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反映了19世纪8o年代著名的纽约香港百老汇官网大街的街景

&& 轻松一刻
  在人类历史上,摩擦取火曾把机械运动转化为热能。而蒸气机的发明和使用,又把热能转变成为了机械能。蒸汽机通过热功当量实现了往复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的互为转化,从此,由蒸汽动力推动的滚滚车轮把人类带入了工业革命的新时代。如今,蒸气机车已经完成了它在这个世界上的历史使命,正在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蹒跚地驶向历史的深处。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火车”已经名不副实,机车车头上早已没有了熊熊的烈火和浓浓的白色蒸汽,不管是电力机车还是内燃机车,现在,它的统一名称应该是“列车”。但是,在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大山深处的嘉阳煤矿,却有一组至今还在营运的蒸汽客运小火车,它的轨距仅76cm,被称为“寸轨”,只有普通列车轨距的一半左右,比我们熟知的《林海雪原》中的森林小火车以及昆明北至越南河内的“米轨”(轨距宽度为100cm)小火车还要袖珍,简直就像是一列游乐园中的儿童玩具列车。据称这可能是世界上仅存的寸轨客运蒸汽小火车,被形象地称之为“原生态的工业革命活景观”、“活着的18世纪工业革命博物馆”。&
欧洲早期印刷机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动工兴建。到日,第一批12辆由毛泽东主席亲自命名的“解放”牌载重汽车试制完成,中国人真正开始了自己大批量生产汽车的时代。
古希腊陶瓶
  古代希腊手工作坊制出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其他工艺品都很精美,享誉地中海沿岸,陶器制品尤其引人注目。本幅图中展示的就是一件古代希腊陶瓶。古希腊陶瓶既是常见的日用生活器皿,也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陶瓶由于用途不同,型制也是多种多样,美观大方。瓶体上多有彩绘,这些彩绘或为黑底红花,或为红底黑花;画面上形象生动,题材非常广泛,有的是描绘神话故事,有的则是刻画日常生活的场景;因此这些陶瓶不仅是珍贵的文物,也是后人了解古代希腊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本图展示的陶瓶是一个用来盛水的器皿,瓶身两侧有耳,便于提起来。瓶身上有精美的图案,图案是一幅玩杂耍的场面。
20世纪初的纽约街头
  这是20世纪初著名的纽约百老汇大街的街景,图左是有名的西部联邦塔(Western Union’s Tower)。街头上方,电线横七竖八,拉得满街都是;街面上,马车、行人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一派繁忙、兴旺景象,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都市的变化。19世纪后半期,美国工业发展迅速,年的40年间,美国工业产值增加了近五倍。在此时期,美国的新兴工业和重工业发展迅速。到1900年,美国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石油产量也达到885万吨。电力工业发展尤其迅速,1880年,美国建成了第一家发电厂,后来,全国各地陆续兴建了许多发电厂,到1902年全国的发电量达到60亿度。电灯、电话等许多电气生活和生产用品日益普遍,在大都市,电的应用也更加广泛。19世纪80年代,汽车虽然已经出现,但汽车还没有批量生产。直到1900年,美国全国的汽车产量还不过4 000辆,20世纪初,即使是富人云集的百老汇街头,基本上还见不到汽车。
哥伦布航行时的帆船(仿制)
  这种船是葡萄牙人首先设计的,一般有两三根桅杆,装有三角帆,后来又增添第四根桅杆,加了横帆,以便顺风行驶。船身稍圆,船首和船尾向上翘起,顶端各有塔楼。这种船不像老式大船那样笨重,体积不大,排水量小,速度较快,逆风便于驾驶。哥伦布所乘的就是典型的这种船。他出航时的三艘船,最大的长33米多,就是他自己乘坐的船,本图是一艘仿制品,最小的只有它的一半长。本图中的船现停泊于西班牙港口。
工业革命时期的纺织厂
  在工业革命期间,首先在纺织工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机器发明和使用。机器的出现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主要表现在机器代替了许多在手工工场时期要由人来完成的工作,大大减轻了工人体力劳动的强度。资本家为了节省人力,便于管理,开始把许多部机器放在一起生产,于是,首先在纺织部门中出现了工厂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出现以后,由于能提供较大的动力,人们往往用一部蒸汽机带动多部机器,使得把机器集中起来进行生产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本图描绘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一家纺织工厂内部工作的情况:在高大的厂房内,整齐排列着许多部纺织机器,几个纺织工人在紧张地忙碌着。
  早在16世纪,人们已经懂得使用木轨,来减少车子的阻力和颠簸。18世纪,英国矿山和冶铁工厂的运输中已经普遍采用了木板轨道。但木板承重力差,易被轧坏,木材的损耗极大。后来,人们在木板外面包上铁皮,以延长轨道的使用寿命。18世纪中期,人们又开始采用铁轮和用生铁铸成的凸缘铁轨,后又改为平铁轨,并使车轮带凸缘,以克服易于脱轨的缺点。1770年,一名法国人发明了一辆蒸汽机车,但仍有很多缺陷。1803年,英国人理查德?特里维西克设计了一辆蒸汽机车,这辆机车重25吨,时速4英里 (1英里等于1.6093千米),但由于车轮和轨道平滑,行驶中特别是上坡时容易脱轨。1813年,乔治?史蒂芬孙攻克了许多难关,设计出了性能良好的实用铁轨机车。从此,交通运输进入了铁路时代。1825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由史蒂芬孙亲自指挥修建,全长约二十七千米,由斯托克顿到林顿。当时的列车由12节货车和22节客车组成,可以搭乘乘客450人,时速18千米。1830年9月,48千米长的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开通,客货两用,很快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棉纺织业基地兰开夏的棉纺织工业原料和成品运输的交通动脉。本图展现的就是这一条铁路运营的情况。客人们坐在露天的车厢里,远处是工厂和运河,铁路正好可以同运河连接起来,使交通更为便利。人们看到了铁路的种种优势,英国和欧洲及北美不久就掀起了修建铁路的高潮。据统计,1843年,英国铁路的通车里程已经达到1498英里;1860年,英国的铁路里程为9070英里。美国的铁路建设紧随英国之后,1830年也修建了第一条铁路,1860年美国的铁路总长度达到30630英里,成为世界上铁路交通最发达的国家。1832年,法国开始修建第一条铁路,1860年法国的铁路里程是5850英里。1835年底,德意志才建造了第一条很短的铁路,但是,1860年它的铁路总长度已经达到7180英里。俄国的第一条铁路也于1836年通车,但是发展相对缓慢,到1865年,俄国的铁路长度只有3710千米。铁路运输的出现和发展,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大大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本茨造出汽车以后,欧美国家很多人也在造汽车。在这些人中,美国的亨利?福特()是比较突出的一位。福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非常爱动脑筋。1896年,他在底特律手工制成第一辆汽车。这辆汽车使用一台比缸4马力的汽油发动机,用自行车的橡胶外胎轮胎,只能坐一个人,也不能倒车。油箱里只能装3加仑汽油。1903年,福特成立福特汽车公司,1908年,福特汽车公司造出了便宜、耐用而且性能可靠的T型汽车。这种汽车售价每辆只有500美元,大获成功。从此,汽车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庭。1913年,福特创设了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本图中所示的就是一辆早期的T型汽车。
[] [] []这是一个青铜星盘,用来测知纬度.它的外缘刻有若干...这种机枪可以..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已经赞过此文了。
发表时间:浏览量:3337评论数:2挑错数:0
独在异乡的人总是很难有归属感,谁也不曾想过原来顺着大街小巷信步而行,欣赏街边的风景,会给人带来家的感觉。
New York State of Mind
纽约情怀 & I have lived in New York for 32 years, but it was only in 2000, when I moved downtown, that I finally felt settled in the city.
2000 & I feel a calm and security that I did not experience in my decades of residence on the Upper East and Upper West sides. This is not to say I was unhappy or discontent with earlier digs or did not consider the first brownstone apartments and the later and progressively larger prewar spreads as homes – because I did, ever more intensely so as they began to fill with children, animals and the pieces of furniture, like a dining room table or a grand piano, that are the badges of permanent domesticity. And it is fair to say that my respective neighborhoods, each in turn, provoked my int when I moved a mere seven blocks down Broadway, it involved considerable shifting of routine and considerable disorientation. I did not know until I came to New York how intimately you can relate to your streetscape and how personal and grounding experiencing architecture can be. But until I moved downtown, I didn’t know the nature of my sense of place in the city. & I can chart my engagement with the streets of New York back to an evening soon after my arrival in the city following postgraduate study abroad. While walking home up Madison Avenue I spotted a row house in Midtown that seemed so unlikely and so arresting a presence that in a single moment it changed the rather mournful way I felt about being back in America. Although most of the building was in fact quite ordinary, its top story had been fashioned into an ornate Italianate loggia that, in the glow of its pendant lantern, was reminiscent of V it so delighted me that I laughed out loud.
& In the next months, I checked on this building regularly, always casting a fond look aloft as I passed by, until one night I found its facade disfigured by scaffolding and Urban Renewal placards, its lantern dark. Within days, even before I knew about the multistory glass office building destined to occupy that block, my find had been reduced to a pile of rubble. I retrieved a small piece from the ruins as a memento – an undistinguished chunk of cast concrete decoration. Weeks later, I unearthed in the archives of the Department of Buildings the name of James W. Pirsson, the young architect who had dreamed up this small residence before founding his own firm and making his name as an early and imaginative designer of luxury apartment houses like the Chelsea (later the famous Hotel Chelsea). In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his grandest, largest, and most famous complex of buildings, called the Central Park Apartments or the Spanish Flats, which occupied an entire square block on Central Park South, I noted his enduring use of the loggia.
& Several years later, I acquired a more evocative piece of what Nathan Silver,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called “Lost New York.” After the Brokaw mansion, on the corner of Fifth Avenue and 79th Street, came down, two passing joggers helped me drag the remains of a fluted column into the basement railroad flat I inhabited around the corner. This sturdy chateau had been one of the last manifestations of Gilded A its place was taken by an outrageously tall and glassy apartment house. Four decades later, the tower remains distinctly out of place among its stately 19th-century neighbors, but it has settled in and now looks rather old hat.
& These two artifacts, along with a large mirror framed by verdigris panels from the roofline of a 19-century Brooklyn hospital, which I purchased, are the pieces of New York that I have literally in hand. Others are in my head, the memories of place that chronicle an urban experience and create a sense of belonging. It is hard to predict where the eye will focus and find meaning in this restless on-going spectacle of a city, but to make an intimate connection with the streetscape is a way of putting down roots, of asserting your presence in the world.
19 & Downtown, after a decade in Tribeca, living on a cobblestone street in a converted loft several blocks from a former pony express stable and the exit of the Holland Tunnel, I I walk the streets in a different way. This may be a factor of the unusual mix of architectural shapes in the quarter, or simply the slower pace of local life. But mainly it is the singular, seemingly haphazard geometry of the streets and alleyways, which predates the rigid grid system that was imposed on the rest of Manhattan in 1811, that promotes curiosity and meandering and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anoramas and perspectives that open up suddenly at corners like illuminations or history lessons.
1811 & Looking east from West Broadway, I see a faded advertisement for handkerchiefs on a wall rising above a single-story wooden house with a bulky warehouse and the spire of the Woolworth Building beyond. From the river, I see many generations and many shapes of water towers. Under conditions like these, I have found it almost impossible not to be responsive, not to be in a continuing state of surprise, not to find my reflection everywhere in the landscape and to be at home.
相关译文来自无觅插件
downtown在这里译为“市区”有些不太准确。实际上整个曼哈顿都算纽约的“市区”,包括作者原来所住的Upper East and Upper West sides。因此,这里downtown应该是特指曼哈顿的下城。
...和战前日渐宽敞的农场...:感觉这里spreads不太像是指农场,也许是说战前城区扩建时期的建筑?
他就已经憧憬着这样一片小小的宅地了:这里应该是说他设计了那座被拆除的建筑吧?也许译为“他就已经设计了这座梦幻般的小住宅楼了”更好一些?
挑个小刺:第五大街——在谈论曼哈顿时,一般把它译为“第五大道”。曼哈顿岛上的街道格局是,南北向的一般是称为“第X大道”(nth Avenue),东西向的一般成为“第XX街”(nth street)
它们在曼哈顿有电网之前就已存在...坚固的电力网已经遍布曼哈顿: 这里说的grid是指曼哈顿的街道网,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南北大道和东西大街分割出来的规整的街区布局。
我能看到许多发电厂以及许多貌似水塔的建筑。:原文似乎是说“我能看到许多不同年代、不同形状的水塔。”
译言里难得一见写景散文,赞一个
1811年的《委员会计划》(Commissioners' Plan)为曼哈顿规划出了现在的街道网;而那时人们还没有用电——发电机还要再过20多年才被发明出来。
呵呵,谢谢鼓励!
还没有人赞过这篇文章
网络营销专员,网站英语编辑
Copyright & 2014 yeeyan.org&&|&&&&|&&
公司名称:北京译言协力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证号&&京公网安备99号
&&|&&&&|&& &&|&& &&|&&&&|&&还没有人去过这里
纽约游记攻略
本帖最后由 顾剑 于
09:29 编辑 这是2004年初写的文章,全文3万字左右。一年半以后,2005年7月又写了比这个还长的“美国军事纪念地游记续篇”。现在贴出来,是因为现在手边正在写这个系列游记的终结篇,还有一两周能写出来。整个系列三篇,历时不到三年时间。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元旦新年适逢雨雪天气,只好呆在家里。上周友人夫妇出发驾车作横贯北美大陆之旅,想来现在应该已经接近西海岸了吧。神往之。与其临源羡鱼,倒不如乘暇把自己近几年到处走走的经历写些出来,自娱之余,也好给有兴趣的朋友做一参考。
所谓旅游,大家一开始都是慕名去那些没有到过的名城古刹、山川形胜之地,等去得多了,“某某到此一游”式的旅游开始变得乏味,下一个层次就是专题旅游,把旅游结合自己的其他兴趣爱好,象什么探险旅游,生态旅游,历史类题材的欧洲古堡游,艺术类题材的博物馆、音乐圣地游,很多玩家都是乐此不疲。在下业余喜欢钻研军事,在网上也常写些外国军事历史的长篇帖子。这些年在美国做学生寒暑假出行的时候,独对军事类的博物馆特别留意,所以现在想把这些年所到之处集成一文,一方面题材角度可称独特,大约可补文笔之不足,希望尚可勉强卒读;另一方面,也给同好提供些实用的参考信息,象停车、价格、历史背景之类。本文题材限於我本人所到过的,与现代军事有关的开放旅游点,道听途说的不写,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的遗迹不写,这是因为独立战争和内战的纪念地太多,个人有点不胜其烦的感觉。
第一部分写两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密苏里号和新泽西号,马萨诸塞号舰群,以及夏威夷的珍珠港,第二部分写两个尚在使用中的开放陆军基地:西点军校和布雷格堡18空降军驻地暨特种作战司令部。第三部分写东海岸中南段,包括北卡号和威斯康辛号战列舰,麦克阿瑟纪念馆,莱特兄弟纪念碑和比利米切尔纪念馆,以及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第四部分是其他,主要是西海岸和华盛顿特区的几处景点。
5343931043
本帖最后由 shangerila 于
12:05 编辑 从去年底再次申请美国签证准备春节去夏威夷时,就已经计划了中秋国庆的这次美东之行,所以这次旅行是我计划时间最长的一次。由于现在还处于倒时差阶段,思绪有点混乱,慢慢理吧。
上海-纽约&纽约&纽约-费城-华盛顿&华盛顿&华盛顿,华盛顿-尼亚加拉大瀑布&尼亚加拉大瀑布&尼亚加拉大瀑布-波士顿&波士顿&波士顿-纽约&纽约-迈阿密-Key West&西礁岛&Key West-迈阿密&迈阿密&迈阿密-纽约-上海
相对于穷游欧洲板块大约10%的自驾,美国刚刚颠倒个个,满目望去自驾自驾还是自驾。的确,这其中有美国汽车文化的因素,白菜价的汽油+不那么发达的公共交通。自驾,在美国似乎是最优选择。我不是极端环保主义者,但是一直觉得,在不影响生活质量,旅行便捷度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CARBON FOOTPRINT,于人于己于地球,都是件善事。
本贴旨在于尽可能多的分享一些在新英格兰(或者更加准确点,BOSTON, NYC, PHILLY, DC)依靠公共交通出行的信息,让徘徊于自驾和公共交通之间的穷游er坚定的选择后者,让习惯了在美国依靠4个轮子出行的穷游er们考虑另一种可能的方式,也恳请各位地头蛇,指点此贴中的不足,提出宝贵意见。 本帖最后由 misheep 于
06:14 编辑 ]
乌兹别克,哈萨克,吉尔吉斯游记
咱们中国的“中”字来源,是“天下之中”,其实多多少少是因为古时候地理知识匮乏:中央帝国东面和南面是大海,西域是沙漠和群山,北临蒙古戈壁,地理位置相对封闭,所以历史上多数时间,中国是向心一统的一个大帝国。可是如果从整个欧亚大陆的角度来说,大陆的中心,远在西域以西,中亚的大草原上。
看史书的时候,对中亚这块神秘的大陆非常着迷,因为周边的各大文明,都对这块地方所知甚少,可是这块草原走出的“野蛮”民族,却真正塑造了整个文明史。英语里面,“白人”这个词是高加索人种Caucasian,因为欧洲人,波斯人,印度人,都属于印欧-雅利安人种,远古时期,印欧人就从中亚的草原上西进,征服了欧洲大陆和南亚次大陆。古希腊黄金时期的文明,和公元前2千-3千年前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其实不是一个种族,克里特-迈锡尼的地中海文明衰落之后,来自亚洲草原的多里亚人征服了希腊,再创造出希腊古典文明。中国上古文明史是一团浆糊,应该说,中华文明是多起源的,商朝人和东南沿海的吴越人,不太可能和中亚扯上什么关系。但“中华民族”的正源,华夏人,真正是从西北迁移过来,征服了东方的商文化,定居下来,创造了华夏文明。因此有假说,讲黄帝部落,也来自于西域。
至于后来,世界进入文明时代,从中亚草原走出的游牧部落,就更让周围各大文明古国的定居民族,闻风丧胆:匈奴人,马扎尔人,西徐亚人,鲜卑人,柔然人,蒙古人,等等等等。中世纪之后,直到今天,中亚这片土地上,各游牧民族虽然多样,但基本上可以归入两大体系:突厥系和蒙古系。这都是能征善战的“上帝之鞭”。今天中亚各个“斯坦”,连中国新疆的各少数民族在内,象乌兹别克,哈萨克,维吾尔,塔吉克,都属于突厥人种。(锡伯人,鞑靼人,卡尔梅克人,这些属于蒙古人种)
古时候,中亚游牧部落没有自己的信史,现在我们了解中亚史,都是通过周边各文明古国的史书,比如中国,波斯,希腊的历史,间接知道些一鳞半爪的情况。比如成吉思汗西征,征服花剌子模帝国,就有波斯人写的《世界征服者史》,还有《长春真人西游记》作史料----当然,绝大多数历史小白,比如我自己,最初知道这段,其实是通过《射雕英雄传》----长春真人丘处机,有不知道的请举手?
其实,全真教,丘处机,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帝国,这都是真的,只不过故事的主人公,靖哥哥和蓉儿,那是金大侠编出来的。我最初想起去中亚旅游,不是想走丝绸之路,真正就是想去看看,郭靖黄蓉从雪峰上扎个大降落伞跳下来,为成吉思汗占领的那座城市,撒马尔罕。
1。撒马尔罕 Samarkand
去中亚得挑时间:亚洲大陆的深处,冬天严寒夏天酷热,气候走极端。我是4月底5月初,趁学期提前结束,回国讲学的路上,顺道游了十天,所以自由时间有限,没有去更多地方,就是5座城市,乌兹别克境内的古代名城,撒马尔罕Samarkand,不哈拉Bukhara,首都塔什干 Tashkent,哈萨克的丝路名城阿拉木图Almaty,吉尔吉斯首都比什凯克Bishkek。初春的气候特别舒服,到处春暖花开,白天最高气温25度左右。前苏联中亚总共5个“斯坦”,为什么只去三个呢?因为这三个国家,不需要我出邀请函,签证方便得多。土库曼和塔吉克两国,当地的邀请函,搞起来太麻烦。再说,中亚真正好玩的地方,就是乌兹别克的撒马尔罕和不哈拉。能到访这两座名城,我意已足。
乘坐俄罗斯航空的飞机,经莫斯科转机,凌晨3点飞到乌兹别克首都塔什干Tashkent。俄航很奇怪:如果从波士顿出发,转机纽约飞同一条航线,要比纽约出发贵500美元,还是单程!那我当然花15块钱从波士顿坐汽车去纽约搭飞机了。乌兹别克的货币叫做索姆Som,官价1800多som合一美元,必须向银行换,或者在寥寥可数的几处可用外国卡的ATM机上取现,而且要保留好收据,没有收据的话,临走时多余的Som换不回来。但在实际上,你可以从乌兹别克的ATM机,取出美元现金。在黑市上,美元可以用1比2800的汇率兑换当地货币,只是以后没有凭据,多余Som换不回美元而已。凌晨3点到达机场,4点出关,机场没有ATM机,银行也不开门。出租司机对车费并不乱涨价,但是会在汇率上宰你一刀:他们愿意用1比2000的汇率兑换你手里的美元,如果你以为这个价格比在网上查到的官价1:1800好的话,那就上当了。
关于乌兹别克货币,还有一点很有意思:他们最大面值的Som才1千块钱。所以,你看我是不是显得特别有钱,天天兜里揣着两块砖头厚的货币在街上闲逛?
这是50万Som,才合250多块钱美元。乌兹别克Som倒真不是最不值钱的:伊朗里亚尔Rial兑美金1比1万2千(去年),越南盾1比2万!可是人家都有大面值单张货币啊,在乌兹别克,你的口袋就必须鼓鼓的,第一天我还真不习惯,怕带这么厚的钱上街不安全,然后马上就发现,街边的小摊贩,随时都能掏出一摞一摞的钱来,个个看上去家财万贯的样子,一点不稀奇。
我大约在早上5点钟,从机场打车直接到塔什干火车站。塔什干作为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首都,看上去相当整洁干净,马路宽阔,有很多花坛。机场离市中心非常近,到火车站只有3公里都不到。铁路系统其实不特别发达,但是塔什干--撒马尔罕--不哈拉这条铁路线国际游客众多,使用崭新的高速列车
列车内部,看上去和我们的动车组没什么区别
这列车时速大约200来公里,在普通轨道上跑,国内的动车组也不过如此了(国内350公里时速的高铁,那是特别铺设的铁轨)。车窗大概是单面玻璃,我在车厢里向外拍照,车外的女生对着车窗反光照镜子,看不见我。这一路,坐在我前后的,是一群乌兹别克国立大学的在校学生,二三十人结伴从塔什干去撒马尔罕玩。在中亚,来自东亚的游客很少,他们大概觉得很新奇,和我聊了一路。不过他们的专业是乌兹别克语言文学,就象国内中文系的学生,英语也不会太好,交流起来有点困难。
青年学生精力充沛,一路上都在互相飚歌,我自己一夜只在飞机上小睡了一会儿,给他们带动的现在也是困倦全无,和他们一起唱歌,他们唱乌兹别克民歌,我就唱中国歌给他们听。他们是文学专业,还很起劲地玩诗歌接龙的游戏:一个人背诵一段乌兹别克语诗篇,最末一句的最后一个音节,必须是下一个人朗诵的诗歌的起首音节,此起彼伏地连续一个半小时,居然没有断。虽然我完全不懂乌兹别克语,但听了这一路乌兹别克诗篇,觉得很有意思。
高速火车上午8点半开车10点半到达撒马尔罕。撒马尔罕火车站离开市中心古迹景区的距离,似乎比塔什干机场到市中心的距离还远些,有公共汽车,最好打车直接到旅馆。我订的旅馆,叫做Caravan Serail,装饰风格很有伊斯兰情调,这是走廊墙上挂的画盘。
这里的电源插头是欧洲的两脚圆形,有无线网,早餐相当丰盛,大致处于Registan和比比·卡尼姆清真寺Bibi-Khanymz两片景点之间,步行各十分钟的样子,单人间38美元,还挺值得推荐的。
放下行李,我大约在中午12点半左右走出旅馆,到撒马尔罕最中心的景区,Registan
网上追踪Xiata长老月美国自助之旅(续集)
(本版报道版权为穷游网和xiata长老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xiata长老美国之旅第二部分:美国西北
[本帖为《追踪 Xiata 2006美国自助之旅》的第二部分。 时间范围为
7月30日到8月17日。 从8月17日起,xiata长老赴美国西南继续他的旅程。
本活动将在 里为您报道。
该活动的的时间范围为7月14日到29日]。
美国西北华盛顿州示意图。蓝色箭头标出的是两个著名的国家公园。
==========================================================
华盛顿州 简介
在美国五十州内,华盛顿是唯一以总统(乔治·华盛顿)命名之州。
华盛顿州的面积有十七万六千四百八十平方公里,山区、低地、与高原地形均可於该州发现。华州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山脉区域∶位於该州东北角的洛矶山脉区、覆盖该州中部的凯斯凯地山区、位於华盛顿西南方的沿岸范围、以及几乎涵括奥林匹克半岛(Olympic Peninsula)的奥林匹克山区。菩及海湾低地(Puget Sound Lawland)向东扩展至菩及海湾、西至介於沿岸范围与奥林匹克区之太平洋、南则达於奥瑞岗州(Oregon)。哥伦比亚高原(Columbia Plateau)是个雨量非常少、位於华盛顿州东南部的一个大盆地区。流经该州的河流包括哥伦比亚河、蛇河、亚奇玛河、以及斯普肯河。华州的主要城市有西雅图、斯普肯市(Spokane)、塔克马(Tacoma)、贝勒由(Bellevue)、与该州首府奥林匹克市(Olympia)。华州人口超过五百六十万。
华盛顿州拥有三座国家公园(奥林匹克国家公园、雷尼尔国家公园、以及北凯斯凯地国家公园),六处国家森林、与一百二十五座国家公园。该州其他值得一去的地方包括圣海伦山的国家火山纪念建筑物(Mount St. Helens National Volcanic Monument)、接近格兰地·库立水坝(Grand Coulee Dam)的斯普肯炮?堡垒(Foft Spokane)、格兰地·库立水坝、地狱峡谷(Hell’s Canyon)、位於橡木港口(Oak Harbor)的荷兰花园(Holland Gardens)、位於菩及海湾的圣万群岛(San Juan Islands)、以及位於西雅图的太空尖峰(Space Needle)与林地公园(Woodland Park)。该州普遍流行的户外活动包括健行、打猎、露营、?船、泛舟、滑水、骑马、驾帆船、钓鱼、骑自行车、爬山、驾雪车、以及滑雪。
==========================================================
本活动第一部分尾部回顾(以下内容为衔接起见,与以前所贴有所重复):
7月30日是xiata长老在美国西北开始美国之行第二阶段的第一天。
xiata长老在凌晨到达西雅图以后,与原先约好的美国华人网友
(两女一男)开心会面,并驱车(两小时车程)前往雷尼尔山步行
登山约五小时,当晚回到西雅图市。
有关雷尼尔山的概况介绍如下(转载自 ):
雷尼尔山国家公园 (资料照片)
  雷尼尔山国家公园(Mt. Rainier National Park),不仅是华盛顿州
的地标,许多器物皆以此山为图案,它带着神秘的色彩,颇具神圣的味道。
  雷尼尔山是美国最高的火山,拥有除了阿拉斯加以外最大的单一冰河以及最大
的冰河系统。由于太平洋吹来的东风湿度较高,地球上有史以来全年最大的降雪量
就出在这里。同时此山也是美国登山队的主要训练场所。
  雷尼尔山离西雅图约两小时车程的,形状与富士山犹如蛮生兄弟,同样地积雪
白头,高高耸立在西雅图的后方,是居民匿称的后花园。雷尼尔山自古以来就是
当地印地安人的圣山。若是站在西雅图太空针塔(Space Needle)远眺雷尼尔峰,
如一只倒置的碗,雪山白头、山坡和缓向下伸延,山脚下蒙着云雾,山在漂渺云海
间,似乎可望而不可及。雷尼尔山国家公园有百余条步道可供赏景、健行,是赏心
悦目的山林美地,也是健行爱好者的最爱。
  雷尼尔山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岭之一,其山峰4392米,比邻近高峰高出近2500
米。雷尼尔山是一座火山,其第一次爆发在距今约70万年前的冰河时期。虽然在八月
天游雷尼尔山,雷尼尔山的山顶仍然覆盖着冰雪。由12号公路接7号公路再接706号
公路经过Ashford、Longmire到达 Paradise的游客中心,先索取一些资料,再
深入早以慕名的雷尼尔山国家公园。
  雷尼尔山国家公园的林木是典型的及年代久远的针叶树,而Paradise及Sunrise的
草原更是美丽,美国人对大自然的保护真是不遗余力,林中小松鼠跑来
跑去真是可爱,远远山谷里更可以看到成群的鹿在吃草及晒太阳,完全是野生的。
游客都很守规矩,不摘花、不践踏草皮,也不随意喂野生动物。
  雷尼尔山积雪的山顶是很迷人的,听说每年有很多人去攀登山顶,也有不少人
因此而殉山,登此山要有勇气与体力,除非经过训练,否则不可轻易尝试。
圣海伦斯火山
圣海伦斯火山位于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境内,是喀斯喀特山脉许多火山中较年轻的一个活火山,从4万年前开始活动。1980年 圣海伦斯火山爆发是它自 1857年休眠以来又一次重大事件,从3月20日产生4级地震开始,到5月18日达到高潮,地震、泥石流、火山喷发活动一直持续到年底。(来源:)
本帖最后由 wugenglangke 于
12:22 编辑 ]
/celebritybuzz/article/82428-Broadway_Rush_and_Standing_Room_Only_Policies 这里所有最新折扣消息的链接,此帖就不再更新了
百老汇 Broadway
百老汇一词并不是音乐剧的专属代名词,它的原意指美国早期主要城市中的宽阔的大街,所以在美国的各大城市豆可以看见这个街名。在19世纪中期,纽约市的百老汇大街上,聚集了许多的剧院,使纽约市成了当时的娱乐重镇。渐渐的,百老汇便与剧院表演划上了等号。
1904年,百老汇剧院的数目、规模和豪华程度随着纽约的繁荣和实力而增长。入夜之后,灯火辉煌灿烂,在当时素有“伟大的白色大道(Great White Way)”之称。在年代,百老汇达到了颠峰,剧院之多,高达80多家,至此,百老汇也正式被解读为美国剧场文化的专业代名词。据说,当年纽约人看一场百老汇剧的票价,比一张电影票还低。不过,到了年代,娱乐形式的改变,加上经济的震荡,百老汇开始不断衰退,最后到了谷底,几乎被泡沫化。
后期的百老汇,虽然力争上游,却无法重回昔日的光彩或是在娱乐界中稳定求发展,一路上只能起起落落。终于,在20世纪后期,百老汇再度回到人们的怀抱,而且一跃成为纽约市最具代表性的本土文化,成为观光客的必探之地。
百老汇的范围,基本上是在曼哈顿中城区,以42街的时代广场为中心、南北方向从41街到53街之间、东西方向从第六大道到第八大道之间的剧院分布地区。百老汇并非只有歌舞音乐剧(Musical),还包括一些舞台话剧(Drama)及喜剧(Comedy)演出。舞台剧和创新制作的剧目的观众比例中,纽约人还是占多数,热门音乐剧的观众则多半是游客。观看表演的服装穿着并没有硬性规定,通常以半正式礼服为主
百老汇表演大致分为三类:Broadway、Off Broadway 以及Off-off Broadway。Broadway Show就是我们熟悉的百老汇表演。一般指大成本的歌舞戏剧。严格地说,剧院本身要可容纳465个座位以上的剧场空间,才可称为Broadway Show。此外,戏剧长度以120~180分钟为主,分上下两大幕,中场休息约15分钟左右。Off Broadway Show基本上是以成本较小、创作比较新奇的舞台演出为主。一般剧场较小,长度也不定。出名的有Blue Man Group、
I Love You, You’e Perfect, Now Change!(国内也排过中文版,改名为I Love You), 以及最近比较火爆的My Mother’s Italian, My Father’s Jewish & I’m in Therapy。 Off-off Broadway show 是一种小型剧场的,具有试验性和另类前卫的演出方式。这些表演比较难找,有可能今天有,明天就没了。成功的剧目也会变成一个Off-Broadway或Broadway的表演。TKTS出售部分Off-off Broadway的票。 本帖最后由 sabrina_y_y 于
05:57 编辑 ]
提到山姆大叔,其实不用太多废话。无论是部分国人眼中的天堂,还是缺少文化底蕴与历史积淀的低俗之地,对我这样的旅行者来说,只求用自己的足迹去体验。美国之大与自身残酷的殖民扩张史,造就了这个国家其文化与自然景观令人惊讶的多样性。首次美利坚之行,选择了东北大西洋海岸,少了西部的狂野,却能够品位初夏的绿。
和以往很多次的旅途相比,这四周的行程还是满宽松和自由的,妙在随时改变,赋予自己走到哪算哪的权利。加上十八天的自驾,无数次的徒步与风餐露宿,闲散的风格显露无疑。快乐,要自己主动去找寻。
访问过的地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本帖最后由 sbsl 于
20:41 编辑 ]
1748311910
本帖最后由 夏香 于
11:01 编辑 美东自由行,通过在穷游网的蹲点学习,做了攻略,整个行程下来,非常顺利的一次旅行,原本最担心的波士顿自驾,非常顺利。美国是较为人性化的国家,大家放大胆子去玩吧。除了自驾,我们还主要用了MEGABUS做为主要城际交通工具,呵呵,我的票子基本上都是一元一张。先简单写一些,有空的时候,放上具体游记,请大家来欣赏,也回馈穷游网。
纽约&波士顿&纽约&DEERFIELD&波士顿&纽约&尼亚加拉瀑布城&MEGABUS夜车&华盛顿&纽约&飞机至上海
其实截止到过春节前我都没有动过去美国的念头,中国江山何其之辽阔,就算去过,也许换一个季节去就是另一个世界了,何必在时间不宽裕的情况下做一个匆匆观光客呢。
但是阴差阳错的,我即将进行我的第一次美国个人旅行。
过去去欧洲的时候,就从穷游网上获得不少信息,但是当时注册的帐号一直无法登陆,所以一直处于潜水状态,没有回报大家(酸啊...)
另外穷游网上貌似很多朋友都是时间比较宽裕,或者身在海外出来短期旅游。和我类似的国内出发的时间金钱都有限的朋友发文并不多。所以也希望以后这方面的信息越来越多,大家少走弯路。
但是谈起个人旅行,首先要从签证谈起。
1、签证: P1
2、行程策划: P1
3、行程细化和预算明确: P1-P2
4、成行:
--纽约: P6-P9
--旧金山及周边:P9-P11
--拉斯维加斯: P12-P13
--洛杉矶(迪斯尼及环球影城): P13-P16
以下所有信息皆为本人的个人经历,写出来的最初目的是回馈其他网友,绝非炫耀。
如果部分信息不适用于所有人,或者过时,或者不够严谨,请大家理解。
毕竟本人专业并非法律,也没有爱好把游记写得和公司合同似的。
心情不好或者不能接受以上条件者慎入! 本帖最后由 huairen 于
22:12 编辑 ]
7598733042
本帖最后由 longjuanwang 于
18:52 编辑 我首先要感谢穷游网这个网络平台,给了我们出游很大的帮助和信息,把原本不可能事变为了现实。这些信息和资源往往花钱也不一定能买不到。真希望我们的穷游网能越办越好。所以现在我也要来为穷游网作点贡献,谈点自己旅途中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希望对大家有用。
我们这次出游是在冬季日至日,共20天。整个旅途我们不自虐、不奢侈。共分两段,第一段,美西(自驾)大峡谷、石浪、羚羊谷、拉斯维加斯、洛杉矶、1号公路、旧金山。租车11天,行驶约4000公里。第二段,美东的华盛顿、纽约。
我们一家三口,LG(老公)、NE(女儿) 。和大家不同的是,我和LG都年近60。NE在墨尔本工作很忙,这是趁她圣诞休假,我们才会在这个季节出去游玩。但是,前期的功课都是我在做,我不懂英语,只能靠谷歌的翻译来完成。所以原谅我,和大家交流只能用中文。
我们的行程:
D1 :上海-洛杉矶
入住: 洛杉矶 :Hollywood City Inn
(以下的价格都是不含税)
地址:1615 North Western Avenue,
D2 :洛杉矶 - 大峡谷
入住: 大峡谷: Holiday Inn
地址:Hwy 64,Grand Canyon, AZ, 86023
D3 :大峡谷 - Page佩吉市
石浪抽签、羚羊谷、马蹄湾
入住: 佩吉市:Days lnn
140刀 (2晚)
地址:961 N Highway 89
Page, 亚利桑那州 86040
D4: Page佩吉市
石浪、鲍威尔湖、
D5: Page佩吉市-拉斯维加斯
入住:Mandalay Bay
200刀 (2晚)
地址:3950 Las Vegas Blvd South,Las Vegas, NV, 89119
D6 :拉斯维加斯
D7 :拉斯维加斯 - 洛杉矶
入住:洛杉矶Comfort lnn
地址: 7051 Sunset Blvd
Hollywood,
D8 :洛杉矶 -圣西蒙
一号公路、圣芭芭拉、丹麦村、赫氏城堡
入住: 圣西蒙San Simeon Lodge
地址:9520 Castillo Drive
San Simeon (California), CA 93452
D9 :圣西蒙 - 旧金山
卡梅尔、17英里、
入住:旧金山 Motel Capri
260刀(3晚)
地址:2015 Greenwich St
San Francisco, CA 94123
D10 : 旧金山
金门大桥、渔人码头、九曲花街
D11: 旧金山
斯坦福大学、奥莱
D12: 旧金山 - 华盛顿 飞机
金门大桥、渔人码头、机场
入住:Hampton lnn Washington
219刀 (2晚)
地址:901 6th St Nw
Washington,
District of Columbia
D13:华盛顿
华盛顿纪念碑、林肯、杰弗逊纪念馆、白宫、博物馆
D14 :华盛顿 - 纽约 (巴士)
国会大厦、巴士
入住:纽约Affinia Manhattan
860刀 (6晚)
地址:371 Seventh Avenue
New York, NY
D15: 纽约
D16: 纽约
联合国大厦、华尔街、9.11遗址、
D17: 纽约
帝国大厦、21世纪
D18: 纽约
自由女神、爱丽丝岛、中央公园
D19 :纽约
法拉盛、美西百货、第五大街
D20 :纽约 - 上海
前期准备:
一,机票:
要出游美国是我们提早一个月才决定的,所以,准备工作似乎很紧张。我并没有按常规出牌,因为对自己赴美签证还是很有自信。所以还没有办签证,就先把机票订好了,因为越到圣诞前后,机票的价格就越贵。
去程:上海-洛杉矶 ,回程:纽约-上海。机票价格:每张来回8057元。(含税)
如果我们不去纽约,来回都从洛杉矶走,那么当时的价格在5000元左右。
东航的官网:
,这是我作了很多比较后才选择这家东航的。
二,签证:
步骤如下:
1,到中兴银行交付签证费。
按照当天的美元汇率910元/人。同时购买电话预约卡,36元/8分钟、54元/12分钟。看网上介绍36元/8分钟足够2人预约。想买8分钟的,那个银行人员大概看我是个老人,提示我说:“你还是买12分钟的好,因为你要预约2个人”犹豫了一下,还是12分钟吧。心想大鱼也买了,葱姜钱不能不舍得。
2,电话预约。
我把所有资料摊在电话机旁作好准备,按照提示音,电话那头一个男生,用平平的超快的语速,又很官方的用语问我,护照号、身份证号、半年内的居住地、签证费的编号、Email的地址、联系电话、中文的姓名|。 我几乎是屏住呼吸回答以上内容。由于Email地址很长,费了时间,(其实应该就讲没有,也没什么)。最后他给了我面签时间:11月16日早上9:45时。同时又给了2个号码,(事实上这2个号码一点也没有用)挂上电话,一看时间用了7分钟。如果真的买8分钟的卡,还是蛮险的。
按照美国的标准提供方形的报名照2张,包括电子版。
4,填写DS-160表格,旅游签证种类B1/B2。
这是一张非常重要的申请表。
网址:
虽然这张申请表要求是全英语填写,但是网上有大量的中文翻译教你如何填写,还有幻灯片的指导,很是方便。
网址:
5,额外准备大量的资料:
工作证明、户口簿、房产证、身份证、机票打印件、旧的护照(有我们出国的记录)、还有简单的行程表。。。
16日,预约9:45时,我们还是早早来到梅陇镇广场的奉贤路。只见那里已经排了长长的队伍,一看9点之前的还没有进场,所以提醒驴友不用那么早去。我们拿了EMS的快递单子(签证后,护照会有EMS的快递送给你,每人50元)填好。我和LG都是寄到一处的,但是还是要交100元。
这里还要特别提醒的是,入口处的牌子上醒目地写着,任何包、手机、电子设备。。。都不能带进场内。连U盘都不能进入,因为要安检。无奈,我们在保安的指点下,江宁路美琪大戏院的隔壁巷子里,有一处寄放点。小包10元,中包20元、大包30元。才早上9点多,那收包阿姨的抽屉里已经满满地堆起了10元的碎钱快放不下了。。。呵,每天下来的生意还真是不错。
拿着号码上了8楼,进入面签大厅。一股肉夹气迎面扑来,这究竟是人太多还是大厅太小?空气相当混浊。。。首先是安检,也没有什么检的了,该放的全放掉了,只是把鞋子脱了,走过去就好了,男士还多了一条,松开自己的皮带。
接着拿出护照、签证费收据、申请表(三大件)交给预检窗口,再到1号窗口等候,叫到你的号码了再拿回你的(三大件),到2号、3号窗口去摁指纹。随后开始排队,等待面签。队伍很长,但是慢慢地在挪动,说明还是蛮快的。等待中发现每个面签的窗口所有人都是站着的,感觉美国人对待中国人不太人性,至少要在窗口放2个凳子这样才显平等啊。。。
轮到我们了,我和那保安说我们是一起的。保安让我们一起站到了面签窗口。那个VO(面签官)是个很帅的小伙,下面是和我们的对话。
VO:你们好!(脸上始终面带微笑,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我们:你好!(我和LG几乎异口同声)
VO:你们打算去美国干什么?
我:去旅游
VO:去旅游?(一脸的惊讶,好像感觉像我们这样的年纪不应该去旅游,而是应该去探望自己的子女才对)
我:对的 (充满自信)
VO:你们去过美国吗?
LG:我去过
VO:喔。。。让我看看(那个喔。。。拖了很长的音,这才想起来要在电脑上看我们的申请表)
我 : 你可以看看这个(我迫不及待地把LG以前的旧护照给他看)
VO:不用不用,(用力摇摆手势)
VO:好了好了,美国欢迎你们。(脸上堆满了微笑)
我们:谢谢
(异口同声)
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整个面签不到一分钟,真的是“秒过”。准备好的那么多资料一样也没有被用上。美签是那么的简单,简单的让你不可置信。走出大厅,看着奉贤路上还是一批又一批的长长队伍。这意味着每天就光上海就有这么多人要给美国送钱去。美国现在正缺钱呢,所以签证的政策大大宽松。中国购入了大量的美债,尽管已经大大缩水,但仍是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GPT虽然离美国相差甚远,但毕竟已具世界第二位了。这些应该要让老美刮目相看了。
速度真快,回家后的第三天就收到寄来的护照了。
/link?url=-AdJD9gcdOJNjNkr-mctgtb9wTKLOXz6tALyzYeztV4cCM7cCVewNUfHwjoLgwM-PQRFwjpVxF115iQd8_EoJRtHQYpTMa5gUneoFaS9ow54eO6oaXFt2AlCq6V-hxz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老汇影城影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