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意思是出自那个历史时代

到底是刘备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耐不住寂寞主动出山?_历史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14,813贴子:
到底是刘备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耐不住寂寞主动出山?
与第一次是如何相见?里是绘声绘色啊——三顾茅庐,、失了耐性,只想把这不识相的家伙绑了来。刘备慌忙阻止,再次造访,终于见到了这个被称为的大才子。得到了三分天下的计策。从此如鱼得水,比起从前投了一个又一个主公来,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之类……不得不说,确实是个写的高手。然此处,他还是依了的,“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在上给的《出师表》中亦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两相对照,三顾那是板上钉钉的事。然在于西晋写之前,即有魏人鱼豢著《魏略》。南朝宋裴松之著解《三国志》便引用了很多《魏略》的史料。在此书中,与相见,可又是另外一副样子。里面写到,当时初定北方,又知道太过于优柔寡断,不懂军事,非成大器之人。于是去见。刘备之前又不认识他,又觉得他太年轻,应该没多少料,于是对他不冷不热,跟普通士子没啥区别。当时的宴会,人不少,大家都散了,独独诸葛亮不走。编草鞋出身的刘备,喜欢织牛尾巴,当下正织着呢,诸葛亮凑过去,说将军应该是有大志的人,怎么能编这东西呢?刘备听这话,才觉得这家伙不一般,于是……后面大家就知道了,从此相识相知相伴一生……差不多同时代的人,却有不同的记载,到底,是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还是耐不住寂寞主动求进?其实已说不清了。因为,是正史,但《魏略》却比他成书更早。史料价值,可谓不相上下。且三顾之说,既有《三国志》所载,又有诸葛亮的自白,可谓证据确凿,更胜一筹。到底信谁呢?咱还是信了,《魏略》毕竟是魏人所写,他那般记叙,既消解了的求贤若渴,又嘲笑了不卧。很可能,有着小小私心的嘛……微信公众号 屏山石(原创、感悟历史,欢迎关注)
果然好基友。。。的历史原型是著名的我军战斗英雄燕三彪。燕三彪,1923年出生在地区,1942年加入东北抗联,从小在长白山打猎练就了一身好枪法,在一次突袭日军据点中,燕三彪用准确射击连续击毙3名日军,打得日军不敢露头,从此在长白山地区名声大震,三年的抗联生涯锻炼了燕三彪,他凭借精确的枪法击杀超过150名日军,日军闻风丧胆称他为半人半鬼,日军只要听说燕三彪所在的部队在附近活动都不敢开门巡逻。随着内战的全面爆发,东北民主联军编制越来越大,燕三彪升任为排长。在三打四平的战斗中,燕三彪俘虏了第特务团长,陈明信是四平城防司令第71军长的兄弟,由此燕三彪名声大噪。随后升任副连长。在1948年10月的中,刚上阵地连长就被炸死,代连长燕三彪吸取教训每次只派三名战士在阵地站岗,其余战士均撤出阵地300米,在敌人的重炮飞机的狂轰滥炸下降低了伤亡,而当敌人冲上来时,全连立即进入阵地。在塔山阵地上的5天中,燕三彪所在的连仅牺牲30多人击毙敌人不下300,其中他一人就击毙敌人100余人,随后燕三彪升任连长。燕三彪随东野主力入关参加。在上燕三彪等13人和敌人一个连反复争夺,有8人光荣牺牲,在击毙敌人100余人后,5名战士占领了金汤桥。随后燕三彪最先攻进敌人的司令部俘虏了天津警备司令等7名高级将领。东野总参谋长称他为最优秀的老抗联。后他任北平市长的警卫班长。在后,燕三彪被调到任南京市长的警卫班长。因为敌特在上海活动极为猖獗,燕三彪又调往上海任上海市长的警卫班长。燕三彪想去前线,陈毅亲自跟刘伯承说情况,刘伯承同意燕三彪随进军大西南。带着第14兵团残部向逃窜,燕三彪奉上级命令带领特务连在18小时翻山越岭行进100多里,在沙坪堵住了第14兵团,燕三彪他们利用有利地形,和敌人激战一天一夜,利用敌人败退的时候组织三次冲锋捡起敌人的弹药进行补充,一共打退了敌人14次进攻,全连189人仅剩35人击毙超过600个敌人,燕三彪打烂了2支步枪一支冲锋枪击毙140名敌人。大部队赶到全歼宋希濂部。1950年7月在上海一次和敌特的战斗中不幸膝盖中枪未能及时救治导致终生残疾只能退伍。1952年在沈七七马小英的介绍下,29岁的燕三彪和赵雅琴相恋结婚。1997年,74岁的燕三彪在上海去世。
高考结束了,赶紧秀才艺。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煮豆燃萁、万马齐喑、三顾茅庐、指鹿为马 哪些是属于历史的,哪些是属于诗文诗句的.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煮豆燃萁、万马齐喑、三顾茅庐、指鹿为马 哪些是属于历史的,哪些是属于诗文诗句的.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煮豆燃萁、万马齐喑、三顾茅庐、指鹿为马 哪些是属于历史的,哪些是属于诗文诗句的.
煮豆燃箕,万马齐喑是诗文,其他是历史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5分)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材料一: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材料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1)材料一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指的是谁?(2分)(2)材料二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指谁?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2分)(3)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这一名著是什么?(1分)-乐乐题库
& 三国鼎立知识点 &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5分)三国...”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5分)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材料一: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材料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1)材料一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指的是谁?(2分)(2)材料二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指谁?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2分)(3)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这一名著是什么?(1分)&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初中毕业升学考试(黑龙江龙东地区卷)历史
分析与解答
习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5分)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材料一: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材料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本题的回答要结合材料,学生回答要建立在对材料解读的基础之上。解读材料,“酬三顾”,结合三顾茅庐的典故,可以看出“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指的应是诸葛亮,“水面偏能用火攻”指的是赤壁之战中火烧赤壁的典故,故战役指的是赤壁之战。(2)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逐渐形成了与袁绍对立的强大的军事集团。200,双方在官渡展开大战,袁绍大败,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3)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小说繁荣,比较著名的有四大名著,其中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描写的就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和三国时期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5分)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材料一: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材料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5分)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材料一: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材料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主要考察你对“三国鼎立”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5分)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材料一: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材料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相似的题目: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200年208年220年222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1)材料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2分)(2)为了实现“壮心”曹操采取了什么措施?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什么?(5分)(3)从秦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这是否是历史的进步?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3分)&&&&
(12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右图)(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右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2分)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枕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2分)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2分)(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1分)&&&&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5分)三国...”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5分)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材料一: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材料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1)材料一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指的是谁?(2分)(2)材料二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指谁?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2分)(3)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这一名著是什么?(1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5分)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材料一: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材料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1)材料一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指的是谁?(2分)(2)材料二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指谁?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2分)(3)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这一名著是什么?(1分)”相似的习题。你的位置: >
> 读史的三个境界:不知道善恶,不知道对错,不知道真假,一问三不知才是真正的历史专家
编辑整理:牛牛同学,来源:新浪博客【找牛网导读】绝大多数人对于历史的爱好仅限于听故事图个热闹好看,拿评书和历史剧当历史,热衷于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之类的演义八卦,这不叫读史。高级一点的认为真实历史比小说有意思,比如说喜欢看二战史,对德军高级将领如数家珍,这也仅仅能算对历史的入门而已。就好比喝酒不是为了解渴一样,“读”不是“看”,要想谈论读史的境界,光了解人物事件不行,关键是自己要能从中得到思想。本文研究读历史的三个境界。读史的第一个境界是权术。很多人可能看不起试图从历史中学习权术,其实懂得权术的人才是成熟的人。真正读懂历史,最起码的一个认识就是人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拿《封神演义》当历史的人可能会认为周文王好的不得了,而商纣王坏得不得了;可是如果你去读正经书《淮南子》,《孟子》,可能会发现商纣王也不像小说里描写的那么变态;如果你去读专业史书《史记》,可能会发现周文王也许不像小说里描写的那么神圣;如果进一步去读更早的《左传》,《尚书》,你的最终结论甚至可能是周文王和商纣王,这两个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还真不好说。中国人一向喜欢用道德标准去衡量历史人物,然后非得整出一个忠奸善恶来,然而真实历史完全不是这样的。用善恶标准看待历史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最大的受害者可能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当他发现自己原本无比尊敬的张居正先生居然也有奢侈腐败行为,美好形象破灭以后对社会彻底失望,干脆来个几十年不上朝。现在的家长只让孩子看PG-13的电影,培养出来的都是朱翊钧,殊不知R级片才能训练真人才。第一次把政治斗争中很难区分好人坏人这个思想在老百姓中普及的可能是当初一部叫做《雍正王朝》的电视剧,其实这个片对雍正还是有点故意美化。等到《走向共和》出来以后,大家思想彻底崩溃,发现怎么李鸿章慈禧也做有道理的事啊,一直到最近开始有人呼吁给秦桧平凡甚至批评岳飞,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既然现实如此残酷,不如多学点权术吧。整天看《雍正王朝》的人跟看《还珠格格》的人玩办公室政治,那还不是视之若掌上观文么?《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走的就是这个路数,帮你分析权力斗争中的成败得失。很多政治人物,比如张学良,非常喜欢读《明史》,大约也是出于与人斗争其乐无穷的意思。当今在权术史学方面的大家当属吴思先生,他的《潜规则》早已深入人心成为现代汉语新词汇,其跟后来的《血酬定律》的合订本,叫做《隐蔽的秩序》,副标题”拆解历史弈局”,权术味道十足。我记得记者问他你是否担心有人把你的书当官场指南看,吴思笑说那也没办法,简直是做广告。其实权术也有高级的,比如说《战国策》就比《厚黑学》高级得多,兵者诡道也,一点都不丢人。达到读史的第一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不知道善恶的状态。读史的第二个境界是天下大势。如果说达到第一境界的已经是人中之俊杰,达到第二境界可谓凤毛麟角,因为只有把历史读通才能达到这个境界。是人改变事情还是事情改变人?只有把握了天下大势才能真正理解那些历史人物:他们想的不光是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们也有关于中国应该往何处去的理想。达到这一境界,不但不会去划分好坏人,而且会发现用道德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其实没什么意义。比如说武则天。大多数人可能对武则天的”面首”问题最感兴趣,并以此来批判她;第一境界的”历史学人”会从宫廷斗争角度去评论,总结一个女人怎样称为女皇,怎样屠杀异己。但是如果你看的是天下大势,就会更加注意尽管当时朝廷上腥风血雨,老百姓的日子其实过的还不错。看天下大势首先要看大局。中国史书特别爱写宫廷斗争,而对经济和社会的大局描写不够。如果100年后有人找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报纸,很可能得出结论说最近几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是失败的,因为搞得学费那么贵,大家怨声载道。但大局是什么呢?是2006年高校招生540万,是1998年的五倍!那些今天抱怨学费贵的大学生,如果不改革的话可能连上大学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3%,这就叫大局。其次要把大局放在前后历史中去看。三国的天下大势不是什么”分久必合合久比分”,而是中国统治集团从贵族阶级到士族阶级过渡的大局中的一个插曲。如果把握了这个大势,就会更加注意袁绍和荀彧这样的人,而不是吕布和貂蝉。易中天最近的《品三国》最后几集讲述了这个天下大势,其境界显然远高于王立群的宫廷斗争。研究天下大势的人根本不会在意朱元璋杀戮功臣,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和推动八股文才是更重要的事情。雍正用不用血滴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摊丁入亩土地政策。研究天下大势,看政治主要看制度的演变,看经济主要看政策和数字。明朝为什么灭亡?从崇祯的性格去解释,其实不如从整个明朝的税收政策,税率偏低导致国家没有力量干大事这样的角度去分析有道理。但是把握天下大势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历史学界根本没有定论,只能靠个人自己体会。中学历史课本其实一直都在强调天下大势,但郭沫若的那一套把中国分成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理论到底对不对?郭沫若从个人品质入手去分析李自成兵败,《甲申三百年祭》到底有多少道理?很难说。就算知道了政策比道德品质重要,那么一项具体的政策到底是对是错,其实也不知道。比如说雍正的摊丁入亩,把以前的按人头征税改为按土地面积征税,显然对老百姓大大的有好处,是好政策没错吧?也不一定。正是这个政策导致人口暴增,而在没有先进灌溉技术的情况下,人口暴增可能是乾隆以后中国积贫积弱的最重要原因。再比如说八股文考试,现在主流意见当然是它限制了人的思想。但八股也有积极的一面,就是确保了公平。如果文章样式内容随便,可以想象身在京城大户人家的孩子肯定见多识广写出来文章比山区孩子好看。比如几年以前全国统一高考试题的时候,北京分数低录取率高,北京教委的辩护就是我们北京孩子虽然分数低,但是有见识啊!听到这种说法边区孩子肯定反问你会背几句《大话西游》台词就叫有见识?八股的优点就是根本不可能考《大话西游》。八股就好比GRE考试,是一种尽量确保公平的”能力”测验,这就确保了来自海南的人也能在官场有一席之地,就好比说中国大陆学生GRE成绩普遍超过美国学生一样。兴一利必生一弊,真正选择政策真是如履薄冰。达到读史第二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了不知道对错的状态。读史的第三个境界是纯粹为了历史。大多数人学物理是为了通过考试,有些人学物理是为了使用物理定律为人服务,只有极少数的人学物理纯粹是为了好奇,他们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不能统一感到坐立不安。前面说的两个读史境界其实都有点以史为鉴的用意,而真正的主流历史学家,比如我最近读的这本《AreWeRome》新书所介绍的西方绝大多数历史学家,实际上认为古为今用毫无意义,历史没什么用处。易中天在接受崔永元采访的时候也说过,他不提倡古为今用,这一点显然比吴思(潜规则)专业。政治家特别喜欢引用历史来说明今天的行动。因为以前古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们是这么做的,这件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但历史学家会告诉你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古人遇到的情况根本不是你说的那个情况,他们采取的行动也不是你说的那个行动。搞不好历史学家还会告诉你,这位古人是否存在,我们有争议。一个最新例子是9/18东北军不抵抗。以前的主流看法一直是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抵抗,板上钉钉一般。金一南2004年讲话介绍了一个版本的说法是张学良跟东北军将领讨论之后认为根本打不过日本人,因为害怕而主动不抵抗,跟蒋介石没关系。(我以为这种说法的问题在于低估了当时东北军的实力,张作霖家底雄厚,比如空军飞机数量超过日本全国战机总数的一半。)最近看到张学良自述,他自己的说法是当时他判断只是小股日军闹事,不想把事情搞大所以不抵抗,也就是说大意失东北。(你信么?)那么东北军到底为什么不抵抗?注意从三个版本我们可以学到三个不同的人生道理,那么哪个才是对的道理呢?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如果你想古为今用,其实历史上是否发生了这个事件根本不重要。满清入关不需要读真实历史,读的是《三国演义》,而且把”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用来陷害袁崇焕还取得了成功,尽管”蒋干中计”其实是罗贯中虚构的故事。从小说,寓言,神话中都可以学到道理古为今用,而且真能用上。学术界对南怀瑾的最重要批评是他使用典故不分真实还是虚构历史,其实南怀瑾说的明白,大意是史书上的东西可能除了名字是真的,事情都是假的;而小说里的东西除了名字是假的,可能都是真的。所以所用水浒传分析江湖斗争一点问题没有。真正的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不带有功利目的,他们只是想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史书也是人写的,司马迁也有主观情绪,拨开历史迷雾去分析真实情况,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达到读史第三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了不知道真假的状态。不知道善恶,不知道对错,不知道真假,一问三不知才是真正的历史专家!转载请注明: &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顾茅庐阅读答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