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四言诗与五言诗的对比五言诗各是多少

五言诗为什么能取代四言诗_百度知道
五言诗为什么能取代四言诗
提问者采纳
增加了诗歌的变化和美感。初唐基本上还是宫体诗的天下,韵自然要求严了,出现了大量的合成词,其句法结构和节奏顿挫等方面来说。再提一下押韵的问题,中间小谢又清发”吗、四,也就是说,一部分诗歌开始脱离音乐而独立存在了。交响乐团的比喻有点不够恰当。这样四言诗在新的语言形式下。乐府的歌曲来源主要是采自民间,耳熟能详的如“关关雎鸠,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分成了士人之诗和贵游之诗。并且由于上古诗歌都是要入乐的,都是四言的,终于到了永明体,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于是开始了例如。再回到五言,来到了初唐,节奏上也缺少变化,算是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包括歌词,是一中最简单并且完备的形式。  到了汉末。五言诗到此。稍后一点的左思,汉字一般都是代表单音词,不买这些韵书的帐,但是杂以三,在河之洲。乐府基本上就是以五言为主了,格律要求严了,沈佺期则基本完成了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定型工作,加上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普及推广工作。而贵游诗人则在形式上开始下功夫了,节奏问题就可以相应的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在这之前,已经有了一些私人的韵书出现,司鼓手等等,限题赋诗等形式,形成了现在通行的平水韵?经过文人的改造,有团长。并且。韵书几经变化修改,曹道衡《乐府诗选》,是竟陵王周围的一些好朋友,阮籍。但是四言加单音的形式。由于当时的主要活动就是音乐。五言诗格律,基本上写出来像诗的东西。窈窕淑女,这就是现在知道的平水韵的雏形。贵游诗的代表有太康体,建安七子等等,也就是是配合音乐歌唱的,音韵优美严格可想而知。还有沈约。唐太宗李世民就好宫体诗这一口,开始了古体诗到近体诗的转折,或者说近体诗格律的形成。这样更加促使了永明诗人在声律,包括曲调。甚至曹丕还写了一首标准的七言古诗《燕歌行》,大家都是承认的,五言可以组成两拍半,不过做诗的人基本都按自己的喜好押,类似于现在国家级的交响乐团,玄言诗,形式上下功夫,书面语总是晚于民间口语的,因为他们主要从事的还是收集整理和创作活动,君子好逑”,并且在那半拍的变化上可急促可缓慢,汉代开始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建安诗人开始对乐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六朝时,这个时候,随之而来的是汉语由单音词为主逐渐转变为双音词为主,主要还是由贵游诗人的努力而成的。  汉代乐府诗诗歌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相当于现在的主流娱乐活动吧,流传下来的那些古诗的优秀作品都是古人们在不自觉的状态下的天才流露。宋之问,所以诗经里四言诗出现了大量的重言(叠字)和衬字的形式。应该说要是国家的一个文化机构,刚刚引的李白的句子中的小谢就是说的他,基本上念着顺口就行了。永明诗人的代表有“竟陵八友”,韵非常宽,一件大事就是设立了乐府,表现力就大大折扣了  《诗经》里多是四言的句子。  诗歌在魏晋形成了一种风气。两汉时期,元嘉体,汉之前、七言等等。到了汉代。乐府这个名词从原来机构的意思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诗歌形式的名称,历来争论不休。八友著名的有谢眺,被定成了官书:三曹,永明体诗歌经过宫体诗的进一步发展。到了六朝,宫体顾名思义就是写的声色犬马一类的事情。李白不是有名句“蓬莱文章建安骨,而四言基本上可以“一句成意”,在大量的民间口语歌谣的冲击下,五言这种形式便流传的非常广了。两人在初唐影响极大,有第一小提琴手,怎么押韵和谐之说,余冠英的《乐府诗选》。五言诗相比四言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限时竞赛。四声八病的说法便是从沈约开始提起的,在表现力上不够。一些诗人开始从创作理论的高度有意识的开始规范五言诗的创作了,乐府也趋向于整齐的五言的形式。上古时候,著名的有。最初是用口语进行押韵的,乐府是一种机构,五律受到了初唐文人的普遍追捧,用词华丽,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但是乐府这个机构究竟是什么设立的。关于乐府,他喜欢的上宫仪以及后来的上官婉儿也是宫体诗的高手。  隋朝时有了《切韵》,陶渊明等对五言诗的贡献也是很大的,根本没有什么平仄之分,如果以两个字为一拍的话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四言诗的相关知识
其他4条回答
我想是因为五言诗比四言诗的表达能力更强,完毕。
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体裁。在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里,如《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子讴》、《子产诵》等,也都是以四言体为主。可见,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是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合,最流行的诗体是四言诗。
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三国时期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同时,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五言诗起源很早,《诗经》里就有一些五言诗句。但它的正式兴起,还是在汉代。汉初的《戚夫人歌》后四句是五...
《诗经》里多是四言的句子,耳熟能详的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都是四言的。上古时候,单音词占绝对优势,汉字一般都是代表单音词,而四言基本上可以“一句成意”,其句法结构和节奏顿挫等方面来说,是一中最简单并且完备的形式。但是四言加单音的形式,在表现力上不够,节奏上也缺少变化。并且由于上古诗歌都是要入乐的,也就是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所以诗经里四言诗出现了大量的重言(叠字)和衬字的形式。
汉代乐府诗诗歌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节奏问题就可以相应的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两汉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合成词,随之而来的是汉语由单音词为主逐渐转变为双音词为主。这样四言诗在新的语言形式下,表现力就大大折扣了。并且,书面语总是晚于民间口语的,在大量的民间口语歌谣的...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文化也取得了大发展,社会生活开始多样化。五言诗比四言诗更能表达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自身的想法。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当前位置: &
光绪影刊《宋本陶集》 线装一册 全
陶渊明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光绪影刊《宋本陶集》 线装一册 全
陶渊明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图1)
光绪影刊《宋本陶集》 线装一册 全
陶渊明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图2)
光绪影刊《宋本陶集》 线装一册 全
陶渊明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图3)
光绪影刊《宋本陶集》 线装一册 全
陶渊明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图4)
光绪影刊《宋本陶集》 线装一册 全
陶渊明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图5)
光绪影刊《宋本陶集》 线装一册 全
陶渊明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图6)
光绪影刊《宋本陶集》 线装一册 全
陶渊明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图7)
光绪影刊《宋本陶集》 线装一册 全
陶渊明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图8)
光绪影刊《宋本陶集》 线装一册 全
陶渊明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图9)
光绪影刊《宋本陶集》 线装一册 全
陶渊明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图10)
光绪影刊《宋本陶集》 线装一册 全
陶渊明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图11)
光绪影刊《宋本陶集》 线装一册 全
陶渊明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图12)
电&&&&&&话:1599
装&&&&&&帧:线装
尺&&&&&&寸:长26.2宽15.2高(cm)
册&&&&&&数:1册
售&&&&&&价:1800.00元
12600.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答庞参军(东晋陶渊明的五言诗)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东晋陶渊明的五言诗? 收藏 查看&答庞参军(东晋陶渊明的五言诗)
东晋陶渊明的五言诗。庞参军是作者的邻居,将出使江陵,向陶渊明告别,陶渊明以此诗作答。前八句追忆与庞参军真挚深厚的友情,后八句抒发依依惜别的情怀。语言朴实无华却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陶渊明,一名潜,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创作年代晋宋时期文学体裁作&&&&者
三复来贶①,欲罢不能。自尔邻曲,冬春再交;欵然②良对,忽成旧游。俗谚云:“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乖,便当语离;杨公所叹③,岂惟常悲。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辄依《周礼》往复之义,且为别后相思之资。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1]①三复:再三诵读。来贶(kuàng):送来的赠品,这里指庞参军所赠的诗。
②欵然:诚挚貌。
③杨公所叹:杨公,杨朱。《淮南子·说林篇》记杨朱见歧路而哭之的故事。朱自清先生认为,这里的歧路,只是各自东西的歧路,而不是可南可北的歧路。因此,‘杨公所叹’在诗中可指离别。[2]我再三展读您的赠诗,爱不释手。自那次我们成为邻居,至今已是第二个冬春了,诚挚愉快地交谈,很快使我们成为了老朋友。俗话说:“几次见面便成至亲老友”,更何况我们的交情又远比这深厚呢?人生常常事与愿违,现在又要彼此话别,正如杨朱临歧而叹,哪里只是一般的悲哀!我患病多年,不再写诗;体质本来就差,又加上年老多病。就按照《周礼》所说“礼尚往来”的意思,同时也作为别后相思时的慰藉,而写下此诗。
相互知心何必老友,倾盖如故足证此言。
您能欣赏我的志趣,经常光顾我的林园。
谈话投机毫不俗气,共同爱好先圣遗篇。
偶尔酿得美酒数斗,悠闲对饮心自欢然。
我本是个隐居之人,奔走求仕与我无缘。
时世虽变旧友可贵,常常写信以释悬念。
情谊能通万里之外,虽然阻隔万水千山。
但愿先生保重贵体,将来相会知在何年?[3]《》中有五言、四言《答庞参军》各一首,据四言《答庞参军》序,庞为卫军参军。按江州刺史镇浔阳,于公元422年(宋永初三年)进号卫将军,则庞当是王宏的参军。庞在浔阳为官,与陶渊明遂成“邻曲”,后庞参军奉命出使江陵,告别友人,陶渊明以此诗作答,感谢友人的好意,并且表明自己不愿意出仕的心愿。
这首诗的序文较长,作者以诗化的语言,交代了两层意思:一是因有“来贶”,所以写作是诗,扣紧诗题“答”字;二是追叙与庞参军的友情,因此在离别之际感到悲伤,也因此在老病无力、不复为文的情况下,还要勉力作答,为全诗的感情抒发作了铺垫。
全诗十六句,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前八句,追忆与庞参军真挚深厚的友情。“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两句,说明两人不是旧交,而是新知。这从序文的“自尔邻曲,冬春再交”中可以看出。《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引谚云:“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说,如果人不相知,从初交至白头,还会像刚认识一样,没有友情。如果人各相知,即使是偶然乘车在道上相遇,也会像老朋友那样并车而谈,以至两车的车盖相切、倾斜,久久不忍分手。以下六句,追忆旧游。“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是总述。“赏我趣”当然是谦虚的说法,反过来说,也是陶渊明所处的林园环境的情趣,陶渊明独立的人格力量、高雅的生活方式,吸引、感染了包括庞参军在内的客人,因此使他们经常造访,时时登门,终于成为“相知”。下面四句,从两个方面来谈“趣”,实际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两人交游的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一是谈圣之趣,“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说明谈话内容的格调、境界之高,不是一般碌碌之辈汲汲于名利的庸俗之谈所能企及的。二是饮酒之趣,“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若能以酒助谈,则兴致更高,说明了交遇方式的高雅、闲适,感情交流的自然、融洽。当然,这也是“陶渊明式”的生活情趣和交友方式。
“我实幽居士”以下八句是第二层,抒发依依惜别的情怀。正因为相交深、知遇厚,所以一旦分离,就无法扯断联络感情的纽带。诗人自己是立志归隐之人,没有俗务缠身,不会因公事鞅掌,东西奔走;而朋友却要远离自己而去,从此天各一方,因此希望别后能常通音问,以释遥念。“物新人惟旧”,语见《尚书》:“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意思是:器物求新,而朋友间当以旧谊为重。但即使感情相通,不惧相隔万里,也终究无法改变天各一方、江山阻隔的现实,不复能时时谈笑宴饮。只能希望你在远方自己保重身体,以后相会,还不知在何年何夕呢?这一层诗人抒发的感情十分细腻丰富:分手在即,不免感伤、怅惘;感伤之余,又要嘱咐常通音信,叮咛保重身体,对分手后的“情通万里”,来年的重新相会寄托了希望。显得十分朴实、深沉。
这是一首送别诗,又是一首表达真挚友情的抒情诗,反映了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侧面。同陶诗的其他篇什一样,这首诗也以它的真情真意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读者。按理说,送别诗完全可以写得愁肠百结,缠绵绯恻,令人不忍卒读,但这首诗却以明白如话的诗句,举重若轻,朴实无华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真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它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正是这种“天然”、“真淳”造成的。《答庞参军诗序》:“三复来贶,欲罢不能。自尔邻曲,冬春再交,款然良对,忽成旧游。俗谚云,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乖,便当语离。杨公所叹,岂惟常悲。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辄依周孔往复之义,且为别后相思之资。”笔随人意,纯任自然,不事文采而味自隽永,颇与王羲之之杂帖相类。对友情的眷念和珍视也流溢于笔端。
温汝能《陶诗汇评》卷二云:“陶公小序,多雅令可诵。序(即《答庞参军诗序》——引者)中起数语,何等缠绵,令人神往。至其与人款接,往往於赠答之什,自有一种深挚不可忘处,此古人所以不可企也。”日人近藤元粹云:“序文简净,自是小品佳境。”(21)皆对此序褒扬有加。又《饮酒诗序》:“余闲居寡饮,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言语简约,状其质性自然如画,真意妙趣,沛然如肺腑中流出,绝无斧凿痕迹。吴承学先生目之为“相当有情致的艺术小品”(22),可谓知言。另外《有会而作诗序》也很有特色。序云:“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裁通。旬日以来,始念饥乏。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序文描述秋日田家的饥乏和自己的感怀,落落有远致。故明人钟惺云:“序与诗,句句是饥寒衣食之言,真旷远在此。”(23)序文语言朴素自然,颇具“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况味。通篇四言,且句皆散行,在两晋诗序中别具一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是苏轼对陶诗的总评,由上观之,渊明的诗序也具有这样的特色。
陶渊明以平淡至极的诗笔施之于序,一人独创了13篇诗序,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将自建安兴起的诗序创作推向了一个高峰。其后的南朝诗序虽不乏佳作,然而皆难以与之比肩。等到唐代诗歌走向高潮,诗序创作勃兴,始将诗序推向另一个高峰。[4]陶渊明
(约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5]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陶渊明的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