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题:联系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作文,谈谈你对当下医改的主要成效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认真阅读文章,完成文后练习。
  我家旁边有一片翠竹林,竹林中有一条小溪,竹林后,是一座小土坡,那是我和朋友们的天然乐园。
  竹林中,一根根亭亭玉立的竹子,遮住了阳光,空气十分清新,人走进竹林仿佛到了“凉爽世界”。阵阵“丁东”的溪水声,伴随着风吹竹叶“沙沙”的声音,奏成了一曲美妙而又动听的歌曲。
  放暑假了,每天我都要到竹林去玩。
  每天早晨,当熹微的阳光照射在竹林上时,林子显得格外秀丽;小溪溅起的簇簇水花,在阳光下晶莹透亮;阵阵薄雾,似穿戴轻纱的仙女们在林中穿行;小山醒来了,打了几个哈欠,一阵凉风从浓阴深处吹来;露珠醒来了,在草地上一个劲地眨巴亮晶晶的眼睛;鸟儿醒来了,蹦蹦跳跳地争着唱出黎明的第一支歌……
  一只刚刚在清澈的小溪中喝足了水的小麻雀,圆睁着宝石般的亮眼,吃惊地望着我,然后展开有力的翅膀,飞出竹林。
  竹林还是我们的战场哩,我们在林内“打游击”,玩累了还可以在小溪里洗洗脸和脚。啊,多么舒畅啊……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写在括号内。
(1)闷热(  )
(2)浑浊(  )
(3)收拢(  )
(4)难受(  )
2.按要求找句子。
(1)用波浪线划出文中比喻句两句。
(2)用“  ”划出文中拟人句两句。
3.把文中划线句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写早晨的竹林,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六种景物,写出了早晨竹林的景色______。
5.选正确答案,在括号内写序号,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①翠竹林是玩乐的好地方。
②翠竹林的早晨格外秀丽。
③风景秀丽的翠竹林是我们的天然乐园。
④翠竹林是个凉爽世界。
科目:小学语文
  快乐是什么?也许你会说:快乐是劳动,快乐是创造,快乐是给予、是奉献……请你围绕“快乐”这个话题,选择一两件事情写一篇习作,拿起你手中的笔抒写快乐吧。
提示:1.题目自拟;2.字数不少于450字;3.誊写完毕可作适当修改。(请另附纸)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家的小鸡  我家养了六只小鸡,特别惹(rě)人喜爱。它们全身长着浅黄色的毛,圆圆的脑袋,圆圆的身子,就像一团团会跑的绒(róng)球,头上长着一张红红的小嘴,身下长着一双灵巧的爪(zhuǎ)子,乌黑的眼睛还会一眨一眨的呢!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先去看它们,逗它们玩。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的脑袋  (  )的小嘴  (  )的爪子  (  )的眼睛2.请用“~~”画出文中的打比方的句子。3.小鸡可爱吗?请你用“____”画出文中描写小鸡外貌的句子。4.从文中最后一句话中可以体现出(  )A.小鸡很可爱。  B.我非常喜欢小鸡。  C.我和小鸡是朋友。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外阅读。
与众不同的地球  我们的地球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它排行第三,体重居第五位,比小弟弟水星重1.8倍半,是大哥哥木星的1/38,速度居第三名。  地球也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在太阳系的兄弟姐妹中,它是唯一有生命的天体。科学家发现,地球真的是得天独厚,具有使生命生存的自然条件。  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2.5亿千米,位置最适中,使得地球上有了液态的水。这正是地球上产生生命并逐步进化到人的重要条件之一。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自转一周的时间约24小时,使地球对着太阳一面的白天不至于被太阳晒得太热;背着太阳一面的黑夜也不会过分寒冷。这也是地球上温度变化不大的一个原因。  除了温度和水,生命的产生还离不开大气。  在八大行星中,地球的体重不轻也不太重,体态不胖也不瘦。它的质量和体积足以吸引厚厚的一层大气。这层大气从地面到高空,大约有千米。  科学家发现,如果星球过小或过大都不可能拥有生命。  比如月球,它离太阳的距离和地球相近,但月球上为什么没有生命呢?  月球之所以没有生命,很可能就是由于它个体太小。它的直径只有地球的27%,体积为地球的1/50,质量是地球的1/80。由于小,它的引力也就很弱,只有地球引力的1/6。一个体重60千克的人,在月球表面上只重10千克。这样小的引力,显然很难束缚住它表面的气体,使它们很容易在太阳热力的驱赶下迅速逃离。  我们再来看看火星。火星比月球大得多,它的直径是地球的0.53倍,体积约为地球1/7,质量是地球的1/10。据此,可算出它的引力约为地球引力的1/3。然而,它也没有长久地保住它的大气,因此,今天它的上面还是一片荒漠。  由此可见,在太阳系中,一个可能拥有生命的天体,不仅与太阳的距离应不太近也不太远,而且应是一个不小于火星的天体。1.在加粗字的正确读音上画“√”。行星(háng& xíng)  束缚(fú& fù)  质量(zhǐ& zhì)2.地球特殊在哪里?请用文章中的一句话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中有许多并不精确但十分准确的语言,请举出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解析】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届高三12月检测语文试题
上学科网,下好资料
&&&&江苏省扬州中学学年第一学期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2014.12
【试卷综析】
一、总体评价
这份高三语文试卷,分为两部分,必考部分160分,附加题40分。试题题量适中,试题形式灵活,侧重基础。阅读部分现代文,古代诗歌及文言文部分,和高考试卷相同。
本次试卷侧重考查了高中课内背诵部分。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如解释文言实词,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分析,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压缩语段,这些试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具体情况分析&
1.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无论是词义辨析题还是综合分析题、文言文翻译题都贴近教材,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对课本和课堂学习高度重视的意识。
2.古典诗词赏析:试题所选诗歌,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诗意浅显。赏析起来难度不是很大。&
3.默写:名篇名句默写所考的句子大部分选自课本,这降低了难度。
4.现代文阅读:题型设计比较合理,接近高考题型。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章主题的总体理解和概括表述能力。
5.语言知识运用:重点考查学生成语、病句与衔接、压缩语段的能力。&
6.作文:本次作文是材料作文,材料立意比较明显,学生写起来比较轻松。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题文】A0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绸缪&/&谬论&&&&搭讪&/&赡养&&&浅尝辄止&/&流水浅浅
B.勘察&/&难堪&&&&叱咤&/&惊诧&&&重整旗鼓&/&积重难返
C.羞赧&/&赦免&&&&奇葩&/&芭蕉&&&久假不归&/&狐假虎威
D.誊写&/&眷属&&&&叨扰&/&淘洗&&&称兄道弟&/&称心如意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D&&&&&&&解析:A.m&u/mi&&sh&n&qiǎn&/&jiān;B.kān&zh&/&ch&&ch&nɡ/zh&nɡ;C.nǎn&/sh&&pā/bā&jiǎ;D.t&nɡ/ju&n&tāo&/t&o&chēnɡ&/ch&n
【思路点拨】掌握多音字的读音,学生必须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坚持正音训练,才能记住一些特殊字音,这些词语中的加音字都是多音字,难读难记,但它们在这些词语中的读音是固定的,只要加强记忆,经常做正音练习,就能记住这些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题文】D0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近年来,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家电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家电出口额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令世人瞩目。
&&&B.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特立独行,致力创新,他制定出的电子商务竞争模式,成为众多电子商务站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C.生活方式是一个人衣食住行、工作休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方式习惯,医生认为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长寿休戚相关。
&&&D.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暮鼓晨钟地辛勤劳作,几乎没有片刻喘息,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支撑起他们的筋骨呢?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B&&&&&&解析:&A.“半壁江山”是指在敌人入侵后保存下来的或丧失掉的部分国土。&B.“特立独行”形容人的志向高洁,不同流俗。也泛指特殊的,与众不同的。&C.“休戚相关”是指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此处讲的是“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长寿”“息息相关”,而没有“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此处用错对象。&D.佛教规定:寺庙中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使人警悟的言语,也形容时光推移。
【思路点拨】成语辨析题的解题技巧①搞清成语含义,切莫“望文生义”。有的成语仅从字面上看与整个句子意思相一致,但仔细一分析却与全句意思风马牛不相及。②看感情色彩是否恰当,有些成语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界限分明。若辨别不清,很容易用错。③看词义轻重是否得当。④看成语是否“—语多用”。有些成语意思较多,如只知其一,不知其余,就会在使用中出错。⑤看成语的形容对象是否正确合理。某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其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错误。⑥看语体色彩是否合乎语境。⑦看成语与其它成分搭配是否恰当。成语在语言运用之中,相当于一个词,因而就有一个和其他词浯的搭配问题,不能互相矛盾,也不能重复。⑧看成语是否符合使用习惯。有的成语在实际运用当中,有其使用习惯,比如常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
【题文】E0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作出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
&&&B.由于规划周密、准备充分,2014年在韩国仁川举办的第17届亚洲运动会成为亚运会中历届参赛国最多、开幕式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
&&&C.香港政府强调,“占中”只会影响社会秩序,破坏市民的生活甚至生计。民主不只是制度,还是态度,不应让个人诉求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
&&&D.埃博拉病毒疫情自2014年2月在几内亚爆发以来,已扩散至部分西非国家,如果不采取具体措施,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解析:A有歧义,是“近200个字”最易读错,还是“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不明确。B.定语语序不当,“历届”应该放在“亚运会中”之前。D.搭配不当,“病情”和“蔓延”搭配不当,“病情”改为“病毒”。
【思路点拨】病句的辨析有以下几个技巧:①语感审读法。在审读的过程中,从语言的感性认识上察觉语句是否有毛病。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就在做分析比较,从而找到语病之所在。但是要注意的是运用这种做题方法,一定要胆大心细。胆大我认为是大胆的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心细就是要有仔细分析和查找语病的耐心。②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先理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这时就要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定语、状语、补语)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写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③逻辑分析法。有的句子在语法上不存在错误,但是在逻辑上却存在毛病,这是我们就应该注意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进行分析。④造句类比法。有的句子是否有语病,从语法、事理等方面不好断定,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仿照原句的结构造一个常用的句子,经过分析比较,从而确定该句是否语病。⑤规律标识法。绝大部分病句都有一个或几个标志性词语或者敏感部位。其中我在高中实习期间发现考卷中总能出现“能否”、“是否”一些词语但后部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单独出现这就形成了语病。这就是“双面对一面”,还有就是在数字减少是出现“几分之几倍”等。
【题文】I0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打扰您了!我想咨询一下如何解压并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
&&B.明日搬新家,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欢迎拜访!
&&C.贵书店即将开张大吉,无论是多忙,到时我都一定会拨冗出席!
&&D.天气日渐寒冷,侄儿在校是否需要叔父寄送御寒物品?望钧裁!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B“拜访”不当,C“拨冗”不当,D“钧裁”不当。
【思路点拨】做好语言得体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分辨各类不同的文体形式、语体特征和语言风格;二是认清有关词语对不同对象的使用规律;三是能根据不同文体、不同场合、不同语境选用不同的词语。具体地说,做这类题,首先要考虑一些特殊用语的含义和用法,如谦称和敬称、自称和他称、褒义和贬义、口语与书面语、特殊词语的特定用法等等;其次要考虑说话人的身份地位、职业经历、性格修养、表达目的以及心理因素与文化修养等;最后要根据外部环境——场合、时间、气氛等考虑文体特点。语言形式要服从表达目的,因此我们解答“语言得体”文字表述题,必须使语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够围绕表述目的作答并选取重要信息作为表述核心。
【题文】I0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试想一下,如果一部电影、一本书出来之后总共就只三五个人看得懂,传播也就失去了意义。
②当然,这种流行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使得原本小众化的东西变得平民化,是对观众需求的积极回应。
③但是过者为灾,凡事都要适可而止。
④现在的泛娱乐化就是有点过了,更多时候,它的显性功能主要体现在破坏力和颠覆性上。
⑤现如今,娱乐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有娱乐元素的渗透。
A.④②①③⑤&&&&&B.&⑤②①③④&&&&&C.①⑤②④③&&&&D.⑤①③②④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B&&&&&解析:乱序排列衔接题最重要的就是掌握行文的逻辑关系。首先,综观五个句子,谈的是娱乐化现象流行的影响问题,从而确定⑤为首句,排除A、C两项。然后,关注各句的提示性词语和具体语句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可知①②句是说这种现象流行的积极影响,而且①句是②句的佐证,运用了反向假设论证方法,故②在①前,确定答案为B。(第③句“但是”一词,提示语意转折,笼统地说娱乐化现象过了,第④句从功能的角度具体说明娱乐化过度的体现。
【思路点拨】做题时要注意:①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②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以及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③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主要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
【题文】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明·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注:豫让,战国晋人,生卒年不详;为晋智瑶(即智伯)的家臣,赵、韩、魏共灭智氏后,曾入赵襄子宫中刺杀襄子,被俘获。后豫让改名换姓,以漆涂身,吞炭使自己变哑,改变形象,谋刺赵襄子,又被捕,伏诛前,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呼天击之,遂自杀。事见《战国策·赵策一》。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忠告善道&&&&&&&道:&&&&&&&&&&&&&②垂光百世&&&&&&&&&垂:&&&&&&&&
③以众人待我&&&&&众人:&&&&&&&&&&&④庶几复悟&&&&&&&&&庶几:&&&&&&&&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道:引导。垂:流传。众人:常人,一般人。庶几:或许,差不多。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7.请从正反两个方面概述作者方孝孺对豫让以死报智伯的行为评价观点。(2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方孝孺肯定豫让为智伯而死的行为是忠的表现;但是否定豫让为智伯死后报仇是正确的尽忠之道。
解析:整体掌握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中心,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①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阅读时要注意: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②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③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④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豫让本来是中行氏的部下,中行氏败后又投身为智伯的臣子。方孝孺和豫让都没有认为这是不忠的表现。
B.方孝孺认为,豫让之不忠,表现在在其位不谋其政。听任智伯因贪欲而亡,却袖手旁观,没有作为。
C.方孝孺认为豫让没能为智伯报仇,杀死赵襄子,只能斩衣而死,根本不配被称为国士。
D.豫让之所以不惜以死来为智伯报仇,除了要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外,也是为了以其忠义来教育后人。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C&&&&&&&&解析:方孝孺认为豫让不配称国士,是因为不能谏主,而非不能报仇。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9.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4分)
⑵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3分)
⑶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⑴可是段规、任章却尽力劝说他们的主人顺从智伯的无理要求,割给智伯土地,使他志气骄盛。从而致使他更快地灭亡。
⑵直到智伯已死,豫让才压抑不住愤怒的血气,甘心情愿地加入刺客的行列。
⑶那些早晨还是仇敌,晚上就变成了君臣,厚着脸皮自以为得意的人,他们又都是豫让的罪人了。
解析:(1)关键字:“从”顺从,“请”要求,“与”割给。
(2)关键字:“乃”才,“胜”压抑,“流”行列。
(3)关键字:“朝”早晨,“暮”晚上,“腆然”厚着脸皮的样子。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君子修身立德,奉事主君,既然称为君主的知己,就应该竭尽自己的智谋,忠诚劝告,善于引导,把祸患消解在没有形成之时,保障安定于不出灾难之前,既使自身得以保全而主君也能平安。这样,活着作为名臣,死了也能成为高尚的英灵,百代流传光辉,照耀在史籍典册之中,这才是美好的啊。倘若遇到知己的主君,不能在未乱之前挽救危险,而只是在已经失败之后牺牲生命。以此来沽名钓誉,借以迷惑世间并夸耀于世俗之人。从君子的眼光看来,都是很不足取的。
我曾持这样的观点来评论豫让。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以后,豫让为他报仇,忠义的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唉!豫让的死应该是忠心的了,可惜,他选择牺牲的方式还存在有不能称为忠心的地方哩。为什么呢?试看他用漆涂身改变容貌,吞食炭块改变声音后,对友人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能说这不是忠心吗?但看到他劈斩衣赵襄子的衣服而三次跳跃刺杀时,赵襄子责问他为什么不替中行氏而死,却单单替智伯而死;豫让回答说:“中行氏用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也用普通人的态度来回报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待我,我所以用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就只从这一点来分析,豫让是死而有余憾的。
比如段规事奉韩康,任章侍奉魏桓子,并未听说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们,可是,段规和任章,都竭力劝说他们的主君依从智伯的请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促使智伯思想放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郄疵事奉智伯,智伯也未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但是郄疵能觉察出韩、魏的情况来谏止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话以至于灭亡,然而郄疵的智谋和忠告,已经可以问心无愧了。豫让既然自己说智伯以国土对待他,国土就是救国之士嘛!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诚恳地劝告他:“诸侯和大夫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愤;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愤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把话说得谆谆亲切而态度又极其诚恳,劝谏不听,就第二次劝谏,第二次劝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次劝谏如果还不听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智伯纵然是冥顽不灵,也会为他的至诚所感动,很可能会醒悟过来的。这样一来就会与韩、魏和好,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了智氏的宗族,使其世世代代保持祭祀祖先的礼仪。如能像这样,那么,豫让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让人怀念,难道这不胜过刺杀他人衣服后再自尽吗?”
可是,豫让当时竟无一句话来启发开导主君的心智,眼看着智伯有危险以至灭亡,好似越国人看着秦国的人不管是肥是瘦一样。袖手旁观,坐等胜败,所谓“国士”的报答,能是这样的吗?待到智伯已经死了,才气愤得控制不住自己的血气,甘心使自己附在刺客之类的人,这有什么可称道的,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啊!虽然这样,以“国士”的标准来衡量,豫让固然是承当不起的;但是那种早上还是仇敌,到了晚上就成了君臣,并且腆着面孔而自鸣得意的人,又成为豫让的罪人了。哎!
【题文】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题文】K010.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作答。(10分)
水龙吟&【宋】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容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①。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②,泪流如雨。
【注】本诗写于金兵南下,作者初离洛阳,由水路南行之时。①孙郎良苦:三国时吴主孙皓闻晋军沿江来犯,遂以铁索横江拒敌,惜为晋人所破。此处暗喻宋为金所迫局面。②梁父:即梁甫吟,乐府歌曲。《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时,好为梁甫吟。
(1)分析“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所描绘的景象和抒发的感情。(2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描绘了天地高远,云垂欲雨;江面空阔,波滚浪翻的景象,暗示了诗人的郁闷和茫然之感。
解析:抓住诗中意象,“云屯”“水府”,“涛”“九江”,分析作者情感。
【思路点拨】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本词下阕有两处用典,请具体分析。(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说诸葛亮奇谋报国,仍然不免,隐喻自己虽有才干却难有施展的机会。写东吴败亡的历史教训:虽然凭借长江天险,铁锁横江。但是未能挡住王濬的战舰,隐约表现出对南宋小朝廷的担忧。
解析:词人早年敦品励行,不求仕进。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之前,朝廷曾征召他到京城,拟授以学官,他坚辞不就,自我表白说:“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非所愿也。”(《宋史·文苑传》)他满足于诗酒清狂,徜徉山水的隐逸生活:“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漫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敕,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鹧鸪天》)这就很形象地描绘了他疏狂懒漫,傲视王侯,不求爵禄,不受羁绊的性格。现在当他身遭丧乱,落拓南逃的时候,回忆起过去那种令人神往的隐逸生活,犹如南柯一梦。真是“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朱敦儒《临江仙》)梦醒得如此快,觉来无处追寻。他对过去隐逸生活的向往,其意义不在隐逸生活本身,而在于他的隐逸生活带有时代特色。封建时代,文人要隐居,必须有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朱敦儒隐居伊、嵩时,北宋社会呈现出来的尽管是一片虚假的太平景象,但毕竟还能保住中原,人民生活基本安定,比朱敦儒写作这首词的时候所过的流离转徙生活要好得多。所以朱敦儒对过去隐居伊、嵩生活的怀念,其实质是希望赶走金兵,恢复中原,回到以前的那个时代去,是爱国家、爱民族的表现。
【思路点拨】诗人在作品中用典,肯定有其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目的就在于借典抒怀、借古喻今。因此,鉴赏古诗中的用典,首先要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其次要了解它和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密切关系,明确用典的作用。答题时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找出诗词中用典的地方,2.对典故进行具体分析,3.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3)“泪”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简析上述两词中“泪”的意象与本词“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有何不同?(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诗歌的意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本词是对国家不幸的痛苦和回天无力的无奈;《雨铃霖》是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深情;《水龙吟》是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无知己得不到同情、慰藉的孤独寂寞悲怆愤慨。
解析: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分析“泪”在两首诗中的不同作用。
【思路点拨】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这时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分析时,逐句抓住景物形象进行概括,后结合意象整体感知意境即可。作用主要从借景抒情、衬托等方面思考。
【诗词鉴赏】朱敦儒的词,从题材和内容看,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写他早期的清狂生活和闲适心情的,另一类是写他忧国伤时,抚今思昔的。这首《水龙吟》就是属于他后一类作品的代表之一。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南侵,洛阳、汴京一带,均遭兵燹。不久,汴京沦陷。朱敦儒携家南逃,先到淮海地区,后渡江至金陵。又从金陵沿江而上,到达江西。再由江西南下广东,避乱南雄(今广东南雄县)。这首词具体写作年月虽不可考,但从词的内容看,似是他离开淮海,沿江东下金陵时所作。
词一开始就以雄健之笔描绘了一个开阔的水面境界:放船千里,凌波破浪,烟波浩淼。“略为吴山留顾”,从侧面点明他此次离开汴洛一带南来,不是为了“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孟浩然《自洛之越》)。对明媚的吴中山水,他只是略为留顾而已。潜台词是说,他此次离乡背井,实在是因强敌入侵,迫不得已。“云屯”三句写长江水势。水府,本为星宿名,主水之官,此处借指水。“九”,泛指多数。“九江”,指长江汇合众流,浩浩荡荡,千里东流。境界何等旷远。然而这旷远的境界并未使作者襟怀开阔,反而“北客”一句转出个人身世之感。国步艰难,一身漂泊,“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朱敦儒《水调歌头》)“壮志未酬”,“此生老矣!”(朱敦儒《雨中花》)表现了一位爱国词人的忧愤,不是一般文人的叹老嗟卑,而是与国家兴废、民族存亡息息相关的。这正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崇高处。
下文由一“念”字领起,将生活镜头拉回到作者早年在洛阳隐居的时代。伊、嵩,指洛阳附近的伊阙、嵩山,这里代指洛阳一带。巢、由,指唐尧时的著名隐士许由、巢父,这里代指作者在洛阳隐居时的朋友。词人早年敦品励行,不求仕进。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之前,朝廷曾征召他到京城,拟授以学官,他坚辞不就,自我表白说:“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非所愿也。”(《宋史·文苑传》)他满足于诗酒清狂,徜徉山水的隐逸生活:“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漫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敕,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鹧鸪天》)这就很形象地描绘了他疏狂懒漫,傲视王侯,不求爵禄,不受羁绊的性格。现在当他身遭丧乱,落拓南逃的时候,回忆起过去那种令人神往的隐逸生活,犹如南柯一梦。真是“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朱敦儒《临江仙》)梦醒得如此快,觉来无处追寻。他对过去隐逸生活的向往,其意义不在隐逸生活本身,而在于他的隐逸生活带有时代特色。封建时代,文人要隐居,必须有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朱敦儒隐居伊、嵩时,北宋社会呈现出来的尽管是一片虚假的太平景象,但毕竟还能保住中原,人民生活基本安定,比朱敦儒写作这首词的时候所过的流离转徙生活要好得多。所以朱敦儒对过去隐居伊、嵩生活的怀念,其实质是希望赶走金兵,恢复中原,回到以前的那个时代去,是爱国家、爱民族的表现。
正是这种国家民族之爱,所以下片一开始作者就站在爱国家、爱民族的高度,当此凌波南下之时,北望中原,痛感妖氛未扫,不禁发出了对英雄的渴求和呼唤。渴望有英雄出来扫净妖氛,恢复中原。上下两片,意脉相连。当时并非没有英雄。宗泽、李纲都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都为投降派所阻。或忧愤成疾而死,或连遭排挤贬斥,无一得志。他想到眼前放船千里的地方,也正是三国时,蜀吴联军抗曹的故地。当年诸葛亮何等英雄,奇谋报国,指挥若定。因后主懦弱,佞臣误国,终于“尘昏白羽”,大业未成。隐喻自己也和其他英雄一样,虽有“壮心”,无奈“奇谋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心情,他在《苏幕遮》词中也曾表示过:“有奇才,无用处,壮节飘零,受尽人间苦。”进而由眼前的地域特点和国家形势联想到西晋灭吴的历史事实。当年吴主孙皓倚仗长江天险,以铁锁横江设防,仍然阻挡不住西晋大将王浚的楼船,锦帆冲浪,铁锁销熔,终于“一片降幡出石头”,“孙郎良苦”。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鉴古观今,作者在词中流露出对象东吴一样偏安江左的南宋小朝廷前途的担忧。下文“但”字一转,结束上文的论史,转入到以抒情作结。词人救亡有志,报国无门,他忧愤得敲打着船桨,作为击节,象诸葛亮那样唱着“梁父吟”,心潮激荡,“泪流如雨”,无可奈何。一位爱国词人的一腔忠义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而词情至此,也达到高潮。
词以放船凌波开始,通过江上风光的描写拓开境界,抚今怀古,将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组合起来,将个人身世之感与对国家民族的深情挚爱融为一体,风格豪放悲壮。
【题文】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题文】L0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2)&&&&&&&&&&&,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陛下亦宜自谋,&&&&&&,&&&&&&,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4)驾一叶之扁舟,&&&&&&。(苏轼《赤壁赋》)
(5)&&&&&&&&&&&&&&&&&&&,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6)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
(7)宜未雨而绸缪,&&&&&&&&&&&&&&&。(朱柏庐《朱子家训》)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匪我愆期(3)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4)举匏尊以相属(5)别有幽愁暗恨生。(6)相呴以湿(7)毋临渴而掘井
解析:注意“背”“夭阏”“愆”“诹”“匏尊”“幽愁”“呴”等易错字的书写,漏字、错字均不得分。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要注意:1.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要像小学生一样一笔一划写字,切勿卖弄。2.脑子里根本没有印象,则不必苦思冥想,浪费时间,要把时间用在能够挣来分数的句子默写上,要注意养成“一字不差”的习惯。&一时出现思维短路,想不起来的句子,暂时放过,有时间再回头想,回想时尽量朝前背诵段落。3.一般考查的句子都容易出现错别字。注意:课内名句一定要确保,课外要重视先秦名家名句。
【题文】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题文】N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我另外的一生已经开始
&&&&①我说不出有四个孩子那户人家的穷。他们垒在库车河边的矮小房子,萎缩地挤在同样低矮的一片民舍中间。家里除了土炕上半片烂毡,和炉子上一只黑黑的铁皮茶壶,再也没有什么。没有地、没有果园、没有生意。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大的十二三岁,小的几岁,都呆在家里。母亲病恹恹的样子,父亲偶尔出去打一阵零工。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生活。快中午了,那座冷冷的炉子上会做出怎样一顿饭食,他们的粮食藏在哪里。
&&&&②我同样说不出坐在街边那个老人的孤独。他叫阿不利孜,是亚哈乡农民。他说自己是挖坎土曼的人,挖了一辈子,现在没劲了。村里把他当“五保户”,每月给一点口粮,也够吃了。但他不愿呆在家里等死,每个巴扎日他都上老城来。他在老城里有几个“关系户”,隔些日子他便去那些人家走一趟,他们好赖都会给他一些东西:一块馕、几毛钱、一件旧衣服。更多时候他坐在街边,一坐大半天。看街上赶巴扎的人,听他们吆喝、讨价还价。看着看着,他就瞌睡了,头一歪睡着了。他对我说,小伙子,死亡就是这个样子,他们都在动,你不动了。你还能看见他们在动,一直地走动,却没有一个人会走过来,喊醒你。这个老人把死亡都说出来了,我还能说些什么?
&&&&③我只有不停地走动。在我没去过的每条街每个巷子里走动。我不认识一个人,又好似全都认识。那些叫阿不都拉、买买提、古丽的人,我不会在另外的地方遇见。他们属于这座老城的陈旧街巷。他们低矮的都快碰头的房子、没打直的土墙、在尘土中慢慢长大却永远高不过尘土的孩子。我目光平静地看着这些时,的确心疼着在这种不变的生活中耗掉一生的人们。我知道我比他们生活得要好一些。我的家景看上去比他们富裕。我的孩子穿着漂亮干净的衣服在学校学习,我的妻子有一份收入不菲的体面工作,她不用为家人的吃穿发愁。可是,当我坐在街边,啃着买来的一块馕、喝着矿泉水,眼望走动的人群时,我知道我和他们是一样的,尘土一样多地落在我身上。我什么都不想,有一点饥饿,半块馕就满足了。有些瞌睡,打个盹儿又醒了。这个时刻一直地延长下去,我也可以和他们一样,在老城的缓慢光阴中老去。我的孩子一样会光着脚,在厚厚的尘土中奔来跳去,她的欢笑一点儿不会比现在少。
&&&&④在这一刻里,我另外的一生仿佛已经开始。
&&&&⑤我清楚地看见另一种生活中的我自己:眼神忧郁,满脸胡须,背有点驼。名字叫亚生,或者买买提,是个木工,打馕师傅,或者是铁匠,会一门不好不坏的手艺。年轻时靠力气,老了靠技艺。我打的镰刀把多少个夏天的麦子割掉了,可我,每年挣的钱刚够吃饱肚子。
&&&&⑥我没有钱让我的女儿上学,没有钱给她买漂亮合身的衣服。她的幸福在哪里我不知道,她长大,我长老。等她长大了还要在这条老街上寻食觅吃,等我长老了我依旧一无所有。
&&&&⑦你看,我的腿都跑坏了,还是找不到一个好的归宿,我的手指都变僵硬了,还没挣下一点儿养老的粮食。我会把手艺传给女儿,教她学打铁,像吐迪家的女铁匠一样,打各种精巧耐用的铁器,挂在墙上等人来买。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欢这种叮叮当当的生活,不喜欢又能去做什么。如果我什么手艺都没有,我就教她最简单简朴的生活,像巴扎上那些做小买卖的妇女,纱巾蒙面,买一把香菜,分成更小的七八把,一毛钱一把地卖,挣几毛钱算几毛。重要的是我想教会她快乐。我留下贫穷,让她继承;留下苦难,让她承担。我没留下快乐,她要学会自己寻找,在最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把自己漫长的一生度过。
&&&&⑧我不知道这种日子的尽头是什么。我的孩子,没人教她会自己学会舞蹈,快乐的舞蹈,忧伤的舞蹈。在土街土巷里跳,在果园葡萄架下跳。没有地毯也要跳,没有弹拨儿伴奏也要跳。学会唱歌,把快乐唱出来,把忧伤唱出来,唱出祖祖辈辈的梦想。如果我们的幸福不在今生,那它一定在来世。我会教导我的孩子去信仰。我什么都没留下,如果再不留给她信仰,她靠什么去支撑漫长一生的向往。
&&&&⑨如果我死了——不会有什么大事,只是一点小病,我没钱去医治,一直地拖着,小病成大病,早早地把一生结束了。那时我的女儿才十几岁,像我在果园小巷遇到的那个叫古丽莎的女孩一样,她12岁没有了父亲,剩下母亲和一个妹妹。她从那时起辍学打工,学钉箱子。一家人靠她的收入维持生活。古丽莎长得清秀好看,一双水灵的大眼睛里,闪烁着她这个年龄女孩子少有的忧郁。那个下午,我坐在她身旁,看她熟练地把铜皮包在木箱上,又敲打出各种好看的图案。我听她说家里的事:母亲身体不好,一直呆在家,妹妹也辍学了,给人家当保姆。我问一句,古丽莎说一句,我不问她便低着头默默干活,有时抬头看我一眼。我不敢看她的眼睛,那时刻,我就像她早已过世的父亲,羞愧地低着头,看着她一天到晚地干活,小小年纪就累弯了腰,细细的手指变得粗糙。我在心里深深地心疼着她,又面含微笑,像另外一个人。
&&&&⑩如果我真的死了,像《古兰经》中说的那样,我会坐在一颗闪亮的星宿上,远远地望着我生活过的地方,望着我在尘土中劳忙的亲人。那时,我应该什么都可以说出来,一切都能够说清。可是,那些来自天上的声音,又是多么地遥远模糊。
&&&&(选自春风文艺出版社《在新疆》,有改动)
12.⑤-⑩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写自己的“另外的一生”?简要概括。(4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理解鉴赏)。
【答案和解析】答案:(1)自己的生老病死;(2)女儿的成长教育。
解析:⑤-⑩可分为两层,&⑤—⑧写女儿的成长教育,⑨—⑩自己的生老病死。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①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概括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②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
13.联系全文,说说尾段中“亲人”这—形象的内涵;作者在他们的身上寄托了怎样的情怀。(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关键词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指新疆地区的贫穷、孤独、辛劳、坚韧(生活艰难而不失信仰)的普通人。(2分)悲悯、热爱。(2分)
解析:熟读文本,抓住“那些来自天上的声音,又是多么地遥远模糊”去挖掘“亲人”的内涵;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领会文章情感。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要注意:①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②挖掘含意,注意表里虚实,指代双关比喻;③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时间地点氛围;④形象为题,侧重线索情节,强调主旨情感;⑤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
14.试简要分析下面语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6分)
&&&&(1)死亡就是这个样子,他们都在动,你不动了。你还能看见他们在动,一直地走动,却没有一个人会走过来,喊醒你。
(2)我的孩子,没人教她会自己学会舞蹈,快乐的舞蹈,忧伤的舞蹈。在土街土巷里跳,在果园葡萄架下跳。没有地毯也要跳,没有弹拨儿伴奏也要跳。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关键句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用“动”与“不动”的比较,写出老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表现了老人的孤独。(2分)引出下文作者对老人处境的无奈以及活下去到各地体验普通人生活等内容。(1分)
(2)运用反复(或铺陈)的手法,(1分)说明新疆人喜爱舞蹈,暗示了新疆人在苦难中坚韧生活,不失信仰。作者以此含蓄地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同情。(2分)
解析:结合上下文的内容,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两个方面去分析归纳起作用。
【思路点拨】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③要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15.“在这一刻里,我另外的一生仿佛已经开始。”此句话不仅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而且揭示了文章写法上的创意。请联系全文,具体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关键句作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此句话独立成段,不仅点题,而且勾连上下文。前面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后面写自己的所感所想,正是前面的见闻引发了作者的感想。(3分)写法上由实到虚,虚实结合。(答想象也可)尤其后面的文字,作者想象自己变成新疆普通人中的一员,经历着他们的生活,体验着他们的人生。作者含蓄深沉地表达对他们的理解、同情、赞美、热爱,拉近了情感距离,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和感染力。(3分)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弄清这句话在这里所用的手法,结合文章所表达感情去分析。
【思路点拨】对理解关键句的方法有必要进行一番研究、探讨,为阅读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1.结合中心,理解分析。文中的句子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而关键性的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更不忽视,把握住了关键句,就能快速、正确地理解文意。2.联系背景,理解深意。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蕴涵深意的关键性的语句,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之一。3.揣摩感情,分析含义。如果不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语句的理解就会产生偏差,更谈不上理解其深意了。
【题文】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题文】O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别了,“部长”龙应台
台湾地区选战中国民党惨败,马英九长期倚重的“文化部长”龙应台宣布辞职,在辞职声明里大大自我表扬了一番。立刻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如果龙应台“文化部长”的工作做得好,让台湾民众有了更多的文化共识,并成为国民党的优秀政绩之一,国民党还会有这次惨败吗?
龙应台是台湾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父母是大陆人,随蒋介石前往台湾,龙应台在台湾出生。正在思想形成阶段,遇到中国大陆取代国民党在联合国席位这个历史剧变,她这一代台湾人由此普遍产生了一个鲜明的特征,即身份焦虑:自己到底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罗大佑经典之作《亚细亚的孤儿》表达的就是这种焦虑和彷徨。比龙应台更老一辈的人,这种焦虑要淡得多,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自己是“中国人”还是比较认可的。而龙应台在这个问题上明显游移不定。她比一般台湾人还有更多一层焦虑:由于前夫与孩子是德国籍的原因,龙应台还时常有把自己当成“外国人”的恍惚。这样一种深层的焦虑,对于龙应台这样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掌握权力的文化官员会产生什么影响?
文化既是思想的权力,也是一种凝聚力。当龙应台带着深深的身份焦虑出任台北文化局长、台湾“文化部长”后,她所执行的文化政策必然也带上她强烈的个人色彩。龙应台曾对“中国梦”表达了她的看法,清晰地体现出她在中国人、台湾人、世界人之间如浮萍般飘荡。中国的整体价值、台湾的地区价值与普世价值以及个人价值、文学价值等多种价值判断,在龙应台那里始终没有摆正关系,显得颇为凌乱。这在她的文章中经常能被读者轻易察觉,她也时常因某种需要而随意变动价值判断的底线。例如,出于家庭原因,她对二战期间德国与苏联关系的判断模糊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出于台湾身份,她认为国民党、共产党的成败都没有意义,无视当年的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她还欣赏汉奸胡兰成,也许仅仅是因为胡兰成的文学才华,龙应台便把国家利益、民族大义这样更重要的价值判断轻轻放下。她在辞职声明中显示出的自鸣得意,更使人相信在任文化官员期间她将这种文化分裂带给了整个台湾社会。
由于多重身份焦虑,龙应台的文化政策和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加剧全台湾民众的身份困惑。龙应台自身的文化认同分裂,往大里说,加剧了台湾社会的文化对立;往小里说,妨碍了国民党内部的凝聚与团结。马英九对龙应台的认可与重用,在我看来是导致台湾和国民党文化分裂、凝聚力涣散的重要原因。
从积极的角度看,国民党这次惨败以及马英九辞职,说明文化认同游移不定必然失败;从消极的角度看,我们不知道未来台湾能否清晰地意识到这个深刻的文化命题,也不知道台湾要花多少时间才能修补这种文化身份认同的分裂与焦虑。龙应台辞职是个好消息。但如果不能认清龙应台对文化认同分裂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个消息也没多大价值。(作者刘仰,是北京知名学者)
16.结合全文,概括龙应台“这一代台湾人”所具有的“身份焦虑”和“文化认同分裂”现象的形成原因。(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根在大陆,难以泯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生长在台湾,政治上的隔膜和本土文化的吸收又造成了身份和文化认同的疏离和分裂;思想形成时台湾国际地位的失落,又加深了这种焦虑和彷徨的心态。(每点2分)
解析:“身份焦虑”现象的形成原因信息区域在第二自然段,“文化认同分裂”现象的形成原因在第三自然段。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①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概括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②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
17.文章称“龙应台对文化认同分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试分析作者这一说法表达的意思有哪些。(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关键句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台湾民众的身份困惑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非个人因素影响所能;国民党内部世代交替而造成的文化分裂、凝聚力涣散因任用龙应台而加剧,龙应台本人因国民党在地区选战中的惨败而辞职;龙应台的个人身份是著名作家,公共身份是“文化部长”,不但不能弥合文化共识,反而因其文化政策和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加剧全台湾民众的身份困惑,其作用不可小视。(每点2分)
解析: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由此推之“推波助澜”是对上文的一个总结,所以,应对上文进行归纳概括,分点列出。
【思路点拨】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
18.探究文章最后的句子中的加点词“价值”的深层含义。(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探究关键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如果认为龙应台辞职只是出于个人原因的个人事件,那么这个消息将不具有深远而广泛的社会意义;这个消息的价值所在在于揭示了价值观的游移不定和文化认同分裂所造成的思想困境,不但阻碍民族统一和中国梦的实现,而且对台湾自身的发展也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也告诉我们,加强民族文化共识,提升民族凝聚力,不但是两岸统一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和振兴的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每点2分)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熟读文本,挖掘“价值”的内涵,结合个人观点,分条概括。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要注意:①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②挖掘含意,注意表里虚实,指代双关比喻;③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时间地点氛围;④形象为题,侧重线索情节,强调主旨情感;⑤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
【题文】七、作文(70分)
【题文】Q319.阅读“记者柴静采访周云蓬的摘要”,选取一个角度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采访对象介绍:周云蓬,1970年生于辽宁,中国民谣音乐代表。9岁失明,23岁大学毕业,其后游历十余城市,弹琴,写诗,献艺,出版诗集和民谣专辑。
&&&&柴静:你9岁彻底失明,这是否从精神上摧垮了你?
&&&&周云蓬:不会的,那时我还没有精神。灾难来的太早,它扑了个空。你是不是以为我活得很沉重?其实,能看见或不能看见,那是每个人的宿命。我热爱自己的命运,她跟我最亲,她是专为我关、专为我开的独一无二的门。
&&&&柴静:你是不是用流浪考验自己的意志,证明你的“身残志坚”?
&&&&周云蓬:这种考验有意义么?为什么人们都以为像我这样的人“应该”身残志坚?我很怕被这样“类型化”。我喜欢走,并非想证明什么,只是我喜欢这种生活。我活在路上,民谣在路上。
(命题人:于扬、田源、张志强;校对:张志强)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立意分析】分析这则材料的立意,可采用抓关键句法。1.我热爱自己的命运,她跟我最亲,她是专为我关、专为我开的独一无二的门。2.我喜欢走,并非想证明什么,只是我喜欢这种生活。
我是一个黑夜的歌者,命运为我挡住了光明,却没有拿走我歌唱的欢乐,民谣是我亲爱的伙伴,我们一路相伴走来,留下的是对生活的希冀和热爱。
走,是我幼年坚难奇的行动。九岁时的失明让我早早习惯了在黑暗中行走,没有悲伤没有感怀,只是行走时跌跌撞撞。渐渐地,我适应了用身体去感受事件,行走也变得自在(由)起来。那时候我从妈妈那里听来了海伦的故事,我多么相信的女孩儿啊,也许黑暗能够带给我另样的欢乐。
走,是成长道路上的探索。成长中的我对于世界总是充满好奇的研究。我想我找到了为之向往的东西——民谣。那一声声的浅唱低吟,那温柔如同母亲轻抚的双手,慢慢在我黑暗的世界里打开了一扇明亮的小窗,我跌跌撞撞,伸手触摸到“民谣”温暖的轮廓,它便是命运送给我最好的礼物。
走,是我体验世界的方式。我渐渐学会了弹琴,学会了写诗,学会了创造民谣。这时的我内心充盈着强烈的力量,我想那是对生活的热切向往和想要感受世界的愿望。于是我和我的民谣一起出发,踏上一段段旅途。
我能听见人们见到我时的低声惊叹,一个失明的孩子独自旅行,多么疯狂大胆。我笑笑,轻声唱了一首我最爱的曲子,他们也笑了,用掌声来陪伴我激励我。
我能听见树木的刷刷声摇曳声和鸟雀的歌唱声,我能听见泉水涓涓流过及大浪拍岩的欢乐,我能听见亲人们爱人们甜蜜的对话、温馨的祝福,我能“看见”脑海中的绮丽的景象,于是我把这些令我陶醉的片段写成诗篇,唇齿间跳越出的符号是旅途的最佳赠礼。
走,是我生活的态度。漫漫人生路,我必须一刻不停的走,那样,民谣也随着我带给需要她的人们,同时带给我安定、前进的希望。我必须一刻不停地行走,那持续的活力的动作带给我鲜亮的色彩,让我感受黑夜之外的美丽。我必须一刻不停地行走,那是灵魂的动力和源泉,是创造民谣灵感的来源。
我是一个黑夜的歌者,我用歌声来表达自己,也许一边歌唱,一边行走是我生活的形式,并非想证明什么,喜欢就足够了。
行走着,歌唱着,世界也变为光明之路。
【题文】P1&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柳屯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苏子瞻学际天人,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选自李清照《词论》)
19.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解析:这段话的大意是:就象一个贫穷人家的美女,虽然长得很漂亮,打扮也很时尚,但骨子里却始终缺乏那种与生俱来的富贵气态。黄庭坚的词内容倒是充实,却有些小毛病,就象一块美玉,却有些斑点,所以价值自然要打些折扣了。结合大意,即可断句。
【思路点拨】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应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20.柳屯田、苏子瞻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2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柳永,&苏轼。
解析: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苏子瞻即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官至礼部尚书,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思路点拨】这类知识虽然要求死记硬背,但要想达到最好的记忆效果,最好分门别类,有条理、有规律、有计划地灵活掌握。
21.李清照在上文中提出了哪一个著名的词学观点?(用自己语言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词有自身特点”“诗词各有优劣”“诗词各有特点”可得2分。
解析:理解大意,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分条概括。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①整体阅读,总体把握。②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③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概括中心意思。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第五回通过对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描写,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众多主要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是全书的总纲。
B.&“司徒妙计高天下,只用美人不用兵”(毛宗岗评本第八回总评),说的就是《三国演义》中司徒王允只是巧用了一条美人计,就促使吕布下决心为夺貂婵而反董。
C.&赵云与乱军中救回阿斗,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这情节常被人称作“刘备长厚似伪”。
D.刘备行韬晦之策后园种菜。曹操请刘备煮青梅喝酒。操问刘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否定。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大惊,手中筷子落地。刚好雷声大作,刘备托辞害怕打雷,巧妙遮掩过去。
E.&.《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一个悲剧人物,一是她的聪明才智在封建社会不能施展,二是她虽然取得了“宝二奶奶”的地位,但宝玉始终恨她抢夺了黛玉的位置,并最终出走。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名著阅读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B&E&&&&&&&&&解析:B.&司徒王允欲除董卓,又惧其义子吕布,遂合用美人计和连环计,先将貂蝉嫁与吕布,后又献与董卓,且多次在二人之间制造矛盾。&E.&宝玉后来也基本认可了这桩婚姻,后来决意出走有更多复杂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痛恨宝钗。
解析:回顾作品细节,运用排除法解答本题。
【思路点拨】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
23.&简答题(10分)
(1)请简述“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5分)
(2)“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出的?(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1.赤壁之战前,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忧心,病倒在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2.曹操与陈宫逃亡,躲到吕伯奢家,吕家杀猪款待,曹操听见后院的磨刀之声,疑心大起,连杀吕家八口。当他发觉错杀人后,在逃离路上遇见买菜回来的吕伯奢,怕吕报复,又杀吕伯奢。陈宫责怪他残忍,他振振有词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解析:抓住要情节,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②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③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财产公开新任先行”让制度运转起来
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一直是舆论吁求的焦点,某种程度上,它甚至成为公众观察政府改革诚意和反腐决心的试金石。中央纪委最新的举措,让公众看到了高层在推进这一制度上的努力。中央纪委监察部站刊文指出:要着力健全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财产、出国(境)等有关事项公开制度的试点,建立健全对国家工作人员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的管理制度。
让新提任的领导干部在财产公开上先行,这一制度并非新事物,前几年就有地方试行过。不过,就各地情况来看,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依然遭遇现实瓶颈。
面对财产公示制度巨大的改革阻力,中央党校专家曾提出过“新提拔干部先行公示”的设想,建议应以“新后备干部”、“新提拔干部”率先公示财产为契机,将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推进一步。从当时的舆论反应看,公众并不满意这样的妥协和退让,因为选择性地财产公示,会让被公示者心不甘情不愿,地方官员也很难有底气和动力去监督执行这一制度。
这些质疑有一定道理,但可能忽略了现实。财产公开制度遇到了巨大的利益阻力,这种阻力会让改革陷入僵局,当务之急是寻求突破口,最务实的选择是尽可能地先让这一制度运转起来,也许行动起来了,阻力就能慢慢减弱。与“领导干部全部公示”相比,“新提任领导干部先行”虽然作出了很大的妥协让步,但相比此前的停滞不前,还是前进了一大步。就像反腐败一样,当难以治本时,治标未必不可,为治本作制度准备。财产公示制度的推进,也许无法一蹴而就,却可以一步一步地走,先让制度运转起来。全国每年新提任的领导干部并不少,这种改革对制度的推进是有益的。
在财产公示上,新提任的领导干部是阻力最小的群体,选择这些人为改革突破口很务实。乐观地看,这种“新提任先行”的改革,也许会对全面的改革起到一种倒逼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同样,财产公示制度也是如此。与其陷入僵局去等待“全部公开”这个无法企及的理想结果,不如先行动起来,然后以“新提任先公开”去倒逼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节选自2013年11月30日《中国青年报》)
24.“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依然遭遇现实瓶颈”一句如何理解?&(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关键句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官员财产公示制度遭受的阻力和质疑喻为瓶颈,瓶颈一般是指在整体中的关键限制因素,在这里形象地说明了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实施(运转)的艰难。
解析:1.指明手法,“瓶颈”比喻修辞;2.分析表层含义,3,分析深层含义。
【思路点拨】句子的含义一般有基本含义和深层含义两种。句子的基本含义即句子的表层意义,往往不难理解。此外,有些句子还有深层次的含义,如概括意义、哲理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这些句子必须在总观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即人们常说的“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25.&对“财产公开新任先行”的新规,公众和作者的态度或认识分别是什么?(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公众不满意,质疑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作者认为公众的认识有一定道理,但没有正视现实,新规与旧规相比已经作出了让步和妥协,相比旧规推进的停滞不前,已经前进了一大步,为财产公示制度的运转(实施)找到了突破口,是最务实的选择。
解析:公众的态度在第三自然段,作者的观点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需要体会归纳。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理解文章大意,筛选关键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尽量用文中原句作答,不要遗落内容。
&26.&作者认为选择新提任的干部实行财产公示制有什么好处?(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新提任的领导干部每年比较多,在财产公示上是阻力最小;②选择新提任的领导干部实施财产公示制度为改革突破口很务实;③“新提任先行”的改革,可能对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全面改革起到一种倒逼的效果。
解析:解答本题,先通读全文,锁定信息区域,概括归纳,分点作答。
【思路点拨】:①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②准确寻找,筛选提取。分点概括。
我的更多文章:
( 20:36:35)( 20:33:23)( 20:27:28)( 20:24:24)( 20:05:56)( 19:56:1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所见所闻所感的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