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周公测试是不是喜欢一个人一个人

真实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_百度知道
真实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问者采纳
总之我的理解一句话。诸葛亮辅佐衰弱之国,把他的功绩作为谈话的材料,‘周公浩’中周公之文繁复尽详,未能兼有军事指挥的才干,拜封诸葛亮为丞相、兵力单薄,长于整治训练军队,于是三顾茅庐亲自前往拜访;用最终日的在于使百姓幸福生存的手段来伤害性命。诸葛亮可以算得上是有见识懂政治的良材了,道不拾遗。现对诸葛亮著述文字的重复部分作出删除,人人奋求上进,作恶者无人不受惩处。刘备称帝,壮大国力而震慑天下,他最厌恶的莫过于虚伪了,侍中兼中书监济北侯荀勖,然而我大晋仍然保存他的文字材料,刘备大势已去,其公正诚实的精神跃然纸上,依从权责所在订定制度,罪该万死、献纳实情的,对内平定南部诸郡,都是因为考虑到了自己的才能长于治国。孟子说过;这是因为他用心公平而劝导明确的缘故。对于尽忠国家有益时局的人,管仲举荐王子城父。待刘备去世。这年秋天他就因病去世,百姓追忆怀念他,但考察《尚书》所载文字。篇名见上,为善者无人不被表彰。然而他的著作文字,强于他为将的谋略,望采纳,明示各项法制规范,耻于对其嘉美文,全由诸葛亮裁断,依着名分去督求实情,亲身出使东吴拜见孙权,胸怀坦荡无所忌讳:诸葛亮身为相国,犯的罪过再重,终于使全国做到官吏不敢违法犯纪,即使有仇怨的,即使劳苦人们也不会口出怨言,将曹魏军队打得大败,于是平定了江南地区、英雄气概,整治全国军队,屡屡张扬武力;刑罚施政虽然不免严厉,进而如蚊龙举首猛虎雄视,一举而统一四海,致使自己的功业难成,政事无论大小。昔日萧何举荐韩信、益州的百姓赞述诸葛亮的话仍能听到,以致无立锥之地,容貌伟岸。在三国时代的正史中。况且与他对阵作战之人,两人倾心相交:
开府作牧第一
综核上第七
综核下第八
杂言上第九
杂言下第十
贵和第十一
兵要第十二
传运第十三
与孙权书第十四
与诸葛瑾书第十五
与孟达书第十六
废李平第十七
法检上第十九
法检下第十九
科令上第二十
科令下第二十一
军令上第二十二
军令中第二十三
军令下第二十四
以上计二十四篇,对当今世事有着补益借鉴的价值。在他所辖的邦域内。可见天命所归。后来刘备又西取益州,确实显示了我大晋光明无极的仁德,也一定奖赏他,此时又见诸葛亮卓尔不凡,则蜀国无人为继像自己一样进伐中原抗衡强魏。遭遇汉末动乱,不是人的智慧能力可以争到的事。然而诸葛亮的才干,凡事都要探讨它的根本《诸葛氏集》目录,最后又不能成功,奇谋制敌方面却有所短缺。直到今天,利用地势险阻终不归服,更不因它的轻细而没有受到贬斥,发布公道、禹交谈,颁定法律制度,广张诚心。然而一年接一年劳师动众,尽力安抚民心,总管尚书台政务:‘用最终日的在于让百姓享受安乐的措施来役使百姓?因为皋陶在与舜,其中‘皋陶漠’中皋陶之言简略典雅,因此通过这些文字可知他的思想主张,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约束各种职位,被任命为军师将军,民众没有不敬畏爱戴他的,他足以和管仲。晋武帝泰始十年(274)二月一日,不因为它的微小而没有奖赏;那触犯法律:
“臣从前任职著作郎时,当即派遣三万人马去救援刘备,他随叔父诸葛玄避难到荆州。故此年年用兵不止,往往难逃刑戮。
“处在当时社会,然而却没有人埋怨,却未能取得成功,当时的仁人志士都对他甚为看重,他身长八尺。
“伏首深思陛下效行古代圣贤。魏武帝南征荆州,泽惠天下,他充分表现了精明干练的魄力。于是他对外与东吴连好结盟,自古以来,共整理出二十四篇。治理百姓之才干、中书令关内侯和娇上疏奏请。加上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那服从罪刑。在处理事情方面,秩序井然,分别门类,即向刘备献上奇谋,不是他所擅长的罢,叩头再叩头,不乏当代人杰,所以他不必追求华丽深奥的文辞,也有开释的机会,求东吴发兵救援刘备,分派兵卒开荒屯田,周公在同下属们一起发誓,而并非是个军事家,只有曹操可以说是称得上军政俱佳,而过于啰嗦详尽,并乘胜进军连打胜仗、郑人歌颂子产,为什么他们也不一致呢。
“诸葛亮年轻时就显露出超群才华,乱世之奸雄”的评价;言辞狡诈,也必定受到处罚,尽是普通的士兵百姓。臣下谨慎地录写这些文字上交著作省,亲身耕种田地。
“魏明帝青龙二年(234)春,即使人被杀死他也不会心存忿恨,虽然是最亲近的人,作为长久驻军的基础。孙权本来对刘备就钦服景仰,所制机械极其精巧、韩信那样的名将,平阳侯相臣陈寿上、萧何,梁州,统一的理想不能实现、怠慢职责的,也都全部抄录而不加任何删改,大概在临机应变。当时诸葛亮年仅二十七岁,强不凌弱。臣陈寿诚惶诚恐,不求闻名显达,所以即使是敌国肆意攻击的言辞,以此传扬治理天下的道理,都是他亲身经历事情或亲手处理事务的经验之谈。当时左将军刘备认识到他有奇才。做好事的,周公是大圣人,即使《甘棠》颂扬召公,还是支持阅读正史;那做恶事的,于是推心置腹地向刘备显示忠诚,让臣审订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著述史料、英姿超群。’此言可信啊,法令严正赏罚分明,刘琮献出荆州归降,对他甚为敬重、言的记录有所遗漏,也不可与此种情形相比。诸葛亮的治国政治才干或许不亚于管仲。
臣陈寿等奏,诸葛亮率军出武功,虽然过错很轻。”
陈寿评论说,其子刘禅继位,本应采取守势的蜀国他却反而频频主攻,年少无知。他还考虑到自己去世后,所以有了“治世之能臣,退而割据边疆,民风淳厚、擅于作伪的,诸葛亮的理想是;诸葛亮也深感刘备出类拔萃,无与伦比。臣则认为皋陶是大贤人!评论者有人认为诸葛亮文辞华彩不够。诸葛亮所谈话的对象: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萧何相匹敌、统帅军队的谋略方面。刘备借助东吴援军与魏武帝开战,谢谢,所以虽说年年兴师动众。益州平定后,不知道这些能不能帮到你,可惜他当时找不到城父,共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提问者评价
谢谢你的耐心解答,好详细呀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诸葛亮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是一个智者,忠实的将领宰相,但太斤斤计较了,有点愚忠
聪明 有远见 睿智 忠诚 无私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两篇短文都是诫子的文章,但中心思想不同.周公和诸葛亮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简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两篇短文都是诫子的文章,但中心思想不同.周公和诸葛亮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简
两篇短文都是诫子的文章,但中心思想不同.周公和诸葛亮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简
诸葛亮:告诫自己的儿子珍惜现在的时光努力学习,学有所成.周公: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贵为君王者,更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乃至精神内敛,重才不露,大智大愚.为什么诸葛亮不当皇帝_百度知道
为什么诸葛亮不当皇帝
提问者采纳
所有人都喜欢做皇帝的,诸葛亮愿意做一个忠臣!~~~~~
提问者评价
采纳率100%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他的出身并不是太尊贵!也不像曹氏家族,没有皇族血统!没什么人会支持他当皇帝,因为 他有多 聪明,培植力量阴谋篡位,司马家族长期控制朝政!还有就是 他的北伐大业也没有实现!其实 诸葛亮 被千古传诵 并不是!而是 他始终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不一定 是所有人都喜欢做皇帝的,诸葛亮愿意做一个忠臣
从其有个人去买鹦鹉,先是看到一只标价200美元会说两国语言毛色俊丽的鹦鹉,又看到一只标价4oo美元会说四国语言而且更为健美的鹦鹉,,最后,他看到只没多少毛,长得有老又丑的鹦鹉居然标价800美元,便问老板:&这货一定会说8国语言吧&,老板说&不,是因为其他两只鹦鹉叫他&老大&&诸葛亮也是如此,虽有俊才,却无领导之气
首先,诸葛亮是一个非常有心计的人! 例子: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多次写到诸葛亮工於心计的一面. 如卷九写刘备从襄阳退走,带着10万百姓,眼看就要被曹军追上. 这时诸葛亮劝刘备&暂弃百姓,先行为上&. 但到了毛本的&&三国演义&&就变成了将诸葛亮劝为&众将劝&,这就维护了其光采形象.
其实,诸葛亮不独自称帝和当年曹操不篡汉室之位有异曲同工之妙之处.
第一,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之&君为臣纲&等三纲伦理思想根深蒂固,一旦违背,视之为大逆不道. 曹氏家族深受汉朝国思,再加上社会舆论压力,曹操不敢断然称帝. 诸葛亮也是如此,深受刘备之器重,他又是一士大夫,最看重节气,岂能做出此事?
第二,诸葛亮之前有许多前车之鉴. 弑加篡位者多无好下场,在历史上骂名千古.董卓为全国共讨之...
yinweiliubeiduitayounen,sanguzhien,bandituogu
因为他乃帅才并非帝相,而且,他有自知之明
诸葛亮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015年七月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
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作者:普颖华、华名良&nbsp主编&nbsp&nbsp兵  权  原文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译文  所谓兵权,就是将帅统率三军的权力,它是将帅建立自己的威信的关键。将帅掌握了兵权,就抓住了统领军队的要点,好象一只猛虎,插上了双翼一般,不仅有威势而且能翱翔四海,遇到任何情况都能灵活应变,占据主动。反之,将帅如果失去了这个权力,不能指挥军队,就好象鱼、龙离开了江湖,想要求得在海洋中遨游的自由,在浪涛中奔驰嬉戏,也是不可能的。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为将当帅的首要问题――带兵用兵的权威。  文章首先给兵权下了定义:“将帅统率三军的权力”。接着指出掌握这个权力的重要:“这是将帅建立自己指挥权威的关键。”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突出,单刀直入,一下子抓住了要害问题,十分突出地摆出了为将统兵的根本问题、必要前提――权威。  文章接着从正反两方面,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有力地加以论证。诸葛亮先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掌握了兵权,就好象一只猛虎,插上了双翅,可以翱翔于四海,应变自如。”言简意明地论述了兵权对于将帅的重要。接着,诸葛亮又用“鱼龙离开江河湖泊”,比喻失去权威的将领,非常准确精彩地说明了没有权威的将领的窘困。谁都知道,鱼龙在水中可以自由遨游,能够搏击风浪,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但是,鱼龙一旦离开了河湖,失去了水,就只能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还能有什么作为呢?一员将领,如果失去了按自己意志指挥军队的权威,上受种种挟制,自己只有虚名,或者下面不听指挥,命令不能下达贯彻,指挥不动,那不就和离开河湖的鱼龙一样了吗!任你有多么高的才能,也无从施展,也只能毫无作为。  文章仅用七十九个字,就准确、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为将当帅的根本问题。  拓例  周亚夫严明军令  公元前158年,匈奴结集了重兵,大规模地进犯汉朝北部边境。汉文帝任命宗正(官名)刘札为将军,驻军灞上;任命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命令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命令他们分别守卫京城长安附近三个战略据点,防备匈奴进攻。  后来,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来到灞上和棘门军营的时候,劳军的车驾都是长驱直入,毫无阻拦,将军以下的军官都骑着马迎进送出。但文帝来到细柳军营,情况就大不一样:军官和士兵都披着铠甲,手里拿着擦得雪亮的刀枪,张开了弩搭上箭,真是戒备森严。  文帝的先行官吏来到营门,门卫不让他们进去。那些先行官吏说:“皇上就要到了!”守卫营门的都尉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皇上的命令’”。过一会儿,文帝的车驾到了,也照样被挡住不能进去。于是,文帝派使者拿了符节凭证进营去向将军周亚夫传诏令:“我要进军营慰劳将士。”这时周亚夫才下令打开营门,放车驾进来。进去的时候,守卫营门的军官郑重地对文帝的随从人员说:“将军有规定,军营内,车马不许奔跑。”文帝听了,只好吩咐放松马的僵绳,慢慢地走着。  文帝来到中军营帐,只见将军周亚夫全副戎装,手执兵器,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他见了文帝,只拱手表示欢迎,说:“戎装在身,例不下拜,请允许我以军礼朝见皇上。”文帝听了,大为震动,在车上严肃地进行答礼。  慰劳完毕,文帝离开军营。出了细柳军营门,随从的官员都感到十分惊讶,文帝却赞叹地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前些时候,,我看到灞上和棘门两处的队伍,就像儿戏一般!”  过了一个多月,情况好转,这三路大军都撤除了,文帝就任命周亚夫为中尉、负责京城的治安。逐  恶  原文  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垮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译文  不论是治军还是理国,有五种人需要对之注意,他们是国家、军队混乱的祸患。这五种人是:私结朋党,搞小团体,专爱讥毁、打击有才德的人;在衣服上奢侈、浪费、穿戴与众不同的帽子、服饰、虚荣心重、哗众取宠的人;不切实际地夸大盅感民众人,制造谣言欺诈视听的人;专门搬弄是非,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兴师动众的人;非常在意自己的个人得失,暗中与敌人勾结在一起的人。这五种虚伪奸诈、德行败坏的小人,对他们只能远离而不可亲近。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的是将领用人的问题。当然,诸葛亮论述的标准,既可作为将领使用部下的标准,也可以作为选用将领的标准,广而言之,更可做为各行各业用人的标准。  文章直截了当地指出,在治国治军中,有五种人能导致军队或国家毁灭。他们是:成群结党,诽谤能者的人;穿着引人注目的华美衣服的人;妖言惑众,诡言神道的人;无视法律规则,爱煽动民心的人;专门计较自己利害得失或暗中与敌人相勾结的人。这五种类型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奸诈、虚伪、道德败坏的小人。应疏远他们,不可和他们接近。根据这个道理,做为将帅应当细心观察,要疏远而不能亲近,早日除掉组织内部的害群之马,来维持组织内部的团结和生命力。  诸葛亮专文指出用人之忌,实在是很有见地,很重要的。诸葛亮在正面论述将领应有的品德修养之前,先提出这个反面问题,更可说是匠心独具,值得人们深思。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由于不能及时识别这类人,或者因某种原因而任用这类人的现象并不少见,造成的祸患常常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拓例  牧童驱逐害群之马  远古的时候,轩辕黄帝要到具茨山去寻找一位叫大隗的“完人”,向他请教治理天下的良策。  出发前,黄帝请了一些很有经验的人做向导和随从。可是,当他们行至襄城郊外时,还是迷了路,绕来绕去总是找不到出路。黄帝一行正在万分着急的时候,忽然看见空旷的野地里有个牧马的男孩,黄帝就赶快过去问他:“你知道去具茨山的方向吗?”男孩说:“当然知道。”黄帝心中大喜,连忙又问:“那你知道大隗住在什么地方吗?”男孩看了看黄帝说:“知道。我什么都知道。”黄帝见他果然聪明伶俐,于是逗他说:“你的口气真大,既然什么都知道,那我问问你,如何治理天下,你知道吗?”男孩爽快地回答说:“那有什么难的。”说完男孩却跳上马背要走开。黄帝拉住男孩再问,于是男孩回答说:“治理天下,与牧马相比有什么不同吗?只不过是要把危害马群的坏马驱逐出去而已。”男孩说完,骑马离去。  黄帝闻听此言,茅塞顿开,连向牧童离去的方向叩头拜谢,然后驱车打道返回。知 人 性  原文  夫知人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占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译文  世界上没有比真正地了解一个人的本性还要困难的事情。每个人的善、恶程度不同,本性与外表也是不统一的。有的人外貌温良却行为奸诈,有的人情态恭谦却心怀欺骗,有的人看上去很勇敢而实际上却很怯懦,有的人似乎已竭尽全力但实际上却另有图谋。然而,了解一个人的本性还是有七条办法的:用离间的办法询问他对某事的看法,以考察他的志向、立场;用激烈的言辞故意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气度、应变的能力;就某个计划向他咨询,征求他的意见,以考察他的学识;告诉他大祸临头,以考察他的胆识、勇气;利用喝酒的机会,使他大醉,以观察他的本性、修养;用利益对他进行引诱,以考察他是否清廉;把某件事情交付给他去办,以考察他是否有信用,值得信任。  解析  本篇论述识人问题。文章一开头指出:“了解人的本性并不是一件难事。”这种欲仰先抑的说法,恰恰说明,善于认识人,了解人,是为将之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一员将领如果连这点本领都没有,又何谈用人,何谈带兵?更不用说克敌致胜了!  这篇文章的精妙在于,不但指出了四种表里不一的人,更提出了七种识别办法,这对于为将之人,可说是珍贵的参考资料,认真研读,肯定会大有帮助。  作者在这里明确指出四种表里不一的人,一再提醒担负重任的将领警惕各种小人,教给他们看人的诀要:不但要看外在方面,更要考察其本性,而不被表面现象迷惑。从现实情况看,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常言道:“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见认识人的“本性”是多么不易。  诸葛亮不仅让人警惕四种表里不一的人,还提出了七种考察识别方法,这就是他高明和独到之处。这七种方法都是很实际,很具体,有实用价值。当然,这七种方法在当今社会并不一定都适用,例如,用利去引诱人,从而考察人,以及把人灌醉,考察其本性等方法,我们不应该用。但从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看,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认识人必须多方面考察,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不仅在正常情况下考察,还应在特殊情况下考察,总之,要“知人性”。识人是用人的前提,用人应该在这方面下工夫。  拓例  李世民清整吏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颇有政绩的一位开明皇帝。他的许多为政之道,为后来者称赞借鉴并仿效。  李世民非常厌恶官吏受贿,他处分受贿官吏的方法颇为独到。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了别人的赠绢,事情败露,在朝廷上,李世民却赏赐他几十匹绢。许多大臣不解,以为是在助长贪欲。李世民却说:“如果他尚有廉耻,我赐他绢,那耻辱比受刑还要难受。如果他不知羞愧,不过是禽兽而已,杀也无益。”果然,长孙顺德万分羞愧,众臣也深有感触。  在重用和尊敬功臣的同时,李世民还非常注意对他们的统辖,决不允许他们居功自傲。尉迟敬德为李氏江山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李世民的信任。但他经常盛气凌人,骄纵无比。一次酒宴之上,尉迟敬德竟然殴打任城王李道宗。见敬德如此放肆,李世民十分不悦。决心教训他一下,以示君威。他对敬德说:“朕要与你同享富贵,而你却居官自傲。你可知汉朝韩信、彭越为何被杀?那并不是汉高祖刘邦的过错。”敬德这才害怕,从此大有收敛。李世民是一位马上得来天下皇帝,却深得治国之法。  “贞观之治”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盛世,出现在李世民手下绝非偶然。李世民坚持以诚待人,以礼警人,是他能大得臣民之心的重要原因。将  材  原文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唇,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於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译文  根据不同的将帅不同的才干,可以把将帅分为九种类型:一是用自己的德行教育部下,用礼法规范部下的行动,对部下关怀备至,问寒问暖,与部下同甘共苦,这种将帅是仁将。二是做事能不只图眼前消灾去难,还有长远打算,一丝不苟,不被利益所诱惑,宁愿为荣誉献身,也不屈辱求生,这样的将帅是义将。三是身居高位但不盛气凌人,功绩卓著又不骄傲自大,贤德而不清高,谦让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个性刚直又能包客他人,这样的将帅是礼将。四是运用战术高深莫测,足智多谋,身处逆境能转祸为福,面临危险又知逢凶化吉,这样的将帅是智将。五是忠诚信实,对有功之人以重赏,以有过之人以重罚,赏罚分明,奖赏时不拖延,惩罚时不管对方的地位高下,这样的将帅是信将。六是身手矫捷,冲锋陷阵时快如战马,气慨豪壮,斗志昂扬能胜千夫,善于保卫国家,又擅长剑戟,这样的将帅是步将。七是能攀高山,走险地,驰马如风,身先士卒,锐不可挡,撤退时在队伍后面抵挡敌兵掩护他人,这样的将帅是骑将。八是气盖三军,所向无敌,对小的战役小心谨慎不马虎,面对强大的敌人则愈战愈勇,这样的将帅是猛将。九是遇见贤者虚心请教,对别人的意见从谏如流,能广开言路,待人宽厚又不失刚直,勇敢果断又富于计谋,这样的将帅是大将。  解析  本篇文章提出了为将之人应有的品质修养,也就是指出了成为一员优秀将领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和才干。作者一共提出了九条,逐条说明了内容和要求,十分具体。这九条  要求,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即我们常说的“德”和“才”。作者提出的道德品质修养方面的要求共有六条,简单说来就是仁、义、礼、智、信以及一员“大将”应有的胸怀和修养;而就军事才干来说,要求是三条,要求领兵将领武艺精熟,骑射步战均有过人之处,而且要“气凌三军”,勇气过人,临战身先士卒,有压倒强敌的气慨,堪称全军楷模。  诸葛亮能提出这么全面、具体的规范要求,述说这么细致,看来是他多年军事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这些标准作为选拔将领的标准和将领自我修养的规范是很必要,很恰当的。按照这九条标准,要求将领做到德才兼备,才能造就出优秀将领。  拓例  祁黄羊荐贤无私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缺个县官,你看谁当合适?”祁黄羊说:“解狐最合适。”晋平公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做官?”祁黄羊答道:“您只问我谁能当县官,并没问我谁是仇人。”于是解狐就被派去做了南阳的县官。他在南阳做了一些好事,得到了百姓的称赞。  又有一天,晋平公问祁黄羊:“朝廷里缺个法官,你看谁当合适?”祁黄羊说:“祁午合适。”晋平公又奇怪了:“祁午不是你儿子吗,你不怕别人说你为儿子走后门吗?”祁黄羊答道:“您问的是谁可以当法官,并没有问祁午是不是我儿子。”祁午做了法官,能秉公执法,得到了人们的称赞。  这两件事后来传了出去,知道的人都说:“祁黄羊这人可真不错,无论是自己的仇人还是自己的儿子,只要是有德有才的,他都能推荐。这才是真正的大公无私呢!”将  器  原文  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基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寝,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枧如室家,此天下之将。  译文  将帅的气质、气度有不同,其本领、作用有大小之分。如果能察觉他人的奸诈,看到事物潜伏的危害、祸端,被部下所信服,这种将领为十夫之将,可以统领十人的队伍。如果早起晚睡,整日为公事操劳,言辞谨慎小心,能倾听部下的心声,这种将领为百夫之将,可以统领百人的队伍。为人耿直又深谋远虑,勇猛善战,这样的将领是千夫之将,可以统领千人的队伍。外表威武,内心蕴藏着丰富的感情,个性光明磊落,能了解别人的努力和辛苦,又能关心他人的饥寒情况,这种将领为万夫之将,可以统领万人的部队。能举贤能之人,进德修业不断充实自己,连续不断,为人忠诚、可信、宽容、大度,善于治理乱世,这样的将领为十万人之将,可以统领十万人的部队。能以仁爱之心待部下,又能使领国信服,晓天文,善处人际关系,知识地理,放眼四海之内,治家如同治国,治国如同治家,和谐圆满,这样的将领是天下之将,可以治理整个天下。  解析本篇文章说明了各级指挥人员必须具备的素养和才干。作者写得很细致,从“十夫之将”、“百夫之将”,直写到“、十万人之将”以至“天下之将”,逐级加以述说。对于为将之人选拔任用部下,各级将领规范自我,很有参考价值。  我们还可看出,诸葛亮理想的最高境界是“天下之将”,作者说,这种将领普施仁爱于天下,讲信义而让四邻邦国信服,善于识人用人,懂得天文地理,并且四海为家,以天下为已任。这种人当然不是一般领兵打仗的将领,而是统率三军的帅才,治国安邦的栋梁人物。这种人才自然十分难得,但一个国家要强大,要长治久安,要兴旺发达,就必须得选拔和造就出这样的人才。  诸葛亮本人可算是这类人物的典型。刘备在得到他之前,尽管也有关公、张飞、赵云等等无敌猛将,却无立足之地,成不了气候。只是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辅佐之后,才得以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建立了蜀国。  一个国家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将是国家幸甚,人民幸甚了。  拓例  唐太宗封赏不私亲  李氏灭隋兴唐后,又经过数年征讨,到李世民称帝时,才算彻底平定天下。李世民封赏有功之臣,房玄龄、杜如海等人都受到了重用,被视耿股肱之臣。但李世民大封天下,却引起了许多旧部的不满。其中他的叔父李神通最为不悦。  淮安王李神通说:“我起兵关西,最先拥戴高祖。如今,连房玄齿、杜如海这样的人都位居我上,我是李氏家族的长辈,这让我怎么能够服气?”李神通此言一出,立刻得到反响。那些没有得到升迁的秦王府的旧人,也纷纷抱怨起来。见此情景,李世民对李神通说:“叔父是我的至亲,我非常尊重您。但您虽首倡义军,却无功于国家。起兵是为了避患,您先在山东全军覆没,后在刘黑闼作战时望风而逃。如果没有房玄齿等的辅佐,我早就被敌人打败了。我不能因为您是我的叔父,就把您和开国元勋同功论赏。”一席话说得李神通面红耳赤,闭口无言。李世民又说:“为政之道,只有无私才能让天下人心服。行赏只能按功而论,任用有用之才。秦王府的人虽是我的旧部,但有的人却缺德少才,只会空发怨言,这哪是治国安邦的大计呢?”  听了李世民的一番言辞,众将心悦诚服,纷纷说:“陛下如此大公无私,对至亲的叔父和旧部没有一点私心,我们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一点也不敢有非分之想,唯有尽力报效国家了。”将  弊  原文  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  译文  身为将帅有八种弊病,是将帅用兵的大忌:一是对财、物的需求永远不满足,贪得无厌;二是对贤德有才能的人妒嫉强烈;三是听信谗信,亲近能说会道、巧言谄媚的小人;四是只能分析敌情,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五是遇事犹豫不决;六是沉迷于酒色而不能自拔;七是为人虚伪奸诈而自己又胆怯懦弱;八是狡猾巧辨而又傲慢无礼,不按制度办事。  解析  本篇文章指出了为将之人应该力戒的“八弊”。这“八弊”和《孙膑兵法》提的“十五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更概括,更精炼突出,是对孙子兵法的继承和发展。  这“八弊”切中要害,当将之人,以至于任何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应把诸葛亮提的“八弊”引为警钟、戒律。这八弊中的任何一弊都是为害极大的毛病,犯了任何一弊都会导致失败,甚至全军覆没,而个人则会身败名裂,直至送掉性命。  拓例  宋太宗诫吏慎刑  古时候,由于法律允许体罚,刑讯往往成为主要的取供手段。“捶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办案人过于依赖刑讯的结果,致使冤、假、错案层出不穷。一些明智的统治者,意识到了滥施刑罚的危害,便想出各种办法,力图杜绝执法官吏的枉法事件。据《宋史?太宗本纪》记载,宋太宗赵光义曾经设计警告下级办案官吏,用活生生的事实,说明滥用酷刑的危害和慎刑的必要。  宋代太国兴平年间,京都汴梁街头有许多乞丐,他们往往肆意胡为,成了民间的祸患。一次,一名恶丐到一家大户门前,索要赏钱,态度十分强横。由于要求未能满足,便开始大吵大嚷,骂不绝口,围观的人很多,大家都有些愤愤不平。因为怕恶丐邀集同伙进行报复,众人都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从人群后面走过来一名军官,见此情景怒不可遏,从人丛中跳出来,抽出佩刀,挥手将恶丐刺死。杀人之后,军官便将刀放在地上,若无其事地走了。在场的众人见此人这样凶猛,谁也不敢上前捉拿。  街上巡逻的士卒将此事报告官府,官府没法抓到杀人凶手,就判定大户犯了杀人罪,将军官留下的那把刀作为脏物,连同人犯的口供收录在案。后来,这件案子被报到朝廷,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审理,问罪犯说:“你服罪吗?”罪犯说:“我服罪。”宋太宗要来杀人凶刀,拿到办案的官吏面前,对官吏说:“这是我的刀,那人也是我杀的,你为什么冤枉好人呢?由此可知,重刑之下,哪有不屈打成招的?看来制造冤狱,不一定在大乱之世啊。”于是下令释放那个大户,并告谕执法衙门:“从今天起,再审案子,务必慎重,切不可乱来。”将  志  原文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缺,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  译文  兵器是一种凶器,统兵为将是一种重大的责任。兵器刚硬,容易缺损,将领任务重大所以有风险。因此,真正的将帅不以自己的部队强大有威势做靠山,当他受到君主的宠爱时不得意忘形,当他受到别人的诽谤污辱时,也不惧怕、退缩,看到利益时不起贪念,见到美女时更不心生邪念,只知全心全意,保家卫国,以身殉职。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的修养。文章开门见山,以兵器作比喻,提出“器刚则欠”的论点,说明担负重任的将领,必须戒骄戒躁的道理。为免于“欠”,即免招“损”,为将之人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为此,诸葛亮提出了六个方面的禁戒,即不恃强,不怙势,不恃宠,不惧辱,不贪利,不贪淫,而要求将领之志“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诸葛亮这个标准相当高,按我们现代的话说就是要做到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民,奉献给国家。但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身负重任的人,必须有这样的品德修养,才能不辜负委以重托的人。  诸葛亮自身足为典范,他一生谨慎,忠心耿耿,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受到后人钦敬效法,流芳千古。  拓例  郭子仪示以无私  唐末藩镇割据,君臣互相猜忌,文臣武将皆感自危,甚至连私下的交往都深觉恐惧。一些人为怕引起别人的怀疑,恨不得一入深宅,便与世隔绝,和谁也不相往来。在众臣子中,唯有汾阳王郭子仪与众不同。郭府每天大门敞开,任人出入,他竟不闻不问。  有一次,他麾下一将军离京赴职,前来告辞,看见他在夫人和孩子面前,有如仆人一样随便,甚感惊讶。郭子仪的儿子们也觉得父亲做的太过分了,劝他说:“您功业显赫,但不尊重自己,不管贵贱都随便进入你的卧室。古代的圣人和权臣也不会这样做。”郭子仪笑着对儿子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用意。我有马500匹,部属仆从千人。如果我一向修筑高墙,关闭门户,和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倘若与人结下私怨,再有嫉贤妒能之人挑唆,那我们全家的大祸也就不远了。现在我坦荡无邪,四门洞开,纵有人谗言污我,也找不到借口加害。”  郭子仪不但在家中如此,在朝中也处处表现得坦荡无私。鱼朝恩曾请他同游,有人告诉郭子仪,说鱼朝恩准备害他。当时有将士三百,纷纷要求随同保护。但郭子仪临行时,却只带几名家僮。鱼朝恩感到奇怪,郭子仪便以实言相告。鱼朝恩抚胸流涕,惶恐地说:“像郭公这样的长者,谁还能怀疑呢!”  郭子仪开门揖客对人不防,对一切都不存戒心的做法,果然令唐代宗非常钦佩,对他深信不疑。将  善  原文  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胃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译文  对将帅的军事实践能力的要求是“五善四欲”。五善是指:擅长察晓敌人的兵力部署,擅长正确地判断进攻和撤退的时机,擅长了解交战双方的国力虚实,擅长利用对自己一方有利的时机,擅长利用山川地形的崎岖险阻。四欲是指:作战时出奇制胜,谋划要周密,人多事繁,追求文静稳重,保持全军上下团结一心,合力抗战。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素养。文章采用直述方法,直截了当,明确具体地提出了五善四欲的要求。其中“五善”是对将领军事素养方面和知识才能上的要求,而“四欲”则是在指挥才能和修养上的要求。  这些要求对一员优秀将领来说,不算荷求,只有做到“五善”和“四欲”,才能指挥自如,战无不胜。诸葛亮效力的蜀国,是三国中最弱的一方,他却能左右三国形势,让蜀国屹立不动,正是由于他做到了“五善”、“四欲”,而能屡战屡胜,甚至败中求胜。  当然,真正做到“五善”、“四欲”很不容易,必须博学多识,肯于研究,善于总结,注重修养。要想成为一员杰出将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却是非做到不可。有志者应以此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磨砺自己。  拓例  吕蒙读书献妙计  三国时代,吴国有一位著名的大将军,名叫吕蒙。他出身行伍,没有机会读书习字,幼时家境贫寒,除了苦练武功之外,没有接触到诸子百家的著作。  有一天,吴主孙权把吕蒙请来,关心地对他说:“如今你是朝廷既有名望又有权势的人,不能没有知识呀,只讲武战是不够的,应该多读点书,增加一些见识,才不负众望哟!”  吕蒙窘迫地辩解说:“我整日在军营里忙碌,有处理不完的军务,哪里还有空看书呢?”  “不对呀,”孙权耐心地开导他,“以军务忙为借口就不读书是说不过去的,我难道不忙吗?朝廷上下,内政外交,哪一项不让我操心,但我还是抽出时间来读书。当然我也不是叫你整日埋头在书籍里,不问军务,而只是想让你看看前人留下的经验,扩大些眼界,充实一下自己,这样对你日后领导军队是极有益处的……”  “您说得对,我听说光武皇帝也是一位勤奋好学的人,他在兵荒马乱的军旅生活中,手一直没有离开过书本……我要以他为榜样,下苦功夫读书呀!”  吕蒙是一个说到做到的将军,从那以后果然坚持天天读书,有时读到深夜。书读得多了,见识也提高了许多。  不久,鲁肃代替了都督周瑜的职位,两人经常讨论国家的军政要事。一天,鲁肃到吕蒙的驻地去看望他,吕蒙盛情款待。席间吕蒙问鲁肃:“您受朝廷重任,驻防陆口,与关羽为邻,有何谋略以防不测?”鲁肃随便答道:“哦,到时候再说吧!”吕蒙站起身,一本正经地说:“关羽如同熊虎,厉害得很,不能不防呀!我这里有五条妙计,愿意奉献给您……”  鲁肃听罢吕蒙五条密策,不禁惊喜万分,高兴地说:“我以前只知道你有武功,现在才知道你还有广博的学识。你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阿蒙喽!”  吕蒙也大笑起来:“士别三日,就该刮目相待嘛,不能用老眼光看人!”将  刚  原文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长。  译文  好的将帅应该具备的性格是刚强、刚烈,但不固执己见,温和、柔和但不软弱无力,即通常听说的刚柔相济。单纯一味的柔和、软弱,就会使自己的力量被削减,以至失败,单纯一味的刚烈、刚强又会导致刚愎自用也注定要灭亡。所以,不柔不刚,刚柔并济才是最理想的性格特点,才是最佳的状态。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的修养。文章提了一个刚柔相济的要求,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论述,说明“纯柔”和“纯刚”都不行,必须刚柔相济。  传统观念上,武将都是刚强的男子汉,大丈夫,似乎和“柔”不沾边。有的人讲“柔能克刚”。这些都是片面的,只说了一个方面。诸葛亮指出:“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说得非常准确,一员将领,该刚时要坚强无比;该柔时,可以委曲求全。要依据需要,该刚则刚,该柔则柔,应付自如。诸葛亮的结论是:“不柔不刚,合道之常。”确实很有见地,是符合辩证法的真知灼见。  当然,要真正做到刚柔相济,刚柔适度,是很不容易的,要善于审时度势,恰当应对。但是,一员良将,甚至一个普通人,为人处世,要立于不败之地,又必须学会刚柔相济,刚柔适度。  拓例  张良刚柔并用  张良给刘邦筹划过许多关系大业成败的重要谋略,其中以弱制强、刚柔并用之例颇多。如:当秦军主力与项羽会战时,刘邦决定由南阳入武关攻秦,张良反对硬拼,劝刘邦以重宝招降秦将贾竖。而当贾竖同意投降时,张良又恐士卒不从,乘敌懈怠之机,一举破之。结果直下咸阳,擒秦王子婴。后来楚汉相争,汉弱楚强,张良劝刘邦处处退让,以柔制刚,不但避开了鸿门之宴的生命危险,而且取得了汉中、巴蜀之地。接着,又火烧栈道,使项羽屡屡上当。刘邦转弱为强,终于以布衣取天下。张良的高明谋略,据说来自黄石公所授的三略。三略并不是一味只讲以弱制强,而强调刚柔强弱都要得当,作到“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将  骄  原文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将不可吝,吝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寇实矣。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己”。  译文  做将帅的切勿骄傲自大,如果骄傲自大,待人接物就会有不周道的地方,有失礼之处,一朝失礼就会众叛亲离,人心愤懑相怨。身为将领,也不能小气吝啬,如果吝惜吝啬必然不愿奖赏部下,奖赏不行,部下必定不肯在战斗中尽最大努力以拼死作战,这样下去,则在战争中不会取得什么好的成果,国家的实力也就会因此虚弱下去,自己国家实力下降就是表示敌人正在强大起来。因此孔子说:“一个人尽管具备象周公那样的德才,但是却骄傲吝啬,那么即使他能做出一定的贡献,也不值得人们去评价称道”。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修养。但集中论述的却是“骄”和“奢”两个方面,把这两条列为带兵的大忌。文章详细列举了“骄”和“奢”的严重危害,最后还引用孔老夫子的圣言加以证明,进一步突出了“骄”和“奢”的严重后果,从而大大加强了文章的论辩力。这篇文章论述非常充分,道理说得很透,足以为将领们敲响警钟。  拓例  趾高气扬遭灭亡  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将,叫屈瑕。屈瑕是个骄傲自大的人。  楚武王派屈瑕带兵攻打罗国。出师之前,楚国大夫斗伯比为他送行,屈瑕喝了几杯酒后就说:“你看我们的军队多壮大强盛啊,罗国只是一个小小的国家,我一定会顺利地打败他。”饯行之后,屈瑕率领人马意气飞扬地出发了。  斗伯比回来的路上对驾车的人说:“屈瑕这次是打败了,你看走路把脚抬得高高的,多神气,他轻视敌人,骄傲自大,目空一切,怎能不打败仗啊!”  于是,斗伯比马上去见楚武王,说:“你赶快派兵援助屈瑕吧!”武王没有听斗伯比的意见。  屈瑕率领军队来到罗国边境,他没有认真组织作战,而罗国早就订下夹击楚军的计划。屈瑕因轻敌而没有防备,结果楚军大败。  武王回到宫中,把斗伯比的意见跟夫人邓曼说了。邓曼是个聪明的女子,她告诉武王斗伯比是说屈瑕自高自大,必然失败,应该告诫他。于是武王马上派军援助,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楚军已经全军覆没。屈瑕一个人跑到山谷里自杀了。将  强  原文  将有五强八恶。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可以客众,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强也。谋不能料是非,礼不能任贤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济穷厄,智不能备未形,虑不能防微密,达不能举所知,败不能无怨谤,此谓之八恶也。  译文  将帅的品德修养标准是五强八恶。五强是指五种必须的德性:高风亮节可以勉励世俗,友爱孝悌可以名扬海内,信义忠诚可以获得友谊,周到细致地考虑问题可以容忍他人,身体力行可以建功立业。八恶是八种在德性上的缺陷:虽然足智多谋但不能明辨是非,不能礼贤下士,更不能任用贤良之人,施政时有法不依,无法引导社会风俗,不能慷慨施惠,不肯救济穷困,不能防患于未燃,智慧不足,不能深思远虑,也不能防微杜渐,不能在声誉显达时推荐自己所熟悉的贤能之士,不能在战败时,毫无怨言,负担全部责任。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的修养。但侧重点却在将领的道德品质的方面。文章从正反两个两面进行论述,提出了为将之人应有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事应有的修养。诸葛亮首先从正面提出了“五强”,即高节、孝悌、信义、深虑、力行,这和孙子兵法倡导的智、仁、勇、信、严是一致的。当然,不同的社会可以赋予这五方面以不同的内涵,当今不能完全照搬,但是,从这五个方面规范人的道德品质,却是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尤其是肩负重任的人,更应该在这五个方面规范自己。  作者在正面论述“五强”后,又从反面提出了“八恶”,作为将领修养的戒律。这“八恶”都是为将统兵之人应该力戒的,有了其中任何一“恶”,都不可能成为一个杰出将领或者卓越的政治家。作者提出这入条戒律,是对正面论述的有力补充,使论述更全面,更周密,更深刻。看来,诸葛亮很喜欢,也很善于从正反两面论述,从而把问题说得更透彻。本篇文章提的“五强”、“八恶”,和前面几篇论述交领修养的文章可以互为补充,从而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将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规范将领和一切政要的品德和行为很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拓例  闻鸡起舞勤练武  西晋时期,朝廷昏庸腐败,国家虚弱,北方异族乘机骚扰,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当时有两个青年,祖逖和刘琨,他俩是好朋友,经常住在一起。他们面对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感到无限忧虑和悲愤。  一天夜里,祖逖和刘琨同床而眠,但是翻来覆去总是睡不着。祖逖在想,怎样才能出本领,保卫和治理好国家呢?到了后半夜,他听到鸡叫的声音,由此得到启发。决心今后要奋发图强,起早贪黑,抓紧时间,练一身过硬本领,报效国家。他推醒刘琨,谈了自己的想法,刘琨非常赞同。于是,二人起床到院子里去练习武艺。祖逖手持长剑,刘琨手挥大刀,在皎洁的月光下,刀光剑影,两个热血青年认真地挥舞起来。  从此以后,祖逖和刘琨二人,无论是凛冽的严冬,还是炎热的酷暑,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一听到鸡叫,他俩立刻起身练武,舞动刀剑。由于他们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所以两人的武艺都很高强。  后来,祖逖当了奋威将军,他率领部队,日夜操练。在战斗中,他的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打了不少胜仗,因而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出  师  原文  古者国有危难,君简贤能而任之。斋三曰,入太庙,南面而立;将北面,太师进铖于君。君持铖柄以授将,曰:“以此至军,将军其裁之”复命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退。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如此,日则士必尽死,敌必可亡”。将受词,凿凶门,引军而出。君送之,跪而推毂,曰:“进退惟时,军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是以智者为之虑,男者为之斗,故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孙矣。  译文  从古至今,大凡国家遇有危难,国君会选拔贤德之人作将帅以解救国难。出征前,斋戒三日,进至太庙告祭列祖列宗,国君面南而站,将帅面北而立,太师双手奉上大斧(权力的象征),国君接过大斧,手持斧柄授给将帅说:“从现在开始,部队由您指挥。”然后,国君接着说:“作战时,见敌人势弱则进击,见敌人实力强固则以退为主。不能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看轻别人,也不要因为自己意见独特而听不进部下的意见,不可以凭借自己功绩显赫就失去人忠信本分的品质。部下还没有坐下来休息时,身为将帅不能自己先坐下来休息,部下还没有吃饭时,身为将帅也不要首先进餐,应该与部下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做到了这一切,手下的将士必会竭尽全力,敌人也一定会被打败”。将帅听完国君的训命后,宣誓效忠,然后亲自打开凶门,率军出征。国君把出征的军队送到北门,向将帅乘用的车马跪拜同时又说:“将在外,不受君命。从今天起,军队中的一切行动都由您来决策”。这样,将帅就具有了绝对的权威,也可以使智谋之人为之献策,使勇犯之人为之效命沙场。由此,可以百战百胜,立下汗马功劳,也能扬名于后世,福泽恩及子孙。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帅统兵打仗应有的行为准则。文章借叙述古代帝王向将帅授权仪式上,君臣间的一段对答,说出了将帅统兵打仗应有的行为准则。将帅的答词正是将帅的行为准则,这里既讲了临战指挥问题,也讲了用人、律已和决策问题,讲述十分详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将帅当着君王的面说出了:“进退惟时,军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接着,诸葛亮又充分论述了这样做的必要性。可见诸葛亮在将帅行为准则诸方面中,特别重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一兵权问题,这和他在《将苑》中,把《兵权》一文放在最前面,首先论述将领的权威问题的用意一样,在于着重说明兵权问题是将帅统兵打仗最根本的问题,必须充分授权,才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孙。”  诸葛亮借将军之口说出这一切,没有空洞说教的味道,让人感到亲切可信,易于接受。确实高明。  拓例  田穰苴重权立威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征战不休。有一年齐国连吃败仗,齐景公很着急,很想找到一位得力的将领能够扭转局面。  齐景公根据正卿晏婴的推荐,决定令田穰苴为将军,领兵开赴前线回击敌军。田穰苴原来只是一名下级官吏,他拜谢景公后,诚恳地提出一条请求,说:“君王,我一向地位卑微,现在您一下子把我从卒伍之间提拔到将军之位,我担心士卒们不听我的,百官不信我的,这是因为人微权轻。我请求您派一位高尊的大臣,做我的监军,以助士气。”  齐景公说:“这好办。”当即派他的宠臣庄贾走一趟。田穰苴与庄贾约定好第二天中午在军门外会合出发。  第二天,田穰苴很早就带领部队来到军门外,列好队伍,等侯庄贾。可是到了傍晚,庄贾才大摇大摆地来到军门。田穰苴很生气地厉声喝问:“庄大人为什么这么晚才来?”庄贾因受景公宠爱,一向狂妄骄横,他哪里把小小的田穰苴放在眼里,就傲慢地说:“亲朋饯行,多饮了几杯……”田穰苴说:“眼下敌军入侵,大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士卒战死在边境,百姓的性命难保,你却为酒宴而违犯军法……”庄贾毫不在乎地说:“你不要太神气,才当了几天将军就教训起我来了。”田穰苴毫不示弱,厉声吼道:“违犯军法该当何罪?当斩!”说时迟,那时快,田穰苴刚刚下令,庄贾的脑袋就被砍了下来。  田穰苴的举动,威震三军,将士们俯首贴耳地听从他的指挥。  几个月后,击退了敌人,田穰苴率军凯旋,齐景公亲自迎接,后提升他为大司马。择  材  原文  夫师之行也,有好斗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有气盖三军,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阵之士;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远而必中者,聚为一徒,名曰摧锋之士。此六军之善士,名因其能而用之也。  译文  将帅在编排军队时,应该注意:有的士兵武艺高强,喜欢对敌厮杀,愿意独立地与强劲对手较量,应把他们编在一个行列里,这些人可以算的上是报国之士;有的士兵气冠三军,精力充沛,身手狡捷,应把他们编在一个行列里,这些人可以算作是突击队;有的士兵行走快速而敏捷,象飞驰的马一样有威势,应把他们编在一起,这此人可以组成前锋队;有的士兵善骑善射,箭术高超,百发百中,应把他们编在一起,这些人可以组成奇袭队;有的士兵专门擅长射箭,是一流的射手,也应把他们编在一个行列里,这些人可以组成射击队;有的士兵力大无比可以使用强有力的弓弩,即使射程比较远也可以射中目标,应把他们编成一组,组成阻击队。可见,不同的士兵,有不同的能力特点,应该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其才,各尽其用。  解析  本篇文章专门论述用人之道。作者把军中将士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描绘出各自的特点,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因其能而用之”。  能否识人、用人,是一员将领才干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而且是一项重要的标准。将领本领再高强,也不可能一个人包打天下。只有组织起一支强大的队伍才能战胜强敌。而军中将士不可能人人一样,必然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很难一个人样样皆精。但是,一支军队如能充分发挥军中将士的各自所长,就能形成一支样样皆精的强大无敌的军队。一个聪明的将领,就在于能够了解军中将士各自的长短,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把自己的部下组织成一支样样皆精的队伍。那么,即使这位将领并非武艺超群,而他的军队却是无敌的。所以说,一位杰出将领的高明就在于“各因其能而用之”!  拓例  任人唯贤得天下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登基,做了皇帝,称为汉高祖。文武百官前呼后拥,毕恭毕敬。这是农民儿子出身的皇帝在几年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呀。于是他在洛阳南宫摆设庆功酒宴,大庆三天。大家喝着、说着、笑着,非常热闹。刘邦也非常高兴,他对大家说:“各位诸侯将领,今天是大庆之日,你们都说心里话,不许欺骗我,告诉我,我刘邦为什么能获天下,而项羽为什么却失了天下?”  大伙酒是没少喝,可谁敢说胡话。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唱着恭维话。将军王陵说得更好,他说:“陛下派壮士去披甲征战,攻下城邑就封给他,有封有赏,有利可图。陛下能与天下同利,所以大家肯卖力替你打天下。而项羽却不封不赏,所以丢失天下。”有人接着说:“不仅不封赏而且还妒贤忌能,贤能的有功的还要被陷害,遭怀疑呢!”刘邦笑了笑说:“你们说得很不全面,我之所以能有今天,主要是用人上能够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我重用了三名大贤人。其实在深谋远虑上我不如张良,在治国安民上我不如萧何,在统兵攻城这方面我更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够重用这三位当世豪杰,所以才能取得天下。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还不能重用。这就是他失败的根本哪!”智  用  原文  夫为将之道,必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也。故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谓逆时;时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时,亦不逆人也。  译文  将帅将兵出征想夺取战斗的胜利,必须考虑到天候、战机、人的素质这几方面的因素,要顺天候、得战机、具备相应的战斗力。所以在顺应了天候、也具备了相应的战斗力,但时机却不成熟的情况下出兵是逆时,在具备了相应的战斗力,有了成熟的战机,但不具备天候条件下出兵是逆天,在顺应了天候、抓住了战机,但却不具备士兵相应的战斗力的条件下出兵是逆人。明智的将帅,领兵作战是决不会逆天、逆时、逆人的。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的是将领的指挥素养。文章指出,将领用兵要“顺天、因时、依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注重“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又从反面强调,不能“逆天、逆时、逆人”。这样正反两面论述,把这些要求摆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了。  讲求“顺天、因时、依人”,在临战指挥上确实太重要了。曹孟德可算得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了,他打败袁绍百万大军,横扫北方大地,所向无敌。但他在赤壁却遭了惨败,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吃透“天时”。曹孟德统领八十三万大军,浩浩荡荡,直下长江,大有一口吞掉孙权、刘备之势。但是,在长江水战,他的北方士兵不能适应。正当他为此苦恼时,庞士元给他献了一条“连环计”,让他用铁环把战船锁在一起,三十只或五十只成一排。这样一来,连在一起的战船果然十分平稳,不怕风浪。曹孟德十分高兴,以为稳操胜券了。谋士程昱提醒说:“船都连锁起来,固然平稳;但是,敌人如用火攻,就难以躲避了。不能不防。”曹孟德说:“凡是用火攻,必须借用风力。现在正是严冬季节,只有西北风,怎么会有东风、南风呢?我们在西北方,敌军都在南岸,他们如用火攻,是烧自己的军队,我怕什么?如果是十月小阳春时,我早就提防了。”曹孟德这是只知一般规律,而不知特殊情况,结果算计不如诸葛亮、周瑜,大小几千只战船,顷刻之间,灰飞烟灭,八十三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拓例  顺应时势寻良机  《列子》里有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两家父子做了同样的事,因此而得到的祸福却大相径庭。  战国时,鲁国有一个姓施的老人,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喜欢儒学,另一个爱好兵法。后来,喜欢儒学的这一个,凭着自己的渊博知识和一套以德治国的学说,去游说齐王,得到齐王的重用,做了王子们的老师。那个爱好兵法的,来到楚国,向楚王纵谈法治,楚王对他的见解大加赞赏,委任他为军政大臣。两个儿子身居显位,他们的亲人也跟着沾光,尽享荣华富贵。  施老的邻居孟老,也有两个儿子,与施家二子所学相同,但家业却一直不兴盛。孟家父子羡慕施家的富有,于是上门请教,打听求官的门路。施家二子以实相告。孟家父子一听,事情原来是这样简单,自己却没想到。为以前白白地放弃高官厚禄,深感后悔。邻居这么多年,谁不了解谁呢?施家儿子能做到的,孟家的人绝不会更差!父子三人这样想着,心里很是兴奋。孟老将两个儿子送上旅程,就象送他们去上任一样快意。  孟老的一个儿子前往秦国,大谈以礼治天下的好处。秦王却一句也听不进去,最后竟发起怒来,斥责说:“当今诸侯混战,强存弱亡,什么能比军事、经济更要紧?照你的说法,用仁义治国,这不是叫我束手待毙吗?”说完便传令卫士,将此人施以宫刑,然后逐出国境。  孟老的另一个儿子来到卫国,劝说卫侯以法治国,积蓄力量,跟诸侯抗衡。卫侯不高兴地说:“我的国家比较弱小,在大国征战的形势下得以保全。服从大国,爱护更小的国家,这是唯一可行的策略,也是卫国平安无事的原因。如果借助武力,大国以为我要对抗它,小国以为我要吞并它,四面树敌之后,你想我还能安稳地坐在这里么?如果就这样放你走,会让其他国家以为我被你说动了心,将会造成不小的祸患”。于是命人砍去此人的一只脚,并派人把他送回鲁国。孟家两个儿子,已经变成了废人,父子相见,抱头痛哭。想起施家出的主意,便顿足捶胸,谴责施老父子欺骗了他们。  施老对邻居的遭遇也很同情,连连安慰,劝住了他们的哭声,心平气和地说:“我们邻居多年,谁能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呢?请听我说一说这祸福为何不同。一般地说,赶上好时机,做什么都顺当,时机一过,便什么也做不成。你们的方法和我相同,为何结果又和我不一样呢?这就是失去了时机的缘故,绝不是行动上有什么差错。况且,天下之事,既没有固定的理,也永远没有不变的是非。从前需要的,也许今天弃而不用;今天弃掉的,也许以后仍然需要。这用或是不用,是没有对与错的分别的。顺应时势,寻找良机,以灵活的头脑去应付一切,这是不可缺少的智慧。如果不具备这种智慧,既使象孔子一样渊博,象姜太公一样多才,又怎能不四处碰壁呢?”孟氏父子恍然大悟,脸上的怒气一扫而光,诚恳地说:“我们全都明白了,您别再说了!”不  陈  原文  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昔者,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外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若舜修典刑,咎繇作士师,人不干令,刑无可施,可谓善师者不陈。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谓善陈者不战。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可谓善战者不败。若楚昭遭祸,奔秦求救,卒能返国,可谓善败者不亡矣。  译文  古代善于治理国家懂得治国规律的君主是不依赖军队这种国家机器的,具有军事才能善于用兵的将帅也不以战争,摆开交战的阵势为最终目标,善于布阵的将帅根本不用向对方发起攻击就能获胜,不以兵戎相见为乐事,善于指挥战斗的人则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善于总结失败教训的将帅则不会被敌方所消灭。英明的君主治理天下,主要是让老百姓生活安定,勤于工作,人们安居乐业,不发生任何不愉快的纠纷,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善理者不师也”的意思。上古时代,舜修刑典,还让大臣皋陶作了掌理刑法的官员,可是老百姓无人冒犯法令,因此也就不用对任何人施加刑法,这就是“善师者不陈”的意思。大禹征伐的苗族,只派舜手持舞蹈用的干盾、羽扇就征服了有苗族人,这就是“善陈者不战”的意思。齐桓公在南讨楚国,北伐山戎的过程中,英勇善战,所向无敌,这就是“善战者不败”的意思。楚昭王时楚国受到吴国的侵犯,楚昭王立刻逃到秦国求救,后事又返回了秦国,这就是“善败者不亡”的意思。  解析  本篇文章提出了领兵作战的最高指挥艺术:“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这和我国历代军事名家追求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是人们刻意追求的治国领兵的尽善尽美境界。历史上能做到这一境界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很少的,诸葛亮作为论据列举的尧、舜、禹、齐、楚的事例,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圣贤之人所创造的,实在并非一般帝王将相所能做到。  拓例  诸葛亮运筹退敌  建兴元年八月,司马懿出兵五路攻打西川:第一路,派使臣收买鲜卑国王,让其出十万羌兵攻西平关;第二路,派使臣封官赏赐南蛮王孟获,让其出兵十万从南面攻打益州、永昌等四郡;第三路,派使臣修好东吴,许给割地,让孙权出兵十万,攻峡口,取涪城;第四路,命降将孟达出动上庸兵十万,攻汉中;第五路,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带兵十万攻阳平关,取西川。五路大军,总共五十万,五路并进,让诸葛亮首尾不能相救,无法抵挡。有人报告后主:魏军五路大军来取西川,报告丞相,不知什么原因,丞相几天不出来料理事务。后主急忙派人去宣召诸葛亮入朝,却回说丞相染病不能出来。第二天,众官在相府前等了一整天,仍不见出来。杜琼入奏,请后主圣驾亲自前去。后主车驾到相府门前,看见诸葛亮一个人,拄着竹杖在池边看鱼。后主在诸葛亮身后站了很久,才慢慢说:“丞相好了吗?”后主问魏兵来犯之事。诸葛亮大笑,扶后主到内室坐下,奏道:“五路兵到,臣怎么会不知道!我不是看鱼,是在想事。现在四路兵已被我退了,只有孙权一路,我也有了退兵的办法。只不过还没找到合适的使臣,所以在考虑。陛下有什么可忧虑的?”后主又惊又喜。接者,诸葛亮又说:“先帝把陛下托付给我,我哪敢有丝毫怠慢。只不过兵法贵在使人不测,怎能泄漏给别人呢?马超被羌人认为是神威天将,我已派人去让他坚守西平关,埋伏了四路奇兵,这一路不必担忧了。我命魏延带一军南下,布好疑兵计,蛮兵多疑,必定不敢进,这一路也不用忧虑了。李严和孟达有生死之交,我回成都时,已写了一封书信,作为李严的亲笔信派人送给孟达,孟达必然推病不出,这一路也不用忧虑了。阳平关地势险峻,我命赵云坚守不出,曹真没办法攻破,不久也会退兵,第四路也不必担忧。我还密调关兴、张苞领三万兵,驻扎在紧要之处,作为各路救应,以保万全。我调动这些人马,都不经过成都,所以无人知觉。曹丕有过侵犯东吴的事,孙权必定不会轻易出兵,只有四路获胜,他才会出兵。现在需要派一位善辩的人出使东吴,陈说利害,先退东吴。我还未找到合适的人,所以还在思考。何必劳动圣驾亲临呢?”随后,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与东吴和好。五路大军不战自退。将  诫  原文  书曰:“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人力”。故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机乐而敦诗书,先仁义而后智勇;静潜鱼,动若奔獭,央其所连,折其所强,耀以旌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进如风雨,击崩若摧,合战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有叛者怀之,有冤者申之,有强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谋者亲之,有谗者覆之,获财者与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先计而后动,知胜而始战,得其财帛,不自宝,得其子女不自使。将能如此,严号申令,而人愿斗,则兵合刃接而人乐死矣。  译文  《书经》说:“戏辱君子,就无法得到他的真心,蔑视小人,也无法使他们竭尽全力为自己服务”。所以,将帅领兵的要诀是:广泛笼络部下的人心,严格有关赏罚的规章和纪律,要具备文、武两方面的能力,刚柔并济,精通礼、乐、诗、书,使自己在修身方面达到仁义、智勇的内涵;领兵作战时,命令士兵休息就应让士兵象游鱼潜水一样不出声响,命令士兵出击时就应让士兵象奔跑中的獭一样突跃飞奔,又快又猛,打乱敌人的阵营,切断敌人的联系,削弱敌人的势力,挥动旌旗以显示自己的威力并且让士兵服从指挥,听从调动,撤兵时部队应象大山移动一样稳重,整齐,进兵时则要疾如风雨,彻底地摧毁败军败将,与敌交手则拿出虎一样的猛势;对待敌人,还要采取一些计谋:面对紧急情况应该想办法从容不迫,用小恩小惠诱敌进入设置好的圈套之中,想尽办法打乱敌军稳固整齐的阵势,然后乱中取胜,对小心谨慎的敌军要用计使他盲目骄傲起来,上下不一,用离间术打乱敌军的内部团结,对异常强大的敌人想方设法地削弱他的力量,要使处境危险的敌人感到安宁以麻痹敌人,让忧惧的敌人感到喜悦,使敌人疏忽起来;对投到我军的战俘要以怀柔的政策来对待,要使部下的冤屈有地方伸诉,扶持弱者,抑制气势凌人的部下,对有智谋的部下要尽全力亲近他,用他做参谋,对巧言令色的小人要坚决打击,获得了战利品要首先分给部下;另外,还要注意这样几点:如果敌人势弱,就不必用全力去攻击他,也不能因为自己军队力量强大就忽视了敌人,更不能以自己能力高强就骄傲自大,不能因为自己受宠就到部下那里作威作福;对于整个战事的进行,要先制定详实的计划,要有万全的把握才能领兵出征,不独自享受战场上缴获的财物、布帛,俘虏的男女人等也不自己独自役使。身为将帅作到了这些要求,严格号令,将士一定会积极作战,在战斗中效命疆场。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待人心”和“尽人力”问题,这就抓住了治军用兵的根本。文章用“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非常鲜明突出地说明“得人心”的重要。得人心,这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并非人人能做到。如何做到?诸葛亮提出了“严赏罚、总文武、操刚柔、说礼乐、先仁义”等五项,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是达到“得人心”的根本办法。  接着,作者一气陈述了二十五种进退之术、克敌致胜的办法,也就是“尽人力”去取得胜利的具体战术。这二十五种战术,既讲了进退之战法,又讲了瓦解敌人,团结盟友的策略,讲得十分细致,十分精妙,任何一员将领都应牢记在心。接着,作者又列举了六条禁忌,进一步从反面补充丰富了论述。正如作者最后归结的,为将之人,如有做到作用所说的各项,自然能对军队号令自如,部下人人乐于效命,何愁不能取胜呢!从这一篇论述,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战略战术深有研究。确有独到之处。  拓例  约法三章得民心  公元前207年8月,汉高祖刘邦率兵进军武关,在谋士张良和武将周勃的配合下,采取以假乱真,声东袭西的方法,很快突破秦军主力消灭了守关的秦兵,杀死了主将。  接着部队乘胜进军,不久攻占了都城咸阳。  正在刘邦率兵进城途中,远远看见前面走来一支好像送殡的队列,走近一看,原来是秦王子婴带着他的大臣前来投降,子婴手捧王冠,脖子上套着二尺白绫,表示投降后准备自尽。刘邦和他的将士们看到这个可卑的秦王,痛恨已极。  刘邦进了城都,来到阿房宫,看见宫内雄伟壮丽,富丽堂皇,高兴得直拍手,他一边拍手一边说:“这回我可要住进去,好好享受享受了。”大将樊哙劝他赶快离开这里,他很不高兴,不理睬樊哙。  樊哙见刘邦不听自己的劝告,悻悻退出,去找谋士张良再去劝说。  张良这人足智多谋,能讲善道,他辅佐刘邦定天下,运筹帷幄,哪一次都是言听计从。  张良见了刘邦,说道:“秦王无道,天下大乱,是这些穷奢极欲的东西使秦亡,您是为百姓打天下的,不是到这里贪图享乐的,如果您也是这样,那您和秦王还有什么不同?”张良的这番话,使刘邦有了回心转意之念,可还是不太情愿地慢慢吞吞地下了龙床。  为了得取民心,刘邦马上召集了各县的父老,豪绅,向他们宣布说:“你们长期以来受尽秦朝暴政的残害,如稍有指责就遭灭族之灾,秦朝的这些法规都是压榨老百姓的。从今天起我约法三章:第一,杀人的偿命。第二,打伤人的要办罪。第三,偷盗抢劫的要惩罚。除这三条外,其他法律、禁令一律废除。”  各县的父老豪绅听了,高兴得不得了。当地百姓纷纷拿出自己家的酒、肉款待刘邦和义军。从此刘邦的威望更高了。戒  备  原文  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士不俟夕矣!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又曰:“豫备无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虿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译文  国家最重要的事务是国防,在国防的问题上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国家的灭亡,使全国覆没,无可挽回,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啊!所以,一旦国家出现了危难,君臣应齐心一致,废寝忘食,共同谋策,挑选有本领的人担任将帅,指挥三军应敌。如果不能居安思危,就是敌人已打到了家里也不能警觉,如同燕子的窝巢搭筑在门帘上,鱼儿游戏在旱锅里,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左传》说:对事物没有计划,不准备到毫无差错的地步,不能出兵!”居安思危,妥善安排,防止可能出现的灾难,这是古代推崇的善政”。“蜜蜂和蝎子一类的小  昆虫都以毒刺作为防御的工具,更何况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呢?”如果一个国家忽视了国防建设,即使有百万之众也不可怕,所以说有备无患,就是这个意思。可见,三军将士在出征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的是一个国家常备不懈的问题,指出一个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比防务更重要的。文章多方面论述了加强防务的重要,得出“有备无患”的结论。一个国家如此,一支军队同样如此,文章强调指出:“三军之行,不可无备。”由全文的详尽论述,不难了解,一个国家的用兵之道,不在于用兵打仗,最重要的在于日常的防备,这是保证国家安全的根本。文章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问题论述得十分突出而透彻:“如果不能居安思危,敌人来了还不知警惕,那就犹如燕子把窝筑在门帘上,鱼在锅里游,灭亡的日子只在旦夕之间了!”好好想想诸葛亮这个警句,不必多说,就该明白了。  拓例  魏绛居安思危  春秋时期,有一年郑国由于攻打宋国而引起中原十一个国家的不满,他们联合出兵支援宋国,把郑国打得一败涂地。楚国趁火打劫,又出兵逼迫郑国向他投降。郑国无奈只得应允。这样一来又引起以晋国为首的齐、卫等十二国的不满,它们联合讨郑,郑国无力抵抗,只好请求与晋国和谈。郑国为了讨好晋国,送去大批礼物,有技艺超群的乐师、歌女、乐器、兵车、晋悼公收下礼物,心花怒放,当即将几名歌女赠送给有功之臣魏绛,并且亲切地说:“你为我筹划多年,样样事情都办得很顺利,你我之间虽为君臣,但象音乐一样合拍。现在郑国送来了礼物,咱俩一块享用吧!”  魏绛婉言谢绝了国君的分赠,并且规劝说:“晋国所以安全,朝政所以清明,首行归功于您的才能,其次是大臣们的同心同德、一致努力,我个人是无功可言的。无功受禄我怎么敢当呢?我提醒您注意,在享受安乐生活的时候不要忘记国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呀……”习  练  原文  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战,是谓弃亡。”又曰:“善人教民七年,变可以即戎矣。”然则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然后习之,或陈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  译文  如果军队士兵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一百名士兵也抵不上敌人的一个士兵;如果军队士兵受到了应有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一名士兵就可抵挡百名敌人的进攻。所以孔子说:百姓没有受到教育和训练就去参加战斗,这是让他们去送死。”“让贤德的人用七年的时间来教育和训练百姓,他们马上可以投入战斗,并且个个都勇猛善战!”这就是说想让百姓投入战斗,在出征之前不能不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训练时,要使百姓明白什么是礼,什么是义,要训练、教诲他们有忠信的思想,要讲明赏罚的界限,用赏罚来制约督促他们的行为,使他们自觉上进。然后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列队与解散,坐下起立,行进立定,前进后退,解散与集合,使他们能整齐划一、井然有序。象这样一教十,十教百,百教千,千教万,就可以使整个三军受到训练,最后再让将士接受战术训练就可以在战场上打败敌人了。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军队训练问题。文章先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平时训练的重要性,并引用孔圣人的话:“不经训练而让士兵去打仗,这是让士兵去送死!”清楚无误地说明了平时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不但论述了训练的重要性,而且述说了训练方法。在作者述说的训练方法中,有一个见解特别值得提出,这就是作者说的:“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这和我们现在说的群众性练兵方法是一致的,先训练骨干,再由骨干训练他人,逐步扩大,互帮互学。  拓例  勾践励兵灭吴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大夫文种走向前拱手对越王说:“我听说,一个聪明的商人,夏天的时候要准备冬天的货物;走旱路时要想到准备好船只。这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前做好充分准备;在国家安定无事的时候,你就应该选择贤能的人,管理好国家大事,使国家富强起来。如今打了败仗,你才想到这一点恐怕太晚了吧!”  越王勾践为了激励自己,每天睡觉都躺在茅草上。他还在自己卧铺上方挂一个苦胆,每天早、中、晚都要尝一尝苦味,意思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亡国之苦。  战后的越国,国土狭小,人口稀少,为此,勾践制订了一系列发展人口的政策:女子17岁必须出嫁,男子20岁必须取妻,不然父母要受到处罚;妇女生了男孩也好,女孩也好,国家都给予奖励;生了多胞国家给予更优厚的补助。就这样,经过10年的努力,越国的人口大量地增加了。  他还亲自种田,收了粮食做为自己的口粮,又叫他的妻子亲自织布,用来做自己的衣服。十年里不向人民征收赋税。这样,百姓家中都储备了足够三年食用的粮食。20年过去了,人民富有了,国库也充实了。  他又轮番地对男人们进行军事训练,使每一个适龄男人都身体健壮又懂得怎样打仗。  国富民强了,但百姓都没有忘掉国家的耻辱。他们纷纷要求越王勾践出兵攻过吴国,报仇雪恨。越王勾践却说:“过去打败了仗,是我的罪过,还是不要打仗吧!”  百姓忿忿地说:“目前全国百姓都十分尊敬您,就象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现在,当儿子的都想报父母被杀之仇,当臣子的都想报大王您受辱的仇。战争打起来了,谁能不尽心竭力呢?大王,您领导我们战斗吧!”  勾践点点头,他激昂地对百姓说:“我听说,古代的明君不担心兵力不足,而担心大家的意志不一致,今天我们大家同心同德,一心一意了,我还顾虑什么呢?现在夫差的士兵虽说有10万人。但是,他们没有统一的意志,是不堪一击的。我只希望大家听从指挥,遵守纪律,英勇作战。对勇敢向前的人一定奖励,对胆小的人一定处罚。希望大家记住。”  战士们出发了,父母都勉励自己的孩子,兄长都鼓励自己的弟弟,妻子都劝慰自己的丈夫;“我们的大王是个英明的人,你们要忠心地跟着他为祖国勇敢战斗,前进吧!去打败我们的敌人!战争打起来了,吴国大败。军  蠹  原文  夫三军之行,有探候不审,烽火失度;后期犯令,不应时机,阻乱师徒;乍前乍后,不合金鼓;上不恤下,削敛无度;营私徇己,不恤饥寒;非言妖辞,妄陈祸福;无事喧杂,惊惑将吏;勇不受制,专而陵上,侵竭府库,擅给其财。此九者,三军之蠹,有之必败也。  译文  军队行动时,有几种情况可以直接导致全军崩溃:一是对敌情的侦察不仔细、不准确,在消息的反馈上不按规定进行,与实情不相符合;二是不遵守命令,耽误了集合的时间,使整个军事行动受阻,丧失了战机;三是不服从指挥,不听候调度,忽前忽后,七零八乱;四是将官不体贴下级,只知一味地聚敛搜刮;五是营私舞弊,不关心下级将士的生活;六是迷信诽谤之辞、神鬼怪兆,胡乱猜测吉凶祸福;扰乱了军心;七是士兵不守秩序,喧哗吵闹,扰乱了将帅的决策和执行;八是不遵守命令,擅作主张;九是贪污现象严重,侵占国家财物,无所不为。  解析  本篇文章指出了用兵的九项大忌。在这里,诸葛亮以“蠹”作比喻,十分形象准确地说明了其危害。“蠹”的一种虫子,专门从里面咬书、咬衣服、咬木头,而至毁坏这些东西。现在诸葛亮把用兵中的九种错误,比作军中之“蠹”,说明这是毁灭一支军队的内部因素,实在精妙绝妙绝伦,引人深思。在实际用兵中,因为犯了这九项大忌中的一项或数项,而导致失败,甚至全军覆没的事例,那真是数不胜数。诸葛亮能把这些教训归纳成九大忌,并冠以“军蠹”之名,对任何一员将领都应说是极大的帮助。他们都应谨记在心,绝对不能犯忌!  拓例  诸葛亮火烧博望  曹操命夏侯&&&&
作者:[] 分类:[] 时间:[09:15:31] | 评论() | 阅读(579)
当前没有评论。
留下我的评论:
我的评论:
注意: 评论限制300字。当前的评论需要网站进行审核,所以在您提交评论和评论显示在网站上之间,有时间上的延迟。这个延迟并不会很长,所以没必要重新提交您的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庞统和诸葛亮谁厉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