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青的艺术王俊凯的签名怎么写写

人民网文字直播
“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研讨会
[人民网传媒频道]:“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主题研讨会于日上午在上海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上海市广播电视协会、上海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上海新娱乐传媒有限公司、上海广电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上海采风》杂志社承办。
[人民网传媒频道]:人民网传媒频道将进行独家网络直播,敬请关注!
[主持人 叶惠贤]:各位来自全国的领导、专家、艺术家还有我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放弃了周末的休息时间,起了一个大早来参加我们的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专家研讨会。
[主持人 叶惠贤]:今天的研讨会是由我们上海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和上海市广播电视协会,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上海新娱乐传媒有限公司,上海广电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和《上海采风》杂志社联合承办。
[主持人 叶惠贤]:首先介绍一下在百忙当中抽空参加今天研讨会的领导,他们是:国家广播电视协会顾问,原广电部副部长刘习良;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钱景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市政协副秘书长张慈耍簧虾J姓平涛奈捞逦被嶂魅嗡镎模簧虾9悴サ缡有峄岢け案矗簧虾9悴サ缡犹ǖ澄榧峭簧虾9悴サ缡犹ǜ碧ǔる〗埽簧虾6酱接邢薰镜慕鹬俨ǎ簧虾P掠槔执接邢薰镜睦钣隆;褂形揖筒灰灰唤樯芰耍然岫颐且恍┳摇⒁帐跫叶家⒈硭蔷实穆凼觥
[主持人 叶惠贤]:今天我们的研讨会,我们新媒体也参加了,人民网也进行了网络直播,我们的网友也可以通过新浪微博来和我们的嘉宾交流,欢迎你提出问题,参与我们的讨论。现在我要把主持权交给我们的副台长滕俊杰先生,因为他对今天的研讨会格外重视,前半部分的研讨会由他主持。
[滕俊杰]: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来自全国各位艺术家,包括上海的艺术家,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作为国家的主流媒体之一,上海广播电视台能够在我们市政协,在我们上海市广播电视协会和方方面面的支持、帮助下,能够专门对我们整个广播电视当中重要的内容,如何弘扬中国戏曲进行高规格的,充满着国家水准的一个研讨。在这里我首先代表王建军主任,代表黎瑞刚台长,代表对戏曲非常钟爱的本人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
[滕俊杰]:今天的题目叫“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我自己的理解这两者相辅相成,首先年轻是一种状态,因为这种状态就有激情,用激情来传播我们国家的国粹。古老也是相对的,因为艺术之树常青,永远蓬勃,因为有这样一群年轻人,有各种各样的媒体,包括依然年轻的电视广播媒体。所以古老的艺术我认为也不断地会焕发出青春的气息。
[滕俊杰]:我想“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是我们的一种心声,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两者会非常美妙的转换,愿我们中国的戏曲在我们的努力下能够生生不息。当然我们只是一方面,伟大的艺术需要伟大的艺术家和伟大的演员群体,你们是主体,也借这个机会向我们艺术家和我们伟大的演员们致敬。
[滕俊杰]:接下来我来承担主持的角色吧,首先请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广电协会会长卑根源同志致欢迎辞。大家欢迎!
[卑根源]: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尊敬的来自全国和我们上海的艺术家,还有来自我们全国和上海的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卑根源]: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艺术”的学术研讨会,这是我们上海市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上海市广播电视协会和我们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一项活动。我们这项活动为什么要办呢?我想很简单,就是在我们今天的电视快餐文化,大家都比较侧重于流行的、通俗的一些节目的时候,在我们的电视文艺这一块如何把我们国家的,我们民族的古老文化艺术更好地融合进去。我想这样对电视来讲丰富了节目的内容,从艺术来讲更加走近了我们的受众。所以这也是在今天这样的情况下为我们的电视,为我们古老的民族艺术拓展一片新的发展空间,使它的生存发展有更好的土壤和条件。
[卑根源]:在这里我想我们实际呼唤的是我们的电视艺术家,我们的戏曲艺术家在这块土地上如何把自己的良心融入到我们的事业之中,把我们的节目办得更好。所以在这里对各位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预祝我们今天的研讨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滕俊杰]:谢谢卑会长。我想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卑根源会长其实也是戏曲很深功底的一位领导,而且他整个家族对我们中国的京剧,上海的京剧有着重大的贡献。卑书记自己也能唱,唱得非常专业,今天因为没有乐队,有乐队可以请他唱两句。接下来我们请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女士致辞。
[陈东]:谢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艺术家在周末的清晨相聚在这里。我就想到了两个关健词―“媒体和艺术”。媒体是传播,传播艺术就像我们滕总刚才说的不在乎它年轻还是古老,在于它样式的创新和它的传承。那么媒体是什么?媒体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电视台、电视人的媒体责任和担当。艺术是什么?是人类文明的集成和传扬。
[陈东]:那么我们在这里有92岁的蒋先生,我建议大家用掌声向蒋先生致敬。我们92岁的蒋先生写了很多关于上海戏曲界的往事、轶事、趣事,最近准备做400多万字书籍的整理。我们有很多的艺术家在他们的艺术生涯中留下了很多的好东西,我们用什么东西来传扬它、传播它?在今天喧嚣的流行文化冲击下,我们古老的戏曲艺术怎么来保持它的青春常在,代代相传。
[陈东]:海的18个艺术团体,市一级的艺术团体中京、昆、沪等有很多已经入选国家名录的非物质文化物产,还有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目。刚刚闭幕的21届白玉兰戏曲表演艺术家,我们新上任的尚长荣主席,在这里向他致敬。
[陈东]:上海这座城市历史很短,但是上海这座城市对艺术非常尊重。所以我们在21年中为我们的艺术家们颁发过育人奖,得到过这个育人奖的有谁呢?有周小燕师,有徐晓钟老师,我们颁发过终生成就奖,得到的是李默然老师、袁雪芬老师,我们颁发过终生贡献奖,得到的是日本表演艺术家坂东。
[陈东]:应该说这座城市对戏曲艺术的传扬是有传统的,而我们的媒体在这其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我想大家是记忆犹新的。在越剧领域我们这个舞台曾经做过《越女争锋》,参加过的人都记得,所有的人涌向舞台,看到的是非常年轻的艺术家们传承古老的艺术。王文娟老师看到过这个场面,而且你很欣喜地看到了你的学生,向王老师致敬。
[陈东]:我们的京剧艺术非常的博大精深,而我们的电视台《非常有戏》,从《非常有戏》开始,一直到去年年底三位老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也好,朱F基同志也好,加上因病在北京没有出席的丁老师,将58位艺术家分成两场不同的流派进行对口的交流,套用《中国震撼》,我们的《非常有戏》一直到京、沪流派的对口交流演出,为中国京剧的传承和发扬,流派的传承和发扬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尚长荣和王瑜小朋友都上场演出,因为王瑜是最年轻的团队之一。
[陈东]:我们今天坐在这里的,大家一起传播,一起谈论的时候,每一位都心存欣喜之念,因为这个艺术并不太古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生生不息有传人,在我们的越剧艺术、京剧艺术、淮剧艺术、评弹艺术等等很多艺术中我们看到中国人的精神是永远存在的,我们的艺术所包含内容的博大精深是为今天的世人能够理解的。
[陈东]:其中我们的编剧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说我们很多得了国家精品艺术家的是我们的作者,我们的罗怀臻老师在这,他有两个剧本,《班昭》得了国家精品,还有一个剧本是滑稽戏的剧本,得过精品的剧本奖,掌声送给他。我们的余红仙老师是我们的评弹老师,大家非常熟悉的,我可以唱一嗓子。余红仙老师使全国人民知道了评弹。
[陈东]:书法家传播京剧艺术和书法艺术,在一起结合的是谢春彦老师。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非常熟悉的《大唐贵妃》,原来叫《中国贵妃》,现在叫《大唐贵妃》,其中促成的,非常重要的,我们称他为梅老师的吴迎老师。然而传承的当中非常重要是我们的媒体人,谁做的呢?我们把掌声送给他,翁思再老师。
[陈东]:我为什么要一一介绍在座的艺术家和编剧,还有我们的导演等等,我最后要把这个词归结为感谢我们的媒体。如果没有我们媒体的传播,不可能有生生不息的戏曲传承。今天是一个眼球时代,是一个注意力时代,媒体不传播,我们就在圈子里自赏,自析。媒体传播是公众的渠道,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今天要努力。
[陈东]:今天我们的中国戏曲家协会两位领军人物在这里,中国戏曲家协会的主席尚长荣老师,中国戏曲家协会的党组书记季国平同志在这里,他以专家的身份坐在这里,实际上他是我们戏曲界的领头羊。在我们最重要的时刻这两位戏曲家的领头羊总是和我们在一起。
[陈东]:媒体应该把这样的精神大大弘扬,我们做了什么,我们新娱乐听上去是娱乐的频道,但是很多的戏迷关注着七彩戏剧。我们的市委副书记殷一璀亲自协调频道,殷一璀出面亲自协调把频道靠前了。今天的七彩戏曲,很多的戏迷每天晚上拿着遥控器坐着等,等我们的好戏,有我们戏剧大家的表演,有戏曲新秀的表演,还有非常有意思的,像《非常有戏》等等很多栏目是我们的戏迷们关注、期待和等待的。
[陈东]:我们很努力,我们的媒体很有责任感,这是应该大大地鼓励和肯定的。有这么多的戏迷支持,还有全国戏迷的关注,我相信我们今天的研讨会是有结果的。而且是会对今后戏曲事业的发展以及媒体和艺术的结合起到里程碑式作用的。这些关注,主席关注,全国人民关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做得更好呢?谢谢大家!
[滕俊杰]:非常感谢陈东部长。陈东部长从市委宣传部领导的角度一方面对我们媒体的工作做了肯定,另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部长的讲话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我们用掌声再次感谢陈部长。接下来有请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钱景林同志致辞,大家欢迎。
[钱景林]: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今天我应卑根源书记的邀请到这里参加“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艺术”的专题研讨会,首先我要代表上海市政协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这里我想说明一下,请大家相信我说的绝不是一般的官话和套话,是发自我内心的感受。
[钱景林]:今天是上海艺术家和文化人的聚会,刚才陈东部长做了非常专业的演讲,相对在座的各位来说,我是一位外行,但是我很愿意来参加今天的研讨会。理由有两条,第一,我觉得今天这个研讨会的主题非常有意义,因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同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又面临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上海要建设文化大都市,这些又要靠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我觉得今天这个题目把集成、创新和发展非常好的结合起来,我相信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上海文化的发展将会起到很重要的引领作用。
[钱景林]:第二条理由,在“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文化”方面,我们政协非常有幸和上海广播电视协会,和上海各位艺术家有非常成功的合作。可能很多同志知道上海每年有三大重要的活动,就是元旦的音乐会,元宵的晚会和中秋晚会,由我们政协主办,广大同行们给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从本届政协到现在三年多时间,已经非常成功的举办好多次,到现在为止场场成功,场场精彩,而且一场办得比一场好。
[钱景林]:特别是今年的元宵晚会,我不说达到了顶峰吧,起码可以说达到了新的水平,得到了俞正声书记,市委领导和所有在场观众的高度肯定,在电视台播出以后也创造了一个最高的收视率,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我们都感到非常高兴。
[钱景林]:我们政协主席冯国勤同志,曾经有一次主席会议开始之前专门用这样的成功的范例教导我们所有政协的工作者,做事情就要像办元宵晚会那样用心、用脑、用力,只要这样去做我们没有办不好的事情。这次晚会是我们今天这个主题又一个深化和延伸,今天这个主题是“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我觉得那次晚会的成功是用精湛的艺术手段来表现一个严肃政协的主题。
[钱景林]:在座很多人跟我们政协都有工作上的联系,大家知道政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统一战线的政治组织,它的主题就是“团结和民主”,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把社会各界的人士团结在一起,我们共同奋斗,为建设我们的国家,为创造人民更好的生活服务。而这几个晚会是通过非常具体的形式,让人们在非常美好的艺术享受中来体验政协的主题,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钱景林]:我觉得能够非常成功举办这样几个晚会有很多原因,我的概括有几个高,上海的艺术家和电视广播人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有高超的艺术水准,有高昂的创造热情,加上还有一个非常高级的团队精神才能取得成功。我想在这里我要代表上海市政协对能够成功举办这些艺术活动,为之付出辛勤劳动所有艺术家和广播电视人表示由衷的感谢。
[钱景林]:今年的元宵晚会已经过去了,我们说这一页已经成了历史,我刚才说不能是到达了顶峰,是到达了新的高度。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不断地前进,不断地发展,创造更好的成绩,我也相信我们这个研讨会一定会取得非常圆满的成功。谢谢各位!
[滕俊杰]:非常感谢政协钱景林副主席对我们这次研讨会,包括对我们上海广播电视台戏剧平台充分的肯定和褒奖,这一切都将成为我们继续努力的动力。接下来我把话筒交还给我们的叶主持,由他来继续接下来的议程。欢迎叶主持。
[叶惠贤]:我不是用年轻的方式,是用比较烦琐的方式。今天我们研讨会最合适的主持是陈东部长,刚才又说又唱,有声有色。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对上海戏曲发展,对电视戏曲成长的如数家珍。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艺术这句话也是上海政协主席冯国勤先生命的题,有这样的领导我们戏曲好办。接下来我们有请连续三年元宵戏曲晚会的总导演汪灏。掌声送给他。
[汪灏]:尊敬的刘部长、钱主席、陈部长,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各位艺术家,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整个戏剧部,整个电视台从事电视戏曲传播工作全体的同仁们向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汪灏]:这次研讨会的缘起是因为各位专家、领导建议我们就这三次元宵晚会的创作进行一个研讨,进行一个分析。同时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在以后的节目创作中能够取得更好地成果。确定了这样的主题之后我和我的团队们就跟同仁们做了一次商量,我觉得事实上关注我们最近几年电视戏曲方面的创作,我们曾经留下过的足迹,刚才陈部长也提到很多,比如说《非常有戏》,比如说《越女争锋》,比如说从事三届元宵晚会等等。其实从我们内心都感到虽然这是今天留下的足迹,但是事实上这是上海电视戏曲30年走过道路的一个折射,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年轻的、新生的一代电视戏曲工作者。
[汪灏]:所以今天点滴的成绩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在这里我要向各位领导、专家、艺术家介绍我的老师之一,我进电视台的时候张佩(音)老师就是我的老师,今天他还工作在电视戏曲的工作晚会上。正是有这样一代又一代电视艺术家确保了我们电视戏曲事业的星火相传。也允许我代表今天还站在第一线工作的全体年轻的创作团队们,向张老师们表示我们的感激之情。
[汪灏]:今天上午因为只有一上午研讨的时间,时间很短,我不更多的占用各位领导、专家、艺术家的时间,下面用电视人的方式,用一个短片向大家回顾一下我们的工作,以及未来的愿景和展望。谢谢各位领导和艺术家。(观看专题片)
[汪灏]:谢谢大家!表达我和我战友们的共同愿望,我们想和上海这座城市同步,我们希望同中国同步,我们希望和世界同步,我们更希望和这个时代同步。所以我觉得今天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艺术家的真知灼见对我们就具有非凡的意义。所以我们愿意在会上聆听,在会后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实践。谢谢大家!
[叶惠贤]:咱们现在开始第一篇章,我们今天每个人都有一个袋子,里边有一套光碟,在座艺术家也参与了这个晚会的创作。这是我们今天的话题之一,还有一个话题就是今天阳光会场里边很多年轻的面孔,刚才电视片里也有,就是年轻的电视戏曲的编导。对这个年轻学习团体的建设也是我们今天研讨的话题之一。听说中国电视杂志的编辑部主任陈玮带来了我们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王丹彦的祝贺。
[陈玮]:尊敬的领导,电视戏曲的同仁和新闻媒体朋友大家好!今天很荣幸广播电视台的邀请,今天我来还有重要的任务,离开总局之前王丹彦副司长交待我要我转达这次研讨会的祝贺。王司长参加党校的学习不能来参加,特别遗憾,因此嘱咐我转达他想说的话。
[陈玮]:感谢他们在利用电视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创新,同时也希望这样一次研讨电视戏曲能引起更多的关注,希望这样一支年轻的团队能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拓展出更大的发展空间。王司长提到时尚化、年轻化、生活化是关注的问题,做到此“三化”戏曲才能向日常生活渗透,才能拥有当下的未来。
[陈玮]:来这之前我看到《非常有戏》,元宵晚会等节目,也对这样一支工作团队有所了解,无论是节目还是做节目的人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让我感动。首先是他们用创新的理念和手段来做传统的节目,这一点颇具特色,也抓住了电视戏曲发展的关键。我本人在国家广电总局从事电视文艺的理论评论和评奖工作多年,深感创新的重要性,由此是戏曲在今天这样的多元化的社会当中要生存,要发展,更离不开创新的眼光。
[陈玮]:在我们看来上海的电视戏曲在全国有难以替代的优势,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有属于自己的品牌,尤其是他们对于传统的尊重令人尊重。看得出来他们的创新不是盲目的,而是在充分了解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而他们创新的目的落脚点也是为了集成和弘扬传统文化。今天我们研讨会的题目叫做“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我们觉得这个题目意味深长,立足当下,贴近时代,放眼未来,尤其有利于培养中青年观众。
[陈玮]:我们对待它的时候眼光应该是年轻的,我们队伍也应该有新鲜的血液加入,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面向未来,越走越好。今天上海戏曲工作者已经在这条道路上做了成功的探路人,并且取得不少的成就。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领域,让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大,中国电视杂志将一如既往支持上海电视戏曲,希望上海电视戏曲成为一朵越开越繁茂的花,也成为中国的标杆和榜样。谢谢大家!
[叶惠贤]:魏明伦先生是老朋友了,我觉得对这个题目他是最有发言权的,为什么这么说?他们这么些年的艺术实践为这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和丰富的经验。所以您得多说一点。
[魏明伦]:我今天说的是“让时尚托举古典,让古典优化时尚”,我们中国特产四样东西:中国的音乐、中国的围棋、中国的书法、中国的戏剧。其中两样书法和戏剧是属于艺术的范畴,就是古老艺术的范畴,我把它叫做翰墨与粉墨,都是中国的特产。
[魏明伦]:在以前戏曲的影响大于书法,书法属于小众,戏曲属于大众文化,这是历史,但是到了今天,进入电视时代、网络时代以后翰墨和粉墨这两个变化了。书法的翰墨成了大众文化,而戏曲的粉墨就全国而言成了小众文化。很简单,书法翰墨商品属性太强,与商品社会一派结合,水乳交融,所以它马上成为商品社会的宠儿。所以戏曲是舞台艺术,商品属性不那么强,除了商品以外它还是艺术。所以就全国而言,中国的戏曲曾经被边缘化,或者正在被边缘化。
[魏明伦]:这两者之间也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有机会再想一想,翰墨就是书法,就变成一种图象,成了画图了。有墨无翰,墨多翰少。粉墨,有墨无粉,粉丝少了,还是有戏存在的,可是粉不像黄金时代那么多了。所以翰墨是有墨无翰,粉墨是有墨无粉。正因为这个情况,所以需要我们这个时代最时尚的手段电视来托举我们的戏剧。翰墨不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已经用金钱的方式传播了,传播的很好,戏曲即使梅兰芳的时代都没有戏剧资本家,最多只有戏剧小业主,戏剧这个行当不可能产生大的再生产。让它用方式换取金钱,或者用金钱的方式传播很难。
[魏明伦]:现在我们中国的戏曲,我们的着眼点不仅看到北京,看到我们的大上海,还要看到我们全国,现在北京和上海还是有生机的,还是有繁荣之感,但是全国不是这样的。所以今天我们的粉墨,我们这个古典需要时尚来托举,我们古老的艺术需要用年轻的方式来传播,就是我们年轻的方式之一,时尚之一的电视。
[魏明伦]:我们上海的电视做得太好了,其中做得好的还有河南的《梨园春》,安徽的《相约花戏楼》,我是很有感触,虽然我是四川人,四川很像海派作家,因为我的作品常常是关于上海的作品。20多年前首先是在上海,上海是时尚的城市,上海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上海像海绵一样的吸纳各种各样的元素。
[魏明伦]:所以上海吸纳着外来元素,对于我们古典的东西同样在吸取,所以才产生了海派艺术,包括海派京剧。京剧是古典的东西,但是在上海这个地方又发展成了海派。有这个优良传统,而我们上海电视台,尤其是我们上海电视台近十多年的发展我自己是很有体会的。我认为汪灏十年了,十年前他就是这个装扮,汪灏十年看到他还是那个服装。所以我受他的影响我也穿来了。比如说他指导的《非常有戏》,《非常有戏》当中的寻根之旅,这些不但在上海,在全国都引起了重大的反响,都有非常优秀的创意。对已经淡化的中国戏曲真的加了一把火,这个传统在上海电视台的历史上一直保持发扬到今天。就为这个,这一点而言我就愿意到上海工作。
[魏明伦]:所以说如果没有像汪灏这样的人才,这样痴迷于古老艺术的时尚人,他是时尚,他从事艺术是时尚元素,可是他做的是古老的艺术。如果没有汪灏这样的,目前汪灏的团队,没有培养重用汪灏这个团队的上海领导那什么事也干不成。由于上海的土壤有这个条件,有这个传播和容纳古典的传统,因此才有了像汪灏这样的人,有汪灏这样的团队,并且有培养重用汪灏的上海领导。
[魏明伦]:所以我对这一点是绝对的,《梨园春》可能也得益于几个人,肯定是这样的。所以特别希望有上海这么一些宝贵的经验能够传播给我们。所以今天我觉得一个是用更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艺术,但是另外还有我们古老的艺术反过来要用古典,一个是让时尚托举古典,但是反过来要让古典优化时尚。
[魏明伦]:怎么说呢?古典当中很多东西是可以优化时尚的,应该让古典优化时代。在我们时尚当中应该有优良的古典艺术,而且古典的艺术在时尚当中传播自然会把时尚优化。所以这两者是有这样的关系,可惜我们很多没有看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没有做,但是上海做得很好。如果中国的文艺界和电视界多几个上海电视台,多一个汪灏这样的团队,我们多添一些力量,那这个是功德无量的,可惜没有出现。
[魏明伦]:上海是在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而我们也希望,以你们的经验,上海的经验,包括河南的《梨园春》的经验能够传播到我们中国许多地方,包括我们四川。谢谢大家!
[叶惠贤]:王文娟老师,您说两句。
[王文娟]: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有一个想法,有好多想法觉得新的是好的,古老的都是一种陈旧的,不好的东西。这种思想再发展下去确实文化会出现问题。不但人有老中青,节目也有老中青。
[王文娟]:而且在学校里边教了一个外国人唱我们的戏曲,唱的真的是蛮精彩的。我觉得汪灏同志是用新的手法来传播古老的艺术,我觉得这一点做得蛮好。这个方面希望你们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
[叶惠贤]:今年的元宵晚会上您唱了一段《追鱼》,是吧?(观看视频)
[汪灏]: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个情况,我们的王文娟老师今年已经86岁高龄了,今年元宵晚会我去请王文娟老师参加这次演出,王老师说我们要遵照国家广电总局规章的规定,这次演出我必须真唱,不用录音。我们所做的一些成绩,离不开这些前辈的大师,像王文娟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向王老师表示感谢。
[陈东]:王老师表扬我们的团队平时戏曲当中非常好的结合,三结合,演员老中青,节目老中青,还有一个结合是专业和业余的结合,给北京来的和四川来的同志翻译一下王老师的发言。
[叶惠贤]:谢谢。我们今天这个会议的方式也是一个年轻的方式,微博上已经发表了网友的一些看法,说发言非常给力。怪就怪在出题,鬼就鬼在捷足先登。下面请翁思再发言。
[翁思再]:我是偶尔看到了元宵节目,看到以后非常激动,我就给汪灏打了一个电话,他把我们很多戏剧界人士的一些困惑出了一个答案我很高兴。什么困惑呢?就是电视介入了戏曲以后,来宣传戏曲或者表现戏曲,表现舞台戏曲了以后,戏曲界有一个困惑,有一个担心,怕电视把我们观众抢走了,这是一个矛盾,把节目的资源,把人才资源拿走了。
[翁思再]:这也确实有这个问题,但是电视台又不能没有节目,那怎么办?所以我们上海电视台用30年的进步,今天用汪灏这一组节目,后来我又一系列看了这三套节目,这三套节目系列一看你就知道出了一个样式,出了一个品牌。什么样式?它的戏曲节目不是被动把戏曲舞台节目内容原封不动的搬上来,不是,而搞出什么样的新样式呢,有什么样的特点,怎么样用电视传播我们的戏曲。
[翁思再]:电视戏曲是什么样的,汪灏同志做出来的一套节目有几个特点,第一是它的“杂交性”,戏曲内部的杂交,比如说戏曲连唱,里边一定有一个连贯的因素,把几个剧种结合了。或者戏曲的结合,川剧的变脸,用一个平台把三个剧种连在一起。
[翁思再]:同样一出《穆桂英挂帅》,让梅葆玖和婉青(音)同台,再比如戏曲内部有杂交以外,戏曲外部也杂交。比如说唱红梅赞,让歌唱家和京剧演员唱,让评弹和一个外国人弹的竖琴结合。比如说一个宋词,宋词舞台背后是青花瓷,摇滚乐节奏的衬托,还有魔术。这么密集的信息让人家目不暇给。
[翁思再]:所以他不是非常简单和被动的就把一个节目做成了。第二,充满游戏精神,第一点是杂交性,第二点是游戏性。一大批上海农村沪剧表演队在那表演,三位领导,政协主席唱花脸,朱达人同志也是原市委常委,三个人在台上玩,充满游戏精神,专业和业余结合。
[翁思再]:第三,视觉性。非常注重镜头性,用60公斤重的拖把写一个字,但是还不满足这个动作,旁边配着轮椅表演,有杂技表演,有武术,有舞蹈的配合。还有一个大箱子里边在变孙悟空,72变在里边变来变去,里边还有闹龙宫,戏曲本质的元素在里边。但是旁边是花样滑冰,空中飞人,孙悟空飞到空中去了,视觉效果就非常好。
[翁思再]:我刚才说的宋词,唱着唱着这个人升高了,就像变魔术一样,非常有趣。电视艺术跟舞台艺术有点不一样,观众可以随时换台的,没有一个跟演员即兴在剧场里边,观众来感受演员的吸引力。如果不能持续的吸引他,几分钟以后可能就换台,现在一百多个台在那竞争。所以他的节目是短、平、快,快餐文化节奏快,画面多,往往一分钟之内一定要产生新的信息量,不是画面变了就是音乐变了,或者是内容上出了新的信息,或者出了一个新的悬念。
[翁思再]:内容形式耳听和眼看经常使大家有新的视角。汪灏总结他是结合视听。电视媒体也是新闻工作的媒体,一定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也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习惯,所以我说它有强烈的新闻性。什么是新闻性,就是实效性,兔年讲兔子,虎年讲老虎,台上都有表现。还有一定要把当时新的时政信息容纳进来,抗震救灾也有,2010年上海开世博会,非常强调世博的主题。
[翁思再]:俞正声同志到上海来工作以后,他是我们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我们要整合长三角的资源,建设好长三角的经济区。我们一定要做好长三角的团结和谐,要长三角文化的同源性。这是很好的结合点。所以他就用了长三角四个地区的戏剧,实际上有共同的曲牌,表演同一出戏《珍珠塔》。这个故事一样,用四个曲调唱,而且一个小生,四个梅花奖的获得者,方青拿塔拿不到另外一个人又上来了,背后思考我们长三角的戏剧文化同源。很好的宣传我们的文化主题,配合了我们的工作。
[翁思再]:再比如两岸的飞机直航以后没有几个月我们搞了2009年的元宵晚会,这个元宵晚会就想出一个节目,就是我们怎么表现两岸和谐的关系。他的杂交是这么杂交的,一首诗《乡愁》让余光中自己念,然后找七个昆剧团的演员来唱四段诗词,而且这个表演穿一个服装,表演里边的一对母子或者一对情人,或者一对夫妻他们的乡愁,最后两岸的乡愁。表现这个乡愁用了七种昆曲,昆曲本身是我们的两岸共同的文化,谢春彦在另一个空间现场作画,用一个电视屏幕表现。把这么多文化元素结合在一起来表现余光中的乡愁,而且作者本人还出现了。
[翁思再]:电视工作者和舞台是不一样的,电视可以强迫你,我现在用我的镜头,观众必须看这个特写,有一个特写的功能,在舞台上观众看哪个演员都可以。但是电视机我要求你看这个,这样的话就容易提升它的主题。最后余光中同志出来了以后,一个同心结,最后是叶惠贤讲的,一个同心结两岸同胞亲。他把这个主题放在同心结上。艺术上的表现,政治主题,用比较强烈电视手段的话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说他在表现抗震救灾的时候最后川剧的演员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抗震救灾的支持,表达了对上海人民的支持感谢以后,谢春彦和两个主持人说我们一定继续支持,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两个演员的手握在一起,马上就提升了主题。
[翁思再]:这是电视的一种表达,里边包括丰富的信息量,新闻性、电视性,戏剧本体结合的非常好。所以我说搞这个工作的人从领导、策划者,到具体导演和工作团队都是非常热爱戏曲的,只有你们用爱,你们才用自己的兴趣做好这件事情,你们就不累,就会产生非常多的兴趣,就会在全国寻找资源,就能做好这个事情。
[翁思再]:我们希望对这个戏曲的爱能够延续,表示能够发扬光大,这样的人越多越好。在50年代上海的新兴媒体,当时的电台出现了以后资源就变成了电台,很多新的流派就出来了,评弹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戏曲舞台艺术正在走向低谷,今天我们如果用电视的先进手段使戏曲的舞台艺术获得像评弹当年一样发展和生机的话就善莫大焉,希望看到那一天。
[叶惠贤]:元宵晚会在东方卫视播的时候收视率达到了7%,这是空前的,虽说收视率不是唯一的标准,但是还是值得思考的,需要找找原因,为什么那么高的收视率。罗怀臻您来帮我们分析一下。
[罗怀臻]: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今天我们的民族艺术,传统戏曲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有一种整体复苏的迹象。我们这么多年来习惯地说传统艺术民族戏曲被边缘化,现在要对这种议论思考一下。因为事实上我们感到,尤其在近年传统戏曲由走向边缘走向中心的趋势。虽然说现在不能说新的,但是我想复苏已经摆在面前了。因为我们现在无论是当代哪个方面,无论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我们日常生活,比如我们的服饰,我们的建筑方方面面的视觉和听觉都已经很自觉地在运用我们传统文化的资源了,来解决当代文化发展的问题。
[罗怀臻]:我们从事古典戏曲,民族文化创作的艺术家们也越来越受到尊重。特别是上海这个城市,没有因为这个城市飞速的现代化和都市化的变化而消减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在这个城市中的传播。所以我对这个城市,我虽然是一个新上海人,是一个上海移民,我对这个城市深厚的感情和不离不弃的依恋很大原因是在这个城市中从事古典戏曲、地方戏曲职业的人还是有一份尊严的。
[罗怀臻]:这个城市能够维护这样一种文化均衡和平衡,这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的确是上海历届文化领导对文化治理的方略、策略正确还是有关的。与此同时就是跟我们上海各个门类的民族文化,地方戏曲,艺术家应对时代变化的姿态选择的正确也有关系。当然尤其是上海电视行业近30年孜孜不倦的,不管升平起落永不放弃对传统戏曲建立电视平台。
[罗怀臻]:还包括汪灏最年轻的,同时也是最富有影响力团队也有关系。我想说三点,第一个我觉得要有年轻的眼睛,就是我们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首先我们看一个年轻的眼睛,年轻的眼睛也是年轻的情感和年轻的心灵。如果我们没有一双年轻的眼睛来看古老的艺术,很可能就是把古老的艺术看作是包袱,看作是古董。而我们有年轻的眼睛,我们就会把古老的艺术看作是再生的资源。我们可以在古老中看到年轻,看到感动,看到美丽。
[罗怀臻]:我跟汪灏接触比较深,在汪灏的眼中所有古老艺术都是美丽的艺术,都是年轻的艺术,都是有魅力的艺术。所以我感觉首先这双年轻的眼睛,这一颗年轻的心灵来看待古老的艺术非常不容易。
[罗怀臻]:第二,年轻的构思,不代表我们拿出了这个平台,播出了时段,我们把古老艺术放到了新的媒体中的表现,我们就一定要受到欢迎,事实上我真不讳言的说上海戏剧频道开播了很长时间内,我们几乎就是舞台被动的延伸。就是我们在电视里看舞台的作品总是黑糊糊的,没有在现场看的那么亲切,身临其境的感受。
[罗怀臻]:但是是不是因为我们有了这颗公益心,我们政府拿出了频道,最没有广告投入的节目,我们拿出了这份感情,我们就能够实现对古老艺术传播的愿望?我看很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转变了方式,比如我们用《非常有戏》的方式,我们有《越女争锋》的方式,我们用《梨园春》打擂的方式,我们用《花戏楼》做的寻找七仙女比赛的方式,今天小众的艺术有大众的眼光。这样一种构思和创意才能实现我们传播古老艺术的愿望。
[罗怀臻]:具体到汪灏这个团队,我是见证了,短短一个多小时的元宵晚会,他们是精心构思,他们选择的节目一定是这台晚会的十倍。每个节目精心配置,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混搭,而是有意味的。还有刚才说的青花瓷,就这几分钟的节目信息量之大让我想起了古典诗词表达的对国家的忧患,同时我们还用现代电脑,在演员身上绘图。调动了多少资源做了几分钟的节目,是精心创作的。只有对民族艺术,古老戏曲有深厚的感情和了解,调动各个方面现代的手段才能做成这几分钟的精品节目。
[罗怀臻]:所以我感觉我们光有了年轻的眼睛和年轻的心灵还不行,我们还有这样高超的技术,对现代观众审美趣味深入的了解才能做成这样的节目。所以年轻的构思和创作也非常重要。
[罗怀臻]:此外我想说,我有一个提议,陈部长、滕台长等等领导都在,我有一个建议和设想,我们能不能再出一个体制。因为这么多年我们总是古老的地方艺术,其实它是一个再生的资源。山穷水尽之时全部把目光投向中国戏曲。他们接二连三推出大片都是关于中国戏曲的,包括好莱坞的华人导演,乃至于好莱坞的美国导演都在寻找中国的戏曲资源。这份感情在,他们这种理解是对的,就是现代文化继续发展,古老戏曲是重要的资源。
[罗怀臻]:我们现在公益性也很大,但是我们为什么我们这么好的用心观众并不欢迎。相反我们用一种新的理念收视率马上飘红,《非常有戏》播出的时候我经常接到来自于甘肃、陕西、新疆的电话,他们都提前守在这,把频道调好,就在等着这档节目。元宵晚会每一次播出以后几乎成为一个话题,中央电视台在这也可以说是派遣小组来上海了解,他们怎么做,谁在做的,是不是可以让这个领导到北京来一个晚会。
[罗怀臻]:我现在感觉汪灏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现在可否尝试我们开拓了一个文化频道,这个文化频道是用一个公司化,商业化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我相信它会比我们的公益性的那种方式收到的效果更好。我就想到我们的《越女争锋》,我们的奖励是十块钱的一个证书,别的没有,可是《梨园春》是什么,得奖的一辆车马上开走,《梨园春》是比较早的实行的。几万块钱比我们十块的也一样,而且它们盈利,我们都不知道,我们以为河南省有这份对戏曲的感情,不是,他们是盈利,他们成为产业,凤凰卫视也是商业台,还有我们阳光卫视,都是商业台。而且在海外这些商业台基本上都以中国民族文化作为它的资源。
[罗怀臻]:我们现在上海怎么走?能不能带这个头做一个民族文化的专业频道。汪灏除了民族戏曲对针灸,对民乐和民族舞台都有深厚的了解。人才很关键,有了我们有这个动机,有这个创意,交给谁做?人才、团队、市场我认为都很重要,应该成就这个英雄。谢谢。
[翁思再]:汪灏没有工作几年的时候,在上海很重要的文化产业,把全国的名人聚在一起,搞了两场《龙凤呈祥》的演出,客串、反串,美琪大剧院600多人全部爆满。让他尝试一下说不定会闯出一条路来,是一个人才。
[叶惠贤]:从年轻的方式讲到年轻的体制是很有创意的。今天我们研讨会是两位大才子,一位是鬼才魏明伦,一位是沪上英才罗怀臻,两个人今天坐的方向也很有意思。下面请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发言。
[季国平]:很高兴来参加今天的会议,而且我想也是巧合,也不是巧合,咱们中国剧协主席团尚主席为主的,还有我们的魏主席,还有我们的怀臻。我们看戏,包括看全国的电视戏曲应该说上海在全国是走在前面的,非常出色。我就在想这个问题,刚才从一开始陈东部长那一番致辞对戏曲的如数家珍,我就知道上海的领导是非常重视的。
[季国平]:因为我参加过多次《非常有戏》的专场,包括元宵晚会我09年参加过,包括上海电视台的领导和同行们非常重视。我印象很深的,今天我很有幸见到了蒋星煜老师,我80年代前期到上海来向蒋老师请教,蒋老师92岁高龄,身体这么好,再次见到蒋老师是很荣幸的。
[季国平]: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还是从上海的元宵晚会说起,上海的元宵晚会搞了三次,第一次我亲临现场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确实非常精彩。刚才翁思再老师讲到了,翁老师是我们戏曲界的大家。可能他给我表达的内容是一样的,表达的方式虽然不一样,内涵是一样的。因为我在这也思考了一下,我觉得每年上海的元宵戏曲晚会都是一台台精彩纷呈的电视戏曲节目。我不把它叫做戏曲电视,叫做电视戏曲,确实精彩纷呈,而且在每年大量的晚会中都有丰富的内涵。
[季国平]:我概括了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晚会有着鲜明的主题和时代精神。所谓鲜明主题,当然首先是元宵,那种盛世,喜庆、祥和、团结是历届晚会的主题,晚会用这个为主体,体现了浓厚的中国情。正是因为时代精神体现在05年刚才说到的,比如说2010年的世博,这一点我印象很深,蔡老师和秦怡老师用自己所从事的艺术表达真诚的祝福,确实充满了艺术。
[季国平]:再比如说2011年同龄人,建党的同龄人,徐老师90高龄了,还有共和国的同龄人,还有改革开放的同龄人,这一点是非常精彩的。
[季国平]:第二点晚会的创作,这个样式我是这么想的,晚会是以内涵为体现的,以电视为媒介,戏曲、格局杂剧的巧妙结合,充满着戏曲的奇思妙想。创新形式这一块怎么让现代电视传媒与优秀传统戏曲巧妙融合,打造浓郁,魅力无限的视觉盛宴。这是第二点。
[季国平]:第三点,历年元宵晚会的节目亮点甚多,比如说刚才翁老师提到的水墨乡愁,我当时问过汪灏他们筹备这个节目近三年,非常精彩。包括2010年,刚才翁老师也谈到的长三角剧种结合,随着现代交通越来越便利,随着电视等等各种传媒越来越发达,不可避免的是方言的淡化。某些发言也面临着威胁,何况是戏曲。
[季国平]:如果从节目来讲,我觉得我们讨论这一类话题想到了苏剧、沪剧等等,将来有没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样式。我说这个话的意思是我们一定要保留我们剧种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但是如果说相互之间巧妙的结合去创作一个新的剧目,这也是一种探索的路子。这个很有意思,我以为意义已经不止是一个晚会了,这是元宵晚会的亮点,当然很多,在这就不多说了。包括今年的盛世中国,我们尚主席唱的跃居,确实很有意思。晚会很多节目都是亮点。
[季国平]:还有晚会的创作班子是相当出色的。刚才罗怀臻的创意我觉得很有意思,为什么汪灏这几年能做得比较好?首先得益于汪灏是一个文化学者,是一个戏曲学者,本身就有着重视古老文化和艺术内涵的电视人。更多的电视技术人对我们中国传统的,民族的艺术了解有限的缺陷,所以说才有了这个团队,才有了《非常有戏》,才有了连续三年的元宵晚会,还要不断地办下去。我们也为这个成功而喝采和鼓掌。
[季国平]:由此我们想到元宵晚会的成功经验特别值得总结,特别是我们看到满怀朝气的时尚元素,王文娟上了台都焕发了青春,从韵味绵长古老戏曲的精妙结合,看到的传统戏曲插上了电视的时尚翅膀之时,我们自然联想到戏曲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想到了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艺术的想法。
[季国平]:首先戏曲是中国人最典型的,传统的审美样式,去年下半年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我的时候谈过这个话题,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边戏曲一直都在中国人社会生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是随着上世纪现代文明的崛起,西方文明大量引进,电视的普及,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戏曲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刚才魏主席讲到了由大众转向小众,这是一个现象。
[季国平]:在这我说到电视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电视和戏曲是一对冤家,这个冤家不一定是仇人,冤家不是两口子都是冤家,是欢喜冤家。刚才包括罗怀臻讲到的不管是第几代导演到我们传统文化找资源,就是我刚才说的原因。
[季国平]:我还有一个想法,戏曲又是面向未来的艺术,它是古老的,但是我觉得它是永恒的。为什么?尽管刚才说的这个现象存在,但是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历经千年的流传,沉淀着中国人的心灵世界,而地方戏更是凝聚着千姿百态的地方文化。在全球化大趋势下文化的多样化需要民族文艺的坚守和创新,戏曲在当代的发展就具有了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特性,弘扬民族精神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想我们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戏曲艺术既是传统的独特性,又更是面向未来,面向全球的。
[季国平]:在这个时候我要说的第三点就是让古老而又面向未来的艺术在当代有效的传播,那我们可以借鉴于电视。为什么?既然电视和戏曲成了冤家,为什么这个冤家不走下去。在这个里边上海元宵戏曲晚会也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季国平]:我们可以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给传统的戏曲插上电视和时尚的翅膀,戏曲的未来在于年轻人,我们通过电视去普及,去培养。当然我在这里还要说一点,刚才我们魏主席所讲的那一点非常关键,我以为电视和戏曲在一块的时候,戏曲绝不是弱者,戏曲还是强者。所以说电视和戏曲是双赢的,不是说要借助于电视来拯救,我不这么看的。
[季国平]:所以我想在这个时候当然戏曲有它的特点,它是高度艺术化的舞台样式,戏曲的欣赏要有一定的门槛,观众要经历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过程,少儿就是跟着长辈看戏成长起来的。因此京剧、戏曲,高雅艺术必须进课堂,戏曲需要上海元宵戏曲晚会这一类晚会的普及,需要创造年轻人接触戏曲并喜欢戏曲的机会。
[季国平]:我是这么想的,我们现在戏曲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生态环境出现了变化,而生态环境为什么出现了变化?与上一个一百年有关系,在这里不分析了。所以说我们要创造这个条件,我相信当年轻人一旦感觉到时尚的单薄,腻烦的感官刺激,有了一定的修养和内涵的时候,古老的艺术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季国平]:我在这里再补充说一句话,戏曲人要珍惜,戏剧人要珍惜,戏曲的关键还是要出人。当我们现在的条件,电视跟戏曲是双刃剑,我们现在条件应该比当年更好。当我们的戏曲有更多的像魏明伦,像尚长荣等等这些大家,我想我们的戏曲怎么可能没有人喜欢。而且也才能在我们与电视结合的过程当中显示出我们戏曲独到的艺术价值。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叶惠贤]:场内、场外都讨论的非常热烈,为了保证我们后半场更全身心的投入,咱们稍微休息一会儿。
[叶惠贤]:我们继续今天研讨会的第二篇章。在这里我们再次感谢记者朋友来参加我们今天的研讨会,特别是来自北京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媒体的朋友们。
[叶惠贤]:刚才我们在休息的时候,我们新浪微博的网友互动还再继续,所以我们选几条给大家读一读。王老师话很朴素,说到观众有老中青三代,但是设计节目的时候是不是也要按照老中青三代。还有人说不能把传统文化当成资源,还有说不是我们没有热情和能力,而是有时候觉得别把门槛弄的太高。
[叶惠贤]:现在戏曲演员都是实打实的样样行,戏曲出不了假人才。我们要支持罗怀臻老师戏曲要走商业化路线,我们再选择一点,我们可以热议的内容。今天本来梅葆玖先生要来参加我们这个研讨会,身体的原因,请我们中国梅兰芳艺术研究会的副会长,刚才介绍的吴迎先生带来了梅先生的一封信。
[吴迎]:信就不念了,我简单说点小事,头一次跟汪灏见面的时候,我应该在东方台的开台,后来就在《非常有戏》的时候,因为《非常有戏》的前面刚好出了一点事,把我们搞的焦头烂额。接着就是《非常有戏》开播,我跟他在后台碰到了
[吴迎]:插一个宣传策划的事,1951年的时候,梅兰芳在思南路的演出已经热火朝天,这个策划人就是现在像汪灏这样一类人,他出了一个点子,他说单号卖票不行,那时候已经卖到6万块钱一张票了。这种情况下面他说我们利用亚细亚电台,私人电台要求上海市民在看戏的途中打电话进来。那时候的梅派票友在上海少数也有几千,都是有点钱的,不断地电话进来。
[吴迎]:这个不是梅兰芳有那么多的效应,而是策划的人,这个团队出了这种点子,上海的事情是有传的,历史上就有这种传统。100年以前梅兰芳三次到上海,每一次都要超过一个月,头一次到了上海以后,他回去以后现代戏来了。这个就是因为上海的缘故,一直到这次拍电影,我跟陈凯歌讲,我说一定要上,别管时装戏已经过了时了,梅兰芳的时装戏是失败的,千万别听那种流言蜚语,那就是一种时代的精神。他如果没有到过上海,那三年如果不在上海,整个话风都变了。
[吴迎]:所以昨天晚上我跟梅先生聊,因为他有点小状况,我刚才讲,我说我要讲一讲上海对于梅派艺术的贡献,现在的人,我们在马路上采访大学生,问梅兰芳你知道吗?梅艳芳?太知道了,这样的状况,文化的脱节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后遗症的严重性在显露出来。所以在上个星期,希拉里跟我们的刘延东委员谈到中美高层文化交流的时候,上一次是梅先生参加中美文化交流高峰研讨会。他讲两个事:
[吴迎]:一个就是清末的时候100多个学童到哈佛念博士,回来以后对中国的维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二就是1930年的梅兰芳,连很小的细节都知道,他说当年旧金山的市长,他说美国旧金山的妇女下一个星期每人要做一套新衣服,因为下一个星期中国的梅兰芳要到旧金山来,我们美国的妇女不能输给他。一个男人扮出来,美国的妇女不能输给他。除了这个层次的学问以外,这个艺术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吴迎]:所以拍电影的时候我跟章子怡说,我说你们的明星跟梅兰芳谈都不要谈,因为市长要带着梅兰芳坐着斗篷车兜一圈,美国的妇女要打扮起来。梅先生的这种状况只有我们从小在思南路进出的人才能够体现到,没有上海,根本不可能有梅派艺术。因为他是非常接受新事物的人,我们的《梨花颂》真正留下来的好东西,现在为止土豆网对于《梨花颂》的点击率已经到了18700多次。这个数字说明古老的京剧用现代的精神解读以后人家是能够接受的,这个点击率是不用做政治报告,也不用动员的,靠自己点的。这个数字是很正确的,我们核实过。
[吴迎]:我们上海的领导讲了要留下来,这个数字就千真万确了。当然整个《大唐贵妃》有一些豪华的视觉神经的东西,这个东西是否对我们古老的东西带来冲击,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是另外一个侧面,是应该当心,不要把我们传统的东西搞得不象样。
[吴迎]:那天排戏的时候汪灏跟我讲,他问我马建峰(音)老师挂帅的那一场,他说有几个本子,我说有那么多版本,你看哪一种好。汪灏很内行。所以主持人懂不懂,对传统的尊重非常关键,我们最怕的就是对传统的不尊重。讲得再好都没有用,要人家看着舒服,耳朵习惯,搞成耳朵不习惯不行的。
[吴迎]:至于上海《非常有戏》这一台节目搞的最成功的就是老百姓习惯了,所以才成功了。第三个我想讲的我们上海有很多人结果到外面去了。前天晚上从美国回来对《大唐贵妃》整个东西非常感兴趣,如果在美国搞可能不得了。后来中央音乐学院就组织了中央音乐学院专题的研讨会,因为我最近写了一本书叫《从梅兰芳到梅葆玖》,我要真实的变化,时代的变化怎么过来的,我可以很负责的讲我没有一句话是捧他的,也没有一句话是假话。当然说真话就要有一点耐心了。
[吴迎]:所以中国青年出版社很重视这个事,我说我们上海的事怎么跑到外地了,现在开花都在外地开了。我刚才想到讲的企业化,其实我们正在不断地深入,我们想总有一天《非常有戏》,汪灏的节目要成为一个企业。谢谢。
[叶惠贤]:荣先生您讲一下。
[荣广润]:今天这个研讨会副主席出的题目是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这个命题很现代化,年轻的跟古老的怎么混搭在一起。上海的电视戏曲其实大家知道历史已经很长了,但是令人瞩目的其实是09年的9月,就是元宵晚会,那一台的元宵晚会跟以往市政协每年做的元宵晚会都有非常大的不同。从那一届开始连续三次的元宵晚会都令人耳目一新,都令人爱不释手,才有了今天的研讨会。
[荣广润]:这三台晚会其实也勾起了几十年上海电视跟电视戏曲传播的历史回顾,跟工作经验的总结。其实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结果,又是我们汪灏这个团队努力的丰硕成果,同时也是上海电视界几十年在传播民族文化,传播戏曲工作经验的积累。我觉得这个意义还是很大的。
[荣广润]:首先我在想这个事情引起大家的关注,引起业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其实确实是这样的,电视是一个大众传播媒体,是一个强势的大众传播,戏曲实事求是它的边缘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们的民族戏曲,在现在这个时代来讲远不如兴盛时候那么强势。我不愿意说它很弱势,但是我想肯定不强势了。
[荣广润]:刚才魏明伦先生讲的戏曲是我们中国文化非常宝贵的一个部分,如果说我们要坚持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离开中国戏曲,民族戏曲这一块是难以想象的。现在大上海电视界能够作出这样的成绩真是令人可喜,因为我记得09年元宵晚会,09年上海重大活动评选,这几年我都参加了,60多个项目,全上海搞的有的投资比这个大的多。所有投票当中这一台元宵晚会是第一名,最后只说了综合奖,评委一致认为水平最高。应该讲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荣广润]:来完成这样的任务意义,当然我觉得是上海电视界的领导,以及上海电视文艺工作者文化责任的担当,他们做得非常好。刚才讲了很多专家学者都讲了很多,我只想说一点,年轻的方式实际上是我们强势的大众传播媒介,而我们的戏曲是传统文化,戏曲根本性的矛盾是有的,因为中国戏曲跟今天的后工业时代,跟我们的都市时代有天然的矛盾。
[荣广润]:所以如何让每一个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都真正了解我们中国民族文化的精华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他本身内容跟形式,农耕时代产生的特质跟今天的时代有距离,但是他又包括那么丰富的内涵,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在里边,如何让大家认识不是很容易。这里边不是一个传播,一个方式就能够解决,电视多播一点戏曲,戏曲就受到重视,或者就得到传播了,绝对不是这样的。因为在我们电视上看到过很多,相当多的,尤其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还有。但是观众有的时候觉得这样的传播方式并不能够把戏曲的面貌真正的呈现出来,有的时候甚至很多观众是因此而逃离了戏曲。包括我自己的女儿一看见电视里边播戏曲就害怕了,她觉得不是最美的东西。
[荣广润]:这里边确实有一个如何把戏曲更好地传播给观众的问题,这里边实际上是有一个核心的问题,电视在传播戏曲也好,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方式也好,一定要把古老的艺术真正的精华,最美的东西用最合适的方式传达出来。当我们来看汪灏他们这个团队,我们上海电视戏曲所做的种种工作当中,刚才总结了很多,其实可以归纳起来讲,跟后现代文化非常有关系,后现代文化非常强调娱乐性和感官化等等。
[荣广润]:所以在汪灏他们团队当中,乃至我们上海三届元宵晚会也好等等都可以看出这个东西,最有价值的东西是把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最精华的东西非常强调。穆桂英选择的是全国影响平台最大的剧种的豫剧,混搭的时候把芭蕾和我们中国文化混在一起。即使所有游戏里边,把王文娟和倪琳的演唱,倪琳是一个电视人,跟王文娟老的戏迷结合,而倪琳的演唱又存在一定水准。其实他都精选了我们戏曲当中最美的,最精华的部分,不是一般的娱乐一下。因为后现代文化,外国人说后现代文化是娱乐文化,其实娱乐如果没有文化做内涵,不能选取我们戏曲里边的精华来用后现代的传播,真的要死了。但是如果说像我们上海电视戏曲这样把传统文化精华跟现代传播手段以及现代传播精神真正结合起来,才使我们的时尚文化有未来。
[荣广润]:要做到这一条,刚才大家都已经说到了,我想再重复一下,就是要真正懂行的人,并不是说有一个责任感,就一定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研究,对我们电视艺术有研究,有这样真正懂行的人。刚才汪灏感谢自己的老师,我们同班同学,汪灏是90年代的毕业生,有点嫌疑,为上海戏曲学院做宣传的嫌疑,说明了一个问题,是真正懂这个专业的人来做这件事情,尤其像汪灏对中国的文化是痴迷的,他才有那种底气创意出来种种想法,才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又有丰富的内涵。这样的人才是难得的,专业的精神是必须的,光有热情还是不行的。在这里希望能够把它做得更好,相信一定会做得更好。谢谢。
[汪灏]:刚才我代表团队表示感恩,现在表示我个人的感恩,因为我的母校是上海戏剧学院,受到过荣老师的教诲,我在艺术上迈出的第一步是在荣老师和其他老师的指导下走出来的,所以非常难忘。谢谢。
[叶惠贤]:刚才院长是从理论层面发表自己的观点,王瑜你就从演员的角度谈一谈。
[王瑜]:我今天其实特别意外,收到这个邀请,因为有这样的题目可以成为一个参与者。有一些网友说王瑜不用说话的,坐在这里就可以代表一部分的声音和力量。对于一个京剧领域的新生力量来说我是一个晚辈,但是经常有机会出席各种很有深度,还有档次的会议跟演出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荣幸。今天同样也是。
[王瑜]:我跟汪灏第一次认识接触合作是在97年香港回归,上海东方明珠下面的演出。那时候我还在学校,袁雪芬老师前面念了一首诗,我用京剧的方式唱。后来汪灏就说为什么选择我,他觉得我是很有前途的小朋友,只要是汪灏导演的,不管是元宵晚会还是其他的节目都会找我。所以今天王瑜成长到一个女演员,经常有机会出现在电视和各种媒体,有机会走在淮海路跟南京路,经常有人找我签名和拍照要谢谢汪灏,你功不可没。
[王瑜]:今天我们这个题目是“用年轻方式传播古老艺术”,作为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传统艺术来说,我恰恰觉得我们年轻有余,古老不够,还是要抓住我们的传统。我想说一点感受,我和汪灏的合作,是我跟汪灏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挺受罪的,因为他要求非常严格,事特多,把时间拉的很长。但是最后为什么每次他来找我还是会参加他的节目?我特别喜欢汪灏这个人,因为我们互相对话,彼此特别听得懂,觉得特别理解。在这个工作结束以后,汪灏的节目在电视上播出的时候,我作为一个观赏者坐在电视机前每次看他的演出就会觉得非常有享受的感觉,所以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两种身份带来的感受。我想今天好像是对汪灏团队跟汪灏个人表彰大会的感觉。
[汪灏]:没有个人,你把个人去掉。
[王瑜]:我想说如果将来汪灏的平台有更宽广机会的话,希望除了做晚会,做选秀,做各种综艺的节目之外,有没有可能我们要尝试做一些类似于解构性质的电视节目。因为现在很多年轻的观众对京剧很有兴趣,但是打开电视播一些晚会太多,播一些实况录像太多,缺少解读的导视性,如果未来有机会我希望这样做,也希望将来能够参与。
[叶惠贤]:王瑜我是看你长大的,从14岁开始上台,原来说话都紧张,但是唱的比说的好听,现在是说的唱的都好听。我身边这两个嘉宾如果用传统的观点来说,他们的行当跟我们今天的主题还是有点距离的,但是听他们发言以后可能大家也有所启迪。介绍一下,这是光明中学的校长穆晓炯,这位是著名的书画家谢春彦。
[穆晓炯]:谢谢领导和专家和艺术家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在这样的研讨会做一次发言。有这样三个想法:第一个想法,今天这个研讨会主题是关于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尤其是对我们近三年政协所主办的元宵晚会节目的研讨。我觉得这其中大家都非常表彰了汪灏这个团队。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谈他的团队的成就,我觉得这个团队充分体现了我们海派的特征,也体现了汪灏的旗派(音),我觉得他虽然不是演员,但是他在导演,电视人在做戏曲类的节目方面充分体现了他的旗派的特色。因为旗派的特色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因为他非常的研究市场,研究文化,有一个基本扎实的功底之外,加上他对市场的研究。其实他对这个市场的研究非常深,在上海这个舞台上可以每个星期专门演传统戏曲,就是体现了一种海派文化的元素。
[穆晓炯]:在这个海派文化的元素既有一些时尚,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是年轻的方式,年轻的眼光,就像罗老师所讲的年轻的眼光。但是它又有非常扎实的功底,其实汪灏包括他的团队如果没有一个扎实的功底,基本的文化素养的话,要做这个节目也是相当困难的。即使有这个构思,但是能够做到位也是很难的。现在这个节目做得这么好,就是他有基本的功底,再加上现在的环境的研究是分不开的。
[穆晓炯]:我觉得这个节目里边有这么多好的东西,尤其是传统的和现代结合的东西,我觉得这是非常令人眼睛一亮的。比如说刚才大家谈到很多的例子,原来还安排了张洪量的演唱,最终没有呈现,最终出现的时候只有前面两个,最后一个拿掉了。
[穆晓炯]:我觉得这个构思还是非常吸引的,巧妙的,如果能够演绎的话,应该不仅仅是戏曲,包括歌曲,包括台湾、香港、大陆的合作,应该说结合了很多的元素在里边。对于青年来说可能会更加的耳目一新。这些构思,这些想法都超出了本身要表达的意境,更多的是传达了文化人的信息。所以这些内容非常的令人赞叹,赞赏巧妙的构思和效果。
[穆晓炯]:从我自己的角度,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中,重点中学的教育不可避免的应试成份相当多,我们自己也觉得很困惑。我们每个教育人和校长都非常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除了教会学生要达到这些分数以外,还有很多是分数不能涵概的,尤其是一些艺术修养。这个方面我们很想做很多事情,但是非常的困难。
[穆晓炯]:我在学校里边可以说做了一些工作,比如说让学生来参与到艺术的欣赏课来,专门开了京剧的选修课,也组织了学生观赏京剧,我曾经组织所有的党员教师看尚老师的戏。没有这样一个平台老师还不愿意去,校长喜欢京剧,就把我们拉去看京剧,好象有这样的嫌疑。其实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这样让我感动的内容,可以和我们这个时代有所衔接,所以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如果我让他们看一个传统戏,老师就不干了,干嘛一定要让我看这个戏,正因为这个戏带有时代气息,又有现实教育意义,同时又有很好的艺术欣赏性。老师看了以后就问我这样的戏以后还有没有,最好再组织,大大地超乎他们对传统京剧的想象,进场首先就是耳目一新,不是电视里边看的感受,同时又是时代的东西。对他们影响很大。
[穆晓炯]:现在这些形式怎么样为内容而服务,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我们汪灏这个团队,包括他的《非常有戏》在我们青年当中,尤其学生层面也有很大的改善,因为他们的很多粉丝,唱歌的,跳舞的,电影的现在都加入到来学传统戏曲当中,对他们来说学生很忙碌,就是受这种东西的影响,他们的粉丝喜欢什么,他们也会跟着了解什么。我觉得这个对学生的影响就很大。所以我们再组织学生参与这个活动的时候,学生也很感兴趣,受到了这样的感染,包括我们组织学生一起参加演出。演了以后就感觉到自己有这种感悟,还有这么好玩的东西,哪怕很小的角色,这次演了《追韩信》,我演萧何,韩信的事特别多,就请了余辉演韩信,其余的全部都请的是学生。他们开始都不知道,觉得上台很好玩,结果扮完了以后这些角色全部是丑角,但是他们觉得台上演一回以后就对京剧特别热爱。我觉得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能够进入,了解古老的艺术,我觉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穆晓炯]:第三点,如果以后我们在电视上做的节目资源共享性方面,包括受众面方面能够做得更多的话,是否可以和我们学生,特别是和中学生有这样的结合点。因为现在好像戏曲院团要搞一些高雅艺术进校园主要是进大学,因为在中小学好像还比较难,因为中小学负担比较重,也很少有校长敢于让学生跑到剧场看戏。我每年组织我们学生看,很多不敢迈出这一步,他觉得这个可能性不大,浪费时间,家长可能会提意见。其实在这个方面可以做一些工作。电视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电视里边的一些东西,我们可以在学校里边进行,利用一下这个资源。因为晚上可能没有这个时间看,我们可以把它肢解开,这几张碟片就非常好,放在平时的艺术欣赏课里边让艺术老师进行选用,再来讲解可能理解的就会更深入。像刚才翁老师讲到的有些节目信息量、容量各种东西嫁接在一起这么丰富,这样一些内容如果不解说的话,一般中学生也很难理解。
[穆晓炯]:如果进行一定的解说,放在我们艺术课里边把这个作为艺术课的素材,这是我们每一所学校或者整个纯粹搞教育的人是没有办法做到的,没有这个深度和广度做这个事情。尽管我们大家想做,但是没有这个能力做,而电视和媒体可以做。以前我们担心是不是有版权的问题,不是通过这个来赚钱的,如果放在课堂里边作为一个选用的素材,我想电视台应该不会追究我们版权侵权的问题吧。
[穆晓炯]:刚才王瑜老师说到怎么样解构一些,解读,做一些对于戏曲教育方面的东西,可能对我们的帮助会更大。现在在我们学校里边除了戏曲传统文化之外,我每个星期都有一次我是进行沪语教育,现在已经到了上海小孩不会说上海话的程度。方言全部没有了,文化也会受到影响,方言是有文化的。就是让小朋友来讲上海话,会产生同音的翻过来,不会知道翻过来是不同的念法。
[穆晓炯]:我觉得我们三台节目里边非常好的元素找到了,一个是说唱,上海真精采,包括鸡毛飞上天都可以作为我们的一种素材。像这样的一些东西我想不仅仅呈现了一台晚会,还呈现了很多文化的元素,这些元素我们不仅仅是晚会上看到的,我们还可以放到平时,放到我们的教育当中。所以我觉得这个晚会的意义有更深入的,更多的去理解,去运用。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团队,也希望这个团队能够在以后的创作中能够创作出更多的节目,喜闻乐见的,受到老百姓欢迎的,尤其是受到青年学生欢迎,让我们的青年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我们古老的艺术。谢谢。
[陈东]:希望上海有更多的喜爱戏曲艺术的校长,因为我们校长亲自下海,很专业的不太多,学校里边升学率这么高的情况下,如果传播一次艺术,播撒一次种子,让学生们可以出来轻松一下,在艺术的海洋里边徜徉一下的话也是值得的。除了穆校长之外还有一个同济医院的医生李健,做了24小时重症监护以后救出了一条生命,第二天居然还要赶过来参加我们的演出。我们有这些票友们的支持,古老的艺术焕发青春很有希望。所以我们应该给我们这些票友鼓掌。
[穆晓炯]:其实更应该感谢的是我们的领导,谢谢大家!
[谢春彦]:各位领导、专家,其实我是一个绝对的外行,因为几句话说了评论,但是由于汪灏的原因我曾经有好几次参加他们这个团队所主持的《非常有戏》,以及元宵晚会。
[谢春彦]:对我来说只能谈一点体会,我认为元宵晚会的《非常有戏》根据我的接触,我感到了上海文化新的面貌。因为每个城市都应该有它的文化现象,而上海电视台他所承办的这个节目给我一个关注,部分的参与有一种新的感觉。
[谢春彦]:尤其是元宵晚会是在春节晚会没有几天的背景下展现的,但是我还有点担心,因为电视台都是我的朋友,连着三年的元宵晚会以及此前的《非常有戏》完全出乎我的想象。我谈一谈09年第一次的元宵晚会,我和余先生来合作这个节目,实际上余先生的这首乡愁怎么样在这样乡愁很短的几句诗当中发掘出一种新的艺术,韵味和视觉、听觉新的表现形式很难。我觉得这句话有点象征意义,整个通俗的艺术在这几年非常发达,经济非常发达的时候其实也碰到很多艰难的东西。
[谢春彦]:这三台晚会在上海政协的组织之下,给上海文化带来了一些变化。余光中先生回去以后先到香港,又到了台北,余光中先生为上海电视台的元宵晚会做免费宣传,从来没有参加过节目的演出,也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戏曲文化节目,做得这样好,打动了他的心。把他的这首诗诠释的这样有新的韵味。他就说打电话给上海,说明我们的节目不但在上海,不但在全国,而且在海外这样的影响,而且是在有一定文化层次和等级的。我记得余光中先生人家采访他,他说他不愿意回答,但是为了这个节目他年龄还没大,他真的非常兴致昂然的,不厌其烦的参加这个节目。
[谢春彦]:我根据汪灏导演的要求,他还是在上面写了字,而且委托我无论如何把这个东西寄到台湾去,他要给很多朋友看。除了刚才大家讲的以外,我就跟汪灏讲想不到你这样一个节目还有如此巨大的统战意义。这样小的节目引起文化界如此的兴趣和好评,说明我们电视台和这样的团队有一种文化的使命感。这种文化使命感的眼光不仅仅是一个节目,因为汪灏这个团队我参加过几次我感到印象深刻,虽然他们年轻,他们他们敬业,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种热爱就化成了一种责任感,化成了一种眼光,而且用新的形式,正如这次研讨会主题所讲的一样。
[谢春彦]:我在做《非常有戏》的时候有幸到陕西华阴去,华阴老乡的发祥地真正是在泥土里生长出来的古老的民间的艺术形式。而且我觉得这次又把老乡引入了上海,这些演员从《非常有戏》到元宵晚会的参与,对上海的文化,上海这个团队,对于他们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的重视使他们对上海产生了非常深厚的感情。我觉得这个节目为上海争得了很多的荣誉。
[谢春彦]:另外,我从一个外行来说,比如说有很多的细节都是被观众不断地熟悉,包括新京剧的《梨花颂》,他用新的形式重新表演和诠释的时候,在这种反复探索,带领我们的观众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我说这个团队是一个有文化的团队,有文化责任感的团队,他为我们上海新的文化新形象作出了贡献。当然每一次得到领导和观众群众的好评,我跟汪灏说你们也为自己设置了更高的难度,如果明年、后年再要来组织这样一个元宵晚会的话恐怕非常难。但是这个年轻的团队在领导各方面的支持下足以表现他们的能力,足以表现他们的手法多端,我相信如第一次和第二次、第三次一样明年和后年还会有更多更好的新形势出现。谢谢大家!
[尚长荣]:去年,迎接世博的晚会非常精采,其中有一档节目,印象最深,难度也最大,也特别有趣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各位老师,有英语、法语,阿拉伯语,您说一句呼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应该说上海,海派应该是海纳百川的,我说我们上海电视台,以王灏为首的创作和执行的团队,可爱、务实不保守,思路超前,奇而不怪。天就是广大关注的审美欣赏的情趣,使我们的时代充分展示我们的中国文化。
[尚长荣]:说起来,我这个北方人,虽然60年前第一次到上海,看到这一出戏,海派就是从它的审美学就是有很大的评价,无论是音乐,表演、戏的唱词进行的结构非常好,所以那时候在青少年演员的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跟上海电视台对我的影响有较大的关系,我记得50年代来过很多次的上海,我是跟父亲到上海,从56年到83年中间没有来,84年由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视台,电视台的筹划、安排等等。我第一次可以说切身的感受到上海风气,上海的务实的这种作风给我影响太大了,所以到后来我来到上海,我是在我的第二故乡西安、北京,所以想到了上海,是上海的热土吸引过来了,跟观众,跟领导结下了友谊,是能够干成大事的地方,所以我们民族戏曲要通过荧屏,但是我们把这个消极因素转化称积极因素,我们戏曲要通过荧屏来展示、宣传,进入到亿万千家的家庭。
[尚长荣]:所以上海这块热土,我是上海新移民,但是我努力的学,我想我们都为了共同弘扬民族文化,去千变万化,我想我们的前景光明、前途无量。谢谢!
[刘习良]:刚才听了十几位专家、艺术家的谈话。觉得挺有收获的,所以这次到上海没有白来。今天的主题是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我在家里看这个题目以后,我觉得非常符合上海的气息。我们曾经做过一个题目叫做电视为民族戏曲提供了很大的主题。我在想大舞台的特点,第一条就是广泛的生命体,现在电视的覆盖,一般说是13亿人口,转播一场戏,如果说有万分之一的人来看,就是很大的数字。
[刘习良]:第二点就是他的多功能的服务,电视手段很多,它只要宣传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它有各种手段,它可以转播可以解读、可以采访,还可以通过电视台等等,这个功能本身是很重要的,通过电视这种手段来普及。
[刘习良]:第三就是可以保存。今天我们看到了梅兰芳老师,都拍过一些电影,当时的电影的手段,今天我用数字来看,你今天看到,过几代人也可以看到,所以这些地方,对科技的进步真的非常大。
[刘习良]:最后还有一个科技手段,这种科技手段的运用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就拿我来讲,我小时候爱看戏。对于戏剧艺术本身,享受很多新主意出来。
[刘习良]:最后我想提一点建议,戏剧这个队伍更大了,资金更多了,全方面在发展,这样的话应该为中国传统文化多花一些钱。刚才讲到多功能服务多了,可以继续通过它服务的特点,传播一些知识。除此而外,搞三部和戏剧有关的。第一部搞一个中国戏曲史的电视剧,这个不是很死板的东西。第二搞一个中国戏剧。戏剧的道具、服装这一块,具体工作做起来,首先是资金,我想上海电视台可以拿出1%来做这个东西。比如说京剧、越剧、黄梅戏,这几个方面人的比较多,人怎么可以从现在开始前后交叉,必须根据关注的需求、兴趣来做。大家按照统一规划,做完之后都可以互相交流的来做,大家不要想他没有人愿意播。
[王建军]:我们年轻的团队都在这里,所以这一次是学习的机会,是一次可以再发展的机会,所以我们要想说的就是要努力。刚才翁老师也提到怎么把这个搞的更活,我们的戏剧频道是属于新娱乐的公司,明天这个公司开专门的研讨会,进一步的推动。今天的领导团队也到了,所以我们接下来应该更加努力去创造新的更好的模式,把真正古老的模式有一种新的推进,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叶惠贤]:在今后的日子里让年轻、执着的方式来弘扬、传播我们古老的艺术。好,今天的研讨会结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俊凯的签名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