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简介的歌

赖子歌(中国仡佬族历史文化探源)
共 11823 浏览 21 回帖&&
积分: 1213
发帖: 200 篇
在线时长: 130 小时
赖子歌(中国仡佬族历史文化探源)
赖子歌(中国仡佬族历史文化探源)
一、《赖子歌》歌词基本情况
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邱,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
惟日孟春,獭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洁,彼仪惟泽。烝民良辰,祖考来格。
日月明明,亦惟其名。不朽难获,谁能长生。惟德实实,富贵何常?我思古人,令闻令望。
《赖子歌》歌词为古词,最早收录于《华阳国志.巴志》。《华阳国志》记第1段词“其诗曰”,第2段词“其祭祀之诗曰”,第3段词“其好古乐道之诗曰”。从内容与风格来看,第1、2两段都是先秦时期巴人地区的祭祀之词。第3段词为汉晋时期的仿乐府诗。大致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民间道士先生和端公们仍然在唱这几段词,作为祭祀之词使用。各地版本略有差异,是千百年民间辗转传抄所造成。如:“惟日孟春”又作“惟月孟春”,“彼仪惟泽”又作“彼牺惟泽”,“野惟阜邱”又作“野惟阜邶”,“惟德实实”又作“惟德实宝”。等。道光《遵义府志.艺文卷》收录作为遵义古风。光绪《双流县志》“艺文”目下也收录了一首古辞《蚕丛国诗》,即此。今绥阳县文联崔笛扬《绥阳县历代诗歌注评》选录了这三段古风。今重庆出版社《夔州诗百首赏析》也选录了这三段古风。
其中“獭祭彼崖”的古俗显示,这三段古风的原创部族首先应该是古代被称为“赖子”、“徕子”的仡佬族,其次才属于古代所有巴濮系民族,所以本文名之曰“赖子歌”。乌江河套大娄山地区是仡佬族的传统聚居地。今中国70%以上的仡佬族居住在大娄山北段遵义市务川县、道真县一带。大娄山南段今遵义市、遵义县、绥阳县一带唐宋以前也是仡佬族聚居地,后来虽然汉化,至今仍然保留了“老蒲场”、“蒲老场”等反映仡佬族生活历史的地名。今遵义县有平正仡佬族自治乡,是全国建制最早且至今冠名单一的仡佬族乡,有中国仡佬族第一乡之称。而商、周、秦、汉时代濮人的重要中枢之一鄨邑,就在娄山之麓、鳖水之畔,今之遵义洛安江流域。
乌江河套大娄山地区上古时期属鱼互鳖人部族,《周礼&天官》记载了鳖人。商周之鳖族,即鳖令族,是巴人的支系,为鳖巴。大娄山地区即《路史》记载的鳖令国,公元前7世纪中期以后失国,属楚国黔中郡管辖,因此《楚辞》、《蜀王本纪》称鳖令为“荆人”、“楚人”。战国、秦、汉称夜郎,部族势力扩大到北盘江流域,《史记》记载夜郎国“其西靡莫之属”,表明夜郎国即商周之鳖令国。秦属夜郎县。汉置鳖县、符县、夜郎县、平夷县等。《华阳国志》记载,晋代分鳖地半为平夷郡(今遵义、毕节东部、泸州南部一带),半为夜郎郡(今安顺、六盘水一带)。隋唐时期大娄山地区土著守宫獠、南平獠,及北盘江流域的普里部犵狫,为夜郎余部,是后世仡佬族的祖先。
《汉书》:“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早期蜀人包括西北方向的西羌部族、西南方向的彝罗部族、和东南方向的巴濮部族。蚕丛,属于西羌部族。灌柏,属于彝罗部族。鱼互,属于巴濮部族。三大部族交替主宰蜀国。公元前7世纪中期由鳖令创立的开明蜀国,是古蜀国最后一个王朝。开明蜀国之后,巴人、蜀人实已混同。巴、蜀腹地存留的悬棺葬、水葬、洞葬等文化遗址,主要属于巴濮部族的早期生活痕迹。
公元前4世纪巴国、蜀国、苴国灭国后,夜郎是巴濮民系最后一个泛区域性的土著中心。大夜郎地区,北部长江上游为巴濮民系世居,其中发祥于乌江河套一带的仡佬族祖先,俗称“赖子”、“徕子”。南部珠江上游为骆越民系世居,古代称“仲家”、“僮家”。由东面长江中下游迁徙而来的是苗瑶民系,苗族俗称“苗子”。西面乌蒙山、大小凉山地区为彝罗民系世居,俗称“罗罗”、“倮倮”。夜郎强盛时期建立了部族大联盟。后世东起洞庭湖畔、西到大凉山麓的巴人后裔土家族都自称为比兹卡。比兹、比跻、必际、鼻息、賨、廪等,即鳖。卡,即家、族。比兹卡,就是鳖巴民族。鳖巴是最古老的巴,也是最后挑大梁的巴。严格地讲,鳖巴只是巴人的一个支系,而后世巴人后裔泛称比兹卡,与夜郎作为巴濮民系最后一个泛区域性的土著中心的历史有关。其文化习俗的影响范围也遍及中国西南地区,也与夜郎作为巴濮民系最后一个大区域性的土著中心的历史有关。比如竹王崇拜。比如本文所涉的几段古风。
二、《赖子歌》歌词注释
关于黍的本义,商周之后已经混乱,何况而今。所以各种字典和工具书的解释并不统一。黍为古黔中地区的主产谷物,其字义的混淆,是古黔中文明边缘化的自然结果。《说文解字》:“孔子曰:‘黍,可为酒,故从禾入水也’”。今之粽子,古名角黍。《续齐谐记》:“角黍,菰叶裹黏米为之,楚俗投汨罗水祠屈原”。可见:黍者,稻也。黍,是早期稻谷的一种,是上古至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古黔中地区最主要的早期稻种。黍籽即大米,粟籽即小米。赤帝(炎帝)之族,大米之族。正如黄帝之族,小米之族。
谷子。谷子,即粟。谷子碾出的小米,养育了古老的中华民族。事实上带壳的大米,今天在中国西南地区及周边仍然有超过3亿人口称之为谷子。
此诗当中,水岸平地种大米,郊外坡丘种小米,正是先秦时期古黔中地区的实景写照。古黔中地区是稻作文明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
稷,即粟,即小米。稷为五谷之长,是黄河文明主体地位的反映。
3、父。母。
父,即:父亲、父辈。古代北方口语:爹爹。古代南方口语:爸爸。
母,即:母亲、母辈。古代口语:娘娘或妈妈。
爸。《康熙字典》:【玉篇】蒲可切【廣韻】捕可切【集韻】部可切,?8;婆上聲。【玉篇】父也。【正字通】夷語稱老者爲八八。或巴巴。後人因加父作爸字。蜀謂老爲波。宋景文謂波當作皤。黃山谷貶涪,號涪皤。又【集韻】必駕切,音霸。吳人呼父曰爸。
妈。《康熙字典》:【廣韻】莫補切【集韻】滿補切,音姥。【博雅】母也。一曰牝馬。又俗讀若馬平聲。稱母曰媽。
巴濮之族,即:巴、苴、播、僰、廪、賨、等,其发音均源于爸。另即:互、濮、蒲、普、涪、等,其发音均源于父。其域东起洞庭湖、大巴山、神农架,西至大凉山麓、乌蒙山麓。
靡莫之族,即彝人诸部。靡、莫的本义,就是母亲。靡、莫的发音,均源于妈,是妈的汉字音译。其域在大凉山、小凉山、乌蒙山一带。
巴濮之族的核心支系,与靡莫之族的核心支系世代联姻。在夜郎时期已有鲜明的痕迹,或始于鳖令王蜀、杜鹃啼血之时,或更早期。
英文称呼父亲为[BOB],称呼母亲为[MUM],应该源自中国南方。因为爸、妈两字在中国南方的使用,不仅历史久远,而且部族传承的线索清晰。一般认为是中文当中的外来词,非也。应该属于早期长江上游部族文化融入中原主体文化。另有:竹,中国西南地区古代称苴,《华阳国志》记载为夜郎国姓,音[BAO],英语称呼[BAMBOO]。表明历史早期东、西方已有文化交流。
4、川崖惟平,其稼多黍。
河边的平地,种满稻谷。
此川,广义而言为长江上游。实际大江之崖并不平坦,尤其在生产力落后、水利工程不发达的时期,早期巴濮民系的祖先更多是以长江上游支流的平谷坝子为主要聚居地。
5、旨酒嘉谷,可以养父。
美酒粮食,可以供养我的父辈生息。
此谷,泛指粮食。
6、野惟阜邱,彼稷多有。
郊外的坡丘,种满小米。
7、嘉谷旨酒,可以养母。
粮食美酒,可以供养我的母辈生息。
8、惟日孟春,獭祭彼崖。
初春时节,我在山崖之下以獭为牲祭祀祖先。
有的版本记作“惟日孟春”,有的版本记作“惟月孟春”,属于古代西南各地民间道士先生记传的差异。个人觉得“惟日孟春”更近先秦意像,“惟月孟春”为汉晋之后的演化。仡佬族,古代俗称赖子、徕子。獭祭彼崖,实属夜郎之俗。夜郎时代,由于巴、蜀、楚等区域大国已经灭亡,仡佬族祖先的支系是巴濮民系的核心。
9、永言孝思,享祀孔嘉。
孝念绵绵,祭品美好。
10、彼黍既洁,彼仪惟泽。
稻谷洁净,器皿光泽。
11、烝民良辰,祖考来格。
正是本族的美好而重大的祭祀时辰,恭候先人的灵魂降临。
祖,先祖。考,先父。祖考复义,泛指先人。
12、日月明明,亦惟其名。
日月光明,正如其名。
有人将“亦惟”作为转折的意思,译作“也只有那光辉的虚名”。此处不是转折的味道,况与该诗尾句“令闻令望”的意思冲突。
13、不朽难获,谁能长生。
凡物必朽,谁人长生。
此处才有转折的意思。
14、惟德实实,富贵何常?
美德永存,富贵不常。
15、我思古人,令闻令望。
我遥想那古人,总是追求好的名声。
闻、望,同义,即好名声。
三、《赖子歌》曲谱
《赖子歌》正歌部分的基本旋律,来源于我已经模糊的童年记忆当中遵义洛安江流域送葬时死者家属的唱腔。这个唱腔上世纪70、80年代仍然存在,我猜测其古意更正宗一些,其旋律在中国南方尤其西南地区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包括汉族地区。中国西南地区送葬时死者家属的唱腔,与唐宋之后各地流传的文人《竹枝词》,一般都是由早期的夜郎《竹枝调》演变而来,7字一节。《赖子歌》中的古风是4字一节,作为祭歌,最初肯定也是有音律的,但是我找不出来,所以只能将就。《赖子歌》附歌部分的词、曲均属赘添。
四、中国仡佬族早期历史发展线索(远古时代至唐代乾符年间)
1、远古时代,乌江河套地区是古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桐梓县岩灰洞文化遗址显示,距今约20万年前,大娄山腹地的桐梓人已经掌握了火的使用,是迄今为止所发现长江以南最早使用火的早期人类。
黔西县观音洞文化遗址,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黔西县观音洞文化遗址,地处大娄山与乌蒙山之间,也属乌江河套地区,这一带商周时期属于鳖令国,春秋时期属于楚国黔中郡之西端,战国、秦、汉时期属于夜郎国,汉晋时期属于鳖县。
黔西县观音洞文化遗址、桐梓县岩灰洞文化遗址,同属乌江河套地区早期古文化遗址序列。
2、上古时代,鱼互部族(即鱼凫部族)的核心支系鳖人,生活在乌江河套地区。
《周礼&天官》:“鳖人掌取互物,以时簎鱼鳖龟蜃凡狸物.春献鳖蜃.秋献龟鱼.祭祀共蠯蠃蚳。”
《周礼&地官&掌唇》:“掌敛互物、蜃物。” 郑玄注:“互物,蚌蛤之属。”
字义上讲,鱼则鱼,互则互,鱼即鱼虾之族,互即龟鳖之族。而纵观上古历史,鱼、互实为一族,并无两族,统称鱼互族,又名鱼凫、鱼符、鱼涪、鱼妇、鱼腹、鱼服、鱼鵩。后世以为鱼凫为本义,又以鱼老鸹解之,谬也。
这段史料表明鳖人是鱼互部族的核心支系之一。鱼互部族的后裔,就是东起洞庭湖、大巴山、神农架,西到大凉山麓、乌蒙山麓的巴濮民系。
3、商周时代,乌江河套属于鳖令国的中心地区。
清末以来史学界一般认为鳖国指今之遵义地区及毕节地区东部几县,也就是只包括汉代鳖县的范围。事实上鳖国比鳖县要大。西晋时期分鳖半为平夷郡、半为夜郎郡的历史事实,与早期濮人部族历史显示,鳖令国的地理空间基本包括整个乌江河套地区。其地相当于汉代鳖县、符县、平夷县、夜郎县一带,相当于今天遵义、毕节东、泸州、宜宾一带,及铜仁、重庆、六盘水、安顺、贵阳的一部分。鳖令国中心鄨邑在鳖水流域(今遵义洛安江)。
公元前634年,楚国灭鳖令国,鳖人的首领鳖令西迁到蜀国,后来建立了开明蜀国。公元前7世纪中期以后,鄨邑一带属于楚国黔中郡管辖。
4、战国、秦、汉时代,乌江河套是濮人的中心聚居地。濮人就是鱼互人的后裔,仡佬族、土家族的祖先。这一时期文献当中并没有鳖令国或鳖国的记载,只有夜郎国。
司马迁《史记》记载:“(夜郎)其西靡莫之属”。靡莫之属,即乌蒙山、大凉山一带的彝罗民系。夜郎国的主体就是商周时期的鳖人,夜郎国的前身就是商周时期的鳖令国。夜郎国的部族势力影响范围远大于鳖令国,曾形成且同、且兰、南岗等部,并与彝部、越部结盟。其中心且同部,就是早前的鳖令国。
范晔《后汉书》记载:“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大夜郎联盟及部族势力范围包括今贵州全部、四川南部、重庆南部、湖南西部、湖北西南部、广西北部和西部、云南东部和中部。
司马迁记载的夜郎,即小夜郎,主体是巴濮民系。范晔记载的夜郎,即大夜郎,主体包括云贵高原及周边地区濮、彝、越等民系。小夜郎是夜郎核心部族直接控制影响范围。大夜郎是夜郎强盛时代形成的云贵高原及周边地区部族大联盟。
这一时期,濮人的居住区域拓展到北盘江流域,一度达到更南的广大区域。北盘江流域是巴文化与越文化重叠的区域。而珠江流域零星分布的佯人(布央人)是早期濮人的流裔。
5、秦代,乌江河套大娄山地区名义上属于夜郎县西南辖境,按司马迁《史记》记载实际是“巴蜀徼外之地”。
&《旧唐书》:“遵义(县),汉武开西南夷,置牂牁郡,秦夜郎郡之西南境也”。
《太平御览》:“《十道志》曰:播州,播川郡。秦夜郎县之西南隅”。
6、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中郎将唐蒙出使夜郎,设置犍为郡。管辖夜郎县和南夷县两县。初期犍为郡治所与夜郎县治所是鄨邑。
汉武帝时, 犍为郡鄨邑一带的舍人,曾任犍为郡文学卒史。舍人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尔雅注》,其后才有刘歆、樊光、李巡、孙炎、郭璞等人。舍人《尔雅注》集成了先秦各国文字、词汇、语言信息,是中古学士通往先秦诸子乃至上古文化时代非常重要的一座文化桥梁。
元光六年(前129年),首任犍为郡都尉唐蒙“略通”夜郎道,置邮亭。且同亭在今遵义市桐梓县一带,为桐梓驿的前身。
河平二年(前27年),牂牁太守陈立在且同亭斩末代夜郎王,灭夜郎国。
西汉晚期鄨邑一带另置鄨县,管辖大娄山南段一带,划属牂牁郡。大娄山北段置符县,仍属犍为郡。
7、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牂牁郡为同亭郡。因牂牁大姓反对,随后又改回牂牁郡。
8、东汉的建制情况与西汉末年大致相同。
9、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分鳖地半为平夷郡,半为夜郎郡。大娄山南段今遵义市县一带属平夷郡鄨县。
10、东晋咸安元年(371年) ,改平夷郡为平蛮郡。大娄山南段今遵义市县一带属平蛮郡鄨县。
11、南朝时期,大娄山南段今遵义市县一带属平蛮郡鄨县。平蛮郡全境均属濮人(仡佬族祖先)世居地,萧梁时期之后始为彝占。
刘宋永初元年(420年) ,平蛮等郡归属南朝。
南齐中兴元年(501年),平蛮郡仍属宁州。
《大定府志》:“ 齐、梁之际,爨氏世有宁州。台城陷没,爨氏遂自为刺史,不朝贡,中国斥之为爨蛮。 昆明世役属于州郡,故为爨氏所用,亦号为乌蛮。爨氏既窃宁州,东方平夷、毡、牂牁诸郡, 各保境,不与通”。萧梁太清三年之前,卢鹿部势力仍在今镇雄、彝良一带,不入其东平夷县(今毕节市区)一带。
萧梁太清三年(549年),居住在卢县(今镇雄)地方的昆明夷(彝族)闽支卢鹿部兴起,勿阿纳率部向东扩展,彝人部族占领平蛮郡一带,并大规模驱逐僚人。萧梁时期以后,今遵义地区、毕节东部、泸州南部、铜仁西部一带实际属于彝族先民与仡佬族、土家族先民并居。卢鹿部,后世又称水西彝,即元明清时期水西土司的主体。
《大定府志》:“火(济火,也称济济火),深目长身,面黧色而白齿。习战斗,尚信义,善抚其家众,诸蛮戴之。武侯至,献粮通道以迎,遂佐擒孟获, 因令世长其土。 其后, 牂牁界中普里革佬叛,火受后主诏讨平之。 时年已耆艾,赐镂银鸠杖以宠异焉。火既平普里,令其伯父克之于长之,是为卤氏大宗”。
济火时年已耆艾,其伯何其老?至齐、梁之际,东方平夷、毡、牂牁诸郡,各保境,不与通。济火何以越过平夷讨平普里革佬?卢鹿部何以遥领普里?出自明代《夷书》及《安氏谱》,明清以来地方志沿袭之,本文暂且存疑。普,即濮。普里,是地名、族名,不是人名。播勒,是普里的音译。普里,今安顺市区、普定县、及六盘水地区东部、乃至黔西南州北部一带。其中,今乌江上游南支三岔河一带为早期濮人传统区域,北盘江一带为夜郎时期濮人拓展区域。这一带是巴濮文化、骆越文化、彝罗文化重叠地区,后世为仡佬族、布依族、彝族等民族并居之地。普里一带的早期彝人,应属汉代与夜郎王室直接联姻的谈指、谈稿余部,萧梁时期由今云南镇雄一带进入毕节东部一带的卢鹿部支系尊称为其伯。后世《彝经》中的侯陇邓部和陇邓部,对应中原文献反映之汉代谈指、谈稿余部,是更早期居住在今安顺一带的彝人支系。后世《彝经》中的安姓的普里部(播勒部),是萧梁时期进入该地区的卢鹿部支系。
萧梁之后,鄨县废。萧梁之后,彝部几乎控制整个云贵地区逾千年。
12、隋代涪陵蛮崛起
《沿河地理志》:“永嘉(307)后,涪陵郡没于土著豪长,历256年。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蛮帅田思鹤以地内附周,建德三年(574)改奉州为黔州。”
《太平御览》:“涪陵蛮时,有冉氏,何氏、田氏。聚落最盛,大者万户,小者千户。”
《通鉴注》:“汉涪陵,地大而远,唐之夷、思、费、播及黔府五州郡悉涪陵地”。汉代乌江河套一带属于鳖县与符县等县之地,所以就建制而言“夷、思、费、播及黔府五州郡悉涪陵地”的说法并不成立。《通鉴注》的记载实际指汉晋时代“夷、思、费、播及黔府五州郡悉涪陵蛮”。
隋开皇二年(582),黔中夷苗屡叛,大臣苏威保奏田宗显为黔中刺史。思州田氏土司崛起于大娄山北段乌江河套东沿今务川、沿河一带。田氏土司历831年,后来形成思州、思南州二部。涪陵蛮后裔今已大部分汉化,其余或划入土家族,或划入仡佬族。
后世学者受省际区划的影响,喜欢小区域地观察部族历史。将涪陵蛮与五溪蛮盛行的时间、区域结合起来看,很明显在西汉晚期夜郎国灭亡之后,活跃于今重庆南部及大娄山地区的夜郎余部就是涪陵蛮,活跃于武陵山及临近地区的夜郎余部就是五溪蛮,其主体是巴系的仡佬族、土家族,和楚系的苗族、瑶族。涪陵蛮与五溪蛮在这一带活跃的历史,上承夜郎,下启唐宋羁縻州和元明土司时代。
13、唐代守宫獠与诸谢蛮
《唐会要》:东谢蛮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宫獠。西连夷子。北至白蛮。土宜五谷。无文字刻木为契。散在山谷。依树为居。无税赋之事。皆自为生业。刀剑不离身。男女椎髻。以绯束之。后垂向下。其首领谢元深。世为酋长。谢氏一族。法不育女。自云高姓。不可下嫁也。
&《唐会要》:又有南谢首领谢强。与西谢蛮连接。共元深俱来朝。拜为南寿州刺史。后改为庄州。
《唐会要》:西赵蛮在东谢之南。其界东至夷子。西至昆明。南至西洱河。山洞深阻。莫知里数。南北十八日行。东西二十三日行。其风俗物产。与东谢同。
《唐会要》:牂牁蛮。亦姓谢氏。其地北距兖州。东至辰州。南至交州。西至昆明。土气郁热。稻粟再熟。无徭役。刻木为契。风俗与东谢同。贞观二年。首领谢龙羽遣使朝贡。授牂牁州刺史。封夜郎郡公。四年十二月。遣使朝贡。
唐代谢赵诸蛮由于分布于苗岭南北的乌江流域与红水河流域,明清以来多认为属越或者属僚,其实属彝。通观《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当中关于东谢、南谢、西谢、西赵、牂牁诸蛮的记载, 其部族势力”西至昆明”、”兵数出,侵地数千里”,又”开成元年,鬼主阿珮内属。会昌中,封其别帅为罗殿王,世袭爵。其后又封别帅为滇王,皆牂柯蛮也”,可以断定谢赵诸蛮属于乌蛮支系,是两晋之后向东扩张的彝部。
东谢在今德江一带,所以称为东谢。贞观三年,谢元深入朝,以其地为应州,仍拜元深为刺史,领黔州都督府。协助南诏国与唐朝安南都护府交战于播州的彝部应属东谢人。由于唐朝黔州的建制及影响,后世关于谢氏诸蛮的地理考证当中,东谢的位置应该是相对精确的。
当代一般认为南谢在今惠水、长顺一带。西谢在今修文一带。西赵在今思南以南。牂牁谢在乌江以南瓮安、黄平一带。唐朝封牂牁谢支系首领为罗殿王,又封牂牁谢另一个支系首领为滇王。武德三年,牂牁谢支系首领谢龙羽遣使入朝,以其地为牂州,拜龙羽刺史,封夜郎郡公。谢龙羽只授公爵,未授王爵,显示牂牁谢部族的中枢其实不在谢龙羽部。
到了唐宋时期,彝部几乎控制整个云贵高原。唐宋时期文献所记载谢氏诸蛮的生产力状况,比之一千年之前汉代文献如《史记》等所记载夜郎之情景尚有不及,大致仅仅是一种夜郎的旗号穿越千年的文化延伸。一千年之前司马迁亲眼看到夜郎国”耕作,有邑聚”,一千年之后谢赵诸蛮依然”巢居”、”无城郭”,唐朝时期的这些个夜郎太不夜郎了。而彝部自东汉以降的诸蛮,下达明清土司,其影响云贵高原历史之深远与广阔,难道不也是一首壮丽的史诗。
“东谢蛮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宫獠”。南平獠、守宫獠,才是大娄山地区真正的土著。唐代将汉代符县一带的夜郎后裔为南平獠,将汉代鳖县(就是鄨邑)一带的夜郎后裔为守宫獠。南平獠”遣使内附,以其地隶于渝州”。萧梁时期至唐代,守宫獠被东谢人大规模驱逐。”守宫獠”这三个字含有一种极其悲壮的历史气息。唐朝名义上控制小播州一带,实际上是屡建屡废,多次交战,直至唐末。
“ 南平獠者,东与智州、南与渝州、西与南州、北与涪州接”。武德四年(621),义州改称智州。智州在今湄潭、凤冈一带。南州即今南川一带。涪州即今涪陵、彭水一带。唯这个渝州肯定不是重庆一带,这个渝州是在唐朝恭水县、遵义县一带,与唐贞观九年(635)之郎州、贞观十三年(639)之播州的地理空间重叠。南平獠的地理空间,即今重庆南部、大娄山北段。
“谢氏一族。法不育女。自云高姓。不可下嫁也”。”(獠人)土多女少男,为婚之法”。什么法?新法。唐朝时代谢氏一族为这一带的控制部族。自萧梁时期到唐朝思播田杨两姓崛起,彝人控制乌江北岸鸭池河以东地区累计只有三百余年,今天这一带已经没有大规模的彝人聚落,但是其族对于这块土地历史的影响不可谓不深。
当代一般也认为唐代的普里部属于彝部,其实不然。唐宋时代北盘江中上游地区的夜郎余部为普里部,普里部在彝人罗甸国和矢部控制之下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宋元时代之后在中原王朝扶持下形成若干以濮人后裔为主体的土司政权,普里、普宁、普安、普定等地名的出现与他们的活动有关。普,也即濮,其国为战国秦汉的夜郎国。濮人后裔的生活奋斗历史显示,夜郎时代在小夜郎国的南境应该也有一个大型的聚居中心,我在其他章节中称之为夜郎南部控制中心。商周时代楚人的势力自东向西而来,夜郎时代鱼互后裔濮人的势力自北向南而来,汉代以后彝人的势力自西向东而来,这是先秦自中古时期云贵高原东段部族历史的大趋势和大框架。因此几大部族势力交融之处的北盘江上游地区,虽然也有较成规模的夜郎后裔聚居,但是它只可能是夜郎历史晚期形成的一个子中心,不是濮人的传统中心。
嘉靖《贵州通志》卷十一载:“先有慕济济者,与普里部仡佬争为君长,迭有盛衰”。《明一统志》:“普定卫,古罗甸国,后为罗鬼、仡佬、可历、苗民所居,号普里部”。北盘江上游地区战国秦汉时期属越地濮占,两晋以后属彝占。濮越本为两族,濮越混称与夜郎历史有关。夜郎时代三节竹筒的含义,简单地理解就是濮、越、彝三族联盟。
南平獠、守宫獠、普里部犵狫,都是夜郎余部,唐朝时期他们与彝部诸谢蛮生活在同一地理空间。
14、唐代杨保族崛起
(“唐代杨保族崛起”部分内容参考了今遵义市地方志办公室谢尊修等《遵义大事记》)
隋开皇元年(581年),置牂州,领牂牁、宾化二县。大娄山南段今遵义市一带属牂牁县名义管辖范围,实际是彝部控制地区。
贞观六年(公元624年),在大娄山北段置珍州,辖夜郎、丽皋、乐源三县。
贞观九年(635年),在大娄山南段置郎州,领恭水等六县。
贞观十一年(637年),废郎州及恭水县。
贞观十三年(639年),恢复郎州,改名播州。同时恢复恭水县。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废,播州之名沿袭使用962年。
贞观十四年(640年),更恭水县为罗蒙县。
贞观十六年(642年),更罗蒙县为遵义县。是为遵义名称出现之始。
景龙元年(707年),以播州为都督府。
先天二年(713年),罢播州都督府,以黔州为都督府。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国疆分为十五道,设黔中道,置黔中采访使, 治黔州(今彭水县)。播、珍、溱、思、夷州隶黔中道。
天宝元年(742年),改黔州为黔中郡,播、珍、溱、思、夷州同时隶黔中郡。
大历五年(770年),播州“土酋叛”,罗荣率师入播“平叛”,据有播土。
元和六年(811年),辰溆州首领张伯靖反,入侵播、费二州。八年, 黔中、荆南、剑南、湖南共同出兵讨伐,张伯靖投降。
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酋龙自称皇帝 , 派兵协同彝人卢鹿部入侵播州。罗荣五世孙罗太汪被驱出走,居泸州。
咸通元年(860年),安南都护府李鄠统兵收复播州。
咸通十四年(873年),南诏及卢鹿部再次攻陷播州。
乾符三年(876年),山西太原人杨端应募,领兵收复播州。罗太汪偕同征战,杨、罗子孙遂家于播。杨氏开始世袭统治播州达725年之久。唐以后大娄山地区土著守宫獠、南平獠后裔,也称杨保族。杨保族后裔大部分划入仡佬族,其余划入土家族。乾符年间之后,彝部势力退出大娄山地区。
播州杨保族的族源不是彝人外来,也不是僰人外来,而是大娄山土著居民。”杨保”之”杨”,即”夜郎”切音。”杨保”之”保”,音同”苴”。”苴”是战国、秦、汉夜郎王室之姓。”杨保”,就是”夜郎苴”。”杨保”是夜郎后裔,是濮、僚的主体,是梁朝时被彝部占领并驱逐的大娄山部族,所以不是彝人。僰人的地理空间在大娄山与大凉山之间,其文化属性也在鳖人与彝人之间。鳖令时代,鳖巴部族以大娄山为中心向西发展并缔造开明蜀国,今乐山一带也被视为开明氏故地,僰地何尝不是。夜郎时代僰人为鳖部属下君长部族。僰人可以看作鳖巴的支系,僰人的悬棺葬等习俗与大娄山仡佬族祖先类似,但是不能说大娄山土著是僰人的支系。播州杨保族,就是唐朝的守宫獠,就是夜郎王室直系后裔。两晋至隋唐时期彝部几乎完全控制整个云贵高原,唐朝于是扶持大娄山土著,形成杨氏土司与田氏土司。宋朝于苗岭地区扶持越系布依族土司,并赐宋姓。田、杨、宋三姓土司,都是中原王朝扶持大娄山和苗岭土著大姓以期挤出彝部的结果。
上古鱼互鳖人(应龙氏)——商周鳖巴(鳖令族)——战国秦汉濮人(夜郎氏)——东汉与晋涪陵蛮(夜郎余部)——萧梁至隋唐僚人(守宫獠与南平獠)——土司时代杨保族等(仡佬族等),这是大娄山地区主体土著民族的发展线索。
播州杨氏土司,与播州杨氏土司管理之下的播州杨保族之间的关系确实太紧密了。播州杨氏土司的祖籍,目前史学界是中原说、土著说两说并存。我自从接触地方历史文化相关资料以来一直认为:播州杨端,祖籍太原、宦游会稽、起兵泸州,有太多的文献、宗谱、民俗佐证,实难否定。播州,是唐宋两朝于西南地区抵御高原部落国的边境重镇。由于唐朝兴于太原,当时的播州也主要由太原民团驻守。大历五年(770年) 年,山西太原人罗荣率师入播”平叛”,据有播土。罗荣封播州侯。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大理国酋龙自称皇帝 , 派兵入侵播州。罗荣五世孙罗太汪被驱出走,居泸州。 咸通元年(860年) , 安南都护府光复播州。咸通十四年(873年),南诏联络彝人部落再次攻陷播州。 乾符三年(876年),来自中原的杨氏民团再次光复播州。据明末清初遵义穆氏宗谱记载,杨氏民团的首领杨端设计谋杀了穆氏民团的首领穆星天,独取了战功。而遵义老城一带确曾有穆家庙、穆家川、穆家林、穆江、穆家湾、穆家巷等众多以穆家姓氏为名的地方。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播州第十二代世袭土司杨轸以穆氏私占公田为理由,将行政中枢从白锦堡迁到穆家川,被认为是遵义老城建城之始。太原杨端,代理了播州土著。唐代播州土著被称为守宫獠与南平獠,唐末之后始有杨保族之名,也与杨端有关。
其实杨氏土司一族是否播州土著并不重要。我们只要认清播州杨保族(仡佬族),不是彝人外来,也不是僰人外来,而是大娄山土著,而是汉晋濮人、隋唐僚人的主体部族,我们就可以发现夜郎的血脉和文化在这块土地上顽强地延续的线索。历史的主体是民众。
说明:本人《夜郎国志》、《竹国夜郎》书稿当中关于赤水、赤县、赤帝部族、夏禹部族传承关系的探索,及鳖国即龟方、鬼方的论证,等等,由于更具探索性而且篇幅较长,暂未归纳入《中国仡佬族早期历史发展线索》。详见《竹国夜郎》附件《鳖人简史(上古)》 。《鳖人简史(上古)》与《中国仡佬族早期历史发展线索》两部分内容综合起来,是我本人关于乌江河套及周边地区早期部族历史更为完整的观察和思考。
五、仡佬族文化补遗
(本节内容也可以作为拙作《夜郎国志.夜郎文化》的补充)。
1、老蒲场与蒲老场
濮人世居长江上游一带,即上古鱼互人,商周鳖巴人,魏晋隋唐僚人,后世的仡佬族、土家族等。濮人与越人的族源完全不同,濮越混称是夜郎时代部族大团结的结果。从新旧唐书的记载来看,唐朝时期僚人(守宫獠与南平獠等)与彝人(谢氏蛮、乌蛮等)之间的差异其实很大,夷濮混称也是夜郎时代部族大团结的结果。中原学者从外面看起来西南夷都差不多,所以中古以后的文献当中常常濮越混称或者夷濮混称,当代学者则更加随心所欲地乱称。西南夷三族濮、越、彝,就是夜郎时代共同图腾三节竹筒所指。
就蜀史而言,古代蜀人包括西北方向的西羌部族、西南方向的彝罗部族、和东南方向的巴濮部族。蚕丛,属于西羌部族。灌柏,属于彝罗部族。鱼互,属于巴濮部族。三大部族交替主宰蜀国。古蜀国最后一个王朝开明王朝,就是来自于鄨邑一带的巴系民族。搞清楚这两个”三”,就对中国西南地区的部族史有了框架性的了解。而这两个”三”,都和濮人有关。
&今遵义一带自宋代以后已经开始大规模汉化,濮人后裔主要生活在海拔较高和比较边缘的地区。鳖水流域及鄨邑一带从上古到两汉时代是乌江河套大娄山地区生活的中心地区,今天已经没有濮人后裔的影子,却留下两个与濮人相关的地名——老蒲场和蒲老场。老蒲场就是今天遵义市新蒲镇,最近设立了新蒲新区。新蒲镇中桥、九龙场一带在唐宋以前是濮人聚居的一个分中心。蒲老场就是今天绥阳县蒲场镇。今绥阳县蒲场镇、风华镇、郑场镇、遵义县新舟镇、遵义市团泽镇五镇交界一带及周边地区,是商周鼈邑(鄨邑)所在地,是蜀王鳖令的故乡,是汉建元犍为郡、汉建元夜郎县、两汉魏晋鳖县、唐郎州、唐播州、唐遵义县沿袭治地,是宋代之前乌江河套地区最重要的政经中心,是古代大娄山地区濮人最大的一个聚居中心。(关于鳖水、鄨邑的考证详见拙文《鳖水小考1》、《鳖水小考2》、《瓮水小考》)
2、赖子坟。
岩穴葬(岩洞葬)、悬棺葬、生基坟(蛮子坟)、土坟。
岩穴葬(岩洞葬),即赖子洞,在悬崖凿穴而葬。悬棺葬,在悬崖用木桩支撑棺木而葬。郭子璋《黔记》:“仡佬,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崖穴之间,高者绝对千尺,或下临大河,不施蔽盖。以木立若圭,罗树其侧,号曰‘家亲殿’。棺木用木桶,葬多路旁”。道光《遵义府志》:“望军山北有棺岩,峭石凌空,飞猿莫度,半壁洞口置朱棺,远近皆见之”。遵义县西北山盆镇境内的悬棺,或置溶洞中,或置于路边岩腔下,俗称“徕子坟”。遵义云门囤北崖,曾置悬棺,状若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人推入水中冲走,当地人称为“赵巧的棺木”。明清时期在遵义一带仍然存在岩穴葬、悬棺葬。
生基坟,遵义一带一般称为窑罐坟、蛮子坟。窑罐坟,也误作苗罐坟,实则瓦罐坟。最初的瓦罐坟,是指将年满60岁的老人安置在坟中,每天送一次饭并加上一块砖,待360天后把坟的窗口堵上,就算安葬了老人。瓦罐坟的本义就是生基坟、活人坟,并非因为出土殉葬品常见瓦罐。瓦罐坟的起源,不知道是中原还是西南。生基坟用大石板作材料,是事先砌成的坟墓,人死后再将棺材放进去。一般是一墓两涵或三涵,也有一墓六七涵、一墓十几涵的家族合坟。道光《遵义府志》:“郡俗至尤尚石椁,古风世传,不能以通礼禁之也。有前代造者,高原坡坨,锄垦雨洗,十九露出,无山无之,有多至数十椁者”。生基坟在古代最流行的地区就是遵义一带。石板坟未必是生基坟,但是石板坟的流行与生基坟的流行有关。这种石板坟即使在石材丰富的地区也是颇耗工程的,属于特殊的地方风俗使然,反映古人厚葬、守孝的观念。上世纪前期仍然常见,而且规模比较庞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地将生基坟的石板用作修建水库、公路等基础工程。
土坟。后世仡佬族的土坟,一般和当地汉人差不多。但是有些早期的大土坟,包含了特殊的民族文化信息。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僚人)死则竖葬”。俗谚:“横苗倒仡佬”。竖葬即“头天脚地”,倒埋即“头枕石门脚登山”。遵义出土仡佬族古墓中有部分属于倒埋,竖葬的实物极少。估计因为竖葬的坟体更大、工程更巨,后来就演化为倒埋。也可能需要一定地位身份的人方可竖葬。
可见:最具文化典型意义的赖子坟是岩穴葬、悬棺葬,最具遵义地域代表性的赖子坟是生基坟。正安县安场镇石井乡有大量生基坟的内部采用了悬棺的形式。崖葬是本地先民最鲜明的文化特征之一,竖葬、倒埋、生基坟反映由崖葬向土葬演化的过程。仡佬族地区较早的土葬形式大致出现在秦汉时期或先秦时期,而在个别村落崖葬的形式保留到了明清时期。
先秦时期仡佬族先民以龟、鳖为图腾,夜郎时期仡佬族先民以牛、竹为图腾。今遵义洛安江,就是古代鳖水,又名牢江、牛江、夷牢河等。洛安江上游有牛心山,旧属绥阳县蒲场镇管辖,近年另设风华镇。
《水经注&卷三十六》:“鄨县,故犍为郡治也,县有犍山”。犍山,就是洛安江上游今绥阳县蒲场镇、风华镇、郑场镇、遵义县新舟镇、遵义市团泽镇五镇交界一带的山脉,属于大娄山支脉。今绥阳县风华镇的牛心山和牛心山村,其得名源于犍山。西南各地有许多牛心山,与夜郎时代的牛王崇拜有关。洛安江流域(鳖水流域)的牛心山,与汉代犍为郡及鳖县的建制历史关联。
今绥阳县牛心山以西约40里桐梓县城附近有牛心山,其名称也属于夜郎部族文化的重要痕迹。桐梓牛心山有竹王墓,民间一直有竹王父子合陵的说法,基本可以排除。或为七郎支系王室的父子合陵。既然其碑额原为“七王墓”,该墓的正主应该是七王,或者七郎后裔沿袭七王称号。
4、桐梓的本义
桐梓。(一)、桐木与梓木。(二)、桐梓,即同梓,即夜郎王多同的故乡。
西南各地有不少桐梓村、桐梓坡的地名。本文不完全统计,遵义市正安县杨兴乡、瓮安县珠藏镇、息烽县九庄镇、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内江市市中区龚家乡、隆昌县石燕桥镇、宜宾市珙县孝儿镇、金堂县赵镇、成都市火车南站街道办事处、江安县桐梓镇、重庆市南川区石莲乡、武隆县桐梓镇、潼南县梓潼街道办、铜梁县巴川镇、黄冈市黄州区、蕲春县青石镇、监利县棋盘乡、永州祁阳县太平乡、新化县松山乡、衡阳县曲兰镇、湘潭市雨湖区先锋乡、衡山县白果镇、株洲县太湖乡、株洲市新市镇、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普洱镇,有桐梓行政村。以桐梓命名的村庄,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也有一部分,珠江流域极少。以桐梓命名的村庄集中分布的地区,正是清代刘懋森《竹王墓》诗中“半壁河山巴子国”的地理空间,也正是我在《竹国夜郎》、《纪念唐蒙出使西南夷暨夜郎地区2145年》当中认为“以鄨邑为中心,东起洞庭湖畔、西至大凉山麓的汉代巴濮系部族势力范围”。
长江上游地区众多以桐梓为名称的村庄,为何不叫松梓、柏梓、杉梓?桐梓一词更多地是属于夜郎历史文化的痕迹,最初应该是巴濮民系部族村落的一种自称,后来扩展到其他地区。而桐梓这个地名如此的坚硬,在夜郎国灭亡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然遍地是它的踪迹。其实当年的夜郎国也称为且同国,即多同的国。
桐梓县只有一个。遵义市桐梓县的名称由桐梓驿而来。明洪武六年(1373年),设桐梓驿于桐梓坡(今桐梓县新站旧城)。后于桐梓驿对面新建驿站,故名新站。明代桐梓驿是由古播州到巴蜀地区的重要驿站。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桐梓县。
5、夜郎城。大娄山地区的两座夜郎城。
一座在今桐梓县夜郎镇夜郎坝一带,为世人熟知。另一座当代无人关注,其实对于探索大娄山地区早期历史也非常重要。夜郎是两千年以前的历史,行省是千年之内的历史,当代部分学者过分执著于行省的区划,对于探索早期历史是一种障碍。同样的道理,大娄山地区的学者如果过分执着于县际区划,也无益于认识历史的真相。探索地方早期历史,通常应该注重山川地理格局与早期部族关系,而忽略后来的行政区划。后来的行政区划名称,只作探索早期历史的地理标注。
今桐梓县夜郎镇夜郎坝一带,唐、宋曾设夜郎县。唐贞观十六年(642),置珍州,名夜郎郡,领荣德、夜郎、丽皋、乐源4县,夜郎县治及珍州州治均在今桐梓县夜郎坝。唐元和二年(807),废珍州,夜郎县改属溱州。宋开宝元年(968),改珍州为西高州,仍名夜郎郡,领属不变,隶夔州路。唐代珍州之名,与汉代大儒尹珍有关。民国所置道真县也与尹珍有关。唐宋夜郎县之名,自然与古夜郎国有关。明代桐梓,即同梓,且同之国,多同之乡。明万历年间桐梓县城开始设在桐梓驿(今新站镇),明清时代及之前的主流学者一般认为夜郎国在桐梓一带。后世西南地区以桐梓命名的地方很多,娄山关北面的桐梓县是唯一的县级建制,而且这个桐梓驿的前身就是汉代的且同亭。汉代唐蒙修路只通了夜郎、僰中,未通牂牁江一带。桐梓夜郎坝一带现有夜郎镇建制,是今天中国版图上唯一叫做夜郎的行政区。
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夜郎城。县东二十里。《志》云:汉县置于此,犍为郡都尉治焉。其东北有且同亭。成帝河平中,夜郎王兴等叛,牂牁太守陈立出行县,至兴国且同亭,兴从邑君数十人见立,立责兴,斩之,即此”。
我初以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记载的夜郎城在今夜郎镇夜郎坝一带,即唐宋夜郎县城一带,后来细想不然。今桐梓县政府网站《城镇建设》:“明万历二十九年,朝廷平定播州,改土设流,置桐梓县,在桐梓驿(今新站旧城)创设县治。未修城垣。因地势狭隘,欲改三元坝未果,后在虎峰山下冬青坪卜得吉地,乃迁今治所,即为唐荣德县旧治处。县城后山即古之荣德山。是年四月,首任知县何珩,规度形势,枕山俯水,始筑城垣。周围三里,厚五尺”。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中“县东二十里”之“县”,即今桐梓县城,而夜郎镇夜郎坝在其北百里之外。
今桐梓县城以东二十里,无闻夜郎城。桐梓县城以东百二十里,今绥阳县蒲场镇、风华镇一带,属洛安江上游地区。洛安江就是古代鳖水, 洛安江上游今绥阳县蒲场镇、风华镇、郑场镇、遵义县新舟镇、遵义市团泽镇五镇交界一带及周边地区,是商周鄨邑所在地,是蜀王鳖令的故乡,是汉建元犍为郡、汉建元夜郎县、两汉魏晋鳖县、唐郎州、唐播州、唐遵义县沿袭治地,是宋代之前乌江河套大娄山地区的最重要的政经中心。宋代以后播州治所迁到穆家川(今遵义老城)。蒲场镇(蒲老场、蒲佬场)的地名本身就显示这一带是濮人早期的生活中心之一。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沿袭早期方志记载的夜郎城应指此处,“县东二十里”为“县东百二十里”之误。今桐梓县夜郎坝到绥阳县牛心山一带,汉晋唐宋时期应有古驿道,为汉代所修夜郎道最核心的部分。
鼈邑(鄨邑)的具体位置。《水经注》:“鄨县,故犍为郡治也,县有犍山,晋建兴元年,置平夷郡。县有鄨水,出鄨邑西不狼山,东与温水合。温水一曰煖水,出犍为符县,而南入黚水。黚水亦出符县,南与温水会,──阚骃谓之阚水──俱南入鄨水。鄨水于其县而东注于延水” 。依据《水经注》记载,结合拙文《鄨水小考1》、《鄨水小考2》、《瓮水小考》的内容,鄨邑的位置大致而言在今遵义湘江以北、湄江以西、大娄山主脉以东的洛安江流域,就是遵义县东乡和绥阳县南部一带。结合汉晋鳖县与唐遵义县的建制沿袭,也结合“县有犍山”的记载,鄨邑的具体位置指向洛安江上游今绥阳县蒲场镇、风华镇、郑场镇、遵义县新舟镇、遵义市团泽镇五镇交界一带及周边地区。但是《水经注》的记载当中“县”、“邑”两词似有区分,“县有犍山”可能指县境,而非县邑。鄨邑的具体位置总之不离鳖水(洛安江),不会超出今遵义县东北部和绥阳县南部几镇的范围。
辰山翼钟。民国《绥阳县志》:“城西十五里,山似凤扑地上升之状,林木浓荫,幽兰遍野。宋祥符间,有钟乘云雾飞来,铜质清音,字迹可辨,后杨爱因建寺于此”。辰山,即小辰山,在今绥阳县风华镇牛心溪源两村之间。辰山的文化内涵与龙山相同。明代辰山翼钟仍在,是当时绥阳县外八景之一。大钟的材料、字迹等情况均有记载,播州宣慰使杨爱还为之专门修建寺庙。元、明、清时期高度1米以上的寻常大铁钟数量很多。西安大慈恩寺有明嘉靖二十七年铸造的大铁钟,通高3.5米,重15吨。从明代播州宣慰使杨爱的重视程度显示,绥阳辰山铜钟的体量也较大。挂在山上能够成为当时绥阳八景之一,其外观应该不比元、明、清时期的寻常大铁钟逊色。
1996年12月在正安务本堂附近大城寺出土蟠螭纹青铜甬钟,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时代宫廷乐器。该钟为直甬式,通高70厘米,肩长30&宽23厘米,鉴口长34&宽26.3厘米,重47.5市斤。钲部左右有对称的三排枚,每枚高4.3厘米,整个钟体共36枚。鼓部饰变形皤螃纹,篆部饰羽状纹。青铜甬钟为远古祭祀乐器,不同规格反映不同等级,今各地出土编钟高度多在20--50厘米。高度70厘米的周代青铜甬钟规格极高,当属地方之重宝。1996年正安出土的青铜甬钟目前一般认为是楚国黔中郡文物。就楚国而言,大王在国,小王在郡,鄨邑最多设置邑守和边将。鄨邑的邑守不可能有这样大型的王室用具。所以这个文物应该属于夜郎王室或其前身鳖国王室,是西南本土特别是乌江河套大娄山地区早期人文的重要见证。工艺应有楚国痕迹,毕竟连西遁的鳖令也“好言楚事”。1996年12月在正安务本堂附近大城寺出土的蟠螭纹青铜甬钟现存贵州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
明嘉靖《思南府志&拾遗》:“弘治初年,有渔人于地名暮溪得一铜钟,约围四尺,柄有孔可贯如锋状,四面告有乳数十,乳各长寸余,叩之音有清浊,重可百余斤,类南和钟之制,篆文莫识……”。绥阳辰山的古钟出土于宋祥符年间,杨爱、刘天峰时期实物仍在辰山。表明不是一个古钟辗转流徙,而是两个实物。另有《印江土家族自治县志》载:“嘉庆二年(一七九七年)三月,山洪爆发,城北三十华里的尖峰山(今板溪乡连丰村)随裂土崩出一古铜钟。初置于周氏宗调,后移放上洞任氏宗相,民国初年转于县城。此钟文革中被毁”。据见过此钟的人士回忆,该钟与正安出土的铜钟十分相像。
1996年出土的正安青铜甬钟为现存国家一级文物。1987年务川出土的战国甬钟,也是现存国家一级文物。民国《绥阳县志》记载辰山铜钟的情况,与明代绥阳八景的史实可以互证。嘉靖《思南府志&拾遗》对于暮溪铜钟形制规格的记载更为细致。《印江土家族自治县志》记载的古铜钟,在20世纪后期仍然存在。乌江河套地区屡见这种大规格单件甬钟,显示甬钟在本地区本身就可单件使用,分属于商周时期本地区各个濮人支系,而所有单件甬钟之间或者存在规格、音律方面的联系。这些较大规格的古甬钟,集中地凸显了乌江河套于商周时期在整个中国西南地区特殊的人文地位。
明代绥阳刘天峰,号竹枝道人。其《辰山铜钟》诗云:
鲸音吼兮度寥廓,用之广兮缘礼博。
先天生兮声已作,后天存兮声愈阔。
闻法界兮神欣跃,福苍生兮济极乐。
愿圣寿兮享天爵,千万骥兮统万国。
我邦祚兮同磅礴,证佛光兮满六合。
清末里人梁书汉《翼钟》诗云:
翼钟何事入辰山,
传说天峰有仙源。
未许俗人聆音响,
高标独挂不记年。
此重器于宋祥符年间出现的地方,正属本人考证夜郎国都鄨邑故城的地理范围,即今遵义洛安江中上游一带。宋、元、明俱在辰山,后不知其踪。
何沙滩(沙滩老鳖)
日(夏历十一月初五)
参考文献:
西周姬旦《周礼》
战国屈原等《楚辞》
西汉司马迁《史记》
西汉扬雄《蜀王本纪》
东汉班固《汉书》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三国魏朝张揖《博雅》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南朝范晔《后汉书》
南朝梁代顾野王《玉篇》
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
唐代《十道志》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
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
北宋王溥《唐会要》
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太平御览》
北宋陈彭年、丘雍等《大宋重修广韵》
北宋丁度等《集韻》
南宋罗泌《路史》
南宋胡三省《通鉴注》
明代李贤、彭时等《明一统志》
明代郭子璋《黔记》
明代张自烈《正字通》
明嘉靖《贵州通志》
明嘉靖《思南府志》
明代刘天峰《辰山铜钟》诗
清代陈廷敬等《康熙字典》
清代刘懋森《竹王墓》诗
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
道光《遵义府志》
道光《大定府志》
光绪《双流县志》
清末梁书汉《翼钟》诗
民国《绥阳县志》
今绥阳县文联崔笛扬《绥阳县历代诗歌注评》
今重庆出版社《夔州诗百首赏析》
今《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志》
今遵义市地方志办公室谢尊修等《遵义大事记》
今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方志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理志》
今桐梓县政府网站《城镇建设》
本文涉及本地区基本历史框架和部族渊源情况的考证,取自本人《夜郎国志》、《竹国夜郎》书稿,及《夜郎国以鳖人为主体、鄨邑为中心的24个理据》、《夜郎国以鳖人为主体、鄨邑为中心的24个理据之补充》、《纪念唐蒙出使西南夷暨夜郎地区2145年》、《鄨水小考1》、《鄨水小考2》、《瓮水小考》等文。
14:45:23 被【
恭喜!本帖被观风舞@-1-y7 加为精华。系统奖励10分!
boboHtml = '';
html += boboH
NTES(".bobo-list").attr("innerHTML", function() {
return this.innerHTML +
}, "utf-8");
积分: 18282
发帖: 2374 篇
在线时长: 722 小时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积分: 25223
发帖: 14105 篇
在线时长: 3221 小时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网易地方站欢迎你!地方论坛有你更精彩!
积分: 1036
发帖: 18 篇
在线时长: 25 小时
看看,好长呀
积分: 1224
发帖: 201 篇
在线时长: 130 小时
引用2楼的发言:
观版客气。这个帖子的内容本来是准备参加桐梓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今年下半年的座谈会时候用的,先放在网上,欢迎大家批评。
积分: 1225
发帖: 201 篇
在线时长: 130 小时
引用3楼的发言:
谢谢言站提帖!很多内容在我以前的书稿当中也有,另外也有部分内容属于最新的思考。欢迎批评指正!
积分: 1226
发帖: 201 篇
在线时长: 130 小时
引用4楼的发言:
看看,好长呀
谢谢bingshanxueb提帖!
积分: 60939
发帖: 18060 篇
在线时长: 1092 小时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你、我、他...成大家!
积分: 7633
发帖: 11793 篇
在线时长: 55 小时
吹一次毛:明明是28日,为何写29?
大概是不离十了!
看了半天不禁要问:
最初的瓦罐坟,是指将年满60岁的老人安置在坟中,每天送一次饭并加上一块砖,待360天后把坟的窗口堵上,就算安葬了老人。 是多么残酷!
而对于生基坟,我仍然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汉人习俗!对活着的人(一般经济基础好的才有)修造的归宿!常有前事后事、上事下事之说!这大概就是后事之一-----为自己造墓室吧!---------还有一种后人为先人修造的,也叫“包坟”或者生基坟!
蛮子坟,是汉人对当地民族坟墓的称谓!我所见过的蛮子坟都是三个墓室的多处!!
而对于贵州务川的“生基坟”,我想它不应该叫这个名字!用石板作成的坟,叫石板坟应该更贴切。我上网搜看了,在江淮地区也有生基坟!
积分: 7634
发帖: 11793 篇
在线时长: 55 小时
作生基碑文写法,中间应写&& +++&&& 公&&之寿藏 &&&&&&&&&&&&&&&&&&&&&&&&&&&&&&&&&&&&&&&&&&&&&&&&& 太婆 &&&&中间需合黄道例之生字或大黄道远字更好
————————————
6樓作法屬生墳壽藏,不同於生基,生基以不立碑記,樹立目標為好。
&&&&&&&&&&& 若要立如5樓之法,或如封地樣,簡單寫“某府”可也。純為個人觀點,探討而已。
————————————————————
实践中,比较少见做生基的实例,做生基立碑的更少见,所以碑文该如何写也是易友们想学习而不知从何入手学习的难题。
——————————————————-----
家乡的字也一定要用红色的,不用黑色的和白色的。
积分: 7635
发帖: 11793 篇
在线时长: 55 小时
逐渐演化了
至今,已经普遍了。为先修好的墓室了。
故此,各地政府已经下令禁止建造了!!
积分: 1227
发帖: 201 篇
在线时长: 131 小时
引用8楼的发言:
谢谢侗郎提帖。
积分: 1228
发帖: 201 篇
在线时长: 131 小时
引用9楼的发言:
吹一次毛:明明是28日,为何写29?&&&大概是不离十了!&&&&&&&看了半天不禁要问:最初的瓦罐坟,是指将年满60岁的老人安置在坟中,每天送一次饭并加上一块砖,待360天后把坟的窗口堵上,就算安葬了老人。&是多么残酷!&&&而对于生基坟,我仍然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汉人习俗!对活着的人(一般经济基础好的才有)修造的归宿!常有前事后事、上事下事之说!这大概就是后事之一-----为自己造墓室吧!---------还有一种后人为先人修造的,也叫“包坟”或者生基坟!&蛮子坟,是汉人对当地民族坟墓的称谓!我所见过的蛮子坟都是三个墓室的多处!!&&&而对于贵州务川的“生基坟”,我想它不应该叫这个名字!用石板作成的坟,叫石板坟应该更贴切。我上网搜看了,在江淮地区也有生基坟!
日期确实错了。我仿佛昨天还专门查了一下日期。经常弄错。日期应该是28日,初四。谢谢!
积分: 1229
发帖: 201 篇
在线时长: 131 小时
引用9楼的发言:
吹一次毛:明明是28日,为何写29?&&&大概是不离十了!&&&&&&&看了半天不禁要问:最初的瓦罐坟,是指将年满60岁的老人安置在坟中,每天送一次饭并加上一块砖,待360天后把坟的窗口堵上,就算安葬了老人。&是多么残酷!&&&而对于生基坟,我仍然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汉人习俗!对活着的人(一般经济基础好的才有)修造的归宿!常有前事后事、上事下事之说!这大概就是后事之一-----为自己造墓室吧!---------还有一种后人为先人修造的,也叫“包坟”或者生基坟!&蛮子坟,是汉人对当地民族坟墓的称谓!我所见过的蛮子坟都是三个墓室的多处!!&&&而对于贵州务川的“生基坟”,我想它不应该叫这个名字!用石板作成的坟,叫石板坟应该更贴切。我上网搜看了,在江淮地区也有生基坟!
最初的瓦罐坟,是指将年满60岁的老人安置在坟中,每天送一次饭并加上一块砖,待360天后把坟的窗口堵上,就算安葬了老人。这个只是瓦罐坟的文化内涵,出处估计是早期的道家典籍,我没有查到。中古也有类似的故事和传说。是生基坟的民俗文化源头。
蛮子坟与生基坟。有地方分开称呼。有的地方混合使用的。有的地方称呼“深基坟”,其实“生基坟”,指的就是常见的一种仡佬族老坟。凤岗县城郊外生基坳老坟,就是仡佬族老坟。石阡所称深基坟,也指仡佬族老坟。遵义一带,凡生基坟、生基坳、生基寨一类的地名,甚至包括遵义市郊区深溪镇的地名,都属于早期仡佬族生活痕迹。
生基坟七八个墓室的、十几个的,也有。
积分: 1230
发帖: 201 篇
在线时长: 131 小时
引用10楼的发言:
作生基碑文写法,中间应写&&&+++&&&&公&&之寿藏&&&&&&&&&&&&&&&&&&&&&&&&&&&&&&&&&&&&&&&&&&&&&&&&&&&太婆&&&&&中间需合黄道例之生字或大黄道远字更好&————————————&6樓作法屬生墳壽藏,不同於生基,生基以不立碑記,樹立目標為好。&&&&&&&&&&&&&若要立如5樓之法,或如封地樣,簡單寫“某府”可也。純為個人觀點,探討而已。&————————————————————&实践中,比较少见做生基的实例,做生基立碑的更少见,所以碑文该如何写也是易友们想学习而不知从何入手学习的难题。&——————————————————-----&家乡的字也一定要用红色的,不用黑色的和白色的。
这个学习了。
积分: 1231
发帖: 201 篇
在线时长: 131 小时
引用11楼的发言:
逐渐演化了&至今,已经普遍了。为先修好的墓室了。&故此,各地政府已经下令禁止建造了!!
积分: 7723
发帖: 11796 篇
在线时长: 61 小时
引用16楼的发言:
不是因为耕地宝贵,而建造这样的墓室现在都在规划的公墓区,
禁止造成大墓室是为了引导民俗方向从厚葬转向薄葬,禁止攀比之风!
积分: 7724
发帖: 11796 篇
在线时长: 61 小时
&&&&沙滩同志和我意见不同的生基坟
&&&&在于我所说的生基坟是未死先建,而沙滩同志则从民俗的角度去审视的,我相信在务川到遵义县一带存在把“蛮子”坟说成汉人的“生基”坟,而我所见的仁怀、赤水、金沙一带靠近四川地区则分的很清楚!!
&&&&换个说法,就是汉人造的就是生基坟,少数民族遗留下的就是蛮子坟,并且杨应龙被杀以后就很难再看到大量的“蛮子”坟了,而我们到还能看到民国时期甚至现在个别人仍然在建造生基坟!!或者少数民族也在建造,不过也这样叫了(他们觉得“蛮子”有蔑称意思)!也就是逐渐汉化的了!
&&&&对于现代我们为不少民族造字!这样庞大的工程!也许将来我们的子孙不必学习外语了,国内的民族语言文字就够喝一壶了!!正如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著名学者梁思成妻子)当初建议不要拆牌楼街等古建筑,并对吴含(含字这样写不怕和谐掉)说,“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不明白这样造字有什么用,或者强迫汉族改少数民族!历史上就毁灭掉的文明,我们恢复的起来吗?就算恢复了,怪怪的,古不古,今不今!难道我们还要复原炎部落和黄部落吗?
积分: 1299
发帖: 204 篇
在线时长: 134 小时
引用17楼的发言:
不是因为耕地宝贵,而建造这样的墓室现在都在规划的公墓区,&禁止造成大墓室是为了引导民俗方向从厚葬转向薄葬,禁止攀比之风!
同意明月刀的观点。禁止造成大墓室是为了引导民俗方向从厚葬转向薄葬,禁止攀比之风!
积分: 1300
发帖: 204 篇
在线时长: 134 小时
引用18楼的发言:
&&&&沙滩同志和我意见不同的生基坟&&&&&在于我所说的生基坟是未死先建,而沙滩同志则从民俗的角度去审视的,我相信在务川到遵义县一带存在把“蛮子”坟说成汉人的“生基”坟,而我所见的仁怀、赤水、金沙一带靠近四川地区则分的很清楚!!&&&&&换个说法,就是汉人造的就是生基坟,少数民族遗留下的就是蛮子坟,并且杨应龙被杀以后就很难再看到大量的“蛮子”坟了,而我们到还能看到民国时期甚至现在个别人仍然在建造生基坟!!
遵义一带反映夜郎(仡佬)历史文化的地名
赖子洞、赖子坟、赖子山、赖壳山...桐梓坡、桐梓县..郎山关、郎山寺(清代地名,在今绥阳县一带)牛心山、牛星山金竹坪、金竹里、金竹寨..生基坟、生基坪、生基坳、生基寨、深溪镇、阁老坝老蒲场、蒲老场务川县、邪川镇......
如果详细去找,可能还有很多。夜郎离我们很近。
生基,属于道家文化的东西。生基坟,生坟,一种是活着修坟,死了放进去,一种是埋葬活人毛发、用品、生辰八字之类。仡佬族、汉族、其他民族都有。今天的人,活着修坟,也叫生基坟。
但是遵义一带,可能包括铜仁西五县一带,凡是称为生基坟、生基坪、生基坳、生基寨一类的地名,均属仡佬族先民聚居生活的痕迹。生基两字已经带有鲜明的仡佬族文化色彩。有的地方,也写作深基。
生基坟的民俗文化来源,就是活人坟、瓦罐坟。真实意义指:活埋活人。老人安置在坟中,每天送一次饭并加上一块砖,360天后窗口堵上,就算安葬了老人。这个只存在于文献和传说。出处估计是早期的道家典籍,我没有查到。中古也有类似的故事和传说。
遵义市县一带的仡佬族老坟,民间一般是称呼为窑罐坟或苗罐坟。窑罐坟即瓦罐坟。苗罐坟应为窑罐坟之误。另外,明清文献中也将许多仡佬族支系称为苗民。这种窑罐坟,一般视作仡佬族先民的典型文化特征,不属于典型的苗族文化特征。
积分: 1322
发帖: 205 篇
在线时长: 134 小时
酉阳石泉“苗生基”不属苗
2010年2月《武陵都市报》等媒体报道在酉阳县苍岭石泉古苗寨发现几百座“苗生基”。在石泉古苗寨采访,记者还发现了数百座没有文字的古苗坟,当地人称为“苗生基”。这些古苗坟分布在寨内和四周的山坡上。专家称,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古苗坟群落。这些“苗生基”至少有700年的历史了,如果这些古坟是唐宋时期的,那么将有上千年的历史。
媒体还报道了墓葬的形式。史料记载:古苗坟均采用东向横埋,砌成圆形,被称为“桓桓坟”,即团团坟,民国初才改为顺埋。石姓迁火烧溪的第一代祖先石才遂就埋在黔江阿蓬江镇对面的坡上,即为圆形。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石泉古苗寨的古苗坟(苗生基)全是顺埋的,且呈长方形。
个人认为:在一个区域内,苗族的一个支系如果在唐宋时期已经改苗族传统的“横埋”为“顺埋”,其后裔不太可能又改回“横埋”。酉阳石泉“苗生基”不属苗。酉阳石泉“苗生基”真正的墓主应该是仡佬族先民的支系,该支系或搬迁,或汉化,或融入其他民族,或划入其他民族。
积分: 1537
发帖: 213 篇
在线时长: 144 小时
我早前在外省工作。06年3月父亲与继母分家。06年秋我回乡照顾我父亲。今年正月二十七,父亲病逝。从此阴阳两隔。《赖子歌》的曲谱也是写给父亲的。
正月二十九,我外侄女参加完她外公的丧礼回遵义途中遭遇车祸,次日去世。外侄女特别懂事,她陪她外公去了。
祈愿他们的灵魂安息!
二月初六于网吧
下次自动登录
每30秒自动保存一次内容
中东味十足
24小时热帖榜
下次自动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