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合同对社会各方的有利影响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土地流转对农村社会分化的影响研究——以贵州省清镇市为例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土地流转对农村社会分化的影响研究——以贵州省清镇市为例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4:25:4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土地流转对农村社会分化的影响研究——以贵州省清镇市为例.PDF
道客巴巴认证
机构认证专区
加  展示
享受成长特权
官方公共微信集体土地入市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中国土地流转网|农村土地网
当前位置: >
集体土地入市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font color=# 来源:上海金融报 时间: 09:23:46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出的“383”改革方案中,涉及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入市交易”,其核心是在规划和用途管制下,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平等进入非农用地市场,收缩政府征地范围。对此,笔者认为,集体土地入市若能真正付诸实施,既是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破冰”,也能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更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第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近二十年,随着城镇化加速,政府征地拆迁规模大、涉及范围广,每年因征地拆迁与农民发生的矛盾冲突也与日俱增,有些地方政府动用暴力涉黑拆迁,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据媒体披露,2012年全国共查处违法违规强制征地拆迁案件427件,437人受到责任追究,共纠正和查处农村土地承包、流转、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治中损害农民土地权益问题2万余件,涉及金额4.7亿元人民币。允许集体非农用地与国有土地以平等身价进入土地一、二级市场,可大大提高农民在土地交易中的话语权、主动权和自由裁量权,避免政府强拆影响农民利益,可使农民充分分享城市发展和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实现社会最大和谐。  第二,可有效抑制地方政府的征地冲动和投资扩张。当前,农村集体地征收价格过低,不少地方政府罔顾民意,通过强行征收集体土地变成国有出让地,出让给开发商价格获得翻几番甚至几十番的利益。据财政部资料,从2010年-2012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分别为29398亿元、33477亿元、28886亿元,占同年财政收入比重分别为35%、32%、25%。地方政府还热衷于投资和大拆大建,有些地方不惜通过融资平台公司和其他变相途径大肆向银行和社会融资,推动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造成地方政府债台高筑,陷入“破产”边缘。审计署2011年公布,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达10.7万亿元。虽然审计署新一轮审计数据尚未公布数据,但有估计地方政府债务可能超出20万亿元。这些债务约一半以上用土地抵押及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就会引发区域性金融风波,激发民众不满情绪。允许集体土地入市,实质提高了集体土地征收成本,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同时,给肆意征地、无视农民权益行为戴上了“紧箍咒”,一方面迫使地方政府抑制盲目投资行为,一方面有利于规范约束地方政府征地拆迁行为,树立高效、廉洁、务实的政府形象。  第三,可有效抑制土地资源浪费。农村集体地征收价格低,不仅助长地方政府征地冲动,而且造成一些地方政府重复项目建设、浪费土地资源现象比较严重。随着城镇化加速,大量城镇耕地被规划为建设用地,造成耕地减少,使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困难加大,对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形成了威胁。据相关资料,本世纪初至今,我国耕地减少了1亿多亩,年均1000万亩。2010年全国建设用地700多万亩,其中来自农用地达500多万亩。据估算,我国耕地每年净减少400万亩。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在形成统一土地市场之后,土地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升高征地成本后,可有效阻止地方政府人为强制的低价行为,可约束地方政府征地冲动,遏制我国耕地快速下降势头。另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在征地拆迁中应担负的责任和义务进行了明确规范,完善相关机制,加大有效监督,使地方政府的征地拆迁走上健康轨道,能够有效的守住“耕地底线”不突破。&
请选择您看过这篇文章后的心情:
本站联系QQ=&编辑: 业务1: 业务2: 网站合作:
Copyright & 2008-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法律顾问:
农村土地网 版权所有  摘要:现行土地制度存在权利二元、市场进入不平等、价格扭曲和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等弊端。随着《决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土地流转改革对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现行土地制度存在权利二元、市场进入不平等、价格扭曲和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等弊端。随着《决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土地供应将从单一的政府征地转让逐步转变为包含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双规制供应,最终实现两种所有制土地权利平等、市场统一、增值收益公平共享的土地制度,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项改革的直接影响为农用土地集约化、土地交易市场化、土地收益资本化;间接影响将利于对房地产的调控、提高城镇化水平、转活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中国论文网 /2/view-5221174.htm  关键词:美元;土地流转;城镇化;房价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既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土地流转改革激活了土地这一农民最大的资产,必将给农民,农村及相关产业带来无穷的想象力,开启中国经济制度的升级版。具体影响如下。   一、有利于对房价的调控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达到3.66万亿美元,超过了日本、欧元区、沙特和瑞士这四大外汇储备国的总和。同时,央行9月末外汇占款余额是25.3万亿人民币,几乎可以等同于25万亿人民币基础货币的发行数量。换句话说,如果扣除外汇占款所形成的基础货币,那么,中国基础货币的发行量接近于0;如果以4倍的货币乘数计算,扣除外汇占款所形成的流动性,中国M2数量也接近于0。这说明:美联储已经控制了中国央行、美元已经控制了人民币、美国已经控制了中国的货币主权。表现在房价上就是:一方面当美国大量印货币的时候,也就是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导致人民币升值,大量热钱流入中国,这些热钱必须找到出口,由于市场体制的不完善,房地产市场成为理想的选择,大量资金的涌入造成房地产价格在短期内迅速抬升;另一方面当美国在印大量货币的时候,中国也在印货币,甚至比美国印的还多,但美元是全球硬通货,全世界帮它稀释,而人民币是不可自由兑换货币,超发的货币很容易导致国内通货膨胀,这时房地产就是国家回笼货币最好选择,这也是房价一直上涨的原因。下面就通过Eviews软件探讨一下美元和房地产的关系。   利用上面数据,通过Eviews软件可得下图。   因此,房价与美元指数的函数关系为:   Y=.07486*X   T=(5.677008) (-3.836996)   R2=0.531067 F=14.72253   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R2=0.531067,模型有很好的拟合优度,F检验也是高度显著的,说明美元指数对房价的影响是显著的,在数值上,样本决定系数R2是样本相关系数的r的平方,又因为是负相关,利用这种关系就可以求出r=-0.728。可见美元指数与房价有很强的负相关性。   从上文可以看出美元指数越低,中国房价越高。美元指数下跌的最直接结果是在国内形成了大量拥有闲钱的投机者。近年来地方政府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大量的财政赤字,政府从农民手中买地,然后卖给房产商,进而赚取差价作为财政收入,弥补赤字。房产商处于中间环节,当土地价格上涨时,房价也就自然而然的上涨,那些投机者看到这个现象时,就跑去买房,增加了房产的需求,进而又增加了土地的需求,政府又提高了土地价格,房产商又提高了房价,投机者又去买房……就这样循环着,直到有一天房价高到没有投机价值时,房产泡沫破裂,后果不堪设想。当然我们不想看到那一天。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种投机炒房者,就必须中断这种循环,实行土地流转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对于土地受让方,城乡土地交易中心实行风险评估,把环境保护和经营方式、经验、实力等作为准入因素通盘考虑,以确保出让受益。放开土地供给,控制土地价格,进而控制房价的上涨速度,使资金回报率处于合理水平,减少投机者对房地产的炒作。所以,土地流转改革守住了房地产的土地供应环节,能够更好地从源头上做好房地产调控的基础工作。   二、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   由于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医疗和教育条件,当前70%的农民工不打算回乡就业,80后、90后年轻农民工更不愿意回去。即使回老家,他们一般不从事农业生产,不在农村生活,而是去县城及以上级别的城市。在农村,农户可以向他人出租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可以和其他农户以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发展农业的合作生产,还可以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作为股份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中去。土地流转改革将实现几亿农民与土地的分离。这些与土地分离的农民大部分将进入城市,有利于提高土地城市化的效率,城镇化的进程也将加快步伐。   三、转活现代农业,开启集约式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增加农民收入   土地流转将农民分散种植的田地集中起来,再用于集约式农业生产经营。解决土地权利的“碎片化”,根据规模报酬和外部性理论可以看出集约化经营的消耗和成本较低,农产品的质量能不断提高;劳动分工使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集中使用数量较多且性能相似的土地可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生产规模更大的生产者有更强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原材料,建立分销渠的道能力较强,单位分销成本也较低。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构建和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可以使农民更充分地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成果。   不过挑战仍然严峻,农地直接入市首先会触动地方政府的利益,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统一布置,单纯靠地方政府推动会很难,所以中央必须出台更具体的操作规则,才能让政策红利落地。另外,在现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法律框架下,在土地使用权确权的基础上,农民能否获得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升值的合理部分而不是被其他组织或个人截留,以及是否会产生土地兼并等现象都无法预料。因此,在实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完善立法,建设透明的制度,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参考文献:   [1]罗伯特?M?索洛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史清琪等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阿瑟?奥沙利文. 城市经济学[M].苏晓燕,常荆莎,朱雅丽等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因、问题与建议
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作者:吴金和 吴吉民 郑千愚
―――次贷危机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冷思考
摘要:&文章主要从市场经济和产权制度的视角,研究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试图为完善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城乡统筹发展体系构建理论支持,提出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文章剖析了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内在要求;探讨了中国土地流转市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完善和健全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农地流转;土地制度;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从土地的集体经营逐步过渡到家庭承包经营,从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确立到在家庭承包基本制度框架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一直向着优化配置资源、寻求最佳绩效的目标努力。20&世纪80&年代末期,全国各地自发地开展了一系列土地流转的创新实践,&其目的都是为了克服家庭分散经营引发的生产低效率问题。2003&年3&月,《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其中相关的条款为此后的土地流转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法律基础。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文件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就土地流转问题做出指示,要求抓紧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正是得益于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30年来中国农业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中国现阶段,土地流转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争论,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挑战。由于土地问题涉及到的层面太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土地新政”最终未能“明晰土地产权”。而学术界对此也给予了很多的关注。例如,党国英认为法律规定方面的缺陷导致了土地所有权不明晰,其结果是在农村社区内没有一个明晰的土地“所有集体”或其代理人可以得到“所有者”应该得到的收益权和完整的处置权;张红宇则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与土地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等角度分析了土地使用权不稳定的原因,并且在事实上破坏了有效农业投入和积累机制的形成;潘维指出,农村土地流转有可能演变为资本与腐败的盛宴,在农村发起一场新的“圈地运动”,给国家和社会稳定埋下巨大隐患。
当前,由美国次贷风波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上近千万农民工失业回乡,土地权益成了他们最后的生活保障,这种形式下执行“模糊产权促进流转”的政策更应慎重;而最近中央4&万亿、地方18&万亿元等系一列经济刺激政策措施的出台,各地一片“大干快上”的气氛也必然会对未来一个时期的土地需求和土地流转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与冲击。
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1、农地使用权的适度流转是实现规
模经济的前提条件。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规模化生产将促进农业机械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边际效益。但是,&在中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中,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受到了过于分散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的制约。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意大利的1/20,&美国的1/230,&加拿大的1/376,而且地分“三六九等”,农户所拥有的耕地还零散分布在不同的地块上。随着人口的增长,零碎的农户耕地还将进一步被细分。分散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制约了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过于分散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也导致农业市场交易成本费用难以降低。由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的市场主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谈判的能力较弱,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再加上中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中介组织不健全,导致农业市场交易成本费用高昂。
2、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要求农地使用权的适度流转。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初见成效,但在发展进程中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其中之一便是分散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在分散的土地产权制度下,农户农业生产的布局零乱、品种繁杂,难以进行专业化生产,也无法形成区域化优势和品牌优势;&同时由于单个的农户不能及时、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和变化,难以对未来市场进行科学预测,因而在生产决策上容易盲目趋从,容易导致农业生产结构的同一化与供需结构的失衡。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呼唤农地使用权的适度流转。
(二)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可以推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部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集聚,可以为城市和工业发展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部分农民进入到城镇,&也将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房产、交通、医疗、教育及其他配套生活设施的建设,支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2007年8&月至2008&年9&月,&以推动农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为核心的重庆“江津试验”&就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三、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虚化的农地集体所有制导致土
地产权制度的不明晰土地制度无论怎么改,《宪法》所规定的“土地村民集体所有制”的原则是不能否定的,否则土地就没有合法主体了。如果土地集体所有制否定了,我们建立的新中国、新政权的合法性都成问题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土地新政”由于土地问题涉及到的层面太多,&因而争议也很大,&最终未能“明晰土地产权”。在当前的乡(镇)、村、村民小组三级所有的土地制度框架下,&中国的农地集体所有制是产权虚化的。土地以承包形式划归农民使用,&在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中,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属集体、承包者和经营者。而权力边界不清,承包权、经营权均可能处于不稳定状态,利益主体之间容易发生摩擦和冲撞。
(二)分散的土地流转形式难以适应
现代农业规模化的要求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进行土地流转的主要目的,&也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尽管当前的土地流转方式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但黄祖辉等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土地流转都发生在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之间,&他们往往由于土地经营效益低(18.8%)、家庭劳动力不足(18.8%)、太辛苦(22.8%)以及长期在外工作(16.6%)等被动的原因,自发地将土地流转给还未面临相同问题的亲戚、朋友或邻居。调查还显示,&以土地规模经营为目的的土地流入户只有6.3%,认为土地经营还有一定效益和家庭还有剩余劳动力的分别占27.2%和10.3%,由此可见,目前流入土地户主要还是以散户为主。这种“散户-散户”的自发性土地流转速度慢、规模小,难以适应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要求。
(三)落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影响了土地流转主体的积极性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能覆盖所有的农村地区,无法为那些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提供充分的社会保障。因此,当土地流转的费用(租金)低于农户的预期时,深受“土地是养老保障”这一传统观念影响的农户,尤其是普通的小规模经营散户,就有可能放弃土地流转的计划。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转让土地经营权虽有一定现金收益,&但由于他们大多没有一技之长,在城镇务工一旦失业,其赖以生存的土地也不复存在,将失去生活的退路。在给予他们相应的社会保障之前,&将他们在农村生活的退路断掉,&将会给社会稳定埋下隐患。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十几年中,虽然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收入较低,但农村社会依然整体较为稳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农民有自己的土地,温饱问题有保障。一旦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在失业后又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情况下,将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思考与建议
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迫切需要对中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如何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稳步推行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制度,文章提出以下建议:
(一)弱化农村土地产权关系,长期化农民的土地承包权
在当前的乡(镇)、村、村民小组三级所有的土地制度框架下,中国的农地集体所有制是产权虚化的。而当前的历史、法理条件下也难以进一步去明晰产权。所以现实选择就是弱化农村土地产权关系,长期化农民的土地承包权。
当前中国农村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三权分离”的局面,即土地归社区“集体”所有(所有权)、农民按户承包(承包权)、土地经营权自由流转(经营权)。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权已经具有一定财产权利的物权属性。因此,中国未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点,就是要确保农民对土地长期甚至永久的承包权,明确土地承包权的一定物权属性,规范土地使用权限的让渡行为,从而使广大农民成为真正的土地流转利益主体。
(二)促进农民与农村的分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的分离主要有两条路径可供选择:一是向大中城市转移;二是大力发展小城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压力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两条道路都不可偏废。目前中国城市化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造成了城市对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排挤。短缺经济时代就已建立并一直延续至今的户籍制度,&在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过程中构筑了一道人为的障碍。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户籍制度改革是当务之急。而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建立“企业自由雇佣工人,劳动者自由择业”的市场化就业制度,真正实现城乡居民教育、就业机会的平等,促进农民与农村的分离,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三)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在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安排下,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功能。据估计,&当前由美国次贷风波引起的经济危机,&使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近千万农民工失业回乡,&其农村的土地权益成了他们最后的生活保障。近千万的失业大军,相当于不少国家一个国家的全部人口。在此,我们假想一下,如果在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背景下,&全面推行农村土地自由流转制度,&若再次发生类似的经济危机而引发大规模的农民工失业潮,对社会稳定必将造成严重的冲击,后果难以想象。所以,必须借鉴城市居民和企业建立社会保障的做法,采取政府强制引导加市场化的模式建立起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土地作为农户最后的社会保障功能,才能彻底解除社会各方主体对农村土地使用权全面自由流转的思想顾虑,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2008(2).
2、陈永志,黄丽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力、条件及路径选择[J].经济学家,2007(1).
3、李昌平.扩大农民地权,先要给农民选择权[EB/OL].http://view./a/005_2.htm,<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6" Month="1" Year="-01-26.
4、张合林,郝寿义.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创新及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7(2).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
相关信息 & & & & & & & & &
&&| && &&| &&&& |&& && | && | &&基于社会经济视角的农户土地流转影响因素与效率研究--《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基于社会经济视角的农户土地流转影响因素与效率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在于构建一个农地流转分析框架,同时在测评流转农地使用效率高于非流转农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促使农户进行农地流转的影响机制是什么,影响作用大小如何等,从而制定相关的支农政策,以高效的方式促进农地流转和农业生产进步。
本文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模式为逻辑起点,按照制度变迁理论的思路,指出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虽在改革开放初期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超细碎化的经营模式已不适用于当前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为此,在集体所有和农民按户承包的基本制度下,加速农地流转以进行规模经营成为确保农业高效生产的有效途径。
论文主体部分主要为实证分析,包括农户流转意愿的Logistic回归分析和流转农地DEA效率比较分析。第一部分,在理论分析影响农地流转决策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湖南省2000多个微观农户样本,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了决策者年龄、教育年限、家庭人均收入、农地距县城距离、农地流转成本、农产品价格期望和耕种技术自评高低对农地流转决策具有显著性影响的结论。第二部分,通过均数比较研究,得出流转农地生产效率在统计学意义上要高于非流转农地生产效率的结论,这一结论从现实数据上支持了本文所提出的需加速农地流转观点。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尊重农户意愿,维护农户主体地位;确定长期农地产权关系,保障农户长远利益;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户综合素质;加快发展非农产业,提高农户非农收入水平;创新农地流转契约,降低农地流转成本;加大农业政策扶持,鼓励农地规模经营;建立农地流转的中介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削弱农户对农地的依赖程度等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F321.1;F224【目录】:
摘要4-5Abstract5-16第一章 导论16-38 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16-19
1.1 研究背景16-17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7-19
1.2.1 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的需要18
1.2.2 农民发展的现实需求18
1.2.3 农业市场化发展的需要18-19
1.2.4 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19
1.2.5 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需要19 2 国内外研究动态19-34
2.1 国外研究动态20-26
2.1.1 农地流转状况的研究20-21
2.1.2 农地流转、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绩效研究21-22
2.1.3 农地交易方式与农业绩效研究22-24
2.1.4 农地流转影响因素研究24-26
2.2 国内研究动态26-34
2.2.1 我国农地流转现状26-28
2.2.2 农地流转、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绩效28-29
2.2.3 农地流转方式29-30
2.2.4 农户农地流转影响因素30-32
2.2.5 土地流转制度创新32-34
2.3 结论与简要述评34 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34-37
3.1 研究思路34-35
3.2 研究内容35-37
3.2.1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模式形成机制分析35
3.2.2 影响农户土地流转的因素分析35-36
3.2.3 农村流转土地与非流转土地效率比较分析36
3.2.4 改进农地流转机制的政策建议36-37
3.3 研究方法37 4 可能存在的创新37-38第二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理论基础38-57 1 土地流转内涵38 2 产权理论概述38-42
2.1 以效率为核心的西方产权理论39-40
2.2 以所有制为核心的马克思产权理论40-41
2.3 产权理论述评41-42
2.4 我国农地产权指导思想与现状42 3 土地资源配置理论42-44
3.1 土地资源产业结构配置43
3.2 土地资源权利主体转换43-44
3.3 土地资源配置44 4 地租理论44-46 5 制度变迁理论46-47
5.1 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46
5.2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46-47 6 比较优势理论47-48 7 委托代理理论48 8 农地成本与收益理论48-51
8.1 农地成本与收益49
8.2 农地规模经营49-50
8.3 农地利用的外部效应50-51 9 农民理性假说51-54
9.1 舒尔茨的理性农民51-52
9.2 蔡雅诺夫的小农思想52
9.3 赫尔伯特·西蒙的有限性和效用理性52-53
9.4 对几种农民理性的述评53-54 10 行为经济学理论54-57
10.1 行为经济学产生54
10.2 行为经济学基本观点54-55
10.3 农户生产行为理论55-57第三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与变迁57-77 1 新中国前农地制度变迁的回顾57-61
1.1 商周时期:井田制57-58
1.2 秦汉至五代:土地国有制与大土地私有制58-60
1.3 宋至明清:土地私有制60-61 2 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回顾61-69
2.1 土地改革阶段61-62
2.1.1 土地改革发展历程61-62
2.1.2 土地改革绩效评价62
2.2 农业合作化阶段62-64
2.2.1 农业合作化发展历程62-63
2.2.2 农业合作化绩效评价63-64
2.3 人民公社时代64-67
2.3.1 人民公社发展历程64-66
2.3.2 人民公社绩效评价66-67
2.4 家庭承包经营制67-69
2.4.1 家庭承包经营制发展历程67-69
2.4.2 家庭承包经营制绩效评价69 3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启示69-77
3.1 潜在经济利益是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70-73
3.2 路径依赖限制我国土地制度变革73-75
3.3 土地制度改革方向由意向性所决定75-77第四章 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的理论分析77-97 1 农户土地流转概述77-82
1.1 土地流转基本情况77-79
1.2 土地流转中应当遵循原则79-80
1.3 土地流转形式80
1.4 土地流转经济意义80-82 2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82-84
2.1 土地流转意识不强82-83
2.2 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83
2.3 农民流转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83-84
2.4 土地流转后资金与技术支持不足84 3 农户土地流转决策机制84-88
3.1 理性思考决策模式85
3.2 跟风模仿决策模式85-86
3.3 被动接受决策模式86-88 4 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理论分析88-97
4.1 农户土地流转制度需求分析88-90
4.1.1 提高农地流转效率的现实需要88-89
4.1.2 比较利益差异促进土地流转89-90
4.2 农户土地流转制度变迁路径分析90-91
4.2.1 诱致性制度变迁90
4.2.2 需求引致型向供给主导型转变90-91
4.3 土地流转发展规律分析91
4.4 影响农户土地流转因素分析91-93
4.4.1 经济利益最大化92
4.4.2 农户属性特征92
4.4.3 农户外部环境92-93
4.5 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理论分析93-94
4.6 土地使用权流转政府规制分析94-97
4.6.1 政府需要对土地流转规制94-95
4.6.2 土地流转中政府规制的基本理念95-97第五章 农地流转中的农户行为实证分析97-118 1 引言97-98 2 影响因素分析98-101
2.1 农户个体特征98-99
2.2 农户家庭特征99-100
2.3 农地资源禀赋100
2.4 农地流转经济因素100-101
2.5 其他因素101 3 实证分析101-117
3.1 基本假设101-102
3.2 变量选取与定义102-104
3.3 数据收集与处理104
3.4 模型建立与研究104-107
3.4.1 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简介105-106
3.4.2 多元Logistic模型假设检验106
3.4.3 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106-107
3.5 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与分析107-117
3.5.1 模型运行与结果107-111
3.5.2 影响因素分析111-117 4 小结117-118第六章 流转农地使用效率测算分析118-135 1 基本概念界定118-120
1.1 效率118-119
1.2 生产率119
1.3 效率与生产率的关系119-120 2 研究方法和模型120-125
2.1 生产前沿面120-123
2.1.1 生产前沿面理论概述120-122
2.1.2 生产前沿面代数表达122-123
2.2 生产效率值123-125 3 实证分析125-135
3.1 基本假设125-126
3.2 变量选取与定义126
3.3 数据处理与说明126-128
3.4 DEA效率测算128-131
3.5 流转与非流转农地生产效率比较分析131-134
3.5.1 关于效率的比较131-132
3.5.2 关于效率的改进132-134
3.6 小结134-135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135-144 1 主要结论135-138
1.1 流转农地使用效率的结论135-136
1.1.1 流转农地生产效率明显高于非流转农地135
1.1.2 不同农地规模存在效率缺失现象135-136
1.2 流转农地影响因素的结论136-138
1.2.1 年龄与农地流转意愿呈显著正相关136
1.2.2 教育年限与农地流转意愿呈显著正相关136
1.2.3 人均收入与农地流转意愿呈显著负相关136-137
1.2.4 农地数量与农地流转意愿呈显著负相关137
1.2.5 距县城距离与农地流转意愿呈显著负相关137
1.2.6 流转成本与农地流转意愿呈显著负相关137
1.2.7 农产品价格与农地流转意愿呈显著负相关137-138 2 政策建议138-142
2.1 尊重与维护农户主体地位138
2.2 保障农户长远利益138-139
2.3 提高农户综合素质139
2.4 实现农户非农产业转移139-140
2.5 创新农地流转契约形式与内容140
2.6 加大农地规模经营政策扶持140-141
2.7 健全农地流转中介和流转体系141-142
2.8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以减少土地依赖142 3 不足与展望142-144
3.1 存在的不足142-143
3.2 研究展望143-144参考文献144-148附表148-153 附表1 调查农户农地生产效率148-153致谢153-154作者简介15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艳霞;;[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3期
许经勇;[J];财经研究;2002年01期
林善浪;[J];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02期
杨涛,王雅鹏;[J];调研世界;2003年02期
蔡玉胜;;[J];调研世界;2009年02期
陈成文;赵锦山;;[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张红宇;[J];管理世界;2002年05期
廖洪乐;;[J];管理世界;2007年11期
Stephen K.W哲伦;;[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年15期
卢现祥;[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Asian Agricultural R2010年12期
蔡文君;杜学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赵秀花;;[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何丽;刘管平;巫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潘艳红;;[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于忠龙;陈乃新;;[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孙晋;;[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谢青松;;[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王军;;[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周德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尚蒲;罗必良;郑茱馨;;[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黎秀蓉;;[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宋妍;晏鹰;;[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徐美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张震;;[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雷新途;邓启明;;[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钱忠好;冀县卿;刘芳;;[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陶然;汪晖;黄璐;;[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李怀涛;;[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郝文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岩;[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夏雪;[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夏菲;[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王荣;[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王荣;[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赵宏霞;[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徐连章;[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高伟;[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秦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屈怡;[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阮晓毅;[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邵江婷;[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杜国宏;[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余晓玲;[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吴正刚;[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吴薇;[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磊;[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向佳玲;[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胡昕宇;[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秦虹,刘波,袁利平;[J];城乡建设;2004年09期
定光平;张安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邓大才;[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王冰,杨虎涛;[J];东南学术;2002年06期
曾祥炎;;[J];调研世界;2006年06期
梅建明,何新民;[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7期
黄广宇,蔡运龙;[J];福建地理;2002年01期
张红宇;[J];管理世界;2002年05期
钱忠好;[J];管理世界;2002年06期
徐旭,蒋文华,应风其;[J];管理世界;2002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勇;[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高昌海,刘世安,符英,刘新平;[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Z1期
刘琼,欧名豪;[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04期
张文秀,李冬梅,邢殊媛,张颖聪;[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宁办;;[J];今日浙江;2008年07期
吴树成;;[J];湖湘论坛;1995年01期
;[J];领导决策信息;2007年42期
陈洪昭;林卿;王庆;赵航;;[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7年06期
刘文华;;[J];国土资源情报;2008年04期
刘文华;;[J];广东土地科学;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金泓;王世秀;高佳;王尧;;[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宋金泓;王世秀;高佳;王尧;;[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年
袁玲玲;;[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陆剑;;[A];2009年民商法学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孟俊杰;;[A];纪念农村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建所5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08年
李晓龙;;[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雷君;;[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邓晓玲;张绍良;胡璐;;[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王湃;;[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祝华军;楼江;;[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河南省南乐县国土资源局
任运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葛小娥;[N];杭州日报;2005年
景后寅;[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8年
叶开;[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兰亚红;[N];中国房地产报;2011年
李盘春 杨正学 郭松;[N];六盘水日报;2009年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
王志浩;[N];东方早报;2010年
益阳市委常委、秘书长
周再华;[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9年
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上海农村经济》杂志主编
顾吾浩;[N];东方早报;2008年
李雁争;[N];上海证券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尚雨;[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王正环;[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刘洋;[D];西南大学;2011年
钟林;[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文雄;[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游和远;[D];浙江大学;2012年
杨昊;[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车裕斌;[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李振远;[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钟涨宝;[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鹿原林;[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陈东伟;[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林华苹;[D];西南大学;2011年
朱志良;[D];浙江大学;2002年
李荣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李楠迪;[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陈灵敏;[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刘青青;[D];西南大学;2011年
梁玉兰;[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钟菲;[D];西南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地流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