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2号早上公共频道于丹老师的讲座的主题2014年是什么生肖年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优秀观后感
&&&&&&&&&&&&&&&&&&&&&&&&&&&&&&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
302班& 喻子麒&
&&&&周六早上,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于丹老师通过《大树和孩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孝?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父母就像那棵大树一样用全身心的爱,用自己的一生无私地给予孩子,但是故事中的孩子最后悟出了感恩。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让孩子在生活中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身边每一个个帮助和关心他的人!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于丹老师讲了人格教育,它是人际关系的扭动,需要靠行动上的态度来获取。人的成长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学业、阅历、人格。其中阅历与人格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够得到。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
要有信心,有恒心与毅力,将来才会走向社会的最高峰。只要自强不息,成功就属于你。我们要记住这世上知识很重要,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经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悟性。
看了这个讲座,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要心存感恩、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爱我们的人。感恩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这一刻做起!
&&&&&&&&&&&&&&&&&&&&&&&&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
&302班& 吴羽淅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早上,我准时收看了湖北体育生活频道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这个节目令我印象深刻。
你们知道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哈哈,不知道了吧!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于丹老师主要讲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爱心,自立,自强,自信心。现在我就带大家走进这个节目吧!
我们先来看第一讲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我们要有孝心,我们要孝顺爸爸妈妈……因为他们为了下一代付出了很多,是他们给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然后我们来看第二讲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看了这一讲,我觉得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伸出援手来帮助别人,这样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帮助你。有句话说得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最后于丹老师讲到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自信心。听了这一讲我对自立,自强,自信心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就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老依赖别人。自强的意思就是坚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要勇于面对,并要想方设法去战胜困难,从小就要有自信,也要大胆的去展示自,相信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取。
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懂得了怎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懂得了怎样关心别人,还懂得了要做一个自立,自强,自信心的好孩子。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2014年早上七点半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_百度知道
2014年早上七点半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朋友。父母的恩,父母就供我们吃,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自信,供我们穿,我们想想都累,我们一辈子都还不清。老师您辛苦了:勇敢承担爱与责任今天,令我印象深刻,更友善!我们以后会好好学习的。其中第一个主题是我最有感触,为班里的事情操心着。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四个主题。常怀感恩之心,老师,四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对我们身边的同学,应该是我们最该感谢的人,为我们操心,才能让我们的世界更和谐,三是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老师您每天都在默默的奉献着,从我们呱呱落地开始,不会惹您生气了。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懂的知恩图报。我们不仅仅只对父母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自强,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我们还是总惹您生气,我们只能尽我们最大的力来回报父母。他们操劳的心总在我们身上牵挂。您从来都没有抱怨过,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和帮助过我们的好心人,特别是我们的老师,不好好学习。父母,我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讲座。所以,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
感恩是客观行动加主观表达,是一种对客观物质的反映
其他类似问题
感恩教育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于丹个人资料,个人资料专辑资料简介图片
于丹图片imeee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1986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进行深造。1995年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副院长。著名策划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军师”。多次受邀担任众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性文化活动及公益活动的重要嘉宾,为中外文化交流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2007年,“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于丹以10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位,引发广泛关注。姓名:于丹性别:女国籍:中国职业:其它生日::巨蟹座快速通道返回于丹个人首页个人档案个人喜好星路历程简介:  于丹是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曾就读于北京四中。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个人喜好星路历程  1988年开始从事影视创作及研究工作,曾担任大型专题片撰稿人,包括:  《在共和国史册上》  《太阳照常升起》  《香港沧桑》  1990年以来,为中央电视台担任撰稿人,曾获1994年、1996年星光奖最佳撰稿奖,栏目包括:  《正大》  《中国报道》  《环球》  1999年以来,担任中央电视台栏目策划,栏目包括:  《东方时空》  《社会经纬》  《今日说法》  《精品赏析》  《电视你我他》  《新闻调查》  《对话》  《艺术人生》  同时担任中央电视台《城市之间》栏目策划、导演,中央电视台教科文频道策划顾问,光线传播中心《中国报道》栏目总策划,并担任1993年中央电视台青少部春节晚会《红红火火迎大年》的策划人与撰稿人。  曾先后为辽宁、河北、浙江、安徽、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20多家省级电视台及为青岛、大连、沈阳、长沙、武汉等20多家市级电视台进行业务培训。  1995年开始从事影视教学与研究工作,曾获1996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学奖,2000年度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第一名,2001年度中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现代传播》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  由于于丹所讲解都使用白话文,且语言生动,使以前许多没有直接接触《论语》、《庄子》的人从中受益。著名哲学家李泽厚也在采访中说:“于丹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对于普及儒家文化有较大贡献。  正由于于丹讲述自己的心得,导致其演讲中加入了许多个人的感受和体会,其中一些被学者认为是过于牵强附会。还有一些人认为于丹企图把中国人带回封建那个讲究严格礼法的时代。因为备受批评。  于丹的走红一直带着争议。日,知名天涯网上出现了一篇题为《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发起人为中山大学的徐晋如博士,文中言辞激烈,甚至要求于丹从《百家讲坛》中下课,并向电视观众道歉。在帖子的结尾,包括中山大学博士生刘根勤、清华大学博士生王晓峰、暨南大学博士生周韬、中山大学副教授朱崇科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杨D等人联署,联名表态称“要将于丹抵制到底”。  《于丹〈庄子〉心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ISBN:3  《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ISBN:2  《于丹〈游园惊梦〉》,中华书局,ISBN:3 添加义项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 1.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百科名片  于丹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1986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进行深造。1995年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影视系主任,副院长。著名电视策划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军师”。多次受邀担任众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性文化活动及公益活动的重要嘉宾,为中外文化交流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2007年,“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于丹以10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位,引发广泛关注。目录个人简介学术兼职学术成果于丹心语经典语录于丹现象研究方向获得荣誉展开个人简介基本资料  于丹,女,汉族,出生于1965年。属蛇,巨蟹座,中共党员,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于丹以10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位,引发广泛关注。  从1988年开始活跃在影视传媒实践的第一线,先后担任《在共和国史册上》、《太阳照常升起》、《香港沧桑》等20余部大型电视专题片撰稿人, 其中《香港沧桑》获1997年中国电视专题片优秀奖。先后任《正大综艺》、《环球》等电视栏目撰稿人,获199照4年、1996年星光奖最佳撰稿奖。担任北京市迎战非典大型专题节目《非凡抗击》总撰稿,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申奥片策划,参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近年来,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栏目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以及新加坡、日本京都、马来西亚吉隆坡、法国巴黎、巴西圣保罗等进行百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陈帅佛、易中天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于丹 &论语& 心得》一书自上市起一年内国内便售出600余万册,目前已译成30种语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包括中文繁体版、英文版、韩文版、日文版等。美国《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国际先驱论坛报》,英国《泰晤士报》,德国《明镜周刊》、《法兰克福报》、日本《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周刊现代》纷纷对于丹教授进行专访。通信地址  100875,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学术兼职  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出席活动研究员;  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委;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中国电视法制节目“金剑奖”评委;  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湖北电视台、广东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山西电视台、河南电视台等40余家省市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社会职务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中国视协节目委员会学术顾问   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   中国新闻研究会   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   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   中国儿童基金会形象大使  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爱心大使学术成果著作于丹生活照  《形象
竞争力――电视包装实战攻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年  《于丹&庄子&心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  《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中华书局,2007年  《从星空到心灵――易中天于丹演讲对谈录》,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  《发现你的心灵》,重庆出版社,2007年《于丹趣品人生》,中信出版社,2014年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主要论文  《道不远人――今天如何读经典》,《中华遗产》,2007/01  《发现我们的心灵》,《河南教育》,2007/05百家讲坛的于丹老师  《读书有什么用》,《中国出版》,2007/05  《用古人的智慧享受人生》,《北方人》,2007/10  《让传统文化滋养我们的思想成长》,《文汇报》,  《构建心灵的和谐世界》,《江西日报》,  《在媒介角色变更中提升CETV的媒体品格》,《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02  《在“节目季”营销中拓展频道品牌影响力》,《大市场》,2006/10  《打造卫道核心竞争力――广西卫视改革发展思路解读》,《现代传播》,2005/05  《电视品牌频道的生成与维护》,《电视研究》,2005/06  《栏目品牌建设的六大要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02  《以解读方式构筑品牌核心竞争力――大型电视周刊&1/7&样本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10  《电视新闻:媒体变局的聚焦点》,《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01  《城市台的未来之路》,《视听界》,2005/06  《CETV改革带来的惊喜和期待》,《市场观察》,2004/12  《“背后”的看点》,《南方电视学刊》,2004/01  《一种新闻态度的表达――&南京零距离&样本解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11  《诗意的陨落》,《电影艺术》,2003/05  《在公益的天空下》,《现代传播》,2002/05于丹在《百家讲坛》  出版《形象 品牌 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播出专题讲座“于丹《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2007年春节期间,讲座“于丹《庄子》心得”亦在“百家讲坛”播出,同样好评如潮。2007年“十一”黄金周又在央视“文化访谈录”播出“于丹?游圆惊梦”讲解昆曲。她讲课时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语言妙趣天成。  于丹品《论语》、《庄子》使我们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文化瑰宝,讲座与书中也介绍了许多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哲理,在这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中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一位孔子、一位庄子相伴,来缓解社会带来的压力。于丹告诉我们,经典永远都不会被抛弃.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你会感到一阵放松,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生命的气息,让你豁达的去接受一切。对社会的贡献:在百家讲坛的精彩节目,帮助广大观众懂得感悟生命,感悟人生。  自2006年以来,于丹教授先后出版了《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等著作。书中通过对《论语》《庄子》的解读,引领大众回归古代先贤提供给世人的生存智慧,其中包括生命价值、人生态度、道德理想、境界情操等,这些内容不单是知识和趣味,而是现代人寻求心灵安定所亟需的精神力量。这些著作力图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着当下价值的建构,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2007年,于丹教授出版了《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昆曲在在中国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该书昆曲美妙传神,音艺俱佳的风貌描述得淋漓尽致,带领读者感受昆曲艺术的情怀,显示出于丹教授所不为人知的逸志才情,和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深情至爱。  于丹教授的这些著作风靡华夏,持续高踞各大书店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其中《于丹〈论语〉心得》出版以来,简体中文版销量高达500余万册,繁体中文销量达5万余册,带动了传统文化热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于丹教授的数次签售活动,读者均排起长龙,签售常常持续至深夜,《于丹-庄子心得》一天即售出1.5万册,首印10万册,1周内脱销。  《于丹〈论语〉心得》国际出版合同已涉及28个语种、34个版本,已出版简体繁体中文、韩、日、英、德、意、西、荷、法、葡等版本,除了中文本连续重印,日语、英语、法语版本也已经重印,外文版总计已销售近40万册。此外,2014年,《于丹&论语&感悟》也已签署越南版出版协议,法语版书等。  于丹教授的著作《于丹&论语&心得》获中国出版集团畅销书推广计划,2006年度“十六佳图书奖”,新浪图书风云榜“2006年度图书非虚构类第一名”,2009年,该书还获得中国出版集团主办的“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等奖项。   于丹教授曾说:让经典走近千家万户属于人们享求文化平等的权力,“道不远人”,道无处不在,它原本是每个人生活中温暖的启迪和劝导。从儒道经典到昆曲艺术,从中国到世界,于丹教授用心传播着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著名哲学家、《论语今读》作者李泽厚在谈到于丹对普及经典所作的贡献时,说到:“于丹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一座桥”,于丹的古典今读,可以说是完成了众多国学家的一个心愿,即让经典走近时代,贴切人心,发挥其应有的道德教化、启发民智的作用――她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  对于备受瞩目的“于丹现象”,多位儒学专家学者接受了媒体访谈,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陈鼓应说到:儒道经典关注生命价值,重视‘心’就是重视生命的体现,‘心’就是精神生命、思想生命,于丹的讲读重视对‘心’的阐发,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她是在做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北京大学教授、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金开诚认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是保障世界平和、有序发展的唯一可行路径,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世界极为可贵的文化财富,世界需要以中华传统经典为代表的东方智慧来参与构建人类的未来,成为西方工具理性的有益补充,调适现代性发展的确当方向,于丹教授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拉近了时代与古典的距离,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对话,值得肯定和赞赏!  中华传统文化精妙绝伦,先贤思想如不能教化天下,则流于孤芳自赏;传统经典如不能为今日所传习,则实为世人的巨大损失。于丹教授将生动的哲理故事与深刻的个人感悟相结合,使得古典文化中饱含着的朴素的真理,穿越时空将今人的心灵唤醒,推动现时代人格的完善、社会的和谐。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汤一介说:社会需要更多于丹这样的学者,让经典走出象牙塔,以大众最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惠泽社会和人民!  在现代社会以及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熏陶,个人的力量虽小,但于丹几乎发挥到了极致!踏遍千山,源于她坚守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份真诚热爱,举重若轻,因为她关注着普罗大众最真实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自由。于丹教授对于传承和弘扬亚洲传统优秀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国内活动  国学为体,传播为用,体用结合才能架起传播内容的立体结构。将国学研究的系统思维,转化为易于大众接受的视听思维,在大众传播的平台上,于丹教授有意识地运用人际传播策略,将传统文化以现代化的方式呈现,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2006年10月以来,她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上解读《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无意间掀起了一股“于丹热”;2007年国庆期间,在中央三套“文化访谈录”连续七天播出《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2007年春节期间,在“百家讲坛”栏目上再次解读《论语》感悟。于丹的讲读,生动为要,童叟喜之,使得经典从高阁之上回归人间,引发无数心灵的触动,使经典穿越时空的尘埃,唤醒今人迷失的心灵,激活了国人所共有的文化基因。  在中国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性文化活动中经常能够看到于丹教授的身影。2008年,于丹教授当选北京奥运火炬手,并作为北京政协委员在北京市政协会议上积极建言北京建设“后奥运文化”,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她还担任2014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大使、世博会专家委员会成员,为世界全方位地了解中国,向世界传递友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在面向普通市民普及传统文化的工作上,于丹教授近年来在中国各地进行了近千场讲座,还受邀成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栏目的主要嘉宾,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人们建立一种信念与价值。如日,她在长城录制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爱的主题》,阐释爱是“分享”,全国2亿中小学生共同观看了这一课。  于丹教授还积极投身公益活动和公益宣传,多次奔赴汶川灾区慰问老师和学生,先后为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社教频道、法制频道等拍摄多条公益宣传片。港台交流  于丹教授积极投身于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工作。日,随北京市台办赴台湾参加首届两岸联合祭孔大典,在新竹万人馆做主题演讲,并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会面,从民间和文化的角度促进了海峡两岸的对话。  日,在长沙参加国台办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做主题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主旨演讲,指出两岸文化最重要的不是简单的传承,而是创新、交流、沟通,形成一种更新的文化格局,得到两岸与会代表的广泛认同。  2014年6月,首届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其中于丹教授提出的开展小学时代的公益教育、中学时代的挫折教育以及大学时代的职业教育引发强烈关注。  日至14日,于丹教授赴香港参加《于丹&论语&心得》英文版亚洲首发活动,并在香港理工大学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引发听众文化同源的感悟。海外出访  大学校园讲座于丹教授接受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会见  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日本与中国在共同的汉字文化的哺育下发展至今,因此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两国共通的文化经典。对于这一并不陌生的文化的传播,日本师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2008年于丹教授先后到早稻田大学和立命馆大学演讲,演讲中她用中国的哲学故事来诠释当今人们疲惫、迷惑的生活状态,为困顿中的心灵打下了一针强心剂。同年,于丹教授走进韩国首尔大学,同样产生了强烈反响。  西方世界同样对于丹教授的讲学表现出极大的期待与热情,几年来,于丹教授的行迹遍及欧美多个国家。2008年7月到8月,于丹教授首次在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南加州大学等知名高校举行了6场成功的大型巡回演讲。从纽约到波士顿,从西雅图到旧金山、洛杉矶,她以现代思维解读中华传统经典,引起了海外学子的内心共鸣,掀起了一场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讲座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美国研究中国学的学者到场与于丹教授交流。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于丹教授由世界经济衰退对大众的生活影响展开对生命意义、目的及责任的论述,用中华传统经典的力量鼓励人们担当起在危机中重塑民族信心的使命。  2009年4月,于丹教授赴英国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伦敦的“亚洲之家”演讲,结合现代文明现象,为中外听众解读东方文化智慧。  2009年10月,赴德国参加法兰克福书展,被邀请参加著名的“蓝沙发”访谈,并在汉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发表演讲,所到之地掀起了学习和了解中国经典、中国文化的热潮。  2014年10月,于丹教授被邀请到美国纽约佩斯大学参加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会上于丹教授指出东西方文化不存在优劣高下之分,但存在差异。要从尊重差异出发,进行有效沟通。  2014年与2014年,于丹教授先后来到德国慕尼黑大学与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与听众共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文化跨越了空间与语言的界线得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逐渐走向世界的价值体系,对当今世界构建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格局具有积极意义。  外事高端活动  2008年1月,于丹教授在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期间,除进行了两场近千人的大型公开讲座,还与秋田的企业家、日本国会议员荒井广幸、早稻田大学校长日本各界高层会晤,特别是还受到时任日本首相的福田康夫的亲切会见。于丹教授将“礼之用,和为贵”六个大字连同自己的著作《于丹〈论语〉心得》日文版《〈论语〉力》,一并赠给了对《论语》颇有研究的福田康夫。这一会见被传为佳话,成为凝聚中日友谊、沟通中外文化的纽带与桥梁。  日,于丹教授在日本东京出席上海世博会的推广活动,作为上海世博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和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形象大使,参加“爱城市?爱生活”世博青年论坛,并发表题为“用东方智慧建构人生价值”的主旨演讲。美国国会议员向于丹颁发弘扬中华文化奖状  日,第七届中国2014年上海世博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包括国家总理温家宝在内的300余位国内外重要嘉宾齐聚一堂,第二部分的主题演讲“多元的城市文化”由于丹教授主持,彰显了于丹教授在世博理念传播和多元文化交流领域的标志性身份。  2014年,于丹教授赴美参加中美文化论坛并做主题演讲。在演讲中她向嘉宾传递了中国文化中的淡泊从容等思想,并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文化的全球范围传播可以帮助我们去解决共同遇到的迷惑。演讲结束后,美国国会议员AL GREEN向于丹教授颁发感谢信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奖状,称赞其“为传播人类文明做出突出贡献”。此次之行,于丹教授同时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进行了不同文明和中西文化差异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她提到了文化在外交中的重要作用,呼吁用心平气和的心态面对各国文化的差异并建立合作。  公益文化论坛  为推动跨文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古典文化,于丹教授近年来多次在日本、韩国、印尼、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巴西、新西兰等地举行大型公益文化讲座,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带到了亚洲、欧美多个国家,引起了海外观众的强烈反响。  2007年5月,世界第一届孔子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于丹教授在会上作了主旨报告,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2007年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举办的讲座活动中,2800余名听众前来参加,创造了新加坡空前的盛况,演讲过程中全场鸦雀无声,于丹畅谈的儒学思想令座中均感如沐春风。  日,受邀在韩国延世大学发表演讲,讲解中国传统剧目DD昆剧《牡丹亭》,受到热烈欢迎,现场座无虚席,听众无不陶醉在古典戏曲艺术的魅力中;  日,应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之邀,在雅加达举办了《论语》心得演讲会,此次活动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2014年9月,参加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以祥云标志为切入点,讲述了对“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关系的理解,参与不同文明的互动与交流。  于丹教授在各国的巡回演讲和文化讲座无不引起强烈反响,不乏海外听众慕名前来,被国外主流媒体誉为“于丹旋风”!美国《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国际先驱论坛报》,英国《泰晤士报》《TIME OUT》,德国《明镜周刊》《法兰克福报》,日本《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周刊现代》,新加坡《联合早报》《海峡时报》,香港《星岛日报》《南华早报》,德国电视台一台、新加坡电视台一台、台湾东森电视台、香港电台、台湾网等媒体纷纷对于丹教授进行专访。电视频道策划  自2000年以来先后为中央电视台12个电视频道中的近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参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频道筹建,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西部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传媒运营策划  近年来曾应邀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四十余家省市级电视台主持“生存策略研究”,并提供内容完备的建设发展方案。为2003北京国际电视周首届DV影像国际观摩论坛;天津广播电视局主办的“2004天津国际电视娱乐周”;2004首届沈阳“清文化节”等大型活动策划设计完备的建设运营方案。城市形象策划  自2001年至今,深入研究城市品牌资源整合及城市形象战略,先后为重庆、珠海、桂林、沈阳、丽江、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提供完备的城市整体品牌规划及城市形象战略方案,先后在重庆、丽江、沈阳市委多次授课,并专题讲授文化体制改革研究,受到一致好评。教学科研  自1995年开始从事高校影视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北京师范大学先后执教本科生课程《影视学概论》《经典名片分析》《电视新闻采编》《中国古典文学》及研究生课程《电视理论思潮》等,并在北京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研究生班固定授课。作为骨干教师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教材和“中国影视美学丛书”等大型理论工程的编著工作,参与创办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数字”实验室,参与策划推进“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方案”等多项教育教学工作。曾获得1996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学奖;获2000年度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2001年度中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1年度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北京师范大学十佳优秀教师奖;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此外被评为2004年度北京市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2004年度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传媒研究  出版《形象品牌竞争力》等电视理论专著。年间以首席研究员的身份主持中央电视台研究处科研项目:《电视频道包装研究》、《电视谈话节目研究》等科研课题,并主持编撰《2004中央电视台制片人手册》。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中国影视民族化理论研究》和国家级青年科研课题:《电视栏目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现代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南方电视学刊》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关于电视理论、新闻与传播、传媒产业等领域论文10余万字,引起了影视与传媒学界的高度重视。并担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委。影视实践  自1988年从事影视创作及研究工作,先后担任《在共和国史册上》、《太阳照常升起》、《香港沧桑》等20与部大型电视专题片撰稿人,其中《香港沧桑》获1997年中国电视专题片优秀奖。自1990年以来先后为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中国报道》、《环球》等电视栏目担任撰稿人,曾获1994年、1996年星光奖最佳撰稿奖。自1999年以来,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社会经纬》、《今日说法》、《精品赏析》、《电视你我他》、《新闻调查》、《对话》、《艺术人生》等电视栏目策划,担任中央电视台《城市之间》栏目策划、导演,担任中央电视台教科文频道策划顾问,担任光线传播中心《中国娱乐报道》栏目总策划,并担任1993年中央电视台青少部春节晚会《红红火火迎新年》策划人和撰稿人,担任2003年北京市迎战非典大型专题节目《非凡抗击》总撰稿;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申奥片策划。教育培训  先后为辽宁、河北、浙江、安徽、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山东、北京等20余家省级电视台,为大连、青岛、沈阳、长沙、武汉等20余家市级电视台做业务培训,授课获得一致好评。在转型时期中国电视运营理念、省级上星台生存策略、中国电视新闻发展趋势、城市形象整体策划、电视频道整体包装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2003年4月,促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同澳洲知名学府南澳大学的联合办学,主持开设省市电视台?电视频道总监高级研修班并授课。其他经历  多次应邀担任中国新闻节目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社教节目奖,中国谈话节目奖评委以及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年度评委,中国电视法制节目“金剑奖”评委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继“论语心得”热遍全国之后,2008年春节期间,于丹将再次登上《百家讲坛》开讲《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感悟”, 分别讲述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于丹心语  title=《论语》心得 style=right src=d048adde7149744ccdbf1a45 data-layout=right论语部分:  1.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2.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4.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5.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6.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遗憾。   7.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8.勇敢有时候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   9.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10.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11.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感情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12.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13.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持。  14.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15.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   16.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17.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   18.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19.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20.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21.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22.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于丹心语――境界  1.眼界的高低、境界的大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2.真正的逍遥是无羁无绊的。   3.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大眼光,就会抓住我们眼前的每一个机遇。   4.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   5.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做主的人。   6.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   7.“无为而无不为”才是大境界。   8.把恩恩怨怨看小了去,把自主的灵魂放到无限大。   于丹心语――感悟与超越  1.淡泊为大,宁静致远。   2.人能够看清目的和方向是不容易的。   3.只有用心才能从细节里获得知识和感悟。   4.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   5.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可以开阔。   6.经历和悟性决定你的眼界。   7.人格理想的支点:依于仁,游于艺。   8.感到心理失衡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  9.生命的逍遥之境,不是人的生命凌驾于万物之上,而是用我们的心与世间万物相勾相连、水乳交融。  10.道法自然,道无处不在。   11.同样的道理,感悟却有高下之分。   于丹心语――认识你自己  1.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   2.只有自己的心清楚了,才能去善待他人。   3.不要因为世俗的标准而远离了自己的赤子之心。   4.在我们成长中一定有某种潜能从没有被开发出来。   5.心斋是认识自己、获得人生效率的好方法。   6.外在世界有多大,内心的深度就有多深。   7.你必须亲自丈量脚下的每一步路。   8.对自己的评估,只有内心能做出准确的回答。   于丹心语――本性与物性  1.心养就是用心去酝酿。  2.让各种生命自然蓬勃,就可以构成天地和谐。   3.小的迷惑可以改变人生的方向,大的迷惑可以改变人的性情。   4.我们的心应当像面镜子,看见了世界,也看见了自己。   5.真正的聪明是静下心来,听见自己本初的愿望。  6.我们的心淡然处之,很多事情就可以持久   于丹心语――谈笑论生死  1.生和死只是一个形态的变化。   2.在生命之中每个人可以以不同的形态活下去。   3.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   4.对生命的解读要问问自己――我要怎么样的决断。  5.在生死的态度上,儒道殊途同归的那就是,让生命获得价值。   6.还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事情。   7.对待死的态度:①不怕死;②绝不找死。   8.社会也是一个塔,每个人走进来就意味着要做社会的基座。于丹于丹心语――总有路可走   1.一个人的成功在于知道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位置。  2.敢于亮出自己的弱项仍然可以得到人的尊重。   3.用辽阔的境界跟天地可以有共同的默契,用共同的默契可以获得更多的力量。   4.内心的力量就是一种和缓的对人的凝聚。   5.所谓废物只是放错地方的财富。经典语录  于丹教授人生格言   ▲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迷惑多是因为眼界不够大,井底之蛙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海阔天空呢?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 &神于天,圣于地&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   ▲真正的和谐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你需要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   ▲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   ▲如果你的心灵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有可能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你想要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最关键是的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   ▲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让自己的少一点后悔。我们在做一件事这前要先想后果,我们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自己之后的悔恨。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事很重要的一点。   ▲“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修己以安人”在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修身”是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是前提是朴素的,是始自脚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   ▲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对外界的报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不同的声音和谐融入到在的集体的声音当中。真正的和谐就是在坚持不同的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我们应结交那些可以完善自己品德,提高自身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安贫乐道的朋友。   ▲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不见得与外在的物质生活有紧密的联系。真正快乐的力量,来自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于与良朋益友的切磋与交流。   ▲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   ▲人年轻时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时,要学会用减法生活。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等于给自己打开了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一个人志向至关重要,决定他一生的发展方向。   ▲在今天看来,一个人的发展往往不在于终极理想有多高远,而在于眼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成功的职业,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要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也就是对自己要有所约束,内心有坚定的不妥协的做人标准,同时要对社会有用,要为社会做事。   ▲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要学会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   ▲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力量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应对外界   ▲只有建立自己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勇敢有时候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有德有仁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灵的勇敢。   ▲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于丹现象  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短短7天,她迅速成为一颗灿灿的,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进而形成了文化上的一种“于丹现象”。  “于丹现象”给了人们三点启示。启示一  中华优秀文化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富矿,一旦开掘出来,就会成为“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于丹现象”出现在当今中国,并非偶然。传统文化在国内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焦点,维持着一浪高过一浪的热度:且不说走红方式与于丹相近的阎崇年、易中天和刘心武,且不说前些日子社会各界围绕青少年应不应该“读经”展开的热切讨论、报端关于“中华文化需不需要一场文艺复兴”的争辩以及“青春版”昆曲受到的热捧,且不说一些人自发、公益地给中小学生讲传统文化的“一耽学堂”以及京城大学出现的以崇尚汉代为特征的“汉服社”……种种迹象一再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热,正在当代中国悄然兴起。   从于丹们身上,从上述种种迹象里,细心的人们完全可以读出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某些端倪。有学者指出,全球化浪潮在器物甚至制度层面带来“一体化”的同时,也日益凸显文化认同与根源意识。“我是谁”的问题,迫使每一民族乃至每一个体不仅不能乞灵于任何纯然外部的文化来建立自我,反而必须深入自己的文化传统,从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当代世界是一个以民族国家为基本生存单元的世界,一国要想自立自强,需要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的优秀成果,更需要发掘自己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而在日益兴盛发达的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给我们和平崛起提供支撑的重要精神资源。   不能把功劳全部归于宣讲者,因为传统文化本身的内容构成特点,已然具备了这种现代性的潜质。史学界对西方的文艺复兴有个观点:文艺复兴的现代性因子,大部分都可以在中古“传统”中找到根源。中国也不例外。古老典籍中的民本思想,虽然不能等同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但二者却具备相通的基础,可以说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把孔子请到当下,使古老经典和现代精神结合起来,这是“于丹”标本的一个重要启示。当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挖掘,还需要在更高层次上有更具备历史深度和文化深度的设计与把握,于丹们贴近大众的接受特点、带有世俗化甚至娱乐化色彩的尝试固然很好,但并不能说这就是最好的道路,当然,更不是唯一。启示二  广大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现实需求,尤其在物质虽然丰饶充沛而精神却相对贫乏迷惑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渴求及时雨露对心田的滋润。有人说,于丹给大众提供的是一剂“心灵鸡汤”。于丹大受欢迎,折射出民众的心灵缺乏某种抚慰,精神上存在着某种饥渴。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这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水涨船高,两者之间,还有不小的落差,这也毋庸讳言。大部分中国人正逐渐富裕起来,不再为衣食担忧,开始忙碌着买房、买车、休闲、消费。然而,市场的繁荣、消费主义的盛行,并不必然带来人们心灵的充实。人文精神是社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倘有匮乏,必将影响社会发展的和谐,最终会影响到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有学者批评于丹有把《论语》庸俗化、简单化的倾向,说她不过是励志故事加一些浅显的道理,既不足以言说夫子之道之精深,又不足以阐述夫子之学之丰富。这种批评颇具道理。然而,也有人替于丹辩解说,以圣贤道理为原料、用小故事煨出来的汤,虽然很浅,但对老百姓而言,更入心入胃――因为这样的解读,能给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人以启发,能与为人处世的经验总结相印证,能给受过创伤者的心灵以抚慰。一位老先生总结得好:于丹讲解的《论语》,归根到底就是在说三个关系,即: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大千世界,舍此三种关系,你还会碰到什么吗?没有了,也不可能再有了。   人文精神,说起来似乎宏大,但就其根本而言,以下几个基本问题恐怕不能忽略:其一,人怎样生活才能得到幸福;其二,人应当怎么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其三,人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一言以蔽之:人怎么样才能成为健全的、饱满的人。   于丹言谈中的人文之光,是从《论语》中借来的。这些基本问题,古人早已遇到过,古圣先贤经过思索,做出了自己的解答。这些解答虽不是可以照搬的现成答案,但却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起码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参照和一些建议。在历史上,《论语》除了“半部可治天下”的政治用途及学术用途外,它常常是中国人用以修身齐家的工具书。   从“于丹现象”中也可以看出,人文建设不能离开“反求诸己”。于丹讲座的开播,如同用钥匙打开人们心底那把尘封已久的密码锁,把大家心中的朦胧存在再次唤起,不言建设,建设自在其中矣。   当然,对于人文精神的呼唤,仅仅停留在“心灵鸡汤”的世俗层面是远远不够的,那未免把人文关怀看得过于容易、过于简单。我们需要思考真、善、美的问题,要有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还有对人的价值、尊严、责任的尊重……可以说,其内涵非常丰富。   “于丹现象”还折射出宝贵的思想资源如何普及到大众中去的问题。学术的前沿研究当然非常关键,突破性的开拓对于学术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然而,如果能尽可能地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是圈内二三子的事业,似乎更有一番价值。传统典籍的意义,不仅在于书斋中的传承、研究与欣赏,而且在于如何在更大的范围内应用和普及。过去,戏曲和说部在坊间流传、娱乐大众的同时,客观上还将“忠孝节义”等价值观和历史知识普及到文化水平并不高的一般民众中去。通过一个个或家常里短、或英雄美人、或奇幻神魔的故事,完成了文化体系自上而下的渗透。我们不要轻视这些普及的意义。   还须说及的是,一个通俗地讲解《论语》的节目,会引起如此火爆的反应,是好事,但也需要警醒。好事是可以看出民众并不满足于庸常的生活,对精神生活有着热切的追求;需要警醒则在于,这种追星般的追捧跟真正的精神建构似乎并不能等同。3分钟热度过后,往往还会回到过去。于丹评价“于丹热”时曾说:“我忧的是这里面有浮躁,有喧嚣,有泡沫,热得太快,火得太猛……因为骤热就意味着骤冷,我们已经经不起这种大冷大热的非理性的迷狂。”启示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需要高超而精细的技巧。现代传媒在文化普及挥着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有人说,于丹的成功,关键在于她独特的讲述方式。朱熹也讲《论语》,钱穆也讲《论语》,当今中国,各高校各讲堂都在讲《论语》,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掀起这样的狂潮?就讲述技巧而言,易中天强调了“平民立场”4个字。他说,传播效果很大程度上来自亲和力,“亲和力来自于‘平民立场’。观众认为你与他一样看问题、想事情,就没距离、没隔阂,不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没有对立情绪,也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你和他们是一样的人,故事中那些历史人物、英雄人物也和他们一样,他就爱听你讲话。”他还阐述:“能不能把观众吸引过来看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要求学者用非学术的语言,来讲学术性的内容。说得再白一点,你要说人话,别说书话,更不能打官腔。”   于丹尊重了大众传播的规律,使用了恰当的方法和技巧,用市井百姓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是她的讲座火起来的重要原因。 从事媒体工作的人都知道,“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传媒接近受众、吸引受众的不二法门。既要贴近群众,就要熟悉群众,了解群众。央视《百家讲坛》将节目定位于“初中文化水平”,就是基于对受众的深刻了解。制片人万卫分析说:“初中文化水平并不是指为初中毕业的知识层次的人服务。实际上,只要你跨出所学习的学科,在其他学科你就是初中水平。比如你是学物理的,历史对你来讲就是初中水平。”多么精到的分析!由此我们似乎又一次体味到了“三贴近”的威力。   于丹的成功,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传播工具亦不可或缺。有人说,于丹是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位巨人,就是在中国独一无二、在电视传播领域具有某种“垄断”地位的中央电视台。是电视这个主流传播媒介的巨大影响力,造就了于丹的水涨船高。   没有电视是不行的,然而,仅仅依靠电视也是不行的。7天讲座结束后,报纸、杂志、网络……现代传媒纷纷跟进,各自发挥自己的特点,把于丹热推向了纵深。纸质媒体便于阅读便于携带、易于进行深刻分析,电子媒体容量巨大且讲究互动,尤其便于大众参与,至于中华书局对《于丹〈论语〉心得》的即时出击,一经出版即创下的一个个“全国第一”,更是说明了纸质媒体的独特魅力。   现代传媒在社会中威力巨大,在文化普及中更是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传播学上有一个“议程设置”理论:媒体往往可以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引导民众的注意力,从而给民众制定一个“议事日程”。虽然媒体并不能决定大众具体怎么想,但它能决定公众在一段时间内关注什么,从而对社会施加自己的强大影响。   不能不强调的是,方法和工具固然重要,但其承载的内容才是关键和核心。一方面我们要重视技术,一项新技术往往会深刻影响社会――比如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甚至会带来认知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学习,迅速了解和掌握最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不可滞后于时代。研究方向  广播电视形态学,广播电视频道研究、传统文化研究。获得荣誉  1997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成果奖二等奖。   2000年,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文科组一等奖第一名;   2000年,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2002年,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   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2003年,励耘奖学助学基金第六届优秀青年教师一等奖;   2004年,第四届北京市十佳电视工作者;   2004年,中国百家电视艺术工作者;   2004年,第一届中国高校影视研究学术奖二等奖;   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6年,“中国十大教育英才”;   2007年,于丹以10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第二届第2名,引发广泛关注。   2007年,南方电视台2007年度传统文化最佳传播奖;   2007年,2006年度中国沈阳年度最佳影视图书奖;   2007年,《于丹&论语&心得》获新浪图书风云榜2006年度图书非虚构类第一名;   2007年,《于丹&论语&心得》获中国出版集团畅销书推广计划   2006年度十六佳图书奖;   2007年,《于丹&论语&心得》国家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初选入围;   2007年,2006品牌中国年度人物;  2007年,所讲“电视学概论”课程获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2007年,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8年,2007中国书业年度作者;  2008年,2007年度“网络盛典”中获评“年度文化人物”;   2008年,首届“年度时代风尚”获得者;   2008年,2007年度“中国妇女时代人物”;   2008年,2007年首都十大教育人物;   2008年,2007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2009年6月,获得“影响中国发展进程的60位品牌女性”称号。  2009年4月,获得北京市“四个一批”。  2009年3月,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9年 ,《于丹&论语&心得》获得中国出版集团主办,江西出版集团协办,中国图书商报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江西教育出版社承办的“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  2009年,《于丹&论语&心得》获得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第四届图书奖荣誉奖”。  2009年,《于丹&论语&心得》获中国图书商报“中国图书榜中榜社科类最佳图书营销奖”。  2014年度影响力人物颁奖盛典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于丹是其中之一  
由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
原标题: 情感剧情 于丹个人资料,个人资料专辑资料简介图片
编辑: 阿布 &&
文章地址: /qgjq/3.html
爱美丽编辑推荐:
爱美丽网内容精选
爱美丽专题热点
热点推荐HO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4年农历是什么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