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年轻时调皮捣弹,没写他读多少书,却成为文学家军事家100人排行榜政治家

提问回答都赚钱
> 问题详情
下列作家作品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武帝曹操,三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建安文学”的
悬赏:0&&答案豆&&&&提问人:匿名网友&&&&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下列作家作品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武帝曹操,三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他的名作《龟虽寿》、《观沧海》,至今仍为人传诵。B.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辞赋皆长,以平淡自然、精炼质朴的艺术特色著称,散文《桃花源记》,诗《归园田居》都是传世名篇。C.五代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所撰写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步完整的文学理论著作,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对后世文学批评家深有影响。D.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他的《秦中吟》是新乐府的代表作品,《琵琶行》、《长恨歌》都是为后世传诵的佳作。
发布时间:&&截止时间:
网友回答&(共0条)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6.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为你请到的专家
&&&&采纳率:76%&&&
&&采纳率:97%&&&
&&采纳率:88%&&&
&&&&采纳率:25%&&&
&&采纳率:90%&&&
[] [] [] [] [] [] [] [] [] [] [] []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cao cao】曹操:中国东汉末年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
曹操原配夫人是谁?曹操第一个老婆丁夫人简介
  曹操的结发之妻,由于刘夫人早逝,曹操便让没有生育的正室丁夫人抚育其子曹昂,丁夫人将曹昂视为己出。后来曹昂在宛城战死,丁夫人悲痛欲绝,常常数落曹操,曹操一怒之下,将她打发回了娘家。不久,曹操心生悔意,亲自到丁夫人娘家去接她,然而丁夫人却不理睬,曹操没有办法,只好和她离异。曹操新的嫡妻卞夫人很尊重她,常常在曹操出行之时,将她请来府上款待,和过去一样,令丁夫人即感动又惭愧。丁夫人去世后,葬在许都城南。曹丕继任魏王后,追尊丁夫人为王太后。
  人物生平
  丁夫人,是曹操的第一位夫人,曹操长子曹昂养母(曹昂的生母刘夫人早逝,便由没有生育的正室丁夫人抚育,丁夫人视为己出。)后来曹昂在宛城之战中阵亡,丁夫人哭得死去活来,常常哭着骂着数落曹操。曹操一烦,便把她打发回了娘家。后来他亲自到丁夫人娘家去接她,丁夫人却坐在织布机前织她的布。曹操便抚着她的背,很温柔地说:我们一起坐车回家去,好不好呀?丁夫人不理他。曹操走到门外,又回过头来问:跟我回去,行不行呀?丁夫人还是不理他。曹操没有办法,只好和她离异。以曹操脾气之暴躁,为人之凶狠,做到这一步已很不简单。何况曹操还让丁夫人改嫁,不让她守活寡,只是丁夫人不肯,她父母也不敢。就是敢嫁,也没人敢娶。
  第一代媳妇:
  丁夫人坚决与曹操分手
  丁夫人是曹操的正室,自己没孩子,曹操与刘夫人生有一子:曹昂,是长子。刘夫人死得早,丁夫人便将曹昂抚为己子。我想,一个自己没有子嗣的女人,一定会对抚养过来的孩子倾注自己最大限度的母爱。古人说得好:“提携捧负,畏其不寿。”牵着抱着捧着背着,生怕他或她出点意外,半途就挂掉。
  丁夫人这么疼曹公子,曹操倒不是很珍惜,要带着丁夫人的心肝宝贝出去拉练拉练,而且还不是军演,是真的打仗,去讨伐张绣。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这次战役本来已经和平解决了,张绣投降。
  曹操到死都为丁夫人内疚
  不想雄才大略的曹操也有因为私德误事的时候,他要泡妞,什么妞不好泡,却泡上张绣的婶婶。这一泡把新结成的曹张统一战线给泡坏了,张绣发动叛乱,儿子、侄子和良将典韦的性命,都给曹操的一次泡妞给泡掉了。
  曹昂的死,是对丁夫人的致命一击。她没有化悲痛为力量,也没有昧着良心说光荣,这个刚烈的母亲一天到晚跟曹操哭吼:将我的儿子杀死了,你一点也不痛心!“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
  曹操被她哭吼得烦了,于是送回娘家去,让她气顺一点再说。
曹操背后的数名夫人 古代豪门贵妇如何生存?
  三国是一个男性英雄的世界,从攻城拔寨的体力活,到运筹帷幄的脑力活,都是男性们在操作。在这幅宏伟绚烂的时代画卷旁边,会有一些无足轻重的花边、流苏,那就是女性们担当的角色。偶或一两个走入画图中心的女性,诸如孙小妹之流,却已经带有点男性的色彩。
  然而,英雄们白天在外面杀人放火,或者制止别人杀人放火,下班回到家,还是得和女人相处。可以说,英雄们的周边有一个比三国舞台更大的女性世界,这些女性没有为历史建功立业、出谋划策,却那么庞大而真实地存在着。
  还是讲讲曹家的媳妇吧,嫁入曹家的女人不容易。
  第一代媳妇:
  丁夫人坚决与曹操分手
  丁夫人是曹操的正室,自己没孩子,曹操与刘夫人生有一子:曹昂,是长子。刘夫人死得早,丁夫人便将曹昂抚为己子。我想,一个自己没有子嗣的女人,一定会对抚养过来的孩子倾注自己最大限度的母爱。古人说得好:“提携捧负,畏其不寿。”牵着抱着捧着背着,生怕他或她出点意外,半途就挂掉。
  丁夫人这么疼曹公子,曹操倒不是很珍惜,要带着丁夫人的心肝宝贝出去拉练拉练,而且还不是军演,是真的打仗,去讨伐张绣。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这次战役本来已经和平解决了,张绣投降。
  曹操到死都为丁夫人内疚
  不想雄才大略的曹操也有因为私德误事的时候,他要泡妞,什么妞不好泡,却泡上张绣的婶婶。这一泡把新结成的曹张统一战线给泡坏了,张绣发动叛乱,儿子、侄子和良将典韦的性命,都给曹操的一次泡妞给泡掉了。
  曹昂的死,是对丁夫人的致命一击。她没有化悲痛为力量,也没有昧着良心说光荣,这个刚烈的母亲一天到晚跟曹操哭吼:将我的儿子杀死了,你一点也不痛心!“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
  曹操被她哭吼得烦了,于是送回娘家去,让她气顺一点再说。
  丁夫人气顺了吗?过了些日子,内疚不已的曹操去岳丈家接老婆。丁夫人正在织布,曹操走到她身后,抚摸着她的背说:“达令,跟我一起坐车回去吧。”丁夫人不回头看他,也不吱声。曹操依依不舍走到房外,又隔着窗户问:“真的没复合希望吗?”丁夫人不应,曹操很不舍地说:“真的跟我分手了,好绝啊。”于是允许她改嫁,可曹领导的女人,谁敢娶啊?
  这段史料,易中天先生也讲过。我今天的目的是想探秘这个女人的心结。从丁夫人的地位来说,她想要在曹家立得住脚,就必须有资源,而最好的资源就是子嗣。她一泡屎一泡尿含辛茹苦地将昂仔抚养成人,史上没有记载曹昂的出生年月,但从能上前线,并负责掩护来推断:曹昂已经到了可以参加工作参加革命的年龄。
曹操临终遗言无军国大事 嘱咐妻妾另行改嫁
  一个人的一生会说很多话,有些重要,有些不重要。 一般说来,遗言当然都是最重要的话,甚至是一生所悟出来的道理。但有些人也会在遗言中说些“不重要的话”,这里还不乏名人,甚至是曾经很“重要”的人。曹操,三国时的大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一生致力于统一国家,追求和维护自己的最高权力。但他的遗言与之毕生的事业几乎毫无干连。
  曹操临终之前,要求诸子不要亏待婢妾和歌舞艺人,让她们住在铜雀台上看守灵帐。灵帐很简单:灵床长一尺,悬挂布幔,早晚摆放干肉干粮。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从早晨至中午,由艺人向着灵帐歌舞。要求诸子经常登临铜雀台,远望西郊陵墓。祭祀不用熏香,余香分给各位夫人。各房之人闲着无事,可编织丝带和做鞋卖钱。留下的衣物分给诸子。这可算是一番婆婆妈妈的遗言了。
  后人对曹操遗言“分香卖履”颇多感慨。蒲松龄写诗说:“缱绻恩私悲永诀,由于伉俪最情深。从今白首同归去,痴绝分香卖履心。”意思是曹操告别人世之际,眷恋伉俪之情,分其余香作为纪念,嘱咐卖履以保衣食无虞,未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说起曹操的儿女情长,颇多故事,其中以原配丁夫人的故事最能反映曹操的性格。
  曹操原配丁夫人不育,以早亡的刘夫人所出曹昂为子。曹昂死于淯水之难,丁夫人深怨曹操,终日啼哭,控诉丈夫的错误。曹操感到厌烦,将她送回娘家,希望悲痛淡忘之后再接她回来。此后,曹操数次派人去接,都被丁夫人拒之门外。于是,曹操亲自前往丁家,接夫人回家。但丁夫人只是独自一人织布,完全不理会曹操。曹操抚摸夫人的背,说:“与我坐车回去吧!”丁夫人仍不为所动。曹操失望地站到门外,“还是同我回去吧!真的要与我长别?”但丁夫人始终铁青着脸,不肯理会。曹操只好独自离开了丁家。  后来,曹操致函,要求丁夫人改嫁,丁父不敢从命。丁夫人最终在娘家亡故,曹操十分悲痛愧疚。他的临终遗言也有关于此,他对曹丕说:“死而有灵,子修询问为父其母安在,为父将何辞以答?”  不仅仅是丁夫人,曹操临终前吩咐让所有的妻妾都另行改嫁:“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  一代枭雄的魏王曹操,遗言中没有军国大事,却尽是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但曹操临终不言军国事,也有其他原因。这恰是体现了他的高明之处,因为后事早已安排妥当。曹操死后不久,他的儿子,也是他的继承者——曹丕,就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成为了魏国皇帝,曹操本人也被追谥为魏武帝。  文/卢羿
曹操在书法上的成就:鲜为人知的书法大家
  曹操在书法上的成就
  后人称曹操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武双全、文艺兼亥之人。而曹操是一代书法家却鲜为人知,这主要是曹操传世的书法作品较少的缘故。历史上见过曹操书法作品的人,无不赞其书作有“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笔墨雄浑,雄逸绝论。”之大美。汉朝末期,书法评论家评出章草大家有五人,即:崔瑗、崔实、张芝、张昶、曹操。南朝的书法评论家梁瘐肩在其《书 品》中,把古代名人的书法作品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作上、中、下,共九品;他把曹操的书法作品列入中中之品。唐代书法家兼评论家张玉灌,按历代书法家的艺术成就,把它们划分为神、妙、能三类:杰立特出者为神,运用精美者为妙,离俗不谬者为能;他在书法评论专著《书断》中称曹操的书法作品为妙品。由此看来,曹操的书法作品虽不能列为神品、上品,但在全国名书法家中是数得着的。按理说,他也是个书法大家。
  因中国的文字都是方块形状,所以极重书写的形式、讲究形体美。一旦某种字体被世人称为美,且固定下来,人们一看便知这种字体是出于何人手笔,遂便成为中国文字史上不可磨灭的精神。所以,几千年来,数以忆万计的中外文化人为在中国文字史上占有一席位,便不惜财力、物力去研究它、发展它,并倾其一生为之而奋斗。自古迄今,习练书法者浩如烟海,形式虽有千变万化,但最终还是脱不了:正(真)、草、隶、篆四体;成为书法大家者,也不过数百人而己。自成一体者,也只有颜、柳、欧、苏、黄、米、董、赵而己。随着我国书法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自然而然地也使书法成为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同时,也出现了众多的书法理论家、评论家。
[img][/img]
  史书记载,曹操青少年时 “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博览群书,特好兵法”,除读书习武外,特喜“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大有游侠气质、风范;而从未提及他是如何关在房中习练书法的。曹操何时练的书法呢?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入朝为郎;后来当洛阳北部尉,迁顿丘县令一年,既因从妹夫宋奇事,被“从坐免官”解职回家。虽说回亳后“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但不久,朝庭又以其“能明古学”,复征拜他为议郎,当骑都尉、济南国相……三十五岁开始“兴义兵,诛暴乱”,直到六十六岁去世的三十一年间,他为使中国实现统一,结束全国混战、动荡的局面,安定秩序、恢复生产,不是南征北战,就是为稳定复杂动乱的政局,把大量精力用在治理国家和应付险恶的明争暗斗上。作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他,倍感时间的宝贵,经常发出:“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的感叹。曹操习练书法的机会是极少的。有书说,曹操喜读贴、擅观摩。有一定道理。有史料记载,他除常与当时出名的书法家:钟繇、梁鹄、邯郸淳、韦诞、孙子荆等人切磋书艺外,还特把喜爱的秘书令梁鹄的字挂在帐中,细细揣摩、欣赏;有时夜间睡不着,便起来慢慢品位、琢磨钉满墙的梁鹄的字。不仅如此,魏宫的牌匾他都让梁鹄写,可以说仰俯皆是。他与梁鹄之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梁鹄倾其一生至力于书法事业,当曹操得知梁为借读大书法家蔡邕留给韦诞的一部论笔法的专著遭拒后,便又气又恨,呕血不止时,他遂将自己专用的五灵丹拿给梁鹄服用。
  曹操虽善书,大概因忙于战事、政事,没有机会写吧,所以他流传于世的墨迹很少。
  宋郑樵在所著《通志·金石略》中,仅收录曹操书写的一篇《大飨碑》;明杨慎在《丹铅总录》中,也只是说到元朝时还有曹操书写的《贺捷表》;清叶奕苞在《金石录》中说,曹操在武昌“黄鹤楼”侧曾写有特大、凛凛有生气、正书的“涌月台”三字。现留存于世的只有两个字了,即曹操在征汉中时,写在石门南褒河一块大石上的“衮雪”二字,现已迁入汉中博物馆内。我们在亳州《曹操地下运兵道》处所见到的“衮雪”二字,系依拓本刻写;上边两个隶书小字落款“魏王”,因系直题,又模糊不清,乃后人仿题的。
曹操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创立了“建安风骨”
  曹操的文学城就
  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至许昌,曾“挟天子以令诸侯”。遂成帝业。卒封魏武帝。特喜爱坟典和六艺之学。在统一北方的混战中,就注意对图书的保护和收求。建安五年(200)他击败袁绍后,下令“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任魏武帝后,设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广收在战乱中散佚的东汉官府和民间藏书,“采辍遗亡”,藏在中外三阁和秘书省。还请蔡琰讲其藏书之事,蔡琰迫于皇威,“缮书送之,文无遗误”。由于他重视国家的文化建设,逐步建立了魏国的国家藏书。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
  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其中“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img][/img]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诗人的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的心情。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曹操著述,据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有《魏武帝集》30卷录1卷、《兵书》13卷等十余种,然多已亡佚,今存者唯《孙子注》。明代张溥辑散见诗、文等145篇为《魏武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中也有《魏武帝集》,所收作品略多于张溥辑本。1959年,中华书局据丁福保本,稍加整理补充,增入《孙子注》,又附入《魏志·武帝纪》、《曹操年表》等,重新排印为《曹操集》。
曹操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善于用兵治军严整
  曹操的军事成就
  汉末三国的军事家首推曹操。曹操深通兵法,他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在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并注《孙武兵法》十三篇,流传至今。曹操也善于带兵,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便反映了他严明的军令。曹操更善于用兵,史称他“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他确实是一个极为杰出的军事家。李靖的《李卫公问对》、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等著作都赞誉曹操的行军用兵。
  曹操的军事、文学才能很少有人否认,稍微有争议的是他的政绩。他的政绩与军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回顾三国前的历史,东汉桓帝年间,中国的人口曾经达到五千多万,但到了三国时锐减到七百多万,甚至还不如四五百年前动不动就“斩首十万”的战国时代。杀光这么多人不可能,但饿死却不难。究其根源,无非是天灾人祸。自东汉桓帝灵帝以来,旱灾、水灾、瘟疫、暴动、叛乱不断,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户数大量减少。根据后汉书记载,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祸有“延熙九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按照这个估计,仅此一年这两地就饿死了大约三四百万;汉灵帝时期,“建宁三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光和五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夏,大旱”。其余小规模的天灾、诸胡叛乱或入侵,不计其数。加上爆发于公元184年的黄巾大起义和随后的军阀混战后,生产遭到了完全的破坏。这样的乱世中,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使民众丰衣足食,是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
[img][/img]
  然而,汉末三国中的各个诸侯中,军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内政上有作为的不多。政治经济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自然的反映在军事上,大多数人因此吃尽苦头,最终受困于“米”而连证明自己是否是“巧妇”的机会都没有。恢复生产的方法,无非是开源节流,这两方面曹操做得都非常出色。
曹操在经济方面的成就:兴修水利成绩卓效
  经济方面
  屯田制的实行,实际上是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工作效率当然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这个政策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短时间内就将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称其为一大创举并不过分。曹操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
  兴修水利
  曹操在世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这些政策之厉害,可以从下面的事例中反映出来:第一,曹操在汉中打过两仗,先战胜张鲁后败于刘备,但由于北方的元气恢复他前后顺利地从汉中武都等地迁出了十三四万户人口。以一户人家四口人计算,这就是五十多万。想想蜀汉投降时不过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口,就能明白这对刘备是什么样的釜底抽薪!毕竟,兵民是抗战之本。第二,建安十九年五月,吕蒙提醒孙权,曹操在皖城(即庐江)一带屯田,如果坐等他们收获,无异于如虎添翼。因此东吴趁雨季来临水军来去自如之机,孙权大动干戈亲征皖城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吕蒙、甘宁全上阵后俘获太守朱光,迁数万百姓回吴。有统计称,孙策、孙权兄弟曾先后四次打到周瑜的故乡淮南舒城一带,但毫无例外的是劫掠而还。因此周瑜的老家出现了这样的滑稽:曹魏拼命建设大兴土木,孙吴拼命破坏杀人越货。
[img][/img]
  开源同时,曹操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史书中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简单地说,衣服没有花里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绣彩,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败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纠正下,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洁勤俭自律。即使是高官显贵也不敢过度铺张,甚至出现了有人故意穿破旧衣服取悦曹操的咄咄怪事。建安十四年,曹操反过来不得不下令来纠正这一奇怪的不正之风。曹操的遗嘱,也体现了自己的一贯俭朴的风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相比之下,刘备、孙权的晚年则是昏聩糊涂。《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典略》记载:“刘备称汉中王,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后来成了陈群劝谏曹叡弃奢华罢宫室的反面教材:“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后来的夷陵之战中刘备的表现,就更惨不忍睹了。孙权的“老糊涂”就更多了,甚至不老的时候都有些糊涂,以至于张昭以纣王的“酒池肉林”加以讥讽。后来孙权在太子废立上的胡来更是把群臣弄得四分五裂无所适从,已经成了笑柄了。 诚然,曹操并不是个完人。他在徐州的屠城等都是应该受谴责的。但综合看他的成功决不是偶然,无愧于陈寿“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评论。
曹操在政治方面的成就:稳定了东汉政局
  稳定政局
  三国演义中将曹操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争权,朝野上下乌烟瘴气。步入建安年代,东汉朝廷早已无可救药。对此,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袁术称帝刻玺、袁绍欲私立新帝的乱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
  早在中平五年,就有人阴谋推翻汉灵帝另立新主,拉拢当时任议郎的曹操时被其拒绝;联军讨伐董卓时,与其他人观望顾虑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奋力进取;初平二年韩馥、袁绍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再次为曹操所拒绝,并明确提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李傕等人祸乱长安,献帝一行狼狈从他们手下逃命时,漠然无视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动迎接献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魏吴合作击杀关羽后孙权上表劝进称臣,曹操也不听:“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这一系列的言行中虽然有曹操的慎重权谋,但客观上不能否认是对朝廷的尊重。
  至于曹操诛杀董承、伏寿等皇亲国戚,毕竟是他们动手于前曹操反击于后,难道能指望曹操高高兴兴地等死吗?况且,东汉的败落就是败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着天下如何大乱的曹操对此一清二楚。诛董承杀伏完的同时,曹操也规定了自己亲属一律不得违反朝廷律令,即使对亲儿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才高八斗的曹植为人放荡,曾私自“开司马门而出”,他的车夫立刻就被处死。综合这些回头看曹操并不是一个汉朝的篡逆者。
[img][/img]
  选官标准
  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曹操为延续中国文脉做了哪些强悍贡献?
  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本书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不要快速地跳到唐代去。由汉至唐,世情纷乱,而文脉健旺。
  我对于魏晋文脉的梳理,大致分为“三段论”———
  首先,不管大家是否乐见,第一个在战火硝烟中接续文脉的,是曹操。我曾在《丛林边的那一家》中写道:“曹操一心想做军事巨人和政治巨人而十分辛苦,却不太辛苦地成了文化巨人。”我还拿同时代写了感人散文《出师表》的诸葛亮和曹操相比,结论是:“任何一部《中国文学史》,遗漏了曹操都是难以想象的,而加入了诸葛亮也是难以想象的。”
  曹操的军事权谋形象在中国民间早就凝固,却缺少他在文学中的身份。然而,当大家知道,那些早已成为中国熟语的诗句居然都出自他的手笔,常常会大吃一惊。哪些熟语?例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还有那些描写乱世景象的著名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在漫长的历史上,还有哪几个文学家,能让自己的文句变成千年通用?可能举得出三四个,不多,而且渗入程度似乎也不如他广泛。
为何不称帝是曹操一生最奸之举? 曹操不称帝之谜
  曹操一生未称帝,死前不久,孙权因为夺荆州、杀关羽,与蜀交恶,不得不向曹操示好。遣使上书,建议他“早正大位”,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这是史书上大书特书,用以说明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二字的心态。
  其实,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只是前车之鉴,使他不敢登上这个王位罢了。
  汉献帝刘彻这一生,过得十分窝囊,先是董卓擅权,后是曹操当国,他只是一个傀儡,见到董卓也好,见到曹操也好,都如芒刺在背,战栗不安的。但话说回来,他若无董卓,当不上皇帝,若无曹操,说不定他被那几个兵匪头子李傕、郭汜之流,结果了性命,也有可能的。可是,江山坐稳了,大权旁落,便不甘心做一个符号式的统治者,成为曹操手下的一个高级俘虏了。于是,便要搞复辟了。这也是历史上所有失去王位和虚有王位的人,忍不住要尝试的一种危险游戏。
  最高权力,也是最高的欲望和诱惑,对汉献帝来说,当然想完整地得到它,而旧政权的维护者,前如受衣带诏的董承、王子服,和伏完、穆顺之辈,后如许都暴乱的耿纪、韦晃之流,他们甚至要比刘彻更热衷于推翻曹操的统治。因为皇帝作为一个高级俘虏,尚可得到优礼有加的待遇,而等而下之的旧政权的既得利益者,则是明日黄花,自然连做梦也想恢复失去的王国,因而这些丢失得更多更多的臣下,复辟之心,甚于帝王,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拥有最高权力,却又不是九五之尊的曹操,对于任何觊觎这份至高无上权力的人,总是格杀勿论,疯狂镇压的。正因为他自己无法得到这份崇尊之位,别人想得到,他一定是要与之拼命的。
  因此,他的内心是充满了矛盾的。正如他给行军时拟的口令“鸡肋”一样,吃,吃不下去;吐,又吐不出来。他一方面把自己的女儿曹节下嫁给汉献帝,除了政治上的笼络外,不能说曹操对于这个尽管是符号的皇帝,未必敢太不恭敬。但另一方面,又根本不每日朝见,履行一个臣子的义务。
  一方面,他不断地在诗文中表露自己,如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虽是对于周公的褒扬,实际也是在自况;如在“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中,对于西伯始终以臣事殷的赞美,其实也是在自我表扬。另一方面,却又根本不把比自己小26岁的献帝放在眼里,动不动跑去发一通脾气。吓得刘彻战战兢兢,向他恳求:“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那意思说,你高抬贵手,放我一条生路得了。
  尽管汉献帝拱手要把这个皇帝位置让给他,恨不能请他曹操马上履位,但他始终不称帝,只为王,这是他诛黄巾起兵以来数十年的既定方针。后来人称他为奸雄,曹操一生,最奸之举,莫过于不夺帝位,而拥帝权,既捞取名声,又得到实惠了。
||苏ICP备号-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三个半军事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