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魔笛经典唱段《复仇火焰宪法在我心中手抄报燃烧》分析

歌剧魔笛 经典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音乐-爱西柚-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
当前位置: >>
歌剧魔笛 经典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
分享给好友
精彩视频推荐解析歌剧《魔笛》中咏叹调的语言发音规律及演唱技巧的结合
【作者】:吴睿睿&&&&【发表时间】:&&&&【点击次数】:1191
摘要:通过莫扎特经典歌剧《魔笛》的几首咏叹调的解析,及自身多次出演歌剧《魔笛》的亲身体会,为读者提供演唱和发音技巧的讲解。通过讲解三首重点的咏叹调,论德语发音在演唱时的重点和难点,包括德语发音与演唱技巧的结合,音乐与德语发音的结合等。
关键词:歌剧《魔笛》概括;德语发音难点;演唱技巧;帕米娜咏叹调;夜后咏叹调;塔米诺咏叹调
歌剧概括:
《魔笛》(DieZauberfl&te),作为莫扎特最经典的三部歌剧之一,在音乐爱好者的心中一直永留不止。该剧用德文演唱并写作,最早取材于诗人维兰德(c.m.wieland,)的童话集《金尼斯坦》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luluoderdieZauberfl&te&)的童话,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歌剧脚本。在莫扎特的众多歌剧中,《魔笛》可以称作是最杰出的一部,在我看来,不仅仅因为他的音乐动听,更因为它是这位天才音乐家的最后一部歌剧。在欧洲《魔笛》成为了最先走入幼儿音乐教育的歌剧,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且由各国的儿童合唱团排练演出,成为小朋友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无疑,在德国人心目中,《魔笛》永远是德国歌剧的No.1。
说起这位维多剧院的经理席卡内德,也是《魔笛》这部歌剧的创作者,他与莫扎特在1780年的萨尔兹堡相识,志同道合的两人很快成为了朋友,更是热情的邀请对方,希望可以有再度合作的机会。当时莫扎特曾经从慕尼黑寄过自己写的咏叹调给他,但却因为身处不同的环境,使两位挚友失去了联系。直到1789年席卡内德因受约瑟夫二世国王的推荐,成为了维也纳维多剧院的经理,他才又写信给莫扎特,并把自己快要完成的《魔笛》书稿寄给他,当时以帕帕盖娜与帕帕盖诺的二重唱为结束。之后席卡内德先生为了让莫扎特更好的专心创作音乐,便在剧院附近租了一个小房子(魔笛之家)给他,并希望他能在5月到7月之间完成这部作品。不幸的是,莫扎特谱曲到一半,便接到命令奔赴布拉格,为雷奥勃尔特二世加冕礼的庆典上指挥他的另一部歌剧《铁托的仁慈》,同时,他又接受了瓦尔塞根伯爵的委托,写一部悼念伯爵亡妻的《安魂曲》。当时的莫扎特,重病缠身,他总认为这部写给伯爵亡妻的《安魂曲》也是为他自己所做,在多重压力之下,莫扎特的身体每况日下。9月回到维也纳的莫扎特,倾其所有,终于在9月28日完成了这部旷世杰作,排练两日后,于9月30日在维也纳维多剧院正式首演。
日,莫扎特彻底离开了我们,在他的生命还剩下66天的时候,奥地利维多剧院(TheateraufderWiede)上演了这部莫扎特最具代表的歌剧,彻底颠覆了意大利正歌剧在欧洲一统天下的局面。虽说如此,在上演之前,这部歌剧并没有多少人看好,要知道在当时意大利正歌剧风靡一时的欧洲,歌剧《魔笛》属于彻彻底底的革新派,虽然莫扎特之前的意大利喜歌剧颇受欢迎,但是这部用德语演唱的《魔笛》的诞生,无疑成为了议论纷纷的对象,执政者也偷偷嗅出了这部歌剧背后的寓意。虽然如此,天才依旧是天才,由莫扎特亲自职棒,《魔笛》于在9月30日在维多剧院首演,之后在莫扎特写给妻子的信中说到:&我已经不能控制自己的激动心情,《魔笛》成功了。&《魔笛》的风暴并没有因为莫扎特的离开而消失,距记载自1791年10月到1792年11月,《魔笛》已成功上演了100场,在之后到1795年10月期间,《魔笛》又上演了200场。《魔笛》开始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刮起一阵旋风。直到今日我们已经无法计算有多少场《魔笛》的演出曾经回响在历史的长廊中,但莫扎特这位天才的音乐家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在欧洲,我出演的第一部歌剧便是《魔笛》,并有幸分别饰演过剧中&夜女王&和&帕米娜&的角色。所以《魔笛》这部歌剧对我来说是既熟悉又亲切,每次演出我总能在他的音乐中体会到不同的感受。在去年出版的第一部科普音乐读物《歌剧魔笛-音乐解析》一书中,我更是仔细的研究和演唱练习了剧中每一位演员的唱段,目的是更清楚的体会其中带给歌者的信息。并在书中标注需要演唱注意的情节,总结和归纳演唱歌剧中几首高难度咏叹调时,歌者需要注意的德文发音和声乐技巧的结合。
音乐分析及演唱指导:
在这部歌剧中,出现多首难道较高的咏叹调,在学习和演唱中,我们怎样把语言和声乐技巧巧妙结合呢?下面一起来看几处绝唱的分析。
绝唱分析一:塔米诺咏叹调《这是一幅多么迷人的画像》(DiesBildnisistbezauberndsch&n)。
1.&角色分析:
塔米诺(抒情男高音)--善良正义的王子。被巨龙追赶,体力不支跌倒在地上,被夜女王的三位仕女所救,三位仕女得到夜女王的暗示,把夜女王美丽的女儿帕米娜公主的照片带到王子面前,塔米诺对公主帕米娜一见钟情,并深深陷入对她的爱恋,此时他演唱了著名的男高音咏叹调《这是一幅多么迷人的画像》(DiesBildnisistbezauberndsch&n)。
2.&乐曲分析:
咏叹调可以说是男高音曲目中极为难演唱的一首,虽然谱表上并无higeC等极高的音出现,但旋律中出现无数大跳的音程并随后连接下行音阶,紧接便又是从低音到高音的上行音程,而且全曲基本保持在G,#G的高度,对男高音来说也是非常难以控制的音区。乐曲清晰可见王子看到公主的照片后无法抑制的激动和爱慕之情。几处高音的弱音控制,成为了该曲的画龙点睛之笔。但演唱时歌者会发现不是声音很紧,很吃力,就是无法演唱清楚德文台词,那种想念爱者即激动又陶醉、兴奋的声音根本无法表现,更不要说在德文的基础上弱音控制了。下面我们就这些难点逐一解决。
3.&演唱技巧及德语发音:
如(谱例1):
因德语发音多注重辅音清楚且字头明确,建议演唱者夸大元音,突出辅音,特别需要注意谱例1中所示:
DiesBildnis(这幅图画)中的Bildnis处于高音,且是大跳,建议保持i母音[ɪ]的发音,并使气息完全建立在呼吸的支持上,不改变元音来达到演唱效果,因为这样一无法使人明白德文单词,且失去德文发音的魅力。bild(照片)正是这首歌曲的中心,请试用夸张地辅音b唱出母音i[ɪ],并保持音量的控制,可参看下面单词与国际音标的对照找到正确的发音:
DiesBildnisistbezauberndschoen
di:sbɪltnɪsɪstbətsbərndʃɸ:n
另一处是需要强调的是单词Herz[hɛrts](心)在曲中的演唱,多次出现在咏叹调的11小节、14小节中,并在较高的高音位置,请参看之后(谱例4)对单词Herz演唱技巧解释。
绝唱分析二:夜女王咏叹调《孩子,不要颤动》(Ozittrenicht)
角色分析:
夜女王(花腔女高音)--莫扎特用了并不多的笔墨刻画了一个最为鲜明的人物形象--&夜女王&。她是黑暗中的女王,掌握一切黑暗中的权利。虽然剧中只有两段咏叹调却每次都可以获得最多掌声的角色。她演唱了两首难度极高的咏叹调,可谓是花腔女高音的试金石。一首出现在第一幕中,是对塔米诺王子演唱得充满母爱但却带有阴谋的一首咏叹调《孩子,不要颤抖》(Ozitternicht)。第二首是在第二幕中,对女儿帕米娜演唱的充满威胁和恐吓的、带有复仇愿望的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DerH&lleRache)。在多次出演这个角色的亲身体会中,我深感第一首咏叹调难度明显高于第二首,或许是因为这首咏叹调是夜女王在本剧中的第一次登台,而每位出演这部歌剧的演员也必定是她在这部歌剧中第一次与观众见面的缘故,无形中增加了紧张的气氛。所以对歌唱者的气息支持便有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演唱者有漂亮的高音和流畅的低音,在花腔技巧的跑动上更是要求极高。在戏剧表现上,演唱者既要表现夜女王高傲蛮横、强有力的声音的一面,更需要表现她富有母爱,温柔女性的一面。也是全剧中夜女王唯一温柔慈爱一面的体现。
1.乐曲分析:
乐曲开始以夜女王作为一位母亲讲述她失去孩子的痛苦心情为引子,并焦急的盼望塔米诺把女儿寻回。竭力表现她慈爱温柔的母性一面。在Allegromoderato之后,乐曲重新回到夜女王富有权利、威严的声音。语言和音乐形式,特别运用了单音的递进和同词的重复来表现夜女王命令的口吻。之后的一连串花腔的跑动,则体现了夜女王充满威胁恐吓、威逼利诱的动机,最后以二分音符的高音演唱彻底表现了她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智。
3.演唱技巧及德语发音:
建议演唱者注意气息的运用,特别是把握在Allegromoderato之前的咏叹调多以&讲述&为主的&宣叙调&形式演唱。像母亲叙述她心爱的孩子一样把音乐&说&出来。请大家先像朗诵者一样把歌词&读熟&,然后再加上音符演唱。更要注意德语发音中的辅音如:nicht,bist,b&sewicht等单词中的辅音&t&。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国人经常犯得一个德语中的错误,关于M和N的发音,如:Fromm,在德语演唱中&m&必须口腔闭合演唱出,而&n&须舌尖抵住上牙膛发声唱出。例如:besten中的n。
另外在演唱中,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音节分割,来从新分割音节做到使单词更加清楚的目的。如下图所示可以这样分割、演唱句子。(谱例2)
在演唱时应按照黑框里标注的音节分割来唱,如上图所示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看出演唱时,德语的母音和辅音的正确分配时值,在拖长并夸张元音之后,辅音&m&或者&n&作为词语的结束帮助连接到下一个单词,&m&发音类似于我们汉字中&盟&meng的字头m,&n&类似于汉字中&恩&在归韵时的发音en。
Allegromoderato之后的唱句&dududu,wirstsiezubefreiengehen& 以递进的高音表现了夜女王的复仇之心,请演唱者把句子连贯起来,直到整句结束。在整首最难的花腔跑动中,建议演唱者分段练习,注意保持平稳及高位置的支持,并从慢到快加速练习直到要求的速度,再完成整句。
绝唱分析三:帕米娜咏叹调《我感到》(Ach,ichf&hl&s)
1.&角色分析:
帕米娜(抒情女高音)--夜女王的女儿,善良纯结的公主,面对母亲赋予自己的责任与自己的爱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矛盾都集中在这个女主人公的身上。全剧中的帕米娜是内心世界活动最多的人物角色,这是演出这部角色的歌唱者最需要体会的地方。在第二幕中,当母亲把利剑交到她的手中命令她亲手杀死萨拉斯特罗时,公主几乎瘫倒在地上,萨拉斯特罗的一曲&在这神圣的大殿中&让她重拾了希望,面对母亲的使命和内心的矛盾,爱情的绝望和对爱情的渴望,命运的折磨,一切矛盾和痛苦重重的压在帕米娜的心中。几乎绝望无力的帕米娜演唱了脍炙人口的咏叹调&我感到&。
2.&乐曲分析:
全曲几乎通篇以柱式和弦作为伴奏织体,少以短小的音阶和经过音作为点缀和呼应,像帕米娜的心跳一样,旨在制造出沉闷、无力和绝望的情绪。有很多版本把这首咏叹调解释为全曲的画龙点睛之笔,并称其位置为整部歌剧的黄金分割点,我们且不说这首咏叹调的重要性,在我看来,这首乐曲几乎诠释了莫扎特自己当时的内心情感,加上呼吸试的近乎瞬间停滞的伴奏,把绝望的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乐曲在一串音阶的伴奏之后,帕米娜演唱了&SiehTamino,dieseTr&nenfliessenTrauterdirallein&(看!我的塔米诺,我因你痛苦,为你哭泣)这是全曲要求演唱力度较大的部分,也是帕米娜在讲述内心的痛苦之后面对现实的感受。
3.&演唱技巧及德语发音:
在演唱中,帕米娜的这种内心变化是需要歌者体会和把握的,但需注意的不是把气息做成喘息或者呼吸困难的感觉,而是连绵不断,保持递进的感觉。(谱例3)显示钢琴伴奏心跳试的伴奏形式配合帕米娜伤心曰绝的歌唱: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几个德语单词是:MeinemHerzen[maenəm][hɛrtsən](我的心)。德语中Meinem的ei,原本可以标注国际音标为[ae]连读,但在演唱时,只发[a]的音而[e]可以忽略不演唱。所以可以理解为[ma:nəm],同上可理解为单词:mein、meine、hei&en、allein等中间带有&ei&的词语在演唱时都忽略[e]音不唱。唱[a:]
在一长串花腔跑动时,如(谱例4)所示:
请歌者保持Herzen中的[ɛ]直到花腔结束。请注意区别于法语中的[&],和英文中的[e]。在技巧上,请演唱者考虑这段华彩不仅理解为一连串的跑动,也不是为演唱者炫技而设置。而是和帕米娜当时的心境紧密结合的。在我看来音符的走向与台词MeinemHerzen(我的心)相互对应。彻底倒述了帕米娜的心情。像词中所写的一样,&爱情那种触动内心的感觉一去不返,我的心在痛哭&。
杂志社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 (稿件在3天内必回复)
&电话:010-& 手机:
&联系人:王编辑  摘要 莫扎特把音乐的创作作为歌剧创作的基础,音乐的独特表现力可以独立表达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增强歌剧的戏剧性。戏剧性广" />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莫扎特歌剧《魔笛》的戏剧性分析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 莫扎特把音乐的创作作为歌剧创作的基础,音乐的独特表现力可以独立表达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增强歌剧的戏剧性。戏剧性广义为戏剧艺术本身所特有的本性。通过情节性、音乐性、主题性、崇高性和生命性才阐述歌剧《魔笛》的戏剧性。进而从社会环境、个人价值和才能方面分析产生这些特性的原因,揭示莫扎特的创作背景。其中,重点突出了音乐在歌剧当中的地位。这对于肯定莫扎特歌剧创作。推进歌剧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论文网 /5/view-5011301.htm  关键词:莫扎特 《魔笛》 戏剧性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莫扎特作为18世纪伟大的指挥家、演奏家、作曲家,他的音乐涉及各类体裁,广为流传,留下了很多传世佳作,其中《魔笛》更是以其独特的戏剧性征服了大众。   在各种音乐体裁当中,莫扎特对歌剧情有独钟。他最早创作的歌剧是《阿波罗与海辛特斯》,是他为萨尔斯堡大学的学年结业创作的,是一部不够成熟的作品。后来莫扎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歌剧《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的创作中,这是为宫廷庆典而写作的歌剧。在这部歌剧里他修改了旧的传统歌剧形式,模糊了宣叙调在歌剧中的界限,用咏叹调来表达剧中的戏剧动作。这部歌剧标志着莫扎特歌剧在创作上的成熟。《魔笛》则牢牢地奠定了他18世纪重要歌剧作曲家的地位。   一   我们先来看一下莫扎特歌剧的几个突出的特点,以便我们结合这些特点对《魔笛》的戏剧性进行分析。   第一,注重情节性。歌剧要以优质的情节取胜。莫扎特的歌剧注重情节的编排,情节的曲折变化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正是在情节上的跌宕起伏、精心布置使得莫扎特的作品有着广泛的受众。   第二,突出的音乐性。莫扎特曾经在一封信中对创作歌剧有过这样的言论:在一出歌剧中间,诗歌必须绝对服从音乐。而他还强调:音乐居于最高的主宰地位。他还在曾经寄给他父亲的一封信中提到:“在歌剧中诗歌应当是音乐的顺从的女儿。”这些观点明显地突出了音乐在莫扎特作品中的首要地位。音乐本身能够以优美的旋律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可见莫扎特对音乐审美功能的重视,同时,音乐反应的内容也具有社会性,是对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折射。   第三,鲜明的主题性。莫扎特的作品反映了18世纪末德国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了对个性的解放以及自由的向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旧的封建体制和思想被抛弃,更加重视人性的力量,寻求人的解放。这在《魔笛》当中更是有着明显的表达,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对光明的向往。   第四,莫扎特的音乐里存在真切的感情,而且有着非凡的崇高气质。如果一个作者不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那么他的创作就不能够说是完整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是“无我”和“有我”的统一,既能置身事外全排情节,又能融入其中,注入情感。而莫扎特对于世界的认识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就像《论崇高》所言,莫扎特的作品就是有着庄严的思想,有着情感的激荡,也有修辞的使用,这点也表现在音乐的韵律上,还有高雅的词语,庄严的结构。正是这种崇高,能够使接受者在欣赏歌剧时陷入迷狂状态,达到心灵的净化。   第五,莫扎特的音乐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保罗·亨利·朗   在他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有这样一段话:“莫扎特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音乐戏剧天才。他有这样特殊的地位,得益于他能以绝对客观的心态对待所有事物、所有情境和所有人物。他不像贝多芬,期望企及最崇高的理想境界;他不像亨德尔,希望成为上帝的代言人。对于莫扎特而言,每一种情境和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变成了音乐,他的整体概念具有纯粹的审美性质,而音乐是他的语言。他以旷世奇才保持意大利音乐的古老优良品质,将其与德奥的超验玄想熔于一炉,体现了这个即将结束的世纪宏图。”   综合莫扎特歌剧的特点我们就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更好的对《魔笛》的戏剧性进行分析。下面我们就从魔笛的情节性、音乐性、主题性、崇高性、生命力这五个方面对《魔笛》的戏剧性进行详尽的探讨。   二   第一,歌剧《魔笛》的情节性。《魔笛》是二幕或四幕歌唱剧。讲述的是埃及王子塔米诺被蛇追赶到了夜女王哪里,塔米诺爱上了夜女王的女儿帕米娜。夜女王借此告诉他,帕米娜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让他去救回帕米娜。在救帕米娜的过程中,王子塔米诺发现,萨拉斯特罗并不是坏人,而是智慧的主宰,是夜女王对自己丈夫日帝生前将女儿交给其教导并把太阳宝镜交给他不满,想要夺回女儿。最终,王子塔米诺经过重重考验,与帕米娜在一起。故事情节曲折,充分展现了戏剧性。除了故事本身外,音乐也有着其情节性。它的序曲部分以奏鸣曲开始,既显示了夜女王的威严,同时以音乐的流畅,预示着美好光明的生活。而后出场的人物,通过不同的唱段,展现故事的情节发展,同时也有合唱部分铺垫整个歌剧的情节。它的情节性还通过舞台场景的不断变化而显示。按照故事情节,塔米诺经过了夜女王的庙、萨拉斯特罗的城堡以及森林、庭院、大厅等场景,并根据情节交替出现。   第二,歌剧《魔笛》的音乐性。莫扎特认为音乐比台词更具有戏剧性的表达能力。他认为情节、人物等要围绕音乐展开,音乐创作是歌剧创作的中心,只有好的音乐才能诞生好的歌剧。正如莫扎特自己所说:“我既非诗人,也非画家,我是音乐家。”《魔笛》的音乐非常的迷人,乐圣贝多芬所写的3首变奏曲中有2曲的主题都取自《魔笛》的曲调,第1曲是将《魔笛》中的第二幕的第20曲:巴巴基诺所唱的:“如果有个爱人该多好”作成了12段的变奏。第2曲则是将《魔笛》中的第一幕的第7曲:帕米娜和巴巴基诺的二重唱“知道爱情的男人”写成了7段的变奏曲。歌剧的音乐以不同的类型展现人物不同的特征。对于塔米诺抒情男高音使用了两首咏叹调,用优美的旋律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而对帕米娜的唱段则是凸显她的外柔内刚的性格特征,夜后的唱段是标准的意大利风格,由抒情到花腔唱段,旋律变化明显而有节制,细腻地表现了夜女王的由善到恶。另外,剧中《我是一个快乐的捕鸟人》则以欢快的民谣表现捕鸟人的愉悦,巴巴基诺则是演唱童话般的歌曲,都是作品音乐性丰富和突出的表现。正是对音乐地位的突出强调,使其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第三,歌剧《魔笛》的主题性。《魔笛》的主题主要有以下两个。首先,《魔笛》的创作以童话的形式表现了当时社会政府的黑暗腐朽,鼓励人们去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夜女王的失败也暗示了封建势力必定要灭亡,走下历史舞台。其次,《魔笛》表现了对人的力量的肯定,具有一定的启蒙思想。追求光明和智慧,崇尚勇敢,并且相信人一定能够战胜黑暗,追寻真理。王子塔米诺克服重重困难,识破夜女王的阴谋,勇敢地追求帕米娜就是对人力量的肯定。而夜女王和萨拉斯特罗的对立则是黑暗与光明的明显不同,萨拉斯特罗的最终胜利,充分展现了莫扎特对光明到来的信念。   第四,歌剧《魔笛》的崇高性。整部歌剧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氛。使受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崇高感。莫扎特通过音乐表现震荡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感受他的情感表达,从而实现美的享受。莫扎特在考虑作品的构建的时候,并不以纯粹的娱乐大众为目的,而更注重人们心灵的体验。当然,《魔笛》的崇高性与其主体、人物、场景、音乐等是分不开的,是它们共同搭建起人们内心的崇高感。   第五,歌剧《魔笛》的生命力。一个作品的生命力是深深扎根于民众当中的。脱离了人民生活的作品,很难说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尽管《魔笛》作为歌剧,在大众接受起来并不是很容易,但是它还是吸引了众多的观众。无论当时的听众还是现今的听众,都钟情于《魔笛》独特的魅力,能够一直保持作品的生命力,说明作品有着丰富的蕴含,有着人类共同的价值引导。   三   歌剧《魔笛》通过情节、音乐、主题、崇高和生命力从多个维度展现了它的戏剧性。那么《魔笛》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引人瞩目的成果呢,究其原因有不以下几点:   第一,《魔笛》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都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应。同样,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批判。   莫扎特是共济会的会员,共济会是历史上非常神秘的组织,有着特别的仪式,以其神秘出名。共济会宣扬互助、道德、慈善,鼓励人们向善,吸引了很多社会名士的加入。《魔笛》的创作不得不说受共济会的影响。所宣扬的思想与共济会的道德观念有相通之处。   当时奥地利封建政权为了维持腐朽的统治,愚弄百姓,镇压“共济会”,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废除旧的统治,呼吁重视人的力量,倡导自由,政府的统治与人民所追求的相背离,这就导致许多艺术作品以揭露政府的黑暗,宣扬光明为主题。《魔笛》以歌剧的形式,童话的情节反应的主题也是如此。在王子塔米诺的斗争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要想获得自由,追求真理,必然要经过一个艰辛的过程,这也是与社会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一样的。   第二,莫扎特个人的价值取向。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决定了他的价值取向。受共济会的影响,莫扎特相信上帝的存在,持有灵魂不灭的思想,所以他的作品在于拯救唤醒人们的灵魂。莫扎特对于社会的关注,通过音乐关注现实也是受到共济会价值的引导。他持有“大爱”的信念,“爱”、“善”、“道德”是他坚守的价值观念,反映在音乐当中也是在于通过音乐涤荡人们的心灵,引导人们向善,追求美。   年轻的莫扎特独自到维也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则体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正因为对自由的信仰,他的作品才有很多宣扬人的个性解放,争取自由生活,在《魔笛》当中,王子塔米诺的历险就是一个追求自由的过程,而萨拉斯特罗本身就是自由的化身,集善和美于一身的代表。   第三,莫扎特个人的创作能力。莫扎特的音乐是迷人的。它具有丰厚的音乐创作功底,同时他本人也有高尚的思想作为音乐作品的支撑。《魔笛》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它的音乐既神秘圣洁,同时又充满了欢快明朗的气息。他在音乐当中的才华充分融在了歌剧当中。莫扎特认为,音乐是歌剧的结构基础,突出强调音乐的地位。当然音乐也是有情节的音乐,不是脱离情节单独存在的。音乐在表现人物、凸出主题的、深入人心灵的时候具有巨大的作用。莫扎特对音乐的精妙运用,摆脱了单一的唱腔,是歌剧发展的重大变革。它采用了新颖的和声法和独创的配器法,同时创造性地使用了各种伴奏乐器。这些创造性的改变造就了《魔笛》的独特性和莫扎特在歌剧史上的地位。他的音乐旋律优美,人声的部分正是使用了创新的手法,显得更为动人。他以不寻常的音乐天赋造就了歌剧的辉煌。   通过对莫扎特《魔笛》在情节、音乐、主题、崇高性和生命力上的戏剧性分析,展现了魔笛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同时结合莫扎特本人的生活环境,分析了《魔笛》诞生的根源。重点强调了莫扎特歌剧当中音乐的地位。分析鉴赏的意义在于:第一,我们可以更好地体味莫扎特的创作风格,并应用于歌剧的表演、创作当中。名家名作的独特创作手法和创新思想是我们应当吸收和利用的。第二,通过作品的分析有利于指导观众进行欣赏。无论是从表现手法上还是从思想内容上,都将为受众的接收提供一个更好的理解基础。而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也能够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从而具有一定的教化意义。第三,通过作品的探讨,从而肯定莫扎特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增强歌剧在中国的影响力。受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歌剧在中国的受众并不是很广泛,但是歌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扩展人的视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通过对歌剧的解读,扩大歌剧的受众和传播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赵治华:《莫扎特的歌剧创作及风格特征》,《大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 郑江:《漫谈莫扎特的音乐创作》,《黄河之声》,1997年第2期。   [3] 叶婷:《“天鹅之歌”——浅谈莫扎特〈安魂曲〉》,《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第12期。   [4] 翁葵:《论莫扎特的歌剧特征及其演唱风格》,《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S1期。   [5] 江水莲:《论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色及演唱风格》,《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李媛媛,女,1974—,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法、戏剧表演与教学法,工作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在我心中是最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