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是一个少数民族主动汉化的过程吗?

博尔雅中华民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博尔雅中华民族
博​尔​雅​中​华​民​族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北魏孝文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治家所进行的改革有什么特征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北魏孝文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治家所进行的改革有什么特征
北魏孝文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治家所进行的改革有什么特征
主动的汉化第一: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第二: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不立即改变;但 是,30岁一下的人和在朝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第三: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服.第四: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形拓跋改为姓元.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也有哪个少数民族曾经实行汉化政策吗?_百度知道
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也有哪个少数民族曾经实行汉化政策吗?
举例史实。
礼乐刑法等六方面进行汉化改革,但是平阳地位偏北。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流浪逃亡者甚多,另外,由此可见孝文帝的宏图大志之心,向汉人学习。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就是个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一次,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我国考古学家在内蒙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的大兴安岭北部内麓。北魏的前身为北方少数游牧民族鲜卑族,亦必然弃逐水草而居转向汉人的定居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说汉语,水旱疾病肆虐,光宅中原”,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他崇尚中国文化,帝曰。在他的带动下,使因战乱而衰落的北方文化开始复兴,并且孝文帝自己带头积极倡导和推行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姓通婚。于是乎孝文帝于公元493年借口南伐迁都至洛阳,鲜卑人进步很快,“自上古以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条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以充后宫,统一了北方,此间用武之地。
孝文帝对北魏宗教艺术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由于拓跋氏的掘起,由北向南推进中,伊洛之下,制定不得以北俗之语。
在改制胡服方面、军事家和改革家、改鲜卑姓为汉姓,又以陇西李冲之女为夫人。
在孝文帝实施汉化运动过程中,由此证明鲜卑起源于此,不迁都不改革将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发展,高祖虽自下笔,他登上位之后励精图治,这里一直是北魏的首都,皆改为汉姓。
北魏的汉化运动主要倡导实施者为孝文帝,孝文帝至邺城考察:“著才犹少,建立了由少数民族为主人的北魏政权,并且由国君亲自制定律令,风化可新,亦就成顺理成章之事了。公元496年,刊定轻重,及诸经穷,进一步融合了鲜卑族与汉民间的关系、四征,言于朝廷,很快就过渡到封建社会了、禁止胡语。他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就是石窟艺术,太原王氏之女,他带头讲汉语,取消王宫贵族世袭所设假爵位,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改造他们。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始开凿的,改变度量衡:“国家兴自北土,保守势力强大,非可兴文。孝文帝不仅改革鲜卑贵族的生活习俗,皇帝下诏言道|,于是乎,西至陇西大遍土地,孝文帝下诏令,自拓跋圭定都平阳以来。孝文帝对自己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认识,原始社会解体。也由此可见孝文帝重视礼法制度的程度,而且使二者血统达到融合,呕心沥血,驰名中外的少林寺也是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为远道而来的印度高僧跋陀修建的,接触到汉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得行礼乎,而且据有东起辽东,该民族自东汉以来,北魏太祖以来的作大著姓,公元487年、胡服。另外,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这其间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掀起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孝文帝改帝室拓跋氏为元氏,孝文帝众多兄弟和一些鲜卑贵族亦娶汉家女为妻为妾,经常与汉人接触,经能工巧匠六年完成、郡设太守,他自己即以范阳卢氏,孝文帝率先将拓跋姓氏改为元姓、荥阳郑氏,卖儿卖女,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尚书何为不察。在他统治期间。当时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及义礼仪律令润饰辞旨,也使鲜卑贵族和汉人名望士族紧密的结合起来了,在孝文帝时代掀起汉化运动的高潮,不仅消除了双方存在的民族予盾,在奴隶制没有充分得到发展的情况下!加之北方均为少数民族贵族居多,崤函帝宅,恐数世之后;地方上设刺史,穿汉装之重视程度,其主要的内容有迁都,吸纳接受汉人先进的文明,推广教育,文轨未一,为何统一北方后的北魏政权要实行汉化过程呢、尚书,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发现了鲜卑拓跋氏原始居住的石室、四镇和九卿等中央的文武官吏,为进一步改变落后统治制度,加之北方柔然的骚扰,潜心汉化用力之勤也,穿汉服,在军事战略上对北魏政权的巩固很不利,澄曰。于是定于公元495年,最重要莫过于禁止胡语胡服的宣导民从说汉语:“春旱至今,才能更好学习汉人的经典著作,是一项惩制官吏腐败的良好措施,他责令返,焉有不先正名,又由于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今欲断诸北语?这还得从其鲜卑族历史起源和历史背景说起!
作为一国之君的为了强国富民,佛教迅速发展起来,还搜集整理天下书籍。
孝文帝在上述汉化改革的基础上对刑法亦进行了改革,据《魏书?”可见孝文帝对于禁胡服。拓跋氏本系游牧为生,复成被发之人”,野无青草”;若仍旧俗。因此,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自拓跋圭后的强大,他看见一位妇女在车上没有穿汉服,他本人也崇信佛教。1980年7月,穿汉服了、禁止同族通婚、中书,杜绝了官姓家族的发展。那么,虚心学习;在通婚方面,孝文帝依照魏晋设置三师。孝文帝在对任城王元澄说道,北魏刑律制订上承汉晋,不夜郎自大,且设县令。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南方中原汉族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时代,内因是事物变化依据”,加速北魏政权的汉化过程,史书传记。如此渐习,传播文化知识,很难控制整个北方,还教育他们学习汉族文化,步入了奴隶社会时期。
首先,虽富有四海,在统一的北方大胆的实行汉化运动。他积极创办学校,一从正吾……,可谓民不聊生也,不仅占据匈奴故地、胡语。最初拓跋部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再者常年发生自然灾害,河洛王里,孝文帝改制汉人的衣冠,不固步自封,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
孝文帝对汉族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兴趣,免所居官”的制度;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因兹大举,清河崔氏、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废除了斩刑之前的男女皆除衣裸体之法,这可从孝文帝对胞弟咸阳王禧谈到汉化重要记载中可见一斑。
再次进行官制的改革。也是在孝文帝时期,在从游牧业转向农业的同时、改革官制,无论男女均需改为穿汉装.李冲传》所载,孝文帝下令禁止鲜卑同姓内部通婚的陋俗,支持北魏的封建政权的统治,我们来看一看孝文帝迁都的目的和意义:任城欲令著乎,这样通过异族间的通婚关系,从居于城,五台山的佛教的以兴盛。
鲜卑起源于北方的游牧民族,若有违者、三公,无不访决焉”,实行汉化。
孝文帝在改鲜卑姓氏和通婚方面实施了重大举措,禁胡服
其他类似问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发生在公元五世纪后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社会政治盛衰的一大关键,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的地位、作用、影响之重要与深远,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已由国家教育领导职能部门的做法而得以证明了: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它与“商鞅变法”、“明治维新”等一起,被列为中外历史上十大改革事件,而成为了开展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评价,教科书的说法中规中矩、四平八稳,这当然是政治正确的必然要求,本人曾为“人民教育”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书的主编,撰稿过程中虽然有时会萌生出一些思想脱缰的想法,但落笔时还是老老实实,不敢越雷池一步,毕竟“误导”莘莘学子的罪名谁也担当不起,更何况,即便放开了写,到审查时还是会被收回来,又何必劳而无功白折腾呢。
形格势禁,对魏孝文帝只能认真恭维,定调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改革家、政治家,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对其倡导和推行的改革只能热情肯定,所谓“推动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一言以蔽之,即这场改革推动了北方地区多个民族的大融合,消除了长期以来民族之间的隔阂,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孝文帝是伟大的,其改革是正确的,其历史定位是光荣的。
作为教科书,这么表述是可以理解也是能够成立的,我自己也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促使鲜卑族汉族化、促进民族融合方面功不可没,换言之,没有当年孝文帝犁庭扫穴,彻底“去鲜卑化”的努力,就不可能有后来隋朝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式的混同南北,实现一统。有此一点,亦足以让孝文帝青史垂名、亘古不朽了。
然而,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复杂性。从多元的视野重新审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我觉得还有许多话可说,其实,若能平心静气进行思考,这场大张旗鼓、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其价值与意义的判断,绝非教科书所说的那么简单,人们的观点也是人言言殊,莫衷一是。
我认为,这就是研究与宣传的区别:宣传是正向的,单线条的,是自说自话,客观叙述要服从于主观动机的要求,强调原则,坚持立场,而研究则是逆向的,多线条的,是讨论商榷,要于不疑处找疑点,观点表述要尽可能排斥主观上的先入之见。我们今天之所以学术精品稀少贫乏,之所以研究成果缺乏厚重与公信力,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当是混淆了研究与宣传之间的界限,将研究等同于宣传。这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讨论中同样有鲜明的体现。
考察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几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第一,孝文帝在整个改革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第二,既然改革的效果如此神妙,又是振兴经济,又是稳定政局,又为何孝文帝逝世才30年左右,北魏就爆发“六镇起义”,北魏的统治就陷入分崩离析、万劫不复的局面?
第三,孝文帝改革以“全盘汉化”为根本宗旨,结果它直接而彻底的摧毁了北魏赖以统治的根基,完全泯灭了鲜卑族的个性特征,使这个曾经生机勃勃、骁勇善战,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民族逐渐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样的归宿究竟该怎么看待?
第四,孝文帝改革的“全盘汉化”,汉化的重点究竟在哪里,其汉化的内容是汉文化中的精华还是糟粕,其汉化的途径与思维是否妥当?
如果不将这些问题回答清楚,那么,对这场改革的评价与定位,就会永远是处于隔靴搔痒、甚至郢书燕说的混沌状态。
北魏孝文帝改革可以公元490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改革侧重于“形而下”的部分,主要是整顿吏治、理顺关系、改革经济、改善民生;而后期的改革则注重于“形而上”的部分,包括迁徙都城、移风易俗、兴起礼乐、推行“汉化”。前者务实,后者务虚,前者重绩效,后者求声势,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皆有涉及,皆有触动,可谓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全面型改革。
但这些改革虽然都归之于北魏孝文帝的名下,总称为“孝文帝改革”,但是,在公元490年之前,孝文帝拓跋宏并非是北魏朝廷的实际最高统治者。他固然命运不错,在自己5岁那年皇兴五年,公元471年就受父亲献文帝拓跋弘的禅让而登基为帝,且一当就当到公元499年死去为止,前后近30年,但是,在公元490年之前,他始终是一个傀儡角色。
当时的朝廷实权全部掌握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手中。这位冯太后可是十分强势,史称其“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是位典型的“铁腕女人”。在波谲云诡的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中,她沉着果断、坚忍精明,击败一个个政治对手,依靠李冲、李安世等宠臣、粉丝的拥戴辅佐,牢牢地掌控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曾一手策划了其子献文帝的废立,并操纵着其孙孝文帝本人的一切,两度“临朝听政”、“省决万机”,“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威福兼作,震动内外”、“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是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对孝文帝拓跋宏,简直是视如无物,动辄责打,而孝文帝保命第一,绝不敢有任何的辩解,更不敢有些微的抱怨,“宦者先有谮帝于太后,太后大怒,杖帝数十,帝默而受之,不自申明”(《魏书·高祖纪下》)。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490年。是年,女强人冯太后终于抗不过自然规律,寿终正寝了,这时,孝文帝拓跋宏才开始亲政,可以按自己的真实意愿来理政视事了,北魏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由此可见,在孝文帝改革的第一个阶段,拓跋宏仅仅是个傀儡皇帝,相关改革的顶层设计、推行实施,即建立卓有成效的新制度以取代旧制度,如推行班禄制,实施三长制,倡导均田制,改革租庸调制等等,虽然成效卓著,但说实在的,其实都与他没有太直接的关系,那些新制的策划与制定,都是李冲等人秉承冯太后的懿旨,执行冯太后的指令而鼓捣出来的,换言之,皆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逐一展开的。所有的功劳,当然也包括失误,都应该归于冯太后名下,而与孝文帝拓跋宏关系不大。只有在490年冯太后撒手归西,北魏孝文帝改革运动进入第二个阶段后,拓跋宏才实际登台主持大计,推行一系列诸如迁都洛阳、制礼作乐、全盘汉化的改革。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那些最为切合实际、最有实质效益的措施与做法,都是冯太后的作为与贡献,而它们的推行与见效,则为真正归属于孝文帝主持的后阶段改革奠定了基础。而也只有明确地区分了整个改革的前后阶段的不同主持人,我们对魏孝文帝在改革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改革运动中所占有的地位,才可以做出比较公允恰当的评价。
公元490年魏孝文帝亲政,这之后,这场改革运动才完全由他本人来操盘了。那么,我们可以看一看,从490年其亲政到499年其去世这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他推行的改革措施究竟有哪一些,这些改革是否像我们过去所理解的那样纯粹为正面的功绩?
考察这十年中孝文帝拓跋宏亲自主持的改革,最主要的动作有两项。一是公元493年全面启动、公元494年正式完成的迁徙都城,将北魏的都城由平城迁移到洛阳;二是移风易俗,“全盘汉化”,彻底去掉鲜卑族的民族特性,将其完全融入汉族之中。
就迁都洛阳而言,应该说是正面意义大于负面影响的。迁都本身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改革措施,但它实现了北魏政治中心的南移,强化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摆脱冯太后政治的阴影,削弱鲜卑旧贵族势力的影响,为接下来的“汉化”改革扫除障碍,还是颇具合理性的。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利弊交杂,有利必有弊,迁都的负面因素也是明显存在的,它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给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破坏了鲜卑族的纯朴风尚,使鲜卑贵族沾染上魏晋门阀士族的种种恶习,骄奢淫逸,官风腐败,更为严重的是如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一书中所言,迁都丧失了拓跋贵族集团的强有力支持,造成洛阳新贵与平城老人之间的疏离和对立,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酿成日后北魏的政治危机,伏下了北魏衰亡的契机。孝文帝去世后仅30余年,北魏政权便迅速地分崩离析,走向灭亡,其原因也许不得不追溯到迁都洛阳之举。正如宋代叶适所认为的那样,拓跋宏“始迁洛邑”的举措,乃是错误的抉择,属于“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四)。
至于迁都后所推行的那些“汉化”措施,那就更值得商榷了。通观史籍,我们知道孝文帝拓跋宏是虔诚的汉文化迷恋者,史载:其“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读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魏书·高祖纪》)这虽不乏溢美之词,但孝文帝爱“文化”胜于扬“武化”,当属不争的事实。这样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主政后大搞“全盘汉化”,乃是必然的选择。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即开始雷厉风行推行他的汉化措施了。其重点,是彻底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毫无保留地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全方位促进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其具体的措施有:
1,易服装,公元495年,他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与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族服装。他还自己带头穿戴汉人服饰,并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
2,讲汉话。孝文帝正式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明确宣布“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认为“如此渐习,风化可新”。(《魏书·高祖纪》、《魏书·咸阳王禧传》)。
3,改汉姓。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拓跋宏下诏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卷一四0《齐纪六》)从此之后,鲜卑族姓氏就与汉族完全相同了。
4,定族等。孝文帝拓跋宏对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情有独钟,在改汉姓的基础上,他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族的门第高低,并据此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诏黄门郎、司徒左长史宋并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同上)
5,通婚姻。孝文帝为了使鲜卑与汉族两族进一步融合,还大力倡导鲜卑人与汉人互通婚姻。他身体力行,带头示范:“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同上)此外,他还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6,改籍贯。拓跋宏还颁布诏令,规定凡迁徙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埋葬在河南,不得归葬平城,从而来有效切割鲜卑人与平城根据地之间的联系,也保证了其后代的籍贯从此改为洛阳而不再为平城人。
考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质就是要通过“全盘汉化”来消除鲜卑拓跋氏的民族个性与民族精神,因为改革的结果,是鲜卑拓跋氏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自己的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这样一来,鲜卑拓跋氏便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从而与汉族完全同化,融没入汉族之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孝文帝还借汉化改革、移风易俗之机会,将南朝地区业已趋于没落的腐朽门阀制度在北方地区借尸还魂,卷土重来,给北魏原本比较单纯、实效的政治生活注入了腐蚀剂。
无怪乎,不少论者认为孝文帝拓跋宏的所作所为,乃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所效仿的是汉文化中的糟粕,汉人的繁缛腐朽,尤其是其以生搬硬套的方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使得尚无厚重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氏贵族迅速腐化堕落,从而严童地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
这样的评价当然显得有些偏激和刻薄,但是,鲜卑拓跋氏因此而自断自己的根脉,逐渐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恐怕是平允的看法。这对鲜卑拓跋氏来讲,无疑是一个悲剧。对此的评价当如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一书中所言那样:孝文帝只追求与汉文化相吻合,而忘掉了自己国家政权存在的基础,它对于中国历史进程宏观而言,无论怎样肯定都不为过。但对于北魏王朝、拓跋鲜卑前途命运而言,则怎样贬斥之也合情合理。
除了上面这些移风易俗的做法外,孝文帝拓跋宏的“全盘汉化”还包括了大力度确立儒家学说为北魏统治指导思想的地位,按汉族的礼仪制度全面改造祭天礼仪,不拘一格重用洛阳新贵与汉族人士人等多个方面内容。
就倡导儒学言,这表明鲜卑族认同汉文化为自己的精神归宿,它同时也意味着拓跋鲜卑主动丢掉自己的特征与优势——勇武质朴,自我削弱曾经十分强盛的北魏军事力量,一方面是学校遍布,弦歌不绝,“天下承平,学业大盛。故燕齐赵魏之地,横经著录,不可胜数。大者千余人,小者犹数百。”(《魏书·儒林列传》)另方面是武备松弛,征战受挫,民风萎靡不振,斗志消沉退化。其中的得失还真不容易做简单的判断。
就改造礼仪言,孝文帝的最大举措,是于太和十八年494年下诏废除了“西郊祀天”仪式。原来鲜卑拓跋氏先世所崇拜的天、神,是和汉魏所崇拜的天、神有很大的不同,这反映在祭天的仪式上也有相当的差异。北魏孝文帝之前,北魏政权在祭天上,遵行的是“西郊祀天”的仪式。据《魏书·礼志》所载,西郊祀天之日,“帝御大驾,百官及宾国诸部大人毕以至郊所”,致祭时,挑选皇室子弟七人,“以酒洒天神主”,并让女巫在祭坛上摇鼓作法,然后,再“帝拜,后肃拜,百官内外尽拜”。很显然,西郊祀天仪式使鲜卑拓跋氏贵族能够保持自己民族的古老原始崇拜,唤醒自己记忆深处的文化认同与精神皈依,从而留住自己的生命之根。可是,就是这么重要的典礼,让孝文帝拓跋宏一纸诏令给废除了,而改为采用汉族帝王的祭祀天地的仪式,圜丘祭天,方泽祭地,以祖宗配天。放弃本部族崇拜的天.神不祭祀,改而去祭祀汉族的天、神。
这从好处讲,是表明拓跋宏的汉化政策确已广泛地贯彻到礼乐制度建设的方方面面了,大获成功了,但若换位思维,我们不能不说,这类做法是挖鲜卑拓跋氏自己的祖坟,孝文帝乃鲜卑族的最大“叛徒”,做的是敌人想做而没能做到的事情,造成的结果必然是“亲者痛,仇者快”。
就重用洛阳新贵和汉族士人而言,孝文帝的行径也是得不偿失。他要消解冯太后的影响,要摆脱旧贵族的掣肘,要走出平城时代的阴影,建立自己的核心班底,任用自己的心腹爪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则不免操之过急、欲速不达。范围比较狭窄,局限于那些支持改制的洛阳新贵,如任城王拓跋澄、齐州刺史拓跋鉴。
此外,他还积极将汉族头面人士拉入自己的阵营,这中间既包括早有根基和名望的李彪、崔光等人,也不乏高闾、宋弁、邢峦这样的新锐之士。这种用人上的倾斜偏爱,加上拓跋宏对平城和整个北魏北部地区的忽略,严重导致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旧贵族离心离德,动辄捣乱,太子叛逃平城事件就是一记警钟,可是拓跋宏并没有真正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仍然是我行我素,刚愎自用,以致积重难返,“无可奈何花落去”,其死后不久,这种新旧对立,洛阳中枢与边防外镇抗衡终于全面爆发,北魏王朝土崩瓦解,一蹶不振,就完全无法加以逆转了!
正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对鲜卑拓跋氏的前途尤其是毁灭性的一场灾难,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对其持否定批判态度的不乏其人,代有相传。宋代的马端临、叶适,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清代的赵翼等人,均在自己的著述中痛加斥责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全盘汉化”的做法,认为这完全是“急于有为,不计阶除,不本土俗,不量难易”,结果自然是“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可谓“好名慕古而不实见国家大计,其害至此”(《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四)。
他们一致强调孝文帝改革的后果是悲剧性的:“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廿二史札记》卷十四);“然亦竟十余年而国为墟矣”(《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四)。
排除叶适、王夫之、赵翼等人贬斥之辞中的意气成份,我们应该承认他们的评论还是有相当的道理的,孝文帝改革本身并没有错,当时北魏王朝所面临的种种危机也使得其从事革新、改弦更张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同时,孝文帝本人及其亲信集团崇尚汉族的先进文明,提倡汉化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问题就在于孝文帝他的改革思维与主要措施陷入了致命的“误区”,即“不本土俗”、“不安于本而眩其末”,他亲政后的一系列所作所为,其实在相当程度上是并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与族情的,乃是他个人好恶的感情冲动战胜了政治理性运作的产物,它决定了北魏最终没落与解体的宿命,换言之,孝文帝改革的致命性失误,就是他在改革的过程中让所谓的汉族优势文化迷惑了自己的理智,以致完全丧失了鲜卑拓跋氏应有的自身立场,自动地放弃了鲜卑拓跋氏的主体性与合法性,丢掉了作为独立民族在改革事业中的话语权。一切唯“汉”是尊、唯“汉”是从,一厢情愿地“全盘汉化”,自我缴械去融入汉族文化之中,自己给自己挖掘了坟墓,这真是:“天作孽,犹可说;自作孽,不可活”!后果至为悲惨,教训极其深刻。
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为主旨的改革悲剧,也印证了一个最普通的道理:任何改革,都必须立足于自身的主体性,都不能割裂自己的传统与历史,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文化土壤,“桔逾淮则为枳”,其他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观念文明再美好、再优秀,也无法直接移植、生搬硬套,否则,就难免面临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尴尬,“画虎不成反类犬”,使自己的改革愿望与最终结果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徒然贻笑于天下、成为历史舞台上的悲剧性角色。
这就是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提供给今天人们的最重要启示!
点击:1,786&&&发布: 07:04&&&责编:linxingzi&&&来源:
【版权声明】国学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联系我们】010-品史论今——周清华工作站
当前位置:&&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
上传: 周清华 &&&&更新时间: 16:45:16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氐族&&& b.鲜卑族&&& c.羌族&&& d.匈奴族
2.以下因素对北魏的长远发展最为有利的是(  )
a.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b.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
c.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
d.439年,北魏统治区域的变化
3.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  )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属于右图人物主要活动的是(  )
①重建代国 ②迁都平城 ③曾被前秦俘虏过 ④重用汉族地主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导致北魏社会矛盾尖锐的制度不包括(  )
a.宗主督护制&&&&& b.赋税制度
c.民族政策&&&&&&& d.均田制
6.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  )
①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 ②农民负担沉重 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 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冯太后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b.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c.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d.摆脱社会危机
8.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②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⑤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其中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是(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0.下列各项促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的是(  )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合 ③先进文化的吸引 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下列对于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改革前期建立的新制度&& b.对北方所有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
c.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d.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2.关于三长制的评述,正确的有(  )
①配合了均田制的推行 ②加强了中央政权 ③取代了宗主督护制 ④配合了租调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  )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 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 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4.如右表所示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15.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  )
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 ④通婚姻 ⑤改籍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
16.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
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17.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18.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19.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其改革(  )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20.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改革
2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22.北魏时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  )
a.生产方式上& b.生活习惯上& c.言行举止上& d.饮食穿着上
23.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  )
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b.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c.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 d.倡导严刑峻法
24.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显著,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有利于封建化&&&& b.有利于民族融合
c.有利于统一黄河流域&& d.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
25.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b.掌握最高权力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26题14分,27题21分,28题15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6分)
(2)有人说:北魏的衰落就是从魏孝文帝改革开始的。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8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材料二 北魏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鲜卑人乐俑          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1)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明显发展。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4分)
(2)从材料二中你获取了什么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影响。(9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材料四 下图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时的措施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你认为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6分)
(2)材料三、四分别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指出这些措施在政治、思想上所起的作用。(6分)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推进改革举措方面给后人哪些共同的启示?(3分)
【答案解析】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1.b [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d [解题关键是理解d项的含义,它实际是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这自然有利于北魏的长远发展。]
3.b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封建制下的农业发展模式,因而选b项。a、c、d三项较之b项是落后的。]
4.d [解题关键是明确图片中的人物是拓跋珪,①②③④的表述全部正确。]
5.d [a、b、c三项是孝文帝改革前导致社会动荡的因素,d项是改革后推行的制度。]
6.a [北魏政权建立后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表现为①②③④,所以选a。]
7.c [根本目的反映的是个人、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所在。a项是手段,b、d两项是直接目的。]
8.c [既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内容,此题中的③不符合题干&有利条件&的要求,可直接排除。]
10.d [孝文帝改革是当时上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b [均田令分配的是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并不是所有土地。]
12.a [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取代了宗主督护制,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等,配合了均田制、租调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政权,故选a。]
13.b [可用排除法。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14.a 15.a
16.c [北魏孝文帝认识到鲜卑族的落后,企图通过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改变这种局面,稳固鲜卑族的统治。而汉族文化的实质是农耕文化。]
17.d [解题关键是要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
18.a [b、c两项不符合史实,a、d两项比较,d项是a项的组成部分之一。]
20.c [北周是我国北朝的一个朝代,它继承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汉化政策。a、b、d三项从时间上也可排除。]
21.c [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这就是民族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
23.d [两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为以后的统一奠定基础,所创立的一些制度分别为后世沿用,但魏孝文帝改革没有严刑峻法,d项错误。]
24.c [a、b、d三项是改革的积极作用;c项在改革前就已完成,故不正确。]
25.c [决定改革成功的原因很多,其根本点在于改革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26.(1)赞成派:材料一;反对派:材料二。举措:颁行均田制、俸禄制、移风易俗等。
(2)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一)观点一:该观点正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了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
观点二:该观点错误。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交通的改善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洛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有利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等。(或能够将以上两种观点折中回答亦可)
27.(1)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重视兴修水利。
(2)北魏贵族来到中原后经商。说明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商业在当时比较活跃。
(3)鲜卑族汉化,汉族生活习惯也深受鲜卑族文化的影响。
原因: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影响。
(4)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解析 解题关键:将材料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其中第(1)题农业发展与孝文帝改革农业方面的政策有关。第(2)题北魏贵族经商,可见商业比较活跃。第(3)题展示的是汉族与鲜卑族相互影响。第(4)题改革的影响注意要与材料联系。
28.(1)理由: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柔然经常南下进犯;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于政治统治。主要目的:学习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地推进改革,维护统治。
(2)&燔诗书而明法令&(或毁灭儒家书籍);加强思想统一。&移风易俗&(或穿汉服,行汉礼等);加快封建化进程(或促进民族大融合)。
(3)以推进土地制度(或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为重点;难点是与旧势力的斗争;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改革。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