木萝莎”如薄纱飘舞。翠映湖:翠映湖是几十米长的山间水潭,周围景色秀丽,
白云古塞:白云索道从又一村上行到白云古寨。
圣母洞:青城山圣母洞是一个天然沙页岩溶洞,位于卦口山山腰,深藏在古木参天的密林中。圣母洞主洞长300余米,支岔洞总长1000余米,曲折迂回,缓慢向上延伸。洞内冬暖夏凉,钟乳石山遍布,奇岩怪石丛生,清泉潺潺,碧潭粼粼。
赵公山:赵公山为青城山主峰,海拔2434米,人们青城山景区,其最高处是老君阁,也才1600多米,赵公山不仅仅在于景色优美,风光旖旎,宁静静寂,水的清澈温柔,更有一个永恒的名字,有一个黄皮肤敬奉的财神赵公明财神爷祖庙。到了青城山不到赵公山,等于没青城山。
道教四大名山 -
简介白岳仙关——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名山之一),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圣地,古称白岳、云岳。位于徽州(一府六县,府治歙县,包括今黄山市大部,宣城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海拔585&米,方圆一百一十平方公里,因最高峰齐云岩得名,以幽深奇险著称。境内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二十四涧及其他许多洞泉飞瀑,与黄山、九华山合称"皖南三秀",素有"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誉。间以幽洞、曲涧、碧池、青泉,汇成胜境。齐云山与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并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历史上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美誉,早在唐代建寺、宋代宝庆二年(1226)建佑圣真武祠,成为道教中心。明代嘉靖皇帝敕建殿,御赐山额,以后道教繁盛,建有三清殿、玉虚殿、无量寿宫、文昌阁等著名道观。以后游人日盛,文人墨客多有题咏,至今尚存碑碣及摩崖石刻1400余处。1981年列为省重点保护单位,1994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4A级风景区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江西也有同名山峰。
齐云山风光奇丽动人,有各种奇峰、怪岩幽洞,以及诸多湖潭泉瀑。其中形似香炉的香炉峰、巧夺天工的石桥岩、幽幻莫测的仙洞、清秀静逸的云岩湖、抛金洒玉的珠帘泉最令人神怡心醉,旧有“江南小武当”之美称。唐乾元年间(&758—760&),道士龚栖霞云游至此,隐居山中天门岩。南宋宝庆年间(&&),道士余道元入山修炼,并于齐云岩创建佑圣真武祠,此后云游道士纷纷而来,道教建筑规模日益;至明代达到鼎盛,据《齐云山志》记载时有宫、观、殿、院、馆、楼、阁、亭、台等大小道教建筑&108&处,仿湖北武当山建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后因年久失修及兵火不断,许多建筑相继被毁,现存宫观殿宇及亭台楼阁十余处,均为重修,为道教名山之一,属安徽道教主要活动场所及著名风景游览区。
齐云山的耐看,还与一位英雄有关,这英雄就是方腊。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秋天,方腊发动起义,杀富济贫。义军声势浩大,不到半年时间,就攻占了歙县等六州五十二县,威震东南。宋徽宗曾下令童贯率军十五万镇压,没有取胜。朝廷又三次下诏“招抚”,均遭方腊严词拒绝。方腊义军在齐云山的独耸峰上屯兵,抗击宋王朝官兵的围剿。在齐云山上,方腊义军凭借险要的崖涧和天生的云雾,把守要隘,居高临下,用刀剑和滚石把宋朝官兵打得落花流水。齐云山上,粮草丰盈,池塘满溢,方腊依岩洞建寨,本来可以固守,但义军中出了叛徒,一夜之中,决了池水,烧了粮库,义军陷于绝境。方腊设计退了官兵,下了齐云山后,在浙江帮源洞被捕。公元1121年秋,方腊在汴京遇害。主要景点&洞天福地:游客下索道后就进入景区大门――望仙亭,出亭后走过桃花涧即到洞天福地,此景颇为壮观,有栖真岩、忠烈岩、寿字崖三处摩崖石刻。据传,栖真岩是齐云山最早道士、唐朝的栖霞真人修行的地方;忠烈岩是祭祀关公的地方;而寿字岩的寿字是清代慈禧太后的手笔,这个巨大的“寿”字,直径达到230厘米。走过寿字崖,便见一个宽敞的石洞,游人可以通过,纯属天工所造,为“崖下窟窿”,称之为一天门,门摩崖石刻和碑铭,数目很多,琳琅满目,为“白岳碑林”。
真仙洞府:崖壁下有许多洞穴,供奉各路神仙塑像,依次是八仙洞、圆通洞、罗汉洞、雨君洞、文昌洞。以前修行的道士就居在洞中。它是齐云山风景精粹之一。八仙洞供奉的是道教的八仙;而圆通洞供奉的却是佛教中的南海观音;罗汉洞供奉着真武帝君,两旁却又供奉着十八罗汉。应当说这都是道士们富有想象力的创作;雨君洞供奉龙王;文昌洞供奉文曲星,文曲星主宰功名,竟被道教“收编”上了道教神坛。从齐云山真仙洞府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儒、道、佛合璧的气息。颇有特色。真仙洞府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为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开神秀”四个大字,气势不凡,为真仙洞府的显著标志。
月华街:月华街是道士与山上居民杂居之所,也是山上的街市,又是香客、游人住宿之地。月华街现有古道房8座,还有许多徽派民居,它们与宫观、院房组成一个密集建筑群。
太素宫:此宫占地1600平方米,十分壮观。清乾隆皇帝曾称齐云山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太素宫在文革中被毁,1994年已按原样重建,1997年神像开光,向香客和游人开放。
香炉峰:此峰在月华街太素宫前,山峰独立挺拔,形似香炉,故名。此峰底座小而稳健,炉身粗壮,顶端与底座大小几乎相同,传说顶上的铁亭、香炉当初是朱元璋所赐,可惜铁亭和香炉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铁亭系1983年重建的。每当雨后初晴,云雾飘渺之时,香炉峰或隐或现,有诗赞其妙曰:“山作香炉云作烟,嵯峨玉观隐千年”。
小壶天:位于月华街长生楼下,它是明代一个石坊构成,石坊上有“小壶天”三字,石坊门洞呈葫芦形,进门后,便是一个长20米、宽3.3米,高2.5米的石窟,石窟的一侧为万丈深渊,站在窟侧,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感,当游人想后退一步,便见崖壁上有“思退崖”、“石上流泉”、“一线泉”、“飞升所”等石刻,据传这是道士飞升成仙的地方。
玉虚宫:位于长生楼西不远处,此宫在紫霄崖下,由“太乙真庆宫”、“玉虚阙”、“治世仁威宫”三个石坊组成,石坊上有神鸟异兽图案的浮雕,宫内便是石洞。洞内供奉的每尊神像都有道教有关神仙的传说。如今,玉虚宫是善男信女烧香求神、祈祷福寿的圣洁之地。
道教四大名山 -
景福山(或说五大名山)
简介&灵仙福岩——景福山,景福洞天,道教圣地,人文历史悠久。
位于陇县西北陕甘交界处的西北的温水乡境内,属昆仑山脉中支,北接六盘山,绵亘千余里,地处陕甘两省接壤之处。奇峰叠起,森林茂密,飞瀑流泉比比皆是,更有寒潭幽洞遍布山中,为关中山水奇观。截至2013年,景福山有古建筑103处,建筑遗址6处,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山保存各类文物千件。汉代,关内侯娄景于此处修行,既古灵仙岩被汉景帝刘启封为“景福”、“其景福也”,被尊为至高无上的“隐士仙山”。景福以“岳镇乾坤胜景,峰连霄汉名山”之冠的显赫地位闻名于世。&景福山是中国国家AAA级风景区、省级森林公园、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鸡市十大名山之一。景福山也是道教名山和龙门道派的发源地,被称为“与天地并寿山奇水异,为幽人所居时和景明”。
山中现存主要道教建筑及名胜古迹有龙门洞道院、云溪宫、灵官殿、玉皇殿、斗姆殿、丘祖殿、老君殿、祖师殿、子孙宫、三玄洞、三皇洞、丘祖洞、磨性石、混元顶等,其中山西侧峡谷中的龙门洞道院,为丘处机当年修炼并演传全真道龙门派之地。是西北著名的道教名山之一。人文历史&龙门洞,古名灵仙岩,这块充满灵气风水宝地,早就为历代隐士所钟情,是道教徒云游栖息之所。碑载,龙门洞“始于春秋,建于西汉”。相传西周的(今河南灵宝市函谷关镇)函谷关令尹喜,助老子作《道德经》五千言后,弃职归山,隐居这里,始名灵仙岩。战国时,这里又易名都潭洞。西汉景文帝之时,曾任皇帝侍朗官的建信侯娄景先生弃官入道,晚年隐居修行此地,更名景福山。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避诏隐居,施药济世。金元时期,道教“七真人”之马丹阳、丘处机在此修炼传道,丘处机由宝鸡磻溪来此栖居,在此修行七载,时称龙门山,后山脚下仅有奉祀大禹治水的一座禹王庙。
后改山名为龙门洞,继增景观,创立了道教龙门派,丘亦为道教龙门派的创始人,成为中国道教史上成就最大的全真高道。丘处机受到南宋、金、元三个王朝的尊崇,先后多次被金世宗和元太祖召见,被成吉思汗策封为国师,执掌全国道教,龙门洞自此声名大振,步入辉煌,誉满神州,达到鼎盛。其门徒依山从水,借景取势,修观建庙,宏大山门,扩张规模。此后,龙门洞历经包括杨虎城、孙蔚如等一批军政要人和善男信女的修葺扩建,又屡遭兵火劫焚,最终形成了今天风貌。
据元代的玉宸宫碑记载,龙门道派创始人丘处机殁后52年中,门下法孙贺志真等于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协议兴修丘的旧居,十六年(1279)建成,其规模无考。贺志真等遵照全真道道规,离家入林定居修炼,大修宫观,宏大山门,加上丘处机被金、元王朝封为国师,总领全国道教,受到道教内外的尊崇,龙门洞声誉随之大震。后人修宫建庙,添色补景,道观格局逐步充实完整,成为陕北道教一大丛林,江山胜迹得以绵延永存。龙门洞地处陕、甘两省的接壤地带。
层峦叠障,山奇水秀,洞深潭邃,林木青茂,景致引人入胜。春秋佳日,群山裹翠,山花斗妍,晴日朗月,紫雾缭绕,风前雨后,白云出山,群鸦晚噪,溪水鸣琴,为关中山水奇观。人们到此畅游,旷心怡神。“文革”中虽遭受严重破坏,但经近年对庙宇和道路进行整修,解决了供水供电问题,不仅旧观渐复,而且风彩频添。198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龙门洞为全省第一批对外开放旅游点,游人逐年增加,1989年达1万多人次,已成为关中西部重要旅游地之一。[12]&名胜古迹&
龙门洞山场因洞潭繁多而出名,有着三十六洞,二十四潭,有洞洞有仙,潭潭有龙之说。36处大小洞窟及人工修建的殿宇群分布山腰间,24潭点缀在溪流的狭长地带,潭深水碧,山奇木秀,幽泉怪石,萦素缭白,纷红骇绿。从元代丘处机起,历代道徒在此依山从水,借景取势,修宫建庙,矗碑立塔,铁索攀岩,栈道悬空,留下许多胜迹,使这里的自然景观与人造景物相结合,风景胜地,别开生面。故有人曾于龙门洞山门撰联“崖悬三十六洞洞洞通仙界,涧系二十四潭潭透幽境”,以昭示龙门洞洞潭之奇妙。在历经风雨沧桑之后,洞潭有些已经面目全非,仅有痕迹尚存。当然也不能排斥民间传说的“穿凿附会”之嫌。但无论如何,岩峰、林木、涧溪、溶洞、潭水、楼阁、摩崖以及历代道士及文人墨客活动的遗迹,遮云桥、石阶、铁索、栈道、挂梯、曲径在三维空间里神功般地组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清幽、秀丽而又雄奇、险峻的诗画意境![13]&[14]&主要景点&
龙门洞道院:龙门洞道院是道教龙门派圣地,同时也是全真龙门派的祖庭,主供真武大帝和广援普度天尊。是中国五大悬空寺之一,是历史最悠久(秦汉至今)、建筑最惊险(高差大,海拔高)、道教地位最重要(把祖国道教推到历史巅峰)、自然地理位置最独特(昆仑秦岭衔接地段)、山水聚合,清净纯净清修地(修行圣地)的悬空道观。
北极宫(无量祖师殿):建在正院北台阶上,由后山根蹑云桥登153级石磴,进入龙门道院即至。为道院最大的5间大殿堂,富丽堂皇,雕梁画栋,气魄宏伟。殿中有北极玄穹真武无量祖师金身坐像,两边陪祀四大天王(元帅)站像,威武庄严。桌上供有清代铁铸昊天玉皇大帝坐像,高1米,重约25公斤,头戴王冠,身着蟒袍玉带,面形丰满,另有檀木雕刻的无量祖师坐像,高约1米,雕刻精细。此殿为道场主殿,殿内幢、幡、宝盖、经籍、钟鼓、道家法器俱全,斋醮诵经均于此处举行。木架上悬有云板形片石一块,重约15公斤,用物撞击,声如钟磬,远处可闻。殿台下深处,有作为龙门洞山名的黝深石洞,传说丘处机初到时曾在此居住过,今留有清康熙时刻有龙纹图案并“秀水”二字的石板标志。
清和宫(丘祖楼):位于北极宫大殿西上侧,与东山门摆成直线。旧时楼内塑有全真教七真人坐像,现改塑长春真人丘处机像。过去有关丘遗留文物皆藏于此,今已佚失。楼3间,结构精巧,经过装修,飞阁流丹,典雅肃穆。
太清殿附近殿宇:从东山前方循山路迤逦而上,殿阁亭洞,随山势布置,计有:祀奉道教护法神的灵官殿,祀奉东王公的八卦亭,太乙救苦天尊的救苦殿,祀奉天(尧)地(舜)水(禹)三官的太白殿(因首先在太白山供奉而得名),南方火帝真君的火神殿,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八仙楼及清代整修过龙门道观的道人田守存、黄本善、曾守荣、苗清扬“四公祠”等,各具特色。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内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根据《老子化胡经》所绘的《太上一气化三清》的道教故事壁画81幅。画面人物线条勾勒,清晰生动,色调朴雅,为道教庙观中少见的艺术珍品,是民间艺术工匠的杰出之作。
王母宫及索梯:王母宫在龙门洞绝岩山腰西侧,祀奉西王母(又名金母)坐像,殿三楹,中高侧低,结构对称,藻绘工丽,全系凿壁架空,四无倚傍。殿台下有10多米长的铁索悬梯。在北极宫前仰视,梯上人如蚁蠕动,险峻玄妙,令人惊恐。
混元顶:又名混元阁,此处是龙门洞最高处,海拔1800米,距道院地面约130米。凡来龙门洞者都以有勇气到此一游为乐。混元老祖龛洞全用斗拱临空架设,凿壁衬托,相当险峻,可谓神工鬼斧。由太清殿通往此处的栈道,长约50米,全在峭壁凿孔,打入铁桩,用木板架桥,游人攀铁索倚壁而登,往往毛骨悚然。垂悬凌空,过栈道,攀铁索,蹬云梯,入此阁,登临此顶,凭栏远眺,茫茫林海,尽收眼帘,四顾旷杳,白云在握,宛如置身云天,顿生“一览众山小”之感。阁内供奉着混元老祖。
定心峰(香炉峰、望山峰):取安定心神意,峰在四公祠前西端,孤峰独立,如同削成,峰顶仅可倚坐数人。因此峰正对丘祖楼,如楼前香炉,故又名香炉峰,也称望山峰,登峰环顾,全洞诸景尽收眼底。峰腰有深洞3处,人迹罕至。
丘祖洞:位于七真楼后悬崖上,援木梯铁链登高约4米即达。洞高约1.5米,深约3米,面积约6平方米,是长春真人丘处机修道之处。洞内有丘处机遗物磨性石一块,直径约50厘米,是当年丘祖磨性练功之石。并祀有丘处机座像。洞壁刻有“长春洞”三字。游人、尤其是全真派弟子到此,必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感,必发崇古之幽情,虔诚朝拜。
丹阳洞:丹阳真人马钰修道处,洞均狭窄,仅能一人容身,须攀缘铁索而登。
春花洞:春花洞在两洞下侧,传说为丘的女弟子李春花住处。
早阳洞:位于龙门洞沟西侧峭壁台阶上,高出沟底20余米,人行道与沟西台地连接,悬崖凿壁架设板桥10余米,宽仅盈尺,用铁索围栏,以通往来。因洞处西面东,能先见太阳故名。石洞内两窟相连,祀奉有药王逊思邈塑像,及有关药王故事画像,洞外仅有丈余台地可以回旋。过去曾在此养驴磨面,供应山场。又因洞处峭壁,下临深渊,杳不见底,加上冷风呼号,急湍轰鸣,临洞令人恐惧。
黑虎潭:为后山入口蹑云桥下深陷大石潭,直径约5米,水深1米,一汪黝碧。因潭边怪石嶙峋似虎,故名黑虎潭。山洪暴发时,滚石泥沙与潭内沉积物翻腾而出,奔腾澎湃,山鸣谷应,犹如猛虎吼跃,十分壮观。
龙门洞洞潭
旧传龙门洞有36洞、24潭,虽均有名称,但说法不一,且岁月推移,风雨沧桑,今已难一一复见。除少数洞潭尚存外,其它仅遗痕迹,不易辨认。
(一)三十六洞:1.混元洞,位于混元峰顶。2.雷祖洞,位于三仙洞石壁上,旧供有雷祖木像。3.湘子洞,位于后山口湘子湾。4.三仙洞,位于旧黑虎殿北。5.朝元洞,位于湘子湾旧后山门处。6.禹王洞,位于蹑云桥东岩畔。7.玉皇洞,位于玉皇阁后。8.养心洞,位于湘子湾东下方。9.晚阳洞,位于子孙宫白云洞下。10.飞仙洞,位于太清殿左侧。11.列仙洞,位于王母宫下。12.洞中洞,位于湘子湾朝元洞石台。13.丘祖洞,位于丘祖楼后,为仅容二人踞坐浅洞。14.丹霞洞,位于青霞洞左侧。15.丹阳洞,位于丘祖楼后。16.卧云洞,位于丹霞洞右侧。17.蜜蜂洞,位于三清阁右侧石壁上。18.青霞洞,位于黑虎殿去道院路旁。19.莲花洞,位于定心峰左下石岩中。20.青霓洞,位于早阳洞栈道下北岩壁。21.心珠洞,位于定心峰顶侧。22.娄景洞,位于山腰部王母宫下。23.神虎洞,位于蹑云桥上石蹬北侧。24.范阳洞,位于早阳洞南侧,有上下两洞。25.太玄洞,位于混元阁所在地。26.烟霞洞,位于厨房后面下。27.龙门洞,位于北极宫下。28.水帘洞,位于蹑云桥上山台边。29.黑虎洞,位于黑龙潭上面悬崖上。30.早阳洞,位于龙门洞沟西峭壁上。31.春花洞,位于丘祖洞下侧。32.白云洞,位于子孙宫北侧壁上。33.朱砂洞,位于核桃滩临河断壁下。34.药王洞,位于早阳洞院内。35.会真洞,位于子孙宫殿后。36.八仙洞,位于药王殿后石崖中。
(二)二十四潭:1.青石潭&2.莲花潭&3.飞仙潭&4.八龙潭&5.黑虎潭&6.黄龙潭&7.青龙潭&8.三教潭&9.双龙潭&10.金龙潭&11.泪水潭&12.垂瀑潭&13.沤月潭&14.鼓玉潭&15.蛰龙潭&16.鸣鹿潭&17.蛟龙潭&18.漾月潭&19.乌龙潭&20.卧龙潭&21.玉女潭&22.漱玉潭&23.桃花潭&24.碧水潭[13]&[14]&
三龙潭:即青龙潭、乌龙潭、卧龙洒。位于黑虎潭下游,依次相连。潭西为早阳洞之绝壁,潭东为黑虎潭下之悬崖,两侧如削,峡似闸门,秀水飞流直下,其间由高约3米的两处瀑布相接,惊涛撞击、山鸣谷应,响彻峪谷。雨季,山洪汹涌,水声雷鸣,似蛟龙出穴,巨蟒奔腾。[15]&镇山之宝&1、云板形片石:北极宫大殿内木架上悬有云板形片石一块,重约15公斤,用物撞击,声如钟磬,远处可闻。
2、龙纹图秀水石板:殿台下深处,有作为龙门洞山名的黝深石洞,传说丘处机初到时曾在此居住过,今留有清康熙时刻有龙纹图案并“秀水”二字的石板标志。
3、磨性石:丘祖洞内有石球,直径约30厘米,光泽滑圆,名“磨性石”,传说丘祖在此洞修道时,磨炼心志,每天将此石掀滚下去,再抱上来,年深月久,竟将不规则的石块磨成圆形。后传说此石具有灵气,游人若抱此石,可以增加气力,沾触福气,百事如意。
4、《太上一气化三清》壁画:龙门洞道院里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内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根据《老子化胡经》所绘的《太上一气化三清》的道教故事壁画81幅。壁画全部工笔彩绘,线条飘逸生动、细腻柔美,人物形神兼备,情态各异,线条勾勒清晰生动,色调朴雅,为道教庙观中罕见的艺术珍品,是民间艺术工匠的杰出之作,颇具观赏和研究价值。
5、混元峰顶摩崖刻字:混元阁东侧陡壁上摩崖刻石,竖写有“定日月娄景先生洞”8字,刚劲有力,其左横刻“福洞天记,太子千秋”,字迹较小,原字迹被苔藓封闭,经风雨剥蚀显露。混元阁西侧峭壁另刻有“全真岩”3字。这3处均为峰顶凹入部分的悬崖峭壁,距地面约40米,距峰顶约30米,不论从上从下,于左于右,都无从攀援。镌刻此字,在过去条件下,很难想象。传为西汉方士娄景所留。崖下旧有娄景洞及炼丹炉遗迹,今圮毁难考。
6、元代白玉碑:俗称连山碑,碑身为汉白玉,竖立于四公祠前卷殿内。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清明节立石,为龙门洞最早的修建记事碑。碑首方形,刻有龙戏珠花纹,中有篆书“玉宸宫记”4字,碑文多残损。
7、丘祖青天歌碑:碑原镶嵌于北山腰石崖上,清雍正三年(1725)所刻,欧体楷书,极工整。全文阐述了道家如何修持、驱魔,达到澄清雾障、明心显性的思想境界等内容。
8、龙门洞仙迹:为展现龙门洞全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有木刻制龙门洞平面图,长115.5厘米,厚3厘米,图中有12行简介小字,概述了龙门洞的变革过程与现状,现存县图博馆。
9、牙笏板:元代物,长47厘米,呈微弧形,上宽4.5厘米,下宽8厘米,厚度接近1厘米。笏色微现土黄,略有光泽。笏质硬实,捧之有沉感。
10、景福山大钟:钟,原置景福山混元顶峰上的三清殿南侧(此殿今尚未修复),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开山道士田守存等38人铸造。钟高1.4米,肩高1.15米,肩外径0.81米,钟口外径1.2米。钟顶为虎头(蒲牢)纹式,互靠成纽结状。钟肩端铸有4个圆形小孔。钟身分为4部分,肩部有“皇帝万岁,太子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篆体大字;腹上部有两道龙纹图案,中间为铸者姓名;腹下部铸有喜鹊闹梅、孔雀戏牡丹、双凤朝阳、天马行空、鱼龙变化、松竹梅鹿、云龙戏珠等纹饰;最下部为八卦爻文,图文清晰。
11、丘祖如意钩:清代仿制,铜铸,作弯钩形,为道士诵经时的手持法器,现存县图博馆。
12、金冠、玉印:相传为元太祖赐给丘处机的金莲花冠和总领天下道教的玉印,原物不详,现收存宝鸡市博物馆的为清代物。传说丘曾把元太祖赐给的金道冠送龙门洞保存,以示对这里的系念,至今道教开醮念经,龙门派嫡系道徒可戴金莲花冠,其它派却不能戴。
13、北极宫楹联:大殿柱上的一副对牌楹联为清朝同治年间的著名书画金石文字学家、陇州同知云南人方玉润手书,墨迹刚劲潇洒、清丽俊逸。
14、九级空心铁塔:系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六月,在旧香火炉原迹上建成,全高2.60米,顶层高0.8米,小于塔身,出檐,中层高1.15米,直径0.88米。底座高0.65米,塔身周围有6个缠龙小柱,每棱铸一蹲狮,高约0.8米,空档上孔上分别铸有篆书“天精”、“地闿”、“山寿”、“水炀”、“民富”、“物阜”字样。足部各铸大兽头,中部凹入,间隔空档铸卧象、卧狮各一。造型精巧美观,上镌的兽纹古雅遒劲,属珍贵文物。
15、大理石花纹摇钱树:大殿山墙头镶嵌的一块半米见方大理石花纹摇钱树,花纹清晰秀气,一棵婆娑多姿的老树枝头金钱累累,恰似硕果垂枝。奇妙可爱之态悠然可掬,久久观赏,不禁令人哑然失笑,堪称世间奇珍。道教源流&龙门道派是道教全真教的支派,在道内影响较大。丘处机根据全真教义,将龙门派转为正式道教,传派授徒,使其获得进一步发展。他在道教北派内起过重大作用、是有影响的关键人物,龙门支派就是因他在陇州龙门洞住过而取名的。
丘处机(),南宋末期人(公元1148年-1227年),山东登州栖霞县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原名叫丘哥,丘处机为师父王重阳所赐。龙门洞长达13年的修炼中,丘处机完善了全真道义,逐渐成为中国道教史上成就最大的一位全真高道。他受到南宋、金、元三个王朝的尊崇,先后多次被金世宗和元太祖召见,被成吉思汗册封为国师,执掌全国道教,龙门洞自此声名大振,步入辉煌,誉满神州,达到鼎盛。清代的乾隆皇帝曾在北京的白云观题对联:“万古长青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神功”,对丘处机这一壮举给予了高度评价。至今龙门洞还遗有丘祖洞磨性石、《青天歌》刻石等遗迹。
到清康熙时(),白云观方丈王常月又公开传戒,龙门派从此大兴,一时受戒弟子达一千多人。龙门弟子按所定派单轮转起名,原为20字,以后徒众繁衍,增为100字。因传派开创于丘处机,丘的声誉高,又住过龙门洞,其传宗弟子自然是龙门派正宗。但白云观是丘受朝廷册封后定居的地方,户县祖庵是王重阳埋骨处,所以3处接收的弟子,全被认为是全真教龙门派的门徒,3个地方都被信徒视为龙门支派的发祥地,受到尊崇(道内称王重阳为全真教祖,丘处机为教主,真正龙门嫡系指丘处机之后赵虚静的后裔)。所以龙门洞和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陕西省西安市户县重阳宫这四大宫观被称之为“全真派祖庭”。因传地不同,各支派分立门户,但都承认龙门派为宗。
龙门道派教旨,系王重阳制定的全真教旨,共有15条:1、出家须先投师住庵院;2、云游求道不避险阻;3、学书(读书、书法)以心解为主;4、研究药物济世;5、庵房须有屋顶,以避日月之光,但不能建高屋大厦,隔绝地脉;6、应有道伴,交流修道心得;7、静坐清修;8、求定心绝虑;9、调和五行精气于一身,以正配五气;10、紧肃理性于宽慢之中以炼性;11、修性命;12、积功德;13、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14、养身;15、脱落心地,真离凡世。[17]&传说故事&一、龙门洞开山传说龙门洞开山建庙的时代,缺乏可靠的文献记载。据传说,山场最早叫景福山,龙门洞是景福山的另一山头。南宋末期,龙门山上建有禹王庙,规模很小;当时在今新集川一带有玉皇寺、石拱寺、龙门寺等佛家寺院,范围较大。龙门洞旧有一个大钟,铸有龙门寺造字样,就是从龙门寺抬来的。龙门洞山深林密,山根黑虎潭上有禹王庙,出家人可在这里栖居静修,在丘处机来龙门洞之前,王重阳的大弟子马丹阳曾来这里的石拱寺和陇州城北药王洞住过,并在龙门洞成立重阳会,约请全真道徒前来集会,纪念全真祖师王重阳。丘离开龙门洞后到终南山祖庵,龙门洞托弟子赵九古主持。赵九占后附丘去雪山,死于西域。龙门洞由丘门下法师贺志真(是龙门派的华山系,石匠出身)接管,曾进行大规模扩修工程,添建了庙宇,修建栈道,作摩崖刻石,并正式定名总山场叫景福,留存到现在的龙门洞布局,就是这时奠定。四公祠下元代大理石碑详载兴建经过,是重要历史资料。
又有传说,丘来之前的龙门洞就是龙门寺佛寺的一部分,因有山区群众纪念夏禹凿山治水功绩建的这座庙,丘才能在这里落脚,以后创立以此山为名的龙门道派,建立丛林制度,收徒传戒。加上丘受金、元两代皇帝接见,优礼见重,命令总领全国道教,所到之处官民及其他教派都香花恭敬迎候,声誉遍及各地。把龙门洞扩建为大气魄的道家丛林,表示水源木本之恩对丘的纪念。传说丘曾把元太祖赐给的金道冠送龙门洞保存,以示对这里的系念,至今道教开醮念经,龙门派嫡系道徒可戴金莲花冠,其它派却不能戴。龙门派把王重阳尊称教祖,对丘则称教主,建殿塑像,丘居正殿,王则居后殿、偏殿。龙门洞保留到现在的道院始建于元初。
至于说西汉初的娄景在龙门洞穴居修炼并开山,混元顶旁的娄景亭、洞遗迹及“定日月娄景先生洞”刻石,或当时尹志常修庙时,故意留此玄迹,均无翔实资料,难于肯定。
二、陈野仙化瓮清嘉庆时甘肃靖远道士陈明耀,碧眼黄须,长相怪异,能诗文。来龙门洞住早阳洞修道,并常行医看病,乡人尊称为“陈野仙”。某日陈到甘肃华亭县安口镇陶瓷铺化缘,店主故意为难他说:“店内没有现钱捐化,只有待卖的瓷大瓮,你是野仙,当能行法自己搬去。”陈稽首称谢而去。深夜,狂风忽起,铺内两个大水瓮被风吹到龙门洞后山湘子湾岩半崖石台上架放,至今尚留瓷瓮残迹。三、王道变鳖
混元顶峰下第二层神龛后有一深洞,传说可通往甘肃平凉崆峒山。洞内常有神人栖居。但洞口有一深水潭,凡人不能通过。不知何时,有位修炼已有半仙之能的王道士,竟能越过深潭进入洞内。第一次进洞见一木匠在做木工活,他猜想这人一定是神仙变化,机不可失,就编谎说他要翻修龙门洞庙宇,财力不足,请神仙大施法力帮助。木匠表示赞同,指着地下木渣片让他尽力背去。当时他感到失望,但背出洞一看,木渣片都变成金块,真是喜出望外。但此人虽说已看破红尘,却异常贪财自私,只拿出小数目金子修庙,其余都拿到他家里去了。他贪心不足,第二次又进洞去背,并狠狠地装了一大背斗出来,可是高兴得忘乎所以,一个失足,竟掉到蹑云桥下黑虎潭里去了。乡人传说他是挨了守山的黑虎灵官一铁鞭,被打入潭里的。并说他死后变成一个大鳖,以后朝山进香的同乡人过潭边叫王道名字,这个鳖就凫出水面,向乡党点头致意。有人讨厌他的贪心,变成异类,给同乡丢了脸,就向它吐唾沫,从此它羞愧地钻到潭底去,再不出头露面了。四、元世祖问道石及拴马石元世祖忽必烈,因国师丘处机曾在龙门洞住过,并听说这里风景很好,就带领亲贵大臣前来访问,在定心峰东面岩石上与当时龙门派弟子谈论全真教道法,在峰前留有问道石及《无上谈玄碑》。因他带的护卫人员多,这里都是石壁,无处拴马,就将御马拴在前山门悬壁鸦嘴形峭石上。此迹一直传留至今。[18]&
道教四大名山 -
截止2015年&,国内大大小小希望位列四大(五大)道教名山的景点举不胜数,以当下崆峒山、茅山还有华山等为代表,各景点的道教文化也是历经数千年洗礼,但仍以这三山为代表!道教文化和道教名山代表是其宗教事务,愿各方应还道教清净,也请一些旅游局人员不要挖空心思!希望大家共同传播优秀的、本土最原汁原味的道教文化!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9次
参与编辑人数: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1:45:24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峨眉道教广西分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