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娱乐类影视节目"戏剧与影视学化的真实

如何理解娱乐类影视节目的戏剧化的真实_百度知道
如何理解娱乐类影视节目的戏剧化的真实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关于戏剧化的真实和真实的戏剧化
临睡状态往往是我大脑的火花无序乱迸的嚣张时刻,因为放松和安静。
某朵火花迸到了前段时间听到的一个朋友的真实故事,虽然类似的也有,但是这个是更加戏剧化了的,虽然我不能够在这里写出这个戏剧化的具体化。
然而我想,现世生活中,太戏剧化的事情,理论上往往应该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一句老话说的:世界是个大舞台。所以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戏子,不同的是有人甘跑龙套配红花,有人总想一鸣惊人,震惊四座的同时成就自己作为一个演员的表现欲望,诚然,不能吸引眼球的戏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总是有人刻意地去戏剧化,以增强并扩大事件的效力或影响,为此付出的力气和所期待的结果却并非可成正比。
和喜剧相比,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于是有人刻意制造悲剧效果,...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戏剧化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精品购物指南:电视节目不娱乐毋宁死?_影音娱乐_新浪网
精品购物指南:电视节目不娱乐毋宁死?
《非常了得》除了孟非和郭德纲两位主持外,其他话题看点也颇多。
  撰文/ 丁杰静 杜晋华 王晓晶 编辑/ 王晓晶
  在电视节目作秀泛滥的年代,大概只有《舌尖上的中国》能够独善其身并且突出重围了。随着天津卫视职场栏目《非你莫属》连番炮制出刘俐俐张绍刚掐架、海归男现场晕倒等一系列话题炸弹,继而令以李开复为代表的一众名人忍无可忍、在微博上发起实名抵制活动,超过30万网友参与投票,这位电视界的青春期少年迎来空前质疑。与此同时,更多同类节目的三俗化倾向也一道被揪出来摆上台面。炒作选手绯闻、放大嘉宾矛盾、导演节目走向、对话打色情擦边球、毒舌评委搏出位……这些在职场节目、婚恋交友节目、益智类节目中都屡见不鲜。人们不明白,为什么当初被看好的许多新锐节目最终都会走入娱乐化的怪圈?这真是市场竞争环境下电视节目的“原罪”?
  “《非你莫属》们是一个商品,它骨子里就要有娱乐性和冲突性。”
  张绍刚:“如果他‘当’一下(起不来了),网络上就该流传说文颐和张绍刚联手又逼死人了。”
  “你真的以为我排练过?不要开这种玩笑。你知道……我是非常非常非常讨厌和憎恨任何拿这个舞台的根本性的问题开玩笑的人,我再强调一遍――第一,我不会演;第二,我不会配合;第三,我不欢迎演;第四,请为想认真找工作的人省名额。”即使主持人张绍刚在“晕倒男”离场后对着全国人民吐露这段真情告白,关于《非你莫属》的争议还是扑面而来。
  李开复:“《非你莫属》的面试官和主持人高高在上、
  强势刻薄,对人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注,因此传递了负面的职场文化。”
  “难道一个人用无知出了位后,会从此得到大家的喜爱吗?”张绍刚的诘问大概戳中了当下不少娱乐节目的要害。因为观众从心理上的认同是一回事,收视率表现和话题传播度又是另外一回事,而后者似乎对一个节目的崛起才最立竿见影。
  想当初,以《非你莫属》《职来职往》为代表的一众职场真人秀节目初战告捷,虽然还有毒舌评委,仍有作秀选手,亦有炒作嫌疑,但这股新锐力量却在主流价值观与谄媚观众间找到了让人能够容忍的平衡。
  随着刘俐俐事件在网络蔓延开来,观众对《非你莫属》的“积怨”一夜喷发,与这个青春期少年斗志昂扬相伴的是悄然滋生的失控心态,从主持人、BOSS团到整个制作团队的口碑直线下降。
  但战斗还要继续打,“丑闻经济学”此时必是利器。在众大咖逼问海归男郭杰直至其“晕倒”后,张绍刚第一句话是:“你是在表演吗?”节目组不但没有暂停拍摄,反而让BOSS团上演集体灭灯一幕,不管选手是否在作秀,节目博取眼球之心昭然若揭。
  事后张绍刚称:“刚才在拉他的一瞬间,(我想)我和文颐(BOSS团成员)完蛋了……我的手一直是哆嗦的,如果他‘当’一下(起不来了),网络上就该流传说文颐和张绍刚联手又逼死人了。”
  与张绍刚担心的一样,《非你莫属》招来空前非议,尤以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在微博中发起的“万人实名抵制《非你莫属》”活动最惹眼,有超过30万名网友参与投票,94%的人支持“我抵制《非你莫属》,直到节目道歉整改”。在李开复看来,“该节目的面试官和主持人高高在上、强势刻薄,对人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注,因此传递了负面的职场文化。”
  不仅是《非你莫属》,似乎每档热播节目都会经历一个拓荒阶段,在奋不顾身中让火花爆发得更猛烈一些。像稳坐婚恋交友节目第一把交椅的《非诚勿扰》,当初也是从“宝马女”的种种失控中走到今日,只不过他们的擦边球打得更高明了。
  还有更多电视节目在脱颖而出的道路上搏杀。
  在江苏卫视《一站到底》中,答题错误的嘉宾会以“垂直落体”的方式从舞台上消失,这种种窘态让观众看着很刺激。不过热播节目从来不缺好事者,有网友就将节目中女嘉宾坠落的情景剪辑到一起,发现每个穿裙子的女嘉宾都会“被走光”,摄像角度简直“吊爆”。
  为竞争《脱颖而出》年薪30万元的明星女保镖一职,17位来自金融、法律、公关、模特专业的年轻女孩在三亚进行魔鬼训练――穿比基尼后抛小汽车轮胎、绑着手去咬油光滑亮的烤乳猪、安然踏过队友好不容易练就的胸部去战斗……当然,姐妹暗战这样的宫斗戏也是要上演的。
  当初雄心勃勃的《非常了得》在波涛汹涌的女主持柳岩加盟后也朝着三俗方向发展,郭德纲言语中尽是带色儿的段子,他对柳岩说:“你每次主持节目的时候都穿得跟洗澡似的。”
  就连看起来十分励志的《中国梦想秀》也开始给周立波调戏女选手充裕的时间,一位cosplay成美少女战士、自称“仙女”的三无选手竟堂而皇之地在节目中呓语,让人似乎重回超女海选极品频出的时代。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讲师徐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非你莫属》们是一个商品,它是制作公司卖给卫视的内容产品,而评价内容产品的指标就是收视率和广告,所以观众不要指望它会是一个公益或者服务的节目,它骨子里就要有娱乐性和冲突性。”而这和张绍刚们在节目中表现出的强势刻薄同理,“都是市场竞争中电视节目的原罪。”
  娱乐节目四大出位法宝
  No.1& 主持人:永远有人在刷新底线
  主持人从来都是一个神奇的物种,尤其是在张绍刚之后。他不仅刷新了主持人的催泪大法排行榜,也刷新了主持人界的素养、道德底线、粗口词汇种种。早在年初的“海归女”刘俐俐、近日的“晕倒男”郭杰之前,张绍刚还曾以一句“屁股下塞了火箭”整哭了同样是海归求职女的吴铮真,更早还有“极品”“泼妇”之词加诸求职者身上,有了这些“国骂”,神马“你的沟通能力很差,你不用继续了,我听不下去了,换台吧……”简直弱爆了。
  张绍刚早有“前科”。2010年作为《水韵花都主持人大赛》评委时,就曾对选手范煦出场时的英语秀猛烈批评,称其完全不管不顾别人感受,只会炫耀英文好,并拒绝选手完成剩下时间的表现。
  而从《非诚勿扰》走红的乐嘉在转型为《老公看你的》主持人后一样毒舌,动辄就会点评嘉宾“笨”“没戏”“智商低”,屡见嘉宾当场难堪呆立的镜头。
  据说《非常了得》的收视率高峰出现在孟非因伤缺席,由嘉宾柳岩临时顶上的那一期。这位热情“胸涌”的光线当家花旦与郭德纲的包袱一唱一和甚是来劲,殊不知对二人“郭不离柳,柳不离郭”的各种揣度早已疯传。而郭师傅在柳小姐之前,早就与节目的女选手开荤互动,哪管观众尖叫之后的那一声“嘘……”
  No.2 评委:不毒舌不归
  6月2日,一个叫做《天籁之声》的海选赛上,一位名为纪海星的选手因不满评委评判以及最后被淘汰的结果,现场与评委豆豆掀起骂战,愤怒指责评委对自己“唱歌太油,拿音乐当工具”的点评不公。
  “你长得很厚道,走路能不能别那么娘”“你的简历虽然很厚,但我找不到重点”……这是日前职场节目《职来职往》里评委的“刁难”。
  最毒的还有金星小姐。从《非同凡响》转战《舞林大会》,节目组看中的何尝不是她那张嘴?“你歌唱得好好地来跳舞干什么!”“你这不是夫妻情侣的舞,是婚外情的舞!”“看了你的表演,我觉得舞蹈是世界上最宽容的艺术!”
  评委往往出毒舌,当年的黑楠、柯以敏、杨二车娜姆、巫启贤、包小柏……哪个不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嘴?目前最惹火的还是《非你莫属》BOSS团。但在郭杰的学历被质疑后,质疑过郭杰的文颐也难逃被“学历打假”。就连《非常了得》的嘉宾,身为大学教师的姜振宇也在节目中与拳击美女贴身肉搏,其鼻血横流的镜头,惹得柳岩都在镜头面前,呼叫姜太太小心败火。
  No.3 选手:职业选手,“非职业”演员
  郭杰事件后,节目组和他本人倒口径一致,均未给围观群众一个交代,于是阴谋论起――郭杰是节目组请来的群众演员。现在看,也只有这个解释最合理。也就是这个节目,看到求职者欧阳辉胜简历里一句自评“自由宽松的男流氓”,BOSS团纷纷作受惊状――难道简历没有经过筛选吗?怎么可能!至于那些伪娘、北大女、强调是农村出来的歌唱家等,哪个不是节目组招来的话题人物?
  《非常了得》开播之初,选手阵营一直是广东妹的天下,甜美可人的广东妹一声娇嗔,孟非、郭德纲两位老男人都直呼浑身酥了。
  曾因张绍刚的苛责一炮而红的刘俐俐登上了《非常了得》的舞台;另一位因梨花带雨的吴铮真出现在《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我心唱响》等各大舞台;还有《非诚勿扰》的男嘉宾王梓随即现身《非你莫属》《步步为赢》;在一档3月才开播的益智答题类节目《一站到底》中,更推出《非诚勿扰》人气男女嘉宾专场特辑,劳佳、邢星、许秀琴等这些观众熟悉的“非诚女”纷纷回归舞台;《百里挑一》里的叶梓萱本就是平面模特,众多网游cosplay的走秀都能看到她的脸蛋。
  看看那些“非诚”女嘉宾的走红现状吧!俞夏,如今是节目主持人、演员;许秀琴,变身平模;孙雅莉是模特、艺人;就连“断臂女”雷庆瑶也被签为主持人……
  No.4 话题:当真你就输了
  这几日,相亲节目《谁能百里挑一》的一场假牵手桥段掀起观众对这类节目的再次口诛笔伐。情况如下――嘉宾海维已经找到了女朋友akiki,而海维本想让akiki 上台把他牵走,从而在《谁能百里挑一》中有个交代。但导演否决了这个方案,因为akiki的好友橙子要上节目,便叫橙子把海维牵走……尽管观众已对这类节目的真实性存疑,但当真相爆出的那一刻,大家还是不能接受如此被玩弄。
  在缺乏底线的荧屏,没有最难堪,只有更难堪。近日鉴宝类节目《华豫之门》让“干爹”再次成为“多义词”,女嘉宾安子熙带着金镶玉的翡翠观音找专家鉴定,直称“宝贝是干爹送的,因为太贵重了,你知道吗?我干爹对我说,这个观音非常值钱,能买好多个LV的包包呢”。主持人“循循善诱”,“你干爹做什么的?”答曰,“房地产公司老板。”主持人再掀话题,“你做什么的?”美女当然说,“我什么都不做。”最后不仅专家鉴定所谓金镶玉翡翠观音是个大赝品,就连被网友围攻的安子熙也在微博上申辩,其实翡翠观音不过是电视台策划的一个道具,自己是在演戏。
  还有更隐晦的消费观众热情的炮制话题行为。3月的成都万达广场上一队“熊猫军团”,高举“油价保持6.9元/升,你愿意吗?”的条幅,围观《中国梦想秀》成都路演现场,晒油价梦想。“你愿意吗?” 正是“梦想秀”第三季的口号。市民一面为6.9元/升的油价激动时,一面嘀咕,“不是节目策划,谁吃饱了没事儿去装熊猫?”
  尽管生活远比节目更精彩也更无厘头,但那些情感类节目里的正室战小三、骗财骗色等重口味的话题,大都是电视台编剧的功劳。早有情感节目《情感密码》因一期《我给儿子当孙子》节目里雇人表演了一个“不孝”儿子对父亲出言不逊、百般欺辱的故事,刻意放大扭曲的伦理道德而被处罚停播。
  君不见公共论坛、校园论坛里那些铺天盖地的招聘广告,“东方卫视《百里挑一》《谁能百里挑一》招聘男女嘉宾。要求如下:女孩要漂亮,男孩要帅气,必须要能说会道。节目要到上海参加录制,包往返机票,报酬,500元/期。”
  专家辩论团
  不三俗、不导演、不炒作,成不成?!
  即使奥巴马竞选领导人,也要作秀和营销,电视节目为何不行?
  发言人:舞美师(电视爆料人,众多节目策划、嘉宾)
  我一直觉得《非你莫属》是一个质量很高的节目。
  《非你莫属》在职场节目中脱颖而出,慢慢成为天津卫视的招牌节目,这是之前正在发生的事。就好像《中国梦想秀》之于浙江卫视,《非诚勿扰》之于江苏卫视,《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之于湖南卫视,因为它们达到了“省级卫视标志性节目”这样一个高度,就必然会受到重视,会有一些不太常规的运作方式,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它已经涉及到整个省级卫视的战略。
  近期《非你莫属》策划的方向可能有失偏颇,让观众抵触,批评它也无可厚非,但这种情况的出现,同样应该给予理解。它从一文不名到收视率升到0.8至1.0之间,它想再火一把,再上升一个高度,因为它已经成为天津卫视的主打栏目,它要成为职场节目的标杆,当然需要进一步助推和设计,虽然目前看来设计有所失误,但大方向是不可改变的,也是相当正常的,因为即使奥巴马竞选领导人,也要作秀和营销,电视节目为何不行?
  首先,必须从电视产业链这个宏观方向来看待问题。《非你莫属》的高收视,可以带动整个天津卫视的品牌知名度,能更好地做广告招商,也才会有钱去购买更多好看的节目,这对观众而言是受益的,只是这个过程你看不到而已。所以它可能需要铤而走险。就好像湖南卫视,当它能够有50多亿的广告收入时,就能够买大量好看的剧,制作更好看的活动和晚会,而不是像广东卫视、四川卫视一样,虽是强省,却在电视方面毫无作为,不具可看性,这样的电视运作策略,才应该遭到观众抵制吧?
  其次,要明确的是,《非诚勿扰》并不是真的要相亲,真相亲有世纪佳缘有百合,《非你莫属》也不是真的让你求职,要求职的话应该去前途无忧、智联招聘。你若是把这些节目真当成相亲和求职节目来做,就输了,就好像之前的《玫瑰之约》,真当相亲节目去做,它就败了。在新闻和纪录片之外,电视的重要功能是娱乐,你不能要求娱乐节目承载太多社会功能,这不现实。尤其在网络崛起的时代,只有这些才更能加强电视的自救。
  当然,当它炒作过度或者跑偏时,也要为自己的决策失误付出代价,就像《非你莫属》,就听到了警钟,从而应该作出一些改变和调整,但李开复号召的“抵制《非你莫属》”却过分了,据说94%的观众参与了,一个成长中的深具潜力的节目就真的应该抵制吗?并不是大多数人就对,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在真实的基础上才可策划
  发言人:谭飞(娱评人,《非常了得》嘉宾)
  为收视率和影响力,很多节目制作单位滥用策划,且无所不用其极,这种情况在当下电视圈很普通。收视率确实是节目的紧箍咒,但不能为了它就把节目属性改变,让职场节目瞬间变成娱乐节目和耍猴游戏,这是不对的。
  电视节目都有策划,但不应该提倡假策划,婚恋和职场节目都是给年轻人解决问题的节目,应该慎重,因为这些都已经是特别大的社会问题。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第一,还是要回归功能性,求职者和BOSS团都应是真实的,而不是演员们的一场演出。第二,在保证真实性的情况下才可以策划,以《英国达人秀》的苏珊大妈为例,编导肯定提早知道她实力很强,其发迹过程必定存在策划,但它做得很巧妙,巧妙的策划能促进一个节目受到正面评价,但不能强弩,不能硬上弓。第三,嘉宾和主持人在台上还是要有宽容之心,不可为节目完全豁出去。因为这个不仅是考选手,也是考自己,自己的素质别人也在看。我认识很多老板,他们平常都很正常,一到做节目就high了,为出位就豁出去了。我做过很多节目的嘉宾,可能一度也迷失过,但越到后面越发现,不要因节目轻易改变自己,还是持久的公信力比较重要。我也认识张绍刚,他生活中不是那么一个人,没有那么“抖”,那么刻薄和尖酸,可能因为各方压力,为了效果,才有了现在备受争议的一些表现。
  让电视完全原生态?这不现实。电视节目大多都会有加工,但像拍名著一样,也不能彻头彻尾变成一个假模式,要尊重它原来的特质,放弃短视的为收视率而夸张地“抖”,才能有节目常青的可能。
  电视栏目相当程度上在于形式创新
  发言人:李星文(电视评论人,众多节目策划、嘉宾)
  关于人类情感的表达,还有职场的一些生存法则,招人的基本规则,从古至今变化并不是很大,无非是那些通用的模式和原理,所以电视栏目相当程度上在于形式的创新。为什么每过一段时间会有一个以婚恋或职场为内容的电视栏目的新收视热点?因为它形式上有了创新。
  比如以婚恋节目为例。90年代时,北京台有一档很火的相亲节目,叫《今晚我们相识》,凤凰卫视也有一档婚恋节目,胡瓜和高怡平主持的《非常男女》,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稍晚一些,当时它们之所以各地开花,就是能把婚恋内容用当时所能创新的一些形式表现出来。《非常男女》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往上抡,尺度比《非诚勿扰》还大。
  新一轮婚恋节目热潮差不多从两三年前开始。以《非诚勿扰》为代表走到了最火的境地。但这几年,一方面观众对节目类型由新鲜到熟悉产生了“抗药性”,另一方面电视终归不比网络,很多内容不能尽情发挥,思想力量和争议度都不太够,这些因素凑在一起,造成节目的瓶颈。其他节目也一样,如果暂时想不出升级换代的新形式,可能就会收视停滞、下滑,于是一些炒作得太过戏剧化的东西出现了,再一再二可以,再三再四就完全低俗了。
  所以,现在又到了创新节目形式的时候了,如果说在婚恋职场这方面想不出太多的新招,新瓶没法装旧酒时,可以到其他领域看看。就像当年有《玫瑰之约》《今晚我们相识》的消亡,十年后《非诚勿扰》又找到婚恋节目新的兴奋点。
(责编: 山水)
& 播放大片:
电话:010-> 内容阅读 -> 文章正文
浅谈电视新闻娱乐化
  近年来,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的产生,改变了以往人们对“新闻”的理解。所谓新闻娱乐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而是在内容上大侃硬新闻,大兴软新闻,捕捉、营造新闻“卖点”。在西方,一些英文新词的出现也意味着“电视新闻娱乐化”不仅仅是一种趋势。它打破了以往新闻节目的传统,使电视新闻节目跨越到了新的领域。比如Infortainment,Glocalization,Broadloid等等,这些词汇都是由传统的媒体词汇拼接组合而成,现在在西方的媒介中,使用率尤为的高。很多的新闻娱乐化节目不仅仅为媒体迎来了超高收视率,同时获取了理想的经济收入。而随着这股热潮,电视新闻娱乐化也出现了许多让人担忧的问题;媒介商业化运作力度的加大,一味的拼抢收视率等现象,导致了娱乐化正在向媚俗化演变,从而使很多新闻节目在娱乐的“度”上把握失衡。 甚至丢失了新闻原有的本质。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应该怎样拒绝新闻媚俗化的演变,以及把握好“娱乐”的度又不丢失新闻原有的意义呢? 这正是本人对于这篇论文题目研究的初衷。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传播技术也在日趋完善,而传播的手段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受众要求传媒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新闻。电视作为传统的大众传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中央到地方,各大媒体都在尽其所能的让观众手中的遥控锁定自己的频道,各家媒体动了不少脑筋,大打地方品牌。新闻节目一向是“立台之本”,而随着商业运作涉足新闻媒介,新闻娱乐化趋势也日益突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现象。“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功能的异化。目前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新闻娱乐化主要体现在将硬新闻软化,以及大兴软新闻。在这期间,有些媒体为了争夺观众,没有将娱乐的度把握好,将娱乐化逐渐走向了媚俗,不利于保持新闻的本性。使电视新闻节目不伦不类,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一、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产生与现状(一)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  从与中国电视同时起步开始至今,中国电视新闻走过了45年的历程。透过45年的跌宕风景,中国电视新闻不仅仅是节目形态与内容上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传播理念和手段也得到了大跨越。从口播到录播再到直播,从“慢、长、空”到“快、新、活”,中国电视新闻在不断的创新与变革中。  1978年的元旦,可以说给日后的电视新闻史上留下了永恒的一笔。中央电视台正式开办了《新闻联播》,全称《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全国性电视新闻网的初步形成。随后的十几年时间,电视新闻节目家族开始添丁,包括《午间新闻》、《晚间新闻》等相继成立。几十年的摸索探询,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经过了四个发展时期:①蹒跚学步期,②懵懂初成期,③推陈出新期,④新颜焕发期。(二)电视新闻节目从“播”到“说”  而随着新闻媒介商业化运作的力度加大,电视新闻节目开始走入一个全新的领域。经济的发展、咨讯的增加、文化生活的丰富、欣赏水平的提高,观众并不满足于呆板、严肃、说教的正统电视新闻,而喜欢较为轻松的节目形式。凤凰卫视恰恰首开先河,将新闻类节目和服务类节目做成轻松、愉快的甚至夸张的形式,引发了香港和内地许多观众的关注,也激起了内地电视人的思考与探索。凤凰卫视新闻节目有着较强的娱乐性,是信息与娱乐的合成。节目努力通过各种手法、手段来强化媒体内容的“可售性”,如捕捉、营造新闻“卖点”,注重新闻策划等。凤凰卫视的全新理念也让他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创造了一个华语电视媒体的奇迹,与其极具特色的新闻评论节目关联紧密。《锵锵三人行》,《有报天天读》等节目都是把时下的软新闻放大化,硬新闻软包装。值得一提的是,《有报天天读》的设立和成功,让国内各个电视台开始走效仿之风。节目内容是将所选的报纸新闻和报纸名称做成剪报,节目灵活新颖,读一段新闻,放一段音乐,放松一下。另外,节目结束时,所有的编制人员的名单用毛笔字写出,极具特色,也大大的冲击了原有的电视新闻节目。随之而来的效仿之风此起彼伏。[FS:PAGE]  其中,不能不提的便是令全国其他地区电视台颇为瞩目的由湖南卫视打造的全新新闻节目《晚间》。这档新闻节目的开播,从内容到形式都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栏目。开播不久就吸引了全国众多受众的眼球,收视率频频创出新高。也许是《晚间》开创了电视新闻节目超越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夺得收视率桂冠先河的成绩给了业界不小的震撼,它独占熬头的收视率也扭转了电视新闻只能有社会效益而谈不上经济效益的传统观念。节目从播报方式上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它大胆的抛弃了时政要闻,而完全以社会新闻尤其是百姓生活新闻为报道对象,它风格独特,幽默风趣,嬉笑怒骂皆成新闻。一下间,让受众知道“原来新闻还是可以这样轻松、明快的讲述出来的”,通过大胆的配乐和叙事的形式,把受众劳劳的锁定在其30分钟的节目中。《晚间》播的很多东西算不上是新闻,但戏剧化的是,却迎来了受众的欢迎。它打破了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一些旧的条条框框,既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又强调咨讯的实用性、服务性。国内各个电视台开始纷纷抢滩,尝试将一前较为严肃的新闻节目进行娱乐化的表述。仅从播音方式上的转变就可见一斑。在短短的几年时间,新闻节目的播音方式就经历了从播到说再到谈的跨越式转变。从总的趋势看,越来越多的严肃新闻已经开始改变了原来的面孔,变得轻松甚至幽默。而随着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愈来愈突显,对于这个现象的讨论和研究的声音就没有停止过。(三)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威尔伯.施拉姆说“信息对于一切社会过程都是基本的,它是社会的真正的相互作用。内容为王、内容至上,是人们对当今传媒竞争策略的一种概括。“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征,而且取决于掌控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它们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 。”从中央台到地方各省市电视台,新闻节目都无可非议的处于龙头地位而全力倾注。世界上一些著名电视台的影响力也是在新闻报道中得以塑造的,如今各个媒体的新闻节目无论从内容、形式上都有了巨大的转变。如今的新闻节目要想拨得头筹大都将软新闻放大化,而将硬新闻软包装,在硬新闻中寻找趣味作为“卖点”。这也是如今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趋势日益显著的原因所在。“新闻娱乐化”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它既是从严肃的政治经济事件或信息中,挖掘出娱乐价值,以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构成娱乐要素,为受众提供轻松愉悦的氛围,为媒体赢得更多关注和市场份额。但是,这类新闻如果过于重视新闻的娱乐性,而忽视了新闻原来的本质,也容易导致对事实的歪曲和产生误导,带来负面效应。  如今,各式各样鲜活的新闻节目纷纷被各大媒体端上台面,从央视的《今晚》到地方台之前提过的《晚间》等,基本上都是以脱口秀的节目形态呈现,重点突出的都是对大众的服务性。  娱乐化新闻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喜爱,也促使其他新闻节目中或多或少的掺杂进这样的风格,甚至严肃的新闻也开始试探性的用娱乐手法包装,新闻和娱乐互相渗透,界限越来越模糊。央视2套,早上的《第一时间》用1/2的时间播放各种娱乐、趣闻类新闻,两名主持人在这段时间边聊天边播报。这样的形式在早上这一时段,给受众带来了轻松的感觉,同时可以愉悦的接收到大量的新鲜咨讯,我个人认为,新闻节目这样的转变是值得肯定和发展的。而前几年在东方卫视推出的《东方夜谭》,也是以一种脱口秀的方式亮相,这种纯娱乐的脱口秀,主持人播报新闻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发笑。这个以“取乐”为首要目的的节目,引起了不小争议。它严重的将硬新闻“软包装”,甚至背离了新闻的原本真实性、严肃性,也扭曲了“娱乐化新闻”的概念,把娱乐化新闻几乎做成了“娱乐新闻”&& 一味只考虑收视率,这样的节目,到最后由于引发了诸多争论,而最终被喊“停”。[FS:PAGE]  现在,各大电视台说新闻、演新闻等节目形式层出不穷,大多数还是走俏荧屏的,而少数节目“剑走偏锋”,娱乐化过度、媚俗化明显,却迷失基本的“新闻报道”底线。就如之前东方卫视《东方夜谭》。稍作总结,目前电视新闻娱乐化、媚俗化的主要倾向表现为:一是追求感官刺激,以低级趣味吸引观众。二是猎奇式创新,节目格调低下。三是盲目模仿娱乐节目,使新闻节目不伦不类。二、电视新闻娱乐化发展至今所出现的问题  就在这传媒铺天盖地的娱乐风暴中,有学者惊叹:“对娱乐价值的重视似乎渗透到新闻界的每个细胞中……”(一)以寻求感官刺激,换取高收视率的汇报  为了加快媒体的发展,我国的一些媒介以商业模式运作,把自己置于一个商业化的环境中来考量。如今的娱乐化新闻为何“白热化”的火起来,想必与商业化”和“收视率”至上分不开干系。看到个别的“先行者”在新闻娱乐化上获得收益,媒体们纷纷一涌而上。一时间,新闻节目的娱乐化似乎给媒体们带来了收视率的甜头、好口碑的甜头、客观经济收入的甜头。可是尽管娱乐是一种精神消费,他也有别于一般物质消费,但是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有一共同目的,就是满足需求。但人的需求一旦满足,新的需求又将取代旧的需求,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正像众口难调一样,“众眼”更难调。天天吃肉,总是会腻,娱乐也如此,无论多火爆,审美疲劳迟早会来到,魅力终难持。如果说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仅仅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受众中心论”是无法长久下去的。  在当前的电视新闻中,为追求感官刺激,情景再现、偷拍等电视形式,不断出现在荧屏中,节目制作人过分追求新闻的刺激性,甚至有雇佣摄像者蹲点大桥,守侯轻生之人,三番五次将人跳桥过程进行报道,其中意义,究竟是敲响人们需要缓解压力的警钟,还是通过荧屏带领观众凑热闹呢?并且,类似这样的行为,已经偏离了新闻真实、客观的原则,媒体在这个时候除了拍摄到感官刺激的画面,同时也丢失了作为媒介的社会责任意识。(二)采取猎奇式代替创新,博得观众、业界的好口碑  不可否认,创新是电视生命力的所在,但是猎奇式的创新却使电视的前方向逆道而驰。典型的例子在西方90年代就相继出现,为吸引眼球,赫赫有名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日在其“48小时”新闻节目中播出名为《戴安娜的秘密》的特辑,公布戴安娜王妃弥留之际的照片,引起公众和王室的强烈不满 。正如美国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由于美国目前涉足传媒业的多是商人,他们很少在乎什么新闻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而在国内,新闻娱乐化的风暴也正愈演愈烈。当然,不是否认娱乐化新闻的价值所在,在期间,有相当好的娱乐化电视新闻节目得到了受众的欢迎,例如之前提到的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凤凰早班车》国内湖南卫视的《晚间》,都曾创下了新闻节目的收视高峰,并以其新颖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受众的欢迎。但同样的,也有些媒体走偏了道,把娱乐化新闻与娱乐新闻混为一个概念。上海东方卫视开播不久便被喊停的节目《东方夜谭》,总是把硬新闻进行夸张的软包装,软新闻放大化的手段,目的只是把原来严肃的新闻软化,使受众得到娱乐的效果,可是,这档节目赶上了娱乐化的浪潮,却没有重视新闻基本的性质和意义。完全颠覆了新闻的时效性、严肃性、真实性。在国外,最为极端的例子就是俄罗斯出现的裸体女主播,,这些“创新”成了舆论公众的焦点,最终在一片批评声中草草收场。  “创新”是这个社会最时髦的词汇之一,仿佛只要有创新,就是好的,别的都不重要。在许多地方,创新似乎变成了危险的口头标签,被人贴来贴去。在任何条件下,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电视新闻把大量、过多、的暴力、荒诞怪事等行为作为节目创新的社会方向,长此以往,会对社会造成负面的影响。电视新闻节目需要全方位、最严格地对待创新,“巩固自己的阵地”。[FS:PAGE](三)认为媚俗化,一定是贴近受众的“法宝”  电视新闻增加娱乐方面的内容和信息,为人们提供茶余饭后的乐子是好事;适当的变化节目形式,改变以前严肃、呆板的新闻方式不仅是受众需要,同时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必然出现的现象。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电视新闻把全部精力用在为受众寻求新闻的娱乐消遣价值,却完全忽视了新闻的认知、教育等功能,忽视其应供参考的意义。就违背了新闻的初衷。《东方夜谭》就是一个在新闻娱乐化大浪潮中,走偏离轨道的节目。同许多受欢迎的新形式新闻节目一样,都是将一些软新闻放大化,而《东方夜谭》却没有掌握好度的把握,在节目中,经常把一些国际的政治新闻也搬上台面进行调侃和娱乐。节目并非侧重于分析和报道事态的发展,阐述事件的影响。而是从可看性、娱乐性出发,从题目就可窥一斑:《莫斯科上演“倩女幽魂”女人质手机传情荡气回肠》、甚至主持人在节目中表演拉裤子拉链的动作,这种过于低俗的行为,出现在节目中,短期内是可以吸引受众的眼球,但必定带来不良影响。在表现形式上,将一些严肃的政治新闻故事性、情节性,故意强化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这样久而久之,社会效果如何,可想而知。远远地背离了新闻的性质和新闻价值所在,节目本身除了娱乐,没有能给受众带来信息传递这样的功能跟效果。而播报方式采用“脱口秀”的形式不是不新颖,而仅仅以发笑为目,这样“顺应潮流”的节目,是不能够长期生存下去的。  其实,受众需要轻松、休闲的新闻形式,并不代表说可以摈弃掉传统严肃的新闻节目。纯粹的发展娱乐化,并不是媒介发展的长期法宝,也不是长期吸引受众眼球的途径。三、电视新闻娱乐化的修正  娱乐征服新闻的结果是什么?曾有美国媒体说“随着媒体老板的腰包越来越鼓,记者和新闻事业理当得到的尊重将会荡然无存”。(一)区分“娱乐化新闻”与“娱乐新闻”  我们一定要严格的区别“娱乐新闻”和“娱乐化新闻”,对于带有娱乐性质的娱乐新闻,如文体新闻、趣闻等等,可以采取娱乐方式进行表达,而不可没有选择的将电视新闻娱乐化,一些严肃的硬新闻,如果也总是倾向于“软化”那么渐渐地会使受众模糊新闻的真正含义所在。政治新闻,关系到国家大事、民族尊严等不能玩笑的新闻,我们应该秉承新闻的严肃性、真实性、客观性。一些百姓身边的家常里短,生活中的民生新闻,进行适当的修饰以及丰富它的情节性、故事性,都是无可厚非,并且能达到生动的效果。另外,贴近受众,“寓教于乐”并非惟一途径,关键是要针对目标观众,对节目进行准确定位。再有,我们在认识上要克服“娱乐”是目前新闻的绝对形式这样的错误观点。“新闻应当担负起尽可能完整、客观的报道当前的事态的责任,因为在一个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中,人们对于当天情况的了解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迫切”。 娱乐对于电视新闻而言是“轻松收看,方便吸收”,而不是不着边际的调侃,不该娱乐的事件、不该娱乐的人就不能采用娱乐的方式。(二)新闻娱乐化, 不能取代传统新闻  “娱乐本身无可厚非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娱乐化使人的心智情感更加健全多样,社会更加和谐、快乐、稳定,娱乐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标志。娱乐已然成风,娱乐逐渐成为电视媒体的全部,电视不只是娱乐的工具,它还是制造现代人格的积极力量。电视不能只媚从于受众,如果把追逐娱乐性作为电视文化传播的惟一追求,电视就丧失了作为传媒的公益性特征”。正如有些媒体人一味用收视率作为强调,认为娱乐化新闻已经代替了传统新闻的地位。这是完全不正确的。新闻讲究的是客观性、公正性、时效性。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跟如今的娱乐化新闻节目没有本质上的冲突,传统新闻节目是我们获取时政要闻和国家大事的窗口,而娱乐化新闻节目,是随着如今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顺应产生的现象。正比如我们需要《新闻联播》这样的传统新闻节目,同时也需要《晚间》这种新形式的电视新闻节目。两者没有存在取舍关系,更没有哪类新闻节目淘汰哪类新闻节目的说法。[FS:PAGE]  电视新闻娱乐化,作为一种相对性的电视理念和电视操作方式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有着一定的探索空间,也为新闻节目的发展添了一笔浓重的色彩.但是,一味的”娱乐到底”,也可以让媒介在尝到短暂甜头的同时,丧失了对新闻价值的探索.波茨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的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们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物如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总之,新闻娱乐化不是不提倡,而是应该拿捏有度。因为这是媒体适应市场的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娱乐化在经济效益上给媒体带来了可观效益。其次,娱乐化也充分考虑受众心理需求,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产物。随着我国传媒走向市场,新闻娱乐化是顺应了时代与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它有一定的探索空间。相信凭着电视人的新闻人格和职业操守,遵守新闻的规律,放开眼光,加快步伐,一定会再创造出一个媒体新时代。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中播主打星
热门文章HOT
招聘信息JOB
最新文章NEW
中播图书推荐
嘉宾做客访谈实录
总部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鑫隆达大厦A座21楼
邮编:4000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