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秦朝到现在雨滴为什么砸不死人人现在有多少人

秦朝的灭亡是我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很茫然的一个问题,之前也先后学习过历代名家的评点,汉朝贾谊,唐朝杜牧,宋朝苏洵,我影响最深的一个观点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句话可以作为秦朝灭亡原因的总括,但关于这句话的深刻理解才是最重要的。上到大学后因为涉猎了关于秦灭汉初的书籍,有了一定的理解,现在写出来,希望能和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探讨。
探讨秦朝的灭亡,很多人忽视了一个原因就是,秦国的皇族嬴氏。赢氏是在东周兴起的,这个部族因为长期和犬戎作战,镇守我国的西北边疆。崇尚武力也自强不惜,在骨子里有一种不安分的因素,在秦部族的历史前期里有过政变的事实,这个赢氏的劣根性,深刻的影响了胡劾和赵高李斯的假造诏书。   
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一点,失民心。为什么会这样那?一:秦国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秦的治国思想就是法制,一切唯法是从,也大体做到了律法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在那以后秦迅速强大直到灭六国。在灭六国时期有一个人看到了秦法的缺失,这个人就是当时的秦相—吕不韦,吕主持著书《吕氏春秋》原由就在弥补秦法的不足,使秦统一天下以后能做到因时而变,顺应天下。遗憾的是因为秦始皇当时没有看见这一点,罢黜最终赐死吕。在秦统一六国以后,又有人感觉出了秦法放之天下的不足,这个人是始皇的大儿子—扶苏(扶苏明确反对焚书坑儒),还是很遗憾,扶苏的提议秦始皇不但不采纳,还严厉的责骂了扶苏,命令他不奉秦王亲笔诏书不得回咸阳。从此扶苏变的郁郁寡欢,直到他最后被假诏书赐死都没有强烈申辩(当时扶苏和蒙恬在一起,有大军30万,蒙恬对假诏书不信,极力劝说扶苏面见秦王,可因为他被秦始皇责罚太深,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那么秦法究竟有什么缺失那?最根本处就是对荀子—人性恶论的过分崇拜,秦法过于严苛,且不分情况,一律按秦法办事,毫无人情可言。(例如秦法规定不准赈灾,秦法律法不足,不能如现今法律的详细完备也是秦法过于严苛和不足的原因)秦农民起义的第一枪—陈胜吴广起义就是一个例子,陈吴两人所在刑徒因为天气原因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方,按秦法是处死。真是秦法逼民反。二:大兴徭役。秦始皇统一六国初,修直道,筑长城,开河渠,确是好事也是应该做的事情,而且当时这些工程所用劳役大多是原秦国的百姓。到最后又大量举国征发民力修阿房宫,骊山墓等。最严重时,光这几个工程就征发精壮民力数百万,男丁不足就征发女丁,(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杯具)使田无人耕种,地大量荒芜。完全违背了百姓希望休养生息的愿望,失民心太多。三:秦始皇死后,秦国朝堂的混乱和大奸臣的乱政。这是秦灭亡的直接原因。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的遗书,导致的结果是,真正的继承人扶苏死,秦最后的大将之才蒙恬死,郎中令蒙毅死,廷尉姚贾死,丞相李斯死(李斯是罪该如此),客卿顿弱逃,大将杨瑞和死,等等。总之秦帝国的精英基本全死,军心民心涣散,这也是最后何以秦的虎狼之师连刘邦项羽的起义军都打不过的原因。四:对六国老氏族没有能够斩尽杀绝,如项羽项梁之辈。  
现在回到论题,扶苏不死,秦朝的灭亡很这么快吗?我的答案是不会。原因是扶苏不死,有两种可能。一是李斯和赵高不篡改诏书,扶苏登基。二是扶苏听取蒙恬的提议,亲帅大军回咸阳夺回原本就是自己的皇位。扶苏登基做了皇帝,一会改革秦法的过于严苛,补足秦法的不足。二停止和根本不在开工大型工程,放百姓回归故里,使民休养生息。三任用贤能,就不可能发生庙堂的大肆屠杀名将功臣。如果真是那样项羽可能也就是个亡命天涯之徒,刘邦或许还能混个不大不小的官做做,陈胜大概也能善终吧,总之历史会改写。秦始皇临死颁布的残诏,李斯赵高最后篡改诏书,有一个人是完全能够阻止的,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不过不是因为他自己,而要归结为—成龙大哥,在电影《神话》里大哥演的蒙毅。蒙毅当时的官职是郎中令,用现在话讲他是秦始皇的贴身秘书,可惜他在秦始皇临死前一个月被派回了咸阳,诚可谓太可惜。  
今天难得我自己能够写了这么多,希望有更多朋友和我分享自己关于秦灭亡的看法。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1。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胜利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统治是合法的,通常会极力抹黑前朝,大家看到的秦朝的残暴都是来自《史记》而作者司马迁是在汉的统治下,试问他能不极力抹黑秦朝吗?就像现在你敢写书歌颂国~民~党吗?道理是一样的。    2,扶苏是否贤能除了“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没有任何佐证,而司马迁抬高扶苏只是为了贬低秦合法统治者-秦二世。让汉朝的取而代之显得那么合理那么及时。———大家可以对比我们现在极力推崇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却丑化同样是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    3,综上,所谓历史都是任人涂改的,不要被蒙蔽。
  如果扶苏不死,胡亥死了,那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历史就肯定是,扶苏残暴不仁,愚昧无知,胡亥英明神武,贤能无双,可惜死了,要不秦不会忘。    
  建议楼主看史,不要看书里对统治者的描写,这都是后来朝代抹黑的。清代的《明史》把明的皇帝都写成2B,清的皇帝都是英明神武,导致袁腾飞疯狂诋毁明代皇帝。他就被蒙蔽了。    
看史,只看过程结果,自己分析为什么,要是带上书里传递给你的主观臆断,那你就被蒙蔽了。
  作者:若朝露 回复日期: 22:46:43        1。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胜利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统治是合法的,通常会极力抹黑前朝,大家看到的秦朝的残暴都是来自《史记》而作者司马迁是在汉的统治下,试问他能不极力抹黑秦朝吗?就像现在你敢写书歌颂国~民~党吗?道理是一样的。        2,扶苏是否贤能除了“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没有任何佐证,而司马迁抬高扶苏只是为了贬低秦合法统治者-秦二世。让汉朝的取而代之显得那么合理那么及时。———大家可以对比我们现在极力推崇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却丑化同样是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        3,综上,所谓历史都是任人涂改的,不要被蒙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白人啊!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试想,再过N年,某D完蛋,取代他的朝代写史,那书里2010年的我们现在肯定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每天吃不饱穿不暖,今天上街明天就死,活的比狗还差。  
但事实是这样吗?至少大部分人还能混个肚子饱。尽管可怜的人多,但绝对不会像书里写的那么惨。
  作者:风荷晓露 回复日期: 22:56:16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对啊,精辟。
  作者:若朝露 回复日期: 23:02:33 
     试想,再过N年,某D完蛋,取代他的朝代写史,那书里2010年的我们现在肯定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每天吃不饱穿不暖,今天上街明天就死,活的比狗还差。     但事实是这样吗?至少大部分人还能混个肚子饱。尽管可怜的人多,但绝对不会像书里写的那么惨。  =====================================    恩,好像几十年前台湾人民和美国人民就是这样的。其实自己吃饱也就行了,最好别和太远的人比,谁知道明天会怎样?
  赵高和李斯最后篡改了秦始皇的诏书,是被很多史学家承认了的,不仅仅是《史记》的记载,所以胡劾确定不是秦的合法继承人。关于扶苏的才具,在史记和很多史书都多有记载,他明确反对焚书坑儒,在九原边军抗击匈奴时已经很有建树。这些都有史料可考证。我们评价历史,我个人观点是,尊重历史,而不是总拿“成王败寇,历史是胜利者写的等等”,历史不是史家写的,是民心是天心。
  作者:若朝露 回复日期: 22:46:43            1。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胜利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统治是合法的,通常会极力抹黑前朝,大家看到的秦朝的残暴都是来自《史记》而作者司马迁是在汉的统治下,试问他能不极力抹黑秦朝吗?就像现在你敢写书歌颂国~民~党吗?道理是一样的。            2,扶苏是否贤能除了“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没有任何佐证,而司马迁抬高扶苏只是为了贬低秦合法统治者-秦二世。让汉朝的取而代之显得那么合理那么及时。———大家可以对比我们现在极力推崇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却丑化同样是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            3,综上,所谓历史都是任人涂改的,不要被蒙蔽。  ——————————————————————————————  前朝的黑暗都是后朝抹黑的,前朝其实点都不黑暗,都是老百姓吃饱没事干造反着玩呢,玩着玩着就把前朝推翻了。
  作者:若朝露 回复日期: 22:49:59   
     如果扶苏不死,胡亥死了,那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历史就肯定是,扶苏残暴不仁,愚昧无知,胡亥英明神武,贤能无双,可惜死了,要不秦不会忘。         老套路了  ——————————————————————————————  您在没有考证的情况下认定几千年的司马迁是故意抬高扶苏,这是不严谨的。
  作者:若朝露 回复日期: 22:49:59 
     如果扶苏不死,胡亥死了,那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历史就肯定是,扶苏残暴不仁,愚昧无知,胡亥英明神武,贤能无双,可惜死了,要不秦不会忘。         老套路了  --------------------------------------------------------  尽信前朝史当然不对,但对后人所记之前朝历史一棒子打死,玩不可知论,更不见得高明。  扶苏如能正常继位,即使不是那么英明神武,但因为是正朔继大统,没有心理隐患,断也不至于如胡亥那样一味偏狭残暴。  以秦之武功,二世而亡,真的非常可惜。
  只要继续修始皇陵就会暴乱。。
   1。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胜利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统治是合法的,通常会极力抹黑前朝,大家看到的秦朝的残暴都是来自《史记》而作者司马迁是在汉的统治下,试问他能不极力抹黑秦朝吗?就像现在你敢写书歌颂国~民~党吗?道理是一样的。        2,扶苏是否贤能除了“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没有任何佐证,而司马迁抬高扶苏只是为了贬低秦合法统治者-秦二世。让汉朝的取而代之显得那么合理那么及时。———大家可以对比我们现在极力推崇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却丑化同样是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        3,综上,所谓历史都是任人涂改的,不要被蒙蔽。  ------------------  高人
  说历史必然性的,基本上不是算命先生,就是被中学教科书毒害的.    秦始皇的时候,其他国家民众不管适应否,生前就是没大的动荡.南宋的民众,适应元的种族主义否.不管你适应不适应,元朝照样统治了百多年.  中国的民众难道天生是受虐狂,就适应TG. 那些被强奸的妇女,被强奸难道是因为适应强奸犯.
  历史上的王朝,二世危机的很多. 其中普遍的有几点.一是,二世的能力常常不如一世.二是国家的机器运转,还在磨合中,没有成熟.三是统治的历史不长,人们多有前朝的经验,就像领养一个半大小子,培养认同感有些困难.
  作者:与子同醉 回复日期: 00:55:06 
    作者:若朝露 回复日期: 22:46:43                1。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胜利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统治是合法的,通常会极力抹黑前朝,大家看到的秦朝的残暴都是来自《史记》而作者司马迁是在汉的统治下,试问他能不极力抹黑秦朝吗?就像现在你敢写书歌颂国~民~党吗?道理是一样的。                2,扶苏是否贤能除了“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没有任何佐证,而司马迁抬高扶苏只是为了贬低秦合法统治者-秦二世。让汉朝的取而代之显得那么合理那么及时。———大家可以对比我们现在极力推崇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却丑化同样是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                3,综上,所谓历史都是任人涂改的,不要被蒙蔽。    ——————————————————————————————    前朝的黑暗都是后朝抹黑的,前朝其实点都不黑暗,都是老百姓吃饱没事干造反着玩呢,玩着玩着就把前朝推翻了。  ---------------  有意思,过分反驳成王败寇,就成了为失败者找借口。      从别人帖子复制一段问题给诸位思考下  秦朝灭亡后,项羽分封王侯是否正确。如果应该推行分封制,是不是就违背了所谓的中国统一进程?如果不应该的话,为何秦末农民军都要恢复故国,并且得到六国之人的拥护?    如果分封制的确是符合时宜之举,那么秦始皇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的意义何在?    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否符合所谓的民心,虽然后人对秦朝多有指责,但在兼并六国方面几乎都是一面倒的赞成,教科书的权威说法是符合人民安居乐业,希望战争结束,渴望和平云云,那么六国百姓多痛恨战争,平民知识分子反战情绪很强烈么?如果痛恨战争,为何没有开春秋时候的弥兵大会,提出削减各国军事开支,抑制军备竞赛的目标。退一步讲,六国人真的痛恨战争,是不是就要归附秦国,挤破脑袋拿秦国绿卡?要知道当时人口自由迁徙很频繁的。是不是秦统一天下如同孟子所形容汤武那样:“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原帖地址/publicforum/content/no05/1/162902.shtml
作者似乎要对秦朝统一的合理性进行拍砖。
  分封制一直从夏朝实行,是夏商周的“王道”。到了战国时期,又有了郡县制。秦统一六国后,关于实行何种治国体制,存在争议。儒家一直赞同分封制,但是最终秦采纳了郡县制。关于两种体制谁更好,那种代表了先进和进步,实践是最好的证明,历史是最好的证明。
  扶苏死,胡亥死,扶苏就一定当上皇帝么?如果楼主确认,我再发表观点。
  扶苏不死,胡亥死,扶苏就一定当上皇帝么?如果楼主确认,我再发表观点。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也是秦始皇最看重的一个儿子。在皇族立嫡子的传统下,外加扶苏却有才干,而秦始皇也很看重他。所以如果李斯赵高不篡改诏书,扶苏登基做秦二世是肯定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原因:一朝堂上的三公九卿,就算排除李斯,其他都是绝对支持扶苏的。二军旅中的蒙恬和王翦两族绝对支持。三秦朝的皇族赢氏一直将扶苏看成皇位的继承者。四天下百姓不管老秦人还是原六国的百姓,对扶苏在九原军中所体现出的仁义才干深已为然。以上四点足以说明扶苏只要自己不自杀,而是对假的诏书坚决申辩,亲自率军南下咸阳面君那么历史是会改写的。
  这家伙不死,秦帝国可能比汉帝国 更厉害
   作者:若朝露 回复日期: 22:46:43            1。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胜利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统治是合法的,通常会极力抹黑前朝,大家看到的秦朝的残暴都是来自《史记》而作者司马迁是在汉的统治下,试问他能不极力抹黑秦朝吗?就像现在你敢写书歌颂国~民~党吗?道理是一样的。            2,扶苏是否贤能除了“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没有任何佐证,而司马迁抬高扶苏只是为了贬低秦合法统治者-秦二世。让汉朝的取而代之显得那么合理那么及时。———大家可以对比我们现在极力推崇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却丑化同样是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            3,综上,所谓历史都是任人涂改的,不要被蒙蔽。  -------------------------------------------------------    很反感这样的说法。历史固然由胜利者书写,但是胜利者为了让前朝的事对自己有所借鉴,所以也不会一味的胡编乱造。按照这位兄台的说法,我们还看历史书干什么,全部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全部扔进厕所当手纸好了。事实上,胜利者的书写,对前朝的皇帝很多还是给予高度的评价的,比如提到的清朝对明朝一些皇帝的评价就是不错的,甚至对于亡国之君崇祯皇帝也有肯定的一面。至于对前朝最后的皇帝评价普遍很低是很正常的,他要是真的英明神武,怎么还会亡国?  至于提到的我朝对民国的评价问题,我们不用看历史书,问问身边的人就行了,还好民国离现在不远,很多人都还健在。据我所见所闻,很多人固然对于现实有很多不满,但是没有一个人去捧蒋介石的臭脚的,反而怀念太祖时代的比较多一些。无论是明末还是秦末,农民起义都风起云涌,席卷全国,这些老百姓真的过得好,发神经了才去造反。民国太祖起兵,也可以看做农民起义。研究历史,其实只要搞清楚一些基本的事实就好了,没有必要做出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的。
  换个君王,可能度过第二代的瓶颈。
  好,有理。
  秦自变法至统一那么多年怎么没有暴露出郡县制的不足?而且,秦朝何时彻底取消的分封制?商君赐死说明秦分封贵族的势力还很强大,显然封地食扈并为取消啊?
  所谓墙倒众人推,其实我认为历史上很多看似惊天动地的大事,其起因可能也就是南美洲的一只蝴蝶扇了下翅膀。唐朝的辉煌自安禄山造反开始就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如果他不造反,我想唐王朝的辉煌最终还是会终结,但应该不会那么快。  要不是严苛的法制,加上正好那天下雨迟到了,陈涉吴广知道必死无疑,我不认为他们就一定会把脑袋架到脖子上开始造反,如果他们不造反,那些个想造反的“刘邦”、“项羽&之辈也未必就敢当哪个出头鸟,秦朝的历史再延续几年、十几年,未必不可能。当然,偶然之下,有其必然,只要还是这么严苛峻法,民怨积重难返,除非迟到的都是武大郎,否则从会有王涉,宋广之流起来干的。  好吧,我承认自己太幼稚了,历史在更多时候的选择是有其必然性的,我完全认同,只是觉得那来的一天可能会晚一些。所以,只是个人观点,谢绝辱骂。
  作者:巴陵渔父 回复日期: 10:24:42 
    换个君王,可能度过第二代的瓶颈。  -------------------------------------------------------  
  对秦帝国灭亡的原因分析,请大家参看孙皓晖老师的《祭秦论》。
  即使是祖龙不死,秦照样会灭亡。。。。
  关于秦的兴起和灭亡,推荐大家一本很好的书《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在这本书里,你能够看到一本真实的战国史。
  作者:毒步天下 回复日期: 10:14:04          至于提到的我朝对民国的评价问题,我们不用看历史书,问问身边的人就行了,还好民国离现在不远,很多人都还健在。据我所见所闻,很多人固然对于现实有很多不满,但是没有一个人去捧蒋介石的臭脚的,反而怀念太祖时代的比较多一些。  ------------------------------------------------------  呵呵,真的吗?
  作者:若朝露 回复日期: 22:46:43 
    1。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胜利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统治是合法的,通常会极力抹黑前朝,大家看到的秦朝的残暴都是来自《史记》而作者司马迁是在汉的统治下,试问他能不极力抹黑秦朝吗?就像现在你敢写书歌颂国~民~党吗?道理是一样的。        2,扶苏是否贤能除了“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没有任何佐证,而司马迁抬高扶苏只是为了贬低秦合法统治者-秦二世。让汉朝的取而代之显得那么合理那么及时。———大家可以对比我们现在极力推崇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却丑化同样是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        3,综上,所谓历史都是任人涂改的,不要被蒙蔽。  -----------------------------------------------------------  这位居然也知道《史记》,还知道有个人叫司马迁。
如果史载属实,一个连自己和家人的身家性命都不愿意去认真争取的人,能有什么才具?!    
就算有才,会有能么?!李斯作为他老丈人都不帮他,他不比别人更了解自己的女婿?!    
指望他能拯救秦帝国?!    
秦制的根本问题在于对统治者的能力要求实在是太高了!任何一个能力平庸的皇帝都无法正常驾驭帝国。    
扶苏缺乏霸气,跟建文帝一样,根本就压不住秦国军事贵族和客卿集团。而且他手下可没有建文帝手下那样成熟忠心的儒家官僚集团。  
如果他当皇帝,无非就是秦从亡于农民起义变成亡于内斗而已!其实,秦本来就是亡于内斗。
  1.历史除了官史之外还有野史。  2.给历史造假并不容易,要做到天衣无缝更难。  3.即使官方的历史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任人涂改的。要是有一天一些国家档案公开出来一定很有趣。  4.后朝公布前朝的坏事未必都是假的。比如俄罗斯承认“卡廷惨案”应该是真的。并非给苏联抹黑。
  “ 扶苏缺乏霸气,跟建文帝一样,根本就压不住秦国军事贵族和客卿集团。而且他手下可没有建文帝手下那样成熟忠心的儒家官僚集团。”  
自古我们都提倡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秦始皇统治下的帝国,已经过于刚强,此时的帝国已经有人觉醒,包括始皇自己,而扶苏正是弥补帝国的最佳继承人。
  作者:毒步天下 回复日期: 10:14:04              至于提到的我朝对民国的评价问题,我们不用看历史书,问问身边的人就行了,还好民国离现在不远,很多人都还健在。据我所见所闻,很多人固然对于现实有很多不满,但是没有一个人去捧蒋介石的臭脚的,反而怀念太祖时代的比较多一些。——————————————————————————————————————————————————————————————————————————————————————————————————————————————不看历史书,不看代表着不同阶级和利益的历史书,你如何获知历史的真相?身边的人都这么认为?那我用人云亦云来形容你应该不为过吧?我不评价太祖及其时代,我不去甄别你所说的大多数人到底是哪部份人,反正于我,是很佩服蒋中正的。而且我也可以认为:有不少人是觉得蒋介石这个人算个英雄?起码算个爷们吧!!!
  早熟的帝国。
    秦朝立朝十年后就天下大乱,仅十五年就灭亡了,如果没有苛政,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司马迁把项羽写得如此英雄,把刘邦写得如此猥琐,即使是当时的皇帝汉武帝,也是实话实说,对他的错误从无隐瞒,这样的人写得史书不信,那信谁的?    
  秦二世即位时,他还有个小儿子叫子婴,根据史书记载子婴是一位明智有为明君,二世死,子婴即位把赵高给杀了,投降刘邦,可见是一位明君,那时候秦王朝已经到了无力回天地步,刘、项二军攻势太猛,项羽破釜沉舟灭掉秦40万主力。可见天降将大任于斯国,在有回天乏术都无法挽回秦的败局,秦王朝不是没挽留战局,而是无法挽回。
  子婴可不是二世的小儿子
  又是YY扶苏不死,帝国永生  秦粉能换个调调么
  扶苏就算不死,秦一样难逃灭亡。  始皇帝在世时,天下乱象已现,博浪沙一击,不过是浮出水面的一点。不过因始皇帝在,威名之下,权臣收敛,天下威伏,勉强保有太平气象。  不然,何以楚卒一呼,天下并举?  扶苏就算贤明,又当如何?胡亥元年,陈胜吴广即揭竿而起,天下呼应。依照当时信息运行速度,陈胜等戍边之卒,怎知胡亥贤愚,换了扶苏不是一样吗?  天下苦秦久矣,这才是秦亡的根本动力。
  胡亥给了别人一个天下共讨之的借口,而扶苏是名正言顺的,连陈涉起事,都借扶苏之名为号。
  作者:若朝露 回复日期: 22:46:43      回复     1。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胜利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统治是合法的,通常会极力抹黑前朝,大家看到的秦朝的残暴都是来自《史记》而作者司马迁是在汉的统治下,试问他能不极力抹黑秦朝吗?就像现在你敢写书歌颂国~民~党吗?道理是一样的。        2,扶苏是否贤能除了“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没有任何佐证,而司马迁抬高扶苏只是为了贬低秦合法统治者-秦二世。让汉朝的取而代之显得那么合理那么及时。———大家可以对比我们现在极力推崇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却丑化同样是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        3,综上,所谓历史都是任人涂改的,不要被蒙蔽。    =========================================  那你解释一下司马迁为什么把项羽写成英雄,把刘邦写成市井流氓!
  作者:若朝露 回复日期: 22:46:43  回复
      1。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胜利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统治是合法的,通常会极力抹黑前朝,大家看到的秦朝的残暴都是来自《史记》而作者司马迁是在汉的统治下,试问他能不极力抹黑秦朝吗?就像现在你敢写书歌颂国~民~党吗?道理是一样的。        2,扶苏是否贤能除了“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没有任何佐证,而司马迁抬高扶苏只是为了贬低秦合法统治者-秦二世。让汉朝的取而代之显得那么合理那么及时。———大家可以对比我们现在极力推崇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却丑化同样是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        3,综上,所谓历史都是任人涂改的,不要被蒙蔽  ——————————————  1、古代史学家,尤其是唐代以前修史是极为严谨的。唐代以后,本朝人几乎不修本朝史。同时,司马迁的历史,在汉代正统官方眼里,是“妖史”,就是为他修史太不避讳了。不了解古代对于修史的严格控制和古代史学家的品格,就不要污蔑信口胡说。  2司马迁举例秦朝不过几十年,您阁下举例秦朝两千多年。您觉得是你了解秦代史还是司马迁更了解对他来说是现代史的秦代史?  3,修史是为什么修史?你不明白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什么吗?历史,不过就是以前发生的人和事而已,是老电影反复重放而已。
  补充一下,历史没有假设。  但秦的灭亡,原因很多。本身的残暴性是一个最关键的原因!而秦二世和赵高不过是加速了灭亡。但是有一点,秦代和别的朝代不同,他的灭亡跟腐败和贫富分化无关!这是中国历代王朝灭亡史上唯一一个特例。  但是,秦的灭亡,具有更深刻的历史原因,他可以说意味着一个统治阶层和一个生产力时代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结束了历史使命。所以才说吗,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  换句话说,隋朝的灭亡更具有悲剧性一点。如果继承皇位的不是才能“出众”的杨广,而是平庸的杨勇,说不定还多喘两年。
  性格决定命运,从扶苏明知诏书有问题还自杀的情况看,扶苏是个顾全大局仁义的人,但却非明君,可以说扶苏是个贤而不明的人,说他贤是因为明知有假却不愿为自己开战而造成秦朝政局不稳,一死了之,说他不明是因为他不懂得假诏书本身就已经表明了秦朝政局已经出现了危险的兆头,赐死太子和手握重兵的大将怎么可能是他父亲的意愿,既然不是他父亲的意愿那么假冒遗诏本身就属于谋反,换任何一个有点头脑的人或有野心的人,实际上这是最好的借口,而扶苏竟然自杀,所以说扶苏是个贤而不明的人。历史如果能够假设,那么我们假设扶苏登基,其它不变,以扶苏的性格最有可能的情况是秦朝变回秦国,山东六国恢复,重新回到战国时代。
  补充一点,个人观点,楼主受政治历史影响太深了,历史有两种:政治影响下的历史和每个人眼中的历史,在本人眼中秦朝的灭亡完全是因为偶然性因素影响下的必然性,秦朝的残暴统治不用说了,这是必然性,但是前面那个偶然性因素不发生的话,就没有后面的必然性。这个偶然性因素就是始皇帝的突然死亡,使本来能够平稳过度的秦朝出现了大问题,而扶苏和蒙恬的死使秦二世的合法性受到了百姓和军队的普遍质疑,秦二世和赵高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性大肆杀人,指鹿为马就是最好的证明,结果动摇了秦朝的根基。历史这种因为偶然因素引起的必然灭亡数不胜数,古人把这种偶然性叫做天意,当年明月在他的书里叫做气数已尽。
  七律 秦陵吟   韩济中      刑徒何故泪长流,  怨聚骊山作墓丘。   仙药不滋民贼口,  凡蛆偏噬独夫头。   无知陶马难依项,  有识秦兵易顺刘。   帝业已随烽火灭,  人间惟剩骂名留!             七律 奉和玉潇湘先生         拙诗《秦陵吟》刊出后,承蒙玉潇湘先生次韵赐和,不胜感佩,谨奉和以谢之!         黄泥引得赤金流,    史笔奇光射墓丘。     治国还须先育德,    抚民且莫只揪头。     江东浪静焉腾项?    沛郡风平不起刘。     成败兴亡此可鉴,    收存金匮万年留。         玉潇湘先生原玉         山倚天外风云流,    可怜大名付墓丘。     六国最乏乱世策,    千载堪笑游人头。     曾任鞭镫麾沧海,    却将霸王送项刘。     一生怎说帝业毁,    谗骂惟是英雄留。             七律 再和玉潇湘先生         渭水惊涛逐血流,    残尸碎骨满荒丘。     儒生惨祸由兹始,    黔首灾殃哪是头?     钜鹿诸侯皆畏项,    关中父老尽迎刘。     骊山土石悲嬴政,    族灭原来乃自留。             玉潇湘先生原玉         秦皇嬴政乃不世英才,未可以桀纣浅目之,想六国之际,海内残裂,嬴政雄吞六合,挥手间天下敛服,后力废周政,始开郡县,更合辙正字,为万世之制,坑儒之举原系李斯廷议,腐儒扰扰必为天下害,故仅坑咸阳之儒以儆效尤,后人空訾长城劳民伤财,然垂至明代,中原尚以其为垒威慑戎狄,实为大业,以吾之见,嬴政平生有二过,一为焚书,一为修陵,然较之不世功业,当是青史第一流的英雄!         铁笔书生清泪流,    孔仁孟义写荒丘。     秋风渭水黯天下,    酷雪寒江空渡头。     怒史昭昭都叙项,    丹心扰扰尽说刘。     当年若使六国在,    竖子谁将汗青留。       
  七律 三和玉潇湘先生         巨砚磨穿墨汁流,    千秋史笔积成丘。     汉朝承受秦朝业,    赵氏抛弃嬴氏头。     垓下虞姬终属项,    未央吕后始诛刘。     儒冠又议英雄事,    敬问先生杀是留?             玉潇湘先生原玉         史载太子扶苏文武仁孝,故嬴政虽宠小儿胡亥,为天下计,仍立扶苏继嗣,后病重之际,恐祸起萧墙而逐之出外监军蒙恬以掌兵权,真可谓慧眼独识,倘扶苏为帝,大乱未起,国事尚有可为,惜乎其畏生轻死,拱手江山与贼子胡亥赵高,秦祚遂移,故秦之亡虽嬴政焚书修陵难辞其咎,却远非罪首,尤其坑儒一事,便是开明如毛泽东也未必容得下如此腐臭雕虫,杀得其所。         逝者千载如斯流,    生前已知死后丘。     心将付于太子业,    恨未杀尽儒生头。     拱手国事贪仁孝,    沽名史臣予汉刘。     读书每回尽扼腕,    黑白难断空勾留。             七律 四和玉潇湘先生         《三和玉潇湘先生》刊出后,先生旋即应和,真乃七步成诗才也。洛神宫宫主,名副其实,当今诗坛罕与相俦者。有幸与先生相唱和,获益极深,谨致谢忱!         骚人词客竞风流,    大雪如棉盖土丘。     出海神龙难见尾,    抽丝蚕茧始开头。     董宣护法称强项,    孟德闻雷试弱刘。     今日诗坛多盛事,    清音雅韵或可留。             玉潇湘先生原玉         龙门九子分别流,    孔孟徒儿亦谷丘。     智者当循郡县制,    迂人可戮冥顽头。     除非斧钺杀萌蘖,    未必家国属汉刘。     史笔千秋不敢废,    微言大义当然留。             四和玉潇湘先生刊出后,先生旋即又和一首如下。        竟日才人数风流,    胸中自有真壑丘。     先生冷啸酣眼界,    晚辈长吁乱眉头。     七言迤逦论史记,    四和缤纷说项刘。     更乞巴山多夜雨,    梨花新句待君留。       
      七律 秦陵 步韵奉和韩大夫及玉潇湘宫主     普通人也        车轨书文一脉流,    倾将国力筑高丘。     何缘典籍皆从火,    底事儒生竟断头?     亚父留中因楚项,    叔孙谀上自炎刘。     可怜千古文章狱,    总借焚坑旧业留。         玉潇湘宫主论秦始皇功绩甚确。但无论儒生议论如何酸腐,未付行动,坑之总是极可怕事,且流毒千古,贻害无穷。今日报载,秦始皇时全国2000万人,用于修宫室陵墓及其它劳务者竟达300万,即使同情秦始皇者如范文澜亦称彼时已至崩溃边缘。因此秦之亡,其原因盖在嬴政自身也。             七律 奉和普通人也先生         外出两天,归后喜读普通人也先生大作,草成奉和之诗。句中有两“高”字,乃有意为之,以佐证先生诗中两“留”字,非不当也。唐人早有先例,我辈步其后尘又有何妨?         千河万水向东流,    汇聚惊涛荡墓丘。     黔首诸侯齐动手,    赵高胡亥共销头。     谋臣高士唯张范,    豪杰英雄属项刘。     天道无私酬德义,    暴君贼子不能留。       
  七律 奉和岂有此李先生         逝去时光不倒流,    仲尼学说岂山丘?     千秋仁爱犹提耳,    百代精华未白头。     嬴政逆天遭族灭,    汉文修德获兴刘。     是非功罪难销毁,    太史无私笔下留。             岂有此李先生原玉         夜读坛中诸兄联翩唱和,颇有所感,勉成一律相和,以寄感慨。        千古一帝自风流,    逝者如斯叹孔丘。     天下君王多辣手,    人间仁义少甜头。     秦宫一炬楚名霸,    约法三章汉姓刘。     且看无情刀剑老,    难消功过口中留。             七律 再和岂有此李先生         万里黄河竟断流,    阿房宫址变荒丘。     始皇武德传人口,    丞相文功刻石头。     滚滚乌江追楚项,    煌煌史记载炎刘。     歌风台上三缸酒*,    游子乡情万代留。         *歌风台,在今江苏沛县,汉高帝刘邦过沛,置酒宴请父老,击筑,歌大风于此。萨都刺诗:歌风台前河水黄。             岂有此李先生原玉         横扫六国居上流,    何时宫殿尽荒丘。     圣贤妙笔无穷意,    霸主强弓有尽头。     兵甲江东难复楚,    仁德天下可兴刘。     兔亡烹狗几番见,    里法外仁成者留。       
  和济中先生七律《秦陵吟》     马煜琳         祖龙帝业付东流,    萧索秦陵草满丘。     燔典欲愚天下士,    坑儒却断子孙头。     揭竿戍卒从吴涉,    逐鹿英雄让项刘。     功罪千秋自有论,    长城万里迄今留。   
  七绝 秦陵陶俑    韩济中        刮尽民脂造鬼胎,    祖龙令出即成灾。    披坚执锐缘何事?    陶俑无心亦自哀。  
  七绝 秦陵古剑     韩济中      赤血斑斑化碧青,  何人仗彼戮生灵?  骊山风雨难消尽,  古剑如今尚溢腥。  
  满江紅 次韻奉和馬煜琳先生秋登古琅琊臺     韓濟中      舊址新臺,留不住,龍睛虎目。  毋须問,始皇何在,李斯諫逐。  四海一家銷劍戟,三湘數户藏弓簇。  朕樂哉,巡視展雄威,心難足。       阿房外,黔首哭;  長城内,儒冠戮。  有焚餘竹帛,血腥休讀。  歷代王朝多暴政,千秋華夏無民福。  待明朝,怒碎獨夫屍,横山麓。            馬煜琳先生原玉     满江紅 秋登古琅琊臺        瑟瑟西風,古臺上,凴欄極目。    長天下,滄溟無際,波濤相逐。    阡陌縱横人似蟻,松杉錯落林如簇。    歎天公,造就好河山,圖難足。         前朝事,思欲哭;    長城起,儒生戮。    念刘邦潑賴,不將書讀。    蓬島三山無嬴政,扶桑千載埋徐福。    只空留,寂寞頌功碑,陳山麓。              
  五言排律三十韻 秦火      韓濟中        邪火緣何起?千秋罪惡彰。  李斯初作俑,嬴政啟燃長。  竹帛燒難盡,儒生坑未光。  碎屍紅渭水,煙垢黑咸陽。  治病留醫藥,扶農保植桑。  登基修律令,宣武出巡疆。  博浪錐偏擊,沙丘鮑掩喪。  驪山葬玉槨,天下受災殃。  二世彌殘忍,趙高尤狡狂。  赭衣摩市井,黥面满街坊。  怨氣衝牛斗,哀聲繞屋樑。  龍蛇騰大澤,虎豹嘯深芒。  陳勝寧無種,劉邦最有方。  統軍拜韓信,谋國賴張良。  樊噲鴻門劍,蕭何相府囊。  仁行施惠德,苛廢賑饑荒。  黔首迎新主,關中屬漢鄉。  反胡擎義幟,抗暴握刀槍。  豪傑風雲聚,英雄霹靂襄。  重瞳如舜帝,壯語代秦皇。  戟手嘲民賊,聞聲駭項梁。  再興三户可,子弟八千强。  亞父真奇策,懷孫假楚王。  沉舟無退路,破釜絕餘糧。  九戰誅蘇角,單兵敵衆狼。  諸侯皆跪伏,上將獨踞昂。  鉅鹿驚神捷,章邯懼死降。  貔貅屠北坂,烈焰覆阿房。  酹酒悲冤鬼,焚香告上蒼。  面南垂拱者,不是讀書郎!              
  七律 趙高  韓濟中        始皇已死目全空,  今日人間我最雄。  貪禄李斯田舍叟,  篡權胡亥啟蒙童。  苑中麋鹿成官馬,  殿外禁軍變盗戎。  嬴氏子孫誅戮盡,  滅秦魁首不爭功。            拙稿的另一首:        七律 趙高        始皇已死目全空,  陰毒人叢汝最紅。  戀祿李斯田舍叟,  篡權胡亥啟蒙童。  苑中麋鹿成官馬,  殿外禁軍變盗戎。  贏氏子孫誅戮盡,  滅秦魁首不爭功。        
  苑中麋鹿成官馬,  殿外禁軍變盗戎。        《史記 李斯列傳》        李斯已死,二世拜趙高為中丞相,事無大小輒決於高。高自知權重,乃獻鹿,謂之馬。二世問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馬也」。二世驚,自以為惑,乃召太卜,令卦之,太卜曰:「陛下春秋郊祀,奉宗廟鬼神,齋戒不明,故至于此。可依盛德而明齋戒。」於是乃入上林齋戒。日游弋獵,有行人入上林中,二世自射殺之。趙高教其女婿咸陽令閻樂劾不知何人賊殺人移上林。高乃諫二世曰:「天子無故賊殺不辜人,此上帝之禁也,鬼神不享,天且降殃,當遠避宮以禳之。」二世乃出居望夷之宮。        留三日,趙高詐詔衛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內鄉,入告二世曰:「山東群盜兵大至!」二世上觀而見之,恐懼,高既因劫令自殺。引璽而佩之,左右百官莫從;上殿,殿欲壞者三。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乃召始皇弟,授之璽。      
  作者:莫名1990wsq 回复日期: 21:13:40   回复     关于秦的兴起和灭亡,推荐大家一本很好的书《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在这本书里,你能够看到一本真实的战国史。  ---------------------------  那本烂书要是真实,就没有假的书了。建议这位先生拓宽阅读面,别总看脑残的打鸡血小说。
  虽然历史没有假如,到那如果扶苏在,秦国应该会更长久200年
  以扶苏的个性,在那乱世为了不引起秦国内战,不自杀也必然隐居,天下回到战国时代,秦末之时,尉缭子及其门徒都跑哪里去了?他们的隐遁才是秦国灭亡的关键,  是故,即使扶苏不死,秦末汉初的战乱也会发生,最多不过是秦国最后胜利第二次一统中国,然后变得像汉朝一样,然后汉族这个名称在后世变成秦族,  如此而已,如明朝,
  @若朝露  22:46:43  1。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胜利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统治是合法的,通常会极力抹黑前朝,大家看到的秦朝的残暴都是来自《史记》而作者司马迁是在汉的统治下,试问他能不极力抹黑秦朝吗?就像现在你敢写书歌颂国~民~党吗?道理是一样的。  2,扶苏是否贤能除了“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没有任何佐证,而司马迁抬高扶苏只是为了贬低秦合法统治者-秦二世。让汉朝的取而代之显得那么合理那么及时。———大家可以对比我们现在极力推崇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却丑化同样是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  3,综上,所谓历史都是任人涂改的,不要被蒙蔽。  -----------------------------  说得真好啊,说理举例,以前从未这么想过,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彻底改变了我看史书的习惯,指引了我努力的方向,给了我学习的动力!谢谢啊!
  鼠标一抖,三分到手;怀揣汽油,低头猛走
  这个讨论好啊!  
  回复第3楼(作者:@若朝露 于
22:54)  建议楼主看史,不要看书里对统治者的描写,这都是后来朝代抹黑的。清代的《明史》把明的皇帝都写成2B……袁  ==========  袁傻逼  
    世界上没有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个不被批评的。
  历史没法假设 一个小小事件的改变 就可能不会有今天你我的存在
  @莫名1990wsq 你错了,如果公子扶苏继位的话,而不是你说的秦灭亡不会这么快而已。是根本就不会亡。或许你们对公子还不了解,我先给你们介绍一下他吧,  扶苏(前241—前210),秦始皇长子,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年少时的扶苏机智聪颖,生具一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因此在政见上,经常与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驰。始皇偏执的认为这是扶苏性格软弱所致,于是下旨让扶苏协助大将军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希望籍此培养出一个刚毅果敢的扶苏。几年的塞外征战果然使扶苏成长得与众不同,他身先士卒、勇猛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敏锐的洞察力与出色的指挥才能让众多的边防将领自叹弗如。他爱民如子、谦逊待人更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与推崇。他还常常聚集六国后人和贤德之人,礼仪下士。不分贫富贵贱平膝而坐。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冬,始皇巡行天下,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时病逝。秦始皇临终前曾以玺为遗诏,要扶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但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阴谋让扶苏弟胡亥继位,篡改始皇遗诏,以胡亥即位;同时另书把蒙恬和扶苏赐死,并“数以罪”。史称“沙丘之变”。  胡亥的使者奉敕书到上郡,扶苏遂准备自杀。蒙恬曾经起疑心,力劝扶苏不要轻生,“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但扶苏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扶苏旋即自杀于军中。  。唐代胡曾作诗一首:“举国贤良尽垂泪扶苏墓,扶苏屈死戍边时。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当年恨李斯。”  历代史学家都认为亡秦的是君和臣,嬴政的暴政和赵高的乱政,但主要是赵高的乱政。因为像公子这样的仁君继了位,怎么还会实行暴政呢,怎么可能会不改革呢,老百姓敬爱有加,那还会拿起锄头起来造反呢。  唉,这一切都过去了!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不然张良,韩信,肖何,项羽,刘邦,这样的风云人物又怎么会出来呢。
  扶苏不死  我们现在就不是汉族人了,  都是秦族人了,呵呵.  那样中国可能会类似罗马帝国那样,一统亚洲,实现亚洲共荣圈了.  可惜历史没有假如....
  不会啊
  我赞同楼主,我们有自己的观点,也要参照史书,要不然我们的历史又来自哪里呢,总不能穿越吧。从拨开史书中的迷雾去尽量寻找真相。  
  @春梦无痕CC
17:16:00  扶苏就算不死,秦一样难逃灭亡。   始皇帝在世时,天下乱象已现,博浪沙一击,不过是浮出水面的一点。不过因始皇帝在,威名之下,权臣收敛,天下威伏,勉强保有太平气象。   不然,何以楚卒一呼,天下并举?   扶苏就算贤明,又当如何?胡亥元年,陈胜吴广即揭竿而起,天下呼应。依照当时信息运行速度,陈胜等戍边之卒,怎知胡亥贤愚,换了扶苏不是一样吗?   天下苦秦久矣,这才是秦亡的根本动力。   —————————————————  不对,陈胜起义就是以扶苏为号召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使命召唤ol打不死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