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著说说孙悟空原著形象在这份斗争的结局

  第二十回是黄风怪(黄风岭),第四十回是红孩儿。一个贪污成风,一个为恨火烧心,都是心魔作怪。人要是有了心火作怪,就会走进倒洞中出不来。因此,上面说的“当倒洞当当倒洞,洞当当倒洞当山”,也许就是人类因心性迷失而找不到出路的一种象征。
  总而言之,目前我认为“当倒洞当当倒洞,洞当当倒洞当山”,是一种戏剧语言。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这种场面:  一个小丑似的人物,提着一面锣,在戏台上边走边敲。周围假如有布景,则全是一个接一个的阴暗倒洞。那小丑伸头探脑,正在寻找出路。他朝东看一下,敲一下锣,说声“倒洞”,意思是从这里走不出去;又朝西看一下,还是敲敲锣,又说声“倒洞”。这样转来转去,反正是找不到洞口。最后没了办法,精疲力竭,朝地上一躺,仰天叹息,等着洞中无数贪婪的妖怪来吃!  这种场面,与《西游记》这两个故事所要表现的主题,基本上是吻合的。唐僧西天取经,其实是在无边的黑暗中,奋死的拼搏过程。他们想走出封建统治者布下的重重倒洞,不得不四出求索;碰上前来吃他们的妖怪,只有战胜它们,才能继续探索下去。只要有一个妖怪占了上风,他们就是死路一条。
  上面的解释,不知有没有说服力?请读者朋友们拍砖!
  大家只是瞄瞄,没有几个留言的。  曲高和寡?
  靠自己一个人支撑,确实有点难。  当然,这也是西游记中想说的一个观点。  唐僧一个人要往西天取经,还不早就被妖怪吃了。
  我想看明代、清代的《西游记》原本,但“法力”有限,看不到。  国家能不能出一套这样的书?影印本就行。
  顶 我也一直感觉西游记不是那么简单,不过一直没能联系到治国平天下,上了大学后读了好几遍刚刚才到修心这个阶段,比如六十四回我的理解是真假君子的不同追求和修心方式,至于孙悟空的金箍棒我则认为是人的能力(能办好事也能作恶,全在使用的人如何)。。。。。。感觉西游记却是教了我们很多的做人道理和办事道理,楼主所讲的更是延伸到治国上面,没有辜负我们老祖宗的一片苦心啊,至于说西游记太隐含看不懂的话,我推荐把金瓶梅和西游记一起看更好
  @西游爱好第一人
06:00:00  上文中,唐僧说:“纵有字也看不明白!”   朱紫国讲的什么,你看明白了吗?   整部《西游记》,全部白纸黑字,你看明白了吗?   看不明白,就是“肉眼凡胎”。《西游记》作者这么几次提醒,只是随便说说的吗?   如果你真的有心,就自己去看明白。   毕竟,四百年了,没有人看明白过。因此你没看明白,也不算什么丑事。   实在看不明白,就等着看我写的那本书吧。那里面一段一段分析,可让  —————————————————  呵呵  
  《西游记》这本书,很多人看不懂。其原因,我分析了一下:  第一,作者写得太隐晦。隐晦的原因,是作品涉及问题太尖锐,而作者想留下自己与家族的命。  第二,清代道士的曲解。这种曲解,一开始可能是想给作者打掩护,让统治者不要过份注意这本书;后来的人,则把打掩护的虚词当成了真解,于是钻进了一个死胡同。  第三,惯性定律。你乱说乱解,他也乱说乱解,没人把他当做一部正经书看。  第四,那些乱说乱解的,又有一定名气,影响很大,便没人敢怀疑了。  第五,来了个敢怀疑的,比如毛泽东。却又不能读懂里面的含意,拿不出真凭实据,只是怀疑而已。因此,讲了许多,因证据不充分,别人也不信。  第六,功利主义影响。大家为了钱,为了名。如何快点搞到钱与名,就怎么去做。于是出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解读作品。评职称时,只要有书,就可评上去。至于冷板凳,谁也不愿意坐。  第七,前辈学者那样——后辈学者则整天要为生计发愁,能静心研究的不多。  第八,中国人这样——外国人则对中文不熟悉,读古典文学的人更少。他们要研究的领域宽得很,在这方面也没有多大精力。  第九,还是那句话,真有学术功底的人太少。
  作者:迷路的小僵尸4 时间: 18:37:43  顶 我也一直感觉西游记不是那么简单,不过一直没能联系到治国平天下,上了大学后读了好几遍刚刚才到修心这个阶段,比如六十四回我的理解是真假君子的不同追求和修心方式,至于孙悟空的金箍棒我则认为是人的能力(能办好事也能作恶,全在使用的人如何)。。。。。。感觉西游记却是教了我们很多的做人道理和办事道理,楼主所讲的更是延伸到治国上面,没有辜负我们老祖宗的一片苦心啊,至于说西游记太隐含看不懂的话,我推荐把金瓶梅和西游记一起看更好  ————————————————————  肯思考,很不错啊!  第六十四木怪故事。修心也对!那些被所谓“糖衣炮弹”击中的人,就是心性修养不足呀!不过,一是本体,一是延伸。“糖衣炮弹”是故事本体,心性修养是寓意延伸。  至于金箍棒,暂时只能告诉你,把下面这两首诗读明白就可以了:  一点灵光彻太虚,  那条拄杖亦如之;  或长或短随人用,  横竖横排任卷舒。  又诗:  猿猴道体假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岂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拴牢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第七回)
  当然,反过来也一样。  心性不足是内在,贪图享受是表现。  就看你怎么说了!
  各位看官:  从今天开始,本人将对《西游记》每回故事,进行最通俗的点评。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点评,过于粗疏。很多点评文字,过于抽象,有时比原文还难懂。  我把它藏在此处,没有另起标题,招揽读者。因为我想,凡事都要讲一个缘份。愿意看的,也许可得真谛;不愿看的,那就让他去吧!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诗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今天先讲标题与这首诗。  “灵”“灵根”指的什么??  这回书,讲的是孙悟空出生的故事。因此这个“灵”,从故事看是指孙悟空这只石猴。  所谓“灵根”,从后文看,指的是天地宇宙。  《西游记》故事,向来是多管齐下。  这里的石猴,其实代指所有人心。  第一,标题“灵”与“心”相对;  第二,花果山石猴与诗中“群生”相应;  第三,后面“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指的是“人心”。孙悟空修道,就是修心。  天地育孕了人类;天有大道,人也该适应这种大道;但人心最初不一定会遵循大道;因此需要修持,才会皈依大道。这就是标题的意思。  下面看诗。  鸿蒙时代,是中国传说中的一个时代。  传说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世界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做鸿蒙,也作鸿濛,因此把那个时代称作鸿蒙时代,后来此一词也常被用来泛指称远古时代。  “开辟从兹清浊辨”——天地开辟之后,仍然有清有浊;人类依天地之性,也是有清有浊。正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宇宙发展的规律,是由浊向清。因此,人类社会,也该由浊向清。天地间的群生,之所以要“仰至仁”,是因为浊尚在,仁还远。宇宙总有一天会变“清”,人类也在向“清”与“仁”发展。只有大家向往“仁”,社会才会变“清”,变“仁”。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但是你想要懂得人类社会怎样才能由“浊”变“清”,由“不仁”转化为“仁”,就得看这部《西游释厄传》。  《西游释厄传》,即《西游记》一书的最早名称。释指佛徒,也即唐僧;厄指灾难。
  由上可见,开篇这首诗,是《西游记》一书的总论,或者可称总纲。  孙悟空开始大闹天宫,是“浊”;  投入取经队伍,是由“浊”向“清”转化;  到达西天灵山,是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清”。  但世上事物,都是相对的。浊与清也不例外。  孙悟空先被玉帝封为齐天大圣,是一种“清”;  最后被如来封为斗战胜佛,也是一种“清”。  但前一种“清”与后一种“清”之间,又何止相差十万八千里!  孙悟空大闹龙宫、天宫是“浊”;  后来在西天灵山向如来与唐僧发横,说:我和你一样成了佛,凭什么你还用紧箍咒管我?也是一种“浊”。  此浊与彼浊,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却仍然是浊。  所以一个人的修持,不可能有止境。一认为有止境,便会走向反面。  唐僧一开始,就是如来弟子;  猪八戒一开始就是天篷元帅;  沙僧一开始就是卷帘大将;  那些黄风怪,黄眉怪,青牛精,黄袍怪等等,哪个不是天上神仙?  都只因一念之差,而犯致命错误!  因此,就算孙悟空到了西天灵山,被封为佛,不见得就到头了。搞得不好,还会一个跟头,从天上掉入尘埃的。
  世上所有人,所有事物,都要讲一个“心性修持”的问题。  有修持,就有“道”;无修持,则无“道”。  观音菩萨说:妖精菩萨,只在一念。充满辩证意味。  看看世上之人,哪个能逃脱这一点!  原来江西副省长胡长青。出身农村,自小吃了多少苦!经多少“修持”,好不容易,当了一个大官。最后因一念之差,落个悲惨下场!  这和《西游记》中泾河龙王的结局,又有什么区别?  有人说,当官的要讲“修持”,当老百姓的,未必要讲“修持”。  此话差矣!  过去,当官的是世袭;现在当官的,是从老百姓一步步升上来的。  老百姓不修持,何来当官的要修持?  看看世上,那些上车就抢座位,见人跌倒也不愿扶,故意倒在地上讹人、撞猴子的,在菜场上为一毛、两毛钱争个面红耳赤的,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的,往地上乱丢垃圾、吐啖的,不讲秩序的,不愿赡养老人的,把亲生子女往外丢的,到处乱停车子的,整天只拿镜子照别人而不照自己的,口喊“民主”而肆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把死猪往江里乱丢的,把垃圾丢到别人家门前的,乱拿别人财物的,等等,真是太多了。  这些人如果不要修持,还有哪些人需要修持呢?这些人如果当了官,你能指望他给大众做出什么好事来吗?
  (接前西游记原文):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蒙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释读:  这段话,是对北宋哲学家邵康节(邵雍)的象数会元学说的解释。  诗中所说的“会元”,是指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如此,一元正合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一会为一万另八百年。  它的意思是说,天地都有自己一定的生命年龄,有生有死,并按这种规律变化。  如果用十二天干作比喻,则子时天地初生,亥时天地终结。终结之后,又进入新的一个轮回,重新开始生与死的过程。整个天地宇宙,就处于这生生不息的不断生死交替过程之中。  亥时,天地处于混沌;  子时,地始成形;  丑时,发生万物;  寅时,生人,生兽,生禽。  天、地、人,又叫“三才”。寅时,天、地、人全部生齐,就叫“三才定位”。  不过,三才虽然定了位,还是有清有浊存在。天为清,地为浊;人介于天地之间,则是有清有浊。  上面那段话,是对前面诗文的一种解释。但只解释了前面四句。  后面四句诗意的解释,就要依赖整部《西游记》了。
  邵康节的象数会元学说,见于其所著《皇极经世书》。  到底对不对呢?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有的说对,有点说不对。各有各的道理。  我认为,从总体上说,它有可取之处。  它肯定了宇宙有生有死。这是现代科学证明了的。只是,宇宙的生命年龄,并不似他所说的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周期,而是以亿万年计。  他的意思,天地既然都有生死,则人之生老病死,当然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顺天行事,当是人类行事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也是应当肯定的一种认识。  《西游记》作者将其引用于此,首先就使自己站到了一个相当的哲学高度。这里,我不说它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这提醒我们,阅读《西游记》,得有一点政治哲学眼光才行。  大家记得《三国演义》。其开篇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逐尽英雄——那是一种历史眼光。  不同的书,有不同主旨。这是阅读时,必须要注意的。
  上文中,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以及所引《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是这段文字的核心句。  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其中,别的可以不看,只看“天心无改移”,就知其意。那是说,天体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不管你有人没人,有生物还是无生物,它都我行我素,该怎么就怎么。  《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别的也可忽略,只是“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忽略不得。那是说,人也好,万物也好,都得按天道行事。  人再大,神再大,也没天大。天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人只能按天的意志行事。因此,天可以称“大”,称“至”,其它一切都不能这样称呼。  结合后面描写,顺天行事的,就是神,逆天行事的,就是魔。但神与魔,都在人的心中,一念之差耳!
  天可以称“大”,地可以称“至”。天、地为“大”为“至”。  我是临时在写,有的地方稍不注意,就有问题。
  还没看完,但是很喜欢。先顶楼主一个。  明代多怪异小说,暗讽时政。我们后人不懂当时的文化环境,只把西游记当一部童话故事去看。希望楼主能在本贴里留下自己的精华。  实话说,楼主想出书赚大钱,但楼主讲的故事都不是赚大钱的故事。既然曲高和寡,还不如在天涯贴出来与我们这些感兴趣之人共享之。  
  3  [原文]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  [释读]  这一段,说的花果山来历。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  这里,介绍了四大部洲的来历。  盘古开天地的时候,这个世界本来没有什么东胜神洲或西牛贺洲!为什么会分?是因为人哪!只是因为有三皇五帝,才将其分成了这洲那洲。那三皇五帝,你要占这个地方,给他起了个名字;他要占那个地方,又起了另外一个名字。这样,才有这个洲、那个洲的划分。如果按天地的本意,天就是天,地就是地——整个地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嘛!从来没有什么洲界、国界、省界、县界——可见,是人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才分了你的我的地盘。
  “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  我们看到的这部《西游记》,可不止只说“东胜神洲”!唐僧取经过两界山后,都是西牛贺洲地面;孙悟空出门寻仙学道,投在菩提祖师门下,也是西牛贺洲;那大唐,却在南赡部洲。但作者却说,“这部书单表”。那就怪了。如果要想引出花果山,应将这句话改成“此处单表”。将“此处”改成“这部书”,只是作者不经意间的一处笔误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说也许不是,是因为《西游记》,不管是讲东胜神洲,还是西牛贺洲,或者南赡部洲,其实都是指的一个地方,那就是现实中的这个人类世界。如果改成“这部书单表人类世界”,故事又说不下去。于是思来想去,只得用一个“东胜神洲”来指代。不合道理的地方,正是最合道理的地方,这是《西游记》的一个重要写作特点。  “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  十洲,指古代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十个岛。《海内十洲记》中有:“汉武帝既闻西王母说八方巨海之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有此十洲,乃人迹所稀绝处。”  三岛,指传说中的蓬莱 、方丈 、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 唐人郑畋《题缑山王子晋庙》:“六宫攀不住,三岛互相招。”  前面说四大部洲,此处又说十洲。这十洲,按《海内十洲记》所载,在八方巨海之中。那西王母,可是西牛贺洲人氏。因为后面太上老君及铁扇公主的芭蕉扇,都与西王母故事中的昆仑山有关。那么,花果山既是“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则表它不仅是十洲,也是四大部洲的祖脉与来龙了。可知,它不只是猴子住的地方,而是指整个人类居住的世界了。
  西游记,真分析,就要象几何证明一样,逻辑要环环相扣,依据要确定无二,过程要清清楚楚没一句多余。要是只凭感觉,天马行空,任意发挥,说太多与结论无关的东西,反而不美。 这东西因为大家都熟悉,一定要有真知约见才能服众,不要象那个姓吴的一样写一大通什么都没讲,只顾自我陶醉就不好。  比如说,这孙悟空的老师是须菩提,这须菩提是如来佛的学生(请参看《金刚经》),孙悟空整个一生的命运都被他一手控制,毫无自由可言,老吴写孙悟空怕是可怜的成分更多,这是整本书的基调。
  孙悟空整个一生的命运都被如来一手控制,毫无自由可言
  @西游爱好第一人  我对于西游记的理解都是缘于网上的一些文章,对于原著略略看过,看得下去也主要是因为半白话。其实大部分看客分不出楼主跟别的西游解读的区别的,包括我。你叫我等提意见难度有点大。因为解读最容易犯的就是断章取义,而我们连上下文都不知道确实很难反驳~~
  文艺青年爱美女:  既然谈西游记,就要看原著。我这里都是讲的原著。  建议你将原著和我讲的对着看,不然,讲也是白讲。
  作者:以心论道 时间: 16:10:03  西游记,真分析,就要象几何证明一样,逻辑要环环相扣,依据要确定无二,过程要清清楚楚没一句多余。要是只凭感觉,天马行空,任意发挥,说太多与结论无关的东西,反而不美。 这东西因为大家都熟悉,一定要有真知约见才能服众,不要象那个姓吴的一样写一大通什么都没讲,只顾自我陶醉就不好。  比如说,这孙悟空的老师是须菩提,这须菩提是如来佛的学生(请参看《金刚经》),孙悟空整个一生的命运都被他一手控制,毫无自由可言,老吴写孙悟空怕是可怜的成分更多,这是整本书的基调。  举报 | 回复  作者:以心论道 时间: 16:11:10  孙悟空整个一生的命运都被如来一手控制,毫无自由可言  ————————————————————————————————  文艺作品和几何、数学,那是两回事。  西游记的逻辑性是很强,但绝对不如数学强。这里讲的是形象思维,是悟性。  数学讲的是逻辑思维。  我写的东西,随便讲哪个怪,要说明他具体是个什么怪,起码有三点以上的理由,多的时候有七、八上十条。理由越多,论据也就越充分。  这些理由,都是《西游记》本身的。  在充分论定某怪代表什么之后,才能有其它的推论。  前面我讲白骨精,说孙悟空没有法制观念,论据应是较充分的。在论定这一点之后,才能讲什么人治、法治之类。如果基本点出了问题,后面的推论就变得毫无意义。  以前的研究者,缺陷就是出在基本点上。比如,连白骨精的针对对象是谁都没搞清楚,就去讲孙悟空如何厉害,唐僧如何愚蠢,那不是胡说八道吗?  还有的,说蜘蛛精代表美女,在用女色害人,那可是连风都没摸着啊!  女儿国也是。有的说,唐僧与猪八戒怀孕,是毫无积极意义的无聊故事(这可是权威版本上的权威说法啊)。但你看了我写的东西之后,会觉得那是无聊吗?  因此,没有对照原著,没有看懂原著,就在那里大发议论,那才真的是误导。
  很多理解跟你大不相同,西游记是小说,是刻画人物为主的,故事的安排都是为了突出主角,都是围着孙悟空转的。作者的思想也在塑造孙悟空这个形象的过程中来表达的。  吴承恩的三打白骨精和大战黄袍怪,其实只是一个故事,分不开的。三打白骨精前,这唐僧早对孙悟空多有不满,看不惯孙悟空的所做所为;他甚至言语上不加掩饰,多次嘲笑和讽刺孙悟空,对孙悟空之前的多次相救毫无特别感激之情,更谈不上师徒情深。正是他们心中的隔阂才让白骨精有机可乘。如果真心信任,相互依赖,任白骨精如何用反间计,那也是白搭。另外,此时的猪八戒早对孙悟空怀恨在心;沙和尚对孙悟空也是冷眼相看,谈不上交情,他没挑拔不选边站就算很厚道了。这就给白骨精施计大开方便之门。
  说孙悟空的命运一生都被菩提祖师控制,证据呢?你至少得讲三条证据出来,别人才会有点信。  你小学的老师,中学的老师,甚至于大学老师,教过很多东西给你。这一点应该没错吧。但他们控制了你一生的命运吗?  假如自己犯了错误,比如说成了一个杀人犯。说是当初老师教错了。他们会来承担错误,替谁去坐牢或杀头吗?  人的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老师没有掌握学生的命运。菩提祖师就是这样一个启蒙老师而已。
  下面再接着讲孙悟空。  天可以称“大”,地可以称“至”。但是孙悟空刚出道时,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以为自己学了一点本事,打败了几个人,就可以称“大”了。他在花果山挂出“齐天大圣”旗号,就是这一心理的具体表现。  他开始见到观音菩萨,也以为不过如此。当唐僧让其戴上紧箍儿,他就说要上南海去打观音。见到观音时,也是跟她讨价还价,以不去西天取经要挟。只是后来收伏红孩儿时,观音把净水瓶丢到海中,要他拿;他却拿不动。观音轻轻地就拈了起来。自此后,他才对观音有了敬畏之心。  到后来,他知道的东西越多,越不敢称“大”。前面动不动就称齐天大圣,说自己如何厉害;后来不敢称齐天大圣了。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懂得这,才会懂得孙悟空后来的变化。
  你对蝎子精和唐僧打情骂俏那一段的解读,不能认同。你再看看原文,蝎子精说的“你吃素还是吃荤”那是一语双关;和手上抓只麻雀,问你麻雀是死是活,异曲同工。唐僧怎么回答都要中蝎子精的圈套。唐僧回答说“吃素”(汉语中有“我可不是吃素的”说法,表示对抗)那意味着他在没办法的情况下,答应了蝎子精,以拖延时间。所以蝎子精才会淫笑,还亲手掰开包子递给唐僧,并撒娇问唐僧为什么不给他掰一个肉包。唐僧说了不开荤后,蝎子精还在带着笑问他,并说了那句后面的话给以反驳。你后面那句解释,根据何在?水高能和子母河的水相等?要知道唐僧和女儿国国王可是入过洞房的!蝎子精不过是通过这句话,借反驳进一步撩拔唐僧而已。  另外,蝎子精是如来佛祖座前听佛的,和唐僧前世早认识。
  作者:以心论道 时间: 22:11:30  很多理解跟你大不相同,西游记是小说,是刻画人物为主的,故事的安排都是为了突出主角,都是围着孙悟空转的。作者的思想也在塑造孙悟空这个形象的过程中来表达的。  吴承恩的三打白骨精和大战黄袍怪,其实只是一个故事,分不开的。三打白骨精前,这唐僧早对孙悟空多有不满,看不惯孙悟空的所做所为;他甚至言语上不加掩饰,多次嘲笑和讽刺孙悟空,对孙悟空之前的多次相救毫无特别感激之情,更谈不上师徒情深。正是他们心中的隔阂才让白骨精有机可乘。如果真心信任,相互依赖,任白骨精如何用反间计,那也是白搭。另外,此时的猪八戒早对孙悟空怀恨在心;沙和尚对孙悟空也是冷眼相看,谈不上交情,他没挑拔不选边站就算很厚道了。这就给白骨精施计大开方便之门。  ——————————————————————————————————————  理解不同是正常的。关键是看谁的证据多,更有说服力。而且,要看能不能形成体系。  我的东西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假如对抗,就要讲体系对抗。如果你不能形成体系,必败无疑。  我这里只发了白骨精故事的解读,黄袍怪的还没发。还得等一段时间才能发。不过,这里只提醒一点:你得弄明白黄袍怪是个什么怪,他和白骨精有什么区别,才能进一步判定这是不是一个故事。
  作者:以心论道 时间: 22:39:03  你对蝎子精和唐僧打情骂俏那一段的解读,不能认同。你再看看原文,蝎子精说的“你吃素还是吃荤”那是一语双关;和手上抓只麻雀,问你麻雀是死是活,异曲同工。唐僧怎么回答都要中蝎子精的圈套。唐僧回答说“吃素”(汉语中有“我可不是吃素的”说法,表示对抗)那意味着他在没办法的情况下,答应了蝎子精,以拖延时间。所以蝎子精才会淫笑,还亲手掰开包子递给唐僧,并撒娇问唐僧为什么不给他掰一个肉包。唐僧说了不开荤后,蝎子精还在带着笑问他,并说了那句后面的话给以反驳。你后面那句解释,根据何在?水高能和子母河的水相等?要知道唐僧和女儿国国王可是入过洞房的!蝎子精不过是通过这句话,借反驳进一步撩拔唐僧而已。  另外,蝎子精是如来佛祖座前听佛的,和唐僧前世早认识。  ——————————————————————————————  哈哈!这就对了。要反驳我的说法,就得从具体的释读着手。  你说的是“子母河边吃水高”这一句的解释吧!  此处“高”字,按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上的解释,是淮海一带方言,“多”的意思。这句话的本意,是反问唐僧:“你怎么在子母河边喝那么多的水(使自己怀了孕)呢?”  那意思是:(唐僧说自己不敢破荤)怀孕一事,按正常的人事关系,必会存在男女之间的某些行为。因此女妖说,你早就破荤了,胎都怀了,还打掉了,你还在说你不爱男女之事,有谁相信呢?别在我面前装蒜!因此,我说:“这里,你让自己怀了孕,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存在某种别人不知的“交构”过程,都是为佛家经典所不容的‘破荤’行为。”  意思没错,但不足是中间省略了推论过程。
  作者:以心论道:  另外,蝎子精是如来佛祖座前听佛的,和唐僧前世早认识。  ————————————————————————————————  凡事都要讲证据。  书中只说此二人都曾在如来面前听过讲,可没说他们同时听讲哟!  如来当了多少年佛祖,讲过多少经?那么多弟子,有的先来,有的后走,时间上怎么一定相同呢?  同在一个学校念书,同一个老师,但学生之间不一定认识。有的毕业了,有的还没进校门哩!  唐僧是肉眼,不可能认得这个师姐或师妹;  但书中也没说蝎子精认识唐僧,没有喊他师哥或师弟呀!
  作者:狡童何求 时间: 14:15:09  希望楼主能在本贴里留下自己的精华。  实话说,楼主想出书赚大钱,  ——————————————————————————  你的希望,其实我在努力做。  想出书不假,但要说出书就能赚大钱,有点误会了。  我已出版了几本专著,还参加写了十来本书。合起来,大概一百多万字。虽然没有自己掏钱出过书,也没赚过多少钱。我写的东西,多是学术性的。没写过小说。一本书,能得个万把块钱,算是幸运了。但死了多少脑细胞。  就算这本书,印出来大约60——70万字篇幅,估计也就能得几万块钱稿费。然而写了四、五年,平均也就一年万把块钱。把税金一扣,更少了。挣几个烟钱而已。还不如到外面打麻将的挣得多——假如运气好的话。  我是看到《西游记》研究领域实在没什么进展,才来凑热闹。没想到歪打正着。  那本书,都与我贴的三打白骨精、女儿国、盘丝洞一样。每个故事我都做了一定解释。前后都能讲通,基本上自成一说。不是那种牵强附会、胡说八道的东西。当然,文字还得做些修改、润色才行。  搞学术,能做到自圆其说就行了。没有说一定百分之百正确。
  接着前面的话题继续往下谈。  4  [原文]  真个好山!有词赋为证。赋曰: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木火方隅高积上,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解读]  这首词,讲的是花果山充满天地灵气。  这里我不说它的文采好不好,风景美不美,只讲两个关键点。  第一,“木火方隅高积上”。按五行学说,“木”指东方,“火”指南方。《淮南子·天文训》上有云:“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在东南方向的,当然是指地了。前面说是“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指的是“地”;这里又说它在东方、南方,还是指的“地”。可知,花果山并不是某一具体处所,而是泛指大地。  第二,后面,“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这是对上面描写的总结,具有点睛的作用。百川汇聚的地方,当然是大地。“大地根”,指的也是“地”。  因此,作者所写这座所谓的“花果山”,象征的正是大地。  反过来看,现在有些研究者,把花果山当作具体的某个地方,有的说在山西,有的说在连云港,还煞有介事地进行了所谓考证,真是荒谬。如他们那样,不愿到原著中寻找答案,只是想当然地按自己的意思解读,就难怪目前的《西游记》研究,陷入了一派胡说八道的境地。
  “木火方隅高积上”,应为“木火方隅高积土”。  不少本子把“木”改成“水”,误。此处据齐鲁书社1992年本订正。  对于《西游记》不能随便改。有些地方,你认为是错别字,其实不一定是错别字。  这也是我想找西游记最古老原本的原因。
  @西游爱好第一人 135楼
07:02:34  作者:以心论道:  另外,蝎子精是如来佛祖座前听佛的,和唐僧前世早认识。  ————————————————————————————————  凡事都要讲证据。  书中只说此二人都曾在如来面前听过讲,可没说他们同时听讲哟!  如来当了多少年佛祖,讲过多少经?那么多弟子,有的先来,有的后走,时间上怎么一定相同呢?  同在一个学校念书,同一个老师,但学生之间不一......  -----------------------------  证据,书中证据还不明显么?  如来的灵山那可是等级森严的地方!蝎子精那可是蛰了如来让如来痛的大角色!佛是没有受想行识的,是没有痛感的,能让佛痛的一个精怪,连观音都束手无策的人物,你认为修行如何?  如来佛是谁?能让蝎子精蛰,说明如来和蝎子精关系是非常亲近的,而且书中明确说是如来先动手蝎子精才蛰他的,如果不近在眼前,如来怎么能碰到她?  唐僧是谁?他是金蝉子转世呀!金蝉子是谁?他是如来的弟子呀,可不是一般的弟子!  这两个不一般的修佛者,都在如来佛身边,他能不认识?你要是在公务员,在政府部门上班,你不认识很多人正常,但你会连国务院总理是谁都不认识?
  @西游爱好第一人 134楼
23:23:43  作者:以心论道 时间: 22:39:03  你对蝎子精和唐僧打情骂俏那一段的解读,不能认同。你再看看原文,蝎子精说的“你吃素还是吃荤”那是一语双关;和手上抓只麻雀,问你麻雀是死是活,异曲同工。唐僧怎么回答都要中蝎子精的圈套。唐僧回答说“吃素”(汉语中有“我可不是吃素的”说法,表示对抗)那意味着他在没办法的情况下,答应了蝎子精,以拖延时间。所以蝎子精才会淫笑,还亲手掰开包子递给唐僧,并......  -----------------------------  你这种说法是非常站不住脚的。  蝎子精一心想和唐僧上床。  你倒是想想,一个女人想和自己喜欢的人上床,而且想得受不了,你会说些毫无关系的话,甚至是让男人难堪的话?她是在拉扯亲近唐僧上床呢,她说子母河河水做什么?根本就不合人情嘛!她说唐僧你不破荤,那你还和女王入洞房呢!你还说要依我呢!现在我要求爱,你怎么就不动手呢?唐僧这才说,我是被逼无奈呀!  这段话,明明白白的不过是一段黄色笑话,一个荤段子嘛!
  @西游爱好第一人 130楼
22:17:15  说孙悟空的命运一生都被菩提祖师控制,证据呢?你至少得讲三条证据出来,别人才会有点信。  你小学的老师,中学的老师,甚至于大学老师,教过很多东西给你。这一点应该没错吧。但他们控制了你一生的命运吗?  假如自己犯了错误,比如说成了一个杀人犯。说是当初老师教错了。他们会来承担错误,替谁去坐牢或杀头吗?  人的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老师没有掌握学生的命运。菩提祖师就是这样一个......  -----------------------------  孙悟空一生被如来控制,不得自由,不是被须菩提控制。说得很明白呀。要说证据,这书中何止三条,三十条都有!  1,孙猴子还没进须菩提(注意:是须菩提!不是道教传说中的菩提!)山门时,童子就知道他要来,连名字都给取为悟空,这悟空本就是个佛语。  2,须菩提教了孙悟空一身本领,出师下山的时候,须菩提明确警告孙悟空,不能说出师门,否则挫骨扬灰!为什么要挫骨扬灰?因为说出来,就泄了如来的天机!  3,须菩提明明教了孙悟空长生之术,脱了三界,后来竟然还叫阎王来索命,你以为这冥界是什么地方,那可是地藏王菩萨的势力范围;这地藏王菩萨是谁,还不是如来的弟子?知道是自家的徒侄还要这样做,还不是如来在做戏?  结果这件事,连同龙王的告发(拿金箍棒),才让天兵来打花果山,才会有大闹天宫。  4,大闹天宫一热闹的时候,二郞神来了,知道这二郞神是谁推荐来的不?是观音菩萨!没错就是她,孙悟空被二郎神拿住,她还向玉帝夸口邀功呢!这观音菩萨是谁?还不是如来的弟子!  5,这最后,大闹天宫完了,如来出场了,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他却来大摇大摆吃安天宴,受头功受尽荣耀。这个老匹夫真把孙悟空当猴耍!  有人说吴承恩抑道扬佛,那是胡说八道!吴承恩正是怀着对孙悟空的深深同情,多次在书中讽刺咒骂佛家人物。  后面就不说了,在如来的系列安排下,孙悟空被“押”着出场了,经过重重重磨难,最后还是如来手下的一个棋子。这吴承恩,对这种安排,是充满着无奈和叹息的!
  @西游爱好第一人 128楼
22:06:19  作者:以心论道 时间: 16:10:03  西游记,真分析,就要象几何证明一样,逻辑要环环相扣,依据要确定无二,过程要清清楚楚没一句多余。要是只凭感觉,天马行空,任意发挥,说太多与结论无关的东西,反而不美。 这东西因为大家都熟悉,一定要有真知约见才能服众,不要象那个姓吴的一样写一大通什么都没讲,只顾自我陶醉就不好。  比如说,这孙悟空的老师是须菩提,这须菩提是如来佛的学生(请参看......  -----------------------------  文艺作品和几何、数学,那是两回事?  我不觉得呀,文艺和数学、几何是有很大共性的。  美术的其础就是数学,而文学作品那是大量的采用描述性的绘画语言,还有大量的雕塑式立体手法来刻画人物的。  文学作品里的结构,围着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一条主干牵起来,有机统一,均衡可靠。  而用词造句,相互取舍;逻辑条理,贯穿其中。没有一点不透露出数学之美!  我看西游记都是仔细体会吴承恩的心境,左思右想的;我对西游记的几句评论,也都是依着原著,事事可查的。  如果你已出书,请原谅,我不再发表任何不同意见。
  @西游爱好第一人
22:17:15  说孙悟空的命运一生都被菩提祖师控制,证据呢?你至少得讲三条证据出来,别人才会有点信。  你小学的老师,中学的老师,甚至于大学老师,教过很多东西给你。这一点应该没错吧。但他们控制了你一生的命运吗?  假如自己犯了错误,比如说成了一个杀人犯。说是当初老师教错了。他们会来承担错误,替谁去坐牢或杀头吗?  人的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老师没有掌握学生的命运。菩提祖师就是这样一个......  -----------------------------  @以心论道 142楼
11:34:56  孙悟空一生被如来控制,不得自由,不是被须菩提控制。说得很明白呀。要说证据,这书中何止三条,三十条都有!  1,孙猴子还没进须菩提(注意:是须菩提!不是道教传说中的菩提!)山门时,童子就知道他要来,连名字都给取为悟空,这悟空本就是个佛语。  2,须菩提教了孙悟空一身本领,出师下山的时候,须菩提明确警告孙悟空,不能说出师门,否则挫骨扬灰!为什么要挫骨扬灰?因为说出来,就泄了如来的天机......  -----------------------------  3,须菩提明明教了孙悟空长生之术,脱了三界,后来竟然还叫阎王来索命,你以为这冥界是什么地方,那可是地藏王菩萨的势力范围;这地藏王菩萨是谁,还不是如来的弟子?知道是自家的徒侄还要这样做,还不是如来在做戏?  这里有点错误:  须菩提明明教了孙悟空长生之术,脱了三界。可后来竟然还有阎王来索命,你以为这冥界是什么地方,那可是地藏王菩萨的势力范围;这地藏王菩萨是谁,还不是如来的弟子?知道是自家的徒侄还要这样做,还不是如来在做戏?  (不是须菩提叫阎王来索命的,是他教了孙悟空长生之术,脱了三界,须菩提没有道理骗他,教给他假本事。如果真这样,故事可能会中断,脱节,于表现孙悟空的个性无补,吴承恩想必没有这么早就让孙悟空看破一切的打算,后来孙的言语也说明这一点。)
  作者:以心论道 时间: 10:44:44  唐僧是谁?他是金蝉子转世呀!金蝉子是谁?他是如来的弟子呀,可不是一般的弟子!  这两个不一般的修佛者,都在如来佛身边,他能不认识?你要是在公务员,在政府部门上班,你不认识很多人正常,但你会连国务院总理是谁都不认识?  ————————————————————————————————  金蝉子在如来佛面前怎么个不一般呢?你说金蝉子在如来面前相当于“国务院总理?  你得讲几条证据出来才行。  《西游记》里,没有说唐僧前世在如来面前的其他事,也不是什么大内总管,只是说他不用心听讲,对经文不得要领,因此被贬下界重新做人。  不能离开原著啊!一离开,就成了新的创作。  你在创作方面肯定是把好手。但要注意的是,不能把自己的意思说成是西游记作者的意思。
  作者:以心论道 时间: 11:34:56  @西游爱好第一人 130楼
22:17:15  说孙悟空的命运一生都被菩提祖师控制,证据呢?你至少得讲三条证据出来,别人才会有点信。  你小学的老师,中学的老师,甚至于大学老师,教过很多东西给你。这一点应该没错吧。但他们控制了你一生的命运吗?  假如自己犯了错误,比如说成了一个杀人犯。说是当初老师教错了。他们会来承担错误,替谁去坐牢或杀头吗?  人的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老师没有掌握学生的命运。菩提祖师就是这样一个......  -----------------------------  孙悟空一生被如来控制,不得自由,不是被须菩提控制。  ————————————————————————————  注意:你开始是说孙悟空一生被菩提祖师控制,现在变成了如来。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如果说是“如来”,话就长了。没得个两万字,也说不明白。孙悟空翻不出他的手掌,但如来只控制孙悟空吗?随便哪个都受他控制呀!
  争一争,有点意思。总是一个人发帖子,很无聊。感谢“以心论道”。
  5  [原文]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店,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二将果奉旨出门外,看的真,听的明。须臾回报道:“臣奉旨观听,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玉帝垂赐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释读]  这是《西游记中较为难懂的一段描写。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指天的经度。沈括的《梦溪笔谈》: “天事本无度,推历者无以寓其数,乃以日所行,分天为三百六十五度有奇。”  政历二十四气:即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此处作者将农历说成“政历”,既有历法是由官方颁布的意思,也隐含有治国理政,当“以农为本”的意思。  九宫八卦:道教奇门遁甲术。是一个将八卦与方位及二十四节气等结合的复杂系统。其与方位结合时的情形是:一宫坎(北),二宫坤(西南),三宫震(东),四宫巽(东南),五宫中(寄于坤),六宫乾(西北),七宫兑(西),八宫艮(东北),九宫离(南)。  道家老子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用九宫八卦,可代指世上化生万物。  潜息:无形中止息。“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是说他现在有得吃,有得喝,因此会平静下来。
  此段描写孙悟空出世。孙悟空不是爷生父母养的凡胎,而是伴天地而生的一个精灵。  从后面故事描写看,孙悟空象征的是人心。人心,当然是世上最灵之物。  人心,其实最不安定。它在人的胸腔内,总是咚咚跳个不停。从生理上看,人心必须动。不动,就完了。  但在抽象意义上,人心不安定,却不是一件好事。后来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回报:“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即“那家伙现在有吃有喝,很快就会平静下来。”颇具深意。那意思是说,要想天下人心安定,就得让大家有吃有喝,安居乐业。
  以心论道 时间: 12:17:09  如果你已出书,请原谅,我不再发表任何不同意见。  ————————————————————————  这就不太好了。东西写出来,本来就是给大家提意见、思考的。这和出没出书没什么关系。《西游记》多少年了,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都很正常。  真的欢迎多提意见。理越辩越明嘛!
  但是,千里眼、顺风耳,把人心看得太简单了。  人心哪,并不是只要有吃有喝就能满足的!  看看世上之人,没吃没喝的时候,当然会想有吃有喝;  有吃有喝之后,就要讲什么名誉、地位、尊严……  没有钱的,想赚钱;赚了小钱,又想着如何赚大钱……  没当官的,想当官;当了小官,则想着如何当大官;当了大官,则想着当皇帝……  娶不到老婆的,想娶个老婆;聚了老婆的,嫌老婆长得没别人漂亮;老婆漂亮的,又嫌脾气不好;漂亮、脾气好的,又嫌她不会做家务……  有句话叫:“天高不为高,人心最为高。”贪得无厌,其实是人的本性啊!  后来孙猴子大闹天宫的故事,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更正:  上面千里眼等说的“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正确标点应是:“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意思还是那个意思。
  下面要说的,是石猴为何一出世就“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休息一下,写累了。读者朋友们,也可自己先想一下,看和我的解读是不是一样。
  故事描写:  那石猴一出世,“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  这是本段描写中,最为诙谐幽默、含意最深的一处。简直到了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地步。  此时的石猴,离从八卦炉里面出来,还远得很;不可能有火眼金睛。怎会有那么厉害的目光,射到天上斗府之宫,把玉皇大帝都惊动了呢?  上面我讲了孙悟空本为人心。此处只有用人心才能解释。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那种眼光,是黄色的“金光”。  我们中国人,词汇真是丰富。  形容一个人看到别人有钱而嫉妒,说是得了“红眼病”;  看到别人过得好,自己过得不行时,则是“失望的眼光”。  形容一个人贪婪,就说是“眼睛发绿”;  形容一个人失意,就说“两眼发黑”,“两眼发呆”;  形容一个人被吓住了,就说“两眼发直”,“两眼翻白”;  形容一个人不讲信用,翻脸不认人,就说那是个“黄眼睛”。  每个人一打出生,都希望自己过得好。  人们普遍相信,天上是神仙住的地方,那儿的一切都好得不得了。  怎么个好法?  吃的,是仙肴美馔;  喝的,是琼浆玉液;  住的,是金宇玉楼。  女人,一个个都是“天仙”,美得不得了。  更重要的,是那里的神仙天天过着快活日子,还与天齐寿,死不了。  那么好的地方,当然大家都羡慕了。  此时石猴那双眼睛里放出来,令玉帝都害怕的光,可以解释成羡慕的眼光,或者希望的眼光。至于其到底是不是“金光”,我也不太清楚,只能由读者自己去想了。  作者其实在说,人哪,心大着哩!从娘肚子里一出来,眼光就瞄着天上。那种眼光,连玉皇大帝见了都害怕!
  上面一段,我还没有解释完整。主要是“仙石”那一段,太抽象,一下了解不出来。  下面是清代道士悟元子(刘一明)《西游记百回详注》一书里的有关解释。贴在这里,供读者参考:  “山顶上有一块仙石”者,一气浑然,太极之象也。 “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四气”,“九宫八卦” ,是真空而含妙有,其为物不二,生物不测,先天中之先天也;“感日精月华,内育仙 胎”,是妙有而藏真空,阴阳交感,其中又生一气,后天中之先天也。  “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者,石为土之精,为坚固赖久 之物,卵球为至圆无亏之物;猴属申,申为庚金,金亦为坚固不坏之物,俱状先天灵根,其 性刚健,圆成无碍,本于一气,非一切后天滓质之物可比。“五官俱备,四肢皆全,拜 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者,灵根真空妙有,阴阳五行四象之气,无不俱备 。其光通天彻地,即有天地造化之能,已与天地合而为一矣。  仅从这一段,就可看出道家对于西游记的解释风格。这种解释,比《西游记》原文还要难懂。
  道家对于西游记的解读,以悟元子为典型代表。  把悟元子这段贴在这,并不表示我赞同他的观点。但自己的想法未成熟时,不妨多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
  如果要说西游记和道家没有关系,那是假话。  从它的开篇就可看出,那里面的道家理念,真的不算少。  但一味以为它讲的就是修道,肯定不对。  就算悟元子,他对每个具体故事也没有详细解释,没有指出此妖与彼妖有何不同,此悟空与彼悟空有何差别。  他认为西游记是长春真人丘处机写的,故将其当道家经典读。  元代长春真人怎能说出明代锦衣卫的事呢?这表明悟元子没有读懂《西游记》。  但世上确有一部《长春真人西游记》。那是元代邱处机弟子李志常撰述的。其书两卷记其前往西域途中所见山川地理人情风俗等。收入《正统道藏》。
  下面讲玉帝的态度。  玉帝对于蠢蠢欲动的人心,心里当然不大高兴。  天下是他在治理。他在天上过好日子,下面大众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后面石猴首先就要找避风雨的地方),这公平吗?因此,当人心瞄着天上时,玉帝心中有点寒。  别人报告:那石猴“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他那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暂时落地。  于是冒出一句:“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这句话,表现了玉帝的两面性。  一方面,表明他认为人内心有想法,是正常的事情;  另一方面,表明他内心在想,那是“下方之物”,只要不威胁到我在天上的宝座,就由你闹去吧。  但是,世界本是一体的。玉帝没有想到,只要有不公平存在,地上的事情,也会闹到天上的。
  现在来点发挥。  别的不好说,就拿美国说事吧。  美国好比玉帝,他那里是“天堂”。  他总想过好日子。总在想着如何把别人的东东搞过来,供自己用。  奥巴马说,假如中国人像美国人一样过上好日子,美国人就会掉入地狱。因为中国人太多,会把资源用光。  这样只想自己过好日子,不让别人过好日子,能行吗?  美国人以为他在美洲,远离欧亚大陆。把你那里搞烂,对自己不会有太大影响。  于是乎,在非洲、中东西亚,到处扇风点火。  八十年代,伊拉克已很发达。那时有个亲戚去那里打工,回来说起,真是好得不得了,起码比当时的中国先进多少年。  但看看现在,打得稀烂。  利比亚也是。  现在看到中国的发展势头有点猛,又坐不住了。目前香港闹的,幕后不是他是谁?  假如上个世纪中期,那样搞不会有太大风险的话,现在风险却来了。  911就是一个警告。  那些还只是惹一些小国家。真要搞大的,你美国能安神吗?  要知道,那毫不起眼的石猴,可把战火烧到天上的。
  我对《西游记》的解读跟别人的解读有什么区别?  这是很大的一个题目,因为涉及对整部书的理解。  我自己归纳了一下,有如下几点:  第一,迄今为止,没有人对西游记进行过合乎故事内容的全盘通解。有人想解,但解不出来。其在这方面说通了,那方面说不通。我则在整体上解通了。  第二,与第一点相似,迄今为止,所有关于《西游记》的解读,没有一个完整的主题观。我有一个完整的主题观。这个主题观就是,灭一切邪恶,开万世太平。所有故事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观展开的。  第三,别人对西游记中的所有妖怪,讲不出个所以然。其或者认为,妖怪都是坏的,或都是好的;同样,他们对于神,或认为全部坏,或认为全部好。我则对全部妖怪与神佛的作为,进行了分析,对每个故事能讲出一个所以然来。有的学者对个别妖怪进行了解释,也有对的地方,但因为不能对全部妖怪都能有个解释,故未能形成系统性。  第四,别人不能具体故事具体分析。我则对每个故事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无论神佛或妖怪,都具有两面性。那些妖怪,大多代表邪恶,有的则是正义的。神佛,总体上代表正义,个别情况下代表邪恶。对于孙悟空来说,也是这种情况。他大闹龙宫、天宫,是一种极端自私支配的无聊行为,后来取经,则是改过自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也不是总是正确,而犯下了种种错误。  第五,别人认为《西游记》,讲的就是孙悟空的故事。我认为,它不是讲孙悟空一个人,而是讲的所有人的故事。  第六,别人讲解西游记,是从自己的主观想像出发,我则是从故事的具体实际出发。
  下面通过女儿国这个故事,谈谈我的解读与别人的区别。  对于女儿国,现在有这么一些观点与解释:  第一种:一个十分无聊的故事。  第二种:唐僧的恋爱故事。他与女儿国王之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第三种:修道方法。  第四种:逗人发笑的儿童文学作品。  本来,我是不想反驳这些观点的。但事到如今,不说不行。  第一种。你们从我的分析中,能看出那是无聊之作吗?  第二种。那是唐僧在谈恋爱吗?  第三种。修道确是在修道。只是不是那种闭门修炼罢了。如果真那样说,现在讲要加强思想教育,都是在修道——岂不全国人都成“道士”了!  第四种。它适合儿童阅读吗?
  目前对于《西游记》,大家都在猜谜语。  好比盲人摸索象。有的摸到脚,有的摸到鼻子,有的摸到牙齿,有的摸到尾巴。就说那象像柱子、管子、绳子一类。  我说,你们只了解到局部,没看到整体。然后,我把这整体形状说了出来。  这就是我和别人的区别。
  二十世纪至今,对《西游记》主题的认识,主要有四类观点[ 参见梅新林、崔小敬:《〈西游记〉百年研究:回视与超越》,载《20世纪〈西游记〉研究》(上),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第一类观点:无主题说。认为《西游记》只是一种游戏性的消遣小说,并无微言大义。这一看法在二十世纪初便有人提出,代表人物有鲁迅、胡适等。八十年代大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九十年代香港《大话西游》等影片的拍摄,就是以这种观点为支撑。时至今日,它仍有很大影响。如扬州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李军华的《〈西游记〉主旨研究》,就认为它是一部以滑稽、诙谐、幽默见长的“无为而作”的娱乐小说[ 李军华:《〈西游记〉主旨研究》,扬州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类观点:哲理性主题说。这是明清时期提出来的,前引“幔亭过客”的题辞就属于这一类。目前影响较大的,主要有金紫千[ 金紫千:《也谈〈西游记〉的主题》,载《20世纪〈西游记〉研究》(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石麟、郭明志等提出的心性修炼说,孟繁仁[ 孟繁仁:《重新认识和评价〈西游记〉》,载《20世纪〈西游记〉研究》(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吴圣昔、冷铨清、竺洪波[ 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提出的人生哲理说,以及余国藩、诸葛志[ 诸葛志:《〈西游记〉主题思想新论》,载《20世纪〈西游记〉研究》(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提出的赎罪说。
  第三类观点:宗教性主题说。这与哲理性观点一样,也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它认为《西游记》是宗教的产物,主旨是修行,是通过艰苦的磨练,去除心魔、以求正果。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观点受到鲁迅、胡适等的尖锐批判而渐趋沉寂。到八十年代后,又有研究者重新从宗教角度进行探讨。出现了三教合一说、批判三教说、不尊一教说、批判佛教说、弘扬佛教说、佛教中兴说、佛法无边说、道教修炼之术说等多种不同观点。还有学者认为,《西游记》的内容,和民间的一些秘密宗教有关。
  第四类观点:社会性主题说。研究者认为,《西游记》具有社会性乃至政治性主题,是社会现实的一种神话式反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影响,特别是受毛泽东“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诗句的影响,这类观点确立了在《西游记》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但在八十年代以后,受前述三类观点的冲击,其在社会上的影响有所弱化,然仍有众多学者在极力坚持,并作了更深入的论述。到本世纪之初,有更多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加入到了这一行列,出版了大量成果。如张锦池提出《西游记》的总体文化特征是以释、道文化为肤,江湖文化为肌,儒家文化为骨,从政治文化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 张锦池:《宗教光环下的尘俗治平求索——论世本〈西游记〉的文化特征》,《文学评论》1996年6期。]。周方银从管理学、经济学等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周方银:《解码〈西游记〉》,科学出版社2008年。]。有学者将《西游记》和以人为本、反腐败等命题联系,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除此之外,还有的研究者从民族、医学、养生等文化角度进行了研究。
  纵观有关《西游记》主题的研究,目前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应该说,这些观点和看法,既然能够存在,就必有存在的理由。每种观点,都是研究者自己的一些感受,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中得失,只能让读者自己品味。因此,我在此只是将它们大致列出,而不想进行过多的评说,更不愿轻易去否定其中某些观点。如果有人想更深地了解这些认识,还得自己去找书看。
  欢迎大家提意见.
  总体上说,前面所列种种观点,没有哪一种有十分确切的证据,谁也说服不了谁。证据在哪里?就在西游记作品里面。大家都只讲观点,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坐下来,认真对西游记研究一番。  如果按我上面对第一回开篇那样的解读,没有四百万字,恐怕不行。
  就个人观点而言,我是站在哲理性与社会性主题说阵列的。不过,又和同样站在这一阵列的许多学者的观点有很大不同。此前,没有人对《西游记》一书进行过全面解读,或者有人想这样做却无法做到,更无某种观点被人接受为通解。也就是说,其在某些方面可以说得过去,某些方面又不通,故而难以视为通解。我则采用十分机械的方法,一回一回、一个妖怪一个妖怪进行解读,并发现其主题思想一以贯之。这是否真的通解,暂时还不好说,还得读者加以评判。我只算是尽力而已。
  自从中国出现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以来,人们就将孙悟空大闹龙宫、天宫,以及除妖灭怪,与历史上的农民革命扯上了关系。我说,孙悟空前七回的一番胡闹,不像是农民革命。真正的农民革命,要以千百万农民真正获益为标准。不能让农民真正获益的,即使他打着革命的旗号,也是一种假“革命”。出两界山之前,孙悟空一切为了个人,带给花果山群猴的只有灭顶之灾,又哪里有半点“革命”的影子?但要说他与农民革命毫无关系,似乎也说不过去。
  最早提出《西游记》与农民革命相关认识的,是张天翼先生。他在《〈西游记〉札记》[
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西游记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一文中,直接把作品中的神魔斗争与封建社会中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联系与等同。他认为作品的主题,是“反映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与人民——主要是农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从我们后面对《西游记》的分析看,应该说,这种主题观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
  张天翼(日-日),中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为小说与儿童文学。曾任中国中央文学研究所副主任,中国作协理事、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等职。主要作品包括《华威先生》、《金鸭帝国》、《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等。
  张天翼先生的主题观基本正确。但是————论证上出了问题。究竟如何,明天再说。
  张天翼先认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是“反映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与人民——主要是农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我认为他这种主题观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他认为神代表统治者,魔代表反抗的农民,故而认同孙悟空在前七回中的表现,认为他是反抗封建统治的英雄,而对后面西天取经故事在总体上加以否定。认为后来的孙悟空,背叛了自己的阶级立场,“投降了神”,“和他过去的同类以至同伴作恶斗,立了功,结果连他自己也成了神”,就如《水浒》里所描写的宋江一样,受地主统治阶级的“招安”,成了农民革命的“叛徒”。  很明显,这种论证是站不住脚的。
  张天翼先生虽然也说“正义性”,却把神魔之间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完全搞颠倒了。又有谁说,只有统治者能代表神,农民革命者不能代表神?依他所言,黄风怪一类的贪污腐败分子,通天河那生吃童男童女的灵感大王,比丘国妖道一类的吃人心肝者,反倒成了人类正义的代表。那岂不是咄咄怪事!
  那样的妖魔,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完全背道而驰,难道不应该从根本上予以消灭吗!  张先生问题的根源,是他缺乏基础研究,没有真正读懂《西游记》,只是将其贴上一个“似乎是”的标签而草草了事。从而自相矛盾,使本来正确的主题观失去有力支撑而土崩瓦解。  实际上,前七回的孙悟空,表现的是人类毫无节制的欲望、无序的胡闹。他的作法,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性。花果山群猴遭受到灭顶之灾,天庭同样遭到了重创。没有人从他的搞法中得到任何益处。  后来的孙悟空,在观音菩萨及唐僧的管束教育下,才算慢慢走上正轨,成为一个受人喜爱的英雄。
  孙悟空的真正成长,并不在前七回。前七回中,他只学得了术,丢掉了道。后面,他才是真正得道之举。
  如果要说农民革命,那观音菩萨与唐僧领导下的取经,才是真正的农民革命!
  它告诉人们,革命不是胡闹一番,而应是有理想,有理性,有策略与方法,有正确目的,有不折信念,有勇气,有智慧,有力量支撑,才能够进行的。
  张天翼先生犯的错误,其实与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所犯错误一样  ——没有读懂西游记,就慌着发表观点!  结果,全部成了空中楼阁,一切努力全都打水漂了!
  没学过文学,就不要解读文学,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单看你起的名字,就没有学者之风,沽名钓誉之徒耳,浪费某家时光,叹叹。
  看不过去呀.没看过杀猪,还没吃过猪肉不成.
  正因为我不在文学的圈子里,有些话才敢直说.
  看起来,我的话,真的点到了有些人的痛处。没有学者之风也罢,沽名钓誉之徒也罢,随你怎样说。这不是死猪不怕开水烫,而是手里有真东西,不怕你说。四百年了,居然没有一个人看懂西游记——我为中国文学界悲哀!
  我早就想到自己的一通谬论,会激起一些人的反对。我也不知这个“五月渔郎11”到底是不是搞文学的。假如你要反驳我的论点,你就摆事实,讲道理,像前面有些网友那样,说你哪个地方解释得不对。那不挺好的吗?假如你把我驳倒了,我只会高兴。但他一上来就是几句痛骂,一点道理都不讲,着实让人心烦。是的,我的网名确有点自封的意味。但也不是“沽名钓誉”呀!网上都是虚拟。无论你怎样“沽”,别人也不知道你是谁呀!
  “我为中国文学界悲哀!”这句话说错了,谨向文学朋友们道歉。  我的搞法,确有点不按规矩出牌。这也许就是有人说我没学过文学的的缘故吧。因为我这样下去,会搞得那些假西学研究之名,却又不懂文学的南郭先生们没法混的。
  下面接着对第一回进行解读.  [原文}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你看他一个个:  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八蜡;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帓;捉虱子,咬又掐;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解读]  此处是具体的石猴故事正式开场。  读者也许会说,前面描写石猴一出世,就“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怎么是此处才正式开场呢?  西游故事,从来都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此前说的石猴,是虚写,表现的是抽象的人心。  此处写的,则是实实在在的一个猴子。
  作者在这里,把现实中猴子的特点,描写得入木三分。(待续)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这一句话,可看出《西游记》作者的写作手法,确实高明。他不说过了多少年月,就很从容地把猴子已经长大了的情节略了过去,且给读者留下了无涯的想象空间。你要说他长大了,那就是长大了;要说没长大,那就没长大。从猴子的角度看,他的确长大了。不然,后面也不会一纵就跳进水帘洞,当上美猴王。要说没长大,就是没长大。因为从人的角度看,只知每天嬉戏玩耍,那自然还是一个小孩。
  要说这里是童话,我并不否认。我们每个人,儿童时代都有过与之类似的经历。那时候,和伙伴们在树林里摘果玩耍,在草地上竖蜻蜓,翻跟头一类,也都做过。这种玩耍,和猴子的嬉戏,其实没有什么两样。但作者的真正用意,并不只是说说童话而已。他是想要说明,人生之初,天真无邪。无所谓恶,也无所谓善。这正如后来猴子对菩提祖师说的:“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第一回)
  人,就是这样。知道的东西越少,幸福感越强;懂得越多,烦闷也就越多。
  懂得越多,烦恼也就越多。
  然而,人,有那么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不会满足已有,而向往另外的世界。  于是乎,就有了石猴勇敢的一跃。固然,它使石猴寻找到一片新的洞天福地,获得了猴王的美誉。但从此开始,他的烦恼也就越来越多了。
  7  [原文]  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呼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但见那: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  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名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好猴!也是他:  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有缘居此地,天遣入仙宫。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但见那:  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  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  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桥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窝、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里边:  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  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解读]  这一段,写了石猴与众猴对于寻找水帘洞时的不同表现。  石猴的表现,那是可圈可点。  你看他,当众猴说,谁能跳进水流中,寻个源头出来,且不伤身体者,即奉他为王。石猴生性好强,便不顾生死安危,即刻纵身入内。表明了他敢于拼搏,一往无前的勇气与信心。  他那一跃,就找出一个洞天福地来,运气确算不错。假如那里没有那么一个好去处,或者一纵就被水冲走,“伤”了身体,他也就去了一回。  但众猴的表现,就不是那回事了。开始时,用尊其为王激励别人去冒险;及至冒险成功,则一味“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想的只是如何在洞中给自己找个好的位置,抢到好的用具。你抢过来,我夺过去,把别人的功劳及先前的承诺,忘得个一干二净。  这种情况,固然表现了猴子的天性。但不可否认,人类世界中,类似“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过河拆桥的事情多了去!当其事业未成时,封官许愿,许下各种承诺;事业一成,便想着如何把自己安置好,而把别人丢到了脑后。更有甚者,是把昔日的功臣视为仇敌,必欲除之而后快。如此作为,实在令人寒心!  好在石猴实力还在。他看到这种情形,心中老大不快。于是大着胆,说出了下面的一段话。
  猴子耍人,或人耍猴子,是人世间常见的现象。  不知读者到过峨眉山没有?那山上的猴子,耍起人来,可是一套一套的!  人耍猴子,套路更多。  那还都不算什么。关键的,是人耍人。把别人当猴子耍,那才真的可恶。  但把别人当猴耍,还要看他的本事。耍得好,是别人围着他团团转;耍得不好,那叫什么——偷鸡不成蚀把米,反正意思差不多。
  8  [原文]  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有诗为证。诗曰: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解读]  明天再接着说,该休息了。
  西游记故事,凡事均轻轻点到为止,从不多言。此处对石猴与众猴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是如此。如果读者不加留意,很容易被忽略过去。也正因如此,多年以来,人们很少知道他的真正含意。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悟空大闹天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