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精卫填海文言文文 延见处士陈烈,尊以师礼,而陈襄郑穆方以德行著称乡里,公皆折皆下之

汇聚2000万达人的兴趣社区下载即送20张免费照片冲印
扫码下载App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宿迁西山堂牌坊蔡氏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阅读(7864)|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福建仙游——北宋·欧阳修·《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
blogAbstract:'
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 宋·欧阳修
&&&&&&&&公讳襄,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人也。天圣八年,举进士甲科,为漳州军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改著作佐郎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以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兼修起居注。是时天下无事,士大夫驰于久安。一日,元吴叛,师久无功,天子概然餍兵。思正百度以修太平,既已排群议,进退(一作用)二三大臣,又诏增置谏官四员,使拾遗补阙,所以遇之甚宠,公以材名在选中,遇事感激,无所回避,(一有于是二字)权幸畏敛,不敢挠法干政,而上得益与大臣图议。明年,屡下诏书,劝农桑,兴学校,革弊修废,而天下悚然,知上之求治矣,于此之时,言事之臣,无日不进见,而公之补益',
blogTag:'仙游蔡氏,福建蔡氏,蔡襄集锦',
blogUrl:'blog/static/3',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8,
publishTime:3,
permalink:'blog/static/3',
commentCount:2,
mainCommentCount:2,
recommendCount:1,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true,
hostIntro:'宿迁西山堂牌坊蔡氏',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第005卷 卷五 古灵四先生学案(全氏补本)   古灵四先生学案(全祖望补本)   古灵四先生学案表   陈襄     孙觉(别见《》。)   (安定同调) 吴道   张公諤   章衡          (从子)希龙   陈貽范   管师復   管师常       林石   沉躬行(别见《周许诸儒学案》。)      吕逢时       钱景臻   黄颖       (子)公坦   刘淮夫   郑穆   陈烈   周希孟          潘鯁   曾伉   刘彝(别见《安定学案》。)   (并古灵讲友。)      (并见《》。)   司马光(别为《涑水学案》。)   张载(别为《横渠学案》。)   (并古灵同调。)   刘夔      蔡襄   (并公闢学侣。)   古灵四先生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安定、泰山并起之时,闽中四先生亦讲学海上,其所得虽未能底于粹深,然而略见大体矣,是固安定、泰山之流亚也。宋人溯导源之功,独不及四先生,似有闕焉。或曰:「陈烈亦尝师安定。」未知所据。述《古灵四先生学案》。(梓材案:《古灵学案》,谢山所特立。谓之「述」者,谦辞也。黄氏补本仍属之?洲,非是。又案:其表以古灵为安定门人,亦无据。)   ◆安定同调   忠文陈古灵先生襄   陈襄,字述古,侯官人也。学者称为古灵先生。是时,学者方溺于雕篆之文,相高以词华,所谓知天尽性之说,皆指以为迂阔,而士亦莫之讲也。先生独有志于传道,与其同里陈烈、郑穆、周希孟者为友,气古行高,以天下之重为己任。闻者始皆笑之,先生不为动,躬行益篤,学者亦稍稍化之,多从之游,而闽海间遂有「四先生」之目。虽有诞突恣傲不可率者,不敢失礼于其门。已而四先生之名闻于天下,有从远方来受学者。以进士为浦城簿,县闕令,先生行令事,断狱明决,人莫能干以私。首兴学宫,为诸生讲学,从之者五百餘人,而章衡卒为名臣。部使者安积至其县,先生以十事陈之,安是之,皆为施行。以迁为仙居令,仙居山县,莫知学,先生之兴学宫、课诸生如浦城。有问难者,得乘先生听讼之暇,入问于庭。偶出行部,遇山谷中有小学,輒下车为童子辈讲经。从学者渐多,而管师復兄弟卒为名儒。迁著作佐郎、知河阳县,仙居之民攀车遮道,几不得出境。时帅河阳,一见,厚礼之。先生之兴学宫、课诸生如仙居。或谤之富公曰:「是赚子弟辈束脩耳!」富公以告,先生曰:「自反而缩,何嫌人言!」或劝先生罢讲,答曰:「以纔人,使诸生遂不得闻道,吾耻之。」力。富公久而益奇之,入相,荐为太常博士,召试祕阁校理,寻判祠部。译经僧法护,乞度十僧,赵?亦请列子庙中三年度一道士,先生坚执不行,且请禁宫闈要近之妄有陈乞者。坐是部,编昭文馆书籍。已而以祠部员外郎知常州,復兴学宫、课诸生如河阳。时承安定先生湖学之后,东南讲席稍衰,先生復振之,以顾临司之,每晨亲往,与诸生讲经义,旁决吏事,于是毗陵之盛,拟于湖学。常州运渠震泽,积水不得北入于江,为吴下民田之害。先生以渠之丈尺,对民田之步亩,分授以浚,深广有制,不月而成,遂削望亭古堰,而震泽积水乃克北流,田患以除。迁司封员外郎,为开封府推官。将行,得公帑杂收数百万,因以偿积年之未清者。入为三司判官,使辽。寻修起居注,知諫院,国子监等。先生荐可为太学师长者四人,其一也。寻罢 諫院,兼侍御史知杂事。故事,左右史以次知制誥,而臺杂乃迁三司副使。于是有旨侯知制誥闕,召试,先生辞曰:「陛下以义使臣,敢不惟命是听,岂敢计较资地,以为轻重。况知杂之任,上裨朝政,下肃臺纲,岂顾之居后哉。若有之心,身且不正,焉能正人。」乃许前命。于是王荆公执政,行新法,先生力言青苗不便,五奏皆不报。其进第四状曰:「臣观制置奏请,莫非引经以为言,而其实贷民以取利,是特为管仲、商君之术。臣愿陛下为尧、舜之君,以仁义治天下,不愿陛下为霸主也。陛下富有中国,广轮万里,内无强臣敌国之患,外无西戎、北狄之难。之赋,供用不为不足。不于此时与庙堂之臣坐而论道,以行王政,而反屑屑为均输、之事,臣窃惜之!」其第五状曰:「误陛下者,王安石也。误安石者,吕惠卿也。安石持强辩以荧惑于前,惠卿画诡谋以阴助于后,故虽陛下之至圣,不能无惑。近者中丞吕公著而下,皆以不职乞从责降,臣独区区未敢请者,尚冀犬马之诚,一悟圣意,许以青苗之法下百官集议。如臣等言非,甘从远窜;如是,则安石、惠卿乞行贬斥,以谢天下。」又言:「刘述、刘琦、等皆以言事责降,范纯仁以此待罪。朝廷上下之情,乖戾若此,臣甚忧之。乞免其罪,以大有容之德。又乞召还范纯仁,以厌人望。」又言:「中丞吕公著以之言落职补郡,安石增改誥词,暴扬其语,欲以中伤,尤失事体。右正言李常待罪,两月不报,必非陛下之意。」又言:「韩絳以而为参政,是以利进,自古进用大臣所未有。」又言李南公、李定不可用,为小人。于是神宗有詔,召先生试知制誥,而所奏皆。先生辞曰:「臣所言不能开悟圣心,方且待不职之罪,未知谴所,召试非臣所敢当。荆公方遣人趣先生承命,见奏大恨,议出为陜西转运使。上曰:「陈襄经术,宜在。」乃復令修居注,直舍人院,兼天章阁侍讲,先生固辞。神宗赐手詔曰:「卿以言事未遂,不受知制誥之命,且求外补。朕慕卿经术,深惜远去,特还旧职,庶几左右经席,道义。来奏尚欲固辞,岂未悉朕意与﹖还卿来章,当亟就职。」先生不敢復辞。次年,卒用为知制誥。荆公终欲出之,上不许,詔直学士院。荆公恶之不已,以草河北詔言「水不润下」,中书改之;又赦文有「奉祠紫宫」之语,为犯俗。先生乞出,遂知陈州。未?,移杭州。先生以杭之学校不兴,復修筑聚讲如常州,且修六井水利。已而復知陈州,其讲学如杭州。熙寧八年,召还,知银臺,迁枢密直学士,判太常。次年,兼侍讲 。又次年,命为郊祀礼仪使,详定郊庙礼乐。元丰二年,判尚书都省。神宗且有意大用之,而先生病矣。次年,卒。妻子问遗言,索笔书「」四字。赠给事中。其后累赠少师,諡忠文。所著书有《易义》、《中庸义》、《古灵集》二十五卷。(云濠案:先生所著书尚有《》。其《古灵集》二十五卷,为先生子绍夫所编。《居易录》称为二十卷,盖未见完帙也。)先生一言一行,皆以古人为法,喜怒不形于色。荆公之退也,先生在讲筵,荐司马温公以下三十三人,神宗善之而不能尽用也。元祐名臣,皆在其中。南渡后,高宗 得其稿,詔示天下,以为荐士者法。   祖望谨案:宋仁之世,安定先生起于南,泰山先生起于北,天下之士,而正学自此造端矣。闽海古灵先生于安定盖稍后,其孜孜讲道,则与之相埒。安定之门,先后至一千七百餘弟子,泰山弗逮也,而古灵亦过千人。安定之门如孙莘老、管卧云辈,皆兼师古灵者也。于时濂溪已起于南,涑水、横渠、康节、明道兄弟亦起于北,直登圣人之堂。古灵所得虽逊之,然其倡道之功,则固安定、泰山之亚,较之程、张,为前茅焉。故特为立一《学案》,而以郑氏、陈氏、周氏三子并见于后。   古灵先生文集   ,古人尚之。然有圣人之隐,有贤人之隐,有介夫之隐。圣人之隐,乐天以俟命,时未可而潜,时可而跃者,蜿蜿蜒蜒,莫知其神,舜、伊尹是也。贤人之隐,养气以,,居贫贱而乐,顏、曾是也。介夫之隐,但洁身而不累乎世,足以自牧而不足与忧天下,长沮、桀溺是也,是则君子不为也。(《与章表民》。)   后进士来兹者,亦早夜不已,有所勉。然进而是,退而疑,故吾日为之忧,恐不能有远到者。(《与陈砥》。)   好善之人,惟恐有所不闻。好为善之人,惟恐有闻。(《答黄殿丞》。)   不离经而用权,不先利而后义。   视非正色,谓之不明。听非正言,谓之不聪。故君子不以耳目近小人,不以小人乱视听也。(以上《与安度支》。)   圣人之经,待人而传。当明大义,折诸家异同之说,以示后学,不宜有让。(《答许太博》。)   僕他无一二至于古人,至于好人之善,乐闻己之过,则似有之。(《答周有终》。)   君子患己不立,不患不能文。德至,斯言至矣。(《与元屯田》。)   常患近世之士,溺于章句之学,而不知先王礼义之大。上自王公,下逮士人,其取人也,莫不以善词章者为能,守经行者为迂阔。天下之士习,固已涂瞶其耳目,而莫之能正矣。某自蒞事以来,以兴学养士为先务,以明经篤行为首选,将以待夫有志之士。彼四方之学者轻千里而外,其亦有望于兹。,不足以独当其责,思得先生共教以德行道艺之事。(《与顾临》。)   凡人生而与万物俱生,长而与万物俱化,终身与万物浮沉,以是而求至于圣人,难哉!孔子语顏渊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然后「天下归仁」。   今有裸衣而倒行者,目之者曰:「此狂惑丧心之人!」至于学者丧其本心,不惟不自知,亦无目而指之者,岂不宜大自惊惧,持循而修﹖(以上《答徐洪》。)   去圣日远,?、周、杨、墨之说衣被天下,故后之习孔子者多闻见则易,慎择之则难。自韩退之来,二百年有餘矣。季甫比日于吾儒为有功,足下慎折衷之。(《答周公闢》。)   君子之所贵乎身者,道焉而已。不苟利,不,不苟得,惟义而止。(《答元屯田》。)   行与止係乎天,进与退存乎己。(《与富相公》。)   古人事死如生,葬则欲其返,虞则欲其安,『祔则欲其存而不忘,哭之有,事之有祖庙。庐于墓,非古也。(《答刘太博》。)   古之圣贤存其心,视天下之民如其子。一夫不获,则不能安乎其身,曰:「天假手于我以养之,吾何忍弗顾也!」故禹、稷,伊尹五就桀,太公七十归周,孔子皇皇诸侯之国。彼岂不知养心治气之乐,一亩之宅可以终身訢然而忘天下哉﹖今之仕者,与之禄则受之,至于民有死亡危苦则听之,又恶知畏天命而愍人穷也﹖比见钦之于河阳,其议论诚佳矣,然而未知其仁。今将有民社以为政,吾于是观焉。钦之勉之!(《与推序》。)   行身乎大方之涂,养心于至义之源,游泳乎《诗》、《书》之和,沉潜乎《易》、《春秋》之微,博之以文艺,约之以礼法,而归之于诚,亦庶乎其至也!(《送管师常序》。)   好学以尽心,诚心以尽物,推物以尽理,明理以尽性,和性以尽神。(《送章衡序》。)   祖望谨案:古灵崛起南嶠,昌明正学。虽其立言尚有未尽融洽者,如此五语是也,然其大意已通关、洛之津,较之石徂辈,则入细矣。   无近名,无,无急于奔竞。(《送章衡序》。)   君子之道,正以持之,通以行之。正者道之经,通者道之权,二者相用而成。孰为正﹖曰:中庸是也。孰为通﹖曰:随时之义是也。仁以居之,义以由之,正在其中矣;;智以迁之,礼以和之,通在其中矣。君子知是四者,所以藏身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孳孳守之而弗失,其善持之也,是谓之正。万物相感而情偽生,万物相交而利害生,故其道有否泰,时有险易,而济之以屈伸语默之变,是谓之通。(《何秉字序》。)   诚至于高明博厚而不息也,然后能定。明至于广大精微而不惑也,然后能应。   聪明不足以自任,权势不足以自私。(以上《上殿札子》。)   圣人先得乎诚,诚则明矣。贤人,思诚者也,因明而后诚。存其所谓正而公者,去其所谓邪而私者,此之谓择善;戒慎于不睹不闻之际,此之谓慎独。而固执之,此之谓明则诚矣。(《诚明说》。)   予愍汝邑民不识为学,父子兄弟不相孝友,乡党邻里不相存恤,其心惟汲汲争财竞利为事,以至身冒,鞭箠流血而不知止。奈奉天子教条,不可私恕,每刑一人,若伤肤发。而汝辈不知予心,乃相,搆讼成狱,自以为能,使予日不得食,夜不得寝,是诚何心!然非汝百姓之乐于此也,盖不知读书之故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汝父老归告子弟,令来学,予将择明师而教諭之。(《仙居》。)   为吾民者,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夫妇有恩,男女有别,子弟有学,乡里有礼,贫穷患难,亲戚相救,婚姻死丧,邻保相助,无桑,无作盗贼,无学赌博,无好争讼,无以恶凌善,无以富吞贫,,耕者让畔,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则为礼义之俗矣。(《仙居劝俗文》。)   学校之设,非以教人为词章取利禄而已,当致学者首明《周官》三物之要,使有以自得于心而形于事类,然后可以言仕。(《杭州劝学文》。)   古灵语   人不可为人所容。(见《》。)   格君心之非,吾徒事也。   世之欲尧舜其君者,莫若求大贤而进之。(以上见刘执中所作《祠堂记》。)   祖望谨案:王偁作《陈古灵传》,詆其迂阔,心窃异之,谓偁不应乖谬至此。及读程俱《北山小集》,乃知此语本于《绍圣实录》,而偁不审而实之者也。北山有曰:「襄所荐三十餘人,其所学皆不以当时之所建立为然者。襄之行己,从可知矣。」北山又曰:「襄之美,以壬午之詔而益明。」(梓材案:「壬午」当作「壬子」。)   熙寧经筵三十三人品目   端明殿学士、右諫议大夫、集贤院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司马光,素有行实,忠亮正直,以道自任,博通书史之学,可备顾问。   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吏部郎中、知许州韩维,器质方重,学亦醇正,知尽心性理之说,得道于内,可以应务于外。   翰林侍读学士、、户部侍郎、提举崇福宫吕公著,道德醇明,学有原本,事君以进贤为己任。(以上三人皆之臣,不当久外。)   秘书监、集贤院学士、知杭州苏颂,长于史学,国朝典故,多所练达,可充编撰之任。   右司諫、直集贤院孙觉,明经术义理之学,端良信厚,可以镇浮。   祠部员外郎、秘阁校理、知齐州李常,性行醇正,兼治经术,可比于觉。   兵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知和州范纯仁,器识通明,忠义骨鯁,足济大事。(以上三人可充侍从。)   祠部员外郎、直史馆、权知河中府苏軾,豪俊端方,虽不长于经术,然百氏无所不览,文词美丽,尤通政事。   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权知洪州曾巩,文词典雅,与軾各为一体。(二人可备文翰。)   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孙洙,博学能文,所守亦端,兼明世务,可充史臣。     秘书丞、集贤校理王存,学行素著,方重有守,不为势利所迁。   太子中允、判武学顾临,才豪气刚,兼有识略,喜于闻过,可属以危难之事。   著作佐郎、集贤校理林希,少有文行。   祖望谨案:三十三人中,惟斯人。   右司郎中、分司南京李师中,人多称其有才,可当边帅。   兵部员外郎傅尧俞,以义去就,有古諍臣风。   太常博士、河东提刑,文醇行循,兼明经术。(以上三人,以言事未蒙宥復。)   前著作佐郎王安国,材器磊落,罪废不忘进学。   太子中允、应天签判刘挚,性行,词学渊远。   太常博士、宗正丞虞太熙,治经有行,不苟于进,可充臺阁。   太子中允、监西京洛河竹木务程顥,性行端醇,明于义理,可备风宪。   太子中允、淮南西路运判,少治经术,兼有文行,可备臺阁。   殿中丞、充秦凤熙河路句当官薛昌朝,才质俱美,持守端直,可置臺阁。   著作佐郎、崇文校书张载,养心事道,不苟仕进,西方学者,一人而已。   兴国军掌书记苏辙,学与文若不逮軾,而过之。   前台州司户、今召试馆阁,性行,文章正直。   歙州推官吴賁,以孝行闻,治经学,尤尽心于民政。   前延陵令,器识醇深,学通义理。   、知太康县林英,和而不随,直而不挠。   都官员外郎、监泗州仓孙奕,士行著于乡閭,节义信于朋友,所至以善政闻,可当一路。   著作佐郎、监扬州粮料院林旦,通晓民政,兼有持守。   太常博士、监衡州盐仓邹何,操履端方,吏才通敏。   大理评事,性虽轻脱,才斡明敏,以言事窜,今监杭州龙山税,流落远方。   前监安上门、英州安置、勒停郑侠,愚直敢言,发于忠义,望陛下,使得生还。   祖望谨案:古灵先生讲学,以诚明为主。其立朝,尤以荐贤为急。今观其三十三人品目,自温公、申公、韩、范、刘、王诸大臣,无不当其性行。其谓横渠则曰「西方学者,一人而已」,于东坡则曰「不长经术」,即此可见先生之学之醇,故备录之。其生平荐士于当路尚多,今皆附载于后。   与陈安抚荐士书(九人。)   殿中丞、致仕胡瑗,博学通经,负文、武之道,而适用不迂,虽老,尚可大用。   舒州通判王安石,才性贤明,篤于古学。   潁州司法刘彝,其政与学,通达体要。   合肥主簿孙觉,才质老成,经学浸有原本,文辞简粹。   扬州孙处,高介好古而志道,安贫不仕,文辞必臻于理。   衢州江山县周颖,刚义孝友,不畏强御。   越州萧山县吴孜,勇于为义,少习声律之学,既而约心于理,甘贫养亲。(其二人即陈烈、郑穆。)   祖望谨案:其《与韩丞相荐士书》(十七人)曰:「知绵州龙安县刘载,虔州推官吴賁,前灃阳令、监泰州如?盐仓盛侨,松阳令余京,上虞令丁?,江寧府监上元县管师常,长垣主簿孙路。(以上皆文行经术之士。)沂州防御推官,叶县尉吴道,鄆州观察推官,监池州酒务,前涇州观察推官叟,明州鄞县尉陈颐。(以上皆强志力行之士。)左判官黄顥,节度推官曾华旦,大理寺丞黄默,松溪令贾易。(以上皆干能之士。)」其《与蔡舍人荐士书》(八人)曰:「太学直讲胡瑗,进士吴孜、管师常、任原、倪天隐、张京,明经顾临,又友人陈烈。」此皆古灵未甚达时所荐。及修起居注,则荐常秩;为侍御史,则荐陈烈;领国子监事,则荐常秩、陈烈、程颐、管师常;知杭州,则荐吴师仁;为枢密直学士,又荐陈烈;其试 士,则荐陆佃。而其荐三十三人最在后。能留心天下之人材,未有过于先生者也。其中多讲学儒者,自胡公、二程、张子外,盛侨、吴孜、刘彝、顾临、周颖、倪天隐,皆安定弟子;杨国宝、贾易,皆伊川弟子;而孙觉、管师常,则先生之徒而卒业于安定者。惟常秩、林希有负先生之举耳。先生又尝以徂徠忠义经术,乞官其子。   (梓材谨案:先生所荐又有客膳四部主簿黄庭僉,见《黄豫章外集》。)   ◆古灵讲友   祭酒郑閎中先生穆   郑穆,字閎中,侯官人也。「四先生」之一。好学,读书至忘櫛沐。进退容止必以礼。门人千数。以进士为寿安簿,召为国子监直讲,寻编集贤馆书籍,积官太常博士,以集贤校理通判汾州。熙寧三年,召为岐王侍讲,又为嘉王侍讲。神宗谓古灵曰:「如郑穆德行,乃堪左右王者耳。」凡居馆阁三十年,而在王邸一纪,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讲经至可为劝戒者,必反復摘诵,二王咸敬礼焉。元丰三年,以朝散大夫知越州。先是,鑑湖旱乾,民因田其中,延袤百里,官籍而税之。既而连年水溢,民逋官租且万緡,先生悉奏免之。未满乞休,管句杭州洞霄宫。元祐初,召拜国子祭酒,每坐讲席,无间寒暑,虽童子,必朝服延接,以礼送迎,学者尊其德而服其教。故人张者死,遗白金五百两,託其孤。先生曰:「恤孤,吾事也,金于何有!」反金而育其子。三年,扬王、荆王并请为讲官,解祭酒,以直集贤院充荆王府侍讲。荆王薨,復为扬王府。请之,有詔仍任祭酒,兼充徐王府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次年,迁宝文阁待制,兼官如故。明年,乞休,詔以提举洞霄宫致仕。太学诸生数千人以状白宰相乞留,范给事淳夫言:「穆虽年逾七十,精力尚强。古者大夫七十致仕,有不得谢,则赐之几杖。祭酒居师资之地,正宜老成,愿毋轻听其去。」因引唐韩愈留故事。不报。于是公卿大夫各为诗赠行,空学出祖汴东门之外,都人。淳夫诗曰:「顾我言非韩吏部,多公节似孔尚书。」明年,卒。先生著述不传,古灵谓其「深造于道,心仁气正,勇于为义,文博而壮。」淳夫亦曰:「閎中真长者。元祐之盛,群贤咸在朝,居祭酒者,前,后推顏復,皆真儒」云。   直讲陈季甫先生烈   陈烈,字季慈,侯官人也。学者称为季甫先生。天性介特,篤于孝友。年十四,继丧父母,口者五日。自壮迨老,享奉如生事礼,晦朔未尝止。一日,梦中衰哭其亲于中庭,哀声震户外,家人闻之,而先生未寤也。尝语古灵曰:「烈今日纵得尊荣,父母不之见,何足为乐!」其无意于世矣。力学不群,平日端严,终日不言。虽御童僕,如对大宾。里有冠祭,请而后行。从学者数百。父兄训厥子弟者,必举其言行以规之。庆历初,应试不中选,遂不復赴礼部。或勉之仕,则曰:「伊尹守道,成汤三聘以币。吕望持诚,文王载之与归。今天子仁圣好贤,有汤、文之心,岂无有先觉如伊、吕者!」仁宗以大臣之荐,累詔之,不起。或问其故,曰:「吾学未成也。」自是交章论举,先生志不少易。古灵每谓人曰:「世多以季甫为洁身不仕之流,非也。盖其志孔、孟之道,不肯苟进而已。」嘉祐中,詔授本州教授,不拜。而福建提刑王陶奏先生「以妻林氏疾病丑瘦,遣归其家,十年不视。烈,人也。已行之命,乞赐削夺」。司马温公在諫院,上言:「臣素不识烈,不知其人果如何。惟见国家常患士人不修名检,故举烈以奖厉风俗。若烈平生操守出于诚实,虽有迂阔之行,不合中道,犹为守节之士,亦当保而全之。愿委公正官吏,通儒术、识大体者覆实。若止于夫妇不相,则使之离绝而?洗其过,庶復申眉于后。若復败乱名教,则严赐,并治举者之罪,以明至公。」于是陶奏不行。明年,欧阳公復荐其行,除国子直讲,竟不出。久之,詔许从其志,以宣德郎致仕。先是,古灵在臺中举先生自代,称其道已造大贤之域。然先生行过拘,故终多以矫偽疑之者,皆王陶之流也。元祐初,復詔为本州教授,不受禄,敝衣糲食,处之裕如。稍有餘,即以周贫乏者。七十六岁而卒。   附录   或问:「陈烈行古礼,率子弟匍匐以弔蔡君謨,为世俗讥笑,太不近人情。」张横浦曰:「今取《乡党》言,誾侃,踧踖与与,色勃足躩,岂不为怪状﹖但世俗以人视人故耳!」(梓材谨案:此条?洲所节《横浦心传》,本在《横浦学案》。今以言陈季甫事,移录于此。)   助教周公闢先生希孟   周希孟,字公闢,侯官人也。四先生者,古灵最有名,閎中亦显于朝,而先生与季甫独不出,然交相重也。遍通《五经》,尤邃于《易》。弟子七百餘人,知州刘夔、曹颖叔、蔡襄皆亲至学舍质问经义。部使者相继荐于朝,詔赐粟帛,授将仕郎,试国子监四门助教,充本州学教授,三表力辞,不许。尤闢佛氏之说。卒,门人曾伉等祠其遗像于五福寺中。所著有《易义》、《诗义》、《春秋义》,今皆不传。案古灵先生引先生说《大有》之九四,谓前儒以「彭」为「旁」之非:「彭,盛也。九四体是离明,能知九三之专,不从其盛,专心以奉六五也。」以彭为盛,盖自先生发之。   知州刘先生彝(别见《安定学案》。)   ◆古灵同调   光禄章先生望之   宫教吴先生师仁(并见《士刘诸儒学案》。)   文正司马涑水先生光(别为《涑水学案》。)   献公张横渠先生载(别为《横渠学案》。)   ◆公闢学侣   侍郎刘先生夔   刘夔,字道元,崇安人。第进士,歷知陜、广、潭州,所至有廉名。累官枢密直学士、知鄆州,发廩賑饥,民赖全活,盗贼屏息。后知建州,以户部侍郎致仕。(《参《姓谱》。)   (云濠谨案:先生所著有《春秋褒贬志》五卷,见郑氏《通志》。)   龙图曹先生颖叔   曹颖叔,字力之,亳州譙人。进士及第,累官右司郎中、陜西都转运使。自庆历铸大钱行陜西,民盗铸不已,先生请罢铸诸郡铁钱,以三铁钱当铜钱之一,从之。进龙图阁学士、知永兴军,卒于官。(参史传。)   忠惠蔡先生襄   蔡襄,字君謨,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文正仲淹以言事去国,余忠襄靖论救之,尹师鲁请与同贬,欧阳文忠移书高司諫若訥,三人皆坐遣。先生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争相传写。契丹使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后仁宗更用辅相,亲擢忠襄、文忠及王懿敏素为諫官,先生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之知諫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益任职论事,无所。歷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郡士周公闢、陈季甫、陈述古、郑閎中以行义著,先生备礼招延,诲诸生以经学。召为翰林学士、三司使,旋乞为杭州,拜端明殿学士以往。卒,年五十六。赠吏部侍郎。先生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乾道中,赐諡忠惠。(同上。)   (梓材谨案:欧阳公为先生墓誌云:「徒知福州,復知泉州。往时闽人多好学,而专用赋以应科举。公得先生周希孟,以经术传授,学者常至数百人。公为亲至学舍,执经讲问,为诸生率。延见处士陈烈,尊以术礼。而陈襄、郑穆方以德行著称乡里,公皆折节下之。」较史传更为分明。)   ◆古灵门人   学士孙莘老先生觉(别见《安定学案》。)   县尉吴先生道   吴道,字真常,浦城人也。学于古灵,从之至河阳。古灵嘉其志节,谓能修身治性,不为事物之惑,使为河阳学舍都讲,遂游太学。以进士为叶县尉。古灵尝荐之韩忠献公,谓能,刚直不挠,可任以难事。   张先生公諤   张公諤者,闽县人也。其在古灵门下,见知与吴道等。河阳都讲,其一为公諤,而道副之。   待制章先生衡   章衡,字子平,浦城人。登进士第一,歷盐铁判官、同修起居注。出知汝州、潁州,还判太常寺。出知郑州,奏罢原武监,弛牧地四千二百顷以予民。復判太常,知审官西院。使辽,燕射连发破的,辽以为文武兼备,待之异他使。归,纂歷代帝系,名曰《编年通载》,神宗览而善之,赐三品服。判吏部流内銓。未几,擢知通进银臺司、直舍人院,拜宝文阁待制。元祐中,加集贤学士。(从黄氏补本录入。)   祖望谨案:古灵劾李定,未行;定擢中允,不行,而章子平行之。见《元城语录》。   附录   《元城语录》曰:王安石荐李定时,陈襄弹之,未行。已擢监察御史里行,宋次道封还词头,辞职罢之;次直,再封还;最后付苏子容,又封还之。更奏復下,至于七八,俱落职奉朝请,名誉赫然。此乃祖宗 德泽,百餘年间养成风俗,其与杀三人而执简如初者何异﹖再后摄官修起居注,章衡行之。贤不肖于此可见。   龙图傅先生楫   傅楫,字元通,仙游人。少自刻厉,从孙莘老,又从古灵学。第进士,歷官太学博士。四年,以荐为太常博士。进侍讲、翊善。后以邹道乡浩得罪被贬。徽宗即位,歷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在朝岁餘,每以遵祖宗法度、安静自然为言。以龙图阁待制知博州,卒。(从黄氏补本录入。)   州判陈先生貽范   陈貽范,字伯模,临海人。治平四年进士。常游胡安定之门,又师事陈古灵,而与罗提刑适为友。歷宗正丞。通判处州,民怀其德,有「■,月照处州城」之谣。所著有《庆善集》。(参《台州府志》。)   (云濠谨案:先生著有《千题适变录》十六卷,见《宋史》《艺文志》。)   隐君管师復   管师復者,龙泉人也。古灵讲学仙居,先生与其弟师常不告父母,奔走而来。闭 门官舍中,,闻古善言善行,必欲力行而进之。每与人言及其亲之老,则涕泗滂沱不能收。友爱其弟。为人仁勇且直,好古而义。朋友有暴戾弗革者,先生能屈之,或至泣下。古灵因使为仙居都讲,聚诸子使教之。诸生畏先生之纠弹,莫敢犯矩度者。古灵北官,先生復从学安定,其名日盛,然无仕进意。神宗以大臣之荐,召至,问曰:「闻卿工诗,所得如何﹖」对曰:「『满?白云耕不破,一潭明月钓无痕』,臣所得也。」官之,不受。学者称为卧云先生。所著有《》。   助教管先生师常   管师常者,师復弟也。履行正固,精经术。师復学于古灵而归,仙居之弟子失其斋长,古灵使先生司之。容止,虽退食,不带,横经夜坐,如对古人,终岁如一日。古灵喜曰:「生不屑屑于纠弹,而修身自律以劝人,其更峻也。」已而从学安定,益留心民事,适于时用。以荐为太学正。古灵管太学,尝荐为助教。其后监江寧府上元县事,古灵又常荐之韩忠献公云。先生深于《大易》、《春秋》之旨,惜其书无传者。   陈先生砥   陈砥,不知其何所人也。古灵仙居学中高弟,尝与管氏兄弟并称。   隐君吕先生逢时(附门人钱景臻。)   吕逢时,字原道,仙居人也。古灵为令,首执弟子礼。仙居人知学者,自此始。入太学,与郑獬友。駙马都尉钱景臻师之,欲奏以官,固辞不受。罗适以孝廉举,不就,隐居白巖山终身。   县令黄先生颖(附子公坦。)   黄颖,字伸实,莆田人也。元祐中,以经明行修荐,不赴。孙莘老为中丞,荐之,知长泰县。好讲学,每晨治公事,即入学与诸生说经,抵暮而归,一如古灵之在浦城诸邑也。职田所入穀,可餘三百石,尽以给耕民。兼权龙溪县,其兴学如长泰。病卒,两县之民争致賻,子公坦皆谢还之,论者以为再世不媿师门。   (云濠谨案:先生子公坦,宣和六年进士,官通直郎。见《福建通志》。)   朝散刘先生淮夫   刘淮夫,字长源,闽县人,彝之子也。先生于古灵为甥,少从学,孝于亲。元丰中,为台州判,累被荐。更歷一考,即可改官,以父被召赴闕,不忍离,遂不待任满,乞随侍去。父卒,监江寧府酒务,念母年几九十,思归阳羡,虽甚贫,不復顾禄,即乞以朝散郎致仕。(云濠案:《安定学案》执中附子长源传作「累官朝散大夫」。)太守以下再三留之,皆不可得。母卒,无屋可居,无田可食,而守之甚固,未尝一毫有求于人。东南荐绅先生皆称为孝子,先生輒曰:「此乃人子之常然,也!」邹忠公荐之,终不起。   ◆公闢门人   教授刘先生康夫   刘康夫,字公南,闽县人也。彝之从子。少从学于周氏。熙寧中,五路置学官,以荐主番禺教。尝进《志述》二十七篇,其文皆羽翼《六经》之言也。元祐中,特奏名,未唱名,卒,郑监门侠志其墓。   奉议潘先生鯁   潘鯁,字昌言,齐安人,从周氏学。元丰进士,授蘄水县尉,迁和州防御推官,知江州瑞昌县,迁吉州军事推官,以奉议郎致仕。张耒志其墓曰:「齐安有君子,曰潘昌言。其学也正,其言也文。其居家篤于孝弟,其为吏惠下爱民。君子哉!」著有《春秋断义》十二卷、《讲义》十五卷、《易要义》三卷。   曾先生伉   曾伉,周公闢门人也。熙寧二年,从三司条例司之请,遣先生及程伯淳顥、刘执中彝、卢仲甫秉、、、王汝翼、王广廉八人行诸路,相度农田、水利、税赋、科率、徭害。(参《通鑑》。)   ◆傅氏家学(古灵再传。)   县令傅先生希龙   傅希龙者,仙游人也。楫之从子,官漳浦令。以不附二蔡,入邪等,楫曰:「不负吾学!」   ◆管氏门人   隐君林塘奥先生石   林石,字介夫,瑞安人。少有志操。初习进士声律,既而曰:「古人之学不如是。」遂刻意诸经。闻括苍管师常明《春秋》,往从受之。遭父丧,庐墓三年,不茹草木之滋。《三经》行,先生独不趋新学,以《春秋》教授乡里。既而《春秋》为时所禁,乃绝意仕进,筑室躬耕,作萱堂以养母。或劝以仕,不答。讲论古今,必先实行而后文艺,曰:「本之不立,末于何有﹖邑官初至,率来謁,执弟子礼。母卒,年九十餘,白首终丧如父时,人以为难。建中靖国年,无疾而逝。为《沉子正墓铭》云:「河南程正叔、京兆吕与叔、括苍龚深之与介夫,皆传古道,名世宗师。唯是书成弗以示人,故世无传焉。」学者称塘奥先生。(云濠案:谢山《札记》,先生著有《塘奥集》、《三游集》。)   (梓材谨案:管卧云附弟传并及门林塘奥传,黄氏原本在《安定学案》。后谢山特立《古灵学案》,且为二管各立一传,故于安定卷删卧云原传而移著林氏于是卷。)   ◆林氏门人(古灵三传。)   沉石经先生躬行(别见《周许诸儒学案》。)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4次
参与编辑人数: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08:55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