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的主人公有。。。。和。。。。 中国古代戏曲著名的戏曲家有 和 。

《牡丹亭》作者是谁?中国古代著名的戏剧家还有谁?代表作有哪些?
《牡丹亭》作者是谁?中国古代著名的戏剧家还有谁?代表作有哪些?
09-03-07 & 发布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 | [&&] [&&] --------------------------------------------------------------------------------
  《牡丹亭》的题材渊源人物性格冲突浪漫主义风格文化警示意义  据汤显祖自己说,该剧“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牡丹亭题词》)。但是《牡丹亭》的真正蓝本应该是《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  汤显祖以点石成金的圣手,将话本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擢升到新的高度。话本原是两个太守、一双儿女,门当户对,终偕连理的喜剧框架。汤剧则将男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下移为穷秀才身份,就连科考的盘缠都要靠他人资助。话本中的双方父母承认儿女婚姻何等爽快,而剧中的杜大人要认可女婿则比登天还难。话本中正反两方面冲突的阵营十分单薄,剧本中则创造了腐儒陈最良、花神、判官等一系列新的角色,从而使冲突的构建更为丰厚完整。话本窘迫仓促地讲完一个言情故事,剧本则舒缓从容地演述出一个个如诗如画的抒情场面。指出《牡丹亭》的渊源与蓝本,丝毫无损于汤显祖的光辉,反而更进一步体现出这位天才作家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发展。  《牡丹亭》不仅仅写了外在事件的矛盾扭结,更写活了人物形象,描摹出主要人物不断发展着的性格,并使得隐性而内在的戏剧冲突渐次升级。杜丽娘与小丫头春香、青年书生柳梦梅构成了全剧冲突的正方。  身为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杜丽娘才貌端妍,聪慧过人。《四书》能逐一记诵,摹卫夫人书法几可乱真。作为掌上明珠般的独生女,她对父母无比孝顺。作为女学生,她对老师十分尊敬,一见面就提出要为师母绣双寿鞋。但在这样一位淑静温顺的娇小姐身上,同时显示出与大自然的天然谐和感以及对美与爱的强烈追求,还有她心细如丝的分析能力和独立识见,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酷爱自由与反叛束缚的精神。她的女红精巧过人,便在衣裙之上绣上了成双结对的美丽的花鸟。她对陈先生“依法解书”的授课方法深感不足,认为《诗经》中的《关雎》篇并不一定是歌咏后妃之德,而是对自由相亲的鸟儿、浪漫结对的君子与淑女的礼赞。因此一旦她面对菱花镜发现了自己无比娇艳的“三春好处”,一旦她步入了充满着生机、流淌着春意的后花园中,她的惆怅无奈、她的委屈与痛苦便如江潮般在心头激荡。诗词乐府的深厚修养,春情秋恨的花季苦恼,对古来才子佳人先偷期密约、后成就佳偶的故事的回味,都使得壮丽娘喟然长叹:  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泪介)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无可排遣的春情幽怨愈积愈多,决堤冲防,势所必然。她终于在昏然梦幻中,经由花神的引点,得到了书生柳梦梅的及时抚爱。那种怜玉惜香的爱惜与温存,那些半推半就的腼腆与主动,那般刻心铭骨的极乐体验与无限回味,都成为杜丽娘高于一切的情感财富。她那番“这般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感喟,正是对所谓恋爱自由、死而不怨的强烈呼唤。  由唯唯喏喏的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发展到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郎,这是杜丽娘性格的第一度发展。一度发展是如此的迅捷,升华得如此强烈,梦醒之后与现实的距离和反差又是如此之巨大,以致杜丽娘不得不付出燃尽生命全部能量的代价,病死于寻梦觅爱的徒然渴望之中。但杜丽娘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能为情而死,还表现在死后面对阎罗王据理力争,表现在身为鬼魂而对情人柳梦梅一往情深,以身相慰,最终历尽艰阻为情而复生,与柳梦梅在十分简陋的仪式下称意成婚。这是杜丽娘性格的第二度发展与升华,所谓“一灵咬住”,决不放松,“生生死死为情多”。  杜丽娘性格的第三度发展表现在对历经劫难、终得团圆之胜利成果的保护与捍卫。面对亲爹爹再三弹压他那状元夫君的淫威,回应老父亲在金銮殿上指着嫡亲女儿“愿吾皇向金阶一打,立见妖魔”的狠心,杜丽娘在朝堂之上时而情深一叙,时而慷慨陈词,把一部为情而死生的追求史演述得那般动人,就连皇上也为之感动,甚至亲自主婚,“敕赐团圆”。这正是社会对生死之恋与浪漫婚姻的承认与礼赞。  小丫头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闹学的主角是她,而后台则是杜丽娘。尽管杜丽娘还是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格言去教训春香,但她本人又何尝不想与丫环一块去玩耍呢?发现后花园的是春香,而在后花园中演出一幕男欢女爱、惊神泣鬼的梦中喜剧的正是小姐本人。春香的导引与陪衬,使得杜丽娘更为仪态万方、内涵丰富。这一对少女珠连壁合般的联袂登场,与后来舞台本中花神圣母般的形象交相辉映,将女性美的群体阵容渲染得靓丽如画。  书生柳梦梅的性格基调是痴情、钟情与纯情。拾到美女像便想入非非,以图像叫唤出真身来,此谓之痴情;此前在梦中便与素昧平生的杜丽娘结合,此谓之钟情;旅居过程中又与女鬼幽会,使之起死回生后又对她忠心不二,此谓之纯情。《牡丹亭》所谱写的这首至真、至纯、至美的爱情颂歌,是中国戏剧史上令人心醉、心悸乃至心折的经典曲目。此外,为杜丽娘的真情所感召,爽快的判官和富于理解力与同情心的皇帝,都加入了正方的阵营,这就使得杜丽娘得以处变不惊、起死回生,终获胜利。  构成本剧内在冲突的反方阵营中主要有南安太守杜宝和老塾师陈最良两人。杜宝主要代表顽固不化的封建统治阶级,陈最良则代表着陈腐迂阔的封建教化。他们都对杜丽娘惊世骇俗的举动不能理解,不肯承认。用杜宝的话说,是“古者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儿点点年纪,知道什么七情六欲?用陈最良的话讲,他活了一辈子,从来不晓得伤什么春,动什么情。这些缺情寡感的封建家长们的反常心态与扭曲人格本身就十分可悲,他们又如何能理解杜丽娘那么丰富多彩的有情世界?  杜宝作为父亲对女儿也是颇为“关心”的。尽管不许女儿闲眠的斥责过于严厉,但他要求女儿多多读书,并特为丽娘延师教化,也是为了女儿“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理,父母光辉”。但这位固执而呆板、严守封建伦常的父亲,却从未真正关注女儿的身心发展和情感变化。只有当女儿游园得病后,他才开始担忧:“半边儿是咱全家命”。但只要一涉及官场事务,他便立刻以国事为重,把气息奄奄的女儿抛在了脑后。尤其是当杜宝官极人臣后,他的人格愈加扭曲,心理愈加异化,不仅缺乏起码的家庭温情,而且显得绝情绝义。为了维护官场上的清誉,这位平章大人不仅不去认柳梦梅作女婿,只恨没能将柳生乱棍打死;当他得知女儿复生事后,不仅不亲自勘验,反而再三奏本,请皇上着人擒打妖女。哪怕活生生的亲女儿再三痛陈原委,他也决不为之所动。这道理很简单:他宁要一个贞节的亡女,也不认一位野合过的鲜活的杜丽娘。说到底是怕妨碍了他的官位尊严。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评价杜丽娘为“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发可押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而说“杜安抚摇头山屹,强笑河清,一味做官,片言难入”,这正是对女儿重深情而乃父重高官的精到点评。  奇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都体现出《牡丹亭》较为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和多重艺术魅力。《牡丹亭》中的天上地下、虚实正奇达到了一种从心所欲的境界。仅仅为了春情的驱驰,杜丽娘没有爱却可以得到爱,没有情人却可以生发出情人,虽然是春梦一场却又俨然如真,甚至为了追求梦中情人而一命归阴。正如汤显祖本人的《题词》所云:“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尽管汤显祖可以使人物故事虚到极点,但有时却又落脚到真切的实处。例如杜丽娘死而复生之初,柳梦梅便迫不及待地要与之交欢。在遭到小姐的婉拒后,柳生便以日前的云雨之情反唇相讥。于是杜丽娘便耐心解释说:“秀才,比前不同。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她反复表白自己依旧是豆蔻含苞的处女身,魂梦之时的交合与兴奋,原于真身无碍。每当汤显祖笔下的人物在梦境魂乡时,那一种泼天也似的自由精神便无所不在、无所不为;一旦梦醒还阳,便“成人不自在”,小姐往往必须遵循人间的礼法,受种种无奈的束缚。这种先虚后实、虚实结合乃至虚则虚之、实则实之的写法,正好将理想与现实融汇贯通起来,提醒人们去做现实中的浪漫主义者和理想中的现实主义者。  以一系列抒情场次表现主人公强烈的追求,使其主观精神外化,并在此基础上令戏剧冲突持续升级,这正是《牡丹亭》的神韵与魅力之所在。从《惊梦》、《寻梦》到《写真》、《闲殇》,这是杜丽娘的情感抒发得至为强烈、命运呈现得至为酸楚的重点抒情场次。《惊梦》是写对美和爱的发现与拥抱,《寻梦》是对美与爱的深刻回味与强烈追忆;《写真》是描摹美的容颜及保存爱的信息,《闹殇》是写美的毁灭与爱的持续延伸。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戏剧也是一种娱乐,这个娱乐是一种精神的娱乐,不是感官刺激的皮肉之乐。我们人类的娱乐有两种:一种娱乐就是满足我们感官需要的皮肉之乐,一种就是精神之乐。   而传统名剧《牡丹亭》就达到了精神的娱乐。《牡丹亭》里边的主人公柳梦梅、杜丽娘两个人青春之爱,一见钟情,甚至发生了两性的结合。而当时汤显祖的表现手法是比较精神的,他用了一段叫“花神舞”的场景来表现两个个的青春之爱。我们看了以后就理解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所以他的这种表现手法是比较精神的。   而好的戏剧它的文化意义在于它能通过扩大和优化人们的生活空间,丰富或诗化他的生活内容,来表现人的精神追求。这样的戏它的文化含量很高。《牡丹亭》就是这样一种情况,这个戏本身有五十五出,如果一天演三小时的话,那要演十天才能演完。就算演三十个小时,也只有三十个小时。可这三十个小时当中要表现的时间,最少有三年。所以它的内涵是远远超出了它的物理空间所提供的条件。   另外,戏剧它在丰富和诗化我们的生活内容的时候,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文化冲击力,或者叫做文化批判精神。这个文化虽然是看不见的东西,很软的。但是一旦跟人的精神相结合,它是具有冲击力的。冲击什么?冲击那些束缚人,使我们生活没有意思的,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枯燥的那种非人的东西,它把它冲掉,它的冲击力是非常之大的。   (全文)   我认为戏剧是种娱乐,看戏剧是娱乐,但这个娱乐是一种精神的娱乐,不是感官刺激的皮肉之乐。向来我们人类的娱乐基本上有两种:一种娱乐就是满足我们感官需要的皮肉之乐。皮肉之乐是不是全否定,我也不完全否定。比如说你肚子饿了,你吃饱了很高兴,这是皮肉之乐,这个也不能否定。在其他生活领域,包括你们男女之间也有一些皮肉之乐,我也不完全否定。但是我们的艺术我们的戏剧,如果仅仅停留在皮肉之乐上,那就达不到它的文化要求。戏剧主要还是达到精神的娱乐。这种精神的娱乐,包括你得到了智慧,得到了启发,或者你的某种追求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等等,这些都属于精神娱乐。   譬如《牡丹亭》,《牡丹亭》里边,它的主人公柳梦梅、杜丽娘,他们两个人青春之爱,一见钟情,他们甚至发生了两性的结合。这个结合怎么表现呢?我们可以看看在当时汤显祖的表现手法是比较精神的,这就是后边的一段,男女主人公相约之后,他们两个人在梦里相逢以后,下边就要到后边去,去干什么?你们可以想。但是在戏剧舞台上,汤显祖用了一段叫“花神舞”,这个“花神舞”我觉得非常美,就是通过“花神舞”的表演,你们看了以后就理解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而不是像后来有些西方电影,包括中国有些不好的戏,它在表现男女之爱的时候就非常直接,就是所谓的床上戏,没有什么审美的价值,只有皮肉之乐的现象。这是汤显祖在四百多年之前他就能够从这方面来表现,当然后来包括国外的一些戏,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在表现男女之爱的时候,也有好多新的手法,跟“花神舞”也不一样,也是追求一种精神之乐,是精神的愉快,而不是皮肉之乐。这个在西方也有一些非常好的例子。有一年我在美国讲学的时候,特别谈到这个问题。他们问你们中国的戏如何表现这个?我就讲到了《牡丹亭》,我说用“花神舞”。他们说太好了,用“花神舞”表现太好了。所以从这可以看出来,那么我们讲戏剧它是给人娱乐,但是这种娱乐呢,它是一种精神的娱乐,所以从这个方面我们来看它的文化意义。   所以我讲第一点,我就提出一个论点,提出一个概念。我认为,好的戏剧它的文化意义在于,它是通过扩大和优化人们的生活空间,丰富或诗化他的生活内容,来表现人的精神追求,这样的戏它的文化含量肯定是大的。那么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你讲戏剧能够扩大和优化人们的生活空间。怎么扩大?我们的生活那么大,而戏剧舞台现在大一些,过去的舞台也就是那么几尺见方,那么一个小的舞台怎么能够扩大?会提出这个问题。那么我的回答是,戏剧这个舞台是既小又大。讲它小,是因为它的物理的空间,它的物质的外壳是很小的,就几平方米,这是它的小。那么我讲它的大,就是因为当代戏剧里面,表现人的某种精神追求的时候,它反映的心理空间,精神空间,是非常大的,是超越你这个生活空间的。所以汤显祖写戏,他叫梦,“临川四梦”。他的《牡丹亭》也是写一个梦。因为你们都做过梦,当你做梦的时候,同时进入一个最自由的境界,你在生活中受到的一切束缚都会被抛开,所以汤显祖在写戏的时候,他就利用这个梦来展开他的想像,无限地扩大了这个生活的空间。而且把实际生活中所没有的暂时不可能的,但是他想达到的东西,表现在这个梦中。也就是在他营造的这个舞台上来达到。那么从《牡丹亭》这个戏本身来说,这个戏五十五出,明代的传奇是比较长的,如果一天演三小时的话,那要演十天才能演完。   那么《牡丹亭》再长,就算你演三十个小时,也只有三十个小时。可这三十个小时当中要表现的时间,从这个作品的剧情提供的时间,就不只三十个小时了,最少有三年。从杜丽娘到后花园游园到做梦,做梦与柳梦梅发生爱情,然后又死,死了以后到复活,到三年之后柳梦梅赶考,路过这个地方,拾画、叫画,然后把她重新挖掘出来,人复活,然后到柳梦梅中了状元等等全剧这个过程,要演三年多的时间。地点就更不要讲了,它的物理的空间就一个舞台,实际上这里面牵扯的地点从南安,因为杜丽娘的父亲是一个南安太守,这么一个地方的官,所以杜丽娘也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小姐。从南安到岭南到广州,柳梦梅是从那边过来的,到岭南到杭州到扬州,那个范围也非常大,那么这里面涉及的人物的生活环境,有人间、有地狱、有官方、有民间、有城市、有农村、有人、神鬼,都涉及了。所以它的内涵是远远超出了它的物理空间所提供的条件。那么同学可能要问,说这种扩大或优化生活空间也不光是戏剧,小说也会有,诗歌也有。是的,是有的。但是戏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一种直接面对观众的演出,就像我们现在我给你们演讲,实际上我们也是种直接交流。因为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不是电影,如果我这个地方是电影在放的话,那是一个银幕,你们看,但银幕不能对你们有任何表示,你们一个人没有也可以照放,如果演戏的话就是我跟你有交流。比如我现在讲的,你感兴趣了,你听。如果我讲的离题了,不好了,你不感兴趣了,你不听,甚至站起来走了。我的情绪受到影响,甚至讲不下去了,当场就有交流。所以这种优化和扩大生活空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跟小说是不一样的。   那么汤显祖在《牡丹亭》里他要扩大和优化人们的生活空间来丰富或诗化人们的生活内容的时候,他主要是突出一个“情”,我觉得“情”这个字太重要了。那么回到汤显祖,他写这个戏的时候,他说我怎么突破这个现实世界,我建立一个更大的世界呢?他说情。因为这个感情可以超越人们的生存环境,去追求一个更加高的东西。这一点我认为,是《牡丹亭》它创作思想当中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它能超越这些物理的时空,创造另外一个非常美的人的感情的世界,就是青春的颂歌,爱情的颂歌,自由个性和解放的颂歌。那么这种感情状态往往看不见,因为它属于精神的领域,往往看不见。所以明代有个批评家,他说汤显祖的本事就在于一般的人可以画出灰尘,但是这个风不大好画,风,我们画一个圈,那个风看不见,你看见的是它刮起来的灰尘,有一个圈,风就不大好画。他说冰可以刻,但是空气你就抓不到,他说汤显祖的高明就在于他就能够画出那种你看不到而感觉到的东西,所以还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   所以他的戏,就能够扩大或优化我们的生活空间,表现我们人类的一种追求。西方有这种思想,他们说高明的戏剧设计家和不高明的舞台设计,不高明的舞台设计,他能把大的世界设计成一个小的舞台。他说高明的戏剧家,能够把小的舞台设计成一个世界,也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一点呢,我觉得中外也是相通的。   那么从《牡丹亭》来看戏剧的文化意义的第二点,我想强调它在丰富和诗化我们的生活内容的时候,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文化冲击力,或者叫做文化批判精神。这个文化虽然是看不见的东西,很软的。但是一旦跟人的精神相结合,它是具有冲击力的。冲击什么?冲击那些束缚人,使我们生活没有意思的,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枯燥的那种非人的东西,它把它冲掉,它的冲击力是非常之大的。我们的古人讲“观乎人文,化成天下”。这个“化”,我们叫文化,这个“化”就是冲击力,就是人的精神上一种高度追求的事物来冲击一种旧的东西。那么有时候,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是昂扬的、是活泼的、是生气勃勃的,这个时候它的文化就有冲击力。有时候它是沉闷的、是死气沉沉的、万马齐喑的,它就没有冲击力。那么我们还从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比较来看,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当时是伊丽莎白时代,那个时候的英国社会是一个生气勃勃的社会,它的文化是具有冲击力的。所以能出现莎士比亚那么多好的戏。相比之下,当时中国的明朝,正好是明朝末年了,尽管也有些新的思想出现。但是当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到了末期,是比较沉闷的、是不活跃的。本来中国也是一个在世界上非常发达的国家,就是从明清以后,明清两代的统治者,可以说扼杀了中国民族的生气,推行封建专制主义扼杀人性,一个民族就变得非常沉闷,不活跃。像汤显祖这种情况是非常可贵的,是微弱的一种觉醒,是微弱的觉醒,所以他可贵。但当时整个中国的情况不是太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牡丹亭》的出现那真可以说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这出戏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在当时中国社会走向没落的精神非常沉闷的社会里,它表现出了一种精神上的反叛性。所以在《牡丹亭》里头杜丽娘要冲破这种东西,但她的父亲母亲,包括她的家庭教师都是维护的。你看她的父亲是一个南安太守,用一切规矩来培养她,把她培养成那种封建礼教所需要的贤妻良母。特别是她的家庭教师。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游园惊梦》这一出戏,过去经常演的。过去人们对这出戏的文化冲击力估计不足,只感到这一段戏很美,唱词写得也很美。我们可以看看杜丽娘跟春香到了花园之后,最有名的两段唱词。因为这是杜丽娘到了后花园以后,看到了非常好的自然美景之后,唱出这段话来,那么一般看来,好像就是描写景色的和她自己到了花园,感到很高兴的这种心情。其实这里边是展示了杜丽娘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世界就是她的父母为她设置的,也是当时社会为她设置的那个世界。就是她的闺阁之内,“锦屏人”后头那个旧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一个秩序,这个秩序就使杜丽娘变成一个非人,变成一个不自由的人,受束缚的人,一个非人性的人。那么现在她突然到了这个后花园以后,她看着(引文)——“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么好的景色。可是这个人工造的东西是断井颓垣,井已经废了,墙也倒了,就是说这是很荒芜的东西。但是自然景色那么美“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很感慨,就是强调人的世界和自然的世界,这个自然的世界实际上就是作者所理想的那个人解放的世界,不单单是这个自然。但他通过歌颂自然天性来歌颂她所追求的那个东西,这里边还强调了时间,时间是发展的(引文)——“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个景致在时间中变化,在流转。可是她说这么好的景致,我的父亲母亲从来没给我提过。我想这是他们杜府的后花园,杜丽娘已经年方二八,16岁了,在这长到16岁。她们家的一个后花园,难道说她就不知道吗?我想不大可能,应该知道的。所以这里我认为作者描写的主要还不是实写,而是虚写,不是直接写。哎呀,我母亲从来没告诉我后面有个花园吗?主要还不是讲这个事情。而是讲两个世界,一个世界就是我父亲给我提供的这个旧的世界,一个是我突然发现了一个美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我的父母从来不会告诉我的,而且不让我进来的。因为前边已经交代,她的父亲讲过的,我这个女儿,我给她聘了一个腐儒来教她,要用这种传统的道德来约束她的身和心,把她的身和心都要约束起来。一个女孩子到了情窦初开的时候,刚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偷偷在自己的裙子上绣了一对鸳鸯,被她母亲发现了,都批评。所以她这是埋怨她的父母向她隐瞒了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更加美的,更加符合人性的那个自由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她通过对后花园的自然美景的发现,她发现了。那么后边接着还有一段唱词更有意思“遍青山啼红了杜鹃”,满山的杜鹃花都开了。“茶蘑外烟丝醉软”。这句话写得太妙了,表面上写的是玫瑰花,“烟丝醉软”,这四个字哪一个注解家也没注出来,因为没法注。“烟丝醉软”怎么注?我们学朦胧诗、现代诗,我说朦胧诗谁也比不过汤显祖这四个字,“烟丝醉软”,你们去体会吧。那个玫瑰花那边是“烟丝醉软”,你可以说有些雾气,烟雾缭绕,可是还醉,而且软。那么我认为这个地方汤显祖既是写那种自然的景观,你可以感到烟丝醉软,就是烟雾缭绕,又醉又软,实际上也是杜丽娘心态的表现。因为前面她已经进了花园一段时间,前边已经看了不少景致,已经唱完了,已经感慨万端了。这个时候她已经埋怨父母向我隐瞒,没有向我讲这么好的世界,经过她的这么一段感慨,她的思考之后,现在她本人也到了烟丝醉软的程度。   好了,烟丝醉软了,她自己沉迷其中了,所以她下面就感慨了。“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牡丹是花中最富贵的花,我杜丽娘是富贵之家,我的父亲是太守。用现在话说是高干子弟,这个地位很高。但是大自然并不因为你地位高,就对你特别照顾,还要看你本人是不是有觉醒。牡丹再好,但是春天归来的时候,它并不是首先得到春天的。春天还有别的花,别的花往往比它开得早,那些花尽管并不宝贵,但是仍然可以占先。所以说这个地方是汤显祖最早的平等思想。发现真正的感情,发现真正的美,并不能因为你的高贵而改变。你的高贵没有用,你有钱,你有权,你做官很大,但是同样得不到好的爱情。这个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这个情是最高的。她就感慨她自己,感慨自己虽然地位很高,但是春归不得占先。她现在觉悟了,所以下边开始看了,(引文)——“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为什么“生生燕语”,因为燕子都是一对一对的。下边“呖呖莺声”也是一对一对的。所以这样的描写,可以说充分展现了杜丽娘的青春觉醒,也是她人性的觉醒,这个对照当时明代的社会,那就具有很大的文化冲击力。   那么第三点,戏剧文化意义还在于它对人际关系的一种整合作用,看戏它能解决人和人之间高尚的平等的关系。这里我想提出一个概念,就是面对一出戏的演出,我们都是观众。而你平常在生活中,你是校长,你是书记,你是省长,你是区长,都有各种各样的职位,各种不同的思想,但是一旦到了剧院坐下来看同一出戏的时候,这个时候都是观众,都是平等的。剧院里可以有雅座,可能达官贵人坐在雅座里,但是当被剧情所吸引的时候,只要你进入戏了,你是观众,这个时候不是官员。这个时候只有戏剧会造成很多人在一起分享一种快乐,分享一种理解。戏剧跟其他的接受形式不一样,阅读小说,你一个人看,甚至于躲在帐子里,点上灯偷偷一个人看。你再愉快也是偷偷笑,没有人跟你分享,没有人跟你分享你的愉快。看电影尽管好多人,但是灯一灭,面对银幕基本上也是一个人,不可能交流。看电视在家里,顶多夫妻两个人,再加上你儿子,三个人,也很少交流,甚至也不交流,主要还是看电视,而且跟电视上也不能交流。真正达到一种集体的体验,集体的交流的就是戏剧。   那么下边我们可以看一个《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出情况。这是演的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观众,好,戏到这里,你们注意,现在观众都在思索,都还没表示。这些舞台人都不知道,观众到底怎么样了?是批评?还是同意?有一点着急了。观众到现在很静,没有反映,突然下边一下子爆发出一阵掌声,集体地接受了这个戏的结尾。那么这种戏剧的集体体验,是戏剧艺术所独特有的。《牡丹亭》当年的演出,当年演出的集体体验,这个情景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没有资料看当时的演出,但是《牡丹亭》当时的阅读情况,可以看得出来。当时像一些民间的女子,看了《牡丹亭》之后如痴如狂,而且是既有下层的女子,也有上层的官僚。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叫何西爵的,后来当了明代的宰相这么大的官,他也感动得不得了。实际上就是走到最高的精神领域的时候,人一些共同的精神会被它拨动。当时《牡丹亭》的流传,好多的人来共同来感受一种情感的这种情况,也是有的。甚至于还有这种情况,大家知道,你们学过西方文学史,法国浪漫主义戏剧发生过这么一个故事。浪漫主义的戏剧家雨果写过一个戏叫《欧那尼》,《鸥那尼》首演的时候,因为学派不同,当时古典主义派跟浪漫主义派的学术思想尖锐对立,那么他这个戏是属于浪漫派的。古典主义派就组织一些观众把票买了,就是想进去捣蛋的,想把这个戏给搅掉。就在戏院顶上搞了好多垃圾,准备演戏的时候,把垃圾推下去,破坏这个演出。结果当这个戏真开始演,一旦进入了这个戏剧情景的时候,两派都被感动了,结果准备推垃圾的人都不推了,都发呆了,都看到戏里去了。两派的观点完全不一样的人,当真正进入戏剧情景的时候,居然也会达到了一致。所以启蒙主义的思想家狄德罗他就讲过,他说人有好人,有坏人,有各种不同阶层的人,当你进入剧场看一出戏的时候,心在共同跳动的时候,共同为一种感受而感动的时候,他说连坏人也加入了这个感动的行列。当他走出剧场的时候,他甚至也想到他做的那些坏事,他会有某种触动。比你硬邦邦地来批判他得到的效率还要大。当然他这种观点会不会就是说演戏可以使坏人变好人呢?当然不会这么简单,否则的话我们经常演戏,社会上就没有犯罪的了,不是这么简单。但最少说明了戏剧使人们进入一种集体体验的时候,它确实具有一种整合人间关系,加强人的一种平等关系的这么一种特殊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其他艺术所很少有的。   这个时候想到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讲到礼和乐这两种范畴。礼,礼貌、礼节的礼。乐就是音乐的乐,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两个范畴。礼,把人区分开来,你们讲礼貌,尊卑上下,把人区分开。乐把人合起来,你们一唱歌就在一起了,乐就代表艺术。其实中国古代的乐就包括戏剧,乐把人合起来,而礼把人分开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后来发展到唐以后,这个礼的精神越来越上,乐的精神越来越下,所以等级越来越森严,那么发展到现在,我觉得戏剧就应该承担起古代的乐的这种作用,就是把人更加联系起来,把人更加团结起来,使人们之间的感情是平等而融洽的。   所以归结起来戏剧的文化意义就是人的意义。就是人的精神状态得到不断改善,得到不断更新,这么一种意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著名戏曲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