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舆情时所用语言要做到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编号:
京 东 价:
[定价:¥]
在线客服:
服务支持:
网络舆情应对技巧/曾胜泉 著/3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介绍加载中...
扫一扫,精彩好书免费看
服务承诺:
京东平台卖家销售并发货的商品,由平台卖家提供发票和相应的售后服务。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加载中,请稍候...
iframe(src='///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新媒体时代如何应对舆情危机
新媒体时代如何应对舆情危机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地方和部门都有可能面临舆情带来的危机;如何应对“舆情危机”将成为一个新的问题。这里所说的“舆情危机”,是指一些地方发生的突发事件、偶发事件、负面事件等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热点事件,受到社会公众、各类媒体的关注和追踪,并形成了较强的舆论态势,给地方造成压力,让形象受到损害。
如何让舆情危机化“危”为“机”,本文将从新媒体传播规律与路径、舆情应对与处置等,进行一些追踪和探索。
一、从三门峡“村支书性侵”事件,看舆情应对的化“危”为“机”。
日,河南省三门峡市被《南风窗》杂志的一篇新闻《村支书性侵村民留守妻子: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所曝光。刹时,三门峡市被一场网络舆论的声讨所淹没,全国大小网站纷纷热转。人们满腔义愤,各种谩骂、问责、诋毁到炮轰,纷至沓来,让当地喘不过气来!
案情骇人,舆情汹涌,事关基层党组织干部形象。河南省委领导高度重视,要求省委宣传部、组织部与当地一起尽快查明真相,给公众一个交待。
一场地方应对“舆情危机”的交战,就此拉开了序幕。当地立即组成调查组,对文中涉及的内容梳理为九大方面16个问题,并从相关职能部门抽调精兵强将,展开紧张调查,对文中所列问题一一核实。
不到一天时间,文中有确切指向的段落一一得以核查。其结果为:文中反映的问题要么与事实不符,要么移花接木或以偏概全,要么混淆了时空概念。第二天,当地决定作出公开回应。但如何正面回应?是笼统表示“正在调查之中”,还是直接认定为谣言,诉诸法律手段?经反复研判舆情后,当地认为他们的“回应”,不能一上来就做“谣言推定”,他们和公众一样都要求真相。这就是理性,在应对“舆情危机”中,这种理性态度很重要、也很关键!当地理当依赖正常程序接近真相,而不能上来就妄加推定。
基于这种理性,当地首先与原作者及刊物了解详情、进行沟通,诚恳地“拜托”说明情况。但对方表示要“遵循新闻工作职业道德,为新闻来源保密。”
遭拒绝后,当地迅速发布了阶段性调查结果,并在互联网上征集调查线索。这些信息成为舆论的“拐点”。自此开始,当地表现出的诚意和姿态赢得了公众和媒体的尊敬。《人民日报》所属媒体首先“发声”,河南省内几家主流媒体也通过不同形式加以关注,形成了传播和引导的合力。当地新闻发言人微博阅读量短短几天内便达到了180万,网民转载3000余次,评论千条以上。众多微博的主流评论认为,当地顺应了民众呼声,敢于直面质疑,反应及时,谦卑审慎;既秉持理性,又未逾越公权,这样处置舆论事件值得肯定。
在应对“舆情危机”上,这次三门峡的经验确实值得各地方借鉴:即面对舆论热点,必须增强主动性,不避丑、不护短、不轻易推定。事实什么样,就应该什么样,抱着诚意,期求真相水落石出,给公众一个交待;并敢于直面质疑,理性应对,善于发声。其态度诚恳坦率,回应及时迅速,发布权威信息,网上主动引导,赢得了众多网友的肯定及省内外主流媒体的合力传播和引导支持,真正实现了化“危”为“机”的转变!
实际上三门峡“村支书性侵事件”,经过七天后,舆论的压力终于传导至源头。《南风窗》编辑部不得不发来致歉信,承认文章采访不够深入、把关不严问题;其中提及村支书称“这个村,有一半都是我的娃”,把这句私底下吹牛的话写入文章,造成了不良影响,特向广大读者致歉。该刊物还特意派出执行副主编前往三门峡沟通、致歉。
有网友评论认为,由于无法获知其新闻来源,其道歉声明中的“吹牛支书”是否真存在和有其村庄仍不得而知,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追查核实。也有的网友认为,该杂志社的道歉,“敲响了新闻想象学的丧钟!”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副主任刘海龙认为:原文“性侵”情节与全文内容不相干,非关键信息,却用在开头作为新闻坚实基础,这样使用匿名信息源存在“技术失误”。对于涉刑事案件,记者不能再以职业为由而保密。
著名评论者杨涛认为:信息源是侦破关键,记者还是应当提供信息源。
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董广安认为:所谓三门峡“村支书性侵事件”,之所以会在短短的七天之内得到逆转,与主流媒体的积极引导分不开。这次舆情应对中,《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的主阵地作用显现,面对舆论热点敢于亮剑,观点鲜明,做到不失语、早发声,从而扭转了一度一边倒的局面,抢占了舆论制高点。
从这起事件中,我们应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新媒体时代应对“舆情危机”中,面对网上持续发酵的舆情,除了继续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打好“阵地战”外,更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打好“运动战”。通过主动设置议题,发布动态消息,用主流媒体的声音对付网上不良舆论,也是向公众澄清事实真相的关键。
二、新媒体时代应对“舆情危机”应该注意些什么?
由于多媒体、全媒体、自媒体等多样性新媒体的涌现,当下的新闻传播呈现出不可预见性、不可控制性等特点,其“舆情”呈现出复杂化、被动应对化等情形。我们一些地方和部门,对这种情况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应对办法,产生了怕网络、躲微博的“新媒体恐惧症”。其表现为:有的应对处置缺乏理性,一旦被传言“缠身”后,不是“一点就爆”,就是封锁消息丶紧捂“盖子”,难免让公众产生误解和隔阂。而那种怕和躲的“鸵鸟”心态,既无法顺应新媒体时代潮流的趋势,亦对解决研判舆情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于事无补。
各级地方一定要告别“新媒体恐惧症”,要以高昂的姿态主动进军新媒体。面对新媒体这个阵地,我们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我们不去说话,别人就会乱说话;我们不及时准确地披露“突发事件”、“偶发事件”、“负面事件”的真相,就可能出现真假难辨、无法厘清的后果。如果我们做不到“守土有责”,那就是“开门揖盗”。因此,我们要顺势而为,根据舆情关注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研判应对,将广大公众对具体事件的关注,化为正确引导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积极回应社会公众的关切。
那么,在新媒体时代应对“舆情危机”中,地方究竟如何发声说话、让人信服呢?流言蜚语止于真相。通过向社会公众完整地公开真相信息,才能努力化解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碎片化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应对“舆情危机”,具体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则可以遵循:
1.“一个声音对外”原则。坚持这一原则要避免走入两个误区:一个声音并非仅指某一人(新闻发言人),而是所有可能对外表态的人员都须持一个论调,这叫“统一口径”,其定义是“关于突发事件、偶发事件、负面事件等敏感事件,经权威部门确定的言简意赅的正确表述”。
2.“三F原则”。“第一”在英语中first的首个字母为“f”,这里是指一要在第一时间应对突发事件、偶发事件和负面事件。过去,业内常有“黄金24小时”之说。但自从进入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从网站论坛转向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后,能够把握主动权的应对时间越来越仓促,目前业内公认的最佳时间是“黄金1小时”。二是第一现场,这是应对“舆情危机”的最佳场所,可增强现场感和信息源的可信度。三是第一责任人,由他来面对媒体和公众进行表态,可以最大限度赢得公众加分,将信息失真减到最小的范围,从而真正将舆情危机“灭火”,让形势逆转。
3.快报实事、慎说原因原则。舆情危机发生后,不但要勇敢说、尽快说,更要学会怎么说。我个人认为,要慎讲“原因、责任、过程、影响”,尤其是在事件尚未完全调查清楚之前,宜说“态度、立场、行为、状况”,且要言辞诚恳、态度和蔼、令人可信!
当然,一次正确成功的“舆情危机”应对与处置,离不开平时充足的准备。这里不妨也列出几点:
1.倾听民声、关注民意、回答民问。当下,中国的各类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媒体,已经从过去的“宣传工具”上升至“对话平台”,甚至成了“权力监督的新台阶”。拥有话语权的各级各类媒体,永远占据强势地位。唯有实现关注民意动态,掌握网络流行语言,才能通过公众媒体与其后的普罗大众实现对话与沟通。
2.组织专人小组实施24小时舆情监测。当下,我们和新媒体均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由于网络的发达和网速的日趋畅快,全媒体状况下大部分舆情,都可以在网络上检索得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发声”是做好舆情危机处置的前提,正象前面提到的要在“黄金1小时”内介入。此外,还要借助设置好关键词组合的“网络信息搜索”,可以实现网上敏感信息的自动搜索。当然,搜索结果还须人工加以甑别,并及时做好研判上报。
3.关注地方工作的短板和责任地带。一旦遇上“不愿说、不便说、不敢说”的难堪,肯定是这个地方的长期工作短板和责任真空地带。对于这些几句话说不清、道不明的新闻事件,应当提前制定预案,加强主动宣传和沟通解释,防止一般事件由于责任旁落无人处置,最终升级为舆情焦点,授人以柄。
4.加强与各级媒体、各类媒体的关系维护。地方良好的媒体关系主要指组织与媒体间的信任关系。须知,一级地方组织要想赢得媒体的尊重和信任,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在日常媒体有采访需求时,总是表现出责任、自信、热忱、关注、支持,而绝非表现为推诿、冷漠、躲避、刁难、恐吓等等。要知道,些许一时的冷漠、躲避等,将会永远被记者甚至公众“记恨”。
5.维护管理好自己的网络网站和微博信息平台。当下,在自媒体时代,一个地方拥有自己的互联网主页和官方微博,是舆情危机发生后这个地方与社会公众交流的主要平台,是“做事件第一定义者”的利器。平日除了想办法做好维护、时常更新内容、攒足人气之外,遇到舆情危机时才能担当重任,引起关注,让真相还原于公众。当然,维护一个地方的网站和官方微博平台,仅靠一个部门甚至一、两个人是远远不够的。要有强有力的人员、机构、设备等作保障。
6.经费保障是预案处置的前提条件. 国内外应对舆情危机的实践中, 都往往存在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
而且在经费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个共性问题: 大都重视已发生舆情危机的应急处置工作投入经费,
而舍不得在舆情危机的预防丶应急准备丶监测预警等方面投入资金. 有人形象地指出, 这是有钱买棺材, 无钱去看病. 实际上,
预防舆情危机的成本, 要比在舆情危机发生后进行处置的成本低得多. 国外学者研究表明, 在预防方面投入1元钱,
就能获得10元钱的收益.
三、新媒体时代应对“舆情危机”的策略
前面说过,地方的舆情危机大多以突发事件、偶发事件和负面事件来显现。其特点是要么现场有围观群众,要么社会舆论大,要么各类媒体关注程度高;媒体记者尤其是上级媒体记者,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就赶来采访,其“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至少被微博曝料的可能性接近百分之百。这种时候说实在的“捂”是捂不住的。因此,当地官方对待这类舆情危机,决不可持“观望”、冷漠、躲避的态度,千万不能抱着“冷处理”的侥幸心理。明智之举就是及时对外发布信息,马上发、立即发,抢在“黄金1小时”内发!
舆情危机事件,往往具有显著性和贴近性,信息传播量大面广。为了防止被一些人歪曲出笼不实报道,甚至出现恶意炒作,应当及时、连续地向各级各类媒体提供准确、权威、丰富的信息。但有一点必须注意,正象前面所述,在未完全调查核实之前,应尽量注意回避未经核实的“原因、责任”和可能带来影响地方形象、舆情风险的细节。
当地方舆情危机出现后,记者登门、致电等肯定不会是来给你这个地方作免费宣传的,如果拥有足够的自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失误之处真诚面对,坦然致歉,并采取果断的措施补救,则有可能真的将舆情危机化“危”为“机”,让坏事变好事,成为一次让地方“勇于纠错,不护丑短,真诚面对”的形象展示机会。
对于网民曝料、记者表明采访意图后,若地方和部门采取“压新闻”和“撤稿”等均是不明智的徒劳之举。各级地方应该清醒地知道,对于记者采访工作的重视,从某种角度来说就等于是对民意的尊重!表明态度和立场,胜于在事实、数据和责任上的纠结。面对媒体记者,地方首先应当展示的是态度,而不是雄辩甚至狡辩,更不能是不良情绪的外露。除了要注意上面前述的几个“小原则”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尽量给媒体记者提供权威的书面材料,防止最终报道表述失当失真。
2.不要说得太多太满,“言多必失”是至理名言。须知,大多数有良知的记者,都是永远站在弱者一方,而非“有理有据”的强者一方。倘若讲一大堆道理、意义之类的空话、大话,其实到头来是帮记者寻找了更多的下笔线索。
3.尽可能友好地争取对记者的“成型稿件”进行审核,杜绝不当不实之词和非专业表述。
4.当发现和监测到媒体已经报道了“有损地方形象”的新闻后,应当立即加强舆情研判并向上级报告,决不能抱着“怕出名、忍下去”的消极被动侥幸心理。尽管再大的舆情危机都会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淡去,但留给当地和公众的“伤痕影响”,恐怕永远也抹不去!此时需要开展的是公共关系修复工作,视“舆情危机”的情形采取应对措施:如果明显歪曲事实、恶意炒作的,应当坚决将真实的调查结论,交至相关媒体给予在追踪报道中澄清事实,并于第一时间在自己的公共平台和官方微博上公布真相,以视正听!正象这次三门峡处理“村支书性侵留守妇女”
事件那样。
如果报道立场中立,仅是标题、地名、数字等细节与事实稍有出入的话,当地不妨显示出包容之气度,进行“冷处理”;但也应当通过适当的渠道,向媒体记者诚恳提醒,以求更正。决不可小题大做,引起媒体反感!
5.有些时候,自媒体上发布、相传的言论,往往会让一个地方“躺着也中枪”。诸如不久前笔者所在地的一位小伙,就在微博上发贴称:西双版纳州内的歌厅、夜总会等娱乐场所,均发现大批小姐染上了艾滋病,其总数已达300余名,当地卫生部门已证实……云云。这信息,冷不丁给当地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也损害了地方形象。后经相关部门调查核实,定性为虚假信息。当地公安部门也给予这位小伙行政拘留5天并罚金的处罚。这则虚假信息,还被列入了2013年度云南省“网上十大虚假信息之一”,予以公布!
6.在应对舆情危机上,对于突发亊件及众多议论和网民的疑问,地方首先应做好新闻发布和政务公开.其次,新闻宣传部门应做好引导说服解释.在这两招均无效的情况下,对于某些危害社会秩序的违法言行,则须釆取强力措施,以正视听.如果绕开前两项工作,舆情危机一发生,就让警察冲到宣传部门前边,不仅会让警方涉嫌越位丶激化矛盾,新闻宣传部门亦属于惰政行为,没有尽到职责.
应对“舆情危机”,监测到相关言论后,加强研判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对于影响力小、无事实根据的言论,可以置之不理;对于杀伤力大的贴子,则需要调查事实、制订策略,按照防止舆论扩大、升级的原则,分层分级分段应对。对于恶意攻击和诽谤的言论,则有必要立即联系相关网站管理者或公安部门,坚决及时地处置。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舆情危机”应对,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需要地方政府和组织管理者,通过平时的风险预测、制订预案、明确责任、规范流程、预案演练、突发预警、有序开展舆情监测,并在媒体沟通、舆论引导和危机处置等方面上有过硬措施,才能让形势逆转,化“危”为“机”,最大限度地维护地方形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网络舆情应对 深圳哪些部门做得最好?
来源: 南方日报作者:
哪些事件容易受到舆情关注?哪些部门登上了舆情榜单,它们的表现如何?优秀的舆情应对案例具备哪些特点?
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市民通过新媒体终端获取信息,党委政府也更多地借助网络渠道完成与民众的沟通互动,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的延伸。从2012年4月份以来,针对深圳党委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表现,深网舆情工作室从响应速度、信息发布、引导措施、应对成效四个维度,每月发布一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至今已超3年。
哪些事件容易受到舆情关注?哪些部门登上了舆情榜单,它们的表现如何?优秀的舆情应对案例具备哪些特点?网络表现获差评是什么原因?本期政经观,我们以2013年以来公开的舆情排行榜作为样本,在梳理和分析接近300条舆情事件的基础上,试图对深圳政府部门的触网表现进行一次宏观描述。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对舆情规律、舆情应对技巧的探讨,为政府网络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
舆情焦点偏好什么
新政刚实施监管有缺失
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深网舆情工作室累计发布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榜单27份,涉及舆情事件总计273条(部分榜单舆情事件超过10条)。通过精细化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吸引民众关注最终形成舆情的事件,大致可分为五类。
一是当政府出台新规,或对原有政策调整时,因涉及管理方式的变化和市民行为规范的调整,往往易成舆论关注的焦点,比如“新交规引闯黄灯争议,深圳暂不处罚”“传深圳医生多点执业改革方案被撤回”“教育部门将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等。在全部舆情事件中,新政实施所引发的舆情事件为55条,且大多数舆情事件在民生领域。
二是当政府监管中存在的“越位、缺位、错位”等被曝光后,往往成为舆论焦点。在“南山一小区楼顶空中庙宇涉违建受关注”“深圳湾观海桥工程烂尾被政协委员问责”“龙岗一市政道路被圈占收费引发居民抗议”等上榜舆情事件中,舆论焦点均与政府监管缺失相关。经统计,因为追问、质疑政府监管行为而引发的舆情为91件,占深圳舆情事件总数近1/3。
三是公职人员失职渎职、违纪违法情形被揭露后,往往成众矢之的。粗略统计,273条舆情事件中,公职机构和公职人员的违纪违规案件总计42条。比较典型的案例包括“龙岗一公职人员被指百万修坟”“罗湖劳动局工作人员上班开网店”“罗湖一房管员被指出租房中房牟利”“市城管局8名局处级官员因接受宴请被处分”等。
四是涉及生态保护、人居环境的“邻避事件”。从“东部垃圾焚烧厂拟重新选址”到“松岗燕川污泥厂违规开工引发民众维权”,从“轨道8号线倾向磁悬浮制式引发争议”到“东角头等地油库搬迁问题再度引发关注”,上榜事件大多与环境保护相关,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矛盾突出,一些事件甚至短时间内连续上榜,成为政府治理中待解的难题。统计显示,近3年时间里,类似的舆情事件累计有25条。
五是社会突发情况产生的舆情。此类舆情事件大多以社会非常规运转甚至是人员伤亡为标签,具有时间短,传播快等特点,此类事件最终成为舆情,往往因为事件本身暴露了政府相关部门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数据统计显示,最终有60起突发事件被列入了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
哪些部门舆情最多
交警卫人委最忙应对能力也最强
统计数据显示,在近3年时间里,上榜舆情事件中涉及的主要单位(相关单位中排序第一)共有50家,包括党委部门、深圳十区、政府职能部门和多家企事业单位。
其中,深圳市纪委因为“一官员被曝长期公车私用打高尔夫”“罗湖一退休干部被举报拥双重身份多套房产”等3次登上舆情榜,成为深圳党委序列中唯一一个舆情相关单位。深圳市医管中心、红十字会、消委会、东部公交、地铁集团、深圳机场、巴士集团、港铁和中石油等机构和单位,也因各类偶发事件“露面”。记者注意到,尽管这些单位上榜舆情的次数不多,但大鹏LNG填海项目、深圳机场漏水事故、地铁八号线制式之争等事件,均在深圳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至今仍是舆论热点。仅有一次舆情上榜经历的单位包括深圳市国资委、财委、民政局、应急办、外事办、总工会和住房公积金中心。
在政府职能部门中,深圳市交警局、深圳市交通运输委成为登上舆情榜最频繁的部门,在27期榜单中,交警部门上榜23条,市交委18条。超过10条舆情的单位还包括深圳市住建局、公安局、教育局和卫计委等单位。
在总计273条舆情事件中,与深圳十区相关的舆情有71条。其中,龙岗成为网络舆情事件最为集中的区,有16次登上舆情榜单。宝安、福田、罗湖、南山、龙华新区和坪山新区位居各区舆情事件的第二梯队,上榜次数均在6次以上。相比而言,盐田、大鹏新区和光明新区则相对平静,仅在舆情榜单上留有痕迹。
统计数据显示,舆情事件较多的部门,往往在应对舆情上也有着较好表现。以深圳市交警局和深圳市卫人委为例,在20个舆情榜单中,交警部门的应对能力14次入选前三名,而市卫人委为9次。这样的统计数据,与深圳交警在微博平台的积极作为和巨大影响力形成了契合。市卫人委的舆情应对表现也符合不少跑线记者的评价和期待。而在深圳各区中,罗湖区在舆情应对排行榜上拿高分的频率最高,11次登上舆情榜单有7次拿到舆情应对高分。
应对优秀有何特点
针对性强回应快态度诚恳有行动
在总计27期榜单发布的273个舆情事件中,受制于舆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背景不同,舆情应对的方式也略有区别,但基于20个舆情应对获得高分的事件来分析,仍能发掘出一些共性的特点:比如应对舆情的时效性、针对性较强,多部门协调发布机制顺畅,舆情相关单位不仅主动持续发布信息,而且在坦诚态度之外,还有后续的行动来应对公共疑惑。
以东部景区拥堵和垃圾遍地的舆情案例来分析,面对这个“老大难”问题,相关部门对问题不回避、不推诿,在人气最旺的端午节期间,不断通过自媒体平台有节奏地滚动发布提示性服务信息,牢牢把握议题设置主动权。事后,相关部门继续抛出话题,平等对话协商,引导网民探讨景区垃圾治理之道。通过有效的舆情引导,民众从单纯的批评政府不作为开始反思公民素养的提升。
拿到深圳舆情应对排行榜最高分的案例是一起环境污染事件。日21时许,福田、罗湖、南山、宝安等城区均有市民反映空气中飘散着一股塑料烧焦的刺鼻味道,后经市人居环境委证实,系香港新界打鼓岭一废料回收站火灾所致。事发后4小时内,官方机构微博在凌晨1点多发布信息,及时公布初步调查结果及处置情况,消除了网上谣言滋生的土壤。另一职能部门接力滚动发布事件调查进展信息,信息内容较为详细,也具有针对性,满足了公众进一步的信息需求,避免了民众恐慌。
抢抓时效、公开回应,几乎是所有舆情应对高分案例的共性。记者通过梳理发现,在新政策推行之前广泛征求民意,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在监管失职触发舆情后,主动发布调查情况,及时整改;在涉及人员违纪违规的事件中,秉持客观中立立场,不偏袒、不隐瞒;在邻避事件中多一些理性的引导;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公开发布信息,杜绝谣言滋生,能够涵盖和概括几乎所有成功舆情案例的特点。
深网舆情工作室建议,涉及多个部门的舆情事件,相关部门要加强联动。对于一些久拖不决的“积弊”,除了强化舆情引导,还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化解舆情。
应对不佳原因在哪
忽视民意用词不当态度敷衍沉默以对
在深圳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的梳理中,同样能够发现政府部门在触网中能力的短板,这个短板一方面是态度上的不认真,具体表现信息反馈主动性不够,对于民意的忽视,或者坚守沉默的原则;另一方面是技术上的不成熟,包括信息披露的即时性不够、针对性不足、协同性较差。
深网舆情工作室围绕政府推行新政引发的舆情案例分析指出,新的政策或举措不是“头脑风暴”的产物,它的出台需要社会的充分讨论和决策的上下沟通,沟通要做到“交底”“交心”。
以“深圳小学三年级以下取消考试”等教改措施引发的舆情案例为例,“突然袭击”的方式被指未充分征询民意,“看上去很美”的措施也被学校、家长和学生等相关方质疑严肃性和可操作性不足。此外,“深圳拟推出定制公交”模式的推出,同样面临决策阶段民意缺席、“前期沟通不足”的批评。面对试运行期间“连珠炮”式的疑问,如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合法性等问题,相关部门缺乏一个权威且清晰的解答。
“安居房申购公示”实行诚信申报,本是一项意在解决虚假申报问题的新政策,但却连续遭遇“2岁人才”“残疾人排位错误”“拥福利房再申请安居房”等一系列舆论危机。涉事单位只得不断发布声明,表达歉意,以消除因“细节”纰漏导致的差评;大鹏南澳的限号通行政策,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初期仓促发布之后受到民间多方反对。交管部门亡羊补牢,及时调整思路,各种手段沟通民情,征求民意,求得谅解,再次证明了政策执行前舆论预热的重要性。
深网舆情工作室负责人表示,深圳作为最互联网的城市,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在舆情应对上普遍有实践,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截至目前,一部分具体的舆情应对实践仍有可提升的空间。比如,有些部门习惯“埋头拉车”,对于民众提出的质疑,缺乏主动回应、积极引导的意识,往往错失舆情应对的最佳时机;有些部门舆情工作人员不专业,面对一些复杂的问题,草率表态,导致舆情应对的“二次坍塌”;还有的职能部门开展舆情应对的节奏感不强,往往被事件拖着走、推着走,这也导致一些好的行政决策在落实过程中阻力重重。
欢迎关注南方网(微信号:southcn_news)
编辑: 王春宇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上传海岛图片 万元大奖等你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监狱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