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的资料统率军队,在对待士卒方面有什么特点?

有关李广的两篇文字
&&&&&&&&&&&&&&&&&&&&&&&&&&
飞将军李广为什么不得封侯?(节选)
司马迁把《李将军列传》写得生动异常,成为《史记》名篇。后来的不得志文人,常为李广一洒终生不遇之泪。可是,夷考其实,李广之不遇,起码一大半要怪他自己。
李广乃是“汉之飞将军”。武艺超群,擅长骑射。他爱护部属,能团聚一批和他情投意合的骑士。他作战极为勇敢,自文帝时就与匈奴野战不休,一直打了四十多年,七十余战,是转战沙漠的三朝老将。这些,都是他的优点和特色。然而,他终生未曾封侯。因为按汉家制度,他一生没有打过什么胜仗,无法封侯。
李广为什么打不了胜仗?可由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点是,李广是一位“战将”,而非“大将”。他的敌手是匈奴人。他的本领,匈奴骑士也擅长,而且擅长骑射的“射雕手”比当时的汉军要多。一对一的比,李广个人可能操胜算,人数相当的部队对抗,可就难说啦。
李广统率部队的方式有问题。经过选拔的战士,武艺精强,很讲义气,同生共死。然而,组织性差,纪律散漫。在大漠中宿营,人人逐水草自便,若是遇到敌人夜间劫营,势必各自为战,胜算不多。再说,李广带兵全仗力战,有明确记录的一次是“以郎中令将四千骑”,遇见匈奴左贤王四万骑的大部队,李广派儿子李敢率精锐小分队冲击敌阵,自己以强弓“大黄”射杀匈奴几员裨将。可是,汉军“死者过半”,“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张骞的一万骑兵后期而至,解围,“汉军罢(疲)”,无力追击。“广军几没,罢归。”“广军功自如,无赏。”这是很典型地表现出李广作战特点的一次战役。
李广个人英雄主义的狂傲之气很重,往往一时冲动,不从长计议,不考虑后果。以他最后一次出兵而言,卫青有私心,偏向中将军公孙敖,想与其一起干掉单于。李广不能忍让,不与卫青进一步核对行军路线,负气出师,不找向导,失道误期。导致自杀。受情绪支配,乃为将之大忌也。
情绪冲动,死要面子,干出无原则的事,也是李广的毛病。因为在亭下蹲了一夜,重掌军权后,马上把公正执法、但说了一句风凉话的霸陵尉带到管辖的军区内杀掉,实在不合法不合理。还有杀降,简单化处理问题,拿人命不当回事(多年后自己也引为憾事)。
以上缺点,加在一起,造成他屡战屡不能胜,以至封侯无望。并非“岂吾相不当侯耶?且固命也!”汉文帝评论李广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话有一定道理。原来,楚汉相争,军队固然有时很多,但成分复杂,有如“驱市人而战之”。这样的队伍,需要临阵冲锋的斗将。项羽以八百余人溃围,以二十八骑进行最后的东城一战,是典型的斗将战例。李广最适合打这样的仗。汉文帝说他能取万户侯,就是从此种战役的角度来判断的。匈奴骑兵往往组成大兵团,单兵战斗力强,汉军要战胜他们,骑兵更得多于和强于匈奴才行。这就要组成有强大后勤保障的更大的兵团。以骑兵为主体,其统帅不一定临阵当先,却要指挥得当。李广,虽然和匈奴从小打到老,可是没有从战争中进一步学会指导战争的艺术,绝难担当起如此重任,注定了他的失败。这是我们替他遗憾的事。
我们只是评议李广不得封侯的根本原因。若是对李广全面评价,司马迁的评议有一定道理。李广才气无双,不阿权贵,不营私财,爱护士卒,作战勇敢当先。他不愧为职业军人的典范。
12、能概括让“后来的不得志文人,常为李广一洒终生不遇之泪”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司马迁的《李将军列传》写得生动异常,作为《史记》名篇,颇具感染力。
B、李广作战极为勇敢,自文帝时就与匈奴野战不休,一直打了四十多年,七十余战,是转战沙漠的三朝老将,却终生未曾封侯。
C、李广乃是“汉之飞将军”。武艺超群,擅长骑射。却一生没有打过什么胜仗。
D、李广作为将军,有许多优点和特色,却因为失道误期而自刎。
13、不能作为李广打不了胜仗的根据的一项是:(&&&
)& (3分)
A、李广的敌手是匈奴人,他和敌人一对一决斗胜算很大,但他的部队和擅长骑射的匈奴人对抗就不容易取胜了。
B、李广的战士武艺精强,能与他同生共死,但整个部队的组织性差,遇袭时只能各自为战,难以取胜。
C、李广打仗勇猛过人,身先士卒,敢以强弓和敌人正面交锋,他的手下都佩服他的勇气。
D、李广作为将领,易冲动,感情用事,不能审慎地分析局势,贻误军情,与卫青有私心有关,也与自己负气出师有关。
14、第五段结尾说“这是很典型地表现李广作战特点的一次战役”,请根据相关内容,分条概述李广的作战特点。(3分)
15、根据本文对李广的评述,你认为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应具备怎样的素质?(6分)
12、B (“不遇”在文中指未封侯。)
13、C(与匈奴作战,更需要“指挥得当”,而不是“临阵冲锋的斗将”)
14、敢于以少对多,勇敢顽强;李广身先士卒,神勇过人;士兵伤亡惨重。
15、①爱护部属;②作战勇敢;③不阿权贵,不营私财;④统帅部队要纪律严明;⑤不能有个人英雄主义;⑥遇事要冷静,要从长计议;⑦要讲原则;⑧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指挥艺术。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2002)&&&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是杀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11、D 12、A 13、C 14、D 15、D
  16、(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都是抗击匈奴的名将。卫青7战7捷,6战6捷(留下了“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名言)李广也是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飞”。可是司马迁对卫霍的记载很少,对李广的记载却很多。请各位客观、公正地评论一下:上的李广、卫青、霍去病究竟谁的影响最大?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卫青是霍去病的舅父,霍去病从小在舅父身边习武,所以提个健硕,武艺高超。18岁遍随卫青带兵打仗,随着他屡立战功,在他22岁时升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但是天妒英才,24岁时暴病而死。既然提到卫青,就不得不提飞将军李广,相信大家都记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就是飞将李广,卫青后期,李广也是朝中赫赫有名的老将,在一次出击匈奴的战役中,卫青为大将军,李广为副将,卫青为了独自领功,斩杀匈奴单于,将李广之走,让李广从别路包抄。结果卫青自己指挥不当,让单于逃走,怕汉帝怪罪,将责任推到李广身上,如果李广不承担责任,便推到他手下将领身上,李广一生体恤手下,便将责任独自承担,在卫青的威逼之下,愤然拔剑自刎。可以说李广的死,是卫青所害啊,虽然卫青在历史上一直留有美名,但唯独在李广这件事上,留下了一个无法磨灭的污点。对于李广的战绩:第一:带领了一百骑兵却遇到了一千人,用疑师让匈奴不敢攻击。这算是他最值得欣赏的一事,不过这是小智谋策略,仅此一点,并不足称为名将。第二:“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匈奴人崇拜个人英雄,李广勇猛,所以被誉为飞将军并不出奇。何况当时卫青霍去病都未出道,没有人能奈何匈奴,自然李广这个人英雄就突出了。不过也还是公正的说,李广也许守城还是很不错的。第三:射南山虎。这是他最有名的事件了,可除了说明他个人勇猛过人,并不能说明其有将帅之才。[ 转自铁血社区
]仅这三件,司马迁便大肆渲染,而对卫青霍去病的大功竟一笔带过。不过司马迁记史尚算属实,仍然轻描淡写了以下几件事,而这几件事,让我对李广的人品不敢认同。第一:“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他本是从周亚夫平七国之乱的,可竟然受了敌人的将军印,这就算不是通敌,也是投机。是不忠也。第二:“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霸陵尉不让他过关本来是按制度办事的典范,他却心胸狭窄,挟怨报复,竟然在国家要用他之时,利用职权将霸陵尉斩了。是不仁也。第三:“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 转自铁血社区
]言而无信,滥杀降卒。不仅不人道,而且有违军事道德。是不信也。再看霍去病,“骠骑将军率戎士逾乌盭,讨遬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冀获单于子。”经过五个匈奴的王国,不掠取畏惧顺从者的财物和民众。只要顺从,连财物都不掠夺,更别说滥杀无辜。与李广一对比,高下立现。李广难封,在司马迁的大肆渲染下,竟令其从一无功之将成为了怀才不遇的悲剧名将,引起历来怀才不遇、满腹怨气、还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文人墨客们的共鸣,为他写下无数诗篇,甚至把卫霍的功劳移花接木到他头上,将他的过失推卸给卫青。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这句话你是看不到,还是看不懂?李广从景帝时开始就带兵打匈奴,全军覆没有几次?历史上的常胜将军不是没有,但都是什么条件下的?如果让白起领韩军而不是秦军,他还能有那些成就吗?时代背景是必须考虑的,一个将领再牛也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这句话,呵呵,你知道不知道司马迁对卫青霍去病本来存在偏见,他看不上出身低微以及外戚的卫青,难得司马迁对卫青的记载比较客观,虽然没什么赞扬,但是李广的功绩绝对是司马迁赞美出来的效果
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我想请问了,李广那里抗命不遵,擅自行动了?“意甚愠怒而就部”顶多也就是闹情绪,没有按惯例向大将军卫青辞行,算是礼数不周!呵呵,如果李广真的抗命,不用等到后来卫青遣使问失道的原因,直接就军法从事了!你老兄可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至于“职业军人”的标准是否包不闹情绪这条,恕我孤陋寡闻,实在不知道啊。但我想,古今多少名将都有点脾气。算不上“职业军人”就算不上吧,有多大的关系呢!再说,本人对”职业军人”这一名词一直不感冒,总有“职业杀人机器”的感觉,所有,李广算不上职业军人我反而觉得挺好,又不是奥运会的金牌,你喜欢就自己留着吧!至于你说的公孙敖比李广强的观点,怪我上次没有加以证明,这次我详细说下。公孙敖,义渠人,以郎事景帝。至武帝立十二岁,为骑将军,出代,亡卒七千人,当斩,赎为庶人。後五岁,以校尉从大将军,封合骑侯。後一岁,以中将军从大将军再出定襄,无功。後二岁,以将军出北地,後票骑期,当斩,赎为庶人。後二岁,以校尉从大将军,无功。後十四岁,以因杅将军筑受降城。七岁,复以因杅将军再出击匈奴,至余吾,亡士多,下吏,当斩,诈死,亡居民间五、六岁。後觉,复系。坐妻为巫蛊,族。凡四为将军。嘿嘿,这份战绩那点可以看出公孙敖比李广强啊?这叫不叫的“一次次全军覆没”呢?更何况后来还有一件事情,使我对此人非常厌恶:公元前97年(汉武帝天汉四年),汉武帝发20余万大军分三路讨伐匈奴,其中一路与匈奴恶战10余日,未分胜负;一路未遇到匈奴军队,无功而返;由公孙敖统率的一路与匈奴左贤王接战,败归。当时汉武帝也觉得李陵孤军深入,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恶战,挺不容易的,于是指示公孙敖深入匈奴腹地,把李陵接回来。可公孙敖被左贤王打败,回来时奏称是李陵教单于用兵,所以才有此败。汉武帝大怒,将李陵母亲、妻子等全家人统统杀死。
后来,汉朝才知道教匈奴用兵的是另一个降将李绪而非李陵。为此,李陵派人刺杀李绪。为了推卸责任,竟然用陷害无辜之人的手段,直接导致屠夫刘彻杀害李陵一家无辜的老幼妇孺!这就不是能力,而是人品的问题了,这样一个小人,实在不值得老兄你为他摇旗呐喊!接下来,老兄你以李广包围自己的敌人数量全是自己一面之词而对李广大加鞭挞,又因司马迁在著述《李将军列传》时感情很充沛的缘故而对这段记载加以否定。我想请问了,李广确实有一次是全军覆没,只身逃回,估计他的士兵即使有逃回的,数量也可能很少,但你敢肯定没有一些残卒生还吗?他们不会报告,怎么就成了李广一个人为了减低自己的责任而虚报敌军的数量呢?退一步讲,我们就当他那一万人全死光了吧!我不懂军事,但想要全部歼灭一万人的敌人而不会让敌人因为溃散而逃跑,如果不是兵力数倍于敌,怎么可能做到呢?兵法中说“十则围之”,围了才可能全部歼灭而没人能逃跑,那说敌人数倍于己,又怎么不可能了呢?或者老兄你军事懂得多,可以告诉我一个例子,证明能用比敌人更少的兵力,在一次战斗中,可以将多于自己的敌人尽数歼灭,敌人一个也跑不了的!那样,你的说法才算有点依据啊,否则,就是对李广的栽脏诬陷哦!更何况,司马迁在书中什么地方提到这些数据都是李广自己说的呢?仅凭老兄几句话就断然否定历史,也太随意了吧!司马迁在创作李广传的时候有着很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这是史学界公认的,但这只是体现在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上,但并不代表司马迁会因为个人的感情去歪曲和编造历史史实啊,如果真是这样,那《史记》也就当不起“史家之绝唱”这句话了!再来说说卫青直捣龙城那一战!元光五年,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李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贺亦无功。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四万大军平均分成四路,李、卫、公孙敖、公孙贺各领一路,李全军覆没,成为了老兄鞭尸的把柄!公孙敖损兵七千,大部被歼,但比李广少死三千人,你大概认为这是他比李广强的地方吧,呵呵,你定要如此我也不想说什么了!公孙贺这一路,在塞外兜了一圈,谁也没碰上,无功亦无过!只有卫青斩虏数百,算是胜利,为刘彻挽回了一点颜面!但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四路齐出,却互无配合,制定这次作战计划的人真是有点问题(我个人觉得这很有可能是那位汉武大帝的“拍脑袋”主意,呵呵,没查到史料,方家勿笑!)我估计刘彻是想达到锻炼队伍,简拔人才,探敌虚实等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实达到了,因为发掘出了卫青这位军事家!但单就这次作战来说,这样的作战计划无疑是不科学的,四路齐出,有分进却无合击:李广、公孙敖各被敌人包围,孤军作战;另一路公孙贺却在外面兜风,找不到敌人作战;卫青同样如此,一直找不到敌军,最后才走到了匈奴未曾防备的龙城。一万大军歼敌数百实在不是什么大胜,有什么值得大书的么?试想,如果真和主力遭遇,恐怕不是数百人的结果了!如果卫青也如李广一样被数倍的军队包围,结果恐怕会很难说吧!当然,你可以说卫青定会大获全胜云云,呵呵,我只能跟你说,我不信!所以,我说他的这一战运气使然“也不是什么无稽之谈吧”?卫青后来的成就我不否认,我也从来不认为李广比卫青厉害,但后来厉害不等于先前就厉害,历史可以假设,却没办法证明!至于卫青因此战而封候,那战果实在小的可以,但居然可以封候,除开刘彻保护自己面子给自己找个台阶的原因外,就只能说是突出其“历史性意义”了啊!再来说一说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老兄你很是义愤啊,确实,李广没有到过龙城,好像王昌龄“张冠李戴”了,让卫青受了委屈。呵呵,我们来分析一下,王昌龄真的就没读过史书,不知道捣龙城的是卫青而不是李广?未必吧!其实,王昌龄是有感于唐朝边患不息,期望有李广这样的“飞将”来戍边,使外族不至于度阴山而南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李广之功在守边,卫、霍之功在歼敌,王昌龄这样说又有何不可呢?人民传诵这首诗,也是期望有像李广那样的将军来保家卫国啊,怎么就成了替李广个人辩护了呢?老兄你非要根据史书来规定诗歌,如此读诗,岂不谬哉?再来说李广接受梁王军印这件事,我曾说这是李广不会作官的表现,分不清皇帝和他的兄弟也只是君臣和政敌的关系;老兄却理解为这厮是为了将来梁王登极以后的荣华富贵!呵呵,对此我也实在找不出什么直接的证据来替李广辩护。谁教李广接受了呢!这就是“裤裆里头的黄泥——不是屎也是屎”了。我就算能把李广从坟墓里叫起来,自己来替自己表白,你也大可表示不屑。但我想,有一个事情或者可以从侧面说明点问题:那就是卫青对于李广的态度。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卫青对于李广在态度上是很敬重的,如果我们相信卫青的人品的话,那么他所敬重的人也可以窥见一二了!总体来讲,李广在军事成就上比不了卫青和霍去病二人,但因此就将他贬的一钱不值,甚至不如公孙敖这样的小人,就实在有失公允了!李广的才能用前面网友的话说大概在军、师长的位置,而卫、霍却是可以作军区司令的才干。但师长和司令各有其作用吧?我喜欢李广的个人魅力,就像喜欢李云龙一样,虽然在军事上比不上很多元帅,但不妨碍人们喜欢他啊;巴顿一生都没当上五星上将,但不影响他有无数的“粉丝”。李广的优点很多,缺点司马迁也没替他捂着,明明白白写在传记里(比如杀霸陵尉就是典型的“公报私仇”,虽然那是个势利的小人,但罪不及死。)司马迁并未因为自己的感情而忘了史家的责任!以上这些就是我对李广的认识,以后不再讨论了,打字好累啊!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你去看看现在教科书的解释吧,别自己一厢情愿了
卫青是霍去病的舅父,霍去病从小在舅父身边习武,所以提个健硕,武艺高超。18岁遍随卫青带兵打仗,随着他屡立战功,在他22岁时升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但是天妒英才,24岁时暴病而死。既然提到卫青,就不得不提飞将军李广,相信大家都记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就是飞将李广,卫青后期,李广也是朝中赫赫有名的老将,在一次出击匈奴的战役中,卫青为大将军,李广为副将,卫青为了独自领功,斩杀匈奴单于,将李广之走,让李广从别路包抄。结果卫青自己指挥不当,让单于逃走,怕汉帝怪罪,将责任推到李广身上,如果李广不承担责任,便推到他手下将领身上,李广一生体恤手下,便将责任独自承担,在卫青的威逼之下,愤然拔剑自刎。可以说李广的死,是卫青所害啊,虽然卫青在历史上一直留有美名,但唯独在李广这件事上,留下了一个无法磨灭的污点。 但使龙城飞将在,这句诗的解释现在教科书上已经改了,不是李广,李广就没去过龙城。还有,你在哪学的历史啊?李广是卫青害死的?为你的智商堪忧,不懂就不要乱说!
而从对历史的影响上,卫青之后,卫家就没有什么翻云覆雨的人物了,而霍家在霍去病之后,霍光把持朝政二十余年,其整个家族都在朝廷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位高权重又沾皇亲,孝武之后甚至可以左右新君废立,足见对政局的把持,是他一手扶植曾皇孙宣帝即位,只因后代太作死,霍光死后三年霍家被宣帝灭族,所以从对时局和汉朝历史的影响上,霍去病绝对完爆卫青,而李广的影响也就是孙子投降匈奴被苏武骂的狗血淋头。因此若从历史影响上看,霍去病影响最大。
你懂多少 你穿越过 你了解大汉的一切 别看别人说的司令 集团 师长什么的说的好像是真事似的
这就好比一个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只要有一件事做错而且这件事只要被放大他就不再是一个好人我认为都是英雄 英雄更需要时运李广名将出身 后世的诗词表述的不少吧别说你不知道哦 有些时候就不能单独以人情或是战功去行赏前世的事 我们后世只能看看曾经的记录但是就算是最全的相对公平的史记都有作者的情感更不要说别的杂史野史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 你说不是么
卫青是霍去病的舅父,霍去病从小在舅父身边习武,所以提个健硕,武艺高超。18岁遍随卫青带兵打仗,随着他屡立战功,在他22岁时升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但是天妒英才,24岁时暴病而死。既然提到卫青,就不得不提飞将军李广,相信大家都记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就是飞将李广,卫青后期,李广也是朝中赫赫有名的老将,在一次出击匈奴的战役中,卫青为大将军,李广为副将,卫青为了独自领功,斩杀匈奴单于,将李广之走,让李广从别路包抄。结果卫青自己指挥不当,让单于逃走,怕汉帝怪罪,将责任推到李广身上,如果李广不承担责任,便推到他手下将领身上,李广一生体恤手下,便将责任独自承担,在卫青的威逼之下,愤然拔剑自刎。可以说李广的死,是卫青所害啊,虽然卫青在历史上一直留有美名,但唯独在李广这件事上,留下了一个无法磨灭的污点。
然后是卫青最后是李广
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我想请问了,李广那里抗命不遵,擅自行动了?“意甚愠怒而就部”顶多也就是闹情绪,没有按惯例向大将军卫青辞行,算是礼数不周!呵呵,如果李广真的抗命,不用等到后来卫青遣使问失道的原因,直接就军法从事了!你老兄可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至于“职业军人”的标准是否包不闹情绪这条,恕我孤陋寡闻,实在不知道啊。但我想,古今多少名将都有点脾气。算不上“职业军人”就算不上吧,有多大的关系呢!再说,本人对”职业军人”这一名词一直不感冒,总有“职业杀人机器”的感觉,所有,李广算不上职业军人我反而觉得挺好,又不是奥运会的金牌,你喜欢就自己留着吧!至于你说的公孙敖比李广强的观点,怪我上次没有加以证明,这次我详细说下。公孙敖,义渠人,以郎事景帝。至武帝立十二岁,为骑将军,出代,亡卒七千人,当斩,赎为庶人。後五岁,以校尉从大将军,封合骑侯。後一岁,以中将军从大将军再出定襄,无功。後二岁,以将军出北地,後票骑期,当斩,赎为庶人。後二岁,以校尉从大将军,无功。後十四岁,以因杅将军筑受降城。七岁,复以因杅将军再出击匈奴,至余吾,亡士多,下吏,当斩,诈死,亡居民间五、六岁。後觉,复系。坐妻为巫蛊,族。凡四为将军。嘿嘿,这份战绩那点可以看出公孙敖比李广强啊?这叫不叫的“一次次全军覆没”呢?更何况后来还有一件事情,使我对此人非常厌恶:公元前97年(汉武帝天汉四年),汉武帝发20余万大军分三路讨伐匈奴,其中一路与匈奴恶战10余日,未分胜负;一路未遇到匈奴军队,无功而返;由公孙敖统率的一路与匈奴左贤王接战,败归。当时汉武帝也觉得李陵孤军深入,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恶战,挺不容易的,于是指示公孙敖深入匈奴腹地,把李陵接回来。可公孙敖被左贤王打败,回来时奏称是李陵教单于用兵,所以才有此败。汉武帝大怒,将李陵母亲、妻子等全家人统统杀死。
后来,汉朝才知道教匈奴用兵的是另一个降将李绪而非李陵。为此,李陵派人刺杀李绪。为了推卸责任,竟然用陷害无辜之人的手段,直接导致屠夫刘彻杀害李陵一家无辜的老幼妇孺!这就不是能力,而是人品的问题了,这样一个小人,实在不值得老兄你为他摇旗呐喊!接下来,老兄你以李广包围自己的敌人数量全是自己一面之词而对李广大加鞭挞,又因司马迁在著述《李将军列传》时感情很充沛的缘故而对这段记载加以否定。我想请问了,李广确实有一次是全军覆没,只身逃回,估计他的士兵即使有逃回的,数量也可能很少,但你敢肯定没有一些残卒生还吗?他们不会报告,怎么就成了李广一个人为了减低自己的责任而虚报敌军的数量呢?退一步讲,我们就当他那一万人全死光了吧!我不懂军事,但想要全部歼灭一万人的敌人而不会让敌人因为溃散而逃跑,如果不是兵力数倍于敌,怎么可能做到呢?兵法中说“十则围之”,围了才可能全部歼灭而没人能逃跑,那说敌人数倍于己,又怎么不可能了呢?或者老兄你军事懂得多,可以告诉我一个例子,证明能用比敌人更少的兵力,在一次战斗中,可以将多于自己的敌人尽数歼灭,敌人一个也跑不了的!那样,你的说法才算有点依据啊,否则,就是对李广的栽脏诬陷哦!更何况,司马迁在书中什么地方提到这些数据都是李广自己说的呢?仅凭老兄几句话就断然否定历史,也太随意了吧!司马迁在创作李广传的时候有着很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这是史学界公认的,但这只是体现在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上,但并不代表司马迁会因为个人的感情去歪曲和编造历史史实啊,如果真是这样,那《史记》也就当不起“史家之绝唱”这句话了!再来说说卫青直捣龙城那一战!元光五年,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李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贺亦无功。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四万大军平均分成四路,李、卫、公孙敖、公孙贺各领一路,李全军覆没,成为了老兄鞭尸的把柄!公孙敖损兵七千,大部被歼,但比李广少死三千人,你大概认为这是他比李广强的地方吧,呵呵,你定要如此我也不想说什么了!公孙贺这一路,在塞外兜了一圈,谁也没碰上,无功亦无过!只有卫青斩虏数百,算是胜利,为刘彻挽回了一点颜面!但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四路齐出,却互无配合,制定这次作战计划的人真是有点问题(我个人觉得这很有可能是那位汉武大帝的“拍脑袋”主意,呵呵,没查到史料,方家勿笑!)我估计刘彻是想达到锻炼队伍,简拔人才,探敌虚实等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实达到了,因为发掘出了卫青这位军事家!但单就这次作战来说,这样的作战计划无疑是不科学的,四路齐出,有分进却无合击:李广、公孙敖各被敌人包围,孤军作战;另一路公孙贺却在外面兜风,找不到敌人作战;卫青同样如此,一直找不到敌军,最后才走到了匈奴未曾防备的龙城。一万大军歼敌数百实在不是什么大胜,有什么值得大书的么?试想,如果真和主力遭遇,恐怕不是数百人的结果了!如果卫青也如李广一样被数倍的军队包围,结果恐怕会很难说吧!当然,你可以说卫青定会大获全胜云云,呵呵,我只能跟你说,我不信!所以,我说他的这一战运气使然“也不是什么无稽之谈吧”?卫青后来的成就我不否认,我也从来不认为李广比卫青厉害,但后来厉害不等于先前就厉害,历史可以假设,却没办法证明!至于卫青因此战而封候,那战果实在小的可以,但居然可以封候,除开刘彻保护自己面子给自己找个台阶的原因外,就只能说是突出其“历史性意义”了啊!再来说一说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老兄你很是义愤啊,确实,李广没有到过龙城,好像王昌龄“张冠李戴”了,让卫青受了委屈。呵呵,我们来分析一下,王昌龄真的就没读过史书,不知道捣龙城的是卫青而不是李广?未必吧!其实,王昌龄是有感于唐朝边患不息,期望有李广这样的“飞将”来戍边,使外族不至于度阴山而南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李广之功在守边,卫、霍之功在歼敌,王昌龄这样说又有何不可呢?人民传诵这首诗,也是期望有像李广那样的将军来保家卫国啊,怎么就成了替李广个人辩护了呢?老兄你非要根据史书来规定诗歌,如此读诗,岂不谬哉?再来说李广接受梁王军印这件事,我曾说这是李广不会作官的表现,分不清皇帝和他的兄弟也只是君臣和政敌的关系;老兄却理解为这厮是为了将来梁王登极以后的荣华富贵!呵呵,对此我也实在找不出什么直接的证据来替李广辩护。谁教李广接受了呢!这就是“裤裆里头的黄泥——不是屎也是屎”了。我就算能把李广从坟墓里叫起来,自己来替自己表白,你也大可表示不屑。但我想,有一个事情或者可以从侧面说明点问题:那就是卫青对于李广的态度。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卫青对于李广在态度上是很敬重的,如果我们相信卫青的人品的话,那么他所敬重的人也可以窥见一二了!总体来讲,李广在军事成就上比不了卫青和霍去病二人,但因此就将他贬的一钱不值,甚至不如公孙敖这样的小人,就实在有失公允了!李广的才能用前面网友的话说大概在军、师长的位置,而卫、霍却是可以作军区司令的才干。但师长和司令各有其作用吧?我喜欢李广的个人魅力,就像喜欢李云龙一样,虽然在军事上比不上很多元帅,但不妨碍人们喜欢他啊;巴顿一生都没当上五星上将,但不影响他有无数的“粉丝”。李广的优点很多,缺点司马迁也没替他捂着,明明白白写在传记里(比如杀霸陵尉就是典型的“公报私仇”,虽然那是个势利的小人,但罪不及死。)司马迁并未因为自己的感情而忘了史家的责任!以上这些就是我对李广的认识,以后不再讨论了,打字好累啊!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汉朝有了伟大的两个外戚卫青、霍去病,以及霍光、窦婴等等不错的外戚,但却也亡于外戚。纵观汉朝一世,外戚中毫无功劳却封侯拜将者无数,庸才遍地,虽然有那么寥寥几个人才,却不能抹掉这一集团整体的害处。归根结底这是汉朝官吏选拔制度的缺陷造成的。民间与卫霍同水平的将才不可能没有吧!但为什么就是没被发现呢?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而卫青能从奴隶到将军,不应只看作是他的幸运,更应该是汉朝的幸运、民族的幸运!而李广呢,从太史公的记录来看,你只要稍微有一点军事常识,就知道,他绝对不是个好将军,但是是个好战士。“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一个好的将军能这么指挥打仗吗?尤其对付机动能力极强的匈奴的军队?他未尝遇害,只能说他运气太好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所以后来没有运气的时候他从来没有取得什么功绩!再说李广全军覆没的那一仗,也是卫青成名的那一仗。“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当时李广带的是一万骑兵没有错吧?既然发现对方兵多为什么不脱离呢?对方是骑兵李广也是,难道匈奴的骑兵有机动能力,你李广的骑兵就没有?从这一仗就可以看出,李广根本没有掌握骑兵作战的精髓。如果霍去病也是和李广一样的话,别说深入匈奴领地千里了,估计有个百八十里也全军覆没了!结论就是:李广是一名好的战士,但是绝对不是一名好的将军!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这句话你是看不到,还是看不懂?李广从景帝时开始就带兵打匈奴,全军覆没有几次?历史上的常胜将军不是没有,但都是什么条件下的?如果让白起领韩军而不是秦军,他还能有那些成就吗?时代背景是必须考虑的,一个将领再牛也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第一次全军覆没:“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这次是李广全军死剩自己逃回来的,这兵多与不多是谁说的,是李广自己说的吧?第二次:“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时广军几没,罢归。”既然博望侯来时,匈奴军就去了,而且弗能追,李广军又几乎全没了,司马迁那一段生动的描写,(你写了我就不重复了)来自哪里,恐怕还是李广自己说的吧?那么这次李广射杀了多少匈奴兵呢,得了多少首级呢?李广家族的人一失败,司马迁无一例外均为寡不敌众,但细看之下觉得可信度低罢了。真有意思,你从哪里看到"卫青直捣龙城的那一战是运气使然,他自己都没想到会走到那儿"这种结论也就你们这种没点军事常识的人才说得出。没错,这次是进入匈奴境内深处,但这个陌生的环境对李广如此,对别人就不是如此吗?为何就他迷路呢?只能说他水平低。你李广是幼稚园的小朋友,打仗还要邦他找保姆?正是他一次次“全军覆没”才不敢让他打主攻(主攻是卫青自已打的),让他去再来个全军覆没怎么办?不过,如果你要认为汉军打不打得赢不重要,汉军覆没不覆没不重要,只要李广将军能立功封上侯或者是想干嘛就干嘛就行了,本人也无话可说了。当然打仗会死人,但人死得是要有价值的。你若喜欢跟着一个平庸将军稀里糊涂地死去,我还能说啥。这句“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是发生在汉军出击匈奴前的事,当时汉军躲在关内,李广带兵自由散漫,危险不大,士兵就觉得李广好,但却正是这个日后导致了李广的失败的原因。之后,你看士兵是愿意跟着卫霍立功,而是跟着李广全军覆没。明知这首诗是抢了别人的功劳还拿着到处招摇,也就你们这种人才做得出。本人从没说过卫霍没缺点,霍的缺点多些,但卫青,司马迁的原记中几乎没有。李广接受梁王将军印是否不懂为官之道?本人却不这样认为,梁王当时得到窦太后支持,成为王储的有力争夺者,若我说李广私受他的将军印是为了给自己留多条路,也不是什么无稽之谈吧。李广爱惜士兵,难道卫青就不爱吗?他“爱惜士兵,性格刚强,不屈不饶.”为何他全军覆没时不自杀,偏看到封侯无望了就要自杀,要是我,跟着自己的手下一个都没能回来,我绝对没脸逃回去,当场就解决自己了。
李广做右北平太守的这段时间里,匈奴人好象正应付着卫青的数次打击,匈奴人是怕他,还是没功夫来打他呢?李广军主动出击而全军覆没的记载不仅一次,除您所说的那次,还有元狩二年的出征,这次李广“是时广军几没,罢归。”这次好点,还剩几个活的,没死绝。真服了你们,真能为李广找理由了,无功就是匈奴人怕他不敢碰他,可好象汉军中也就他爱被人家打得全军覆没,为啥偏匈奴怕他,却好象不怕将匈奴人打得连老窝都给端了的卫霍?
李广是否适合担任前将军,确实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但问题是在出征是已经任命李广为前将军,现在终于寻到单于主力,正面攻击是最直接的建功方式,此时却将本应担任正面攻击的前将军调去迂回包抄,嘿嘿,这要是正常的话,鬼才信呢!实际上这是汉武帝的主意,卫青只是个执行者罢了!至于公孙熬有没有去抢这个位置,历史没有记载了,我想一般意义上推断,公孙熬至少明里不会去抢,但以他和卫青的关系而言,卫青顺手送个人情,报答他是很可能的!顺便说一句,如果这位老兄认为李广战绩太差不够资格担任前将军的话,那公孙熬一样没资格,他的战绩也糟糕的紧!
“不错,李广想做一番大事业,但哪个军人不想,但想还要本事才行,看看李广的一次次全军覆没,那些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跟李广走上战场就再也没回来了,他们就活该给李广做立功封侯的试验品吗?说什么李广运气不好,次次都运气不好那就是水平问题.说什么卫霍是天幸,次次都天幸就好好探究一下别人天幸后面的付出的努力.卫青头战龙城之战时,汉军从没进入过匈奴境内深处,但卫青当年为何不迷路,霍去病出塞两千里,又没GPS为何没迷路,卫青跨沙漠作战为何没迷路,为何李广这个号称守关数十载的老将一出关就迷路”这一段更是愚蠢可笑!李广确实有全军覆没,被匈奴俘虏的经历,但怎么在这位仁兄眼中就成“一次次全军覆没”了?呵呵,希望你说说都是那些次啊?.公元前120 年,李广率四千骑兵出右北平。配合张骞出征匈奴。因为张骞异道,就是没按时到达会合地,致使李广孤军被围,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兵包围,汉兵死伤过半,箭矢也快用完了。李广令士兵们引弓不发,他自己以大黄弓连续射杀匈奴裨将多人。匈奴兵将大为惊恐,纷纷被李广的神勇所镇住而不敢妄动,直到第二日,张骞主力赶到,李广军得以解出重围。如果这也算一次的话,那我也不好说什么了,只是我怀疑,以这样十比一的比例,多少人能全身而退呢?至于迷失道路,作为统军将领,李广难辞其咎!不过你老兄也说的太过轻松了吧!长期戍边就不会迷失道路?李广戍边多是在靠近国境的地方防御作战,绝少深入匈奴腹地,而这次是深入匈奴境内寻找敌主力决战!环境完全是陌生的,迷路虽不可原谅,但可以理解!即使现代战争中,还有迷路的事情发生呢!卫青当年不迷路?呵呵,卫青直捣龙城的那一战九成是运气使然,他自己都没想到会走到那儿!更何况,卫青作为统军元帅,当然要做好地理侦查工作,而李广开始担任的是前将军,是冲锋陷阵的大将!突然被调去做迂回的偏师,不熟悉地形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么说不是为李广开脱,只是你为什么只看到李广的责任?知人善任,这应该是为帅者必备的素质,让一个"一次次全军覆没”的人去迂回包抄,哈哈,卫青难逃领导责任啊!说什么跟着李广的将士不该给他做封侯的试验品,嘿嘿,请问卫青、霍去病打仗没死人?他们就不是靠着这如山的尸骨登上封侯台的?还是听听士兵自己的表达吧:“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总体来说,在军功上,李广比不上卫青、霍去病,就如前面有朋友说到的,他大概就是个师长!但李广历任七郡太守,前后四十余年,毕生大小七十余战,阻止匈奴南侵,这份功劳不知该怎么算啊?我要是当时老百姓,有李广当太守,睡觉都踏实啊!要不怎么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呢,虽然李广从未到过匈奴龙城!就像巴顿一样,一生没混上五星上将,没像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这些人一样大权在握,但并不影响人们喜欢他!同理,李广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嘿嘿,顺便说一句,卫、霍二人难到就没有缺点?)李广也不通为官之道(接受梁王官印就是证明),但他面对强敌,面不改色,在生与死之间谈笑自若,在腥风血雨中笑傲疆场.爱惜士兵,性格刚强,不屈不饶.实在是中华历史上的快意男儿,是永远的飞将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本文内容于
21:28:09 被一个废人编辑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本文内容于
16:04:06 被老猫慢慢爬编辑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故,请搞明白我的立意再进行讨论!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至于“失道”,不仅仅是李广,那几次大战基本所有人都“失道”“异道”,至于为什么卫青、霍去病还能大胜而归,恐怕是因为外戚特别照顾,军多粮多。李广可得不到这种待遇。《卫将军骠骑列传》里说的明白:“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太史公对霍去病评价就是“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典型的贵公子啊。要说卫青霍去病功劳很大,堪称伟大,但这是建立在他们是外戚这么一个基础上,他们初入军就能带大军作战,兵力精良后勤有保证,其他老将几十年的奋斗历程在他们这里基本没有——真是年少成名啊。所以说,李广不是个伟大的将军;而卫青、霍去病的伟大中,未免带了一丝黑影在里面。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点击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杀统率三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