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安画坛惨案电视剧怎么就成了江湖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博士生
瞿孜文:何止中国画坛成了江湖
&何止中坛成了江湖在《中国画坛怎么就成了江湖》中,李小山老师对渐渐江湖化的中国画坛表达了深刻的忧虑,顺带重提了一下“中国画走向穷途末路”的知名“命题”,最后点出他所观察到的的“开放、多元、明朗和独立”的家是与“江湖习气”粘不上边的。其实,李小山老师本不应该这样差异和发出疑问的,在他自己早先的几篇中,其实早已多少回答了这个的问题。(见《吹捧之风》、《体制中的》,载《我们面对什么》,湖南出版社,2002)除却短文中举的例子,手边还有一个更好的例子——黄土画派,更能够说明这种“封闭的文化系统的通病”。(有兴趣的在百度中搜索一下那些令人听着肉麻的文字,令人看着难受的画面,令人想着好笑的头衔)这种通病一是为利,一是为权,却独独缺了艺术,缺了良知。&&江湖本没有贬义。早先的港产武打片带给大家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惯常感喟,不过是对人生无常的“专业解读”。江湖习气并非都是坏习气,只不过重要的是我们怎样面对这个混沌的“艺术江湖”。段君曾写过一篇关于北京艺术村与群落的文章,很贴切的用《另类江湖》命名。这个“另类江湖”,当然不止中国画坛了,整个中国艺坛无一幸免,这自然包括李小山老师认为没有沾染的当代艺术家,只不过当代艺术家里面的“江湖习气”表现的比较隐蔽罢了。&&试举两例。一为早已“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政治波谱”、“艳俗艺术”等等,除却早先具有的先锋冲动,最后沦为昂贵“春卷”,其中的主事者、参与者、利益分享者组成的难道不是俨然一个个流派吗?栗宪庭不早已被尊为“教父”了吗?其二,随着85一代渐渐老去,不早已经有一些人迫不及待的高举起“80后”甚至“90后”的大旗吗?那些以卡通、幼稚优质的形象的命名的“新新生代”,渐渐成为了市场和的宠儿,迅速生效的“名利场逻辑”诱迫更多的后来者加入其中,不更是恶劣的“江湖习气”吗?一大堆的后殖民能够代表无数活生生的80年代生人?论坛关于今日美术馆和的例子,更说明了这个江湖的险恶。&&相较于沉重的社会现实,艺术这个“另类江湖”总还不是特别的令人沮丧。只不过,我们的艺术家,艺术批评家除了画点不痛不痒的画,写点正确的废话,还能做些什么?2007年10月24日午夜&
还没有人赞过这篇文章,赶快抢个沙发!
&&最近访客
(所有用户)
Copyright (C)
artintern.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国际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47作者:佚名
&&& 有话直说
&&& 前不久,老友来访,不免谈论一些艺术方面的事,不料老友有心将我们的随意谈话录了音,并整理成文,我看了一遍,虽然了无新意,多是些老生常谈,但有的问题还是具有针对性。正好《当代美术家》杂志约稿,于是我征求了老友的意见,把我们的谈话加以修改和节选,发表出来,以供读者参考和批评――以下便是我们的谈话:
&&& 友:我注意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批评家大多变成了活动,变成了被人诟病的“赶场子”的人,他们出现在各种热闹的利益场所,做一些与身份无关的事情,做为批评家,你觉得这现象正常么?
&&& 李:正常和不正常是以某个标准来衡量,这个标准是什么?说实话,我无法确立它。批评家变成活动家,到处赶场子,除此之外,他们还能做什么呢?假如他们呆在书斋里辛辛苦苦写文章,读者在哪里?假如他们的苦思冥想只是自娱自乐,谁肯坚持?这里,我不得不用黑格尔那个历史主义的宿命命题来做挡箭牌: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么说吧,批评家的好时光已经不复存在,批评家的发言权虽在但无人理会……
&&& 友:你指的好时光怎么理解?
&&& 李:若干年前――具体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批评家有一度是很风光很出彩的。他们几乎掌握着所谓的话语权,是某种价值指向的制定者,是是非得失的评判者,是貌似书写历史的一群思想和观念的精英。这显然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一致。因为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的价值指向尚不明确,很多事物处于尚未展开的雏形之中,需要有人批判、叫喊、推动等等,给了批评家用武之地,这是昙花一现的好时光。
&&& 友:这样的解说似乎难以服人,我倒觉得,是你们本身的问题,你不认为自己正在丧失曾经的斗志吗?请你不要生气,我听出来了,你是想把责任推到环境身上,但这是一种经不起驳斥的遁词。如果你保持当年的锐气,照样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至少能够在众声喧哗中多一种清醒的声音。
&&& 李:是吗?我还能产生影响?这一点我自己却完全感受不到了。当年我年少轻狂,写了一篇讨论中国画的文章,立即名声大震,搁到现在,写死了也只是一己之见……还有,现在十个老栗也当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教父,现在的教父是金钱!不,金钱是上帝。我身边的艺术家是最好的例证,早几年,他们中的有的人对艺术真是虔诚,一有新构思或新想法,哪怕半夜也会激动不已跑到我这里,拉着我谈啊谈,艺术象信仰一样指引他们的生活。但最近几年,他们再也没有谈论艺术的兴趣,一丝一毫都没有了,只热衷对好房子好车子,说实话,我都怕见他们……这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市场象洪水一样淹没了所有人,我看到极少数的人还在挣扎,企图逃出来,但大多数已经淹到底里,死透了。
&&& 友:这是你回避的理由吗?
&&& 李:不是,我是厌恶,对那些骨子里浸透利欲的人,谁来拯救?再说我也不愿扮演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角色,我没那么高尚,也没那个才力。
&&& 友:你还是有愤怒嘛,说明你仍然没有忘记你的身份。
&&& 李:愤怒有两面性,既能使人保持审视的能力,又会让人失去理智。我记得台湾的龙应台写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会愤怒》一文,指的就是普遍的麻木和冷漠。当我们面对那么对的不义和肮脏,我们必须愤怒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当然啦,表达是因人而异的。正如我在台北,拜访龙应台,向她提到她和李敖在大陆有很多读者时,她面露的不屑表情,扔了一句:他怎么能和我比?我理解她的意思,一个不喜欢当众作秀的知识分子是不会对李敖抱有好感和敬意的。
&&& 友:你这么一说,我想到了陈丹青,有人称他是“老愤青”。
&&& 李:前不久我在北京,有人对我谈到陈丹青,口气中充满轻蔑。什么“老愤青”之类。我当即反驳:别把自己的油滑当智慧,丹青的愤怒是针对什么的?是他的一己之利?还是他有不可告人的私愤?很多人只看愤怒的形式,不关注愤怒的针对对象。当下的中国有那么多令人无法心安的丑恶和委琐,不该痛斥吗?有那么多的卑鄙和腐烂,不该揭露吗?我想特别强调,越是有名望的人就越应该摆正自己的姿态,别把自己放在与丑恶现象狼狈为奸的位置,或者故意装聋作哑,成为让权势摆布的木偶。我在一些场合,批评过杨震宁现象,我的大意是,凭杨震宁那么高的社会地位,人们赋予了他那么多的荣誉,他为社会和道义承担了什么?我并不要求他象前苏联的萨哈罗夫那样绝对化,但至少应该说出一些对体制、对社会现象的独立的见解。杨震宁一会儿为中国传统大唱赞歌,一会儿说中国的大学对中国的贡献比美国的大学对美国的贡献大,又带了小太太到处出场作秀,象娱乐明星一样。杨震宁在科学上的贡献有诺贝尔奖做支撑,但在人文和艺术上的见识,非常平庸,而由于他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很容易迷惑众人。我称之为“杨震宁现象”,是要表达,我们社会的许多名流太油滑,太懂得自保,特别是身在文化界、思想界的那些名家们,把他们的言论仔细检索一遍,就会明显地发觉,他们太缺乏责任心了,任何事情和现象都不会让他们愤怒起来,玩小聪明到头来只能自己的形象抹黑。实际上,稍有自知之明的人都明了,靠我们最近的几个老人,如钱钟书、张岱年等等,不过是“旧时代”留下的“残渣余孽”,我们和我们的上代学术人物(五、六十成长起来的那一群),要学问没学问,要思想没思想,底子差得没法说,对中国文化的推进几无尺寸之功,所以我自己是很没劲的。我不断尝试着多读点书,多深入思考些问题,但力不从心啊,底子太差了!从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的大轮廓看,上半叶可说是群星闪耀,各界都有领军人物,下半叶则是一片凋敝……
&&& 友:我觉得你稍有夸张之嫌。
&&& 李:你注意过现在那些名流的言论吗?
&&& 友:这和他们发布言论的渠道有关,我相信有些是言不由衷的。
&&& 李:这是事实。出版社和杂志的头头只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牢记不能踩地雷,一是一脑子挣钱的念头,以至烂书烂杂志泛滥成灾,最终受害的是什么我想明眼人心里全都清楚。我记得康德说过,你可以沉默,但不要说违心话。做帮凶也好做帮闲也好,性质是差不多的。
&&& 友:或许这叫迂回战,明的不能说,就打哑语,这古代文人的老法。例如总是用大谈传统办法进行软抵抗。
&&& 李: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体制万能论,目前这方面的言论比较多,把西方的宪政、市场和选举奉为唯一的良药;体制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一本书上讲到钱伟长在旧清华和新清华的不同遭遇,钱先生曾感慨:蒋校长(蒋南翔)不是梅校长(梅贻琦)啊!我觉得钱先生可能回避了问题的实质。显然,在旧清华,蒋校长恐怕当个助教都困难,而在新清华,梅校长恐怕只能做个勤杂工,这是他们两个人背后的体制在起作用,是按体制要求来录用以及淘汰谁谁的;但宪政、市场和选举是万能的吗?说得远了,省略不谈亦可。二是文化自大论,为中国古代的辉煌文化大唱赞歌,其实是典型的阿Q心态。什么黄帝纪元,什么穿汉服,什么回归传统等等。我弄不明白,会有这么多脑子进水的人在瞎起哄。你想想,假如现在满街走着穿汉服的人,那不是一群群的小丑么?而假如在美国的道路上奔驰着咱们中国品牌的汽车,欧洲人用着中国品牌的家电,日本人用着中国品牌的手机,情况又会是怎样呢?这是一种设想,并非对立,我相信,文化与科技是一致的。我有比较强烈的民族情绪,希望中国人都有民族自豪感,但我不是民族主义,周树人的弟弟说:凡民族主义必含有复古的思想在里面。复古是死路一条。中国书画网首页
热烈祝贺中国书画网改版全新开通,欢迎海内外书画家光临。中国书画网将努力开拓创新,为打造包装书画家,为书画家的作品走向市场、走向世界构建全新的服务平台!
对不起,图片浏览功能需脚本支持,但您的浏览器已经设置了禁止脚本运行。请您在浏览器设置中调整有关安全选项。
[日] [日] [日] [日] [日]
14年12月01日
14年12月01日
14年12月01日
14年11月28日
14年11月28日
14年09月30日
14年09月30日
14年09月23日
14年08月23日
14年08月23日
14年08月23日
14年08月23日
14年08月23日
14年08月23日
14年08月23日
14年08月23日
※ 用 户 登 陆
登录模块加载中...
※ 艺 术 顾 问
※ 名 家 题 匾
※ 历代书画
※ 当代书画
※ 名作题赠
※ 鉴赏知识
※ 艺海趣谈
>> 名家风采
?&?&?&?&?&
※ 篆刻园地
※ 小书画家
※ 中国美术大展厅
本站网络实名、通用网址:
中国书画网 网址: 所有信息未经过允许严禁转载
《中国书画网》总编辑: 祝人良 邮编:312000 电子邮箱:
总编室电话:4 艺术支持:兰亭书画研究院 技术支持:
号 中国书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画坛点将录 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