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战役纪念馆用的是什么战术?

台儿庄大捷――战于尸山血海!
&&&&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它位于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临城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扼守运河的咽喉,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1938年3月24日,日本侵略军濑谷支队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与中国守军第2集团军第31师展开激战。日军一部突入东北角,被守军击退。27日,濑谷支队主力一部突入北门,第31师与敌展开拉锯战,守军伤亡甚重。28日,突入台儿庄的日军被第31师围攻,敌方损失甚重。
台儿庄战役最后一位指挥官
&&&&他是陕西径阳县龙泉镇雒仵一个普通的农民。但有人说,他是台儿庄战役最后的一位指挥官,也有人说,他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仵德厚:实在不敢称将军,我实在担不起那么一个高尚的名称,我只是抗日战争一个幸存的老兵。
战役中的一位幕后英雄
&&&&夏文运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政科,能操一口流利的日语。“九一八”事变后,他只身入关投效,但请缨无路,生计都难以维持,不得已又返回关外。后来,日本关东军将他罗致,派为驻华南特务机关译员。
300名伤兵饮弹殉城
&&&&“从3月14日清晨至18日,我们死守腾县。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步、骑兵7000余人,配备数十门大炮及坦克,在30多架飞机掩护下向滕县展开全线进攻。营长负伤,副营长上了前线,我火线升任2营营部副官。但至15日夜,我们仅余2000余官兵。”
亲历者看到师长坠墙殉国
&&&&“日本人要他投降,他坚决不肯,随后从城墙坠下殉国。王师长殉国后,第127师的将士大多数在与日军的死拼中牺牲。此壮举在李宗仁的回忆录中有所印证:“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成就也。”
李宗仁将军
&&&&广西临桂人。字德邻。早年就读于临桂县立两等小学,后入桂林省立纺织习艺厂当学徒。1908年,考入广西陆军小学第三期。1910年10月,加入同盟会。
日军士兵日记摘抄
&&&&二十九日
:敌方开始退却,我方伏于战壕向敌兵猛射,各中队各派一部除外扫荡,夜间第九中队由后方开来助战。我方战车被敌方破坏迨尽,子弹亦告罄,不得已伤兵之子弹拿来应用。
台儿庄战役为何能取得胜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一个指挥官,了解部属的特点及战斗力,无疑是知己的一个方面,只有知人才能善用;只有准确估计部队的战斗力,才能合理使用部队,赋予适当的任务,发挥最大的战斗力,这无疑是台儿庄战役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战略战术问题
&&&&有的学者在评论台儿庄战役的特点时说,中国军队“战役目的明确,计划比较周密,指挥有方;把运动战与阵地战有机地结合起来,诱敌深入;充分发挥近战、夜战、游击战的优势;利用敌人战略战术上的错误,紧紧抓住战役主动权”。
?战争图片?
临沂阻击战
蒋介石到徐州
中国军队齐集鲁南
孙连仲在前沿指挥所
中国军队设置的障碍工事
中国军队进入阵地
中国军队通过运河浮桥
中国军队在巷战中
重机枪扫射庄内之敌
中国军队机枪阵地
中国军队敢死队
三位外国记者
日军对中国军队的一段记载
&&&&在台儿庄战役中,日军第10联队与防守台儿庄右翼的黄樵松27师血战数日,4月5日,在联队的‘战斗详报’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敌军27师的第80旅,数日以来,其战斗精神;其决死勇战的气概,无愧于蒋介石对他们极大的信任。他们凭借着散兵壕,全部顽强抵抗至最后。该敌在狭窄的散兵坑内,重叠相枕,力战而死之壮,虽是敌人,观其壮烈之态,亦为之感叹。战斗中曾使翻译劝其投降,但无一应者。敢于战至尸山血海,此种精神并非皇军所特有,为皇军计,对此应有所警惕!’
李宗仁题41军死守滕县记事册台儿庄战役后全局被动的责任分析兼论史料的处理  
缪人凤  
台儿庄战役使中方取得了有些许注水的大胜仗,之后中方大举增兵以期扩大战果,而日军由于担不起皇军威名的损失,将计就计,从北方大举调军,试图以大迂回的战术对中国军队进行反包围,然后一举聚歼华军于中原。值此危急存亡之秋,中方吸取了淞沪会战后期死拼硬打的教训,几十万大军顺利撤出,使日军扑了个空。  
很多人把中方先期不顾实际大举增兵的责任归于蒋介石,而又把此后完整撤军的功劳归于李宗仁。这大概是听信了《李宗仁回忆录》一家之言的缘故。结合分析各方面史料,这种说法实际是站不住脚的,恰恰相反,在这一大变局中,李的功劳甚少而责任甚大,李氏回忆录中的说法可谓恬不知耻。  
关于台儿庄战役后中方大举增兵的原因,《李宗仁回忆录》中的说法如下:  
.....无奈台儿庄之捷鼓起了我方统帅部的勇气,居然也调到大批援军,想在徐州附近和敌人一决雌雄。  
因此,不到一个月,我援军抵徐的,几达二十万人,与本战区原有军队合计不下六十万,大半麇集于徐州附近地区,真有人满之患。而白崇禧从汉口军令部打电话来,还高兴地对我说,委员长还在续调大军向我增援。  
我说:“委员长调了这么多部队干什么呢?”  
白说:“委员长想要你扩大台儿庄的战果!”  
我说:“现在已经太迟了!”  
按以上李的说法,大举调兵是统帅部的主意,而他是反对的,但这是他单方面的说法,我们现在来看看其它人的说法。刘斐对这段历史的回忆如下:  
在台儿庄胜利后,我估计敌人一定不会甘心失败,必将增援反攻。我回到武汉后,经常同李宗仁通电话联系,提请他注意。我还对他说,如果汤军团不能乘敌援军未到以前一  
举将败退峄枣地区之敌歼灭,就应该及时调整部署,集结强有力的部队于适当地点,确保主动,准备以机动灵活的部署,再相机打击敌人。但任凭我怎样提醒他,李宗仁总认为不要紧,他甚至把增援到来的部队都投入第一线。  
因为我的想法是要有强大的机动兵力打破敌之攻击,才可免敌人打通津浦路。控制强大的总预备队于徐州以西,则一方面可对付敌从鲁西或皖北的迂回,另一方面纵使敌打通津浦路,我仍可由侧面截击它,使敌不能安全利用津浦路。  
上面这个计划,是4月21日以蒋介石的名义命令战区执行的。命令下达以后,我就天天追问战区执行的情况,主要是问李宗仁已将预备队和机动兵团抽调出来没有。可是第五战区不仅没有抽调出机动部队来,而且把所有的部队都投到第一线或紧接第一线与敌作延翼竞赛。  
4月21日改取机动防御调整部署的命令,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不仅没有执行,还把应该控制的四十六军投入码头镇地区陷于苦战。汤军团也不仅没有集结,一直在邳县以北地区逐渐陷入阵地战状态。  
以上见刘斐《回忆抗日战争中的徐州会战》,选自《中华文史资料文库》P189—197,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根据情况变化,统帅部于5月11日给第五战区下达一个更加机动而不作死战硬拼的命令。而且由于蒋介石很担心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在作战指导上和统帅部之间的分歧,于是派遣白崇禧、刘斐、林蔚前去督导撤军,蒋此时明确地交待:“你们去同德邻说,这个是敌人的大包围,不赶快想办法的话,几十万大军会丢掉的。你们还要同各级将领讲明白,要他们贯彻统帅部的命令。只要大家齐心,首先各个击破淮北、鲁西方面的敌人,再对鲁南转移攻势,胜利是有把握的,有把握的。”(出处同上)  
而此时李宗仁是如何干的呢?  
李根本没有执行4月21日命令,还轻松地对白、刘、林说:“部队拉上去了,这么容易能抽下来?”,直到“砀山东面的黄口车站已被敌一部装甲部队占领,这样,第五战区后方唯一交通大动脉被截断了,徐州已处在敌包围中。李宗仁才着慌起来,立即通知各集团军总司令和有关的军长到台儿庄集合,由林蔚和我立即赶赴台儿庄传达蒋介石关于调整部署的决定....”(出处同上)至此,徐州大撤退才真正开始,但由于事前未作周密布置,撤退过于仓促,各军所受损失不小,象云南的第60军损失近半。连五战区司令部的撤退都狼狈万状,这在李宗仁本人的回忆录中也未否认。如果是从容撤退的话,当不至于此。不过因为日军的包围圈尚未真正形成,大军总算大部分撤了出来。  
刘斐的回忆和李宗仁的回忆大相径庭,但显然刘的回忆更加可信,因为李在此案中是利益关系人,为自己贴金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就是刘斐本人也出身桂系,他就是由李推荐给蒋的,最后在内战中叛蒋投共,为共方输送了大量战略情报。所以,从感情上说,刘应该是亲李而远蒋,如不是事实,以身处大陆,经历反右的他给蒋抹粉可能吗?  
另据郭汝瑰《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记载,“适合自己想法的失实情报就易于接受,相信‘台儿庄胜利已激起日方反战运动,致预定由国内增加8个师团亟早解决华北战局之计划打消’,因而李宗仁一面致电统帅部,一面请白崇禧回统帅部请示向第五战区增兵,‘集中所有力量’,企图乘势进行一场‘确定胜利基础的战略性战役决战’。最高统帅也同意这一意见,于是大批军队源源不断地调至徐州附近。这种作战指导不符合实际,更违背了持久消耗战的原则。....当日军从南北分7路向徐州作向心运动并切断了陇海路时,中国部队发觉已被包围,形势危急,被迫部署数十万大军仓促突围,实施战略转移。”  
由郭的记载中可以证明,正是李宗仁要求统帅部大举调兵至徐州,也证明了李的战役企图相当积极,但却违背了当时实际。李的回忆录上将责任全然推给统帅部,实为无耻。  
蒋介石对被局面的形成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责任,首先李的增兵要求是他同意的,而且他也相信“台儿庄胜利已激起日方反战运动,致预定由国内增加8个师团亟早解决华北战局之计划打消”这样的情报,蒋、李共同造成的后果是给了日军捕猎中国军队主力的大好时机。但蒋总的来说要比李清醒许多,先是准备了如果情况不利的后手,并且在发现李宗仁自以为是后及时派遣白、林、刘前去督导撤军,如没有蒋的及时调整与督导,中国大军将造成何种损失难以估量,而李宗仁小胜而骄,颟顸自大,给后来撤军造成了相当损失。所以,最后之所以能够顺利撤军的主要功劳在于统帅部,李的功劳很小,或许在最后组织方面有一点,但许多军队(如汤恩伯军)都是自行组织撤退线路的,李自己都狼狈万状,具体组织之功也不会太多。然而李氏回忆录中居然又将此功全然居为已有。人之无耻,当不至于如此!  
本文主要依据刘斐的回忆、李宗仁的回忆,刘的回忆也不是全然没有问题,比如他说台儿庄战役以及后来的大撤退都是他最先提议的,这是否是事实我是存疑的,不过他在蒋介石、李宗仁之间立场较为客观,且其在情感上多少要近李而远蒋一点,所以他的回忆能说明一些问题。  
从此一案例来看,对待史料要小心,不宜轻信,特别是回忆录这类东西。论史最好有日记、档案等资料,难以查找的话,从别人论文中间接引用也是可以的,最好还能有交叉对比。对回忆录来说,除了交叉对比,情景分析也很重要,一般来说,人不会捏造对自己不利的事实,如果在正常情况下回忆录中有这样事实,则较为可信;反过来,人一般也不会捏造对情感上较为反感的人的有利事实,如果有这样的事实,一般也较为可信。另一方面,如果回忆录中对自己有利的事实或者是对情感上反感的人不利的事实在没有其它证据之前最好不好采信。沈醉回忆录中有一篇关于史量才之死的文章,细节生动但却经不起推究,现在有许多人却据此认定史量才为蒋派遣特务所杀,我看这在论据是难以成立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李宗仁的回忆录就是唐某人为李贴金的东东,美其名曰口述历史.我呸.甜不知耻.根本就不是正史,人们利用它反蒋而已,但不能当史料引用,否则要出笑话的.    
  作者:小虫虫bobol 回复日期: 11:10:24 
    李宗仁的回忆录就是唐某人为李贴金的东东,美其名曰口述历史.我呸.甜不知耻.根本就不是正史,人们利用它反蒋而已,但不能当史料引用,否则要出笑话的.  ————————————————————————————  可是还有许多人据此立论呢!谬种流传啊!
  李宗仁回忆录的确成问题,唐德刚大失水准
  好贴 呵
  李有个说法,说徐州会战虽未成功,突围却完美,连一个上尉也未损失。    这话说得比较过分,而且没有提到徐州会战的结束是因为花园口那边掘了堤。    而20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为花园口决堤的实地主持者魏汝林回忆道:“黄河决口成功……灾区人民扶老携幼,均平安逃至平汉路豫西地带,政府分发大量救济金,非但无任何人员伤亡,即猪狗牛鸡,都随人走避,并无损失”。[3]    听上去和李的口径差不多,但是---明显违背逻辑与常理。    李氏在中国现代史上所得评价颇高,但涉及一些个人的失误与疏失,终还是难逃人性的弱点呵。  
  老李回忆录扬胜讳败,可以参考,但不见全貌。
  听上去和李的口径差不多,但是---明显违背逻辑与常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多人却偏听偏信,不动脑筋,象杨永泰之死,众口一辞为二陈派人所杀,可证据却不过是某人的一句,而到底说过没有也没有权威的证据。对此,我倒是宁愿相信当时政府所宣布的为西南派所杀,毕竟他们抓住了凶手。从常理论,二陈即有豹子胆也不敢擅杀大员,除非想不要命了。
  作者:江上苇 回复日期: 18:19:38 
    老李回忆录扬胜讳败,可以参考,但不见全貌。  ————————————————————————————  江兄好,老李的回忆已经完全扭曲了历史,不只是扬胜讳败的问题。
  此贴疗愚,请“民非明”先生看一看。
  所以嘴上说的,也不能全当成是准的,还要“整体观察,反复比较”,经过了这8个字,一般来说事情就可以做实了!
  作者:中国老病人 回复日期: 21:47:43 
    所以嘴上说的,也不能全当成是准的,还要“整体观察,反复比较”,经过了这8个字,一般来说事情就可以做实了!    —————————————————————————————    此言甚是,但抓根东西就当葱的大有人在,否则我也不用写这个几成常识的东西了。
  有些东西看见蒋就象疯了一样,也不看看主贴在说什么?    再说蒋人家是恨铁不成钢,至于对某组织则是根本不想说了。你作为一个后来者,也作为一个相对中立者,何不比较一下同期双方对日寇的战绩再来发感慨。
  缪兄分析得很好。    不过说起回忆录,李宗仁的还算中肯(固然不乏瑕疵),冯玉祥的那个《我的生活》才真正需要好好辩驳。    
  金兄好,冯的那个东西没有看过,大概更加垃圾吧?李宗仁的回忆录有人还与了个批判,冯的那个恐怕连提的人都不多。
  作者:伪参谋长3 回复日期: 22:59:47 
    战绩,我只看战争发生时和战争结束时的战线位置。  ++++++++++++++++++++++++++++++++++++++++++++++++++++++++++++++++++++  还有时间,还要看战争结束的时间。  日本占了半壁江山,但中国好歹把战争拖进了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呵呵,无非挺蒋而已,没有什么对不对的!
  还原事实而已,也顺便请民国史爱好注意下老李回忆录的问题,不要动辄拿它来做根据。
  作者:威震天下 回复日期: 12:45:10 
    李宗仁回忆录的确成问题,唐德刚大失水准  =========================  
此书确实有些问题!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又有哪个敢说列出的资料绝对真实?这很伤脑筋。
  通过回忆录美化自己也是人之常情,不必过责。  但老李回忆录中对国民党高层斗争的一些描述和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还是很有水准和价值的。
  作者:harabi 回复日期: 21:45:04 
    通过回忆录美化自己也是人之常情,不必过责。  
       作者:何处不逢 回复日期: 07:25:02 
    作者:harabi 回复日期: 21:45:04        通过回忆录美化自己也是人之常情,不必过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回忆录影响太大,至今尚有许多人受其误导,指出其错误十分必要.
  作者:相忘于道 回复日期: 10:19:15        作者:何处不逢 回复日期: 07:25:02        作者:harabi 回复日期: 21:45:04          通过回忆录美化自己也是人之常情,不必过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回忆录影响太大,至今尚有许多人受其误导,指出其错误十分必要.  +++++++++++++++++++++++++++++++++++++++++++++++++++++++++++++++++  通过回忆录美化自己也是人之常情,不必过信。  
  其实台儿庄以后,国军也确实比较难办。    那个时候以国军的攻坚能力,北上是吃不掉日军2个师团的。  如果继续防御,也难免被各个击破。  主动撤退,在舆论上又过不去。    何况日军的反扑,兵力又多,范围又大,确实很不好办,
  路过,顶下
  台儿庄大战消灭日军一万余人的战果还是很可信的,更重要的是从战略上拖延了日军打通津浦线的时间,保证了国民政府组织西南抗战大后方。
  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多看看,顶了
  作者:何处不逢 回复日期: 10:22:38 
    作者:伪参谋长3 回复日期: 22:59:47        战绩,我只看战争发生时和战争结束时的战线位置。    ++++++++++++++++++++++++++++++++++++++++++++++++++++++++++++++++++++    还有时间,还要看战争结束的时间。    日本占了半壁江山,但中国好歹把战争拖进了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  观伪参谋长3言论,不是来搞混论坛就是来捣乱的,大家不用理他
  李氏伪诈无耻,为了反蒋可以联日,却还要以抗日为名,TMD的婊子、牌坊一起拿,天下有这等好事?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作者:sjkleslie 回复日期: 17:06:19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功罪当然很难评说,评价标准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但事实还是有可能澄清的。  
  沈醉也是个满嘴跑火车的,为了骗稿费常常轻于核对史料,硬伤大把,将来难免误导后辈。  著述之难,一见于此。
  作者:江上苇 回复日期: 20:22:19 
    沈醉也是个满嘴跑火车的,为了骗稿费常常轻于核对史料,硬伤大把,将来难免误导后辈。    著述之难,一见于此。    ------------  沈醉因其身份,很多东西还是很有料的。
  楼上那位伪JB的历史观说穿了就是国民党消极抗日。跟教科书很贴啊。赏五毛拿好。
  第十军守衡阳47天是光荣
  作者:正版海中沙 回复日期: 20:45:38 
    作者:江上苇 回复日期: 20:22:19        沈醉也是个满嘴跑火车的,为了骗稿费常常轻于核对史料,硬伤大把,将来难免误导后辈。      著述之难,一见于此。        ------------    沈醉因其身份,很多东西还是很有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沈醉的东西到底是不是沈醉的,还是有人捉刀,很成疑问.  
  国民党军长期打败仗, 国民党军的档案资料是不是真实的,还是有人伪造的,很成疑问。  打败仗的档案不知道怎样写的啊?  只看过大陆历史课本。  不知道台湾那边对抗日这段历史怎么写的。
  档案一般是战时的电报,内部报告、检讨等汇编,一般是不可能作假的,自已骗自己啊?有些人真是啥都不懂。
  作者:sabc12 回复日期: 22:22:33 
    档案一般是战时的电报,内部报告、检讨等汇编,一般是不可能作假的,自已骗自己啊?有些人真是啥都不懂。  ===========  有可能作假。  例如衡阳方先觉最后发电报说要城破,兵败。准备全体杀身成仁,来世再见。国民党中央就全国广播了,影响很好。但结果方先觉转身就率军投降保命了,并未执行自己的电报。    内部报告,检讨,就说不能怪国军无能,实在是敌军太狡猾。这都是常见的。        
  并不是档案就不需要分析,但档案的可靠性大致有70~80%,而回忆录有50%就不错了.
  作者:sabc12 回复日期: 13:02:50 
    并不是档案就不需要分析,但档案的可靠性大致有70~80%,而回忆录有50%就不错了.  =============  同意。  可能刘斐是49%准确,李宗仁48%准确。因此拿刘斐的回忆录打倒李宗仁的回忆录。    “本文主要依据刘斐的回忆、李宗仁的回忆,刘的回忆也不是全然没有问题,比如他说台儿庄战役以及后来的大撤退都是他最先提议的,这是否是事实我是存疑的,不过他在蒋介石、李宗仁之间立场较为客观,且其在情感上多少要近李而远蒋一点,所以他的回忆能说明一些问题。”    只要主观认定了李宗仁回忆录不准,刘斐的回忆录准不准,就不用认真管了,刘斐的立场有利于自己辩论就行。    
  刘斐在李宗仁与蒋介石之间立场相对客观,而他为自己表功的话当然只能姑妄听之,我觉得LZ说得很清楚。
  间谍的回忆录,间谍的历史,间谍的表述...哦    这种东东中国历史一般是不予采信的~~
  徐州会战的时候,刘斐是什么官?  
  作者:联合国军 回复日期: 14:15:35 
    徐州会战的时候,刘斐是什么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军政部次长
  搬个凳子看戏,别砸到额哦
  不好意思发错了。李宗仁一生就是一个从小集团出发的政客和小人,我看给他48%可信太多了。
  李宗仁回忆录里记载了李氏和中国及一些外国人士的对话,如果能找出这些人的记录里有这样的对话,就能证明李氏并没有做假。
  作者:汪汪的游艇 回复日期: 1:13:02 
    不好意思发错了。李宗仁一生就是一个从小集团出发的政客和小人,我看给他48%可信太多了。  ===================================  
我建议你多多看一些近代中国的历史。“保存实力,自我(自身利益集团)发展”是早就存在了,桂军是这样,晋军也是这样。最典型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东北不抵抗事件,张氏无非想东山再起。次一些的如山东韩复渠。
  缪人凤    
极为同意你的看法. 但我的根据不是间接材料.    
而是大老们的来往电报.  
  话也说回来,李宗仁和白崇禧组成的桂系在民国曾无比辉煌(治政和统兵),如果李白二人没有些本事和手段,绝对不可能取得成功。这些是实打实的!  看过他的回忆录,觉得他把自己塑造得太完美了,几乎找不到缺点。这也是一个硬伤。比如就没写处决王公度!  
  1. 汤恩伯非但不是象李说的那样, 也不象电影里说的那样.    
而是居功至伟.    
李当初向蒋中正请求的只是汤部一个师而已. 是汤自己以    
部队分散实力减弱等理由向蒋要求全军团参战,并征求过    
一个军的防务是否可以由商震部代为. 蒋当然是同意的.    
实际上从进入战场一刻,除25师隔了好几天才到外, 其余    
部队都在外围激战.
而李所谓的汤贻误战机事情,也很    
可能是捏造. 因为他在30日给蒋的电报中还在给汤邀功.    
实际他是29日给汤发的命令,要求与其他一起反攻的.    
李在31日又催了汤一次.4月1日,汤的回复是已经派了两个    
团协助进攻台耳庄之敌. 李再无下文对汤说啥了. 蒋中正    
也没有包庇汤,甚至在5日(ms)痛斥汤部为能迅速奸敌.    
实际从开始到结束, 汤部一直在与日军作战, 从往来电报看,    
日军败在兵力太分散,到处可见几千几千的日军.    
日,蒋给李电说, 台战胜利已经5日了.    
而yi县等地还在日军手里, 颇为担心, 应趁胜打击.  
4月13日,蒋亦给孙连仲和汤恩伯电说起此事.    
李回电说似乎不太积极. 说啥积小胜成大胜    
云云.    
4月17日, 李急了, 因为日军一直在增援. 他说要用    
最大的力量来实施这次战役.  
并于25日向蒋等报了作战报告.    
蒋26日回复同意,之后仗也没打, 就见逃了,整整一个多月    
前后左右,日军一直在增援.    
可以看的很明白, 贻误战机的是李宗仁, 事后胡说八道的    
也是李宗仁.      煮酒不能贴图, 太没有意思了.  
  在大陆并不是没有资料来告诉你历史真相,    而是根本就想让你知道历史真相.
  上面这个计划,是4月21日以蒋介石的名义命令战区执行的  =========    
简直就是狗屎.    
他的命令明明是29日下的.    
哎, 无耻小人真是不知道天日昭昭啊.
  他的命令明明是30日下的.  -----------------------------    
原文如下.  
  LZ 抄书有误.    李某人说的是3月27日台儿庄激战,他三令五申要汤增援的事情.    其实这根本就是在胡说八道.    要是在国观这种能贴图的, 就好了.    彻底扒了他的皮.
   恰恰根据27日的电报, 他不但知道汤部在激战,     而且还在向老蒋邀功.     居然过了几十年, 变成汤部迟疑不前了.     真是吃哪家的饭, 说哪家的话啊.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确实一副所向披靡的样子,几乎赶上yy小说了,但是他毕竟是亲历者,部分的史实应该还是存在的
       作者:ak74b 回复日期: 13:06:45 
    LZ说的好,不过我以为日记这种东西也不一定靠的住了,比方说如信蒋公中正的日记,他老人家也不会客死他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看过蒋的日记没有?他的日记也没说自己多少好,大多只在诉说一下自己的心情,也记一下当天的事。这种日记的可信度是很高的,因为当日不知以后的事,想造假也无可能。
  好文章,有料。
  地图开疆,日记强国的东西更不靠谱。
  路过,顶下
  自顶,再给迷信李宗仁回忆录的人看一下。    史料当中,回忆录是可靠性是最差的,史家不得已而用之,也得反复比较才行。
  缪先生:方先觉投降时第十军还有没有战力
  卫国战争时,孤军守孤城可不止他方某人一个人,别人怎么没投降
  蒋在卫国战争中能领导全体军民与日寇浴血奋战八年,最终在盟国的帮助下捍卫了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对民族是有大功的。毕竟在那种环境下能坚持下来,殊为不易。但,他于一九四五年打响了内战第一枪,于民族又是有罪过的(个人认为)
  内战到底谁打了第一枪,还是别那么肯定的好
  作者:yyjj3 回复日期: 03:06:41 
    缪先生:方先觉投降时第十军还有没有战力  ————————————————————————  应该还有战斗力,但我忍苛求,他们能点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了不起了,方先觉之所以最后放弃抵抗,主要是因为部队打散,他已经不掌握确实情况,受了误导。我想方如果仅仅自己想逃出去还是有可能的,但他觉得他不能放弃兄弟,从这一点看,方将军还是散着人性的光辉。  另外我们不能不看到,衡阳保卫战之所以最后失败,也跟中国主要资源调往西战场有关,蒋当然不想看着本土糜烂而去力战次要战场,但他在美国的压力下也没有办法,史迪威更是飞扬跋扈,蒋向他要几桶汽油都得不到。如果当是中国远征军和一部分美援物资能匀一些往东战场的话,豫湘桂会战的结局当不至如此。    至于内战,片面地说是蒋挑起来的是胡说八道,至少关内最先撕毁双十协定的是G方。
  煮酒近来脑残的真不少,看了李的回忆便不加辨析接受。
  /publicforum/Content/no05/1/138673.shtml
    本战区之外的军队是谁下令调进来滴?谁有权调动本战区之外的军队,貌似不是李宗仁吧,调进来的目的何在?这才是关键!这才是使台儿庄战役后全局更加被动的原因吧!  
  冯玉祥《我的生活》里,那微言大义才叫做多啊……
  烈烈悲风起,  冷冷涧水流。  忠信反获罪,  汉武不见明。  我欲竟此曲,  此曲悲难抑。  挥手长相谢,  哽咽不能言。  乾坤难匡正,  幸天尚堪怜,  年年清明日,  世世中华孙。  代代上坟时,  也祭民族魂。
  作者:新鲜果粉 回复日期: 21:31:57 
        本战区之外的军队是谁下令调进来滴?谁有权调动本战区之外的军队,貌似不是李宗仁吧,调进来的目的何在?这才是关键!这才是使台儿庄战役后全局更加被动的原因吧!  -----------------------------------------------------------  楼主已经说了,“蒋介石对被局面的形成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责任,首先李的增兵要求是他同意的,而且他也相信‘台儿庄胜利已激起日方反战运动,致预定由国内增加8个师团亟早解决华北战局之计划打消’这样的情报,蒋、李共同造成的后果是给了日军捕猎中国军队主力的大好时机。”指出了蒋应负的责任。  回帖先看清楚主贴好不好。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儿庄战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