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费洛伊德德晚年对学术的贡献是什么

要搞清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弗洛伊德提出过哪些重大理论;他的理论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什么是伪科学。先说我的观点: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不是伪科学要分两个部分来看: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精神分析是一门原科学和心理学理论,不是伪科学在现在,就理论本身而言,它是一门前科学,对心理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谁要用旧精神分析的理论拿来实践和治疗,那它就成了一门伪科学--------------------以下长文------------最后编辑:5/30---------------------------------1. 弗洛伊德提出过哪些重大理论?认为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相信人类由相冲突的两种中心欲望所驱动提出人有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意识层次人格结构理论,包括本我(快乐)自我(平衡两者)超我(道德)人格发展理论(性心理发展),将人格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心理治疗法,即自由联想、梦的解析和移情还有以上观点引申出来的“防御机制”、“宗教心理学”等观点,具体的理论在此问题就不展开了,与提问无关。可以看到他的很多理论,例如潜意识和三我人格理论,过于粗略和宽泛,现代心理学对于大脑的工作机制已经有了更细致的分法(例如人格五因素模型)。但是根据以上理论,现代心理学也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不少新的心理学细分领域,例如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心理治疗和心理分析等。2. 他的理论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具体包括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我在另一问题作了解答,感兴趣的可以深入了解:这里简单说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有过概括性的总结:“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用思辨和个人经验总结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了。然而在那个时侯,心理学还属于哲学的范畴。一直到19世纪中后叶,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才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得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并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自立门户的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时候出现了很多心理学的流派,试图用自己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却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构造心理学和行为主义,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也属于其中一例。然后随着对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们发现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完美的包含人类所有的心理活动。现代心理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一整套宏大的理论,而是许许多多不同的理论,每个理论又仅仅能够解释行为的有限方面。所以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当时与其他的心理学流派一样,有局限性,却为现代心理学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 什么是伪科学?通常人们会认为科学的对立面就是伪科学,其实不是。这里先解释几个相近的概念:伪科学(pseudoscience):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前科学:有些理论本身是错误的,但在科学史上不能简单地说它是伪科学,因为它对该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那段历史时期,它属于科学。副科学(parascience):也叫超科学,它泛指不被主流科学界认可的所谓科学或者比科学更有价值的理论。也有使用"病态科学"(pathological science)叫法的。原科学(protoscience):处于假说或不完善阶段,还没有被科学所证实,也没有被推翻的理论。原科学并不反对科学验证,但由于其结果不完全确定(催眠术等)、难于验证(例如古代宇航员理论、夸克)等原因,目前阶段还无法作出定论。非科学:就是不可证伪的,所以这样的知识属于非科学,它们在科学的领域之外。按照波普尔的可证伪原则:哲学、数学、神学、宗教等都不是科学。这些概念的提出是源于科学的严谨性,然而它们之间却有太多的模糊不清的交集。在现实中,通常不容易区分,伪科学活动本身也有一个演化过程。就像科学也是在进步和发展的,9世纪中叶永动机被认为是科学,而当时被认为是伪科学的大陆漂移学说到了现在却成为了公认的科学学说。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波普尔是头一位提出「实证科学」与「伪科学」的分辨标准具有所谓「分界问题」的人,他宣称「可证伪性」是分辨科学与伪科学的终极标准,并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作为伪科学的例子。但现实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之前就说过,伪科学与科学通常是相伴而行的,完整的科学史显示,许多对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同时也有意或者无意参与了大量的伪科学活动(想想牛的一比的牛顿爵士晚年)。所以说科学的内核是社会共享的,理论欲成为标准的科学成果需要科学共同体的严格审核,杰出科学家的各种研究也并非都能成为科学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科学权威不能成为科学与伪科学划界的标准。真正的科学需要同时具有:重复性: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必须能够再现同样的结果可证伪性:可被观察到并且证明是错误的性质回到LZ的问题中来,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伪科学吗?我的答案是: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精神分析是一门原科学和心理学理论,不是伪科学在现在,就理论本身而言,它是一门前科学,对心理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谁要用旧精神分析的理论拿来实践和治疗,那它就成了一门伪科学
谢邀1909 年,还没什么名气的弗洛伊德受著名心理学家 G Stanley Hall 的邀请,到美国讲学。在座者包括 William James,Franz Boas 等学界权威。(弗洛依德的学术地位,也因为这次访问,获得了巨大提升。)之后,弗洛伊德和当时心理学界的泰斗 William James 进行了一次单独的会面。James 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持怀疑的态度,但他对弗洛伊德说,你的学说理论性很强,很系统很完备,这样非常适合我们根据它进行全面的实践检验。最终,这些实践会证明你的理论是错误的,我们也就能修正它,推动心理学发展。所以说,弗洛依德的理论,是在现代科学的认知过程体系之内的。(注:此时的弗洛依德的理论,还只有自我与本我的概念,没有超我,也没有死亡本能这些理论)于是,美国医学界开始用弗洛依德的理论去治疗病人,发现成功率只有两成左右,因而学界认为其理论和实践距离很大,基本上没有实际效用,但是,因为没有任何替代疗法,所以还是晢时接纳了它。
弗洛伊德的理论或许有实践价值,但是由于其不可证伪的特性使得他有伪科学的嫌疑
我心之外,再无他法。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
位於弗洛伊德出生地的紀念碑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出生名:Sigismund Schlomo Freud,日-日),奥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生於(今屬),後因躲避,遷居。的創始人,被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以別於後來发展出的第二及第三學派)。
1881年,弗洛伊德获取了医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一家维也纳医院工作,期间仍未放弃在,以及微观精神解剖学方面的研究。这些临床经验为他将来对以及精神抑制机制的深刻理解和精神分析学(一种提倡通过精神分析学家与病人的沟通来治疗精神病例的学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尽管他提出的精神分析学后来被认为并非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激发了后人提出各式各样的精神病理学理论,在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著有《》、《》、《》等。提出“”、“自我”、“本我”、“超我”、“”、“”(Libido)、“”等概念,认为人类男性天生具有弑父娶母的欲望和(即,参見:),女性天生具有弑母嫁父的欲望和(又叫,参见:),以及等理论。如今其理论的大部分细节已经被心理学界抛弃,但理论的框架和研究方式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发展,而且对、、、、流行文化等都有深刻的影响,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日,弗洛伊德出生在(今)的一个家庭。他母亲共生了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他是长子;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他的家庭經濟狀況紧迫,住宅拥挤,但他的父母尽力抚养他们,尤其是弗洛伊德。从幼年起,父母就着重培养他的智力,投入的精力往往超过他的兄弟姐妹。
弗洛伊德在他的幼年起已经表现才智过人,9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一年升入中学,在八年制的学习过程中连续六年是班级第一名,特别在这项科目上面名列前茅有七年已久。虽然当时社会上有的组织,但是他依然于1873年进入学习。大学时,弗洛伊德对生物学和生理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先后在动物实验室和生理实验室实习,发表了多篇论文。1881年5月,弗洛伊德通过医学院毕业考试,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弗洛伊德继续在:)的生理实验室工作。与玛莎订婚后,为了增加收入,接受布吕克的建议放弃理论研究,改行做专职医生。日,弗洛伊德开始在工作,直到1885年8月底。
佛洛伊德的早年生活鲜为人知,因为他至少两次销毁他的个人纪录,一次是1885年,第二次是1907年。
後,弗洛伊德因為是猶太人的關係,必須逃出。佛洛伊德得到他的病人和朋友,的的资助,公主花了一大筆錢,把佛洛伊德一家老小從手上贖出來。日,佛洛伊德经过到的,住在20 Maresfield Gardens,今。当他离国时,弗洛伊德被要求,签署一份他曾被敬重、善待的声明。
弗洛伊德每天抽一盒;直到日因而。
弗洛伊德的女儿也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特别擅長在和领域。
弗洛伊德的孫子,包括和、、。
弗洛伊德的曾孫,包括和與传媒巨头。
佛洛伊德是与宣传学的先驱者的亲舅舅。爱德华的母亲,是佛洛伊德的妹妹。他們兩家聯姻,爱德华的父亲,伊里·伯尼斯的妹妹玛莎·伯尼斯,是弗洛伊德之妻。
佛洛伊德認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個部分,即。弗洛伊德把人的動機歸納為餓、渴、睡、性等,其中性慾佔主導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會法規等現實條件的制約(超我),受到壓抑的衝動透過夢、失語等形式來尋求滿足。弗洛伊德相信一個人如果以前曾經有一些性的事件而導致心理問題,只要他能夠知覺地再重演一次,並將本我、自我和超我作回平衡的處理,那麼問題就會解決。
佛洛伊德認為「夢是一種在現實中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的滿足」。他更大膽地認為這些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多半是和「性」有關的。夢是一種的活動,由於人的壓抑人的本我願望,被的願望在潛意識的活動中並不會直接表達於夢中,而是通過扭曲變作為的形式出現,故夢都是象徵的。佛洛伊德認為夢是由「顯夢」(manifest dream-content)及「隱夢」(latent dream-thought)所組成的。前者乃夢的表面形式,像經過扭曲與偽裝的「密碼」,以表現隱夢。弗洛伊德認為夢可以使睡者的內心渴望滿足;另一個是睡者的求生機制,藉著在夢中重新經歷生命的創痛來保護自己。
弗洛伊德对两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原理有很大的影响:他同时发展了人类心理构成和内部运作的原理以及心理的组织状况是如何决定了人的行为。这使得他赞成尝试用一些临床技术来帮助治愈。他在理论上阐述了的发展是基于个人的童年经验。在他的哲学著作中,他主张一种的世界观;他被颂扬为“二十世纪无神论者的。”
佛洛伊德一个较少为人所知的兴趣是。他是大脑性麻痹()论题的早期研究者。
佛洛伊德對當代思潮貢獻最著者,為其之概念。19世紀主流思潮為,相信人可取得關於自身及其所處環境之真實認知,並以明智判斷予以掌握。弗洛伊德則認為自由意志本為幻念,人無法全然意識到自我,且行為之因與意識層次所思,關係極微。潛意識之概念可推翻以前理論的原因,在於弗洛伊德提出意識的層次之說,「在表層之下」另有思緒運作。弗洛伊德稱為「通往潛意識之王道」,提供參與潛意識生活的最佳入徑,是說明潛意識「邏輯」之佳例,此邏輯與意識層次思緒之邏輯迥异。弗洛伊德在其一書,發展最初的心理,論證潛意識之存在,並描述如何參與潛意識之法。(the preconscious)則被視為存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思緒層,欲探求之不難。弗洛伊德認為理念、實證論、與理性論之完備,可藉由理解、轉化、與掌控潛意識而得,而非給以否認或壓抑。
弗洛伊德相信個體的發展,如(sublimation)概念所示,為不斷轉換客體。人生來即屬「多相變態」(polymorphously perverse),任何客體都可能成為快感之源。隨不同發展階段,人會固著於特定慾望客體——初為(oral stage)(如嬰兒因哺乳產生的快感),繼之以(anal stage)(如小兒控制腸道產生之快感),隨之為(phallic stage),隨後是潜伏期(latency stage),而最後性器官成熟后就會達到生殖期(genital stage)。孩童接著經歷固著性慾於母親之時期,即所謂,但因此慾望有著的本質,必須予以壓抑——較不為人知的(Electra complex)則是性慾固著於父親。
弗洛伊德希冀此模型能放諸四海皆準,故轉求古典和當代民族誌為比較素材。弗洛伊德戀母情結一詞,原名(Oedipus complex),即取自著名作家之名作《》(Oedipus Rex)。弗洛伊德說:「我從自己身上發現對我母親的愛,對我父親的妒。如今我認為此乃孩童遍存之現象。」弗洛伊德嘗試於心理動態層面落實此發展模式。每一階段均為邁向成人的性成熟期之進程,該成熟期將產生堅實自我,並發展出延遲慾望滿足之能力。(參見《》(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弗洛伊德視伊底帕斯衝突為性心理發展與啟蒙之型態,藉此指出他所確信人性對的渴求,與壓抑此慾望的必要。他轉求對的研究,主張此崇拜以儀式性演繹,正反映出部落型態之伊底帕斯衝突。
任何對弗洛伊德思想的討論,其影響力深遠又爭議不斷,關於,便無法稱之完備。雖弗洛伊德為早期提倡女性自由與教育之健將(參見其〈〉(Civilized Sexual Morality and Modern Nervousness)),一些辯言,不過弗洛伊德對女性性發展的看法,讓中女性的進步倒退數十年,向的意識型態靠攏。弗洛伊德相信女人為殘缺之男,必須學習接受自身的毀傷(缺了陰莖),謹記想像的生理誡命。他據此提出與等術語,描述欲於家庭以外場域,展其才學的女性心理,不僅「豐富」了的辭藻,更造成1970年代以前,女性教育權的傷害,增加女性進入傳統以來由男性主導之社會場域的障礙。
雖弗洛伊德的論點受到關心人士質疑,然而(Juliet Mitchell)、(Nancy Chodorow)、(Jessica Benjamin)、(Jane Gallop)、(Jane Flax)等,認為精神分析理論與女性主義所謀者並不分馳,可面對如其他理論傳統,將其納為己用,去除其中性別歧視成分。另一女性主義者舒拉米斯·費爾史東(Shulamith Firestone),也認同弗洛伊德理論對女性主義運動仍有所用。在其〈佛洛伊德主義:誤導之女性主義〉(Freudianism: The Misguided Feminism)一文中,認為弗洛伊德的論點基本上可謂正確,除一重要細節須作修正:即弗洛伊德寫道「陰莖」處,都可換為「權力」一詞。
此外值得注意處,為弗洛伊德早先認為(hysteria),源自孩童時期之(sexual abuse),但之後捨棄此稱為(seduction theory)的說法(參見其《》(The Index of Sexual Abuse)),直言許多案例中均發現,孩童時期性踰矩之記憶,並非出自事實,多源自於想像。轉而重視伊底帕斯理論,認為人潛意識均希望與雙親發生性關係。
在其晚年作品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為三部分:(id, ego, and superego)。
潛意識的本我(字彙為「it」,原字彙則為「Es」)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我們最為原始,屬滿足需求的思緒;此字為弗洛伊德根據(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同屬潛意識的超我(德文字彙為「?ber-Ich」)代表社會引發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倫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屬於意識層次的自我(Ich)則存於原始需求與道德/倫理信念之間,以此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適應現實的能力,以涵納本我與超我的方式,與外在世界互動。認為心智並非具單一與同質性之物的立論,仍深遠的影響著心理學領域以外的人們。弗洛伊德極為關注心智這三部分之間的動態關係,特別是三者間產生衝突的方式。
这三个系统错综复杂,交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行为和思想。本我要求自我满足其欲望,超我则要求自我将欲望压抑下去,自我则调和两方面,依照现实环境,采取适当措施。
弗洛伊德認為自我為解決超我與本我之間產生的衝突,會使用。使用這個機制需要(Eros)——,此為之名;則名為(Cupid)。若適當使用,防禦機制可減緩超我與本我間之衝突,但過度或過當使用,而不正視面對衝突,則會造成焦慮或產生(guilt),最終將導致如抑鬱沮喪的精神失衡。弗洛伊德之女安娜·弗洛伊德,在防禦機制領域的研究相當傑出,但她將首開防禦機制先河的榮耀歸於其父。防禦機制有以下數種:(denial),(reaction formation),(displacement),/(repression/suppression),(projection),(intellectualization),(rationalization),(compensation),(sublimation),及(regressive emotionality)。
「否認」為避免去意識到對自我產生威脅的不快事實或現實。例如學生接到表現不佳的成績單,而對自己說成績並不重要——有早期研究者辯稱,弗洛伊德的「否認」,與歸為奴隸或畜群道德的「憤懣」(ressentiment )和「價值的再價值化」(revaluation of values)等概念,相似性極高。
「反應結構」為意識性的採取某種與潛意識的欲望完全相反的進向。例如某人強烈仇視某一種族,宣稱其理由為該種族低下卑微,但潛意識而言,是其人感覺自身低下卑微才有此說。
「轉移」為情緒從危險物轉向安全物。例如擊打枕頭,以避免攻擊某人。
「壓抑」為下意識的將極度痛苦的經驗(如戰爭創傷),強制驅離意識層次;「抑制」則為有意識的進行同樣工作。
「投射」是將基本上本屬自身一部份某種不快的思緒、動機、慾望、或情感,投射到他人或他物身上。例如一個吝嗇的人會說別人愛斤斤計較,而一個不願承認自己滿腦子想著性的人可能愈容易對別人成天想著性的樣子感到憤怒。
「合理化」為在情感上讓自我脫離壓力事件。合理化通常不透過接受現實,而經由合理化解釋來進行自我脫離。
「理智化」為透過建構邏輯的正當性來作出某個決定,而此決定最初的形成原因,來自完全不同於合理化的其他精神狀態。例如甲為了聽課程而購買,但卻怕真正的理由無法被人苟同,而告訴友人是為了聽才購買隨身聽。
「補償」乃因無法達成某種行為,而代之以另一種行為。例如長子很會讀書,次子可能常逗父母開心來取得注意。
「昇華」是將衝動導引至社會認同的行為上。如以黑暗陰沉之詩描寫人生的女詩人,其創作活動即為一例。
「退化情感」 指行為回溯到較幼年期(較早發展階段)中的愉悅及滿足的行為,借此平衡心理衝突。其常見的例子包括咬指甲、吸姆指、過度進食、易怒與小孩腔調。
弗洛伊德相信人类由互相衝突的兩種慾望所驅動:原慾能量與死亡驅力。弗洛伊德所說的愛/原慾,包含所有創造性、及產生生命的驅力。(Death Drive)(或死亡本能)代表一切有生之物內在的衝動,欲回歸至平靜狀態,甚至最終回到不再存在。弗洛伊德直到晚年才認知到死亡驅力,而這兩種驅力的對照,代表了弗洛伊德思想風格的一大革命。
佛洛伊德於不同作品中解釋宗教起源。《》(Totem and Taboo)一書,提出人類起始以「原初部落」方式群聚,此(polygamy)組合,包含了一男、多女、及其子嗣。依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男孩生命早期對母親抱有性慾,此為普遍存在的現象。父親有保護部落的能力,因此男性愛慕他,但也同時因父親與眾母親的關係而嫉妒他。兒子們瞭解獨力無法擊敗領導者父親,故合力予以殺害,之後以祭儀宴饗形式啖之,藉此將父親的力量納入己身。然而眾子之後背負的罪惡感,也使其強化對父親的回憶,並予以祭拜。便如此取代父親,形成內化的威權之源。部落內也由此產生與的禁忌,並以象徵性的動物(sacrifice)取代儀式性的活人宰殺。
《》(Moses and Monotheism)一書,則根據弗洛伊德理论重建歷史,認為是埃及人,為一神教的信徒,阿肯那頓一神教失敗後,摩西率領埃及邊境地區的少數族群猶太人出走埃及,前往迦南之地,維持一神教的信仰,沿途並與夸底斯部落結合。但摩西嚴格的一神教信仰使百姓們無法忍受,因此殺死摩西。此後,摩西的追隨者(利未人)一方面堅持一神教的傳統與埃及習俗(如割禮),一方面與夸底斯部族妥協,使夸底斯人崇拜的火山神耶和華成為新一神教的神祇。然而聖經學者與歷史學史家,因其說法與現存可信史料不符,不予接受。弗洛伊德思想在《》(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一書另有發揚。論及宗教為一種(illusion),弗洛伊德強調其為一結構,人若要進入,必須脫離此結構。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處理,則偏向。
弗洛伊德身受訓練,因此深信其研究與成果為科學產物。然而他的同僚及晚後的心理學者與學院人士,對他的研究與實踐多所批判。如朱立葉特?米契爾(Juliet Mitchell)等人,提出其中緣由在於弗洛伊德基本立論──即潛意識的懼怕與慾望,啟動我們意識層次的思想及行為──挑戰了關於世界本身,屬於普遍性與客觀性的看法。某些擁護科學人士,認為此說讓弗洛伊德理論失效,使其成為詮解人類行為的一種方式。另擁護弗洛伊德人士,則認為此說同讓科學失效,也使其成為詮解人類行為的一種方式。今日的精神分析,仍與弗洛伊德生前所經歷的醫學與學院,維持相同的曖昧關係。
當今嘗試治療心理疾病的精神治療師,以不同方式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產生關連。某些治療師修改弗洛伊德取向,發展各種(psychodynamic)的模式與療程。有些則拒斥弗洛伊德的心理模型,但將其療法的某些部分,特別是其中仰賴患者言談以治療形式者,加以改編再使用。(psychiatrists)身受醫學訓練,但如同弗洛伊德時代的醫師,多排斥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論,療程中不重視言談,而多仰賴(psychoactive drugs)。
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論至今爭議仍大,許多重要的學院與研究領域之精神醫師,認為他不過是個;但也有其他這方面的重量級人士,認同弗洛伊德的理論核心。精神失序常視為純然的疾,基本上屬病源。此觀點強調心理疾病的生理構成。佛洛伊德則相信大部分的精神失序,源自生理構成與環境因素之共成,何者較為重要,則因人而異。
不論精神分析作為哲學的形式其價值為何,弗洛伊德引介下列三個概念,與西方以前的產生斷裂。
他創建心理程序的模型,破除了的(cogito)。對弗洛伊德而言,思緒產生的程序,非主體直接反思所能探知。自歷史角度觀之,意識型態的分析早於弗洛伊德,但後者更將主體性之不明視為根本。二者之後,人實踐的目標,及用來合理化其目標的想法,其構成核心不外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史,和馬克思的社會階級角色。
在夢、口誤、神經病徵、和精神病患的文字構建等,這些看起來全然難解、無理、和無意義的素材中,弗洛伊德檢視了其中找到的「合理性」。相對言之,在工作活動、政治哲學、制式社會行為這些清楚明白具「合理性」的素材中,他發現了其中的「不合理性」(如純然專斷和怪異的元素)。
佛洛伊德從引進創新的言說技術,藉此讓人透過間接洩漏潛意識內容的方式以消減沮喪。精神分析療程的逆向程序,顯示了個人如何依據符號壓縮與情緒轉嫁的邏輯,以潛意識的方式形成所遭遇的諸種問題。
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模型遭受諸多批判。有些人攻擊弗洛伊德認為兒童為性生物的立論(連帶波及弗洛伊德發揚的性概念)。另些人雖接受弗洛伊德的性概念,但認為此種發展模式並不具普同性,對於健康成人的發展而言也非必須,另強調社會及環境因素的重要性,並認為需重視弗洛伊德較為忽略的社會動能因素(例如階級關係)。這一支批判弗洛伊德的思想,深受作品影響。
也有人批評弗洛伊德拒斥實證論的態度。形構出一套分辨科學與非科學的方法。他認為一切合理的,均具備能夠證明其(falsifiable)的可能。若一理論無法存偽,便不能稱之為具備。波普指出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永遠不可被「證實」,因無任何行為得以證明其存偽。雖然科學家普遍接受波普辨明科學與非科學的方法,然而在科學哲學與一般領域內,仍有爭議。學院派心理學通常僅區分出「理論」與「假設」,前者過於抽象無法證明其存偽,後者雖源自理論,卻可能經研究予以驗證。
、(evolutionary psychology)、及均視精神分析為,而予以拒斥。(humanistic psychology)堅持精神分析看待人的觀點,既苛刻也不正確。心理學其他學派則建構心理治療的替代方法,其中包含了(behavior therapy)、(cognitive therapy)、及(person-centered psychotherapy)。
《》,與(Josef Breuer)合著。(Studies on Hysteria / Studien über Hysterie,1895)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 Die Traumdeutung,1899)
《》/《》(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 Zur Psychopathologie des Alltagslebens,1901)
《》(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 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altheorie,1905)
《》(Totem and Taboo / Totem und Tabu,1913)
《》(On Narcissism / Zur Einführung der Narzissmus,1914)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 Jenseits des Lustprinzips,1920)
《》(The Ego and the Id / Das Ich und das Es,1923)
《》(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 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1927)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 Das Unbehagen in der Kultur,1929)
《》(Moses and Monotheism / Der Mann Moses und die Monotheistische Religion,1939)
《/》(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 / Abriss der Psychoanalyse,1940)
《》(Jok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nconscious,1905)
Philip Rieff, 佛洛伊德:道德家的Mind, 3d ed.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1979)
Anthony Bateman 和 Jeremy Holmes, 精神分析导论:Contemporary 理论与实践 (伦敦: Routledge, 1995)
汪暉:《作為哲學人類學的佛洛伊德理論》(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88)。
, What Man Has Made of Man: 研究of the Consequences of 柏拉图主义 and Positivism in 心理学 (纽约:Longmans, Green, 1937). (A 哲学批评 from 亚理斯多德ian/Thomistic point of view.)
and ,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Robert Hurley, Mark Seem and Helen R. Lane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2004). (This first volume of the famous two-part work (also subtitled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polemicises Freud's argument that the Oedipal complex determines subjectivity. It is also, therefore, a staunch critique of the ian 'return to Freud.)
, Unconscious的发现: 李适合 Evolution of Dynamic Psychiatry (London: Penguin, 1970). (An extensive account and sensitive critique of 弗洛伊德 metapsychology.)
少女杜拉的故事
* Eysenck, H. J. and Wilson, G. D.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弗洛伊德理论, Methuen, London (1973)
Eysenck, Hans, 弗洛伊德帝国的衰落 (Harmondsworth: Pelican, 1986).
Hobson, J. Allan Hobson, 梦:睡眠科学导论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 (Critique of Freud's dream theory in terms of current neuroscience)
Johnston, Thomas, 佛洛伊德和政治思想 (纽约: Citadel, 1965). (One of the more accessible accounts of the import of 佛洛伊德主义for 政治理论)
, Eros 和文明: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弗洛伊德 (Boston, MA: Beacon Press, 1974). (Mentioned above. For a good review, see Stirk, Peter M. R., ‘Eros and Civilization revisited’, 人类科学的历史, 12 (1), 1999, pp. 73 – 90.)
Mitchell, Juliet. 精神分析和 Feminism: A Radical Reassessment of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74; Basic Books reissue (2000)
Neu, Jerome (ed.), 剑桥 Companion to 弗洛伊德 (剑桥大学出版社, 1994). (A good conceptual overview.)
, 弗洛伊德和哲学: An Essay on Interpretation, trans. Denis Savage (纽黑文和伦敦:耶鲁大学出版社,1972). (Great fun!)
—————, The Conflict of Interpretations: Essays in Hermeneutics, ed. Don Ihde (伦敦: Continuum, 2004).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弗洛伊德对于哲学的重要性)
. 反弗洛伊德: Karl Kraus's Criticism of精神分析and Psychiatry,Syracuse 大学出版社, 1990, .
. 弗洛伊德主义:A 马克思主义 critique, Academic Press (1976)
Wollheim, Richard, 弗洛伊德,第二版. (伦敦: Fontana, 1991)。
第一本佛洛伊德传记是他自己写的: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 (1914)和An Autobiographical 研究 (1924) provided much of the basis for discussions by later biographers,包括"debunkers" (as they contain a number of prominent omissions and potential misrepresentations)。20世纪以来弗洛伊德少数的主要传记如下:
Helen Walker Puner, 弗洛伊德:他的生活和思想 (1947年) —
, 弗洛伊德的生活和著作, 3 vols. () —
Henri Ellenberger, Unconscious的发现 (1970) —
Frank Sulloway,弗洛伊德: Biologist of the Mind (1979) — Sulloway,第一位写弗洛伊德传记的专业历史学家,positioned 弗洛伊德 within the larger context of , arguing specifically that Freud was, in fact, a biologist in disguise (a "crypto-biologist", in Sulloway's terms), and sought to actively hide this.
, 弗洛伊德: 我们时代的生活 (纽约: W. W. Norton & 公司, 1988) —该书的出版是对反弗洛伊德文学和1980年代的"弗洛伊德战争"的回应。
The creation of 弗洛伊德 biographies has itself even been written about at some length — see, for example, Elisabeth Young-Bruehl, "弗洛伊德 Biographies的历史," in Discovering the History of Psychiatry, edited by Mark S. Micale and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Bakan, David. 弗洛伊德和犹太神秘传统, D. Van Nostrand Company, 1958;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65; Dover Publications, 2004.
Crews, F. C. Unauthorized Freud : doubters confront a legend, New York, Viking 1998.
Dufresne, T. Killing Freud,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3,
Eysenck, H. J.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Freudian Empire, Scott-Townsend Publishers, Washington D. C., (1990)
Jurjevich, R. M. The Hoax of Freudism: A study of Brainwashing the American Professionals and Laymen Dorrance (1974)
LaPiere, R. T. 弗洛伊德 Ethic:Subversion of 西方Character分析 Greenwood Press (1974)
. 批评的文化: Evolutionary 20世纪犹太 Involvement in Intellectual 和政治运动分析 Authorhouse (2002)
Macmillan, Malcolm. 弗洛伊德 Evaluated: The Completed Arc MIT Press, 1996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New Holland, 1991]
Stannard, D. E. Shrinking History: On 弗洛伊德and the Failure of Psychohistory牛津大学出版社(1980)
Thornton, E. M. 弗洛伊德 and Cocaine: 弗洛伊德 Fallacy, Blond & Briggs, London (1983) &
Webster, Richard. 为什么弗洛伊德是错的: 罪、科学和精神分析 BasicBooks, 1995.
弗洛伊德的學說造就了、的出現。
. . . . 1941, 3 (9): 246–226. :.  .
Ford & Urban 1965, p. 109
HOPKINS, P. (1939), SIGMUND FREU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8: 163–169. doi: 10.1111/j.39.tb02171.x
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上的相关摘錄:
in Czech language
:隐藏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费洛伊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