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面苍穹,狂笑卷暴风。谁敢横刀立马马,下面谁受死,

难忘的故事——谁敢横刀立马
&&&&&&&&&&&&&&&&
/ 难忘的故事——谁敢横刀立马
谢良率部过雪山  红五军团过了泸定桥经过天全,于 1935 年 6 月到达川西的宝兴县,根据 军团的命令,红 37 团在宝兴以北 50 里的盐井坪,构筑工事阻止尾追之敌。 村子里冷冷清清,鸡不鸣,狗不叫,很少有人走动,遇上的几个老人、 小孩,也都离得远远的,用惊惧的目光看着红军战士;而那瓦房,漆黑的大门关得严严实实,一打听,是家地主,可人早已逃走了。 部队住下以后,一面在村外构筑工事,一面在村里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战士们帮助老乡扫院、劈柴、担水;团政治处的同志又把地主的粮食衣物拿 出来,分给贫苦的农民。很快,老乡们认识到红军和四川军阀刘湘的军队不 一样,真正是穷人自己的队伍,便和战士们亲近了。  红 37 团到盐井坪以后不几天,全军的大队人马络绎不绝地经过这里,向 夹金山方向前进。战士们站在阵首,眼看着浩浩荡荡向北开去的队伍,红旗 招展,军号嘹亮,战马嘶鸣,显示出中央红军的坚强实力,心里有说不出的 兴奋。然而,乡亲们听说红军要翻到雪山那边去,很多人都惊愕地摇着头说: “哪怎么行?雪山是过不得的。” 他们把雪山形容得非常可怕,说雪山是“神山”,山上冰天雪地,鸟兽绝迹,一会儿狂风大作,一会儿大雪纷飞,如果触怒了“山神”,不是被大雪埋住,就会被狂风卷去。有的老年人更是劝阻说: “常言道,大雪山,大雪山,只见有人上山走,不见有人下山来。你们千万不能上去啊!”  “为了北上抗日,为了天下穷人的解放,莫说是雪山,就是刀山,也要 过呀!”红军战士向乡亲们解释说。这时,一个 27 岁的小伙子笑着,轻松地说:“其实,雪山没啥了不起,能过去。” “啊,是你!”侦察排长王志雄一看,这个小伙子原来是他们排的一家房东,平时以打猎为生,兼种地主的几亩地。红军队伍刚来的那阵儿,他整天不说一句话,如今看到红军处处为穷百姓着想,帮助老乡们打土豪,闹翻 身,终于开了口。王排长上前握住他粗大的手,高兴地问道:“你翻过雪山吗?”“翻过!” “到时候,你能带我们过去吗?” 他点点头,说:  “行,我给你们带路。说实在的,你们图的啥呀,还不是为了所有的穷 人都解放。再说,你们来了给乡亲们做了这么多好事,我不送你们过去,心 里也过意不去呀!”  后来,依照这个小伙子的建议,买了许多辣椒、大蒜、大葱,准备完成 阻击任务后上山时吃,以抵御雪山上的寒气。  中央红军从盐井坪这个深山谷整整过了两天,第三天一大早,四川军阀 邓锡侯的混成第 1 旅跟踪而来,他们遇上了红 37 团的坚决阻击,龟缩在离红军 1 里多的地方构筑工事。从此,敌我双方白天互相射击,夜晚各自修筑工 事,彼此对峙着。大约是战斗到第五天,红 37 团接到军团首长打来的电报,在夹金山那边,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已胜利会师。37 团已经完成掩护任务,应立即北上。 战士们听到这一消息,个个兴高采烈,都说: “翻过大雪山,我们也能见到四方面军的同志了!”天不亮,部队就从盐井坪出发了。经过 70 余里的行军,赶到夹金山下,部队就地宿营。炊事班 的同志忙着给大家做饭,可水老是烧不开,大家既奇怪又着急。团卫生队长 谢立泉是个知识分子,说:  “这里地形高,缺少氧气,所以水就烧不开,只好凑合些,半生半熟的 吃一顿吧!”大家解除了疑虑,只好将就些吃一点。 次日清晨,战士们很早就起来了。团政委谢良走出帐篷抬头向山顶望去,只见大山白皑皑的一片,积雪在朝阳照射下,闪耀着刺眼的光芒。夹金山的 主峰,像一把锃亮的利剑,直插云霄,向青天刺去。  团政委谢良和团长李屏仁同志跟向导走在队伍的前头。一路上,向导指 东指西,讲一些关于雪山的情况。他说,平时是没有人敢上山的,只有夏天, 少数为了赚钱不要命的商人,才用牲口驮着花布、茶叶、盐巴??进山至藏 族地区出售,返回时再驮上狐皮、鹿茸、麝香等贵重物品,只要不冻死在山 上,回来一卖,便大发横财。他还说,在山顶附近,有一很小的喇嘛庙,每 个上山的人,几乎都要向它许愿,祈求佛爷保佑,而后才过山。听到这里,李屏仁开玩笑说:“我们也要许愿吗?” 向导笑笑,说:“你们大军都是神兵神将,用不着许愿!”  “哈哈!神兵神将,那我就是真人铁拐李啰!”李屏仁同志挥着手中的 拐棍,笑了起来。在大雪上行军,越往上爬,气温越低。寒风吹在身上,冷飕飕的;大风卷起雪粒,打在脸上,像刀割似的疼痛。 战士们身上穿的都是单衣,几乎和没穿衣服一样。有的把毯子裹在身上,也无济于事,仍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颤。特别是一双脚,长时间在冰雪里行走,草鞋浸湿后冻上了冰,硬邦邦的,磨得生疼。很多战士的脚被冰碴划 破,鲜血直流。谢良问一个战士疼不疼,他说:“起初还有点疼,现在麻木 了,也不觉得疼了。”再往上走,空气更加稀薄,由于严重缺氧,胸口就像压着一块大石头一样透不过气来,两条腿也像灌了铅似的沉重。每向前迈出一步都要花费很大 的气力,连着走几步心就跳得格外厉害,甚至头昏目眩,仿佛整个雪山也都 晃动起来。李屏仁的腿负过伤,平地行军都有些拐,如今爬山更是困难了, 但他顽强地坚持着,拄着根木棍,一步一喘,一颠一颠地跟着大家往上爬。 谢良见他脸色苍白,便问道:“老李,怎么样,找两个同志扶你走吧?” “不要。”李屏仁团长赶紧举起手里的木棍,装出很轻松的样子,说:“你看,我有 3 条腿哩!” 可是话音刚落,他脚下一滑,就跌了一跤。战士们连忙把他拉起来,他还挣扎着自己走,然而通信排的两个战士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前扶着,把他架 走了。快接近山顶了,山势更加险峻。风大,路滑,经常有人跌倒,甚至从雪坡上滚下去。不少人已精疲力竭,走几步就呼呼直喘,只想坐下歇一歇。有 的说:“我的心快要跳出来了,让我坐一会儿吧!”但是一坐下来后,就再 也起不来了。后来,再遇到这种情况,旁边的同志总是温和而又严肃地说: “不能坐,来,我扶着你,慢慢走。” 团宣传队的几个队员仍然很活跃,支撑着疲乏的身子,用嘶哑的声音不断地喊着鼓动口号: “同志们,加油!快到山顶了!” “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  在路的两旁,可以看到一个个隆起的雪堆,那是前面的部队过雪山时牺 牲的指战员,使大家感到十分沉痛,同时又使人警惕起来,仿佛那些牺牲的 战友在告诫说:可不能松劲呀,一松劲就起不来了!一定要拿出身上所有的 力气,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战胜这冷酷无情的大雪山!  部队坚持着,整整走了一个上午,中午时分,终于登上了山顶,高高的 大雪山被踩在脚下了!一股豪情情不自禁地在谢良的胸中溢起,战士们也都欢呼起来。 欢呼声响彻冰山雪岭,在山谷间久久地回荡着。 谢良和李屏仁并肩站着,举目远眺,只见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四周冰峰壁立,雪山环抱,山谷间云海连绵,恰似波涛汹涌,真像到了神话中的琼宫玉宇的世界。 “啊!好看极啦!”谢良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李屏仁天生是个乐天派,身上总是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这时,他笑着说:  “这里奇妙的风光,只有历尽千辛万苦的红军战士,才能欣赏啊!现在 的武汉、南京,热得像个大火炉,人们吃着西瓜还出汗呢!”在山顶走 1 里多,经过那座颓败的小喇嘛庙,就开始下山了。又走了五六里,积雪逐渐少了,山坡上沟壑纵横,矮树丛生,一群群浑身长着长毛的 牛,有的低头吃草,有的追逐嬉戏,许多战士没有见过这种动物,惊奇地问: “这是什么家伙?”向导告诉大家:“这就是藏民的牦牛。”下山以后,37 团按照军团部早先的指示,顺着河沟,到达维南边的一个村庄去宿营。战士们边走边回头看着背后的大雪山,喜笑颜开地说: “再见啦,夹金山!” 傍晚,透过高原上的矮树林,在苍茫的暮色中,可以看到一座很大的村庄。“到宿营地了!”大家都感到松了口气。 正要进村,只见村头上歇着一匹战马,军团部的一个骑兵通信员已在等待 37 团。他见了李屏仁和谢良,立即拿出军团首长的一封信来。李屏仁一边 拆信,一边笑着说:“首长准是叫我们好好休息,恢复体力,好跟着全军继续前进!” “也可能要我们整顿军容,准备和四方面军会合。”谢良也高兴地估计着。  打开信一看,情况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信中说:奉军委电令, 为了保卫党中央,掩护一、四方面军休整,你们接到信后,迅速越过夹金山,  再至盐井坪一线坚守阵地,继续阻击尾随的敌人。 这一任务来得太突然了!李屏仁和谢良都一时不知道该怎样处置。 部队好容易才越过雪山,现在马上又要返回去,大家的思想能不能搞得通呢?但是,这是为了党中央的安全,为了两大红军主力会合后能够充裕休 整以便北上抗日啊!李屏仁、谢良相信,只要把任务的重大意义讲清楚,广 大指战员是会排除万难,去坚决完成的。  第二天拂晓,在“再过夹金山,守住盐井坪”的响亮口号下,部队又一 次向雪山进军。  行军的速度很快,上午八九点钟,部队就登上了山。这时候,山上弥漫 着浓重的云雾,这些浓雾,就像变戏法似的,忽儿变成牛毛细雨,忽儿又变 成鹅毛雪片,大家的衣服、帽子全部给打湿了,寒风一吹,立刻结上了一层 薄冰。“冷吗?”谢良问一个小战士。 “心里是热的。”他简短地回答。 “好!快走!”谢良为有这样的好战士而心情激动。  部队下山时,又遇到了难题。道路本来曲折陡峭,加上雾气降在雪上又 冻了一层冰,变得更加光滑难行。许多人稍一疏忽,便跌了个仰面朝天。有 的同志口口声声叫别人小心,自己也滚倒在雪地上了。队伍的前前后后,不 时地传来滑倒跌跤的声音。行军速度明显地减慢了。李屏仁看到这情形,拄着棍子焦急地说:“这怎么行,到天黑也下不了山呀!”  2 营的饶子健,正要说什么,突然脚下一滑,刺溜一声,一下子滑下去 十几丈远。大家正为他担心,他却慢慢地站起来,抬起头向大家看了看,高 声嚷道:“溜吧!溜着下来快呀!”  他这一喊,提醒了大家,几个战士马上把枪抱在怀里,往下一坐,嗤地 滑下去了。于是,大家都用滑雪的办法下山。垫着斗笠的,垫着毯子的,或者就垫一双草鞋的,坐着的,蹲着的,各种姿态都有,滑呀,滑呀,一齐向山下滑 去。有些人互相撞上了,翻滚在雪地里,哈哈大笑着把对方搀扶起来,又继 续往下滑。有的人耳朵冻疼了,手冻僵了,呵呵气,搓一搓,又鼓足勇气滑 起来。白茫茫的雪山上,数不清的黑点,流星似地向下滑去,格外显眼,好像从雪山顶上,突然泻下一股湍急的人的瀑布!真是飞兵自天而降,锐不可当 啊!  两个多小时,部队就来到山脚下,或者说是滑到了山脚下。许多人滚得 从头到脚都是雪,有的衣服扯破了,有的脸颊跌肿了,大家互相一看,不禁 大笑起来。  李屏仁、谢良通知各连集合队伍,清查人数,检查、擦拭武器,吃点干 粮,准备继续前进,迎接新的战斗。  部队在山脚下稍微休息一会儿,就以急行军的速度直插盐井坪。一路没 有停留,翻过一座座山岗,穿过一条条峡谷,天黑时,盐井坪的灯光已隐约 可见了。侦察排长王志雄迎上前来,报告说:“咱们走后,据说敌人怕红军有埋伏,一直没有敢上来,现在阵地还空着呢!” 这一意外情况,使部队前进的速度更加快了,大家决心先敌占领空着的阵地。
在盐井坪,红 37 团又开始了和敌人的对峙,白天打仗,黑夜休战。敌人 不进攻,红军也不出击,这样过了一个星期,红 37 团没有任何伤亡。 一天下午,李屏仁拿着一份电报,兴冲冲地走来,连声说:“好消息!好消息!” 谢良接过电报一看,内容是:最近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举行了会议。会议认为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应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中大 量歼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创造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使中国革命运动 放在更巩固更广大的基础上,以争取中国西北各省以至全中国的胜利。电报并指示 37 团: 你团接此电后,应立即翻过夹金山,经达维到懋功待命。 从第一次过雪山那天算起,正好是整整 10 天,现在又要第三次翻越夹金山了。那个向导又跑来要求仍让他带路。李屏仁说: “我们已走了两趟,路熟了,你不必再过去了。” 可是他却说:“雪山的天气是孩子脸,一天十八变!说不定会遇上大风雪,你们要迷路的。” 谢良很感激他的好意,便说:“那我们三过雪山,你不要过四次吗?”他却笑笑说: “不,我也只过三次,我要参加红军!” 李屏仁紧紧握住他的双手,十分动情地说: “好哇!我们欢迎!”红 37 团仍顺着前两次的路线走,在山脚下宿营。第二天一早,部队就上山了,由于有前两次的经验,大家走得不紧不慢,感到比第一次轻快得多。 但是,离山顶不远时,山后突然涌出一块乌云,向导瞅了瞅,神情紧张地说:“糟了!要来暴风雪了!”“真的吗?”李屏仁赶紧问道。 “错不了,你看这块乌云。”向导十分肯定地回答。 谢良抬头一望,只见乌云正在迅速扩大,看来向导的话不差,于是,立即通知部队,做好抵抗暴风雪的准备。有的战士却不大相信,满不在意地说:“谁开玩笑吧?这么大的太阳,一丝丝风也没有,怎么会有暴风雪呢?” 可是,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愿不愿意,这块乌云仍在逐渐扩大,顷刻盖住了半边天。 天昏了,地暗了,雪山也改变了刚才的容貌,变得阴森可怕。  突然,山间长啸一声,呜呜的狂风猛地向大家扑来,好多人背上的斗笠, 被吹到半天空,又落到几十丈的雪沟里去了。  不一会儿,狂风卷着暴雪,铺天盖地压来。整个雪山,呼啸着,咆哮着, 如千军呐喊,万马奔腾。人往前走,狂风像只无形的巨手把人们挡住;稍抬 起头,雪粒便刷刷地迎面射来。有的同志大声叫道:“我迈不开步子啦!” “拉住!大家紧紧拉住!”同志们互相鼓励着。  战士们五六个人,挽着手,弓着腰,互相拉着、推着、顶着,慢慢地向 前移动。  可是,一遇到凶猛的旋风,又走不动了。为了防止被旋风卷走,大家想 了一个办法,五六个人结成一个蘑菇形的人环,低着头,蹲在地上不动。一 路上,大家就采用这种方式抵抗一阵又一阵的旋风。  在这千年不化的雪山上,无数个蘑菇形的人环,像一朵朵迎着暴风雪开 放的雪莲,闪耀着群众的智慧,显示了集体的力量!尽管这样,有的人还是 倒下去了。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屈服,英勇顽强地同雪山上的风暴搏斗 着!  部队登上山顶的时候,暴风雪好像被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镇住了,逐渐 减弱了。但每个人都已精疲力竭,要不是互相搀扶,准会有更多的人倒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突然从不远的地方传来一阵惊呼。谢良抬头一看, 前面路旁围着一堆人。谢良心想不好,急忙赶上前去,只见 1 连炊事班长老刘脸色苍白,躺在雪地上,已经不省人事了。 “赶快叫医生来!”谢良对站在老刘身旁的 1 连指导员说。 “去叫了。”指导员对谢良说:“哎!真想不到,刚才还好好的,起暴风雪那阵,别人要挑他的担子,他还不愿意。快到山顶时,他就气喘得不行, 一到山顶就坐下,坐下后就躺倒昏迷不醒,再也起不来了??”医生赶来,经过一番抢救,又痛心地摇摇头。1 连指导员俯下身子,大声叫道:“老刘!老刘!”开始老刘没有任何反应,后来才微微睁开两眼, 牵动了一下嘴唇,小声说道:“指导员,我对不起党,没有能够坚持??”“老刘,不要紧的,你会好的!”谢良安慰他说。他强睁着眼,转向谢良,说: “政委,我??不行了,过不去了。”突然,他一只手颤抖着伸进口袋,拿出一个手绢包,塞到指导员的手里,而后微微一笑,断断续续地说: “同志们,跟着毛主席前进,北上抗日!”说完,老刘就紧闭了双眼。虽然同志们大声呼喊,他却再也不吱声了。  手绢被打开了。里面有两张用旧了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钞票和 1 块银 元,还有一张小纸条,上面有两行模糊的、但却十分工整的铅笔字:“如果我牺牲了,这是我的最后一次党费。”  谢良接过这个还留着老班长体温的手绢包,像是接着一团火,一阵心酸, 泪水便止不住淌下来,模糊了双眼。  谢良知道,这样的纸条,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战斗最残酷的时 候,很多党员身上都有。谢良也曾好几次从牺牲的战友身上发现过这样的纸 条。但谢良没有想到,老刘竟把它保存得这样长久,而在这长征途中,在雪 山的狂风暴雪中交出了它!谢良双手捧着这个小小的手绢包,觉得手里捧的不是普通的两张钞票和1 块银元,而是捧着老刘的一颗心,一个共产党员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啊! 暴风雪已经过去,云层间射出了金色的阳光,雪山变得异常肃穆庄严,好像也在为老刘的牺牲表示哀悼! 队伍不断地从谢良他们身旁走过,不时听到悲哀的叹息: “老班长牺牲了!”“是老刘同志,老刘牺牲了!” “呜呜呜??”一直站在老班长身旁的一个年轻炊事员,突然失声痛哭起来,好几个战士也接着抹起了眼泪。 老刘却一动不动地躺着,消瘦的脸上露出安详的笑容,像是熟睡了一般。 当晚,部队在达维宿营。第二天休息一天,又向懋功进发了。长征中的一个炊事班  这个故事是根据谢方祠的《九个炊事员》一文改写的,其中的人物由于 年深日久,不知其名,甚至忘其姓了,然而他们的思想境界,言行举止,却 至今教人永志不忘,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长征的时候,红三军团的一个连队里的炊事班中有 9 名炊事人员,他们 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动人的史诗,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 自己应有的贡献。炊事班长姓钱,面皮黝黑,个子不高却很结实,平时不大 言语,干起活来像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江西吉安人。副班长姓刘,中等身 材,爱说爱笑,江西兴国人。挑水的老王,为人忠厚老实,江西吉安人。其 余几个人,虽然年纪不大,但个个争强好胜,从不给自己的集体抹黑,总是 为它增光添彩。  那时候,部队天天行军打仗,上级为了减轻炊事员的负担,规定他们每 人只准挑 40 斤,可是他们都打埋伏,把粮食藏在饭锅里,打进背包里,每人 都挑有六七十斤。开党小组会时,他们还提意见,说连里领导和司务长只知 道照顾炊事员,不关心排里的战士,万一途中征集不到或买不到粮食,人生 地疏,部队吃什么?因此,他们为连队着想,为胜利打算,总是千方百计地 多挑些粮食。领导上明知如此,也不好制止。行军途中,炊事班锅碰碗,刀碰盆,叮当作响,好不热闹。副班长老刘有时还讲个笑话,唱支山歌,逗得大家前俯后仰,捧腹大笑。全连战士一见 到他们就喊:“瞧,咱们的戏班子来了,可以随时随地登台演出。”有时高 兴了,他们还打着呼哨飞奔,似乎六七十斤重的担子不在自己的肩上一样。 可是,有点军事生活的人都知道,炊事员的工作是最繁重、最辛苦的, 尤其是行军打仗时更不消说。中途部队休息,他们要拾柴烧水给指战员们喝; 宿营时,他们放下担子又安锅灶,又劈柴,又做饭,忙得不可开交,有时每夜只睡两三个小时,又忙着起床做饭。  部队进入广西后,山区地瘠民贫,人烟稀少,粮食供应困难。炊事人员 经常要翻山越岭,到前面去买稻谷。稻谷还要碾掉皮,为此他们还专门买了 个小石磨。这样,他们又增加了一百三四十斤重的笨家伙。后来,副班长又 在路上拾到一个破筛子一个旧簸箕,便又多了两件家当。从此,“戏班子” 成了“小磨坊”。  不久,部队在贵州土城东南山阻击敌人,这个连坚守在前沿阵地上。炊 事班被隔在后面,几次往前沿阵地送饭都未成功。战友们打了一天一夜仗没 吃上一口饭,炊事班副班长急得围着锅台直转圈。他和几个炊事员合计了一 阵,对司务长谢方祠说:“让我和老王再送一次吧!”说着他把饭背在身上, 同老王一起走了。站在山头的司务长看着他们,只见他们一前一后,飞快地 从敌人的封锁线上跑过去。可是,敌人的机枪发疯似地吼叫起来,老王一个 跟斗栽倒在地,紧接着,副班长也倒了下去。同志们以为他俩牺牲了,心中 十分难过。谁知到了半夜,他俩又回来了。副班长开玩笑说:“我们到马克 思那里报到,可他手下一些人不让我们进门,说我俩还不够格!”原来他们 是为了欺骗敌人故意跌倒的。靠他们的机智勇敢,到底把饭菜送上了阵地。    一出贵州,炊事班长就闹眼病,两只眼睛肿得像桃子,但他还是挑着 70 多斤重的担子,拄根棍子跟着部队行军。开始,他的眼睛还只是流泪,慢慢 流起血水来,可他总是闲不住。  爬雪山之前,上级通知连队轻装。他们不得不把一些炊事用具甩掉,只 挑着可供全连吃一两天的粮食。另外,每人还带了一些辣子、生姜和 10 多斤 柴火。  雪山很高,一座雪山整整爬了一天。山上空气稀薄,到处是一片银白色 的世界。爬到山顶,有人实在走不动了,就坐在地上休息,可是一坐下来靠 自己的力量就很难再站起来。炊事员便赶紧上前去喂生姜,灌辣椒水,把战 友拉起来。这时,炊事员又成了卫生员。炊事班的口号是:“不让一个战士 牺牲在山上!”这口号只是反映了红军战士的决心和友谊,事实上是办不到 的,就在抢救战友时,有两个炊事员却被恶劣的自然条件夺去了生命。  到了毛儿盖,休整了一个星期。在这里每人又准备了 10 天干粮,炊事班 还多准备了一些青稞麦。  进入草地的第二天,炊事班长又向司务长建议,要烧热水给战士们烫脚。 司务长怕他们太辛苦没有同意。可是一到宿营地点,他们就把水烧好了。他 们烧水用的燃料,是他们从草地上捡来的牛粪。全连同志都异口同声地赞扬 炊事班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情况越来越严重,部队断粮了,只得靠野草充饥了。有天早上,一个炊事员挑着锅行军,忽然身子一歪倒在地上,一声不响地就牺牲了。另外一个 炊事员铁青的脸上流着眼泪,拾起铜锅挑起来又继续前进。草地的天气和环境极坏,时阴时雨时风时晴,地面上连一块可以坐下来休息的地方也难以找到。风雨大了,部队停下来休息,炊事班赶快支起锅, 烧姜汤、辣椒水给战士驱寒。姜汤烧开了,刚才挑铜锅的炊事员端着碗往战 友手里送,刚把碗递给战友,便一头栽倒在地,停止了呼吸。第五天晚上宿营时,连长要给炊事班补充几个战士。炊事班长听说后找到连长说:“连长,绝不能在连里抽人给我们,那会影响战斗力。牺牲同志 的担子,我们担得起!”连长考虑一下,觉得这话有道理,就放弃了这个打 算。那时,长征开始时 100 多人的连队,只剩 30 多人了。这天刚交后半夜,班长老钱带病偷偷地为战友们烧开水,突然身子一斜倒在地上不动了。司务长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可任凭怎么呼唤,老钱紧 闭的双眼再也没有睁开。灶膛里火光熊熊,把老钱蜡黄的脸映得通红。人固 有一死,有的牺牲在战场,有的就义于刑场,有的死于病床,而钱班长却死 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他也是为革命而死,是死得其所的。  第二天,铜锅又被另一个炊事员挑着前进。每天宿营,部队还照常有开 水喝,有洗脚水用。部队到达陕北的时候,那口铜锅转到了司务长谢方祠的 肩上。因为,这时炊事班的 9 位同志全部为革命献出了他们的宝贵生命。朋 友,这个故事虽小,可它是多么悲壮而又惨烈的一幕呀!贺龙留用败军之将  1934 年 10 月,红二、红六军团在印江县木黄会师后,根据中共中央决 定组成湘鄂川黔边省委,任弼时任书记,贺龙等任委员,同时组成军区,贺 龙兼司令员,任弼时兼政治委员。由贺龙、任弼时统一指挥两军团行动。两军会师,秣马厉兵,战斗力增强,接连取得了陈家河、桃子溪战斗的胜利,消灭了敌人六路“围剿”部队中的一路,破坏了敌人的进攻部署,扭 转了红军的被动局面。以贺龙为首的军分会总结了反“围剿”作战的经验, 加深了对遵义会议精神的理解,根据敌情,决定对湘敌取守势,对鄂敌取攻 势,展开新的作战行动。  1935 年 6 月 9 日,红二、红六军团以一部兵力深入国民党鄂军防区纵深 内包围了宣恩县城,以另一部兵力切断了宣恩、恩施间的交通,歼灭了部分 敌人,主力则隐蔽在宣恩城南 10 公里处,准备打敌援军。此部署,矛头对准 了红军的老对头张振汉。张振汉在南昌起义时曾是贺龙的部下,后来投向国 民党。从洪湖苏区起就参加围攻红军,几年来一直同红军纠缠,现任纵队司 令兼第 41 师师长。此人虽谨慎,可有时却很狂妄,此时常在上峰和部属面前 夸下海口,一定要活捉贺龙!  湖北省主席兼“剿匪”总司令徐源泉怕宣恩有失,急令张振汉率部从来 凤、李家河驰援。6 月 12 日,张振汉以第 48 师 1 个旅又 2 个团为右支队;第 41 师 1 个旅为中支队;以第 41 师师部率 1 个旅为左支队,经忠堡,开往 宣恩。他计划于当日下午将 3 路支队集中于忠堡,再全力援救宣恩。谁知, 此计划在他出动的前夜,已被红军获悉。贺龙决心将敌人消灭于运动中,并 要活捉张振汉。他当即命令 1 个团佯攻宣恩,主力连夜急行军开赴忠堡。红 军先头部队马不停蹄地赶了 65 公里崎岖难行的山路,到达忠堡附近时,敌右 支队已抢先进入忠堡,中路和左支队离忠堡也很近了。红军侦察员向贺龙报告:张振汉的队伍正向忠堡前进。贺龙当即命令部队:敌人不到近前不准开枪;打的时候要狠,要猛,绝不能让敌人跑掉;没 有打响时要隐蔽好。敌人正以行军队形向前开进,突然遭到红军猛烈打击,措手不及,右支队后卫被歼灭,左支队先头部队被击溃,大部被压在山谷内。此时,各路红 军相继赶到,切断了敌军各路的联系,并占据了有利地形,扼住了可能由忠 堡出援敌军的道路。被围敌人已成瓮中之鳖。贺龙、任弼时爬上山顶,用望远镜观察战斗情况。任弼时看到被歼部队战斗力不强,估计张振汉不在此部队之中。贺龙说:“我也这样想。我们一 定要把张振汉请进来。”这时,几个战士押着一个俘虏上来了。贺龙向这个 军官打扮的俘虏了解情况。俘虏说:他是第 41 师的,师长张振汉和师部还在 后面。贺龙、任弼时立即把此情况派人告诉参谋长李达和红 4 师、红 6 师师 长,叮嘱说:“要引张振汉进口袋,千万不能把他吓跑了!”贺龙、任弼时部署停当,下山走进一间茅屋。贺龙突然额头沁出汗珠,脸色也变得很难看。任弼时立即叫来了卫生部长。经诊断,贺龙高烧 39 度, 是过度劳累引起的。任弼时恳切地说:“你就到后边休息一下吧,前面的事 我负责。”贺龙执意不肯,说:“我万万不能下去。看不见战斗情况,说不 定真会急出病来。”一句话逗得任弼时和在场的其他人都笑了起来。  张振汉并非无能之辈,历来用兵以谨慎细心见长。他令部队当天下午在 忠堡集中,是经过认真思索筹划的。他认为,他的部队距忠堡 20 公里,红军 主力距忠堡百里开外,红军不会肋生双翅,怎么也不可能比自己的部队先到 忠堡。待红军到达,他的部队已经完成防御准备,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了。 然而,遇到贺龙这样的对手,他还是估计错了,如意算盘被红军打破了。  忠堡战斗,从 12 日打到 13 日,红军打垮了敌人的右支队,敌中支队缩 回了陈家河,最后只剩下张振汉亲自率领的左支队了。“射人先射马,擒贼  先擒王”。贺龙决定,为了打乱敌人的指挥,以红 6 师第 18 团抽出 1 个营和 总指挥部特务队配合作战,直捣敌人的纵队指挥部。  红军总指挥部特务队等,在第 18 团 1 营火力掩护下,乘夜暗向敌军指挥 部的山包后面直插进去。红军接近敌指挥部时,被敌警卫分队发觉。双方相 距仅几十米。敌人喝问:“口令!哪一部分的?”红军并不答话,勇往直进。 接着,敌军官惊恐地吼叫:“卧倒,共军来了!”红军当即扔出几颗手榴弹, 便随即蜂拥而上。红军战士端着冲锋枪向敌群猛扫,并夺占了一个制高点, 还用机枪火力封锁了敌人的突破口。敌人遭此突如其来的打击,很快失去了 指挥和有效的抵抗,像无头的苍蝇四处乱窜。在“缴枪不杀!”“活捉张振 汉”的吼声中,敌人死伤枕藉,大部放下武器,投降红军。  天亮后,各部队把俘虏押到一个草坪上。贺龙从俘虏群边走边审视,似 乎在寻找什么人。忽然,一个身材高大而肥胖的俘虏,身着紧小的士兵服装, 头上缠着绷带,从俘虏堆里缓缓走出来,扑通跪倒在贺龙面前,乞求道:“贺 老总!我罪该万死,请老总饶我一命吧!”贺龙定睛一看,眼里立刻射出了 严厉的光芒。稍顷脸上露出了笑容,并略带幽默地说:“张司令官,我们是 老朋友了,多年不见。你不是要捉我吗,想不到今天我们在这会面了!”张 振汉不知吉凶,在贺龙脚下吓得直哆嗦。贺龙见状说道:“好吧,饶你一命!” 并告诉卫生部给张振汉治伤。说留下此人,以后还可以有点用场。这时转念 一想,张振汉是炮兵出身,随即征询似地对张振汉说:“我看,你留下来给 我们当炮兵教员吧!人才难得,你是个人才嘛。”张振汉面红耳赤地说:“败 军之将,有何德何能,振汉惭愧!”贺龙说:“当年,我听陈赓说,蒋介石 把黄埔一期学生叫来,大骂一顿。他说人才都当了共产党,就剩下你们这群 蠢才。这第一句话并没有错,错在下面一句。剩下来的人未必都不是人才。 他反人民,反革命,人才再多也不行。你不要气馁,不要以为打了败仗,当 了俘虏,就没有才气喽。我的建议,你看如何?”张振汉当场表示:“总指 挥,我愿效绵薄之力!”这位国民党军纵队司令兼师长的张振汉从此参加了红军,经过长征,历尽艰辛,到了陕北,为红军建设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振 汉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继续为祖国建设操心效力。同别人谈起贺龙时,他 敬佩感激的心情溢于言表。忠堡战斗,红军深入敌人战役体系纵深,大胆实行围点打援的战法,以大体上与敌人相等的兵力,消灭敌第 41 师师部和 1 个旅,并给其他两个旅又 两个团以重大打击,其胜利及意义是重大的。此后,红军又取得了板栗园战 斗的胜利,这样敌人对湘鄂川黔苏区的“围剿”便被打破了。红军中的妇女工兵营  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以后,成千上万的妇女参加了红军,她 们中或是大姑娘,或是小媳妇,还有不少是童养媳。她们战斗在内卫、供给、 通信、卫生、宣传等战线上。  红四方面军供给部下属有个女工厂,工厂的骨干是从鄂豫皖苏区转移出 来的,工人主要是川北参加红军的妇女。工厂的任务是缝制军衣,编打草鞋, 有时还担负运送粮食、弹药、战利品。川北山大沟深,羊肠小道险峻陡峭。 运输物资完全靠背篓背,上陡坡时要手足三点着地,一步一步地攀登。红军 女工厂的女同志背着背篓爬山不亚于男同志。男同志上山还要歇气,女同志  弯着腰,埋头爬,一口气可以爬到山顶。 由于妇女工厂完成任务出色,为了更好地发挥她们的作用,1933 年秋天,四方面军供给部决定将女工厂编为工兵营,由林月琴任营长,王泽南任 政委,刘百兴任副营长,全营 200 多人,编为两个连队。从战士、伙夫、马 夫、号兵等全由女同志担任。  这个营成立后,适逢上级号召在川陕苏区扩大红军,妇女工兵也组织宣 传队,分散到各村寨扩红,使工兵营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排长张荣清,一天 到恩阳河宣传,正逢那里赶场。经过她的宣传和现身说法,一天就招收大姑 娘、小媳妇七、八十人,她领着这支队伍回到德汉城营部,全城轰动了。妇 女工兵营一下子扩充到 500 多人,编为 3 个连,张荣清也升任第 3 连连长。 队伍扩大了,班、排干部不够用,她们又从新参军的战士中选择出身贫 苦、表现积极、反应灵敏,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女同志担任班、排干部。其中 有一个叫李开英的妇女,不仅动员丈夫戒掉大烟,参加红军,还带着 12 岁的 儿子参加红军,她儿子被分配在供给部当通信员。她自己被分配到工兵营,样样工作争着干,组织上决定她担任排长。 工兵营扩充以后,首先抓大家由民到兵的转变,动员妇女们剪去长发和辫子。开始许多人舍不得,干部们耐心地讲道理,干革命,生命都舍得贡献 出来,为什么舍不得一条辫子呢?很快全营都剪成短发。接着就组织大家进 行军事训练,演习紧急集合,学习政治、学习文化等。同时还要完成制作被 装的任务,以供应部队。1935 年 1 月,妇女工兵营随方面军总部转移到旺苍坝,不久就参加了嘉陵江战役。她们除了携带个人的被装外,还要背营里和供给部的贵重物资, 每人负重 40—50 公斤,冒着敌机的轰炸和连天大雨,攀沿峭壁,跨过栈道, 到达江油、中坝。在那里一面筹粮,一面赶制军衣。在向北川行进途中,红二连十几名战士掉队,突然与一、二百名敌人遭遇。敌人见十几个女兵,便狂叫着冲过来,要“抓活的”。在营部文化教员 杨文局、指导员熊朝喜、排长李开英的指挥下,抗击敌人。李开英机智地叫 号兵吹号,调红一、二、三连过来,敌人听到号音和枪声,弄不清红军的虚 实,也不敢追赶,她们脱离了险境。1935 年 6 月,她们随方面军总部在懋功与中央红军会师。这个工兵营在长征中,两次翻雪山,三次过草地,除了完成工兵营的本职任务外,还为妇 女独立团、妇女运输连和其他部门输送了不少骨干。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后,第一任工兵营长林月琴、李敏等调到党校学习。胜利到达陕北后,妇女工兵营在第二任营长杨文局领导下,随西路军 西征。连长李开英奉命带 1 个连随红 9 军行动,在与马匪作战中,伤亡殆尽。 杨文局带领 2 个连,战高台,守仉家营子,战斗出色,尤其连长张荣清在高 台战斗中,指挥全连坚守阵地,她自己在与敌人拼刺刀中,一连刺倒 2 名敌 人,后被敌人连砍三刀后被俘。妇女工兵营从仉家营子突围后,进入祁连山 区。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与敌人搏斗。这时工兵营只剩下几十名 女同志,全部被编入妇女独立团。  妇女工兵营的英雄业绩和悲壮的战斗历程,显示了中国妇女的革命精 神,在妇女解放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毛泽东为许世友改名  许世友原名许仕友,1905 年出生在河南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饱受地 主、军阀和反动官僚压迫之苦。他 1926 年投身革命,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 团,1927 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军第 1 师任连长。  他参加黄麻起义以后,就在鄂豫皖苏区作战,他在红 4 军第 31 师,作战 勇敢,不断钻研战法,善于带兵,由班长升任到团长。  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川陕革命根据地以后,战果辉煌,部队迅速扩大。1933 年夏红四方面军把所属各师扩编为军,许 仕友被任命为红 4 军副军长兼第 25 师师长,在川陕根据地的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中屡建奇功。他 常常身背大刀,亲临第一线指挥,鼓舞战士们英勇杀敌,在红四方面军颇有 名气。  为策应中央红军,壮大革命力量,红四方面军决定主力撤出川陕根据地, 强渡嘉陵江,突破川军设置的土门、北川防线,占领岷江流域的松潘、茂县、 理番、汶川,为创建川西北根据地创造了条件。许仕友率 25 师与友邻红 30 军、31 军向土门发起总攻,经过激战,红军于 5 月 14 日占领土门,干沟,并乘胜追击。尔后他又率所部从文镇关、茂县 向西渡岷江,于 6 月 3 日占领理番,进逼汶川。6 月 9 日攻占懋功(今小金), 歼灭守敌邓锡侯部 2 个营及地方武装 1000 余人。接着又攻占懋功以东要点达 维镇。这时红一方面军已经占领安顺场和泸定桥,渡过天险大渡河,经天全、芦山向宝兴急进。两个方面军的前锋部队已接近。  6 月 12 日许仕友率红 25 师与红一方面军第 2 师第 4 团在夹金山北麓胜 利会师。指战员们十分高兴,紧紧握手拥抱,欢呼跳跃,许多人激动得热泪 盈眶。会师的喜讯很快在两个方面军传开,传遍四面八方。许仕友和红 25 师的指战员在达维镇积极整理内务,张贴标语,腾出房子,准备粮草,迎接中央红军主力到达。  6 月 1 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到达达维镇,当晚举行 了庆祝大会,由周恩来主持、毛泽东讲话。他说,中央红军的长征和红四方 面军最近作战的胜利,深刻说明红军是不可战胜的。这一胜利,不仅沉重地 打击了敌人,锻炼了自己,扩大了党的影响,沿途撒下了革命的种子。他号 召两个方面军全体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亲密团结,完成党所给予的一 切任务。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剧团演出了精彩的文艺节目。会中,歌声、掌声、 欢呼声此起彼落,充满团结友爱的情谊。6 月 18 日党中央机关到达懋功。  毛泽东对许仕友的战绩和占领懋功、达维镇的行动已有所闻。一天,毛 泽东见到许仕友,热情地握着他的手和他交谈,问长问短。当说起许仕友的 名字时,毛泽东风趣地说,“喔,仕友,你可是当官的朋友啊。”毛泽东的 幽默使许仕友的脸顿时红了起来。他对毛主席说,“已经改了。我是大老粗。 原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参加红军以后有空我就学习文化,才知道‘仕’是 要做官的意思,我就悄悄地把当官的仕改为‘士兵’的士了”。  毛主席听了以后拍着他宽阔的肩头说,“哎,你坐下,我们需要商量一 下,改一个字行不行?”毛主席略一沉思,指着远方高低起伏的山峰说,一 个红军战士嘛,需要看得远一些,把士兵的士改成世界的‘世’好不好?这 个字一改,你就成为世界之友了!我们红军战士,不仅要想到全中国,还要 放眼世界哟!”  毛主席说完,许世友连连点头,以后他就一直使用这个名字。李先念程世才激战包座  红军左、右两路军,于 1935 年 8 月 21 日从毛儿盖地区先后出发。按照 预定计划,左路军向阿坝前进,右路军以班佑为目标,然后在草地的那一边 巴西会合。巴西离毛儿盖有几天的路程。  位于松潘北部,距离右路军驻地巴西、班佑 100 多里的上下包座,是通 往甘南的必经之地。上下包座相距数十里,有包座河纵贯,这里山高路险, 森林密布。有胡宗南部独立旅的第 2 团分驻把守。  守敌利用隘路,修筑许多碉堡,并储备大量粮食,构成了可以长期坚守 的工事。  胡宗南发现红军过草地北上后,急调他驻扎漳腊的伍诚仁第 49 师,星夜 兼程,向包座增援,企图扼住红军北进的道路。  抢在敌增援部队赶到之前,强占包座,出师甘南,是摆在右路军前面的 紧急任务。如果丧失战机,红军就有被迫退回草地的危险。此时右路军第 3 军尚未通过草地,第 1 军在长征途中减员太多,徐向前和陈昌浩向党中央建 议:攻打包座的任务,由红四方面军的第 30 军、第 4 军承担。中央很快批准了这一建议。  红 30 军是右路军左翼先头,在先遣司令员叶剑英的率领下,经过艰苦的 行军,于 8 月 26 日走出草地到达班佑。不久,即接到前敌总指挥部发来的急 电:“敌胡宗南部已进占包座,并以 49 师向包座增援,企图阻击我军北进。根据中央的指示,要占领包座,消灭 49 师。你部立即转向东行动,以最快的 动作强占包座,尔后歼灭 49 师,保障全军顺利北进!??”短短的电文,把目前面临的形势、处境和任务交代得清清楚楚。红 30军政委李先念和军长程世才作了简短的研究之后,命令部队立即整装,以 89 师为军的前卫,全军火速向包座进发。总部的电报还要李先念和程世才去向中央汇报。他们部署完毕以后,即策马急行,直奔党中央驻地巴西。一路上,由于心情急迫,两人扬鞭催马, 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了巴西,而后直奔中共中央驻所。在一座寺庙里,他们见到了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  徐向前总指挥向毛泽东介绍程、李两人之后,毛泽东和他们一一握手, 只见毛泽东穿一身普通的灰布衣服,戴着八角帽,高高的身材,由于连续的 艰苦转战看上去显得十分清瘦,但眼睛依然炯炯有神。毛泽东握着李先念和 程世才的手,很高兴地说:“你们都这样年轻啊!”  这时李先念二十六七岁,程世才 23 岁,都很年轻。望着毛泽东和蔼可亲 的笑容,程世才很快消除了紧张和拘谨。毛泽东拿过一张川陕交界的略图, 因为寺庙里没有桌子,就把地图铺放在地上,大家环绕着地图围成一圈,有 的坐一块木板,有的干脆蹲下。  毛泽东听完李先念他们的汇报,接着就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作了简明扼要 的阐述。他用手指着地图上陕西的西南部,甘肃南部和四川的北部说道:  “我们要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这里地域宽阔、交通方便,是我国西 北部人口比较稠密、物产比较丰富、汉族居民比较多的地区,而且敌人相对  力量比较薄弱,加上派系复杂,内部矛盾很多,这些都有利于我军发展壮大, 站住脚跟。”  毛泽东详细地阐述了在川陕甘交界建立根据地的条件和重要意义,谈了 大约 40 多分钟。最后,他用手指着地图上的甘肃南部,用力向东一挥,说道:“为实现这一计划,第一步先要出击甘南,接着向东发展。” 接着,毛泽东抬起头来看着程世才和李先念: “但现在胡宗南抢先占了包座,又派 49 师赶来增援,我们如果不消灭这个敌人,就走不脱。” 这时,周恩来副主席插话说:  “我军各部现在还未靠拢,1 军出了草地,3 军还在草地之中。目前最重 要的问题是争取时间。”毛泽东接着说:  “向前同志向中央建议由你们 30 军、4 军来承担这个任务,中央经过研 究同意了这个建议。”徐向前总指挥对他们说道: “我们决心在敌人援兵到来之前,速战速决,拿下上、下包座,然后集中力量打援。中央已经批准了前总的作战计划。你们 30 军先以一部攻占包 座,尔后集中力量消灭 49 师。4 军以一部攻占包座以北的求吉寺。1 军在巴 西和班佑之间集结待机,并负责保护中央的安全。你们目前要抓紧时间尽快 到达并占领包座,尔后迅速做好打援的准备。我和叶剑英同志的指挥所设在 上包座以北的末巴山上。”李先念和程世才为能接受这个艰巨的任务而感到非常光荣。他们向毛泽东表示,一定遵照主席的指示去做,保证完成任务。 离开毛泽东后,程世才和李先念率领红 30 军加快向包座进发。巴西距包座约两天的路程,而增援的敌人同样可能在两三天内到达。抢在敌 49 师到达之前强占包座,占据有利地形,是摆在红 30 军面前最紧迫的任务。 在行军途中,程世才、李先念召开了师以上干部和前卫团 264 团领导参加的作战会议。大家研究并确定了作战部署和行动计划:为尽快拿下包座,首先集中 89 师强攻包座,歼灭包座守敌。  考虑到消灭敌 49 师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四方面军会师以来的第一个大 仗,李先念对与会的同志十分严肃地说:“我军肩负着打开北进通道的重要使命,能否消灭敌人将直接关系到全军能否顺利北上,毛主席和党中央在看着我们,我们决不能辜负毛主席和党 中央对我们的希望。”  他要求部队要认真做好政治动员和细致的准备,仗只能打好不能打坏。 会后,红 30 军向徐向前总指挥电告了他们的决心和计划,徐总当即予以批 准。任务传达到部队,指战员们情绪十分高昂,大家纷纷表示:  “打 49 师我们包打包胜,让毛主席、党中央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行军途中,天下起了大雨,雨水淋湿了每个人的衣服,但人人心中犹如 有一团火,为战斗的渴望,胜利的渴望所激励,两只脚不停地在泥泞的道路上飞奔着,全军指战员怀着最大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向包座进发。  红 30 军快速猛进,29 日下午,89 师前卫团已抵达距包座西北七八里的 地方,部队不顾行军疲劳,立即向敌外围据点发起攻击。包座守敌是胡宗南独立旅的 1 个多团,从南坪到达包座已经五六天了,敌团部驻在大喇嘛寺(大戒寺)内。这座寺北面紧靠一座五六百米的大山, 寺前有一条小河,虽然只有两丈宽,但因为正值雨季,河水深而湍急,东面 则是贯穿上下包座的包座河,这些都对红军行军造成了障碍。  敌人占据了以大喇嘛寺为中心的一带有利地形,利用山险隘路和茂密的 丛林作掩护,构筑了许多明碉暗堡和各种工事,并备有大批粮食,组成了上 下结合,比较严密和可以长期坚守的防御地区。同时,敌人装备很好,火力 十分猛烈。  程世才和 89 师邵烈坤师长在包座河西的河边指挥战斗,几乎听不到枪声 的间断,全是机枪在哒哒的响。程世才清楚地看到,敌人坚守在隐蔽的工事 里向红军猛烈射击,红军战士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代价,战士们打得十分英 勇。  由于地形不利,天又下着大雨,河水暴涨,长途行军后,指挥员们浑身 透湿,十分疲劳,敌人又凭险据守,89 师前卫 264 团从下午 3 点多钟一直打 到晚上 9 点钟,才攻占了大喇嘛寺外围北山山脚下的几个碉堡和西坡半山腰的 1 个碉堡,歼灭两个连的敌人。从俘虏的敌军军官口中,红军了解了包座 守敌的情况,并且得知敌 49 师将于明天到达包座。  根据当前的情况,程世才和李先念商量,包座守敌以逸待劳,地形又对 敌人十分有利,红军要很快拿下包座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坚持打下去,不但 会造成更大的伤亡,最重要的是会由于时间拖延,直接影响和耽误明天与敌49 师的决战。于是他们当即决定,264 团从西、北和东北 3 个方向将包座守敌包围起来,围攻敌人。变强攻包座为围点打援。89 师另两个团立即调往包 座西南地区和 88 师一同进行打援的准备。翌日上午,红 30 军除用 1 个团的兵力继续围攻包座守敌外,将 88 师和89 师的大部兵力埋伏在敌援兵必经之路的西南山上,并派 1 个连控制了东山 制高点。这座山地势险要,像一座刀背梁子,西可瞰制增援之敌,北可对大 戒寺守敌形成包围。战士们攀登而上,占领了该地。前方则派出侦察部队监 视敌人,并向松潘方向派出了侦察人员。据俘虏供称,敌人增援部队将在这天下午到达,但敌人没有按时来。经过连续行军的红军很是疲劳,尤其是各级指挥员因通宵未眠,两个眼皮常常 不自觉地合拢一起。然而,大家都想尽办法抑制瞌睡,焦灼地等待着战斗。 又等了 1 夜零半天,敌人才沿着松潘到包座的道路浩浩荡荡而来。当敌人先 头部队离红军 10 几里地时,战士们兴奋地说:“该死的敌人,你到底来了!”  中午 12 点,战斗打响了。为了全歼敌人,红军预定等敌人主力进入埋伏 圈内后再出击。  可是实际情况并不顺利,敌人十分狡猾,不肯轻易冒进。他们先以一部 兵力搜索前进,与红军接触后,先进行局部战斗,夺取有利地形后主力再前 进。  程世才、李先念看穿了敌人这一诡计,命令在山上的主力部队隐蔽好, 只以正面的 263 团一部在一些次要的小山头上抗击,给敌人大量杀伤后就节 节撤退,诱敌进入伏击圈。这里的山是一漫坡的,顺着高山下来有许多小山 包,山上尽是松树林,十分便于隐蔽。  骄傲的敌人像瞎子一样,摸不清红军的情况,又因为距离包座只有 10 几里路,救急心切,就快速前进,结果正中了红军之计。    在节节抗击中,红军不仅给了敌人不小的杀伤和消耗,而且摸清了对方 的战斗力和作战特点:敌方战术动作和小集团(连、排)战斗比较灵活,并 相当顽强;其火力很强,每次冲锋时,除了有很多轻重机枪掩护外,还用迫 击炮、小炮等武器轰击红军前沿和纵深,杀伤红军实施机动的兵力。距离火 线只有二三里的红 30 军指挥所附近,也不断地有炮弹爆炸。  上述情况,程、李两位首长也有办法对付,他们决定,在红军和敌人进 行最后决战时,采取多梯队攻击,队形疏开,火力集中,快速运动,快速接 敌,并冲得猛打得狠。  为了吸引敌人尽快全部进入红军的预设战场,程、李首长命令 264 团加 强对大戒寺守敌的围攻。不久,获得了敌人两处重要的情报:大戒寺守敌团 长急呼 49 师迅速来援,他说有“大批共军正在猛攻包座”,他已“很难支持”; 胡宗南则严令 49 师必须于当晚进驻包座。  这时,敌前卫团已被诱至包座以南 10 里处的地区,程、李首长命令 263 团坚决抗击,再不准敌人前进一步。敌人加强了攻势,向 263 团发动猛攻。263 团的阵地上硝烟弥漫,枪声一阵紧似一阵。 与此同时,敌师本队团排成几路纵队,向包座方向蜂拥急进。 敌人的行动加快了。程世才和李先念当机立断:以 265 团和 263 团主力出击,决不能让敌人突破 263 团的阵地,靠近包座。同时吸引敌后卫团迅速来援,尔后再出动主 力全歼敌人。命令下达后,88 师在熊厚发师长和郑维山政委的指挥下,两个团奋勇直插敌阵,一扑下去就先干掉了敌人近 1 个营,将敌人一劈两半,斩断了敌前 卫团和师本队团的联系。接着 263 团全力围攻敌前卫团,265 团向南打击敌 师本队团。这一招揍痛了敌人。敌人眼睁睁地看着包座,却迟迟进不了包座。现在又被红军一劈两段,前卫团又陷入包围之中。 在本队团中指挥的敌师长伍诚仁恼羞成怒,一边令本队团全力猛攻 265团,一边急令后卫团快速推进,企图两团汇合一起打退红军,并解包座守军之围。伍诚仁还自以为得计,岂知正好中了红军的诱敌之计。  下午 3 点多钟,敌 49 师全部进入红军的预设战场。程世才、李先念立即 发出总攻命令。这时,但见隐蔽在山上的红军主力,随着冲锋号声,一齐向 敌人出击。  一时间,枪声、喊杀声、炮弹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响成一片,十几里地的 战场成了一片火海。  红 268 团和 267 团的动作异常勇猛,一下子将敌师本队和后卫斩成两段。 这样,整个敌人便被红军斩断成三截。敌人为打通联系,疯狂地向 268 团反 扑,而 268 团则像一把钢刀一样,插在敌人中间,连续打垮了敌人数次冲击。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 在总的攻势上,红军居高临下,但敌人是纵深配置,并占据着许多小山头。尤其是漫山遍野都是大桦树和灌木丛,敌人运动兵力红军看不到。红军 冲到哪里,那里的敌人利用树林、山包或河坎作掩护,拼命地守卫,拼命地 反击。程世才立即把军部的几门迫击炮调来支援 88 师,用仅有的几十发炮弹 轰击敌人集群。  战士们用手榴弹、刺刀和大刀片同敌人厮杀。有的马尾手榴弹挂在树上, 杀伤不了敌人,战士们就端着刺刀或挥着大刀片扑上去。前边的人倒下了, 后边的又冲上去,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一个山头也要经过几次争夺, 敌人抢占了,红军就再把它夺回来。有一位战士,一只胳膊打断了,另一只 手里还紧紧握着大刀片而英勇牺牲。  伟大的红军战士,他们在草地上吃的是野菜、树皮,为人民贡献出的是 宝贵的生命和鲜血!  战斗激烈地进行了七八个小时。红军终于把截成三段的敌人,一段段地 啃掉了。敌师长伍诚仁胳膊被打断,被红军俘虏。战士们押着他来见 88 师郑 维山政委。这个刚才还神气十足的敌师长,现在却吊着个受伤的胳膊,垂头 丧气地站在那里。但后来由于天黑下大雨,伍诚仁乘着战场混乱之机,跳河 逃跑了。敌人的 1 个团长和副团长也做了俘虏。  围歼敌 49 师的战斗即将结束时,程世才、李先念命令留作预备队的 269 团主力迅速回返大戒寺,协同 264 团消灭包座守敌。到半夜两点钟,歼灭了 两个多连的敌人,攻占了大戒寺的北山,并从西南面攻入寺内。敌人终于抵 挡不住了,他们放火焚烧了寺内的粮库,敌团长带着 400 余人趁着大雾从东 南方向逃往南坪。守在大戒寺后东北高山的残敌,约 200 余人。红军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将他们紧紧围住,展开了政治攻势。红军攻占大戒寺后,敌人见大势已 去,便全部下山缴械。红军胜利地占领了包座。包座战斗胜利结束,红军将敌 49 师和另 1 个多团大部消灭,打死打伤敌师长伍诚仁以下 4000 余人,敌人除一部分逃跑外,大都作了俘虏,红军缴获 了敌人大批武器、弹药、粮食和牛羊,补充了自己。就在红 30 军围歼敌 49 师的同时,红 4 军一部也在求吉寺同守敌展开了激战。由于敌凭险固守,部队攻击很难奏效,伤亡不小。战斗中,红 10 师师 长王友钧打红了眼,端起机枪架在警卫员肩上,向敌人猛烈射击,指挥并掩 护部队攻击,不幸中弹牺牲。经过激战,求吉寺守敌在午夜全部被红军歼灭。至此,上下包座被红军占领,共歼敌 5000 余人。  包座战斗,取得了全歼蒋介石嫡系部队胡宗南部 1 个整师的重大胜利, 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门户。朱德同张国焘的斗争  1935 年 6 月中旬,中央红军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后,在懋 功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兵力达 10 余万人,增强了红 军的力量。广大指战员异常兴奋喜悦,夹金山下一片欢腾。  6 月 25 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在两河口,迎接前来会见 的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等。当天,举行了两个方面军会师大会,朱德和 张国焘先后讲话,朱德在讲话中热情地赞扬了红四方面军迭挫强敌、发展壮 大的光辉业绩。张国焘讲话中却语气傲慢,流露出同党中央北上方针相左的 情绪,给两军会师后的欢乐投下了一丝阴影。  为了统一思想,明确两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第二天,中共中央政治局 在两河口召开扩大会议,在会上,周恩来作了目前战略方针的报告,毛泽东、 朱德、张国焘等都发了言。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 的决定》,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在运动中大量消灭敌  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会后,朱德曾与张国 焘彻夜长谈,希望红四方面军占领松潘地区,打开北上道路。张国焘认为松 潘敌人强大,拒绝了这个建议。  两河口会议之后,朱德按“松潘战役计划”,率一方面军北进,接连翻 越梦笔山、长坂山、打鼓山、拖罗岗等几座雪山,先头部队于 7 月 16 日攻占 离松潘不远的毛儿盖。  在红一方面军北进后,张国焘却迟迟按兵不动。原来,他以为红一方面 军有 10 万人,现在实际上只有 2 万多人比红四方面军少得多,个人野心便膨 胀起来。他唆使其追随者以“解决统一指挥的组织”为借口,致电中央要求 改组中央军委和红军总部,由张国焘任军委主席并给以“独断决行”的权力,企图凌驾于党中央和军委之上。  为了维护两个主力红军的团结,中央政治局于 7 月 18 日在芦花召开会 议,接受周恩来的提议,将由他担任的红军总政委之职改由张国焘担任。同 日,中央军委发出通知,仍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兼总司令,任命张国焘为总 政治委员,并规定:“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一切军队均由中国工农红军总 司令、总政委直接统率指挥。”  这样,张国焘才率领红四方面军北进至芦花。7 月 21 至 22 日,中央政 治局召开会议,听取红四方面军的汇报,并讨论对四方面军放弃鄂豫皖、川 陕苏区及组织西北联邦政府的看法。朱德在发言中,肯定了红四方面军创建 根据地、扩大红军和多次打破敌人“围剿”的成绩,也分析了在部队政治工 作、地方工作及战略战术配合等方面的缺点与不足,希望总结教训加以改进。 但张国焘却在暗中进行反中央的活动,他不区别遵义会议前后的不同, 向下面散布“中央政治路线有问题”,“中央红军的损失应由中央负责”, “军事指挥不统一”等流言蜚语。在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中,也有少数人 指责红四方面军“逃跑主义”、“军阀主义”等,这也引起红四方面军一些 干部的反感,给张国焘挑拨离间以借口。这使朱德对两军会合后的团结问题, 深感忧虑。他在同红四方面军指战员接触时,总是多讲他们的长处,多说鼓励的话,并推心置腹,以诚相见,因此受到四方面军同志的拥戴。  8 月初,中央军委决定以红军主力西指阿坝,北进夏河地区,争取在洮 河流域消灭阻敌,进入甘南。为此,将一、四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 左路军由红军总部率领,辖第 5 军、9 军、31 军、32 军、33 军等,首先占领 阿坝,再北进夏河;右路军由中共中央、前敌总指挥部率领,辖第 1 军、3 军、4 军、30 军等,首先占领包座、班佑地区,再向夏河前进。  中央政治局还在沙窝召开会议,作出决议,重申北上抗日,创建川陕甘 革命根据地的方针是正确的,而加强一、四方面军的团结则是实现这个方针 的基本条件。  会后,朱德和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率总部赴左路军集结地卓克基。朱德 将和为人狡诈、专横跋扈的张国焘共事,深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红军分路行动后,党中央来电,准备改变原定主力在阿坝会后北上的计 划,提出“以主力从班佑向夏河急进”,“一、四方面军主力宜走右路”。 但是张国焘坚持西出阿坝,甚至主张深入到青海、宁夏、新疆。在这种情况 下,中央政治局 8 月 20 日在毛儿盖开会,讨论夏洮战役以后的行动方针,通 过了《关于目前战略方针的补充决定》,指出:企图使红军“主力西渡黄河, 深入青、宁、新僻地是不适当的,是极不利的”,是“危险的退却方针”,  因为它将适应敌人想把红军赶到人烟稀少的西部边陲地域的需要。会议决定 要左路军向右路军靠拢。  8 月底,党中央和右路军经过草地,到达包座、班佑地区,等候与左路 军会合,在党中央一再催促下,抵达阿坝的左路军才向东进入草地,向班佑 前进。在草地行进的第三天,一条南北流向的噶曲河涨水挡住了去路。不愿 意向右路军靠拢的张国焘借口噶曲河涨水,致电党中央,噶曲河“不能徒涉 和架桥”,“茫茫草地,前进不能,坐待自毙”,“决于明晨分三天全部赶 回阿坝”,还提出要右路军撤向松潘。  朱德坚持执行中央意见。为了弄清噶曲河水情,他亲到河边,派警卫员 探测河水。警卫员骑马过河又返回来,证明队伍是完全可以过河的。朱德更 坚持左路军过河后向班佑前进。为此,同张国焘进行了激烈争论。张国焘不 顾朱德、刘伯承的意见,下令左路军返回阿坝,并密令陈昌浩要右路军南下, 企图分裂红军、危害党中央。  中央得悉这一情况后,为贯彻北上方针,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 果断决定率红 1、红 3 军于 9 月 10 日凌晨先行北上。11 日抵达俄界后,又致 电张国焘,指示他立刻“率左路军向班佑、巴西开进,不得违误”。张国焘 无视中央电令,又致电红 1、红 3 军领导人,声称“1、3 军单独东出,将成 无止境的逃跑,将来真悔之无及”,要红 1、3 军“南下首先赤化四川”。朱 德断然拒绝在此电报上签名。张国焘回到阿坝,立刻大造反对党中央的舆论,并开始对朱德的围攻。他唆使其追随者同朱德谈话,要朱写反对中央北上方针的文章,朱断然拒绝。 张国焘又在阿坝一个喇嘛寺开会,攻击党中央北上是“逃跑主义”,鼓吹南 下才是“进攻路线”。一些人跟着起哄,要朱德当众表态,同毛泽东向北逃 跑的错误划清界限,反对北上,拥护南下。朱德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不予理睬。张国焘急不可耐地说:“总司令,你可讲讲嘛,你对这个问题的 认识怎样?是南下是北上?”朱德从容镇定地说: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是正确的,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们的东北三省和华北部分地区,我们红军在这民族危亡的关头, 应当担负起抗日救国的责任。北上的决议,我在政治局会议上举过手的,我 不能出尔反尔,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义务是执行党的决定。南下是没有出路 的。有人冲着朱德喊叫:既然你拥护北上,那你现在就走,赶快走!  朱德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中央派到这里工作的,既然你们坚持南下,我 只好跟你们去。  会场气氛非常紧张。这时,刘伯承挺身而出,义正辞严地说:现在不是 开党的会议吗?又不是审案子,你们怎么能这样对待总司令?别的不说,他 还是一个年近半百的长者嘛!  这样一来,一些人的攻击矛头又指向了刘伯承。刘伯承也不示弱,表明 了坚决拥护党中央北上方针的态度。  张国焘没有在阿坝会议上压服朱德、刘伯承,就以各种名义召开大小会 议,一面不断攻击中央,一面继续对朱德施加压力。他的追随者甚至谩骂朱 德“老糊涂”、“老右倾”、“老顽固”。朱德沉着坚定,任凭他们怎么斗, 怎么骂,总是不动怒,不生气,沉默不语,像不沉的“航空母舰”。等他们 骂完了,才慢慢同他们讲道理。    有一次,张国焘在会上造谣说党中央撤离某地时,把仓库里的枪枝弹药 粮食,还有一些伤员,统统放火烧了。朱德立刻怒不可遏地说:“这纯粹是 谣言!从井冈山开始,毛泽东就主张官兵平等,不准打人骂人,宽待俘虏, 红军的俘虏政策就是他亲订的,对俘虏还要宽待,怎么会烧死自己的伤员? 过草地干粮还不够,动员大家吃野草,怎么会把粮食烧掉?这种无中生有的 谣言,是别有用心的人制造出来的!”驳得张国焘面红耳赤,张口结舌。  9 月 17 日,张国焘发布南下命令,提出“大举南下,打到天全芦山吃大 米”等蛊惑人心的口号。左路军和右路军中的第 4 军、30 军分别由阿坝和包 座地区南下,于 10 月初集中到卓克基、马尔康、松岗和党坝一线。  10 月 5 日,张国焘在卓木碉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公然揭起反党旗帜,宣 布另立以他为首的“临时中央”,并胁迫朱德表态,要朱同毛泽东“划清界 限”。朱德说:天下红军是一家。中国工农红军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是个整 体。大家知道,我们“朱毛”在一起多年,全国全世界都闻名。要我这个“朱” 去反“毛”,我可做不到呀!不论发生多大的事,都是红军内部的问题,大 家要冷静,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可不能叫蒋介石看我们的热闹。  张国焘为了扩大“伪中央”的声威,宣布朱德为“中央委员”、“中央 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朱德严正声明:你不能另起炉灶,你 的做法我不赞成,我要接受党中央的领导,不能当你封的那个委员、这个委 员,我按党员规矩,保留意见,以个人名义做革命工作。卓木碉会议以后,朱德处境更加艰难。他和刘伯承住在一起,形同阶下囚。他们不得不做以防不测的准备。刘伯承对朱德说:“现在情况很严重了, 看样子,他们可能要逮捕人”。朱德沉思片刻说:“过去军阀混战时,死是 不值得的。现在为党的利益奋斗而死,是可以的,当然个人是无所谓的,可 是任事情这样演变下去,对整个革命不利呀。”张国焘知道朱德和刘伯承在红军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因此未敢对他们采取极端的手段。不久,把刘伯承调到红军大学工作,实际解除了他总参谋长 职务。朱德被派到前方部队去,这使他有了接触部队的机会。他见到原第五、 九军团的指战员,总是告诫他们要顾全大局,讲究斗争策略,耐心克服眼前 困难,同四方面军同志搞好团结。他还常同红四方面军的同志接触和交谈。 他平易近人的作风,亲切凝重的态度,朴实至诚的谈话,获得了广大指战员 的敬重。当张国焘肆意打击、迫害坚持原则的同志时,朱德总是千方百计予 以保护,使一些人幸免于难。此后,红四方面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虽取得击溃川军 7 万余人的胜利,但由于百丈战斗失利,加之严冬到来,部队衣食不继,处境日趋艰难。 红四方面军由南下时的 8 万人,锐减到 4 万人。挫折和失败使广大指战员认 识到,张国焘的南下方针是错误的。这对党中央和朱德同志对张国焘的斗争 是个转机。  1936 年 1 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张浩(即林育英, 1935 年 11 月由苏联回陕北)。致电张国焘,说明“共产国际派我来解决一、四方面军 问题”,“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国党中央的路线”,认为“中央红军的万里 长征是胜利了”。来电没有承认张国焘自立的“中央”,而要他成立西南局, “对中央原则上的争论可提交国际解决”。这对张国焘不啻为当头一棒。跟 张国焘跑的人也转变立场,表示愿意服从共产国际的决定。张国焘成了“孤 家寡人”,朱德和刘伯承乘机做工作,要他取消自立的中央,服从党中央的  领导。  到了 2 月,战局的发展对红四方面军更加不利。朱德和徐向前认为不能 再继续同敌人拼消耗了,提出放弃建立川康边根据地的计划,转移到康北的 炉霍、道孚一带休整部队,准备北上。  正在这时,党中央又来电,说明“育弟(指张浩)动身时,曾得斯大林 同志同意,主力红军可以向西北及北方发展,并不反对靠近苏联”,并就红 四方面军的战略行动方针提出三个方案:一为北上陕甘,二为就地发展,三 为南下转战,指出第一方案是上策,如何实行,由四方面军视情而定。朱德 和刘伯承、徐向前、陈昌浩等赞成第一方案,张国焘因南下碰壁,红军受损, 又知斯大林同意主力红军靠近苏联,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了北上方案。  2 月中下旬,红四方面军陆续撤离天全、芦山、宝兴地区,经达维、懋 功、丹巴北上,3 月 1 日占道孚,15 日克炉霍。到 4 月初,控制了东起丹巴, 西至甘孜,南连瞻化、泰宁,北连草原的大片地区。  在此期间,红二、红六军团根据朱德、张国焘的指示,离开黔滇交界的 资孔山区,于 5 月下旬进入康南,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在望。张国焘迫于红二、 红六军团即将到来的形势,又得到党中央同四方面军“暂时采取协商方式” 的允诺,便在 6 月 6 日宣布取消“中央”,成立西南局。张国焘的分裂活动 宣告失败。后来,在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途中,尽管张国焘又节外生枝, 不愿同红一方面军会合,但在党中央和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徐向 前等斗争下,终于在 10 月到达甘肃的会宁和静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11 月底,朱德率红军总部抵达陕北保安(今志丹县)和中共中央会合。毛泽东对朱德克服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给予高度评价,说他“临大节而不 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吕端大事不糊涂  每当革命的关键时刻,叶剑英总是挺身而出,机智勇敢地捍卫革命利益, 表现出了鲜明的阶级性、高度的党性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正因为他在中国 革命史上多次使革命化险为夷,为我们党、我们的军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所以被毛泽东誉为“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1927 年 7 月下旬,叶剑英根据党的指示,留在国民党第二方面军张发奎部,那时汪精卫正在酝酿一个阴谋,企图利用诱骗手段,扣押贺龙、叶挺。 他准备上庐山召集黄琪翔、孙科、朱培德等人秘密开会,策划以张发奎的名 义,通知贺、叶上庐山开会,同时以三个军的兵力围攻贺、叶部队,企图一 举扑灭军队中燃起的革命火焰。军情急如火。叶剑英得知这一阴谋后,连夜 找到叶挺,不顾个人安危,将汪精卫的密谋告诉了他,并商定立即通知第二 十军军长贺龙、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廖乾吾以及高语罕,商定到甘棠湖烟水亭 附近碰头。次日,他们坐在一只不大引人注目的小划子上,摆出游湖赏景的 架式,密商对策,从而使汪精卫的反革命阴谋未能得逞,保证了南昌起义的 计划得以顺利实现。  “八一”起义的枪声,划破了夜空,飞向大江南北,张发奎气急败坏地 连忙召开高级军官会议,准备部署追赶起义部队。张发奎正要下达命令,作 为参谋长坐在一旁沉默多时的叶剑英开了腔,他朝着张发奎不慌不忙地说; “向华公,依我之见,我们还是开往广东,不追叶贺为好。”接着,他分析 面临的战局,讲出了一篇“力主不追”的道理:总指挥早就想南下广东,实  现总理遗训,重新北伐,目前正是时机。我们原想去广东,李济深是反对的, 现在我们放叶、贺的队伍到广东去,李济深招架不住,必然来请我们出兵相 助,到那时,我们便可打起援师的旗号,直趋广州。这样比跟着叶、贺屁股 打,两败俱伤要胜一筹。假若在此尾追叶、贺,徒耗兵力,别说不一定赶上 他们,即使赶上,我们仍无立足之地,何谈北伐统一!”  张发奎一听,觉得叶剑英说的这些正合他早就想占据广东地盘的心愿。 于是,当即放弃了尾追叶、贺的企图。  叶剑英的机智灵活,稳住了张发奎,从而大大减轻了南昌革命起义军南 进的压力。  1935 年 6 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于四川省懋功地区,会师后,党中央 提出了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以促进全国抗日形势发展的战略方针。当时 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自恃人多势众,向党闹独立,提出向川康发展 的意见。6 月下旬党中央在两河口召开会议,否定了张国焘的主张,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8 月下旬,张国焘率领左路 军到达阿坝之后,却按兵不动,拒不执行中央要左路军迅速出班佑向右路军 靠拢、全力向洮河以东发展的指示。相反,他却主张左右两路红军主力全部 南下。这时,随右路军行动的前敌总指挥部政治委员陈昌浩,对执行中央的 战略方针犹豫不决,一切等待张国焘的电示。而张国焘不听中央的耐心说服 和三令五申的催促,拒绝执行中央的北上方针。竟然背着中央,于 9 月上旬, 电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并提出了“彻底开展党内斗争”的意见,企图分 裂和危害中央。那天,右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正在开会,新任总政治部主任陈昌浩在作报告。叶剑英看到电令后,识破了张国焘的阴谋,感到事关重大,借故离开会 场,带着电令跑向党中央驻地,把它交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了,感到情况 紧急,立即用铅笔把它抄下来,并告诉叶剑英处境危险,要赶快回去,务必 提高警惕,以防意外。叶剑英迅速跑回原地,若无其事地走进会场。毛泽东立即与张闻天、博古等紧急磋商,大家认为,再继续劝说等待张国焘率领部队北上,不仅没有可能,而且会招致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在这 关系到中国前途和党与红军的命运的严峻时刻,为了执行党的北上抗日的决 议,中央决定率红 1、3 军迅速离开扎西。之后,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等中 央领导很快到三军团驻地,与在那里的周恩来、王稼祥召开紧急会议,一致 确定了党中央和红 1、3 军立即北上的方针。与此同时,叶剑英到前敌总指挥部作战科,找到当时唯一的一份甘肃省地图,以备党中央和 1、3 军北上时急用。党中央在离开扎西之前,考虑到叶 剑英的安全,曾通知他一起离开,他说:“我现在不能走,你们先走吧!我 和军委纵队一同行动。”  次日凌晨两点,叶剑英以“打粮”准备南下为由,与军委纵队的其他领 导一起将军委纵队的同志们带了出来,与党中央会合执行党的北上抗日的方 针。  叶剑英在反对张国焘的斗争中,及时地揭露了张国焘妄图危害党中央和 分裂红军的阴谋,巧妙地率领军委纵队北上,使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脱离险境。 多少年以后,毛泽东仍念念不忘,多次提到此事,并且赞扬叶剑英是“诸 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有一次,他摸着自己的脑袋,对人风趣 地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的时候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  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周恩来也曾说:“在关键时 刻才显出是同志嘛!古话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嘛!”  叶剑英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立场和高尚 品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血洒四坡村  长征开始以来,红 25 军边打边走,走走停停,经过激战独树镇,庾家河 反击战,袁家沟口伏击战,歼灭大量国民党军,于 1935 年 8 月 21 日由白水 镇东进,准备翻过泾川县城以西的王母宫塬,南渡汭河,向陕甘苏区前进。 王母宫塬属黄土高原,位于泾河和汭河之间。红军冒雨翻过王母宫塬后, 陡峭的断崖底下便是奔流不息的汭河。汭河平日水流缓慢,深不没膝,人马 可以安全徒涉,此时由于连日暴雨,山洪爆发,河水陡涨,给部队渡河造成 极大困难。军政委吴焕先亲自在岸边指挥部队渡河。他浑身被雨水湿透,面 孔铁青,双眼布满血丝。他指挥手枪团和红 225 团抢先渡过河去,占领南岸 高地,向泾川方向警戒,防止敌人突然袭击。恰在军供给部和军医院过河时, 洪水突发,河水骤涨,咆哮的山洪挟着泥沙犹如一匹脱缰之马奔腾而下,有 几名战士不幸被洪水吞没。吴焕先见状,立即命令停止过河,抢救落水战士。 一时,全军的骡马担架、药品、军械修理器材,以及伤病员全都拥挤在汭河北岸。  此时,王母宫塬上忽然枪声大作。敌第 35 师第 104 旅第 208 团 1000 余 人,在 1 个连的骑兵配合下,由泾川县沿着王母宫塬向红 25 军袭来。在塬上 四坡村担任掩护任务的红 223 团第 3 营,首先与敌人开火,凭借房屋、土墙 和窑洞同敌人展开激战。为配合第 3 营抗击敌人,机枪连连长戴德归,奋不 顾身把重机枪架在窑洞顶上,向蜂拥而来的敌人猛烈扫射,压住了敌人的攻 击势头。这时,红军先头部队已渡过汭河,难以回援,担任掩护任务的红 223 团,完全处于背水作战的险恶境地。红 25 军首长命令红 223 团第 1、第 2 营投入战斗,从正面阻击敌人的进攻。吴焕先率军部交通队和学生连 100 多人,从右翼插入敌后,截击敌人。 指战员不顾泥泞路滑,跑步冲上塬顶,抢占了几座高地,从侧后向敌人发起 猛攻。吴焕先振臂高呼:“同志们,压住敌人就是胜利,决不能让敌人逼近 河边!一定要坚决地打!”只顾向四坡村发动进攻的敌人,没有料到从背后杀出一支奇兵,便分兵掉转枪口负隅顽抗。战斗正在激烈进行时,敌人一颗子弹打中了吴焕先政委, 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襟,也染红王母宫塬上的土地。  听到吴政委负伤的消息,红军战士们悲愤交集,仇恨满腔,怒吼着:“为 吴政委报仇,冲啊!”奋不顾身地冲上去,同敌人展开短兵相接的战斗。敌 人终于不支,纷纷夺路而逃。红 223 团在火力掩护下,从正面发起冲锋。慌 不择路的敌人被压至一条烂泥沟里,悉遭全歼,敌团长马开基也难逃覆灭的 厄运。  四坡村一场激战胜利地结束了,然而红军广大指战员却没有一丝喜悦。 因为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他们年仅 28 岁的亲爱的政委吴焕先因伤势 过重,英勇地牺牲了。他的牺牲,是红 25 军的一个重大损失。一袋救命粮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横刀立马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