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德尔波特罗是一个什么蚂蚁?他负责什么工作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机秘档案—第二次大战盟军最高司令部内幕揭.pdf25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机密档案――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章 勾心斗角
●艾森豪威尔官运亨通
●英国人恶作剧地把美军派去守卫蒙哥马利的后方
●史迪威写道: “上帝啊,他疯了!”
●巴顿像许多演员一样虚荣得要命
第一节 一个英国人给艾森豪威尔写信:我并不欢迎你
二战初期,英国被击败了,蒙受奇耻大辱还被赶出了敦刻尔克,他们被
迫撤出北非,几乎被赶到了开罗的门口。在 1944过去三年多中,他们获得继
续生存的机会每个星期都在减少。
但是,英国人还是支撑过来了。并且,从 1944年1月他们再也不会孤单
了。在东方,苏联红军向德国陆军发起了反攻,并在斯大林格勒将它彻底击
败了。在西方,在大西洋沿岸,从英国领土源源不断地开来了由精神饱满的
年青士兵组成的军团。美国人蜂拥而至北爱尔兰和英格兰。伦敦由于他们的
到来而变得喧闹起来,为他们饱满的活力而感到震动,为他们的到来而高兴,
但是更急于看到他们继续前进。
同时,在这两个同种民族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经质的既爱又恨的矛
盾心理。新来者招致英国人怨恨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他们漫不经心的态
度、他们的富有,还是他们在英国人的地盘上那种行事方式?那么到底又是
什么原因使美国人对英国人感到寒心――是十八世纪屈辱力殖民地的怨恨还
未消失、而暴发户的那种不安全感又加深了这种怨恨呢?紧张关系深深地来
源于两个民族的特性和过去,这些需要付出代价。在即将来临的巨大危险面
前,他们结成了盟友,但更多的是出于需要而不是喜爱,联盟的道路是艰难
那年冬天,美国人像浪潮一样涌入英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像蝴蝶一样多彩!像蚂蚁一样坚持!像懒猫一 - 金子Love - 网易博客
┃&最近访客
12-20 15:47
12-20 09:19
12-20 00:43
12-19 19:00
12-19 17:21
12-19 16:52
12-19 15:43
12-19 15:33
12-19 15:23
12-19 13:45
12-19 13:04
12-19 12:02
12-19 11:11
英伦小镇罗切斯特:小街上遇见中世纪鬼魂巡游
-----英伦小镇Rochester罗切斯特古城狄更斯节之三
吓屎人喽,大黑天的遇见鬼;大白天也撞见了鬼。夜幕降临,罗切斯特狄更斯节中世纪夜晚巡游开始。 苏格兰风笛开路,
嗬嗬嗬,找到了那对儿鬼。我也扮鬼吓屎你们!不是我瞎说,白天不说鬼。说鬼,鬼来了。。。
今天,继续“跟着三里屯美女学穿衣”的新尝试。高雅的女人都懂得戴帽子,当年,大名鼎鼎的香奈儿就是从做帽子开始起家的。如今,时尚美女越来越知道怎样用帽子提升人了。今年三里屯的美女把帽子戴出了各种风情,我们就来检阅一下吧!▲1▲ 2▲ 3▲ 4▲ 5▲ 6▲ 7▲ 8▲ 9▲1 0▲1 1▲1 2▲13▲14▲15▲16▲17▲18▲19▲ 20▲ 21▲ 22▲ 23▲ 24▲ 25
我们的船又经过三天航行,于11月14日到达距离南极半岛很近的象岛。我们首先前往怀尔德海岬,1915年沙克尔顿之路的坚忍号探险船的22名队员在此等待救援长达135天,我们远远地看到了他们当年守候的地方。
远处冰山左侧山脚下就是当年22位探险队员们生活的地方。
下午我们乘橡皮艇巡游了远望角,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马可罗尼企鹅和帽带企鹅。一只豹海豹在岸边等候捕食企鹅,看到我们来了就在我们船边嬉戏起来。
马可罗尼企鹅头上有两撮彩色羽毛很好看,只是体型不大,有50厘米左右。喜欢在峭壁的岩石上筑巢生活。
豹海豹是吃企鹅的。
11月15日上午我们到达布朗断崖,天空碧蓝出奇的好。我们在这里登陆,这里是南极大陆的最北端,所以我们也是第一次登上南极大陆。
这里有一点七万对阿德利企鹅在繁殖,还有少部分金图企鹅。
浩浩荡荡去出海捕食。
在哪里下水,是它们反复选择考虑的。
在风雪中前进。
辛苦了老弟,看你风尘仆仆的。
跟我走没错。
叼石头回家垒巢娶媳妇。
黑白相会。
探戈舞步我也会。
下午我们登陆希望港,这是再次登上南极大陆。
企鹅一跃就可以跳到岸上,比我们登上希望港灵活多了。
阿根廷1951年在这里建科考站,宣称南极半岛是他们的领土,在20世纪70年代末,他们组织妇女儿童来居住。1978年第一次有婴儿在南极诞生了。这里有学校,社区中心,邮局,礼拜堂,室内球场等。但是我想在极夜时,是不好受的。
正在孵蛋的金图企鹅。
为争夺石头两家打起来了。
希望港的阿根廷儿童。
晚霞中的冰川。
晚上我们离开希望港,11月16日早晨到达南设得兰群岛的半月岛。由于风浪大,登陆又被取消。我以前来过这里,这里是帽带企鹅的栖息地,旁边也有一个阿根廷科考站。
我们只好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欺骗岛。欺骗岛是美国探险家帕默于1820年发现的,是休眠的火山口,叫做海王星之窗断环形,直径九英里,平均高度为300米。断口处230米宽,俗称鬼门关。我们的船就是从这个口进入欺骗岛里面的,里面风浪很小我们顺利登陆。但是天阴沉沉的还下着雪,就只能拍雪景了。
这就是海王星之窗,其实是火山岩浆流出的口子。
这里火山爆发频繁,最近一次是1970年,这里的捕鲸站科考站都被摧毁了。
我们在这里遇到了一只变异的小威德尔海豹,皮肤白里透粉,眼睛也是粉红色的。据专家说,这是没有记载过的。
11月17日我们在雪中巡游了谢瓦尔德湾和格兰姆含海峡。
海面上的浮冰千姿百态,晶莹剔透非常漂亮,只是阴天色彩就没那么好了。
11月18日上午我们在阳光灿烂中登上了库佛维尔岛,这里是南纬64度41分,是我们此行到的最靠南的地方。这里是典型的南极半岛风光,站在船上,冰川,静静的海湾,还有雪山尽收眼底。这里满山都是金图企鹅,我们在这里拍到许多精彩画面。
出海捕食归来的企鹅,游泳时跃出水面,时速可达20-25公里。
前面就是库佛维尔岛登陆点。
亲爱的呗一个。
金图企鹅的幸福时光。
中途来了个第三者,把好事搅了。
11月18日下午我们在塞尔维克湾登陆,这里也是南极大陆的一部分,是我们此行最后一次登陆了。
登陆点在陡峭的山坡上,探险队员开出路我们再爬上去,坐在那里静静的品味眼前的一切。也许是快要结束了大家久久的不愿离去。细细的观察帽带企鹅的生活细节,许久才回到船上。
19日20日我们的船全速通过德雷克海峡。
船上的专家们自弹自唱放松一下。
很多海鸟陪伴我们,黑眉信天翁表演凌波微步。前方是合恩角,我们21日到达乌斯怀亚港。此行的感受是:没有不晕的船,关键看个人;去南极最好是12月以后,气候会好一些,当然有的动物走了,不一定能看得到,运气很重要。 图、文/@原生泰
看标题,请不要想歪了。这里说的色诱是指色彩的诱惑,纳西族服饰色彩丰富、质朴、富于变化,女士们穿上后别有一番风姿。
身处北京,寒冬之际向往温暖,心系蓝天白云,于是去云南丽江古城小住了几日。去之前没做功课,到达之后才知道,现在是丽江旅游的淡季,可是街头游人依然很多,难以想象,假如是旺季,又会是怎样的光景?丽江是一座古城,这里有小桥流水,这里有蓝天白云,这里有各式各样的美食,这里有此起彼伏的音乐等等等等。最值得一提的是,古城的街头巷尾时不时的能见到美女出没,有的是单个出行,更多的是成群结队,以艳遇为招牌的丽江古城果然是美女如云、名不虚传啊。
本组图片近日由原生泰实拍于丽江古城街头,大都是喜好身着当地民族服饰出行的游客美眉,现发布和大家分享。这些美眉穿上当地民族服饰,为她们的美丽更添光彩。佛罗伦萨老城非常适合行走,石头房子石头路,斑驳的石头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四处散发着古朴气质的老城似乎让历经千年风霜的旧时光凝固,停下来,慢慢走。。。(图40张)阿诺河是贯穿佛罗伦萨老城的母亲河,河上有四座各具特色的老桥,每一座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著名的圣母百花大教堂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标志性建筑,三座建筑构成一体,每一个细节上都雕刻着时光的痕迹,非常壮观。佛罗伦萨地标老桥(Ponte Vecchio)横跨在阿诺河道最狭窄的地方,老桥的一侧是当年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和办公场所、现在的市政厅老宫,另一侧是著名的帕拉蒂纳美术馆。这里是观赏瓦萨里走廊以及阿诺河的绝佳地点。佛罗伦萨四季酒店在老桥上唯一的一处露天平台上准备了绝无仅有的用餐体验,只有酒店宾客才能体验到这项特殊的待遇。老城街景。传统工匠。街头艺人,这姿势不太好拿。如果留意,会发现佛罗伦萨的狮子像的眼神各有不同。佛罗伦萨美食丰富多彩,牛排、葡萄酒、各色各样的三明治等。其中的丁骨牛排是最具特色的,这家老牛排店Buca Lapi在当地非常出名,Buca在意大利语中的意思是洞,所以名字中有buca的一般都是在开在地下室或是酒窖中的,虽说有点小贵,但是来佛罗伦萨不品尝Buca Lapi牛排馆的丁骨牛排实属遗憾。(穿过条条佛罗伦萨的小巷,挺轻松就可以找到这家在巷子里的牛排馆,门脸图左。)餐厅的墙壁上铺满了老海报、旧报纸,把人带回到六七十年代。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特产的丁骨牛排,涂满了盐,胡椒,橄榄油,但是只用木炭烤到了几分熟左右,鲜嫩可口,份量超超足,个人感觉咱中国人三人要一人份足够,当时我就用“坨”来论,一人一大坨,7不了,浪费好多。瓦萨利走廊(Vasarian)是佛罗伦萨一条隐秘的高架通道,连接旧宫和碧提宫,开始于旧宫南侧,经过乌菲兹美术馆南侧,穿过沿阿诺河北岸向西,然后穿过老桥。这个旧时供贵族消遣的走廊大部分不对游客开放,我有幸得到特许,才能在这里拍三张。1564年佛罗伦萨大公爵 Cosimo I de& Medici 请他最喜爱的建筑师Giorgio Vasari建造一条安全隐秘的通道,专供他和整个皇室家族成员自由往来于位于皮提宫(Palazzo Pitti)的居所与河对岸的政府宫殿旧宫,穿行于城中的房屋、教堂和乌菲兹美术馆的这条走廊,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建筑杰作之一。位于老城区边缘的四季酒店(Four Seasons Hotel)是切身感受老城文化气息的一个完美之地,佛罗伦萨的缩影。内部的每一个细节,从建筑风格到室内装饰,都打上了艺术的烙印。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保护建筑,历史可追溯至15世纪,这座宫殿曾经是佛罗伦萨贵族的居所。花园自15世纪起就存在,以保存大量珍稀植物著称。在修复过程中,佛罗伦萨保留了这一极具价值的花园,并开辟出小径、草坪、灌木丛、小丘陵、泳池、雕塑、喷泉,令这里一年四季充满生机。奢华的私人花园一直吸引着各地游客。园中有28米的户外泳池,四周环绕着古老的红杉和枫树,静谧的空气中弥漫着Spa的香气。花园中一处绿叶隐蔽,野花环绕的草坪是最受瞩目的户外婚礼活动的场所。2009年美国《财富》杂志选出全球最佳,排名榜首的就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四季酒店,整个酒店的设计装潢充满了宫廷式的奢华感。内部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佛罗伦萨的痕迹,仿佛置身于老城旧时光中。酒店的米其林一星级餐厅IL PALAGIO忠于托斯卡纳当地风味,采用当季和直接来自房地的农产品作为食材,经主厨之手幻化出难能可贵的美食作品。客房和套房集纳了丰富的意大利本土和国际上的艺术品收藏,每一间客房都不尽相同。时间:2014年4月
地点:意大利 ? 佛罗伦萨加微博:一起去流浪
浙江省 杭州市2岁狮子座
┃&心情随笔
欢迎访问新浪独家采访
大海问候朋友,采一缕北国的阳光,摘一朵南国的鲜花,捧一株西域的雪莲,洒一杯东海的碧水,带着五湖四海的祝福,祝朋友万事遂愿,康乐依然,周末愉快!回复:
┃&最新评论
浙江省,杭州市今:-2℃~8℃明:-1℃~8℃
┃&曲目表歌词秀
像蝴蝶一样多彩!像蚂蚁一样坚持!像懒猫一- Database Error
Discuz! Database Error
已经将此出错信息详细记录, 由此给您带来的访问不便我们深感歉意.指纹密码锁 德尔纹 凯迪士 三星哪一个更好,德尔纹的s-10这款锁双系统,有什么优势啊?求指点_百度知道
指纹密码锁 德尔纹 凯迪士 三星哪一个更好,德尔纹的s-10这款锁双系统,有什么优势啊?求指点
当然是德尔纹最好啦!他的优势就是想别人看你手机里的秘密更好。
其他类似问题
密码锁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 &&&
目录 ??????
目录: 作者为中文版所写的前言 译校者的话 概览 插图目示 鸣谢 上篇:集异璧geb ? ? ? ? ? ?
目录: 作者为中文版所写的前言 译校者的话 概览 插图目示 鸣谢 上篇:集异璧geb 导言 一首音乐--逻辑的奉献:三部创意曲 第一章 wu谜题:二部创意曲 第二章 数学中的意义与形式:无伴奏阿基里斯奏鸣曲 第三章 图形与衬底:对位藏头诗 第四章 一致性、完全性与几何学:和声小迷宫 第五章 递归结构和递归过程:音程增值的卡农 第六章 意义位于何处:半音阶幻想曲,及互格 第七章 命题演算:螃蟹卡农 第八章 印符数论:一首无的奉献 第九章 无门与歌德尔 下篇:异集璧egb 前奏曲 第十章 描述的层次和计算机系统:蚂蚁赋格 第十一章 大脑和思维:英、法、德、中组曲 第十二章 心智和思维:咏叹调及其种种变奏 第十三章 bloop和floop和gloop:g弦上的咏叹调 第十四章 论tnt及有关系统中形式上不可判定的命题:生日大合唱哇哇哇乌阿乌阿乌阿 第十五章 跳出系统:一位烟民富于启发性的思想 第十六章 自指和自复制:的确该赞美螃蟹 第十七章 丘奇、图灵、塔斯基及别的人:施德鲁,人设计的玩具 第十八章 人工智能:回顾:对实 第十九章 人工智能:展望:树懒卡农 第二十章 怪圈,或缠结的层次结构:六部无插入赋格 注释 文献目录 索引? ? ? ? ? ? 书评: 16:28:50   来自: 月明 (我还活着……) GEB - 一条永恒的金带的评论 &&   书还没有看完,一半吧。   作者有些理念与我不谋而合。      艺术,通感……   值得一提的是,从中了解到了“卡农”。      ――如此美妙的音乐!!!
01:26:29   来自: Feng 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的评论 &&   Hofstadter 是一个罕见的 original thinker. 他对人工智能, cognitive science, computer science 的研究独树一帜。我认为,人工智能, 或者有关人类思维能力的研究,自60年代以来已经走入了死胡同(比如80年风靡一时的专家系统,即 expert system)。唯有如 Hofstadter 等少数学者,还在做一些独立的,有创见的,有希望的,但同时也不被主流学界所认可的研究。      自大学以来,我读过了 Hofstadter 所有的书。这个书评,我打算大致介绍一下(我所了解的) Hofstadter 研究的内容。 Hofstadter 出身于一个学术世家。其父 Richard Hofstadter 是诺贝尔物理奖得主。Hofstadter 不到30岁的时候就写出了奇书 GEB 即”哥德尔,埃舍尔,巴赫“。一举成名。其后,他继续沿着他自己的独特思路进对人工智能,consciousness 等的研究。但他的思路是如此的非主流,以至于他并没有在主流学术杂志上有很多论文发表。这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他不能够申请到充足的科研经费,从而不能够找到聪明的研究生,从而不能够充分的进行他的研究。 所幸GEB一书的成功,保证了他在学术界一席之地。      Hofstadter 研究的内容看似非常广泛:人工智能,自我意识(consciousness), analogy-making, 文学翻译(!),数学,创造力(creativity), 艺术。。。看似没有一个主题。但他实际上是在这看似不相连的课题中找到了他们共同的本质。他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思维”。而他的最根本的一个思路就是,“人的思维就是 analogy-making\". 他在Stanford 曾经给过一个 presidential lecture. 其中总结了他的研究思路的大成。如果是初接触Hofstadter,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Youtube上有他这个演讲的视频,不幸国内看不到。iTunes上有音频。到iTunes U上搜索一下能够找到(搜 Analogy as the Core of Human Cognition). 此外,他还撰写了同名的一篇文章(英文):http://prelectur.stanford.edu/lecturers/hofstadter/analogy.html      Hofstadter 写的书不多,不过都值得一读。这里介绍主要的几本:   GEB 就不用说了。如果能够的话,大家还是尽量读英文版的。因为其中很多想法是跟文字的运用密切相关。翻译过来不仅仅失去了他的文采和风格,甚至无法理解。      Metamagical Themas 是他在 Scientific American 上发表的文章的总集。有不少经典之作。涵盖他对很多领域的思考。      Fluid Concepts and Creative Analogies.这是比较学术的一本书,描述了他的研究小组做的很多研究项目。这些项目都是针对 analogy 和人思维能力的关系的。对于每一个项目, Hofstadter 都写了相当篇幅的前言。这些前言涉及的技术内容不多,但是对项目的缘起,设计,所研究的课题的本质,都有清晰,给人以启发的讨论。即使你无意详读那些技术性太强的内容,仅仅这些前言,也值得你的时间。      I am a Strange Loop. 这是2007新出的一本书,可以看作GEB的后续。是既GEB出版以来,总结了Hofstadter新的insights,对 consciousness 更详细探讨。   
06:19:07   来自: 开心椰子果 Godel, Escher, Bach的评论 &&   标题中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其实背后都隐含着同样的道理,读过之后再次领略了“天下武学,殊途同归”的道理。巴赫曲调中的峰回路转,埃舍尔画布中的空间悖论,与歌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对理解歌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与当前计算机可计算性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充满着矛盾的,有矛就有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单靠有限非矛盾的公理集去推理所有的真理,显然是不完备的,所以也是不可能的。放眼自然科学对宇宙的探索,也许人类的理解能力根本就没有足够完备到能够理解宇宙,想凭借有限的统一公理定理去推理无限的宇宙,最终也许还是落到很少一部分称之为可理解的宇宙吧。
21:33:17   来自: Sarah (Harukiya Bar@第三新童实野市) 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的评论 &&   图书馆只有英文的,1000多页像一本字典一样,实在太难了所以暂时搁置。另一本书《埃舍尔的遗产》中有一篇候世达的回忆录,讲他是如何与埃舍尔相遇的。巴赫其实是埃舍尔最喜欢的作曲家,候世达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去父亲的老友家做客,惊奇的发现了墙上的《日与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埃舍尔的作品,当天主人还播放巴赫的音乐来招待他们。文章中还讲了候世达给埃舍尔写信,攒钱买他版画等有趣的事情。      ……改日买一本中文的慢慢研究再      候世达的文章请见此   http://untitledsarah./blog-entry-55.html
11:51:31   来自: Linth (googIe...) GEB - 一条永恒的金带的评论 &&   这本书和翻译神作《集异璧》根本就是两本书好不好。译者不一样,出版社不一样,风格更是迥异!   抗议!!
11:19:59   来自: one GEB - 一条永恒的金带的评论 &&   作者引用了数十人的观点,却没有提出有创见性的观点。在70年代末,数理逻辑、集合论、公理系统已经不再是数学家关心的话题,谈论这些对于外行来说新鲜的东西,其价值也仅在于科普。而遗传学、细胞生物学、人工智能等课题虽然值得讨论,但作者的看法有些肤浅。遗憾的是,作者在集大成的同时,无法将它们的光芒汇聚于一点,穿透迷题的黑幕,找到解决方法。不过,作为近一百年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的一次回顾,本书还是有历史价值的。
12:54:43   来自: Tension (非战不屈) 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的评论 &&   太多关于哥德尔定理的讨论,都是就着一点感性认识随意发挥,实在太不着边际。我们都不是逻辑学专家(就我自己而言,在朝着专家的方向努力,能否成功还得两说,但至少现在肯定不是),要完全搞清哥德尔的工作然后再去讨论,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但在讨论之前,至少要了解哥德尔的总体思路以及能够说清楚哥德尔定理的大体证明步骤,关键是搞清一些重要概念的意义,同时明白自己还有某些细节其实并不很清楚,因此要谨记“慎言其余”的圣训,而不要总感觉自己好像懂了点什么而又总是一头雾水,但一开口,却语不惊人死不休什么都敢胡说。想达到这个目标,先勒住自己野马般的思维,再认真读点书,总不太难。将自己的联想与思辨留在搞清一些基本原理与事实之后,或许其结晶才会更有价值。   尽管介绍哥德尔证明的大部头、小册子都声称没有任何基础的读者都能理解书中的内容,但个人建议还是先给自己打点基础。找一本逻辑教科书,(推荐徐明《符号逻辑讲义》)明确以下几个概念:(公理)形式系统,证明,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主要是要搞清楚“元”是什么意思),元定理和(系统中的)定理,语形和语义,模型和解释,真理定义,一致性,完全性。   假设每天看两个小时的书,这个过程大概要花一到两个星期的时间,然后,可以开始翻那些大部头、小册子。   最有名的向普通人介绍哥德尔定理的大部头应该是geb,我的建议是刚接触哥德尔定理的人不要看这本书。作者希望用一个画家和一个音乐家的工作来类比哥德尔的工作,但有几个问题:一、画还好点,我们大多数人对音乐理论根本就不熟悉,讲到巴赫的部分几乎都难以理解;二、类比这种说明方式作用很大但有缺陷,再精妙的类比也不可能告诉你要说明的对象“本身”到底是什么,况且,三、作者的用的类比其实并不精妙,侯世达将“哥德尔句”喻为“怪圈”,已被指出乃是一种错误的描述。   我无意否定此书,在哲学上此书或许是能给人启发,但这已属于“联想与思辨”的范围,大家不妨在对哥德尔定理明白点之后再来阅读此书,或许这样更有收获。   最好的入门小册子当然是内格尔与纽曼合写的《哥德尔证明》,书的前六章会给你介绍一点背景并帮忙巩固你前面一两个星期打下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什么是“形式系统”和“一致性”。接下来第七章是最关键的,说简单并不简单,多读几遍才能理解很正常,力求全部弄懂。这里只举一个要点:哥德尔给包含算术的形式系统编码是为了让这个系统能“反映”自身,这里实际上有两步:第一步是把诸如陈述“某(形式中的)定理可证”的元定理化为纯算术命题;第二步是把前面“算术化”后的元定理在形式系统中找一个“形式替身”,可以思考这两步是如何实现的,特别是后面一步,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经过这两个步骤,为什么形式系统就能“反映自身”?   读完《哥德尔证明》垫下基础之后,可以再看下面三篇文章,斯穆里安的《哥德尔与不完全性定理》(在人大版的《哲学逻辑》书中可以找到),读这篇文章应注意的重点是看哥德尔的原证明(《哥德尔证明》一书中介绍的策略是经过改进的),以及对角化的作用。(这篇文章带有一点研究性,不完全是介绍,如果后面有些部分感觉难读可跳过);康宏逵的《模态、自指和哥德尔定理》(在《可能世界的逻辑》一书中可找到)前半部分关于哥德尔证明的介绍,都是很标准很清晰的表达,是我看到的中国人介绍哥德尔写得最好的,但需要细读(有些数学的部分不理解可适当跳过);邢滔滔《哥德尔定理正反观》(可以到期刊网下载),介绍定理证明的部分与康文类似,特点是澄清了很多对哥德尔定理的误解,值得一读。   到此为止,其实也就差不多了,若想再进一步,可以参看franzen和smith的书(gigapedia上都有下载),特别是后者,讲得很详细,但恐怕少有人会真的花功夫去看。再进一步??????实话讲,对于“真的想了解一点哥德尔工作”这一目标而言,如果已经完成上面的任务,确实已经足够,不再需要“下一步”,另外,我还在继续读smith,前面那么一大通话,讲得已经有点心虚,这个阶段之后的事情,就更加只能“慎言”了。   
00:42:19 干柴  谢谢你的评论   觉得很有帮助
11:44:45 one  三、作者的用的类比其实并不精妙,侯世达将“哥德尔句”喻为“怪圈”,已被指出乃是一种错误的描述。      作者是把哥德尔自己给出的证明方式比喻为怪圈。作者认为配数法是个怪圈(以下均为作者观点,或者说在下眼中的作者观点)。形式化系统的数论命题和用配数法表示的数论命题是不同层次的数学命题,就像3位空间模型中怪圈的两个面。用配数法在《数学原理》的形式化系统中构造哥德尔句子,是以数学分析元数学。这种做法和把不包含自身的“一般集合”的集合放进“一般集合”中去讨论是一样的。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再从它返回到低层次,形当于在怪圈的两个相背的面上走一圈回到起点。作者在螃蟹的唱机里面描述了这个怪圈的形成。在下认为乌龟和螃蟹的唱机大战是作者创意的闪现之一。
20:20:00 Tension  回复楼上      前几天同学之间谈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应怎样定义“相似”?当我们说“一个东西和另一个东西相似”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意思?或者“相似”这个概念根本不能再被还原?   大家随便侃了一阵,也没有再深入地追下去。   之所以说起这个,是想说:两个东西,你说它们像,我说他们不像,本来就有点扯不清。况且我对你的一些表述很难理解,也即是:      “形式化系统的数论命题”――什么意思?在哥德尔讨论到的形式化系统中,每条定理都能解释为一条数论命题,形式化系统本身都是无意义的符号组合与变换,中间没有什么数论命题   “用配数法表示的数论命题”――借助配数法,有些元数学命题可以用一个数论命题表达,没有什么“用配数法表示的命题”   “不同层次的数学命题”――算术中的数学命题没什么不同层次,1+1=2是一个算术命题,假设它在一个所谓的“层次”上,还有与之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术命题?如有,请举例。   “就像3位空间模型中怪圈的两个面”――怪圈不是只有一个面吗?   “用配数法在《数学原理》的形式化系统中构造哥德尔句子”――配数法的作用是让系统能表达系统本身的元数学命题,哥德尔句子的构造还得其他的工作。   “这种做法和把不包含自身的“一般集合”的集合放进“一般集合”中去讨论是一样的”――暂且不问“如何一样”这种扯不清的问题,只想问这种“把不包含自身的“一般集合”的集合放进“一般集合”中去”的讨论在哪里有?严格地公理集合论一定不会有这种讨论,哥德尔的证明可是很严格的,它会和这种(假如确实存在的)对集合的不严格的处理一样?   “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再从它返回到低层次”――或者可以这么说(?):“从一个低层次的东西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的东西,再从它返回到低层次的某个东西”。注意,即使如此,第一个“东西”和第三个“东西”可以不是一个东西,一定就回到起点了吗?考察哥德尔的证明过程,其中不包含循环,对此可参考前文所列文献。               
10:54:26 one  “形式化系统的数论命题”――什么意思?在哥德尔讨论到的形式化系统中,每条定理都能解释为一条数论命题,形式化系统本身都是无意义的符号组合与变换,中间没有什么数论命题      我们讨论的是Godel给出的不完全性第一定理的证明,Godel用来证明第一定理的形式系统是罗素和怀特海的《数学原理》,此书包含对皮亚诺公设的推导,因此包含许多数论命题。      “用配数法表示的数论命题”――借助配数法,有些元数学命题可以用一个数论命题表达,没有什么“用配数法表示的命题”   关于这个,侯世达在书中已经说得非常清楚。我引用原文――   “哥德尔洞察到,只要数能够用来代表陈述,那么一个数论陈述就可以是关于一个数论陈述的了 〔 甚至可以是关于它本身的)。换句话说,编码的概念是哥德尔构造的核心部分。在哥德尔编码 D 通常称做“哥德尔配数” D 中,数是用来代表符号和符号序列的。这样,每个数论陈述作为一个特定的符号序列,获得了一个可资查询的哥德尔数,这有点象电话号码或行车执照。这种编码方式可以使人们从两个不同的层次去理解数论陈述:把它理解成数论陈述,同时也可以理解成关于数论陈述的陈述。”   ――这段文字将配数法的形式意义说明得非常清晰。我所说的“用配数法表示的数论命题”是“关于数论陈述的陈述”,本身也是“数论陈述”。   
11:12:33 one  “不同层次的数学命题”――算术中的数学命题没什么不同层次,1+1=2是一个算术命题,假设它在一个所谓的“层次”上,还有与之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术命题?如有,请举例。   这条同上一条。但是类似的,如果非要将0和1表示的机器语言与由类的组块构成的C#看作是同一层次上的计算机语言,那么也只能断言草履虫和食蚁兽是同一层次的。      “就像3位空间模型中怪圈的两个面”――怪圈不是只有一个面吗?   指的是直观上的正面与背面。      “用配数法在《数学原理》的形式化系统中构造哥德尔句子”――配数法的作用是让系统能表达系统本身的元数学命题,哥德尔句子的构造还得其他的工作。   Godel的论证中,G是用配数法构造的。      “这种做法和把不包含自身的“一般集合”的集合放进“一般集合”中去讨论是一样的”――暂且不问“如何一样”这种扯不清的问题,只想问这种“把不包含自身的“一般集合”的集合放进“一般集合”中去”的讨论在哪里有?严格地公理集合论一定不会有这种讨论,哥德尔的证明可是很严格的,它会和这种(假如确实存在的)对集合的不严格的处理一样?   “一般集合......”是罗素集合悖论的不严格的说法(事实上我的任何说法从数学角度看都必定是不严格的,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数学不严格的”);Godel使用G的方式与罗素使用“一个包含所有一般集合的集合”的方式是“类似”的。
11:15:06 one  关于最后的“层次”,我不能说什么,那已经超出了我的“层次”所能讨论的范围。关于“相似”这样的概念也“相似”。那是哲学家的事情。
21:22:03 Tension  拜读了回应,我收获很多,别的不想多说了,“但是类似的,如果非要将0和1表示的机器语言与由类的组块构成的C#看作是同一层次上的计算机语言。。。”你这个“类似”后面的内容我不懂,所以也不知道类似在哪里。   我只想说,系统中的算术命题(暂且就按你的习惯这么说吧),和通过配数法的帮助构造出的表达元数学命题的算术命题,都是初等算术命题,它们确实是一个层次的东西。如果不是的话,构造出的表达元数学命题的算术命题也就不能再回到形式系统去找一个“形式替身”(事实上,有些元数学命题把它们算术化以后,就不是一个初等算术命题了,这样的算术命题是不能回到数学原理的系统中找“形式替身”的,或者说,这个系统是无法表达这些算术命题的,幸运的只是证明中要用到的表达元数学命题的算术命题都是初等的)   什么一个低层次到高层次又到低层次,本来是很简单能说清楚的东西,非要弄得这么玄妙,而且根本还会产生误导的作用。你最后的那条回复似乎表明了对“哲学”的不屑,但为什么对上述那种充满神奇的玄思的语句又如此欣赏呢?
21:26:49 Tension  顺便说一句,难得有个人可以就这些“呆”问题争论一下,我感觉很愉快 21:20:24   来自: ray.chan 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的评论 &&   \"表述科学思想\" 。        \"集异壁\" 。        \"移译\" 。        ( 转贴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
22:24:46   来自: 一风 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的评论 &&   初看这本书的名字,觉得和以前看的一本书《GEB:一条永恒的金带》很象。《GEB:一条永恒的金带》是二十年多前著名的“走向未来”丛书系列之一。粗看了一下,发现两本书确实译自同一本书,只是新版书不仅内容更完整,翻译的也更加专业,商务印书馆果然不凡。   相对而言,旧版本是个缩编本,译者的专业和翻译水平也是可圈可点,其可读性还是不错的,启蒙意义更是不可低估。该书事隔二十多年再版,虽然物是人非,但新版译校者也不必对当年的旧版本冷嘲热讽。   
11:08:09   来自: qhors苗广飞 (我爱我的家) 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的评论 &&   巴赫的骄傲和哥德尔的骄傲及艾舍尔的骄傲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葩,不愧为精品中的上乘。还是希望读读原文和原声,听听原声,看看原作。真的好美丽的生活和好看的生命。
21:54:38   来自: 可乐 (搞点新鲜血液吧~) 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的评论 &&   Some book told us the ultimate answer of the universe is fourty-two.      I can not agree more with some answer of that simple.      Information needs context to express itself.      I think I am touching the ultimate answer of the universe.      Though it does not turn me into a superman, just make me feel bored when watchi      Keep it here for reminding me of this exciting journey:      Multi-levels and aut   The nature of probrability: lack of enough information or the intrinsic machnism of the world?      
00:47:24   来自: 可乐 (搞点新鲜血液吧~) 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的评论 &&   我自己的爱好是金融统计建模,而从我自己看来我这个领域近50年来最深刻的结果都逃不出这本书所描述的法则。非常值得一看!      给出第一个证据:   http://www.research.</~njas/sequences/selfsimilar.html      给出第二个证据:   http://www.matrix67.com/blog/archives/2163
03:15:54   来自: 楚天舒 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的评论 &&   郭维德先生出生于美国露易斯安那州,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并先后在北京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以及宾西法尼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专业分别是人工智能的应用逻辑及计算机科学。郭维德先生曾在北京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任教和工作,1993年加入IBM中国有限公司,任IBM中国代表处的副首席代表。1994年起,郭维德先生开始负责IBM中国教育合作项目,并任IBM中国教育及大学合作部经理。他是IBM 与中国教育部联合组成的教育合作项目政策指导委员会IBM方代表。通过此项长期和全面的合作,IBM与国内50多所重点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内容和领域涵盖了学科建设、师资培训、技术认证、联合科研、平台共建、技术支持、奖学奖教、课件开发、校园活动、学者互访、学术巡讲、实习招聘等诸多方面。除了高等教育,IBM与教育部还在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学前教育领域实施了众多内容丰富、创意独特的合作项目,包括“小小探索者”项目、“放眼看科学”项目、“教学再创新”项目、“开放式平台”项目、“女童夏令营”项目、“在线辅导员”项目、“虚拟博物馆”项目、“交互信息亭”项目、“信息无障碍”项目、 “网格大同盟”项目等等。       2005年2月,为表彰郭维德先生10多年来为中国教育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特向他颁发了“杰出教育贡献”奖章。
13:09:02 LiKing  难怪说这本书翻译的这么好~
16:57:24 栀子  “郭维德 没译。”          一个笑话,那场运动后,主要译者和马希文教授都作鸟兽散了,郭维德鸠占鹊巢,署了自己的名字。有一次酒桌上说起这事时,译者的一位朋友说了一个笑话,说若下一次再印,就在译者栏里写上“郭维德 没译”。说这个笑话的不是别人,是也许大家都认识的《中国好人》的作者刀尔登:))          贡献一个译界八卦。         13:18:01   来自: Alvin 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的评论 &&   我是好几年前在上海书城对面的商务印书馆门店买的,当时在犄角旮旯里翻到一本很激动,马上买下,一印,5000册。后来只在复旦的一个小书店里面见过一次,也是一印的。不知道有没有再次印刷过了。另外,这本书的译者序很值得一看。
12:07:19   来自: 纳兰经若 (我TM就正经了你要怎样?) 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的评论 &&    这书我是在看Linux Kernel Development的时候发现的。当时觉得LKD简直太棒了,意犹未尽之后翻到它的参考数目,结果发现了作者对GEB的强烈推荐,上面说这是一本对人类思想进行深刻研究的必备书籍,其内容覆盖众多主题,包括计算机科学。虽然这书严格来说与LKD没什么直接关系,但却深深影响着它。    我想既然LKD让我感觉这么好,那GEB想必不差。结果网上一查,原来是部牛书,相比之下LKD简直就不提了。不过去哪里买都缺货,即便是下个电子版也折腾了半天。当然这么牛的书,不把中英文版都配齐是没法看的。另外,其英文版电子书采用djvu格式,这是一个开放格式,对于扫描文本效果很好,在linux下有很好的支持,建议跟我一样用linux的朋友以后多关注它。
22:33:02   来自: aqua2001 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的评论 &&    早在另外的书上看过对《蚂蚁赋格》的介绍,却没有亲眼见过。当时是03年或是04年,我还在上海闲逛。在福州路的一家小书店──卖的全部是商务印书馆的书,偶然看到这一本,当时随便拿下来乱翻,突然发现就是久闻大名的这本书,立即拿下。看了一年又一年,越看越觉得精彩绝伦,包括翻译质量在内。    这本书不是玩弄文字游戏,而是在深入地思考有关逻辑的问题。形式逻辑的机械化,形式逻辑的有效范围,语言的结构,语言的意义,语言的可翻译性,悖论──自指称──层次──哥德尔定理,全都是对逻辑,算法,语言,意义和智能等问题的探讨。里面的故事可以说足以让人一读再读,文本层面的内容,意义层面的内容,从作者给读者在一个虚拟层面上讲解层次的问题,到作者自己的文本本来就具有同样的层次问题,到作者跳出故事外给读者继续讲解层次的问题,可以说全都是层次套层次,俨然一部复杂的赋格曲。从结构的角度去解读,从意义的角度去分析,一脸严肃地依据逻辑探究各种各样的事情,从分子生物学到佛祖禅宗,在自己每步都很清晰的足迹已经缠绕成一团乱麻时,回头一看,发现恐怕整个结局都是恶搞。从这种有趣的寓言故事,到严肃的理论分析,无一不带给人阅读的快感。    已经六年了,这本书还会继续陪我。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书里并没有答案,我也没有。许多值得体会的东西,书里好像已经指点了方向,但还是要自己体会。思考的过程,当然是无穷尽的。    最近作者又出了一本书叫做《I am a strange loop》,强烈期待。不知谁有,分享一下?
11:59:04   来自: 魏理布赫 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的评论 &&   很早就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介绍了,但是一直找不到卖的(早都绝版了,只印了一刷)。后来突发奇想跑到淘宝上去找,竟然找到了,后来很多市面上找不到的书,我都会到淘宝上找。就像《自私的基因》、《精子战争》等等。   这本书我看了大约3个月才看完,断断续续看的,但是看得很认真,有时一个晚上看看30页,一般一晚只看20页左右。虽然我自己是学计算机的,但是这本书仍让我受益良多!   
15:43:12 NightCrawler  我也是学计算机的.   确实从这本书学到了很多东西
10:42:10 Ingram  我看到网上《哥德尔、艾舍尔、巴赫》的介绍,上周到我们这里的学人书店去买,在角落里发现一本,大概九成新的。找店员查了一下电脑,分店还有一本,但是需要调货。等到今天去拿货,发现调来的这本是全新的,根本没人动过。这两本我都是8折买的。   这书虽然在这里炒得很热,但是内容毕竟是极小众的,而且价格又贵,在很多书店是卖不出去的,可能还有存货。      《自私的基因》我是花了1块钱坐公共汽车(直达)到出版社买的,书打了8折,虽然没有淘宝网上便宜,但是这书在出版社还有很多,可以挑全新的。 14:17:49   来自: Loveisblind 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的评论 &&   当你发现音乐绘画和逻辑学之间存在着如此奇妙的联系, 你会感叹上帝造物的伟大, 进而, 你会开始留心是否在其它学科中是否也存在这种貌离神合的暗合, 从而它教会了你一种奇妙的看世界的方法.      
18:10:18 蓝色蜂猴  对的,我没有看过这本书,很想看,因为十分喜欢巴赫的音乐,觉得他应该有很强的数学天分,才能做出很和谐的音乐。 23:05:50   来自: laputa (真的是只有这点能耐的男人啊) 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的评论   弗洛伊德给荣格泰妃糖的故事让我怀疑我能否在这篇严肃的主题里保持严肃。      别理我,我在装逼。      在过去的几天里,尽管我只看了这本书的前50页,而且除了前言关于本书的翻译过程,余下的内容并不比看之前理解更多。但我不管那些,看完前言后我的主要工作就是不遗余力地向译者致敬。而每次致敬时小白菜都正好在旁。考虑到他的感受,我决定一次性在blog里致了,sincat在写了八篇猫的故事后,聚餐时似乎厌倦了谈论她生命中最亲密的群体,成为了一位文明的爱猫者。希望对我有效。      这部书英文版写成于1979年,国内有一个翻译团队从1981年开始着手翻译,之前他们一度想要和作者联系,未遂。大概1983年的时候,作者的朋友来中国时了解到他们的工作,作者知道后写信给他们讨论翻译事宜。这本书作者采用了一种很具挑战性的写法,即结构与内容一体,内容本身也讨论了很多关于“结构”的东西,通俗的理解,做了很多文字游戏,作者特将文中涉及的双关语及地域文化写了本说明书发给各语种翻译团队。和中译团队接上头时,中方已译出初稿,打算把文字游戏以注释的方式给出。作者建议可以试着把结构也以中国人能无缝接入的方式译出,因为他一早就说这本书结构内容密不可分。这个挑战有多大呢,就相当于把我和小白菜马甲玩的trick翻译到白目王的语言系统并达到让她哈哈哈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我一直默默地在这个领域耕耘,虽然截至目前还收效甚微)。中译团队接受了这项挑战,这意味着将重头开始翻译本书。在1990年,也就是从翻译工作刚开始算起的第十个年头,他们做到了。这本书我只看了开头,还无法对他们的成果给予进一步的肯定。但是窥一斑可知全豹,我们且看看这本书的题目。      英文名:Bach,Godel,Escher:An Eternal Golden Braid.注意作者的这个文字游戏,副标题的首字母刚好是正标题倒过来写。直译为巴赫、哥德尔、艾舍尔――一条永恒的金带。事实上国内有一个译本就是这个题目,该译者认为省略掉文字游戏可以更好的直击核心,他们在正文部分也好毫不含糊的践行了他们的理念。      中文名: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集异璧之大成。首先是文字游戏方面:三人名字这样排序首字母为GEB。副标题--集异璧和它同音,很成功。在意思上也不含糊。歌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是离散数学的重要基石。艾舍尔是画家。巴赫是音乐家。的确是集异璧,后面的之大成我的理解更多的是向作者致敬。      顺便一说,卷卷最新的那篇blog里拉普塔说的话做的事其实都是小白菜。对他来说,配角的戏分安排给哪个ID都无所谓。而我俩都表示了不满,如同两个二流女星被指和对方长得很像。      当然,我们三个之间主要还是友谊。
21:04:36   来自: 小老鼠 GEB - 一条永恒的金带的评论 &&   这本书是霍夫斯塔特写的,讲的是哥德尔定理,涉及面极广,绘画,音乐,基因,人工智能等等。不过这个老版书不算翻译,是改写。      怪圈,悖论,漏洞,永恒的金带。比如一幅埃舍尔的画,左手画右手,右手画左手,它们本身是谁画的?埃舍尔的画书里附了一堆,有意思极了。悖论是无处不在的,最简单的比如说“这句话是错误的”。罗素举过一个很好玩的例子,说一个理发师说只给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他到底给不给自己理发呢?如果理,那他就给自己理发的人理了,如果不理,也违背了诺言。还有无限的逻辑怪圈,比如人们常说的打破一切之类的话,既然打破“一切”,那“打破一切”这个包含在“一切”之中的东东要不要打破,再接下来就是打破“打破打破一切”。      罗素和怀特海在数学上解决这个逻辑怪圈的办法是给形式语言分层,简单点说就是不能用自己来描述自己,比如不能用语言来描述语言,描述语言的必须是高一层次的元语言,允许描述元语言的就是更高一层次的元元语言,依次无限推衍下去。这在日常语言中自然不大可能实现,但在逻辑严密的数理大厦中似乎是可行的,真的可行吗?哥德尔通过层层推理得出,这是“无法证明”的,漏洞到处都是,哈哈      G自然是哥德尔,E是埃舍尔,B就是巴赫。都知道巴赫的音乐是复调音乐,他有首赞扬皇恩浩荡的复调曲很奇特,用了“卡农”,辅助第一主题的是一段不断变调的相同乐曲,功能估计和和弦类似,这在乡村音乐的主调走向中倒很常见,布鲁斯则是变奏结合变调,所以布鲁斯就更加奇特。扯远了。巴赫的那首曲子的辅助旋律呈不断升高的架势,可到结尾的时候却回到了刚开始的调上了!      哥德尔这个人也相当有意思,据说他当时和爱因斯坦一块去移民局――他们都不会开车,懒得学,不会开车的牛人还真不少,苏珊?桑塔格也不会,又扯远了――给他们开车的是博弈论创始人之一(忘了是摩根斯坦还是冯?诺伊曼了)。前晚哥德尔看了些美国律法,发现了一堆漏洞。一路上,爱翁就竭力想把他注意力引开。结果到移民局那牛人张口就说专制在美国产生是极有可能的,那规章里面太多他娘的漏洞、怪圈和悖论了,要不是爱翁打圆场,还真下不了台。      在文学领域,最早写不少怪圈的估计就是卡夫卡了,他有篇短篇叫[在法的门前],讲一个人在法的门前守候了一辈子,看门的就是不让他进,快挂掉的时候才得知这扇他进不去的门就是专门为他开设的!世界好他大妈的荒诞!      在这里弄了几张图:http://velvetcoalmin/logs/5350951.html
13:34:04 nowaking  很小的时候看过这本书,只记住了埃舍尔那些奇特的画   现在再看,不禁对乐秀成这个名字很感兴趣,从绘画到音乐到数学,他应该不只是一个译者那么简单吧
15:23:57 小老鼠  是改写者,好多内容都压缩了,听看过新版[集异碧]的朋友说,好多精彩的内容这本里面都没有
16:04:11 NightCrawler  这本书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高中的时候,我爸把埃舍尔的那些画拿给我,看得我是目瞪口呆啊 06:42:26   来自: 近乎想象 (给力货快来快来!) 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的评论 &&   试试反着念。   假如书的结局,在你刚开始读时就知道,没有任何悬念的话会很糟糕,不是吗?   不,不!至少这件事你可以得意吧。你读完了那本书:集异璧之大成: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我当然知道,你没听过数学家哥德尔,画家艾舍尔,只知道巴赫。他是个伟大的音乐家。没听过他的“螃蟹卡农”?把一首曲子按正反顺序播出来,结果都一样?呵呵,你耍我,呵呵。把一首曲子按正反顺序播出来,结果都一样?没听过他的“螃蟹卡农”。我不了解数学家哥德尔,画家艾舍尔,只知道巴赫,他是个伟大的音乐家。   我当然知道!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你读完了那本书。至少这件事你可以得意吧?不是吗?   不,不!关于故事的结局,在你刚开始读时就知道,没有任何悬念的话会很糟糕。   反着念试试。
14:56:45 d.s.thanatos  漂亮!!
11:29:04 DB白痴  牛B~ 13:11:52   来自: watercloud 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的评论 &&   花了整整7天看完,   对哥德尔不完全定理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里真正要讲的内容是人工智能.   似乎正是自指的怪圈(哥德尔不完全定理中的一个方面)才诞生了智能.      有简单数论和离散数学基础的人看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
17:44:28   来自: 私人青铜 (缓慢的死着) 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的评论 &&   记得曾经有一本书叫作两种文化,作者试图探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和类似。 毫无疑问,EGB这本书,非常优美的展示了科学和艺术之间,在结构和推演形式上的相似性,而这本书的译者,通过卓越的翻译和再创作工作,指出了在不同语言文化的环境中,还原思想的根本含义,或者说元含义的可能性。   本书是一本关于逻辑拓扑学的基础论述,但是大量的参照了老巴赫的音乐结构和著名的悖论画家爱舍尔的作品意象,用于形象的展示和比较三者的相似性。应该说,正是艺术的多样性,使得作者得以从中选择了偏重理性思维的巴赫(这是那个时代的音乐特征,深入掌握十二音律的宗教音乐工作者试图通过不断的构建复杂的结构来展示上帝形象的深邃和自身技巧的成熟。传说巴赫本人能即席创作6部和声的曲目。)和偏重对现实中的具体形状和常识进行解构的爱舍尔。就前者而言,音乐代表了结构上无限组织的可能性,而绘画则展示了,违反常识和直觉的结构和概念是可能存在,并且是自治的。   书中同时使用了希腊神话中的飞毛腿和龟兔赛跑中的乌龟作为穿插对话的主人公,这也是强烈的背离常识的暗示。      纵观全书,组成了一个精巧、复杂的自治结构,对话和理论交错进行,艺术和科学交相辉映,不断反复的暗喻和自指推动着故事和理论阐述直至结束,这是我一生中看过的最值得称为作品的书。
22:29:50   来自: 四爷 (……) 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的评论 &&   在图书馆遇到,于是瞬间被吸引,然后看,三天不离座位,读后大叹过瘾。当时大一。大二上逻辑课,老师经常谈到这本书,于是再看   毕业后没的看了,前不久买到了,后来找到电子版了   在北京的,直接去菡芬楼地下室就可以了   前言里的翻译说明可以当翻译教科书
22:32:14 悠悠渡  这书哪有卖?
21:53:52 四爷  菡芬楼
01:24:31 篇章  四爷,大概就是您把菡芬楼最后一本给买走了。      我今天去菡芬楼了,可是最后两本分别在6月11号和12号卖走了。      遗憾呀,特意在难得的北京之行抽时间去了一次
21:56:56 四爷  ……   刚看到这里的评论啊   那啥,我这有电子版,不过硕大…… 14:12:49   来自: Linth (googIe...) 哥德尔 艾舍尔 巴赫的评论 &&   在学校旧书摊上买到,花了二十大洋,不过因为看过《GEB---一条永恒的金带》,所以很好奇。后来因为这本书的缘故又借了原版英语书,直看得头大,不过还是要说,原文中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只有放在英语里才有趣,建议大家看原版。   这本书翻译得相当好――不能想象,若是按《GEB――一条永恒的金带》的方式翻译,那么多奇妙的“文字游戏”如何表现――估计这就是该书略去该部分的原因。那本书的介绍中居然很有底气地说“省去大量文字游戏,使得...更清晰,更晓畅”(大致是这个意思),我好像闻到了酸酸的味道。要把那些英语文字游戏转化为中文游戏,这可不是想不想做的问题,是做不做得到的问题。      
17:35:15 吕蕤冰  完全严重极其同意:是一册翻译杰作!
22:02:47 Amber  同意 虽然才看了一部分 同时也很庆幸自己一时装逼买下这么一本好书
00:14:06 kenny  对翻译得好的好作品,我也想看看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尔地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