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的意思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罗才军《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第8届阅读教学) - 无心插柳的主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第8届阅读教学)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阳光学校&&罗才军
&&&&&&&&&&&&&&&&&&&&&&&&&&&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质疑导入。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1)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2)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诗句?
&&&&(二)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志”,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1)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2)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4)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一)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二)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伯牙痛失知音。
&&&&&(三)纵情朗读。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一)提领一顿。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二)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板书设计:&&&&&伯牙绝弦
&&&&&&&&&&&&&&&&&知音&&&&&&
附:教学实录:
&&&&&师:谁知道我来自哪所学校,猜不出来,得观察。
&&&&&&&&&听到六一班,我感到亲切,知道为什么?这得靠猜。
&&&&&&&&&听音乐放松放松。
&&&&&&&&&你听到什么?
&&&&&生:山林中的蝉鸣,瀑布飞流,古色古香的古筝弹奏
&&&&&师:再听一段。听到什么感觉。
&&&&&生:很悲哀的感觉
&&&&&生:凄凉悲哀的感觉
&&&&&师:名字叫《流浪者之歌》,结合这个名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拿着打狗棍在街上走……
&&&&&师:再听一段(高山流水)
&&&&&&&&听到什么?
&&&&&生:听到一个人在竹林里弹琴。突然风吹起来了
&&&&&生:海浪拍击沙滩的声音
&&&&&师:我们要真正理解有些难为大家。这种用古琴演奏的成为高雅之乐。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
&&&&&生:认为、以为。
&&&&&师: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
&&&&&生:(齐读)
&&&&&师: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生:(朗读全文,很有韵味。全场掌声)
&&&&&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笑声)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范读,全场掌声)
&&&&&生:(齐读,朗读明显有进步)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提醒可借助注释)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注意到没有,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的就借助注释,没注释的就联系着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好啊!
&&&&&生:真美妙啊!
&&&&&师:在古代就说成——
&&&&&生:(齐答)善哉!
&&&&&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得很有韵味)
&&&&&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入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生:(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
&&&&&生:(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是的,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笑)
&&&&&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
&&&&&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生:(朗读,掌声)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
&&&&&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
&&&&&生:(齐答: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生: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师:找一个字,那就是——
&&&&&生:想。
&&&&&师:没错。有时候咱们就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
&&&&&生:伯牙心里的想法。
&&&&&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它也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你可了不起了!你叫——王天宇,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天宇的智慧。
&&&&&生:钟子期不仅听出了伯牙的琴声,还听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全场掌声)
&&&&&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生:(齐读)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
&&&&&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生:(齐答)不能得。
&&&&&师:唯有谁能得之?
&&&&&生:钟子期!
&&&&&师:谁能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念)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生:(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该怎么说?
&&&&&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全场掌声)
&&&&&师:真妙啊!“知我所志,明我所念”,多会说话啊,我看你不仅是伯牙的知音,也是文言文的知音哪!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终有人懂我心,懂我志向,懂我胸怀,懂我者,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吾终有知音,此乃幸事,吾不再孤也!(全场笑声、掌声)
&&&&&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齐答)知音。
&&&&&师:(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
&&&&&师: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一句伯牙,
&&&&&生:一句子期!
&&&&&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
&&&&&师:一个倾诉
&&&&&生:一个回应!
&&&&&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逐字显示)
&&&&&子期死,
&&&&&生:(朗读)
&&&&&生:(朗读,一字一顿)
&&&&&生:(朗读,缓慢,有悲戚)
&&&&&师:(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生:(齐答)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
&&&&&生:(齐读此句)
&&&&&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
&&&&&生:(再次齐读)
四、千古传唱怀知音
&&&&&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地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出示)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一齐读!
&&&&&生:(齐读全文)
&&&&&师: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
&&&&&生:(集体激情背诵)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
&&&&&生:(齐答)知音。
&&&&&师:(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生:(齐答)知音!
板书:&&&&&&&&&&&&&&&&&伯牙绝弦
&&&&&&&&&&&&&&&&&&&&&&&&&&&&&&&&&&&志
&&&&&&&&&&&&&&&&&&&&&&&&&知音&&&&&&念
&&&&&&&&&&&&&&&&&&&&&&&&&&&&&&&&&&&心伯牙绝弦改成故事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伯牙绝弦改成故事
伯牙绝弦改成故事
  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伯牙绝弦》这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伯牙绝弦》这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伯牙绝弦》这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伯牙一曲高山流水,觅得知音钟子期,二人相识之后的生活想来是非常愉悦的,知音难寻,而在钟子期离世之后,伯牙绝弦,试想一个以琴为生的人,从此不再触碰他所爱的弦,是怎样一种痛苦,但这种痛苦对于伯牙来说,是不及失去了钟子期这个知音的,毕竟,琴曲为人而生,没了最好的听众,不弹也罢.千古之交,令人叹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伯牙绝弦阅读答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