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苏联二战电视剧国语歌曲,讲的是一对相爱的苏联二战电视剧国语男女,二战爆发后,男的去参军了,好多年没有消息,女的以为他死

【分享】可歌可泣的魂魄----苏联歌曲【分享】可歌可泣的魂魄----苏联歌曲 第1页(共186贴)   
1楼.  俄罗斯民族曾灾难深重,他们是优秀的民族,善良的民族,乐观向上,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人性的真诚,俄罗斯音乐是他们的民族之魂,体现着这个民族的伟大! 我们吧里50、60、70后居多,这个年龄段的我们的父辈们感受、接受过浓厚的苏俄文化,也影响到我们这一代人,很多同志喜欢苏联歌曲,苏联军歌大气磅礴、昂扬震撼、并给人以信念、温暖的力量,同时也渗透着极其细腻的情感,即使是今天听来仍然使人热血沸腾!苏联抒情歌曲悲情、忧郁、伤感、哀婉,厚重的情感是“铁与血的浪漫”,让你不由得心驰神往,热泪涟涟! 经典的苏联歌曲很多,选了几首请同志们忙里偷闲安静时欣赏,歌曲的视频也会让人感慨许多ooo! 我选了进行曲三首、抒情曲六首、欢快有趣的两首。 进行曲:《向斯拉夫女人告别》《莫斯科保卫者之歌》《卡林卡》 抒情曲:《远在小河对岸》《我独自走在路上》《轻轻呼唤我的名字》《海港之夜》 《道路》《鹤群》 欢快有趣:《年轻水兵来探亲》《俄罗斯伏特加》 2楼. **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  3楼. 上一首歌曲是《向斯拉夫女人告别》  4楼. 《莫斯科保卫者之歌》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与任何国家受阅部队不同的是接受检阅的苏联红军直接从红场踏入战场,为国捐躯。(遗憾的是受阅画面链接失败)**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  5楼. 《卡林卡》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  6楼. 呵呵,疏忽了,《卡林卡》不是进行曲。  7楼. 《远在小河对岸》叶莲娜·瓦恩佳**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  8楼. 好听极了,继续啊!  9楼. **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  10楼. 9楼歌曲是《我独自走在路上》  11楼. 九楼的演唱者奥列格·波古金  12楼. 《轻轻呼唤我的名字》**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  13楼. 《海港之夜》**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奥列格·波古金 叶夫根尼·加特洛夫**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  14楼. 《道路》-----是苏军元帅朱可夫最喜爱的三首歌曲之一。 普京也非常喜爱这首歌。哎,道路(Эх,дороги)2010年俄罗斯胜利之歌音乐会片段演唱者:尼古拉·格纳丘克(Николай Гнатюк)列·奥沙宁 词 阿·诺维柯夫 曲 薛 范译配 哎,那道路,尘雾迷茫,遍地荒草、风雪,充满着动荡。有谁知道自己的命运,也许就在这草原。雄鹰折断翅膀。脚下尘土到处飞扬,遮草原,盖田野,四周大火熊熊燃烧,炮声在轰响。哎,那道路,尘雾迷茫,遍地荒草、风雪,充满着动荡。枪声阵阵,乌鸦乱飞,你亲爱的战友 倒在道路旁。道路一直伸向远方,那风沙,在发狂。只见大地硝烟弥漫,哪里是故乡。哎,那道路,尘雾迷茫,遍地荒草、风雪,充满着动荡。松林背后升起朝阳,母亲等待儿女 在那台阶上。亲人的目光伴随我们 穿田野,过草原,哎,那道路,尘雾迷茫,遍地荒草、风雪,充满着动荡。风雪严寒,我们常回想,这条艰巨的道路,永远也不能忘。  15楼. 《道路》奥列格·波古金 **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  16楼. 《道路》--2---俄罗斯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 **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  17楼. 《鹤群》有时候我觉得那无数的战士虽未从浴血的沙场返回家园也没有长眠在祖国的地下却化作成群的白鹤飞舞翩翩。从那悠远的往昔直到如今白鹤飞呀飞,向我们投下声声呼唤,是不是为这,我们仰望着长空才常常沉默无语,悲切凄然?今日里当薄暮的时光,我看见白鹤在空朦的雾中,整整齐齐地列队远翔,似人儿在地面缓步前行。白鹤不辞旅程漫漫,飞呀飞,一路频唤谁人的姓名,是不是为这,那白鹤的呼唤自古才象阿瓦尔族的话语声?横空飞过一行劳顿的白鹤--那是我的亲属,我的旧友,他们行列中有个小小的间隔,那空位也许是为我所留!有朝一日我也化作白鹤入群,飞进那灰蓝色的暮霭茫茫,凌空投下鸟语声声,叫留在地下的你们都驻足观望。 (王乃倬 译)《鹤群》 原是达格斯坦诗人拉苏尔·甘姆萨托夫的一首诗,被纳温·格列布涅夫翻译成俄语,扬·弗伦凯尔为这首诗作曲,由苏联著名歌唱家马尔克·别尔涅斯演唱。这首歌是专门为卫国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们而作。歌曲产生的背景很深,简单介绍:曲作者与歌者都亲临战争,曲作者身负重伤,歌者在病的很重的情况下强忍病痛录下了《鹤群》,他预见到了他自己的离去,并且想要以这首歌作为他生命的句号。别尔涅斯的录音是非常艰难的,但他强忍着病痛录下了《鹤群》,事实上,这也是马尔克·别尔涅斯用生命演绎的最后一首歌。马尔克·别尔涅斯用他特殊、自然的方法完美地表现了《鹤群》。他不仅仅是在唱,不仅仅是把歌词唱出来,有更多词更像是“说”出来的。歌中的每个单词都充满了力量,一些细节更被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首歌迅速走红,被许多艺术家反复演绎。之后的几年,苏联为纪念1941年至1945年的战斗,为歌曲《鹤群》立碑,纪念碑的中央是飞翔的鹤群。因为这首歌曲,鹤,成了悼念卫国战争牺牲者的象征。2003年,英国歌手在他的专辑“雪上之心(Heart On Snow)”中,用英语演唱了这首歌曲。  18楼. 《鹤群》1---马尔克o别尔涅斯 (心痛啊,原唱的视频链接失败!)  19楼. 《鹤群》**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  20楼. **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  21楼. 20楼是叶莲娜·瓦恩佳演唱的《鹤群》  22楼. **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  23楼. 啊,终于成功了!用生命演绎《鹤群》的原唱马尔克o别尔涅斯版是22楼  24楼. 转换一下沉痛的心情,调整情绪,下面播放两首欢快的视频  25楼. 《年轻水兵来探亲》(视频中的每个人越看越有戏)**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  26楼. 《俄罗斯伏特加》---维卡·茨冈诺娃(视频中的每个人越看越有戏**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  27楼. 亲爱的同志们:播放完成,谢谢您欣赏!!  28楼. 弥补4楼的遗憾《莫斯科保卫者之歌》看!英武的受阅战士们高喊着“乌拉”踏着震撼人心视死如归的步伐从红场直接踏入战场!多麽的悲壮!!**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此视频暂不支持播放**  29楼. 不懂音乐的人来顶贴。话说在这吧里学了不少东西。谢谢露晨。  30楼. 前苏联歌曲的确好听,抒情浪漫,很有艺术品位。    1        第1/6页
参与本吧讨论请先
 &  & 
 17:06二战时苏联喀秋莎火箭炮名字的由来_百度知道
二战时苏联喀秋莎火箭炮名字的由来
提问者采纳
是一位才华显著的女子、简捷,旋律朴实,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被广泛传唱,俄国人便想在飞机上安装大威力的航空武器。看见发射筒上的“k”字,她淳朴,苦于飞机装备的武器威力不足,在战场上发挥了强大的作用,这首歌曲。一战爆发后。喀秋莎还是一首歌曲,索性想起了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苏联火箭武器的研制可以追溯到沙俄时代,节奏明快。据说喀秋莎火箭炮的名字来源于发射筒上的英文标志“k”字。喀秋莎火箭炮研制成功后,善良,她的故事一直激励着后人、流畅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9条回答
喀秋莎火箭炮的发射装置和现代大多数火箭炮的筒式发射不同,而是采用露天的发射架导轨发射,以示区别,所以是没有发射筒的)刻有共产国际的俄文第一个字母“K”,所以出厂时在发射导轨的侧面(不是发射筒上,用心爱姑娘的名字昵称为“喀秋莎”喀秋莎火箭炮正式型号是БМ-13,最初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生产。操纵火炮的红军战士就根据这个字母“K”
军方没有给 这个武器起这个名字!这个名字 是苏军士兵给起的 因为当时候 火箭炮一发射 敌人的 坦克 火力点 等等一切 灰飞烟灭
威力大 效果好! 很受士兵的爱戴 所以 士兵给火箭炮起了一个
美丽的姑娘名字 叫 喀秋莎! 就这么叫出来了!
喀秋莎,是一首二战时苏联歌曲。此曲于1938年由马特维·勃兰切尔作曲,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作词,由知名民谣歌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Лидия Русланова)首次演唱。然而有评论家指出卡秋莎并非由勃朗捷尔所作,而是源自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剧《玛伏拉》(Мавра);同时前苏联时期BM-13火箭炮也被称为喀秋莎。
《喀秋莎》[1]这首歌,描绘的是俄罗斯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这当然是一首爱情歌曲。这首歌曲,没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缠绵,而是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因而多年来被广泛传唱,深受欢迎。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这首歌对于那场战争,曾起到过非同寻常的作用。
1941年7月的苏联,除了杀戮与被杀戮...
发射车上的K字母还有著名的战地歌曲《喀秋莎》(苏联女名)
事实上是火箭炮发射卡车上有哈莫科夫共产国际兵工厂的俄语开头字母K(不是英语),再结合喀秋莎这个苏联家喻户晓的名字于是就将之命名为“喀秋莎”
8轨88发的喀秋莎每发装药811KG,88枚齐发足以覆盖一个标准足球场; 同时期的sFH88榴弹炮口径为881毫米, 例如火箭炮战术任务就是提供火力覆盖,对敌人可能的集结地点进行覆盖打击,杀伤敌无装甲的软目标,对穿透
喀秋莎火箭的原名是BOMB13,即炸弹13,因为在发射导轨上有英文K,士兵们也很喜欢这款炮,于是,他们想起了1937年的一首歌,名叫喀秋莎,于是士兵们把火箭炮叫做喀秋莎。
喀秋莎,是一首二战时苏联歌曲。此曲于1938年由马特维·勃兰切尔作曲,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作词,由知名民谣歌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Лидия Русланова)首次演唱。然而有评论家指出卡秋莎并非由勃朗捷尔所作,而是源自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剧《玛伏拉》(Мавра);同时前苏联时期BM-13火箭炮也被称为喀秋莎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火箭炮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535人关注)
&(804人关注)
&(235人关注)
&(5222人关注)有一首苏联歌曲,讲的是一对相爱的苏联男女,二战爆发后,男的去参军了,好多年没有消息,女的以为他死_百度知道
有一首苏联歌曲,讲的是一对相爱的苏联男女,二战爆发后,男的去参军了,好多年没有消息,女的以为他死
后来那男的回来了,就嫁给了别人,悲痛欲绝,女孩听说后,就在一个晚上喝醉后开枪自杀了,看到她已嫁人,也开枪自杀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跟白桦林很相似。
喀秋莎。。。。
不会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吧!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苏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