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硬软实力 硬实力建设有什么好处?最好多给几个实际

华中科技大学
论大学的软实力
   ●李培根 王恭南
大学的共同作用是培养人。尽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每一所大学都是国家所需要的,但不同的大学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显然也不一样,原因是实力不一样,自然影响力也不一样。中国正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工业化的路上,政府也希望能在中国尽快建成几所世界一流大学。换句话说,我国目前还缺乏真正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大学,这当然是实力所致。客观说,综合国力影响国家大学的整体水平,因此我国目前没有真正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其实也是综合国力的表现之一。但是反过来,大学的整体水平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如何提高大学的实力,以对社会发展有更大的影响,既是政府也是众多大学的愿望。那么,何为大学实力?除了众所周知的实力表现外,有一种实力表现,是很多人乃至身处大学的人,也不一定能很清楚地意识到的。那就是软实力。本文想就软实力谈谈看法。
1.大学实力体现
不管是大学工作者,还是社会上关心大学的人,大概都能感觉到社会上一些主要大学的实力。这个感觉可能来自对某所大学的大致了解,如其研究水平、教学水平、教师水平、硬件设施、招生质量等等,也可能纯粹依据其声誉。大学的实力应该是大学在各种内在和外在活动中所拥有的资源和表现出的能量。笔者认为,大学实力是其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综合。其实前述的人们感觉来源,前者就是硬实力指标,后者则属于软实力因素。显然,硬实力是指那些能作为反映学校实力和水平的、具有明确指标和数据的那些因素的集合。社会上一些机构对大学进行排名,主要是依据于此。而软实力则是能表现出学校能量的但是并无明确指标和数据的那些因素的集合,如前面提到的声誉以及后面还要述及的精神品格、风气等。
除了上述定义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外,硬实力和软实力到底有哪些不同?不难看出,硬实力是显性的,而软实力是隐性的;硬实力对学校的影响是及时的、且易于评估的,而软实力对学校的影响是缓慢的、不易评估的、但可能是长久的。
2.软实力因素
软实力的因素有很多,大体可分为四类,即1)内在精神,2)内部管理,3)外部(软)资源,4)领导素养。下面分而述之。
1)内在精神
大学内在精神是大学软实力的最重要一组因素。好的大学一定有她固定的、甚至独特的精神品格。这其中又包含使命感、价值观、文化、风气等。
西方一些著名大学都有强烈的使命感。如耶鲁大学,其使命是通过教育传播知识、通过研究扩展知识、通过图书馆和博物馆保存知识。使命感是一所大学最高的精神追求。使命是一所大学存在于社会的理由,是她追求目标的缘由,使命感体现了一所大学欲承担的责任,使命也基本决定了大学的定位。有人或许会有疑问,象耶鲁大学的使命,很多大学都有类似的提法,又何奇之有?又何以显示其世界名牌大学的品位?大学是否有强烈的使命感,不是其校长呼吁鼓吹一下,而在于其使命是否一以贯之、是否深入人心。一所成熟的大学的使命感,应该是让使命真正成为她的本能。我们有些大学时而也提及甚至常常会宣称其使命,但是实践中却经常将其束之高阁,尤其是在短期效应的驱使下。如某些大学为了追求研究的指标,不惜牺牲教学方面的要求,这就是缺乏使命感的表现。而耶鲁这样一所世界鼎鼎大名的研究型大学,却始终坚持要有一流的教学和一流的本科。可见其使命感之强烈。另一方面,不同的大学可以有不同的使命。这是因为定位不一样。譬如有些非研究型的大学就不必把扩展或创造知识作为自己的使命。还有的大学也可能有除上述使命之外的其它使命。如华中科技大学把转移知识(通过社会服务、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而实现知识转移)也作为他们的使命之一,以此凸现他们的特色。
价值观是大学内在精神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大学所信奉的某些基本原则、信条或理念,还包括某种特殊的精神与个性追求。这些都是大学认为为体现他们的价值而必须坚持的。大学的使命感主导着并衍生出价值观。二十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把“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能之一,他们坚持在所在州进行知识传播、咨询等。此后形成的“威斯康星思想”逐步得到传播,为世界上很多大学所接受,并成为其价值观。
风气或氛围也是大学内在精神的重要体现。它是大学管理者和学术带头人在长期的工作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场和势。这种场和势可能代表某种工作精神、某种工作方式、某种习惯,乃至某种理念。如某一所大学可能在长期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养成一种奋斗拼搏、迎接挑战的精神,他们敢于去做一些看起来在他们所拥有的条件下难以做到的事。当年朱九思在做华中工学院(2000年后合并在华中科技大学中)院长时,就提倡“发扬优势,防止从优势下降为劣势”及“敢于竞争,坚决将劣势转化为优势”[1]。这种敢于竞争的精神,逐步形成风气,致使学校有快速的发展。又如有些学校有较好的团队精神,他们往往能做到某些平均硬实力高于他们的其他学校所难以做到的事情。另外,某种理念也有助于形成好的风气与氛围。如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只有当它真正成为风气的时候,才能说它已经成为学校的精神品格。其实,真正形成了好的风气的学校,即能把那些好的理念、好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精神形成一种习惯。优秀其实是一种习惯,不管是于人还是于学校均如此。
可见,大学内在精神的要素是关联在一起的。它们互相影响、融合而最终形成大学的精神品格。
2)内部管理
内部管理是大学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常言道,管理出效益。其实,管理也出实力。管理应该是最容易转化成硬实力的软实力。体现软实力的内部管理之要素有许多,最主要的表现在如下方面。
――战略管理
学校的发展战略是方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的战略当然主要靠领导者尤其是校长把握和决策。但仅靠他们是不够的。
首先,如何保证能得到正确的战略决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战略所涉及的信息是非常广的,如科技本身的发展趋势,国家和区域政府的发展战略,同行的现状和动态等。这些不仅需要专人收集必要的信息,而且要使这些专门人员有足够的敏感,这才是战略管理的要诀。
其次,如何根据自己学校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制定出能充分显示自己特色又适合社会需求的发展理念、策略。这也需要专门的班子研究。战略管理不仅要制定出学校发展的宏观规划,而且要把学校的战略理念分解并落实到院系。这一点甚至比制定学校宏观规划还要难。通常并不是院系的领导都能自觉且充分理解学校的战略意图。
发展战略中的策略分析应包括如何把战略目标映射为可操作的实现条件。一般而言,战略目标不是轻易而能达到的,需要研究如何创造条件而达到目标。而创造条件则需要健全的战略管理。
――品牌管理
品牌就是学校的声誉,学校必须时时刻刻维护自己的声誉。虽然声誉可能主要是建立在硬实力的基础上,但品牌管理本身就体现软实力。好的品牌管理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实力。
怎样使学校的某些硬实力因素凸现出来而为大众所知?合理的策划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良好的声誉需要避免浮躁。学校的管理要时刻注意下面的院系因追求短期效应而可能采取的不理智举动。而学校层面类似的举动就更需要警惕了。
声誉是最容易被内部破坏的。如果因为学校管理上的不慎,而使教师或学生对学校失去信心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对学校的声誉有可能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人事管理
这里说的人事管理也包含干部管理。人才永远是学校第一位的。在朱九思领导华中工学院期间,该校的人事工作在当时做到了极其细微处,以至于一大批人才心悦诚服地汇集到华中工学院旗下,为她在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干部管理当然也是学校内部管理水平的要点。如何选拔有激情有活力的干部,如何保持干部的激情和活力,如何加强干部的责任感,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其中,干部的考核应该是极其重要的。
真正干部管理到位了,其它的业务管理,如教务、科研、后勤等,就不用太费心了。这也就是本文中对这类业务管理没有提及的理由(并非不重要)。
――协同管理
学校的很多工作是需要多个管理部门协同完成的。在管理干部中协同风气是否盛行,也是衡量学校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3)外部(软)资源
资源是学校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内在资源是硬实力因素,那么外部资源则是软实力因素。学校的外部资源主要包括政府、业界、校友、同行等。要使它们真正成为自己的资源,诚信是根本。孟子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荀子又言,“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就是说个人之间,公事中都需要一个诚字。诚信的首要表现是信守自己的承诺,第二种表现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任何一所大学中,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能如此,但是要尽可能让那种行为方式成为主导学校对外行为的风气。
承担政府的项目,一定要有服务社会的精神,在社会中产生效益,这是政府官员们最关心的事。另外,把事情做得象自己当初承诺的那样好或甚至更好。这样取得官员的信任,也使他们也有政绩感。如此,则有可能获得政府更大的、持续的支持。
与企业合作,大学不能只是想得到企业更多的经费支持,而应该首先想到如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应该更多地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这不仅是嘴巴上说说,而是要用心去这样做,从而体现在与企业共同进行的项目中,真正有利于企业。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要沉下去。要在企业中做企业的事,而不是在学校中做企业的事。不如此,难以对实际问题有真正的体认,自然也做不好事情。有的名牌大学,虽有盛名,但因不能沉在企业中,难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最终让人感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有的甚至为企业所诟病。反观有的大学,虽不太名牌,但能长期深入在企业中,做的事情实在,自然为企业所称道。
校友是学校重要的外部资源。很多世界名牌大学都很重视校友工作,并且也得到校友的巨大支持。然而很多学校并不清楚的是,真正要做好校友工作,首先是关心校友,要把对校友的关怀与爱贯穿在校友工作中。校友发展得好,自然对学校的支持也大。
聪明的做法还应该把同行也作为自己的资源。有时候需要与同行分享一点资源,这种分享往往使同行成为自己的资源。另外,过于张扬也可能使自己失去一些资源。
4)领导素养
其实前述三因素都与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的素养密切相关。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其作用尽人皆知。他对于形成北大的精神品格起了巨大的作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家中朱九思算一个。他的作用使本不太出名的华中工学院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影响在今天的华中科技大学中还甚为明显。这就说明大学的主要领导在学校的软实力中其实起相当大的作用。优秀的领导者有助于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有助于保持和形成好的风气。当然,好的风气也有助于培养出优秀的领导者。
至于领导者的素养体现何在,本文不于赘述。
院系的领导之于院系的实力,其作用自可类推。
因此,学校要始终要把培养各级优秀的领导者作为学校的大事。这一点事关学校长远的、持续的发展。大学中不乏因为领导者的选择不当而使学校或院系发展不顺的例子。
3.软实力作用
――软实力形成一种势
软实力中最重要的当数精神或风气。当某种好的精神或风气一旦在某个组织实体内形成,就意味着某种好的品格在那个组织内已形成一种习惯。而真正的优秀就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就是绝大多数人会自觉遵守并且会自觉行事的。显然这就是一种场和势。在这种场和势中,少数内心与之并不合拍的人因慑于势,只得遵守习惯,个别与之格格不入的人也不至于公开反对。
好的内部管理本身也会形成良好的风气,自然也能形成势。
外部资源也是一种势。这种资源在必要的时候都会产生相应的作用。如企业朋友,这种资源有可能直接转化成研究或开发项目,也有可能为教学更好地适应工程实际发挥建设性作用,还有可能吸纳更多的学生就业,如此等等。
――软实力形成凝聚力
大学的事情是要靠广大教师和干部共同努力才能做好的。其实任何一个单位的兴旺发达都需要旺盛的人气。好的精神品格和内部管理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风气,也有助于凝聚人心。优秀的领导者的人格魅力自然也能起到凝聚作用。
――软实力可以转化为硬实力
既然软实力是一种势,它就应该象势能能转化为动能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每一种软实力都可以转化为对学校工作推动的某种力,最终变成硬实力。好的精神品格可以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健全的内部管理可以使教师和干部迅速地被组织起来;外部资源直接就变成学校欲成就某一事业的可利用的资源;至于高素养的领导者所具有的亲和力、凝聚力、号召力等,乃是对工作的强大推动力。总之,软势力能够焕发出巨大的能量。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学校或者其院系,欲做一点大的事情,他们很容易组织起来,也容易成功。反之,有的学校或院系领导即使意识到想做什么事情,但往往内部一盘散沙,最终无能为力,这就是软实力不够的表现。
4.增强软实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掌握话语权
如何让代表先进文化的骨干掌握话语权,如何掌握话语权以逐步形成先进的文化,这是增强软实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必要的宣传和思想工作,对于掌握话语权是绝对有益的。但是最好的宣传和鼓动一定要籍助领导者的行为或行动,否则,任何的大话都是苍白无力的。
――善于转化
前面提到的朱九思同志,在华中工学院主持工作时期,一个著名的口号是“敢于竞争,善于转化”。善于转化是要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把理念转化为行动,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等。其实,善于转化是一种精神、一种气魄,也是一种软实力的表现。从华中工学院到今天的华中科技大学之快速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的可贵。
领导的前瞻,决定学校的正确战略把握。前瞻需要对科技发展趋势的把握,需要对国家及区域发展形势的把握,甚至对世界某一方面发展态势的把握。实际上前瞻就是把对趋势、形势发展的预测转化为学校发展的方略或策略。
――不能理想主义,不能一蹴而就
大学的发展也不能完全理想化。譬如说,谈大学的精神格调,完全脱离当前的发展阶段,用理想化的模式去要求只能事与愿违。中国目前的多数大学还是处于大学发展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大学较之成熟阶段的大学,其理念或精神追求恐怕难以一样。当然决不能以此作为大学不需要精神追求的理由,只不过是追求要与时俱进,而不能一蹴而就。
综上所述,软实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大学的实力,是大学快速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注意自己的精神追求,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管理。这其中领导者又扮演关键的角色。增强软实力要善于转化,需要前瞻。当然,不能理想主义,一蹴而就。
网络编辑 党委宣传部
鄂ICP备030193学会在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
|||||||||||||
学会在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
  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公众对社会中政府和企业以外的中间地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非政府组织(NGO)的作用越来越重视,由此,对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各自所承担的职能界定越来越清晰,非政府组织——民间社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在政策实践和工作实践当中,仍然存在着对社团组织理解上的偏差,给社团组织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本文试图从实际出发,通过对社团组织——学会在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的阐释,为大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学会的性质
  社团是社会团体的简称。根据官方的定义,社会团体是指我国公民行使结社权利并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包括各类使用学会、协会、研究会、促进会、联谊会、联合会、基金会、商会等称谓的社会组织。从社团的定义可以看出,社团的性质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承担着政府职能和企业管理职能以外的社会职能的民间组织,具有非官方性和非营利性。
  由此可知,学会是由会员自愿组成,为实现全体会员的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关于学会的性质,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从一个层面上说,学会是科技工作者价值的社会性体现的重要舞台。理由有3点,其一,学会是科技工作者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科技工作者在所属院校、企业、科研机构价值的有效补充和延伸。通过学会,科技工作者有了更加直接和多层面服务社会的平台,许多人就是在这个平台上找到了崭新的用武之地,脱颖而出。其二,学会是科技工作者群体效应的体现。在学会的学术活动里,科技工作者进行自由的交流,对学术问题展开探讨,交流信息,了解同行发展和各种动态。经过交流和碰撞,形成较为统一的学术共同体的共识,促进积极的公民精神和扩大社会参与,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其三,学会是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的渠道和平台。学会具有科普功能,科技工作者通过开展学会活动,把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到普罗大众中去,推动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学会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党和政府通过学会加强与科技工作者的沟通交流,引导科技工作者更多地投身于社会经济发展中,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软实力的概念和学会的工作机制
  软实力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来的。约瑟夫·奈曾经担任过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根据他的概括,软实力的定义是:“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可见,“软实力”这个词最早是用于国家战略层面的,到后来才逐步被引伸到企业战略和科技管理等方面。根据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其定义为: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和一个企业的制度、机制、观念、价值观以及创新能力、专利发明、文化影响力等,相对于硬实力这些有形的物质形态来说,软实力是无形的,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但是,软实力又是真真切切地能感知到的东西,光有硬实力,还不能使国家和企业强大起来,还需要软实力和巧实力,这是国家和企业的核心问题。从定义上理解,软实力实际上就是支撑国家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和指南,也即是通常所说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软实力具有比较大的张力和伸缩性,可以使国家和企业迅速地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腾飞和清朝康雍乾后清军的衰败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人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当今世界,只有具备强大软实力的国家和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走得更远、走得更强,所以,增强软实力从本质上讲应是国家和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需要。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或者具体地讲,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能力也称为创新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新方案的能力,也是国家和企业生存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创新能力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的特点,是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事实上,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和创新能力。
  学会是社会组织的重要一员,是国家和企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学会必须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形成良好和有效的工作机制,以更好地为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普宣传既是学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学会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学会的工作机制就是要通过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形成规范有序的层级和专业管理网络体系,以及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为顺利开展学会的各项工作创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一方面,积极开展各层级和各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提供优质的平台和服务,另一方面,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为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学会在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学会既是群众性的社会组织,也是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实现并保持学会的良好发展势头,通过学会广泛地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于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建设,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贡献。学会在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学会是平台和载体
  学会的工作不同于机关的行政职能部门,其工作内容和方式也不同。因此,选择好学会服务的工作载体,解决好服务的结合问题,努力搭建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平台,争取在国家和企业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成为学会落实“三服务一加强”工作定位的重要内容。可见,学会既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研究和开展学术交流的园地和平台,也是学术基础建设的重要载体。也就是说,在学会这个大家庭里,广大科技工作者都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为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建言献策,当好参谋。因此,学会就要切实遵循学会工作的客观规律,把竭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根本任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创造有利于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把搭建加强党和政府与科技工作者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切实转变观念,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促进学会工作规范、有序和健康发展。
  (二)学会是资源库
  学会由会员自愿组成,具有统一的宗旨和目标,能够带领会员按照章程规定,依法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且学会以共同的目标、信念、兴趣结合在一起,可以跨系统、跨行业、跨专业发展会员,不受意识形态、宗教信仰、阶级等级等影响,从而能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互助关系网络,而且这种关系网络呈辐射状态,具有创造联系和迅速整合开发资源的功能。学会可以根据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中问题的属性,集聚相关的资源,例如就某个问题召开专题研讨会或专业论坛,集中专家的智慧和成果,完成问题的完满解决。学会的会员库、信息资料库也是一笔可观的资源。同时,学会还是一种中介组织,它的产生标志着一种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的社会领域的发育,它可以从政府和企业这两大板块中寻求资源支持,以增强自身的实力,并可以在两大板块之间进行协调,是政府、社会、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客观上也有利于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建设。
  (三)学会是传导器
  学会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能够展示各学科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科技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向科技工作者传递最新的学科前沿信息,并通过会员网络的辐射效应,把这些最新的信息传导到各行各业,渗透到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建设当中。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力量的共同参与,而只有明确的集团意识和高度的团队归属感,才能动员所有力量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学会是科技工作者利用自身的资源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共同关注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问题的同时,学会通过作为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组织的特殊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开展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的同时,改善了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关系,增强了科技工作者的内部凝聚力,对科技工作者的团队认知重新进行了定位,通过营造良好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将对学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递给每一位的科技工作者,达到取得“智力叠加效应”的目的。
  四、学会在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中的作用
  学会在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中占据一定位置,其重要性首先取决于学会自身的功能和良好的运作机制,同时,也取决于拥有会员的实力,这些就是学会在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基础。学会在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并不直接表现为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而是从以下3个方面得以体现:
  (一)架设好政府与科技工作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为积累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构筑社会基础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的潮流,总的说来,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国,它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学会的活动要适应和服务于这种变化和发展,认真探讨在市场化条件下如何发挥好学会在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中介组织作用,逐步转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学会的工作模式,使学会之长和社会发展之需之间达到有效的平衡。学会在社会上具有良好的声誉和崇高的地位,因此,学会要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充当好政府与科技工作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把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者的关怀和温暖送给广大科技工作者,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真切关心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工作和生活等问题,为他们解决好后顾之忧,成为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的忠实代表和维护者,取得科技工作者对学会的真正认同。随着科技工作者队伍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科技工作者的具体利益和需求也将有新的变化发展,学会要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呼声和诉求。
  (二)开展学术交流,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发现人才,为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培养专业队伍
  开展学术交流是学会工作的关键和中心任务,学会组织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就在于它是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学术活动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是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而学术交流是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的前期准备和催化剂,因此,要把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好,首先就要把这个平台搭建好。要通过健全学术组织机构,确立学术活动运转机制,营建多功能的活动平台。学会虽然不直接从事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但在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中仍然有着学科齐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横向联系,社会地位超脱的优势和独特的作用。因此,学会应该不断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把学术交流办成学会的特色品牌和名牌,通过学术交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发展,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促进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多出优秀成果,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努力适应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的形势,积极开拓学术交流的新渠道、新阵地、新形式和新方法。
  (三)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为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奠定广泛坚实的群众基础
  国民的科学素质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是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十分重要、无法引进的因素,也是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的群众基础。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学会的科普宣传。科普作为一项社会化事业,它缩短了科学技术到实际应用的距离,模糊了纯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的界限。学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力量,学会可以利用自身人员素质较高、设施优越等有利条件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采取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来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动活泼的科普宣传。在开展科普宣传中,要充分利用学会的特点,举办与各专业相关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科普活动,要改变传统的科普传播的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报纸、刊物等传播途径,积极有效地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科普宣传不仅要面向专业人士,更要面向全社会的普罗大众。
  总之,学会在当前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过程中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会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实力,提高服务能力,争取在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中建功立业,做出更大的成绩和贡献。(作者单位:广东省烟草专卖局)
原载于《科协论坛》2010卷第7期
责任编辑:刘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硬实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