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朝鲜二鬼子子的最高长官是谁

抗战时期中国二鬼子的最高长官是谁_百度知道
抗战时期中国二鬼子的最高长官是谁
提问者采纳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0年3月南京汪精卫伪政权成立,日军先后在我国扶植了四个较大的伪政府组织,即以溥仪为首的伪“满洲国”、以王克敏、 王揖唐等为首的伪“华北临时政府”、以德穆楚克栋鲁普(简称德王)为首的伪“蒙疆联盟自治政府”和以梁鸿志为首的伪“南京维新政府”。1939年底,汪精 卫由重庆“还都”南京。次年3月,在日军特务头子影佐祯昭少将的导演下,将华北与南京两个伪政府合并,成立了所谓“国民政府”,汪精卫自任政府主席。以上 各个伪组织都拥有大批伪军,其中以汪精卫伪政府最多,实力也最强。  伪“满洲国”伪军:日,清朝废帝溥憨孩封绞莩悸凤溪脯娄仪在日本关东军的扶植下,在长春就任伪“满洲国”临时执政。其军事指挥机构为“满洲国”军事部,该部辖有参谋司、军政司、铁路警备司。除“首都”长春外,伪“满洲国”将其统治地域划分为11个军管区。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抗战时期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前有溥仪,后有汪精卫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文章阅读数
农村入伍,一生从军,在部队退休。现归属于江苏徐州军队干部休养所。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经济师职称,上校军衔。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伪军的特色
作者:&&&& 08:00
伪军非中国特色。笔者觉得世界军队单兵素质最高的是德国国防军,其忠诚、勇敢、坚韧、团队精神和训练有素及荣誉感世界闻名。其次是日本军人,好战、自狂、嗜杀、暴悋和兽性及武士道精神令人胆寒。美国军队是整体优势,先进的国防科技水平、完整的国防工业和先进的装备,健全且常备不懈的战争体系,训练有素的官兵,经常性的作战实践和磨练,使美国军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美国军人并不怕死,而是珍惜生命,是把生命当作最宝贵无法再生来看待。正因为此,美军加强士兵的保障系统和研发先进武器装备,争取以小的生命代价达成战争的最大效果。世界许多国家都有“宁可战死也不投降”的军训,排挤曾经投降的军人。美军则不然,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指挥官可以决定放下武器并对此负责。比如二战时美菲联军67000人集体投降,带领美军投降的温赖特中将还参加了尼米兹上将的座舰密苏里号的对日授降仪式。这种由总统授权的投降并不耻辱,而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相比之下历史上中国军人逊色的多,也许只比印度军人稍好一些。因为中印反击战以一个军的兵力俘毙敌旅长各一名和俘虏几千印军,还可以吹嘘一下。不过谈起抗日战争,中国军人不仅难以言胜,战场投敌并掉转枪口规模之大人数之多令人咋舌。伪军是由侵略国家组织占领地人民组成的军队。由于伪军大多参与了对同胞的战争,因而在有伪军的国家伪军士兵大多受到广泛地指责。曾经有文章把南朝鲜军队和南越军队称作是伪军,其实是错误的。因为无论是南朝鲜还是南越,这些军队维护的仍然是自己拥护的政权,只能算作是敌对方的军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伪军的国家很多,印度被日军指挥的有8万多人,缅甸、希腊、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等国都有。有人提出苏联的伪军也很多,其实苏联二战时的伪军很多是像俄罗斯、哥萨克、乌克兰等民族军,是趁机脱离苏维埃的民族力量,与投降德国占领军有一定的差别。台湾的8万高砂军也有一定的说法,是多年受日本殖民统治教化的结果。抗日战争时中国的伪军。日本侵略中国时期最早投降日军的伪军应当属于洮南镇守使兼东北骑兵第32师师长,爆发后,张海鹏率部投降日本,率所部3个团配合日军向会齐齐哈尔进犯。1933年5月,任警备司令官兼热河省省长,协助日军围剿抗日武装。此人在1949年成立后,被以。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时,伪军在中国的数量约为78000人。制造伪军最多的是汪伪政权。汪靖卫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未遂,成为一时的英雄人物。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长。1924年任中央宣传部长,1932年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国民党副总裁,是国民党内第二号人物。“九·一八”事变之后,他被日帝的淫威压倒,害怕打仗,全力交涉言和。参预跟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1935年5、6月间,又参预签订了“”、《》,把华北主权拱手让给日本侵略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爆发,他提出了曲线救国主张的和平运动,被日本看中,滑向了媚敌卖国的深渊。1939年初,成立与蒋介石对立的军事委员会,开始编组军队,他的军队也被称为伪军。汪靖卫的军队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收编在沦陷区原国军部队,接收日军已收编的国军部队。不及撤退之散兵游勇或小单位之携有枪械而无所统辖者,由日军移交之国军俘虏以及招募新兵等。包括原南京维新政府的绥靖军(第一方面军)、西北军将领张岚峰部(和平救国军第一军)、国民党苏鲁皖边区游击纵队副总指挥(总指挥李明扬)李长江部(第一集团军)、国民党江苏省保安第八旅旅长杨仲华部(第二集团军)、苏南和淞沪地区和平军(第二军)、忠义救国军刘培绪部(暂编陆军第二军),以及闽粤边区绥靖总司令部、和平建国军、南京警卫部队以及要港司令部等。伪军队伍很快达近15万人。1940年,汪精卫在日本的支持下,降日投敌,在南京建立政权。此后,汪伪政权开始把蒋介石政府留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敌后地区的部队扩展伪军队伍。其中第二方面军由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孙良城部3万多人投敌后组成,是汪伪政权较大的一支武装。第三方面军由国民党军新编第四师师长吴化文部投敌改编而成。第二十四集团军原为国民党军第三十四集团军,由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主席、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庞炳勋和三十四集团军司令孙殿英部组成,总兵力2万5千人。第二集团军为国民党新七军军长投诚改编。据汪伪政府公布,“迄三十二年(1943)底为止,综计国军实力已达四十二个师、五个独立旅及十二个独立团,华北方面有十二个集团军及八个独立旅。”汪伪军总数最高时达100万人,正规军约60万人。事实上日本虽然占领了大半个中国,除关东军以外,在内地的日军从来没有超过一百万人,伪军人数远远超过了日军,成为支撑日本侵略占领中国的重要力量。其中除了部分伪军驻扎在城市负责占领区治安维护外,绝大部分的伪军被调往华北地区进行"扫荡"或者"治安强化作战"。这些以“皇协军”、“治安军”、“和平建国军”、“”、“队”称呼的伪军,可以由日军随便调遣。不少参与了在华北地区对平民的大屠杀活动,被百姓称之为“二鬼子”。伪军和伪政权大致上属于三个系统,汪靖卫的中央政府中央军,25万以上。王辑堂的华北政务委员会治安军10万,后来叫“皇协军”。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的蒙古军1.5万,地方团队25万。其中,国民党正规军投敌50万,中央委员22人,还有五十多位将军。全国伪军除伪正规军外,尚有各省县的伪地方武装几十万人。日军所到之处,在组织伪政权的同时,网罗地痞、流氓,收编地主武装和国民党溃散的游杂部队,建立伪军,作为伪政权的支柱。山东伪军数量超过了国共两军。以山东为例,1938年山东伪军的大股部队只有日军从东北带来的伪满皇协军赵保原1个旅。其后,随着日军占领区的扩大,国民党军队不断投敌,伪军队伍日益增多。1939年有济南警备旅、鲁东治安队张化南部、“剿共军”第一路总指挥张步云、剿共军”第三路张宗援、刘桂棠两部、鲁南第一路“剿匪”司令刘仙洲部,鲁南“剿匪”司令部陈式仪、陈炳照两部、鲁北皇协军白玉亭部等总兵力达10万余人。1940年时,国民党地方军及正规军达到18万人。1940年伪军8万,1941年12万,1942年15万(“中央军”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山东省政府主席孙良诚率部投敌),1943年近20万(国民党军鲁苏战区新四师师长吴化文率部投敌)。到1943年,山东国军只剩下东北军51军于学忠(兼任山东省政府主席、鲁南游击总指挥)部以及周旋于国民党和日军中间的顽固派部队,属于国民党政府指挥的总兵力只有3万。而八路军山东纵队5万人和115师约2万人(皖南事变后山东八路军已不服从国民党指挥,而且脱离了二战区进入齐鲁战区)。占领山东的是日本华北派遣军第十二军,后来改为四十三军。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山东全省伪军总数为17.34万余人,其中正规军4.93万余人,保安队9.71万余人,其它2.7万余人。对于投敌伪军而言,有的是民族矛盾,有的是政治因素。然而中国的投敌伪军主要逐利忘义和统治集团内斗形成的。国民党统治集团政治上的独裁,内部派系林立。以汪靖卫为代表的一派打着“曲线救国”的旗号,其实是想借日本之手争权夺利。多年来蒋介石亲近嫡系,地方杂牌军在地位、军饷、装备等方面受到歧视,为保存实力,或为私欲及怨恨忘却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卖国求荣,卖身投敌。比如汪精卫“国民政府”中七个伪军集团军司令,六个来自于原西北军、东北军和山东韩复榘等的军队,只有郝鹏举(伪淮海省省长,原中央军校西安七分校少将总队长)一人原来是胡宗南的部属。当时生活穷困,在日军的威逼利诱下,许多老百姓将参加伪军作为谋生的手段也是重要因素。抗日战争时期伪军的结局不同。据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中国军方统计,除伪“”以外所有驻华伪军的数量大约是118万人。这些伪军除少数受到惩处外,大部分被蒋介石集团作为抗战结束后的“先遣军”转为“正规军”。 至抗日战争结束时,属于南京汪伪政府之伪军尚有15个军,52个师,9个旅及特种兵,共28.2万余人;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军队共13个集团(旅)及炮、工兵一部,共55000余人;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残余军队还有9个师的番号,加上其直属部队共14000余人。以上伪军共计351000余人。他们都被蒋介石收编,投入到反共的内战当中。1945年8月15日,在日本宣布投降当天,国民党政府就将伪华北绥靖军总司令部改称为“华北先遣军总司令部”,并令其“固守现地,等待国军”。第二天,蒋介石对全国伪军发布命令:“……我沦陷区各地下军及各地伪军,应就现驻地负责维持地方治安,保护人民,各伪军尤应乘机赎罪,努力自新,非本委员长命令,不得擅自移动驻地,并不得受非经本委员长许可之收编……”。蒋介石还任命大汉奸周佛海为上海行动总队总指挥,蒙奸德王为蒙古先遣军总司令,李守信为热察两省先遣军总司令。孙殿英、庞炳勋也被任命为先遣军总司令。对伪军的改编,开始军给纵队,师给总队,各地伪军共编为六个纵队27个总队73个团,门致中、孙良诚、吴化文、孙殿英、张岚峰等都被任命为纵队司令。直到1946年初,才陆续编为某军某师的正式国军编制。这种做法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批评,蒋介石不得不把民愤极大的周佛海、王克敏、陈公博、王揖唐、褚民谊、丁默村,以及伪第11军军长富双英、武汉绥靖公署主任叶蓬、伪华北绥靖督办齐燮元等人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伪军后来大多落得个可耻下场,除吴化文在济南战役中率部起义外,其他如孙良诚、孙殿英、张岚峰、郝鹏举等都做了解放军的俘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伪军的特色。中国的伪军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它不是侵略者组织占领地人民组织的军队,而是大批国军反水投降组成的队伍。不仅仅投降,而且掉转枪口打中国人。中国伪军多为成建制投敌。中国的抗日战争虽然战果辉煌,国共双方却从来没有消灭日军一个联队(团)建制。而投降成为伪军的却包括了集团军、军、师建制单位及高级将领。中国伪军来源广泛,既有地方杂牌军,又有蒋介石的嫡系黄埔军人。包括黄埔一期的刘明夏(十四军第九十四师师长)、黄埔一期黄子琪(国民党补充旅旅长)、黄埔一期谢文达,黄埔二期刘启雄、张海帆、陈孝强,黄埔三期方先觉(国民党第10军中将军长)、黄埔三期金亦吾(国民党第六战区挺进军司令)等二十多位“天子门生”。中国伪军与国民党政府军有默契。即便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与伪军作战较少。因为伪军在反共方面与国民党同出一辙,伪军主要与共产党军队作战。虽然表面上降了日军,却始终与国民党政府勾勾搭搭,经常配合清剿共产党部队。中国伪军很多得到国民党政府的默许。1939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中心议题有两个:一是在新形势下如何抗日,二是制定限共、反共政策。会后国民党发布了一系列秘密文件,如《防制异党活动办法》、《共党问题处理办法》、《异党问题处理办法》、《沦陷区防范共党活动办法草案》、《陕甘两省防止异党活动联络办法》、《运用保甲组织防止异党活动办法》等,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曲线救国”。早在1939年,国民党河北省保安司令张荫梧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就把进攻八路军失败后率部投降日军,并变为“冀中剿匪总司令”的柴恩波的叛变行为称为“实施曲线救国。”而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部颁发的秘密文件公然声称:“除奸至为迫切要务,应分别轻重,首先从事剿共,如影响抗战,则可略走曲线。”山东省主席沈鸿烈甚至提出:“宁匪化,勿赤化;宁亡于日,勿亡于共;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的反动口号。正因为此,在国民党军内部流传着许可国民革命军指挥官在面对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可为保存实力,暂时投降"。尤其是1938年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的韩复渠因不战而放弃山东被枪毙后,许多战地指挥官畏惧战败要承担责任。因而作战不坚决,遇到困难就举手投降,使伪军数量开始爆炸性增长。中国伪军大多数战后没有受到追究。孙良诚战后任国防部暂编第5纵队,淮海战役后又投诚共军。后自告奋勇前去劝说兵团司令起义,被刘扣押,释放后移居,上海解放后被捕。投降日军的华北政务委员会治安总署督办兼华北治安军总司令军门致中上将战后国民党华北先遣军第9路总司令。汪伪政权“和平建国军”第三方面军上将总司令吴化文战后任国民党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兼整编八十四师师长,济南战役时又投降共军。汪伪任“豫北剿共军总司令”的孙殿英战后任国民党暂编第五军军长。汪伪政权第四方面军总司令张岚峰抗战胜利后任为国民党第三路军司令,后在豫东战场被共军俘虏。投降日军的蒙古军总司令李守信一为热察两省先遣军总司令,国民党河北省主席庞炳勋投降后任汪伪政权暂编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战后也被任命为先遣军总司令。黄埔三期生方先觉战后担任了国民党第十绥靖区的副司令官,黄埔三期生金亦吾战后任第15绥靖区高参。汪伪政权淮海省省长郝鹏举战后任国民党新编第六路军总司令、42集团军中将总司令,投降共军后又反水被枪决。伪军如此受重用,韩复渠若地下有知,一定后悔不该逃跑直接投降更实惠,闹不好战后至少弄个绥靖区或兵团司令干。汉奸伪军的理论基础是自私自利。抵御外敌侵略,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是世界任何国家公民的道德准则。就像孝道一样,有不爱儿女的父母,却没有一个国家提倡不孝。有不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府,却没有一个政府提倡不爱国。但是,凡是叛国投敌的都有一套冠冕堂皇的理论。“爱国不是爱党和政府”。基于这个理由,可以打着对政党和政府的不满倒戈相向。其实爱国不仅包含着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及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也包括对国家政权的维护。虽然政党和政府只是从属于国家,但很多时候执政党或政府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反对执政党或政府往往会伤害国家利益。国内政治斗争只能通过获得民心来解决,借助外力推翻政府本身就说明政治上的无能。汪伪政权的建立其实是国民党内部斗争的结果,失势的汪靖卫想借力日本军事实力来夺取国民党的领导权。而那些追随者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加入,虽然是政治和权利斗争,客观上却伤及了国家和民族利益,成为侵略者的帮凶。“人权大于国权”。国权对内具有强制性,对外具有主权性,它的法律原则凌驾于个人权力之上,除非是在无政府状态,否则不可能高于国权。当国家被列强侵略、瓜分和掠夺,人民生灵涂痰,人权惨遭剥夺践踏,就不会有国人的民生和人权。这种观点是典型的自私自利,除非是无政府国家,否则任何国家国权都大于人权。战场上投降敌军的人实际上把自己的利益当成所谓的人权,在面临坚决抵抗还是卖身求荣上选择了后者。它彰显的是个人获得了利益,伤害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个人的人权而出卖国家利益当汉奸,只能被世人所不齿。爱国是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共同体,单纯强调任何一方面都不合适。“国家不爱我,我凭什么爱国家”。有些人因为事业不顺或者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以此为理由卖国求荣。这是混淆了国家与统治者的概念。可以对统治者有怨言,但不能忌恨国家。国家对每一位公民都是公平的,一个无能又不想付出的人国家又凭什么爱你呢?在抱怨国家时,最好先问问自己为国家做了哪些贡献,国家为什么不爱你。就抗日战争而言,蒋介石的中华民国政权代表着中国。在外敌入侵面前,连政敌共产党人都要求统一到国民政府的旗帜下共同抗日,而作为国民党军队反而倒戈相向。这不是国家不爱他,而是心里根本没有国家和民族的概念。“不做中国公民,要做世界公民”。这种思想与汪靖卫与日本勾结要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一脉相承。其实世界主义并不是推崇某种形式的,而是指之间和之间更具包容性的、和关系。它的意义在于每个人不应该只关注自己国家内部的正义,而更要关心国际之间的正义。而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其实是日本的一种霸权表现形式,是日本帝国的统治范围。“以正义的名义投敌”。正义是伦理学、政治学的范畴,是一种道德评价。然而不同的社会或阶级的人们对“正义”有着不同的解释,往往都是站在各自的利益上来进行解读和诠释。叛国投敌嘴中的正义其实是个人利益的所谓正义,只是一块遮羞布。“专制政权和侵略都无分好坏”。专制政权和侵略者都欺压百姓,却是内外有别。对于专制政权可以通过国内斗争来推翻或改造,而侵略都是掠夺,是民族迫害,性质上不一样。汉奸伪军脱离的不仅是政党或政府,而是背叛了民族利益。是有奶就是娘,其遗害远大于专制政权。抗战时期蒋介石诚然是独裁政权,却仍然代表中国。即使要重组政权也只能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不能与侵略者同流合污。显然,卖国求荣当汉奸做伪军许多时候与政治无关,与政党和政府无关。根本原因是趋利避害,是追求权力和一时的荣华富贵。是一种奴性,一种没有国格人格的行为。基于这一点,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达官贵人都有叛国投敌的可能。只是普通人往往是为生活计才栖身于汉奸队伍,而达官贵人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势见风使舵更容易向侵略者投降。卖国投敌在任何历史时期任何国家都被世人唾弃,不管是曲线救国或者是政治及价值观的原因。可以得势于一时,却免不了历史的鞭挞,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
&>>&&&&&正文
揭秘抗日战争时期二鬼子的嘴脸
  日军杂志上的伪军士兵和“太君”,这绝对就是标准的汉奸嘴脸。根据在抗战结束后的统计,在华伪军建制中62%左右是原国民革命军部队。图为皇协军与日本军人在一起。
责任编辑:润辰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中越战争中国是谁指挥的_百度知道
中越战争中国是谁指挥的
张国华中越战争最高指挥官是谁中央军委主席:罗瑞卿西藏军区司令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线总指挥,八路军司令员朱德:陈诚,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聂荣臻秘书长。3抗美援朝最高指挥官是中央军委主席、徐向前,军令部长:周恩来:林彪:彭德怀4中印战争最高指挥官是 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副主席,西线总指挥、朱德总参谋长。军政部长:毛泽东副主席:毛泽东副主席、聂荣臻,副司令员彭德怀2抗战时期最高指挥官蒋中正:何应钦、贺龙:杨得志广州军区司令员1抗日时期最高指挥官是谁 中国战区最高司令长官是蒋中正:杨尚昆昆明军区司令员、叶剑英总参谋长:叶剑英:聂荣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共军最高指挥官是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中越战争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抗战军队的武器装备真都比日本差么?
原作者: 石门一、 中国优于日本中国战场上交战双方的机械化程度都不高。前期中国的只有靠苏联援助建立的第五军(基干为第200师)。日军对华作战时投入的全机械化部队也只有第五师团和第三战车师团。在中日两军的作战伤亡中,枪伤都占一半以上,可见轻武器在战场上仍唱主角。从轻武器的主体枪械看,中国军队始终占优势。从1937年至1945年,日军对华作战兵力保持在50万至105万之间,其中半数装备枪支(多数炮兵和勤务人员不配枪)。中国方面,国军一线兵力则保持在200万至300万,也有半数配备枪支;此外民间武装也有大量枪支(近代中国进口的既驳壳枪近百万支,多为富户购买);当时中共军枪支数量不详,据相关资料记载,至1945年夏,总数约90余万,枪支37万余支,平均每支枪不足20发子弹(笔者认为,这也是共军只能以游击战为主的原因之一)。从当时双方主要装备的枪械质量看,中国要稍优于侵华日军。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派系杂乱,不过从清末起,军界大多看中德式7.9毫米口径枪械,最早大批装备的步枪便是毛瑟枪的改进型-“”。1935年,南京政府根据德国顾问建议,以德式Kar98毛瑟枪为标准统一全军,除在外国购买,在国内仿造为“”。此种枪在二战期间也是德军主要装备,性能优于日军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枪。据相关人士回忆,毛瑟枪在实战中,枪伤“进口小,出口大”。而日军的6.5毫米口径的“”不仅口径小,且因其弹道设计缺陷,所以杀伤力大大降低,当时有人戏称:“三八枪打中抗日战士,养几天伤继续抗日”。也深感三八枪威力小,1939年研制出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步枪,性能与德国98式相当,却因生产能力所限仅有少量。在轻机枪方面,抗战时期中国各派系军队装备的主要是7.9毫米口径的(与德式枪弹通用),质量优于日军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中国人俗称“”)。1939年,日军研制出九九式轻机枪,同样没有。在方面,中国军队使用的多属马克沁式,除需水冷这一麻烦外,可靠性相当好。抗战后期,国军还大量装备了美制汤姆逊、英国的。日军重机枪为九二式,靠弹板供弹,操作不便且易卡壳。日军一直未装备冲锋枪类武器。手枪方面,中国当时用的进口手枪杂乱,不过其中多数为德式毛瑟自动手枪,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日军主要装备的是南部十四年式(中国人俗称“”),因弹簧钢质量差使其供弹常出问题,是兵工界公认的“二战期间最差的手枪”。当时日本陆军装备特别是轻武器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是因其重工业-军工基础弱于其他列强,又要集中力量研制飞机和。开始后,日军将领便抱怨战争装备比日俄战争时期强不了多少。1939夏,在诺门坎与指挥的苏军交锋,其落后的陆战武器抵挡不住机械化部队,第六军大败,战死一万八千人(苏军为六千人)。此后,日本陆军虽提出改进装备,却因日本在期间实行保障海空的“超重点主义”,仍无力兼顾。二、重武器 中国先弱后强前期,日军在重武器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从地面炮兵的对比看,中国轻重型火炮数量略少于日军,日制火炮虽然在质量上不如中国进口的一些德制装备,却有配套齐全和弹药补充能力强的优势。抗战初期,国军进口了数百门质量优良的德制山炮和榴弹炮,以75毫米口径为主,却因炮弹需进口且运输手段落后,无法保障火力持续性。中日军队作战时,一直流动性比较大,很少,使用重炮的场合不多。在野战中,双方主要使用轻型和,装备各有所长。抗战初期,日军武器最大优势在空中,从1937年秋至1941年末,侵华日军一线保持在500架左右,并依靠本国年产数千架的能力可迅速补充。中国空军的飞机全依赖外购,开始主要使用美制霍克III型战斗机,随后使用苏联援助的伊-15和伊-16,性能与日军的中岛九七、三菱九六相当,却因飞行员和战机都缺乏补充能力而越打越少,空战主要依靠志愿航空队。1940年,日军的出现后,完全落入敌手。到了抗战中期,中国战场上重武器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1941年,美国的“飞虎队”进入中国战场使空战形势发生扭转,“飞虎队”装备的P40屡屡击败日本“零”时战机,抗战后期美军第四航空队“野马式”为当时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战斗机之一。当时日本航空兵的主力外调,1943年以后,中国战区制空权已经掌握在中美联合空军手中。三、综合实力 中方落后于日本从的武器对比中看出,国军的很多失利不能归咎于武器,需要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以单项武器而论,抗战期间中国除海军方面无法同日本相比之外,国军陆空装备质量并不算差,后期在数量和质量上还占优势。但是在武器装备系统化、装备使用的专业化等方面,中方大大落后于日本。以枪支而论,因为当时中国以外购为主,而且比较杂乱,所以经常出现件不配枪、弹不对膛的情况。反观日军的轻武器质量虽不算好,却实现了标准化、序列化。重武器方面,中方虽然引进了许多飞机、火炮、坦克和车辆,自身却缺乏弹药、汽油等基本的保障能力。大量设备经常“趴窝”不能使用。日本作为一个工业国,对自身装备能够有效地保障和维护,作战时,协同配合能力也远强于中方。武器性能的充分发挥,还要依靠操纵者的精神、文化、体能素质和技术水平。当时国军的兵源主要依赖抓壮丁,补充的多是农村文盲,许多士兵没有什么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不知道为谁作战、为何作战,“长官”又根本不把他们当成“人”来看待,其作战意志可想而知。而这些上层长官又舍不得消耗弹药进行训练,造成战时装备使用效能极低。侵华日军普遍经过严格的训练,许多鬼子在行进中射击不用贴腮瞄准,在拼刺刀中,中国士兵因为体能与技能大都不如对敌方,经常要三、四个人才能战胜一个鬼子。 日军士兵的“”也超过中国军队,“武士道”精神使其极为凶悍。最重要的是,中国军队的中高级“长官”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这些“长官”最擅长的是、诡计阴谋、兵变、内讧、自保实力、互不救援、打“滑头仗”、升官、发财、讨小老婆、作威作福、当土皇帝——这一套在同外夷强敌对阵中全是狗屎!!!可悲的是这些中高级“长官”指挥近代化作战的能力极为低能,面对日军并不高明的空地协同、步炮协同、(这一点在与苏联军队的冲突中表现无余),根本不能将宝贵的德式、苏式、有效的利用起来、组织起来,而只会用赶羊、填坑式“大呼隆”。这正好中了日军步炮协同的下怀。大量中国士兵的生命被“长官”的无能断送!四、总结与反思抗战时期,中国在装备使用方面的弱点,恰恰是中国近代社会病弱的表现。在外国人侵略面前,总是被动挨打,首先体现在人的素质的落后,具体表现为政府腐败、军队指挥无能及士兵教育训练素质低下。武器装备的因素还在其次。以上分析结果,在笔者看来,至今仍然具有警示作用。
本贴相关帖文
&以下是引用groffrey
在第44楼的发言:LZ说的大部分都是局部的,武器分的很散,而日本是正规军统一装备,而且中国武器太杂,后勤很难,没子弹的武器在好,也没用楼主所介绍的国民党正规军的装备,中国经历长期军阀混战后,老实说,补给不能统一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当时中国简直是万国军械博览会。以弹药为例。就有7.92毫米 德国制式 主要装备于国民党军7.62毫米 苏联制式 西北军和西北部的军阀中比较多见。6.5毫米
日本制式 主要在接受日本援助的军阀中多见,例如阎锡山的军队。.303英寸
英国制式 在中国尚有相当大市场还有捷克制式 东北军多用该系列武器法国,比利时制式 云南等南方军队多用以及奥地利等尚有四川军阀等根本无力统一自己武器的军队,只能有什么用什么。由此可以想象,抗战中中国军队的补给问题和何等的困难。例如山西战场,国军晋军川军一起参战,尚有部分其他军队。就要准备大量7.92毫米子弹和6.5毫米子弹,而且绝对不能送错地方。为此实际上抗战中军阀的部队一直是自己补充的弹药,虽然他们老是叫嚷着蒋介石不肯给他们补充,但考虑到当时军制的混乱以及军队之间的猜忌,抗战中补给的混乱和无力也是可以理解的。而日军一色6.5毫米,不仅步枪和机枪通用,甚至设计可以使用步枪弹夹的歪把子机枪--这恐怕是这种武器的唯一亮点了。由此可见,在后勤补给的竞争中,我们是先天不良。
LZ说的大部分都是局部的,武器分的很散,而日本是正规军统一装备,而且中国武器太杂,后勤很难,没子弹的武器在好,也没用
抗战8年,中国钢铁产量最高年产仅90万吨,日本在事变时已达700万吨,战争需要双方拼钢铁,以中日双方这样的力量对比,无法论证中国的武器会优于日本,仅依靠国外进口武器是无法支持长期的战争需要的。
请大家对比一下抗战期间中日军人伤亡比例中国3500万军民比69万鬼子和170万二鬼子.多么悬殊的差距.撇开中国军队和日军的实力差距.其中造成这差距的主要原因有:(1)抗战前我国处于军阀割据和国共对峙的时期,晚清遗留下来的军阀如阎锡山,王家烈,张学良等,先是中原大战打得国内疲敝不堪.尔后是国共对峙,国军消耗了不少.(2)老蒋他们也不是东西,都想借鬼子,共军,土匪来消耗对方,打压对方,再加上为了保存实力,畏战避战,从而给鬼子可乘之机.(3)我国人的身体素质不如鬼子,日军士兵的身高 虽普遍矮小,但几乎每个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无 论是突刺还是格挡,手臂上都带着一种训练有素的爆发力。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显出身材 上的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悬殊,体现在单兵素质上.虽然我英勇军民顽强杀敌,但始终难以扭转这一现实的差距.(4)我国虽有英勇的军民奋勇杀敌,但是中国国民麻木的性格和一部分卖国求荣的汉奸是我抗日军民的巨大阻碍.给我抗日军民造成惨重的损失.这思想意识对社会的反作用是极其巨大的.难怪鲁迅先生要弃医从文.综上所述,我国在抗战中的巨大损失并不是完全由武器等军事实力决定的,是社会意识和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决定的,其中经济原因是根本,社会意识,政治形态是主导.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从表面看中国军队轻武器性能确实超过日军,可是由于中国当时国内军工生产能力极其低下,大量作战不部队使用的都是磨损很严重的步枪和机枪了,根本不能发挥应有的性能了!实际作战中只能使用抵近射击的办法才能命中目标,所以轻武器方面确实中国也是落后日本的。
即使中国拥有在强的军队,拥有在强的军事装备,让老蒋那样的卖国贱比独揽大权一切都白搭,东三省等地方一样还是得丢。归根结底是政治黑暗的原因。从古至今,中国就从不缺刚勇强悍的军人和卓越军事才能的大将,可惜大多都被自己人整死了(叶挺等等),如果中国不是政治太黑暗太堕落,而有一点团结的话,即使当时中国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落后日本很多,真打起来,小日本同样根本不是中国的对手~~!
看看日本的炮兵。空军。这些中国才有多少。靠步枪,又不是打游击。中国军队的士气,训练,素质,也远远低于日本正规军。当时是军力不足,是关键。
战机终将被击落,战舰终将被击沉,战争的根本最终还是人与人的对抗!
二战时期德国等在欧洲战场稳固后,其主要作战对象是前苏联。在亚洲日本占领我国东北并经营十余年,本来它的主要进攻方向并不是三海关内,而是协同德军向前苏联进发,与德军在莫斯科汇合。“七·七”事变后,日军判定当时中国政府腐败无能,引起了他们先占领中国的胃口,以便将来在与德国瓜分世界势力范围时有更多的条件,加上如果它能迅速占领中国,无论在战争物资上还是的战争人员资源上都将是个十分庞大的来源。因此,改变作战意图,作出先行占领中国的决策。从日军当时的装备看:一、三八式步枪作为日军步兵主要装备,在沙漠作战中有其特别的优势:枪管长,射程远,它弹丸飞行距离为3000米,有效射程800米,更适合平原、沙漠地带作战。口径小(6.5),弹丸装药量大,穿透力强(如果按作战损耗看,战场上击毙1名敌方人员,最多是减员1名;而击伤1名敌方人员就会使对方自然减员3名,并且会对敌方人员心理产生更大的恐惧)。二、单兵服装以高帮作战靴和尿片帽,能有效地防止沙子进入鞋子和衣领,作战服接近黄沙本色,在沙漠上有自然伪装作用。以上两点,在沙漠作战中有着非常的致胜作用。但是,任何帝国主义都改变不了“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的规律。日本军国主义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得到的是全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很快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最后以他们的失败告终。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前言关于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文章很多,但这些文章基本上是从政治或纯军事角度出发的,介绍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物力状况的文章很少.在现代战争中,物力因素的影响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本文专门介绍一下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物力状况.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提到的数据有的当年有精确的记载,有的当年并无直接记载,而是根据其他相关资料推算出来的,误差在所难免.名词解释山炮:可拆卸的轻型榴弹炮,口径一般为75毫米,炮管很短,整个火炮可拆卸成几部份组件,运到目的地后再重新组装起来,由于便于运输特别适合山地作战,所以称山炮.野炮:口径在100毫米以下的加农炮和榴弹炮(不包括山炮)的统称,以75毫米野炮最常见.战防炮:战车防御炮,用来防御战车的炮,后来称为反坦克炮.(同理,战防枪=反坦克枪)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武器装备进口情况1937年7月抗战爆发,武器弹药消耗巨大,国民党战前所积攒的家底根本支持不了多久,能否得到充足的武器装备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当时国民党的武器来源有两个:进口和自己生产.由于重工业基础薄弱,国民党兵工厂的水平是比较低的,不仅生产不了飞机和坦克,而且连最基本的枪支和子弹的生产能力也不能满足需求.在当时的条件下,进口武器装备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自清朝末年起德国就是中国最重要的武器进口来源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8年.抗战前国民党就通过进口德国武器装备组建"德械师",国民党从德国进口武器装备所需资金主要用钨矿砂,锡,锑,桐油等物资支付.1937年7月抗战爆发,国民党加大了德国武器的订货量.在日本的强烈抗议下,1938年5月德国宣布停止对中国出口武器,最后一批武器于8月份运抵中国.从抗战爆发到德国停止供货为止,国民党从德国进口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12架,105毫米榴弹炮36门,迫击炮800门,37毫米战防炮500门,13.2毫米高射机枪300挺,机枪1万挺,步枪5000支,驳壳枪2万支,手枪4400支;150毫米炮弹6000发,105毫米炮弹3.6万发,迫击炮弹190万发,37毫米炮弹50万发,子弹1.6亿发.抗战爆发后的日,国民党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便开始以贷款的形式向国民党提供武器装备,贷款由中国用矿产和农产品偿还.苏联对国民党的武器供应持续到苏德战争爆发.在这将近4年时间里国民党从苏联进口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885架,坦克82辆,汽车1540辆,115毫米榴弹炮80门,76毫米野炮160门,76毫米山炮50门,高射炮270门,45毫米战防炮50门,37毫米战防炮380门,航空机枪120挺,重机枪1300挺,轻机枪5300挺,步枪5万支,冲锋枪3000支;航空炸弹3.11万颗,115毫米炮弹12.68万发,76毫米炮弹16万发,45毫米炮弹7.5万发,37毫米炮弹61万发,高射炮弹31.44万发,子弹1.84亿发.(中国向苏联支付的物资包括:钨矿砂31177吨,锡13162吨,锑10892吨,锌600吨,汞560吨,铋18吨,茶叶30293吨,生丝309吨,羊皮223万张,羊毛14300吨,猪鬃6340吨,桐油8868吨)抗战爆发后国民党还从欧洲其他国家进口了一些武器装备(到货量)从英国进口:飞机36架,子弹1667万发从法国进口:飞机24架从意大利进口:装甲车101辆从比利时进口:步枪5.4万支,子弹3867万发从捷克进口:轻机枪1829挺,步枪5000支,子弹2600万发从瑞典进口:子弹1.18亿发从匈牙利进口:子弹1500万发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下半年,国民党得到了从美国运来的279架飞机和1205万发子弹,这批货是战前订购的.由于中立法案的制约,此后美国便停止了对中国的武器出口.1939年11月美国修改中立法案,可以向交战中的国家出口武器,但必须以现金购买,自行运输.租借法案出台前美国陆续向国民党提供了4笔小额贷款,分别是1939年2月的桐油贷款(用桐油偿还),1940年4月的锡贷款(用锡偿还),1940年10月的钨砂贷款(用钨矿砂偿还),1941年2月的金属贷款(用钨矿砂,锡和锑偿还),这些贷款规定用于在美国购买除武器弹药外的其他物资.国民党买回了一些物资(汽车,油料,轮胎,汽车和飞机零件,工业器材等).日美国出台租借法案,向符合美国利益的国家提供援助,日美国宣布将中国列入援助对象,自此美国开始正式向国民党提供军事援助.1937年11月国民党动工修建滇缅公路,于1938年8月底建成,滇缅公路从昆明出发,至边境小城畹町,然后向缅甸境内延伸至腊戌,与缅甸中央铁路连接.进口物资可先运到缅甸仰光港,然后由中央铁路运到腊戌,经滇缅公路运到中国.1938年10月,中国的沿海通道已全部被日军堵死.此时除进口苏联的物资可通过迪化(乌鲁木齐)至阿拉木图的中苏公路直接运输外,进口其他国家的物资则要通过法属殖民地越南或英属殖民地缅甸.中越之间有滇越铁路和桂越公路,中缅之间只有一条滇缅公路.抗战爆发后为了不得罪日本,法国禁止中国通过越南进口武器弹药(其他物资可以).1938年11月法国又宣布禁止中国通过越南进口卡车和救护车,后同意在交税的情况下限额通行.1939年9月中国通过越南进口的部份机器设备被法国掠夺.1939年11月日军占领南宁切断桂越公路,日法国向德国投降,成立傀儡政府.在日本的逼迫下,法国于日封锁滇越铁路,并于日拆毁滇越铁路.法国投降后英国已被困在欧洲,为了讨好日本保住自己在亚洲的殖民地,英国于日宣布封锁滇缅公路3个月,1940年10月滇缅公路在封锁了3个月后重新开放. 日日军攻入越南北部,法国被迫同意日本在越南驻军.从日起,日军以越南北部的飞机场为基地,多次对滇缅公路进行轰炸.1941年12月日军开始进攻缅甸.1942年2月国民党组建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与英军联合对日军作战,日日军占领仰光港,滇缅公路的进货入口被堵死.1942年4月远征军作战失败,败退下来的远征军一部分退回云南,另一部分经过中美英协商转移到了印度.在美方的安排下,转移到印度的这部份远征军改称为中国驻印军,以印度为基地进行训练.此后又陆续从中国调派一些军队入印度以扩充中国驻印军,为以后的反攻作准备.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美国紧急开辟从印度到中国的航线.物资先运到印度,然后由飞机穿越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横断山送到云南或四川,由于沿途一系列高耸的山峰好像驼峰一样,所以称为驼峰航线.驼峰航线飞行条件恶劣,事故率居高不下,物资运量很少.为解决中国的物资供应问题,中美决定合作修建中印公路.1942年12月中印公路动工建设,公路从印度出发穿越缅甸北部原始森林至云南畹町,与滇缅公路中国段连接.中国驻印军与美军和英军经过联合作战逐步收复缅北地区,中印公路也随之向前延伸.1943年12月沿中印公路开始铺设中印油管.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中印公路全线通车.与此同时驼峰航线也加大了运输量,1945年6月中印油管开始向中国输油,物资运输问题至此解决.美国援助国民党的物资如何分配由美国说了算, 美国决定物资优先用于缅甸作战.物资运到印度后首先拨给中国驻印军一部份,然后由驼峰航线运到中国,运到中国的物资重点供应中国远征军,剩下的留给国内作战的国民党军队.由于运输不便,陆上交通恢复前美国援助的重炮只能就近拨给中国驻印军.以155毫米榴弹炮为例,抗战期间美国总共只给了国民党36门,全部拨给了中国驻印军.在缅甸战事结束以前,国内作战的国民党军队武器装备状况基本没有改善.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从美国得到的武器装备的粗略数字:飞机1394架(包括美国驻华空军的飞机),坦克108辆,装甲车36辆,汽车约2万辆,155毫米榴弹炮36门,105毫米榴弹炮约200门,75毫米野炮约100门,75毫米山炮约500门,37毫米战防炮约300门,迫击炮约2000门,火箭筒1030支,喷火器约150支,枪榴筒约6000支,14毫米战防枪1269支,重机枪约1500挺,轻机枪约8000挺,步枪约15万支,冲锋枪约3万支,手枪约3600支;各类炮弹约220万发,火箭弹约6万发,子弹约7亿发.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武器弹药生产情况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兵器工业进行了内迁重组,大部分兵工厂集中到了重庆.受重工业基础的制约,抗战期间国民党的兵器工业并无太大发展,但还是生产出了不少的轻武器和弹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步枪约50万支,轻机枪约4万挺,重机枪约2万挺,枪榴筒约6万支,掷弹筒40909支,20毫米高射炮4门,37毫米战防炮94门,60毫米迫击炮约5000门,82毫米迫击炮约7500门,120毫米迫击炮约60门;子弹约11亿发,手榴弹约2700万个,枪榴弹约450万个,掷弹筒榴弹约150万个,迫击炮弹约550万发,75毫米山野炮弹约42万发,20毫米高射炮弹约52万发,航空炸弹约3000吨,地雷约80万个.在这里顺便说一下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兵工生产情况.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兵器工业规模小,设备简陋,原材料奇缺,因而武器弹药产量很少.抗战期间共产党的兵工厂累计生产:长短枪11046支,机枪33挺,掷弹筒4155支,枪榴筒2196支,迫击炮908门;子弹779万发,手榴弹447万个,掷弹筒榴弹37.7万个,枪榴弹32万个,迫击炮弹28.4万发,地雷19.2万个.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抗战时期国民党各种武器弹药的具体生产情况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步枪有3种:汉阳式,中正式和仿日本38式.1928年太原兵工厂仿制成功日本38(明治38年,1905年)式步枪.抗战期间太原兵工厂西迁后生产了少量38式步枪,总产量约1万支.抗战时期国民党生产的步枪主要是汉阳式和中正式.汉阳式:仿德国1888年式毛瑟步枪,1895年在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1944年停产.中正式:仿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1935年在巩县兵工厂开始生产.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步枪约50万支,历年产量如下.1937年:汉阳式15000支,中正式45000支,合计60000支1938年:汉阳式12000支,中正式38000支,合计50000支1939年:汉阳式41500支,中正式30000支,合计71500支1940年:汉阳式53814支,中正式20600支,合计74414支1941年:汉阳式31500支,中正式7000支,合计38500支1942年:汉阳式46600支,中正式17000支,合计63600支1943年:汉阳式33100支,中正式34000支,合计67100支1944年:汉阳式350支,中正式64500支,合计64850支月:中正式53000支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轻机枪有两种:仿瑞士启拉利式和仿捷克ZB26式.仿瑞士启拉利式轻机枪于1939年停产,从抗战爆发至1939年停产共生产约1900挺.捷克ZB26式轻机枪是捷克于1926年开始生产的,该枪弹匣位于枪身上方,在国产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见到这种机枪.1927年ZB26式轻机枪开始进入中国,到抗战爆发时国民党已有多家兵工厂在仿制生产这种机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轻机枪约4万挺,历年产量如下.年:仿捷克ZB26式2000挺,仿瑞士启拉利式1600挺,合计3600挺1939年:仿捷克ZB26式892挺,仿瑞士启拉利式342挺,合计1234挺1940年:仿捷克ZB26式1324挺1941年:仿捷克ZB26式2440挺1942年:仿捷克ZB26式6000挺1943年:仿捷克ZB26式9391挺1944年:仿捷克ZB26式10900挺月:仿捷克ZB26式6000挺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重机枪有两种:24式和30节式24式重机枪:年,金陵兵工厂仿制过多种版本的马克沁式重机枪.1934年德国向国民党赠送MG08马克沁式重机枪的图纸,由金陵兵工厂进行仿制,于1935年仿制成功,命名为24(民国24年)式重机枪.30节重机枪:日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美国勃朗宁M1917式重机枪(口径改为7.92毫米),正好是民国10年10月10日,顾命名为30节.抗战爆发后由于兵工厂搬迁等原因,30节重机枪的生产几度中断.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重机枪约2万挺,历年产量如下.1937年:24式626挺1938年:24式1060挺1939年:24式1971挺1940年:24式2468挺,30节式514挺,合计2982挺1941年:24式1860挺,30节式520挺,合计2380挺1942年:24式1980挺,30节式310挺,合计2290挺1943年:24式2680挺,30节式260挺,合计2940挺1944年:24式2986挺1945年:24式3063挺,30节式1737挺,合计4800挺1934年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日本大正10年(1921年)式掷弹筒,但产量很少没有正式装备部队.1938年底已迁往重庆的陕西第一兵工厂筹备处在大正10年式掷弹筒的基础上改进试制出新的掷弹筒,命名为27(民国27年)式掷弹筒,开始大量生产.掷弹筒可以看作是一种轻型简易迫击炮,口径一般为50毫米,和迫击炮相比省去了瞄准具和支架.由于没有瞄准具,只有经验丰富的士兵才能精确射击.1944年随着60毫米迫击炮的大量装备,国民党停止了掷弹筒的生产,累计生产40909支.掷弹筒榴弹的停产稍晚一些,截止1945年8月累计生产掷弹筒榴弹约150万个.枪榴筒的生产情况与掷弹筒相似,虽然抗战前便开始生产,但产量很少.1939年国民党兵工厂研制成功新的枪榴筒和枪榴弹,命名为28式枪榴筒和28式枪榴弹,与中正式步枪配套使用,截止1945年8月累计生产枪榴筒约6万支,枪榴弹约450万个.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兵工厂能够生产82毫米迫击炮和150毫米迫击炮.抗战爆发后由于钢材短缺停止了150毫米迫击炮的生产,82毫米迫击炮的生产继续了下去.1940年国民党兵工厂将库存的废旧150毫米迫击炮进行翻新改造,口径改为152毫米,命名为29式150迫击炮,翻造工作持续到1944年,具体数量不详.1942年国民党兵工厂参照法国造60毫米迫击炮,试制出31式60毫米迫击炮.1944年国民党兵工厂参照法国造120毫米迫击炮,试制出33式120毫米迫炮,1945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94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60毫米迫击炮约5000门,82毫米迫击炮约7500门,120毫米迫击炮约60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迫击炮弹约550万发,其中大部份是82毫米弹.1944年迫击炮弹产量110万发,为战时最高峰.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历年迫击炮产量如下1937年:82毫米迫击炮710门1938年:82毫米迫击炮1136门1939年:82毫米迫击炮960门1940年:82毫米迫击炮500门1941年:82毫米迫击炮760门1942年:82毫米迫击炮1381门,60毫米迫击炮200门1943年:82毫米迫击炮1140门,60毫米迫击炮1100门1944年:82毫米迫击炮1084门,60毫米迫击炮2000门1945年:82毫米迫击炮500门,60毫米迫击炮2870门,120毫米迫击炮94门抗战爆发前国民党的兵工厂可以生产山野炮和榴弹炮,不过产量很少.抗战爆发后由于钢材短缺,干脆放弃了山野炮和榴弹炮的生产,集中力量生产需要材料较少的迫击炮.75毫米山野炮虽然停产了,但由于此前国民党军队已经装备了大量的75毫米山野炮,因此75毫米山野炮弹的生产仍然继续了下去,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75毫米山野炮弹约42万发,最高年产量接近12万发(1943年).1938年5月国民党兵工厂决定仿制德式37毫米战防炮,向德国定购所需技术资料,机器设备和钢材.由于交通受阻到货较晚而耽误了仿制工作,直到1941年才仿制成功,命名为30式37毫米战防炮,生产了94门后因钢材用完而被迫停产.1941年国民党兵工厂仿制成功20毫米高射炮弹,使用进口原材料生产,1943年因原材料供应中断而停产,累计生产约52万发.1944年国民党兵工厂仿制成功20毫米高射炮,共制造4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子弹约11亿发,平均每年1.3-1.4亿发,而战前的1936年子弹产量1.28亿发,由此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国民党子弹生产能力基本没有增长.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手榴弹产量有较大增长,1941年手榴弹产量505万个,达到战时最高峰.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手榴弹约2700万个.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5-500公斤各种规格的航空炸弹.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累计生产航空炸弹约3000吨.抗战爆发后为了防御日军进攻,国民党需要大量的地雷,为此建设了专门的地雷生产线,地雷产量大增,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累计生产地雷约80万个.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军用油料供应情况现在的军用油料主要是柴油和航空煤油,坦克装甲车卡车用柴油,飞机用航空煤油,汽油用得很少.而抗战时期的军用油料主要是汽油,汽车和飞机都是用汽油,国民党装备的坦克也全部为汽油机坦克.抗战爆发后汽油供应日趋紧张,国民党采取了如下措施:开发甘肃玉门油田,利用玉门油田所产的石油炼制汽油;以甘蔗和杂粮为原料生产酒精,用酒精代替汽油;以桐油和菜籽油为原料生产代汽油;以煤焦油为原料生产代汽油.在汽油替代品的生产方面,以煤焦油为原料生产的代汽油产量微乎其微,以桐油和菜籽油为原料生产的代汽油产量也很少,真正起到支柱作用的是酒精.抗战时期国民党历年汽油(包括代用品)供应情况如下(1吨酒精大约可代替0.65吨汽油,1吨代汽油大约可代替0.8吨汽油)1938年:汽油进口量45508吨;酒精产量912吨1939年:汽油进口量64871吨;汽油产量11吨,酒精产量2412吨,代汽油产量9吨1940年:汽油进口量65859吨;汽油产量200吨,酒精产量13595吨,代汽油产量100吨1941年:汽油进口量82323吨;汽油产量573吨,酒精产量16128吨,代汽油产量85吨1942年:汽油进口量79吨;汽油产量5202吨,酒精产量23420吨,代汽油产量406吨1943年:汽油进口量150吨;汽油产量8331吨,酒精产量22150吨,代汽油产量1343吨1944年:汽油进口量1739吨;汽油产量11108吨,酒精产量22487吨,代汽油产量289吨1945年随着中印公路的通车和中印油管的建成,持续几年的严重油荒宣告结束.
&以下是引用金田雨
在第1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popsd
在第5楼的发言:轻武器中国优于日本?楼主又喝大了吧?轻武器中国要是优于日本的话,大刀队是如何产生的?你知道中正式一共才多大的产量吗?汉阳造......你知道因为技术和原材料的原因汉阳造的质量远远不如98K吗?以中国当时的工业基础钢材质量不行产量也上不去,又缺乏大量成熟的技术工人,汉阳造都不能保证供应,捷克式是比大正十一年式好,可数量比呢?弹药补给呢?在飞机,重炮,坦克面前,捷克式有意义吗?
真是的!这文章写的太偏片啦!不想想如果我们的武器好!我们一人一把机关枪突突啦,谁有病,有钱不用,用大刀啊!不仅大刀 还有长枪队 就是长矛抗战初期国军装备好的部队 就那么几只大多数都缺枪少弹想想连刺刀都缺少的部队 凭什么说装备比日本强?
德军三十年代都没有国军强啊,装备K98的200-300万常备军,你真强,牛皮都是世界级的!
哈哈,有意思。吹花生米搞经济的时候是黄金十年,等替花生米解释失败的时候,又变成一穷二白。
&以下是引用popsd
在第5楼的发言:轻武器中国优于日本?楼主又喝大了吧?轻武器中国要是优于日本的话,大刀队是如何产生的?你知道中正式一共才多大的产量吗?汉阳造......你知道因为技术和原材料的原因汉阳造的质量远远不如98K吗?以中国当时的工业基础钢材质量不行产量也上不去,又缺乏大量成熟的技术工人,汉阳造都不能保证供应,捷克式是比大正十一年式好,可数量比呢?弹药补给呢?在飞机,重炮,坦克面前,捷克式有意义吗?真是的!这文章写的太偏片啦!不想想如果我们的武器好!我们一人一把机关枪突突啦,谁有病,有钱不用,用大刀啊!
抗战时期,中国在装备使用方面的弱点,恰恰是中国近代社会病弱的表现。旧中国在外国人侵略面前,总是被动挨打,首先体现在人的素质的落后,具体表现为政府腐败、军队指挥无能及士兵教育训练素质低下。武器装备的因素还在其次。以上分析结果,在笔者看来,至今仍然具有警示作用。
国民党的武器有好的,可是数量少,弹药不足,士兵训练差,最重要的是都是进口,命根在别人手里.
&以下是引用山川壮丽
在第10楼的发言:
我DANG不是说,建国以前,我国连一个螺母的都造不出来吗?
旧中国,旧社会,旧,,,,,
一穷二白......解放前基本上能造的只是木螺丝和钉子而且产量很小.即使现在我们也还有很多种螺丝自己造不了.
我DANG不是说,建国以前,我国连一个螺母的都造不出来吗?旧中国,旧社会,旧,,,,,一穷二白......
还是老蒋没有水平跟武器关系不是很大,如果比较下志愿军和联合国军的装备那是全面落后根本没有可比性,那武器都杂出花了,结果不打得挺悍气么。
轻武器中国优于日本?楼主又喝大了吧?轻武器中国要是优于日本的话,大刀队是如何产生的?你知道中正式一共才多大的产量吗?汉阳造......你知道因为技术和原材料的原因汉阳造的质量远远不如98K吗?以中国当时的工业基础钢材质量不行产量也上不去,又缺乏大量成熟的技术工人,汉阳造都不能保证供应,捷克式是比大正十一年式好,可数量比呢?弹药补给呢?在飞机,重炮,坦克面前,捷克式有意义吗?
战争初期,国军的失败是由于重武器不足,这无可辩驳重武器数量不如日本,而且炮弹奇缺轻武器国军只是性能占优,数量上和弹药充足上绝对弱势,大部分杂牌军武器都很差,有的简直像打猎的不是为国军找面子,事实如此还有空军,国民党总共300架飞机,日本呢?常年都在500架以上战争初期,国军兵力共200万左右,不知道你说的一线兵力常年保持200-300万是什么意思
|||军迷有话说|||经典军事|||环球风云|||老照片
||争议话题|||社会万象||男人情感||天天贴图||网友实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战时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