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生啦三次的小说第一次是御医第二次是清朝鬼武者3第三次是在现代

——————————————————————————————————  □史上最坑爹国学经典,打假近2000年,现代仍未完结    作者:东方玄(悬疑大师)  ——————————————————————————————————      【开场白】    中国历史漫长,从最早的朝代夏朝算起,至今有4000余年(公元前2070-公元2012年)。    但是,仅仅是为了一部古代的书打假,中国精英知识分子花费了近2000年,到现代也没有最后完成打假工作……    这部古书就是《尚书》,曾经被称为“上古之书”。它在中国历史中,用了200多年进入经学正殿,在随后的600年左右,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深信不疑的经典,之后虽然有人对它产生怀疑,但是,要推翻它、证明它是伪书谈何容易,所以,又用了600余年,整个历史从东晋一直到清朝,其作假总年头长达一千三百七十余年,最后才被证明是一部伪书。之后300余年,一直到现代,这一段公案还没有完结,仍然在学术界继续。    呵呵,要证明一部书是伪书,花1370年……歌颂600年,论证600年,余波300年不结束。    ——恐怕只有国人才干得出这样的稀奇事来!    光说咱历史长,有神马屁用?    海量的精神和博学,都花费在穷折腾上去了!    造假的、打假的,其实都是高人。高人折腾,充满戏剧性,很有可读性……    俺就把这一段复杂公案理出个较清晰头绪,来与各位分享造假与打假的杯洗具。    通过这段公案,大家就能够明白,为何如今神马都有假——这其实是有传统滴。    造假有传统,打假也有传统。    呵呵,还有护假,同样有传统!    这就是地道的“中国特色”。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史上最坑爹国学经典,打假近2000年,现代仍未完结      作者:东方玄(悬疑大师)  ——————————————————————————————————      01尚书是神马东东?    尚书是神马东东?    网友Kingging有个通俗说法——“简单说来,周朝从前代继承了一大批公文资料(什么典啦谟啦誓啦诰啦,等等),还有周朝自己的大批公文资料(誓啊诰啊什么的,另还有收集来的诗歌),堆在周朝的资料库里,或者按情况藏在鲁国或其它诸侯国中。孔丘把这些公文资料编选了一部分,搞了一部公文选辑《尚书》,但原来大批的公文资料仍堆在那里,孔丘并无权处理它们。”    是的,从文本来看,“尚书“其实就是“一部官方文件的汇编”。(非编年史的)    为什么要编这样的书?    因为中国的圣贤或者统治者,从来都不太喜欢自然科学的历史,而把政治(统治)历史看成天下唯一的科学,因为它对于现实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帮助帝王在政治舞台上靠玩弄权术而立于不败之地。    这样的认识从周代就开始了,后世儒生说,是孔子开创了这一传统。现在人不是喜欢编“什么什么实战案例”的书吗?那些编辑们可能并没有注意到,后世儒生认为孔子最先干这样的工作,司马迁说是孔子他老人家编辑出的《尚书》。我们可以将《尚书》通俗地理解为中国历史上神秘莫测的“帝王统治天下实战案例丛书”。    《尚书》是历史上的第一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丛书”比较多,名气比较大的有《淮南子》和《资治通鉴》。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长大了做的就是编辑《资治通鉴》救世的事情。这部书是根据孔子编辑《尚书》的思路,编辑出了宋代的“帝王统治天下实战案例丛书”,后来一直影响到毛老人家的阅读兴趣。毛伟人为什么爱读《资治通鉴》?呵呵,那是革命领袖要了解一下帝王统治术。现代国人(包括一般的老百姓)都有一个深刻印象——认为毛伟人非常了不起——他老人家是最会搞政治斗争的,谁都整不过他老人家。毛伟人出身普通农民家庭,他不可能从家族中吸取政治斗争经验,这些经验的来历就是帝王术实战丛书中吸取的。有记载说《资治通鉴》是毛老人家的案头卷宗,他不但细读、深读,活学活用,还在书上画圈做标记。前些年,为了满足国人的好奇心,中国档案出版社曾经出版过毛老人家的“圈点本《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其基本思路是受到孔子编撰的《尚书》的影响,同样是为帝王编撰实战案例丛书(属于新版)。如此看来,中国统治者们的精神财富其实就是——《尚书》类“帝王统治天下实战案例丛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第一部帝王统治术大全,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们和领导者们有着极大的影响。他们——无论是封建的(皇帝们)还是半封建的(蒋介石)、无产的(毛)还是半无产的(洪秀全等)、或者是纯粹的农民(朱元璋等),都将《尚书》这样类型的书,作为自己统治天下的政治方略。    可以说,《尚书》类的帝王术,曾经承担着包治中国天下政治类“本草纲目”的功用。    由于《尚书》是开创一代历史先河,所以,它对于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文化心理和人格构成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日积月累,经年经甲子,如千年发酵的老酒,喝在中国统治者的肚里,扩散到他们的血液中,种植为一种本土统治特质。这个颇具中国特色的传统,估计应该一直延续到了本朝,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跳出其成长的环境。    所以,尚书在历史上被作假,就具有了它的价值背景。    (待续)
  ——————————————————————————————————  □史上最坑爹国学经典,打假近2000年,现代仍未完结        作者:东方玄(悬疑大师)  ——————————————————————————————————      02尚书的第一次死亡与重生    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尚书》的研究。    这是从汉代开始的。那是中国历史上掀起的第一次研究和学习《尚书》的高潮。无论是西汉的宣帝,还是东汉的章帝,但凡是汉代的皇帝,纷纷学习,亲下昭书,发起了以《尚书》为重头戏的讲用会,即现在的全国性质的最高级别研讨会(或所谓高峰论坛)——知识分子为主体,皇帝老大牵头。    在东汉12帝中,除短命的外,有7位皇帝都是研究《尚书》的高手,按现在的评级标准,大约都可以取得“尚书专业”的博士文凭吧。在中国秦汉年间的统治者中,大约就是秦始皇不喜欢《尚书》,他搞“焚书”时,是将《尚书》也烧了的,而且自以为已经将它烧光了。他很快灭亡了。项羽也不大喜欢《尚书》,不仅尚书,其它的书也不喜欢,所以,在放火烧阿房宫的时候(烧了三个月火都不熄),估计是连秦王朝史官们藏的尚书古籍也一并烧掉了。项羽也很快灭亡。在经历过秦始皇焚书和项羽乱烧一气之后,许多珍贵古籍没有了,孔子版的《尚书》在两次浩劫之中于是就失传了。    等到刘邦闹革命成功之后,要想找一部治理天下的书却找不到了。    大概是天意吧,秦二世时,有一名《尚书》博士,姓伏名胜,世人尊称为“伏生”,是齐国人。他待秦末动乱的天下安定后回到山东老家中(济南),突然发现藏在壁内的《尚书》还在。可能是因为虫蠹的原因,本来是102篇内容的孔子编《尚书》,很可惜的只残留29篇了。什么叫秘笈?这就是哟。于是,他也就顾不得全不全了,立即就开了个培训班,收了不少学生开始传授起来。《史记?儒林外史》记载说:“即以教于齐鲁间”,即在山东一带办学,以至后来桃李满天下。    伏生命长,活到90多岁时,已到汉文帝时代。汉文帝正在搞一个文化工程,即求典求贤。因为天下经过多年战争(秦汉及之前的战国),不仅千疮百孔,民不聊生,而且没有什么像样的典籍存于世了。刘恒听说尚有《尚书》存世,立即派出当时的青年官员晁错(在奉常手下做掌故——即文教方面的官员)到山东去拜师取经。后来,晁错成为汉代名臣,跟这个多少有些关系吧。    伏生所传残篇《尚书》,最后得以被请入汉皇秘库,一直传到了西晋时代。    大家都知道,秦朝人写字是写小篆,最高的写手是李斯和赵高,他们写出的字供天下人临摹。这是秦国法定的。伏生曾经担任秦二世时代的博士职位,他的本子当然应该是秦王朝的官方定本,是由小篆(也有可能是更早的古文,即蝌蚪文)写成,估计从墙内取出来时原文已经不太像样了,当时对于竹片之类的文物又没有什么保护措施,伏生就将29篇文章转换成了汉代通行的隶书,作为讲授时发给学生的本子,也就是当时通行的隶书本子。所以,伏生的尚书叫做“今文《尚书》”;而且,由于是伏生贡献出来的劫后名著,所以又称之为尚书“伏生本”。    (待续)
  原来四书五经里还有伪书啊
  伪书吗?好像又要翻案了。清华简里面已经有尚书的篇章了。
  新年快乐
  @艾小可fan
18:20:39    原来四书五经里还有伪书啊  -----------------------------  欢迎光临
  @superth
18:51:48    伪书吗?好像又要翻案了。清华简里面已经有尚书的篇章了。  -----------------------------  翻来覆去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折腾    欢迎光临 节日快乐
  @鼎湖听泉
20:36:32    新年快乐  -----------------------------  感谢老友
    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化废柴是假冒伪劣的老祖:    ● 百度百科:《中国哲学史大纲》    本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根据此编成在北大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全书共12篇,10余万字。1918年7月,经过整理;8月,蔡元培作序;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轰动一时。    本书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蔡元培给此书以很高评价,指出它有四种特长:第一,证明的方法。第二,扼要的手段。第三,平等的眼光。第四,系统的方法。胡适本人自信的说:“我自信,治中国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科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    ● 胡先骕《留学问题与吾国高等教育之方针》:  “……至留美学生曾得博士头衔者,能掇拾中国旧闻或钞译九通以充博士论文者亦有之……美国大学程度至为不齐,宽严亦自有别,乃有贪第二三流学校课程较易,而不敢入第一流学校者。哥伦比亚大学待中国学生极宽,以吾所知,有同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卒业者:一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始得学士学位;一入哥校,一年即得硕士学位。有某君:在益令诺大学(伊利诺伊大学)插第一年级,以屡次不及格被摈;入哥校两年,反得硕士……”    ● 胡先骕《师范大学制平议》:  “……友人程柏庐曾云,彼留美国二年,在芝加哥大学所得,远较哥伦比亚大学为多。哥校学制之弊可知矣。哥伦比亚大学之博士论文,素有覆瓿之讥。而吾国该校学生所草论文以易博士者,其上不过摭拾九通,下则剪贴报纸……”    ● 参考:    /publicforum/Content/no01/1/172505.shtml  『关天茶舍』 长篇连载: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作者:胡学博士      * * * * * * * * * * * * * *  五四新文化=&戕德弃国=&毁古灭史=&惑乱人心=&引狼入室=&五胡乱华=&丑态毕露=&无从收拾=&贼喊捉贼=&栽赃中国人  鞑虏,剃发易服。五四新文化,无形之剃发易服,其伪其惑远超鞑虏,故其毒其害远甚于鞑虏。  @%$+&*%^#@=&强立派别=&分裂人群=&文攻武斗=&无从收拾=&改头换面=&乌有之乡、南方报业、炎黄春秋=&祸害中国人  凡中国人当求中国人自主之真自由,毋为左右所左右,勿受权争者挟持,万不可与乌、南、炎诸非中国人为伍。  * * * * * * * * * * * * * *
  ——————————————————————————————————  □史上最坑爹国学经典,打假近2000年,现代仍未完结          作者:东方玄(悬疑大师)  ——————————————————————————————————    03尚书还有一个本子问世    尚书还有一个本子,跟伏生的本子不一样。    这个本子得来也是很偶然的。话说汉武帝有两个亲弟弟,一个叫刘德(河间献王),一个叫刘馀(鲁恭王)。从封号上可以看出来,刘馀的封地在山东。刘德喜欢收集古籍(《汉书?景十三王传》:休学好古,实事求是)。但是,刘馀不爱读书,不问政治,天性表现出来的是做工程,用现代话说:喜欢搞“房地产”。当然,不是商品房,是名宅名房,比如孔子他们家老宅,就被刘馀看上了,要把房子推了重新建新的。不过建出来不是做出租别墅,而是当做汉代青少年教育基地之类的场所(司马迁去参观过)。    就是这么一折腾,嘿,无心插柳柳成荫。    鲁恭王刘馀在拆除孔子住宅的时候,偶然发现藏在壁内的不少古简,其中一部就是用周朝时代的文字(蝌蚪文)写成的《尚书》。刘馀没有什么文化,不喜欢古籍,就把本子交给了孔子的后人孔安国。    孔家十一世孙孔安国,因为博学多才,本来就是“今文《尚书》”(伏生本)的博士(汉武帝时封的),当然就对这个本子进行了研究(司马迁曾经向他请教过尚书),对照伏生本,发现比伏生的本子多了16篇,共计45篇。其中有些文字也不完全一样。可能也是发现的本子太烂,孔安国用先秦古字写定,本来要送到朝廷的文物部门去的,因为发生偶然事件(蛊惑)没有送到朝中,后来又因故没有送得成,所以,后世儒生说他只得自己招收学生传授。这个故事记载于《汉书?艺文志》中。    这部《尚书》是用先秦古文写的,所以叫做“古文尚书”,又叫“孔壁本”(或“壁中本”)。     (待续)
    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化群奸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周树人等是以造假撒谎起家  、靠政治投机上位,根本没有什么人格良知可言。    国人当警惕:五四新文化贼众、左派右派、耶教神棍、归西杂夷、XX —— 史称“五胡乱华”    中国文化与五四新文化是不两立的,中国人与五四新文化孽种是不两立的。    近百年来,除了玩弄名词、不求其实、冒昧盲断、诬古阿夷以外,一群群大言不惭的五四新文化废物何曾真正对社会有所贡献?这群五四新文化废物既无创造发明,又喜争权夺利,更丧心病狂妄引赤潮祸水。    所谓科学民主的五四新文化其实是彻头彻尾的弥天大谎,五四新文化孽种其实是最下贱无耻的一群废物,早已成为寄生于中国的一个个毒瘤。      陈独秀入读日本成城学校仅八个月,因剪学监发辫被遣回。后来蔡元培为其伪造履历,讹称“东京日本大学毕业”。  李大钊入读早稻田大学,修完第一学年,成绩为丙等;第二学年只学了四个月,因搞运动,“长期欠席”,被校方除名。  胡适未通过博士论文口试,据说十年后补过,未见实据,至今不曾听闻有人看过其博士学位证书。  周树人无需赘言。    民主的陈独秀创建最民主组织  兼容的蔡元培推行D化教育  救国的李大钊因叛国被处死  自由的胡适四处投机,北洋参与善后,北伐唱苏俄赞歌,抗战组织低调俱乐部和平运动。  周树人懒得说    蔡元培纳女学生周峻  陈独秀与学生同嫖一妓争风挖伤妓女下体  胡适通奸把表妹曹诚英搞大肚堕胎  周树人包二奶女学生许广平    蔡元培,教育提案:“修正案(五)关于教育者(1)确定D化教育,施行于各学校……”    陈独秀:  “(陈独秀)开章明义即言废德仇孝,每天各校演说,必极力发挥万恶孝为首、百善淫为先之旨趣。”(上海《中华新报》)    胡适:  “目前,民族主义是中国的真正的‘红色’,而不是苏俄共产主义。”  “我们这个醉生梦死的民族怎么配批评苏俄!”  “总之,许多少年人的‘盲从’固然不好,然而许多学者们的‘武断’也是不好的。”  “苏俄的制度是否有普遍性?我的答案是:什么制度都有普遍性,都没有普遍性。这不是笑话,是正经话。我们如果肯‘干’,如果能‘干’,什么制度都可以行。”  “共产制实在不成什么真问题。”    周树人:  “某组织是最初连络鲁,鲁不理,某组织便群起而攻之,每天撰文把鲁骂得一文不值,结果鲁著的书一本也卖不出去,生活渐陷困境,于是某组织又派人去招抚,用种种甜言蜜语去说动他。结果鲁真的加入了他们的阵营,他们也就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湾,又大捧鲁。虽然鲁的书后来畅销一时,可是版税全受他们的控制,鲁每月只能拿到二百元的生活费而已,所以后来鲁郁郁以终。”      * * * * * * * * * * * * * *  五四新文化=&戕德弃国=&毁古灭史=&惑乱人心=&引狼入室=&五胡乱华=&丑态毕露=&无从收拾=&贼喊捉贼=&栽赃中国人  鞑虏,剃发易服。五四新文化,无形之剃发易服,其伪其惑远超鞑虏,故其毒其害远甚于鞑虏。  @%$+&*%^#@=&强立派别=&分裂人群=&文攻武斗=&无从收拾=&改头换面=&乌有之乡、南方报业、炎黄春秋=&祸害中国人  凡中国人当求中国人自主之真自由,毋为左右所左右,勿受权争者挟持,万不可与乌、南、炎诸非中国人为伍。  * * * * * * * * * * * * * *
  @号啕大哭39
00:17:31        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化废柴是假冒伪劣的老祖:        ● 百度百科:《中国哲学史大纲》    ......  -----------------------------  欢迎光临
欢迎大家发表打假方面历史文章
  ——————————————————————————————————  □史上最坑爹国学经典,打假近2000年,现代仍未完结            作者:东方玄(悬疑大师)  ——————————————————————————————————    04尚书双子座    现代摩天大楼有双子座。尚书本子最初也是“双子座”。    于是,西汉有了两部不同版本和内容有差异的——《尚书》。    一部在官方做官学的课本;另一部是民间草根知识分子学习的课本。秦博士伏生本子当然是官方本子,孔安国的是民间本子。西汉末年的时候(王莽时代),老孔家的本子曾经一度打入过官方的体系,但在东汉初年(刘秀时代)又被打回民间了,因为汉光武帝要求一切工作都要恢复到老祖宗时代,尚书是重要文化工作,必须恢复到伏生本作为官方本子、孔壁本做民间课本的旧传统中去。整个东汉期间格局未变。三国时代,曹操的儿子曹丕做了皇帝后,老孔家的本子得到认可,“孔壁本”一度成为官学正本。    今文本与古文本在历史上不断发生摩擦。不少学者将今文本和古文本的这种摩擦视为“学术”或者“门派”之争。这其实是政治幼稚的一种表现,或者说不懂中国政治的表现。其实,今文和古文本,要说有差别,其实也并不太大,因为都是同出一源,据说都是孔子在周代的三千多篇公文中精选出来的102篇基础上的残篇。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什么本子,已经成为统治者的政治诉求(正统与非正统),不然,王莽和曹丕不会无故改变传统的本子。    这个故事的精神,被金庸用在了小说《天龙八部》中,说有个觉远和尚掌握了九阳真经,在临死前遇到了郭靖大侠的女儿郭襄和某个俗人张三丰,就把口诀传了出来。郭襄记住了二三成,成为武侠高人;张三丰记住了十之五六,最后成为道家一代名师。金大侠大约是因《尚书》传承而有的灵感吧(见《倚天屠龙记》第一二章节)。    (待续)
  挪窝了?
果断前排支持顶起
  @孑孑干旄  23:20:45    挪窝了? 果断前排支持顶起  -----------------------------  哈,感谢了!这边自在些
  ——————————————————————————————————  □史上最坑爹国学经典,打假近2000年,现代仍未完结              作者:东方玄(悬疑大师)  ——————————————————————————————————      05尚书的第二次死与生      中国历史上,最早烧掉古籍珍本的是三把火。    第一把是秦始皇的焚书,虽然名声很大,其实烧得不是很惨,只是靠行政命令把民间的书烧了个大致干净;第二次项羽烧阿房宫可能厉害一些,因为古籍大都被从全国收集到官方了,一烧就差不多没了(有人不这么认为)。第三把火更是凶险,把剩下的余后劫生的漏网之鱼也捞了个精光。    第三把火就是西晋永嘉之乱。    百度一下可以知道个大概——永嘉之乱是指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国事件。晋初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机入侵。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公元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永嘉二年,刘渊正式称帝,四年刘渊死,子刘聪继位。次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旋即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    既然皇帝都被匈奴抓走了,皇家的东西肯定被洗劫一空。来洗劫的人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所以,对于书籍之类肯定是焚毁。因为中国传统是中央集权,有价值的东东十有八九控制在皇家手中,于是,自汉魏以来秘笈等等自然就被毁掉了。    今文本、古文本,总是有个底本的,就不存在了。    当时,传承《尚书》的是三大家,即官方的欧阳、大夏侯、小夏侯所存的《今文尚书》都没有了。相当于郭襄和张三丰都被杀了,世间本来存在的九阳真经残本也就不再存在了。这是中国文化的一次浩劫。现在有许多观点说某些游牧民族杀人放火是为中国社会民族融合做出过贡献。这个说法显得头脑已经不太清楚了。    (待续)
  @孑孑干旄
23:58:55    顶下  -----------------------------  老友好
  其实我也觉得中国古代感觉很乱,朝代更替的太频繁了,而且人又太聪明了,谁都想当官。什么古籍啊,我想根本不可能完整存留下来,多半都是什么残本,而且还总有许多个版本。
  继续等待。  
  @没得记性
21:26:40    其实我也觉得中国古代感觉很乱,朝代更替的太频繁了,而且人又太聪明了,谁都想当官。什么古籍啊,我想根本不可能完整存留下来,多半都是什么残本,而且还总有许多个版本。  -----------------------------  说得非常对
  @冷云樵竹
22:24:28    继续等待。      -----------------------------  感谢支持
我会每天更的
  有些习惯了看大师图文并茂的更新了~
图片少了还有点不适应……   
  @孑孑干旄
06:35:35    有些习惯了看大师图文并茂的更新了~ 图片少了还有点不适应……      -----------------------------  谢谢观看。天涯上图片反应特别慢
  ——————————————————————————————————  □史上最坑爹国学经典,打假近2000年,现代仍未完结                作者:东方玄(悬疑大师)  ——————————————————————————————————    06 伏生再世: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于是,历史又回到西汉初年的状态——事实上比那时还惨。    不过,每到历史的死结上,总有新的东西要出现。相当于腐尸上开出花朵。秦以后的西汉出来个伏生拯救尚书。在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后世称元帝)的时候,跑出来一个人,名字叫梅赜(赜,音ze,又称:梅颐),其官职是豫章内史,他来“拯救”尚书了。    那时,司马睿才刚刚在石头城落脚,他就来了,向朝廷献出了一部新本子的《尚书》,名字叫做《孔传古文尚书》。他说——这部书就是西汉初年鲁恭王刘馀在孔子老宅发现并还给孔安国的那部尚书。所献书分46卷,已经不是45篇,而是共有58篇了。除《舜典》之外,其余57篇,都由孔安国写得有“传”。书前面有一篇“序”,及汉代传下来的百篇书序都夹在里面。    梅赜介绍说,这是魏末晋初大学者郑冲(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的后人)传下来的,郑冲传给了扶风人苏愉,苏愉传给了天水人粱柳,粱柳传给了城阳人臧曹,臧曹传给了他梅赜。此前并没有这样的传承呀,而且,郑冲如何得来的?“哦,这个,这个……俺(梅赜)就说不清楚了。”而且,梅赜也没说明(《舜典》一篇为何独独无“传”呢?    来路蹊跷,又很突然。这个本子比较雷人。    有一句俗语:病急乱投医。既然原来的本子都没了,那就用吧。    这个本子,于是就成为了东晋之后尚书的底本,后代一直使用。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58篇尚书本子,就是这个本子。    就《尚书》来说,此时至少有5个概念了:第一,孔子编的102篇本子(也有100篇说,108篇说等);第二,伏生本;第三,孔壁本;第四,梅赜所献本子;第五,就是前面俺列举的网友Kingging所说的“周朝从前代继承了一大批公文资料(什么典啦谟啦誓啦诰啦,等等),还有周朝自己的大批公文资料(誓啊诰啊什么的,另还有收集来的诗歌)”。而上述的,除1种外4种已经遗失了。    (注:谁献的《孔传古文尚书》,还有多种版本的说法。梅赜所献,乃普遍说法)    -  (待续)
  天涯上图片反应特别慢   ___  的确是啊
    不过这个不影响欣赏学习大师妙论    
  清早的来顶顶大师
  来听老师讲课了
  大师不在
偷偷的顶顶
  这两天旅游去了,不好意思,没更,今天补课更新  ——————————————————————————————————  □史上最坑爹国学经典,打假近2000年,现代仍未完结                  作者:东方玄(悬疑大师)  ——————————————————————————————————      07 孔子所编《尚书》(《书》)的背景情况    关于尚书篇章,其具体篇数(精确的),至今无法确定。因为如果从夏商周三代来看,目前考定的夏朝是公元前2070-前1600年,商朝是公元前1046年止,西周从前1046-前771年。这一段约1300年,有权留下文件的夏14世17王、商31世30余王,假如加上周的37王,还有各诸侯国的君主,每人几篇,那就不得了。    据说,尚书原本有3200余篇,这个有可能,但是,问题是能否保留到孔子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起釪(1917年生于湖南安化,研究方向为上古史,专攻《尚书》,目前仍然健在,只是身体不佳,正在落难),原来有个研究,指出了《尚书》在先秦流传的情况,考证在今存的20几种文献中都引用过,总数达330多次之多,有篇名的达50多篇;后来散见于汉代文献的约有26篇,不见于汉代,有篇名的32篇,其余《逸书》数十则,其中约可为篇的19篇,加上《书序》的其余60篇,还有《逸周书》的7篇,以及战国加工30余篇,可以看出,战国时可以见到的《尚书》(有篇名的),也就一百二三十篇。据《纬书》说,孔子删去其它篇章最后确定的《尚书》共有100篇,加上《中候》18篇,总计118篇。这个东东,学界的顾颉刚派比较相信(刘起釪是顾颉刚弟子),因为他们不认为孔子删了太多的篇章,只认为删了为数不多的一二十篇,其内容多是黄帝时代的,可能会对后世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弃而不用。    汉代的时候,伏生的二十九篇,为什么能够得到皇家的青睐呢?    这跟其身份有关。因为他是孔子弟子子贱的后代——生活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的古代文学家颜之推(531年-约595,今山东临沂)在其名作《颜氏家训?书证》中有详细论证。《论语?公冶长》有载:“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在孔子的眼中,伏生的祖上子贱,是个正人君子。《韩诗外传》有关于子贱活动的记录。但是,并没有他传授《尚书》的记录。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今文尚书取得正统地位,西汉传今文尚书的有三家,一是欧阳家,是伏生亲传的弟子;二是大夏侯家,是伏生亲传弟子张生传的,即夏侯都尉等;三是小夏侯家,大夏侯传给从子夏侯建等。当时,古文尚书只是在孔壁中发现了“孔壁本”尚书,因为没有传人,所以,不能够进入官方传承体系之中。传人在古代非常要紧。偷听到的不算(比如郭襄和张三丰都是偷听来的九阳真经,所以没有师传,属于野路子)。    孔壁本虽然被刘馀交还给孔安国,但是,安国先前的师传者是今文尚书,即伏生那条线的,他自己开设讲堂传授与师承有竞争力的新本子,其实是犯了禁忌。所以,在政治上站不住脚。正宗的皇家肯定不会要他进入皇家传承体系,只有王莽、曹丕之流才愿意接纳。这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如前所说是个严肃的古代政治问题。个中滋味,只有皇家人才能够有深切体会。      (待续)
  @celtman
02:01:48    记号  -----------------------------  欢迎
  @孑孑干旄
08:07:41    清早的来顶顶大师  -----------------------------  感谢朋友
  @我是第三个笨蛋
14:25:03    来听老师讲课了  -----------------------------  客气 欢迎光临
  ——————————————————————————————————  □史上最坑爹国学经典,打假近2000年,现代仍未完结                    作者:东方玄(悬疑大师)  ——————————————————————————————————        08
梅献《尚书》出笼
    梅赜献出的《孔传古文尚书》出笼,很是花费了一番功夫。    这部新鲜出笼的《尚书》,前面说了,有经文58篇,其中有29篇,跟当时流行的郑玄作注的本子的篇名相同。东晋末年的范宁首先为这个献本作注释。范宁(公元339-401年),字武子,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晋徐兖二州刺史范汪之子,东晋经学家,曾任豫章太守。范宁亦是《后汉书》作者范晔的祖父。其次,南齐的姚方兴,搞了个“补天”行动,给原本没有“传”(梅赜献出时缺的)的《舜典》补了一篇传。姚方兴,南朝学者,齐萧鸾建武四年(公元497年),于大航头发现西汉孔安国作传注的古文尚书《舜典》一篇中“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十二字。事详《隋书?经籍志》。    得到名人吹捧,这个来历不明、没有师传的本子,到了粱朝时开始流行起来。    从历史总线条来看,东晋之后是南北朝;梅献《尚书》最早在粱朝流行,属于南朝的范围,南朝经历了宋、齐,然后才到的粱。此书在南朝的粱朝政权的学术界最先火起来。北朝经历的是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五个朝廷。在北朝的北齐政权末年的时候,梅献尚书从梁朝(南方)传到了北方。    盛名之下,总有博取功名或者靠学问吃饭的人,他们要出来表演了(跟当代完全相似)。历史选择了北朝大学者刘炫(后来成为隋时代的经文学家)、刘焯(后来成为隋时代的天文学家),他们成为乱世学界的乱世书生,二人替梅献尚书作了影响颇大的“疏”。经学大师陆德明(主要活动在陈朝,后亦被隋炀帝召为秘书学士,授国子助教,约生于公元550-630年。)的《经典释文》(共30卷)替梅献的新鲜尚书作了《音义》。    这个可就了不得了,相当于得到当时的主流“砖家”们认可呢。    大家想想看吧——当舆论疯传狗屎是黄金,可能还会有一部分人半信半疑(就像2011年的盐“被”污染事件);但是,当权威人士也这么说的时候,其威力比三人成虎那就厉害许多倍了,怀疑狗屎不是黄金的人可能就会被口水给淹死。虽然皇家的尚书旧本子没了,不见得民间就一本也没有了;即便是没了,还有郑玄(东汉末年经学大师,公元127-200年)的《尚书注》,原本可以抵挡或者疑惑新本尚书。可是,人云亦云,加上“砖家”兴风作浪,很快,反而让郑玄的《尚书》注本退出了学术和政治舞台——被当时的知识分子束之高阁,不再传承(后来也就佚失了)。      (待续)
  @孑孑干旄
00:19:20    记号 顶  -----------------------------  向你致敬,感谢支持!
  俺将继续
  ——————————————————————————————————  □史上最坑爹国学经典,打假近2000年,现代仍未完结                      作者:东方玄(悬疑大师)  ——————————————————————————————————          09
梅献《尚书》唐宋走红    隋朝统一中国之后,学术界的人仍然是前朝遗老遗少,之前在南北都是有传播基础的,所以,尚书仍然是以梅献本为准。到了唐太宗时,皇帝命孔颖达(公元574-648年)牵头编撰《五经义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五经之一是《尚书》。孔颖达将这个梅献本子作为了《尚书正义》的底本,而《尚书正义》构成官方的《五经正义》的五经之一。    于是,在中国,从这个时候开始,梅献新鲜本子成为《尚书》的唯一传本。    唐太宗身边红人颜师古(公元581-645)也做了些相关工作,他在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被任命为秘书少监,专管校定古书的事儿。唐玄宗天宝三年,御批书法家卫包(京兆-今西安人,官至尚书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奉诏改古文尚书从今文。唐世华山碑刻为古文者,皆卫包书写。天宝九载-公元750年尝撰并正书唐华岳碑堂修饰记、金天王庙灵异述。见《金石录、述书赋注、唐书?艺文志、集古志、集古录、宣和书谱》),由他将隶书体的《孔传古文尚书》(梅献本)转抄为唐代通行的楷书——成为现代尚书本子的最早依据。    到了宋代,梅献尚书同唐代一样,其内容进入官方编辑的《十三经注疏》之中(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继续保持正宗和唯一的地位。在中国文化遗产之中,经、史、子、集构成其主要架构。俺曾经开玩笑的形象比喻过——经、史、子、集,就像国学的帽子、衣服、裤子、鞋子,一样也不能够少。“经”是“帽子”,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重头戏。《尚书》正是“帽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唐的“五”演变为宋的“十三”,然后定格),占有重要位置。    唐宋以来,尚书已成为“太岁的脑壳”,是不能够随便去摸滴了。    当然,但凡得意的东东,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都遵循一个浅显的道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真的也罢,假的也罢,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总会被颠覆的。政治主张被颠覆的时间最短,几十年已经算命长;学术长些,可能是“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思想最长寿,估计要有千年以上的颠覆期。    不过,梅献《尚书》的寿命期,的确不一般,至少已在1300年以上了。      (待续)
  楼主牛人。坐等下文。  
  @于是乎
23:16:25    楼主牛人。坐等下文。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欢迎光临 感谢支持
  坐等楼主新帖!  
前排持续留名
  再顶下。
  尚书真假,这个真真假假的过程,看的让人头晕。
  学习……  
  没有深究过,貌似很有道理的样子  
  ——————————————————————————————————  □史上最坑爹国学经典,打假近2000年,现代仍未完结                        作者:东方玄(悬疑大师)  ——————————————————————————————————    10 尚书第三次死亡过程(一)    梅献《尚书》(即《孔传古文尚书》)虽然命长,最终还是被颠覆了。    ——这是《尚书》的第三次死亡!    当然,《尚书》第三次死亡是慢性死亡,大约花了600年的时间。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句名言: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梅献尚书非常符合这个写照。它就是由“假”冒充了“真”,不管这个“真”在历史上多么绚丽,这个“真”其实是“假”的。    怀疑梅献《尚书》是假的,是从北宋(公元960-1279年)正式开始的。    吴棫,(约公元),他是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最早怀疑梅献尚书,重点是怀疑《孔传》。吴棫被后人称为“吴才老”,北宋学者,宋代古音韵学家、训诂学家,是徽宗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的进士(一说是徽宗宣和六年,即公元1124的进士)。吴棫精通训释方面的学问,有《书裨传》十二卷(《宋史?艺文志》记载),但是,没有流传下来,只是通过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的著作谈论到这个问题从而被保留并流传了下来。朱熹所注的《诗》、《楚辞》等书的见解,有些来自吴棫之说,在《四书章句集注》征引中,朱熹称吴棫为“吴氏”。(吴棫之前,唐代韩愈的弟子李汉叙论六艺时,曾经泛泛的怀疑过,说“《书》、《礼》剔其伪”,算是提出个怀疑的说法,没有论证。)    南宋怀疑的名人是朱熹(公元年)。    朱熹是大学者,影响就比较大了。在《朱子全书》、《朱子语类》中,继续用吴棫的文体对比辨析方法,辨析了一些篇章,明确提出“某尝疑孔安国《书》是假书”,并对具体的篇章如《书序》(梅献本中的“序”)质疑,猜测“此恐魏晋间人所作,托安国为名”,因为朱熹从文体上体会到“汉文粗枝大叶”,而“《书序》细腻,只是魏晋六朝文字”。朱熹凭他的才学,从行文上感觉出伪篇的文风差异,同时,怀疑《孔传》是东晋出现的,不是孔安国所作,并且疑《书大序》是晋、宋间作《孔丛子》的人一手伪造的。    朱熹只是粗略的质疑而已。因为不是朱熹一个人持怀疑态度,宋人对先秦传下来的典籍,普遍持怀疑态度,认为都是伪书;另外,其驳斥还不系统和深入,处于表面化,感觉的成分多些,所以其学术观点不能够起到最后定板的作用。且整个大环境是大家都在疑古,怀疑一下尚书也就不觉得稀奇了,没有什么推翻性质的突出影响。不过,既然是一股疑古风,多少影响到有些人不太相信(或者警惕)某些来路不明的古籍了。    (待续)
  @jocchem
23:48:57    坐等楼主新帖!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来了,楼上请
  楼主继续。。。没看过瘾。。
  @孑孑干旄
23:07:03    顶起  -----------------------------  谢老友
  @哥哥不爽
23:29:18    楼主继续。。。没看过瘾。。  -----------------------------  感谢支持
除个别日子,俺基本上会天天更新,可以看到春节之后  
  ——————————————————————————————————  □史上最坑爹国学经典,打假近2000年,现代仍未完结                          作者:东方玄(悬疑大师)  ——————————————————————————————————    尚书第三次死亡过程(二)    由于宋的影响,元代楷书大家赵孟頫(公元)在编写《书今古文集注》的时候,就把与伏生内容相近的今文和古文(比伏生内容多出来的部分)分开来编。元代吴澄(元经学家,任国史院编修﹑太中大夫等官职)在撰稿《书篡言》的时候,只释涉及今文内容的二十八篇。    他还提出一个著名观点:“先汉今文古,后晋古文今”。    意思是说,汉代的用今文写成的尚书的那些篇章是比较古的典籍,后晋留下来的那些篇章虽然用古文抄写的,但却是比较后代的东东;所以,吴大夫最推崇西汉初年的伏生,赞扬说:“若论伏氏功,遗像当铸金”。    这个疑古的传统就这样保留了下来。    到了明代,比较有名的论伪者是梅鷟(zhuo,二声),(公元年,武宗正德八年,即1513年的举人,官拜南京国子监助教、盐课司提举)。他所著的书,有两部《尚书考异》和《尚书谱》,是两部专著,内容是证明古文尚书哪些篇章是假的。    首先,他同样的肯定了今文篇章(与伏生所传近似内容的28篇-或者29篇)是真的,认为梅献本子是伪的;    其次,他是从传承的视角来考察的,因为东汉传承的路子是贾逵、马融、郑玄的古文本子,没有东晋梅献的古文本子传承的记录;    其三,他论证了汉古文只逸16篇,不是梅献本的25篇,因为在汉人的文献中,没有引用过25篇的内容;    其四,跟朱熹的见解一样,在文体上真的和假的有区别;    其五,他最后提出,是东晋的皇普谧伪造的古文25篇和大传,冒充是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并由梅赜献给皇帝。    梅献尚书到底是真是假,从最早的怀疑,即吴棫的公元1100多年到梅鷟的1500多年,时光已经过去了400多年,这还只是学术界初步的怀疑,算是一种观点,一派意见而已。此时的论证,还不能够令所有的(或者绝大多数)学者心服口服、完全信可。    不过,在奠定坚实的历史基础之后,尚书打假集大成者,很快就会横空出世了!      (待续)
  学习一下  
  作者:jocchem 回复日期: 23:48:57  回复
      坐等楼主新帖!  ——————————————————  感谢支持 已经更新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作者:孑孑干旄 回复日期: 01:34:04  回复
      火贴 前排持续留名 顶  ——————————————————  好友支持必不可少
悬疑稽首         作者:冷云樵竹 回复日期: 11:22:49  回复
      再顶下。  ————————————  谢谢       作者:雨山rainhill 回复日期: 11:36:01  回复
      尚书真假,这个真真假假的过程,看的让人头晕。  ——————————————————————————  是的 很复杂
可能算国学中能够与易经比肩的了       作者:老肃2009 回复日期: 12:03:56  回复
      学习……  ——————————————  感谢老友支持           作者:潇湘观渔 回复日期: 18:00:13  回复
      顶起  ——————————  欢迎老友
  @lsw38
18:38:53    没有深究过,貌似很有道理的样子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还好,尽量忠于史实
  等肥了再来看
  @wbq-13 14:02:59    等肥了再来看  -----------------------------  欢迎
  等肥了再来看
  @哥哥不爽
22:33:02    等肥了再来看  -----------------------------  好的
  @孑孑干旄
23:44:33    学习 顶  -----------------------------  客气
  ——————————————————————————————————  □史上最坑爹国学经典,打假近2000年,现代仍未完结                            作者:东方玄(悬疑大师)  ——————————————————————————————————      尚书第三次死亡过程(三)    梅献尚书最厉害的打假者出生在清朝。    由于思想禁锢,清朝知识分子大多钻进故纸堆里,认真做学问。    阎若璩就是其中的一位。    阎若璩身世——  存世:(明崇祯到清康熙)  籍贯:山西太原人  生活:江苏淮安府山阳县  出生:书香世家。  父母:阎修龄,字再彭,号饮牛叟,明末贡生,以词章名,着有《眷西堂诗文》、《红鸥亭祠》等著作;母亲丁氏,亦能诗文。    家学渊源:祖父阎世科,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辽东宁前兵备道参议,著有《敬刑录》、《计辽始末》诸书。  幼时特征:体弱多病,口吃,秉性迟钝  神童始期:15岁的一个冬夜“心忽开朗,如门牖顿辟,屏障壁落”。从此颖悟绝人,读书过目不忘。一时名动地方,成为名士,与海内名流交往。  考试不顺:康熙元年(1662年),改归太原故籍;数次返籍乡试,均名落孙山。  分析原因:偏科了。    爱好:考辨金石遗文。交游太原松庄傅山,切磋考辨金石遗文之学。康熙十一年,第四次返故乡时,恰逢大学者顾炎武游太原,一道考晋祠古迹,辨晋水源流、太原之沿革、唐晋分封。顾炎武以所撰《日知录》考问了他。    混在北京:康熙十七年(1678),诏征博学鸿儒科,阎若璩应荐赴试,落策后仍寓居京师,到处游走论学识,曾被内阁大学士徐乾学邀请到家中坐而论学;徐乾学管了个书局,正好奉敕修纂《清一统志》,阎若璩应邀参加,跟着前往洞庭东山、嘉善、昆山等地搞调研,于是,与当时的地理学专家顾祖禹、黄仪等结交,对地理学产生兴趣;后助徐乾学完成《资治通鉴后编》184卷。    临时工下岗:康熙三十三年(1694),徐乾学去世,一统志局的诸学者云散,年近60岁的阎若璩也回到了淮安府山阳县。他虽然名气比较大,但是,没有功名,木有官职。在北京时,相当于书局的临时工,那可是没有正式编制滴。    死前获殊荣:二月河的《雍正皇帝》中有个人物邬思道,当然是虚构的;估计作者的灵感可能源于阎若璩的经历——话说阎若璩退休前回到老家,晃眼一过66岁了,正在家中感叹没有荣华富贵;此时,皇四子亲王胤禛(即以后的雍正皇帝)因为其著作影响颇大,久闻其名,所以写了一封亲笔信,邀请其到北京;阎若璩深感荣幸,不顾年老体衰、病魔缠身,昼夜兼程,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大冬天赶赴京城,被胤禛请至府邸,尊为上宾,“呼先生而不名”,“执手赐坐,日索观所着书,每进一篇,未尝不称善”。可是,他是个学者命,经不起荣华富贵,很快病情加重,胤禛延请御医为他医治也没能够康复,当年六月卒于京师。    最大成就:《尚书古文疏证》一书问世。据说,阎若璩在二十岁时读《尚书》,凭感觉,怀疑其书是伪作(这大概就是:大胆设想),然后,在30年的时间里,终于弄清楚了,到底从啥地方入手能够彻底的证明其是伪书(这就是:小心求证)。在这个求证的过程中,他写成8卷《尚书古文疏证》,时年已是50余岁,即公元1687年左右了。    (待续)  
  呀?最热闹的时候没了?
  顶阎若璩
  @人到片反宣言
23:05:17    呀?最热闹的时候没了?  -----------------------------  明天继续 感谢支持
  @孑孑干旄
23:27:08    顶阎若璩 顶大师  -----------------------------  辛苦了!
  ——————————————————————————————————  □史上最坑爹国学经典,打假近2000年,现代仍未完结                              作者:东方玄(悬疑大师)  ——————————————————————————————————        尚书第三次死亡过程(四)    是年,距梅赜献《孔传古文尚书》的公元317年,已过去1370年了!    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篇数、篇名、典章制度、历法、文字句读、地理沿革和古今行文异同等多方面进行考证,并引用《孟子》、《史记》、《说文》等书作为旁证——向伪书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能够说服人的清算!最后得出一个十分铁的盖棺定论:东晋梅赜所献《孔传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是后世伪作。    这一定论,解决了千百年来学术史上的一大疑案,当然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肯定和重视,因而奠定了他在清初学术史上的历史地位。他所运用的本证、旁证、实证、虚证、理证的考据方法,则为考据辨伪学创立了通例,对后世起到了楷模作用,成为效仿标尺。《四库全书总目》因此称赞他“引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之故,古文之伪乃大明”、“反复厘别,以祛千古之大疑,考证之学则固未之或先矣”等等。    在此之前的学者,只是怀疑梅献尚书是伪书,有些证据,但是并不完全;阎若璩找出了《孔传古文尚书》128条作伪证据,旁征博引,证据确凿,条理分明,辨析翔实,根本无法反驳,给《孔传古文尚书》牢牢的戴上了“伪书”的铁帽子。    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成为尚书DNA检验分析机。    于是,他像一名法官,宣判了《孔传古文尚书》的死刑——尚书第三次死亡。    ——此次可算是“安乐死”哦……    从此,梅献尚书被学界称为“伪《古文尚书》”!    这个举动,给死气沉沉的中国社会,带来一场小小的思想革命。因为伪《古文尚书》一千多年来被人传诵学习,视作神圣的经典,它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依据。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确证了《古文尚书》是伪作,使理学家们进退失据,非常狼狈,沉重的打击了宋明理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儒家经典的权威,其对后世的影响当然已经不限于尚书学了。    嘿嘿,清康熙年间之后的国人终于明白,当年,鲁恭王刘馀在拆除孔子住宅的时候偶然发现藏在壁内的尚书孔壁本虽然是真实的;但是,东晋时候的知识分子利用永嘉之乱,利用孔安国得到孔壁本流落民间的历史事实,大胆的伪造了《孔传古文尚书》,成功的占领了国学经典(帽子)的重要地位。成为一桩千古学术奇案。    《尚书》,先不细论内容,仅仅是它的传承,就已经够神秘和曲折了……    小结梅献尚书——    作假总年头:一千三百七十年,即1370年(公元317年——约公元1687年)    上台期:200多年(公元前317-约公元540年)  深信期:600年(梁朝末约公元540到北宋吴棫怀疑的公元1140年)  怀疑期:近600年(北宋吴始疑,按其40岁计-约公元1140,到公元1687年阎释疑)    结论:要证明一部书是伪书,花1370年……歌颂600年,论证600年。    尚书第三次死亡,不是被战争和烈火焚烧,而是慢性的,是研究它的精英们给它的安乐死。      (待续)    
  安乐死
有意思……
  被宣判安乐死了好几百年的书,会不会又死灰复燃?
  楼主。。尚书,还不是我等草民能够去非议的。。。我觉得你可要写点什么论文之类的去批一批,至于天涯的话,还是别来这里了,这里不适合这类太高深的东西了。一则大家伙基本看不懂,不会辨别,二来,会引起所谓的骂战。。反正我自认为古文还不错,可是就是尚书和左传看不大顺溜,个人认为尚书里面许多篇章应该是没错的。。
  @孑孑干旄
01:05:55    安乐死 有意思……  -----------------------------  哈哈,好友又来了,问候
  @柳柳三姨
01:20:04    被宣判安乐死了好几百年的书,会不会又死灰复燃?  -----------------------------  已经复燃了。欢迎您的光临
  @哥哥不爽
15:51:06    楼主。。尚书,还不是我等草民能够去非议的。。。我觉得你可要写点什么论文之类的去批一批,至于天涯的话,还是别来这里了,这里不适合这类太高深的东西了。一则大家伙基本看不懂,不会辨别,二来,会引起所谓的骂战。。反正我自认为古文还不错,可是就是尚书和左传看不大顺溜,个人认为尚书里面许多篇章应该是没错的。。  -----------------------------  首先,欢迎光临;其次,关于骂战,俺也经历过多次,虽觉得没啥意思,但也不畏惧;其三,关于尚书,俺自乐自娱,别人是否能够看懂,俺可管不了那么多撒。
  ——————————————————————————————————  □史上最坑爹国学经典,打假近2000年,现代仍未完结                                作者:东方玄(悬疑大师)  ——————————————————————————————————          14 孔子后人也被作过假(上)
    在俺华夏,历史太长,神马事儿都有,特别是作假!    别说是书,人也可以作假嘛。    平常人作假不算本事,圣人后代作假才算牛逼!    呵呵,尚书算神马?把孔夫子的后人掉包,你以为俺们不敢么?    俺敢!    不信?听俺告诉你这段历史呗——    也是在南北朝的时候,刘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有五户人家住在孔府陵墓附近,专门负责洒扫,称为洒扫户,又称庙户。其中有个人叫孔景,他原本不姓孔,因为工作关系随家主改姓了孔。到五代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孔景的后裔孔末见孔裔人丁单薄,趁着当时社会动荡,将居住在曲阜的孔子后裔全部杀死,之后跑到泗水将时任主簿的孔子嫡裔四十二代孙孔光嗣也杀死了,然后夺取其家产,冒充嫡系,窃取了爵位,使曲阜孔裔几乎断根。嘿嘿,熬了470年,终于从贫下中农熬成了贵族,不仅富,且贵,比皇帝还尊贵,成为圣人的嫡系后代——嘿嘿,俺还是“正宗”滴呢。    简直就是坑了孔老爹。    夫子那时还在墓中“睡觉”,感觉很难受,只好出来显灵了。据说,唯有孔光嗣的九个月大的幼子,姓孔名仁玉的婴儿,因为住在外祖家,才幸免一难(不知道是不是作假?因为没有DNA检验)。假孔后裔招摇了十七年,到了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事情不知道如何就败露了,弄得皇帝都知道这件事情了,亲自下诏诛杀了孔末,最终恢复了孔仁玉的地位,授曲阜主簿职位,主孔子祀事(有点像赵氏孤儿的曲折故事)。孔仁玉在孔家历史上,称为中兴之祖。正因为“孔末之乱”给孔府带来巨大灾难和伤痛,孔氏对真孔伪孔之辨特重视,家谱中有《伪孔考》、《伪孔辨》、《内院真孔图》、《外院伪孔图》等……      (待续)      
  沙发。耶!支持大师!
  大师早,顺便问声小年好!
  为悬疑兄加油助威!  
  “孔末之乱”小时候听爷爷讲过,情节好曲折,跟赵氏孤儿似的。  怀念
  @柳柳三姨
00:54:54  沙发。耶!支持大师!  -----------------------------  感谢柳柳的支持
  @孑孑干旄
07:31:50  大师早,顺便问声小年好!  -----------------------------  您的问候有一种温暖
  ——————————————————————————————————  □史上最坑爹国学经典,打假近2000年,现代仍未完结  作者:东方玄(悬疑大师)  ——————————————————————————————————  15 孔子后人也被作过假(下)  国人的历史喜欢重演,民国时候也有冒充孔裔的闲言碎语。  不过,已经不血腥了,变杀为买。“俺不夺取你孔家的名利,俺花钱买,沾沾圣人的光还不行么?”买孔裔的人就是孔祥熙。他时任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部长,是山西太谷人。如果平白无故的作假目标太大不好办,人家孔部长也不方便跑到曲阜去说:“俺是走失到山西去的孔家后裔。”那样的话的确有点傻。人家是抓住了一次机会,即孔家续修家谱。这个创举是孔子41代孙孔宗瀚最早提出来的,他创修孔氏家谱,除嫡系外,支庶也一概纳入,装订成册,藏在家族中。  到了孔子第61代世孙孔弘干,在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7年),重修家谱,并规定今后60年大修一次,30年小修一次。不过,没有怎么严格执行,特别是在乾隆年间,被文字狱影响了。直到1930年才第四次修谱,1937年底完成,弄了4集108卷,计154册,成为民间最大谱书。总的铅印数325部。因抗战爆发,曲阜沦陷,大部分没发出去,码在孔府库房里,一直到解放后的文革被毁去大部分。当时,从中抽印了一些支谱,数量较大,计1813部。  这就是“民国版《孔子世家谱》”。其中,增加了历代外迁的77个分支。据称,孔祥熙就是趁这个机会买进去的。社会传言,孔部长找到曲阜孔氏近支孔祥勉,花2000银元买了一个纸坊户的身份,说他祖上是曲阜纸坊村人,明朝逃难到了山西。当然,有消息又说他们家祖上是60户中的纸坊户,是第56代迁去的山西,花的1000银元是捐款不是买身份。  里面故事多,不细说了。历史上历来有“伪孔”之说,跟“伪书”之说一样的曲折。  但是,“伪孔”跟“伪书”不一样的是:肯定追不清楚!  原来,俺还以为可以把在孔墓中“睡觉”的孔子弄点肤发出来,用现代科学技术DNA一检验,不就可以查清楚血脉真相了吗?可一翻历史记载才知道,文革中,红卫兵早把“睡觉”的孔子扒出墓穴烧了。夫子没了,做不了DNA鉴定了……  孔氏家族正式有族谱,最早是在宋代的元丰七年,即公元1084年,时隔孔子辞世已有1563年,后代DNA真假已经很难分了。因为在此之前,山东的孔府虽然有家谱,但只记载嫡长承袭者一人,并且是抄本传世很不完整,多有轶失……除了历史上的孔子家谱四次大修之外,在21世纪交替之时,迎来了孔子家谱历史以来的第五次大修。从1999年3月正式启动,到日结束。组织者在全国和海外共收到孔子后裔信息登记表一百二十万份。这次新修家谱,使孔子后裔人数骤增,超过三百万人(孔裔之国)。其中一个原因是妇女地位提高,在家谱中已经将女性添入。现代许多人兴许就是在这次机会中正式进入了孔氏族谱的吧?  呵呵,还是现代好,大家都和谐了,不兴追假血脉了。  伪不伪,假不假,有啥关系捏?  (待续)
09:12:29  为悬疑兄加油助威!  -----------------------------  有您的助威是俺的福分
  @wbq-17 15:41:51  “孔末之乱”小时候听爷爷讲过,情节好曲折,跟赵氏孤儿似的。  怀念  -----------------------------  啊,好幸福的怀念
  科普就是最好的,其实内容真看不懂
  大师加油!  感觉大师会名垂青史。或许后世几百年后的人质疑尚书,提出不同观点,还会列举大师打假尚书的贡献……  无限期待ing
  @人到片反宣言
06:12:34  科普就是最好的,其实内容真看不懂  -----------------------------  俺再整通俗点
  @孑孑干旄
07:15:36  大师加油!  感觉大师会名垂青史。或许后世几百年后的人质疑尚书,提出不同观点,还会列举大师打假尚书的贡献……  无限期待ing  -----------------------------  客气客气 感谢你的鼓励 如果有成就
也应该是一个群体
大家共同努力!
  ——————————————————————————————————  □史上最坑爹国学经典,打假近2000年,现代仍未完结  作者:东方玄(悬疑大师)  ——————————————————————————————————  16 真假万岁,尚书不死  尚书虽然被判处“死刑”,但是,并没有立即执行。  因为没有谁说这个是伪书、假货,然后就把它统统销毁、不要大家去读了。  东晋之后,再没有秦始皇,没有项羽,没有永嘉之乱。一群疑古的人,前赴后继花600年,弄清楚了一个问题:你龟儿子(混蛋)造假骗大家,我已晓得了撒!——仅此而已。  虽然“晓得了”,但是,仔细一想,竟然有些不妥了——  (1)梅献尚书虽然“假”,可是,真的不是已经失传了吗,真尚书后人只是在文献记载中说有那么个真本子曾经存在过,从当时的其它典籍里,是可以发现引用过那个尚书的内容,知道它的确存在过。但是,它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即便能够找到一些内容,也是支离破碎的。没有真的,假的怎么舍得丢弃呢?  所以,虽然假,被判“死刑”,你还不能够把它烧了,或者丢弃不用。  (2)梅献尚书的假,有个比较标准,它的假是与伏生本子比较的,如果按照伏生本的年代标准来衡量,它的确是假,是伪;可是,如果按照历史长度及史料价值来衡量,就不能够一个“假”字概括得了的。简单的事实摆在那里,从东晋到现代,也有1700年历史。有人说,一个人如果假一辈子,他的假就会变成真的了。伪尚书经历了千多年历史,它本身就具有价值连城的品质了,即便是“假”,在尚书的研究等方面也具有它不可或缺的东东,即使它的伪篇,仍然包含了不少典籍的史料,以及学者们的智慧和有用的考证等等。  假了千多年,狐狸成了仙,蜘蛛成玛瑙,本身具备不菲价值了。  (3)还有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真的和假的,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纠缠不清。比如,梅献伪尚书,将真本《尧典》的后半部分拿出来,放在了编造的《舜典》的下面,在篇首加了个“曰若稽古……”等28个字。这是知道的,不知道的还要弄清楚。《皋陶谟》下半部做了《益稷》的内容……等等,等等,一部大学问呢。  所以,虽说梅献本子是假的,但是内容呢,却不完全是假的。  于是,得到一个结论——尚书跟孔子后人的血脉一样:  要说假,也不全是假;  要说真,也不全部真;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就像太极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大概用“两个现代字”可以表现得比较明白——  (且听下回分解)
  假的好。  我们的D继承的最好,所以代表了广大人民利益。
  阅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鬼武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