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纲乔石逝世开追悼会吗没有

怀念炳森&&&&&&&&&&
发布者:&|&
浏览(7487) 评论
&|&发布时间: 11:31:19&最后更新时间: 11:30:54
本作品所属分类:
文章类型:独家
方文福先生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新闻界资深专家,相识以来,同在一城却很少有机会交流,偶有电话和短信息往来。没想到在博客上成了每天一晤,逐条留言中,让我加深了对他的敬重,除了他对我的深层次的理解和鼓励,我体会到他那份真并没有因职业、职位和现实所磨损,由初识到知交,缘分也!幸事也!
今天在博客中再次看到留言,说昨晚他和炳森家人聊天提到我并有赞誉之辞及问好等。我猜想是刘学惟和刘学思兄弟其中一位,是文福好友。刘氏兄弟虽没有象炳森享誉海内外,但却有自己的事业并均在书画上有成就。我们交往少但印象深,这要说到炳森先生逝世,此前后有我挥之不去的记忆和怀念,一直珍藏心底而鲜为人知。
此时此刻,我含着泪,再次打开记忆的门:
初识炳森是在八十年代初,河北书协在保定易县清西陵办创作班,回程时专为拜访炳森而进京,那时没有电话预约,我和张家口的王慕乙、张立勤、沧州的韩焕峰、张之等一行徒步绕故宫城墙外走到西北角炳森家中,他刚访日回来午间休息,又小又矮的两间临建居住、创作和待客多用,有些外宾也在此会见,书架上悬炳森写的隶书“无极”二字,门外很小一块地上种点菜,几只鸡悠然觅食。我当时不敢相信,如此大名鼎鼎的炳森住在这。而今房拆了,人也走了,却留下我不尽的回忆和思念,还有唯一的一张黑白照片,不知九迁之后能否幸存?
1995年在占祥家再次见到炳森已是十年之后了,1996年5月我调入中国书协后相交甚深,从我的诗文中可见一斑耳。
2005年炳森患肺癌住院,因院方规定不能探视,只有用诗文传递,他唯一得暇在医院和了我一首五律,心声尽传。那时很多亲朋好友和书法界乃至各界人士都在关心和打探病情,却很难如愿。这时《中国书法》主编找到我,嘱我写一篇文章,以慰炳森和巧妙地通过诗来安慰关切的人,于是我写了《从来不作惊人语,看似无华咀自香》披于刊中,反响出我所料。大多是认可,亦有好心人说要换届了,此举会影响你。炳森太正,得罪一些人,如认为“流行书风中有丑书”,我不以为然反而站出来说公道话,出于了解敬佩,虽书生气十足受些磨难,然终不悔。
我一直在祈祷,希望奇迹出现!一直悬着心,放不下,积虑成病,精神恍惚。己丑初二夜梦与炳森别,惊悸不已,忽闻炳森于日凌晨四点走了,痛不自己,遂用泪水填成《江城梅花引》通发三千人。而后一直为丧事奔波,与故宫博物院全权联系协调和交涉,艰辛倍至。追悼会、守灵、火化全程之后,我到书协机关取上最后一批唁电送到炳森家后,我便躺倒在305医院。医生说我身心到了万念俱灭的程度,一直住了两个多月我已成了另外一种心境。想归隐,亦想弘一之路。再以后的周年祭我已双眼无泪可流了……
往忆不堪闻啊!
经历了太多生离死别,我彻悟了人生,大家看到的这个我所感知到的炽热背后是一座冰山。
真正的诗人是敏感、伤感、彻痛、顿悟之载体。
以此答方文、学惟、学思和博友籍此文怀念炳森!
附:炳森先生病重期间应邀为《中国书法》创作的文章《从来不作惊人语&&看似无华咀自香》
从来不作惊人语&&看似无华咀自香
——我读刘炳森先生诗词的心得和诗缘
&&&&当我写下此文的标题时,首先想到的还是8月10日上午9点47分的那份感动。
&&&&炳森先生竟能抽暇和我的诗,是我未曾奢求的,也是料想不到的。每次见到他,总是听他说:“震启,每次收到你的诗都想和一首,可就是抽不出时间来。”习惯了,也就成了定式。在我的感觉中,先生总是忙,因为他身兼数职,加之他的史命感和责任心,不知何日有暇,对他的过于劳累牵挂在心却又爱莫能助。但每次收到先生“谢谢!同样祝福你”的消息,对我来说,都是一份特殊的礼遇。所以,收到和诗时的心情难以用语言表达也是可想而知的了。特别是那首诗的境界,给我的感觉至今难析难解似有无穷的奥秘。本人不敢独赏其美,便录于文中,首发于世,让所有关心和爱戴炳森先生的朋友们各得慰籍,窃谓:也是一份功德。遂焚心为香,诚录原诗:
甲申立秋步震启兄前韵奉和
&更迭参商促,匆匆两鬓秋。
&书香无自足,名利复何求?
&欲褪凡尘染,须从清静修。
&果能登彼岸,般若见浮舟。
玉已引出,为使同仁得知缘由,将所抛之砖一并录下:
京中无甲子,一梦又逢秋。
依旧炎凉甚,何须得失求。
存珍方寸赤,念净三生修。
此日同来日,无舟不系舟。
&我的拙诗本为惯例,逢年过节,触景生情,便草成一首用短消息发给师友,告知我的创作和心境,每次均能引出许多玉来,欣然有得。同时又能及时得到专家斧正,使自己的精神有所滋养,以免心灵枯渴。原诗无非感悟人生、尽抛快垒,表明心迹。然而,引出先生这块拱璧来实为幸事。反复吟诵,似有所悟。现将心得连缀在一起,披于报端,再抛引玉之砖。
&炳森先生诗中的时境,世境,心境,佛境四种境界是我在心得中总结出来的一家之言,未必尽如诗之原意。“奇文共赏析”吧!
&一是时境,“更迭参商促,匆匆两鬓秋”。开篇即以宇宙之怀感时光似水,慨叹人生“朝如青丝暮成雪”。是啊,人从来到人世的第一声啼哭开始,无论身处何方,从何职业,有过多远多难的心路历程,都在更迭中“无情岁月增中减”了。为此,不知多少文人志士为之感怀,此中不难感到先生对时间的感触和珍惜。
&由此时境进而引出“书香无自足,名利复何求”的世境真语。先生的书法成就和所享盛名是世所公认的,以至因书名而掩了先生的画名、文名和诗名,正如张中行先生为炳森先生《紫垣秋草》作序时开篇所述:“刘炳森先生是有大名的书法家,古今的世风,某一方面造诣出众,其他方面的所长就容易为这某一方面的造诣所掩,昔如何绍基,很少人知道他还是诗的理论家,今如启功先生,很少人知道他还是画家,皆此类也。刘炳森先生也是这样,多才多艺,能画,能诗,能散文,一般人像是就不知道,至少是不注意,于是他的头衔就成为单一的,书法家。”张中行先生与炳森先生不仅多有交往,还有深厚的同乡之谊,故知炳森先生如此。
&我的感慨不仅于此,还被先生那种学无止境的精神和虚怀若谷的境界所感动。去年先生捐赠一百万人民币,和人民大学与书法杂志共同为书法教育事业和培养书法人才献力。很多同事和朋友劝先生以个人的名义建立奖学金,他却说:“我应该向启老学习。启老德高望重,当之无愧,还坚持用老师的名字建立奖学金。我忘不了我的老师何二水先生,如果没有他的教诲和培养,就没有我刘炳森的今天……”。参加座谈会的朋友无一不被这真情所感动。同时,“名利复何求”还道出了先生名如秋水淡的名利观。我和朋友们共同谈论过先生的谦恭。开始见先生对谁都谦恭有礼以为是出于礼节。一次,两次,三次。一年,两年,三年。……时间久了,先生依然如故,这是一种恒定的操守,也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从中不难体知,先生那赤诚的心,博大的怀,纯朴的风,超人的境。这难道不是诗心,诗怀,诗风,诗境的另一种诠释吗?
“欲褪凡尘染,须从清静修”是一种超然的心境。从字面看去,是说理,说一种超尘的理。字里行间能窥见炳森先生此际澄明安泰的心境,这种心境不仅是生活的,也是宗教的,更是哲学的。人的高低贵贱,均大同小异,古今一理。然其精神世界却形同霄壤。但世无坦途,从必然王国到达自由王国的途中自会有九九八十一难,心路亦如此。也许,这正是世人所传的“大贤隐尘世”吧!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在绚烂的光环中以自身的操守而达到一种超尘的境界,为物欲横流,肉欲横流,名欲横流和权欲横流的茫茫尘世又升起一轮明月。
&第四种境界,“果能登彼岸,般若见浮舟”已升华到佛境。
&一般意义上的彼岸乃诸佛、菩萨清净极乐之地,而此岸则是作业受苦生死轮回之地。欲到达彼岸须凭梵语所说华语所讲的般若。抽象的般若六种方法和途径均可到达彼岸。而浮舟则是具象的载体。我从诗中感到炳森先生心中的宏观气象和微观体察已经到了天人合一境地。谁不想由此岸到达彼岸?然而,不修到般若,又怎能驾起渡过茫茫尘海的浮舟呢?此时此际,先生不仅修到了般若,也找到了浮舟。我的耳畔似有梵音袅袅,祥云流淌中唱出心得的歌儿:“世间情何物?无怨无悔山盟海誓;有谁真永远?说古论今露水浮萍。情是凡尘种,无根日日生。情是泾渭水,同流界自明。只要你一往情深坚贞不渝灵根通悟性,好比那一泓碧水风磨成镜无波自然平。谁不想成佛?远离苦海心向极乐;有谁知真谛?凡胎肉体火炼金成。佛是极乐境,大象本无形。佛是真觉醒,稀音本无声。只要你赤诚向上善怀天下佛自心中有,好象那身坐莲台云无挂碍可比日月行。佛祖本是那父母养,无情他何必渡苍生,人生本是那多情种,无佛又怎把妙境成?神秘佛国香烟袅袅闻钟鼓,茫茫人世红尘滚滚绕歌声。”
&通观炳森先生的四种诗境,浑然一体,互动相生,渐入佳境。非用韵平仄对仗等所能羁。然言白意深的语言特色正是返朴归真的必然产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虽无法得知先生创作此诗时的情景,但我坚信这是一首传世之作。
&记得己卯中秋,我和朋友一道造访炳森先生。在先生的书斋中,有了我到中国书协后的第一次近距离交谈,我的感动自不待言。本是秋凉似水的天气,先生穿着一件背心边写字边和我们聊天,那种情境如沐春风。室内的空气在墨香中浮动着,清心而温雅。临行时,我在先生的再三询问中道出我为亲友上学一事求字的实情。先生写完字,我递上微不足道的润笔。先生正色道:“快收起来,咱可不许来这个,太伤感情,你有困难我理应帮忙……”。我感动得一时语塞,也不知如何是好,还是在同行的朋友解围中向先生道别。此时,先生又拿出新出版的散文集《紫垣秋草》题上字赠我。
&那一夜我无法安眠,在灯下通读了共361页的40篇散文和张中行先生的序及也有过交往的一位诗人朋友王成纲先生的跋。除了对炳森先生亲情、乡情、友情的13篇文章有了初步的体会外;还对13篇述说家境环境心境的内容有所感悟;谈艺和纪游的14篇文章也多有心得。使我第一次,全方位地走进先生的世界,至今还难以忘怀。尤其是文中偶尔选录的诗词,细品回甘,令我刮目。现抄录几首,以供赏析:
菩萨蛮·彤云
&&&&&&&&&&&&&&&&& &&&&&& 飞船青马齐相逐
&&&&&&&&&&&&&&&&&& &&& & 仙台圣岛奇无数
&&&&&&&&&&&&&&&&&&&&&& & 歇雨辄开晴
&&&&&&&&&&&&&&&&&&&&&& & 东方映彩虹
&&&&&&&&&&&&&&&&&&&&&& & 腾空看大地
&&&&&&&&&&&&&&&&&&&&&& & 碧海应无际
&&&&&&&&&&&&&&&&&&&&& && 昂首望青山
&&&&&&&&&&&&&&&&&&&&&& & 彤云到极天
&&&&&&&&&&&&&&
--摘自《故乡的云》
&&淡淡清晖欲曙天,
&&山光如柳柳如烟。
&&平明三百黄沙路,
&&羽箭轻车鸟不堪。
&&燕山口外好庄田,
&&忙季斜阳值万千。
&&十里道中杨柳树,
&&高声朗朗唱秋蝉。
&&虫鸣处处草泥香,
&&夜过河桥似更长。
&&两岸烟笼皆细柳,
&&参天俱是美洲扬。
&&&&&&&&&&&&&&&&&&&&&&&
&――摘自《夜行与宝坻“二哥”》&&&&&
&&&&&&&&&&&&&&&&&&&&&
(题目是作者临时所加,尚未经本人首肯。)
附:为炳森先生创作的诗
步前韵恭和炳森先生并乞斧正
2004年8月11日
杯中茶尚热,世事几春秋。
水自尘源净,香从无味修。
诗山一梦觉,墨海几波求?
愿能登彼岸,念久上云舟。
江城梅花引·悼刘公炳森先生
&&&&去岁,闻先生染恙,无缘探望,忧念在心,曾撰文述怀。乙酉初二夜梦与先生别,连日凄然。忽闻先生于日凌晨4点仙逝。天公感痛,雪素千门。悲情难抑,填此祭之。
&&&&&&&&&&京中夜雪素千门
&&&&&&&&&&怕伤春
&&&&&&&&&&却伤春
&&&&&&&&&&明灭灯光
&&&&&&&&& 连日最消魂
&&&&&&&&& 幌似深宵
&&&&&&&&& 难言留恋
&&&&&&&&& 终一别
&&&&&&&&& 阴阳界
&&&&&&&&& 忍痛分
&&&&&&&&& 痛分痛分
&&&&&&&&& 不堪闻
&&&&&&&&& 问红尘
&&&&&&&&& 何久存
&&&&&&&&& 纵使神仙
&&&&&&&&& 聚散若浮云
&&&&&&&&& 梦也梦也
&&&&&&&&& 梦未醒
&&&&&&&&& 来去无痕
&&&&&&&&& 泪染寒梅香祭酒
&&&&&&&&& 从此后
&&&&&&&&& 墨池清
&&&&&&&&& 忆故人
&&&&& ●发表于《书法报》日第8期第三版
炳森周年祭
2006年2月15日
& 去年今日雪纷纷,
& 折笔沉星怎忍闻。
& 笑貌音容成痛忆,
& 紫垣春草漫思君。
& 去年今日泪纷纷,
& 一岁伤情几断魂?
& 笔墨积山疲惫甚,
& 休眠未醒海洼村。
& 去年今日梦纷纷,
& 酬唱相知两意殷。
& 谁道好人有好报,
& 无常应悔早催君。
紫垣秋草:炳森先生的文集,书中深情地记下了他在故宫成长的经历。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南乐林&( 19:22:23)&
震启的文章感人至深,我们都学到好多。
:&( 22:13:54)&
细细读完此文,唯有掩卷长叹息,继而有所思悟!
:&( 21:47:48)&
引用:以下是南乐林发表的:
真正的诗人是敏感、伤感、彻痛、顿悟之载体。
:&( 15:29:51)&
& & & & 感动了!
& & & & 拜读博文,对震启先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博学、谦逊,善解典藏与今人,核心就是一个字:爱!
& & & & 爱为本。纵观古今中外、五大宗教,其核心是“爱”。先生的成就来自爱与勤,为爱而生、勤勉己与人,定成宗师。
: 方文&( 15:05:14)&
真正的诗人是敏感、伤感、彻痛、顿悟之载体。
:南乐林&( 14:27:43)&
细读棣友此文,万感交集,难以言表!仅以《诗经召南摽有梅》解读对贤者挽寄情思。
摽有梅,其实七兮。----[bio][mi]篇与篇甘棠》均在“篇[q][sh][q] 《余冠英今译》: [bio]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sh ][sh][di][j]《余冠英今译》[di]
摽有梅,其实三兮。----[sn]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qng][kung][j]《余冠英今译[j]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谓[wi]《余冠英今译》:
:&( 14:14:39)&
缅怀先师,更能看到先生的一片真情,奋斗足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万鲁建&( 13:22:26)&
曾经和丁振来老师多次拜见过刘炳森先生。老师所书,我深有感触,我曾经记得刘先生在书写一个“字”的过程中,因其意不明,找来词典,反复推敲,最后才落笔写就。我在一旁着急,心想:嘿,刘先生可真是较真!现在回想起来,我错了!这哪是较真呀,这分明是治学严谨,滴水不漏!今天看到先生这篇博文,又一次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七年前的那一幕。您笔触的那份情谊,那份感动,那份真挚!让学生感动!我相信也会让所有的博友感动!您重情重义,舞文弄墨,治学严谨,情撒诗书,矢志不移,您的大度和豪气,您的凌然正气和谦虚谨慎,无不透着前辈诗书大师的影子,您为朋友所作的好事不计其数,为的是朋友,想的是朋友,思考的还是朋友,朋友在您心中,您在朋友心中!所以您的朋友遍天下。透过您的文章能真切感受到您的处事为人,我被深深感染!您的奋斗足迹是建恒永远追随的目标。向先生致以崇高的敬礼!.
:&( 12:44:33)&
9 篇, 1 页 1
(必填)&&&&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发表(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邓鸣贺逝世追悼会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