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列传有多少篇·田书列传的译文

| | | | | | | |
| | | | | | | | | | | |
史记·卷六十五
史记·卷六十五
所属文学时期:
主题词或关键字:
史记·卷六十五
《》一百三十篇,五十余万字,记述了上起,下至几千年的历史,包括帝王将相、豪杰、平民等几千名历史人物,政治、典制、文化、思想等方面丰富的历史内容。《史记》共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史记》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传记文学名著,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称赞有“良史之才”,赞美他“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班氏以下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对司马迁几乎无不推崇备至,力图做到像司马迁那样“不待论断而序事之中即见其指”(《》卷二十六)。自汉以来的许多作家作品都从《史记》中得到有益的启发。郑樵所说的“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无论对史学和文学来说都是合适的。从《》起,所谓“正史”,在体裁形式上都是承袭《史记》的。在文学创作方面如唐以后传奇文以至《》等小说都直接或间接受《史记》的影响。唐宋以来的古文家更无不熟读《史记》。《史记》对明清以来的通俗小说和戏剧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取材于《史记》的小说或戏剧如《窃符救赵》、《楚汉春秋》、《琴心记》等,至今流传不衰。《》一百三十篇,五十余万字,记述了上起,下至几千年的历史,包括帝王将相、豪杰、平民等几千名历史人物,政治、典制、文化、思想等方面丰富的历史内容。《史记》共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史记》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传记文学名著,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称赞有“良史之才”,赞美他“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班氏以下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对司马迁几乎无不推崇备至,力图做到像司马迁那样“不待论断而序事之中即见其指”(《》卷二十六)。自汉以来的许多作家作品都从《史记》中得到有益的启发。所说的“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无论对史学和文学来说都是合适的。从《》起,所谓“正史”,在体裁形式上都是承袭《史记》的。在文学创作方面如唐以后传奇文以至《》等小说都直接或间接受《史记》的影响。唐宋以来的古文家更无不熟读《史记》。《史记》对明清以来的通俗小说和戏剧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取材于《史记》的小说或戏剧如《窃符救赵》、《楚汉春秋》、《琴心记》等,至今流传不衰。
史记·卷六十五
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孙子武者,〔1〕齐人也。〔2〕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3〕阖庐曰:“子之十三篇,〔4〕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5〕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6〕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7〕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8〕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9〕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10〕乃设鈇钺,〔11〕即三令五申之。〔12〕于是鼓之右,〔13〕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14〕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15〕“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16〕遂斩队长二人以徇。〔17〕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18〕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19〕北威齐晋,〔20〕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注释】〔1〕“孙子武”,本篇为两个孙子作传,先叙孙武,故称孙子武。孙是氏,子是尊称,武是名。其事迹除本书,还见于银雀山汉简《见吴王》和《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等。宋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书辩证》称孙武字长卿,是齐大夫田书(《左传》昭公十九年作“孙书”)之孙;因田鲍四族作乱,奔吴。但所述世系和史实与《左传》有出入。〔2〕《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书辩证》称田书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在今山东博兴北)。孙武初为齐人,但后来入吴为将,食采于富春(在今浙江富阳),子孙世居富春。〔3〕“兵法”,用兵之法,这里指孙武的兵书。汉唐时期,人们往往把《孙子兵法》简称为《兵法》。“吴王阖庐”,阖庐音h6l*,亦作阖闾,寿梦之孙,初名光,见《吴太伯世家》。〔4〕“十三篇”,古人往往称孙武的兵书为“十三篇”,今本《孙子兵法》包括《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十三篇。出土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与今本篇次不同,并包含若干佚篇,但十三篇也是独立成帙。〔5〕“勒兵”,勒是控制、驾驭之义。古代用兵作战以队形(阵法)训练最为重要,这里所谓“勒兵”主要是指队形操练。〔6〕“队”,汉代军制以一百人为一队,这里是以九十人为一队。〔7〕“戟”,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兵器。〔8〕“而”,你们,与“汝”同。〔9〕“心”,指心口,即胸所向。〔10〕“约束”,指上述规定。〔11〕“鈇钺”,音fandyu8,鈇同斧,钺是一种大斧。古代将军受命出军,依礼要由国君亲赐斧钺。斧钺是征伐之权的象征,也是用来执法的刑具。〔12〕“三”、“五”,是三番五次之义,乃虚用数字。“申”,是重复命令的意思,古代册命把二次命令叫做“申命”。〔13〕古代作战是用金鼓旌旗指挥动作。这里“鼓之右”是说用鼓来指挥宫女向右。下“鼓之左”同。〔14〕“吏士”,即上“队长”的别名,上孙家寨汉简称队的长官为“士吏”,应即此“吏士”。〔15〕“趣”,急忙。〔16〕这是古代兵家的一种成说,《孙子九变》:“君命有所不受。”〔17〕“徇”,巡行示众。〔18〕古代队形操练的基本动作是所谓“坐作进退”,坐是坐姿,作是由坐姿变为立姿,进是前进,退是后退。这里的“跪起”即指“坐作”。“规矩”,圆规和矩尺。“绳墨”,准绳和用准绳画线的墨。规矩绳墨是木匠用以制器的工具,这里指队形训练的规定和要求。〔19〕公元前五○六年冬,吴、楚战于柏举(在今湖北麻城东北),楚师败,吴乘胜追击,长驱直入,攻进楚都郢(在今湖北江陵西北)。案吴先后多次伐楚,据《左传》是出于伍子胥之谋,《史记》和《吴越春秋》则记为伍子胥和孙武二人之谋。〔20〕公元前四八五、前四八四年,吴曾两次伐齐,大败齐师。公元前四八二年,吴与晋会于黄池(在今河南封丘南),争为长。孙武既死,〔1〕后百余岁有孙膑。〔2〕膑生阿鄄之间,〔3〕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4〕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5〕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6〕欲隐勿见。〔7〕
【注释】〔1〕孙武据说死在吴地,《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善为兵法。”〔2〕“孙膑”,膑音b@n,可能是因受膑刑(挖去膝盖骨之刑)而得名。本书《太史公自序》:“孙子膑脚,而论兵法。”〔3〕“阿”,音ē,在今山东阳谷东北;“鄄”,音ju4n,在今山东鄄城北,皆齐邑。孙武的这支后裔可能是在吴灭国后回到齐国。〔4〕《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书辩证》称孙武有三子驰、明、敌,孙膑是孙明之子和孙武之孙。〔5〕“疾”,读为嫉,嫉妒。〔6〕“断其两足”,即古刖刑(刖音yu8);“黥之”,黥音q0ng,刺面染以墨,又叫墨刑。此与《太史公自序》“孙子膑脚”之说稍异。〔7〕“见”,读如现。是说欲使孙膑不得见人。齐使者如梁,〔1〕孙膑以刑徒阴见,〔2〕说齐使。〔3〕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4〕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5〕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6〕马有上、中、下辈。〔7〕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8〕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9〕及临质,〔10〕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11〕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12〕遂以为师。〔13〕
【注释】〔1〕“齐”,此时的齐已非姜齐而为田齐,在位者为齐威王。“梁”,即大梁,在今河南开封西北,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三三九年)自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徙都至此,从此魏亦称梁,但此时魏尚未称梁。〔2〕“刑徒”,因犯罪而被判罚服劳役的人。〔3〕“说”,音shuì,以言辞打动人。〔4〕“田忌”,齐之宗族,威王时任为将,荐孙膑于威王。〔5〕“驰逐”,用马车竞赛;“重射”,设重金赌胜。〔6〕“孙子”,古代孙武和孙膑皆称孙子,此指孙膑。〔7〕“辈”,等。〔8〕“弟”,同第,是“但”的意思。〔9〕“逐射”,即上“驰逐重射”;“千金”,金是古代的货币单位,秦以一镒(音yì,重二十四两)为一金,战国时期的金可能与之接近。千金是很大的数目。〔10〕“临质”,箭靶叫质,临质本指临射,这里指比赛即将开始。〔11〕“驷”,音sì,驾车的四马。这里是劝田忌选择自己三套乘马中的下等对对方的上等,上等对对方的中等,中等对对方的下等。〔12〕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有〔《见威王》〕、《威王问》等篇。〔13〕“师”,军师。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1〕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2〕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3〕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4〕救斗者不搏撠,〔5〕批亢捣虚,〔6〕形格势禁,〔7〕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8〕轻兵锐卒必竭于外,〔9〕老弱罢于内。〔10〕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11〕据其街路,〔12〕冲其方虚,〔13〕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14〕与齐战于桂陵,〔15〕大破梁军。
【注释】〔1〕魏惠王十七年(《六国年表》当赵成侯二十一年、齐威王二十五年,据《纪年》则当赵成侯二十二年、齐威王四年,绝对年代为公元前三五三年,比本书迟一年),魏围赵都邯郸(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赵求援于齐,齐未即出兵救赵。〔2〕“刑余之人”,受过刑的人。〔3〕“辎车”,辎音zī,一种驾牛的载重车。古代军将皆乘战车亲战,孙膑残废,不能乘战车亲战,所以只能居辎车中指挥。〔4〕“杂乱纷纠”,《孙子·势》“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指搏斗的混乱状态。“控卷”,握拳,卷同拳。或以理丝为说,恐非。〔5〕“搏撠”,搏有击义,撠音j@,是击刺之义。〔6〕“批”有排除之义,“亢”可训极,这里指敌之盛气,“捣”是击义,“虚”是虚懈之义。其义与避实击虚略同。〔7〕“形”、“势”,是指客观或人为造成的军事态势;“格”、“禁”,是指用这种态势去牵制和阻止敌人的行动。〔8〕“梁”,指魏。此时魏尚未称梁,称梁是后人追述之言。〔9〕“外”,国外。〔10〕“罢”,同疲;“内”,国内。〔11〕“大梁”,在今河南开封西北。此时魏尚未徙都大梁。〔12〕“街路”,指四通八达的战略要冲。〔13〕“■”,同冲。“方虚”,恰好是虚懈的地方。〔14〕“邯郸”,赵都,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魏围邯郸在魏惠王十七年,次年魏拔邯郸(《田敬仲完世家》作“十月”,《战国策·齐一》作“七月”),齐袭魏而救赵在魏拔邯郸后,至此魏始解围而去。〔15〕“桂陵”,魏地,在今河南长垣西。桂陵之战,齐不直接出兵救赵,而引兵攻魏,直扑魏都大梁,迫使魏军放弃新占的邯郸,兼程赶回救援。桂陵地近大梁,正当魏军自邯郸返回大梁的途中。齐设兵于此邀击,大败魏军。后十三岁,〔1〕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2〕齐使田忌将而往,〔3〕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4〕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5〕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6〕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7〕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8〕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9〕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10〕乃弃其步军,〔11〕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12〕孙子度其行,〔13〕暮当至马陵。〔14〕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15〕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16〕“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17〕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18〕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19〕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到,〔20〕曰:“遂成竖子之名!”〔21〕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22〕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23〕
【注释】〔1〕《史记》记桂陵之战在魏惠王十八年,记马陵之战在魏惠王三十年,相去十三年。《纪年》记桂陵之战在魏惠王十七年,记马陵之战在魏惠王二十八年,相去十二年。〔2〕据《田敬仲完世家》,马陵之役起因于魏伐赵,赵与韩共击魏,赵不利,韩求救于齐。与此说异。〔3〕齐威王在位期间任田忌为将,邹忌为相,二人不合,田忌曾被邹忌排挤出亡。《田敬仲完世家》记其事于威王三十五年,谓田忌率其徒袭攻临淄,求邹忌,不胜而奔,至此始召复故位。《战国策·齐一》则记此事于马陵之役后,谓孙膑劝田忌不可解兵入齐,田忌不听,果不入齐,被迫亡走楚国,楚封田忌于江南。二说不同。〔4〕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擒庞涓》记庞涓被擒是在桂陵之役,《战国策·齐一》也记庞涓被擒,但是在马陵之役,本书于桂陵之役不提庞涓,而于马陵之役记庞涓被杀。〔5〕“三晋”,韩、赵、魏,这里主要是指魏。案《荀子·议兵》曾比较齐、魏两国军队,谓齐人重视技击(军事技巧),但只凭斩获首级赐金,如同雇佣兵,“兵莫弱是矣”;魏人选取武卒,考试极为严格,一经中试,则可连续数年免除税役,战斗力要远远超过齐国军队,所谓“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6〕是说既然魏兵素轻齐兵,不妨伪示以怯。〔7〕“趣利”,趣同趋,是速进争利之义,利指会战的先机之利,即先敌到达会战地点,取得战势之便。“蹶”,音jué,折损。“上将”,即上将军,战国以来,上将军是最高的军事统帅。〔8〕今本《孙子·军争》述军争之法曰:“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除,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面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述蹶上将于五十里而争利,与此不同。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两军争利,距离愈长,速度愈快,愈难保持行军动作的协调一致,掉队的人愈多。〔9〕孙膑为了迷惑魏军,故意仿照军争之法,逐日减少做饭用的灶炊,让魏军以为齐军大量掉队。〔10〕“过半”,孙膑减灶从十万至五万又至三万,似其兵力已仅存不足三分之一,故谓“过半”。〔11〕战国时期,往往采取车兵、骑兵和步兵混同作战,车兵和骑兵行进速度较快而步兵较慢。庞涓以为齐军到达会战地点,兵力尚余不足三分之一,所以敢于丢下行进速度较慢的步兵与齐军争利。〔12〕“轻锐”,轻兵锐卒,指速度快、体力好的士兵;“倍日并行”,缩短日期加快行程。〔13〕“度”,音duó,揣度,估计。〔14〕“马陵”,齐地,在今河北大名东南,一说在今山东莘县西南(二说地点相近)。〔15〕“斫”,音zhu$,用斧斤砍削;“白”,指削去树皮露出的白木。〔16〕“弩”,一种用弩机控制发射的弓。〔17〕“期”,约定。〔18〕钻木取火照明,看白木上所书之字。〔19〕“相失”,指队形被打乱,士兵失去各自的相对位置,彼此不相连属。古代行军、宿营、作战皆有固定队形,失去队形则不能作战。〔20〕“自刭”,刭音j@ng,割颈自杀。〔21〕“竖子”,是骂人话,犹言小子。〔22〕“魏太子申”,魏惠王之太子,太子申被虏死于齐。〔23〕《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齐孙子》八十九篇即孙膑的兵法,出土银雀山汉简也有孙膑的兵法。吴起者,卫人也,〔1〕好用兵。尝学于曾子,〔2〕事鲁君。〔3〕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注释】〔1〕《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吴起,卫左氏中人也。”〔2〕“曾子”,据《经典释文叙录》,即曾申。曾申从子夏受《毛诗》,传李克;从左丘明受《左传》,传吴起。曾申是曾参之子,字子西。〔3〕吴起事鲁为将伐齐,年数无可考。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1〕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2〕遂破其家。乡党笑之,〔3〕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4〕与其母诀,〔5〕啮臂而盟曰:〔6〕‘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7〕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8〕
【注释】〔1〕“猜忍”,猜忌残忍。〔2〕“游仕”,出外找官做。“不遂”,不遂愿。〔3〕“乡党”,《周礼》所记乡遂居民组织以五族即五百家为党,五州即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这里是泛指吴起的同乡。〔4〕“郭门”,外城的城门。鲁在卫之东,所以说东出卫郭门。〔5〕“诀”,诀别。〔6〕“啮”,音niè,咬。“盟”,发誓。〔7〕鲁的始封君周公旦和卫的始封君康叔封为同胞兄弟,所以称“兄弟之国”。〔8〕“谢”,辞退。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1〕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2〕“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3〕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4〕
【注释】〔1〕“魏文侯”,是魏正式立为诸侯的第一代国君。文侯师事子夏(孔子弟子)、田子方(子贡弟子)、段干木(子夏弟子),并任用李克和吴起(曾是子夏弟子曾申的学生)等人担任要职,魏因此强盛一时。〔2〕“李克”,曾从子夏弟子曾申授《诗》,魏克中山后,李克任中山相,辅佐魏所封中山君子击(《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史记·魏世家》、《说苑·臣术》、《韩诗外传》卷三)。〔3〕“司马穰苴”,司马是以官得氏,穰苴是名,亦称田穰苴,是田完的后裔,事齐景公,善用兵,见《司马穰苴列传》。〔4〕时事均无可考。起之为将,〔1〕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2〕行不骑乘,亲裹赢粮,〔3〕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4〕起为吮之。〔5〕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6〕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7〕是以哭之。”
【注释】〔1〕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此所述为吴起参加魏攻取中山之事。魏攻中山,前后共三年,当魏文侯三十六到三十八年(公元前四一○至前四○八年),《史记》排列文侯之年有误,此从《纪年》)。〔2〕“席”,是用蒲草编的卧垫,比较讲究。〔3〕“裹”,用囊来包裹。《诗·大雅·公刘》:“乃裹■粮,于橐于囊。”“赢粮”,赢通攍,是担负之义,《方言》卷七:“攍,儋也。”《广雅·释言》:“攍,负也。”《荀子·议兵》:“赢三日之粮。”《庄子·胠箧》:“赢粮而趋。”〔4〕“疽”,音jū,脓疮。〔5〕“吮”,音sh(n,吸。〔6〕“旋”,旋转。“踵”,音zh%ng,脚跟。“战不旋踵”,是说决不退逃。《管子·小匡》:“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7〕“妾”,妇女自称的谦辞。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1〕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2〕以拒秦、韩。〔3〕
【注释】〔1〕“廉平”,廉洁公平。〔2〕“西河”,魏文侯所置郡,地在黄河之西,辖境有今陕西华阴以西,黄河以南,洛河以东。“守”,郡守,郡的长官。据本书《魏世家》,翟璜曾向魏文侯推荐西河郡守,应即吴起。〔3〕西河与秦、韩相近。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1〕武侯浮西河而下,〔2〕中流,〔3〕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4〕右彭蠡,〔5〕德义不修,禹灭之。〔6〕夏桀之居,左河济,〔7〕右泰华,〔8〕伊阙在其南,〔9〕羊肠在其北,〔10〕修政不仁,汤放之。〔11〕殷纣之国,左孟门,〔12〕右太行,〔13〕常山在其北,〔14〕大河经其南,〔15〕修政不德,武王杀之。〔16〕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注释】〔1〕“武侯”,名击,见本书《魏世家》。今本《吴子》多载武侯与吴起问答之辞。〔2〕“西河”,指今陕西、山西之间的黄河。〔3〕“中流”,水流当中。〔4〕“三苗氏”,上古南方古部族名,传说是缙云氏之后。“洞庭”,今之洞庭湖。〔5〕“彭蠡”,蠡音lí,今之鄱阳湖。《战国策·魏一》记,武侯浮西河吴起所对,这两句作“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下并有“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二句,表示三苗氏的活动范围,左、右与此相反。案古人习惯以前为南,后为北,左为东,右为西,洞庭湖在西,鄱阳湖在东,应以《战国策》所述方位为是。〔6〕禹灭三苗,见《墨子·非攻》。〔7〕“河济”,黄河东段和济水,在夏中心活动区的东面,故称“左”。〔8〕“泰华”,泰应指今山西境内的霍山,霍山古亦名霍太山或霍泰山,若指为今山东境内的泰山,则应称“左”而不应称“右”;华指华山。霍山和华山在夏中心活动区的西面,故称“右”。〔9〕“伊阙”,伊阙山,在河南洛阳市南,亦名龙门。〔10〕“羊肠”,羊肠坂,太行山古道名,在今山西晋城南。〔11〕本书《夏本纪》:“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12〕“孟门”,山名,在今河南辉县西。〔13〕“太行”,太行山。〔14〕“常山”,即恒山,在今河北曲阳西北与山西接壤处。常字是汉代避汉文帝刘恒讳所改。〔15〕“大河”,指黄河中游。〔16〕周武王伐纣,纣奔鹿台自焚而死。(即封)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1〕相田文。〔2〕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3〕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4〕韩赵宾从,〔5〕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6〕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释】〔1〕“相”,相邦,战国以来辅佐国君的最高官职。〔2〕“田文”,以下采《吕氏春秋·执一》,但《吕氏春秋》作“商文”。〔3〕“三军”,古代军队往往分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4〕“乡”,同向。〔5〕“宾从”,归顺服从。〔6〕“方是”,当此。田文既死,公叔为相,〔1〕尚魏公主,〔2〕而害吴起。〔3〕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4〕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5〕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6〕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注释】〔1〕“公叔”,《索隐》以为韩之公族,《史记志疑》以为即《战国策·魏一》帅师与韩、赵战于浍北之公叔痤(痤音cuó)。〔2〕“尚”,娶公主叫尚。“公主”,国君之女。〔3〕《吕氏春秋·长见》谓害吴起去魏入楚的是王错。〔4〕“壤界”,接壤连界。〔5〕“延”,介绍,指使吴起尚公主。〔6〕谓吴起见公叔所尚公主贱公叔,则必不受公主,而不受公主则表明他没有留下之心。楚悼王素闻起贤,〔1〕至则相楚。〔2〕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3〕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4〕于是南平百越;〔5〕北并陈蔡,〔6〕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7〕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8〕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9〕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10〕
【注释】〔1〕吴起入楚应在楚悼王七年,即魏武侯元年(公元前三九五年,《六国年表》作魏文侯三十年,此从《纪年》)之后,估计是在楚悼王在位期间的后半期。〔2〕楚相称令尹。〔3〕“公族”,指楚王的宗族。这种宗族随着世代的增加,分支愈来愈多,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负担。吴起主张废去其中比较疏远的分支。〔4〕“纵横”,合纵连横,合纵是联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是事一强以攻众弱。〔5〕“百越”,古代南方以越为名的族群系统,如东越、闽越、瓯越、西越、骆越等。百越主要分布在今江浙闽粤等省。〔6〕楚并陈为楚惠王十一年,并蔡为楚惠王四十二年,均在此之前。此说亦见《战国策·秦三》。〔7〕“故”,旧时的。〔8〕“太子”,即楚肃王。〔9〕“令尹”,楚国执政大臣称令尹。〔10〕“坐”,获罪;“夷宗”,灭宗。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1〕皆道《孙子》十三篇,〔2〕吴起《兵法》,〔3〕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4〕“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5〕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6〕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7〕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8〕悲夫!
【注释】〔1〕“师旅”,军旅之事。〔2〕即今《孙子兵法》十三篇。〔3〕《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吴起》四十八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所录则仅一卷今本《吴子》,《郡斋读书志》云“唐陆希声类次”,是后人整理过的一种删节本,分三卷,包括《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4〕“语”,谚语。〔5〕“孙子”,指孙膑。“筹策”,是古人用来计数的工具,多用竹木小棍做成,古人行师用兵多用此种工具计算敌我优劣,叫做定计、运筹、决策等等,这里指算计、预料。〔6〕“被刑”,指受膑刑。〔7〕即上武侯浮西河吴起所对。〔8〕“刻暴少恩”,刻薄残暴,缺少仁爱之心。
史记·卷六十五_译文
孙子名武,是齐国人。因为他精通兵法受到吴王阖庐的接见。阖庐说:&您的十三篇兵书我都看过了,可用来小规模地试着指挥军队吗?&孙子回答说:&可以。&阖庐说:&可以用妇女试验吗?&回答说:&可以。&于是阖庐答应他试验,叫出宫中美女,共约百八十人。孙子把她们分为两队,让吴王阖庐最宠爱的两位侍妾分别担任各队队长,让所有的美女都拿一支戟。然后命令她们说:&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背吗?&妇人们回答说:&知道。&孙子说:&我说向前,你们就看心口所对的方向;我说向左,你们就看左手所对的方向;我说向右,你们就看右手所对的方向;我说向后,你们就看背所对的方向。&妇人们答道:&是。&号令宣布完毕,于是摆好斧铖等刑具,旋即又把已经宣布的号令多次重复地交待清楚。就击鼓发令,叫她们向右,妇人们都哈哈大笑。孙子说:&纪律还不清楚,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又多次重复地交待清楚,然后击鼓发令让她们向左,妇人们又都哈哈大笑。孙子说:&纪律弄不清楚,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现在既然讲得清清楚楚,却不遵照号令行事,那就是军官和士兵的过错了。&于是就要杀左、右两队的队长。吴王正在台上观看,见孙子将要杀自己的爱妾,大吃一惊。急忙派使臣传达命令说:&我已经知道将军善用兵了,我要没了这两个侍妾,吃起东西来也不香甜,希望你不要杀她们吧。&孙子回答说:&我已经接受命令为将,将在军队里,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于是杀了两个队长示众。然后按顺序任用两队第二人为队长,于是再击鼓发令,妇人们不论是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倒、站起都符合号令、纪律的要求,再没有人敢出声。于是孙子派使臣向吴王报告说:&队伍已经操练整齐,大王可以下台来验察她们的演习,任凭大王怎样使用她们,即使叫她们赴汤蹈火也办得到啊。&吴王回答说:&让将军停止演练,回宾馆休息。我不愿下去察看了。&孙子感叹地说:&大王只是欣赏我的军事理论,却不能让我付诸实践。&从此,吴王阖庐知道孙子果真善于用兵,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后业吴国向西打败了强大的楚国,攻克郢都,向北威震齐国和晋国,在诸侯各国名声赫赫,这其间,孙子不仅参与,而且出了很大的力啊。孙子死后,隔了一百多年又出了一个孙膑。孙膑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带,也是孙武的后代子孙。他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奉事魏国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却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隐藏起来不敢抛头露面。
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进行游说。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不仅赏识他而且还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田忌经常跟齐国贵族子弟赛马,下很大的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你尽管下大赌注,我能让你取胜。&田忌信以为然,与齐王和贵族子弟们比赛下了千金的赌注。到临场比赛,孙膑对田忌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让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次比赛完了,田忌败了一次,胜了两次,终于赢得了齐王千金赌注。于是田忌就把孙子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把他当做老师。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打算任用孙膑为主将,孙膑辞谢说:&受过酷刑的人,不能任主将。&于是就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坐在带蓬帐的车里,暗中谋划。田忌想要率领救兵直奔赵国,孙膑说:&想解开乱丝的人,不能紧握双拳生拉硬扯;解救斗殴的人,不能卷进去胡乱搏击。要扼住争斗者的要害,争斗者因形势限制,就不得不自行解开。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正当空虚的地方,魏国肯定会放弃赵国而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一举解救了赵国之围,而又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效果。&田忌听从了孙膑的意见。魏军果然离开邯郸回师,在桂陵地方交战,魏军被打得大败。
十三年后,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被称作胆小怯懦,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应着这样的趋势而加以引导。兵法上说:&用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当晚可以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不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成定局,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的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是猜疑残忍的。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把家产也荡尽了,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他和母亲决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卫国。'于是就拜曾子为师。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吴起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君。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成名而爱好女色,然而要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的好。&
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死战,敌国不敢图谋魏国,您和我比,谁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拒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和我比,谁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说:&田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公叔的仆人说:&吴起是不难赶走的。&公叔问:&怎么办?&那个仆人说:&吴起为人有骨气而又喜好名誉、声望。您可找机会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能的人,而您的国土太小了,又和强大的秦国接壤,我私下担心吴起没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武侯就会说:'那可怎么办呢?'您就趁机对武侯说:'请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他,如果吴起有长期留在魏国的心意,就一定会答应娶公主,如果没有长期留下来的心意,就一定会推辞。用这个办法能推断他的心志。'您找个机会请吴起一道回家,故意让公主发怒而当面鄙视您,吴起见公主这样蔑视您,那就一定不会娶公主了。&当时,吴起见到公主如此地蔑视国相,果然婉言谢绝了魏武侯。武侯怀疑吴起,也就不再信任他。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他使法明确,依法办事,令出必行,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来抚养战土。致力于加强军事力量,揭穿往来奔走的游说之客。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太史公说:社会上称道军旅战法的人,无不称道《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社会上流传很广,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俗话说:&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孙膑算计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预先避免刖足的酷刑。吴起向魏武侯讲凭借地理形势的险要,不如给人民施以恩德的道理,然而一到楚国执政却因为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可叹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史记列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