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是三皇五帝是谁中哪一位皇帝的子孙后代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89|回复: 0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01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945帖子精华0UID3714088
三级网友, 积分 9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55 积分
威望0 魅力55 红网币14490 注册时间
本帖最后由 风雨零陵 于
15:14 编辑
磨头湾周氏族谱考察
& && && && && && && && && & 周康伟
&&国之史,地之志,家之谱。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可与国史、地志比肩;中国有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族之修志,乃齐家治国之大道。
&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绵延不断,持续保持文明,宗族起了巨大纽带作用。周姓人宗族观念浓厚,十分重视族谱,有修撰家谱的传统。祖训有曰:三世不修谱为不孝,故谱不可不修。周氏家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从中可以了解到磨头湾周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与居地变迁、婚姻状况及家规等典章制度等,并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史、表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宝贵的历史文献,可送图书馆免费永久收藏,也可以采取网络修谱。
& &家谱不但记录家族变迁也记录国家大事。很多家谱只记载家族的情况而没记载历史背景、所处时期的大事。笔者谨以此文抛砖引玉,揭示历史大背景下的周氏族谱,为家谱作序或作附谱。虽然文史水准不高、文化底蕴不深,孜孜不倦,但使家谱冠史册,将以纲领性内容,为续修家谱打基础,也为有识之士研究周氏文化提供参考。
& & 一、黄帝与百家姓
& &中国人都称是“炎黄子孙”、黄帝的后裔;纷纷从四书五经、三皇五帝去搜寻始祖;
&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中国上古姓氏有八姓:姬、姜、姚、妫、姒、嬴、姞、妘。上古时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杰出女首领华胥氏,便是三皇五帝之首——伏羲的母亲。伏羲配女娲生少典,少典生黄帝、炎帝。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黄帝号轩辕氏,炎帝号神农氏。
& &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经过一场坂泉之战(坂泉在今河北涿鹿东南),炎帝被打败,合并为炎黄部落(后来司马迁收集民间传说并进行实地考察,参证文献记载写成《史记•五帝本纪》,复原了阪泉之战的历史过程),才有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之说。
& &“我从哪里来?”,毛泽东说“自从三皇五帝到如今”;我从三皇五帝来。“三皇五帝”是一个不确定的说法,也不指固定的人数。这些人根本就不是什么真正的帝王,他们仅是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而已,后世因其杰出或伟大而追尊他们为“皇”或“帝”,直到黄帝这个才是最接近历史史实的人物。在中华民族繁衍与发展的过程中,黄帝是华夏始祖之一、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 & 黄帝叫姬云,黄帝率领的炎黄部落都姓姬。黄帝的子孙很多,他们分封在各地,多数以地名为姓氏。姬姓的族人可以说是黄帝的嫡系后裔,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其子孙分化出很多姓氏,周文王收百子而赐以百姓,形成今日百家姓!
& & 二、周氏源流
& &《百家姓》是中华姓氏的经典之作,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一部讲了前80个姓的起源和演变、迁徙路线,其中周氏位列赵钱孙李之后的第五位;周姓源流非常清楚: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后来周姓人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
& &后稷传了十三代,到古公亶父(周太王)时,从武功西迁到陕西渭河平原歧山下的一个叫周原的地方;崛起于周原的周族,则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
& & 周太王之孙周文王(姬昌),收百子而赐以百姓,故有今日百家姓!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克商,兵抵朝歌,开创大气磅礴的周朝。历史记载“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姬姓建立周朝,定都西安,大规模分封诸侯,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族由西向东迁徙繁衍,在河南(古称中原)发展,形成河南、陕西两大中心。因此,可以说,周姓源远流长,发祥于陕西渭河,但周姓的祖根在河南。
& &周平王姬宜臼继位,迁都洛阳史称东周,经春秋、战国时期,秦灭六国,汉统天下,这一时期周平王(姬宜臼)的后代以国为氏,即以周为姓,这才开始姓周。
汉高祖刘邦封周平王后裔周仁为汝坟侯,迁籍汝南(今河南驻马店),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后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说;魏晋南北朝之时,北方长年战乱,民族大迁徙,周姓从中原大举南迁。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阀混战及北宋未年金兵南下,周姓大量迁至福建、广东、浙江,后又迁徙江西;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元末明初,江西移民湖南潮中,江西吉安府周氏迁徙湖南宝庆(邵阳)。邵东石碑村周氏谱记载,初祖周炳四,兄世常,生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于元、明间迁徙宝庆邵东石碑村;
& & 唐宰相周墀《家谱•序》连同其谱,为周氏保存了由汝坟侯周仁到息国公周归仁祖脉源流大统:据此可以上溯至周氏族始祖后稷;清朝中叶,钱大昕撰《周氏族谱序》,对于后人考察周氏,提供了重要线索。
& & 综观周姓的起源与演变,构成当代汉族周姓主要有三支:姬姓、黄帝周部落和外族的改姓;除主流来源于姬姓外,《河图运录法》记载,黄帝有大将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两人后代均以周为姓氏;唐朝开元年间,姬姓为避唐玄宗李隆基名讳,改为周姓,另外还有少数民族的改姓和赐姓所形成的支系。
& &审视五千年周族史,周氏家族本姓“姬”,“周”在周朝时只是国号,不是姓,直至武王第13代孙周平王之少子姬烈被封于汝州(今河南洛阳市),始称周家。周氏从此便以“周”为姓,在汝南一代繁衍生息。发展至今,宗亲已遍布世界。
& &树大分杈,我的家谱是追寻最亲近的祖先,本文将对零陵周氏、磨头湾村族谱及分谱进行考证和叙述。
& &三、“三家村”
& & 寻根问祖,为祖寻根,是我多年的愿望。我在拜访长辈周成源、周成宇等人的同时,今年清明祭祖之际,踏雪寻梅,百里来寻故地,来到了家族的发祥地。
& &在距古城零陵51公里、西接广西全州县黄沙河镇的地方,有一个石岩头镇,镇沿用驻地石岩头自然地名。这里一派江南水乡风光,一条小河从石桥下流过。相传明朝末唐姓人家集居于境内小河边一岩石上方,故得其名。解放后,1956年零陵县45乡,石岩头算一乡,文化大革命时期为石岩头公社。河的下游,几公里的地方,有三个自然村——山脚里、田中间、磨头湾;今分属石岩头镇和平村、樟树脚村,周姓人家集居于此。河畔、田野、村舍,炊烟袅袅,充满田园风光,呈现一幅古朴的村庄图。旧时的乡村是朴素、宁静的,从没有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古时的村里人常矗立于河边 ,望着那日落日出,等待那时光流逝。
周氏始居山脚里,后搬迁田中间、磨头湾;因此,有“代俩代三村”之说;顾名思义,“三家村”一词出自苏东坡《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洛州》一诗,其本意为偏僻的小村庄。
& &磨头湾原是一片原野,今韩家岭是一个山洞,名韩家洞,因韩姓人家迁居此地得名;自古永州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的发祥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湘南边陲磨头湾,祖辈从事水稻生产,主要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离不开庄家田。传统的手工业是做竹席子,为了改善经济,他们常到外省,把到广西搞副业叫“上广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十里一亭”乡以下行政架构,而在交通干线上的“邮亭”,是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换马的处所。磨头湾村是永州人出湘入桂的通道,由于年代久远,这里已找不到“上广西”的驿站。&&
& & 大浪淘沙,洗尽铅华无数。如今,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周成学、周成杰、周成源等,作为宗族里的长辈,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我一边寻访年长者与实地考察,一边查阅 村里的族谱,寻根问祖的过程中,族谱就成了最好的见证人。
& & 四、江西移民潮与湖南周氏
& &族谱记载,磨头湾周氏是从江西鹅公大丘迁入。“江西填湖广”姓氏大迁徙地考,称“鹅公大丘”主要指今天江西井冈山、泰和、永新三县交界处与江西庐陵县、江西吉安永宁县等地;普利桥李氏族谱提到过“鹅公大丘”,其始祖元末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鹅公大丘”李家迁居祁阳,后迁到普利桥。湖南衡阳周氏始迁祖周彦升迁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公大邱。
& & 古时流传“走西口”、“闯关东”等民谚,证实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一次又一次移民浪潮,其中有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活动。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湖南属于湖广省。在上一节周氏源流就讲到,元末明初,江西移民湖南潮中,江西吉安府周氏迁徙湖南宝庆(邵阳)。
湖南周氏基本上是江西移民。湖南人认为是江西人的后代,与江西人祖上是表亲戚关系,因此有“江西老表”之说。
江西周氏主要有两支,以江西吉水为祖居繁衍的周瑜后代以及以江西瑞昌(九江)周氏为代表的两个源流。明初就一批著名文学家为江西吉水周氏家谱写序。其中不少都出自名人手笔。
& & 江西吉水周氏是三国军事家周瑜后代,周瑜为江西吉水周氏一世祖。自汝坟侯周仁生十子,迁徙于安成;安城周氏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周瑜自祖父周荣开始在庐江居住。周瑜的儿子周胤因言语触犯孙权被贬发配江西庐陵郡,谪居庐陵(吉安),后代便世居吉安,成为今天吉安周氏大族。
& &湖南周氏与江西吉安周氏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宋末元初;《湖南氏族迁徙源流》中记载,湖南衡阳周氏始迁祖周彦升,宋末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居衡阳南乡矮岭。现所见湖南家谱中,有60 %以上的家谱都称始迁祖在宋、元、明之际来自江西,特别是元末明初王朝更替之战乱后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庐陵、吉水迁入。湘潭沙塘周氏,始迁祖梦晟兄弟六人,元末自江西泰和圳上迁湘;湘潭周家湾、宁乡八只湾周氏,始祖仲宪公,自江西吉水迁居湘潭周家湾。四世祖元公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徙居宁乡八只湾。湘潭高司岭周氏,始祖志亮公,明永乐时迁居湘潭;湘潭龙山周氏,始祖濂溪先生敦颐,七传至福公,元末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挈家还楚,卜居湘乡县东台山。湘潭、衡山周氏,始迁祖揆三公,明永乐间携子孙自江西吉水泥田迁湘;韶山周氏,始迁祖乐山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吉水迁湘潭黄龙,其第四子孟贤落籍今韶山杨林乡周家湾。衡阳周氏,始祖添佐公,明洪武年间偕弟添定、添佑自江西泰和来衡;常德周氏,始迁祖之毕公,明代自江西吉水县迁武陵县。
& &堂号是周姓支派用于标榜和区别的标志,有的直接以先祖的祖籍地为堂号,有的以先祖的名著为堂号,如爱莲堂、细柳堂。细柳堂出自汉朝军事家周亚夫的细柳阅兵,爱莲堂出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如果说堂号是宗族的标志,那么郡望是更高一级的宗族寻根标志。周平王之后的汝南郡,为姬姓的主体继承者,目前在全世界人口达3700多万,湖南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0%,为周姓第一大省。
& & 五、零陵周氏与周家大院
& &四川达州周亮家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1577年),祖先由江西迁徙湖广永州府零陵县大团里崎山岭。明末清初,重庆、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才有“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周亮祖先迁徙零陵后第七世于1720年从零陵入川来了达州,入川始祖周子昌;周亮家谱记载了周氏迁徙路线图:周原---汝南郡---江西---永州府---湖广填四川---达州,为考察零陵周氏提供佐证。
& & 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设长沙郡,置零陵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置零陵郡时,零陵郡辖7县,包括桂林、邵阳等;零陵县最早的治所在今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咸水乡。明朝(1368年)改永州路为永州府,零陵属永州府;民国时期,废永州府,原永州各县改属衡阳道。解放后,为零陵县。
如今,分布在零陵各地的周氏有:周家大院,石岩头镇代俩周家与古里周家,古里周家相传有一周姓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珠山镇周塘村,周姓始居境内塘边,故名;水口山镇排头边村周家;大庆坪乡周家山村,村居山冲,周姓始居,故名。
& &走进周家大院,探寻晚清名臣遗迹。为考察周氏族谱,揭示家族之谜,我专程来到位于富家桥镇干岩头村的周家大院,相传是“八仙飘海”中何仙姑的故里(撤乡并镇前叫何仙观乡)。周家大院因出了“两朝四进士”(周希圣、周圭、周道、周崇傅)而闻名于世;1804年,晚清重臣周崇傅在《初修宗谱序》中讲其为周敦颐的后裔。
& & 从汉朝周亚夫到三国时期周瑜,再到宋朝周敦颐,周瑜后裔众说纷纭,有的说周敦颐非周瑜后裔,有的说周敦颐为周瑜127世。周敦颐的先世徙居情况大致是:汝南成为周氏的郡望,周平王少子烈的这一支汝南安城周氏,繁衍最为旺盛,成为周氏群体的主干;安城周氏迁居安徽庐江形成旺族,其后裔世代在朝廷为官,散居各地,隋唐时期其中一支由山东迁徙湖北后再迁徙湖南。迁徙路线为:河南汝南——山东青州——湖北襄阳——湖南宁远——道县。历史记载为:永城一派传到息国公(周归仁)时张扬扩大声望,接着出现“二十四才子”( “24宏”);周归仁祖居山东青州,其后裔周崇昌迁居湖南宁远,至周虞宾始迁湖南道州,至四世周安時生子二∶如登、如锡,得24孙,族譜称之为“24宏”。如登进士第,任道州刺史,终任所。其弟如锡,唐朝武德元年(618) 中进士,任高州刺史,后贬道州司马,遂落籍;其子孙“24宏”原居江永上甘棠村,唐朝天宝年间在此定居立宅,取名甘棠,是湖南省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村之一、仅次于道县龙村;后以宁远县大阳洞为中心,分脉到江永十一宏,宁远四宏,道县二宏,恭城二宏,富川一宏,长沙一宏,韶州二宏,回山东青州一宏。 其中,道县二宏成为周敦颐的先辈。
& & 宋朝天禧元年(1017),周敦颐出生在湖南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永州道县)。日病逝于江西九江,其子周焘定居江西。元末明初有一批人随朱元璋打天下由江西迁徙永州,其中周焘的十世孙周仕德,于明初偕长子日奇从江西调入永州,始居祁阳;零陵大樑园周氏始迁祖周景和,原籍江西永新,明初由江西携二子贵龙、贵虎征永有功,得封孱陵侯,长子贵龙回籍,季子贵虎留居零陵北区大樑园,传五世有玄孙十三人,衍为十三房,分处零陵、东安等处。
& &1505年,周仕德的四世孙周敬从祁阳迁居零陵河西(今造纸厂);1550年,明朝嘉靖年间,周敬的孙子周佐从零陵河西迁徙零陵西南路今富家桥镇干岩头村;
干岩头村是零陵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村子里的人大都姓周,周佐后裔通过做官,经商,囤集财富,购置良田,于1904年建成周家大院。
前面讲到过古民居群上甘棠村、楼田、龙村、周家大院,几乎都是周氏的迁居地;说起永州的古村,还得提到被称为“江南第一村”的宁远下灌村,有村民上万人,是中国第二大村;下灌村其实与代俩代三村一样,是几个村的统称。据记载,下灌村的历史起于南北朝时齐国大将李道辨,公元499年,时任南齐荡寇将军,奉命以广南道开拓大使的职务,来九嶷山平乱,驻守舂陵(今宁远县),举家迁于下灌村;下灌村历史上真正的辉煌时期是唐、宋两朝,当朝状元李颌和乐雷华皆出于此,从武将开村到书香墨韵,“江南第一村”的来历更多也是源于此。在湖南历代有史可考的13位状元中,下灌以一村之地却占有其二。李颌发明了“叶子戏”,也是今天麻将的始源,可以称为麻将故里。
& &另外,还有古民居精品、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东安县石期市镇元古村以及祁阳李家大院;江华县的宝镜村,一个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清代有庠生2名,佾生2名,贡生4名,廪生3名,大学生7名,进士6名,职员10名,在海内外工作人士80余名。
& & 六、磨头湾周氏、世系考
& &为考察磨头湾周氏,不仅溯源本支派之来历,而且旁及了其他有关分支分派;通过考察,揭示以周家大院周氏为代表的零陵周氏是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浪潮中由江西迁到湖南的一支;江西移民主要出自江西南部吉安、北部九江;根据移民地理特征,复原当时的移民路线,可以看到,因避免长途跋涉,江西南部周姓大都移向湖南南部,江西北部周姓大都移至湖南北部。零陵位于湖南南部,又距吉安近,因此,零陵周氏是明朝江西移民潮中的江西吉安(吉水、永新)周氏。
作为零陵周氏的一支,磨头湾周氏从江西吉安“鹅公大丘”迁来,始迁祖周秀远,落户山脚里,后迁移田中间、磨头湾,后裔绵延已达20多代,健在后裔数以千计。其中,磨头湾村经过10代的生息繁衍,已形成一个有200多户、400多人的村庄。世系表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家族变迁图。
& & 由于年代久远,族谱又毁于一场大火,始迁祖周秀远时代只能按年代推算,现在大多采用25年为一代,20代大约500年,周秀远约出生于1465年前,上述推算与元末明初江西移民潮时间基本相吻合。具体迁徙时间,有几个参照点:1、四川达州周亮祖先明朝万历年间(1577年),由江西迁徙零陵县大团里崎山岭。2、周家大院始迁祖与零陵大樑园周氏始迁祖,均为明初由江西迁入;3、其他县市如湘潭、常德、衡阳周氏,均是明朝年间从江西迁入;
因此,根据推算的周秀远出生日期,可以判断,周秀远于明代弘治年间迁入零陵;
& &&&周秀远迁徙前的零陵。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刘备进取零陵。蜀建兴元年(223)&&刘备死,零陵辖地尽入东吴。三国时276年起,零陵连续三年水灾。唐朝永贞元年(& &805)&&,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寓居龙兴寺。僖宗乾符六年(879)&&黄巢起义攻广州后回师北上,途径永州。零陵县志记载,1180年零陵连续五个月不雨,饥荒严重;南宋1203年,零陵特大饥荒,许多人流离失所,迁徙他乡;1260年,蒙古兵攻入零陵;元朝初,1330年虫灾,大部分农作物被毁;1334年,零陵干旱7个月;1354年,大旱,温疫流行;
& &1500年前后,弘治中兴,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周秀远迁零陵,落户今石岩头镇和平村山脚里;
嘉靖18年(1539年),零陵大旱酿成巨灾;1554年,零陵爆发农民起义;万历年间(1589年),大旱,人食树皮,死尸载道;崇祯年间(1540年),零陵地震,大水成灾;清朝顺治三年(1646),永州大旱,米价暴涨,灾民死亡惨重。1653年,永州大雪40天;从以上零陵县志记载,不难想象家族的生存状况。
此时,家族的正字辈,居住在田中间村。清朝康熙29年(1690)前后,第十世韩继周出生,按古制辈份,韩继周为我们的鼻祖,我们的祖宗10代由远及近为:鼻祖、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我们这一代属于鼻祖的耳孙。
& & 以25年计一世,约公元1715年左右,韩继周从田中间搬迁到磨头湾,生有三个儿子,以后形成磨头湾村三大家族;长子周迁,配唐氏,生长子韩振、次子韩兴;族谱记载,周迁生卒年不详,葬于石桥头楠木巢;据考证,石桥头位于磨头湾与白玉塘村之间。
我们的十世祖先为什么姓韩?中国实际的“双姓”,其中包括母亲的姓或父姓。在封建社会,多般指男女婚配前的阴阳相合,八字算命。传说:两姓两合即是好八字,能白头偕老,富贵荣华。因此,韩继周可能是韩周夫妻两姓合在一起取的名。即韩周两姓的组合。传至成字辈时,还有人以韩为姓的,叫韩生(周康井之父,周治能祖父);
& & 在村口,有一池塘,让人久久不能释怀;韩继周从田中间迁徙,最初在村口塘边建房,古代的村里人在村口洒泪揖别,背井离乡;韩继周搬迁磨头湾,这是家族历史的转折,标志磨头湾宗族的开端。如今,磨头湾村庄整个二、三组村民由韩纪周三个儿子的后裔组成。
& & 为纪念韩继周,村里建立了一座祠堂,以韩继周所属的“一”字辈立堂号“一言堂”; 这座祠庙里还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等匾额,文革中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其他场所(卫生院);
& & 磨头湾周氏的堂号为“一言堂”,以区别于田中间、山脚里;由于磨头湾、田中间、山脚里三村的历史源渊,后来的文革时期常发生土地、山林权属纠纷,甚至械斗。
& & 七、家族的丰碑
& & 在磨头湾村的东边,一座砖木房屋,伫立数百年,这是一座砖木混合式建筑,总面积500多平方米,仿效皇家建筑风格,吸收江南园林建筑精华,主要结构都是木材,砖瓦只是配件;四周是砖墙,室内采用木构架结构,由木梁柱承重。一条胡同,当年青石铺成的地板,一段碎石路还隐约可见;堂屋、天井,青砖黑瓦木屋,无言地诉说历史的沧桑,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遗迹。
乾隆年间,正处“康乾盛世”, 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由于南方多熟种植的推广,粮食丰收,十二世太祖周韩振,大修土木,建成这座砖木房屋,成为神圣家族的丰碑。
& & 综观太祖一生,周韩振生三个儿子周继高、周继柳、周继梅,传至五个来孙,分别为:周启主、周玉生、周启玉、周启文、周启能。周启主传三子周成元、周成琼、周成增;周启能传四子一女即周成宗、周成宇、周凤英(女)、周成标、周成虎(公平);周玉生传二子成国、成兴;周启文传一子周成军,及后代迁移广西,失考。
& &综上所述,太祖韩振之后分成三系:一系为周继高,传至周启主之孙周康军(解生)、康明(国生)、正生、丁仔、戊仔、建忠、富忠及周老玉之孙周爱军、连军、耀军,老启之孙(迁徙广西);另一系为周继梅后裔,传至周启能之孙周文哲、周康伟、周明德、周明清、周庚德、周能德。再一系为周继柳,传到周启文一支;其中继高、继梅二支为望族,人丁兴旺;中国的宗法制度很注重长子嫡孙,也就是嫡系子孙。周昌寅——周应澣——周启能——周成宗,我是周成宗的长子,属于高祖的嫡系玄孙。
& & 八、家族近代史
& & 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据推算,高祖周昌阳、周昌寅等人出生于鸦片战争前后,恰巧形成我们家族的近代史,是绵延千年家族史中的里程碑。
& & 回首自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近代史,家族繁衍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改革变化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
高祖周昌阳、周昌寅等人出生的历史背景,要追溯到烈祖周继高、周继柳、周继梅。周继高、周继柳生卒年不详,家谱上无记载;有年代可考的是周继梅,生于1771年乾隆年间,殁于1809年嘉庆年间,享年38岁,可谓英年早逝。
& & 烈祖们所处的乾隆、嘉庆年间,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唯广州一地对外通商。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反映了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经济复兴。这时期,周继高生四子:述显、述来、述茂、述稷;周继柳生子三:述光、述烈、述壮;周继梅生二子:述英、述康,人丁兴旺;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当时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猖獗,但天祖们(述显、述英等人)从不吸食鸦片,靠勤劳致富。
& & 几千年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农村、农业构成社会和经济的主体。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维持下来。大部分土地归地主和富农阶级所有,地主通过地租、高利贷和商业资本三种形式剥削农民。我村以小农经济、小手工业(打竹席)作为经济基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一首描写古代农村生活的诗,却是天祖时代的真实写照。
《零陵县志》记载:1848年,入秋以来,全县大雨不止,成灾。从以上的文字来看,当时自然灾害严重。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本来就地瘠民穷再加上水、旱、虫等天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鸦片的输入,导致满清白银大量外流,劳动力日益衰竭,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艰难,于是发生了太平天国、捻军起义。
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农民起义,与广西接壤的磨头湾村震撼很大,太平天国事迹在村里广泛传播。5月19日,太平军离开广西进入湖南,抵达零陵城外。适逢潇湘二水暴涨,湖南提督鲍起豹督重兵把守,太平军泅水强渡未成,便绕道而行,克道州、郴州,后进攻长沙,最后定都南京。述显、述英兄弟们避开了战火。
& & 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英国殖民主义大肆向中国走私输入鸦片,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清政府政治、军事进一步腐败,广大人民负担沉重。从谱书记载的事件来看,先辈们是同情农民革命、不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 &曾祖应金、应澣等人出生的历史背景。应金约出生于1864年,是年,太平天国失败,清朝政府开始镇压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捻军。1866年,清廷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对捻军作战。这一年,周昌寅之子周应澣出生(同年,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诞辰)
周应澣出生的同治五年(1866年),正好是洋务运动时期,左宗棠兴建工厂与船厂,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创办福州船政局,是为清政府经营的规模最大的新式造船厂。
& & 洋务运动是中国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重要起点。在城市中产生了一批新的社会力量,如,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对农村影响不大,农村仍然是传统社会的农民、地主阶级。但在经济上,农村听命于城市,小城镇听命于大城市,大城市听命于通商大埠的经济一体化浪潮初动。甲午战争前,村里有了洋火(火柴)、洋伞、洋车。日常用品都是从国外进口,所买的东西都要加个洋字。
& & 九、跨世纪
& & 进入20世纪的头一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双双出逃。周启主、周启能均出生于光绪年间;周启主出生于1902年,是周应金的独子;周启能出生于1908年(光绪34年),是周应澣的独子;周应澣时年42岁,曾祖母汪氏,汪家村人。汪家村因汪姓始居,故名,今属水口山镇夏大村汪家组。
宣统三年,1911年,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进入民国时代。这一年,周应澣女儿周玉英出生,后嫁于今水口山镇白玉塘村,村内一塘中多石灰石,故名。
民国三年(1914),祖母杨爱妹出生在一个叫雄板山的自然村(今水口山镇禾木山村),共7姐妹,大姐杨金妹(1909年生)嫁于今珠山镇马迹岭村。相传昔日竹山马在此吃竹叶留有足迹,故称马迹岭。
& & 1919年五四运动、近现代文明的传入,农村社会慢慢向近现代转型,村里有了私塾(学校),有了报纸。1921年中共成立后的土地革命,直接影响了乡村的农民运动。1927年过4月,磨头湾村参加零陵县万名农民进城,庆祝县农会成立。1928年,周文以阳明山为根据地,自称中国共产党湘南永属区农民自卫军总司令,队伍扩3000人,并在黄江源、白果市建立农民政权。1934年,红六军团长征过零陵。
& & 伴随抗日战争的隆隆炮声,周成源、周成宗、周成琼、周成宇、周成增及姑妈周凤英先后出生,他们均出生于抗日战争前后,即1934年至1945年间;旧社会有“抓兵”即强抓农民服兵役,国民党借着抗日的招牌抓壮丁,祖父启能被抓,曾祖周应澣卖田二亩将其赎回。
1944年9月,日军沿湘桂铁路从祁阳全线向永州方向推进,袭击蔡家铺机场后,侵占零陵。零陵城乡沦陷于日军铁蹄之下,直到日日本投降,日军撤出零陵,这时期村里叫“走日本”
& & “走日本”那年,1944年6月,日本兵进了磨头湾村,进行“扫荡”,村里人全部逃走;当时村里有一支地主武装,从事抗日活动。周启英之弟启明与田中间村周哲在购买枪支途中被日军抓到,在今于家乡当众烧死。应铜的外甥也死于日本炸弹。
& & 解放战争时期,国军54师路过零陵。该师原为陈诚的嫡系部队,师长阙汉骞,清水桥乡阙家村人。
& & 1949年10月,全国解放。10月21日,解放军四野40军120师与湘南游击队解放零陵,南下工作团108人接管县政权;零陵解放后,10月25日,40军120师离开零陵,向广西、海南挺进。10月26日,零陵县人民政府成立,书记张克,县长刘新国。由于零陵县委书记、县长人选在南下途中的河南新郑县就已确定,所以后来历任中共零陵县委书记张克、宁生、王守生、赵文波、何守忠、杨文正,都是南下干部中的河北人,直到1963年才由零陵本地人蒋德玟担任书记;
曾祖周应澣一直活到了新中国成立,直到1950年12月去世,享年84岁。
& & 十、家族复兴
& &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农村展了一场空前广泛的土地改革群众运动;土改从斗地主到划阶级成分,将生活在农村中的人,划分为地主、富农、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等不同的阶级。这既是土改中变更地权的理由,更成为确立新政权在乡村中合法性的基础。
我村土改时人均土地1、5亩,户主拥有土地是这个数目的就定为中农,比中农土地略少的定为下中农。人均土地很少的就定为贫农。一丁点儿土地也没有,全靠做长工渡日的就定为雇农。周启主、周启能划为下中农,老启划为雇农,其他划为贫农;周启英、周启甲、周成遥、周成通、周成智划为地主;这划定的阶级成分不仅改变了很多人的下半辈子,甚至影响了几代人的命运,直到1979年为地主摘帽。
& & 1951年,火烧零陵,引发历时一年多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在零陵的残留势力,清杳行动延伸到了磨头湾,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战争。从年,我村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村里有了生产合作社,大队有了供销合作社,乡政府有了信用合作社。
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磨头湾村按祖宗亲近关系,划为二、三生产队;周成彪、周成虎、周成国、周成兴均出生于此时期,即1950年至1957年间,属于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
& & 周国英、周顺娥、周康明等人出生在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的“五风”时期。当时农业大跃进运动,也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共产风、浮夸风、干部特殊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生产队有大食堂,不准社员开伙,村里人称“五风”。
1959年周成宗娶鲁氏(伍艮)、1961年二叔周成宇娶鲁氏(显秀),婶娘鲁显秀与母亲鲁伍艮同是鲁家村人,相传从梳子铺搬来的鲁姓人家以姓氏取村名叫鲁家。
周仁德出生于1962年。这一年,根据农业“六十条”(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基本核算单位由大队下到生产队,恢复生产队“三权”、“四固定”,即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与固定土地、劳力、耕畜、农具。在定权发证中,家族取得了房屋所有权用与一定自留地。
& &我出生的那年,正值农村开展“四清”(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清账目);1963年底至1964年,又开展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的“四清”运动。磨头湾生产队是第二批“四清”,各公社选择1、2个大队搞试点,县委工作组进驻生产队。当年8月,发生严重干旱,气温达40度,村里大部农田受灾;
& & 文化大革命中,农村中的主要形式是“斗争会”,我父亲联合一些人斗过他人,也被另一些人合起来斗过。二叔周成宇参加了革命工作,家族中最早的国家干部。当时在县城中学读书的四叔周成彪参加红卫兵“串连”,到过北京。他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后来成为回乡知青。当年的知识青年除了从城里下放到农村的之外,还有一部分本是农村出身的,他们高中毕业后也回到养育他们的农村,成为新时代的农民。
& &1969年至1971年间,零陵县设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组长于德卿;1971年1月,徐俊熙任县委书记,一直到76年彭雪保接任县委书记;当时,农业学大寨运动如火如荼,零陵县修建石坝仔水库达到高潮,磨头湾全村劳力投入其中。明德、明清、建忠等人出生于这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下。
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是文革中推行的农村政策。生产队处于学大寨的最前沿,在农业学大寨运动推动下,我村开展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村里打席子,养几只鸡,种一些菜,都被没收。还要定期检查和丈量农民的自留地,看看是否偷偷扩大了面积;检查农民私人喂养的鸡、猪是否超过了规定的数目。
& & 当时因缺少燃料资源,村里人常到石凡村拾煤渣,该地以前叫蛇凡,后因石头多改名为石凡,沿用至今。村民还经常到数十里外的湘桂界山黄花岭砍柴。因山上多黄色野花,故其名。位于石岩头林场,宋朝时建有边关“鸣水寨”。
& &1976年,毛泽东逝世,标志一个时代的终结。60后成长的一代,有的入学,有的当兵;我于1978年考入中等专业学校;周康明、周仁德分别于对越自卫还击战时期的1979年、1980年入伍。庚德、能德等人则在这个时期出生,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
&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周韩振大家族至康字辈形成望族,标志家族的复兴,有仍孙16人,按年龄大小排列:周康军、周康明、周文哲、周康伟、周正生、周丁仔、周戊仔、周明德、周明清、周建忠、周庚德、周富忠、周能德、周爱军、周连军、周耀军;仍孙女13人:周国英、顺娥、朝英、正娥、竹英、明娥、淑英、淑娥、美英、香英、军娥、冬娥、巧娥;如果破除男尊女卑的惯例,把我们这一支的女性及夫婿的名字也记入家谱,将构成更加庞大的家族体系;&&
纵观磨头湾村宗族变迁,始迁祖韩继周生的三个儿子,形成三系,一系为长子周迁传至周韩振大家族;另一系为次子传至土改时期划为地主的周启英、周启甲、周成智、周成通、周成遥与周元兴、周成恩周成作、周成义、周成爱及其后代周康宏、周康吉等;再一系为三子传至周启柱、周启年、周成楼、周成学、周成杰及其后代周甲国、周康炳、周康井、周治标等;
&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子周迁家族中先后有7人入党,7人当兵,2人考入中等专业学校,6人参加工作,2名公安干警。
周成源,1953年参军,1975年入党,时任和平大队党支部书记;
周成干,1955年参军;
周成宇,1961年参加工作,1968年入党,长期担任石岩头公社信用社主任,1991年退休;
周成国,1975年参军,入党;
周康明,1979年参军、入党,曾任珠山邮政所长;
周仁德(周文哲),1980年当兵,入党,曾任梳子铺派出所所长,现任零陵公安分局警务保障室主任;
周刚青(周康伟),1978年考入郴州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1981年毕业并参加工作;入党,现任零陵公安分局七里店派出所民警;
周明德,1990年12月当兵,入党,1990年参加工作,曾任零陵区信用联社菱角塘、零陵信用社负责人;现任信用联社保卫部经理;
周明清,零陵师范毕业,中学教师;
周明娥,1991年参加工作,现任石岩头信用社信贷客户经理;
& &十一、村政权
& & 中国封建政治,古代政权不下乡,即所谓“王权止于县政”,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因此,乡村完全靠“自治”。千百年来,中国农村靠的是孔孟儒家思想作为精神支柱,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作为组织结构,正如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的,王权至乡村政权、宗族至家长族权,神权、夫权,这四种权力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
宋代王安石变法时期,乡村推行保甲制;清朝,县级行政机构称知县公署,基层政权称乡、里;清初,零陵县划分为12乡,25里,后增为49里。康熙年间,对保甲制度有大的发展,由原来的保、甲二级变为牌、保、甲三级;同治10年,基层政权推行乡以下10户为一牌,10牌为一甲,10甲为一保。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 & 光绪34年(1908),零陵改制,乡、镇以下设团,划分10乡、7镇、206团;民国时期,县级机构改称行政公署,知县改称知事(后改称县长),基层政权沿用旧制。民国16年(1927),将原零陵改制的206个团并为133个团;1935年,农村继续实行保甲制度,重新划分乡镇,全县组编807个保、7979个甲。其负责人均为地主及代理人;磨头湾村周成遥为甲长,马家湾唐姓为保长。
& &解放初,零陵沿用旧时期的乡保甲制,全县29个乡镇、345个保、3569个甲;我村与今水口山镇汪家村共一甲,与马家湾共一个保,甲长仍为周成遥;1950年6月,开始废除保甲制度,我村暂由农协会主席周老启代行村长职权;8月,建立乡村政权,零陵县设129个乡,乡的名称以地名命名,村以下设组,由甲改置而成;
1952年,零陵划小乡,全县划为14个区、285个乡,我村隶属芳坪乡,芳坪原为一大片芳草丰美的坪地,宋朝末年有一蒋姓宰相安排蒋氏家族到此居住而得名。
& &和平村的前身是石岩头公社和平大队。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隶属关系几经变迁,从1951年互助组,1954年初级社到1956年高级社;建立初级社的时候,当时有3个初级 社,和平初级社是其中一个,建立高级社时得名和平;磨头湾叫和平高级社,先后隶属郭家乡、火湘桥乡;到1958年人民公社时,隶属超美公社(今珠山)。人民公社化运动至1962年,明确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隶属关系为石岩头公社和平大队第二、三生产队。
& &新中国,中共把政权延伸到乡村,宗族中的周成爱、周成源、周甲国先后担任和平大队党支部书记;
& & 十二、酒文化
& &家族饮酒之风,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家族人好客,历来讲究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敬意;酒席上讲究酒文化,喝酒,有许多的规矩。如酒陪三回合,第一回合,所有人共同干杯。第二回合,“打通光”,即陪酒人对每位在桌上喝酒的人喝二杯酒。第三回合,陪酒者选定重要或酒量差不多的客人干杯,叫加深感情。如果酒兴很高,还喜欢喝酒“杀半边”,即在同桌喝酒的人当中,找人组合一起,分为两边相互陪喝拼酒量,这种方式喝酒很容易进入高潮,也最容易醉人。陪酒最少在12杯以上,每一杯都有它的名称。
& &打开人类共同的家谱——《圣经》,开篇就说上帝创造宇宙,上帝创造人类。从上帝造人到耶稣诞生,标志纪年的开始,把时间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如今是公元2015年,改革发展,重视实业,但不能否定修谱的必要性;为了更准确记载自己家族源流及发展历史、分衍情况,续谱为当务之急;我看到的村谱是齿录体裁,“齿录”表示抄写、收录、叙用,纯文字表述;家谱可以补叙、补遗、补新等,不局限于文字记录,还可所谓“五世一图”连用,或将图片、照片、合影、遗像、肖像画及周氏祖坟、宅院照片纳入家谱,更能反应家族历史原貌。一部完整的家谱是一部宗族、家族的百科全书,有待于我们去完善。
& &中国崇尚门第,家谱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磨头湾周氏族谱不见经传,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没有可标榜的名人,但记录了一个家族生命不息、前赴后继的奋斗历程,象征民族血脉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传递着不灭的信念;
& &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让我们继承先辈们的壮丽事业,光宗耀祖,建设美好未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皇五帝年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