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解放后按刘少奇道路走二十多年国家早实现中国工业化道路吗

刘少奇谋略
&&&&&&&&&&&&&&&&
/ 刘少奇谋略 
《谋略系列丛书》序  一谈到“谋略”,人们往往和战争联系起来,这有一定道理。因为谋略 最初产生于军事斗争,而且在战争中运用较多,成效也最为显著。如《孙子 兵法》、《三国演义》中的谋略思想,影响极为深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谋略思想早已超出军事领域,逐渐扩大到政治、外交、 经济、宣传、体育等等领域,大有无孔不入,涵盖一切之势。特别是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竞争十分激烈,商战的需要,更促进了谋略思想的普及和发展。 在当代,可以毫不夸大他说,谋略是否得当,不仅关系战争胜负,也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不懂得运用谋略,很难取得生活和事业的主动权。 所谓“谋略”,是指计谋策略,即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势而预先安排的方法或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其实质,就是通过运用 智慧,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驾驭斗争局势,掌握主动权,以达到克敌制 胜的目的。  谋略是否高明,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于思 想方法是否科学,即能否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  古今中外,有许多谋略大师,把谋略艺术运用得十分出色,取得了辉煌 的成就,从而展示和发展了人类的智慧。可以说,谋略是人类智慧的花朵。 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继承发扬这一文化遗产,为了学习和借鉴前人的谋略艺术,为了增进和启迪人们的智慧,我们编辑出版《谋略系列丛书》,以资参考。 我们首先推出领袖谋略系列,陆续出版。因为毛泽东、邓小平等领袖人物的谋略,不仅十分高明,出类拔萃,而且和现实联系紧密。通过学习他们的谋略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理论;有助于了解党和国家的一些大政方针是基于什么考虑制订出来 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怎么取得的,等等。由于我们编辑这套丛书缺乏经验,加之作者的水平有限,肯定会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恳切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帮助我们不断改进。 愿这套丛书能对读者有益。冷铨清1996 年 4 月 5 日前 言  在即将迎来刘少奇 100 周年诞辰的时候,历史早已洗去泼在他身上的污 水,恢复他那原有的光辉。今天,人们在深入研究和借鉴他留给我们的那一 份不朽遗产的同时,也在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刘少奇何以能从一个山沟沟 里的农家子弟成为东方大国的国家元首?  毫无疑问,我们可以找出一大堆的材料来论证他成功的原因,但他的谋 略智慧乃是一个至为重要的因素,在他的成功之道上曾发挥过不可缺少的作 用。  “谋略集中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通过谋略才能把人的主观能动 性转化成改造世界的现实物质力量。”刘少奇给我们留下了近百万字的论著, 这是一个充满了谋略智慧的宝库,他在努力教会我们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 的潜能,以便最有效、最快捷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他在努力教会我们如何 掌握克敌致胜和克己致胜的法宝。  为什么说刘少奇有两个法宝?这就是《刘少奇选集》和《毛泽东选集》 的细微差别。《毛泽东选集》主要讲述的是如何战胜敌人,而《刘少奇选集》 除了总结战牲敌人的方法(谋略)外,还拿出了很大一部分篇幅论述如何改 造革命主体(即革命者),如何提高共产党员的修养,如何开展正确的党内 斗争,就是说如何战胜自己。古人说“胜敌者力,自胜者强”,可以说,刘 少奇不仅运用他的谋略智慧为共产党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更为共产党如 何守住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说到刘少奇,我们不能不提到毛泽东。如果说毛泽东具有火一样的热情,爱好竞争的刺激和斗争的乐趣的话,那么,刘少奇就属于那种钟爱秩序的人。 他之所以参加革命也是为了寻求一种公平合理的新秩序。美国学者洛厄尔·迪 特默在其所撰《刘少奇》中总结刘少奇的一生为,“他力图将秩序与革命结 合起来,将平等与经济效益及技术专家们的作用结合起来。在比四分之一世 纪还要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一直是作为党内和政权机构内的一个建设和稳定 的力量在起作用。”毫无疑问,建国后的刘少奇更加努力去建立一种稳定的 政治经济秩序,无法容忍骚乱和暴力。所以,“文化大革命”初,当他还在 台上能发号施令时,面对学校出现的混乱局面,刘少奇断然制定了“中央八 条”。大字报不许上街;不得在街上集会;不得上街游行;不得包围住宅; 内外有别;防止坏分子破坏;禁止打人骂人;禁止运动产生不良倾向。这是 刘少奇为他的秩序所作的最后努力。  在比较刘少奇与中共其他许多领导人的不同时,迪特默注意到“他们只 在某些特定的范围内起着显赫的作用,而刘的经验则体现在中国共产主义运 动的许多方面,诸如工人运动、群众运动、地下组织以及游击根据地等等方 面。”  确实,在中国共产党内,像刘少奇这样长期在第一线领导全局工作,既 长于理论研究,又有着丰富实践经验,集活动家与思想家于一身的领导人是 极少的。在第一线工作,也使刘少奇有更多的机会发挥其过人才智,并通过 实践检验后将这些好办法和经验进行理论总结,使之理论化、制度化,以更 好地指导全局性的工作。  刘少奇是最早从事城市工人运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一,作为一个自觉接 受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一个共产主义的忠实信徒,他坚定地信奉共产主义  的准则。尽管他也在苏联留过学,但他不像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那样机械 教条,而能够尊重客观现实,采用最稳妥可靠的谋略致胜。  台湾学者李天民认为刘少于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人”,并分析“这大概 是因为他的职业习惯使他厌恶成为公众注意的中心。”刘少奇的政敌、也是 他在莫斯科读书时的高班同学张国焘也曾说过早期的共产党人都充满了激情 和狂热,“而刘少奇却很少表现出那种兴奋若狂的状态。他颇带书生气,常 沉思不语。”不错,从中共成立初期到三十年代中期,刘少奇一直名声不大, 丝毫不引人注目,不管是在党内还是在共产国际(莫斯科)。但在这种不显 山露水的背后是他的精明能干:勤奋工作,忠于职守,具有很强的自制力。 在与许多中共领导人共事时,他不露声色,博采众议,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 力。他在苏联接受的教育,结合基层的党务工作经验,使他逐渐具有了党的 理论和战略家的能力,并最终把他推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地位。  终刘少奇一生,不管是什么时期,也不管担任什么职务,他都能在处理 工作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使革命形势不断朝前发展。  大革命时期,刘少奇主要从事工人运动,领导和参与领导了多次工人罢 工。在这些斗争中,他力求把党的政治任务同工人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认为工会是领导工人群众进行斗争的机关,同时也应关心工人群众产个方面 的福利,要把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相结合。这种现实的做法使中国共产党赢 得了工人的支持。大革命失败后,刘少奇不惧白色恐怖,先后在上海、东北、华北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他总结了在白区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策略,如深入 群众、长期隐蔽、积蓄力量;根据当时当地的环境条件,群众的觉悟程度提 出群众所能接受的口号、要求与斗争方式;充分利用敌人营垒里的矛盾,争 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去反对最主要的敌人;在形式上和方法上把公开工作和 秘密工作严格区分开,而在内容上与政治上密切结合起来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少奇领导开创和巩固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提出了一系列开展游击战争的方式、方法,确立了 游击战争的新的指挥原则。皖南事变后,他提出的“政治取攻势、军事取守 势”,是当时最明智的对策,为中央所采用。延安整风后,刘少奇任中央书 记处书记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协助毛泽东全面指导抗日游击战 争。重庆谈判及其以后几个月时间,刘少奇以党的副主席之职代毛泽东主持 中央日常工作。他在深入分析当时复杂多变的形势后,高瞻远瞩,当机立断, 作出了从各地抽调大批干部和军队进入东北的重大决策,为以后解放东北乃 至全中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美国人特里尔称赞毛泽东“在战争中,凭 借两个优于人的长处而得心应手:灵活机动的策略和使下属领略其策略的能 力。”其实,刘在这两方面的能力比毛不逊色,而且,刘更尊重部下根据自 己的判断作出的决定,更注意发,挥下级的主观能动性。  建国后,刘少奇主要抓了两项工作,一是党的建设,一是经济建设。没 有什么比这两项工作更消耗他的精力了,何况在这两方面他比他的战友拥有 明显的优势,无人可以替代。  早在延安时期,刘少奇就开始探索共产党的自身建设问题。他提出,党 的建设主要是思想建设,要把加强党员的思想意识修养和党性锻炼放在首 位;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党的组织建设中的必然要求,科学地阐明了民 主和集中的辩证关系;党内斗争主要是思想斗争,无原则的党内斗争对党有  害,确定了党内斗争应采取的正确的原则和方法。入主北京后,为了共产党 政权的长治久安,刘少奇又提出了党员应该更严格地要求自己的八项要求和 八项条件。为防止共产党的官僚化和贪污腐化,刘少奇更是弹精竭虑。因此, 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评语,如果说毛泽东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一种新的东方 伦理的哲学家”(特里尔语)的话,那么,刘少奇更像一位把马克思主义化 为对共产党员的实际要求的设计师。  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内抓经济的第一高手,这是中外所公认的。他熟谙 经济规律,勇于探索,他的许多经济策略思想对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曾起过巨大的作用。如: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保存富农经济,实行国家资 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组织供销合作社;优先发展农业;中国工业化 的“三步走”;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经济建设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社会主 义经济具有计划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组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 立两种劳动制度;恢复自由市场;等等。刘少奇的这些经济策略思想至今仍 在发挥作用。可以毫不夸张他说,我们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沿着刘少奇 指示的方向前进的,经济体制改革之初,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的 经营责任制,给农民以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使农业这个基础活了,更加巩固了。继而,我们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推广 了农村改革的经验,也实行了以承包制为主的多种经营责任制,向地方和企 业放权让利,还地方与企业以生产经营自主权。并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引进了 市场经济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了多方面配套的经济体制改革。从这 我们也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优秀的国家管理大师,刘少奇所具有的远见卓识。 当然,在刘少奇走向成功的道路上还有一项策略曾起过关键的作用,那就是对毛泽东的支持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  本来,在中共四大领袖中,刘少奇可说是后起之秀:1921 年,当刘少奇 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时,毛泽东已是中共一大代表了;1924 年,当刘少奇在小小的安源办学校时,身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已天下知名;朱德更是成名甚早,即使是在党内,当他领导轰轰烈烈的南 昌起义时,刘少奇还在湖北抓他的工会组织。但后来刘却在四大领袖中位列 第二,这除了刘少奇既长于实际经验和操作技术,叉具有理论上的高度素养 外,与刘少奇每每在关键时刻支持毛泽东是分不开的。遵义会议时,刘少奇就投过毛泽东的信任票。这一票毛泽东在刘少奇被打倒后还念叨过。以后在华北局主持工作时,刘少奇明白无误地提出华北局 不仅要把华北的工作做好,还要成为毛泽东批判王明路线的基地。刘少奇的 坚决支持对毛泽东成功地清算王明路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王明有苏联 作后盾,有一套系统的宣传理论,在党内有多年的政治历史。刘少奇站在毛 泽东一边无疑加重了毛的法码而让王明的这些优势化为乌有了,因为刘也在 莫斯科受过训练,喝的马克思主义墨水也不少,对共产主义经典理论相当熟 悉,被称为党内理论家,而且从未执行过土明路线。这样,当刘少奇勇敢地 站出来当头棒喝王明是“卖狗皮膏药”的时候,王明只有灰溜溜地重返莫斯 科了。  1943 年,刘少奇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新概念,以后又对它作出完 整概括和系统论述,七大时写入党章,使之成为全党和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 七大也开始了中共长达 20 年的毛刘体制,为刘少奇发挥其巨大能量提供了广 阔的舞台。    刘少奇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了,在“文革”中,有人企图把他的名字 从中国革命的历史中抹掉。“好在历史是由人民写的”,历史对他的评价是 公正的。刘少奇毕生的理论和实践活动,都在不断充实完善他那博大精深的 谋略宝库,以便能最有效地战胜敌人和最大程度地战胜自己,使中国共产党 立于不败之地,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称刘少奇为杰出的谋略大师。  第一编 经济谋略  蒋介石逃离大陆,给共产党人留下了“4 亿人要吃饭”的沉重包袱。面 对经济建设这个新问题,共产党人辽没有准备。共和国的缔造者们以极大的 热情投身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党在经济建设中走 了不少的弯路,碰了不小的钉子。作为共和国的主席,刘少奇却有着超乎其 他领导人之上的独有的清醒头脑、独特的经济谋略。反冒进,反浮夸,讲实 效,扯食堂,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假若当年能按照刘少奇的经济政策走下去,中国的历史就要重写。 当然,历史是不要假设的。l·1 要注意与私人资本家的斗争,斗争的方式是经济竞争  1949 年,蒋介石对广阔的大陆投下最后一瞥,极不情愿地乘座“泰康” 号逃往台湾。但他相信,他留下来的这样一个极贫极弱的中国大陆就成为共 产党的重负,4 亿人吃饭的包袱将压得共产党人喘不过气来。  民主革命的胜利,虽然为新中国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 景,但执政的共产党接手的却是一个烂摊子,首先面临的是如何恢复国民经 济,解决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当时国民经济是由多种经济成分构成:国有经济主要是没收官僚资本的 企业,虽然是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但所占比重较小;合作社经济比重更小, 小私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则占有很大比重。在这个阶段,如何正确地 对待汪洋大海似的小私有经济,如何正确地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沿着有利于 国计民生的方向发展,是建国初期指导经济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  显然刘少奇在这一代缔造共和国领袖中是最具经济头脑的。他在经济方 面的素养也最高。刘少奇的主张是,与资本家的斗争应主要通过和平的经济 竞争来进行,而不是大规模的急风暴雨般的群众运动,不是把资本家打倒、 打跑。1948 年 9 月 13 日,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发言中,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斗争策略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后,说:“要注意与私 人资本家的斗争。斗争的方式是经济竞争。这种竞争是贯穿在各个方面的, 是和平的竞争,这里就有个“谁战胜谁”的问题。我们竞争赢了,革命就可 以和平转变,竞争不赢,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就被资本主义战胜了,政治 上也要失败。”①刘少奇还指出,国营工业的生产量顶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 10%到 20%,正是因为这一部分数量很小,困难就来了,为什么不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即 由于此。刘少奇还写了《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与合作社》一文,随后,又在华北财经委的会议上作了题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与问题》的报告,进一步阐 述了他在政治局会议上讲的意见。毛泽东完全赞成刘少奇的意见,并嘱他对新中国的经济性质作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写出文件,提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讨论。后来刘少奇提出:“用 商业办法即经济竞争的办法战胜资本家成为解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处理资本主 义经济的主要手段。”①
刘少奇《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与合作社》,载《刘少奇选集》下卷。1·2 有人怕说剥削,但剥削是事实,有本事多剥削  1949 年上半年,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相继解放。民族资产阶级中 有些人不了解我们党的政策,纷纷向海外逃跑,许多工厂陷于停工半停工状 态,工人大量失业。当时许多干部怕立场不稳,不敢同资本家接触,少数干 部甚至用类似在乡村中对待地主、富农的办法来对待民族资产阶级。有些工 厂的工人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资本家出于无奈,有求必应,准备关厂“。 在这种情况下,这年的五月间,刘少奇到了天津。  刘少奇到天津时,天津刚刚解放,由于没有及时宣布有关工商业和劳资 关系方面的政策法令,资本家普遍有“三怕”:一怕清算,二怕共产党只顾 工人利益;三怕管不了工人,无法生产。  刘少奇在天津同有影响的民族资本家谈话,宣传党的“公私兼顾、劳资 两利”政策,宣布我们党不但不没收民族工商业,而且要保护他们,使他们 迅速恢复生产和经营,并欢迎私营工商业能够继续发展。私营工商业发展起 来,对国家是有贡献的,将要得到国家的鼓励。  刘说:工人和资本家是两个阶级,要从根本上调和使其没有矛盾是不可 能的,根本的解决,只有搞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就一定要革命。但从新民 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和平走去,不必经过流血革命。针对一些 工人向资本家提出过高要求的问题,刘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我们的朋友, 工人要联合资本家使生产发展。但两个对立的阶级,必须经过必要的斗争才 能两利。他还说:有人怕说剥削,但剥削是事实。今天资本主义的剥削不但 没有罪恶,而且有功劳。封建剥削除去之后,资本主义剥削是进步性的。今 天不是工厂开得大多,工人受剥削大多,而是太少,有本事多剥削,对国家 和人民有利,恢复和发展生产,除国家之外,还有私人的。国营与私营之间, 可能有竞争,但政府的方针是使国营和私营合作配合。既要发展国营生产, 也要发展私营生产。要采取限制政策,以避免旧资本主义前途。公私兼顾是 限制,劳资两利也是限制。①毫无疑问,当时在特定的环境下,刘的主张是符 合当时国情和民情的。刘少奇在天津的谈话,某些言辞是不妥当的,但其根本用意,是想稳住民族资产阶级,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活跃城乡经 济,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新秩序,支援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当时中共中 央华北局负责人薄一波把刘少奇的讲话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认为讲得 好,只是觉得“剥削越多越好”这句话不大妥当,不一定这么讲。他概括了 十六个字,即“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并要薄一波 转告刘少奇。刘少奇认为毛泽东这个概括很科学,说:主席这样提,当然好, 讲得很全面,今后就照此阐述。这就是党实行“八字方针”的新民主主义经 济政策的由来。
但刘少奇的讲话对稳定工商业资本家,恢复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多 资本家打消了顾忌,继续留在大陆开工厂,发展生产,减少失业,稳定了经 济。邓小平对刘少奇天津谈话,曾作了客观的历史评价,他说:“少奇同志 的那些讲话是根据党中央的精神来讲的。那些讲话对我们当时渡江南下解放 全中国的时候不犯错误是起了很好的作用的。虽然在讲话中,个别词句有毛①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七):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病,但主要是起了好作用的,当时的情况怎么样呢?那时天下还没有定,半 个中国还没有解放,我门刚进城,最怕的是‘左’,而当时又确实已经发生 了“左’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采取坚决的态度来纠正和防止“左’ 的倾向,是完全正确的。”  刘少奇回到北京后,又召集中央机关的高级干部谈了自己关于稳住资本 家发展生产的意见,希望大家以此原则大胆地向资本家和工人作宣传,刘少 奇认为,此时的革命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要允许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 展,当然这种存在和发展必须限制在有益于国计民生的范围内。刘少奇还有 这样一个主张,那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对某些资本家及反动分子的破坏, 必须镇压。但在必要与可能的范围内,协助私人资本家解决其复工与生产上 的困难,也是需要的。对于旧职员,则应区别企业职员与政府职员之不同。 企业中的职员,基本上不动。他要求干部记住“发展生产,公私兼顾”两句 话,要贯彻到底。不可违背。  谁也不曾想到,刘少奇的天津讲话,在“文化大革命”中竟以“鼓吹剥 削有功”的罪名受到不公正的批判。  1·3 保留一部分私营工商业,让他们来“钻社会主义经济的空子”1949 年我国国营工业在全部工业产值中只占 26.3%,国营零售商业到1950 年也只占 23.2%,这一统计结果表明,我们还必须广泛利用私营工商业 来满足全国人民的需要。  苏联在十月革命后曾实行没收私营工厂的政策,但由于工人阶级不会管 理,使工业生产严重衰退,后来不得不提出租让制,吸引国内外资本家来经 营停工的国营工厂,但收效很小。  我国对私营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私营工商业不但没有衰 退,且有相当大的发展。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 1956 年,原来私营工业的产值比 1949 年增加将近一倍,这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显然是十分有利 的。  经过三年恢复时期,国营工商业有很大的发展,超过了私营工商业,私 营工商业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纳入了国家资本主义的轨 道。正是有了这样的变化,1953 年,党中央才公开提出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践 线,并于 1954 年经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讨论,载入了我 国第一部宪法。中央原来估计,社会主义改造需要三个五年计划或更长一点时间才能完成,结果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就完成了。现在看来,有些方面是过于急了 一点。早在 1949 年 6 月,刘在《关于新中闺的经济建设方针》报告提纲中明确指出,在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的国计民生的范围以内,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私人资本主义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 充。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刘少奇提出要保留一部分私营工商业,让他们来“钻社会主义经济的空子”,满足国营经济不可能满足的社会 需要。空子钻大了,国营经济就来填补,让私营企业再去钻新的空子。刘少奇还谈到让私营经济发展的其他好处,他说,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税收,安排劳动力就业,学到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对社会主义不但没有损害, 而且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 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向前发展。 因为,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在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不能满 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下,允许开私营工厂、私营商店,在坚持国营和集体经济 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适当发展私营工商业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4 富农经济是中国小农经济中极富特色的一种。刘少奇主张保存富农经济富农经济是中国小农经济中极富特色的一种。如何对待富农经济,我党经历了几个曲折的历程。 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采取了限制、削弱甚至消灭的政策,曾给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制造了不少麻 烦,打倒“富农路线”甚至成了党内斗争的一个口号。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蒋介石阴谋发动全面内战,为了适应发生变比的政 治和军事形势。党中央及时地调整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毛泽东当时就说: 他走的是一条“富农路线”,他和刘对待富农的政策是一致的。  1946 年 4 月,刘少奇为中央起草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总结以往教训,作出了基本不动富农土地财产的规定;1947 年 7 月的全国土 地会议上,刘少奇主持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只准征收富农 多余的土地财产。但是农民还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严重侵犯了富农和中、 小工商业者的利益,为了纠正“左”的倾向,党中央又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刘少奇一直关注着土改中有关富农经济问题,为了避免工作中更大失 误,建国之初,刘少奇向全国土改协会作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时,代表 中央明确提出在今后的土地改革中保存富农经济的主张。1950 年 1 月 23 日,刘少奇在与安子文谈到东北中农、富农有所发展、70%的农户参加变工互助时说:“今天东北的变工互助是建筑在破产、贫苦 的个体经济的基础上的”,是无法实现农业的社会化生产的,因而就不可能 转为社会主义,他认为,在东北的中农还不足农户总数的 10%,还需要有较 大发展,还可以有 10%的富农。要使能够独立生产的个体经济有一定的发 展。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商品经济,才能产生对工业的需要,具 备合作比的可能,才可能由此转入社会主义。同年 6 月,刘少奇在《关于上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中阐述党为什么要改变过去的富农政策时指出,过去由于革命战争的需要和富农的政治态度,党 允许农民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现在人民革命战争在大陆上已经基本 结束,动员农民参军和支前这两项任务已经没有,富农政治态度也有了改变, “全国人民的基本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经济建设。恢复与发展社会经 济。”因此,“在目前的形势下,在今后的土地改革中,采取保存富农经济 的政策,无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就都是必要的。”①对国家和人民都有利。  刘少奇认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治目的,在于搞好土地改革,废除封建 制度,恢复与发展农村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是土地改革中孤立地主阶级 的重要条件,而富农对土地改革的态度多以切身利益为转移。  保存富农经济,不但关系到中立富农,孤立地主,而且关系到团结民族 资产阶级、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以及建立城乡最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的问 题。因为这样会使民族资产阶级在农村的利益得到保护。
在刘少奇看来,团结中农是建立农村反封建统一战线的中心环节。切实 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的利益,便会使他们积极投身到反封建地主的斗①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载《刘少奇选集》下卷争并致力于恢复与发展农村经济。而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止是改变对富农 经济政策的目的。  刘少奇还提出了富农经济政策的长期性。在《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中,他说,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当然不是一种暂时的政策,而是一种长期 的政策”,只是到了“实行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之时,富农经济的存在,才成 为没有必要了,而这是要在相当远的将来才能做到的。”  刘少奇根据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提出富农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代 表着农村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新民主主义经济阶段,也有利于国计民 生,应该允许其存在、发展,并加以保护。这样,对促进封闭式自然经济的 解体,发展农村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但后来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过早地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保存富农经济政策没有长期执行。    1·5 当共产党还只占有半壁江山的时候,刘在《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方针》 中就指出:“对资本家一般可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如何对待民族资本家,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工商业,是 关系到国家能否稳定,国民经济能否恢复和发展的大问题,我党大部分领寻 同志长期在农村工作、生活,对农村的经济形式和经济斗争非常熟悉,但对 城市的经济形式和经济斗争则相对陌生,这种形式无疑给长期从事白区(城 市)工作的刘少奇提供了发挥他聪明才智的舞台。  刘少奇是个极富远见的人,早在 1949 年 2 月,当时共产党还只占有北方 半壁河山,他就提出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方针。在这个方针中,他明确提出 了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办法,他说:“对资本家一般可采用国家资本主义 的办法”,“拿出一部分胜利品来购买资产阶级”,“我们希望和平过渡为 好。”①这是我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改造的最早设想和提法。  而在另一份手稿中,刘少奇更加明确指出,因为中国的特殊情况,我们 认为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有可能在较大的范围采用,也很需要。其形式 是租让、加工、定货等。  1952 年,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用什么方法实现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呢?刘少奇于 1953 年 7 月提出,“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要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方针,主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逐步 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②1954 年 9 月,刘少奇进一步提出,要“用和平的方针”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1955 年 11 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代表参加的会 议上,刘少奇作了总结讲话,系统地论述了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道路的 必要性和可能性③。在此前后,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此过程中,刘少奇又从多方面论证了这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道路的特点,并作 了理论上的阐述。首先,刘少奇认为,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道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俞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多次,无产阶级通过赎买 的办法消灭资本家“是最便宜不过的事情了”,列宁也曾提出过赎买政策, 当时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有人民民主专政和工农联盟作保障,社会主义经 济也已占有优势,因此,“在这种形势下面,在这种条件下面,再加教育, 资本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是可能的,和平改造是可能的。”
其次,刘少奇正确分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特点。他说,新中国成立唇, 民族资产阶级自然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表示拥护人民民主专政,另一方面又 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有两重作用,一方面具有 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另一方面具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这种情况说 明,建国后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不但保持着政治上的联盟,又建立了经 济上的联盟。因此,国家时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不仅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有接受这一政策的可能性,而且还在于过渡时期我国①
刘少奇《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载《刘少奇选集》上卷,P426—431。②
刘少奇《加强党的统一战线》、载《刘少奇选集》卷下,P119。③
刘少奇《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载《刘少奇选集》卷下。P176—183。经济上有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要性。 第三,刘少奇认为,和平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必须采取恰当的步骤和政策。他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要有一个全面规划,不要一股风,应 该很有计划、很有步骤地来进行这个工作,这种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 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力社会主 义。在具体政策上,我党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 代销、公私台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 过渡形式,并且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最后实现了对资产 阶级的和平赎买。1·6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 90 年代,刘的合作社经济仍有着无限的魁力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一个产业落后、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新中国的 国民经济主要由五种经济成分构成。(一)国营经济,(二)合作社经济,(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四)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小商品经济和 半自然经济。合作社经济是具有很大社会主义成分的半社会主义的经济,是 劳动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一方面把农民当作生产者组织起来,为农民推销 除自己消费以外的多余生产品,供应农民所需要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生产资 料;一方面又把农民当作消费者组织起来,供应农民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它 与国家工厂,商店有区别,是在私有财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体经济,股金 是群众凑集的。它又不同私人资本主义,它的股金是群众平均入股的,其目 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消费者取得便宜的消费品,让生产者比较便宜 地买到工具、原料和比较高价地出卖产品。  1949 年 2 月 8 日,刘少奇在西柏坡作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方针与问题》 的报告,特别详细他讲了合作社问题,这是从我国当时还是小农经济占绝对 优势的实际出发的。他说,有的同志问,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何者重要, 生产合作社与供销合作社何者重要。不要这样提问题,两者都重要,国营经 济与合作社经济应当相互结合,建立同盟。我门今天要问资本家竞争,谁领 导了市场,准就领导了国民经济。用什么办法须浮市场,不能用行政命令, 而必须通过供销合作社,用商业办法战胜资本家。刘少奇特别重视中国是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同家,新中国成立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谁战胜谁的斗争,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准能够领导几亿小 生产者,而供销合作社是组织和团结小生产者最好的工具。在十月革命后,列宁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怎样对付汪洋大海的小生产者,这比对付资产阶级要困难得多,所以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特别重视商 业。列宁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在我国都通过广泛建立供销合作社而顺利地解决了,供销合作社通过商业把小生产者(手工业者特别是为数至多的农民) 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割断他们原来同资产阶级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社会 主义国营经济能够战胜私营资本主义经济的极重要的保证。新中国成立后,供销合作社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1950 年 7 月,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刘少奇于 7 月 25 日到会作报告。 他重申了供销合作社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当时许多供销合作社还没有走上正 轨,合作社的方针还不明确。他指出供销合作社应当建立队中央到地方的各 级领导机构,这样才能成为国营经济与个体经济之间的桥梁,并把像汪洋大 海那样的个体经济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刘曾说:合作社是个伟大的事业,办好了可以改变社会性质,相信十年 或十五年后,合作社制度将成为新的社会制度。可惜的是,后来走的道路大 大偏离了刘的美好设想。但我们相信,在进行改革开放政策的 90 年代,刘的 合作社经济仍有着无限的魅力。    1·7 谁领导了市场,谁就领导了国民经济。刘指出了组织供销合作杠的 主张  为了免除商人的中间剥削,普遍组织消费者和小生产者,实现国民经济 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刘少奇提出了组织供销合作社的主张。  刘少奇认为:谁领导了市场,谁就须导了同民经济。供销合作社就是为 了领导市场应运而生的。它在流通领域架起一座无产阶级领导农民的桥梁, 使千千万万小生产者紧紧跟随无产阶级与共产党前进。  在刘少奇看来,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一个最重要最有决定性又最难实 现的要求,就是中国无产阶级与共产党如何去帮助、教育与组织中国最大多 数的农民及其他小生产者,使他们紧紧地跟随自己前进。他说:“中国还是 一个小生产占极大优势的国家,千千万万的分散的独立的小生产者是经过一 种商业关系把他们联系起来,并使他们与大工业联系起来,构成国家和社会 的经济整体。”根据这些分析,他指出,”在革命胜利后进行经济建设的最 初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在广大的范围内组织消费合作社是极端重要的。”他 认为组织这种供销合作社,“是团结小生产者最有力的工具”,“合作社搞 好了,就巩固了对小生产者的领导权。”“没有合作社,无产阶级就不可能 在经济上领导农民,不能实现无产阶级与农民的联合,这在新中国建设中是 一个带决定性的问题。”①刘少奇在一系列论著和讲话中,还论述了供销合作社的几大问题。一、把合作社放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造的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刘少奇说:“我们已经不只是为了解决人民中部分的个别的经济困难来组织合作社,而是要求合作社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造中发挥它们应有的重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在全国范围和全体规模上,在长远的目标上 来考虑与提出合作社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中国的情况来规定适合合 作社的各种原则和制度,以便保证合作社的工作和发展能够循着正确的有利 于极大多数人民的道路前进。”②这里所说的中国的情况是指什么呢?刘少奇指出,总的来说,就是中国是一个农民小生产者占极大优势的国家,还是一个农业国。 在谈到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的关系时,刘少奇说:“(它们)不是半斤八两的问题,而是二者必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③他指出,在我国只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作社经济,国营经济必将无所作为;相反,只有合作社经济, 而没有国营经济,那就不能保证合作社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他 认为国家在许多方面去帮助合作社,反转过来,合作社又在许多方面帮助了 国家,这两者是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的关系。①
刘少奇《关于合作社的若干问题》,载《刘少奇选集》下②
刘少奇《关于合作社的若干问题》,载《刘少奇选集》下③
刘少奇《关于合作社的若干问题》,载《刘少奇选集》下1·8 农村供销合作社优先发展  合作社有多种形式。刘少奇把它大体分为流通与生产两大类,前者主要 有供销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后者主要有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及其他类型的生产合作社。  建国初期,刘少奇把组织农村供销合作社放在优先和重要的地位。他设 想,在土地改革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可以在农民私有制的基础上先发展低级 形式的劳动互助组和小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尤其是发展群众乐于接受的供 销合作社,让农民休养生息若干年,经过物质上思想上的充分准备后,再建 立类似苏联集体农庄式的生产合作社。因此,他积极探索运用供销合作社的 形式和途径,以组织小家庭的生产和经营。  刘少奇认为,发展供销合作社还要注意克服把生产合作与供销合作对立 起来的错误思想。他指出,我国千千万万独立的小生产者,历来是靠商业把 他们联结在一起的。旧商人特别是投机商人,利用分散小农的这一弱点,残 醋地剥削他们,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处在破产的困境:我门组织分作商业, 组织供销合作社,配合国营商业,承担商品交换的任务。目的是使他们少受 商品中间剥削,不受投机商人的压榨和操纵。这就在一个重要方面,在很大 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要求。把群众加入供销合作社的目的和要求,与党组织供销合作社的更高的目的和要求结合好。 供销合作社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成员很多的经济组织。它既是党的工具,又是群众自己的组织。群众是自愿入社的,供销合作社只能用吸引的办法,即在供与销两个方面给群众以实惠的办法,才能把农民群众团结和组织 起来。刘少奇明确指出,农民要求供销合作社为他们办好三件事:一是把他们多余的产品推销出去,并且在推销的价格上不使他们吃亏;二是供应他们所 需要的生产资料,并且在价格、质量和供应的时间上都不使他们吃亏;三是 供应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在价格,质量和供应的时问上同样不使他们吃 亏。党和国家赞成、扶持和组织供销合作社,除了使农民能以公道的价格来推销其产品,并购买需要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外,还有着更为深远的考虑,党 和国家要求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在经济上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使国家能 够掌握大量的物资,大量的农副土特产品,以促进有组织的贸易,既供应城 市人口和工业的需要,又开拓农村市场,有利于供销大量的工业品,从而实 现城乡沟通,货畅其流,使全体人民都得到好处。  供销合作社既要区别于私营经济,又不要混同于国营经济,它必须坚持 集体经济性质。  刘少奇在《关于合作社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供销合作社的根本性 质“是劳动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农村供销合作社是由农民自愿联合、自 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刘少奇说:“把合作 社办成国营商店是‘左’了,办得像私人商店是右了。既不要‘左’,也不 要右,要走上正轨,这是合作社工作中的基本原则问题。”  对于供销合作社的经营,1951 年刘少奇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一)凡 社员急切要求推销的产品和供应的物资,不管利润多少,只要无损于国计民  生又不致使供销社赔本的,要尽力去经营;(二)供销合作社在办社会要求 办的事还感到人力。资金不足时,凡与推销社员产品和供应物资无关的买卖, 即使能多赚钱,也是不要去经营,只在有余力时附带地经营;(三)供销合 作社为维持并扩大经营,必须获得适当的平均利润,使经营有所盈余,三条 的中心问题是要供销合作社处理好盈余与服务的关系问题。  1·9 刘少奇还没有来得及把他提出的中国工业的“三步走”计划付诸实 施就含恨九泉了  自近代以来,中国不少有识之士认为中国之所以总是落后挨打,关键在 于没有自己的工业,面对欧美强国船坚炮利,只有屡战屡败,所以他们对于 建立中国工业体系寄予无限希望。但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凋敝,长期军阀 混战,民不聊生,没有余暇发展自己的工业,促进中国的工业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国家的 工业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自然就提到了日程上来。  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两个阶段,在自由 资本主义阶段主要是完成原始积累,在帝国主义阶段则是资本上义的扩张, 这两个阶段都不是和平完成的,都是伴随着战争和掠夺,带着血与火来到人 间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有三个特点:一是牺牲本国劳动人民的利益,竭 力剥夺剩余价值,以扩大再生产;二是侵略其他落后同家和民族,掠夺原料 和市场,并获得战争赔款;二是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由于利益不平衡, 而导致世界大战。  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中国不可能仿效西方国家实现工业化的 道路,而必须采取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在这方面,刘少奇代表中国共 产党人作出了富有创见的探索。这就是他设想的“三步走”。刘少奇设想在 恢复一切有益于人民的经济事业,并使那些不能独立进行生产的工厂尽可能 独立地进行生产的基础上,工业化的三个步骤是:第一步发展经济的计划,应以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心(同时建立一些必要的国防工业)。 第二步在第一步卓有成效之后,集中最大的贤金和力量去建设重工业的基础井发展重工业。  第三步在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轻工业,并使农业生产机械化。 这就是刘少奇生前未发表过的原稿《国家的工业比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一文(已收入《刘少奇选集》下卷)中提出的观点。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步骤呢?刘少奇基于以下分析。  旧中国极其落后。由于长期遭受外国帝国主义者和中国封建地主、官僚 买办阶级的反动统治,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不高,近代化的机器工业、运输业 和农业很少。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闰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在 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上仆占 10%左右,农儿和平工业占 90%左右,在这样 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成社会主义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阶段,以解决恢复 和发展生产力以及改造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两大问题,而新民主主义经济基 本由五种经济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2)合作社经济;(3)国家资本 主义经济;(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5)小商品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其中 落后的经济成分相当大。  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中国人口多,大部分人从事农业,是个典型的农业 国家,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给工业以足够的原料和粮食,并为工业的发展 扩大市场。如果不首先把农业发展起来,势必要拖工业化的后腿。  轻工业的发展是个中介。只有轻工业的发展,方能供给农民需要的大量 工业品,交换农民生产的原料和粮食,并积累继续发展工业的资金。同时农 业和轻工业的优先发展,可以提高人民迫切需要提高的低下的生活水平,赢  得人民的信任,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重工业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而这需要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后的筹集,相应地,重工业建立之后,才能更快地发展轻工业,使农业走 向机械化,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刘少奇还基于中国国情提出了处理工业化过程中的三个关系:一、工业 化的规模取决于农业提供的商品率。刘少奇说:“工业的发展规模,必须同 农业能够提供的农产品(包括粮食、工业原料)和能够腾出的劳动力在一定 程度上相适应。”  二、工业化的速度必须考虑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刘少奇说:“工农 业生产的计划指标很高,基本建设的战线过长,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 系,消费和积累的比例关系,发生了严重不协调的现象。”必须立即调整这 种不协调的现象。  三、必须协调工人与农民的消费比例,个能牺牲农民的利益,刘少奇认 为,如果城里人与农民争饭屹、争肉吃,争油吃、争鸡蛋吃、争棉花、争麻, 等等,很多东西统统被收购起来,农民就会不满。这样一来,就使工农之间 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个矛盾不解决是很危险的。  对于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刘少奇认为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既 不能对外掠夺殖民地,也不能对内剥削本本国人民,而只能采用中国人民自 己节约这一办法,即在保障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后,尽可能减少开支, 集中财力支援国家建设。刘少奇还说明了节约筹资的可能性,他说,由于中国人民已经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避免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掠夺,由于实行了土地 的改革,免除了农民向地主交纳的地租,又由于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使之成 为国营企业,再加之以劳动人民生产热情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各种 节约制度的建立和降低成本等,中国人民在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之下,是能 够用节约的办法由自己逐步地筹集起工业化所需要的大量资金的。当然,人 民的这种节约不是要每家每户直接节省,而是由国家的税收,国营工业、商 业和银行的利润,以及发行建设公债等办法来实现。刘少奇提出的“三步走”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一条稳定的持续发展的路线。这种协调处理农、轻、重关系以及生产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的关系的方式较之苏联建设初期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要高明得多,更富有战略眼光,留下的后遗症也更少。遗憾的是,由于中国 政局动荡变比,刘少奇的这一想法未能完全讨诸实施,就含恨九泉了。1·10 中国人怎样养活,这一直是中国的主题,刘提出优先发展农业  者一代共产党人的领袖群,大多是从农村穷山沟里走出来的,他们对农 村是最熟悉不过了,他们对农业重视的程度也就不难理解。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这是中国国情的重 要特点,建国之初,由于受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忽视 了中国国情,使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  1953 年,在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之后,国务院开始实施发展 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借鉴苏联经验,把“一化(工业化)三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作 为工作重点。刘少奇给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评语是“没有犯严重的错误”, 因为党和群众的工作热情很高,掩盖了不少矛盾,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建设 方针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刘少奇早在 1950 年就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三步走”设想,提出首先发 展农业和轻工业,但这种稳定的方案并未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其作用。  直到 1956 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意识到经济建设中存 在的问题,提出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好地 发展农业。轻工业”。刘少奇又在同年召开的八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批评那 种忽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降低轻工业和其他经济部门 发展速度的错误想法。此时刘少奇迫于形势,仍提优亢发展重工业,但开始 批评了那种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做法了。1957 年,毛泽东提出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是必须肯定的,1958 年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思想严重泛滥起来。虽 然主观上想加速国家工业比,但“欲速则不达”,工农业发展的失调迫使中 国共产党不得不“退却”,转入调整和改组国民经济的时期。1961 年中央工作会议上,刘少奇提出了缩短工业战线、延长农业战线,树立农业是基础的思想,1962 年 1 月的“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代表党中央 作书面报告,全面总结 1958 年以来的经验教训,再一次提出“以农业为基础 来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是我们的一个根本方针。”刘少奇说:“要使中国发 展起来,实现工业比,就要抓农业。农业不发展,国家工业化没有希望。”①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以重工业为中心,工农业并举到农轻重发展 方针的转变,走了一个大弯。实践的曲折从反面证实了刘少奇工业化的“三步走”必须优先发展农业是非常正确的。①
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载《刘少奇选集》下卷。  1·11“共产党搞军事 100 分,搞政治 50 分,经济 0 分。”资本家半是 钦佩半是幸灾乐祸地说。但搞经济,中国有刘少奇  1949 年,中国共产党夺取了全国政权,但伴随着喜悦而来的是艰难的经 济建设任务和巨大的人口压力。蒋介石在逃到台湾时说:“我把 4 亿人吃饭 的包袱甩给毛泽东了。”这虽然是一位失败者自我安慰的话,却可以让人真 切地感到共产党夺取天下后的重担。当然,蒋介石没有背上 4 亿人吃饭这个 包袱,他靠了枪杆子上台,执政的 22 年中几乎没有一天不发动战争以便消灭 异己力量,有句话说中同的“三光”,其一便是“蒋介石打光”。  中国共产党从蒋介石手里接收了一个被战争创伤得无以复加的国家,虽 然“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但 如果一个蹩脚的画家信笔涂鸦, 则带来的不是“最新最美”,而是贻害无穷。  治理经济不是政治斗争,它需要严格按经济规律办事,个能搞群众运动。 也正是基于这点,共产党进城时,资本家半是钦佩半是幸灾乐祸地说:“共 产党搞军事 100 分,搞政冶 50 分,经济 0 分。”在他们看来土八路只会打仗, 喊口号,经济玩不转。  但共产党内偏偏就有那么些懂经济的能人,刘少奇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解放初期,刘少奇指出,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与世界上许 多先进国家相比显得落后。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过上富裕的有文化的 生活,是全国最大多数人民最大的要求和希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力求实现的最基本的任务。  刘少奇还分析了中国为什么落后,人民为什么穷困的基本原因,他说, 一个原因是,中国近代化的机器工业、运输业和农业还很少,在国民经济中, 百分之九十还是手工业和个体农业,在运输业中,也绝大部分是人畜力和木 船运输。和机器工业比较起来,它们的生产力很低,耗费劳动力很大,不能 生产出大量的物资财富供人民享用。而另一个原因是,帝国主义者和中国的封建地主、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的长期统治。他们无限制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欺侮和压迫中国人民,并 造成长期的战争和大量的土匪,阻碍中国工业的发展,压制和毁坏已经是很 低的中国的生产力。这样,就不能不使中国的劳动人民更加陷入贫困和饥寒 生活的深渊。怎佯才能使中国人民从贫困、痛苦和被侮辱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呢? 刘少奇认为必须做好两件最基本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地主、官僚、买办阶 级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实现中国的独立,统一中国,肃清上 匪,保障国内的和平,没收官僚资个,实行土地改革及其他民主改革,消灭 地上阶级及其他一切封建残余势力,从而在城市和农村中解放已有的生产 力。”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个工作实际上己经基本完成了。
“第二件事情.就是利用已经建立并且巩固起来的人民民主专政作主要 的工具,并利用其他各种条件,配合各方面的努力,来发展一切有益于人民①
刘少奇《国家的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载《刘少奇选集》下卷,P1— 8。的生产及其他经济事业。”②  刘少奇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由敌我 矛盾转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 的矛盾。因此,必须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首先用一切办法在现有基础 和现有水平上来提高每一个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品的数量和质 量,节省原料和材料,消灭浪费,降低生产品的成本,然后逐步地提高生产 技术,建设新的生产事业,并使手工业和个体农村生产经过集体比的道路改 造成为具有近代机器设备的大生产。这就是使中国逐步地走向工业化和电气 化。”③因为只有工业比和电气化,才能建立中国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国防力量。 只有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极大地增加物质财富, 才能使中国人民逐步地提高生活水平。  刘少奇是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前夕提出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在社会主义时 期的总任务的,在 1949 年 2 月 8 日所作的《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方针与问题》 报告中,他指出,经济问题己不是宣传问题,而是“议事日程上的问题”了, “发展经济,是一切斗争的终极目的”①。  以后,刘少奇在天津的多次讲话也集中阐述了一个问题。即:政府的方 针,就是改善与发展生产,只有这样,同家才能富强。全国解放后,必须学 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这就是城市工人的总路线、总 方针。刘少奇通过分析新民主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情况,认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应该是:“以发展国营经济为主体。普遍建立合作社经济, 并使合作社经济与国营经济密切地结合起来。扶助独立的小生产者井使之逐 渐地向合作社方向发展。组织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的国 计民生的范围以内,容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带有垄断性质的 经济,则逐步地收归国家经营,或在国家监督之下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 经营。对于一切投讥操纵及有害国计民生的经营,则用法律禁止之。”②刘少奇认为,生产是最重要的.而且是永远需要的,所以,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经济建设“要更大规模地有全面计划地来进行,而且要永远继续下 去。”1956 年,刘少奇在党的八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明确:“现在.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上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 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代门党现时的汗务,就是要依靠已 经仆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儿亿劳动人民,团结闽内外一切呵能团结的力 量,充分刊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呵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 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刘少奇根据我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付会主义改造已经 基本完成的国情和闰内的主要矛盾,提出厂在新的生产关系条件下。如何更 快地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经济建设是我们国家和人 民的中心任务的思想。在我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上。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曾经经历了曲②
刘少奇《国家的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载《刘少奇选集》下卷,P1— 8。③
刘少奇《国家的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载《刘少奇选集》下卷,P1— 8。①
刘少奇《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方针与问题》。②
刘少奇《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方针与问题》。折和反复,而这种曲折反复的过程,却一再证明了刘少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的思想是正确的。  1·12 我们的经济不能只有呆板的计划性,而要比资本主义更多样、更 灵活  新中闰刚成立时,我国实行的是新民主主义经济.这种过渡经济的主要特 证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既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又有国家资本主义, 既有民族工商业,又有手工 1.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政治报告》,载《刘少奇选集》下卷,P202—276。业生产,但这种经济形 态毕竟是暂时的,将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应具有哪些主要 特征呢?刘少奇认为主要有三个,即:计划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刘少奇说:我们是社会主义经济,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经济。所以,早在 1949 年 6 月,他在谈及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时就指出:“在可能的条件 下,逐步地增加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加强国民经济的计划性,以便 逐步地稳当地过渡到社会主义。”①他主张,为更快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减少大误,避免重复,必须制订完备的经济方针,完备的经济计划。  刘少奇认为,我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虽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着主寻地位,为实现经济的计划性提供了前提条 件,但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自身规律的作用,产生盲目性是可能的。为了避 免这种盲目性,这就要求我们制订的经济计划切合实际,符合按比例发展规 律的要求,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按比例协调起来。所以,刘少奇强调在制订经济政策方针之前,必须注意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他要求在制订和执行国民经济计划时,做到有计划的发展速 度是积极的,同时又是稳妥可靠的。发展速度必须是积极的,以免丧失时机, 陷入保守主义的错误;又必须是稳妥可靠的,以免脱离经济发展的正确比例, 使人民的负担加重,或者使不同的部门互相脱节,使计划不能完成,造成浪 费,那忧是冒险个义的错误。在刘少奇看来,社会上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并不排斥它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恰恰相反,这种计划性必须与多样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他说: “社会主义经济是各行各业、多种多佯的,只搞计划,没有灵活性、没有多 样性是不行的。”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涉及几千 几万甚至几十万种产品,涉及的行业也不再是过去的五十六行、七十二行, 而可能是三千六百行,七万二千行,可是我们只能对几个大的、影响人民生 活和国民经济的几大类进行计划调查。如果仅仅强调计划性,而忽视灵活性 和多样性,经济工作就会出现简单、呆板,缺乏生气的局面,社会主义的优 越性也不可能充分发挥。所以,同计划性一样,多样性、灵活性也是发展社 会主义经济固有的要求。刘少奇强调:我们一定要比资本主义经济搞得更要 多样,更要灵活。如果我们的经济还不如资本主义的灵活性、多样性,而只 有呆板的计划性,那还有什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呢?我们一定要使社会主义 经济的多样性、灵活性超过资本主义,使我们人民的经济生活丰富多采,更 方便、更灵活。
但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与灵活性、多样性相结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 题,我国长期以来没有把这个问题处理好,不是“一放就乱”,就是“一统 便死”。在建国后 30 年间,我国经济生活中曾经多次出现过这样一些现象:①
刘少奇《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工农业生产的计划指标过高,基础建设的战线过长;混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 所有制的界限,对集体听有制的内部关系进行不适当的、过多过急的变动, 不适当地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许多完整的工业体系,权力下放过多,分散主 义的倾向有了严重的滋长。中央下放权力已经过多,各部门、各地方又逐级 下放,放得过多过散,发生了许多违反中央政策和国家计划的现象。这是没 有处理好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把计划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的结果。直 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宏观调控、微观搞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个纠缠了中国共产党 30 余年的老问题才得以解决,中国的经济也就有了突 飞猛进的发展。  1·13 在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刘少奇提 出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发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口号,十四大更进 一步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解决了这个经济建设中重大的理论问 题时我们不应该忘记早在几十年前刘少奇就提出了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 商品经济这一重大理论课题。  长期以来,人们把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作为两个不同社会阶段来看 待,认为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没有商品生产和 交换了。他们的根据是马克思的经典作品《哥达纲领批判》。但马克思著作 中的社会主义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成的,由于商品经济的充分 发展和科学技术直接应用于生产;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 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 产出来。这就是说,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里,人的智能技术已经代替了人本 身,人不需要进行直接劳动就可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了。“一旦直接形式的 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 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于是,以交换价值的基础 的生产便会崩溃,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本身也就摆脱了贫困和对抗性的形 式。”这就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里所设想的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水平和社会物质技术基础。但中国又是什么情形呢?刚刚从殖民地半殖民地脱离出来,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几乎没有现代工业,旧的工业体系也未健全,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从事农业,处于贫困状态。社会财富仍然由人的直接劳动去创造,交换劳动 产品依然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基本的经济关系:面临着这样一个社会现状,中 国共产党人又如何能脱离实际,一味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否定商品生产 呢?刘少奇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基于这样一个原理:商品的价值只有在交换时才能实现,商业是建立在生产的基础上,但反过来又可以支配生产。 刘少奇深刻地批判了党内存在的轻商思想,指出我们不但要重视工业、农业, “也要重视商业”,农业、工业、商业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缺一不可的有机 配合。刘少奇还说:我们的商业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国民经济要走上正轨,计划是不能缺少的。国营商儿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贸易,供销合作社的 贸易。应当在国家统一计划下。与国营贸易相结,扩大市场的组织性.使全国 形成有组织有计划的经济;有组织、有计划地去进行贸易,应该是合作社在 经营业务中力求实现的一项基本原则。刘少奇强调:新民主主义的国民经济, 就应该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经济。从刘少奇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社 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实际上就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刘少奇在论述计 划经济时,指出以贸易促进生产,国家经济计划要与合作社经济计划相配合, 合作社经济的唯一任务是在经济上为社员的生产生活服务,合作社与国家私 人和社员,以及合作社之间的贸易关系,一律按照直接订立的合同去进行等 等,这样的计划,只能是指导性计划,而不可能是指令性计划。  刘少奇提出的以国营商业为主体与合作商业相配合,发展有组织、有计 划的商品经济,以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一思想和经验,是我党探索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宝贵的成功经验。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